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古兰村位于英山乡东部,南与凤洋村交界,北与桦岭村相邻,西与田头洋村接壤,东与城郊乡南岔村对山相望。距乡所在地8公里,距柘荣县城关28公里,全村下辖2 个自然村(石古兰村、中当山村),其中,中当山自然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曾是柘鼎泰临时县委所在地。该村共4个村民小组,96户385人,土地面积达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亩,其中水田面积237亩,年粮食产量约15.8万公斤。石古兰村气候清爽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1600毫米,平均气温为16-19℃主要物产有太子参、毛竹、茶叶等。按照 “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近年来,石古兰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综合农业。目前,全村户均太子参5亩,林地10亩,毛竹4亩,切实走出一条“靠山吃山”的路子。此外,该村境内有两个水电企业(石古兰一级、二级电站),总投资250万元,装机容量达375千瓦,平均每年为村增加村财收入10000元,并使村里的部分劳动力得以合理安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6206 | 352000 | 0593 | 查看 石古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石古兰村 |
石古兰村位于英山乡东部,南与凤洋村交界,北与桦岭村相邻,西与田头洋村接壤,东与城郊乡南岔村对山相望。距乡所在地8公里,距柘荣县城关28公里,全村下辖2 个自然村(石古兰村、中当山村),其中,中当山自然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曾是柘鼎泰临时县委所在地。该村共4个村民小组,96户385人,土地面积达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亩,其中水田面积237亩,年粮食产量约15.8万公斤。石古兰村气候清爽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1600毫米,平均气温为16-19℃主要物产有太子参、毛竹、茶叶等。按照 “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近年来,石古兰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综合农业。目前,全村户均太子参5亩,林地10亩,毛竹4亩,切实走出一条“靠山吃山”的路子。此外,该村境内有两个水电企业(石古兰一级、二级电站),总投资250万元,装机容量达375千瓦,平均每年为村增加村财收入10000元,并使村里的部分劳动力得以合理安置。 |
桦岭村 |
桦岭村位于我乡北部,与熊状村相毗邻,距柘荣城关约6公里,交通便捷,下辖四个自然村(大山下、和顺当、外洋、桦岭),其中,大山下自然村为老区基点村,全村53户,243人,是我乡最小的行政村之一。桦岭村海拔与柘荣城关相若,境内溪流环绕,水域面积3500余亩,可利用水域2500余亩,气候适宜,是淡水养殖的天然水域。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走特色产业路。现已形成池塘、水库养殖,稻田养鱼,溪河放流增殖的养殖形式。养殖品种、产量、贸易额逐年上升,壮大了村自有财力,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
岭头村 |
岭头村位于英山乡东北部,四面环山,一年四季大多云雾笼罩,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距乡政府所在地7.2公里,北面与浙江泰顺相邻,平均海拔700米,登高远望,四野开阔,是全乡海拔最高的建制村。土地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亩,其中水田面积160亩,林地3030.9亩。全村下辖岭头和下段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有98户359人。全村劳动力136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水稻、茶叶、太子参、家畜和劳务输出。 近年来岭头村村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紧抓乡党委、政府提出的“以药富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气温等适合太子参种植的这一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引导和发动群众种植以太子参为主的各类药材,取得较好效益,成为乡药材种植专业村。在现有种植水稻和太子参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乌龙茶100-200亩;木瓜种植50亩;同时还完成了全长7.2公里, 宽4.5米村道硬化工程;开通了岭头至下段自然村4.8公里机耕路。村委还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鼓励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已建有石鱗养殖基地1个并配套黄粉虫养殖,用中草药浸泡食料养殖的爬山鸡养殖场一个。该村村容村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
熊状村 |
熊状村位于英山乡东侧,与官安、桦岭村相毗邻,距柘荣城关约15公里,柘荣城关至官安村客车途经该村,交通较为便捷,下辖四个自然村(山尾、上东坪、下东坪、熊状),其中,上下东坪自然村为老区基点村。全村共有109户,498人,五保户6户6人,低保户11户29人。熊状村海拔较柘荣城关稍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村中种植多株桂树、红豆杉。全村土地5000亩,其中耕地365亩,园地317.6亩,林地3909.3亩,主要经济作物有太子参、毛竹、白术、花生等。该村于1999年底发生火灾,熊状自然村原有房屋基本烧毁,在上级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熊状村目前房屋基本为砖石结构,布局较为合理、美观,该村兴建的村道长70米,宽5米,厚6厘米,面积350平方米。熊状村竹资源丰富,在村周围都有成片大竹林。远远望去,层次分明,疏密有致.漫步其中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村口还有国家保护植物红豆杉,极有研究价值。 |
上宅村 |
上宅村地处柘荣西北部与浙江泰顺县仕阳乡山头芦村交界处,海拔500米左右,距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26公里。该村下辖6个自然村(上宅、清葱、陈厝兰、大远、王亭坑、香菇湾),耕地面积292亩,水田134亩。现有112户,418人,五保户9户9人,低保户13户33人。该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400毫米,平均气温为17-21度,农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粮食、太子参、畜牧及劳务输出等,其中,太子参、茶叶为该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上宅村与浙江泰顺相邻,以河为界。沿河两岸青山叠翠,群峰倒影如泼墨丹青,顺河漂流而下,河面或平缓幽静、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或滩陡水急、清浪扑面,有惊无险。春、冬时节细雨如烟,薄雾飘绕;夏、秋时节,清风拂面,凉爽惬意,恰似人间仙镜,世外桃源,是度假、漂流、避暑、猎险的好地方。该村已全面实现“五通”,1997年架设开通了程控电话,98年修通至县城关20公里公路,2001年安装了闭路电视,2007年新建二层120平方米的村委楼。该村境内的王庭电站企业,建于99年,总投资1400万元,装机容量达3200千瓦,为村年均增加村财收入10000元以上,并使村里的部分劳动力得以合理安置。 |
官安村 |
官安村位于英山乡北部五个行政村中心位置,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接熊状,西邻王社,北靠泰顺章坑,一条简易公路直通浙江排头,是两地间的主要通,南依岭头村,一条4.5米宽17公里的水泥公路通往柘荣城关。全村辖有官安、凤其岗、榴坪仔、洋坪4个自然村,179户748人,6个村民小组,劳力321人,常年外流人口618人,经商务工居多,五保户16户16人,低保户22户38人。该村章姓人口为主,境内有2座古民居,内有嘉庆年间牌匾3个,厅联3幅,有若干文物已失窃。村内有一简易的基督教堂,基督教村民占5%。该村境内凤岗是老区基点村。近年来,官安村许多莘莘学子都光荣的迈进了全国重点名校的大门,2004年,学子章文更是考取清华大学,受到了家乡广大人民的赞誉。官安村属中亚季风气候,平均海拔670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600-2000毫米,全村土地面积596亩,其中农地316亩,水田280亩,山地面积1500亩。村民主要收入靠种植粮食、茶叶、太子参和劳务输出。按照 “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官安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综合农业。此外,该村境内有一座龙安水电站,总投资250万元,装机容量达300千瓦,平均每年为村增加村财收入8000元,并使村里的部分劳动力得以合理安置。 |
田头洋村 |
田头洋村地处英山乡中部,是乡政府所在地,东与石古兰村交界,南与凤洋村相邻,西与英山村相连,北与岭头村接壤,距柘荣城关20公里,交通较为便捷。全村下辖四个自然村(荣华厝、田头洋、石古坑、田头坑),9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18户849人。 田头洋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海拔680米,年均温度在16℃—19℃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2100MM之间。主要特产有竹、木、茶、药及丰富的花岗石。辖内留有保护完整的古建筑多座,其中马仙宫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大帝宫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叶氏祠堂建于同治戊辰年(1868)年,均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75亩、林地5187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为主,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太子参、茶叶、白术等药材种植,畜牧养殖及劳务输出等。近年来,在乡政府的正确引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全力发展规模化的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产业,目前村内有宏宇药材基地、蘑菇培育基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基本实现了公司连市场、市场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
凤洋村 |
凤洋村位于英山乡的南大门,距乡所在地2公里,交通方便,全村下辖2个自然村(凤洋、外村),8个村民小组,共133户544人,拥有土地面积4328亩。该村三面环山,风景怡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度在16℃—19℃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2120MM之间,主要物产有水稻、太子参、杨梅、白术、茶叶等。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扣紧提出“以药富民”战略,该村增加太子参种植面积,做好太子参优质丰产的栽培试验,适当扩种白术、杜仲、桔梗等其他适宜药材十余种,开垦高产密植茶园160多亩,在村委的积极带动下,该村建立千只养鸡场1个、种植药材大户3户,进一步促进该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财源培植作了有益尝试。该村利用县扶持沼气池建设的大好契机,在动员群众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 “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能源发展模式,村内养殖大户发展肉兔3000多只,土鸡、田鸭6000多只,羊50多头,形成沼气建设和发展养殖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
李家山村 |
李家山村地处英山乡的西部,距乡政府5.6公里,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辖6个自然村(李家山、富家山、暗桥、里、外大路下、桦岗),8个村民小组,118户,398人,其中畲族23户,96人。全村土地面积4531亩,其中耕地面积560亩(水田410亩)。李家山村山势陡峭,平均海拔300米,气候湿润,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600毫米,平均气温为17-20℃。主要物产有甘薯、太子参、杨梅等。在乡政府“以药富民”发展战略的统领下,该村充分利用土壤肥沃,雨量充足,适合发展畜牧业及名优水果、药材,主要产物有、杨梅、枇杷、杜种、柿等经济作物,其中茶叶、太子参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
半岭村 |
半岭村位于英山乡西南部,北与何家山、英山村相邻,南与李家山村相连,东与田头洋村、凤洋村接壤,西与福安上白石沙坑村交界,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半岭、老富弯、长洋、雷米丘),全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196户858人,村支书林自发,村主任林强。土地面积5901亩,耕地面积801亩(水田413亩),村民收入以茶叶、药材(太子参、白术)种植为主,以养殖业(肉兔)为辅,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6000元。 通过努力,该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目前,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550亩,引进种植乌龙茶200亩,新建茶叶初制厂2座,引进一批乌龙茶加工厂设备,并积极筹措资金建成了公厕、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和6口沼气池,铺设下水道1000多米,硬化村道200米,新村规划、建设有序推进,第一批造福工程10户51人顺利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该村还大力开展“三清六改”和“清洁家园”活动,已完成改厕30个,厅堂硬化40个,改圈10个,改厨15个,清理公路边沟5公里,主村清沟600多米,砌挡土墙一条12米,建护栏20多米,村容村貌得到极大好转。2008年半岭村还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 |
岗后坪村 |
岗后坪村位于柘荣县西南边界,和浙江泰顺、福安范坑交界,素有“鸡鸣两省三县天”之称,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柘荣县城28公里。该村下辖三个自然村(岗后坪、举坂、狮子岗),全村78户,人口378人。全村耕地面积175亩,林用地面积2000亩。岗后坪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度在16℃—18℃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2000MM之间,盛产太子参。岗后坪村是英山乡林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镇。近年来,岗后坪村民围绕乡党委、政府提出的“以药富民”口号,依据该村本地情况,加大以太子参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由于地势偏远,该村的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脚步相较缓慢,2004年修通至乡政府8公里公路,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五通”,2007年还新建了村委楼,拓宽了村里公路1.9公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
何家山村 |
何家山村位于英山乡西北部,西与福安范坑墩头交溪一水相隔,南与福安上白石镇沙坑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柘荣县城26公里。全村下辖四个自然村(何家山、岭头、上清水坑、下清水坑),102户,434人,村支书邓梓清,村主任杨龙佺,何家山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度在16℃—18℃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2000MM之间。盛产太子参。何家山村现有耕地面积365亩,其中水田面积120亩,园地面积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种甘薯为主。何家山群众收入占打头的是劳务输出收入及太子参收入。村里还依靠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电,目前共有三座电站(清水坑水电站、王社二级电站和楮英电站),装机容量达1.96万千瓦,总投资达1亿元,平均每年为村增加村财收入10000多元,并使村里的部分劳动力得以合理安置。 |
王社村 |
王社村地处闽浙两省交界,是英山乡偏远的山村之一,位于英山乡西北部,东有首林林场,南接英山乡(即油麻厝),西北两面与浙江省泰顺县隔河相望,下辖2个自然村,现总人口225人,49户,4个村民小组。王社村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度在16℃—18℃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2000MM之间。全村耕地面积为234亩,其中水田58亩,平均粮食亩产420斤,主要粮食作物以种甘薯为主。群众收入占打头的是劳务输出收入及太子参收入。村里还依靠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电,目前建有王社一级、二级水电站两座。1997年拓宽了回头湾至王社的公路,2001年拓宽了王社至半山、蒿坑自然村的公路,总长5.3公里。修建通往浙江省泰顺县龟湖镇的轮渡渡口,方便了两地的交流。 |
英山村 |
英山村位于英山乡北部,东接田头洋,西邻岗后坪,北靠官安,南连何家山,系我乡地质灾害隐患点。 村支书王秀清,村主任杨蕊,全村下辖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31户,1143人。 其中,男性618人,女性525人,长期外出人口315人。全村现有党员21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3人。现有五保户20户,21人;低保户22户,61人。全村现有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0亩,其中水田面积758亩。 今近年来金 英山村按照“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动员群众充分利用土壤肥沃山地资源丰富的有利因素,大力组织群众农业综合开发,目前,全村有中药材面积540亩,茶园面积345亩,林地面积7914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粮食、太子参、茶叶、家兔、劳务输出。近年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