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镇宋柳沟村东临汇河,距孝直镇驻地4公里,距县城29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82公顷,550户,人口2153人。
明洪武年间,宋氏迁此立村,因村址临汇河柳树沟,故名宋家柳沟。宋柳沟是著名民间舞蹈“加鼓通”的发源地。
宋柳沟“加鼓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末年,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加鼓通”动作诙谐、节奏强烈,表演风趣火爆,道具独特,打击乐曲、舞蹈韵律中蕴含着荡人心魄的内在魅力。当地人不仅爱看,而且爱跳。“加鼓通”的来源:一说北宋徽宗、钦宗被契丹人俘虏后,对其二人适用刑罚“走鏊子”,如此酷刑惊动上天,下起大雨将鏊子淋凉,徽、钦二帝免予受刑。后人们认为来回蹦跳走鏊子能感动上天,就在大旱时组织这种活动求雨。二说是明末清初,宋柳沟一带大旱数月,大地龟裂,禾苗枯死。一位县官为民“祈雨”。为表示心诚,他赤脚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双脚疼痛难忍,左右摇晃,不住蹦跳,但神情自若,并不断和身边随从说笑逗趣。心诚则灵,感动了上天,接着彤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从此,每逢天旱,群众便聚集起来,模仿着县官的姿态,三人一组在烫如火炭的大地上赤脚而跳,向老天求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舞蹈形式。此后,每逢春节,也跳此舞,一是表示对县官的纪念,二是祈求风调雨顺。
旧时“加鼓通”舞蹈形式,最前端有两个人敲锣开道,后面依序是4人吹号,4人抬的“孙大圣”;中间是8台大轿抬着“皇上”,皇上手里拿着水瓶子祈雨,皇上之后是护从;最后是两个敲鼓的。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经过传承艺人的加工整理,逐渐剔除了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为一种自娱自乐、表达欢快情绪的民间舞蹈了。
“加鼓通”以锣鼓“二十四番”为伴,表演三人为一组。演出阵容庞大,锦旗招展,肃穆庄严。仅乐队就达25人之多,其中大鼓1人,墩子鼓4人,大筛锣2人,大钹2人,大锣2人,大镲2人,小镲2人,手锣2人,尖子号4人,牛角号4人。演员若干组,在途中转换表演。初期演出,“县官”1人,头戴乌纱帽,穿红官衣十字披红,腰系玉带,下身着杏黄色灯笼裤,脚穿薄底朝靴,右手拿折扇,左手执一把柳条。“腿子”2人,头戴柳条圈,身穿青色箭衣,腰扎英雄带,上身着红坎肩,脚穿薄底快靴,手执两根篦。随着历史的沿革,到清代,县官改为头戴七品顶戴花翎,穿白色箭衣红彩裤,腰系板带,外罩黄滚龙马褂。“腿子”手执两根竹篦。竹篦上系若干红缨和铜铃,随着舞蹈节奏相击,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整个演出在行进中进行。动作轻快豪放,情绪热烈,风格特异,动人心魄。每逢过节,不论大人小孩,听到“加鼓通”的锣鼓声,便纷纷聚而起舞,越跳人越多,越跳越热烈,街道胡同人潮涌动。
1950年代以后,专业人员以“加鼓通”为素材进行创作。1965年,济南市歌舞团创作了舞蹈《看庄稼》,参加了“上海之春”演出。此后又创作了舞蹈《巧姑娘》,在全国演出中获奖。1985年,吸取“加鼓通”动作词汇,创作了三人舞《摘玫瑰》,在全省会演中获奖,并由济南市儿童歌舞团携往英国演出。1991年以来,济南玛钢厂工人民间艺术表演队的“加鼓通”素材节目,先后参加了山东省暨济南市艺术节开幕式、中国济南世界旅游日开幕式、北京第六届龙潭湖庙会大赛等演出。并获全国优秀民间花会优胜奖,受到领导专家赞誉。每逢重大节日,宋柳沟“加鼓通”表演队都赴县城等地演出。
现在演出的“加鼓通”舞蹈,或9组27人或13组39人,更体现古代天旱祈雨,官民同苦共乐的庄严及欢快的原始艺术风采。全舞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表演天旱无雨,禾苗枯焦,官民盼雨的焦急心情,脚踩“加鼓步”求雨,展示官民同甘共苦。第二部分表演踩鏊子,动作夸张,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许多高难动作,吸收了武术及戏剧元素,技巧复杂,韵律流畅。第三部分表演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官民在雨水中追逐嬉戏的欢快情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124103 | 250000 | 0531 | 查看 宋柳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孝直村 |
孝直镇孝直村北距平阴县城25公里,距省会济南90公里。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公顷,1100户,人口3520人。 “孝直”之名,最在见于唐咸亨三年(672年)李云碑,其中有“孝直村系维山之岗,维水之傍,翔鸾之乡,孝直其里,既孝且直,子孙其嗣,积善传芳,终天无已。”的记载。相传孝直村原名孝侄,很久以前,孝直村有位老人年轻时给村里一家富户看家护院,对主人忠心耿耿,终身未娶。后来富户家道败落,不得已迁移他乡。老人便依靠侄儿度过晚年。侄儿忠厚耿直,对老人非常孝敬,并为老人养老送终,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为纪念他,便将村名定为孝侄。后来,人们为继承孝敬老人、做事耿直的品质,便将村名改为“孝直”。 为发扬“孝直”精神,从1994年起,孝直村以孝文化为主题,建设了大型文化广场,占地100多亩。文化广场以孝侄铜像为中心,分为文化区、娱乐区、健身区、古建筑区。文化区以孝侄铜像、正义厅、奉献厅三座建筑“品”字型分布,代表孝顺直实、正义、奉献。孝侄铜像重一吨,面东背西,主体4.8米,黑色花岗岩镶嵌基座,铜质双人像。老人身着长衫,手持拐杖,坐于前。壮年男子在老人左后侧屈身扶持。面貌忠厚直朴,体现尊老敬老的主题。正义厅为城楼式仿古建筑,九脊顶三层,双檐挑角,琉璃瓦覆顶,白瓷瓦罩面,通高19米。门前有4根朱红色水泥柱撑前厦,上檐饰有红色花岗岩面。一层展厅庄严肃穆,二层阅览室,三层图书室,藏书2万余册。展厅分三部分。内容分别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奉献厅,又名魁星楼。村内每次捐助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奉献厅分为四层,分别是老年大学主课堂、主展区、老年大学书画室、魁星楼。魁星楼展示的是全村在各行各业中取得的第一、成绩突出夺魁人的事迹。孝直铜像西北方位欧式风格是村办公楼,办公楼后面的古建筑区,有著名的孙家楼,有500多年的历史,今部分正房和配房仍可居住。 办公楼正前方为花园区,八角信古小亭供人们休息,长廊紫藤覆盖,塔松郁郁葱葱,花卉品种繁多,鹅卵石彩色花砖小路。花园区的北侧安装了健身器材,清晨,一些村民都到这里来进行健身运动。 |
宋柳沟村 |
孝直镇宋柳沟村东临汇河,距孝直镇驻地4公里,距县城29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82公顷,550户,人口2153人。 明洪武年间,宋氏迁此立村,因村址临汇河柳树沟,故名宋家柳沟。宋柳沟是著名民间舞蹈“加鼓通”的发源地。 宋柳沟“加鼓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末年,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加鼓通”动作诙谐、节奏强烈,表演风趣火爆,道具独特,打击乐曲、舞蹈韵律中蕴含着荡人心魄的内在魅力。当地人不仅爱看,而且爱跳。“加鼓通”的来源:一说北宋徽宗、钦宗被契丹人俘虏后,对其二人适用刑罚“走鏊子”,如此酷刑惊动上天,下起大雨将鏊子淋凉,徽、钦二帝免予受刑。后人们认为来回蹦跳走鏊子能感动上天,就在大旱时组织这种活动求雨。二说是明末清初,宋柳沟一带大旱数月,大地龟裂,禾苗枯死。一位县官为民“祈雨”。为表示心诚,他赤脚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双脚疼痛难忍,左右摇晃,不住蹦跳,但神情自若,并不断和身边随从说笑逗趣。心诚则灵,感动了上天,接着彤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从此,每逢天旱,群众便聚集起来,模仿着县官的姿态,三人一组在烫如火炭的大地上赤脚而跳,向老天求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舞蹈形式。此后,每逢春节,也跳此舞,一是表示对县官的纪念,二是祈求风调雨顺。 旧时“加鼓通”舞蹈形式,最前端有两个人敲锣开道,后面依序是4人吹号,4人抬的“孙大圣”;中间是8台大轿抬着“皇上”,皇上手里拿着水瓶子祈雨,皇上之后是护从;最后是两个敲鼓的。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经过传承艺人的加工整理,逐渐剔除了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为一种自娱自乐、表达欢快情绪的民间舞蹈了。 “加鼓通”以锣鼓“二十四番”为伴,表演三人为一组。演出阵容庞大,锦旗招展,肃穆庄严。仅乐队就达25人之多,其中大鼓1人,墩子鼓4人,大筛锣2人,大钹2人,大锣2人,大镲2人,小镲2人,手锣2人,尖子号4人,牛角号4人。演员若干组,在途中转换表演。初期演出,“县官”1人,头戴乌纱帽,穿红官衣十字披红,腰系玉带,下身着杏黄色灯笼裤,脚穿薄底朝靴,右手拿折扇,左手执一把柳条。“腿子”2人,头戴柳条圈,身穿青色箭衣,腰扎英雄带,上身着红坎肩,脚穿薄底快靴,手执两根篦。随着历史的沿革,到清代,县官改为头戴七品顶戴花翎,穿白色箭衣红彩裤,腰系板带,外罩黄滚龙马褂。“腿子”手执两根竹篦。竹篦上系若干红缨和铜铃,随着舞蹈节奏相击,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整个演出在行进中进行。动作轻快豪放,情绪热烈,风格特异,动人心魄。每逢过节,不论大人小孩,听到“加鼓通”的锣鼓声,便纷纷聚而起舞,越跳人越多,越跳越热烈,街道胡同人潮涌动。 1950年代以后,专业人员以“加鼓通”为素材进行创作。1965年,济南市歌舞团创作了舞蹈《看庄稼》,参加了“上海之春”演出。此后又创作了舞蹈《巧姑娘》,在全国演出中获奖。1985年,吸取“加鼓通”动作词汇,创作了三人舞《摘玫瑰》,在全省会演中获奖,并由济南市儿童歌舞团携往英国演出。1991年以来,济南玛钢厂工人民间艺术表演队的“加鼓通”素材节目,先后参加了山东省暨济南市艺术节开幕式、中国济南世界旅游日开幕式、北京第六届龙潭湖庙会大赛等演出。并获全国优秀民间花会优胜奖,受到领导专家赞誉。每逢重大节日,宋柳沟“加鼓通”表演队都赴县城等地演出。 现在演出的“加鼓通”舞蹈,或9组27人或13组39人,更体现古代天旱祈雨,官民同苦共乐的庄严及欢快的原始艺术风采。全舞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表演天旱无雨,禾苗枯焦,官民盼雨的焦急心情,脚踩“加鼓步”求雨,展示官民同甘共苦。第二部分表演踩鏊子,动作夸张,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许多高难动作,吸收了武术及戏剧元素,技巧复杂,韵律流畅。第三部分表演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官民在雨水中追逐嬉戏的欢快情绪。 |
罗圈崖村 |
孝直镇罗圈崖村位于孝直镇最西部,距孝直镇驻地7.5公里,西临洪范池镇,东临薄庄村。全村耕地37公顷,人口333人。 明洪武年间建村,因四面环山,形如罗圈,故名罗圈崖。罗圈崖村多为于、辛两姓氏。庄北玉皇山中有玉皇庙遗址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三块碑刻。玉皇庙处有古井三眼,村北玉皇山麓建有康乐池。三眼井的泉水自流而下注入康乐池。 韩寨位于村西龙虎山,是座古山寨,又名“平安寨”。地处龙虎山顶,有三道山门。北门城墙大部分坍塌,但仍保存着当年的雄伟气势。石门门额“平安寨”石刻散落于石堆里,后-物部门清理保护起来。门额为青石,楷书。石门成拱形,3米高,2米宽。石门上面建有瞭望台。山寨内部,山坡上大片石屋在树丛中若隐若现。以东面山坡最密集。山坡上苍柏如翠,郁郁葱葱。树下厚厚的积了一层柏针和柏籽。东山顶上杂草丛生,空旷处是石室群。石屋构造基本相同,都是由石块石板垒砌而成,多呈正方形,边长约4米,高约3米。大部分墙体保存完好,屋顶多已坍塌。从个别保存完好的石屋看,屋顶没有檩条,全用石板由外而内互相叠压而成。门口很低,高的仅1.5米,低的半米左右,需弯腰才能进入。有的是独间,有的是数间连成一体,宛如一个院落。有的墙上留有小窗口。山坡西面也是石屋群,比东面要少些。这里有个石屋院落,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一间正屋,两间厢房,还有一个门房。村民都说这是当年山寨寨主所住的房子,又俗称官宅官屋。这些石屋的方向大都是东西走向,门口多朝阳向南。整座山石屋约有数千间,布局错落有致。石屋内部构造独特,有的设置了套间,有的设置了客厅、卧室、厨房。 西门外有一块平阔的场地,三面是悬崖绝壁,俗称“跑马场”,留有两个拴马桩的遗迹。山寨东南侧悬崖绝壁上有著名的“枣核洞”,高4米,宽3米,深18米,据说此洞能治疗失眠心情烦躁等疾病。 山寨南门内有一块平阔的巨石,石上有4个石臼。石臼口呈圆形,底呈锥形。据说是当年山寨人用来舂捣粮食用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山寨标志建筑的遗迹或山寨绑立旗杆的关眼。北门、西门、南门三道山门都建在悬崖峭壁处,向下望去,让人不寒而栗。纵观整座山寨,四周除能上人的山门外,其余全是悬崖绝壁。确实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屯兵之所。 山寨建于何时无考。有的说是隋末唐初军队屯粮的粮仓;有的说是宋辽时期萧太后的女婿、辽国元帅韩昌所建;有的说是北宋水泊梁山的主要兵寨。因为水泊梁山周围400公里内只有罗圈崖村西山上有“平安寨”。该寨位东平府辖区之内,离东平府距离最近。据玉皇庙康熙四十年(1701年)碑文记载,罗圈崖属东原(今东平县)。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曾写到“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义夺快活林”。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