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蒲村简介
五蒲村位于乍洋乡西北部,距柘荣县城9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9公里,东与福鼎市管阳镇西坑村毗邻,西与城郊乡仙山村相连,南与乍洋乡水碓村相靠,北与城郊乡坑里村相连。海拔60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现有166户782人,下辖五蒲、贵岩、文章坑、徐庄、岗后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党员27名。
土地面积8823.7亩,耕地面积634亩,其中水田564亩,旱地280亩。林地面积6550.8亩,其中毛竹38亩。茶叶面积882亩,药材种植400亩。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源:粮食、茶叶、药材种植,占农民总收入的7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服务职业。境内拥有牛头山林场一处,已建五蒲一级、二级站,装机容量575千瓦。建立360亩木瓜基地,2007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农民新植木瓜100亩。
近年,完成五蒲至仙源里5.5公里公路水泥硬化;完成五蒲至福鼎元潭的公路备料;修建了村委楼;完成村自来水改造;安装50多部程控电话;安装40多户闭路电视,基本实现“五通”目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6201 | 352000 | 0593 | 查看 五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柯岭村 |
柯岭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柯岭村位于乍洋乡西北部,距柘荣县城1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与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毗邻,西与城郊乡仙山村相连,南与乍洋乡宝鉴宅村相靠,北与乍洋乡水碓村相连。 村落与村民:柯岭村属少数民族聚集村,畲汉混居,有118户418人,其中畲族37户120人,现下辖柯岭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柯岭村海拔68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四面环山,中间盆地,年降水量2100-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C。特色物产是柯岭辣椒,主要从事茶叶、药材种植、毛竹等。 经济发展状况:土地面积8336.4亩,耕地面积386.6亩,其中水田365亩,旱地33亩。林地面积7208.7亩,其中毛竹80亩。茶叶面积305亩,其中乌龙茶6亩,药材种植241亩,有太子参、白术、木瓜、板粟等。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外出劳务,其中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0%。外出人员主要从事务工。境内有柯岭水库一座,同时探明与水碓村交界处有灰绿岩矿产资源,储量相当丰富。 基础设施:2005年修通了连接至104国道长6公里宽3.5米的水泥化公路;完成村自来水改造;安装50多部程控电话;安装40多户闭路电视,基本实现“五通”目标。 人文景观:柯岭村湖头顶位于柯岭村南部,海拔900米,一年四季分明,朝夕阴晴景色各异。古有颜语:湖头湖头,剖水两边流,谁人觅得宝地去,黄金一担零一头。有出米岩景观,由火山喷发而成,石质坚硬。该景观有一民间传说。相传元代有一户人家迁居此处,建茅楼居住,开荒造田,由于地理条件较差,又因初到此处,生产难以发展,年年青黄不接,生活十分困难。有一年冬季,天降大雪,一个和尚到此家化斋,见楼门关闭,不敢进入,等了许久见一后生出来挑水,和尚开口“阿弥陀佛,贫僧到此化斋,请施主济之”。后生见和尚饥寒得可怜,放下水桶,进门将一升白米饭给和尚充饥。后生说:“师父,我家贫寒,老父又病,卧床不起,此白米饭本来是给老父吃的,我见师父饥寒可怜,先给师父充饥,现家只存杂粮几十斤,师父如要,济你一些。”和尚见此家人如此施仁行善。伸出右手向后门山水井边的岩石一指,岩石凹陷很深,变成一个酒杯大小的洞孔,而洞孔随即流出米来。和尚道:“小施主,你家确实贫寒,父病又重,一升白米饭给我吃了,你后门山井边岩石生了一个洞孔,流出米来,可供你一家人每日食之。”后生不信,随到井边一看,果见岩石生洞孔,米从洞孔出,他马上回楼拿米斗盛之,一斗米盛满,米就不流了。从此,此家人吃饭不用愁了。过了几年有一天,来了二个客人,主人家想岩石出米每天流量只供我一家人之食,今天来了客人,米量不够,如何是好,他认为洞孔不够大,如果把洞孔开大,米一定能多流,随拿一把铁凿,到岩石处把洞孔凿大,谁想未凿几下,米就不流了,主人家悔之不及。出米岩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此外还有一处金龟爬壁唯妙唯肖的自然景观。 |
五蒲村 |
五蒲村简介 五蒲村位于乍洋乡西北部,距柘荣县城9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9公里,东与福鼎市管阳镇西坑村毗邻,西与城郊乡仙山村相连,南与乍洋乡水碓村相靠,北与城郊乡坑里村相连。海拔60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现有166户782人,下辖五蒲、贵岩、文章坑、徐庄、岗后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党员27名。 土地面积8823.7亩,耕地面积634亩,其中水田564亩,旱地280亩。林地面积6550.8亩,其中毛竹38亩。茶叶面积882亩,药材种植400亩。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源:粮食、茶叶、药材种植,占农民总收入的7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服务职业。境内拥有牛头山林场一处,已建五蒲一级、二级站,装机容量575千瓦。建立360亩木瓜基地,2007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农民新植木瓜100亩。 近年,完成五蒲至仙源里5.5公里公路水泥硬化;完成五蒲至福鼎元潭的公路备料;修建了村委楼;完成村自来水改造;安装50多部程控电话;安装40多户闭路电视,基本实现“五通”目标。 |
水碓村 |
水碓村简介 水碓村位于乍洋乡西北部,距柘荣县城12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东与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毗邻,西与乍洋乡五蒲村相连,南与乍洋乡柯岭村相靠,北与城郊乡仙山村相连。海拔62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境内山峦叠嶂。水碓村现有148户558人,下辖水碓、柳洋、楼基、竹兰尾、西竹宅、岭后门、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1名。 村土地面积8650.9亩,耕地面积797.2亩,其中水田761亩,旱地126亩。林地面积7051.1亩,其中毛竹152亩。茶叶面积539亩,药材种植411亩。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020元,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粮食、茶叶、药材种植,占农民总收入的70%。境内以乍洋乡柯岭村为源头的水碓溪穿村而过,水量充沛,目前已在下游五蒲村境内建电站两座。 全村实现“五通”目标。完成村自来水改造,安装100多部程控电话和100多户闭路电视,2006年修通了五蒲至水碓段长3公里宽4.5米的公路,并进行了水泥硬化,从而结束了我县公路不到行政村的历史,2007年新建了建筑面积96平米的村委楼。 |
宝鉴宅村 |
宝鉴宅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宝鉴宅村地处104国道旁,位于乍洋乡西北部,距柘荣县城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与乍洋乡乍洋村毗邻,西与城郊乡岭边亭村相连,南与东源乡仙后村相靠,北与乍洋乡柯岭村相连。 村落与村民:宝鉴宅村属少数民族聚集村,畲汉混居,有84户267人,其中畲族45户158人,现下辖宝鉴宅、横亭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宝鉴宅村海拔86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200-2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C,极适宜反季节蔬菜种植。主要从事粮食生产、茶叶、毛竹、药材种植等。 经济发展状况:土地面积5979.9亩,耕地面积295.6亩,其中水田262亩,旱地34亩。林地面积5251.3亩,其中毛竹210亩。茶叶面积174亩、药材种植197亩。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源:粮食,占农民总收入的9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劳务。境内拥有新荣溪水库一座。目前省级龙头企业福清市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宝鉴宅村建立特色蔬菜种植基地200亩。 基础设施:2007年拟在全村改造二期工程自来水;硬化300米的村道;安装30多部程控电话;安装60多户闭路电视,基本实现“五通”目标。 人文景观: 人工湖---人工湖即新荣溪水库库区,在宝鉴宅村西侧,是本乡的最西端。它处于东山狮子开口下面,又是龙溪源头。1975年动工兴建,1982年竣工。大坝高51米,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0.86平方公里,总库容454万立方米。即是人工湖。平均电能51万千瓦时和灌溉万亩良田。又是游览胜地。这里原是偏僻溪涧,而今变成美好湖光,更加幽雅山色,吸引了不少的游人和墨客,一年四季游人不断。新荣溪水库库区是柘荣县城关的自来水源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交通便捷,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避暑胜地。本县双城镇溪坪街陈超先生曾游到此,观景生情,随咏七律诗一首,并有序。 玉 湖 涵 春 序曰:龙溪水库处于狮子开口下面,也是龙溪源头,操纵全县水力,从宝鉴宅公路上可以看到一泓明镜的湖面。 诗曰:翘首东峰署色新,丹崖翠谷景迷人。 溪深狮子曾消渴,源远龙头好问津。 大坝涵容全柘水,小舟荡漾一湖春。 停车欲掠天池美,宝鉴初磨不染尘。 此外,宝鉴宅村境内原有一条柘荣至福鼎建于清代的大马官道,在官道上有座仙人桥,因新荣溪水库的建立而全都淹没。只有在沽水期间才可露出庐山真面貌。 |
乍洋村 |
乍洋村概况 一、乍洋村基本情况 乍洋村地处104国道旁,现有205户818人,现下辖乍洋、洋头、新村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乍洋村海拔710米,主要从事茶叶、药材种植、粮食生产和毛竹。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劳务输出,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源:粮食,占农民总收入的85%,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饮食、运输服务职业。境内于2004年建成一座三洋水库,2010年建成35千伏变电所。目前乍洋村棘胸蛙基地已开始产生效益。根据县“一区三园”规划,成立乍洋轻业园,是富源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乍洋村目前已引进宁德市蒙爱纸业有限公司、宁德市恒顺纸业有限公司、华南油墨厂、泽晖农林有限公司示范茶园、纵联精密铸造等企业。 二、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1、对全村自来水进行改造,彻底解决长期困扰群众用水问题,让群众喝上清洁、卫生、放心的水; 2、抓好县对发展特色农业扶持政策,年初动员群众种植木乌龙茶50-60亩; 3、针对全长500米里洋当水渠的年久失修,自筹资金 元现已改造200米; 4、组织群众完成104国道沿线过火荒山500亩造林,绿化环境,但由于冰灾死亡大半; 5、完善垃圾治理制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 6、配合做好乡茶园100亩乍洋村境内的工群关系。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1、继续做好本村综治、计生的各项工作。迎接年终省、市检查组的验收; 2、完善自来水扫尾工程,做好村境内自来水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 3、继续动员群众加大乌龙茶的种植面积。 |
南洋村 |
南洋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南洋村地处104国道旁,位于乍洋乡东北部,距柘荣县城12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与福鼎市管阳镇毗邻,西与乍洋乡乍洋村相连,南与乍洋乡前楼村相靠,北与乍洋乡留水相连。 村落与村民:南洋村现有150户632人,现下辖南洋、下碓、大坑里、东家山、新村、兴洋、洋尾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南洋村海拔69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C。主要从事茶叶、药材种植、粮食生产和毛竹。 经济发展状况:全村土地面积3951.4亩,耕地面积476.5亩,其中水田440亩,旱地36亩。林地面积2743.1亩,其中毛竹400亩。茶叶面积343亩,药材种植140亩。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外出务工,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源:茶叶、药材、粮食,占农民总收入的9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运输、服务业。境内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60千瓦。根据县“一区三园”规划,成立乍洋轻业园,是富源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洋村目前已引进宁德市鑫晖阀门有限公司、宁德市紫晶石材有限公司两家企业。 基础设施:2007年新建村委楼即将完工;安装程控电话70多部;安装闭路电视120多户;完成村自来水改造、电网改造等,全村已基本实现“五通”。 人文景观:王武山---王武山是本乡南洋溪丘陵地带的最高峰,介在东家山、流坑自然村之间,与福鼎市管阳镇的王府山隔界。山体浑圆挺拔,秀丽多姿,山川雾气,腾空高入云端,更有那瀑布龙井,如雨洒青山。百草含春味,松柏结大林,林深处入听幽鸟,石磊层层变黄金。登高可望东海日出,远眺南国风光,群山尽收眼底。真乃是“会高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留水村 |
留水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留水村位于乍洋乡南部,距柘荣县城13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与乍洋乡南洋村相毗邻,西与东源乡仙后村相接壤,南与乍洋乡桥岭村相靠,北与乍洋乡乍洋村相连。 村落与村民:留水村现有100户393人,现下辖留水、后坑仔、山茶洋、流坑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留水村海拔90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年降水量2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C。主要从事林业、竹业、茶叶、药材种植和反季节蔬菜生产。 经济发展状况:全村耕地面积296亩,其中水田323亩,旱地44亩,林地面积5910.8亩,其中毛竹329亩,茶园面积286亩。留水村群众的主要收入是茶叶、毛竹和白叶笋。拥有青丈水库一座。 基础设施:2003年完成了乍洋至石山留水段的水泥硬化;2005年修建了留水主村道水泥硬化600米,留水至山茶洋村级机耕路。同时完成村自来水、电网改造、移动台、闭路电视等,全村已实现“五通”。 |
桥岭村 |
桥岭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桥岭村位于乍洋乡东南部,距柘荣县城1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乍洋乡凤里村毗邻,西与东源乡仙后村接壤,南与乍洋乡前楼村相靠,北与乍洋乡留水相连,是往柘荣县第二大洋,素有“柘荣粮仓”石山洋的必经之路。 村落与村民:留水村现有77户316人,现下辖半岭、山丘岗、桥里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桥岭村海拔73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年降水量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C。主要从事竹业、茶叶、药材种植。 经济发展状况:全村土地面积5783.8亩,耕地面积242.2亩,其中水田223亩,旱地19亩。林地面积5061.7亩,其中毛竹461亩。茶叶面积174亩,药材种植60亩。全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外出劳务,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源:毛竹、茶叶、药材,占农民总收入的8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务工职业。目前拥有电站村财收入主要来源是电站管理费。 基础设施:2003年完成了乍洋至石山桥岭段的水泥硬化;2007年修建了村委楼;安装程控电话30多部;安装闭路电视20多户;完成村自来水、电网改造等,全村已基本实现“五通”。 |
石山村 |
石山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石山村位于乍洋乡南部,距柘荣县城21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东与乍洋乡溪口村相邻,北与乍洋乡前楼村接壤,西与东源乡仙后村交界,南与福鼎市潘溪镇相连。 村落与村民:石山村现有280户1141人,现下辖洋滨新村、洋头、坝头、沃里、湖贝、福墙里、宫坪、坝头里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石山村位于柘荣县第二大洋,素有“柘荣粮仓”之称---石山洋中,海拔470米,属海洋性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四周千米高山环抱,特具盆地小气候条件,年降水量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C。主要从事淡水养殖、粮食生产、茶叶、药材种植等。县金山林场设在石山村。 经济发展状况:全村耕地面积1369.2亩,其中水田1261亩,旱地138亩,林地面积20012.2亩,其中毛竹436亩,茶园面积585亩,其中乌龙茶150亩,药材种植面积462亩。石山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和外出劳务。农业收入主要来源是茶叶、药材和粮食,占农民总收入的6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劳务、经商职业。目前引进福清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蔬菜基地500亩,引进鹏飞农林有限公司建立农业基地200亩,已建玉山一级、二级、三级电站和石山洋头电站,装机容量2150千瓦。 基础设施:2003年硬化了乍洋至石山长11公里宽3.5米的公路;修建了40多公里的石山渠、U型槽等水利;修通了全村的自来水、闭路电视;安装了200多户程控电话;安装了洋滨新村街道路灯,实现全村的“五通”目标。2006年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新建三层建筑面积230平方米的村委楼。 人物传略: 陶思渠(生卒不详),又名芝田,人称阿程先,石山村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思渠自小勤读经、史,爱学医。自考取附贡后,进一步研究医学,努力学习中国医学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恒、朱丹溪的著作,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经验,为人治病,一二贴药即愈,人称“一帖仙”。外地人经常来请他去医病,名扬福宁府县和福州府、浙南等地。 人文景观: 鹅掌楸王---鹅掌楸又名马褂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是非常古老的被子植物,大约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晚期就在地球上出现了,当时生长在地球北半球纬度略高的陵兰、阿拉斯加及北欧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鹅掌楸属已有10余种,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仅在我国南方和美国东南部各有残存,鹅掌楸一片片大过手掌的树叶,就像一件件小马褂挂在枝头。叶的两侧平滑或略弯,在向后延伸时略有收拢,好象马褂的两腰,然后叶子的两恻突然向外翻出,像是马褂的两只袖子,鹅掌楸不仅叶奇,花也特别美。当它的新叶在4、5月份初展时,花就盛开了。每朵花都有9枚花被片,分三层排列,外面3片绿叶,向外展开,内两轮6片黄绿色,整朵花看上去大小、形状和茶杯相仿。乍洋鹅掌楸王位于石山溪畔,树高15米,胸径2米,树龄700多年,树底至树梢有一道一米多宽的裂口。树内以上至下都是空的,树洞里可容纳一张大圆桌,全国罕见。 龙井瀑布群---龙井瀑布群位于石山村西南部的龙寨桥溪源头,以龙寨桥瀑布为甚,宽10多米,落差60多米。远眺瀑布,仿佛两座青山之间垂下一条银帘,抬头仰望,一泓碧水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直泻而下,声势浩大。瀑布流经的河床上镶嵌着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石臼。置身瀑布群令人流连忘返。 |
前楼村 |
前楼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前楼村位于乍洋乡西南部,距柘荣县城2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与乍洋乡凤里村、溪口村相邻,南与乍洋乡石山村交界,西北与乍洋乡桥岭村相连。 村落与村民:前楼村现有233户1033人,现下辖前楼、仙抱桃、洋里、沙淀、油厝、瓦窑头、岭口、墩上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前楼村地处我县第二大洋、素有“柘荣粮仓”之称的石山洋中,海拔470米,属海洋性山地季风气候,四周千米高山环抱,特具盆地小气候条件,年降水量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C。主要从事茶叶、蔬菜、粮食生产、药材种植、毛竹等。县良种场设在前楼村。 经济发展状况:全村耕地面积1626.5亩,其中水田1256亩,粮食产量670吨;林业面积1.36万亩,其中毛竹970亩;茶叶面积860亩,药材种植面积100亩。前楼村近几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初具雏形,主要有:①建立有机乌龙茶基地。在天禾茶叶有限公司的服务下,全村现有有机乌龙茶面积340多亩;②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发展中药材生产大户,建立了种植以太子参、白术为主的100亩中药材生产基地;③依托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的信息窗口作用,通过科技扶持,发动群众发展特色蔬菜700多亩,食用仙人掌10亩,鹅掌楸等各类苗木40多亩,杨树50亩,桑树100亩,养鸭6000多羽。目前前楼村拥有村级集体茶园60亩,村级集体林场2294亩。 基础设施:1996年以来前楼村造福工程正式动工,规划面积6亩,目前已落成106榴,搬迁97户430多人。通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003年硬化了乍洋至前楼的长10公里宽3.5米的村道;修建了40多公里的U型槽和石渠化水利;兴建了福和希望小学;修通了全村人饮工程和闭路电视;安装了100多户程控电话,实现全村的“五通”目标。同时,改厕50多座,改猪圈100多座,主干道硬化200米,安装500米的路灯,为群众提供一个“新、绿、亮、洁”的舒适生活环境。 人文景观: 石将军---在前楼村仙抱桃自然村去凤里村洋绸自然村的小溪涧北面半岭边有一石头,高大挺立,活象一人,面朝东边。相传元末朱元璋起义,有一次兵败,山神土地也去助王,化石为将,火速动身,岭边那块石头很象人形,随被山神点化起动,刚好一个农夫在此砍柴,看到石头走动,感到惊奇,大叫一声:“石头怎能走动,又走得这么快,真奇怪呀!”被农夫这样一叫,这块石头就不能走了,永远屹立此岭边,一直流传下来,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石将军。 仙抱桃观景台---仙抱桃自然村位于前楼村北部,仙抱桃峰海拔1052米,与西南向的第一尖(海拔1185米)和第二尖(海拔1023米)形成三峰鼎立。站在半山腰远眺群峰逶迤,江山如画,可观东海日出,令人心旷神怡。俯瞰石山洋田园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而且一年四季、朝夕阴晴景色各异。 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前楼村与石山村落座石山洋中,近年来,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引进省级龙头企业福清市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柘荣天禾茶业有限公司、柘荣县顺发农业有限公司、鹏飞农林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了特色蔬菜种植、淡水养殖、乌龙茶生产、名贵苗木繁育和种桑养蚕等基地,发展特色蔬菜700多亩、有机乌龙茶340多亩、鹅掌楸等各类苗木40多亩、杨树50亩、桑树100亩。走进石山洋可以亲身体验种桑养蚕等现代农业乐趣和游乐休闲的田园风光。 |
凤里村 |
凤里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凤里村位于乍洋乡东南部,距柘荣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乍洋乡长岐村、溪口村相毗邻,西南与乍洋乡前楼村相接壤,北与福鼎市点头镇相靠。 村落与村民:凤里村现有179户726人,现下辖半都里、洋绸、延丘里、凤岐、后坪仔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凤里村海拔58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年降水量2250毫米,年平均气温15.1°C,极端最高气温38°C,极端最低气温-10°C。主要从事毛竹、冬笋、茶叶、药材种植等。 经济发展状况:全村土地面积11370.1亩,耕地面积800.5亩,其中水田742亩,旱地58亩,林地面积9058.9亩,其中毛竹2408亩,茶园面积1160亩,其中绿茶640亩,适制乌龙茶的金观音270亩,铁观音180亩,黄观音70亩,药材种植面积160亩。凤里村的主要产业是茶叶和竹子,村集体投资建成两个乌龙茶加工厂。两座电站,装机容量450千瓦。此外凤里石材,主要是花岗岩储藏量非常丰富,引进宁德市紫晶石材有限公司正在开发。 基础设施:2005年修建了长14公里、宽4.5米的水泥硬化公路,该路段也是柘荣至太姥山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建了3层480平方米的村委楼、人饮工程、农村电网改造、闭路电视增设等,全村已实现“五通”。 人文景观: 十里翠竹 万担茶乡---乍洋乡竹类资源丰富,面积10551亩,是名符其实竹的海洋,享有“十里翠竹,万担茶乡”的美誉。据统计,共有15个品种,分别是:四方竹、观音竹、花竹、绿竹、水竹、红壳雷竹、黄竹、石竹、白叶竹、昂竹、芦竹、雷竹、宫竹、罗汉竹等,主要分布在风里村、溪口村、长岐村,其它各村均呈零星分布。今后,将利用四方竹等小径竹制成竹类盆景,利用石竹等制作竹雕、烟斗、拐杖等观光旅游工艺品。引进客商或扶持当地能人,进行毛竹深加工,充分发挥丰富的毛竹资源优势,开发生产竹凉席、竹碗、竹编装饰等产品。 凤岐古民居---座落于凤里村凤岐自然村,建造于1740年,距今267年,是闽东境内第二大单体结构古民居。该宅又称吴氏大宅,总占地面积9813平方米(14.8亩),由三个三进四合院并列而成,大宅共有36个天井、5个大厅、12个小厅,108个花窗,由572根大柱搭建而成,在布局、采光、通风、排水、防火、防盗等方面都相当科学,整体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堪称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此外还有七星墩、翠竹带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 |
溪口村 |
溪口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溪口村位于乍洋乡东部,距柘荣县城2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东与福鼎市白琳镇高山村相邻,北与乍洋乡长岐村、凤里村接壤,西与乍洋乡石山村、前楼村交界,南与福鼎市潘溪镇湖林村、南广村相连。 村落与村民:溪口村现有114户465人,劳力200人,现下辖上洋、下洋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气候物产:溪口村海拔46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C。主要从事茶叶、毛竹、药材种植等。 经济发展状况:全村耕地面积314.8亩,其中水田240亩,旱地75亩,林地面积8695亩,其中毛竹1116亩,茶园面积539亩。溪口村主要从事茶叶、毛竹、冬笋、药材种植和外出劳务等。拥有两座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探明村境内有花岗岩,储量巨大,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筹备工作。 基础设施:完成了溪口至石山六公里的沙石化改造前期工作;接通长岐至溪口两公里水泥硬化公路;修建两层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的村委楼;修建了村自来水、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等,已实现“五通”。 人物传略: 袁海,字深文(1327--?),溪口村人。明开国功臣,江西行省参政左丞袁天禄的次兄,是溪口村袁姓之始祖。他仗义疏财,元至正十四年(1354)大饥,输财买米150石(18000斤)赈济饥民,民深感其德。元至正十八年(1358),与兄弟讨贼保卫州城有功,提任福宁州同知,武德将军、海道佥都元帅。朱元璋称帝后,他归顺明朝,任济宁(今山东)左卫军,临清(今山东)卫右所军。 袁政,(生卒不详),溪口村人,举茂才(秀才),袁深文之孙。明永乐十五年(1417),任福州平实仓大使,后调任临武县(今湖南监武)两路口巡检。 人文景观: 官道碇步---乍洋境内现有碇步21条,占全县的43.7%,是全县碇步最多的一个乡。碇步多建在溪流上游溪水较浅的溪滩中,立石为磴,高40-60厘米,齿距35-40厘米。如溪口碇步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共101步,是全县第二长的碇步,石山的油坊溪碇步、长潭下碇步各39步,是古代重要的驿道。 溪口永安桥---永安桥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该桥横跨石山溪两岸,长47.2米,单拱跨径24.2米,宽5.5米,高12.8米,桥面都是用一二千斤重的条石筑成,是华东最大的单孔石拱桥。远看永安桥似半轮明月,卧于碧波之上,水中的倒影与水上桥拱“双拱”合璧,构成一幅完美的圆月图,疑是天上明月飞落人间。沿永安桥至石山6公里的溪段可开发皮划艇等水上娱乐项目,沿岸的悬崖可开发摩崖石刻。 溪口明代古城墙---溪口古城墙是明代为防倭寇而建的,长数百米,墙高壕深,蜿蜒曲折,实是发思古悠情的好去处。走在荒落的明代古城墙里,丈量着脚步,也丈量着历史。古城上的草一岁一枯荣,草根深处,每一粒没有被风卷走的的微尘,每一块在岁月的剥蚀中坚强挺立至今的方石这时候都像位沧桑的宿将。 袁氏宗祠古牌匾---宗祠里陈列有保存完好的“文魁”、“选魁”一类牌匾,有道光年间的“历世重光”,有光绪年间的“天赐纯瑕”,有嘉庆年间的“望重成均”,也有咸丰年间的“松筠柏操”,有道光皇帝“圣旨”的“节孝”牌匾。还有李宗仁代总统书于民国三十七年“世泽绵长”,南京国民政府首任海军部部长兼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树庄于民国二十二年的祝寿赠匾“梦赐遐龄”,福建省政府主席、爱国将领蒋光鼐书于民国十年“婺焕稀龄”的,也有萨镇冰等民国政要的贺匾。 |
长岐村 |
长岐村概况 一、行政区域 长岐村是我县革命老区之一,与福鼎市白琳、点头相毗邻,全村土地面积3348.9亩,下辖长岐、三株树、面前山、青岔头、乌岩、半岗等6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180户802人。经过几年搬迁,现人口基本集中在长岐、面前山、半岗、三株树等4个自然村,乍洋至翠郊旅游接线路修通后,四村联为一线,交通极为便利。 二、交通运输 乍洋至翠郊旅游接线路已建成通车,可直通福鼎白琳,使乍洋乡一日游、乃至全县旅游资源与环太姥山旅游圈相对接,形成资源共享的大旅游格局;长岐与溪口接线路正修建中。 三、物产经济 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劳务、茶叶、毛竹、冬笋、粮食、药材等产业,已探明村境内有花岗岩,储量丰富。全村耕地面积271亩,茶叶面积1067亩(村级集体茶园60亩),林业面积2217.5亩,其中毛竹面积953亩。 四、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实现“五通”。除面前山因村民大部分搬迁至三株树自然村,余者不多,未修建人饮工程,其他各自然村已全面实现“五通”。新建村委楼目前已搬入使用。 五、人物传略 吴锦成,(生卒不详),本村人,锦成秉性聪颖,承家学渊源,勤奋攻读经、史。并爱好拳棒。清代后期社会纷乱,连年兵匪骚扰,民生不安。锦成有感于此,多年拜师访友、勤学苦练,不但文采出众,兼且武艺惊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应省试,中武举,他不愿为官,回乡团练乡勇,为保卫家乡起到重要作用。 吴登赢,(生卒不详),本村人,登赢自小好学,勤攻书史。清同治元年考取庠生,旋即补禀,同治十三年中取贡生。后回村办私塾、族学,先后受聘至福鼎白琳、翠郊等地教授。生徒个个出色,名扬乡里邻县。 吴肇景,(生卒不详),本村人,天性聪明,与吴登赢齐名,并称长岐“两神童”,清光绪二年(1875)考取庠生,补禀后宣统三年(1911)考取贡生,后亦办学从教。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