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宅村地处龙溪之畔,位于东源洋西侧,是柘荣县工业"一区三园"规划的重点区域,是连接富源中小企业集中区和柘荣药品食品工业园的纽带,距柘荣城关约1.5公里,距东源乡政府所在地和建设中的沈海高速复线柘荣互通口仅1公里。全村辖西宅(主村)、新村、甲溪等3个自然村,181户617人,原住民以林氏为主,占人口的90%,辖区面积974亩,现已列入柘荣县城区总体规划和东源乡小城镇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村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入驻福建今古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宁德市骏达液化汽有限公司等企业,柘荣县武警中队(柘荣县看守所)搬迁新建在我村的甲溪(合溪)自然村。在工业企业的带动下,道路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连接富源工业集中区和县药品食品园区的本草路18米大道于今年春季动工,现已完成路基建设、即将全面完成;通往县城的宝塔路自上个月开工以来,进展十分顺利,预计将在国庆节期间建成通车。同时,由我村自筹资金兴建的污水管网项目也在逐步推进,罗柴坪新农村建设项目、瓦窑坪造福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相信我村在党的惠民利民政策的指引下,将以崭新的面貌容入柘荣小县大城关格局之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6202 | 352000 | 0593 | 查看 西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绸岭村 |
绸岭村位于东源乡东南部,海拔700多米,距柘荣县城关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27户共414人。两条青岚水库直流环绕全村,水源十分充足,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稠岭村耕地面积505亩,林业面积6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太子参、茶叶为主。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和运输业为主,全村大部分村民都有较好的收入,并在柘荣县城关购房居住。稠岭村交通便利,霞泰公路横穿而过。青岚水库坐落在村西面,湖里有休闲娱乐场所,每逢周末,湖边坐满了来青岚水库垂钓的悠闲男女老少,稠岭村竹林丰富,山清水秀、山环绕水、水环绕山,悠闲避静,是人们夏季避暑的好去处。 |
铁场村 |
铁场村位于东源乡西南部,距城关6公里。全村现有138户518人,党员19人,其中女党员1人,预备党员1人,积极分子2人。本年度村两委换届选举中,1名女党员进入支委班子。全村土地总面积3884亩,林地面积2798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857亩,耕地面积700亩,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村财收入1万元。村里有“三企两社一道观”。三企:一家是柘荣县隆盛食品有限公司,是闽东唯一的一家专业生产加工鲜辣椒而又通过QS认证的企业,属市级龙头企业;一家是去年刚落户的柘荣县易荣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通过QS认证,主要经营味精、鸡精包装销售业务,产品主要销往闽东、上海;还有一家是宁德市天华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红茶为主。两社:柘荣县融盛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柘荣县天华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一道观就是我县重要的道教游览胜地天华山“琼云道观”,每逢道教节日,来自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到此烧香祈福,目前正在开发扩建。2011年铁场村被列入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市级“法治宣传突出村”、县级“文明村”。省级先进妇代会,县级“先进党支部”。铁场村被乡授予“计生合格村”,村支委今年被评为“2010-2012年度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支委中两名委员分别被评为县、乡“2010-2012年度创先争优优秀0员”。 |
太阳村 |
太阳村位于柘荣县东南部,隶属东源乡,与沈海高速复线服务区相邻,辖太阳、猪头岩、阔罗三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190户639人,其中劳力220人。全村总耕地面积约1124亩,其中水田744亩,农地30亩,人均耕地面积1.76亩。目前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5名,支部委员5名,村委委员4名,团、妇、兵等配套组织健全。林场面积3000多亩,太阳村是远近闻名的林权改革先进村,2007年全市首次林权改革林权证发放仪式便在太阳村举行。全村现有林场面积3000多亩,其中林场一个面积600亩,茶园550亩。农业以茶叶、太子参、白术、反季节蔬菜、水稻为主,现有784亩水田中水稻种植均为744亩,其中用于种植反季节蔬菜、白玉豆、食用菌等药材400亩,太子参300亩,白术10亩。2007年兴建村委楼,解决长期以来本村村委无址办公的问题。2000年太阳村修建一条总投资3.5万元的硬化水泥路,总长长达160米左右,宽4米;2002年村道硬化3条长300多米宽3.5米;2003年村道硬化1.85公里宽4米(太阳—阔罗);2005年村道修建长近200米宽3米多。 二、村两委和党员队伍情况。 村两委干部共6人,其中支部书记魏传辉,年龄36岁,担任本职时间2011年5月至今;村民主任姓名魏庆长,年龄41,担任本职时间2012年8月至今。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其中女党员5名,高中(中专)以上学历4名,初中及以下24名,60周岁以上党员11人,35周岁以下党员7人。 |
西源村 |
西源村位于东源乡南部,地处丘陵地带,山川、河流资源十分丰富,横贯我村泰顺—霞浦线、柘荣—黄柏线,沈海高速复线,交通十分便利。有广阔的土地,面积6000多亩,其中有林地4000多亩、耕地1600亩,1个林场。村委所辖四个自然村(南山村、霞山村、西源村、北陆村),共有村民400户,人口1630人,我村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98%以上,全村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全村农业产业主要以太子参、药材、茶叶为主,部分村民从事加工业。宁德市益智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我村后,给全村妇女就业创造了很好条件。此外,我村还建有生猪养殖基地一个,开发林业育苗基地一个。村中有明清时代的历史名胜古迹:长潭的石拱桥,大利洋、小利洋多处古民居,西垅五圣宫、霞山观音宫等。山川秀美的南山岚有石牛岩、灯火岩、猪首岩、鬼洞岩、仙迹岩、银洞等奇观岩洞,还建有电视转播台一个。小利洋还有立峰寺、柘离岚清源寺、遮云寺等景点。 |
西宅村 |
西宅村地处龙溪之畔,位于东源洋西侧,是柘荣县工业"一区三园"规划的重点区域,是连接富源中小企业集中区和柘荣药品食品工业园的纽带,距柘荣城关约1.5公里,距东源乡政府所在地和建设中的沈海高速复线柘荣互通口仅1公里。全村辖西宅(主村)、新村、甲溪等3个自然村,181户617人,原住民以林氏为主,占人口的90%,辖区面积974亩,现已列入柘荣县城区总体规划和东源乡小城镇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村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入驻福建今古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宁德市骏达液化汽有限公司等企业,柘荣县武警中队(柘荣县看守所)搬迁新建在我村的甲溪(合溪)自然村。在工业企业的带动下,道路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连接富源工业集中区和县药品食品园区的本草路18米大道于今年春季动工,现已完成路基建设、即将全面完成;通往县城的宝塔路自上个月开工以来,进展十分顺利,预计将在国庆节期间建成通车。同时,由我村自筹资金兴建的污水管网项目也在逐步推进,罗柴坪新农村建设项目、瓦窑坪造福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相信我村在党的惠民利民政策的指引下,将以崭新的面貌容入柘荣小县大城关格局之中。 |
东源村 |
东源村是东源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仅3公里,风景秀丽,山以仙名,水以龙灵;交通便利,古代属霞、鼎、泰石驿古官道穿村中心而过。所以,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一是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村中保留着古宅、书堂、古牌、古门楼、古井、鱼池、古戏台等;二是东源桥(又名:水浒桥),座落于村尾,为贯木拱廊桥,始建于元至元年即1335年,是古代霞浦三沙港途经柘荣通往浙江的跨省区交通主干道桥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联合国颁发的“非遗证书”; 三是樟木神,在东源村大岭边有一棵明朝初年由吴姓先祖手栽的大香樟,传说樟树有灵圣,故事收编于《民间故事集·福建卷》。树下千年香火不断; 四是东源中心校“百草园”,始建于1992年4月,园内种植青草药17科137种,全部标上名称、性味、功能,扩大了对青草药知识的认识与宣传。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远瞩,打造富有特色的县域南大门——东源村。今天,东源村是宁德市小城镇改革发展示范村之一,全村总面积9.67平方公里,下辖2个自然村,共1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602户,2100人,耕地面积1600亩,林地面积10500亩,其中国家级生态林2800亩,主要经济产业以农林种植、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
洋边村 |
洋边村地处东狮山西南麓县城南面,距县城和东源乡政府所在地均不足两公里,是县城通往乡政府所在地的必经之路,根据县城东扩南移规划,我村属商贸物流区块,距规划中的柘荣新汽车新站不足500米,高速公路互通口进城大道南北贯穿我村,地理条件极为优越,发展潜力 巨大,。全村共有102户,总人口322人,其中党员17人,土地面积837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是县城蔬菜来源重要基地之一。 |
宝聚洋村 |
东源乡宝聚洋行政村,坐落在东源乡西南方向,与富溪镇相毗邻,属高山山脉地形。该村辖3个自然村(宝聚洋、南山后、下浦头)7个生产小组,全村115户,共413人,其中男228人,女185人,18至28岁男32人,29至35岁男37人,劳动力150人,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经商及劳务。该村建立于1961年,曾经也有叫半路洋。1994年曾担任福建省省委书记的-同志到过该村调研,为该村题字:“欣闻从半路洋到宝聚洋的变化,感慨万千”。该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6亩,林业面积2903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太子参、茶叶、生姜为主,农田灌溉以沟渠为主,2条小河围绕该村。 |
仙后村 |
仙后村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狮山的背部,与乍洋乡毗邻,海拔860米。全村辖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在册住户33户。由于1980年的一场火灾,烧毁全村的十多栋房后,大部分村民到城关等地谋生,目前全村常住本村的只有5户6人。 全村有耕地204亩,林地面积8531亩,毛竹298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因人口少、基础薄弱等原因,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拥有村委楼一座,约90平方米。今年村里新建了垃圾池不仅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也改善了村容村貌。 仙后村是偏僻小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林业、毛竹、白叶、白叶笋、衍笋、太子参、丹皮、白术及劳务等,其中林业和劳务是村民收入的两大项。近年来,仙后村群众逐步搬迁到城关谋生,利用本村距城关较近的优势,一方面在城关经营起小生意、跑运输、搞建筑、打零工等,另一方面农忙时节回村里复垦毛竹、种植太子参、采摘白叶笋等,通过辛勤劳动,将第三产业和农业有机结合,使村民收入有所提高。 仙后村毛竹资源丰富,毛竹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复垦,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竹制品,提高附加值。 |
龟洋村 |
龟洋村位于我县东南方向,距县城22公里,与福鼎市潘溪乡后坪村接壤,辖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47户193人。耕地面积279亩(其中水田248亩,农地31亩),有林地面积2035亩,毛竹72亩。全村现有党员7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粮食、畜牧、太子参、野生白叶、林业、竹制品加工等。有小学一所,其主要特色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在农闲时利用毛竹加工竹制品。 |
王家山村 |
王家山村位于柘荣县东南部,距城关6.5公里,东依青岚水库,西与宅中毗邻,南与完店村接壤,北靠点头顶,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叶飞、曾志率队经过这里。解放后,曾志还到王家山村追亿革命岁月,关怀村民生活。王家山村原名青岚村,93年青岚水库在移民4个自然村后,易名王家山村,辖5个自然村,75户278人,其中党员11人,村级组织健全,有良好的办公场所。这里有清朝康熙年间的碗窑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岩羊,数量达2万来头,大的重量有5公斤多,有巨型眼镜王蛇,目前发现最大的达15公斤。物产资源丰富,村地面积2.5万亩,其中经济林近万亩,耕地面积280亩,草场8000多亩,是养牛、养羊的最佳场所,现已有一个初具规模的养牛基地,有150头水牛。 |
鸳鸯头村 |
鸳鸯头村位于东源乡东南部,荣霞公路10公里处,靠近福鼎、霞浦等县交界境,海拔820米,共有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104户,365人。共有耕地面积416亩,其中水田412亩,农地15亩。茶园116亩,其中:村集体80亩,个人30亩。青湖山基地有机茶300亩。共有山地面积11742亩,其中:成材林10406亩,幼林3471亩,毛竹446亩,草地895亩。 |
完店村 |
完店村地处柘荣县东南部,辖区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89户人口268人,0党员16人,村两委成员8人。土地总面积22.25平方公里,居住零散,是典型生态农业村。 历史悠久:本村已有400多年的村史,是我县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完店村属霞鼎泰县委中心所在地,东岩自然村是解放初期0地下联络交通总站要塞之一,是工农革命战争红军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解放后有立碑纪念。 交通便捷:柘荣县至宅中乡县道贯穿我村,村中心距县城20公里,距霞浦40公里。 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有名胜古迹“龙井”、水泊岩原生态古森林。这里夏季空气清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黄金胜地,各种野生动植物,天然药材,野生食用菌等,蕴藏着无限商机。 物产丰富:完店村山多地广,土层肥沃,平均海拔106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民居住点,盛产竹木药茶,具有独特的高山气候自然条件,可生产反季节蔬菜,各类早季节食用菌,生态养殖面积6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000亩。现有森林面积1.5万亩,竹林面积20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20亩,早季节蘑菇80000平方尺。实现了人均6亩林、1.5亩竹、0.45亩茶,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97元。村级集体生态林3000多亩,种植杉木300多亩,十年后年收入可达35万元左右。 基础设施:近几年,该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道硬化,防洪堤建设,饮水工程、420㎡村委楼、30亩“荷塘月色”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原生态美丽的村庄建设初见规模 |
山场村 |
山场村位于柘荣县东源乡西南部,平均海拔840米,距城关23公里。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人,92户、127个劳力。党中9人。全村耕地面积280亩,其中水男243亩,农地37亩。山地面积2600亩,毛竹360亩,草场14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山场村是老区基点行政村,2002年被列为市级扶贫重点村,在挂钩扶贫的市政协、市中院、市人保公司、市供销社、市高级中学、市物价局、市二轻局等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本地资源,走兴农、护林、中药、养畜之路。拥有板栗种植基地一个。 |
桃坑村 |
桃坑村位于柘荣县东南部,东南两面与鸳鸯头村紫邻,西与上泥村接壤,北靠兰中村,主村距柘荣县城20公里。全村共有七个自然村桃坑、桃坑里、柘池溪、南广山、上后垅、围埕、上洋等七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15户463人,党员17名,霞泰公路横穿桃坑、围埕两个自然村,其他5个自然村均通机耕路。全村耕地面积525亩,山地面积5700亩,毛竹面积300亩,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元,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茶叶、太子参、毛竹和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村桃坑溪水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开发小水电站。桃坑村是老区基点村,马立峰、曾志、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该村从事过地下工作,并于1935年领导了桃坑战役,目前该村设立“桃坑战役纪念碑”。 |
兰中村 |
兰中村位于霞浦、福鼎、柘荣三县交界处,南临霞浦柏洋乡接壤,海拔64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28公里。全村有兰中、杨家溪、岭头店、郑家仔4个自然村,127户603人。耕地面积579亩,山地面积1200亩,其中用材林2000亩,毛竹240亩,茶园60亩。兰中村是老区基点行政村,该村立足本地资源,走兴农、护林、中药、养畜之路。目前有雷竹基地30亩,养殖大户1户(养羊150多只)。 |
上泥村 |
柘荣县东源乡上泥村地处柘荣县东南部,系老、少、边革命老区基点村,东邻桃坑村,西与宅中乡接壤,南隔桃坑溪与霞浦县相望的群山翠岳之中,北靠完店、山场两村。距柘荣县城31公里。2007年由交通局牵头,桃坑-上泥水泥路硬化工程于2010全程竣工4.5米长7.1km,造价268万元,辖上泥、行河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四个村民小组,58户276人,其中党员11人,常住本村人口210人,其中行河自然村由于闭塞,且无耕地,因此自八十年代初该自然村16户100多人陆续举家外迁,而现在已基本荒废,全村耕地面积192亩,林业3400亩,毛竹640亩,茶园70亩。95年在行河村建造柘荣县行河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年发电量8000千瓦,2004年经过勘探在位于上泥村东侧有一个储藏丰富的辉绿岩矿山,年开采量可达到6000立方米。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粮食、林业、茶叶、太子参。 |
山岭村 |
山岭村位于东源乡东北部,距县城四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一公里,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住户103户396人。耕地面积505亩,其中水田470亩,农地35亩。茶园面积210亩,其中村集体100亩,个人110亩。山地面积12000亩,其中林地8700亩,毛竹300亩,荒草地3000亩。 村内有著名红军洞纪念地,东狮山风景区连接燕窝岩、红军洞、觉性寺、溪门里等风景点。溪门里自然村丰富的水资源,现有溪门里水源上下坝引入山岭村和东源村水田灌溉面积350亩。 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村委办公楼一座,全村水泥道路硬化10000平方米,埋设下水道3000多米,修建人引工程,实行五通工程、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