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周宁县 >> 玛坑乡 >> 宝岭村

宝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宝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宝岭村简介

  宝岭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行政村之一,位于玛坑乡东南部,距乡所在地11公里。东与福安市溪潭镇接壤,距县城50多公里,西与赤洋接壤至本县咸村镇川中村10公里,北连杉洋村林公宫4公里,南邻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所在地10公里。
  该村落地域面积3.3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000多人,236户,辖东家山一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该村座落在巍峨高耸的黄仙峰山麓南面脚下,风景秀丽,三面高山环抱,茂林修竹掩映,村前开阔,村道环山而上入村。该村民风朴实,待人热情,保持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等优良作风。近年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的落实,该村村民正崭新的姿势改变着村容旧貌。
  宝岭村旧属宁德县霍童司咸村区管辖,旧称宁德县十四都回龙境宝岭村。宝岭村以张姓为主,始祖张金武公于清朝乾隆5年自闽安都督府率众为避兵祸定居宝岭繁衍,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本村有张为频、张元城等10多位同志,在闽东独立师领导人叶飞同志的领导下,为抗日战争不惜牺牲生命。后有詹有银、詹陈静、孙陈灿等为解放战争做出贡献,战功显赫。
  宝岭村历史久,该村现留有清代建筑若干座,尤其以古民居中的“三雕”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村民家中现有清代围屏、桌围、古柱联、清代画像,清代雕刻等历史文物,艺术研究价值极高。
  宝岭村木、竹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6435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毛竹面积1000多亩,水田面积达788亩,以生产粮食为主,该村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有笋干、地瓜干等,其中宝岭小米花生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远近客户争相来购。宝岭茶园面积达350多亩,并引进新优茶叶品种“早春毫”、“黄金贵”等进行荷地品种改良。近年来,村里加强养殖的宣传发动,群众积极性高,养兔、养鸡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5202 352000 0593 查看 宝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宝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宝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溪边村

  溪边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第三大行政村,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北部,座落于“千年古刹”--方广寺的山脚,距该寺仅2公里,东与福安市康厝乡接壤,西接玛坑乡沈洋村,是周宁县与福安市的交界村,距县城40公里。   该村地域面积6.2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376多人,360户,辖溪边、半山、东垅、社坪、倒岭、前洋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溪边村四面环山,村落布局星罗棋布,比较零散。村中古房屋居多,依山而建,新房错落有致、排列整齐。小溪数条绕村或穿村而过,景色秀丽,固得名“溪边”。该村民风纯朴,村民直爽、热情,受福安民间文化的影响大,多以福安方言为主。   溪边村居民早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外地迁徙至此,逐步发展壮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村民多以彭姓为主,曾在清光绪年间有过秀才数人,半山自然村多以林姓为主,清末时期十分富足,解放后多被评为地主或富农,至今在外工作人员数十人。   溪边村有清末民国初期的木制结构房屋三十来座,且多以座北朝南为多,屋内古朴雅致,整洁舒适,许多雕刻古朴美观,极为精细,具有美价值。村中有彭氏和林氏祠堂,已有百年的历史,保存着二氏的家谱和族谱等。村中古井、石巷与独特的民间迎神祭祖、辞岁迎新等风俗交融出山村独特的魅力。此外,还有陈婧姑(俗称“奶娘”)、林公宫等庙宇数座。倒岭村清代古屋至今保存着当年举人还乡的匾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溪边村水田和旱地面积达1500多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经济作物有马铃薯、蔬菜、茶叶等。主要以茶叶为主导产业,茶园面积达1381多亩,近几年来,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立足村庄地理优势,发展种植芦柑、水蜜桃、板粟等水果。该村森林、竹林、水力、钼矿等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9818亩,竹林面积达1000多亩,溪流水量大,且全年不会干涸,具有建设中型水电站的地理位置优势。在与首章村交界山地蕴含储藏量较大的钼矿资源。除此,养鸡、鸭、羊、牛等成为该村的副业,并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形成规模。   

沈洋村

  沈洋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第四大行政村。距乡所在地18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的东北部。乡道玛沈线绕村至溪边村,距县城38公里,北与福安市康厝乡接壤,西临秀丽的鸡冠山,东本乡接溪边村,南靠本乡灵凤山村,交通便利。   村落地域面积5.5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948人,224户,辖际溪一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沈洋村属省定老区村,至今保持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村民勤劳朴素,能吃苦耐劳、文明礼貌。该村风景秀丽,三面环山,整个村成“人”字形,村中旧屋新房交叉错落。村道似玉带环绕村庄,竹林、田野、茶园构成一幅和谐的村居图。   沈洋村早在明末清初由李墩等迁入,建村已有400多年斩历史,该村多以李、魏两姓为主。历史上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村民男耕女织,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但也出过不少的文人才子。解放前,该村村民积极参加革命,出现了一批像陈绍捧、李宏旭、罗富弟、李升禄等为革命事业,不畏牺牲自己生命的烈士。0时期,该村人氏陈辉荣曾任福建省民政厅厅长。改革开放以来,沈洋村人民敢闯,敢干,勇于探索创新。出现了李大成、李大斌等一批在沪企业家。他们创造的财富,热心地回报家乡。   沈洋村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已上百年的古代木制房屋、匾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村落中李氏祠堂、古井、老巷与民间传统的迎神祭祖、庙会等古老的民间风俗同新时代的春风互相交融,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解放前,该村群众积极参加红军闹革命,在际溪头等地留下了红军洞、石屋等遗迹,在长头山还留下当年红军制造炮弹的简易兵工厂。   沈洋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林地面积1300亩,毛竹面积550亩,具备建立竹木加工厂的优势;辉绿岩、花岗岩储量大、质量好,有利于大面积开采,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调动沈洋村群众的积极性,靠着勤劳的双手开辟了面积450亩的优质茶园,并且大胆发展种植业,许多村民种起了水蜜桃等经济作物,产品质量佳,收入可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党在农村各项富民政策的落实,许多村民多向发展,开始走养鸡、养兔等种养并举的路子。   

芹太丘村

  芹太丘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行政村之一,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的西北部。北毗邻周宁县七步镇,南接玛坑乡升阳村,东与玛坑乡灵凤山村接壤,西连周宁县咸村镇。距县城20公里。   村落面积2.65平方公里,全村119户,573人口。下辖芹太丘、桐子坑、陈家洋、李坪等四个自然村   该村两山相对,中间是空旷的田野,梧玛线贯穿村中,房屋多建在两山山脚,新旧屋宇错落,翠林苍竹,古木小巷,碧波田野组合成一幅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村民纯朴、勤劳、善良,优良传统美德。近年来,该村村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家园,使芹太丘村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历史人文:芹太丘村历史久,是省定老区村,早在清初年间就迁入此地定居,祖辈勤劳,安居乐业,解放前,该村村民热心投身革命事业,加入地方游击队,出现烈士等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村落中古老的建筑数座,已有百年的历史。庙宇庵堂、苍天古树,民间风俗,显示着古老的文化韵味,足以让人留连忘返,新建的屋宇林立,新开的村道贯穿山水之间,浓溢着新时代建设的新篇章。   全村水田274亩、旱地199亩、茶园248亩、林地200亩。2006年度全村人均收入约3200多元。芹太丘村自2003年以来,经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级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共新开300亩无公害茶园基地。加强精深加工。发展林业2000亩,种植生姜20多亩,饲养兔等1200多只,种植太子参,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发展养羊户3户,养羊100多头;家庭养猪80户,生猪存栏数达120头。   初步形成多种经营共同进步的势头。组织劳务输出,充分利用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东坑村

  东坑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行政村之一,位于周宁县玛坑乡的西北部。东与本乡的升阳村相接,西与本县咸村镇接壤,距县城40多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   村落面积3.23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即外东坑、七斗、西向岭、里东坑和龙岗,现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124户,571人。   该村属省定老区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保持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东坑村群山碧水,山清水秀,村势地形较陡,平均海拔380米,年平均气温17.5℃。该村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干群团结。许多农户被评为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村两委曾多次被县、乡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综治、经济、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工作的荣誉称号。   东坑村原高祖唤名斗八,即在宋朝年间担任国师、宰相之职,清正廉洁,功名卓越,声名远播,曾孙三人江须辉、金辉、论辉在同汉年间转入东坑,开枝散叶,子孙遍布各地,先人江吴允、陈妹、陈宝、叶诚忠等多人参加红军革命并担任过沙家班排长等职。为革命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90年代东坑村被定为省级革命老区村。   该村历史悠久,江氏先祖为该村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可惜在0期间被破坏了许多。现东坑村留有祖祠一座,古匾额多块,古庙多座,颇有保护文物参考价值。   东坑村环境优美,青山绿林,山清水秀,林木竹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000亩(其中毛竹849亩),茶园面积451亩,耕地面积595亩,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为主。2002年省委-部挂钩帮扶东坑村,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帮扶措施,根据东坑村的实际情况,提出“稳粮兴茶,种养并举”的工作思路。引进优良的水稻品种,购买良种乌龙茶苗,全村种植乌龙茶70多亩,目前该村毛竹、绿茶等畅销于各地。养鸭、养羊、养鱼、养牛等羊殖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的改善,使东坑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孝悌村

  孝悌村是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最小的行政村之一,位于玛坑乡西南部,距县城43公里,海拔32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西与周宁县咸村镇接壤,其余三面毗邻玛坑乡下坑、玛坑、杉洋三村。距乡所在地5公里左右,交通条件优越。   该村地域面积2.5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98人,100多户,辖2个自然村,4村民小组。   该村两面高山耸立,茂林修竹,环境优美,中间一条小河直通下坑。村中民房多在两山半山腰依次而建,称为南山、北山。民居多以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主,村道好似银蛇环山绕村而入,也独具特色。该村多以汤氏为主,通宁德霍童方言。自古以来,村民勤劳持家,纯朴善良。至今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与世无争。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不断落实,该村积极投身生产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孝悌村早在明朝末年汤氏族人由外地入迁,世代繁衍。由于历来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少,信息不灵通,基本上保持着男耕女织,“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该村民居建筑大至在解放前兴建,村中古树、石巷、古庙与传统的迎神祭祖等民俗交融,较具地方特色。新建的红砖瓦房、亭台楼阁,零星分布,充满了现代山村的生活气息。   孝悌村拥有林地面积500亩,竹林面积70亩,茶园面积400多亩,耕地面积550亩(其中水田面积390亩,旱地面积160亩),茶叶多以高标准绿茶为主。近年来,引进新优枇杷、梨、桃等果树品种试种,面积达50多亩。加强本村的养殖业的宣传发动,鼓励家家户户养鸡、鸭、兔、猪。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同时逐步完善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该村的发展。   

下坑村

  下坑村系宁德市周宁且玛坑乡行政村之一,距乡所在地10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南部,东邻本乡孝悌村,西连本县咸村镇,南距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仅10公里,北毗邻玛坑乡东坑村,距县城50公里。有村道抵达本村。   该村村落面积3.2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527多人,130户,辖深湾楼、何岭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下坑村四面环山,且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村落座落在山脚,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绕村而过,村中古房屋居多,依山而建,新旧房屋错落有致、排列整齐。四周绿茶飘香、竹林苍翠,景色秀丽。   下坑村始建于清初,何氏先祖由河南等地入迁至此兴居,后不断繁衍生息。下坑原属宁德县管辖。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但已无法具体考证。解放前下坑村民积极参加革命,出现了何孙桂、何节亨、何陈烛等革命先烈;抗日战争出现了叶吴赐等抗日英雄。他们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功勋卓越,永垂不朽。   下坑村留有清朝年间何氏、汤氏宗祠各一座,古民居中的雕刻资源十分丰富,村落中的祠堂、古井、老石巷与独特的迎神祭祖、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此外许多民居中的匾额、古字画等因当时政局动荡不安,被破坏了许多,已剩无几。   下坑村物产丰富,茶叶是本村的主导产业,茶园面积达500多亩,林地面积达600多亩,竹林面积300多亩,近年来,该村还引进优质果树品种试种来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养殖业。同时,加强本村的养殖业的宣传发动,鼓励家家户户养鸡、鸭、兔、猪。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同时逐步完善农村道路硬化、农民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该村的发展。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下坑古老的面貌。   

赤洋村

  赤洋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的一个行政村,距乡所在地7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南部,距县城45公里,东与福安市交界,西邻宁德市霍童镇,南接宁德市赤溪镇,北与本乡赤洋村接壤。长峰至下坑公路经过本村,交通位置优越。   村落面积3.24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87多人,186多户,辖4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   该村是个景色秀丽的村庄,四周高山峻岭,连绵不断,村落依山旁水,溪流清澈见底,穿村而过,流向宁德霍童镇汇入八都江河。村中古房屋居多。石子小路随处可见,田间小路、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独具特色的村居图。该村民风纯朴,村民直爽、热情,受福安、宁德民间文化的影响大,多以宁德霍童方言为主。   该村历史悠久。大约在清初由外地迁入居住,多以江氏为主。赤洋村从清末期间至民国年间属于宁德县咸村区管辖,设立为赤洋乡,新中国成立后由周宁县玛坑乡管辖,更名为赤洋村。从入迁以来,该村村民勤劳朴素,吃苦耐劳,曾经出过一些闻名乡里的文人,但已无法考证。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该村出现过许多优秀人才。   赤洋村留有清朝年间江氏宗祠1座,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古民居中的雕刻资源十分丰富,村落中的祠堂、古井、老石巷与独特的迎神祭祖、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此外许多民居中的匾额、古字画等因当时政局动荡不安,被卖了许多,已剩无几。   赤洋村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有丰富的水资源,可开发建设二梯级水电站,发电量可达3000多千瓦。目前正准备集资筹建赤洋水电站。该村林木、毛竹资源储量大,竹林面积达1500多亩,省级生态保护林800多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粮为主,同时还种植发展历史久远的经济作物油茶和糖蔗,建立了油茶生产基地和糖蔗加工厂。该村正在极积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地促进农民增收,改变着赤洋村的面貌。   

长峰村

  长峰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的一个行政村,距乡所在地4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南部,距县城39公里,东与本乡宝岭交界,西邻本县咸村镇,南接咸村镇光夏村,杉玛线贯穿村中。   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600多人,170多户,辖2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   长峰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村落,村尾有榔桥一条,及具时代特色,村东距黄仙峰山8公里,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有距杉洋林公忠平王祖殿仅1.5公里,每年正月闽东各县市的游客纷至踏来,给这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添了新的色彩。   自十四世纪中期陈氏始祖自中原入闽几经周折定居长峰村。长峰村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长期以来,村民男耕女织,保持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村中有陈氏宗祠一座重建于十九世纪70年代初期。同时建一座“吴九师公庙”。庙于1996年被洪水冲走,据传说,在建庙的位置上方有一棵大松树,直径1.2米,高26米,有一天早晨5点30分,村里人看见那棵大松树上冒着一股青烟,后来观看的村民越来越多,最后经过村想办法,一位村民攀上大松树,仔细一看,发现一个金光闪闪的铜香炉,香炉外面现出一个“吴九师公香位”字样,后来村民把它取下来,村老人商议,拟定建一个吴九师公庙。这个庙造型美观,每年新正或冬天都为了祭拜及其神灵的“吴九师公”村民们都请来戏班喜庆一年来在“吴九师公祖师爷”的保佑下风调雨顺,村里平安,直至该庙被洪水毁坏后,村民们才停止了此活动。   80年代初期,随着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不断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村里及具农业规模的茶叶生产跃居全乡榜首。长峰村水力资源丰富,目前已建了长峰电站。装机容量750千瓦。近来年,大多数村民已修建了新住房,村容村貌不断变化,村风更加文明,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加讲究,近年来教育质量有新突破,升学率有新提高,出现不少大中专毕业生,为家乡增添了新的光彩。   

宝岭村

  宝岭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行政村之一,位于玛坑乡东南部,距乡所在地11公里。东与福安市溪潭镇接壤,距县城50多公里,西与赤洋接壤至本县咸村镇川中村10公里,北连杉洋村林公宫4公里,南邻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所在地10公里。   该村落地域面积3.3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000多人,236户,辖东家山一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该村座落在巍峨高耸的黄仙峰山麓南面脚下,风景秀丽,三面高山环抱,茂林修竹掩映,村前开阔,村道环山而上入村。该村民风朴实,待人热情,保持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等优良作风。近年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的落实,该村村民正崭新的姿势改变着村容旧貌。   宝岭村旧属宁德县霍童司咸村区管辖,旧称宁德县十四都回龙境宝岭村。宝岭村以张姓为主,始祖张金武公于清朝乾隆5年自闽安都督府率众为避兵祸定居宝岭繁衍,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本村有张为频、张元城等10多位同志,在闽东独立师领导人叶飞同志的领导下,为抗日战争不惜牺牲生命。后有詹有银、詹陈静、孙陈灿等为解放战争做出贡献,战功显赫。   宝岭村历史久,该村现留有清代建筑若干座,尤其以古民居中的“三雕”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村民家中现有清代围屏、桌围、古柱联、清代画像,清代雕刻等历史文物,艺术研究价值极高。   宝岭村木、竹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6435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毛竹面积1000多亩,水田面积达788亩,以生产粮食为主,该村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有笋干、地瓜干等,其中宝岭小米花生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远近客户争相来购。宝岭茶园面积达350多亩,并引进新优茶叶品种“早春毫”、“黄金贵”等进行荷地品种改良。近年来,村里加强养殖的宣传发动,群众积极性高,养兔、养鸡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杉洋村

  杉洋村系宁德市周宁且玛坑乡第二大行政村,距乡所在地6.5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南部,为周宁、福安、宁德三县、市交界地。东邻福安市溪潭乡,西连本县咸村镇,南与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接壤,北毗邻玛坑乡,距县城47公里。乡道杉玛线直通本村,周华路贯通至溪潭周华,南北相连,交通便利。   该村落地域面积7.64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2000多人,下辖东岩岗、徐家洋二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   杉洋村境内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最高峰――云凌峰高1191.7米。村落地处平坦宽阔,村道穿村而进,小溪沿村主街道而行,并新建有护栏,新建房屋多集中在街道两侧,街道整洁,店铺鳞次栉比,生意繁忙。该村民居大多为元、明、清土木结构房屋,其中有一古民房大门上嵌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的“草阁流芳”横匾。村民有着优良的传统,淳朴好客,勤劳善良,团结务实,多以姓詹、王二姓为主。混居着蓝、钟、雷姓畲民160多人。该村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村。   杉洋村始建于明朝,历史源远流长,该村村民靠着聪明智慧、努力勤奋为家乡争光,名流千古。清咸丰年间詹玉伟敕封军功五品顶带;清同治年间詹天丰授六品封典;詹作礼清同治贡生授官州同;王皋清道光年间举人,官授知州;景山妻林氏被道光皇帝钦赐“节孝林氏老安人”恩诏牌坊;詹敦敏清末贡生,后任民国议会议员等。他们名垂千古,永载史册。   该村有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林公宫”享誉闽东大地,杉洋林公宫是敕封林忠平王的祖殿所在地,点地三千平方米,宫殿地钟神灵,青山环抱,古松娇荫。由于林公威灵显赫,这里长年旺盛、朝圣者纷至如云,每年正月初五至元宵为林公香火节,来自四方的信士到杉洋祭请林公,祈佑康泰。此外还有自然景观如“凌云报雨”、“蔽日屏风”、“玉印连封”等名胜二十景,历代文人雅士多有赋诗赞赏,其中艺苑名儒詹桓、清举人李-等名士曾留下许多佳作。杉洋詹氏祠堂始建于明朝,点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其建筑雄伟壮观,设计大胆,构图精辟,仿宫殿建造,坪中有清武进士御前侍卫詹绍安等人教谕,大门两旁有国家级文物“青石雕狮”两尊,祠中名人匾额数块,价值甚高。祠堂内木刻、石雕、泥塑均独具匠心,整座祠宇古朴庄严。   该村物产丰富,茶叶是本村的主导产业,茶园面积达1081亩,盛产优质绿茶,远近闻名。林地面积达6108亩,该村还引进优质果树等农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养殖业。本村还具特产:传统农家黄酒和著名传统手工艺美食八珍糕,以上两者皆享誉闽东各地。   

紫竹村

  紫竹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行政村之一。距乡所在地8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部,东与福安市康厝乡界竹村接壤,与康厝相距4公里,西与上坑岭交界,北至首章方广寺,南到杉洋。距县城48多公里。至今紫竹至玛坑乡公路还未硬化,交通不便利。   该村落地域面积6.8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900多人,214户,辖上、下后地两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   紫竹村海拔大约在61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8℃。地处偏远且群山叠嶂,未硬化的村道蜿蜒崎岖入村。村落两面夹着崇山峻岭,房屋依山脚面建,多以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主,古石巷纵横交错和,四周被茂密树林所遮掩。自入迁以来,该村村民靠山吃山,自给自足,过着清贫自在的生活,始终保持着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和中国农民特有的朴实节俭、勤劳善良的作风。近年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的落实,该村开通的村道,新房子多了,文明的春风开始唤醒这个古老的村庄。   该村旧属周宁县咸村区管辖,称周宁县十四都紫竹源境。明末清初紫竹村先祖自江西入闽到周宁县贡川兴居,后清朝乾隆年间迁居至紫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本村贡生陈欣清在外地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忠心报国   

首章村

  首章村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北部,距离乡所在地11公里,灵方油路穿村而过,距千年古刹“方广寺”5公里,是个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的行政村。   村落面积4.5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04人,170户,辖首章村、方广寺。3个村民小组。   首章村房屋分布于玛坑至方广寺公路里外两侧,其中里侧居多。该村历史悠久,属省定老区村,村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淳朴好客,勤劳善良,团结务实,尊师重教。村内村道干净、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被乡党委评为2004年“党建与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十几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清的带领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被上级政府或部门评为各类先进40多个,属玛坑乡的精品村之一。2006年,首章村被周宁县委、县政府批准为周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点村,制定了首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点村规划纲要,目前已着手实施;2006年9月份,成立了首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金会,鼓励子女上学深造,远近闻名。   首章村历史久远,始建于宋朝,村民祖辈靠山吃山,过着安逸的田园生活,历史以来,有不少贤人志士、文人墨客。距该村4公里的“千年古刹”方广寺,以供奉开山祖师平麓佛肉身坐像而逸名遐尔的古寺,元代元贞年,平麓祖师来首章方广定居,香火旺盛。民国21年,云灯法师接任住持,0安德(福安、宁德)县游击队在佛寺建立活动据点,闽东独立师领导人叶飞、范式人、叶秀藩、阮英平等经常率队驻寺活动。民国24年2月中国周墩凤山区委在方广寺成立,在此期间,该寺住持支灯等曾为革命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该村留下郑氏祠堂、古庙等遗迹多座。方广寺茂林修竹,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四季宜人,且有莲花墓,石佛出山等景点,有罗汉松、红豆杉等名贵树种,柳杉、柯树等古木,是理想的旅游消暑胜地。近年来,殿宇全面更新,已成为周宁县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首章村现有水田面积307亩,林地面积3840亩,有林地面积3020亩,其中村集体林场面积1056亩,全村猪存栏177头,其中郑国顺养母猪户存栏60头,鸡存栏529羽,鸭存栏43羽,兔存栏218只,鱼2000多尾,村内现有碾米厂3家,小店铺4家,运输户3家,村医疗站1所,村医1人。现村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首章村的支柱产业为茶叶和生姜。2006年,发展种植乌龙茶200亩,首章水库和新村水域32亩,发展养鱼。该村还积极改良茶叶品种,拓展生姜市场,在不断巩固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动群众发展母猪、土鸡、山羊的养殖,坚持走多元化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上都取得显著成效。   

灵凤山村

  灵凤山村是周宁县少数民族――畲族行政村之一。地处周宁县玛坑乡的东北部,海拔650米。东连著名旅游景点――方广寺,西接县道梧玛线,是梧玛线与灵方线的交接点,交通便利。   该村地域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26人,156户,有8个村民小组,辖灵凤山、半岭两个自然村。   该村风景优美、绿茶飘香、竹林苍翠,清幽怡人,因此又称“竹林山”。该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汉族畲族群众融洽相处。近几年来,灵凤山村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广大村民群众,努力践行“-”重要思想,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大力发展本村经济。连续多年被县、乡评为先进单位。   该村始建于明朝,文化底蕴深,历史上曾经出过秀才多人;解放以来,曾出过厅级干部和博士数人。民间习俗丰富,每年正月迎神祭祖,热闹非凡每逢六月十九,少数民族聚集对咏山歌,别有一番情趣。   境内闻名的凤池堂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且该庙有着“凤宿方居”的佳说,传说方广寺开山始祖平麓祖师定居方广寺前曾在凤池堂住过。故至今游客前往方广寺观光旅游,必要到凤池堂住上一宿或烧上一柱香,以求安康。   灵凤山村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毛竹资源丰富,竹林1500多亩,覆盖率达80%左右。毛竹和茶叶是该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该村积极改良茶叶品种,拓展毛竹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企业。在不断巩固支柱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动群众发展母猪、鸡、羊的养殖,坚持走多元化的发展路子。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上都取得显著成效。   

升阳村

  升阳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行政村之一,位于周宁县玛坑乡的中部。该村四面分别与本乡的灵凤山、东坑、玛坑、首章毗邻。村道与梧玛线相结仅1公里。距县城35公里在,距乡所在地5公里。交通便利。   村落面积3.46平方公里,全村辖3个自然村,即升阳村、外村、官塔,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119户,546人。   该村地形平坦,村道贯穿村中,房屋两边而建,主要以新建的红砖瓦房为主。四面开阔,茶园随处可见。是个适合定居的良好环境。该村村民勤劳朴素,能吃苦耐劳、文明礼貌。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村以及两委的努力下,该村在基础设施、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升阳村原名洋尾村,郑氏清朝乾隆32年即1767年由首章迁居洋尾村(郑氏原祖,祖籍在河南省荥阳市,原是周文王孙、恒公、荘公、武公敕封郑国距今2813年,以后由于国中内乱郑氏后裔南下浙江、福建)。清朝乾隆年间洋尾村原属宁德县管辖,即名“十五都,仙风境”。1951年,洋尾村改名升阳村。升阳村历代0现一些文人墨客,至今已无法考证。   升阳村郑氏开基距今240多年,至今留有神庙一座,郑氏宗祠一座。该村随着历史的变迁,至今有彭、李、汤、兰、雷、陈、张、江等姓氏兄弟来村定居,该村不分姓氏都视如兄弟同胞,且融洽相处。不管红白之事均互相帮助、同忧同乐。   升阳村是玛坑乡的主要产茶区之一,全村有茶园1540亩,茶叶初制厂4个,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茶叶,竹片厂一个,生产毛竹工艺品,远销省内外。群众自发养殖兔、羊等副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升阳村正加快招商引资,充分开发本村的竹木资源,引进浙江等的客商在升阳村办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宝岭村特产大全




宝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