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崂山区 >> 王哥庄街道 >> 高家社区

高家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高家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高家社区简介

  高家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弘治年间,高氏三世祖“高才”从常家社区迁到石人河南立村,故名南石人河;1935年,改称高家社区。另一支高氏族人于1968年由香涧、石人涧迁来定居。老涧沟自然社区的高氏是清乾隆年间从高家社区迁入的。唐氏先祖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即墨岙山卫黄哥庄迁来定居。蓝氏祖先于清嘉庆三年(1799年)由即墨蓝家台子迁来定居老涧沟。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驻地西北3公里处,东靠珠顶山,南靠盘龙山,西邻梁家、常家两社区,北邻何家社区,含高家、老涧沟两个自然村,2004年共有280户,840人,社区居民以高、蓝、唐姓为主。
  
  高家社区一角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机件加工和手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起了索具厂、标准件厂、塑料制品厂、纸箱厂、矿泉水厂、养鸡场、养鸽场等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山岚上遍植松树、刺槐等生态林及樱桃、桃、杏、枣等果树,发展了茶树种植,建起了茶场,吸引游人前来休闲野餐、观光度假。2004年,社区经济收入3000万元,人均5000元。
  社会事业 社区先后投资修建了两道拦水坝,防止了高家河汛期泛滥;为社区居民安装了自来水,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社区居民吃水难的问题;投资硬化了社区中道路8000余平方米,建起了6座垃圾池,并配备拖拉机运送垃圾;社区居民安装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投资8万元建起了幼儿园等。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801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2003 266000 0532 查看 高家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高家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高家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峰山西社区

  峰山西社区   村庄由来 清朝道光年间,王氏“一美”从姜哥庄迁居港东社区,三十年后再迁峰山之西立村,取名峰山西村。随后刘氏十一世族从港东社区迁峰山后自然村定居。周氏于清朝末年迁峰山前自然社区定居。刘氏十一世族从后疃自然村迁峰山东自然社区定居。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方2.7公里,“仰口湾”东北岸,太平宫东北侧,由峰山西、峰山东、峰山后、峰山前四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社区有300户,850人,居民主要有王、刘、周等姓。   峰山西远眺   经济状况 社区的经济原以渔业为主,农业为副。近几年,该社区充分利用濒临大海的地理优势,发展池养海参、鲍鱼50余亩,滩涂养海参、鲍鱼200余亩,种植崂山茶40余亩,山岚造林300余亩。在搞好海上养殖和旅游业的同时,社区还积极兴办企业,建有制鞋厂、五金厂等多家企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600万元,人均5705元。   社会事业 社区为居民安装了自来水,硬化了进社区路,投资60万元硬化街道3000平方米,修建了渔港码头,对公路两侧进行了绿化,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为社区居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出资将五保老人送到敬老院安度晚年。逢年过节还定期走访,给他们赠送节日礼物。2000年,社区与晓望、曲家庄三社区筹资180万元,建成可容纳18个教学班、700名学生的晓望小学。学校配备语音室、微机室、电化教室、音乐室、标准运动场、网球场、篮球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该社区先后被授予青岛市计划生育模范社区、崂山区文明村庄、街道先进党支部等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849666   

青山社区

  青山社区   村庄由来 清初,姜氏从南厥宅科移此青山绿水之间立村,故名。   社区人物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抗清活动,派将军林本成率领林香庭、林香宝、林香春等为骨干的林氏部队,从海路潜行于长江以北的江苏、山东等地,集结力量,以策应大军北伐。郑成功大军北伐失败,林氏等数人率残部在崂山头登陆,住在邻近八仙墩,取名林家台子(亦称“列坡”)。因无水源且可开垦耕地少,不利久居,林本成便沿山路找水源,结果发现了林木茂密,山泉叮咚又临近海湾的青山。当时这里有两户高姓山工(占山户,亦称开山户)。他们与高氏商妥后,便从林家台子迁来,劈石造屋,开山屯垦,林本成因心力交瘁,不久去世。林香庭等族侄们将其葬于林家台子,并立“上林始族林公本成之墓”碑碣(该碑1966年前尚存)。林家台子还有林香庭的墓碑。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驻地东南13公里处的青山湾西岸,太清宫北侧,拥有八水河、梨子庵、巨木林等自然村。2004年,共813户,2329人,居民主要有林、刘、温、唐、姜等姓氏。   社区特色 青山社区的房屋临海依山而建,社区中树木交错、藤蔓缠绕,房院内外青竹幽幽,红花烨烨;青山湾临海坡陡水深,海面上的渔船来往穿梭,鸥鸟嬉戏追逐;站在高处远眺,崂山头半岛蜿蜒入海,太清宫白云缭绕,大海波涌,云雾在奇峰怪石间变幻。      青山村貌   社区东侧背依黄山头,南临“三亩顶”,两山之间形成一个天然港湾名曰青山湾,面积约1平方公里,湾内水深,可停泊渔船,湾西南还建有船台,可供渔船上坞;湾南建有防浪坝已百余年,1954年扩建。湾内岩石色黑质硬,据说试金能辩真假,俗称“试金石”,湾由此得名。1960年该社区在湾西岸建有海水养殖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结合崂山旅游景区建设开发,不仅出海捕捞、养殖和田地耕耘,还因地制宜,在大旅游上做文章,居民纷纷开饭店、设摊点、当导游、开出租车等。大力发展崂山茶的种植,逐渐成了青山社区经济主要收入。先后发展了水产项目,养殖海带、海参、鲍鱼等。这里生产的咸鱼、鱼片、海蜇皮等干海产品,美味可口。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达13300万元,人均586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948186   

荷花社区

  荷花社区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林氏先族从王哥庄迁来的时候,这里极为荒凉,仅在花花石南的山洞里有着一个庞大的貉子“家族”,便被人们称为“貉子窝”。随后,姜氏于乾隆末年由姜家村迁至此地,后来王、曲、辛等姓氏居民也相继来此定居。1934年,村居民嫌“貉子窝”之名不雅,遂按谐音改名为“荷花村”。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公里,依山面水,景色幽美,空气清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垛具河分别从社区南、东西方向穿过。2004年有186户,453人。   社区特色 社区因嵌云裹雾和多奇峰怪石而被称为“海岸名石社区”。社区内的双扇子石似是在杨二郎担子两头挑着,如果是夏季立在滚滚云海里,就象是八仙驾云过海后,在双扇子石上弹琴唱戏乘凉;山坡上的龟石,如果处在茫茫云海里,它就好似刚从东海游到岸边;如果一缕云纱缭绕在山半腰,它就是一幅乌龟带领众小乌龟奋力爬山的样子……   经济特色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鞋帮加工为主。1998年以后,社区紧靠新修的莱青公路,发挥依山傍海的优势,集资搞房地产开发。为彻底解决社区居民吃水难的问题,社区筹资22万元,从5公里外的晓望水库引来了山泉水。投资对四个塘坝进行清淤、整理和堤坝加固,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问题。整修了社区内的三条道路,修建了五个涵洞。建起了占地15亩,面积3200平方米的消防培训中心和占地3亩的饮料厂。整修了一条长260米、宽8米的进社区路,并进行了绿化、硬化了路面。建起了一座3700多平方的网点房。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2800万元,人均584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841077   

西山社区

  西山社区   村庄由来 最初,该社区居民大多因生活所迫,到此看山而立自然村,从而形成11村、12姓。相传清朝中期,姜氏先祖一支从桑园村迁出,立村于王哥庄西山坡,故名。   政区人口    东邻桑园社区,南邻姜家社区,西依勤子夼山,北靠石涧口,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1.5公里。该社区共由11个自然村组成,2004年有300户,716人,以唐、高、姜、董姓氏居民为主。      西山社区一角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果、农业为主,工副业以采石为主。改革开放后,他们办工厂、搞运输、育果林、建苗圃,经济发展红红火火。社区中所产柿子,以果大皮薄、香甜爽口而远近闻名。“崂池”牌崂山云峰茶系列产品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崂山茶中无污染、高质量的绿色品牌,生产企业被评为崂山十大特产品牌单位。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100万元,人均5293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843292   

姜家社区

  姜家社区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姜氏祖“友彦、友礼、友正、友刚”四兄弟分别在青山社区、南厥宅科、桑园社区住数月后,再迁到此地建立村庄,取名“龙头庄”。立村后在社区中修建关帝庙,并在庙西100余米处修建姜家祠堂。友礼的后代(九世)姜维繁在光绪末年中进士。友彦、友礼后代兴旺,除在本社区居住外,还有的在荷花社区、浦里东山、即墨篙山等社区居住。后因他们从桑园社区跑到此处定居,此社区又叫“跑耩子社区”。1935年,以该社区姜姓命社区为姜家社区。   姜家社区远眺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西南1公里处,东邻晓望社区,西邻西山社区,北邻王哥庄社区,南依南山。发源于口子前东坡和锥子崮东坡的王哥庄河在该社区东汇流,由西向东入海。2004年该社区有500户,1290人,其中姜姓氏占总人口的95%,还有高、张、王、廉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林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山岚种植黑松、果树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该社区修建了梨庵水库、姑子河水库、姜家社区水库,解决了本社区和附近社区的农业和人畜用水问题。姜家社区是王哥庄街道最早引种崂山茶的社区庄之一,20世纪60年代,从南方引进茶种,种茶8亩,获得成功。从此,崂山茶开始在王哥庄街道安家落户,并获得大面积推广。姜家社区还进行了珍稀动物的试养。1973年,青岛加邦生物有限公司投资在该社区兴建的吉林梅花鹿养殖基地,养殖梅花鹿98头,并获得了山东省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资格。1996年“弄海园”在此征地27亩建“云柏度假社区”。该社区崂山巨峰饮料厂出产的“巨峰雪”牌饮料、“崂青” 牌饮料、“崂青” 牌酒,均获得国家注册商标。近年来,该社区积极退耕还林,辟建茶园400亩,果树100亩。投资硬化了社区内道路,建设东河东、西两坝,在社区南建设居民楼。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5294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841429   

桑园社区

  桑园社区   村庄由来 姜氏先祖为避乱,隐居青山南厥宅科。清朝初年姜添福兄弟三人经过此处,见这里桑树葱绿,桑葚飘香,依山傍海,遂举家迁到此处,后经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相传王哥庄和桑园本是一社区,清朝康熙年间从王哥庄分出。因社区东有一片桑树,取名桑园社区。后有刘、王、辛、高等姓氏的居民也先后迁往该社区。   政区人口    东与街道办事处驻地王哥庄社区连成一片,西邻西山社区,南邻姜家社区,北邻王山口社区。王哥庄河、桑园河、垛具河三河环绕。2004年共658户,1587人,有姜、李、刘等20姓氏,其中姜姓氏占总人口的40%。      桑园社区远眺   经济状况 桑园社区的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居民们种植桑树,养殖桑蚕,重视发展经济林业;还生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和苹果等,有“南有米粮川,北有苹果园”美誉。近年来,社区大力发展崂山绿茶,并引种龙井茶150亩,种植了银杏、桃、梨、冬枣等。王哥庄街道中心广场----升腾广场在社区北落成,2004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6700万元,人均529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842687   

王哥庄社区

  王哥庄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以前,宋、宫两姓氏在此居住,随后朱、冯两氏祖也来此居住。至永乐二年,张、林两氏祖由云南(山西大同以南)相继迁来。宋氏兄弟为躲避战乱迁入此地后,弟弟又移居他处,因想念大哥,回来探望,故名“望哥庄”,后来演化成“王哥庄”。苏氏在明朝初年也由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来“崖下”。苏氏祖在崖下社区与宋氏祖立村。   王哥庄村貌      政区人口    是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位居崂山东麓,北邻王山口社区,东面崂山湾,隔海与大管岛、狮子岛相望,南邻姜家社区,西靠桑园社区,周围有双台山、八毛岗等山峦和众多奇石景点,王哥庄河由东向北流经该社区。2004年有居民970户、2539人,有张、林、王、苏、姜、李、刘等30余姓氏居民,其中张、林、王、苏四姓占人口的70%。王哥庄社区近百年来一直是区、乡驻地。1949年解放后,是区、乡、社机关驻地,是街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社区人物 王哥庄社区人杰地灵。社区居民朱建世曾获山东省农民企业家、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是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政协委员。教师刘淑红,曾获“青岛市中小学、幼儿教育职业道德先进个人”、“青岛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教师高维新被评为青岛市优秀班主任,并载入山东省教育厅《教坛群英谱》。   经济状况 王哥庄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在山岚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工副业有粉房、磨房和建筑业等。改革开放以来,该社区先后建有乳胶加工厂、海盛利集贸市场服务经营中心、崂发包装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崂顺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福兴印花有限责任公司、友发铸造机械有限公司、温和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盛建机械加工有限公司、崂东建筑工程公司、五金加工厂、面粉加工厂、福鑫来包装彩印有限公司、宏福钢木家具厂等企业,有200多户社区居民经商。2004年,社区经济收入54600万元,人均收入6100元,多次荣获青岛市经济百强村称号。   社会事业 近年来先后投资硬化了3条街道;对桑园社区——王哥庄社区交界处的路网进行了改造;对1300多米长的南河坝体进行砌石加固;完成了东河坝1000多米的改造工程;建设社区居民楼1万平方米;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建成了社区幼儿园和崂发小学;新修社区东南入海口河堤1076米。   联系电话 86-0532-87841102   

会场社区

  会场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张氏从山西小云南迁此定居。后有杜氏由山西小云南迁到即墨县的白庙社区,后迁此。刘氏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小云南迁到港东社区,又定居会场社区。现住在西会场自然社区的刘氏与刘家窝子自然社区的刘氏同族,系清朝道光年间迁此定居,其余姓氏陆续迁入。早年社区居民用蛎子皮烧灰,供建筑用,因而得名“灰厂”,后来逐渐演化成“会场”两字。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东面大海,东北依小蓬莱山,南邻王哥庄社区和王山口社区,西依纱帽山,西北为浦里社区,整个社区呈半岛形状。由东会场、西会场、石门沟、刘家窝子、北嘴子5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社区有568户,1532人。有杜、张、刘、朱、王、江、刘、梁等姓氏。其中杜姓占总人口的60%,张、刘姓占总人口的35%。   会场社区全貌   社区特色 境内纱帽山,三面环海,是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半岛,半岛上有南北对峙的两峰,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莱”,南峰海拔51米,名望海楼。传说八仙曾到过“小蓬莱”。明万历年间,即墨贡生周如锦在小蓬莱山前平地建紫霞阁和石坊(志门),石坊门正面额上镌刻着“小蓬莱”三个字,反面面额上镌刻着“一望海天”四个字,两侧石柱上刻着李白的诗句:“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故阁名为“紫霞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山东巡抚徐绩游崂山,在此看到了海市蜃楼,并撰《劳山观日出记》《劳山道中观海市记》等。小蓬莱山有不少景观石,如老石人、自然碑、老祖爷洞、日观石等,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社区前是天然渔港,湾口向南,沙底平坦,可停靠渔船。浦里、王山口两社区的渔船都到此停靠。该社区依山傍海,空气澄碧,人们站在新颖别致的楼上,就可以北望青山,南览碧海。   在社区东南会场湾的潮间带的低潮区沙泥中,生长着崂山有名的海珍品——西施舌蛤蜊。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蛤蜊科,其肉鲜美无比,被视为当地名菜佳肴,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肉、壳都可入药。该社区至长门岩海域生长的三疣梭子蟹,称为“会场梭子蟹”。因该海域营养盐和海洋浮游生物非常丰富,使“会场梭子蟹”具有身体健硕、色泽鲜亮、味道鲜美等特点。2002年7月,“会场梭子蟹”被国家商标总局注册。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为渔农结合,渔业有海上捕捞和海带养殖等,农业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工副业有养貂、地毯加工、塑料加工等。现以海上捕捞、养殖与种植茶叶为主。有对虾池100亩,海参30亩,滩涂贝类养殖60亩,茶叶80亩。该社区引进外资“天泰饮乐多”项目兴建了印刷、山菜加工、海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企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9100万元,人均收入5502元。   社会事业 会场社区有演戏的传统, 1963年,自编自演了歌剧《逼上梁山》,先后演出歌剧剧目30余个,其中《血海深仇》《逼上梁山》两个剧目的剧本,至今仍被青岛市群众艺术馆收藏。投资建起了渔业、旅游两用码头和平塘,并引晓望水库水进社区,免费给社区居民提供自来水。修建了长2000米,宽1 8米的进社区路,建起了设施齐全的社区幼儿园,并被评为市一类幼儿园。   联系电话 86-0532-87841727   

港东社区

  港东社区   村庄由来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刘氏始祖从山西小云南迁到“后疃”,后来六世祖迁到文武港之东立村,故名“港东村”。相传,在刘氏到此之前,高氏曾在这里居住过,社区名高家园,后来因与刘氏产生争地纠纷,官司由县衙一直打到宫中,后败诉迁往他乡。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公里、文武港东侧,东临黄海,南邻峰山西社区,西邻港西社区。2004年,社区900户,2617人,居民以刘姓为主,占总人口的90%,还有张、王、周、于、董、杜、闫等姓氏。   社区特色 港东社区总面积2.7平方公里,境内有兔子岛、马儿岛、狮子岛、女儿岛、长门岩、小管岛等岛屿。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10日至18日十余天内,日寇每天都派数架蜻蜓式飞机在峰山西社区南、社区东海面上作低空侦察,间或有舰艇在海上游戈配合。守卫在该社区的德军恐慌不安,每日不断地派出骑兵小分队,从该社区南海边上巡逻了望,有时还向海上的舰艇开枪射击,引致双方炮火互轰,使这里的生灵残遭涂炭。后日军从崂山仰口湾登陆与德军争夺青岛,该社区沦为战场,房屋、财产被烧毁,庄稼全部烂在地里,住房养上了战马,日本兵到处0淫抢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社区居民做出贡献。1944年1月,崂东区武装自卫团扩充为两个中队,该社区居民于长青任一中队队长,有团丁100余人,土造步枪26支,手枪3支,手榴弹100多枚,开展抗日斗争。1944年5月,该社区渔民刘端祥在海阳县“大埠圈”捕鱼期间,由海阳县海市委员会0党员冷作述介绍加入中国0,成为该社区历史上第一个0党员;随后入党的还有其他渔民,并成立了党小组,刘端祥任组长,开展了抗日救国活动。该社区渔民还多次从海上向解放区贩运紧缺物资。1949年解放全中国时,该社区曾有渔船随解放军南下支援作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港东社区是原崂山县渔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1963年社区建起从石湾桥至文武港的拦海大坝,围海造田300余亩,并分别在南埠顶下、社区东和野鸡山下修平塘,实现三级提水,可浇地600余亩。1966年,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973年柬埔寨首相曾来该社区参观访问,原0中央政治局委员郝建秀、山东省省长白如冰也到此视察,当时人民日报、新华社向全国报道了社区围海造田的先进事迹。1976年,社区在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指导下,进行刺参人工养殖研究, 1980年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经济状况 港东社区的经济原以渔业为主,从事近海和远洋捕捞;农业为副,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工副业以机件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建起了文武港冷藏厂、文武港橡胶有限公司、青岛特种胶带有限公司、青岛建豪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东宝宏业橡塑有限公司、青岛东港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青岛海丰园水产冷藏厂、青岛钢锯架厂、青岛东盛塑料厂、青岛海珍品试验厂、港东养殖公司、港东船厂、港东渔需服务公司等企业。自1996年始,这些企业陆续进行了改制。2000年在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引进日本对虾等新品种,虾池综合利用平均亩效益可达8000元以上。社区居民充分利用现有的海域发展海珍品养殖,在马儿岛、兔子岛、狮子岛、女儿岛及沿海滩涂养殖了海参、鲍鱼、石花菜等并进行加工,同时远洋捕捞船用冰也由本社区冷藏厂供给,实现了捕捞、养殖、冷藏、加工一条龙,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1995年,社区被评为山东省水产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获青岛市渔业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海尔集团在社区野鸡山东边的海岸上建立了占地面积300亩的海尔培训国际中心。原社区党支部书记刘端荣曾当选过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1700万元,人均5800元。      港东社区码头   社会事业 1998年,社区居民踊跃捐款,投资380万元翻新了原港东小学校舍,建起了占地27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该校2001年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在社区西河下游600米处修建漫水坝,形成人工湖,发展海上划船、钓鱼等旅游项目;筹建了老人活动中心,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联系电话 86-0532-87912018   

高家社区

  高家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弘治年间,高氏三世祖“高才”从常家社区迁到石人河南立村,故名南石人河;1935年,改称高家社区。另一支高氏族人于1968年由香涧、石人涧迁来定居。老涧沟自然社区的高氏是清乾隆年间从高家社区迁入的。唐氏先祖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即墨岙山卫黄哥庄迁来定居。蓝氏祖先于清嘉庆三年(1799年)由即墨蓝家台子迁来定居老涧沟。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驻地西北3公里处,东靠珠顶山,南靠盘龙山,西邻梁家、常家两社区,北邻何家社区,含高家、老涧沟两个自然村,2004年共有280户,840人,社区居民以高、蓝、唐姓为主。      高家社区一角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机件加工和手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起了索具厂、标准件厂、塑料制品厂、纸箱厂、矿泉水厂、养鸡场、养鸽场等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山岚上遍植松树、刺槐等生态林及樱桃、桃、杏、枣等果树,发展了茶树种植,建起了茶场,吸引游人前来休闲野餐、观光度假。2004年,社区经济收入3000万元,人均5000元。   社会事业 社区先后投资修建了两道拦水坝,防止了高家河汛期泛滥;为社区居民安装了自来水,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社区居民吃水难的问题;投资硬化了社区中道路8000余平方米,建起了6座垃圾池,并配备拖拉机运送垃圾;社区居民安装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投资8万元建起了幼儿园等。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801   

晓望社区

  晓望社区   村庄由来 相传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是肖氏,因盼日子兴旺,故名“肖旺疃”,但肖氏不兴,逐渐从社区里消失。明永乐二年,苏安卜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此居住;姜氏于明初从小云南迁南窑自然村;另一支姜氏于清朝中期从桑园社区迁西山自然村;唐氏于清朝末年从唐家庄迁黄岭后自然村。1936年社区名由“肖旺”改为“晓望”。社区中隋、姜、苏、李等姓氏居民均在社区里建有祠堂。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5公里处,东邻峰山西社区,南面与西面依大山,北邻王哥庄社区,由晓望、南窑、西山、黄岭后、栗子沟五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有居民974户,2635人,居民主要有李、隋、姜、苏、刘等姓氏,还有咸、阎、高、张、王、林、金、唐、柳、罗等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距离仰口风景区仅2公里,地理位置颇佳。这里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南有财神庙、北有菩萨庙、西有关帝庙、东有土地庙,还有石佛爷庙、牛王爷庙、山神爷庙、三官庙等。这些庙宇大多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或“文革”中被毁。在社区西南的山口,有一道士庙,名曰“塘子观”(紫霞观),为南宋时期所建,是太平兴国院(太平宫)的脚庙(清朝初年又划归“修真庵”作为脚庙)。宋末元初大画家、书法家“雪松道人”赵子昂(赵孟頫)被此观及周围的秀丽山水所陶醉,在此观西侧巨石上镌刻“世外别墅”四个大字,至今犹在。1938年3月15日,日寇进山扫荡,冲进塘子观杀死道士,烧毁两厢,1948年重修,“文革”中被毁,近年来为保护文物古迹,在原址重修了塘子观正殿。   社区西南方是“二龙山”。在山下的深壑幽谷中,曲涧迂回,流水淙淙,仰望险峰嵯峨,怪石嶙峋,紫霞山、独秀峰、香炉峰、文笔峰等,形象逼真,秀丽无比。元代名道士邱处机命名的“白龙洞”(玄都洞)、形同铜打击乐器的“光光崮”、似弥勒佛端坐的“星石”、状如雄踞苍鹰的“蹲鹰石”等,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山脊的丛石叠磊中,有一石洞名曰“闭云洞”,又名“谢丽洞”,这里有一段凄美的历史故事。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农历二月初六日晨,南宋军与元军在珠江口“零丁洋”崖山海面大战,宋军战败后大臣陆秀夫抱九岁幼帝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当时躲在临安(今杭州)天目山的皇帝两太妃谢丽、谢安(姐妹俩)携随从化装成渔民,乘船北上在仰口湾登陆,到太平兴国院出家为道,后移居后脚庙塘子观。二谢常年在闭云洞中苦修,时常掩面痛哭,怀念故国亲人。她们出资扩修了殿堂庙院,扩凿了“闭云洞”、“白龙洞”,并在崂山道场中潜心研究道乐经典,结合宫廷音乐,改革旧有道乐曲牌,编撰了“道乐大曲牌三清号”等,后人称之为《谢谱》,是崂山道乐中很有价值的珍品。二谢死后,葬于双台,其墓名曰“皇妃茔”。   晓望社区西南的二龙山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1972年该社区在该山东侧谷口处修筑了一座库容量12万立方米的水库,名曰“塘子观水库”,作为该社区的水源地。1994年崂山区政府又在此水库之下新建水库一座,名曰“晓望水库”,库容量达136万立方米,为王哥庄街道及周围社区供水。这两座水库上下相连,形式独特,站在高坝极目远眺,山青水秀、美不胜收,近处山峦、社区和远处的大海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社区人物 晓望社区有众多的优秀人物。该社区原党总支书记隋礼先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青岛市人大代表;该社区苏义霞,1945年参加革命,0党员,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社区居民苏世春曾积极参加过抗日活动,解放前去台湾,1980年任少将参议,1992年退休,曾多次回乡探亲。二龙山茶厂厂长、高级技师李世财多年致力研究崂山茶的生产加工技术,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加工工艺,产品多次获得省、市、区多项奖励,本人也多次获青岛市制茶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社区拥有农工商总公司及20余家个私企业,其原有的机械、化工、饮料、包装等10余个集体企业,已改为股份制,生产的以“晓望”为品牌的硫酸、醋酸钠、明矾、饮料、酒、矿泉水以及金马牌啤酒等都受到客商和消费者的好评。社区利用本地温润的气候条件、良好的水质和土壤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试种崂山茶并获得成功,从90年代起大面积推广,现已建成1000余亩的无公害崂山茶种植基地,培育出色味俱佳的优质绿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区。“晓阳工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茶叶”,培育出“晓阳春”等名牌茶叶,成为崂山茶中的珍品。该社区还在茶艺表演上大做文章,建起了“崂山茶艺馆”吸引游客,扩大崂山茶的知名度,使崂山茶生产成为该社区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29700万元,人均收入6451元,成为崂山区经济强村,并获青岛市崂山茶种植专业村、青岛市科普示范基地、青岛市生态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晓望村茶园   社会事业 晓望社区居民喜爱戏剧,民间文艺活动活跃。解放后,先后排演了现代吕剧《李二嫂改嫁》、传统吕剧《龙凤面》、革命现代吕剧《奇袭白虎团》等剧目,深受社区居民及周围群众的欢迎。每逢春节,秧歌队载歌载舞,舞龙队上下翻腾,彩车装点精美、五彩缤纷,歌颂了经济的发展和美好的生活。社区东建起了居民楼区;投资75万元修建1.5万平方米道路;投资150万元装修茶叶博物馆和茶艺馆;免费为社区居民安装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每年对70岁以上老人、困难户、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建起了社区中心广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健身娱乐设施等。社区还制定了民规民约,对居民进行家庭美德教育,树立破除迷信、尊老爱幼、移风易俗、遵守社会公德新风尚等。   联系电话 86-0532-87849389   

曲家庄社区

  曲家庄社区   村庄由来 曲家庄社区包含栗子沟、长湾、辛家岭、仰口、泉岭、上庵子、朱家沟、下桥、柞岭子、新社区、下屋、曲家庄、兔子洞13个自然村,来历不同。如曲氏“文奎”兄弟二人明朝初年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刁龙嘴西山自然村,清朝初年又迁到曲家庄定居。栗子沟自然社区始祖“苏安卜”由云南迁居肖旺疃,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前祖“苏学先”又迁此定居。长湾周氏族“德梅”于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居管岛,后又迁港东,五世族再迁车家岭,祖“周吉元”于清道光年间又迁此定居。车家岭的周氏与长湾的周氏同族。泉岭自然社区的于氏族“歧太”于清道光六年从刁龙嘴社区迁到此处。仰口自然村的曲氏与曲家庄曲氏同族,该支族“曲忠”于清朝咸丰年间迁此定居。曲家庄社区原名“石疙瘩后村”,因该社区位于有许多石疙瘩的地方的后面而得名。1935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来到此地,认为此村名不雅,与仰口的美丽风景不协调,改为曲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仰口湾”畔,太平宫东侧,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优美。2004年,有630户,1594人,居民有曲、李、刘、苏、于、周等姓氏组成。   社区特色 社区地处仰口风景区,太平宫是著名景点,还有关帝庙、东华宫遗址、寿字峰等。这里秀水潺潺、林木葱茏、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仰口湾、觅天洞,幽渺神奇、幻景迭出;狮子峰、绵羊石,形态各异、浑然天成、惟妙惟肖,启人遐思……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增添了超凡入化的人文景观,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游览胜地。   经济状况 区经济原以渔业、农业为主,工副业以采石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结合旅游业种植了崂山茶、栽培了风景树、发展滩涂养殖等;进行了商品房开发、橡胶制品、塑料制品、五金、液化气器具检修、加油站、煤气站和多家旅馆、商店等,成为王哥庄街道的经济强村。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达21500万元,人均收入6123元。   社会事业 联合建成了现代化的晓望小学,新建幼儿园达到市级标准,社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等。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青岛市安全村庄、崂山区卫生先进村、环境建设示范村等。      曲家庄村居民楼   联系电话 86-0532-87849888   

刁龙嘴社区

  刁龙嘴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于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到牟平县大水泊社区,清同治九年迁此定居。于氏弟兄三人,长兄去了即墨县岙山卫邺庄,二兄在刁龙嘴社区大柳行定居,三弟在莱阳。随后,朱、林、姚等姓氏居民也先后迁居入该社区。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6.5公里处,三面环山,东临大海,西南与华严寺为邻,北靠仰口风景区,2004年有473户,1209人。居民以于姓为主,还有朱、林、姚等姓氏。      刁龙嘴村貌   经济状况 社区的经济原以渔业为主,农业为副。渔业主要捕捞鱼虾和小海货。农业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社区中工副业原以采石为主。改革开放后,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渔船已达70余条,从事海上捕捞,并建有百余亩海珍品养殖基地,海产品中以崂山银鱼(面条鱼)和海蜇最为有名。栽植了优质品种的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果树和黑松、梧桐、柞、楸等公益生态林。尤其是大力发展了茶叶种植,茶园已达300亩。这里生产的“白云洞”牌矿泉绿茶已形成3个系列、10多个品种,成为茶中上品,现已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可,并在第五届“中茶杯”评比中获名茶称号,该社区也被誉为“崂山茶叶之乡”。随着崂山风景区的开发,社区发展了旅游服务业,建起了塑料厂、3个矿泉水厂、崂山绿石加工厂以及饭店等。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达6500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建起了容量为10万立方米的水库,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农民长期吃水难的问题;硬化了社区中道路,安装了路灯,对公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修建了渔港码头,加固河坝,社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为独生子女办理养老保险,为五保户老人出资建敬老院。   联系电话 86-0532-87979999   

返岭社区

  返岭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刘氏先祖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大槐树里头迁徙居于即墨官庄,后长居葛村。清康熙年间,长支仍居葛社区,二支徙居楼山宋哥庄,三支散居葛村、返岭社区、长岭社区、塔子夼、海泊尹家屯等地。刘氏家族在返岭立村后,人丁兴旺,现已占该社区人口60%以上。随后林、于、姚、周、曲等姓氏居民又陆续迁入。因社区居民经常往返岭前岭后诸自然村,而得名“返岭”。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8公里处,东临崂山湾,西贴崂山东麓,北邻雕龙嘴社区,隔泉心河与长岭社区相望,由返岭前、返岭后、小黄山、后沟、志石、河北崖等六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有386户,1018人。   社区特色 发源于巨峰东麓和棋盘石山的泉心河(又名旋心河),在中游与山涧泉水合成一股,流经社区前,向东流入黄海,流程5.4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返岭社区周围胜景甚多。登高远望,山海相依,云雾缥缈,似梦如幻。东面的崂山湾,海水绿如蓝;海边的龙王台,传说是龙王点将的地方;西面的华严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被誉为崂山三大寺院之一。还有狮子岩、天波洞、那罗延窟、斐然亭、望海石等,都是游人的好去处。      返岭村一角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社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居民建超市、开饭店、跑出租、做导游,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在东海边的滩涂上,建起20余亩海珍品养殖基地,向周边养殖户推广最新养殖技术和优质种苗;捕捞业已拥有机船40余条,其捕捞的银鱼,已被定为崂山特产;同时引进青岛益青公司3000万元资金,将著名品牌“崂山矿泉水”基地引进社区。社区还将环保生态理念注入大旅游之中,在海边栽上生态树,为游人休闲、垂钓提供方便。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93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501元。   社会事业 进社区路全部硬化,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安上了有线电视;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开展,为各项事业捐资等。先后获得山东省和青岛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979268   

长岭社区

  长岭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20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2。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峰山西社区、青山社区、荷花社区、西山社区、姜家社区、桑园社区、王哥庄社区、会场社区、港东社区、高家社区、晓望社区、曲家庄社区、刁龙嘴社区、返岭社区、黄山口社区、港西社区、唐家庄社区、大桥社区、西台社区、东台社区、秦家土寨社区、江家土寨社区、浦里社区、王山口社区、张家河社区、黄山社区、何家社区、解家河社区、黄泥崖社区、囤山社区、常家社区、梁家社区、庙石社区相邻。  

黄山口社区

  黄山口社区   村庄由来 清朝初年,姜氏族为避战乱迁入南厥宅科定居,后长支迁入黄山口下立村,故名黄山口村。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驻地东南12.3公里。北邻黄山社区,东面青山湾,南邻青山社区,西依崂山山脉。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2004年,有87户,250人,居民以姜姓为主。   社区特色 社区建有人工渔港,沿岸筑有石坝1条,长40米,高4米,湾港面积约1500平方米,热潮时水深4米,低潮干出。湾底多石子,可停泊渔船。社区东南“双岛圈”盛产花骨朵石(五彩鹅卵石),既可用于建筑装饰与观赏,又可用于健身,受到人们的青睐,并远销日本、韩国。此处海面辽阔、海岸蜿蜒曲折,与崂山头隔海相望,是人们闲暇之余在礁石上悬丝垂钓的理想场所。每逢退潮时,人们可涉滩穿礁、赶海捉蟹、拾海螺、敲牡蛎、钓蛏子。尤其是那些慕名而来的城里人,被这秀丽的风光和丰盛的海产品所吸引,攒动的游人,五颜六色的旅游帽,随风飘飘的彩裙,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黄山口村貌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口社区受益于太清宫风景区,政府投入资金修了通往山外的公路。社区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遍植黑松、银杏。社区先后投资50万元修建了两座库容量分别为800立方米和1万立方米的水库,解决了社区居民吃水和灌溉的问题。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茶叶已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购置了渔船,开展远洋捕捞;发展了海水养殖业,如对虾、海参、鲍鱼、扇贝、石花菜等,形成了以名、优、特品种为主的高效渔业。同时重视发展旅游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支持个体经营,开饭店、设摊点、当导游、开出租车等等。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收入5520元。   社会事业 硬化了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家家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等。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已蔚然成风。   联系电话 86-0532-87948255   

港西社区

  港西社区   村庄由来 最早来这里的是何氏,在社区东沙岚定居。随后刘氏迁文武港之西立村,故名港西村。在立村之前,刘氏就在后滩自然社区散居多年。后来刘氏人丁兴旺,成为社区里的第一大姓。据传,明永乐年间,刘氏祖甫进、甫发兄弟四人自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后滩时,这里原是一片盐碱地,刘氏来此以烧盐、打鱼为生, 至今尚遗留该自然社区老屋基上的拴锚石、蛎壳,证明这里原是海村相连。因此该社区有“何家的沙岚、刘家的后滩”之说。后刘氏六世族“义”再迁港西社区定居。沙岚、双台东自然社区的刘氏,分别是该支六世族、十六世族从后滩自然社区迁入的,均与后滩刘氏同祖。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公里,文武港西岸。隔河东邻港东社区,南靠峰山西社区,西临王哥庄社区,北面大海,与会场社区相望。包括后滩、沙岚、双台东三个自然村。2004年,社区有560户,1447人。以刘姓为主,还有何、隋等姓氏居民。      港西社区远眺   社区人物 该社区的刘文英早在崂山中学求学期间,就积极的参加抗日斗争,后来去台湾,任过少将等职务。改革开放后,刘文英先生多次回乡探亲,表示了盼望台湾回归的强烈愿望。1944年1月,该社区刘明耀任崂东区自卫团副团长,进行了抗日活动。   该社区还涌现出国家、省级劳动模范。现任崂山八中校长的刘伦学,把一所贫穷落后的山区学校变成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校长。《青岛日报》曾以头版头条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人民日报》也在显著位置上做了追踪报道。现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刘伦江,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百佳计生主任”等多项荣誉。   经济状况 该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机件加工和翻砂为主,已植生态公益林37.5亩,栽植黑松等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5860万元,人均收入6178元。   社会事业 社区里建起了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如网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条件。全社区已有85%的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912888   

唐家庄社区

  唐家庄社区   村庄由来 社区唐氏祖“德全”系安徽省凤阳府寿州县东南乡鹊儿窝社区人。明朝永乐元年从军北征,后任直隶保定府栾阳中军守,又调至山东莱州府岙山卫任世袭指挥。传至九世,其分支于康熙二十年徙高家村,至十三世祖其一支从高家村迁凝真观之后立村,1935年改以姓氏命名。该村所属刘沟自然村,刘氏祖“吉良”,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即墨县院上村迁此定居。建村时因村旁、沟内多柳树,故名“沟柳”,后以姓氏命名为“刘沟”。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公里。东邻何家社区,南邻常家社区,西邻庙石社区,北依虎岭顶。2004年全社区192户、477人,有唐、刘、李等姓氏,其中唐姓人口占70%。      唐家庄社区一角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采石为主。种植生态公益林769.5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树。改革开放后,社区居民们修水库、建水井,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装电视、安路灯,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种茶叶、办企业、搞旅游,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快速提高。正在建设的龙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娱乐健身、餐饮品茶、垂钓野餐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游客带来休闲观光新去处。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达900万元,人均收入达5010元。社区星级文明户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7911798   

大桥社区

  大桥社区   村庄由来 大桥村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由大桥、-石、林花、峡口庙四个自然社区落组成,因当时王哥庄和即墨临界周围没有桥,惟有该社区东有一大桥,故名“大桥村”。大桥社区朱氏祖于明崇祯年间由山西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早阳县大槐树底下迁即墨铁旗山后,到清道光年间迁至大桥社区定居;王姓是清初年间从即墨东葛家社区迁到大桥社区定居的。-石自然村孙氏祖,于明朝初年由山西小云南大槐树底下迁即墨县官庄社区,清道光年间又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巨石形似-,故名“-石村”。林花自然社区王氏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小云南大槐树底下迁至即墨县柳沟社区定居,至清道光年间,其一支王坤迁此定居,因社区附近丛林茂密,山花烂漫,故名“林花村”。峡口庙自然社区李氏祖“士信”,于明永乐二年由青郡枣行迁至即墨县岙角石社区,至七世祖其一支于明万历二年迁此定居,因村近“峡口庙”,故名“峡口庙村”。   大桥社区-石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方10公里,崂山北麓三标山脚下,东邻西台社区,南依大山,北面与西面分别与即墨市和城阳区交界。大桥河穿社区东北,向东流入土寨河。2004年该社区有218户,562人,王姓占40%。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和苹果等,工副业以采石为主。现有耕地246亩,山岚1700亩,已植生态公益林1687.5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树。改革开放后,社区积极招商引资,以土地租赁形式建成了旅游山庄,建起了与台商合资的“蓓芬露矿泉水厂”和中美合资的“康思福矿泉水厂”、印刷厂、恒顺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开辟崂山茶100余亩,建起青岛政和茶苑,进行加工销售。积极发展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种植杏树、桃树、樱桃树等20余亩。花卉苗圃2亩,内有商品树雪松、龙柏、耐冬、茶花、樱花、玉兰、黄杨、水杉、紫叶李等花木。鼓励支持社区闲散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引导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国门”进行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达120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5000元。   社会事业 近年来,投资在社区南山上截流,建起土自来水站,修建储水池两个,容量1400立方米,解决社区居民吃水问题。硬化进社区路1600平方米;建起了办公楼,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兴建了社区幼儿园,办起了新型合作医疗,与东台社区、西台社区共同投资70万元重建东台小学。该社区星级文明户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7975190   

西台社区

  西台社区   村庄由来 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蒋氏和辛氏,后因人丁不旺而绝迹。社区李氏祖“士信”于明朝永乐初年,由青郡枣行社区迁即墨县城东三十里之岙角石社区,其七世祖中一支于明朝万历二年迁此土台上立村。所属的西山自然社区李氏,系西台社区李氏分支,清朝初期由西台社区迁此看山定居。   政区人口    社区西临大桥社区,东靠东台社区,南依三标山,北与即墨市西上庄社区接壤,距办事处驻地7.5公里。有“大标尖,二标宽,三标山通着白龙湾”的说法。2004年该社区共有240户,720人,以李姓为主,王姓少许。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采石为主,原有耕地428亩,山岚1600亩。现有耕地420亩,山岚1600亩,已植生态公益林1554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树木。改革开放后,社区居民,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山凿石,广为筑屋建房之用。种植崂山茶和果树、养花卉、办企业、建水厂,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1160万元,人均4489元。目前,该社区利用地理优势,正在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园。      西台社区一角   社会事业 西台社区文化氛围浓厚,五、六十年代就组织演出吕剧《彩楼记》、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及快板书、二人转等剧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联合出资建立了东台中学(现改名为崂山七中),重建东台小学。社区居民青岛利客来商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敬出资5.4万元,为社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使以往信息闭塞的小山社区也看上了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87975289   

东台社区

  东台社区   村庄由来 社区含曲象沟、车台南山等社区。相传社区江氏祖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到即墨烟霞社区居住,九世祖“江浩”于万历年间再迁到江家土寨,到十世祖某支迁到此处。曲家沟自然社区曲氏祖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此定居,以姓氏命社区名。东台南山自然社区姚氏祖于清朝末期,由即墨县姚家庄迁来看山在此定居,因社区建东台社区南山坡上,故名。随后,孙、鲁、顾等姓氏也相继迁来此地。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的西北方,距办事处驻地7公里。东邻江家土寨社区,西邻西台社区,南依虎岭,北面与即墨岙山卫镇西上庄接壤。2004年有800户,2175人,顾、江、鲁、孙为社区中的大姓,鲁姓氏占总人口的60%。      东台社区古槐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和苹果,工副业有采石、建筑业、绣花边和加工粉条。原有可耕地2235亩,山岚6600亩。现有可耕地1176亩,山岚3842亩,已植生态公益林3699.5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树木。该社区有种花种茶的历史,培育耐冬、茶花、桂花、杜鹃等名贵花卉,又引进了荷兰莲花;崂山茶生产已成为社区的农业支柱,“露涎春牌“茶,曾获山东省茶叶评比第二名。双涌泉矿饮料有限公司,被评为崂山十大特产品牌单位。该社区设立的集市,每逢农历三八为集日,届时,方圆群众齐集这里,成为王哥庄街道第二消费市场。2004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达680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5103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975678   

秦家土寨社区

  秦家土寨社区   村庄由来 社区秦氏祖“福荣”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即墨县,始居南关,明朝末年迁此定居,冠以姓氏而得名。明末,张氏祖从宁海迁即墨县岙山卫,后到秦家土寨社区定居。因军队曾在这儿附近的沙滩上安营扎寨,故名“土寨”。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的最北方,距办事处驻地6.5公里。该社区包含大石头和秦家土寨两个自然社区。北依鹤山,西与即墨岙山卫西上庄社区相连,东南与江家土寨社区相邻,东临黄海。2004年全社区380户、1022人。有秦、张两大姓氏,其余为刘、吕、孙等姓氏。      秦家土寨社区(部分)   社区特色 社区东北的鹤山,山不高而峥嵘清秀,涧不阔而深奇幽妙,境不广而曲折回环。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和果品为主,工副业以采石为主,原有耕地792亩,山岚850亩。现有耕地718亩,山岚850亩,已植生态公益林834.5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山楂等树木。社区南的土寨河,河道宽阔,地下水和河沙蕴藏量丰富。以前,每逢汛季,河水经常泛滥,威胁社区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造了土寨河,大兴水利建设,打机井,建起灌溉渠,对1000多亩良田进行了自流灌溉,粮食亩产最多可达1400余斤,该社区是王哥庄街道主要产粮社区之一。   80年代社区在海边沙滩建起了育苗养殖场,培育出的第二代斑节虾苗种,已经满足了全街道虾池养殖的要求,又为其它县区的养殖户提供了种苗保障,被誉为“对虾社区”。该场养殖的崂山刺参,以体壁厚、肉刺大等特点,被评为崂山十大特产品牌单位。该社区兴办企业,退耕还林,随着经济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人均5000元。   社会事业 该社区实现了“社区道路水泥化、居民吃水自来水化、户户烧饭液气化、家家通讯程控化、全社区电视有线化、社区居民生活优质化”,70多栋居民别墅楼拔地而起,已展出现代化新社区的新景观。   联系电话 86-0532-87846831   

江家土寨社区

  江家土寨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兰姓即迁此立村。明万历年间江氏从即墨烟霞社区迁到此地,后改名江家土寨村。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方5.5公里处,东邻大海,西邻东台社区,南依南山,北与即墨市岙山卫镇相邻,土寨河从社区中穿过。2004年,社区共有1000户,2182人,以江姓为主,另有王、兰、黄、于、陈等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北的鹤山,山上花木葱茏,山中有“梧桐金井”、“七磴楼”、“仙鹤洞”、“二十四孝宫”、“岳飞庙”、“遇真庵” 等名胜古迹。相传幼年双目失明的山东莱州府掖县徐复阳,为鹤山遇真庵邱长春门下徒孙李灵仙道士所收养,李把九个铜钱撒于涧内荆棘杂草中,让徐摸之,以练其静心修性之功,徐一年得三文,三年摸完,眼睛忽开而明,功果0。徐复阳后于鹤山遇真庵的“仙鹤洞”面壁九载,又从师张三丰学经习武,被称为“鹤山派”,也叫“崂山派”。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康熙年间,太清宫道长褚守恃出资重修该庵并派主持叶泰恩任道长,从此该庵成为太清宫的下院。叶道士精医药,善鼓琴,专心庙事,使该庵成为清初在崂山很有名气的道场。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机件加工为主,原有耕地2026亩,山岚8500亩。现有耕地1500亩,山岚8500亩,已植生态公益林2344.5亩,栽植黑松等树。社区南地域宽阔,土壤肥沃,是王哥庄街道重要的粮食产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社区东围海造田,可种水稻,后改为人工养虾池;社区东沙滩也养殖了竹节虾和各种蛤蜊。开办了橡胶膜具、机头、轮胎、饮料厂等企业。种植崂山茶已成为社区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04年,社区总收入138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   社会事业 社区居民喜爱文艺活动,秧歌、健身、篮球、文艺表演等已成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的主要形式,出现了一批剪纸、绘画、书法、读报、图书等特色文化户。每逢春节,装点精美华丽、五彩缤纷的彩车,参加街道民间文艺汇演;展示民间歌舞的秧歌队、高跷队、旱船队载歌载舞、欢腾跳跃,“猪八戒背媳妇”、“老媒婆说亲”、“唐僧师徒”、“济公-”,扮相诙谐滑稽,不停地向沿途观众作揖拜年,恭贺新禧。全社区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社区庄。      江家土寨社区居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7846885   

浦里社区

  浦里社区   村庄由来 据本社区《陈氏族谱》载:明朝永乐二年,陈氏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石人河入海口的西侧、蒲子湾东岸立村。浦里社区陈氏,分后街陈和前街陈。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的正北方,距办事处驻地4.5公里。新修的环海路穿社区北而过,东邻会场社区,南邻王山口社区,西依雕虎涧山,北邻江家土寨社区。2004年有1030户、2526人,社区中陈姓占90%,其次是董、姜、冯、李、张、赵、衣、黄等共20个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周有云起山、九桃山等山峦,以及偎依在果树葱茏、盛景荟翠山峦上的簸箕掌、烟台顶、竹岔俺等孕育着美妙神话的奇石景点,自古就有“南有九桃山,北有竹岔俺,西有簸箕掌,东有云起山”的顺口溜。社区东南的烟台顶,南北走向,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因该山顶早年间为防倭寇设过狼烟台而得名。社区南纱帽山西坡上曾有明末重臣黄嘉善的第八墓葬(为防盗墓以假乱真),此人官至兵部尚书,获“少保”、“太保”的殊荣,逝后皇帝也为之辍朝致哀。   明末年间,陈氏于社区东空阔地处建有“竹岔庵”,后重建为“三官庙”。此庵占地面积5亩,庵中有“大殿”、东西两厢与附属房共18间,庵前有庙台、钟楼等设施,内有200公斤重的大钟。内有“老祖爷”与十八罗汉塑像,每年正月十七日与会场社区“老祖爷洞”一起逢庙会,当时香火甚为兴盛。由于浦里社区位于两河交叉处,近临大海,每逢汛期,洪水就会漫过河坝,淹没农田、冲入民宅,社区居民深受其苦,曾有“浦里村,穷地方,秃山薄地少产粮,浦里河里发大水,全村贫农闹饥荒”的顺口溜在当地流传。      蒲里社区中心广场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以渔为副,工副业以机件加工为主,兼有采石与绣花边。现有耕地1711亩,地势低洼平坦,土地肥沃;有山岚850亩,已植生态公益林817亩;社区东北面还有可供养殖的500余亩滩涂。改革开放后,社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搞建筑、开工厂等,并积极招商引资,有9家企业在该社区落户。同时积极发展水果、花卉、苗木等产业和养鱼、养虾等海水养殖业。借助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拥有700余亩优质茶园,茶叶已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1100万元,人均收入5502元。   社会事业 浦里社区有重教育的传统。1919年始,社区开始利用祠堂兴办小学, 1937年,社区居民的孩子到沈鸿烈时期所建的浦里小学上学。1958年普及小学教育。80年代普及初中教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普及高中,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进入大学深造。1994年春,社区筹资80万元重建了社区小学,后投资扩建浦里小学和重建浦里幼儿园,并每年均投入7至8万元用于学校和幼儿园,教学质量名列街道前列。1998年,学校被评为青岛市学校管理水平优秀等级学校。该校教导主任衣爱英曾获“青岛市园丁奖”,教师李俊杰曾获“青岛市劳动模范”,幼儿园也于1998年达到青岛市一类园。1920年春,社区里就有柳腔戏班子,演出《赵美蓉观灯》等传统剧目。1950年,配合土改演出歌剧《三世仇》。1953年社区里排演了现代话剧《小二黑结婚》等剧目,并深入周边区、市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秧歌、健身、篮球、文艺表演等活动已成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形式。   社区投资硬化了社区道路,修彻了东河河坝1200米;大搞环境绿化,为社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建起了集医疗、商业、健身、农业服务、体育休闲一体的社区活动中心等。   联系电话 86-0532-8791816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山口社区

  王山口社区   村庄由来 据社区《于氏族谱》载:于氏祖于清朝中期,从即墨大人社区迁此小山上立村,因背依小山,故名“北山”。后王氏迁入,因该社区地处山口,社区居民多王姓,1935年改名为“王山口”。   政区人口    坐落于石人河东南侧的九桃山南麓,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2.5公里,东邻会场社区、南邻王哥庄社区、西依荷花社区、北靠浦里社区。整个社区呈半岛状,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渔村。包括7个自然村。2004年全社区370户,1040人,有王、于、姚等13个姓氏,其中以王姓最多。      王山口社区进社区路   社区特色 社区北面有一山,山上有一奇石,上面有经多年风化自然形成的九个栩栩如生的小石桃子,因此,取名为“九桃山”。用锤敲击九个小石桃子,发出九种不同的音响,清脆悦耳。在“九桃山”的山口,有一庙名为老君庙,又叫“紫霞庵”。传说有一道人从北边背来一尊紫铜像,准备运往南山庙中安放,但当他背到山口时又饥又渴,十分劳累,在此歇息时,被这里的风景所迷,就准备把这尊紫铜塑像放在山口上,但又怕空手回去庙上主持责骂,想来想去就编了一个谎言,回去对主持说,他背着紫铜像走到九桃山庙口歇息时,做了一个梦,梦中老君爷对他说,要他把紫铜像放在庙口上。庙上主持听了道人的话,半信半疑,就和他一起到“九桃山”查看,果真山口上放着一尊紫铜像,看这里的风水不错,称为“老君庙”。此庙为一自然岩洞,内有一尊紫铜像。人们自发来此谒拜。庙前有大戏台,四周有围墙,庙前东西各有一棵柏树,树龄300余年,其中东株1978年被砍,做了小渔船。后人又补栽一棵,现两树均生长茂盛。自老君庙建起后,香火兴盛,每逢正月十一庙会,居民在庙前扎起戏台,唱上几天大戏,社区周边亲戚朋友都来逛会。1945年,日本将庙中的紫铜像偷走,至今杳无音信。后来,社区请来艺人重塑老君泥像,在文革中被毁,现只剩庵下一山神庙。   民谣道:“九桃山、九桃山,春天已到,梨花开满山”。这就是有名的梨树沟。居民为绿化荒山,在山沟栽种梨树。春天这里开满梨花、桃花、苹果花。花香扑鼻,沁人心肺。秋天满山沟果实累累,人们品尝着甘甜可口的鸭梨,真是别有风味。站在“九桃山”上眺望,山影与水光相映,好像一幅水墨画长卷。在梨树沟西北的小山上,有一块像炕一样的四方石,人们取名为媳妇炕。相传,刚娶来的新媳妇在此坐坐,就可早生贵子。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为渔农结合,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有时也下海捕捞等。改革开放后,在原有的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山地,垦植耕地,栽种苹果、桃、柿子、梨等果树100余亩、花卉苗圃1500余亩、崂山茶200余亩。建起了崂君宫、名人茶厂两个茶叶加工厂和养虾场、养鸡场、养貂场、养猪场,养殖对虾160亩。建成了古世经济发展中心,开办了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工贸公司、建筑公司、油坊等企业。建起了占地3亩的游乐场。特别是2004年在社区南王青公路东侧建起了占地700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的青岛崂山海上养殖旅游观光园,水域面积600亩。园内突出生态与水景两大要素,建有生态绿化带,辟鱼虾试验池、梭蟹试验池、海水游泳池、海水净化池、对虾养殖水域、鱼类养殖水域、新品种试验水域,海珍品越冬实验室、宠物养殖区等。2004年,社区经济收入20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84276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家河社区

  张家河社区   村庄由来 相传,社区张氏祖张奎于清朝初年由莱阳县迁此看山定居。张家河因此得名。      张家河水库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西北方,石人河西北的南山坡下,东邻浦里社区,南邻何家社区,西邻西山,距街道办事处驻地4.2公里。2004年,社区131户,362人,以张姓为多,约占45%,刘、江两姓占45%。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原有耕地167亩、山岚300亩。现有耕地127亩,山岚300亩,已植生态公益林295.5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树。1997年社区,进行河蟹试养获得成功。居民开办工业企业,在社区东建起新楼区。建设拥有经济园、休闲园和花圃园的西山生态观光园, 形成春为观花赏果,夏为休养避暑,秋为观叶食果,冬为休闲娱乐的四季乐园。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人均50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911676   

黄山社区

  黄山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林氏先祖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居济南,一年后再迁青山南侧林家台子。因水源不足,又于明朝永乐四年迁此定居。因该社区处于黄山西北,以山取名。隋氏先祖从山西省小云南先迁至“肖旺疃”(现晓望社区),随后其长支到此定居。后来,林、张、刘姓居民先后由青山社区、王哥庄社区来到这里,形成了村落。   政区人口    坐落于崂山东麓王哥庄街道驻地东南11.8公里处,北邻长岭社区,东面崂山湾,隔海与大管岛、狮子岛相望,南邻黄山口社区,西依黄山崮,整个地势西高东低。2004年有社区居民330户,971人,林姓占70%,其余的为隋、林、张、刘等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周边是一些独具特色的山岭奇峰,如黄山崮、望海楼、万年船等,最使人称奇的是黄山崮下的桃核石与风凉涧。桃核石形象逼真、鲜活,桃核与桃仁的轮廓清晰可见,如同鬼斧神工、令人留连忘返。相传当年观音菩萨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吃仙桃时,将桃核抛落在这里,变成现在的“桃核石”。在黄山崮与万年船(黄山上的一块巨石,远望象一只帆船)两山之间有一山涧,山涧中有一泉,常年不涸,水质甘冽,夏季路人愿在此休息乘凉,故名“风凉涧”。      黄山村貌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以渔业为主,兼有农林和采石业。社区东的人工渔港是主要的渔业设施,1964年仅能停靠渔船10只,后拆除,现已建成6000余平方米的新港,可停泊20马力以上的渔船30只,到1997年已有捕捞船70只,养殖船50余只。农、林业原有耕地412亩,山岚2000亩,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山岚上植生态公益林1851亩,主要植有黑松、楸、柞、梧桐等。因社区遍布多年的大楸树,被誉为岛城楸树第一社区。社区西北山涧之南的高埠上有一柞树,树龄悠久,被列为崂山第一柞树。改革开放后,社区根据地处太清宫景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开辟茶园140亩,建起了青岛茗绿茶厂、青岛碧华隆茶厂、青岛玉玺天茶厂。其中青岛茗绿茶厂,先后荣获青岛市第二届绿茶评比一等奖,青岛市绿色食品协会推荐食品。社区还引进了青岛泡花碱厂兴办的“黄棚山庄”,新建了容量15000立方米的黄山水库,修建了3000余立方米的塘坝,解决了茶园灌溉的难题。整修了500余米河道,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并进社区路进行绿化。重建了黄山小学,有170户社区居民住上了新建的二层楼。2004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4730万元,人均559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947185   

何家社区

  何家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徐氏路过此地,看见河岸上长有许多楮树,正好适宜做箩圈,他回家后说服父母同意,搬到此处定居。后来,何氏于明初相继从江苏江浦县槐树村迁到即墨县岙山卫定居,清朝初期何潮玉、何潮海俩兄弟从岙山卫村迁此定居;接着又有高、蓝、陈、曲、丘、刘、孙等姓氏居民来此定居。因该村建在石人河中游北岸,故名“北石人河村”。1936年改“北石人河村”为“何家村”。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3公里,东靠王山口社区,南靠高家社区,西邻唐家庄、庙石两社区,北邻张家河社区,2004年该社区有635户,1636人,以何、徐两姓为主,占全社区人口的近80%。      何家社区进社区路   社区人物 1940年1月,社区居民何云欣参加八路军,1945年在莱阳牺牲。1947年,地下党员祁治显,王书奎等,以从事教学工作为掩护,组织发动群众迎接解放。徐升习于1970年1月参加解放军,1970年7月在旅顺口牺牲。祁治显、王书奎分别任青岛市第一任宣传部长、团委书记职务。社区居民徐正民,曾任黑龙江省委秘书长、省检察院院长。高先法,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农民企业家。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采石和建筑为主,已植生态公益林1144.5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树木。有茶园300余亩,苹果、桃、柿子、梨等果树100余亩,大雪松20余亩,大龙柏10余亩,小龙柏15亩,还有耐冬大棚、茶花棚、蔬菜大棚等,并建起了5个茶叶加工厂。先后成立和发展了天龙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盛奇五金厂、天卫五金厂、何家工具厂、宇星机械有限公司、旭升机械厂、广进纸箱厂、长虹低压电器厂、胜伟源建材厂,其中天龙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达6900万元,人均收入5501元。   社会事业 社区人喜欢戏剧,不论大人小孩都能哼出几口京戏。社区居民徐正因曾发起组成了京剧班子。居民何云芳组织成立了话剧团,每到冬闲,人们义务参加,把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每到春节期间被邀请到周围社区庄进行演出,演出的京剧有《空城计》《武家坡》《沙家浜》等,话剧《姑嫂上识字班》等。   近年来,社区新铺了水泥路。先后投资修河堤460米,清理河道400米。在社区西打大口井、建水柜,为社区居民安装自来水管。新建西河桥一座,解决了社区西居民过河难的问题。建起了面积1350平方米的社区小学。社区主要街道全部安装上路灯。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户户通。社区里建起了小市场,开设了饭店,建起了“利客来”商贸中心、“海龙源”经贸有限公司连锁超市。   联系电话 86-0532-87911666   

解家河社区

  解家河社区   村庄由来 据本社区《解氏族谱》载:解氏祖于明成祖时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居即墨城,明末再迁此定居,社区立河旁,冠以姓氏而得名。      解家河村貌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4.5公里处、石人河上游西岸,东靠天马山,南面锥子崮,西到劈石口,北邻黄泥崖社区。2004年,社区有197户,472人,其中高氏占二分之一,还有解、刘、孙、江、何等姓氏。   社区特色 该社区由黑涧、大五岔、小五岔、葛子涧、栗子沟、弘道观、荠菜涧、劈石口、解家街九个自然社区组成,散居在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3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的山坡和山涧间,是王哥庄街道东西跨度最大的社区。周围有马鞍石、鳖石、-石、弘道观等名石奇观,自古就有“马(马鞍石)瞅胶州,鳖瞅县(即墨),-石瞅弘道观”的顺口溜在此流传。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机械加工为主。2004年,社区种植崂山茶80亩。社区所产樱桃,以个大皮薄、香甜爽口而远近闻名。社区四周樱桃成片,是王哥庄街道第一樱桃大村。茶叶、果品收入是这个社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其次为建筑业、养殖业和农家宴。种植各种花卉1万余株,开辟了“竹园”、“果园”、“茶叶园”等特色园区。封山育林1500亩,种植各种果树500亩,使这个社区真正成了一个绿色生态社区。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人均500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社区里安装了自来水、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硬化了社区路面10000余平方米,新建了办公楼和幼儿园。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186   

黄泥崖社区

  黄泥崖社区   村庄由来 该社区由黄泥崖、黄家庵、南槽三个散布在山坡河边的自然村组成。清朝道光年间,高氏祖分支,至十一世祖从囤山前村迁此立村。随后常、解、刘、李姓居民分别从常家社区、解家河社区、返岭社区、北宅街道书院社区迁此定居。黄家庵自然社区的高氏祖于清朝同治九年从囤山前来此看山,繁衍成社区,故名。南槽自然村的高氏于民国初年由黄泥崖村迁此定居,该社区建于一马槽形巨石之北,故名。      黄泥崖村貌   政区人口    社区东低西高,东靠天马山,隔山与囤山社区相邻,北至庙石社区,南至解家河社区,西至标山,2004年有160户,386人,以高姓为主,还有常解刘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副业以采石为主。改革开放后,社区大力发展崂山茶园和樱桃种植,办起了茶庄,兴办“天然泉水厂”,发挥“茶”与“水”的优势;该社区樱桃产量在王哥庄街道位居第二,该社区与解家河社区联办樱桃节,引来八方游人。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5000元。   社会事业 黄泥崖社区有尊师重教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该社区居民办教师高玉英为山区的孩子送教上门,而获青岛市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73年原崂山县教育局向全县推广该社区的“速成识字法”,而使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山社区闻名全县。投资硬化了社区道路,安装了有线电视,新建了办公楼,建起机井让社区居民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321   

囤山社区

  囤山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高氏先祖高印、高宸弟兄从山西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先迁入即墨城东关外,三年后又迁入即墨城东三官庙外楸树园(现常家社区河西崖)。明朝成化年间,长支高安迁入囤山前定居立村。高氏宗族从三世祖到二十二世祖,共繁衍四千余人。除在原地居住外,还散居于本地解家河、黄泥崖、晓望、西山、王山口和李沧板桥坊、即墨以及江苏、东北等地。鹰窝自然社区的高氏与囤山街自然村高氏同宗,于清道光初年间由囤山前迁此定居,因此地有一高大石壁,早年有鹰在上面巢居,故名“鹰窝村”。民国初年,为便于区分,对各自然村进行了具体命名。该村因居于囤山前坡而得名“囤山前村”,后更名囤山村。      囤山社区一角   政区人口    北依囤山,南面石人涧,东邻梁家社区,西靠天马山,由囤山街、小山河、鹰窝、邱家坡四个自然村组成。2004年该社区有438户,1177人,除3户邱姓外,其余全为高姓。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地毯加工为主。2004年有420亩耕地,其中崂山茶305亩。近年来,该社区硬化路面10000余平方米;兴建了学校,改造了幼儿园,新建了社区办公楼;新建河坝900余平方米,建起了3座水库、5座桥梁,解决了茶园灌溉用水;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新楼区居民的吃水问题;开建了“计生协会茶叶示范基地”,在基地北侧办起了“囤山饭店”,经营海鲜类和山野类菜肴。社区还另建有100余亩的高效茶园,并建有茶厂,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与生产加工一条龙的茶叶生产基地。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200万元,人均519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578   

常家社区

  常家社区   村庄由来 据本社区《高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高氏先祖由山西小云南迁入即墨城东关,3年后又移住三官庙外楸树园(现常家社区河西崖)定居,因社区建在石人河之南,故取名“南石人河村”。常氏家族从山西小云南迁入上海浦东,再迁居到即墨城岙山卫 ,其五代世族之子常新,又由岙山卫迁到了“南石人河社区”定居。常氏七世家族曾与高氏七世家族结为翁婿之亲,后来常氏家族逐渐人丁兴旺,于1935年将“南石人河村”改为常家村。      常家社区村貌   政区人口    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5公里,石人河东岸、囤山之后,东有高家社区,西邻庙石社区,南靠梁家社区,北望何家社区,2004年共有386户、1011人,以高姓为主、占70%以上,其余为常姓。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副业以采石为主。改革开放后,栽植公益林和果树2000亩,如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并引进了高产优质品种;开辟茶园200余亩,并在家前院后栽植了20余亩崂山小青竹;兴办了福利纸箱厂等加工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6500万元,人均收入5044元。   社会事业 从2001年开始,社区先后投资20余万元硬化路面8000余平方米,并绿化亮化;将西河坝井周围上下河床进行了疏通,减少了水质污染,为防汛防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机井,不仅为社区居民安装了自来水,而且解决了茶园灌溉用水;投资12余万元建设学校和改造幼儿园。社区内设有社区居民学习、娱乐活动的基层党校、社区居民学校、文化室和棋牌活动室以及服务社区居民的医务室和警务室等管理服务设施。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669   

梁家社区

  梁家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天顺年间,皇帝御驾亲征漠北蒙古部落。当时,有蒙古同胞兄弟四人:哈、喇、木、儿归顺明朝,兄弟四人央求皇帝允许他们归汉定居,天顺皇帝念其有功于明朝,准其所请,封四兄弟为世袭山东即墨岙山卫达宦,或指导同知,或为附千户,各赐良田400亩,器皿64件。后来皇帝又分别赐给汉姓:白、梅、安、梁。为便于与当地汉人联姻,他们依次赐名为:白京世、梅克贞、安志全、梁频礼,所以白、梅、安、梁500多年前是同宗。梁氏先祖梁频礼,1457年到北京,诰授怀远将军,官居三品,第二年赴山东即墨岙山卫上任。清朝初年,梁氏三世族三支梁道成,从即墨马山前迁居石人河(现梁家社区河西崖)被称为西梁。明朝永乐年间,另一梁氏由从山西小云南隶籍迁居河东崖,被称为东梁。这里早年统称石人河,1936年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时,嫌此处诸村不好区分,以两梁居住此地为由,便以姓氏命村为梁家村。      梁家社区远眺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驻地西北方3公里处,大崂——王哥庄公路西侧。该社区东至高家社区,西至囤山,南至小山,北靠常家社区,2004年共有334户,797人,以梁姓为主,占95%以上。   社区人物 该社区梁氏先祖自古就是将军之家,梁氏(十四世祖)后裔梁方湖,机智勇敢,智慧过人。相传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即墨一百姓因不堪忍受一德国人的欺侮,而将其杀死,德国人限期让即墨县令侦破此案。当时在即墨为一饭庄掌柜的梁方湖,主动为即墨县令出谋划策,用一在押死囚顶替杀德国人的百姓,这样既解救了爱国人士,又为即墨县令了结了难破之案。他还利用与县令的这层关系,用同样的方法解救了多个怒杀地痞、恶霸的平民百姓。该社区的梁保柏解放前在东北参加抗日联军,曾任军职,解放后在南昌市任职。梁玉福任鸡西市公安厅厅长(副市级)等职。早在20世纪80年代,该社区小学民办教师梁振军教学成绩突出,获“青岛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教师高佳贺为该社区孩子送教上门,又获青岛市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地毯加工为主。改革开放后,走发展农、工、畜、禽的新路子,居民办起的禽蛋场采用最新喂养技术,实现喂食、给水、鸡粪烘干、加工自动化,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禽蛋场。该社区为华东薏思琳葡萄酒厂建起百亩葡萄生产基地。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400万元,人均501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697   

庙石社区

  庙石社区   村庄由来 据本社区《高氏族谱》载:相传明永乐年间,高氏先祖由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先迁入即墨城东关住三年后,迁入即墨城东三官庙外楸树园(现常家社区河西崖)定居立村,到第三代有兄弟七人(称七大支),明成化年间,第七支高文迁此立村。唐氏先祖也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安徽省凤阳府寿州县鹊儿窝乡迁入即墨岙山卫镇定居立村,于康熙二十年迁至高家社区,后于康熙五十二年迁入庙石社区。随后,常、李、刘、曲、张等姓氏居民迁入此地定居。社区有“进了庙石地,沾了两脚泥,吃着地瓜干,租种庙主地”的顺口溜。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1公里处。2004年有178户,496人,高姓占90%。   社区特色 社区周围景观甚多。东面有一“凝真观”,其建于元代元统年间(1333~1335年)由全真道金山派道士创建,当时名为迎真观或迎真宫。清代康熙初年,道士刘信常重建,更名为凝真观。凝真观建庙年代早而且规模大,在崂山诸庙宇中享有盛誉,其木雕神像之多、精、雅,在崂山诸庙宇中亦为罕见。此观附属太清宫,属崂山道流中的金山派。每年三月三日时逢庙会,届时鞭炮齐鸣,香客如潮,还有地方戏曲专场、民间杂耍、崂东秧歌等娱乐活动。解放前,唐家庄和庙石社区在此观中借房办私塾。1951年在观中办小学,共9个班,整个石人河流域12个社区的子弟在此上学,名为“凝真观小学”。此观于1956年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0”中塑像、文物全毁,房屋完好。根据史料记载,在1959年清秋傍晚时分,在凝真观偏西方向,曾出现过“山市”奇观,当时夕阳返照山间,峰峦皆为浅绛色,虽隔数十里望之,岩石花草树木,历历在目,比“海市蜃楼”更为壮观。由观西北行1.5公里,有熟阳洞,洞深,敞如厦屋,因道士刘信常(号熟阳)在洞中习静养真,洞故此名。由观南行,过对儿山可至灵圣寺,寺建于清代后期,为华严寺之下院。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在此留有《凝真观》诗。在社区周围还有鸨鸽峰、乘凉楼、龙舌石、喜鹊楼等奇石秀峰,使人有着身临仙境之感。      庙石村貌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以采石为主。现有耕地319亩,山岚2400亩,已植生态公益林2319亩,栽植黑松、苹果、杏、桃、樱桃、山楂等树。该社区1993年又新辟了240余亩茶园,后又新建田园春茶厂。田园春茶,清香醇厚、健胃提神,受到八方游客的青睐,远销国内外和港澳地区。近年来,社区建起了丛帮石业公司,兴建了容量5万立方米的水库,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社区居民几百年来吃水难的问题。硬化进社区路1万立方米,修建河坝300米、桥两座。建起了社区办公楼,社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530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916508   


高家社区特产大全




高家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