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屿村地处福鼎市白琳镇东北部,依山面海,资源丰富,东靠棋盘山,西临沙埕湾,南至旺兴头村,北接八尺门海湾。全村1500人,总户数410户,辖区有7个自然村。现有党员30人,预备党员2人。拥有总用地面积2850亩,其中耕地面积420亩,山地面积2100亩,水田330亩。藤屿村是个典型的海产养殖和农业种植型村庄,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方面,包括茶叶种植加工海产养殖农家乐等,工业方面在镇委和镇政府的指导下,目前引进了石林管桩制品有限公司与豪迈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两个企业和一个屿仔岛生态旅游度假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82106 | 352000 | 0593 | 查看 藤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沿州村 |
沿州村地处福鼎市白琳镇东北部,依山面海,资源丰富。东至佳阳乡,西至白岩村,南至巽城村北至前岐镇。省道沿海974线穿村而过,距白琳镇镇区15公里,交通便捷。全村总人口3860人,辖17个自然村,总用地面积9517亩。其中山地面积7700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17亩。沿州村具有区位优势----地处福鼎市沙埕港经济发展带,交通便捷。福宁高速公路和八尺门至龙安二级公路等穿境而过、距八尺门互通口仅2.5公里。环境优势----沿州村依山傍水、山林丰美、景观丰富、溪流环绕、气候条件适宜。沿州村以沙埕湾经济开发为依托,建设成为以生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二类工业为辅,以沿海养殖为基础产业;以海产品加工为新型产业,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以工促农,带动整个沿州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沿州村建设成一个村兴民富、服务便得、秩序安全、环境优美、文化丰富、管理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白岩村 |
一、地理区位、水文气候条件及历史沿革 1、地理区位 白岩村地处福鼎市中南部,位于福鼎市白琳镇东北侧,白岩村东临沙埕港,西至八尺门,南靠沿州村,北接桐城镇, 距高速公路互通口(八尺门)0.5公里,距福鼎9公里,白琳镇镇区12公里,距選城6.5公里,距沙埕港28.2公里。 2、地貌水文 白岩村地处沿海,主要地貌类型滨海相与山前冲洪积相间地貌,周边山体、植被情况山体多为丘陵,植被覆盖率高,多为长青松木,地形丘陵,地面自然标高一般为8.5,现状多为________________. S沙埕港是我省天然良港,平均海平面为0.23米,潮汐在港内属往返流,落潮速大于涨潮速。历年最热潮位4.26米,多年平均潮位2.26米,历年最低潮位3.7米,最热潮差9米。村内有浮湾溪(河),于桥头溪汇入沙埕港,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主河流长度3.5公里,河道比降_______%,多年平均径流量为__________立方米。 3、气象 白岩村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春末夏初有一雨量集中期,夏秋季常有台风出现。冬季盛行东北凤,夏季盛行东南凤,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 4、地址 主要地址 情况海滩、凝积土 。 5、历史沿革 1950年---1958年建立白岩乡、1959年---1970建立白岩大队、1971年---1986年建立白岩乡、1977年起建立白岩村民委员会 二、人口、劳动力、土地资源情况 1、全村总用地面积4748亩,其中耕地面积620亩,山地面积3800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328亩,范围藤屿村、沿州村、緶树岔。 2、本村东至沙埕港,西至藤屿,南至緶树岔,北至沿州。 3、2007年全村人口1758人,总户数455,自然村落11个,近几年平均人口出生率0.95%,自然增长率11.9%,外来打工经商者大概200人。 三、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生产:主要种植茶叶、水稻,经济林木马尾松。农业总产值170万元。 2、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亿元,主要有哪些厂,经营生产①永固混泥土公司、②棋盘庵采石场、③京琳码头、④信达骑车修配有限公司、⑤回力配件厂、⑥紫菜厂 3第三产业方向:酒店业(餐饮) 4、内外交通情况 主要道路名称,路面形式(水泥、沥青土路),宽度白岩村到白琳镇12公里水泥路面,宽9米(974线)、白岩村至福鼎9公里沈海高速公路。 |
翁江村 |
翁江村地处福鼎市白琳镇东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便捷,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及973县道贯穿东西,距八尺门高速互通口仅9公里,距集镇5公里,八尺门千吨级深水码头直通国内外港口,海域面积3.5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现有农户1521户,总人口5500多人,本村下辖22个生产队,27个农村小组,是白琳镇第一大行政村,村两委成员共7人,全村0党员56人;2003年纳入集镇新城区规划,资源建档土地总面积12446亩,其中林地面积8096亩,其中商品林4979亩,生态林3117亩,现有耕地面积3200多亩,其中水田2300亩,旱地320亩,茶园580亩,围塘养殖面积1000多亩,滩涂面积3000多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及养殖业。2012年村级财政收入约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930元。 翁江,旧称翁潭,古为福鼎十五都地,濒临内海湾,背倚虎头山。翁江之水,东流为双头溪(康山溪)与百步溪汇入大海,翁江萧家大院及萧梦轩之墓坐落其中。 今年来,翁江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突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立足实际,转化各种优势,走出一条“依山建园区,靠海建基地,壮大产业奔富路”的新型发展道路。投资800多万元完成3.88公里海堤建设及康山溪防洪堤修复工程,对3.5公里引水渠道进行修复,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发展蚕豆800亩,引导农户采取出租土地或作价入股形式发展淡水养殖,大力招商引资,发展非农业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引进茶叶加工集中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等项目,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完善电网改造、卫生公厕、绿化带、排洪沟、道路硬化等新农村环境配套设施,投资45多万元从集镇管道网通过六个自然村的饮水中,建成日供水80吨的自来水池,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翁江村已进行占地约50亩的新村规划,目前已完成新村规划图纸并已公示,届时将形成统一规划局、统一房屋风格的“别墅群”式新农村。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翁江村将主动迎接发展机遇,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实施新村规划,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发展主题,把握跨越主线倍加珍惜历史机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村。 |
藤屿村 |
藤屿村地处福鼎市白琳镇东北部,依山面海,资源丰富,东靠棋盘山,西临沙埕湾,南至旺兴头村,北接八尺门海湾。全村1500人,总户数410户,辖区有7个自然村。现有党员30人,预备党员2人。拥有总用地面积2850亩,其中耕地面积420亩,山地面积2100亩,水田330亩。藤屿村是个典型的海产养殖和农业种植型村庄,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方面,包括茶叶种植加工海产养殖农家乐等,工业方面在镇委和镇政府的指导下,目前引进了石林管桩制品有限公司与豪迈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两个企业和一个屿仔岛生态旅游度假区。 |
旺兴头村 |
旺兴头村地处福鼎市白琳镇中南部,面海靠山,交通便捷,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贯穿南北,距集镇6公里,八尺门千屯级深水码头直通国内外港口,海域面积1.5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本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95户,总人口1448人0党员44人,现有耕地面积780亩,其中水田465亩,旱地187亩,茶园138亩。2012年,村级财政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9853. 近年来,旺兴头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招商引资活村、以项目建设立村、以优化产业强村”的发展战略,引进投资9600万元、占地105亩的管桩生产项目和投资1300万元的乙炔、二氧氧气生产项目,年产总值过亿。同时,依靠丰富的临海资源、便民的交通条件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努力开拓“一区一新村”(南派项目集中区和旺兴头新村)格局,总规划1500亩的南派工业项目集中区,目前已签订协议企业7家:本着服务项目,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则,旺兴头村正着手进行占地约300亩的新村规划,目前已完成新村规划图纸绘制,届时将形成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屋房风格的“别墅群”式新农村。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旺兴头村将主动迎接发展机遇,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实施新村规划、增强村级队伍,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实现村财收入翻两番以上,人均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
便树岔村 |
便树岔村位于福鼎市白琳镇东南部,距白琳镇18公里,全村人口1160人,辖12个自然村,总户数302户,其中党员23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水田面积1320亩,茶园1100亩,林地面积2346亩。以前我村的农业发展比较单一,主要种水稻和茶叶,劳力外输。随着国家利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外出务工青年不断回乡创业。我村于2009年引进博丰生态有限公司,种植笋, 大大的改变了我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琳镇便树岔村邱信其-,兰清相村主任,李雪仙支委计生专干,邵雅芳村委文书,何孔烧村委民兵营长; 今年以来,我村两委坚持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镇委、镇政府《关于深化“平安白琳”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深化“平安白琳”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五个提升、五个增强、五个防止”创建目标,全面开展“平安先行棠园”创建工作,认真开展“排查整治突出问题、服务保障跨越发展”活动,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基层基础建设,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重点整治,不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维护了社会持续安定稳定,有力促进了我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2012年11月,根据上级要求,村两委组织组织开展平安先行综治自查自评活动,采取实地走访、查看档案、入户调查等形式,对我村创建活动进行全面的自查考评。经自查考评,我村的创建活动均达到“平安先行村居”的标准。现特具报告,申请对我村2012年“平安先行便树岔”进行复核验收。 |
秀阳村 |
秀阳村位于福鼎市白琳镇东部,东临店下镇,西至坑里洋村,南靠太姥山镇,北接沿州村,距离福鼎市40公里,距白琳镇辖区15公里。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现状 2011年底全村总人口1738人,总户数490户,外出打工经商者80人。 2、经济社会情况 2011年秀阳村财政收入20万元,村财主要来源为“白琳玄武岩富村轮”。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太子参、马尾松、毛竹及柑橘等。 三、自然条件 秀阳村主要地貌类型为江南丘陵,周边山体坡势较缓、植被丰富,地面自然标高一般为海拔280-350米左右。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春末夏初有一雨量集中期,夏秋季常有台风出现。 全村总用地面积约1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山地面积12000亩。 四、村庄用地现状及问题分析 秀阳村居住用地多分布在村域中部,主要是上秀阳、店仔以及下秀阳自然村用地;村庄周边为山林地,植被保持较好,地势起伏。 1、居住用地 村内居住用地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住房建筑布局较散乱,二是新旧建筑混杂,呈块状分布。村内建筑主要沿村干道两边建设,建筑排列不齐,住宅建筑朝向、建筑层高、建筑间距、建筑面貌相对不统一。 三是新建住宅标准较低。近年来新建多处房屋建造,但是布局拥挤、凌乱,采光、通风和卫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部分新房还存在搭盖不完整、墙面未粉刷及立面粗糙的问题。 2、公共服务设施 村内有村委会一座,位于上秀阳居民点;现有秀阳小学位于村委会东侧,现已废弃;村内还有各类宗祠宗建建筑。 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齐。文体活动场所、商业设施、医疗卫生等设施的配套缺乏,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 3、村庄内部市政设施 目前,秀阳村以山泉水为生活饮用水。由建设的高位水池实行统一供水;现状排水体制尚未建成,村民自排生活污水;秀阳村现有10千伏的架空线路引自35千伏白琳变电站。 4、村庄内部道路交通 现状秀阳村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南北向通村公路,宽约4米。也是村庄的主要干道。除主要干道外,村庄其他道路多为机耕路,道路宽度为3米, |
坑里洋村 |
福鼎市白琳镇坑里洋村地处柴头山片区中心位置,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总人口1497人。距集镇15公里,东临秀阳、楩树岔村,西与下炉、翁江村交界,南与外宅村相临,北与旺兴头村交界。全村主要作物有茶叶、水稻、林木、太子参、黄枙子及其他农作物,平均海拔450米,适合高山茶种植。村民主要收入以有机茶叶为主,省级名牌企业“裕荣香茶业”厂房就座落于村西北部,周围是该企业2000亩的有机茶基地。距“裕茶香茶业”厂房往西800米有一处古代抗倭炮台遗址。山上空气清新,环境幽美,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 |
外宅村 |
¡¡¡¡ÍâÕ¬´åλÓÚ¸£½¨Ê¡¸£¶¦Êж«ÄÏ£¬ÊÇÃö¶«¸ïÃüÀÏÇø»ùµã´å£¬£²£°£±£°ÄêÊǸ£¶¦ÊÐÆ¶À§´åÖ®Ò»¡£¶«ÃæÓëÇØÓ켪¿ÓΪÁÚ£¬Î÷¡¢±±Ãæ·Ö±ðÓë°×ÁÕÕò¹ùÑô¡¢¿ÓÀïÑó¡¢Ï¯´åÏàÁ¬£¬´¦ÓÚ°×ÁÕ¡¢ÇØÓìÁ½Õò½»½ç¡£´åί»áËùÔڵؾ༯Õò11¹«À¾à¸£¶¦ÊÐÇø28¹«À³ýͨ´å¹«Â·ÒÑʵÏÖÂ·ÃæË®ÄàÓ²»¯Í⣬½»Í¨Ìõ¼þ½ÏΪÂäºó¡£ ¡¡¡¡ È«´å¹²Ï½ÓÐ11¸ö×ÔÈ»´å£¬¹²295»§£¬×ÜÈË¿Ú1089ÈË£¬Ö÷ÒªÉÙÊýÃñ×åΪî´×壬Լռȫ´åÈË¿Ú5%£¬È«´åÍÁµØ×ÜÃæ»ýΪ12025Ķ£¬´åÄÚÖ÷ҪΪÇðÁêµØÐΣ¬µØÊÆÆð·ü¡£È«´å¹²ÓиûµØÃæ»ý1485Ķ£¬ÆäÖÐË®Ìï848Ķ£¬ºµµØ637Ķ£¬ÁÖµØÃæ»ý3762Ķ£¬ÁÖľÐî»ýÁ¿Ô¼4000m³£¬ÉÁÖ×ÊÔ´·á¸»¡£ ¡¡¡¡ È«´å¾¼ÃÖ÷ÒªÊÇÒÀ¿¿Å©´åÅ©ÁÖÉú²ú¾Óª£¬¾¼Ã·¢Õ¹Ë®Æ½½ÏΪÂäºó¡£²èÒ¶ÖÖÖ²¡¢ÁÖÒµ¡¢Â«½ÛˆÌ«×Ó²ÎÖÖֲΪ´åÄÚÖ÷ÒªÌØÉ«²úÒµ¡££²£°£±£°ÄêÈ«´å¾¼ÃÉú²ú×ÜÖµ1020ÍòÔª£¬È˾ùÊÕÈë6035Ôª¡£ ¡¡¡¡[¸ÐÐ»ÍøÓÑ"ÑÔ²»ÓÉÖÔ"·ÖÏí´ËÄÚÈÝ¡£] |
郭阳村 |
郭阳村位于福鼎市白琳镇东南部,东与太姥山镇吉坑、彭坑村相邻,南与太姥山镇财堡村相接,西与磻溪金谷村交界,北与本镇康山、外宅村相连。973县道(原省道沙吕线)贯穿而过,距白琳集镇8公里,距福鼎市区30公里。全村耕地2002亩,茶园约2700亩,林地14512亩(不含郭阳林场),平均海拔约260米,山地资源丰富,花岗岩地貌,山清水秀,雨量充沛。全村有15个自然村,436户1863人,其中外出人口约1050人,党员45名。经济收入主要以茶叶、毛竹、水果为主,劳务输出收入为辅,2012年人均纯收入9120元。全村建有6个垃圾池,年投入1.2万元进行垃圾转运,共有6条通自然村公路,全村建有3处安全饮用水工程。 陈家洋自然村有一棵500多年的古榕树;刘坑亭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双拱石桥,是以前秦屿通往白琳交通要道;建于明朝时期的刘坑亭马仙宫现已重新修缮;松坪有一处落差近百米的石岭岗瀑布景观;可供开发通往太姥山北景区的休闲大道及小太姥景观;占地约7000亩郭阳林场动、植物资源丰富。 |
高山村 |
高山村总户数151户,总人口532人,劳动力340人,人均占有耕地1.15亩,传统产业是种植农业,以茶、水稻为主。目前,设一个党支部,支部委员3名,党员22名,村委委员3名。 一、党组织情况 我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正式党员22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支部设支委3名,其中支部书记1名,近年来,党支部带 领党员群众努力进取,奋发图强,在党组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党员基本情况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正式党员22名,积极分子3名,女党员5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4名,年龄在40—59岁的6名,20—39岁的12名,其中无固定收入2人,年老体弱卧病在床1名,常年患病1名,流动党员2名。 |
岭头坪村 |
岭头坪村位于福鼎市白琳镇西南部,有8个自然村,210户750人,现有4个村干部,25个党员其中女党员3人。 主要经济产业为农林种植业和部分家庭式养殖业。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大,竹地面积多达1300亩。地势较为平坦,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天然条件得天独厚。 |
牛埕下村 |
牛埕下村地处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市白琳镇西北方向的,是白琳镇的少数民族村之一的。牛埕下村管辖七个自然村的,牛埕下村总人口大约八百多人的,绝大部分是畲族的,畲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六左右的,这就是牛埕下村的基本概况了。 |
棠园村 |
棠园村地处福鼎市白琳镇西北部,其东邻车洋村,西接牛埕下村,南连翠郊村,北与点头镇,距福鼎市35公里,距白琳镇政区10公里。棠园村位于太姥山脉向西北延伸部分,地貌类型多样,四周皆为山地丘陵,地势具有一定高差。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影响明显,海洋性气候特点也较突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秋温高于春温。棠园村村域西南部有翠郊溪穿过,建有李下溪水库,村域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0亩,山林地面积6300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600亩。主要收入以种植水稻、茶叶为主,经济林木包括松树和毛竹,2012年农业部产值1400万元,人均纯收入9778元。棠园村农业特色是茶叶和水果种植。村两委成员共5人,全村0党员35人,下辖13个自然村,自然村分别为棠园里、新洋、大乾头、水尾、门里、四斗里、小西洋、三脚岭、水岐头、地主垅、五箩、茶洋里和梅树埕,2012年底有535户,总人口2050人,其中畲族人口230人。 |
翠郊村 |
翠郊村地处白琳镇西北部,距集镇约10公里,全村辖有12个自然村,总人口1875人,现有村干部6人,党员37人,村民代表16人。拥有耕地面积1850亩,茶园面积2380亩。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艳丽多彩的兰里瀑布和“天然氧吧”——翠郊脐橙生态园吸引不少周末游子踏足、嬉戏,富有江南古建筑之隗宝的翠郊古民居更是让远方游客流连忘返,且交通便捷,柘太旅游线穿境而过,距福宁高速八尺门互通口车程只30分钟,距福鼎火车站车程40分钟。 翠郊村由于地处山区,长期以来,村民依靠传统的农田耕作和茶叶生产维持日常的生计,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近年来,随着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以村集体老旧茶园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脐橙、殴柑等名优水果种植,截止2012年已发展脐橙种植600亩,2007年注册成立翠郊脐橙专业合作社,入社的农户100多户,生产的“鼎翠”牌脐橙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以翠郊黄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动员村民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共同发展黄金鸡养殖行业,并先后注册了“黄金鸡”、“黄金蛋”、“蔡氏”等商标,养殖生产的产品通过了福建省检验检疫中心的验证,进一步提升了黄金鸡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竞争力,被评为宁德市示范农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入社农户达到260多户,初步形成了集饲料研发生产、黄金鸡养殖、鸡苗孵化、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我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消化转移,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 在带动村民发展生产的同时村两委一班人积极谋划,千方百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多方筹集资金,结合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先后完成翠郊溪防洪堤建设工程、上盘至翠郊6.8公里的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叶举自然村1.8公里的通村道路硬化建设工程、古井、长新自然村村道1.2公里的拓宽铺石仔改造工程、翠郊村自来水扩建工程、对78户269人未实现“三通”自然村的造福搬迁工程,进一步改善了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条件。 瞄准未来,翠郊村将以古民居旅游开发为依托,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美化村容村貌,努力探索发展假日农庄、农家乐等休闲旅游路子,不断丰富古民居旅游内容,进而培育新的增产、增收空间,推进生态旅游村的建设。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