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福鼎市 >> 佳阳乡 >> 安仁村

安仁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安仁村谷歌卫星地图)


安仁村简介

  安仁村位于福鼎佳阳畲族乡东南方13公里,下属13个自然村,人口1865,农田865亩,生态公益林3350亩,我村分为两个片区,山片区主要靠茶叶、务农及外出务工,海片区主要靠海上网箱养殖,网箱13500口是福鼎市最多的行政村之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82202 352000 0593 查看 安仁村谷歌卫星地图

安仁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安仁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头湾村

  龙头湾村地处浙闽毗邻,属于少数民族村,有3个老区基点村,1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岭头、疗子、朱墓、深胡垵、大路、横坑、坑门内、龙头湾铁口、半岭、高境、过溪,其中少数民族占46.1%,党员21个,预备党员2个,烈属5个,-24个,低保户18个。    龙头湾村海拔150米,全年气候温和,空气清新,适合养生的地方,村是良地分布广,水利资源丰富,值得勘察投资。   

上庵村

  上庵村位于佳阳乡东部,于浙江马站交接。全村总人口690人,下辖6个自然村,党员10人,后备党员3人,村民代表10人,耕地面积约400亩,其中少数民族占我村总入口数的百分之三十一,是个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庄。   

周山村

  周山,全称周佳山或周家山,曾是粟裕、刘英、叶飞、龙跃等革命先辈及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战斗过的革命老区,是闽浙边界的进士村和秀才村、南国牡丹之乡、生态茶叶基地、0鼎平县委诞生地、鼎平革命发祥地、闽东和浙南重要革0据地、边界“红色堡垒”、边界红土地、福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鼎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福鼎市文明村、闽浙边界摄影创作基地、中国小记者福鼎实践基地、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旅游名村候选村。   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集建筑文化、红色文化、牡丹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汉畲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处。2008年,周山入选“宁德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一、周山概况   周山村位于福鼎东北部,距城关28公里,坐落于闽浙交界的天湖山下,西北与“世界矾都”浙江苍南矾山接壤,东北与苍南马站镇为邻。是隶属于福鼎市佳阳乡的行政村落,下辖西坑、房岙、水碓、大家坪、田中央、山门盾等7个周姓汉族自然村和上樟、隔山头2个畲族自然村。全村共有322户,总人口1159人,其中少数民族37户276人。   全村面积土地7277公顷,耕地面积1120亩,水田997亩,林地面积5145亩,其中毛竹216亩,茶园574亩,森林覆盖率为70.5%。交通便利,北有公路连接浙江苍南,南有一条宽敞的水泥公路与省道沙吕线交支。周山现为福鼎市老区建设基点村。   山川形胜,钟灵毓秀,文风鼎盛。在耕读思想影响下,周山村族人修谱建祠,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已培养出一大批大学生,6 人留学英、美、德等国,8人成为中国硬笔书法习字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协会等国家逯文艺组织的会员。   主要传统和主打产业:一是种植业,有水稻地瓜的种楦,天湖山千亩规范化茶叶基地,种植东魁杨梅、早盘桃、无核柿、四季柚等经济果类,种植洛阳牡丹。二是养殖业,有养殖本土鸡,建设周山本土鸡供养基地,建立孔雀园,养殖孔雀。   二、历史沿革   周山周姓属汝南郡支派,开村周氏先祖创久公系东周平王之后, 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从河南迁徙此处,择居天湖山下,迄今已有1070年。族人“以其山(天湖山)之佳故名为‘佳山’”、且属周姓聚居之地,又名“周佳山”,简称“周山”。原属福宁州(府)劝儒乡,清乾隆四年(1739)福鼎置县,隶属二十都,民国时期隶属前岐区。民国24年(1935) 6月,闽东特委在周山成立“0鼎平县委”,同期成立上东区苏维埃政府,周山成为闽东、浙南重要的革0据地。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01年前,隶属前岐。2001年1月起,隶属新成立的佳阳畲族乡。   据史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多次造访过周山的“一甲探花、刑部尚书、翰林院编修”孙希旦说:“周佳山在福鼎之东偏,环山临海,深邃窈窕,山川灵秀之气磅礴郁积,周氏聚族居之,为县中巨姓。”《见附件1:福鼎周佳山族谱序》可见,周山历史昌达,声名远播。明代和清代,先后有周泌、周垂谋、周信过等公迁往浙江丽水、温州等地区,与福建永春周氏也有历史渊源。   三、文物古迹   周山周姓族人向来崇尚读书,“以读为进,学以教化,优则为仕”, 诸多的先贤光耀周族史册。设有“私塾”,至今还有“内书堂”、 “外书堂”的地号。族谱记载,清代出周国镗等4名进士,贡生、太学生、庠生等达一定规模,人才辈出,得到乾隆皇帝勒封的,有五品同知1名、六品儒林郎2名、安人4名等,可谓显赫一时。   周山千年的岁月积淀,呈现出周族的荣光和生生不息的文脉。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佳山村

  佳山村地处闽浙边界,平均海拔370米,耕地面积1170亩,全村辖9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357户1368人,其中畲族130户486人,占总人口的36%。是我市少数民族村和老区基点村,全村党员26名。   

蕉宕村

  蕉宕村位于福鼎市东南部,东邻罗唇海军基地,西接安仁村,南至海岸线与店下隔海相望,北至佳阳畲族乡政府,全村总人口2300人,593户。   在秀丽群山环抱之中,村中内塘为千亩良田,2008年福鼎市土地局拨款200万元进行土地整理,田间道与机耕道纵横交错。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在蕉宕村燕丘(又燕罺)设立关口,商船出入须征关税,革命前辈叶飞率兵南下,在郑宗八向导下经过此渡口,而后在店下镇建立根据地。 蕉宕村油菜地 蕉宕村油菜地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蕉宕村的24位志士自发组织建海堤千米,其水利构造的设计是个创举,他们在几十里外取青石为料,筑闸门柱和闸门桥板,设计接力闸(旧称大斗门、二斗门、三斗门),共九孔,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塘内的千亩良田就以24位志士命名(按《千字文》当中的‘天地玄黄日月宇宙洪’9个字来划分,每个字号有24丘耕田)。   蕉宕村古建筑多座,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九斗丘赖氏“梯式三级院”和沈家院(沈厝),这两座建筑雕梁画栋,栩栩如生,虽历经自然灾害,但从其现貌依稀可辨别当年规模和华丽情景,蕉宕村每年元宵九斗丘“马灯舞”将至每个村落闹元宵,已有百年历史。农历七月廿五“齐天大圣”庙会甚是隆重,梨园剧热情上演,观众络绎不绝。蕉宕村千亩茶场应和着采茶姑娘的民谣山歌,交融出山村的妩媚和婉约。   蕉宕村气候温和,适宜作物生长,村中生长苍劲奇雄的榕树、松树、古枫、古樟。   马尾松、毛竹、白毫茶、东魁杨梅、水蜜桃、李子等物产丰饶。四季稻、四季柚、槟榔芋、马铃薯、番薯、玉米为村民主要作物。   渔业生产有大黄鱼、鲈鱼、真鲷、花蟹、青蟹、草鱼、毛蟹、海蛏、生蚝、紫菜等...   畜牧业有:山羊、山鸡、蛋鸭等。  

安仁村

  安仁村位于福鼎佳阳畲族乡东南方13公里,下属13个自然村,人口1865,农田865亩,生态公益林3350亩,我村分为两个片区,山片区主要靠茶叶、务农及外出务工,海片区主要靠海上网箱养殖,网箱13500口是福鼎市最多的行政村之一  

三后田村

  三后田村位于佳阳畲族乡西部,东接蕉宕村,西邻沙埕湾,南连安仁村,北与象洋村毗邻,距乡政府所在地6.5公里。    三后田村与龙头湾村、上庵村、周山村、佳山村、蕉宕村、安仁村、象洋村相邻。  

象洋村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象洋村位于佳阳畲族乡西北部,其懂接佳阳村,西邻三坵田,南连焦宕村,北域前岐镇毗邻,距乡政府所在地3.3公里。   二、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村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800亩,林地5000多亩,其中杨梅1000多亩,茶叶700多亩。象洋村总体地势以北高南底的山地为主,海拔150至200米。   2.水文气候   村内水系发达,主要过境河流为象洋溪,在象洋溪下游有一处油坊处水库,其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象洋村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余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为17.5℃,年降雨量1450.2mm,无霜期286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佳阳年平均降雨量1325mm,其中丰水年降水量1800mm,枯水年降水量890mm。雨季主要集中分布在每年4月至9月,其中7月至9月是台风季节。   三、村庄人口分布   象洋村是省定福鼎市24个少数民族村之一,全村共12共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大山、上洋、下洋、新路头、岙底、外塘岐、内塘岐、水岐、红旗岭、过坑、牛车栏、老虎坟。459户,总人口1633,党员32人,外出务工人员635人,劳动力890人,低保36户。   


安仁村特产大全




安仁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