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柘荣县 >> 城郊乡 >> 仙山村

仙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仙山村简介

  仙山村位于柘荣县西北部,距城关3.5公里,海拔830米,有土地面积16122亩,其中耕地面积710亩(水田698亩,旱地12亩),林地14808亩。该村下辖5个自然村(仙山、仙源里、高山、山后、洋边),7个村民小组,共171户780人。该村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远近闻名的佳境。该村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气候宜人;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村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加载典籍的就有半边城、蒲源八景等;同时还出过多位的能人志士,堪称人杰地灵之风水宝地,有着丰厚的家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内涵。主要奇观有:北峰洞、马仙水井、任公岩(又名隐君岩)、牛头山两牛相斗、烟墩、白马王、半爿城和银杏、栲树等古树景观。仙山村不仅有着丰厚的家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内涵,还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先后有六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
  在生产发展方面,该村主要经济作物有山茶园300亩,太子参100亩,白术50亩。村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有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树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村实现了“五通”。在仙山村山后自然村建立了柘荣县乌龙茶示范场,占地面积1380m2,建筑面积720m2,是全县唯一的乌龙茶种植培训点,并被县委组织部定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该基地内设施齐全,集人员培训、实践操作、生活食宿等为一体,采取党员自愿报名、支部筛选汇总、基地组织办班的方式,以培训乌龙茶种植、加工为主,兼顾食用菌、太子参、养殖等实用技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6200 352000 0593 查看 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仙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仙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仙山村

  仙山村位于柘荣县西北部,距城关3.5公里,海拔830米,有土地面积16122亩,其中耕地面积710亩(水田698亩,旱地12亩),林地14808亩。该村下辖5个自然村(仙山、仙源里、高山、山后、洋边),7个村民小组,共171户780人。该村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远近闻名的佳境。该村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气候宜人;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村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加载典籍的就有半边城、蒲源八景等;同时还出过多位的能人志士,堪称人杰地灵之风水宝地,有着丰厚的家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内涵。主要奇观有:北峰洞、马仙水井、任公岩(又名隐君岩)、牛头山两牛相斗、烟墩、白马王、半爿城和银杏、栲树等古树景观。仙山村不仅有着丰厚的家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内涵,还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先后有六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   在生产发展方面,该村主要经济作物有山茶园300亩,太子参100亩,白术50亩。村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有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树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村实现了“五通”。在仙山村山后自然村建立了柘荣县乌龙茶示范场,占地面积1380m2,建筑面积720m2,是全县唯一的乌龙茶种植培训点,并被县委组织部定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该基地内设施齐全,集人员培训、实践操作、生活食宿等为一体,采取党员自愿报名、支部筛选汇总、基地组织办班的方式,以培训乌龙茶种植、加工为主,兼顾食用菌、太子参、养殖等实用技术。   

坑里村

  坑里村位于闽浙两省三县交界处, 东经119°55′26″,北纬27°18′51″,距城关12公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省级“文明精品示范村”、省级“老区小康试点村”、省级“以电代燃试点村”。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辖10个村民小组,142户604人,村域面积约4.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亩,其中水田500亩,人均耕地0.903亩,山林总面积4630亩。改革开放以来,坑里村始终立足“以水电兴村、以茶药富民”的发展思路,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村总收入29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71元,村财收入10万元。近年来,坑里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小康明星村”、“省级敬老模范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小康明星村”、“市级文明村”。   

熊透村

  熊透村位于城郊乡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地处闽浙两省,柘荣、福鼎、泰顺三县交界,辖区面积7.14平方公里,下辖14个自然村,208户847人,该村在红军时期是霞鼎泰中心县委所在地,是一个重要的老区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03亩,水田面积占503亩,林地9604亩,茶园688亩。现有党员20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2002年该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6年被县里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2013年被县里列为新农村样板村。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农办等扶贫机关的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下,该村紧紧围绕“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致力打造千亩茶园,扩宽村财创收渠道,帮扶农村-”的强村富民思路,整体推进了脱贫致富步伐。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320元增加到2012年的7824元,村集体年收入由零增加到7.8万元,先后155户488人实现了脱贫。  

梨坑村

  梨坑村地处柘荣县城郊乡西北角,距城关19公里,与浙江泰顺交界,海拔450米,共有土地面积5806亩,其中耕地面积209亩(水田197亩,旱地12亩),林地面积5063亩。该村下辖3个自然村(主村、均坑村、倒龙山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35户478人。其中党员21名,女党员3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地势较陡,平坡少,耕地大部分在山上,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创收实体,村民收入微薄。为增加收入,近年来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余下多为老弱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梨坑至城关公路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梨坑至长坑5.5公路机耕路拓宽;2008年进行路面硬化,将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此外,重新修建了人饮工程,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充分利用辖区内丰富的水力资源,洽谈引进了电站建设项目,将为村财收入提供稳定来源。  

长坑村

  城郊乡长坑村位于柘荣西北面,距城关10公里,海拔670米,土地面积13709亩,其中耕地面积730亩(水田680亩,旱地50亩),林地面积12487亩。该村下辖11个自然村(长坑、上样、下样、晏家兰、青田、外山、云前、厝基坪、榅柴洞、寨岗、高苏洋),11个村民小组,共有266户939人。长坑村支部现有党员20名,其中女党员1名。    在产业发展方面,该村靠山吃山,立足于山地优势,抢抓机遇,发展竹林500多亩、茶叶200亩、白术150亩、太子参300亩;该村长崖皮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此外,村两委班子还积极引导村里闲置劳力外出务工,鼓励年青人外出经商、办企业,村民收入不断增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坑村先后修建了防洪堤,兴建了村委楼,硬化了长坑至城关主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生产难、议事难”等问题。    村党支部书记陆住金,男,汉族,初中文化程度,1975年7月生,2007年11入党,2006年至2012年任长坑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南岔村

  南岔村地处城郊乡西北部,距城关7公里,海拔700米,共有土地面积4969亩,其中耕地面积331亩(水田320亩,旱地11亩),林地面积3854亩。全村下辖5个自然村(村里、长岭头、牛栏下、洋尾、宫后垅)。全村共有102户369人。党员16人,其中本科1人,初中及以下文化15 人,女性2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623元,该村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全村现有经济作物548亩,其中茶园230亩,太子参150亩,白术168亩(县中药材白术基地)。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其中女性1人,村支部班子成员3人,村委会班子成员3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6人 。今年县直挂钩单位为县安监局,挂村领导郭少惠,包村干部刘月莲、陈兴泗。村级组织换届基本情况分类定级级别一般,目前已完成村财审计,现任村主干、班子均没有“一肩挑”。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五通”,完成了清洁家园的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南岔村党支部书记缪世忠,男,大专学历,1978年9月出生,2001年10月入党,2007年至2012年任际头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跨村任职,当选为南岔村党支部书记。   

际头村

  际头村位于所在县城东南方向,距城关5公里,海拔654米,共有土地面积5048亩,其中耕地面积687亩(水田670亩,旱地17亩),林地面积3686亩。我村下辖4个自然村(主村、茶栏里、缪厝里、李家兰),全村共有212户794人,10个村民小组。党员23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1人,中专含高中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19 人,女性4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035元,主要发展太子参、白术等药材并建立各药企药材基地,发展淡水养殖、牲畜;立0通方便和山地多的优势,采取股份制形式,在茶栏里自然村连片开发百亩果园,主要品种有柑桔、桃子、柚子、杨梅等。此外,还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出现流通大户5户,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其中女性1人,村支部班子成员4人,村委会班子成员2人,其中大专毕业2人,初中文化程度4人 。2013年县直挂钩单位为县运管所,现任村主干、班子均没有“一肩挑”。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五通”,完成了清洁家园的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际头村党支部书记缪世平,男,中专文化程度,1982年8月出生,0党员,2012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当选为支部书记。现任村委主任林国成,现年59岁。   

金家洋村

  金家洋村地处城郊乡西北部,海拔696米,距城关7公里,村总面积为5292亩,其中林地面积3942亩,耕地面积678亩(水田520亩,旱地158亩)。有三个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分别为村里、洋边(含桥头岗)、里村,一条宽3.5米长2.5公理的水泥路从104国道靴岭尾村分线直通其中。全村共有149户515人。党员19人,其中专科1人,中专含高中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16 人,女性3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094元,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务工、茶叶及药材等,没有固定的村财收入。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其中女性1人,村支部班子成员4人,村委会班子成员2人,其中专科毕业一人初中文化程度6人。今年县直挂钩单位为县发电公司,现任村主干、班子均没有“一肩挑”。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五通”,完成了清洁家园的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金家洋村党支部书记金小铃,男,初中文化水平,1982年7月出生,0党员,2012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当选为支部书记。   

下村村

  城郊乡下村位于柘荣县城西南部,紧靠104国道,东邻湄洋、前山,南连靴岭尾,北毗际头,距县城3公里,交通便利,是我县立地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总人口196户834人,其中党员20名,地域面积5.21平方公里,龙溪流域穿境而过,境内山环水绕,风景秀丽。2006年,下村被列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在挂村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生产促农民增收为突破口,以水、路、电等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初步形成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村、文明村。2012年村财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20元。2009年被宁德市授予“2006-2008年度文明村镇”、下村计生协会被县计生协会授予“一流村计生协会”。    在生产发展方面,建立了乌龙茶、中药材、花卉和养殖四大农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村实现了“五通”,乡级敬老院先后建成。还建起文化室、休闲小区,开展象棋、围棋、牌技比赛和评书、老年人健身活动等,村民学习、娱乐、健身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一个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村、文明村。近年来,随着县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相继落户下村,下村村承担了汉田高科、新贝迪制药有限公司、中食集团、本草路等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征地任务,尤其是随着我县“两城”战略和我乡“0三乡”战略的不断推进,下村村俨然已经成我我县工业企业和项目发展的主战场。   

赤岭村

  赤岭村地处风景秀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狮山脚下,与东源乡、双城镇交界,属城乡结合部,距县城中心1.5公里,海拔600米,共有土地面积2309亩,其中耕地496亩,林地1813亩。下辖9个自然村(赤岭岗、赤岭里、兰尾洋、无石坪、住家岭、后洋、水井仔、半山、老鼠岗),共183户623人。共有党员15人,其中大专文化2人、高中文化4人,初中及以下文化9人,女性3人,外流到县外的党员2人(福州),常年在城关流动的3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8093元,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务工、茶叶及蔬菜等,村财收入35536.31元,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耕地承包费及茶场承包费。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村支部班子成员3人,村委会班子成员2人,大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2人,平均年龄40岁。在产业发展方面,该村发挥临近城关的地域优势,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山水田一起抓,工农业齐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起了蔬菜、花卉和养殖基地。在发展种养殖业的同时,赤岭村还积极鼓励闲散劳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扶持他们集资兴办茶厂等家庭手工业,拓宽增收渠道。现全村共有私营家庭手工业3家,年纯收入达30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五通”,建立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赤岭村以沼气池建设示范村为契机,通过沼气池建设工程,改变农村生活观念,把“三废”变为“三料”(燃料、肥料、饲料),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前山村

  前山村简介    前山村位于柘荣县城西南部,与县城毗邻,共有土地面积1239亩,其中耕地面积560亩(水田530亩,旱地30亩),林地面积677亩。全村共有360户1205人,流动人口2000人,主要姓氏有黄、林。2011年人均纯收入预计7140元。前山村委书记林阿卫,村民主任黄辉,村会计林奶祥,村团、妇、兵及“六大员”等组织配置齐全。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居住,至今还保留有多个青铜器时代的古遗址。柘荣第一件古代文化遗物“石箭头”就是在前山村发现的。前山如今还保存着成片的古民居、古戏台和著名的宗教建筑。前山曾是福温古道的必经之路,形于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初具规模,成为闽浙陆上交通要道之一,也是福温间的邮路。现存历史古迹有:华卿厝、前山大外厝、前山遗址、白墓岗遗址、广福禅寺等。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东扩南移”战略的实施和“小县大城关”格局的形成,前山村已经溶入了“大城关”建设,农村集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省级优秀住宅小区—“前山住宅小区”和“城郊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先后落成。由于近年来前山征地工作的全面展开,征地面积达到600亩,省、市、县重点项目也相续落户前山,县污水处理厂落户前山碓下园地块;县公园三期扩建项目落户前山溪尾地块;税务局、城郊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落户于前山后歧地块;平坦宽阔32米的环城路道硬化南北延伸,村主干道及次干道村道路的硬化及;新前山村委及老年活动中心也建设在前山32米环城路旁,总体建筑6层半达到16000平方米,已建两层;前山小学操场维修、“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对全体师生的慰问,溪尾至碓园下水渠的维修,堆下至洋头潭水渠的修护;村道路灯的维修、村环卫工作人员和资金的投入;每年对村因病因灾、计生困难、五保老人、70岁以前老人、困难党员、困难村民代表进行慰问;同时对每个大学生进行助学金奖励。随着近年县委政府对前山的大力发展,我村也在后井地块征地50亩,对我村各个失地农民进行安置和乡村预留发展所需的土地。前山村已初步形成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福基岗村

  福基岗村位于柘荣县城郊乡北部,离县城仅3公里。东面与双城镇北街社区接壤,南面与本乡湄洋村接壤,西面与本乡南岔村接壤,北面与本村长坑村接壤。全村160户635人,除主村外还有6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0632亩,其中农地886.7亩(水田863.3亩),林地5590亩。2012年人均收入7446元,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太子参、茶叶和劳务输出。  

湄洋村

  湄洋村地处县城正西面,与城关毗邻,海拔680米,土地面积5442亩,其中耕地面积941亩(水田925亩,旱地16亩),林地面积3283亩。全村下辖5个自然村(湄洋村、王竹坪、石山岗、兰前、硋窑下)和砚山洋工业园区,5个村民小组,637户1792人。共有党员42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7人、女党员5人。去年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其中女性2人,高中以上文化4人,平均年龄40岁。    近年来,湄洋村紧紧围绕“重项目、求发展、激活力”的工作思路,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契机,发挥村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引领群众的作用,立足郊区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太子参、白术、蔬菜等经济作物,鸡、鸭、猪等养殖业也得到不断发展。抓住“砚山洋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发展机遇,与园区内企业坚持走发展共谋、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村企共建”道路,农村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配套以及聚集效应等方面得到有力地带动。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西大门改造、王竹坪造福工程、美貌岩新农村建设、村委综合楼建设等项目,努力找准项目建设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推进项目实施,提高“项目党建”工作水平,打造和谐、富裕、美丽的新湄洋而努力奋斗。   

靴岭尾村

  靴岭尾村位于柘荣县西北部,104国道旁,距城关4.5公里,海拔685米,土地面积2522.2亩,耕地面积404.7亩,其中水田369.2亩,旱地75.5亩,林地面积1723.5亩,其中竹林面积70亩。下辖3个自然村,分别为上洋、下洋、里洋,共145户506人。共有党员16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文化2人、高中文化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10人,女性2人,外流到县外的党员2人,常年在城关流动的6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100元,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经商、务工、药材种植等,村财收入3万元。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其中女性2人,村支部班子成员4人,村委会班子成员2人,本科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人。今年县直挂钩单位为县交通局,村级组织换届基本情况分类定级级别较好,现任村主干、班子均没有“一肩挑”。   近年来,靴岭尾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村现有经济作物 390亩,(其中茶园120亩,太子参150亩,雷竹100亩,中药材20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自来水工程、上洋、下洋自然村的村道硬化;2008年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家园清洁行动”建制村,靴岭尾村将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大力治理“脏、乱、差、散”的现象,大力进行改厕、改圈,设置垃圾箱,建设垃圾池,实行日常集中处理垃圾,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绿色村庄。村现有幼儿教学点一所,在校生 14 人,实行混合班教学。   

岭边亭村

  岭边亭村地处风景秀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狮山脚下,与乍洋乡、双城镇交界,属城乡结合部,距县城中心3.5公里,海拔700米,共有土地面积14213亩,其中耕地1164亩(水田1094亩,旱地70亩),林地10726亩。下辖15个自然村(主村、东阳路、长岗、梨坪、蟛蜞垅、龙井岗、弯树林、橄榄坑、杨家盛、凤洋、太阳岗、炉家堂、坪岗、牛昌、立木阳),是全乡最大的行政村,共470户172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93人,劳动力865人,外出人口204人。党员28名,其中大专文化3人、高中文化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22人,女性6人,外流到县外的党员3人(北京、山西、福州等),常年在城关流动的4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6797元,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务工、茶叶及药材等,村财收入148536.31元,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耕地承包费及茶场承包费。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女性1人,村支部班子成员4人,村委会班子成员4人,大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5人,平均年龄40岁。今年县直挂钩单位为县质监局,村级组织换届基本情况分类定级级别一般,由于村落分散,人口较多,现任村主干、班子均没有“一肩挑”。   在产业发展方面,该村发挥临近城关的地域优势,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山水田一起抓,工农业齐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起了食用菌、花卉和养殖基地。在发展种养殖业的同时,岭边亭村还积极鼓励闲散劳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扶持他们集资兴办剪具厂、茶厂等家庭手工业,拓宽增收渠道。现全村现有私营家庭加工厂17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五通”,建立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岭边亭村以沼气池建设示范村为契机,通过沼气池建设工程,改变农村生活观念,把“三废”变为“三料”(燃料、肥料、饲料),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目前全村已落实沼气池34口,其中仅太阳岗自然村就达17口。   岭边亭村党支部书记袁曦,男,1976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水平,0党员,原为岭边亭村民兵营长,2012年村级组织换季选举中当选为支部书记。   


仙山村特产大全




仙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