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阳镇唐阳村是福鼎市少数民族村之一,距离福鼎需15公里,104国道从村中通过,全村共有人口160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6.7%,共有水田1140亩,农地299亩,森林面积有12297亩,茶园面积1968亩,辖有12个自然村,分布较分散,通过搬迁现有是个自然村。村民收入以茶叶为主,种植水稻和一些农作物为辅,农闲时,外出打工成为基本的生活形式。
唐阳村山青水秀,植被茂密,自然生态完好,唐阳村气候宜人,尤以夏无酷署,凉爽湿润,是消夏避署的好去处;周围群山环抱,刘庄溪绕村而过,溪中有龙井,沿溪两岸花红柳绿,四季景色宜人;12个自然村的地名都有一段迷人的传说,神仙湖、虎咬狗、大丘坪、长田坪、野猪窝等地名,由于近几年生态环境的改善,山上时有野猪、野兔、刺猬、麝、麂等野生动物出没。
唐阳村有一所寄宿制小学,共有学生98人,教师18人,有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金塘加油站,一个福大茶厂,一个金塘休闲山庄。村财收入较微博,全村人均村收入4420.唐阳中心村于2006年开始,在村中心建一个新村,历年来通过造福工程,目前安置村民80多户,2011年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硬化道路4.7公里,方便了刘庄、西溪里、社洋三个自然村的群众出行。2012年又在松树洋新建了一个新村,通过土地整治的项目,把长田坪、浿头、洋尾里、洋头等自然村的村民集中安置,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82108 | 352000 | 0593 | 查看 唐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天竹村 |
天竹村距福鼎市区45公里,位于管阳镇西北部,距集镇13公里。东与西阳村毗邻,南与楮楼村接壤,西与浙江泰顺万排乡交界,北与小洋、秀贝村相依。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全村1010户3830人,原辖有11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其中男性1997人,女性1833人,外出人口1735人,总劳动力1910人,党员38人,少数民族人口3人,中心村有120户345人,20户以下的自然村有3个,主要经济产业为农林种植和家禽养殖业,全村拥有耕地2700亩,其中水田面积1721亩。旱地面积979亩,森林覆盖面积19898亩,适宜发展茶叶、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 村里有一座小(二)型水库,蓄水量17万立方米;有一座千年古刹天竹寺,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年)面貌一新,殿中佛像俱全,法器尤新,四面交井,院中花卉争芬斗艳,不愧为“金天竺”之美称;村后耸立着游家山,山顶就是北宋天竹寨遗址,游家山方圆有10多华里,海拔高度约800米,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瞧这座山都是呈金字塔状,山的东侧悬崖峭壁,人不可攀,北部是陡坡,唯独山的西侧是群岫起伏层峦叠峰,逶迤连绵,一直延伸至浙江泰顺县仕阳镇,地势十分险要。村委会旁建有一座“碧游宫”,宏伟壮观,画栋雕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坐南向北,一进合院式砖木结构。还有长社水尾村口七星禽鸟把水尾,闽浙边界的红军寨遗址,左岭遇仙亭等。 天竹村有一所完小,学校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从幼儿园到六年级。教职员工11人,全日制学生有120人,现有电脑室一个22平方米,电脑15台,图书室一个共有图书1500本,设有教师办公室、科技储存室、体育室、美术室、音乐室。“普九”评估是一所达标完小校。 天竹村有一个“天梅果园专业合作社”,坐落在我村东北部,海拔800多米,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现有种植200亩湖南“加纳岩”水蜜桃,台湾“蜜水梨”160亩,浙江东魁杨梅100亩,套种药材太子参160亩,西瓜100亩,地瓜160亩,马铃薯20亩等经济作物。年总产值400多万元。 |
章边村 |
章边村系福鼎市管阳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管阳镇集镇所在地,104国道贯穿章边村,交通方便,南边与柘荣县交界距县城14公里,到福鼎市城关28公里,与西昆村、广化村、管阳村相邻,海拔560米,土地面积19.3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3886人,其中张姓占全村的百分之八十,有28个自然村,管阳车站,供电所,福鼎八中,工商所位于章边村,福鼎市南洋纸业迁入章边,福鼎市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河山茶场基地、大吉剪刀厂、鼎豪茶厂迁入章边村。章边村水稻种植2100亩,茶园1700亩,农民人均收入每年9000以上,每年有800多人到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务工经商。 章边村有碧峰张氏和晏溪张氏两处祠堂,除有碧峰十景,还有碧峰康安宫、晏溪金峰宫、极乐寺、望里寺等人文景观。位于碧峰祠前有两棵树围大6.6米的雌雄双银杏,还有一棵树龄达720余年的红桂花。章边历史悠久,文化、生活水平双提高,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美好章边家园。 |
茶阳村 |
管阳镇茶阳村系福鼎管阳镇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位于福鼎峰“犁头山”西麓闽浙交界处,与泰顺县雅阳接壤,距福鼎城关3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地理位置较偏僻,属老区村,平均海拔600多米,常年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雨量充沛。全村共有13个自然村,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1569人,456户。其中,在外经商务农劳力300多人:0党员30人,其中革命老同志5人。有水田628亩,旱地125亩,茶田600多亩,林地3500多亩,荒山靠村2000多亩,人均年收入9000多元。 茶阳旧属:“霞鼎泰”红军师区管辖,旧称福鼎县十七都茶阳境(今茶阳村),红军烈士40多人。茶阳始祖汪翔公于宋朝徽宗(1101)年自江西入闽定居繁衍至今己有900多年。茶阳汪氏宗祠建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规模较大,构建精美,雄伟壮观。村内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23座,其中5座为四面包廊建筑特色。村中有汪氏祠堂、润福寺与民瑶、山歌、庙会交融出独特的魅力。 茶阳村茶业发展有百余年历史,茶树面积800多亩,现有茶叶加工厂四家,以“云雾茶”为特产;毛竹茂盛,有机笋资源丰富,现有竹林三千余亩。本村村办电站一座(柘下电站)水资源充沛,电力充足。茶阳村程控电话户覆盖率90%以上,移动通讯用户超过60%,通讯极为方便。茶阳村村委正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和招商引资开发生态资源,如生态旅游、天然有机笋和竹制品精加工,茶叶品牌等的发展。 |
钰阳村 |
钰阳村系福鼎市管阳镇于闽浙交界一个行政村,距县城有30多公里,遍远的山村,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根据地,现于省定老区基点村。天顶山离海拔1800多米,东至叠石里湾村10公里,西至西阳白坑村10公里,南至茶阳村5公里,北至浙江泰顺雅中15公里,在上级政府支持水泥路硬化通住自然村,交通便利全村人口1260人,11个自然村。全村种植板栗120多亩,黄栀子8亩,茶园100亩,竹林200亩。钰阳位于山村树木毛竹特别有千年古树12棵,还有柘下电站一个,溪流环境优美,空气新鲜。 |
广化村 |
广化村位于福鼎市西北部,距管阳镇3.5公里。管沈线穿境而过,土地面积6.1平方公里。全村2134人,627户,辖24个自然村。辖区交通方便,管泰柏油公路穿境而过,村中心紧邻104国道。 广化村气候宜人,尤为夏无酷署,凉爽湿润,是消夏避署的好去处。村境内,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广化河山海拔820米,山上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地方。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广化寺为隋开皇二年所建,并有宋代陈桷墓。 村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多产水稻、茶叶、药材等。 |
七蒲村 |
七蒲村位于福鼎管阳镇以北方向,距集镇7公里处,管阳—泰顺线柏油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东与本镇茶阳村交界,北连乾头村,西邻西昆村交界,南接广化村。村落面积6.2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378人,402户,下辖18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 七蒲村气候宜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村里现拥有林地7116亩,茶园800多亩,毛竹500多亩,经济作物除了以中稻、茶叶、毛竹、马铃薯等农作物外,村民还有种植西瓜的传统,年均种植面积150亩,产量300吨,产值30万元,由于该村出产的西瓜皮薄肉红味美,深爱广大客户的喜爱。茶叶品质优良,村现有茶叶厂2家。水资源也十分丰富,除了管阳溪流域流经本村,还有龙井溪等溪流,水力资源得到不断开发,其中七蒲电站建于2002年,装机1260千瓦。 村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完小楼教学楼,村两委办公楼等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先后修通了4个自然村的公路计3000米,中心村街道安装上了路灯,新修水渠3600米,水坝3座。村容村貌不断美化亮化,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
西昆村 |
西昆村位于福鼎市区西北部,距管阳镇7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15个自然村,468户,全村2163人。2007年1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批升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6月被授予福建省第五批省生态村。2012年12月17日被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被列为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西昆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以茶叶、太子参等农副产品、外出务工经商为主。 西昆村旧称狮崐,在隋唐以前就有人居住,在宋、元、明、清时期是福州、福安、霞浦(今柘荣一带)等地域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之一。清初属于福宁州劝儒里管辖,福鼎建县后为十七都。因村东有三座山岗形象似狮,旧称狮崐,又名西坑,后更名为西昆。西昆周边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晏溪的溪流走势,使得西昆村背有主山为靠,两侧有山是较低的护龙,前有溪水环绕,远处有一些不高的小山包,恰好成为朝案。这正形成了传统农业社会中最佳的人居环境——山环水包,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西昆作为江南孔裔第一村,有孔子后裔860多人,是孔子后裔在江南最大聚居地。作为江南孔裔第一村,保留有较为完善的孔子相关的文化与民俗,在福建名村中具有特别行与唯一性,做到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西昆以孔子为品牌,依托保留较为完整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与邻村如雁溪古冰川地貌遗迹、西阳村天顶山、金溪金朱桥等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相结合,共同发展,依托太姥山旅游景区,发挥自身优势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打造人文旅游胜地。 |
乾头村 |
乾头村地处闽浙两省鼎、柘、泰三县(市)交界处,距集镇10公里,管沈公路贯穿境内土地面积4.4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578人,431户,辖7个自然村。 一、自然生态:乾头村气候宜人,尤以夏无酷暑,凉爽湿润,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辖区内山青水秀、植被茂密,溪流绕村而过,水利资源丰富。 二、物产:本村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野厥菜、苦野菜,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农作物方面有近万亩的茶园,辖区内规模以上茶厂有三家,还有一家民办小规模茶厂,生产三杯香、绿菜、白茶等十几个品种,远销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三、辖区有农田2千多亩,土壤肥沃,交通方便,雨量充沛,是无公害农业农产品开发利用的最佳地方。 如今,村两委正积极改善环境,全力创造一个平安生态魅力的乾头新农村,欢迎四方来客投资办厂。 |
元潭村 |
元潭村位于福鼎市管阳镇的西南部,管阳溪、西阳溪、西昆溪交汇于行政村的中心,形成一个深潭,传说潭下深处有一个洞穴,穴内有只大鳖即鼋,所以元潭在古时候都写成“鼋潭”后来演变成了现在“元潭”。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426户,1580多人,辖11个自然村。 在梨坪里自然村有一排整齐的古民居建筑群,由五座古厝构成,这些民房大都建于清乾隆46年。每座古厝都经过精雕细琢,雕梁画栋、座座相连。各房都分为大厅、天井和厢房。其中一座古厝的大门上雕镂有“神荼”“郁垒”等字。其中一栋为民国老人,原民国第一届-代表兼监选员陈海亮(1908—2007)的故居。元潭村有二座基督教堂,其中元潭教堂第一堂,建于1922年,到现在已经有八、九十年的历史。 元潭村出产有地瓜、太子参、土鸡,特别有名的要数“地瓜粉丝”,晶莹透亮,细长如丝,是人们休闲聚餐的好食品。如今,村两委、积极营造环境,铺通乾头至元潭水泥路,全力创造一个平安,生态魅力的元潭村热忱欢迎四方游客观光旅游。 |
溪头村 |
溪头村位于福鼎市管阳镇的西南部,面积8.02平方公里,西北与浙江泰顺仕阳镇茂竹园毗邻,西南与柘荣县城郊乡的坑里相邻,东与本镇西阳村,南与元潭村,北与楮楼村相邻。距管阳镇13公里,离市区38公里,平均海拔520米。 溪头村自然村部落分散,一溪横隔中间,南宋朝称雁溪。雁溪第四纪古冰川一直评为海西十佳旅游景之一。本村,偏远山区人口向中心村聚集,目前有17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共546户2210人,村集体收入2.5万元。、 村主要经济产业为农村种植业,全村耕地水田1176亩,林地11727亩,其中生态林2213亩,毛笔林350亩,饮料林2200亩,果园500亩(黑李、东奎杨梅),农民经济收入以茶叶为主,第二生产太子参300多亩。在以雁川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发展的新品种茶叶金观音、黄观音300多亩,粮食以水稻、甘薯为主。 |
楮楼村 |
楮楼系福鼎市管阳镇于闽浙交界一个行政村,距县城有40多公里,遍避的山村,东与西阳村3公里,西与柘荣县尖岭下自然村有一公里,南与溪头村也只有一公时,北与浙江省泰顺县湖头自然村,只有100公尺。全村人口1780多人,535户, 7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 楮楼位于山村,树木、毛竹均有特别有千年老树20多株,还有一条大溪围红在面前水清如镜,溪边的树林倒影到水中多么美丽。楮楼景峰寺前后的山峰雄伟壮观。 楮楼的地瓜粉是福鼎市赫赫有名特产品,因为有一条大溪的水,洗的地瓜粉特别清白,所以外县的商员很早就来定购为此名扬四海。 |
西阳村 |
管阳镇西阳村地处闽浙两省鼎(福鼎)、柘(柘荣县)、泰(泰顺县)三县市交界处,位于福鼎市西部,离管阳集镇12公里,福鼎市区40公里。下辖1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016户共3568人,以关姓为主,常住7000多人,是管阳镇里片12个行政村的中心村。全村总面积7.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3108亩,主要经济产业以业种植业、边贸经济以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为主,是福鼎市最早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从1984年起形成每月逢“二”赶集的边贸墟日沿续至今,并构筑了土特产,服装、日用百货、农具、水果、禽类等专业市场,墟市年成交额达2亿元,被誉为“闽浙边贸一枝花”。村内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国家输送500多位大学毕业生,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西阳村从明初发轫,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离世,村内留存不少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建造公益奇巧,是福鼎市内唯一一座木构廊屋桥了,为宁德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月半古井、岩兜古寺、吴氏宗祠、千年古树、百年鼓楼等。 西阳村,基础设施齐全,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一个行政村,村内农村信用社、医疗站、村综合便民服务大厅、老人活动中心、农村综合维修服务站、快递服务店等设施齐全。 |
管阳村 |
管阳村系福鼎市管阳镇第一大行政村,位于福鼎市西南部管阳集镇所在地,距县城26公里,104国道贯穿本村,有1820户,总人口5378人,流入人口2100人,32个村民小组,村干部8人,党员75人,村民代表58人。土地面积1417.5公顷,其中水田2899亩,茶园1800亩,林地4500亩,毛竹1600亩。村内有两个水库,其中鱼池水库库容16万立方米、水口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村财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7400元。 管阳村气候宜人,尤以夏无酷署,凉爽湿润,是消夏避署之所,村辖内,山青水秀,植被茂密。村内现留有西山里古民屋1座,建于清朝,古刹有极乐寺、观世庵、象岩寺、石门寺,历史悠久,其中观世庵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清同治年间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改称观世庵,观世庵名僧辈出,开山祖师日高和尚,曾任职南京灵谷寺方丈,又称“田螺祖师”寺内有明代鱼池一口,幔天西游记图画一幅。极乐寺建于清光绪末年,开山祖师释曾光扎栅于此,此寺由自然岩洞脱胎而来,岩洞历史可追溯至明宣德五年之前。象岩寺因寺在岩洞中,远观其洞石似象鼻而名,石门寺,香客进寺,过石门而入,故名之。 管阳村内有福建三拓铸件有限公司、瑞钦机车部件有限公司、福鼎品福茶叶有限公司、福鼎金峰茶厂、石板材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等16家私营企业。本村更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野生植物资源。 |
晋阳村 |
晋阳村位于管阳镇南部,距集镇几公里,与徐陈村交接,南、西、北与西阳村相连。全村11个自然村,人口1180多人,280多户,耕地面积590多亩,牧地1100多亩,茶园近500亩。 晋阳村旧称管阳十七都之一,于1988年设立行政村,晋阳村99%人的为董氏,晋阳村始祖从陕西省西安,于宋朝大德三年自浙江入闽,定居晋阳繁衍,至今已有7多年的历史。晋阳至龙井溪2公里,龙井溪,深谷幽静,瀑布飞溅,流水清澈,林木繁茂。村内古树丛多,有苦楮树达30多棵,均达百年以上,春季花开香气四溢。果内可碾成粉,做成楮米粉,可口清香。村中有董氏祠堂,古居民建筑10多座,文化内涵丰富。 晋阳村以农业为主,主产茶叶方面,现有茶园1000多亩,属高山云雾茶,毛竹立足蓄1百万根,矿产资源主要有高岭土,产量丰富,有着广阔开发前景。 |
花亭村 |
管阳镇花亭村位于福鼎市东北部,104国道旁,距福鼎市城关18公里,集镇7公里,本村共有人口769人,4个自然村,193户。全村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水稻面积396亩,毛竹产量一吨,茶叶35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茶叶、太子参、马铃薯等农作物为主要收入。 村两委班子,一直吧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大事,基本完成农田改造,以及水利基础设施,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道路交通,硬化两条自然村水泥路建设,新修一条公路,开展了农家书屋,两个自然村用上了饮用水,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我村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教育关怀贫困学生,成立了农村教育基金会,为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学生给予奖励,特别针对特困生,我们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高了村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三个精神文明”的建设,未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良好保障。 |
沈青村 |
沈青村地处闽浙交界,在福鼎市管阳镇东北部,距管阳镇所在地22公里,与泰顺县柳峰乡相距1公里,属管阳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平均海拔700多米,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光热资源充足,全年降水量1500毫米,年日照1800小时,气候温暖湿润。 沈青村素有山高水秀之称,村里有一座明朝正德六年建造的古城,至今500多年,城高3.5米,顶厚3米,基宽4米,均为毛石块砌造,西半城平地,东半城依山峦,亦称沈青城。全村辖有11个自然村,中心村就有中心户长5个,全村劳动力740人。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村拥有耕地860亩,茶园200亩,山地资源丰富,林地3000亩,毛竹200亩,还有天罗坪一座堰潭。 沈青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造村集体茶园50亩,培育生态苗圃,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村环卫设施,建立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保证新农村的环境卫生,沈青斗牛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丰富群众娱乐生活,庆祝农业生产丰收,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异彩。 |
小洋村 |
小洋村地处鼎泰交界,是管阳镇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距集镇中心20公里。全村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800亩、农地700亩、林地1800亩、以种水稻、番薯、油菜、马铃薯、蔬菜、太子参等为主。现有10个村民小组,290户,总人口1200人,小洋村村民吃苦勤劳,民风淳朴,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除了务农收入外,还有外出务工、经商。 全村水田800亩、旱地(农地)700亩,土地肥沃、作物生长茂盛,传统的主要作物有水稻、大小麦、大豆、地瓜、油菜籽、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二养”(养鸡、养猪)“两种”(种茶、种菜)四业并进农业生产格局,使村民立足本村实际,通过种养致富。 “红粬”是管阳镇小杨村加培头自然村沈家人迁居以来唯一的特产,在清光绪年间,用大米加工成红粬(酿酒)至今,可设家庭加工点,产品产销浙江泰顺、苍南、宁德蕉城等地,找出一条经济增长点和致富门路。 小洋矿石(辉绿岩)资源丰富,经多次探测,全村共探测五条矿脉,且矿品位高,储藏量丰富。该石质色泽纯净,结构细密,花纹均匀,其耐酸、耐拆、耐磨等指数均符合国家标准,可应用于生产雕刻、建筑装饰、现代家居等各类优质产品,市场销售前景较好。 |
秀贝村 |
秀贝村属宁德福鼎市管阳镇,位于福鼎西部,闽浙交界,东与徐陈村接壤,西与小洋村交界3.5公里,南邻天竹村交界5公里,北与泰顺交接。现有农户298户,人口1161人。村内有耕地面积781亩,山林面积11871亩,毛竹林面积800亩,经济特产主要有:水稻、茶叶、太子参、马铃薯、毛竹、果树等,以及多种野生药物。 秀贝村平均海拔850米。地势东高西低,四面高山夹峙,东面为天顶山,海拔1008米,龙井溪由北到南穿流而过,为山谷夹峙小流域地形。风化土层较厚,土质为黄黑壤,植被保护较好。气候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发源于吴社尖山脚的龙井溪,是本村重要生活水源之一,流长3Km,把村庄一分为二。 |
沿屿村 |
沿屿村系福鼎市管阳镇最偏僻的行政村,地处管阳镇东北方,在闽浙交界的一个山凹里,距县城27公里,距集镇所在地13公里,在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后,通村水泥路已基本完成,交通便利,现有全村人口达716人,有214户,辖11个自然村,7个村小组。 全村土地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亩,其中农田517亩,旱地83亩。人均耕地0.6亩,主要经济作物为茶树。山林地13367亩,主要种植松杉,毛竹,荒山荒地950亩。2005年至2012年间,共修建大小桥梁3座,村级公路水泥硬化6.5公里,自然村公路修建6公里。革命抗战时期,大批红军居住战斗在我村,带领村民同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现村中尚留有红军时期的佳谈,属于省定老区基点贫困村。 沿屿村留有清代古民居10多座,村落中祠堂、古井、民谣、山歌、庙会交融出村落特有的魅力,山川河流十分秀丽,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
章峰村 |
章峰村古名为“樟峰”,因村中樟树很多,又六面环山,有提干留云、高梁映雪、金鼓朝天、金尖映日、文笔凌峰、美人照镜等六座山峰缠绕着景色秀丽的章峰村。章峰村位于福鼎市管阳镇的东北角,北接浙江泰顺县,南与本省柘荣县毗邻。全村有11个自然村,283户,共936人,有劳动力561人。全村土地总面积6113亩,其中耕地721亩,水田492亩,旱地229亩,林地4228亩,水域面积200亩。村名以种植茶叶为主,种粮为辅,近几年逐渐引种优质油茶,努力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型村庄。 村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山上两口泉水作为自来水水源,满足全村的日常饮用水需求。通村公路连接与104国道亭边村(亭章公路)全长10公里,路面3.5m宽,这条路是跨两省两县三个乡镇9个行政村的闽浙边界交通线。溪里自然村建有一座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水库,是福鼎市第三大水库。 我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928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李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有古井、古桥等,还有目前福鼎市最长最高的铁索桥,此桥是通往本镇沿屿、西阳等村步行时的必经之桥。全村群山环绕、溪水纵横、清澈见底,山上绿树红花、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周末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
南贝村 |
南贝村位于闽浙两省交界处,距管阳镇集镇22公里,全村辖11个自然村,276户1021人。全村总面积25.5平方公里,水田1150亩,全村茶园600亩,毛竹1000亩,山地2800亩,农地650亩,生态林1660亩,森林覆盖率36%。村民主要收入以茶叶为主。剩余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村财收入每年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3430元,全村共有党员19名,25个村民代表。 南贝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为保护南溪水库水质量,南贝村杜绝养猪、养鸭等,禁止向溪里倒垃圾,村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群众环保意识强,全村村民对公益事业十分支持。南贝村在2013年管阳镇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评为“后进村”。今后工作中,南贝村积极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开展项目帮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提高整体经济实力。 |
后溪村 |
后溪村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分散村,位于管阳镇最东部,东与本市桐城接壤,西与本镇大山村相邻,南与点头镇果阳村响铃,北与南贝村相邻,距集镇22公里,距福鼎市区12公里,村落面积6.6平方公里,全村420户,1750人辖16个自然村,全村党员30人。 后溪村地处深山,农业基础设施,水源充足境内大小溪教会,已建成水库一座,用于下游桐城三门水电站发电,目前还有多处小水电可开发,全村路、沟、渠设施完善,全村以茶叶、毛竹、林木为农业基础。 后溪村因水得名,一溪绕村而去,因其的东流入海,为溪未端,故称为后溪,溪两岸高山耸立,山上常年绿树红花,沿岸怪石嶙峋。溪水清澈见底,溪中大小鱼类较多,可赏可捕。溪中有龙井、龙潭,是夏季玩水的好去处,村中有一余氏祠堂,历史悠久。村上有一“马头岗”山,形象逼真,很象一匹长嘶的俊马。在外后溪自然村口有一株大萝树,五百多年历史,至今仍枝繁叶茂,形似一把大伞,四季常青,可以说后溪村真正算的上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秀色可餐。 |
唐阳村 |
管阳镇唐阳村是福鼎市少数民族村之一,距离福鼎需15公里,104国道从村中通过,全村共有人口160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6.7%,共有水田1140亩,农地299亩,森林面积有12297亩,茶园面积1968亩,辖有12个自然村,分布较分散,通过搬迁现有是个自然村。村民收入以茶叶为主,种植水稻和一些农作物为辅,农闲时,外出打工成为基本的生活形式。 唐阳村山青水秀,植被茂密,自然生态完好,唐阳村气候宜人,尤以夏无酷署,凉爽湿润,是消夏避署的好去处;周围群山环抱,刘庄溪绕村而过,溪中有龙井,沿溪两岸花红柳绿,四季景色宜人;12个自然村的地名都有一段迷人的传说,神仙湖、虎咬狗、大丘坪、长田坪、野猪窝等地名,由于近几年生态环境的改善,山上时有野猪、野兔、刺猬、麝、麂等野生动物出没。 唐阳村有一所寄宿制小学,共有学生98人,教师18人,有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金塘加油站,一个福大茶厂,一个金塘休闲山庄。村财收入较微博,全村人均村收入4420.唐阳中心村于2006年开始,在村中心建一个新村,历年来通过造福工程,目前安置村民80多户,2011年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硬化道路4.7公里,方便了刘庄、西溪里、社洋三个自然村的群众出行。2012年又在松树洋新建了一个新村,通过土地整治的项目,把长田坪、浿头、洋尾里、洋头等自然村的村民集中安置,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
亭边村 |
亭边村位于福鼎市西北部,昔时村旁有一座凉亭故称亭边。一九五二年属大山乡,一九五三年为第十区区公所驻地,一九五八年属管阳乡。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从唐阳村分出成立亭边村委会。东与点头镇果阳村交界,南邻点头后梁村,西接唐阳村,北通大山、后溪与章峰等村,国道104线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地形面积有2平方公里,总人口有820多人。共有五个自然村分散居住,少数民族人口300多人,占全村人口比例是38.2%,为省定少数民族村。 我村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村民利用农地种植大白茶1000多亩,溪流绕村而过,村民依此建了一座水库和小型水电站,下游建永兴小电站,利用溪流为村民造福,提高收入。在皇帝墓自然村建有福鼎市固元轮胎翻新厂,质量过关畅销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后,村中复建有一座莲花古寺,空气清净,香火旺盛,游人不断,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好去处。 |
大山村 |
大山村系宁德福鼎市管阳镇管辖,本村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通之要道,地处亭章线上,位于福鼎市西南部,相传大山的祠堂边有一棵大杉树,有一张大桌子那么粗,人们把这个地方亲切的成为叫“大杉”。后来人们把“大杉”写成谐音字“大山”,故又名“大山”。一九五二年改名为大山乡,一九五八年更名为大山大队,一九八九年由唐阳村分出来改为大山村委会。大山村山岭险峻、峰峦林立、茂林修竹、古树参天,溪水清澈、泉鸣铮铮,有玉岭裁天、文笔插天、潭隐蛟龙等景观及众多文物古迹,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游览景点,避暑胜地。现全村人口与538多人,146户,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我村有着特别的文明村风,有李氏宗祠、大山敬老院、大山小学、溪尾岭自然村三百多年的古樟树、一口比樟树的历史还长的古井及石拱桥等建筑物和历史文化古迹。大山村始祖李世民派下,是唐朝皇帝的子孙后代。李氏家族源远流长,座落在大山魏箩岗的李氏宗祠,听说是元朝成宗皇帝7年建成,距今700多年的历史,祠宇占地3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系元代简易木材结构,保持较完整的古建筑物,由于多年失修,于2012年重修共花去300多万元,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大山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昔有梦环公考中进士,今有名人朱腾芬亲笔为李氏宗祠题匾“江佐遗风”,意思是李氏江山辅佐朝廷,应该继承这种遗风。 |
金钗溪村 |
金钗溪村宁德福鼎市管阳镇管辖,本村自古以来是闽浙交通之要道,处在104国道线上,位于福鼎市西北部,村委会驻金钗溪,一九五二年金溪乡,一九五八年金溪大队,一九八七年改为金钗溪村委会。山岭险峻峰峦林立,茂林修竹古树参天,溪水清澈泉鸣铮铮,有金钗插地,玉岭裁天、文笔插天、潭隐蛟龙等十六景观,文物古迹,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游览景点,避暑胜地。现全村人口1100多人,286户,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落周边生长着大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一年四季常青,人居环境优越,金钗溪是福鼎重要的水源之一,对于福鼎市的公共饮水有着重要作用,水质优良。朱氏宗祠、总厅、金朱桥、南天门、二十八宿星等都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金钗溪后山驼骆峰上有朱氏祠堂,祠堂中有"清隐流芳"牌匾,祠堂右侧有"清隐宝殿",祠堂外有座亭子临崖而立,-"清隐亭"。 金钗溪村属"鼎邑沛国郡",据说,是因村前有条金钗溪而得名,至于金钗溪之名由何而来,却有两种传说。一是,相传一贵族乘轿经此,金钗失落溪中,故名。二是,因“金钗插地”而得名。“金钗插地”为金钗溪村十六景之第一景,诗云: 水色如窥镜里装,清溪沏底耀光芒。 凌波微步-似,可抵僧儒十二行。 |
徐陈村 |
徐陈村系福鼎市管阳镇的一个中等行政村,位于管阳镇北部,距市区38公里,东有钰阳行政村,西邻晋阳村,北靠风景迷人的天顶山大峡谷。行政村内公里为水泥硬化路面,交通便捷,距管阳镇10公里,西邻晋阳往北15公里既为浙江省界,村落面积3.1平方公里,全村有8个自然村520户、人口1826人,党员29人。全村拥有耕地930亩,其中水田面积873亩;茶园面积1800亩;果园面积400亩。村山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7596亩,其中毛竹面积420多亩。农民传统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毛竹、茶叶、水稻和甘薯。徐陈村自2011年开展扶贫开发以来,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渠道。 徐陈村现存有一“千年古刹”,“象山寺”始建于唐代,建国以来主持是治水和尚,后为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象山寺”经历代僧侣修饰,至今香火旺盛,每逢佛节,周边县市善男信女,风尘朴朴,进寺朝拜,多时竟达两千多人,席开两百多桌,尤为壮观,“象山寺”分支寺庙福鼎“昭明寺”也经常派僧侣来祭祖朝拜祖庙。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