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崂山区 >> 中韩街道 >> 朱家洼社区

朱家洼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朱家洼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朱家洼社区简介

  朱家洼社区
  村庄由来 朱姓先祖在明初随军驻扎即墨岙山卫,后脱离军籍迁到此平洼处定居,日渐繁衍成了村落。因村中多为朱姓,又地处低洼地带,故冠名朱家洼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驻地东南部,紧靠崂山区行政中心,崂山区行政大厦、山东国际会展中心、青岛文化博览中心等大型建筑建于此。新建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东部校区等高教区位于社区后。青岛滨海大道从社区东部穿过。2004年底,有居民671户,1787人,朱姓占全社区总人口的43.6%,其次为王姓、钟姓,另有李、曲、辛、张等姓氏。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抓住城区改造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新建了4个楼座的商品房。相继成立了预制构件厂、织衣厂、畜牧厂、冷藏加工厂、机械加工厂、牛奶厂等6家企业。2002年,朱家洼社区以股份形式参与了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了部分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还为社区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6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8元。
  社会事业 朱家洼社区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投资新建了朱家洼小区,近百户社区居民住进了楼房。还投资修建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条件达到了“青岛市规范化学校”的要求。该社区在青岛市率先成立了社区办电子图书室。对社区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对居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出资为全社区居民房屋、人身投保,并为老年人办理了养老保险。成立了秧歌队、小乐队、乒乓球队、棋牌队等,社区自编的各文艺节目在崂山区举办的许多活动中展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联系电话 86-0532-88908313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2001 266000 0532 查看 朱家洼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朱家洼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朱家洼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山东头社区

  山东头社区   村庄由来 据康熙55年辛吉龄主修的《辛氏族谱》记载,辛氏一世祖景直、景福、景元三兄弟于明洪武五年(1373年)从“云南(山西)大槐树里头迁肥城”,又于永乐年间“迁居墨之南山”,即现在的大埠东社区。后四世祖辛万携妻胡氏及子女到浮山前的东头立村,故名“山东头村”。      山东头村貌   政区人口    位于浮山前,海尔路南段,南临大海,石老人海水浴场位于域内。东靠青岛国际啤酒城和崂山区行政中心,香港路、东海路从社区前依次穿过。2004年底,有居民1364户,3576人,辛姓占总人口的60%,其余为王、曲、李等姓氏。      山东头社区居民委员会   经济状况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几百年来,先人们主要靠耕亩,上山采石,下海捕鱼维持生计。1978年以后,山东头社区除发展传统的渔业捕捞、海水养殖项目外,发展了社区办集体企业,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现有捕捞渔船6艘,海上养殖扇贝、鲍鱼740余亩;拥有3个预制构件厂及服装厂、塑钢厂、塑料厂、车队、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公司和园艺公司等多家企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9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1元。   社会事业 社区于1990年就投资百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修建了200米跑道的运动场,添置完善教学仪器和设施。2000年又与金螺号幼儿园联合创建了金螺号幼儿园山东头分园。设立了教育奖学金制度,对本社区考取上一级学校的学生进行奖励;每年投资上万元订阅报刊、杂志,鼓励社区居民和厂企领导阅读、学习。与高科园成教中心联合办学,免费对社区年轻人进行学后教育。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组建了老年扇子队、舞蹈队、青年合唱队、学生腰鼓队,多次参加市区重大节庆演出。2003年全国计生工作现场会在该社区举行。   联系电话 86-0532-88011061   

王家村社区

  王家村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王汉来此立村定居。村后原是一片山地,人烟稀少,野兽经常出没,又因此处有一石似野猪状,故取村名为野猪庄,简称“野庄”。后觉此名不雅,社区居民大多姓王,遂更名为王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5.5公里处,北依午山,南临大海,西北与钟家沟相邻,东南与石老人居委会连接。2004年底,有居民659户,1725人,其中王姓占全社区总人口的73%,其次是曲姓等。   经济状况 1994年新崂山区成立后,王家村成为崂山区开发建设的“热点”,千禧龙苑、悦海豪庭、美林山庄等高档商品楼宇环社区南拔地而建,成为了高档住宅社区。2004年有集体企业5家,租赁企业6家,个体、私营企业30多家,引进合资企业3家。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2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6.7元。      王家村社区幼儿园   联系电话 86-0532-88897876 86-0532-88976178   

钟家沟社区

  钟家沟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钟氏先祖自小云南迁此定居。因住在午山山脚处,且社区内有一条贯通东西的沟壑,社区居民又以钟姓居多,故名钟家沟社区。   政区人口    位于崂山区行政中心东1公里处,东依午山,南眺大海,北靠午山社区,东南临王家村社区,西连朱家洼。2004年底,有居民358户,950人,其中钟姓占全社区总人口的66%,还有少数王、朱、马等姓氏。   经济状况 世代靠采石、耕地为生,近几年,社区对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投资新建了住宅楼,与其它社区庄联合投资新建了朱家洼小学。2004年,经济总收入3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   社区人物 钟家沟人性格直爽,正义感强,自古有尚武任侠之说。清同治九年(1870),崂山太清宫道人依仗明万历皇帝“毁寺复宫”的御批勾结官府,肆意偷移界石或明目张胆地霸占民山,严禁民众进山拾草剜菜,加之白姓道人用矛刺伤于哥庄社区居民宋京士,更引起民愤。钟家沟的钟成聪,遂联络各社区有识之士,聚数千民众于董家埠、段家埠一带直奔太清宫,索还民山。道士们自恃有官府支持且会武术,蛮横不讲理,施以拳脚棍棒。耿直正义的钟成聪大怒,只身相迎,结果众道士大败。后道士们罗织罪名,上报抚署。钟成聪大义凛然与之对簿公堂,结果被捕入狱。钟成聪侠义、刚直的为人远近皆知,迫使抚署不得不查明原委,释放钟成聪,并令道士们赔偿损失。钟成聪笑曰:“吾所仗者义也,岂欲求利呼?”遂将赔偿的钱捐献即墨学府,资助贫困书生,一时被传为“义侠”。后人有诗称赞道:“钟家沟村钟成聪,仗义揭竿服下宫。但使被侵仍旧贯,暂教挂误率成功。英风不愧二崂秀,正气固为一邑雄。谁作传奇传佳话,应时称颂遍齐(鲁)东。”光绪二十八年(1902),钟成聪获议叙五品官俸。即墨县衙赠议叙五品志喜匾额一块,刻“名闻梓里”四字,悬挂于钟成聪家门口。   联系电话 86-0532-88967362   

午山社区

  午山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从云南来此建村,见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东依绵延的大山,适逢中午,遂取名午山社区。另一说是该社区东山有一似屋的巨石,取“屋”的谐音,取名为午山村。      午山村貌   政区人口    位于崂山区行政中心东北1.5公里处,北依青岛国际高尔夫球场,南傍朱家洼、钟家沟社区,青岛滨海大道贯社区而过。该社区周围已成为青岛高等院校的聚集地,新建有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高级职业学校、青岛国际学校、青岛二中等。2004年底,有居民1240户,3458人,其中王姓占全社区总人数的78%,还有刘、张、曲等姓氏。   经济状况 近几年,午山建起了青岛市产量第一的社区办奶牛场,年产鲜奶550吨。开发利用社区东饮牛湾的泉水,生产的“长寿”牌优质矿泉水远销省内外。午山栽培蜜桃历史悠久,有果园1000余亩,盛果期桃树3万余株。因午山水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孕育的蜜桃具有“果大、皮薄、肉嫩、味甜”的特点。自20世纪70年代,午山蜜桃就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宴客的常备果品,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坦桑尼亚大使等外宾都曾品尝过午山蜜桃。2001、2003年曾举办两届午山蜜桃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3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1元。   优势产业 午山社区地理环境独特,有“三坡两河九条沟,六个山头八个丘”之说,社区居民们便依地形的起伏分布在山坡上居住,因而也就有了 “娘、娘,你好狠心,把俺说到午山村,挑担水满断筋,石头瓦碴垫脚心”、“筷子一拎,瓜齑一根”等俗语。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午山人的生活方式。多年来,社区居民主要靠采山辟石、雕龙琢狮,筑窑烧砖、种植果树为业,也有少数社区居民外出打鱼。“午山石匠不用学,从小跟着老人摩”,午山石匠远近闻名。明清时期,即墨城显宦士绅家的门楼牌坊、殿堂、墓窆刻石多用午山石匠。解放后,午山石匠还参与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的横楹立柱、大连中苏友好纪念馆以及毛泽东雕像等多处建筑和艺术景观的建设。   社会事业 午山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上元庙会共盘桓,亲友同拜0前;扭罢秧歌唱台戏,祈福保安乐丰年。”这是清朝同治年间登州府六品秩衔教谕王经元在正月十五日赶午山庙会时著的《即墨世风竹枝词》中的一首。每年上元节(正月十五日)逢庙会,午山社区人山人海,甚是热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客人。庙会盛时,往往有好几个戏班。午山社区的鼓乐队非常出名,丝弦鼓乐齐全,几支脍炙人口的曲子高亢嘹亮,极具北方人的豪爽。现今,午山社区扎制的彩车,在社区周边中独占鳌头。午山小学的民族乐队表演的曲目也有板有眼,讨人喜欢。   联系电话 86-0532-88969057   

枯桃社区

  枯桃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该村先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偶见一株半边枯朽却挂满花苞的大桃树,遂赞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遂决定在此立村,并取村名枯桃。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6.5公里处,北依将军山,南傍张村河。北邻牟家社区,西靠文张社区,东山坳建有海军疗养医院一所,社区东南为部队驻地。2004年底,社区有居民1093户,2955人,曲姓为第一大姓,占总人口的47.8%,余为张、王、李、徐等姓。   社区人物 枯桃社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徐仁江1924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为黄埔三期学生。1925年6月19日,香港工人举行大-。6月23日,回到广州的省港-工人和市郊农民、军校学生军等10万余人在广州举行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徐仁江走在队伍前列,当队伍经过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英法水兵射击,徐仁江英勇牺牲,年仅18岁。后遗体运回黄埔,安葬在升旗山山麓烈士墓;张先平曾任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方桓任某军区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委员。   优势产业 枯桃社区自古以养花为业,世代相传,相延成趣。清末,居民开始把所种花草卖到潍坊、烟台等地,作为一种辅助的经济收入,以解油盐酱醋之所需。20世纪初,德国侵占青岛后,枯桃曾被辟为花卉基地。改革开放之后,枯桃社区出现了许多养花专业户,李村大集的花卉市场枯桃就占60%。1991年,枯桃社区从散户养花发展到以公司为龙头的经营模式,成立了枯桃花卉总公司,下设4个分公司,成为省建委批准的7个省级花木公司之一。从事花卉养植的业户达800多家,从事养花的劳动力近3000人。承揽了八大关疗养区、流亭立交桥和海尔路的绿化等多项工程。2002年,总投资2100余万元,占地1.4公顷,枯桃花卉交易中心被列为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形成了集科研、中试、种植、观赏、交易、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产业,内设有花卉交易、观赏、科研、办公四大区域,外部配备了23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100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全社区拥有各种花卉、乔木、草皮近千种,主要有月季、仙客来、郁金香、玫瑰、雪松、龙柏、康乃馨、唐菖蒲、蝴蝶兰、大花蕙兰等数百种名贵花木。2003年枯桃花卉交易中心销售额达1.8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2004年6月,以崂山区首届旅游文化节为载体举办了枯桃花会,铺设了长达1公里的花卉街,3万多个品种、130多万盆鲜花摆放在花会交易中心道路两侧。迎来购花、赏花的游人18万之多,收入1000余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0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0元。该社区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为“花卉之乡”和“鲜花生产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613212   

牟家社区

  牟家社区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牟氏先祖从云南移民至此,起名“牟家”。    政区人口    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7.5公里,东依虎头山、铲头山,西靠大水源,北和东北分别与沙子口街道的北龙口、南龙口社区接界,南依枯桃社区。社区东的“虎头山”、“怪石帽子”等景点,风景秀丽,神秘清幽。2004年10月24日,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的中国海洋大学新校区建于社区西。2004年底,有居民509户,1351人,以牟姓居多,占总人口的66%,其余为王、董、刘、曲等姓氏。   牟家村貌    该社区成年男性多以从事木、瓦工为主,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家庭妇女以前多从事手绣、缝纫,很早就有开粉坊,加工粉丝的传统手工业,少数人靠养牲口、赶大车维持生计。1986年,社区利用原来的黄黏土资源建起了砖场1座,除社区居民开始养殖花卉和树苗,部分居民租用土地建起了,以养奶牛和鸡为主的饲养厂。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采社区东虎头山、铲头山的山石,以至造成山体自然景观受损,后按青岛市的统一要求,停止开采,目前正进行立体绿化,同时加快发展工商企业步伐,建窑厂、开石厂、办木器加工厂、引进崂山矿泉水厂。投资20万元,修建了长1.5公里,连接松岭路的柏油公路,重新改造了连接李沙公路的进社区道路。现有社区办和民办幼儿园各1所。1989年投资打水井,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为社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硬化了社区内主要道路,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垃圾池,派专人专车每天定时清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社区曾组建过柳腔、吕剧等演出队,所编演的吕剧《李二嫂改嫁》,在附近社区庄非常出名。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7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10.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614899   

东韩社区

  东韩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从云南迁即墨狗塔埠,其三世祖的一支迁到这里建村。因西边有了两个韩哥庄,遂称东韩哥庄。1995年居民农转非,成立了居民委员会。      东韩村貌   政区人口    北靠枣儿山,与李沧区接壤,西与中韩居委会连接,南临张村河,与车家、宋家下庄隔河相望,东与张家下庄相邻。保张路穿社区而过。社区北是株洲路和青岛高新区,规划中的李山东路将穿社区而过。2004年底,有居民718户,1920人。   经济状况 现有集体企业19家,1个合资企业和数个外商独资企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30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95.8元。   社会事业 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投资80万元硬化社区内道路,投资650万元新建居民小区。社区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为退休老人按时发放生活补贴,自来水免费供应。军属、五保老人的抚恤补贴高于政策规定的数额,兴办了2个社会福利企业,安排本社区和邻社区的残疾人就业,实行了奖学金制度。   联系电话 86-0532-88701180   

中韩社区

  中韩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韩姓在张村河西南占山,郭姓在白果树西河套高处划地立村,名韩郭庄。后在北面赵李山(现枣儿山一带)占山的赵、李二姓人家到白果树下居住,续有唐、崔、曹、王、于各姓氏迁此。因地缘关系,称韩哥庄。解放后,为与西韩、东韩有别,该村定名为中韩村。      中韩社区一角   政区人口    地处张村河北岸,海尔路与保张路交叉十字路口,位居中韩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可口可乐公司、朗讯公司等坐落域内。1996年农转非,成立了居委会。2004年底,有居民920户,2552人。   经济状况 中韩社区先民们虽农耕而作,但商品意识比较强,粉丝加工、轧粬酿酒等手工业萌发而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前后,该社区就有闻名遐迩的“老机匠”家,专生产机制粗布。胶澳时期有农户引进国外蔬菜品种:如“夫荠、更葆、辣根、红丁、泥子巴、洋芫荽、红蔓菁、生菜、萝卜芽”等。 20世纪40年代初,社区居民中加工的粉丝开始向东南亚各国出口。改革开放后,兴建居民住宅楼,投资6000多万元兴办集体企业,引进外资企业。社区商店、商场、农贸市场、饭店、酒楼鳞次栉比;社区东新建的住宅楼、居民小区、卫生院、幼儿园、学校星罗棋布;西面有银行、邮电局、交管所、供电所等服务设施,已成为本地区新兴的经济、商贸中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3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72.1元。   社会事业 中韩社区的文化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文艺宣传队曾编排演出了现代歌剧“青松岭”。以社区中的青年农民篮球队主力组成的“青岛市农民篮球代表队”曾参加全国农运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屡屡得奖。   联系电话 86-0532-88911216   

西韩社区

  西韩社区   村庄由来 西韩社区有谚语“先来韩,后来郭(葛),徐家占了西北角,刘家来了没场(地方)着。”明永乐年间,韩姓在张村河西南占山,郭姓于张村河围台地划地建村,最初名“韩郭庄”。历数年,郭姓以地招住,续迁来徐、刘二姓人家,共聚生存。世经延传,刘氏人丁最旺,户数逐渐占社区半数以上,所以,刘氏又以“刘家韩哥庄”名。清初,郭姓改姓“葛”,以后为与两个“韩哥庄”相区别,遂以方位名之为“西韩哥庄”,今称“西韩社区居委会”。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5公里处,与李沧区、四方区、市北区接壤,东隔张村河与中韩社区相望,南临北村,西、北被海尔工业园环绕,处在308国道、海尔路、保张路交叉的三角地带,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海尔集团总部坐落域内。2004年底,有居民1360户,3806人。    经济状况 西韩社区很早就有开粉坊做粉丝的传统手艺。因靠近青岛市区较近,很多社区居民开始种植蔬菜,以供应青岛市场需求,部分人在农闲季节到市里做小生意,以补贴居家生活之所需,也有少数人自置骡马大车,靠运输货物维持生计。全社区80%的劳力在社区办企业工作,实力较强的有预制构件厂、纸箱厂、塑料包装厂、建筑公司等,社区建有与海尔集团配套的企业有数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3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48.9元。   优势产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北洋政府曾派兵参战,那时西韩社区的几个年轻人因参战而学会汽车驾驶手艺,在国民政府时期,这些人便有了用武之地,青岛市引进第一批汽车,司机几乎都是西韩人,他们因驾驶技术超群而名声大噪。改革开放后,西韩社区的司机和个体运输户特别多,成为社区经济的一大特色。   社会事业 西韩社区投资建设的西韩小学,已达青岛市规范化学校要求,社区居民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居民均享受养老保险。      西韩社区柳腔表演队   2003年,社区开展了旧时改造工程,规划占地面积46公顷,建筑面积56万平米,社区居民安置用22万平米。   联系电话 86-0532-88600198 86-0532-88600196   

北村社区

  北村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崂山区中韩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2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2。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山东头社区、王家村社区、钟家沟社区、午山社区、枯桃社区、牟家社区、东韩社区、中韩社区、西韩社区、大埠东社区、小埠东社区、大麦岛社区、石老人社区、王家麦岛社区、刘家下庄社区、金家岭社区、朱家洼社区、文张社区、张村社区、郑张社区、南张社区、张村河南社区、张家下庄社区、董家下庄社区、车家下庄社区、宋家下庄社区、李家下庄社区、孙家下庄社区、徐家麦岛社区相邻。  

大埠东社区

  大埠东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辛氏三兄弟景元、景直、景初携妇带幼从小云南来到这里,见浮山云雾缭绕,大埠子以东紫气环生,地势平坦,遂决定在此定居生活。因地处大埠子之东,取名大埠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浮山北麓,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2公里,东邻小埠东社区、青岛颐中体育中心,西邻市北区浮山后社区,东北邻高科园装饰城,银川路和辽阳东路分别从社区通过。2004年底,有居民665户,1914人,其中辛姓占全社区人口的61%,余为王、曲、孙、张、李等姓氏。   经济状况 大埠东世代先祖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比较稳定。解放后随着市区蔬果需求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了果、菜、粮各占三分之一的市郊蔬菜生产队。另外,该社区有着制作粉丝、粉条的传统,少数居民养有奶牛。20世纪90年代初,社区里建起了砖厂、预制厂、塑钢门窗厂、塑胶厂、石材厂、低压配电盘和照明箱配件设备厂等8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近千万元。近年来,社区抓住青岛市区向东部拓展的机遇,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使社区办企业发展到近20家;同时个体、私营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1999年征地70余亩,投资上千万元,在辽阳东路北侧、海尔路西侧建起了高科园装饰城,进驻经营业主300余家。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43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9元。   社会事业 大埠东社区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为社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逢年过节看望慰问五保老人。社区成立了卫生清洁队,对社区内主要街道河沟定期进行治理,使社区容貌得到较大改观。在辽阳路北侧新建居民楼10余座,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与相邻社区联办的浮山小学已成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社区每年举办象棋、乒乓球、排球、篮球比赛,秧歌和彩车表演深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该社区军民共建、民兵、共青团、妇女等工作多次获青岛市、崂山区先进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602966   

小埠东社区

  小埠东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孙氏多个兄弟从云南来到山东。他们从莱阳开始选地立村,最后余下两兄弟来到浮山东麓的后岐,其中一人在一处小土埠东边的高处立村,取村名“小埠东”。另一人带妻携子到孙家下庄立村定居。另一说是因为该社区西靠近大埠东社区,所以叫“小埠东”。后有王氏从沙子口大河东一带迁来,李、张等姓氏也相继迁此定居。由于孙氏是立村户,所以孙氏的辈份按“官悦东志花,广启成得丰,洪化周全序,柬廷谅修业”论辈排序,其他姓氏的人家也按世与之相称。   政区人口    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2.5公里,海尔路与辽阳路(吴石路)交叉处,2004年底,有居民215户,512人,主要有王、孙、刘、张、李等姓,以王姓人口最多,占全社区人口的45%。   社区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了巩固其占领的青岛市区,对付抗日军民,曾强行征用大批中国劳工,开挖一条大壕沟(惠民壕),并在小埠东社区建有炮楼一座,这里的社区居民深受其害。1939年夏季,沙子口南姜社区居民曲立吉孤身一人闯进日军炮楼,用一枚手榴弹降伏了守卫的10多个伪军。小埠东社区居民协助他押解俘虏,运送弹药,拆毁炮楼的事迹,成为传奇佳话。    经济状况 1962年被青岛市划为半蔬菜区,现拥有大小企业及各行业户50多处。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5元。   社会事业 小埠东社区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群众讲文明、顾大局成了社区居民的自觉行为。结合创建卫生新城区活动,整修了社区内主要街道上千米,硬化社区路面1000多平米,挖砌排水沟2000多米,解决了社区内道路严重积水行路困难问题;为居民安装自来水,使居民饮上了洁净水;社区修建了篮球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共青团、妇女和民兵工作所取成绩明显,连续多年获市、区先进;社区积极支持发展教育事业,联办浮山小学。居民享受学费的补助、独生子女的补助、老年人生活补助、社区居民粮食补助、计划生育的补助、合作医疗补助、义务兵的补助等十六项福利待遇。   联系电话 86-0532-88720290 86-0532-88916898   

大麦岛社区

  大麦岛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戴氏先祖由河南汝宁徙居平度朱毛,复迁至此定居;于姓于明永乐年间从文登到错埠岭定居,后长支经大尧社区到此;明万历年间,蓝姓和王姓又分别从即墨城里十字街和崂山登窑搬到这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复姓村落。因社区前近海有一岛屿,潮涨岛陆相隔,潮落相通,土质黝黑,故名“墨岛”。清末,定社区名为“大麦岛”,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      大麦岛社区俯瞰   政区人口    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6.8公里,背依浮山,南邻黄海,香港路、东海路从社区南、北平行而过,东与徐家麦岛毗邻,西到燕儿岛东坡,北与市南区丁家庄接壤,南至海边,是崂山区较大的社区之一。2004年底,有居民1492户,4128人,共有各种姓氏108个,主要有蓝、戴、于、王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先民历来以农、渔为主,因土地贫瘠,遇到旱灾,粮食歉收,社区居民生活较为困苦。大麦岛社区紧靠大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成年男子多下海捕鱼,捞石花菜、海参和鲍鱼。所以大麦岛人几乎人人都会游泳,他们踏波逐浪,纵横自如,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绝技。20世纪初,自德人建起第一海水浴场后,青岛市的所有海水浴场的海上救护人员,“大麦岛人洗澡——没别人揽的”,几乎都是大麦岛人。大麦岛社区地处浮山前,花岗岩资源非常丰富,1953年北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取石料就是选用这里的“浮山花岗岩”。20世纪80年代,由于青岛市的发展东扩,社区大片耕地被规划、征用,建起了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分校)等高校和大片公寓、宾馆、疗养院和商品楼宇。到20世纪末,大麦岛的原有土地基本改变了用途。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在逐步加快,1988年10月,全体社区居民转为城市户口,粮、油由国家供应。社区居民们大胆走出了单纯的农渔自然经济,于1993年成立了浮昌实业总公司,大力发展经济,以机械制造、汽车修理、建筑、冷藏加工等为支柱,全方位的发展旅游、饮食、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产业。现今的大麦岛海鲜一条街早已响誉市内外。2004年有社区办企业15家,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经营总收入达9024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42家,固定资产1113万元,年经营收入7550万元。社区里投资70余万元,建起了农贸市场,内设摊位达560个,日销售额约在10万元以上。大麦岛这个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已转变为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社区,经济总收入多年跃居全市先进行列。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百强村”、青岛市 “经济强村”等称号。2004年经济总收入282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87元。   社会事业 大麦岛社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积极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工作和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和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大麦岛的文化娱乐活动世代传承。他们的高跷队腿子高、花样多、功夫硬、能腾空踢脚、表演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演出的吕剧《小放牛》《借年》等更是相当出色,被《中国民间舞蹈大全》所收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武术和游泳,篮球和田径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不少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社区居民于慧在1998年、1999年获全国射箭比赛冠军,在亚洲、世界重大比赛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为祖国和家乡人民争了光。社区居民蓝立克,山东艺术学院毕业,现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他的多幅山水画被日本首相官邸和省、市有关部门收藏。参与创作80米长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画卷》,由-收藏,并受到军委领导-、-的接见和表彰。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等三十余部大型画册。   联系电话 86-0532-85896086   

石老人社区

  石老人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中叶,曲氏先民自姜哥庄迁此立村,以村前海中“石老人”取名石老人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6公里处,北依大佛山,南临大海,西与王家村社区为邻,东与沙子口街道西姜社区接壤,崂山路贯社区而过。2004年底,有居民1428户,4080人,社区居民以曲姓居民居多,约占全社区人口的60%,余为孙、王等姓氏。      石老人社区概貌    经济状况 居民世代以渔业、农业为主。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相继成立了索菲亚国际大酒店、弄海园宏安机械建设有限公司、石老人铝合金加工厂、石宝防盗门厂和两支建筑队,建设大型冷库一座,引进了韩国泰克尼达因电器公司玻璃钢厂、日本丸亚株式会社两家独资企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36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9.5元。    优势产业 著名的“石老人” 旅游景与“石老人观光园”点坐落于域内。2001年开始进行山谷资源开发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2003年4月,一期工程占地400多亩的石老人观光园建成开园。观光园以综合性农业文化为主题,分自然生态景观、农业观光、神话传说三大部分,辟有农艺园、农珍棚、大树祖、花溪、逍遥谷、情依林、文武阁、隐逸庄、钟楼、天运殿、赐子阁等景点,自然植物达160余种,并引进多种热带珍稀植物,集现代都市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开园以来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    社会事业 2001年该社区在崂山区率先进行了旧村改造,投资1500余万元建起高档居民楼,投资40万元建设了100余吨的自来水蓄水池,投资400万元建起了占地21300平方米的石老人小学,投资150万元安装千门程控电话总机。为老年人每月发放养老保险金,对入伍新兵每年发放补贴6000元。逢年过节,社区均组织扎花车、跑旱船、扭秧歌、舞龙耍狮等群众文化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8897977 86-0532-88251011   

王家麦岛社区

  王家麦岛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从云南迁麦岛附近立村,故名。      王家麦岛海滩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6.3公里处,北邻中国海洋大学(分校),东邻海上娱乐城、海豚表演馆,南邻极地海洋世界和青岛雕塑园,东海路和香港东路分别从社区前、后经过。解放初期隶属青岛市浮山区,1951年隶属崂山办事处浮山区,1954年划归市南区,1956年划归崂山郊区之崂西区,后又归属李村区浮西乡、午山乡等,1958年归属中韩人民公社,1984年隶属中韩镇。2004年底,有居民808户,2093人,王姓占总人口的51.6%,余为朱、臧等姓氏。   经济状况 世代以渔、农为主,兼采石、运输和饲养牛羊等。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先后建起了电控设备、制针、机械加工、清洗剂、润滑油等集体企业,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农户占80%以上。近几年,社区居民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转移,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该社区浮山料石厂(已关闭)曾一度因开采花岗岩而远近闻名,1953年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取石料就出自这里。2004年经济总收入28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   社会事业 社区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地处青岛沿海观光旅游区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文明礼貌、传统美德教育。社区还积极为居民谋福利,实行了合作医疗,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对考入高等院校的大中专学生发放补贴,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实行了奖学金制度。   联系电话 86-0532-85967077   

刘家下庄社区

  刘家下庄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氏先祖“弼臣”从山西小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立村,取社区名“鹰(永)刘社区”,后随“七张社区,八下庄”联名改此社区名曰“刘家霞庄”,后人为了书写省事改“霞”为“下”。后来张姓从张家下庄和董家下庄迁来、于姓从孙家下庄迁来、王姓从姜哥庄迁来。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3.5公里处、张村河南岸,处在围子山和午山环抱之中;保张路、辽阳路从社区南经过,周围还有松岭路、株洲路等公路,交通四通八达。2004年,社区有居民448户、1246人,以刘姓为主,占全社区人口的三分一,还有张、于、王、毕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由于土地平坦肥沃,所以社区居民生活一直比较优裕。改革开放以来,这里除继承发展传统的工艺制陶业外,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出现许多生产面点的专业户,对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该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9165万元,人均收入6230元。   优势产业 社区南有大片棕壤,土质细腻,是烧制砖瓦的好原料。该社区自古就有制作陶器和砖瓦的传统,且工艺精湛,盛传不衰。他们在烧制砖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制造工艺,从单纯烧制砖瓦发展到制缸、瓮、碗、盆等器皿,后又进一步烧制出造型特异的黑陶。其特点是质薄而轻,色黑如墨,莹似玉,声如磬,如置于几案之上,顿添几分雅致。该社区制作的盆、碗、匙、盂等日常生活用器皿,浑朴大方、莹润无暇,被人们称为“净几疏帘供若仙”。所以,以前崂山地区居民所用生活陶器许多为刘下庄生产。另外,许多道观、庙宇,如华严寺、湛山寺、太清宫及栖霞、招远等地20余家庙宇修建时的筒瓦、小瓦和鸱枭、蝙蝠等艺术瓦当,均是刘家下庄人烧制的。   社会事业 社区传统项目里跑旱船,旱船种类有鱼、鳖、虾、蟹、蛤蜊等扮相,不仅惟妙惟肖,而且舞步特异、鼓点别样。在崂山方圆几十里都流传说:“刘家的旱船孙家的龙,走到那里那里红;孙家的舞龙刘家的船,闺女媳妇追着看。”该社区对社区居民福利、医疗保险、幼儿和中小学教育都有很好的举措。   联系电话 86-0532-88995236   

金家岭社区

  金家岭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崂山区中韩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2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2。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山东头社区、王家村社区、钟家沟社区、午山社区、枯桃社区、牟家社区、东韩社区、中韩社区、西韩社区、北村社区、大埠东社区、小埠东社区、大麦岛社区、石老人社区、王家麦岛社区、刘家下庄社区、朱家洼社区、文张社区、张村社区、郑张社区、南张社区、张村河南社区、张家下庄社区、董家下庄社区、车家下庄社区、宋家下庄社区、李家下庄社区、孙家下庄社区、徐家麦岛社区相邻。  

朱家洼社区

  朱家洼社区   村庄由来 朱姓先祖在明初随军驻扎即墨岙山卫,后脱离军籍迁到此平洼处定居,日渐繁衍成了村落。因村中多为朱姓,又地处低洼地带,故冠名朱家洼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驻地东南部,紧靠崂山区行政中心,崂山区行政大厦、山东国际会展中心、青岛文化博览中心等大型建筑建于此。新建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东部校区等高教区位于社区后。青岛滨海大道从社区东部穿过。2004年底,有居民671户,1787人,朱姓占全社区总人口的43.6%,其次为王姓、钟姓,另有李、曲、辛、张等姓氏。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抓住城区改造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新建了4个楼座的商品房。相继成立了预制构件厂、织衣厂、畜牧厂、冷藏加工厂、机械加工厂、牛奶厂等6家企业。2002年,朱家洼社区以股份形式参与了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了部分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还为社区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6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8元。   社会事业 朱家洼社区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投资新建了朱家洼小区,近百户社区居民住进了楼房。还投资修建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条件达到了“青岛市规范化学校”的要求。该社区在青岛市率先成立了社区办电子图书室。对社区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对居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出资为全社区居民房屋、人身投保,并为老年人办理了养老保险。成立了秧歌队、小乐队、乒乓球队、棋牌队等,社区自编的各文艺节目在崂山区举办的许多活动中展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联系电话 86-0532-88908313   

文张社区

  文张社区    村庄由来 明初,王氏先祖从该社区迁即墨葛村,清初,其五世祖复迁此地定居。到清朝乾隆年间,其四世族长支成仁、成贤兄弟二人由此迁浮山后居住,因当时的浮山后社区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管辖,该社区为与其它张村区别,即取长支“文峰社”首字冠顶,取名文张村。    政区人口    在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约4.2公里处,东北面与枯桃社区接壤。2004年底,有居民310户,840人。    经济状况 居民多靠种植粮食、瓜果、蔬菜为业,并以自产甘薯为原料开粉坊加工粉条。改革开放初期,社区除几家私人开办的手工作作坊之外,社区集体经济非常薄弱。1992年以来,社区相继建起了砖场、石场,尤其是受枯桃花卉生产基地的带动,积极开展花卉种植,成为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又先后引进了金谷镁业、东海美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莱芜钢铁集团、颐中烟草有限公司在该社区租赁土地建设生产基地。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5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0元。    社会事业 文张社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先后为社区居民安装了自来水、路灯、闭路电视、电话。    联系电话 86-0532-88607801   

张村社区

  张村社区    村庄由来 明初,王氏祖从云南迁即墨县葛村,随后又迁此立村。建村时,有一隐退官吏在此修一庙宇“常在庵”,为崂山太清宫之脚庙。当时周围的土地几乎都归“常在庵”所有,附近社区居民多为“常在庵”的佃户,故名为“常村”。清初,这里出了一绿林人物,率众抗击南下清军,后因队伍溃散,隐居民间,清军派兵欲血洗常村。为逃避灾难,缙绅商议将村名改为“张村”。      张村、下庄片面貌    政区人口    社区紧靠张村河北岸,位于郑张村的西侧,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约4.2公里处。解放初期,成立张村乡政府,隶属崂山郊区人民政府。1957年,又成立了“旭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60年,“七张村”又分成了七个生产大队,属中韩人民公社所辖。4年后,大张、沟崖张、后庄张3个生产队合为一个生产大队,即形成了现在的行政村——张村。2004年底,有居民1037户,2900人。张村人不姓张而多姓王,现王姓占全社区人口的77%。    经济状况 社区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社区经济就较发达。改革开放后,该社区除大力发展传统农业、果林业外,先后兴建了10余家集体企业。个体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社区居民们在沿社区主要道路两旁建成了商业街。2004年经济总收入14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8元。    社会事业 投资6万余元整修了社区内主要道路,成立了环境卫生清洁队,每年出资3万余元安排专人、专车定时清理社区居民生活垃圾。配合张村河改造工程修建了拦河坝,提高了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幼儿园、张村小学和张村中学(崂山第四中学)建设。2004年,张村小学的新建扩建工作,列入了崂山区政府、中韩街道办事处年内要办的实事之一。每年春节、老人节等时机,都看望“五保”老人和困难户。      张村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8605726   

郑张社区

  郑张社区   村庄由来 最早在此立村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即墨葛村迁来的王氏,后陆续有即墨金沟、石沟迁来的王氏来此定居。因该社区旧时归属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管辖,为同其它张村有别,前边冠“郑”字,定名“郑张村”。   政区人口    位于办事处驻地东北4公里处,张村河北岸,保张路东端。2004年底,有居民646户,1600人,郑张社区大都姓王,占总人口的70%,另有孙、曲、刘、于、张等少数姓氏。   经济状况 郑张社区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庄稼、蔬菜、水果收成良好。以前,几乎家家户户开设粉坊,以生产粉丝为主,素有“芋羹豆饭家家乐,桑眼榆条物物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郑张社区打破自给自足生产模式,采取走出去经商、请进来办厂方式,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至2004年,该社区共引资兴办了10余家企业,安置了大批社区居民就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4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68元。   社会事业 该社区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投资兴建了5座居民楼,为张村中学盖了24套宿舍。社区居民福利逐步提高,为全社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606899   

南张社区

  南张社区    村庄由来 王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山西)大槐树迁至即墨郭村,后迁此地。因社区东与郑张社区有一沟之隔,即按地理位置命名为沟西村,后更名为南张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公里处,北靠株洲路,南与张村河南隔河(张村河)相望,东临郑张社区,西与张村社区相连。2004年底,有居民198户,559人。社区居民大都姓王,占全社区总人口的63%,余为李、张等姓。      南张社区居民委员会    经济状况 社区土地多为丘陵和山地,居民根据地形种植苹果、桃、梨等果树,平坦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南张社区很早就有人开粉坊,加工粉丝的技术远近闻名。20世纪70年代,社区组织部分瓦工、木工外出到市内“搞副业”。改革开放后,社区居民有的开商店,有的搞运输,有的从事饲养业,社区筹集资金建起了电缆厂等13家集体企业,使集体经济迅速壮大。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9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71元。    社会事业 投资对社区街道进行了硬化、亮化。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两个变电室,投资500余万元建起4600平方米办公大楼,投资建成专用机井1座,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用水。每年还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张社区小学和张村中学。2001年投资400余万元,建起居民楼2座,解决了72户社区居民的住房问题。同年又为社区居民办理了农工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联系电话 86-0532-88605575   

张村河南社区

  张村河南社区    村庄由来 清初,王氏从郑张村迁张村河南立村,故名。原属大埠东社区的辛氏,因兄弟四人分家,未分到房产,所以只好举家迁“辛家台”(今车家下庄社区东南高地),靠看管山林、茔地为生。而此时王氏人丁不旺,只剩一鳏夫老人,辛氏遂与其商议迁此定居,共创家业,辛氏逐渐在此繁衍。明末清初,郑张社区为躲避社区居民张常因抗清而引起的清军剿洗,王姓人家纷纷外迁山东头社区、夹岭沟社区和即墨张社区等地,其中多数迁到了该社区,与辛氏同居一社区。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4.1公里处,北临郑张社区、南张社区,西与刘家下庄接壤,南连午山社区。由于该社区是“七张村”中唯一在张村河南岸的村落,故名张村河南,俗称“小河南”。2004年有社区居民226户,627余人,主要有王、辛两大姓氏,以王姓居多,占全社区总人口的57%。    经济状况 居民自古就有开粉坊加工粉丝的手工技艺。1972年社区投资建起了电镀厂,对外加工电镀产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又先后建起了铸铁厂等企业。近几年,许多外来单位在该社区租赁厂房办企业,并有一台湾独资企业在此落户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区居民有的承包土地建起了花卉生产基地,有的购置建筑机械承揽建筑工程。居民辛某建设花卉苗木基地,被确立为青岛市耐冬种植示范园。2004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4126万元,人均收入6047元。    社会事业 社区投资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路灯和自来水。投资5万余元修建了社区道路。每到清明时节,张村河畔,周围几个社区扎制的秋千各具特色,以张村河南人独创的“转秋千”最为引人,这项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形成了张村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家下庄社区

  张家下庄社区    村庄由来 张氏先祖兄弟三人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云南迁此,因当时定居地周围生长着大片酸枣树,所以最初取名“棘林村”,后因与其它下庄社区靠拢,改称“张家下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5公里处,张村河北岸,东与董家下庄相连,西与东韩社区接界,青银高速公路从社区西经过,北不远处有保张路、株洲路两条公路,属高新技术产业区。2004年底,有居民446户,1183人,以张姓为主,占总人口的58.2%,其余为王、李、孙等姓。    经济状况 解放初期,居民土地改革分了田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靠集体的力量治山造水,植树育林,发展多种经济。改革开放后,居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其中个体养殖户饲养奶牛多达上百头,日产牛奶5000余斤,成为远近有名的“奶牛村”。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0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4元。    社会事业 社区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办起了农民业余学校。目前,居民已有98%的人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0多人,出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的2人。社区居民们的文化生活多种多样。从1951年,成立了业余剧团,逢年过节社区剧团排练节目为社区居民义务演出。他们先后排练演出了《小女婿》《一个志愿兵的未婚妻》《小二黑》等剧目。1953年,该社区在青岛首次排演了大型吕剧《李二嫂改嫁》。    社区人物 该社区张春香女士,现任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办公室主任。她曾参与接待多起外国领导人的外事活动,跟随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许多国际性会议。该社区张崇纲先生曾在我市文化部门或团体任职 ,在全国 38家报刊、23家出版社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论文共800余篇(首),并结集出版了《诗集》《散文集》《民间故事集》《崂山歌谣集》《崂山谚语集》等13部,共500余万字,在青岛市文化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联系电话 86-0532-88608628   

董家下庄社区

  董家下庄社区    村庄由来 董氏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山西小云南迁此立村,并以董姓冠顶,名为“董家下庄”。社区北曾有邵姓人家单独居住,名“邵家庵子”。清朝初年,张家下庄社区张姓的一支迁村东居住,取名为“小张家下庄”。之后,两社区浑然一体,统称为“董家下庄”。    政区人口    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5公里,张村河北岸,西连张家下庄。保张公路贯社区而过。2004年底,有居民636户,1690人,以张、董两姓为主,约占80%以上,其余为刘、姜、曲、李、邵等姓氏。    经济状况 居民多从事种植粮食、蔬菜为业,并在张村河两岸高地广泛栽植苹果、山楂、桃等果树,过着农耕式的自然经济生活。改革开放后,不断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办起了预制构件厂、纸箱厂和建筑公司等,引进了一批外资企业落户。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80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    社会事业 社区有军民共建的优良传统,居民经常深入到当地驻军看望官兵,组织青年人与驻军联合打靶、搞娱乐活动;驻军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更是关心,在原来的自来水设施中,又捐赠4个高压水泵,解决了社区居民吃水难题。社区为居民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凡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的社区居民按月发放养老保险金和社区补发的养老金。    联系电话 86-0532-88602866   

车家下庄社区

  车家下庄社区       村庄由来 车家下庄社区现址最早安家立村的是于姓,相传明永乐年间车氏兄弟四人从小云南(山西)大槐树里头迁出,老大“车长”迁今山东头社区北岭(车家顶)居住;0“车命”迁到山东海阳县的杏社区;老三“车富”迁烟台的福山;老四“车贵”去了东北或朝鲜一带。居住在“车家顶”的车氏因屡遭凶险,于氏先人遂多次邀请车氏共同开发河畔这块平原地。年复一年,车氏人丁逐渐兴旺,超过了于氏。到明万历年九年(1583年),即墨县的郑疃社便命名这里为“车家霞庄”。后人因嫌“霞”字难写,便用“下”字代替,久而久之,便习以为“下庄”了。      车家下庄村貌    政区人口    在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5公里处,张村河南岸。2004年底,有居民598户,1248人,以车姓为主,约占一半以上,其余为王、刘、于、李、曲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人均占有土地较多、土质肥沃, 20世纪60年代后,这里很多土地被辟为蔬菜区。改革开放以来,该社区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经济一起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81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    优势产业 清中叶开时期,社区以车姓居民为主自发组成了“同乐会”,每年在正月初二社区西云峰庵庙会上,秧歌队、旱船队、舞龙舞狮队在锣鼓笙钹伴奏下,到周边各社区巡回演出,甚是热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车家的锣鼓响,绣女都下炕”,可见影响之大。后来,车家的“同乐会”又学会了京剧等戏种,甚至连招式严谨、腔调程式化的昆曲也能唱,最著名的当属“二进宫”、“审头判汤”等戏剧。自德人占领青岛,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以后,由于战乱迭起,灾荒频生,流传日久的传统剧目和影响甚远的锣鼓队也日渐势微,有的甚至失传了。    社会事业 社区内环境优美,卫生清洁,人们和睦相处。该社区投资修建了社区内道路和排水沟,新装变压器,进行电网、电路改造。注重社区居民的福利待遇,为所有社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    社区人物 车天德,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任山东中山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兰艺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等职。出版有《车天德画选》等。    联系电话 86-0532-88991780   

宋家下庄社区

  宋家下庄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宋氏从云南(山西)大槐树底迁到这里建社区。因当时河北岸有了一个张家下庄,所以该社区以宋姓冠顶,取社区名“宋家下庄”。    政区人口    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6公里,张村河南岸,青银高速公路从社区东穿过。2004年底,有居民239户,645人,多为宋姓,其余为王姓居民。    经济状况 社区居民,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20世纪八十年代,社区居民们纷纷投资建猪圈、鸡舍,大搞养猪、养鸡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社区。每年出栏瘦肉型猪一万多头,存栏数达到6000头。社区还建有煤气站、橡胶制品厂、预制构件厂等集体企业。居民自己创办一批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和交通运输队等私营、个体企业。改革开放以来,该社区走农、工、商、畜牧、运输相结合的道路,扶持集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主要种植蔬菜,以供应青岛市民需求,另外在河岸、山坡大量栽植苹果、桃等经济林木,加上社区居民自办饲养场,经济收入门路比较多,且收入多、比较稳定。2004年经济总收入3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991571   

李家下庄社区

  李家下庄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氏从山西移民至此。后与其它下庄靠拢,以李姓冠顶,起社区名“李家下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2公里,北靠张村河,南临辽阳东路。2004年底,有居民420户,1073人,李姓占绝大多数,其余为王、曲等姓氏。    经济状况 自古过着辛勤耕耘,自给自足的生活。解放后,李家下庄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人民公社,一步步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社区农业生产、集体经济有很大提高和发展。近几年,李家下庄人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加快了经济发展,建工厂、办学校、修道路、安路灯,改善社区容社区貌,各项福利待遇有很大提高。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建图书馆、篮球场,搞美化绿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5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5元。    社区人物 李思昆,现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将军(文职一级、技术三级),曾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是军队高级技术专家,银河系列计算机咨询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    联系电话 86-0532-88992560   

孙家下庄社区

  孙家下庄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有孙氏兄弟两人从云南迁徙至此,其中一人在孙家下庄社区定居,另外一人落户于小埠东社区,世代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政区人口    位于张村河南岸,距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3公里,东与刘家下庄毗邻,西与李家下庄相望。2004年全社区532户、1420人。以孙姓为主,占总人口的36%,其余为于、段、王、张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地处张村河岸,土地平整、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因土质细腻,很早就有人从事烧窑行业,以前崂山地区居民盖房所用青瓦、烟囱,生活用泥缽、盆、罐、饭笊等器皿多为孙家下庄一带生产,1978年以后,社区成立了预制构件厂、铸造加工厂、泡沫包装材料厂等集体企业;另一方面鼓励新建了3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多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该社区,居民生活也稳步提高。2004年,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10520万元,人均收入6230元。   社区特色 舞龙是孙家下庄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盛传不衰。每年春节或大型节庆活动期间,都能看到该社区舞龙队员的身影,他们身姿矫健,所舞巨龙活龙活现,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称赞。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孙家下庄社区就与附近的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多年来,许多官兵有的退伍回到家乡,有的转业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但他们仍惦记着孙家下庄这个第二故乡,有的还“常回家看看”,可见军民友谊鱼水情深。   社区人物 多年来该社区在党政军和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一些优秀人士。于化江,曾任人民解放军总参北京某部正师级干部。尹吉会,曾任原青岛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先后兼任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青岛成人高教协会副理事长、青岛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参与国家教委“九五”期间重点教育课题组,主编和参编了《学校行政管理》等五本书,并在海峡两岸的学报和不同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于本真,任青岛财经职业学校美术专业高级教师,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画师,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并多次获奖,作品《山娃》被中央书画院收藏。   联系电话 86-0532-88992817   

徐家麦岛社区

  徐家麦岛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中叶,徐氏从山西小云南迁至麦岛附近立村。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浮山前,东连王家麦岛,西靠大麦岛,南临黄海,香港路、东海路贯社区而过。距中韩街道办事处约6.5公里,2004年底,有居民605户,1631人,其中徐姓占人口总数的55%,余为张、李、王、孟等姓氏。      经济状况 1978年以前,社区比较贫穷落后,社区居民们多靠下海捕鱼,上山采石,种田为生。改革开放后,随着青岛市城市东扩,这里的土地许多已被征用,成为青岛市沿海的黄金地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社区创建集体企业6家,90年代后,该社区先后和青岛黄海研究所、青岛武警支队等单位,联合办起了贝类养殖中心。青岛范围内几乎所有扇贝的育苗,都出自该社区的养殖中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成立了亚麦实业总公司,在青岛市南区购地建厂房2万平方米,实现年利润6000多万元。并先后建起了加油站、密封件厂、异型钢厂、冷藏厂、汽修厂等十几家企业。2004年经济总收入340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66.3元。   社区人物 明朝中叶由日本浪人为主所组成的倭寇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欺压百姓,闹的鸡犬不宁。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率部在东南沿海奋力剿敌。此时,有一位身手矫健、武功超群的年轻人徐能,被与倭寇勾结的巨枭汪直裹挟着沦落成海盗。不多久,徐能就自立山头,势力逐渐扩大,后偶遇一风尘女子,两人结为夫妻。此女明大义,懂事理,经其劝导影响,徐能率部投诚,并协助戚继光、俞大猷直捣倭寇老巢,生擒汪直,此后沿海地区人和升平。徐能不贪求功名利禄,率妻子在徐家麦岛一带定居,渔耕并作,世代繁衍至今。   社会事业 徐家麦岛社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社区居民都享有人身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近30年来,社区居民治病、住院一直都享受公费医疗。凡本社区考入大学的学生,奖励人民币2000元,同时,对在校的所有学生设立奖学金制。   联系电话 86-0532-85883017   


朱家洼社区特产大全




朱家洼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