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村地处富溪镇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是我县少数民族村,全村81户334人,辖东山、草仔坪、黄家园、下溪淀、南汀坑5个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人口大量外流,城关建房17幢。东山村平均海拨456米,土质黄壤,全村耕地211亩,农地242亩,主要经济作物太子参,太子参户均5担,最多的收获12担,是太子参专业村。近年来,在县挂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大面积种植太子参、白术等药材,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同时争取资金完成了东山到东溪的村道硬化,铺设了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6101 | 352000 | 0593 | 查看 东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霞洋村 |
霞洋村位于富溪镇东南部,距镇所在地15公里,海拔700米,下辖浦头、霞利洋、前洋、杜坑、竹岭、山垦下、长岗7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381户,共1613人。2004年人均收入2680元。全村党员28名,低保户34户,61人;五保户17户,17人。全村土地面积20416亩,有林地面积18334,林改面积为17083亩,耕地面积1739,其中水田1300亩,旱地439亩。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有太子参,白术、茶叶、油茶、劳务输出等。近年来,利用省档案局挂村扶贫建设的有利时机,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硬化了太阳到主村的公路、各村村道、厅堂、自来水工程和村委楼建设,并在村委楼增设了农家书屋,藏书1000多册,极大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 |
东溪村 |
东溪村地处富溪镇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是我县少数民族村,全村81户334人,辖东山、草仔坪、黄家园、下溪淀、南汀坑5个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人口大量外流,城关建房17幢。东山村平均海拨456米,土质黄壤,全村耕地211亩,农地242亩,主要经济作物太子参,太子参户均5担,最多的收获12担,是太子参专业村。近年来,在县挂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大面积种植太子参、白术等药材,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同时争取资金完成了东山到东溪的村道硬化,铺设了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东山村 |
东山位于富溪镇东南部,距镇所在地8公里,海拔520米,辖8个自然村(游厝里、山岔门、黄土岗、岗坪、黄金坑、黄金坑、横坡、坑尾洋)10个村民小组,172户697人。农民主要收入有太子参、白术、茶叶、劳务输出等。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00多万元,修建富溪到东山公路硬化、村委楼、自来水等民心工程建设,开通了黄金坑、岗坪等自然村的机耕路,方便群众发展生产。兴建了村垃圾池、添置了垃圾箱、垃圾车等设备,大力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改善了人居环境。 |
横龙坑村 |
横龙坑村位于富溪镇西南部,与黄柏乡交界,全村土地面积2240亩,下辖里楼、外楼、湾垱、岗后、东山楼5个自然村,全村人口450人,114户。有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2人。全村2240亩土地,林土面积1765亩,耕地面积404亩,均为梯田,茶园68亩。海拔在200米-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8.5℃,平均降雨1300-1500 mm。主要经济作物有毛竹、太子参、茶叶、枇杷、柚子等,村人均收入7350元。近年来,横龙坑村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红心柚基地一个50亩、脐橙基地一个30亩,同时,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250瓦装机容量水电站一座,村民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重视村容村貌建设,2004年完成了横龙坑村至岭后村2.8公里公路硬化。2005年完成村人饮工程,2007年修建了112平方米村委楼一座。此外,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村民安居乐业。 |
岭后村 |
岭后村位于富溪镇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辖岭后、上门楼、过岭、墓后、山坑、炉兜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21户495人。全村土地面积3876亩,耕地面积538亩,其中水田378亩,林地面积3115亩。全村共有太子参300亩,黄栀子106亩,高标准密植茶园420亩,其中集体茶园150亩。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3468.6元。全村共有16名党员,低保户4户共12人,五保户7户共7人。农民主要经济收有:太子参、茶叶、油茶、劳务输出等。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了速生林、黄桅子、有机绿茶、木瓜等示范基地,特别是2008年引导乡贤林龙生回村投资,注册成立了宁德市泽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动土地流转500亩,种植乌龙茶“金牡丹”300亩,并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立了茶叶加工厂,使茶叶生产逐步走上了规模经营的模式。同时,村两委高度关注民生,硬化了村道、架设了闭路电视、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全村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景象。 |
陈上洋村 |
陈上洋村位于富溪镇的南部,距柘荣县城19公里,距镇所在地7公里。总人口330人,76户,4个村民小组,总劳力128人,其中男100人,女28人,常年外出流动人员68人(其中男40人,女28人)。境内山峦起伏,海拔在800米~98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3.6℃,平均降雨量在1800-2600㎜之间。村山地总面积4250亩。林业用地面积3723亩,其中油茶200亩,茶园100亩,黄桅子100亩,毛竹林50亩,用材林地3273亩。非林地533亩,其中水田370亩,旱地163亩。下辖1个自然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有太子参、辣椒、茶叶、大玉豆、白术、油茶等。近年来,村两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油茶、黄桅子、茶叶等特色农业,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岗坪至陈上洋公路硬化、村委楼建设、厅堂硬化和自来水工程改造等,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
花坪村 |
花坪村位于富溪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海拔480米,全村270户1095人,9个自然村(北山、花坪、路宅、王家岗、南坪、石俊、桐元、五朵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党员28人(其中50岁以上16人、女党员4人、高中4人,初中3人);低保户16户57人,五保户12户13人,残疾28户72人,土地总面积4468.6亩、耕地845亩(水田769亩)林地2460亩、茶叶466亩、果树15亩、毛竹50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有辣椒、太子参、大玉豆、疏菜等。近年来,村委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生产,垦复油茶60亩、种植新品种乌龙茶“金观音”100亩,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石俊、北山等自然村的村道、机耕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方便村民发展生产。 |
叶山村 |
叶山村位于富溪镇的西北部,距柘荣县城20公里,距镇所在地8公里。总人口567人,144户,9个村民小组,总劳力216人,其中男126人,女90人。年平均气温13.6℃,平均降雨量在1800-2600㎜之间。村山地总面积4812亩,其中林业面积2550亩,非林地962亩。耕地总面积717亩,其中水田595亩,农地122亩。下辖里叶山、外叶山、青确、下园、王家垅5个自然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有太了参、茶叶、劳务输出等。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精诚团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引领村民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28万元铺设了岗坪至叶山主村4.6公里道理,投入8万元新建了叶山到王家垅自然村1.3公里机耕路,投入12万元新建了村委大楼。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购置垃圾箱、桶,垃圾车等设备,大力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改善了人居环境。 |
北岭村 |
北岭村位于富溪镇东北部,海拔560米,距镇所在地5公里,下辖外北岭、里北岭两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119户,453人,土地面积3678亩,有林面积2440亩,耕地415亩,其中水田336亩,旱地79亩。全村党员15名,低保户9户共24人,五保户9户共9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太子参、茶叶、白术和劳务输出等。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了前宅到北岭的公路、村委楼、村前小公园、自来水等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
前宅村 |
前宅村是富溪镇的第二大行政村,距离城关10公里。共有11个自然村,总人口1636人。现有党员38名,平均年龄56岁。我村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水资源和山地资源丰富,水田面积1120亩,旱地51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太子参、茶叶、油茶、白玉豆、生姜、辣椒、玉米等。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大力引导下,村民积极发展生产,引进槟榔芋、莴苣等种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投资100多万元,硬化了陈溪坪、溪里、对面山等自然村村道,并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整治主、自然村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 |
富溪村 |
富溪村是富溪镇所在地,平均海拔480米,有11个自然村(天头岗、坑里、岗坪、袁厝里、下吾里、岭兜、新街、洋尾山、赤头园、旧街、里街)总人口1747人,总户数448户,总土地面积5548亩,总耕地面积1226亩,其中水田900亩农地326亩。油茶总面积4322亩、林地面积4415亩(生态公益林678亩、竹林302亩)。太子参、茶叶、劳务输出为本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党员成立了青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发展乌龙茶200亩、木瓜100多亩。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造了村委楼、武陵桥、防洪堤、自来水等工程,对省级保护文物“归泗桥”、富溪古街进行修缮和改造,主村实现了“五通”建设任务。投入资金165万元,建设赤头园造福工程,现已搬迁47户,208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