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福安市 >> 潭头镇 >> 后湾垅村

后湾垅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后湾垅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湾垅村简介

  后湾垅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西北部山区,由后湾垅、上横山2个自然村组成,西面与寿宁县交界,北部与潭头镇半坑村相邻,东面为潭头坑坪村。全村平均海拔约550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全村共有155户,551人,现有常住人口200多人,距镇政府驻地约22公里,距福安市城区约38公里。现有林地约4000亩,耕地约1500亩,其中茶园1000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81103 352000 0593 查看 后湾垅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湾垅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后湾垅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坑村

  东坑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东北部山区,由东坑、东坑头、东山3个自然村组成,北面和东面分别与范坑乡、上白石镇,西、南部与潭头镇太逢村、坑坪村相邻。全村平均海拔240多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全村共有282户,1028人,现有常住人口350多人,距镇政府驻地约16公里,距福安市城区约32公里。东坑村现有林地约2000亩,耕地约1200亩,其中茶园500亩,芙蓉李100多亩。  

大庄村

  大庄村位于镇区东部,交溪岸边,下辖大庄、洋中、秀庄三个自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距福安市区约14公里,全村483户,2470人。我省九大水系之一交溪穿境而过,分别与潭头村、渔溪洋村、棠溪村、建柄村交界,全村平均海拔76米,村内交溪河水位海拔45.5米,年平均气温24℃,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村总面积10588亩,现有林地约9000亩,其中生态林1000亩。盛产水稻、芙蓉李、水蜜桃、枇杷、杨梅、茶叶等农副产品,是潭头镇“芙蓉李”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大庄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2015年获评福建省“美丽乡村”。  

富罗坂村

  富罗坂村辖富罗坂、下洋中、里沃、外沃、湖塘、炉石、下炉石等7个自然村,共有446户,1860人,分7个村民小组。交通便利,村委驻地距镇政府所在地仅1.2公里,距福安城关15公里,主村富罗坂和湖塘自然村分别位于潭太公路和104国道沿线,新建成的湖塘大桥大大缩短了交溪两岸往来时间,富罗坂主村毗临潭头水库,依山傍水,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明代帝师郭鸣琳墓亦位于富罗坂村的墓亭岗。村民主要以经商、外出务工、务农为主,现有耕地面积685亩,茶叶面积1532亩,果园面积1522亩,林地面积4005亩,种植红心柚、脐橙、刺葡萄等新优水果100余亩,是潭头镇芙蓉李、奈等水果的重要产区。2015年获评福建省第八批“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南岩村

  南岩村   据南岩村族谱记载,第一代祖先少招公自叙“余佳浆人也,我祖雍公于仁宗天圣九年自冯坑而迁佳浆,至今四世矣,但思此地狭隘后之子孙昌盛恐难聚居,闻离韩阳四十里有地名曰领口,龙盘虎踞,竹苞松茂,田可垦土可辟,一日揽胜至此意决往迁焉”,后改名南岩。   南岩村位于潭头镇东南部山区,全村共1107人,辖南岩、外洋、洋山等3个自然村,是我市著名的老区基点村,二、三革命时期30个苏维埃区政府所在地之一,时名上东区。毗陵西洋镜、千诗亭村,并与城阳镇、柘荣县黄柏乡交界。距福安市区30公里,对外交通主要依托村道及104国道,主村距104国道9公里。   村庄四面环山,呈多山地、多丘陵的层次结构明显的地貌,四周山峦起伏,形成明显的内陆小盆地,俯视时山形呈珠戏海虾、舞凤与跃狮献瑞、盘龙与踞虎效灵之状。村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3.6-19.8摄氏度之间,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无霜期平均287天,雨水多集中在春夏,秋冬少雨。村域境内有小溪流贯穿,主要用于满足村民日常农地灌溉用水需求,饮用水及洗涤用水主要依托于井水及泉水。   村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现有千年红楮木三株,五百年以上柳杉一株,百年香樟群、百年松木群、生态林等等,海拔580米,村民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太子参、水稻,村内现存古民居十余座,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多数仍为王氏后人居住,主要分为两个古民居群,古宅内现仍保有古井、古牌匾、古围聯、古方桌、古案台、古石门、样式精美的柱础石、木雕、窗花、衣架、等等各具民俗风情的古文物。  

渔溪洋村

  渔溪洋村   溯堂前溪流域,数里平坦,东南环水,形似游鱼,渔溪洋因此得名,自宋代建村迄今已600余年,距镇政府驻地2.2公里,由下洋、上洋、大坑、小坑、青都五个自然村组成,系少数民族建制村,全村516户,总人口1863人,党员43人,有耕地面积1040亩,其中水田896亩,农田145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果树面积1400亩,茶园面积1800亩,林地面积5000亩,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5496元。   2007年6月渔溪洋村50户村民共同筹资100万元创办了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现已带动200多户村民,年增加收入300多万元。基地主要培育高标准无性系茶苗、造林苗、经济林苗、城镇绿化苗,现有油茶采穗圃100亩,油茶202亩,种植红豆杉、天竹桂、香樟、香椿等苗木50亩。品种有香樟、天竹桂、茶花、紫微、罗汉松、红豆杉、铁树、芙蓉李、银杏、夜来香、香椿等30多种。2009年4月被福安市林业局批准为育造林苗、经济林苗、城镇绿化苗木基地;2010年8月被省林业厅批准为育油茶闽43、闽48、闽60优良无性系苗木基地。   下一步发展规划:渔溪洋村计划逐年扩大基地规模,完善配套设施,以培育常用树种为主,适当发展高档绿化苗木,增加苗木品种,打造“福安市生态苗木第一村”。同时,通过扩大规模使基地成方连片,发展成为苗木观光园。  

棠溪村

  棠溪村地处潭头镇中心部位,距福安城区18公里,是福安市上半区独村人口最多且村落最大无自然村的行政村。全村667户2803人。棠溪村目前有四张名片:2012年12月被评为“福建省生态文化村”;2014年3月被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2014年3月被评为“福建省绿色村庄”,2014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680元。   棠溪村从2010年被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后,通过集资、捐资、项目投资、一事一议项目等多渠道融资,至2014年已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村级建设,拓宽改造了硬化镇村公路,绿化了九榕公园,新建了防洪坝及坝边大理石栏杆、仿古廊桥、宣传文化墙,安装路边景观灯106盏,修缮古廊桥一座和人民会场,改造铺设500米长的新街两侧人行道并进行了栽树绿化等。2014年,投资50万元种植绕村景观树,投入30万元改造老街下水道,投入150多万元对新街两侧房屋7000多平方米进行立面改造,投入20万元新建棠溪村休闲娱乐广场,投入80万元新建“聚贤农家乐”,建成棠溪村第一家食宿于一体的旅游宾馆。   棠溪村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历史古村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新棠溪。棠溪村成立了棠溪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第一期共有60多户出资398万元,开发水上拓展娱乐项目共16个,已于2015年1月1日试营业,同时,天然沐浴场已经铺管水泥,整平河床,攀岩项目正在建设;第二期已认筹500万元,用于旅游市场开发、商品经营、服务设施的升级,使村民人人是股东,个个是主人、家家是业主,形成户户是红利人的氛围。  

汾洋村

  汾洋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西北部,全村共600多户,1988人,辖毛厝下、后沃、长岗头、龙井坑、洋中、马山、华西坑等7个自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9公里,距福安市区约25公里,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4385元。汾洋村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均气温在13.6℃-19.8℃之间,年均降雨量1350-2050毫米,年无霜期平均287天,植被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有林地7755亩,耕地320亩,茶园和果园1400多亩,其中新型茶园1200多亩,种有佛手等药材70多亩。   汾洋村现存有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大王庙,清光绪年间所建的五显宫、毛氏祠堂,保存较好的古民居12幢,其中毛厝下5号毛振蓉宅为革命老根据地。村内自然环境优美,景观丰富,现存10余株古柏树、古香樟树、古榕树,其中8株古榕树皆长于主村前武陵溪岸,全年绿意黯然。说到自然景观,又以龙井坑自然村为盛,龙井坑村所在地集各类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走进村内,既有大小形状各异的瀑布、古树名木等自然景观,又有古石道、石拱桥、古物等人文景观,佐以曲折小径、雨后石板路,堪称世外桃源,极具休闲旅游观赏价值。  

潭头村

  潭头村位于潭头镇区中部偏南,系潭头镇政府所在地,东临潭头电站库区,潭头镇主干道潭太公路穿村而过。下辖后柘、横山岗、后岐、康(坑)源、车岭五个自然村,全村总住户数660户,总人口2178人,分为13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以经商、外出打工、务农为主,现有耕地面积900多亩,种植茶叶1000多亩,果园1000多亩。2010年获福安市文明村称号。  

高岩村

  高岩村位于潭头镇西北部,距福安城区16公里,下辖一个山里自然村。现有人口385户,1322多人;村土地总面积4800亩,茶园300亩,林地1400亩,其中经济林200多亩;农业产业以茶叶、油茶、太子参、芙蓉李为主。   2009年以来,高岩村按照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村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实施创建生态村活动,以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主线,以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大了生态村的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实现了村风文明安定,村道宽敞明亮,村容整洁秀丽。  

柘头村

  柘头村地处潭头镇西北部,四面环山,三条小溪从村中而过,与后洋村毗邻。共2个自然村,240户,889人。全村平均海拔100米,年平均气温22℃,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拥有耕地面积1301亩,其中水田1042亩。农产品以水稻、甘薯为主,兼种茶叶、水果等。  

后湾垅村

  后湾垅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西北部山区,由后湾垅、上横山2个自然村组成,西面与寿宁县交界,北部与潭头镇半坑村相邻,东面为潭头坑坪村。全村平均海拔约550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全村共有155户,551人,现有常住人口200多人,距镇政府驻地约22公里,距福安市城区约38公里。现有林地约4000亩,耕地约1500亩,其中茶园1000亩。   

东升村

  东升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西部山区,辖朱家洋自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2.5公里,距福安市区约15公里。与潭头镇富罗坂村、城阳镇湖塘坂村及社口镇岩兜村交界,全村平均海拔190多米,年平均气温23℃,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现有林地2500多亩,生态林210亩,耕地545亩。全村共302户,1017人,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柿子。村民多以务农为主,现有茶园面积400多亩,柿子200多亩,芙蓉李200多亩,水蜜桃100多亩,太子参100多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591元。  

枢洋村

  枢洋村位于镇区东部,辖枢洋、贝头、黄牛头三个自然村,离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104国道穿黄牛头自然村而过,全村有369户1396人。现有耕地面积1152亩,山地702亩,林地6351亩。20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249元。系“省级生态村”、“省级家园清洁示范村”。近年来,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中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整治、新区开发、村道硬化等项目。美化、净化枢洋溪,放养观赏鲤鱼,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两委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引进优质茶叶、果树品种,建成高产优质茶、果园3000多亩,人均1亩多。引资兴办茶叶初、精制厂,培育扶持盐卤豆腐干深加工产业,从业人员100多人,形成闻名遐迩的“枢洋豆腐干”品牌。依托原有在外经商能人,组织带动村青壮年劳力外出经商,增加村民收入。现有乡贤会员76人,遍及海内外:有凯捷集团(香港)国际有限公司陈荣华董事长和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陈泽枝董事长;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的干部职工;有民营企业家等枢洋乡贤。海内外乡贤心系桑梓,慷慨解囊,募捐资金达500多万元。  

后洋村

  后洋村地处潭头镇西北部,辖后洋、王沙坑两个自然村,平均海拔560多米,距离镇区16公里。全村现有341户1336人,村两委成员6人,党员28人,耕地2400亩,其中水田900亩,旱地1500亩,林地1300亩,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现有茶园面积1200多亩。   后洋村是福安北区著名的老区基点村。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成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的前身——秘密游击队,建立了中共福安西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马立峰、施霖烈士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过。全村革命烈士多达32名,如詹如柏、陈挺、詹嫩弟等,共同为闽东苏区的建立、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红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陈挺将军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建国后闽东的第一位将军,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詹如柏,时任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占嫩弟,时任福寿县委书记,他们戎马一生一同为闽东乃至全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东岭洋村

  东岭洋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东北部山区,由东岭洋、敢江洋、外东岭坑、里东岭坑四个自然村组成,北部与柘荣县接壤,南部与潭头镇千诗亭村相邻。全村平均海拔500多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全村共有253户,859人,现有常住人口200多人,距镇政府驻地约30公里,距福安市城区约25公里。东岭洋村现有林地约1000亩,耕地约800亩,茶园400亩,果园60多亩,太子参300多亩。  

西洋境村

  西洋境村位于潭头镇东部山区,全村344户1260人,毗邻上白石和柘荣黄柏。辖西洋境、坑里、王厝、桦林、三十六岐五个自然村,平均海拔180米,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现有林地2200亩,水田1300亩,旱田200亩,茶园700多亩。全村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3家,竹片加工厂1家,茶叶初制厂1家。  

鹅山村

  鹅山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西北部山区,由鹅山、竹园、敢岭、垄头、槟树岗5个自然村组成,系畲族人口聚居村,福安市老区基点村,鹅山畲族村民委员会设在鹅山自然村,与潭头镇西坑、后洋、柘头、祠堂前等村相邻。全村平均海拔300多米,年平均气温22℃,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全村共有220户,776人,现有常住人口200多人,距镇政府驻地约13公里,距福安市城区约29公里。鹅山村现有林地约1900亩,耕地约458亩,其中茶叶种植面积1000多亩,果树100多亩。   

泥洋村

  泥洋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中西部山区,由上泥洋、下泥洋、厝基、山头4个自然村组成,与潭头镇高岩、渔溪洋相邻。全村平均海拔近400米,年平均气温21℃,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全村共有347户,1160人,现有常住人口400多人,距镇政府驻地约6公里,距福安市城区约22公里。泥洋村现有林地约5000亩,耕地约1300亩,其中茶园1200亩。  

下洋村

  下洋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北部山区,辖店兜、外洋、柘头里、王柏坑、外王柏坑、上王柏坑、溪尾等7个自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22.7公里,距福安市区约38公里。分别与寿宁县、范坑乡、潭头坑坪村和交界,全村平均海拔380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村内现有林地约10000亩,其中生态林8000亩。全村共399户,1398人,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种植面积400多亩。  

西坑村

  西坑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西北部山区,由西坑、后门楼、粗坑头三个自然村组成,距镇政府驻地约16公里,距福安市区约32公里。与潭头镇后洋、太逢、上坪洋三个村交界,全村房屋主要有三个坐向,尾屋坐东朝西,沙坪坐南朝北,顶头屋坐西向东。平均海拔210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全村现有314户,1136人,村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果树,有林地约650亩,茶园400多亩,稻田450多亩,李子350多亩,山药60多亩。村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现有五百年以上枫树一颗,四百年以上榕树一株,三百年以上榕树2株、香樟树1株,百年香樟群,百年松木群,生态林等等,其中2株榕树为“金包银”式,一株内包红豆杉,一株内包杂木,形成村内一道奇特的生态景观。   旧时西坑村至太逢村(古时贸易集散地)因山路曲折,多山涧溪流,古名西水,又名“多坑”,因“多”与“西”字在福安方言中音同,后改为“西坑村”。所辖三个自然村中,粗坑头与后门楼皆为革命时期根据地。   村庄四面环山,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四周山峦起伏,形成内陆小盆地,俯瞰全景,整村呈太极之状。村内有溪涧蜿蜒而过,形似太极中的分割线,古民居沿溪涧两旁山势而建,青砖黑瓦古民居与红砖黑瓦民居交相辉映,远看一片连绵黑瓦,晨曦雾霭中,极具朦胧静谧之感,美不胜收。   

祠堂前村

  祠堂前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中部偏北,辖井里、岭后2个自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8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00米,年平均气温22℃,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与潭头镇棠溪、渔溪洋、柘头、汾洋四村交界,全村村现有林地1000亩,耕地900亩,总人口145户,521人,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茶园500多亩。   

坑坪村

  坑坪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北部山区,辖坑口、濑头、兰兜、高山、后窑岗、早仔、神前、神岭、溪里、坪坎洋、乾山、石竹垱、叠石等十三个自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18公里,距福安市区约34公里。与范坑乡以及潭头镇下洋、东坑、太逢等村交界,全村平均海拔200多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现有林地8000亩,生态林1000亩,耕地545亩。全村共302户,1200人,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  

太逢村

  太逢村地处福安市北部山区,全村460户、2460人,辖太逢、黄碧岩、洪门岗、窑后、马口、甲坪等六个自然村,为2014年市级“美丽乡村”。太逢村系我市北部范坑、上白石及寿宁毗邻13个村委会20多个村落的农产品、工业品交易集散地和交通枢纽。近年来,太逢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太逢村在现有基础上,高处着眼、地处着手,本着“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注重实效、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力求把太逢村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样板村。  

建柄村

  建柄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东北部,曾名建溪村,由建柄、锦桌头和山斗坑三个自然村组成,与上白石镇财洪村以及潭头镇西洋境、棠溪、渔溪洋四村交界。交溪干流由北往南纵贯全境,建柄和锦桌头分列东西两岸,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平均海拔78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104国道穿村而过,境内国道全长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约4公里,距福安市区约20公里。全村现有林地3000亩,生态林2992亩,山地500亩,耕地730亩。现有人口290户,1180人,两委干部6人,党员35人。村中林姓、陈姓居多。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茶叶、水稻、杨梅为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0亩、200亩、60亩。  

半坑村

  半坑村位于潭头镇北部山区,全村205户780人,由半坑、陈家山、西洋等三个自然村组成,系老区基点村。距镇政府驻地约29.5公里,距福安市区约45.5公里。与寿宁县毗邻,与潭头镇下洋、后湾垅等村交界,全村平均海拔450多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现有林地1.1万亩,其中生态林8000亩,耕地800亩。村内有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千诗亭村

  千诗亭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东南部山区,全村479户1830人,由千诗亭、石牌、山后、大洋、车岭5个自然村组成,距镇政府驻地约34公里,距福安市区约20公里。与城阳镇上沃村、潭头镇金菊园、枢洋等村交界,全村平均海拔650多米,年平均气温19℃,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现有林地2000亩,耕地780亩。其中车岭村获评省级传统村落。  

上坪洋村

  上坪洋村位于福安市潭头镇部山区,全村301户1071人,由上坪洋、咸竹坪、宋家山、后园等4个自然村组成,距镇政府驻地约20公里,距福安市区约36公里。与城阳镇仙岭村、潭头镇金菊园、枢洋等村交界,全村平均海拔约400米,年平均气温20℃,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现有林地2000亩,耕地500亩。  

东昆村

  东昆村位于福安市区北部、104国道边,距镇政府所在地仅5公里,主村正对潭头电站3000亩的淡水平湖,背靠苍翠丰茂的生态林,是一块交通便捷,依山傍水的宝地。辖东昆、凤湾两个自然村,共377户1344人,系2015年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姓氏以林、郑为主,其中林姓自北宋真宗年间就在此繁衍,建村历史悠久。  

金菊园村

  金菊园村位于镇区东部偏南,全村230户,720人,辖金菊园、前村、大岗、外大岗四个自然村,其中前村为少数民族村,现有畲族人口215人。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福安市区22公里,毗邻潭头镇柯洋村、南岩村、千诗亭村。全村平均海拔360多米,年平均气温19℃,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村内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现有茶园2000多亩,主要茶叶品种为金观音、铁观音。  

柯洋村

  柯洋村位于潭头镇东部、104国道边,距镇区5公里、104国道2公里,下辖柯洋、金菊园、前村(畲族自然村)、内大岗、外大岗等5个自然村。村人口376户1580人,其中畲族人口156人;村土地面积1.3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35万亩,林地面积0.8万亩,茶园面积1680亩,其中现代茶园800多亩,农民主要收入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696元。  


后湾垅村特产大全




后湾垅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