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福鼎市 >> 店下镇 >> 洋中村

洋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洋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洋中村简介

  洋中村位于店下镇西北部(东经120.27度,北纬27.2度),东临选城村,西至白琳秀阳,南靠溪岩村,北接白琳沿州,距福鼎市区20公里,距店下镇13公里,沈海高速路穿境而过,属丘陵地,三面环山,一面溪流巽水汇入沙埕港。村中有溪流巽水,朱峰居上,下游巽城,方围积谷山,山峰耸峙,早在清代,文人墨客笔下记载流传的著名的朱峰八景便座落于此;更甚有远近闻名的马栏山遗址就坐落于洋中村北,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马栏山遗址是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发现中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的石器遗址之一,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属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洋中村总户数有631户,人口2627人,中心村为洋中新村,户数有200多户,居住相对集中。全村面积1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水田面积1650亩,旱地950亩,主要农作物有中稻、白茶、黄栀子等。全村辖仓头、半山、三斗岗、西坑门、洋中、东山下、坑里、鹧鸪岩、后保兰、七罗面、九斗、清水湾、长门、坑斗、洋边、王家兰、溪岗、后岭等18个自然村,土改前由22个生产队组成,隶属洋中大队。现通过整合分5个村民小组,第一小组:由仓头、半山、三斗岗、西坑门组成;第二小组:由洋中、东山下组成;第三小组:由坑里、鹧鸪岩组成;第四小组:由后保兰、七罗面、九斗、清水湾、长门、坑斗组成;第五小组:由洋边、王家兰、溪岗、后岭组成。据不完全统计有劳动力1695人。全村外出劳务人员786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劳务输出和种植业。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301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82103 352000 0593 查看 洋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洋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洋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海田村

  海田行政村位于店下镇西南部,距集镇5公里,与太姥山镇相毗邻,东邻著名小白露旅游度假村,西近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太姥山,南至三佛塔行政村市重点保护千年古刹——清溪寺,北至太姥山镇冷城行政村无公害茶园,龙安至太姥山段沙吕线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全村235户,930多人,以一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    海田村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粮食、大白茶、药材、水果、蘑菇、肉鸡等农副产品及蔬菜大棚基地2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水、电配套设施齐全,并拥有板材厂7加,红砖厂1家。    海田村历史悠久,境内拥有壹座市重点保护古刹——地藏寺,还有叁株千年榕树,它与原始森林为伴。全村都引用天然水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是个农家乐休闲的去处。    我村现有垃圾收集池5个,保洁员2名,人力垃圾收集车1辆,承担着约930多人,235多户行政村所在地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全村配套公厕3所。   

阮洋村

  阮洋村位于福鼎市东南部,沙埕港西北岸,距店下集镇10公里;东通环沙埕湾经济开发区、西接白茶和石材产业发展重镇,南达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现有江南船业、创恒船业、立新船业、鼎港船业4家造船业落户我村,全村共有10个自然村,468户,1910人,农田2562亩,旱地750亩,林地9630亩。我村充分利用本村海岸线狭长、滩涂面积广及环沙埕湾全面开发开放等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做好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筑巢引凤。一方面积极鼓励村内党员干部和本村致富能手自发集资,创办总投资为1000万元鼎港船业,并吸引在外乡贤返乡兴办两个总投资5亿元的福建省创恒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功解决村300多名中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以八杨二级公路为契机,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资源招商、服务招商”的方式,完善项目代办制、一线工作法,引进落户和加快建设总投资为12亿元的浙江籍企业江南船业,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816多元。此外,坚持基础扎实工作、提升发展理念,加大对茶叶、水稻、海上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实现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  

洋中村

  洋中村位于店下镇西北部(东经120.27度,北纬27.2度),东临选城村,西至白琳秀阳,南靠溪岩村,北接白琳沿州,距福鼎市区20公里,距店下镇13公里,沈海高速路穿境而过,属丘陵地,三面环山,一面溪流巽水汇入沙埕港。村中有溪流巽水,朱峰居上,下游巽城,方围积谷山,山峰耸峙,早在清代,文人墨客笔下记载流传的著名的朱峰八景便座落于此;更甚有远近闻名的马栏山遗址就坐落于洋中村北,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马栏山遗址是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发现中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的石器遗址之一,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属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洋中村总户数有631户,人口2627人,中心村为洋中新村,户数有200多户,居住相对集中。全村面积1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水田面积1650亩,旱地950亩,主要农作物有中稻、白茶、黄栀子等。全村辖仓头、半山、三斗岗、西坑门、洋中、东山下、坑里、鹧鸪岩、后保兰、七罗面、九斗、清水湾、长门、坑斗、洋边、王家兰、溪岗、后岭等18个自然村,土改前由22个生产队组成,隶属洋中大队。现通过整合分5个村民小组,第一小组:由仓头、半山、三斗岗、西坑门组成;第二小组:由洋中、东山下组成;第三小组:由坑里、鹧鸪岩组成;第四小组:由后保兰、七罗面、九斗、清水湾、长门、坑斗组成;第五小组:由洋边、王家兰、溪岗、后岭组成。据不完全统计有劳动力1695人。全村外出劳务人员786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劳务输出和种植业。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301元。  

巽城村

  巽城村位于店下镇西北,村域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1729亩,林地10800亩。全村人口760户,3013人,辖14个自然村,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村街道。2011年社会总产值达1.1亿元,人均纯收入达8992元,主要依靠渔排养殖、茶叶种植和外出务工。2010年列为宁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1年被授予“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确定为福鼎市新农村建设明星村、省级生态村。    巽城村集镇规划合理,村建发展迅速,形成三横一纵的合理格局。水、电、交通、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2012年初步完成防洪堤加固及中心村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文教、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原小学初中班96年编制为福鼎市二十二中(现为巽城学校)在 校师生300多人。巽城卫生院是全国为数不多在村级设置的卫生院。    巽城村海域自然条件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省二级公路“八杨公路”贯穿全境,沈海高速复线在巽城设有互通口,临海港口可设万吨码头。本地盛产黄花鱼、青蟹、对虾等名贵海产品。养殖业发展迅速,建有多家水产育苗场,网箱养鱼上万口。山区气候适宜,多为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并有数量可观的高岭土和绿岩矿石。    巽城村山海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有全国最北的红树林、长屿岛、妈祖岛等海上观光景点。马栏山古代文化遗址群延伸境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人类文明进程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巽城解放战斗遗址留存一道红色记忆、仁泰茶坊,巽城砖瓦厂,见证曾经的辉煌、划龙舟习俗传承至今、妈祖朝圣长盛不衰。    适逢新农村建设发展进入新一轮热潮,结合我村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的特点,水陆交通优越便利的优势,我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店下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巽城村乡贤的热心指导下,按照“一路两溪三街四区五中心”的发展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篇章贡献一份力量。   

马山村

  马山行政村于位于店下镇西北部,距集镇10公里,全村共有445户,1745人。全村耕地面积1280亩,(水田870亩)林地面积9800亩。是老区基点村。    一、马山村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48人,村民代表36人,其中女性党员10人,60周岁以上党员16人,困难党员6人,全村党员及村民代表都能较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要求。    二、我村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1. 各自然村水利基础设施需修复。   2. 早年旧旱厕所需改建冲水式厕所。   3. 水圭岔至足古后2公里水泥硬化,需要投资70多万元,除上级补助外,缺口20多万元。   4. 水圭岔至白琳秀阳已硬化1.2公里,缺欠12多万元。   5.各个自然村路灯需要架设。   三、今年马山村工作情况及社会稳定情况   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都能较好的完成日常的工作,农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征兵、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社会稳定方面,我村认真贯彻镇综治委、综治办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今年我村无信访、无治安刑事案件,社会和谐稳定。   

三佛塔村

  福鼎市店下镇三佛塔行政村位于店下镇西南部,距集镇7.5公里,   与太姥山镇相邻,东邻著名小白鹭旅游度假村,西近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太姥山,南望元当天然“海滨浴场”北接龙安至秦屿段沙吕线,交通便利。辖13个自然村,687户,2566人,村内有汉、畲、回、三个民族,村域面积10.5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6837亩,植被覆盖率达98.3%;全村耕地面积1770亩,农地503亩。   1988年被国务院和福建省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三佛塔村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粮食、大白茶、药材、水果、大棚西红柿、蚕豆、蘑菇、肉鸡等农副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拥有大量的花岗岩、辉绿岩等矿产、且花岗岩矿产品优良、色泽艳丽贮藏量大、便于开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三佛塔村历史悠久,境内拥有两座市重点保护古刹— —建于唐朝的安福寺和清溪寺。清澈的小溪源于虎头坝林场原始森林,穿过三佛塔中心一条整齐街道旁。海拔500多米的草皇埕与国家级风景区— —太姥山相遥望,是九月初九登高的好去处,上有一井天然水源,是全村的天然饮水水源。草皇埕下有个丁松畲族自然村,每年三月三聚集很多人在对山歌。风光秀美。    人文景观丰富的三佛塔村,是大家农家休闲的好去处。   

亥窑村

  福鼎市店下镇亥窑行政村位于店下镇西北部,秦龙二级公路贯穿而过,距集镇3.5公里,与秦屿镇相毗邻,东邻著名小白露旅游渡假村,西近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太姥山,南至三佛塔行政村市重点保护千年古刹——清溪寺,北至马山行政村无公害茶园,各自然村水泥硬化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辖12个自然村,432户,1769人,亥窑村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34人,村民代表35人,其中女性党员6人,60周岁以上党员7人,困难党员6人,预备党员2人。全村耕地面积1150亩,农地280亩,森林覆盖面积5482多亩,是店下镇少数民族村和老区基点村。    亥窑村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粮食,食用菌、大白茶、药材、水果、蘑菇、肉鸡等农副产品。目前,亥窑村共有5个小型紫菜加工厂,一家绿盛菌业在罗里坑片食品加工区落户并投产,年产值达两千万多万。水、电配套设施齐全,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亥窑村历史悠久,境内拥有两座市重点保护古刹——洋头寺、建阳寺,还有俩株千年古榕树、它与原始森林为伴。一条整齐街道穿过龙秦二级公路的中间,清澈的小溪源于罗里抗水库,是九月初九登高的好去处,水库上有原始森林天然水源,全村都饮用天然水源,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村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村实现了“五通(通水泥公路、电、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并且通讯非常便捷;村内的主干道得到全部硬化,村容村貌整洁一新,村里还有藏书达2100多册的农家书屋,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便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是一个民风淳朴、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岚亭村

  福鼎市店下镇岚亭行政村位于店下镇西北部,距离集镇4.5公里,与太姥山镇相比邻,东邻著名小白露旅游度假村,西近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太姥山,南至三佛塔行政村市重点保护千年古刹——清溪寺,北至马山行政村无公害茶园。各自然村水泥硬化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村两委干部有4人,党员44人,其中女性8人。村民代表40人,其中女性14人。全村现有辖区6个自然村,535户,2068人。水田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1800亩。属于店下镇吨粮示范片之一,也是店下镇粮食生产村。岚亭村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粮食,大白菜,药材,水果,蘑菇,肉鸡等农副产品及红豆杉基地,及千亩蔬菜大棚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我村刚引进福鼎市木林森有限公司。水电配套设施齐全,境内手斗拥有省级22万伏变电站壹座,供电温福动车组及扬岐变电站等。岚亭村历史悠久,境内拥有壹座重点保护古刹——鳌峰寺。上村拥有几棵千年古榕树,它与原始森林为伴。全村都饮用天然水源,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是个农家休闲好去处。   

筼筜村

  筼筜村位于福鼎市东南沿海,晴川湾畔,与“中国十大最美岛屿”之一的嵛山岛隔海相望。距店下集镇16公里,村域面积6.993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和一个中心村,全村共780户,2800人。筼筜村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依山傍海,是福鼎市晴川湾的主要旅游景点,集聚地,有山、岛、海为一体的神奇之地。观波浪壮阔,美丽宽广的蓝色大海,景区拥有迷人的沙滩绵延数里,“十里长廊”海蚀地貌、形神兼似的神龟岛和景色宜人的西山“小太姥”等景点,极具旅游开发前景。   筼筜村是福鼎革命策源地和革命创始人黄淑宗烈士出生地。三十年代初这里仅是百余户的小渔村,1929年村殷富人家子弟黄淑宗在福州读书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家人中国0,并接受0福州市委派遣回到福鼎故乡筼筜村开展革命活动。在黄淑宗的宣传发动和影响下,革命圣火很快在筼筜点燃,1930年7月在筼筜成立福鼎县境内第一个“农民小组”,第一个贫农团、同年10月成立先后第-小组,第一支革命赤卫队、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第一支海上游击队、第一支肃反队、第一个武装独立营、1932年冬成立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0沿海区委、第一个妇女会、第一个儿童团等革命组织。1933年冬,0福安中心县委派詹如柏在上岙自然村主持成立0县委,黄淑宗为首任县委书记。从此,福鼎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便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如火如荼在全县燃起。并坚持进行长期英勇斗争,直至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但筼筜村人民为革命事业而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的贡献。全村遭受疯狂的烧杀抢掠,被烧民房40多间,被摧残死亡绝户16户,被杀害的革命志士100多人,其中解放后包括黄淑宗在内46人被评为革命烈士,为此筼筜村被冠以“福鼎革命第一村”。1984年福鼎县委、县政府在筼筜村立“0福鼎县委成立纪念亭”。2010再建一座“福鼎革命策源地筼筜历史纪念馆”。作为福鼎境内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被确定为宁德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筼筜村是福鼎市紫菜、海带最大的养殖基地之一,紫菜养殖面积达8000多亩(278户),海带养殖面积700亩(78户);建设育苗场(其中:紫菜育苗8户、黄瓜鱼育苗室1个、鲍鱼育苗室1个、南北白对虾养殖场2个、海带、紫菜加工厂17家)同时发展大马力远洋捕捞船30多艘,61艘休渔船其中:刺网19艘、杂渔具42艘,挂机282艘,(不包括无证挂机)。2011年全村经济收入达3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2012年全总收入5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9770元。成为周边村镇一个重要的海产品集散地。    根据新农村建设整体要求,我村积极开展村庄的新、绿、亮、洁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经多万争取筹集帮扶资金1149.4万元。八投入40多万完成村口建设征地、村口绿化带、高杆灯建设、村口宫和泅洲佛等安迁工作。2、投入26万元建成自动冲水式公厕一座。3、年内完成村口主电杆的迁移、村口广场及停车场的建设。4、2008年起先后共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筼筜至溪美7米宽6公里长的水泥路。5、修建筼筜至浮歧自然村5公里的村级公路,大大改善筼筜村的交通条件,为发展建设筼筜旅游业奠定了基础。6、投资32万元修建自来水过滤池一座和入户供水管道。7、投入资金50多万元,修建一座二级渔港码头。8、投资32万元,改建街道400米。9、投入5万多元修建筼筜村避灾点,在抗台、抗洪时期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栖息之所。10、投入3万多元修建篮球场和农民健身活动场所。11、投入7万多元修建村办公室、会议室和农家屋。12、还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福鼎革命策源地赏雪历史纪念馆。    自去年我村争取上级资金,统一对中心村水管进行了改造,建设新净水池。投入4.8万元对估坑(小二型)石拱坝水库维修,保障村民安全用水。多万筹50多万元建成了筼筜至太姥山镇小筼筜5.5公里的简易公路,为沿线2个自然村88户325人提供生产生活便利。总投资28万元的沙滩桥梁已完成建设,并己投入使用。总投资520万元的福建省新一轮海堤强化加固二期工程箕雪海堤项目,现进行招投标,近期可开工建设。完成7路全球眼建设,更好维护社会治安。2个LED显示屏建设,宣传党的万针政策、气象信息等。葫芦湾(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己完成钻探初设等前期工作。全面落实农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综治维稳工作机制,开展"助学、扶困、济残"活动。邀请宁德市中医院定期到我村进行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并制定了对帮扶村村民看病减免方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石牌村

  石牌村简介    石牌村位于店下镇东南部,距集镇13公里,全村方圆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8亩,共辖15个自然村,共736户,2653人,山海资源丰富,海岸线绵延数公里,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极具旅游开发潜力。全村拥有林地面积8320亩,茶园面积828亩,远洋大马力海上捕捞船35艘。此外,境内还蓄存大量品质优良的花岗岩和高岭土等矿产资源,颇具开发前景。   

菰北村

  菰北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菰北村位于福鼎市东南方向,距店下集镇7.5公里,交通便利,地处秦屿镇、沙埕镇、店下镇相交中心地带,东距沙埕小白鹭沙滩3公里,西距元当海滨浴场10公里;距福鼎市区50公里,土地肥沃,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拥有一座千年古刹——三门寺,它与原始森林为伴,清澈的小溪穿过原始森林,流过古刹;500多年李氏古居、雕刻十分精细,屋中有屋;还有千年古榕树、民间传统木偶戏、唐朝遗留下的马槽、古井。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是个农家乐休闲好去处。   二、社会经济条件   全村辖有16个村民小组,756户,2850人(其中男性1498人,女性1352人),劳动力1926人,党员50人,村民代表51人)。即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又是少数民族村,有汉、畲、回3个民族,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随着“造福工程”和搬迁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在2006年的“桑美”台风袭击后,大量的偏远山区人口不断的向中心村、集镇聚集。少数民族人口863人(其中畲族人口718人,回族人口145人),主要分布在三门堂、三门寺、古岭头等10个自然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0.3%,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畲族婚嫁、山歌等传统习俗都具有突出的少数民族特色。全村拥有水田面积1350亩,旱地770亩,茶园1210亩(其中无公害茶园基地380亩、铁观音100多亩),果园512亩,油茶220亩,黄栀子260亩(其中基地60亩),中药材(佛手)基地100亩,毛竹120亩,林地6340亩,森林覆盖率67%;适宜发展柑桔、绿麻竹、高产茶叶、四季柚、蘑菇等经济作物;村里拥有一座小(一)型龟墩水库蓄水量达220万立方,一座小(二)型水库,蓄水量达12万立方,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为500吨。85%村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盛产水稻、茶叶、瓜果等经济农作物。   

溪美村

  溪美村位于福鼎市东南部沿海,距市区45公里,是店下、沙埕两镇沿海十八个行政村经济、文化、贸易的活动中心。境内群山环抱、腹地平坦、气侯宜人。东与小白露沙滩,西与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太姥山毗邻,南与元当老区,北与店下镇接壤。村域面积9.68平方米公里,辖有15个自然村,聚居着汉、畲、回等民族。全村有1122户,4115人,其中中心村人口有5020人,党员88人。    (村风村貌)溪美村两委瞄准区位优势,创出了一条“党员干部带路、能人群众共富、基础设施铺路、引进外资快富”的具有溪美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2012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达1.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68元。15个自然村村村通公路,户户电照明。全村已开通程控电话1300多部,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心村配套有村两委办公楼、市二十一中学、完小校、老人活动中心、卫生所、教育基金会、有线电视站等。几年来,村先后被省、地、市党委、政府授予“明星村”、“小康明星村”、“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及“家园杯”、“优胜村庄”等各类荣誉达35次,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200个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之一, 2006年被福鼎市委确定为十个示范村之一。    (领导关怀)现任0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原福建省长习近平莅临我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原省委书记-的题词:“奔小康路、建文明村”。时时鼓舞、鞭策着溪美人;    (建筑景观)溪美村有古代千年榕树群、古井、老街、老宅、莲西桥,还有名胜古迹的临水宫、狮山寺、基督教堂等。    (物产经济)溪美村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全村现有各类企业35家,其中引进规模企业2家(福鼎市天毫茶业有限公司与福鼎市福蕴茶业有限公司),紫菜加工厂21家,茶叶加工厂5家。主要特产有茶叶、水果、香芋、米粉、糯米酒等。   

寺前村

  寺前村位于店下镇东南部,距镇1公里,距离太姥山火车站15公里,纬五路穿境而过,与龙安相毗邻,距龙安5万吨码头仅有3公里,交通便利。辖区面积9.8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973户,人口3477人。下属12个自然村。寺前村“鱼灯”2008年8月被福鼎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专门的鱼灯训练基地与鱼灯安置屋。   全村现有林地面积796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165亩,耕地面积2467亩,农地1560亩。主导产业种植优质水稻、蚕豆、反季节蔬菜、茶叶,现有紫菜加工厂7家,成立农民入股集资的 福建福鼎市店下镇寺前村康禾植保专业合作社 。拥有小二型水库一座(洪湖水库),小三塘一座。   现有村干部8名,党员56名,预备党员3名,村民代表57名(其中妇女代表19名),计生协会小组长21名,综治维稳平安户长12名。   西岐、岭后地质灾害点搬迁安置情况,自2008年开始现已基本完成安置建房(西岐64户、岭后12户计322人)。   军烈属、-、现役军人情况:共88名(其中现役军人10名)。   现有资产:林场,茶场,现由村民管理收入,果场,以2008年承包至2014年止每年租金3140元。   

东岐村

  东岐村位于店下镇东部,同时位于店下镇、龙安开发区,溪美村之间。全村共有15个自然村17个生产队,1396户、5139人、外流人口达2100多人,耕地面积4600多亩(水田面积3370亩)。其中城门仔自然村110户412人水田276亩;东岐自然村216户787人水田515亩;里青坑自然村102户400人水田297亩;外青坑98户393人水田191亩;小加山自然村46户148人水田21亩;下墩自然村93户335人水田256亩;厝基墩自然村125户432人水田285亩;田墩自然村69户276人水田187亩;牛矢墩自然村193户692人水田442亩;王加珑自然村63户239人水田89亩;四斗49户182人水田162亩;马仙宫27户97人水田79亩;宝溪62户231人水田246亩;羊栏自然村41户138人水田136亩;白叶坑72户277人水田154亩;岗头顶30户100人水田34亩;耕地面积46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3370亩。全村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属我镇吨粮大村。    今年以来我村在经济建设方面:我村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实际,针对水田与山地面积较多的优势,着重抓了一是发展蚕豆方面经济,提高蚕豆面积生产量和效益。同时在今年共抚育蚕豆面积2000余亩,通过抚育每亩收入每年增加了10%,达2000多元/亩,人均可提高收入2000多元。二是粮食生产面积4000亩,生产粮食160万公斤,产值300万元,其它多种经营、种植、养殖、食用菌生产也获得了较好收成,产值200万元。工业生产稳步运行,产值500多万元,开拓了劳动就业空间,为解决剩余劳力100多人,为村民增加了70多万元收入,同时转化了资源,为东岐村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   

店下村

  店下村位于福鼎市东南沿海,是店下镇的中心村。东临全国著名的沙埕港,西连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太姥山,省道沙吕线、龙秦线纵贯全村,水陆交通便捷,全村辖22个自然村,分七大片,总人口4759人,1223户。全村总面积14.6平方公里,水田2300亩,旱地1367亩。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达18.2℃,土壤属沙质埌土,PH值在5.7-6.1之间,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    我村处于店下镇中心所在地,山海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盛产粮食、茶叶、水果、蘑菇、肉鸡、鹅等农副产品,是福鼎市的农业大村,素有"福鼎粮仓"之称的美誉。近年来我村坚持面向市场,立足村情,抓机遇,山、田、园齐发展,初步形成了粮、茶、菇、菜、果、豆六大宗生产基地和马铃薯、肉鸡、鹅养殖等特色经济。全村优质粮布种面积1800亩,食用菌种植面积6万平方尺,水果种植面积760亩,蔬菜面积600亩,茶叶种植面积1500亩,年出成品肉鸡4万只,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村集体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店面出租及茶、果场承包收入,产业以茶叶、农业为主,特色种植有蚕豆、榨菜、蘑菇及其他果蔬,紫菜加工厂4家,鸡、猪、羊、鹅等各类养殖户11家,个体五金、服装、小商品工商户78户。   


洋中村特产大全




洋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