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庄村位于县城南5公里,是全国闻名的宗教村。胡庄尖山圣母堂与上海佘山、吉林江南圣母堂并列为全国三大天主教圣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闻名海内外。
明万历年间,玫瑰镇北石峡村民胡月言去北京做工。在南堂谋生时,结识了一些天主教教友,入了教,并与一位女教友结婚。夫妻返回故里后,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北石峡东北尖山东,今胡庄村安了家,并在尖山顶砌垒了一座石头式教堂,安上石头十字架,开始传教。后外乡人高氏、郭氏等相继迁来定居并入教。乾隆十五年(1750年),胡庄天主教友自费建起第一座十字型的天主教堂。自1604年天主教传入胡庄村以来到1966年,在村内和山上共建大小教堂7处。今胡庄教堂,一是指建在胡庄村内的天主教堂建筑群,二是指建在村西尖山顶端的露德圣母堂。今胡庄村1080人全部信奉天主教。
胡庄天主教堂建筑群位于胡庄村北部,现教堂始建于1906年,占地3.3公顷,主要建筑由天主堂、神甫办公楼、神甫客房楼、花园等组成。主体建筑天主教堂南北长52.25米,东西宽28.37米,前面双钟主塔楼高27米,后穹顶加十字架高50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为哥德式风格,造型精美绝伦。教堂于“文革”期间曾毁于火灾,1998年在原址依原貌重建。大门为一典型的尖锥式建筑,上方的主塔锥高6米,门两旁4个尖锥高5米,八字墙两侧石柱上各有一只西方式精雕石狮。
露德圣母堂在胡庄村西的尖山顶端,始建于1895年,由在胡庄任神甫的奥地利人梅泽民,以法国露德天主大教堂为蓝本,历时六年建成。1927年夏被雷击焚毁,1928年由德国田联安邦神甫重建,1966年毁于火灾,1989年6月国内教友自愿献仪并出工修复。修复后的露德圣母堂坐西朝东,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齐檐高9米,塔锥高16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然保持了哥德式天主教堂建筑风格。堂外东侧增建了长达200余米的石阶直路,路南侧竖起了高3米的巨型耶酥苦像和站在十字架下的白色圣母像、圣若望宗徒像。沿石阶下行,路两侧的石柱上竖立了两尊守卫天神像。1990年5月,全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主教宗怀德前来主持了开堂典礼。露德圣母堂建筑风格独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每年仅5月份(圣母月)前来朝圣观光的游客就达10万人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124001 | 250000 | 0531 | 查看 胡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胡庄村 |
胡庄村位于县城南5公里,是全国闻名的宗教村。胡庄尖山圣母堂与上海佘山、吉林江南圣母堂并列为全国三大天主教圣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闻名海内外。 明万历年间,玫瑰镇北石峡村民胡月言去北京做工。在南堂谋生时,结识了一些天主教教友,入了教,并与一位女教友结婚。夫妻返回故里后,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北石峡东北尖山东,今胡庄村安了家,并在尖山顶砌垒了一座石头式教堂,安上石头十字架,开始传教。后外乡人高氏、郭氏等相继迁来定居并入教。乾隆十五年(1750年),胡庄天主教友自费建起第一座十字型的天主教堂。自1604年天主教传入胡庄村以来到1966年,在村内和山上共建大小教堂7处。今胡庄教堂,一是指建在胡庄村内的天主教堂建筑群,二是指建在村西尖山顶端的露德圣母堂。今胡庄村1080人全部信奉天主教。 胡庄天主教堂建筑群位于胡庄村北部,现教堂始建于1906年,占地3.3公顷,主要建筑由天主堂、神甫办公楼、神甫客房楼、花园等组成。主体建筑天主教堂南北长52.25米,东西宽28.37米,前面双钟主塔楼高27米,后穹顶加十字架高50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为哥德式风格,造型精美绝伦。教堂于“文革”期间曾毁于火灾,1998年在原址依原貌重建。大门为一典型的尖锥式建筑,上方的主塔锥高6米,门两旁4个尖锥高5米,八字墙两侧石柱上各有一只西方式精雕石狮。 露德圣母堂在胡庄村西的尖山顶端,始建于1895年,由在胡庄任神甫的奥地利人梅泽民,以法国露德天主大教堂为蓝本,历时六年建成。1927年夏被雷击焚毁,1928年由德国田联安邦神甫重建,1966年毁于火灾,1989年6月国内教友自愿献仪并出工修复。修复后的露德圣母堂坐西朝东,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齐檐高9米,塔锥高16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然保持了哥德式天主教堂建筑风格。堂外东侧增建了长达200余米的石阶直路,路南侧竖起了高3米的巨型耶酥苦像和站在十字架下的白色圣母像、圣若望宗徒像。沿石阶下行,路两侧的石柱上竖立了两尊守卫天神像。1990年5月,全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主教宗怀德前来主持了开堂典礼。露德圣母堂建筑风格独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每年仅5月份(圣母月)前来朝圣观光的游客就达10万人次。 |
孙官庄村 |
孙官庄村位于县城南7.5公里,东邻肥城市石横镇,南与孔村镇、玫瑰镇为邻,村前是105国道,距离黄河8公里。 孙官庄村现有孙、李、高、程、门、张等40多个姓氏,据《孙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立村,以姓氏命名孙家庄。”当时孙姓是名门望族,认为孙官庄村须有李姓入住方可保孙氏太平,于是便请村东杏树洼李家来村居住。 孙光祀,孙官庄村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曾著有《詹余轩集》8卷,收入《四库全书》。官至兵部右侍郎,孙家庄也因此更名为孙官庄。康熙十八年(1679年),孙光祀返回故里。遇大旱,捐粮500石救济周边灾民千余人,后遇灾荒,又两次捐谷济贫。为解决家乡百姓的生计,又出资凿井,今此井尚在,深约70米,井口石板上已被井绳勒出深深沟壑。为方便乡亲们往来,凿完井后,孙光祀又命人在村中大沟上建起了连接南北的三拱石桥,宽5米,长20多米。现孙官庄村民称井为老井,称桥为老桥。为保护古迹,井上建起了看井房。 东大茔位于孙官村东,为孙氏族人墓地。占地50亩,入口的石门宽约4米,高6米,门内有六棱的石柱,直径约1米、高十几米,上面刻有精美的望天猴,内有石羊、石虎、石马,均为左右各一件。向里碑亭,亭内有一龟驮碑,龟高半米,宽1米,碑宽1米、高4米,上 书孙光祀生平事迹,周围长满合抱粗古柏树。“文革”中,孙光祀的墓被破坏,石羊、石马等墓地设施被毁坏贻尽,数百棵柏树也砍伐殆尽。 清朝末年,孙官庄村出了位知县,名翟春昭,1877年生。任河南南召知县期间,访民情,除弊例,倡办学,除盗匪,把南召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被载入县志。后见官场险恶,便辞官回家,研习中医,治病救人,成为方圆百里的名医。1950年后,当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