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福鼎市 >> 太姥山镇 >> 潋城村

潋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潋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潋城村简介

  潋城村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东麓纱帽峰下,南、西、北三面为山,成怀抱之势,东面为东海,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西北方约5公里,沙吕线旁;南距福州200公里,北接温州100公里,距福宁高速公路太姥山互通口5公里,离温福铁路太姥山火车站3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拥有唐朝灵峰古刹、宋朝朱熹讲学遗址“石湖书院”、明朝抗倭古堡、潋城-遗址(闽东三大红色-点之一)、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及红豆杉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全村586户,常住人口2192人,流入人口83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10%,党员52人。辖六个自然村,其中包括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和一个三峡移民点。现有水田面积2500亩;茶园面积1800多亩;蔬菜基地3000亩(其中大棚蔬菜800亩);红豆杉基地3200亩。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食用菌、茶叶、紫菜加工业、纸业等。有安诺纸业(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绿鑫农业有限公司、福建天益菌业有限公司、福建乾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曼地亚红豆杉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村内设有完小校一所,共有师生70人;农民活动中心3处;甲级卫生所1所。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亿元,农业产值1.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0元,村集体收入102万元。近年来,潋城村先后被列入为全国文化古村落、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文化村、省级生态村、省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省级巾帼致富村、宁德市十佳优美乡村及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福鼎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之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82104 352000 0593 查看 潋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潋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潋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康湖社区

  太姥山镇康湖社区居委会现有居民965户,总人口3282人,流动人口234人,下辖16个居民小组,居民代表55人,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6人,支部现有正式党员55人,预备党员1人。   地理位置:太姥山镇康湖社区居委会位于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下太姥山镇东北部。东南滨海;东为吉溪水系入海口,与屯头、日澳村一堤相通;东北隔吉溪水系下游,与屯头村相望;北至下尾村董家沙界;西北与秦海村接壤;西自秦海村路口沿碧海路至尤厝弄口,东折王厝弄,至花亭里施厝,与寒碧街毗连,西南至磨灰弄,与玉池街为邻;南至十字街,抵综合市场为界,与金麟街相连。面积1.4平方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街,内处老城区,外临晴川湾,拥有港口码头,依山傍海,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   历史沿革:康湖社区历史悠久。自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设秦屿巡检司,下治十五境,其中便有康湖境(因境内秦屿最大的内海湾,俗称“康湖”,而得名),别称“后岐”。境域范围属清代康湖境、增福境、崇福境、增宁境、上新丰境地界。民国21年1月,设康湖保,隶康湖镇辖。民国29年8月,隶秦屿镇辖。秦屿解放后,改称康湖村,隶居民委员会(街道大队)辖。1982年7月,始设康湖街居委会。同时,建立“康湖街党支部”。2013年6月改设康湖社区居委会。   经济人文:历史以来,康湖社区一直是我镇的经济中心,云集各类商贾,市场经济繁荣,本地熟语曾流传有“121、121、横街里真闹热”,由此可见一派繁荣。虽然随着改革开放,新城区的开发经济,中心的转移,但是各种商店依旧遍布我街,各行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争芳斗艳,仍然延续着我街有史以来商业经济繁华的景象,老城区内新旧房屋交错林立,六条主干道纵横贯穿,十条弄巷横相交差相通。古城北路一段古街横巷头曾被福建电视台选定拍摄电视剧《蒙蒙太姥情》的古街场景地,古城北路一段古街建筑还保留至今。始建于明代的陈靖姑纪念祠“临水宫”,历经沧桑毁于文革,现经修复重现原貌,雄伟壮观。我镇最高的学府福鼎四中座落在我街,培养出一批批学子。   基础设施:社区办公楼 用房150平方米,活动场所面积50平方米,设有便民服务大厅、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党员活动室、人大代表活动站、计生服务室、预备役排部、居家养老服务站等配套活动阵地。与福鼎四中建立共驻共建活动。   班子建设:社区支部经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党支部成员,由1名书记,2名委员组成;居委会班子经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班子成员。居委会成员共5名,由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3名组成。“两委”班子成员共6名,其中有2名是交叉任职,新任2名,平均年龄30岁,大学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高中学历3人,男、女各3名性别结构比为1∶1。   

寒碧社区

  太姥山镇寒碧街成立于1982年,辖区面积1.2多平方公里。现有17个居民小区,社区工作人员5人,两委成员7人(其中支部委员3人),住户918户,常住人口3202人,寄住人口3800人左右,流动人口534人;社区党员人数52人,其中流动党员8人;辖区单位4个,学校1个,个体商业网点一百多家。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社区办公用房150平方米,活动场所面积50平方米,来源:镇政府下拨土地,我们自筹资金自建。产权五条街所有。   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内设有触摸屏、电脑、电教器材、复印机、电话、空调、电风扇、办公桌、办公椅、档案柜、会议室、党员活动室、治安调解室、民兵预备役室、党风廉政办公室、人大代表活动室等。   社区骨干人员的配备情况:综治管理员、劳动协管员、国土协管员、文化协管员、计生管理员、妇联主任、残疾联络员、民兵营长、报账员、统计员等。   2013年6月底“居改社”工作已全面完成挂牌。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养老助老服务,以60周岁以上老人为服务对象,社区设立了老人休息室、棋牌室、电脑室、图书室、户外健身等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我社区紧抓各方面工作不松懈,开展养老助老服务,努力完成下半年的各项任务及指标。   

金麟社区

  金麟社区居委会于1982年7月成立,办公楼于2009年1月1日迁入新址,现位于海堤红潭边,环境优美,民风纯朴。办公设备齐全,制度完善,金麟社区居委会系太姥山镇五个居委会之一,农贸市场位于其中. 管辖地域位于集镇的东部,本社区水上交通运输方便,水上运输有一个十万吨的商业码头,陆地为公共汽车四通八达。现居住着518户1671人,外出务工人员248人,低保户24户,本社区分20个小组,居民代表50人.现有党员44人。    居委会领导班子由6人组成,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统一思想,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已成立养老、调解、帮教、防火、普法为一体的治理体系,确保社会安定、稳定。每年都较好的完成上级下达的精神文明建设、“135”党建工作、为民办实事、计划生育、两劳帮教、维稳、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管理、民政、妇联、共青团、征兵、老龄、劳务、医保、文化、居家养老等等各项工作。两委中有好几位同志被评为“好代表”、”好书记”、“优秀0员”、“抗台先进个人”、“计生先进个人”等等光荣称号,历年来,本社区又多次荣获“计生先进单位”.、“综治先进单位‘’今年“七一”又被评为“优秀党支部”等等。已连续八届被市里评为“文明单位”。    金麟社区各项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工作成绩突出,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我们也深深认识到,有些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有待于我们不断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前进,不断攻进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做好共驻共建工作,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强化社区党组织在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网格化的组织体系。继续做好岭后酒厂巷的管道排污工作,各项工作依然十分艰巨,要确保全年工作的0完成,必须把握机遇,精心谋划,集中精力,努力工作,想方设法寻求工作新突破。   

积石社区

  积石社区居委会系福鼎市太姥山镇五个社区之一,于2013年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积石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东南部,素有滔滔东海一扇门(小东门)之称,西与玉池街接壤,北与金麟街相毗邻,南与樟岐村只有一堤之隔。面积约0.6平方公里,现居住538户,人口2688人。    积石社区两委成员共有支委3名,村委5名,支部党员共20名,村民小组17组,计生小组长10名,居民代表50名。社区办公楼内配备了人大代表活动室、综治调解室、党员活动室、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宣传室、计生服务室等。    2012年5月份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内设有棋牌室、书画室、休息室、户外健身器材等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娱乐、休闲、保健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社区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自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居委会立足社区、服务群众,本着资源共享、便民利民这一根本宗旨,以党员为骨干的思想宣传,以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中的出发点,先后开设了社会保障、助残优抚、扶贫济困,充分显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积石社区将进一步凝聚广大居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一个内外环境优雅整洁、服务功能规范完整、队伍素质一流、文化氛围健康浓郁的社区,为创建先进社区而努力。   

玉池社区

  玉池社区地处太姥山风景区下,福宁高速路互通口位于我社区北端,可直接进入主社区道。东南北面各与金麟、积石、赛碧、康湖四个居委会相接,西边与巨口、洋里村相接壤。面积达1.3多平方公里,是全镇辖区最大的一个居委会。玉池社区地处集镇中心繁华地段,镇政府、农业银行、信用社、车站、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均设立在本辖区内。全社区共有十四条大小路巷(路巷名:金灵路、八都桥巷、新发巷、玉池南路、玉池北路、北路一巷、秦川路、南路一巷、金安路、南路二巷、城墙顶、南路三巷、南路四巷、花亭里巷),其中金灵路与玉池南路两条主道成十字交叉贯穿全社区。    玉池社区居民总户数1161户,总人口3671人,社区支部党员76人,本届两委成员6名,下辖19个社区民小组。社区设有“0福鼎市太姥山镇玉池社区支部委员会”、“福鼎市太姥山镇玉池社区居民委员会”、“福鼎市太姥山镇玉池社区民兵营”。为加强本社区领导管理力度,还成立了“党风廉政小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计划生育管理协会”、“治安调解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文教卫生委员会”等,建立了一支以居民代表、小组长、党员为主体的骨干队伍。社区活动场所有“居家养老活动中心”、“人大代表活动中心”、“综治调解室”、“党员活动室”等。因本社区所处地为新开发带,人口增加迅速,娱乐场乐也较多,流动人口量较大,管理十分困难,但本社区两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并力谋为民办实事。   

斗门村

  斗门村简介    太姥山镇斗门村位于太姥山镇东北方,距集镇约4公里,本村东面靠山;北面与店下镇三佛塔村接壤;西面与店下镇海田、岚亭村相连;南面与屯头村毗邻,地域面积7.5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村通水泥路。本村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90%以上,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白鹭在此栖息;村中十几株百年参天古榕树耸立在各个自然村,成为本村的独特风景。全村共有斗门、官村、佳湾、水村四个自然村,446户1656人。农田1320亩,旱地450亩,茶园380亩。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蚕豆、西红柿、茶叶、弹涂鱼等。    本村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现仍保留有五月端午初四过;斗门林五月十五过大年等风俗。村后山有唐代名士林嵩草堂遗址;佳湾明末清初名满闽东的文苑名人、闽东地方名士陈淑孔故址;十八学子塔等。本村是革命老区村,是福鼎早期革命先驱叶秀蕃、黄丹岩、黄淑宗、黄辛耕等烈士的主要活动根据地之一,也是黄丹岩、黄辛耕烈士的出生地。   

秦屿村

  福鼎市太姥山镇秦屿村位于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下,地处集镇中心,其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物产丰富,水陆路交通发达,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高速铁路贯穿全境,南至水门机场13公里,北至温州国际机场100公里。全村共1367户,总人口4946人,其中男2506人、女2440人,村下辖24个村民小组,分布于五条街和一个自然村,村两委班子成员9人,支部现有正式党员87人,预备党员4人,村民代表58人。村设有“0福鼎市秦屿镇秦屿村支部委员会”、“福鼎市秦屿镇秦屿村民委员会”、“福鼎市秦屿镇秦屿村民兵营”,为加强村领导管理力度,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计划生育管理协会”、“综合治理调解委员会”、“秦屿村价格服务台”及“老年人学校”、“党员学校”。2006年11月支部成立了“秦屿村村志编纂委员会”,以村史作教材,激发后人图强;2007年7月支部根据党建工作要求,组建了“秦屿村党员关爱基金会”,为党员提供应急资金及困难资助,为我村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秦屿村原名为“秦屿农业大队”,始建于1956年,五十多年历届两委干部带领农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成功创建了“砖瓦厂”、“米粉厂”、“磨灰厂”、“饲料厂”、“粮食加工厂”、“麻袋厂”、“草袋厂”、“畜牧场”、“孵化场”、“医疗站”、“针织厂”及“面店、食品店”等企业,使村经济得到跳跃式发展,为村整合了一大批固定资产,如现有代亨大酒店综合楼、针织厂综合厂房、水井头孵化场新楼、董家沙石材厂厂房,还有沿街店面:村办公楼三层三榴、旧十字街十六榴二层、海滨商楼五榴三层及刚建成的5340平米的村综合办公大楼和约5000平米建设用地。全村固定资产总值达亿元,为村民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3亿多元,村财收入近2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村占地面积约4500亩,其中蔬菜基地2500亩、水田1000亩,旱地1000亩,现己大部分被征。早在1996年就被0宁德地委、宁德地区行署评为“小康明星村”,是宁德市第八届、第十届文明村,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党员服务区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被评为福鼎市“村财比收入”竞赛活动先进集体,2012年被福鼎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我村两委树立科学发展观,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立足村情,以蔬菜基地为载体,加大改革发展步伐,利用区位优势,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使村级经济得到跳跃式发展。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利用沿街店面、商铺,初步形成商业街,以出租经营的方式对外招标经营;通过积极引导,短短几年,在石板材业、化油器、摩托车配件加工业,饮食业、运输业等行业都活跃着秦屿村人。建立了以代亨大酒店为主的旅游饮食群,以海滨综合楼为主的商业群,在发展蔬菜种植业方面,秦屿村先后成立蔬菜协会,秦川果蔬专业合作社,秦丰蔬菜科技场等企业社团,已形成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村经济模式,推动秦屿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扶持名牌企业,已出现了诸如三星涂料有限公司等省市知名企业及“一线天“蔬菜绿色食品商标。    目前太姥山镇做为全省21个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我村将以此为机遇,利用自身可开发的土地资源优势,正紧锣密鼓规划新村建设,为建设美丽家园,打造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建国村

  太姥山镇建国村原属建国渔业村位于“万古雄镇”之誉,“鱼米之乡”美称的太姥山镇中心,面临晴川湾畔背靠以“峰险、石奇、涧幽、雾幻”四绝著称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现全村人口4702人,1396户,辖5个自然村,村民居住分布集镇五个居委会,建国村曾经是闻名全省“百万富翁”, 于1979年12月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越荣获国务院嘉奖令,之后又连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计生先进单位”等荣誉。   现村两委立足村情,顾全大局,考虑到我村土地还没分发承包到户,处于集体统一管理,渔业资源衰退,捕捞业不景气,老村民无实际经济收入,生活困难,为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稳定的良好村风村貌,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眼前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发展是硬道理,充分调动村两委的工作积极性,带领广大党员、村民代表为壮大村财,解决村民养老无后顾之忧。依照镇政府统一规划,新二小校区边的朝阳路建国商贸综合楼现已竣工投入使用,增加村财收入。   2012年我村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为1万多元。   

秦海村

  秦海村是福鼎市桑园水库移民村,它位于国家4A级风景区太姥山脚下,东邻建国村、西邻寒碧街、南邻寒碧街、北邻水井头工业园,交通便利是通往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的必经之路,全村有168户603多人口全部都是移民。现有耕地面积约480亩(其中水田380亩,旱地20亩,山地40亩)。2008年人均收入已达4800元,全村已普及固定电话、手机、宽带等现代化通讯设备,村内各主要道路都铺设硬底化道路,并不断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在市移民局和上级领导的政策扶持下,秦海村在发展经济中统一思想认识,重视农村科技信息在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作物生产布局的原则,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优质、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促进秦海村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现今秦海村在太姥山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朝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方向前进,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除了大力发展现阶段包括农业在内的优势产业,并预见性的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兼容并进,合理安排劳动力分配,增强劳动关系的紧密配合,充分利用沈海高速、温福铁路等地理优势,努力配合太姥山镇党委和政府,积极融入环三都澳区域发展。  

巨口村

  巨口村地处太姥山镇东南方向,离集镇3公里,福宁高速公路及省道沙吕线从我村穿境而过。全村总面积4.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42亩,林地面积3358亩),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2073人,520户,常住人口1906人,流入人口2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217人。党员38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外出党员2名,困难党员3名。山海资料丰富,十分适宜发展高产茶叶、蔬菜、水果、蘑菇、紫菜、弹涂鱼等。现有耕地1600亩,其中水田面积1300亩,农地面积300亩,茶叶面积1500亩,果园面积100多亩,食用菌40万平方尺,森林覆盖率90%。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紫菜加工、茶叶加工等。2012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为9600元左右。   

牛郎冈村

  牛郎冈村简介   太姥山镇牛郎冈村位于太姥山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3亩,林地面积4300亩,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15人,246户,村支部有2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3名,预备党员1名,是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景区之一牛郎岗海滨渡假区所在地,素以“碧海金沙好消夏”而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至,同时也是福建省首个宁德核电站项目建设所在地,随着旅游项目建设发展,交通十分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境内气候适宜,水域面积十分广阔,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海上养殖、近海捕捞和滩涂养殖,其次茶叶、水果,主要盛产紫菜、海带、蟹、蛏、海蛎、茶叶、水果等产品,全村共养殖紫菜1830亩,海带350亩,养蛏200亩,茶叶350亩,果园120亩,大小捕捞鱼、养船只78艘,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50多万元,其中养殖业产值850万元,农业产值230多万元,近海捕捞业320万元,第三产业和劳务收入250多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我村大胆探索和创新,在解放思想中先行先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即“党委决策、共同协商、村民做主”的机制下,领导到位,而不越位,既加强领导,又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获得农民的一致拥护,村两委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会精神,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围绕农村党支部“五个好”的建设目标,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了村民的增产增收,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樟岐村

  樟岐村位于太姥山镇南侧、距集镇1.8公里、离沈海高速太姥山出口2公里、距国家地质公园AAAAA级景区太姥山11公里、东临秦海湾海域、北面是太姥山镇、南面与国家重点项目宁德核电相连、西面与太姥山旅游景区相接。    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拥有三大自然村。全村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650人、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数的3%,移民人数占总人数的10%。现有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水田面积1200亩、农地面积1800亩、菜园面积1500亩、滩涂面积2500亩、弹涂鱼养殖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70%。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种植业、紫菜加工、茶叶加工、海蛏养殖、紫菜养殖、弹涂鱼养殖、渔业捕捞。现有二级渔港交通码头1座,2012年全村农业产值7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0万元,海水养殖1000万元,渔业捕捞80万。2012年人均收入10280元,获2012年宁德市造福工程试点村,属革命老区村。   

蒙湾村

  蒙湾村简介   1、村情介绍   福鼎市太姥山镇蒙湾村地处于太姥山镇东南方的行政村,与宁德核电站交界,村部所在地距秦屿镇7公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南,民风纯朴,属一个沿海的渔业村。全村有230户,总人口798人,分为三个自然村,鸡角召、蒙湾、牛后,全村出海捕捞223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0人,占全村的总人口0.018%,常年在家的劳动力只有98%,村集体无村财收入,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海上捕捞作业,养殖作业,全村120千瓦以上大马力渔船40艘,60千瓦以下的渔船46艘,至2013年7月份全村发展铁克船43艘,总功率8000多千瓦。2012年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   2、基层党组织建设   蒙湾村现有正式党员20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外出党员3人,困难党员4人,近三年来,先后发展青年党员4名,在2012年度换届选举过程中,其中一名党员当选为本村副主任,3名高票当选进支委(其中1人当选书记,1人当选村主任,1人当选村支委,1人当选为村两委委员,任计生管理员)。   

日澳村

  日澳村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镇东北部,三面环山,面向秦川湾,距太姥山镇中心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土地管辖总面积9700亩(其中耕地面积972亩,林地5200亩,海域滩涂面积3600亩),有6个自然村,共385户,总人口1337人。因2006年“桑美”台风原因,现已基本集中在海尾新村居住,海尾中心村常住人口达1000多人。村民主要经济产业以养殖紫菜,蛏,蛏苗育种,弹涂鱼,海产品加工厂,绿化苗木种植,茶叶等为主,2012年工农业总产值3500万元。2002年——2011年先后多次获福鼎市“文明村”称号;2012年荣获福建省“生态村”称号。   

方家山村

  太姥山镇方家山村属于少数民族行政村,距太姥山集镇15公里。在杨太、蒋太旅游公路中途点,交通便捷,位于太姥山脉西南麓,地域面积88.5%是山地而平原只有11.5%,海拔500至700米以上。全村现有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26户850人,少数民族人口436人。主要经济产业为茶叶、林业等种植业。全村土地总面积10500亩,其中耕地面积750亩(水田面积370亩,农地面积380亩),茶园面积2150亩,,山地资源丰富,全村林地面积达7200亩,森林覆盖率为90%;适宜发展高山茶叶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陆续引进了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了白茶山茶叶研究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站,畲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茗贵茶业专合作社。春福茶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为9357元。   

吉坑村

  吉坑村解放前原名吉溪村,地处福鼎市太姥山镇北部,属半山区,离集镇约有11公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民风纯朴。全村共有197户,总人口672个,辖1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其中劳动力466人,外出人口312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92亩,其中水田177亩,旱地115亩。2012年人均收入9330元,据初步统计,我村共有老年人口89人,占总人口13.2%,男52人,女37人,“空巢老人”37人,男27人,女10人,占老年人口41.6%,其中单身35人,留守38人,不同住38人,享受五保低保21户30人,生活需要照顾10人,他们当中大部分是靠子女照料,少部分是靠政府的低保经费来维持生计。   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特别是98年度被秦屿镇评为民兵预备工作先进单位;98年度、99年度冬季连续两年被秦屿镇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度被秦屿镇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6月被福鼎市委、市政府评为福宁高速福鼎段建设先进集体等等这些荣誉给我村打下坚实基础,促进今后工作稳定发展。   我村在宋朝时期建有陈大真郡宫,占地面积300m2,在道光16年,还建有阮氏宗祠,占地面积450m2。特别是1959年冬福鼎县在我村建起蓄水量约为6720m3的小一型水库一座,占地面积约为672亩。   我村于2006年11月27日在民政部门支持下,为了搞好孤寡老人的安置养老工作,利用学校改建敬老院,总面积为1060m2,其中居住面积460m2,活动场所面积为600m2,安置本村及周边邻村孤寡老人13人。建有老人活动中心,总面积为90m2,此外,还建有篮球场、器械场地总面积约650m2,从而丰富了老年人业余生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安度晚年。   几年来,借助改革开放东风,我们半山区路段较差交通不便,导致经济难发展,俗话说“农民想致富,必须先修路”,以致2004年春季全面掀起太阳头至吉坑水泥硬化修路热潮;同年夏季工程全面竣工,道路全长2.6公里,宽为3.5米的水泥路,资金主要靠省、地、市及镇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以及群众集资每人30元。总造价为52.65万元,工程进展顺利,正常通车。   

太阳头村

  太阳头村基本情况    我村地处福鼎市太姥山镇之北,东临店下镇马上村,西至本镇彭坑村,南靠本镇潋城村,北接本镇吉坑村,距福鼎市35公里,距太姥山镇区8公里,村域范围没有存在地质灾害点及矿产分布。村主干道2公里以水泥硬化4.5米宽穿境全村。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春末初夏有一时雨量集中期,夏秋季常有台风出现。    全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950亩,山地面积7000多亩,森林面积达4500多亩,1670人,辖9个自然村,378户,民风纯朴,主要产业为茶叶、水果、食用菌;以水稻产为主,农业总产值729万元,剩余劳动力几乎外出经商务工。   

彭坑村

  太姥山镇彭坑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区太姥山脚下东北麓,镇区东北部,背靠太姥山火车站,前面是沈海高速路,南、北分别与太阳头村、潋城村接壤,西面与白琳镇交接,省道沙吕线贯穿全境,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拥有水田840亩,旱地800亩,茶园1000多亩,林地4000多亩,共有385户,人口1368人,2012年人均收入7280元。   彭坑村是个行政村,又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民国22年在福县县委第一任书记黄淑宗领导下参加革命就有77人,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被评为革命烈士13户。   彭坑村现已完成通电、通信和闭路电视电缆已完成大部分村道硬化和通自来水工程。2008年发现新石器时期商代彩陶,并和宋代窑址、古墓等珍贵文物。   

潋城村

  潋城村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东麓纱帽峰下,南、西、北三面为山,成怀抱之势,东面为东海,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西北方约5公里,沙吕线旁;南距福州200公里,北接温州100公里,距福宁高速公路太姥山互通口5公里,离温福铁路太姥山火车站3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拥有唐朝灵峰古刹、宋朝朱熹讲学遗址“石湖书院”、明朝抗倭古堡、潋城-遗址(闽东三大红色-点之一)、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及红豆杉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全村586户,常住人口2192人,流入人口83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10%,党员52人。辖六个自然村,其中包括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和一个三峡移民点。现有水田面积2500亩;茶园面积1800多亩;蔬菜基地3000亩(其中大棚蔬菜800亩);红豆杉基地3200亩。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食用菌、茶叶、紫菜加工业、纸业等。有安诺纸业(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绿鑫农业有限公司、福建天益菌业有限公司、福建乾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曼地亚红豆杉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村内设有完小校一所,共有师生70人;农民活动中心3处;甲级卫生所1所。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亿元,农业产值1.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0元,村集体收入102万元。近年来,潋城村先后被列入为全国文化古村落、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文化村、省级生态村、省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省级巾帼致富村、宁德市十佳优美乡村及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福鼎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之一。   

财堡村

  福鼎市太姥山镇财堡村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山脚下,位于太姥山镇东北侧,东临下尾村,西至白琳镇,南靠瓜园村,北接潋城村,距福鼎市区35公里,距太姥山镇5公里,温福铁路线穿越全境,太姥山动车站设在本村,有许多直通城市动车,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辖区4个自然村560户2126人口,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人口9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5%,系少数民族村,财堡村山地和水资源极为丰富,适宜发展高产茶叶、东槐杨梅、槟榔芋、实用菌等经济作物,境内建有集畲歌,民俗风情、饮食、健身活动,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为一体绿野山庄畲族风情园一座。村域面积8.89平方公里,共有林地面积5200多亩,旱地810亩,水田950亩,农业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茶叶、水稻、东槐杨梅、槟榔芋、实用菌、蓝莓、西红柿等经济作物为主,其次为外出务工所得。2012年全村农业产值1500万元,第三产业值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300元。    财堡村原名为才堡村,后因文革时期历史缘故被改其名。据记载才堡村是太姥娘娘(蓝姑)故里。目前保存有一座三百多年历史的清朝居民建筑,结合畲族久居山地的生活环境,居民地方特色浓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按照畲族民俗风情,尊重群众意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将财堡村建设成为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完善避暑度假及休闲养生产业的投资渠道,努力营造绿色环保、生态休闲的旅游氛围。    境内山清水碧,四面青山环抱,景色宜人,清爽宁静,是个天然的森林氧吧。自然风光绮旎, 民风淳朴,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修身养老的理想之地。   

下尾村

  下尾村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西北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福建两座名山之一的太姥山下。省道沙吕线和福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温福铁路火车站仅1公里。1988年12月,下尾村从财堡村分离出来,成立下尾村委会,拥有历史悠久的宋代(宋神宗年号,1075年)桥一座,整条小河贯穿下尾村,全村东西长2.1公里,南北2.2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3亩,其中水田面积724亩,旱地面积229亩,山林面积1560亩,有私营企业3家,距离太姥山镇政府3公里,全村总住户数412户,总人口1507人,外来人口96户,流动人口58人。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党员30人。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8276元。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水稻、西红柿,蔬菜、蘑菇、茶叶、水果等。是太姥山镇农业产业结构和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村。  

瓜园村

  太姥山镇瓜园村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脚下,太姥山镇郊区结合部,全村共有370户,1650人口,其中外来人口520人,下辖6个自然村,土地面积3392亩,拥有无公害茶园1300亩,优质果树300多亩,小型水库一座,交通十分便捷,福宁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穿境而过,距离速互通口200米,太姥山镇火车站3000米,境内风景秀丽,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年间的抗倭英雄、镇海总兵张朝发之墓,有秦屿110Kv变电站,完成了新村总体规划,将我镇山区行政村及本村偏远自然村“造福工程”搬迁集聚到新村,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全村社会治安良好,村民安居乐业,连续六届被福鼎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18元。  

洋里村

  洋里村位于太姥山镇的正西方向,距集镇0.5公里,三面环山,背靠太姥,面向秦川,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海上仙都”,又是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上山旅游必经之路,温福铁路和“秦太”公路从村里穿越而过,两条宽约三十米的天然溪流在我村庄的左右两侧旋转而流,自然的景色秀丽,环境优美,在2009年被市列入“环太姥山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全村地域面积5平方公里,是秦屿镇少数民族村之一,全村有半山、何厝、林厝、溪心、里洋、宝名等六个自然村,总人口1080人,278户,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6%,水田402亩,农地356亩,茶园面积320亩,果园面积60亩,林地800亩,森林覆盖率90%,人均年纯收入5430元,村民们以农业生产为主。   

太姥洋村

  太姥山镇太姥洋村地处福鼎市太姥山镇西北侧,距集镇10公里,通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风景区,博物馆相毗邻,秦太公路穿过我村五个自然村,交通便捷,景色秀丽,也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总共有383户,总人口142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5%,辖九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全村现有耕地600亩,其中水田370亩,农地230亩,茶园1200亩,果园250亩,森林覆盖率达93%,山地资源丰富,海拔480米左右,适宜高山雾茶种植,柑桔、高山蔬菜等经济作物,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种植、茶叶、竹木业、旅游业、淡水养殖等多种产业,其中华厦福文化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为120亩,总投资3仟多万元人民币,目前正在待建中。太姥洋村民营集资企业有茶叶加工厂一个、农家乐4家,总投资500多万元,年接待量20多万人次,现已逐步形成规模。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00多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多万元,农业总产值65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4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8500元。   

竹下村

  竹下村地处福鼎市太姥山镇南侧,隶属革命老区基点村,距太姥山集镇约11公里,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售票处仅3公里。现全村共有406户,总人口1605人,下辖16个自然村。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共有党员30人。山地资源丰富,海拔500米,十分适宜发展高山茶、名贵药材、水果、高山蔬菜等经济作物。现有耕地1460亩,其中水田面积660亩,农地面积800亩,茶叶面积2000亩,果园面积500亩。森林覆盖率90%,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种植业、茶叶、竹木业、淡水鱼养殖等多种产业,第三产业产值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400元。  

仙梅村

  仙梅村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西南部,东面与本镇巨口村交界,南面与硖门乡柏洋村交界,西面与本镇孔坪村交界,北面与竹下村交界,距秦屿集镇8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海拔在150-350米之间,属典型的亚热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时充沛,水光热资源充足,全年平均降水量约1420毫米,年平均气候约17.5度,无霜期280天。全村辖有1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共有1330人,369户,其中男701人,女629人,全村总劳力865人,外出人口260人,外出劳力205人。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福鼎市级扶贫重点村。村民主要经济产业为农、林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全村耕地面积1450亩,其中水田940亩,茶园1350亩,果园300亩,林地6930亩,其中村集体林地740亩,适宜发展高产茶叶、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养殖。  

孔坪村

  孔坪村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东南部,东面与本镇竹下、仙梅村交界,南面与本市硖门乡交界,西面与霞浦县牙城镇东街头村交界,北面与本镇方家山村、太姥洋村交界,距太姥山集镇12.6公里。2007-2009年获福鼎市第十一届“文明村”称号;2011年荣获宁德市妇女联合会“先进妇代会”称号。    孔坪村属老区基点村,是太姥山镇山区行政村的中心村,全村辖有1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612户2396人,少数民族人口191人,党员44名。主要经济产业为农林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全村土地总面积16656亩,其中耕地面积2365亩(水田面积1015亩,农地面积1350亩),茶园面积1200亩,果园面积300亩,山地资源丰富,全村林地面积达13760亩,森林覆盖率为90.63%;适宜发展高产茶叶、黄栀子等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养殖。近年来,陆续引进了福大茶业发展公司,泰国正大公司合作的富农农业合作社、福鼎市新盛生态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我村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680万元,村集体收入为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为7016元。   

东星村

  太姥山镇东星村位于北纬26°58′500″,东经120°28′500″,距集镇东北方向14海里。该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68.1米,山林面积近800亩,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与周围岛屿、礁石状如北斗七星排列,又名七星列岛,东星村属七星列岛中唯一有居民海岛,周边海域贝壳、鱼类资源丰富。   全村共有83户323人,党员10人(女性党员5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村民生活收入主要依靠渔业捕捞和外出打工,全村共有捕捞船只13艘,其中220千瓦以上8艘,渔业辅助船只2艘,从事渔业捕捞人员达120余人,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3000多元。岛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0头3座(驳岸式石结构小型渔业码头、线桥式混泥土结构千吨级码头、自建混泥土小型码头),澳口2个;有塘坝3个,蓄水池和水井各一个,储水量达1000吨,饮用水源充足,2006年国家投入近2000万修建的海底电缆已建成通电。2006年“桑美”台风后,岛上大部分民房损毁,唯一一艘往来集镇的客运船只也被打沉,由于没有交通船只和医疗设备,村民们陆续迁移到集镇周边。目前,休渔期间岛上无人居住,渔业生产高峰期间岛上有10户群众居住。   2011年,厦门顽石航海探险俱乐部发现东星村与东面另一主岛西星岛之间有一条宽约500米清澈见底的海峡,能见度达10多米,可开发深海潜水旅游项目。   


潋城村特产大全




潋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