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行政村,村委会驻山头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有山头、岩石头、溪头冈、粗湾中、半岭、瑞兜、三丘下7个自然村,现辖山头、新村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67户,603人。大学本科文化3人。耕地742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3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锥栗、花生、水稻、毛竹等。小商铺3间,年销售额约1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32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3家,年产值约800万。有村委楼1幢、公厕1座。革命烈士有陈其著、李克源等。
山头村 因由溪山村分出且地处高海拔山上,故名“山头”。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四堡檀林东山境山头村。该村始祖在680多年前自东山村迁入。位于礼门乡西南部,距乡所在地10公里,海拔880米,东邻梨坪村,北接溪山村,西南与屏南交界。村落面积0.75平方公里。房屋41幢,其中水泥楼房4幢。109户,398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542亩,林地10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新村 因由岩石头、溪头冈、粗湾中、半岭、瑞兜、三丘下等村移民聚居而成的村落,故取名“新村”。位于山头主村东南100多米处。房屋40幢。58户,205人,常住90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200多亩,林地10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岩石头村 因该村落下方有个大岩石,故名。该村位于山头主村南面3公里处。原15幢房屋,26户,110人。居民以阮姓为主。耕地50亩,林地15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李墩镇和山头新村。村废。
溪头岗村 地处溪边山头上,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方向3公里处。原6幢房屋,8户,41人。居民以陈、何、张为主。耕地17亩,林地5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交通不便,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山头新村、礼门、李墩等地。村废。
粗湾中村 该村建在一大石头旁,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2公里处。原8幢房屋,居住2户魏、阮姓人家,13人。耕地8亩,林地2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山头新村。村废。
半岭村 该村建在一条长岭的半中间,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2.5公里处。原4幢房屋,3~4户,28人。居民以李、何姓为主。耕地13亩,林地4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仕本村等村。村废。
瑞兜村 该村建在一个凹形状岭头处,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方向4公里处。原15幢房屋,21户,73人。居民何、魏姓为主。耕地30亩,林地85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礼门村、山头新村等村。村废。
三丘下村 该村周边有三座小山丘,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方向2.5公里处。原4幢房屋,7户,36人。居民以陈、阮、何姓为主。耕地15亩,林地4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山头新村。村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5201 | 352000 | 0593 | 查看 山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秋楼村 |
秋楼行政村,村委会驻秋楼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秋楼、后确、深水冈、楼下厝、叉溪、陈山坂6个自然村,现辖秋楼、后确、深水冈、楼下厝等4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216户,870人。大学文化4人。耕地1049亩,村集体林木3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400多亩。农业主产水稻、锥栗、毛竹等,是礼门乡锥栗产量相对较多的村落。小商铺3间,年销售额约8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0多万元。全村40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50多家,年产值1000多万。主要古建筑有明清时期所建的陈氏宗祠、万德庵、五显帝宫和齐天大圣宫、土主明王塔等。村内有古银杏2株,植于宋朝,其中1株树高21米,围径4.5米。离村北800米处,有一天然湖,海拔886米。有明矾、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天然林场千亩。水力资源丰富,建有秋楼电站,年发电量达到1100千瓦,礼门乡3.5万伏的变电所也建在此村。 秋楼村 原名叫秋坪,后以“秋坪”、“楼下厝”两村各取首字定名为“秋楼”。该村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二堡秋坪境。南宋末年陈氏始祖定居李敦镇东山村,第十八世迁至秋楼肇基。几百年来,该村每年举办3次盛大的庆奉民俗,从未间断。位于礼门乡西部,距乡所在地6公里,东接礼门村,南交屏南县双溪镇,西靠常源村、陈峭村,北连玉山村,村落面积约1.7平方公里。村庄呈“U”状,房屋70幢,其中水泥楼房5幢。120户,500多人,其中常住230多人。大学文化4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790多亩,林地25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深水冈村 因村旁有一山冈而得名。位于秋楼村西南3公里处。25幢房屋,50户,160人,常住100人。居民以宋姓为主。耕地120亩,林地2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楼下厝村 因村落建于地势较低的山底下而得名。位于秋楼村西3公里处。20幢房屋,33户,130人,常住60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80亩,林地180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后确村 因村后有一后山而得名。位于在秋楼村西北4公里处。房屋5幢。13户,80人,常住50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59亩,林地1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叉溪村 该村地处叉溪边上,故名。位于秋楼村西面5公里处。原3幢房屋,3户,14人。居民以李、魏两姓为主。由于 生活条件落后,20世纪90年代村民陆续移居常源、仕本等村。村废。 陈山坂村 该村旁有一山坂主人是秋楼陈氏,故取名“陈山坂”。位于秋楼村西北4公里处。原3幢房屋,4户,36人。居民以李姓为主。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20世纪90年代村民陆续移居秋楼主村等地。村废。 |
礼门村 |
礼门村行政村,村委会驻洋头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龙峰境矮门村。东临贡川村,西达“八闽首景”——滴水岩,南连仕本村,北接大碑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称村委会。原辖洋头、洋中、池园、长门、后塔、桥头、南山、企岭、岩后坑9个自然村,现辖洋头、洋中、池园、长门、后塔、桥头、南山等7个自然村。共21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组,582户,2267人。大学本科文化101人,硕士8人,博士2人。耕地1380亩。村集体林木5000多亩。礼门村盛产反季节蔬菜、高山云雾茶、乌龙茶、花菇、木耳等,是礼门乡商贸最繁华的村。农业主产水稻、锥栗、茶叶、毛竹等主,养殖方面主要以养猪、兔、羊等为主。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42间,年销售值约600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00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达800多人,创办企业总产值约10亿万。礼门村现存晚清时期所建古建筑40多座,八扇两堂建筑3座,民国防匪炮楼3座,均保存完好。村落中祠堂、古井、旧巷排列有序,四通八达。村旁有国家级保护树种柳杉群,最大一株要四人手拉手合抱,古树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挺拔矗立。礼门后山有300多亩的原始生态林,分布着红豆杉、柳杉、、油杉等珍稀树种。公共设施有村委楼1幢、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革命烈士有陈春平、李阿桥等。礼门村崇尚礼义、重视教育。清代中期魏氏家族中几户殷实人家自聘私塾先生教读,称为训导馆;祖上遗留众田内抽出部分作为“油灯田”,以供学者做“束脩钱”之用。礼门村有魏氏姑婆信仰传统。 礼门开基始祖魏瑞斋公生三男一女,女即后世传颂的魏氏姑婆。诞生于宋初。相传魏氏姑婆曾助甘国宝征台,被康熙皇帝封为“腾云护国真人”。魏氏姑婆逝世后葬于八蒲村,后人在八蒲村建庙供奉其真身。每年正月初周宁魏姓各村都组织族人前往八浦姑婆庙迎请香接火。周宁著名高僧云灯法师出生礼门村。云灯(1904-1951年),俗名魏长龙,为方广寺住持僧。云灯从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在给养、联络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民国22年(1933年)2月,0周墩凤山区委在方广寺成立。叶飞、曾志、叶秀藩、阮英平、范式人等领导人均在此活动,曾得到云灯等僧人的保护。解放后,云灯被人诬告,于1951年被错杀,年47岁。1956年,澄清平反。1984年改判无罪。同年10月,宁德地委给予云灯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滴水岩景区位于其境内。滴水岩,原称显圣岩, 被誉为“八闽首景”,词载《辞海》条目。岩壁宽300余米,高200余米,形似巨狮横卧危崖峭壁,气势雄伟。岩有石洞,形似狮口、狮耳。洞前石阶水滴穿石,岩洞前的人工湖碧波清澈。周边有抱儿岩、一线天、奥妙洞、通天洞、琵琶瀑、仙人天马等景观。 洋头村 礼门村山形如一条长龙,洋头村地处“龙头”,古时称龙头村,后更名为洋头村。魏氏始祖瑞齐公于宋乾德年间(963-968年)自建瓯东游莲花迁居礼门。位于礼门后门山南侧,海拔980米,为乡政府所在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180幢,其中水泥房40幢。270户,902人,其中常住527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700多亩,林地2500多亩。公共建筑有村委楼,医院等。道路、电力、电视、自来水、电话等设施完善。 洋中村 洋中村地处礼门“龙身”,古时称龙中村,后更名为洋中村。位于洋头村南面0.1公里处。房屋13幢。122户,520人,其中常住500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280多亩,林地900多亩。道路、电力、电视、自来水、电话等设施完善。 池园村 因村中有一水池而得名。位于洋头村西南0.3公里处。房屋47幢。69户,296人,其中常住20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90多亩,林地500多亩。通水泥路、电、电视、自来水、电话等。 长门村 原名桃园村,因“桃园”和“长门”方言谐音,后演化为今名。该村在洋头村西面0.2公里处。房屋18幢,31户,141人,其中常住100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80多亩,林地300多亩。通水泥路、电、电视等。 后塔村 建村时该处有个塔,城墙很厚,故命名厚塔村,后人更名后塔村。该村位于洋头村西南方向0.3公里处。房屋29幢。38户,175人,现常住160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75多亩,林地280多亩。通简易路、电、电视、自来水、电话等。 桥头村 因位于桥头边而得名。该村位于洋头村西南方向0.2公里处。房屋23幢。30户,127人,现常住12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60多亩,林地300多亩。通水泥路、电、电视、自来水、电话等。 南山村 因位于礼门南山脚下而得名。该村位于洋头村南面0.5公里处,房屋10幢,22户,106人,其中常住9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50多亩,林地260多亩。通简易路、电、电视、自来水、电话等。 企岭村 位于礼门后山西岭,因岭陡峭,故名“企岭”(方言 “陡”与“企”谐音)。位于礼门村西北方向5公里处。原8幢房屋,15户,80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40亩,林地200亩。因交通不便,20世纪80年代末居民迁居主村。村废。 岩后坑村 地处一大岩石后,故名。位于礼门村西面5公里。原1幢房屋,1户魏姓人家,6人。耕地5亩,林地21亩。因独门独户生产生活条件落后,20世纪80年代迁出。村废。 |
仕本村 |
仕本行政村,独一村,为革命老区村。原名“水松坂”,俗称“过坂”。五代南唐(916~961年)岳王李璟次子李晃肇基,取名“仕本”,以显其“源”。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位于礼门乡中部,距离礼门村2.5公里。村落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980米。8个村民小组,251户,954人。居民以李姓为主。大学文化9人,其中硕士1人。耕地1081亩,集体林3000多亩。农业以种植茶叶、水稻、花菜、生姜、锥栗等作物为主,其中锥栗种植面积2000多亩,花菜150亩。小商铺3间,年销售值约1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0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600多人,创办企业近30家,企业年产值约4000万。该村有村委楼1幢,文化室1所,卫生所1所。村内地势平坦,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村庄背靠月亮山,古称“月山境”;四周七峰环绕,形似 “七星伴月”。古人描述云:“山之北气势迢递,展布如旗之飞扬,乃阴阳之所聚也;南则冈峦叠出,形圆而顶平,视之若鼓;东则山嘴轩昂,有奔弛勒马之势,确肖乎马,而以马拟之无可易也;而其西孤峰尖峭,上出重霄,其状如枪之竖,草木丛茂。”故称“东马、西枪、南鼓、北旗”。村外主要自然景观有乌鸦岩、官财岩、天池(天坪)、岳王瀑、玉笔峰、千丈漈、“燕思母归”、狮子口、老妪岩、抱儿望夫岩、鬼岩空等10多处。仕本村民俗独特,至今仍保存着隆重的宫廷祭祖礼仪。为纪念先祖,每逢农历寅、巳、申、亥之年仲冬举行大型的 “贡翁”活动(即“贡祖”活动)。届时王宿地、梅洋、池园各村分别到“李氏家庙”恭迎始祖宝像。族人谓之“三年一贡弘祖德,四境七迎谢宗恩”。祭祖期间仕有“礼生”(掌握宫廷礼仪的男青年)走礼“仪式”。 “走礼”是为古代宫廷礼仪。走礼有多种走法,分别为“花蝴蝶”、“剪刀叉”、“平丈”、“廿四拜”等。仕本村主要古建筑有大厅、李氏家庙等。大厅选址村中心,其建筑简朴大方而取材独特,柱梁均以直径60厘米以上的水松构建筑。“李氏家庙”,其建筑雄伟大方,有工艺精湛的牌匾、壁画等,庙内佛龛上供有颍王等六位先祖宝像,宝像用名木精雕而成。 |
大碑村 |
大碑行政村,村委会驻大碑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年改为大队,1981年改称村委会。原辖有大碑、南主岩、小何坑3个自然村,现辖大碑、南主岩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4户,730人。大学文化14人,其中本科13人,博士1人。耕地840亩,林地6800多亩,其中生态公益林8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地瓜、锥栗、马铃薯等。小商铺2间,年销售额约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200多人,创办企业近40家,年产值约700万元。有古树名木红豆杉5株,每株直径均达1.2米以上,最大直径达1.5米,高30多米,最老树龄已达1200多年。村旁还有一片生态林,自然生态环境完好。村里有村委楼1幢,医疗站1所。革命烈士有何伏基等。境内主要景点有百丈瀑布、擎天一柱、石门洞天等。 大碑村 相传,该村先祖在此地开基时发现石碑,故名。何氏先祖五郎公于南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率其第三子贵公及家眷从南平辗转迁入肇基。位于礼门乡北部3公里四方山右侧,北与芹源村接壤,西南与礼门村相邻,东与贡川相接。村落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820米。村庄呈船状,依山而建,房屋82幢,其中水泥房3幢。162户,490人,其中常住160多人。大学文化12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640多亩,林地66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会场、医疗站等设施完善。主要古建筑有大厅1座,宫2座,庙1座,古桥1座,亭1座。 南主岩村 位于大碑村南方3公里处。房屋15幢。32户,240多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200多亩,林地2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电话等设施完善。 小何坑村 因地处小山坳,村民主姓何,故名。位于大碑主村北面2.5公里处。原5幢房屋,7户,29人。因交通不便,且庄稼被野猪破坏严重,1998年居民移居大碑主村。村废。 |
芹源村 |
芹源行政村,村委会驻芹源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旧属宁德县十七都管辖。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年改为大队,1981年改称村委会。原辖有芹源、大山、茶坪、三宝地4个自然村,现辖芹源、三宝地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38户,914人。大学文化38人。耕地1137亩,村集体林木4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10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毛竹、锥栗、红豆杉等。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0多万元。外出经商务工700多人,创办企业近10家,年产值4000多万元。兴建了学校、芹北石桥、自来水、电视转播台、卫生所、村委楼、健身休闲场、图书室、防火蓄水库、水泥路、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 芹源村 原名仙场、芹家峭,因村庄地处芹溪上游,故名。为村委会驻地。张姓先祖荣四公两兄弟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立址开基芹源村与楼坪村。位于礼门乡东北部12公里,海拔900米,村落面积约1.7平方公里。东连大碑村,西与大林村接壤,南与李敦镇芹溪河村交接。房屋132幢。220多户,800多人。居民以张姓为主。耕地1099亩,林地3710多亩。芹源村自然、人文景观较为丰富。主要自然景点有青狮顾母、黑狻护儿、石龟檠雨、玉马嘶风、灵岩劈水、香炉篆烟、苍松插汉、石笱凌霄等八景。村口土地明王塔周有几株数百年的古树,均枝叶茂盛,盛为壮观。主要古建筑有英济祠、张氏宗祠、齐天大圣宫、议事祖厅,均建于清初期,保存完好。芹源村人才辈出。清朝期间有27人获八品职衔、1人考中秀才。解放后有博士1人、硕士2人,学士35人。十八世祖张富三公,医术精湛,曾因进京为皇家诊治有功,-为通奉大夫,称“名遍天下”、“列位太医”。后世子孙在明朝中期修建了一座英济祠,用红豆杉木为张富三与入闽始祖英济侯雕刻了两尊神像,供奉香火至今已400多年。每年正月初五还举行盛大祭奉仪式,几百年来演化成芹源村的一大庆奉民俗,从未间断。芹源人过去祖辈以手工艺为业,尤其是制作棕衣的工艺最为精致,古时成年人均会,代代相传。目前,此艺濒临失传,熟艺者无几。芹源人还自创有“诡语”(讲诡语外人听不懂),常用语有百余。 三宝地村 原名三宝殿,因村里原有一庙殿倒塌,为避讳,所以把三宝殿改成三宝地。位于芹源主村东面3公里处。房屋7幢。18户,114人,现常住12人,以张姓为主。耕地38亩,林地290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电话等设施完善。 大山村 因位于芹源大山上,故名。位于芹源主村西南0.5公里处。原10幢房屋,16户,80人。居民以张姓为主。因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居民迁居芹源主村等地。村废。 茶坪村 因该村茶树众多,故名。位于主村西南3公里处。原6幢房屋,10户,52人。居民以张姓为主。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20世纪80年代末居民迁居主村等地。村废。 |
大林村 |
大林行政村,村委会驻大坪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行政村村名以大坪、七普林两自然村首、末二字,取名为“大林”。1955年成立初级社, 1959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七普林、下洋坑、油家山、岭头、大坪5个自然村,现辖大林、下洋坑、岭头、大坪等4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148户,568人。大学文化2人。耕地500多亩,村集体林木37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3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毛竹等。小商铺3间,年销售值约12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0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人员230多人,创办企业30多家,年产值约600万。村委楼1幢。境内水资源丰富,电站(大林电站)1座,装机1260千瓦。 七普林村 原名七普田,因开基时田地比较少而得名,后更名七普林,又名大林。位于大坪村北部1.5公里处。旧属宁德县管辖,旧称宁德县十八都二图常源境大林村(七坵林)。始祖黄氏始祖于清朝年间肇基。29幢房屋,54户,208人,常住40多人。居民以黄姓为主。耕地200亩,林地1000亩。 大坪村 因开基时候前面有块大坪而得名。位于礼门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9公里。13幢房屋,32户,120人,常住20多人。居民以黄姓为主。耕地95亩,林地800多亩。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通简易公路等。 岭头村 因地处山岭高处而得名。位于大坪村西部约1.5公里处。14幢房屋,34户,130人,常住20多人。居民以黄姓为主。耕地105亩,林地1000多亩。通简易道路、自来水、电、电视等。 下洋坑村 位于大坪村南部2公里处。14幢房屋,28户,110人,常住30多人。居民以黄姓为主。耕地100多亩,林地900多亩。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油家山村 因村油茶树众多,故名。位于七普林村西北1.5公里处。3幢房屋,8户,38人。居民以黄姓为主。因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92年居民迁居别处。村废。 |
梅度村 |
梅度行政村,村委会驻梅度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2年改为村委会。原辖梅度、六角台、肥猪河、佛坑、溪坪5个自然村,现辖梅度、六角台、肥猪河、溪坪4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111户,434人。大学文化1人。耕地486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2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毛竹、桔子等。小商铺3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多万元。全村20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年产值约800万。村口 “林公宫”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宫内保存古壁画、柱联数副。梅度村与后垅村隔溪相望,近在咫尺,两岸山峰临溪拔起,形成一个“V”形的大峡谷,有鸡公寨、九龙瀑布等景致。革命烈士有何帮从、何开泰等。 梅度村 古名显洋,后因通往后垅都要渡船过河,且村有梅树故更名“梅渡”(方言也称“麻渡”),现演写为 “梅度”。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六堡显洋境。梅度村与首洞村一祖同宗,始祖延四公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定居梅度村。梅度村位于礼门乡南部,距礼门28公里,地处周宁、屏南、宁德三县市交界处,东与宁德市吴峰村交界,西与屏南县东盘村相邻,北与首洞村相邻,南与后垅村隔溪相望。海拔260米。村落面积约0.5平方公里。村落依山而建,呈旗形,房屋58幢,其中水泥楼房3幢。83户,303人,其中常住100人,大学文化1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326亩,林地1700多亩。村委楼1幢,大厅1座,林公宫1座。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六角台村 因村旁有一些天然的六角土堆,故名。位于梅度村以西3公里处。房屋9幢。16户,75人,现常住20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63亩,林地80亩。通简易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肥猪河村 因有条河像肥猪状而得名。位于梅度村以东2公里处。房屋4幢,6户,27人,现常住18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47多亩,林地7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溪坪村 地处溪边平坦处,故名。位于梅度主村东面2公里处。房屋4幢。6户,29人,常住20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50多亩,林地75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佛坑村 因该村建于“齐天大圣”庙旁,故名。位于梅度主村东面3公里处。原2幢房屋。3户,15人。居民以何、叶姓为主。耕地28亩,林地40亩。因生活条件落后,改革开放后迁到周宁县城。 |
陈峭村 |
陈峭行政村,村委驻陈峭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陈峭、下坪2个自然村,现辖陈峭1个自然村。 陈峭村原名张家峭、陈家峭。该村为张、陈两姓聚居地,后因陈氏人口偏多,更名为“陈峭”。陈峭旧属宁德县管辖,旧称宁德县十八都峭楼中。始祖陈九公于南宋末年自李墩东山村迁居陈峭。 陈峭村位于礼门乡西面,海拔936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9公里,东接秋楼村,西连屏南县鸳鸯溪保护区,北与政和县杨源乡洞宫山风景区交界,南与后垅溪一级电站相连,处于周宁、屏南、政和三县交界处。村落背靠海拔1040米的石马顶大山,地势险峻,进村古道全是陡峭上坡,有“箩筐滚下山坡,捡一个比做一个还难”之说。全村面积约1.7平方公里。房屋110幢, 221户, 870人,常住300多人。居民以张、陈姓为主。大学文化12人。耕地663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2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毛竹、锥栗等。小商铺2间,年销售值约15万元。通水泥路、电、电视、自来水、电话等。该村正在进行村落改造,另建新村,以保护古宅名居。该村现存清代的建筑20多座,历史悠久的古祠、仙奶殿、当境大明王、木拱廊桥及“七池、九井、三大梯”(先民在村里挖掘抗旱防火蓄水池7口,水井9眼,铺设了3条工程浩大的岭坎台阶)等古迹保存良好。村内外还有古近代村落防御工事多处——烽火台(台烟岗)1座,古炮楼3座(目前保存完好1座),摆设好的滚石阵等。陈峭村民自古有“出门”务工经商传统。早期从事制作棕衣、弹棉絮、泥匠、伐木、锯板、放木漂流等手工业,后发展为经营人参、鹿茸、黄金等名贵商品。清朝末年,陈明确兄弟曾建宁府(今建欧、建阳、浦城一带)、福安、宁德、霞浦等地开设“日用杂货”商行,发行“陈记成”的银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民营企业家开始涉足棕制、竹木品加工领域。目前,全村85%的村民先后到上海等地创业发展,经营建材贸易、金融担保、旅游开发等生意,创办企业年产值逾10亿元。陈峭村旅游资源丰富,有鸳鸯溪及石马顶、金钟扑地、石将军、观音坐莲、真武坐楼等自然景观。 陈峭鸳鸯溪位于滴水岩西北10多公里处,距县城约40公里,与屏南县的郑山宜洋村同溪隔界,为鸳鸯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景区内群山簇拥,溪岸为竹丛灌木丛荫掩,是禽鸟栖宿良地,栖息着猕猴、鸳鸯、白鹤、画眉、野猪、山羊、山麂等珍贵动物。 下坪村 地势相对较低,并且有个大坪,故名,又因方言 “下”和“后”谐音,故又名后坪。位于陈峭主村东南0.7公里。原4幢房屋,7户,36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20亩,林地100多亩。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20世纪90年代居民先后移居陈峭主村等地。村废。 |
油湾村 |
油湾行政村,村委会驻油湾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油湾、黄旗岭、溪兜底、池湾中4个自然村,现辖油湾、黄旗岭、溪兜底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44户,535人。大学以上文化4人,其中本科生3人,博士1人。居民以邱、叶姓为主。耕地750亩,村集体林木39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800多亩。农业主产马铃薯、水稻、地瓜等。小商铺2间,年销售值约4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0万元。35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年产值约800万。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装机量达到1.2万千瓦的云祥电站和黄旗岭二级电站。古建筑主要有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龟皇庵、通向咸村镇王宿村的木拱廊桥。主要景点有猛虎戏羊、青蛙望日、石鼓、石锣、石罄、石钟等。村委楼1幢。革命烈士有兰新昌、邱伏升、叶世塘、陈帮兰、邱必军、叶世洪、何伏保等。 油湾村 古名瑶湾,因村庄坐落于山湾且青草油绿,故名,后谐音演写为“油湾”。油湾村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七堡儒溪风洋境瑶弯村。始祖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宁德溪镇迁入油湾。位于礼门乡东南部,海拔580米,距乡所在地17公里。东临咸村镇王宿村,西邻礼门乡梅度村,北连李墩镇际会村,南与咸村镇樟岗村接壤。村落呈凤状,面积约1平方公里。房屋依山而建, 50幢,其中水泥楼房5幢。122户,409人,其中常住240多人。居民以邱姓为主。耕地600多亩,林地2800多亩。村委楼1幢。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黄旗岭村 又名红旗岭,由于该村建在一条类似“黄旗”的山脉上,故名。位于油湾村以北3公里处。房屋85幢。20户,114人,常住25人。居民以叶姓为主。耕地130亩,林地1000多亩。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溪兜底村 该村建在小溪旁,故名溪兜(“溪兜”周宁方言溪旁的意思)。位于油湾主村东南0.5公里处。房屋5幢。2户,12人,常住2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20亩,林地100多亩。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池湾中村 位于油湾主村东面0.5公里处。原7幢房屋, 16户,60人。居民以叶姓为主。耕地19亩,林地6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改革开放后居民陆续迁居油湾村主村和黄旗岭自然村。村废。 |
玉山村 |
玉山行政村,村委会驻玉山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现辖玉山、前程等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12户,469人。大学文化10人。耕地560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3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毛竹、锥栗等。小商铺3间,年销售额约1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多万元。全村23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年产值约400万。村存古岩洞1个,内有古佛、古井、古桥和雕刻等。村口旁有若干棵千年红豆杉。有村委楼1幢。革命烈士有魏长武等。 玉山村 原名黄家山,解放前夕更名为玉山。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龙峰境黄家山。宗接礼门乡洋头村第九代,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魏氏从礼门乡洋头村迁入建村。位于礼门乡西北部,距乡所在地15公里,在天坪山脚下,东与礼门村接壤,西接常源村,北与大林村相邻,南与秋楼村交界,海拔1100多米,是礼门乡海拔最高的村庄。村落面积约1平方公里。房屋65幢。110户,450多人,常住170多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540多亩,林地1900多亩。村委楼1幢。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前程村 位于玉山村东南0.5公里处。房屋3幢。2户,19人,常住2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20亩,林地1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有古廊桥1座。 |
溪山村 |
溪山行政村,村委会驻溪山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溪兜、石牌、安乐底、安头洋、石水坑、飞岭头6个自然村,现辖溪兜、安头洋等2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90户,730人。大学文化20人。耕地844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3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锥栗、毛竹等。各种小商铺3间,年销售值约16万元。全村有26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近10家,年产值约500万。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0多万元。境内主要古建筑有炮台、虹桥(花桥)、陈氏宗祠、林公宫、大王翁及14座古民居等。水力资源丰富,有水电站1座。革命烈士有何承会等。 溪山村风景优美,其 “蝙蝠洞”景区是周宁县待开发景区之一。该景区首景“穿崆”(流水洞穴)栖息着成群的蝙蝠,故名“蝙蝠洞”。距县城约34公里,位于著名的滴水岩风景区西侧。景区溪谷长约3公里,飞瀑流泉,茂林修篁,谷深洞幽。有蝙蝠洞、彩虹瀑、一线天等30多处景点,整个景区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美。 溪山村 村处溪畔,故原名溪兜,1949年后改名“溪山”。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四堡檀林龙溪境溪兜村。陈姓始祖于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自李墩东山村迁居溪山建村。位于礼门乡西南部,距乡所在地6公里,为村委会驻地。西与屏南县大溪村交界,北连“八闽首景”滴水岩,南与山头村接壤,东与仕本村交界。村落面积约1.5平方公里。房屋105幢。184户,700人,常住200多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800多亩,林地1900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安头洋村 村旁有一田洋,故名。位于主村东南方向3公里处。房屋5幢。6户,30人,常住10人。居民以魏姓为主。耕地44亩,林地100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石牌村 因开基建村时发现一石牌,故名。位于主村西南方向2公里处。原4幢房屋,5户,32人。居民以叶姓为主。耕地30亩,林地10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村民陆续迁居李墩镇、七步镇等地。村废。 安乐底村 因海拔只有450米,低于主村非常多,故得名。位于主村西南方向3公里处。原5幢房屋,8户,41人。居民以叶、李姓为主。耕地40亩,林地12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村民陆续迁居主村。村废。 石水坑村 位于主村东南方向3公里处。原5幢房屋,6户,37人。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38亩,林地11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村民陆续迁居主村。村废。 飞岭头村 因该村建在一个凹形状岭头,故得名。位于主村东南方向2公里处。原1幢房屋, 居住李张2户家人,13人。耕地15亩,林地5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村民陆续迁居主村。村废。 |
山头村 |
山头行政村,村委会驻山头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有山头、岩石头、溪头冈、粗湾中、半岭、瑞兜、三丘下7个自然村,现辖山头、新村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67户,603人。大学本科文化3人。耕地742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3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锥栗、花生、水稻、毛竹等。小商铺3间,年销售额约1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32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3家,年产值约800万。有村委楼1幢、公厕1座。革命烈士有陈其著、李克源等。 山头村 因由溪山村分出且地处高海拔山上,故名“山头”。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四堡檀林东山境山头村。该村始祖在680多年前自东山村迁入。位于礼门乡西南部,距乡所在地10公里,海拔880米,东邻梨坪村,北接溪山村,西南与屏南交界。村落面积0.75平方公里。房屋41幢,其中水泥楼房4幢。109户,398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542亩,林地10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新村 因由岩石头、溪头冈、粗湾中、半岭、瑞兜、三丘下等村移民聚居而成的村落,故取名“新村”。位于山头主村东南100多米处。房屋40幢。58户,205人,常住90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耕地200多亩,林地10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岩石头村 因该村落下方有个大岩石,故名。该村位于山头主村南面3公里处。原15幢房屋,26户,110人。居民以阮姓为主。耕地50亩,林地15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李墩镇和山头新村。村废。 溪头岗村 地处溪边山头上,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方向3公里处。原6幢房屋,8户,41人。居民以陈、何、张为主。耕地17亩,林地5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交通不便,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山头新村、礼门、李墩等地。村废。 粗湾中村 该村建在一大石头旁,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2公里处。原8幢房屋,居住2户魏、阮姓人家,13人。耕地8亩,林地2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山头新村。村废。 半岭村 该村建在一条长岭的半中间,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2.5公里处。原4幢房屋,3~4户,28人。居民以李、何姓为主。耕地13亩,林地4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仕本村等村。村废。 瑞兜村 该村建在一个凹形状岭头处,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方向4公里处。原15幢房屋,21户,73人。居民何、魏姓为主。耕地30亩,林地85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礼门村、山头新村等村。村废。 三丘下村 该村周边有三座小山丘,故名。位于山头主村东南方向2.5公里处。原4幢房屋,7户,36人。居民以陈、阮、何姓为主。耕地15亩,林地4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山头新村。村废。 |
梨坪村 |
梨坪行政村,以梨坪自然村为名,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原属于首洞行政村的自然村。1980年改为村委会。原辖梨坪、山里、前园、王坑4个自然村,现辖梨坪、山里等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60户,648人。大学文化7人。耕地651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200多亩。农业主产茶叶、水稻、毛竹、桔子等。小商铺2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有近300人,创办企业11家,年产值700多万元。旅游景点主要有狮子抛球、孩子吃奶、上路猴、下路猴、石人、龙伞岩、仙人下棋、鬼岩洞、狮嘴、狮0、白蛇过路、乞丐背猴、关公磨刀等。村委楼1幢,医疗站1所。革命烈士有何林清、何常贯、何佬虎、何德明等。 梨坪村 该村原由首洞的梨村人迁此兴居,故名“梨坪”。旧属宁德县十八都管辖。该村与首洞村一祖同宗,自始祖文达公肇基至此已有720多年的历史。位于礼门乡南部,与首洞村、山头村相邻,海拔890米,距离乡所在地15公里。村庄依山而建,房屋62幢。111户,480多人,其中常住150多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521亩,林地1500多亩。通水泥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村里有2棵700多年的老柳杉。 山里村 地处深山,故名。明朝由梨坪村分迁于此,至今约450年建村历史。位于梨坪主村北部2公里处。20幢房屋, 49户,168人,其中常住15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130亩,林地500多亩。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通简易路等。 前园村 因村前有一片园地,故名。该村位于梨坪主村西面2公里处。原8幢房屋,16户,50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50亩,林地200多亩。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耕地紧缺,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恶劣,居民迁居梨坪主村。村废。 王坑村 村建于山谷间,故名。位于梨坪主村北面3公里处。原4幢房屋,6户,20人。居民以何、阮姓为主。耕地19亩,林地60亩。革命烈士有何常钗、何常权、何常木等。因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陆续迁居山头新村。村废 |
首洞村 |
首洞行政村,村委会驻梨村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位于礼门乡南部,东与宁德市吴峰村交界,西与屏南县东盘相邻,南与梅度村相邻,北与梨坪村接壤。相传此地为北宋名将杨文广平定南蛮十八洞之一的“第一洞”,故名“首洞”。首洞村旧属宁德县管辖,旧称宁德县十八都五堡主峰境产洋村。始祖文达公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迁居首洞。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2年改为村委会。原辖梨村、坑柄、产洋、坛岔、冈山、彭油湾、八角亭、乌山头8个自然村,现辖梨村、坑柄、产洋、冈山、彭油湾、八角亭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31户,1327人。大学文化3人。耕地1198亩,村集体林木2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200多亩、茶园400多亩、板栗250亩。农业主产茶叶、桔子、水稻、毛竹、板栗等。小商铺4间,年销售值约8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0多万元。全村有20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年产值约600万。村委楼1幢。主要自然景点有龙伞岩、棋盘岔、鲤鱼嘴结、白嘴岩、纱帽岩、九空岩、犀牛望月岩、美女踏车。金刚石矿资源丰富。有始建于清朝年间的梨村宫、产洋堂等祖祠,至今保存完好。革命烈士有何开满、何常弹、何开兴、何天俭、叶细红、阮明葵、陈天判等。 梨村 肇基开村时此地是一片梨树林,故名。村委会驻地。何氏族人由山头坂迁入。东临八角亭,西接梨坪村,南靠产洋村,北交际会村。房屋28幢。共65户,205人,常住60多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190亩,林地200亩。通简易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产洋村 原名伞坪,四面环山似伞状,故名;后改名产洋。何姓族人由梨村迁入建村,有500多年历史。位于梨村南面1公里处。30幢房屋,55户, 241人,常住80多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172多亩,林地300多亩。通简易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坑柄村 所在地山谷如柄状,故名。何氏族人由产洋村迁入建村,有300多年历史。位于主村东北方向1公里处。房屋18幢。59户,210人,常住70多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180亩,林地200多亩。通简易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岗山村 坐落在山冈中,故名。何氏族人由梨村迁入建村,有300多年历史。位于梨村西南方向3公里处。房屋8幢。24户,84人,常住20多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118亩,林地200多亩。通简易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彭油湾村 原名彭蟹村,村所在地如彭蟹形,故名;后因盛产榛油,改名彭油湾。何氏族人由梨村迁如建村,有400年历史。位于梨村南面2.5公里处。房屋56幢。76户,328人,常住130多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330多亩,林地8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八角亭村 以村口古亭为名。何氏族人由梨村迁入建村,有400多年历史。位于主村东南方向2公里处。房屋29幢。52户,259人,常住90多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208亩,林地3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坛岔村 因该村建在两条岔路的中间,故名。位于梨村北面2.5公里处。原8幢房屋,11户,45人。居民以何、阮姓为主。耕地21亩,林地50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居民陆续迁居狮城、李墩等地。村废。 乌山头村 因该村建于乌山头上,故名。位于梨村东面3公里处。原1幢房屋,1户何姓人家,2人。耕地1亩,林地2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迁居梨村。村废。 |
后垅村 |
后垅行政村,村委会驻后垅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后垅、洋坪、兰后(林后)、秀坑、南山头、汤厝亭等6个自然村,现辖后垅、洋坪、秀坑、汤厝亭4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211户,738人。居民以何姓为主。大学本科文化9人,博士1人。耕地613亩,村集体林木4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800多亩。农作物主要以马铃薯、水稻、毛竹等为主。日用品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1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00多万元。全村有近500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年产值约800万。后垅村自然、人文景观众多。雄伟壮观的后垅大峡谷,北起陈峭村天地山,南至后垅村大拇指山,全长30公里,两岸群山拥簇, 1000多米以上山峰20多座,被誉为“福建第一大峡谷”、“闽东的西双版纳”。峡谷内有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8万多亩,分布着银杉王、红豆杉等珍贵树种,鸳鸯、猕猴、白鹇、穿山甲、山羊等珍稀动物栖息其中,古村落、古廊桥、古庙宇散缀峡谷,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综合性游览区,极具生态旅游和科考价值。村庄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老风貌,村落四周古廊桥、古居民、古祠、古亭、古道保存完好,有大厅4座,古凉亭5座,木拱廊桥1座,庙宇1个。后垅秀坑村被称为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之乡,其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横跨后垅溪上古廊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11~1799年),后毁,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重建,后多次重修,是周宁通往屏南的古道的必经之路。秀坑村又被称为“拳头寮”,其虎桩拳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18代传人,弟子分布闽东北、浙南地区,被誉为“深山武术奇葩”。境内后垅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积665平方公里,水量丰富,投资两亿元,装机4万千瓦的后垅溪水电站已投产发电。后垅一带,是周宁县重要革命据点之一。以后垅村为中心的周政屏地区在何道武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在后垅村山上成立了周政屏县委、闽东山头游击队和区村苏维埃政权。至今这里还遗留着许多古炮楼、“地堡”等。革命烈士何开易、何帮灿、何中和、何常荣和革命人士何道武出生于此。 后垅村 古名厚隆、鹗荐,俗名下荐。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厚隆村。后垅村与首洞村一祖同宗,始祖何普七公乃首洞始祖文达公后裔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定居后垅。位于礼门乡南部,距乡所在的29公里,东与宁德市蕉城区洪口乡交界,西与屏南县寿山乡相邻,北与梅度村隔溪相望。村庄呈船状,依山而建,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房屋40幢。62户,223人,常住100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220多亩,林地10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洋坪村 地处田洋处,故名。位于后垅主村西面1公里。该村房屋39幢。共55户,172人,现常住60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100亩,林地1000多亩。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秀坑村 村庄呈条状,东西走向有两条秀丽的溪涧,故取名秀坑。位于后垅村南面3公里处。房屋46幢。共71户272人,常住95人。居民以张姓为主。耕地230亩,林地1300多亩。后门山上有100多株红豆杉。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汤厝亭村 建村时村里建了个亭子(文革期间被拆毁),故取名汤厝亭村。位于后垅村东南1.8公里处。房屋7幢23户,71人,常住2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63亩,林地700多亩。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林后村 该村地处一片山林之后,故名。位于后垅村西面2公里处。原16幢房屋,26户,75人。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64亩,林地900多亩。因交通不方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79年全村迁入后垅主村。村废。 南山头村 该村地处南山山上,故名。位于后垅主村南面4公里处。原8幢房屋,20户,60人。居民以张姓为主。耕地58亩,林地700多亩。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2003年后居民陆续迁居李敦村等村。村废。 |
常源村 |
常源行政村,村委会驻常源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常源、陈坑2个自然村,现辖常源1个自然村。常源村因地处山坳,且有“石林”故原名石竹坑,后改称“常源”。旧属宁德县管辖,旧称宁德县十八都二图常源境。大林村始祖黄隆公于元朝中叶由江西省(现邵武市和平镇)入宁德霍童,后根据黄鞠公留下的“八句诗”:“骏马登程出外疆,任从隋地立纲常。乔迁异境独吾境,鼎建他乡即故乡。早晚莫忘亲嘱咐,晨昏当念祖蒸堂。凭心积德多多爱,三七男儿大识昌。”与常源村黄姓宗亲相认,迁入常源村。 常源村位于礼门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村庄坐落于两座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脚下,海拔680米,东邻玉山村,南接秋楼村,东北与大林村交界,西北与屏南、政和两县交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12公里。村落依山而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房屋65幢,其中水泥楼房3幢。191户,716人,其中常住230多人。居民以黄姓为主。大学文化20人。村委楼、会场各1座。600多年历史的古民宅6幢。耕地828亩,村集体林木4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400多亩。农业主产以水稻、锥栗、杨梅、水蜜桃、毛竹等。小商铺5间,年销售额约1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0多万元。32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5家,产值约1.6亿。通水泥路、电、电视、自来水、电话等。境内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有明矾矿、石泡流纹岩石板材矿、珍珠岩等矿产资源;已建常源水电站、下岭西水电站2座电站,装机量均达1300千瓦;有多座海拔达千米以上高山,其中最高山峰香炉山海拔达1400多米,站在山顶可远眺山下是万亩林海奇观,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邻近的香客就会云集到山顶烧香敬拜;村内有兴福寺(建于明代)、黄氏宗祠等古建筑。常源村人独创了一套“诡语”,用于经商时内部交流。如讲数字,“2”叫“夹”,“3”,叫“川”,老男人称“寡柴”等。常源村土墙夯筑技艺高超。常源土墙夯筑技术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要选择熟土,即已经过多年发酵,并具有一定咸度的泥土;其次要对墙土进行多次的翻动,以达到土粒细化,并剔除石块等杂物;其三要掌握好墙土的湿度,以手捏能成团,落地自然散开为宜。为了确保高达十多米的土墙垂直不变形,每栋民居的土墙都自始至终由专人进行“把绳”。并且要选择晴好的天气进行夯筑。 陈坑村 因村所在群山名陈坑山,故名。位于常源主村东南2.5公里处。原2幢房屋,6户,20人。居民以黄姓为主。因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迁居常源主村。村废。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