宋初隶属宁德县关隶镇管辖,1955年成立周墩乡,1958年归属赤岩乡管辖,1961年成立周墩大队,后归属泗桥乡管辖,1981年改称周墩村委会。现辖周墩、竹岭、下岔头、傍洋、底洋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48户,1175人,大学文化52人。土地面积11602亩,耕地面积1700亩,林地面积8501亩。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古时有“东洋粮仓”之美称。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黄豆、马铃薯等,特产有鸳鸯果。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品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1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5万元。在外经商务工750多人。有废旧小学教学楼1幢、人民会场1幢、桥梁4座,水库1座、电站1座。
周墩村 祖母周氏在此建桥而名周墩,又因昔日山上杨梅树多,又名杨梅周墩。为村委会驻地。位于泗桥乡西北部3公里处。距302省道1.2公里。海拔860米。建村400多年,由贡川、西门迁入。全村人口208户、875人,常住875人,居民以陈、黄姓为主。大学文化42人。村落集中,房屋80多幢,其中水泥楼房5幢。耕地1400多亩,林地7000多亩。主产水稻、茶叶、黄豆、马铃薯、鸳鸯果等。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外经商务工有560多人,创办企业15家。公共设施有村委楼1幢、会场1个、废旧教学楼1幢等。村内宫观庙宇2幢,大厅1幢,水库、坝头各1个。新建桥梁2座,在建1座,路灯40盏。200多年的柳杉2棵。通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竹岭村 因村居半岭毛竹林而得名。位于周墩村东北部2公里处。40户,300多人,常住16人。居民以何姓为主。房屋20幢。耕地300多亩,林地1500亩。有古廊桥1座。通简易路、电、电视。
下岔头村 因村居两山头之间而得名。位于周墩村北部3公里处。 7户,49人,房屋3幢,1982年因交通不便迁居赤岩、周墩等村。村废。
傍洋村 因村居田洋旁边而得名。位于周墩村桥头边。3户,18人,1幢房。2009年因房屋拆除迁周墩。村废。
底洋村 因村居田洋底而得名。位于周墩村东北部1公里处。1户,5人,1幢房。1970年因生活不便迁居周墩。村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5200 | 352000 | 0593 | 查看 周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溪口村 |
溪口村,原来和杨厝边村同属红星大队。1981年从红星大队分离出来,成立溪口大队,1986年改为村委会。辖溪口、过溪、东山广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93户,749人。大学文化20人。耕地496亩,林地7000亩。主要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茶叶为主。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5万元。外出经商务工200多人,创办企业7家,销售额700多万元。有村委楼1幢、小学教学楼2幢。 溪口村 因地处龙亭溪上游与硋窑溪交汇处,故名。为村委会驻地。98户,380人。大学文化18人。居民以徐姓为主,还有郑、刘、肖、吴等姓。村落集中,依山而建,房屋25幢(2004年因火灾烧毁30多幢)。耕地270亩,林地320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为主。外出务工经商100多人,创办企业4家,年销售额400多万。有村委楼1幢、小学教学楼1幢、候车亭1个、瓷陶窑2个、石拱桥1座、虹潭寺1座,芹山水库及电站在其境内。古树有红豆杉1株。通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过溪村 因建在溪边而得名,与主村连片。65户,230人,常住18户,45人,主要以徐、刘姓为主。大学文化1人。村落靠溪边,依山而建。耕地130亩,林地2000亩。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外出务工经商60多人,创办企业2家,年产值230万元。通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东山广村 因建在山顶而得名。位于溪口村东侧3公里处。30户,139人,常住16户,40人。大学文化1人。居民以叶姓为主。房屋17幢。耕地80亩,林地1800亩。外出务工经商40多人,创办企业1家,年产值60万元。有废旧小学教学楼1幢。通水、电、简易路。 |
杨厝边村 |
杨厝边,旧属寿宁县管辖,1955年9月划归周宁县硋窑乡管辖,1958年归属坂坑乡管辖,1961年成立红星大队,1984年改杨厝边村委会。现辖杨厝边、曲尺坑、横山、芹山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51户,663人,大学文化10人。耕地784亩,林地7579亩农产主要有水稻、茶叶、锥粟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额约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0万元。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外出经商务工300多人,创办企业10家,年产值 元。有村委楼1幢、小学教学楼2幢、医疗点1个。村域内有芹山电站建设形成的人工湖,总面积20平方公里,湖面积7.8平方公里,总库容2.65亿立方米,被誉为华东第一高山平湖。有民间手工草席编织技艺。历史名人有芹山村的奇才“恩进士”刘高玱,清代贡生刘建莅。森林资源丰富,古树名木有树龄180-270年柳杉、白柯、红柯、马尾松等共计24株。 杨厝边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杨氏始居,杨氏迁出后,刘氏由芹山村迁入兴居于杨家厝侧,故名“杨厝边”。为村委会驻地。位于泗桥乡的东北部14公里,芹峰山麓,村庄依山而建。海拔760米。全村151户,400多人,常住260余人。大学文化6人。居民以刘姓为主。房屋42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6幢)。土地面积5000亩,耕地800多亩,林地3000多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锥栗为主。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品商店2间,年销售额约5万元。村民以务农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外经商务工200多人,创办企业8家,年产值 元。公共建筑有村委楼1幢、小学教学楼1幢,有医疗点1个。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芹山村 因地处芹峰山脚而得名。位于杨厝边村北部1.5公里处。全村56户,200多人,常住80多人。大学文化4人。居民以刘姓为主,清代从周宁龙潭迁此定居。有耕地260亩,林地2000多亩。村庄依山而建,房屋23幢。有废旧小学教学楼1座。有宫观庙宇、宗祠、大厅等。历史名人有芹山村的奇才“恩进士”刘高玱,清代贡生刘建莅。芹山电站的人工湖位于此村。森林资源丰富,村内有树龄180—270年的柳杉、白杉、马尾松等古树24株。通电、水泥路、电视、电话。 横潭村 因村边溪中有一横潭而得名。在杨厝边村东南部0.5公里。原全村8户,40人,大部分已迁居周宁城关、浦源萌源村等。现常住1人。房屋2幢。 曲尺坑村 因山形如曲尺而得名。在杨厝边村东南部2公里。原全村10户, 50人,房屋5幢。现大部分居民已迁居周宁城关,现住1人。 |
硋窑村 |
1949年至1951年设土改队,1952年成立硋窑乡,辖红星、溪口、常洋、下楼等村。1961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现辖硋窑村和岭头、必洋、高山、岔头等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303户,1316人,大学文化21人。耕地1113亩,林地8600亩。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在外经商务工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板粟为主。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为260万元。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7间,年销售额约10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760人,创办企业42家,产值约670多万元。有村委楼1幢、小学教学楼1幢、医疗站1所。 硋窑村 为村委会驻地。原名中村,宋代时瓷器产业比较发达,据说当时有100多座生产瓷器的窑,后改名为“硋窑”。位于泗桥乡东部8公里的仙风山东北脚下,海拔860米。全村230户,930人,大学文化18人。居民以连、林姓为主,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由福安秦溪洋迁至。村落集中,呈凤凰状,共有房屋110余幢(新建的水泥房36幢)。耕地760亩,林地5300亩。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农业以种植茶叶、水稻、板粟为主。外出务工经商有496人,创办企业24家,年产值340多万元。行政村村委楼、小学教学楼、医疗站设在该村。有水泥路4条,路灯36盏。有兴建于1991年的水尾凤凰桥,始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林公宫(2007年重修),民国年间兴建的大厅、齐天大圣宫等古建筑。村域内有千亩森林——凤凰山。有古柳杉3株,树围在3.6米至3.8米,千年古锥栗树5棵,树围均在2米以上。通水、电、电话、自来水、水泥路。历史名人——连作鹏,民国年间任南平府巡官。高岭土储量丰富。1982年,在硋窑村东侧发现宋瓷窑遗址,窑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挖掘出的文物有青瓷、影青釉和白瓷,底足多露胎,装饰有划印花等。采集有青瓷盅、影青执壶、瓶、小碟、花口碗及高足杯等。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岭头村 因处仙凤山东北部的山岭而得名。位于硋窑村东部2公里处。全村80户,386人,大学文化2人,以潘、叶、金姓为主。潘氏家族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浙江泰顺迁入;少数民族金姓有80多人,从寿宁县南阳迁入。村落依山而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房屋23幢,其中新建水泥房8幢。耕地230亩,林地230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薯、茶叶、毛竹、板粟为主。除从事农业外,部分村民还外出经商务工,在外创办企业3家,年产值260万元。村中有潘氏宗祠、奶娘宫各1座。名木古树有古柳杉3株,红豆杉9株。通水、电话、电视、水泥路。 高山村 村居高山顶上而得名。位于硋窑村东北部4公里处。原10幢房,23户,112人。1984年迁浦源镇端源村。村废。 溪边村 村居溪边而得名。位于硋窑村东部1公里处。原4幢房,20多人。1952年迁硋窑村。村废。 必洋村 因村对面有一洋水田而得名。原3幢房,5人。1984年迁往浦源镇端源村。村废。 |
下楼村 |
宋初属宁德县关隶镇管辖,明景泰六年(1458年)划归寿宁县,民国时,隶属寿宁县纯池乡,1950年属寿宁县第六区,1958年归属坂坑乡管辖,1961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现辖下楼、下山头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67户,730人,大学文化12人。耕地730亩,林地4000亩主要农产品有茶业、水稻、板粟等。有商店2间。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9万元。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外出经商务工500多人,创办企业20多家,年产值860万元。有村委楼1幢、农民健身点1个、医疗点1个。 下楼村 地处泗桥村下侧,建村时即名“下楼”。位于泗桥乡西南方向5公里处,海拔900米。为村委会驻地。137户,580人,常住120人,大学文化9人。居民以张、何、吴、叶姓为主。早期居民于民国时从礼门乡楼坪村迁入。村落集中,依山而建。有房屋37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2幢。耕地面积570亩,林地面积3000亩。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外出经商务工400多人,创办企业15家,年产值约400多万元。有村委楼1幢、医疗点1个、农民健身点1个、庙宇2处。有4株柳杉。通电、电话、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下山头村 位于下楼村东南方向3公里处。30户150人,房屋12幢,居民以叶姓为主。耕地160亩,林地1000亩。居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外经商务工90多人,创办企业5家,年产值600万元。通电、电话、简易路。 |
红阳村 |
1961年从纯池公社分出成立红桃洋大队,1981年改为村委会。现辖红阳上村、红阳村2个村,5个村民小组,251户,1056人。大学文化26人,其中博士1人。耕地696亩,林地10186亩。钨矿矿产资源丰富。农业以种植水稻、毛竹、林业、板粟为主。域内拥有2800亩的毛竹林场,年收入40多万元。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额约2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0万元。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在外经商务工有620人,创办企业32家,产值约460万元,2009年由在外乡贤企业家捐资32万元成立了红阳村敬老基金会。有人民会场1座、医疗站1所、小学楼1幢、村委楼1幢、庙宇1座、祝氏宗祠1座。光绪年间(1900 -1908年)中进士1人(祝文治)。革命人物有:周厚元,1936年在政和被捕,牺牲于梨坪;陈天德,1936年在红阳村被捕牺牲;周厚贵,1937年在建瓯活动失踪;周陈茄,1936年在宁德失踪。 红阳村 红阳村原名红桃洋村,传说,昔日村中有红桃女成仙,故名。后在社教时更名为“红阳”村。为村委会驻地。位于泗桥乡南部3.6公里处。198户,826人,大学文化22人。居民以祝姓为主,早期由政和杨源迁至。村庄依山而建,村落集中。房屋62幢,其中新建10幢。耕地556亩,林地810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毛竹、板粟等为主,毛竹年均收入约33万元。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在外经商务工500多人,创办企业22家,年产值1200万元。有村委楼1座、会场、小学教学楼1幢、医疗站1所。人文历史资源:宫观、庙宇、宗祠各1座。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路。 红阳上村 因位于红阳村上方而得名,在红阳村东南方0.5公里。属老区基点村。53户,230人,大学文化4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村落集中,依山而建。有房屋15幢,其中新建2幢。耕地140亩,林地2086(其中毛竹600亩)。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毛竹、板粟为主。外出务工经商110多人,创办企业6家,年产值 元。通简易路、电、自来水、电视、电话。 墓亭村 因祝氏在祖墓旁建凉亭而得名。位于红阳村以北3公里处。原2户,12人。1985年,因交通不便迁往赤岩村。村废。 |
下西坑村 |
1947年设周墩乡下辖林源村,1950年10月成立下西坑大队,1986年7月成立下西坑村村委会。原辖11个自然村,现下辖下西坑、大山、禾池、王厝基、溪尾楼、茶场、坑口、上三望洋、下三望洋等9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362户,1778人,常住人口883人,大学文化58人。耕地1905亩,林地8035亩。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主产水稻、生姜、茶叶、马铃薯、地瓜、板粟等。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3万元。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有895人,创办企业36家,年产值1.9亿元。有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7间,年销售额约25万元。有村委楼1幢,教学楼1座,医疗站1所。 下西坑村 以山岗方位取名,为村委会驻地。位于泗桥乡西北方向13公里鹫峰山脉乌兰岗山脚。全村82户,382人,以吴姓为主,于1730年由浙江庆元迁至。大学文化15人。该村依山而建,村落集中,有房屋36幢,其中新建2幢。耕地410亩,林地830亩。主要农产品有生姜、板粟等。在外经商务工有204人,创办企业7家,年销售额约3400万元。公共设施有村委楼、会场、教学楼、吴氏宗祠等。通水、电、自来水、水泥路、有线电视。 大山村 由于所在地后山高大耸立,依山建村,故得名。1708年,由浙江庆元迁至。在下西坑村西北方向1.7公里,鹫峰山脉麓侧,海拔940米。78户,368人,常住160人,居民以吴姓为主,大学文化11人。房屋39幢。耕地356亩,林地860亩。农产以水稻、茶叶、生姜、板粟等为主。在外经商务工有208人,创办企业6家,年产值 620万元。有会场、吴氏宗祠、太福庵、通天圣母庙、天王庙等。通水、电、电话、水泥路、电视等。 禾池村 由于原村口水田处于低洼地,像鱼池,村民在稻田里放养鲤鱼,故得名。在下西坑村正南方向5公里乌兰岗东南侧山脚,海拔880米。全村有86户,394人,常住203人,大学文化17人。村落集中,房屋36幢。耕地420亩,林地878亩。在外经商务工人员264人,创办企业6家,销售额3200万元。有会场1座,小学教学楼1幢,通天圣母宫1座,村里有3株柳杉。通水、电、电话、电视、水泥路。 王厝基村 位于下西坑村西北方向1.7公里处。全村24户,128人,常住98人,以吴姓为主。房屋15幢。耕地134亩,林地260亩。通水泥路、电、自来水、电话、电视。 溪尾楼村 位于下西坑村东南方向1公里处。全村19户,112人,常住14人,以吕姓为主。房屋14幢。耕地130亩,林地190亩。通水泥路、电、自来水、电话、电视。 茶场村 位于下西坑村东南方向1.2公里处。全村6户,28人,常住14人,以吕姓为主。耕地34亩,房屋4幢。林地54亩。通电、水、电视、电话、水泥路。 上三望洋村 位于下西坑村东南方3公里处。全村28户,154人,常住89人,以张姓为主。房屋18幢。耕地173亩,林地290亩。通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下三望洋村 位于下西坑村东南方向2公里处。全村18户,108人,常住48人,以叶、谢、刘姓为主。房屋15幢。耕地156亩,林地185亩。通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坑口村 位于下西坑村东南方向2公里处。全村3户,17人,常住4人,以吕姓为主。房屋1幢。耕地18亩,林地298亩。 龙主岗村 位于下西坑村东南方2公里处。原16户,78人,以杨姓为主。因交通不便陆续迁往它村。村废。 温树林村 位于下西坑村西北方3公里处。原有2户,9人,有许、吴两姓。因生产生活不便已陆续迁居它地。村废。 |
常洋村 |
常洋村,宋初隶属宁德县关隶镇管辖,明代隶属寿宁县管辖,1958年归属坂坑乡管辖,1958年成立常洋大队,1966年8月后归属泗桥乡管辖,1981年改称常洋村委会。现辖常洋、西洋中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76户,806人,常住人口196人,大学文化15人。耕地846亩,林地777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油奈等。有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额约10万多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8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600多人,创办企业家6家,年产值 元。有小学教学楼1幢、医疗站1所。有柳杉3株,树龄均达300多年,水松1株,树龄达200多年。 常洋村 因村下方田洋象小船形,故名“船洋”,后因“船”与“常”方言谐音演写成常洋,有300多年历史。为村委会驻地。位于泗桥乡东北部12公里处的寨坮山下。泗芹公路穿境而过。全村136户,600人,常住100多人。大学文化13人。居民以郑、刘姓为主,早期居民由浦源、芹山迁至。民居依山而建,有房屋65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6幢)。耕地600多亩,林地500亩。农产品以种植水稻、茶叶、板粟为主,有茶叶加工厂1家。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外经商务工有400多人,创办企业3家,年产值 元。行政村的村委楼、医疗站设在该村。有宫观庙宇、大厅各1座。有200多年水松1棵。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西洋中村 因村居田洋中故名。位于常洋村东部1公里处。36户,200多人,常住19人,大学文化2人。居民以郑姓为主。房屋13幢。耕地200多亩、林地240亩,农产有水稻、茶叶、板粟、油奈等。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外经商务工180多人,创办企业 家,年销售额 元。村内有300多年的柳杉3株。通路、电视、电话。 |
周墩村 |
宋初隶属宁德县关隶镇管辖,1955年成立周墩乡,1958年归属赤岩乡管辖,1961年成立周墩大队,后归属泗桥乡管辖,1981年改称周墩村委会。现辖周墩、竹岭、下岔头、傍洋、底洋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48户,1175人,大学文化52人。土地面积11602亩,耕地面积1700亩,林地面积8501亩。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古时有“东洋粮仓”之美称。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黄豆、马铃薯等,特产有鸳鸯果。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品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1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5万元。在外经商务工750多人。有废旧小学教学楼1幢、人民会场1幢、桥梁4座,水库1座、电站1座。 周墩村 祖母周氏在此建桥而名周墩,又因昔日山上杨梅树多,又名杨梅周墩。为村委会驻地。位于泗桥乡西北部3公里处。距302省道1.2公里。海拔860米。建村400多年,由贡川、西门迁入。全村人口208户、875人,常住875人,居民以陈、黄姓为主。大学文化42人。村落集中,房屋80多幢,其中水泥楼房5幢。耕地1400多亩,林地7000多亩。主产水稻、茶叶、黄豆、马铃薯、鸳鸯果等。村民以从事农业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外经商务工有560多人,创办企业15家。公共设施有村委楼1幢、会场1个、废旧教学楼1幢等。村内宫观庙宇2幢,大厅1幢,水库、坝头各1个。新建桥梁2座,在建1座,路灯40盏。200多年的柳杉2棵。通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竹岭村 因村居半岭毛竹林而得名。位于周墩村东北部2公里处。40户,300多人,常住16人。居民以何姓为主。房屋20幢。耕地300多亩,林地1500亩。有古廊桥1座。通简易路、电、电视。 下岔头村 因村居两山头之间而得名。位于周墩村北部3公里处。 7户,49人,房屋3幢,1982年因交通不便迁居赤岩、周墩等村。村废。 傍洋村 因村居田洋旁边而得名。位于周墩村桥头边。3户,18人,1幢房。2009年因房屋拆除迁周墩。村废。 底洋村 因村居田洋底而得名。位于周墩村东北部1公里处。1户,5人,1幢房。1970年因生活不便迁居周墩。村废。 |
赤岩村 |
赤岩村,宋初属宁德县关隶镇,咸平三年(1000年)隶属建宁府关隶县(现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划归寿宁县政和里七都,民国时期属寿宁县第六区。1955年9月同纯池乡划入周宁县管辖。1956年至1960年,赤岩又改名为周宁县纯池区赤岩管理区,1961年赤岩村成为泗桥公社的行政村,1984年改村委会。现辖赤岩、安将、吴厝坪、墓亭仔、红桥头、上岔头、通洋头等7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560户,2519人,大学文化316人。耕地1679亩,林地8970亩。农业以种植茶叶、水稻、蔬菜、板粟为主。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9万元。村民以务农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外经商务工1100多人,年产值1000多万元。有村委楼1幢、小学教学楼2座、医疗所3所,路亭3座。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品商店12间,年销售额约26万元。 赤岩村 为村委会驻地。原胡姓居民住在后门山边,故取村名为胡厝里;明朝末期,村落扩大,加上该村成为闽东北的交通要道,明府在村中设立一个巡检司衙门,衙门建在房子前面,故又取名衙后村;清朝康熙后期,村落扩大,房屋基本建到巡检司衙门之前,又更名为司前村;清朝末期,发现巡检司衙门和连片房屋都建在一块大赤色岩石之上,改名赤岩村。位于泗桥乡西北方向4公里处,坐落于屏南、政和、寿宁、周宁结合部的山间小盆地上,地处宁德---闽北古道要冲,302省道穿境而过。全村490多户,2700人,外来人口608人。地势平坦,村落集中,依梅溪南北岸而建,有房屋400余幢(其中新建140余幢)。村内企业4家(机砖厂1家、茶叶加工厂2家、石板材加工厂1家),年产值100多万元。居民以谢、周、吴、王姓为主,多为明代之前由福安、浙江、庆元等地迁此定居。通道路、自来水、电等。赤岩村是个风光秀丽,环境优美的村子,有许多景点,远近闻名,如虹桥鞭影、鱼山远眺、圣殿春烟、崇寺钟声、仙岗夏云、梅溪跃鲤、榲岭鸣蝉、帽石中流,历来文人骚客多有题咏。赤岩村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谢笑山,原名谢春荣,清朝贡生,曾重修赤岩石拱廊桥;修建西溪石桥、溪后石桥;捐年可收租谷9000斤的水田作为学田,开办义塾,聘请塾师免费为近村学童授课;筹建笑山小学(其子龙书、龙英、龙伸三兄弟续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建省学政陈学赠匾曰:“品重南金”。宣统二年(1910年),寿宁县知事王之杰赠匾曰:“独挽狂澜”。民国13年(1924年),荣获大总统曹锟颁赐《褒文》及“义问宣昭”匾额一方。其子龙书三兄弟亦获“孝友之门”、“紫荆三秀”褒匾。2004年,其玄孙谢世琅、谢世瑚等将原有笑山小学校舍重修,改名“笑山纪念堂”。民国初期,寿宁县籍的大学生,赤岩就占一半。谢凤冈,毕业于燕京大学,早年就职于北平市政府,著有《擎天室诗集》四卷。谢凤岐,毕业于省政法学校,曾任寿宁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寿宁县教育董事会理事,是当时寿宁教育界名流。谢一平,毕业于浙江英士大学,早年参加我党地下组织,解放后任职山东高等法院,为正厅级干部。谢凤吟,号兆华,山村诗人,以行医济世,执教育人为业,著有《乐天室诗草》(解放前周宁现存私人四诗集之一)二卷四百多首诗,现存诗237首。 吴厝坪村 原名月射坪,早年姓湖人家居住,后吴姓人迁此定居,故称吴厝坪。位于赤岩村东部1公里处。45户,230人,常住人口170人,以陈姓为主。房屋30幢。耕地210亩,林地280亩。320省道通村而过。村内有茶叶加工厂1个,300余年柳杉3棵。通路、电、自来水、电视、电话。 安将村 位于赤岩村东北2公里。30户,140多人,常住人口60多人,以许姓为主。房屋13幢。耕地200多亩,林地600多亩。通机耕路、电、电话。 墓亭仔村 因村旁有古墓故名。位于赤岩村南部0.8公里处。单座屋,原1户,8人。因交通生活不便,1995年迁居赤岩村,村废。 红桥头村 因位于虹桥头而得名。原2户,10人, 房屋2幢。1963年因修建省道302,村民迁居赤岩村。村废。 上岔头村 村居赤岩北部岔头间而得名。位于赤岩北部1.8公里处。原10户,40多人。1980年因交通不便迁居赤岩村。村废。 通洋头村 因村居田洋头而得名。位于赤岩村南部1.6公里处。1户,单座房,6人。1961年因交通生活不便迁居赤岩村,村废。 |
泗桥村 |
泗桥村,乡政府所在地。村名来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泗桥原有一桥曰“泗洲桥”,此桥为通向屏南、政和、寿宁、福安四县之交通枢纽(群众称之为“泗洲”),故名;另一种是旧时在穿村而过的泗水河上架有四座桥梁,分别是石梁桥、木梁桥、石拱桥和木拱廊厝桥,四桥分别通往四处岔口古道,故名。宋时属宁德县关隶镇,咸丰三年(1000年)隶属建宁府关隶县(政和五年改名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划归寿宁县,属政和里七都。民国时,隶属寿宁县纯池赤岩乡。1950年属寿宁第六区(纯池区),1955年9月纯池区划入周宁县辖,设泗桥、周墩、赤岩、坂坑、硋窑5个乡。1961年从纯池公社分出12个大队,并成立泗桥公社,1984年4月改为泗桥村委会。原有泗桥、坡上、麻岭坑、万顶等4个自然村,现合并成1个村,辖9个村民小组,636户,2784人,常住人口1784人,外来人口360人,大学文化126人。主村以陈姓为主,此外还有黄、郑、钱、祝等姓氏。耕地1470亩,林地2760亩。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甘薯、茶叶、板栗、鸳鸯果等。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42万元。村民除从事农业外,兼外出经商务工,在外经商务工有1000多人,创办企业156家,年产值 元。泗桥村主要企业有润丰茶叶有限公司、鹏鸿胶合板厂等。县乡机构设在泗桥村的有中学(周宁九中)、小学、卫生院、邮政所、信用社、派出所、供电所、电信所、林业站各1所。村内有泗桥溪尾兴寿庵,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经多次重修。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具一格的下村锣鼓。 坡上村 村居坡上故名。位于泗桥村西南部1公里,蜈松山东南侧。原有4座房,9户,112人,1998年造福工程迁泗桥。村废。 麻岭坑村 村居麻岭坑边故名。位于泗桥乡东南部2.5公里处。原有单座屋,1户,8人1972年迁泗桥。村废。 万顶村 村居官山顶边故名,在泗桥乡南部3公里,原有单座屋,1户,12人,1972年迁泗桥。村废。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