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社区高氏祖名龙从小云南(山西大同)迁海阳辉社区居住,为躲避战乱,后又迁胶州三里河,明万历年间迁此定居。据说,当时有凤凰飞至这里,没有落下,故此地得名“不落村”,后借谐音演化为现名埠落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7公里处,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五龙河畔,依山傍水,群山环抱,北邻毕家社区,南靠五龙社区,西隔河与华阳社区、兰家庄相望。2004年该社区有119户,336人,高姓居多,约占90%以上,其余为闫、王、于、杨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有可耕地210余亩,山岚470余亩。社区居民有种植果树的传统,有桃、杏、梨、苹果、樱桃、李子、山楂等品种;近年,在上级的扶持下,社区里又种植了120亩枣树。1983年社区里成立了家用电器厂(后改为船舶配件厂),1985年建了青岛日用化工分厂,同时还成立了由70多人组成的铆焊队。社区居民们有的进工厂,有的经商,有的搞建筑,还有的种植果园,集体经济和社区居民收入都得到了很大提高,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人均收入4851元。
社区特色 埠落社区东山上有一石头,形似老虎卧在那里,取名“卧虎石”。离该石约500米,南北各有一块形态像人的石头,叫做石人,传说这两个石人在看管着老虎,不让它跑下山去伤害人畜。社区东半山腰地下五、六米的深处有青石材,这种石材色泽、质地好,在崂山地区较为罕见,故取名“埠落青石”。
埠落小学,建于1910年,使用社区高氏家庙和闲置民房做校舍,是青岛附近农中唯一的洋学堂(所谓洋学堂,是相对私塾而言)。这些教书先生们在当时敢于冲旧规,向学生讲授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唱歌、体育、绘画,甚至德文和日文。崂山地下党和八路军的领导干部王景端、王景郎、李修石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过, 1936年秋,该校迁到了位于埠落社区后、毕家社区西南的山脚下,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此时,0地下党员王景瑞、李修爽、王焕章回到阔别多年母校与从山东大学来的陈振麓成立了青岛市农村中最早的党支部——0毕家社区党支部,1937年冬到1938年初,毕家社区成为0青岛市委的驻地,市委机关就秘密设在埠落小学。
社会事业 埠落社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今,该社区一栋栋漂亮别致的二层小楼在社区西整齐地排列着。社区先后投资近40万元,整修硬化了社区里两条主要街道,并进行了绿化、亮化。为社区居民接通了自来水,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给老干部、军属、退役军人、困难户生活补贴。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外出旅游。还为海尔小学投资购买电教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受到人们的称赞。社区还积极开展了争创“五好家庭”、“十星级家庭”及“做文明市民”等活动,并投资3万余元建了图书室,购置了各类图书,订了多种报刊杂志,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该社区曾荣获“山东省村庄规划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埠落社区大街
联系电话 86-0532-87851554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12004 | 266000 | 0532 | 查看 埠落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下葛场社区 |
下葛场社区 村庄由来 据载,姜氏祖于清康熙年间从即墨迁此定居,因此处多生“葛子”故名“葛场”。后来为与上葛场村区分,而改为下葛场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公里的山坳里,含南庵子、薄板两个自然社区。东与上葛场社区比邻,西与周哥庄社区遥遥相望。2004年,全社区有247户居民,734人,有姜、尹、段、李、曾等姓,其中尹姓居多。 社区特色 青山、秀水、异石、幽境,造就了下葛场社区的美丽风光。社区北的靴子石、老人石,社区西的洗澡盆顶,社区南的风凉台子、背搭仙等自然景观,都有着美丽的神话传说,是旅游开发的极佳所在。还有獾窝洞,是一个天然洞穴,此洞口从外观看极其狭小,不易发现,里面却十分宽阔,很有开发价值。 经济状况 多年来,社区居民封山育林,栽松植柏,绿化山林1600余亩。他们兴修水利,艰苦创业,在北山沟下打机井,南山涧中修水库;自己设计施工,建立了高达10米,长达150米的二级提水渡槽,使全社区2/3的耕地得以灌溉。昔日的山岗薄地,变成水浇田,粮食产量大增,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社区实行退耕还果,一改传统劳作方式,发展起了果林业,引进板栗、花椒,栽种苹果、樱桃、杏、李、桃、莓等。大面积樱桃树的栽培更为该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家前院后,沟壑路旁、田野地边,到处是樱桃、苹果、杏树。每到三、四月间,樱桃、杏花竞相开放,枝头花团锦簇、香气溢人。一进入下葛社区犹如进入了花的海洋。近年来,随着北宅樱桃节的举办,这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人们忙着采撷樱桃,酬宾迎客,一片繁荣景象,仅樱桃一项的收入人均就达1500余元。同时区政府又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一所大型养殖厂,扶助社区居民开展绿色养殖,开发项目,增加收入。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1050万元,人均收入4210元。 社会事业 该社区重视教育、推崇礼教。早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民办公助形式,在这里就建立了葛场小学。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人们便更是重视教育,大力支持教育。社区居民尹京欣,白手起家在社区里办起了私营企业,多年来为教育捐资助学,连续多年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
沟崖社区 |
沟崖社区 村庄由来 据臧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臧氏先祖臧才厚兄弟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大槐树下来到即墨县内,先在李村街道的上臧村安家。后来因分家,其弟带领全家沿社区向东走,看到这里有一条大沟,流水潺潺、山岭环绕,沟北悬崖数丈,而上面宽阔而平坦,且背靠山坡,遂决定在此安家,开荒垦地,凿井垒墙,逐渐形成村落,便以地理形态定名为沟崖村。臧姓在此居住,人口渐增多,先后在村西丘下建立岭西村,在村南河东岸小东山建立了小东山村,均隶属沟崖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2公里处,张村河上游西岸,南与沙子口街道北龙口社区相连,北接东陈社区,社区西紧靠青岛滨海大道。2004年,社区有 742户,2274人,臧姓居多,占全社区总人数的90%以上。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社区创办了以建筑装潢业为主的“德福实业有限公司”,使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个体经济发展也比较快,“宏盛体板厂”、“预制厂”、“木器加工厂”等相继开工投产。社区还通过外引内联,在社区河东建起了崂山汽车监测站、汽车大修厂、青岛皮鞋厂、海联绣品厂、龙峰炉具煤气用具厂、新金地有限公司,在社区西公路旁建起了“富士达机器加工厂”,使社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经济总收入 10860万元,人均 5686元。 社区特色 社区根据地理优势建起了“金鱼谷”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金鱼谷”位于社区东山一条山涧中,四季流水不断,怪石众多、幽深曲折,并有大峦崮、秋千崮、蛤螟石等奇石景观。园内高低错落有致,樱桃闹春,桃李争艳,茶丛郁郁,绿竹潇潇,松柏翠绿,使入园者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是休闲观光的绝好去处。 沟崖社区远眺 社会事业 社区历来重读书,崇礼仪。清末至民国时期,社区办起了私塾,后有几位知名人士把在外社区的十几亩地卖掉,在社区后山岗上办起了学堂。该社区是远近闻名的台胞社区。现今在台湾尚存的就有60多人,-空军中将臧锡兰就出生于该社区。改革开放以来,该社区的台胞们先后回乡探亲,并为家乡的建设慷慨解囊,仅为本社区幼儿园投资就达21万元之多。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也独具特色,源流长远。早在清光绪26年(1900)社区居民臧兆勤、臧显文发起组织了一支高跷队,每年从正月初一起就踩着高跷到临社区拜年。开始时高跷腿子一般不超过 25厘米,光緖33年(1907),社区几个在河南许昌做木工的人,介绍了许昌高跷的一些情况,并亲自动手做了几副样板,高跷腿子高度达60—80厘米,扮演的脚色也复杂多样化。后来演技越来越高,演出了“猪八戒背媳妇”和舞龙、舞狮等节目。该社区的戏剧也很有特色,以居民臧正清、臧兆修为主的柳腔班子和臧正斌为主的吕剧班子,演出的《刘四姐下山》《彩楼记》《小姑贤》《沙家浜》节目深受周边社区居民的欢迎。 沟崖社区在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先后投资建了4处共9600余平米的居民楼,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原幼儿园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社区委又投资40万元进行了扩建,使该幼儿园达到了青岛市农社区示范幼儿园标准;为老年人建立了集体公寓,提高老年人保险金额,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补3.2万余元;对义务兵除按规定补贴外,还每年每人加补1400元;为大中专以上在校学生每人补助500元;每逢“母亲节”、“三八节”、“儿童节”、“老人节” 社区里都举办文艺演出,发放纪念品。社区连续多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社区等多项先进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855046 |
埠落社区 |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社区高氏祖名龙从小云南(山西大同)迁海阳辉社区居住,为躲避战乱,后又迁胶州三里河,明万历年间迁此定居。据说,当时有凤凰飞至这里,没有落下,故此地得名“不落村”,后借谐音演化为现名埠落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7公里处,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五龙河畔,依山傍水,群山环抱,北邻毕家社区,南靠五龙社区,西隔河与华阳社区、兰家庄相望。2004年该社区有119户,336人,高姓居多,约占90%以上,其余为闫、王、于、杨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有可耕地210余亩,山岚470余亩。社区居民有种植果树的传统,有桃、杏、梨、苹果、樱桃、李子、山楂等品种;近年,在上级的扶持下,社区里又种植了120亩枣树。1983年社区里成立了家用电器厂(后改为船舶配件厂),1985年建了青岛日用化工分厂,同时还成立了由70多人组成的铆焊队。社区居民们有的进工厂,有的经商,有的搞建筑,还有的种植果园,集体经济和社区居民收入都得到了很大提高,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人均收入4851元。 社区特色 埠落社区东山上有一石头,形似老虎卧在那里,取名“卧虎石”。离该石约500米,南北各有一块形态像人的石头,叫做石人,传说这两个石人在看管着老虎,不让它跑下山去伤害人畜。社区东半山腰地下五、六米的深处有青石材,这种石材色泽、质地好,在崂山地区较为罕见,故取名“埠落青石”。 埠落小学,建于1910年,使用社区高氏家庙和闲置民房做校舍,是青岛附近农中唯一的洋学堂(所谓洋学堂,是相对私塾而言)。这些教书先生们在当时敢于冲旧规,向学生讲授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唱歌、体育、绘画,甚至德文和日文。崂山地下党和八路军的领导干部王景端、王景郎、李修石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过, 1936年秋,该校迁到了位于埠落社区后、毕家社区西南的山脚下,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此时,0地下党员王景瑞、李修爽、王焕章回到阔别多年母校与从山东大学来的陈振麓成立了青岛市农村中最早的党支部——0毕家社区党支部,1937年冬到1938年初,毕家社区成为0青岛市委的驻地,市委机关就秘密设在埠落小学。 社会事业 埠落社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今,该社区一栋栋漂亮别致的二层小楼在社区西整齐地排列着。社区先后投资近40万元,整修硬化了社区里两条主要街道,并进行了绿化、亮化。为社区居民接通了自来水,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给老干部、军属、退役军人、困难户生活补贴。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外出旅游。还为海尔小学投资购买电教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受到人们的称赞。社区还积极开展了争创“五好家庭”、“十星级家庭”及“做文明市民”等活动,并投资3万余元建了图书室,购置了各类图书,订了多种报刊杂志,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该社区曾荣获“山东省村庄规划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埠落社区大街 联系电话 86-0532-87851554 |
华阳社区 |
华阳社区 村庄由来 社区阎氏先祖于清顺治年间从即墨阎家岭迁此定居,至今已传到第十九世。华阳社区的东涧内有一巨石,状似秀才帽子,称 “帽子涧村”。20世纪30年代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时,曾几次游览帽子涧社区感觉景色迷人,可是“帽子涧”名不雅,有伤崂山名山之-,便更村名为“华阳”,一直沿用到今天。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2公里处的五龙河西畔、著名的华楼山南麓,东接南王公路,南望石门山,西与五龙涧社区隔山相望,北有枣行、蓝家庄社区,三面环山,2004年有218户,662人,阎为主要姓氏,占全社区的90%,还有杨、江、李、解、马等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尤其景石名石繁多。一进社区便能看到马儿山,其西面是大崮山,山上有“红石壁子”、“垛撂石”、“沟沟石”、“卧龙翅”等景石。西南有五座相连的山,山上有“元宝簪”、“蜂窝石”等,最著名的是东涧内的“帽子洞石”。这些景石分布于社区庄四周,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华阳村远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居民石材开采和加工成为拥有采石场6个,加工厂3个,生产的崂山灰花岗岩石材远销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社区还立足实际,积极对外招商引资,1998年初引进了青岛盛林纺织有限公司,不但解决了社区里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为社区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华阳社区的“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较快,崂山茶正在大力发展中,并且配套了滴灌等先进技术设施,果树面积达到260余亩,逐步淘汰了老品种,改造和引进了苹果新品种,东枣、雪桃等也从无到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自1996年北宅举办樱桃节以来,社区里樱桃种植发展很快,每年樱桃节来临之际,八方游客纷纷前来游览观光。2004年全社区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4940元。 社会事业 该社区有浓郁丰厚的文化底蕴,明弘治年间进士蓝章,明万历年间进士蓝田父子曾在这一带建有华阳书院,因此社区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群众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出资参与了华楼海尔希望小学的建设工作,加强了对社区幼儿园的投入,使少年儿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投资硬化了社区附近的道路,安装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为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金,为社区居民办理了农社区合作医疗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区风纯正、民风淳朴,有力地促进了全社区的社会稳定,数十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联系电话 86-0532-87851060 |
五龙涧社区 |
五龙涧社区 村庄由来 相传早在清初顺治年间,傅、于两姓最早在此定居。据社区《阎氏族谱》记载:康熙二十七年,阎氏八世祖必显,携妻挈子从即墨阎家岭迁此,繁衍至今成为五龙涧社区第一大姓,约占该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随后,又有王氏、李氏先祖先后分别从沙子口街道办事处姜哥庄社区和即墨小韩社区迁来,现各占该社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社区西五座大山岭婉蜒盘旋,恰如五条摇头摆尾的巨龙,簇拥着这个小山村,先人们因此名之为“五龙涧”。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驻地西2公里处,背依青山,下临五龙河,北与华阳社区毗临,南与七峪社区相望,2004年该社区有201户,546人,主要由阎、王、李姓氏,其余有姜、杨、万、傅、于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有山岚1200余亩,耕地325亩,2002年进行退耕还林,现约剩耕地240亩,主要种植花生、红薯等粮油作物和各种果树。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使五龙涧人转变了思想观念,将农业重心转移到发展林果上。在上级的帮扶下,社区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近200亩的中华蟠桃园,并配套设置了节水灌溉系统,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好去处。该社区的石材业曾红极一时。20世纪60年代,五龙涧大队曾组织石匠打凿块石;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形成了石材开采、加工、销售一条龙。社区居民创办的“青岛松美石材有限公司”等采石加工企业,利用本地的花岗岩,加工经营石制地板、砖、桌面等装饰材料的多种建筑石料,产品销往国内外。前几年,仅石材一项年收人就达500余万元,近几年为了保护山林,维护生态环境,社区关闭了几十个大小采石场,受到了上级的好评。2004年,社区总收人2125万元,人均收入4029元。 社区特色 该社区怪石嶙峋,曲水流觞,风景优美。如峭立如壁的大石门、翘首仰望的狗头石和华楼叠石、佝偻如老者的“佝佝石”,高耸矗立,形如锥子的尖尖石、形如少妇翘首凝望的“媳妇石”等。社区西半山腰上有一个大然岩洞,在青松翠柏掩映下若隐若现。社区西南另有一石酷似元宝,传说八仙东游经过这里,弹指生金,抛下这枚金元宝;张果老也略显小技,信手抛下一物,落地形成了“马(驴)拉元宝”的态势。其它如苍翠的黑松布阵、神奇的霹雳化石和平坦的大菌顶等景致不胜枚举。 五龙涧村貌 该社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春天,房前屋后,沟沟沿沿,坡上岭下,棵棵缀满红艳欲滴的樱桃,在微风中袅袅、轻颤,散发着诱人的鲜浓香气,引得参加北宅樱桃节的游人商客前来欣赏山水美景,竞相品味“万颗珍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的樱桃神韵,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节日的欢乐和良好的经济效益。1977年,社区成功培育了苹果新品种——五龙红,该果皮薄肉甜汁多,色泽红艳,营养丰富,曾在崂山县内积极椎广,并于1985年9月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跻身于国产名优果品行列。 联系电话 86-0532-87851276 |
七峪社区 |
七峪社区 村庄由来 清嘉庆年间,李氏从灰牛石(今晖流)迁至有七个山口的山谷中立村,故名七口峪村。后来,居民嫌有“口”字把钱财、粮食都吃光了,吃穷了,所以把口字去掉,改叫“七峪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公里处,石门山脚下。北与五龙涧社区隔岭相望,南与李沧区毕家上流社区隔山相邻。因社区东、南两面多高山,背阴、见阳光时间短,所以早些年人们曾戏谑说“七口峪吃地瓜面——阴冷清”。2004年该社区有92户,305人。其中李姓约占93%,少数为杨、阎、张姓。 经济状况 社区山多地少,有山林1500多亩,北到五龙涧社区,东至五龙社区、北宅社区,南伸洪园北涧、毕家上流,西接石门林场。耕地近200亩,多梯田,狭小贫瘠,都是立村后逐年开垦的,大集体时垦荒拓田最多,适合种植花生、红薯等作物和发展林果业。该社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积极种植苹果树,出口创收,成为当时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还种植了桃子、樱桃、洋梨、山楂、大枣等多种水果。现主要生产各种桃子,如北京26、大红袍、水蜜桃、嫣红、秋玉露、蟠桃、雪桃等几十个品种,早、中、晚期桃子长满了梯田坡冈,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社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另外,该社区的樱桃也成为北宅樱桃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品尝。2004年,全社区总收入1040万元,人均收入4525元。 社区特色 社区的石材业发展很早,大集体时就开山采石、出产块石、垫基石,改革开放后,扩大石场规模,形成开发、加工、销售一条龙,先后开发出“崂山灰”等系列石材,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地。 七峪社区的山,绵延横亘,极具特色。这里奇石众多,有雄伟壮观的马头石,平坦严整的轿顶子、架构巧妙的支搁石、形象逼真的老嬷嬷脸儿、道貌岸然的石头人、浑圆光洁的洗脸盆、清心悦性的风凉石屋、通灵神奇的凤凰台。这里峭壁险峻,很早以前,社区居民上山打柴,因山陡路险,不慎摔死驮柴的牲口,故有“跌死驴”之称;社区西南山顶上有高耸矗立的大石壁,险恶峥嵘,远远望去,宛如一道道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此称为石门山。东南山顶上地势险恶,易守难攻,有围子遗迹,据说是旧社会社区居民们为躲避战乱、抵御土匪而建的堡垒。这里物产丰富,特别是山药品种多,山菜满山遍野,崂山野菜已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山洞里养殖双孢菇,解决了夏季不能生产双孢菇的难题,为社区居民们增加了收入。 七峪山峦面积大,植被好,水资源丰富。1966年建成了蓄水18万立方米的石门水库,为社区居民饮水、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投资放养鱼苗,发展淡水养殖,鲤鱼、鲳鱼、罗鲱鱼远近闻名。2003年,政府拨款数百万元,整修扩建了石门水库,使库容量达到了26万立方米,并配套建设了过滤消毒等设施,将与三水水库供水网一起解决北宅部分社区庄吃水难的问题。 联系电话 86-0532-87851090 |
五龙社区 |
五龙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王氏先人从即墨城西迁来此地,依山傍河而居,因村南山上有一个山洞,高两三米,长二十多米,传说洞里曾经住着五条龙,故名“五龙洞”,故村名叫做“五龙村”。 政区人口 距北宅街道办事处西北1公里,五龙河从社区东南蜿蜒北流,至社区北与石门河交汇,该社区就座落于两河冲积的-原上。北与埠落社区一河之隔,西与华阳社区、五龙涧社区、七峪社区毗邻,南与洪园社区、北涧隔山相望。该社区包括五龙、五龙北沟两个自然社区,2004年共有185户,596人。社区居民以王姓为主,约占全社区总人口的40%,另有阎、宋、王(汪)、苏、姜、毕、傅、宫、石等共11姓。 社区特色 该社区除了有宽敞幽深的五龙洞外,还有著名的“崂山七十二庵”之一的莲花庵,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南山顶岩石上有以一个直径约2米,深60多厘米的天然石盆,浑圆光洁,鬼斧神工。传说是仙女的洗澡盆,与华楼山上的梳洗楼遥相呼应,堪称奇观;西南山上巍然屹立的雾露顶,终年雾气氤氲,云霞缥缈,人在其上,恍入神人仙境。峭壁神水,高山甘泉,虽涝而不溢,纵旱而不涸,且水质清冽醇厚,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物质,被誉为“金泉玉液”。 经济状况 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林果业,社区种植了大片苹果树,优质苹果出口日美等国,创汇增收。改革开放后,引进了优质高效的水果新品种:个大酸甜的北斗苹果,高产崩脆的大枣,红艳甜美的各种桃子,肥厚多汁的“五龙梨”……其中“五龙梨”以产量大,价格高,销路广而深受果农的喜爱,积极推广种植后,成为该社区的一大特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该社区逐步兴起了绿色养殖业,社区居民自办养鸡场的成功,带动了全社区居民的创业热情,十几个养鸡场以优质鸡蛋、山鸡供应城市市场。现在该社区居民以放养形式生产的山鸡蛋和撒养山公鸡,深受城市消费者的青睐。还有的社区居民办起了养蝎场,成为当地的养蝎大王。同时社区居民们各显才智,纷纷经商务工,经济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2004年,五龙社区经济总收入856万元,人均收入4161元。 社会事业 五龙社区有舞龙的传统,据《崂山县志》记载,“五龙村擅长舞龙灯,始于1870年,龙身9节,全长11米,龙身为深青色,每到春节去即墨城表演,晚间龙身内点燃蜡烛,光彩夺目,显赫壮观,方圆百里,独一无二,颇有盛名”。因五龙村舞龙灯堪称即墨县一绝,因此也有人称五龙村为“舞龙村”。 |
蓝家庄社区 |
蓝家庄社区 村庄由来 明弘治年间,进士蓝章从乳山迁至即墨蓝家台子,后迁此地,葬父于此并居住,因传说曾有凤凰在此落过,故名栖凤庄。明嘉靖年间,蓝章之子蓝田又中进士,蓝家名声大振,遂改为现名。该村包括北桥子、福泰庵两个自然村,现有161户,487人,主要有蓝、矫、毕姓氏,蓝姓占90%以上。蓝姓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蓝章、蓝田的后裔;另一部分蓝姓的先祖在明永乐年间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嘎嘎县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公里处,南邻华阳社区、西接枣行社区、北靠崂山水库和著名的华楼山,东望凉泉新苑和毕家社区。2004年有161户,487人。 社区特色 遗址及传说颇丰。社区西的华楼山巅有一峰突兀,盘石垒叠,四面峭削,高数十丈,上如平台,有松、桃各一株。 华楼山虽不甚高,然周围奇峰凌云、清泉古洞、苍松翠竹,景色如画。明嘉靖朝抚军赵贤赞誉之余题书“海上名山第一”;元尚书王思诚曾品为十四景,即:清风岭、王乔崮、聚仙台、翠屏岩、迎仙砚、高架崮、玉皇洞、凌烟崮、玉女盆、虎啸峰、碧落岩、南大门、松风口、名阳洞。华楼宫位于华楼山巅,是崂山地区仅次于太清宫的道教圣地,元泰定二年(1325)全真教华山派道士刘志坚创建,有老君、玉皇、关帝等殿堂各3间及客堂、道舍等。古木有胸径数围的银杏、松柏等20余株,茂竹成林,遍布宫之四周。华楼宫内外刻石之多,居崂山之首,多为元、明、清之作,其中30余处出自丘长春、刘志坚之手,亦有陈沂的题铭。 社区西山涧有华阳书院,据明崇祯年间《崂山志》(黄宗昌撰)载:“据山之半,少司冠蓝公建置于此。”蓝公即蓝章,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正德十二年(1517)告退归里,来此结居,自号“大劳山人”,教子蓝田攻读,其后世多就读于此,至清道光年间废弃。书院占地亩余,因处地高且景色秀丽,取名“望月楼”、“紫霞阁”,周围石刻较多,如松关、天然碑、枕石漱流、曲水流觞、谈经地等。 蓝家庄社区南原是蓝田祖父蓝铜的陵墓,是奉敕建造的,墓堆轩昂,甬道森严,道两旁石人石马夹道肃立,入口处有宏伟高大的门楼耸立,它的两边有木刻对联,上联是:糯卷玄焚后代遗传八九代,下联:子荣孙贵蒙恩归还百千年。墓地内松柏、杨树等古木参天,绿荫遮地。由此向东看,远处有一名叫锥锥崮的山峰似笔,其南有山峰像笔架,近处五龙河东岸土丘上有一巨石酷如砚台,据此,蓝章将父葬于此宝地。可惜随着岁月跌宕及0的“洗礼”,墓地古迹已荡然无存了。 蓝家庄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蓝家庄成为青岛地区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据点,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游击队。1947年4月成立的蓝家庄党支部带领群众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时年夏,0崂山工委充实区级领导班子,支部书记蓝孝感(化名刘镇山)任大崂区区长,支部委员蓝信照、蓝孝烈分别担任区队副和联络员,他们上任后,仍以原有公开身份住在自己家中,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为青岛的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爱国人士蓝孝辉曾任-民党海军少将,现已退休,曾多次回家乡寻根问祖,并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努力。 经济状况 蓝家庄现有耕地297亩,山岚755亩,荒山绿化率达70%以上。社区大力发展果品生产,种植樱桃、桃、枣、杏、山楂、李等果树,每到春天,果林掩映,花香四溢,从春到秋鲜果不断,吸引不少游人来此品果休闲。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樱桃节,社区成为郊游的热点,社区居民也获得了丰厚的收入。2004年,社区收入达到1100万元,人均5195元。 社会事业 社区投资15万余元,硬化了社区里的路面、安装了路灯,建了党员青年活动室、妇女之家和人口学校;出资为居民办理了大病统筹医疗保险,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社区与驻地部队结成文明共建对子,并与枣行社区和部队共同出资修建了一条长630余米、宽6米水泥面的“鱼水路”。社区里计划生育、妇女工作、综合治理、共建等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社区重视教育事业,在上级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与周围办学社区一起投资兴建了高标准的华楼海尔小学,并配备了比较现代化教学设施,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
周哥庄社区 |
周哥庄社区 村庄由来 该社区原是即墨名宦、明万历进士周如砥的一所庄园,是周氏父子兄弟及其文友们游山歇脚、吟诗作画、弹琴奕棋的休闲之处。而招来看守庄园、劈土种地的佃农们则携妻挈子,世代相守,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遂成村落。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公里远的山坳处,四面环山,南王路从社区西经过,2004年,全社区有 502户,1534人,以王姓为主,还有姜、李、张等姓氏。 经济状况 解放初期社区成立了属国家民爆局直接领导的“青岛八四五厂”,于该厂占地100余亩,职工220余人,担负着为国家生产民用爆破物资的任务,产品直属国家调配。1998年社区又投资500余万元改造了两条生产线,生产流程更加严密科学,产品质量更加优良,而今创收盈利成为北宅街道的二级经济强企。“青岛东日电子厂”是社区1999年引进的韩国独资企业,占地5000平方米,现有职工150余人。这些企业的引进和发展,不仅解决了社区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对于拉动社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00年社区投资50万元,在社区西兴建了占地40亩的综合集贸市场,拥有固定摊位400余个,涉及果品、服装、蔬菜、肉类、布匹等20多个品种,年交易额在2000万元以上。目前,社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80余个,分布在社区中网点、集市等多个地点,涉及家电、餐饮、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该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5860万元,人均收入5593元。 社会事业 社区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础上,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社区投资对社区道路及大小胡同进行了硬化,并安装了照明灯;全社区的茅厕全部改建封盖。1998年加固了北山水库,清理了溢洪道,加固了河坝和东大桥工程,从而免除了汛期洪水之忧,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自1999年以来,社区先后建居民楼10座,面积达3万平方米,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又投资40多万元,打造了日出水量分别为150——300立方米的水井三口,并在附近的山顶分别修建蓄水量为80立方和100立方的蓄水池两座,管网遍布全社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吃水问题;对社区电网进行了改造,全部更换了用电线路和电表,申请安装了大容量的变压器两台。为社区居民办理了医疗保险,孩子免费入托,老人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 该社区重资发展教育事业。与其他五社区合资兴办的周哥庄小学(2000年更名为惠特小学)就坐落在该社区西,并对学校的设施配套建设和管理给与了很大支持,该校近几年连年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社区办幼儿园也初具规模,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区居民积极争创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多年来,该社区先后多次荣获区、市级先进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852363 |
毕家社区 |
毕家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初年,雷氏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此立村。社区南山上有一酷似笔架的巨石,便定名为笔架村。后来,毕氏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嘎嘎县大槐树里头迁入,由于毕姓人丁繁衍兴盛,“毕”与“笔”音又相同,就改为现名,现毕姓已至第24代。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方2.5公里白沙河南岸,地处崂山水库上游,四周被华楼山、东大崮、笔架山等山峦围裹着,东面毗邻西乌衣巷社区,西连凉泉新苑,2004年,社区有570户,1570人。毕姓居多,约占55%,还有宋、蓝、李、程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有耕地324亩,山岚1800亩,大都种植梨、桃、山楂和苹果。由于坚持植树造林,树木覆盖率达80%以上。为了提高果品产量,增加收入,社区里建起了果农学校,请农林专家讲课授艺,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引进新、优品种,进行科学种植。 改革开放后,社区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现有大小运输车辆40余部,大理石厂3个,大桶水厂2个,砖厂1个;社区投资建设集贸市场,个体经济十分活跃。通过大力招商引资,韩国独资企业青岛南阳电子有限公司在该社区落户。2004年总收入2300 万元,人均收入4783元。 社会事业 社区投资90万元,先后硬化了街巷路面、安装了大街路灯,修建了社区西、社区东、北山三条高标准的水泥路,路边建造了花坛,栽种了花草树木,美化了环境;社区每月为老年居民发放了生活补助金,为居民办理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该社区连续多年荣获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多项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058472 |
上葛场社区 |
上葛场社区 村庄由来 相传,陈姓的祖先是在明中叶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至夏庄镇古镇村。后于清道光年间,其中一支,沿着崂山深处蜿蜒的五龙河溯流而上,来到了位于下葛场村东边的一个山坡上,见此地是个安村立宅的好地方,随决定在此居住。因见山坡上到处葛蔓密布,起社区名为“葛场”,后因区别于下葛场村而改名为“上葛场村”。 政区人口 上葛场社区地处崂山腹地,坐落在海拔800米高的“青峰顶”西麓,依山而建。离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约有七八里的山路。2004年该社区有116户,363人。 经济状况 解放后,社区依靠集体的力量,建桥铺路、兴修水利、整修梯田、改造荒山、植树造林,社区的耕地面积达到200余亩,山林植被面积达到1100余亩。山上松树枝叶长青,槐树根深叶茂,环境治理收到很好的成效。林果业是这个社区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沿沟河两岸大力发展果林业。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退耕还果以来,樱桃、杏、桃、李等各种果木栽培得到了迅速发展,上葛场社区的桃子、苹果都比较有名。2004年,全社区总收入64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270元。 社会事业 1990年,北宅镇政府拨款6万元,组织社区居民打井,解决了全社区人的吃水问题。1998年,在帮扶单位扶持下,镇政府牵头、社区居民集资,共筹集资金20余万元,硬化了全部社区路。1999年,有线电视网络普及。昔日偏僻闭塞的山村实现了通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现已有多户社区居民买上了汽车,干起了运输和经商。走出大山的社区居民臧作平于2002年回乡投资30余万元在社区前的山涧中兴建了一座小水库,并在水库坝上建了一座桥梁,受到社区居民的称赞。北宅举办的樱桃节,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旅游收入,来这里品尝红樱桃,欣赏山水景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樱桃鲜美、泉水甘冽、民风淳朴,足以使远方的客人留恋忘返。 |
慕武石社区 |
慕武石社区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姜氏祖“福元”从夏庄宅子头迁此建社区。姜姓来此之前已有一孙姓人在此居住,倒是姜姓人来了以后子孙繁衍,遂成村落。该社区原名磨五石村,1934年,经青岛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幕武石村。 政区人口 位于崂山第二高峰——青峰顶山南麓,距北宅街道办事处东南3.5公里。2004年有75户,236人,居民以姜姓居多,另有孙姓、王姓几户居民。 社区特色 在社区北通往青峰顶约2里长的山涧中等距离并排罗列了五个形似蘑菇,高达八九米的硕大圆形巨石,在这连绵群山中十分醒目,蔚蔚壮观。传说当年玉皇大帝的女儿与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云游至此,喜爱这里的风景秀美,便在青峰顶之上玩起了拾伍儿(一种孩童玩耍小石头的游戏)的游戏,后因技艺不抵何仙姑,一时恼怒,随手一扔,将手中的五块小石子撒落在此,遂形成了这五大黑石崮。因这五个大黑石崮是经仙人之手摩擦过的,表面非常光滑圆润,故名磨五石。令人可惜的是这五个令慕武石社区添色增辉的巨石在那-的年月被全部打光,仅剩下一些散碎的石块和那美丽的传说了。另有传说社区东的山顶曾有凤凰栖息过,山下秀水淙淙,莲花盛开。莲池旁有一酷似古人长靴的靴子石,边上又有一巨石,平展如炕,故有“头顶凤凰顶,脚跐莲花湾,脱了靴子就上炕”之说。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社区依靠当地生态条件,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奶山羊。80年代这个社区的奶山羊发展很快,数量达到了几百只,日产奶一千多公斤。后来由于封山育林,加之奶价偏低,养羊户逐渐减少,到现在为止喂养奶山羊的已经很少了。该社区现有耕地147亩,山岚面积1130亩,居民在田野地边、家前院后、沟旁壑沿栽种果树,主要有樱桃、杏、山楂、李子等,每到春暖花开之际,一派世外桃源景象。随着樱桃节的举办,游客们相约来到该社区,采摘品尝满树红亮透明的樱桃。由于该社区环境好,气候宜人,这个社区先后有秀水山庄、麒麟山庄等在此开业。客人们在体验乡土风情的同时,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山菜野味农家宴。2004年,全社区总收入345万元,人均4492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扶助下,把社区大小胡同和公路路面进一步拓宽硬化,实现了有线电视的入户丰富了山区百姓的文化生活。这个社区由于山高坡陡,雨季到来时,山雨汇集该处,水很大,但雨一过,水很快流走,造成这里水缺乏,每到大旱之年吃水更是十分困难。1998年大旱,政府曾派送水车为社区居民供水。2000年在社区北河道处建一拦水坝截流,基本上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用水难问题。 |
峪夼社区 |
峪夼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氏迁此居住、后建村至今。社区前有一巍峨巨石,其峭壁裂缝中嵌有翠绿圆石,名曰“开门石”。社区南有高山,名曰“南顶”,与鸿园社区的莲花瓣山相连。在社区东北向的平川地上,有一巨石插入地中,独石呈扁圆形,峭拔壁立,姿态优美,高约十丈,是一奇观,祖人名曰“星石”。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公里处,四面环山,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张村河的发源地)把社区分成两部分,社区居民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北山坡的河北沿,少部分居住在靠近南山坡的河南沿,整个社区庄由东向西错落有致。2004年有392户,1304人,李姓占绝大多数,有少部分宋、徐、张姓等居民。 经济状况 社区有耕地600亩,山峦地561 亩。社区非常重视利用其肥沃的土地发展果林业。沿着河边的社区路向前走,就可以看到河边、山边、社区边到处是樱桃树、杏树、苹果树等,全社区近90%的土地被各种果树覆盖,生产的红星、大国光、金帅等优质品种的苹果曾出口国外,新鲜的樱桃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内各大小市场,被誉为“水果之乡”。每年“樱桃节”前后,社区居民们借机也办起了农家宴,以此增加收入。 社区以发展特色果品为主,注重养殖、运输、采石等多种经营,如,社区现有个体养殖专业户7户,拥有拖拉机、运输车、面包车等20余辆;手工业主5户、酒店5家,并在水库开设了休闲垂钓项目,吸引了众多城里人来此休闲垂钓,品尝鲜嫩味美的淡水鱼。社区里还引进资金相继建起了东海电子有限公司、果酱厂、酱油厂等企业,安置了社区里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社区集体和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2003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306万元,人均收入4648元。 峪夼社区水库 社会事业 社区有兴教重教的传统,早年社区曾兴办私塾,传授文化知识。后来在南山坡建立了峪夼小学,隶属鸿园小学分校。1975年学校在社区后山坡上重建,当时的校舍和教育水平均居北宅公社首位。1978年被评为青岛市德育教育先进集体。1995年以来,为南片中小学投资7万元建校舍,购校具,修建校园等。该社区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世代相传,从正月舞龙、舞竹马发展到成立剧团,演出有昆曲、京戏、梆子,还有轻柔流利、抑扬婉转的越调、吕剧、柳腔以及流俗小调等。社区主唱古戏柳腔《秦香莲》、吕剧《借年》《李二嫂改嫁》、京剧《铡美案》《红灯记》《沙家浜》等,深受周围群众的好评。至于锣鼓、秧歌、高跷等娱乐活动也迥异寻常,在周边社区中影响较大,多次参加街、区文化艺术盛会并获奖。 社区投资160多万元,在河面上建起六座小桥,方便了社区居民出行。打深井、建水塔,解决了社区居民饮水难题。安装闭路电视、改造社区变电所和户用线路,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老年人活动室,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安度晚年。开展“笑在家庭”和“十星级文明家庭” 创评活动,极大调动了广大社区居民建设新农社区的积极性。社区居民李忠铎个人投资两万元建两座便民桥,投资8000元在社区小学盖了两个教室,深受人们的好评。 联系电话 86-0532-87858184 |
北涧社区 |
北涧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王氏由沙子口街道姜哥庄迁入北涧。清朝道光年间,苏氏又从鸿园村迁此。王氏、苏氏同为-大槐树下人的后代。王、苏刚来时,分别居住在山涧、黄毛庵、南边子。由于山势高峻,山涧常发洪水,相处和睦的王、苏两家,便一块商量在山腰平坦地段选了村址。随后从山涧、黄毛庵、高坡上搬了下来,形成了现在的社区规模。 政区人口 沿滨海大道北行,过李沙路2公里,便会看到西北面有一海拔338米的高山——北山。山前有东西两涧,合称北涧。北涧社区就坐落在两涧之间。翻过北山就是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2004年该社区有居民95户,人口311人,以王、苏姓氏为主。 社区特色 北涧社区后北山,山势峻峭,奇峰斗艳,若逢阴雨天气,山顶便有浓雾笼罩,俗称雾露顶。顶峰西面有一巨石托着一块圆形石头,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怪特奇丽,名曰托石。托石东侧有一百丈悬崖峭壁,由红色大理石构成,面平如镜,壮观夺目。峭壁下有一岩洞,因形似大雁展翅而称之为雁窝。雁窝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几百年前的一个春天,大雾笼罩着山顶,一群大雁由南向北飞来,快到雾露顶时一只大雁掉队,便猛烈的追赶,只听一声巨响,火花冲天,一股青烟腾空而起。随后大风把雾吹散,千只山燕从四面八方飞来,盘旋在山顶为大雁鸣哀,从此成群山的燕子便在此栖息。后来,人们上山采野菜发现了这个山洞,起名为雁窝。雾露顶东南山腰中平卧一块巨石,中间突石隔成两半,突石中间有一串孔,如房屋状,分为东西两间,取名石炕。石炕东南处,怪石林立,形态各异。其中一巨石上托着一状如饺子的大石头,人称饺子王。春暖花开时节,登上远望,樱花、桃花、杏花、梨花争相开放,犹如花的海洋。山上林涛振振,山下溪流潺潺,山上山下一片鸟语花香。 经济状况 近些年来,社区居民大举封山造林,努力发展林果业,植树造林200亩,家家户户果树成片,其中苹果、樱桃犹为出名,使该社区成为北宅街道的果园区、青岛市的果品供应“基地”。现在社区居民有拖拉机30部、汽车12部,并有6户从事专业养殖,走出了多举致富的路子。2004年,社区总收入510万元,人均收入4598元。 社会事业 社区始终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97年整修了街道,修桥三座;1998年投资40余万元,在山涧修水库一座,解决了社区居民吃水问题。2001年投资5万余元,给社区居民安装了闭路电视,社区里还为凤凰台小学的兴建捐资3万余元。 |
鸿园社区 |
鸿园社区 村庄由来 据苏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苏氏先祖惺(字子立),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昆山迁来,见此地风景秀丽,便建房居住。从苏氏先祖至第三代都是单传,第四代有弟兄三人,逐渐繁衍成三个支系,鸿园社区苏姓占99%,完全是典型的宗族村落,张村河将村落分为东西两部分,恰似一条扁担挑起社区的两端,故取村名横担。1934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时,“横担”因其名不雅,更名为鸿园,意寓兴旺发达之地。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南端,距街道办事处驻地3公里,对面是凤凰台,北倚点将台,东靠围子顶,西邻青岛滨海大道。2004年有529户,1562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社区居民主要以耕种土地为主,辅以去码头当抬工,开凿石料谋生。解放后,鸿园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集体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有拔丝厂、运输车队,鸿园苹果名扬四乡。改革开放后,在崂山地区率先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问题。同时,开垦600余亩果园,栽种樱桃、桃树、杏树、梨树,养殖鸡、鸭、奶牛,一派繁荣景象,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4年,社区总收入5460万元,人均收入5378元。 社会事业 文体活动是鸿园社区的拿手好戏。话剧《三世仇》《小女婿》《瞎老妈》《刘胡兰》,参加崂山区文艺会演和20世纪80年代崂山纳凉晚会获得一、三等奖。体育活动更是人才辈出,武术在该社区基础深厚,解放前社区居民苏兆永、苏名佐等人拜崂山有名拳师张罗锅为师,学习地功,在他们的影响下,社区中习武渐成风气。20世纪70年代,-苏正辉在社区中教习孙膑拳,40余名青少年跟随学习,习武健身在该社区已蔚然成风。篮球是该社区的传统项目,十五次获北宅街道男子篮球赛冠军,四次代表北宅参加崂山区比赛,均进入前三名。该社区青年苏红梅是山东足球队的主力之一,苏长虹在青岛市中-会上,获女子3000米竞走第一名,并破青岛市记录。 联系电话 86-0532-87859158 |
西陈社区 |
西陈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三年(1405),张氏先祖兄弟二人从云南嘎嘎县杨树村来到山东境内。弟弟在莱阳双山水沟头安家,大哥行之青台山时,安家立业。 社区特色 社区西面高大雄伟的青台山,社区后连绵起伏的北山,挡住了寒冷的北风,社区前小溪绕社区而过,形成了冬暖夏凉的优美环境,故取名棉花社区。相传,很早以前曾有弓姓人家在社区中居住,几百年后,张、弓两姓发生矛盾。弓姓无奈,只好卖田地房屋,离开西陈(棉花)社区到别处谋生。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时,于青岛市公署更改社区名,为西陈社区。20世纪初,沙子口汉河社区张姓,北宅周哥庄社区姜姓,东陈社区陈姓陆续搬入居住。形成以原张姓为主,其他张、姜、陈姓居民组成的村落。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南端,距北宅街道驻地3.5公里。东靠东陈社区,西临李沧区李家上流社区,南与沟崖社区接壤。2004年全社区有145户,387人。 经济状况 20世纪50年代初,社区居民大力种植花生。20世纪80年代,社区居民充分利用拥有崂山青石这一自然资源,凿制精美的石磨、蒜臼等产品,迅速占领了原崂山县各大贸易市场,并远销青岛市及周边地区,西陈小磨远近闻名,社区居民收入颇丰。与此同时,他们又发展大小木器厂20家,生产沙发、席梦思床垫等各种家具,实行产销一条龙。90年代,先后引进外资企业青岛西格林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崂山磊嵩石材有限公司。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630万元,人均收入4419元。 社会事业 亮化美化了全社区主要道路,家家用上自来水,大部分家庭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经多方筹资,库容量2万立方米的水库已于2003年建成,使投资环境更加完善。 联系电话 86-0532-87855070 |
东陈社区 |
东陈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陈氏先祖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戛戛县大槐树里头移民至蒲里。明朝崇祯年间迁至现社区址。村中央有一巨型青石,高5米,形状酷似水牛,名为水牛石,该村取名水牛陈家。1934年棉花村(现西陈社区),因其名不雅,要求更名。因两村在公路的东西两侧,故水牛陈家更名为东陈村,棉花村更名为西陈村。在很长时间内,东陈社区仍沿用水牛陈家这一村名,解放后才逐渐使用现名。 政区人口 东陈社区南、北、东三面环山,张村河由北向南流过,将社区庄分为东西两部分。2004年,社区620户、1930人,以陈姓居多。 社区特色 东陈社区景点颇多,社区东山的半山腰,矗立一个80余米高的巨石,称为崮子,又称擎天柱,与社区中的水牛石遥相呼应。崮子分三层,像人工垒叠而成。东山里还有一人头形巨石,称石人头。传说德国传教士在此处发现宝藏。因为贪财,想全部拿走,反而被埋住全身,只露人头,变成石人头。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一的显化庵座落于东陈社区。 经济状况 该社区有耕地750亩,山岚900亩。集体经济时期,东陈的建筑队比较有名气。至今青岛针织一厂、冶金粉末厂等企业的建筑仍有他们的杰作。东陈社区居民的种植业、养殖业日益兴旺。特别是矿产资源“崂山红”石材更是品级极佳,为绝好的建筑装饰材料。2004年,社区总收入12290万元,人均60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855076 |
北宅科社区 |
北宅科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姜氏先祖从小云南(山西大同)迁来,因这里竹木荆棘成林,是良好的居住之处,便在此立村。姜氏先人立志让后世子孙在科举仕宦途中能够顺畅如意,即以“宅科”冠以村名,意为“上以厚,下安宅”。后来因为在沙子口地区也有一个宅科村,为了区别,遂冠以南、北之称。辖驼背涧、石岭子等自然村。 政区人口 北宅科社区是北宅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北依大崮顶。南傍五龙河,东南邻周哥庄社区,西隔河与五龙社区相望。2004年,有360户,1160人,以姜姓为主,另有李、车、黄、王等姓氏。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充分利用山区自然条件,不断扩大樱桃、苹果、桃、李、杏等果树的栽植面积,引进果树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樱桃节期间,来这里观光旅游、品尝樱桃的人络绎不绝,一年比一年红火,社区居民们在热情接待游客品尝樱桃的同时,也办起了农家宴,樱桃节给社区居民们带来了欢乐的节日气氛,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达2320万元,人均4759元。 社会事业 2000年,社区开发建设了近1万平方米的经济住房,改善了部分社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在上级的帮扶下,投资硬化了社区道路、胡同,整修排水沟渠近4000米,建塘坝2座。该社区居民风淳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0年代末废除私塾建立公学堂,就提倡集资办学,时任沧口商会会长的北宅科社区居民姜维会慷慨解囊,一次捐款100银元,为社区居民所敬佩。与周哥庄两社区合建的周哥庄小学(2000年更名为惠特小学)历经风雨七十余载,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现任广州韶关市政府秘书长的黄克顺及曾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台湾中央日报社特约记者的姜宪方等人就是北宅科社区居民的后代。 联系电话 86-0532-87852579 |
燕石社区 |
燕石社区 村庄由来 社区李氏与晖流(原灰牛石社区)李氏同祖,于明嘉靖年间从灰牛石迁此定居。清朝末年,峪社区孙氏来此看山,于是社区中便有孙姓。因社区南有个大石洞,常有燕子在洞中筑巢,以此取名燕石屋,1934年改为燕石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公里处,南天门山西南麓。2004年有社区居民68户,202人,以李姓为主,还有孙姓等。 社区特色 初入燕石社区,有小桥流水,“世外桃源”之感。一条小河曲曲弯弯穿社区而过,潺潺流水伴着清脆的鸟鸣,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百年老屋与现代瓦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社区中那棵高大的柳树,已有百年树龄;社区南有座水库,始建于1997年,是青岛市政府为解决周围五个社区庄吃水而建。坝高20余米,水面呈扇形,清澈湛蓝,水光敛滟,水丰时,没过坝顶,形成“垂帘”奇观,游人到此顿觉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燕石社区一角 由燕石社区东南行1.5公里,有一名曰“花花浪子”的瀑布,据说,当年德国殖民者进入崂山时路过此处,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听见瀑流花花的水声于是名之曰“花花浪子”。河水从15米高的陡壁泻下,被壁间一石截住,分为两层,下面有约80平方米的水潭。瀑布的三面是山峰,峰头巨石斜出,象形石颇多,有将军石、企鹅石、母子情石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每年酷夏或旅游盛季,游人都会被如此美景所陶醉,人们盛赞其景观可与北九水“靛缸湾”媲美,皆称之为“小靛缸湾”。 经济状况 社区盛产水果。有樱桃、杏、桃、梨等,尤以樱桃最多,因水土质地优良,其果甘甜可口,倍受游人青睐。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47万元,人均4257元。 |
观崂社区 |
观崂社区 村庄由来 据宋氏家谱记载,宋氏祖来自云南(山西大同南部),始居胶州香店社区。宋氏祖宋林熙移居王子涧,继又迁此地。段氏家族随着明朝移民大潮,迁至沙子口街道段家埠社区,后于清光绪年间携妻、儿女迁入此社区。定居至今。社区里自古有宋、马一家之说。始祖宋林熙取马氏之女为妻,马氏随之迁入该社区居住,现宋、马仍保持着祖辈留下来的和睦关系。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1公里处,是北九水景区内最靠近崂山主峰的社区之一。它北邻河-区,南与沙子口街道竹窝社区隔山相望,周围被群山所拥抱。社区的四周,山峦叠嶂,层林尽染,有“观崂归来不看村”之说。2004年,共有134户,404人。以宋、段人口居多,占全社区的90%以上。 观崂村貌 据祖辈讲,明朝有一官人到北九水游玩,遇大雨山洪暴发,难以过河。乔氏见之,冒着生命危险将他背过河去,令其感动不已,择以林茂景佳之处,用手指一片山让他看管,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税银。后来由于交不起税银,乔氏就将此山转让给王戈庄修真庵庙。当时北九水的太和观庙是修真庵庙的一个脚庙,此山由太和观管理。宋氏家祖来观崂社区定居后,山无一亩,地无一厘,只能靠给庙上看山维持生计,成了庙上的佃户。百余年之后,宋氏人丁兴旺,山上的树木茂盛。太和观道士刘圆丰为了霸占此山,想把观崂社区居民撵走,到社区中的茔地伐木,惹起了居民的不满,双方发生争执,引发了一场山林土地官司。为了打赢这场官司,社区居民按人头出钱,派代表打官司。官司打了好多年一直无法解决,民国政府为了不让道士把观崂人撵走,决定把此山收为国有,再以7300元大洋卖给观崂社区。民国十四年下发了官契(现已保存碑文并立村前),结束了这场官司。 经济状况 观崂社区现有土地70余亩,山岚5000余亩。社区虽有可耕地,但由于尽是山岗沙石薄地,收成寥寥无几,远不能满足养家糊口之需。观崂居民只好肩扛背驮,从河-区大北口步行40多里山路,到王戈庄集市用山果林品换取粮食,解决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崂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地处北九水景区腹地的观崂社区游人如织。于是观崂人也学会了“吃旅游饭”,开饭店、茶馆,采摘拳头菜、蘑菇菜、灵芝草等山珍果品到路边摆摊,一年下来也增加不少收入。观崂人还揣摸城里人的心里,办起了“山里人家”饭店。青岛日报社培训中心、崂山区第一个猕猴桃栽培科研基地先后在观崂社区落成。2004年社区总收入768万元,人均收入4455元。 社会事业 1998年,社区集体投资10余万元,对社区道路进行了硬化,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1999年由社区和区政府共同投资90余万元,修建了观崂水库,库容量2万多立方米,结束了担水吃的历史,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2002年社区里又自筹资金安装了有线电视,解决了山区看电视难的问题。 |
河东社区 |
河-区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何氏祖一家从云南(山西大同南部)迁至北宅街道东乌衣巷社区。之后复迁白沙河上游东岸立村,取名河-区。徐氏祖在明朝移民中,从云南经即墨、沙子口街道王子涧辗转至白沙河上游西岸,称为“河西”。随后徐氏(与上述徐氏不同祖)、孙氏、姜氏、王氏等也相继入社区定居。现何姓人数居多,占全社区的60%,徐姓次之,占全社区的20%。 政区人口 距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0公里,倚崂山白沙河(北九水即白沙河上游河段)而建,由河东、河西、骆驼头、干河、东涧、口子前6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有社区居民130户,401人。 社区特色 河-区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富有传奇色彩。黄宗崇《夜游九水记》中曰“七水双嶂夹水,峭峭如门,涧上大石穹然。”河东、河西两自然社区之间,有一峰临水独立,呈丹褐色,玲珑幽雅,似一明净的山水盆景,名曰“小丹丘”。又因状如发髻,又称“仙人髻”。丘下有一清澈潭水,相传八仙中何仙姑曾在此借潭梳洗,故亦有“小梳洗楼”之称。社区后200米许,是著名的崂山十二景之一“驼峰烟云”(又名“骆驼峰”)。此峰巍然矗立,高达300米,奇石罗列,山头白云漂浮,如昂首之驼阔步向前,雄伟壮观,惟妙惟肖。传说峰岩间蕴三处水晶矿,因千万年来浴日月之精华,感天地之灵气,遂化为水晶三仙子。骆驼峰顶下50米处有左右并排两洞穴,呈黑黄两色,当地人称为“黑窝”、“黄窝”,就是传说中的仙子居住之地。“骆驼峰”与“小丹丘”等景点,一直为画家、摄影者所倾慕。社区西是2002年新建的四水水库,如无瑕碧绿的翡翠镶嵌在两山之间。社区东是连绵群山,怪石嶙峋。或躺、或立、或奔;或笑、或思、或静……其中尤以“众仙拜佛”、“关公石”等石景最为形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不知身之尚在人境”。 河东村貌 经济状况 1980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社区居民大力发展林果业, 80%的农田被樱桃、杏、山楂、桃子等果树所覆盖。同时进行花岗岩开采,不少社区居民还买上了拖拉机搞石材运输。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社区居民们毅然放弃了十几年赖以生存的采石业,逐步融入发展旅游经济的大潮中。特别是1996年北宅首届樱桃节举办之后,一户户“农家宴”在河-区悄然兴盛起来。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尽情地吃农家饭、睡农家炕、饮山泉水、品九水果,同时还可以买到崂山蘑菇、崂山参、崂山灵芝、崂山蝎子等山珍特产。2003年社区又办起了服装加工业。2004年,全社区总收入496万元,人均收入4489元。 社会事业 社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1980年,社区与观崂、双石屋社区共同投资,扩建了学校六个教室。1999年投资10万余元,对社区内街巷进行了路面扩宽硬化,并进行了电路改造,加固了社区中间的两条小河堤坝。2001年在北宅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又投资5万余元,为河西修建了一座漫水桥。2002年又投资近10万元,为大街小巷安装路灯,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 联系电话 86-0532-87052610 |
磅石社区 |
磅石社区 村庄由来 清朝嘉庆年间,王氏祖王希夏从即墨青峰社区来到卧龙社区上边的山涧看山,并在这里安家落户。因这里山路圈转,对外称之曰: “卷圈”。不久,王正和从香里来到与卷圈相邻的另一山涧中垒屋定居。由于这里有一块4米多高的巨石探出在山路上空,石上有一深窝,好象人头碰撞而成的,便被人们称为 “碰头石”。后来黄景扬从即墨东董社区先迁居蓝家庄,后又邀高姓一起迁到这里安家。因社区后山腰中有一巨石形似棒槌,遂名 “棒石”。清同治年间《即墨县志》时,也确认了 “棒石”之名,后移名为 “磅石”。磅石社区的李姓来自沙子口南崂社区,其迁来时间大约在清光绪年间。 磅石村貌 政区人口 磅石社区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8公里处,与著名的崂山风景区北九水隔山相望。2004年全社区108户,315人,主要有王、孙、李、黄、高等姓氏。 经济状况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社区改变了靠采石、伐树为生的生活方式,开始饲养家禽,把房前屋后遍植樱桃树、杏树、苹果树和桃树等林果。每年樱桃节期间, 前来光顾的客人络绎不绝。社区一酒厂生产的崂山醇古酿酒香醇可口,其酿酒用的水就是取自磅石社区。社区东北的主峰“大台崮”,海拔758.7米,山顶有一状如戏台的大型石崮,登之远眺,从西南的青岛市区和西边的城阳区,到东北边的即墨陵山海域以及东面王哥庄仰口湾,尽在 “一览无余”中,是发展旅游或开发封闭式度假区的理想境地。现在他们又设农家宴、引进果树新品种,开发了翠竹谷生态旅游观光园。2004年社区集体收入510万元,社区居民人均收入4349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社区在上级的扶持下,进社区道路得到硬化,桥梁涵洞全部进行了整修,并将有线电视拉进社区里。政府每年还给社区里的老年人发放福利补贴。现在多数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和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
南北岭社区 |
南北岭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董氏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至山东即墨县石桥社区,其支裔分别散居即墨牛齐埠、阎家岭、楼山后等地。18世纪中后期,第九世董守文带领家人来到大崂社区,住在社区南的一天然石洞中,这里被后人称为董家石屋。搬到现今的董家庵子和大崂社区。1887年,北美长老会派遣牧师郭宪德在当地传教,见社区东有一南北走向的山岭,建议把董家庵子改称南北岭,该社区名沿称至今。孙氏来自孙家社区,王氏来自大崂社区,纪氏来自城阳大北曲社区,刘氏来自王哥庄后滩社区。 政区人口 坐落在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部约6公里处,北依卧佛山、劈石口,与东面的孙家社区,西面的大崂社区成“品”字形遥相呼应。新修的南王公路顺山势盘旋而上,从社区东经劈石口达王哥庄。该社区由董家庵子、滴水崖、后汪涧三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有居民105户,356人,以董姓为主,占全社区人口的70%,其他的有孙、纪、王、刘等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北山,当地人称为“卧佛山”。整个山体从远处遥望,可以看到一尊大佛正在山巅仰卧参禅。佛头在西,佛足伸向东方,脸部轮廓清晰,四肢分明。卧佛山以东的一处山顶上,有一巨石,状如观音,面朝西北方向,此景谓之“观音拜读”。在卧佛山的北端,高耸一座50多米高的天然石崮,称为鳖石顶。上面巨石遮盖,下有一天然石洞,可容人进出,内蓄清水,常年不干,整个石崮如同向西爬行的巨鳌。沿盘山公路而上,可见一高10米有余的巨石,天然裂为两片,谓“劈石天开”。裂缝中可走行人,蔚为奇观,劈石口因此得名。即墨县丞周潘经此曾赋诗一首,“莲花片片削空青,华岳分峰仗巨灵。更向崂山挥巨斧,洞天有路不常扃”。劈石口为北宅街道与王哥庄街道的分界线,是崂山的著名景点。 南北岭基督教堂 社区人物 在南北岭社区的历史上,曾有过三个有名的人物,他们是郭宪德、孙伯馥、董福桂。 郭宪德(Rev.Corbett hunter),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波兰籍美裔。19世纪30年代,奉命到中国山东蓬莱、烟台等地传教,1862年后来到即墨。一次,在即墨华阴集上布道,宣传基督教义,受到无理殴打。董家庵子思江、思海兄弟二人援手救出郭牧师,并带回社区疗伤。郭牧师伤好以后,发展董家庵子的人信教。1873年,信徒自筹自建了9间平房作为教堂,平时就作为教会小学的校舍。郭宪德后来回国。南北岭基督教会在建国后,发起了“三自”-。1998年,在区-部门的支持下,在社区南路边建立新教堂。 孙伯馥,抗战时期在李先良的军队搞情报工作。1949年大陆解放后进入台湾,在军统局任要职,时常出入总统府。1981年秘密辗转回到大陆,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并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做了许多工作,后在家乡去世。 董福桂,从小随父行医(西医),抗战时期在青岛保安大队担任军医,并从事抗日工作,解放后继续行医。1957年,与其他人在东乌衣巷、大崂社区成立联合诊所。1958年,人民公社北宅五龙卫生院成立,他任毕家社区、孙家社区卫生所所长。董医生医术高明,行医范围涉及王哥庄、北宅、南九水等社区庄,医德更是皆有口碑,他为北宅医疗条件的改善做出了贡献。他于1988年去世,享年86岁。 经济状况 社区1955年加入生产互助组,后与大崂、孙家、卧龙、我乐、磅石5个社区成立孙家合作社,后又加入人民公社,成立南北岭生产大队。当时社区里以种植果树为主。改革开放后,社区相继成立铆焊队、管道安装队等专业队伍,社区里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社区有耕地面积120余亩,山岚2700亩。1994年崂山区划后,他们因地制宜,集体和社区居民集资,建立了占地40亩的枣树园,创建了樱桃园、花卉苗圃基地等。北宅樱桃节前后,樱桃花、杏花、桃花、枣树花相继开放,漫山遍野汇成一片花的海洋,社区居民兴办了别具风味的农家宴,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增加了社区居民收入。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人均收入4522元。 |
我乐社区 |
我乐社区 村庄由来 据社区陆氏家谱记载:陆始祖由云南来即墨于汉不其城西皂户疃而居。清康熙时由皂户疃迁居南窝洛村。1934年南窝落村改名为我乐村。窝洛村徐姓是后来从河东村迁入南窝洛村的。宽涧的王姓,也是后来迁入的。 我乐村貌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公里处,坐落在崂山白沙河上游南岸,紧靠北九水之外一水。社区由一水、宽涧、黑涧三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有113户,348人,以陆姓为主,占总人口的80%,还有徐、王等姓氏。 经济状况 社区拥有土地70余亩,其中果木占50余亩。近几年随着北九水景区的开发,前来观光的游客众多,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社区居民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在路边开起了农家宴,生意火暴,收入颇丰。该社区属山区气候,温差较大,果品生长期长,加之崂山水的润育,生产的果品质优味甘,为游客所青睐。社区建起了优质果树新品种基地,改善了灌溉条件,使林果业成了社区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社区还依据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建起了天然泉水厂。2004年社区集体收入720万元,人均收入4310元。 社会事业 社区投资将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安装了有线电视。逢年过节,社区都组织看望军属、老人,关心群众生活。积极开展争当“五好家庭”、“优秀青年”、“文明户”活动并在传统节日组织秧歌队,走街串巷,为周边居民演出,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 |
卧龙社区 |
卧龙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孙氏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窝洛村迁此定居,为念故情,仍用原村名。后来陆氏迁至白沙河南岸定居,称南窝洛。南北窝洛一河之隔,为区分村名,因“北窝洛”村后的山岗上有一石酷似手摇羽扇仰卧的孔明,故在土改时将“北窝洛”改名为卧龙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方4.9公里,北沙河上游北岸。含窑北坡、车沟、西南坡等自然社区。2004年有189户,602人,社区居民以孙、陆两姓为主,其中孙姓占全社区总人口的80%。 社区特色 社区南有一胜景——大崂观。观内古木葱郁,生机盎然,是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中保存较好的几处宫观之一。卧龙社区集“山的‘豪气’、水的‘灵气’、景的‘秀气’”为一体,是一个依山傍河、居住环境颇佳的“山里人家”。 卧龙村貌 社区人物 卧龙社区人杰地灵。民国时期,社区子弟孙瑞宗(字福玉),在青岛创办了宏兴利冷藏公司,后来成为青岛市商会会长。1964年秋,社区里民兵代表青岛市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全省民兵大比武,荣获集体二等奖,受到了贺龙、罗瑞卿等原-领导的亲切接见,为家乡人民争了光。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居民利用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作“文章”。有的农户养殖了山鸡,有的办起了农家宴,有的改良了果树品种,还成立了天然泉水有限公司,成立了山珍品有限公司,引进了“万里江”崂山茶生产基地,社区居民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2004年,社区总收入1705万元,人均收入4784元。 社会事业 1982年社区投资10万余元建成了卧龙桥,修筑护社区河坝300多米;1996年又自筹资金3万余元,完成了主街河坝护坡二期工程,从而结束了社区居民每逢雨季涉水过河的历史;1991年将社区内5条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1994年投资9万余元完成了电网改造,投资4万余元安装了有线电视;2001年—2002年社区自筹资金6万余元,彻底解决了社区居民吃水问题。社区重视居民的生活,每年为居民补助粮食40公斤,为70岁以上的老人补助生活费300元。仅社区居民福利一项,社区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10万余元。社区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小广场”。先后成立过高跷队、吕剧团、柳腔剧团、健美操队、秧歌队、女子舞龙队等。据说,卧龙社区的女子舞龙队,在山东省是成立最早的舞龙队之一。1996年,卧龙社区被山东省人事厅、建设厅命名为“明星社区”,此后又被青岛市授予多个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052157 |
枣行社区 |
枣行社区 村庄由来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即墨城的蓝洪义羡慕同姓的蓝章、蓝田父子能于功名鼎盛之时激流勇退,遂即举家迁来,在蓝家庄村西一片枣林中,辟土造房,由于生活在枣行中,村居民便把枣行定为村名。清朝末年,王姓因由沙子口前登赢村迁来定居,繁衍生息,成为村中第二大姓。 政区人口 位于著名的华楼山南麓,距北宅街道办事处2.5公里,该社区包括莹南、沙窝河、南山、西山四个自然社区,2004年该社区有153户,4369人,以蓝姓为主,占55%,另有王、李、孙、肖、高等姓。 经济状况 社区中200余亩梯田和3000余亩山岚栽植了大量樱桃树,每年樱桃节来临,八方客人,纷纷前来。社区还参与了北宅机械厂的创立和发展,后又办起了砖瓦厂等,社区中的男女青壮年,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搞运输,有的开山采石,有的贩卖农副产品……,原来恬静安逸的小山庄充满了经济活力,经济指标一年比一年高。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380万元,人均收入达5184元。 社会事业 枣行社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近些年来,社区里每年都从有限的经费中投资教育,在上级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与蓝家庄、毕家小学等联合兴办的华楼海尔希望小学,其校舍和教学设施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一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社区免除了60岁以上老人的全部义务负担,并先后投资近30万元,为社区居民安装了闭路电视、接通了自来水、硬化了路面,改造了照明线路,2003年又盖起了两座居民楼。 联系电话 86-0532-87058393 |
大崂社区 |
大崂社区 村庄由来 据社区《王氏祖谱》记载,王氏祖先于明永乐年间,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迁此立村。该村因地盘较大,人口较多,故取名大崂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驻地东北3.6公里处,东临孙家社区,南临北头社区,西临东乌衣巷社区,北临南北岭社区。2004年全社区304户,940人,主要有王、董、孙姓,其中以王姓占50%,其余有陈、滕、姜等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山势陡峭,连绵起伏,周围有很多自然景观。如后望涧有饽饽石屋、台子窑、圈牛场、鳖石顶、鹰婆子顶等。大崂当时建有大劳草堂(教书育人的地方),与华阳书院、康成书院、劳山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等齐名。大劳草堂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我国原驻南非大使、阿富汗问题特使王学贤先生就是从这个学堂走出去的。 大崂村貌 经济状况 社区原有耕地410亩,被国家征用30亩,山岚2000余亩。1996年举办了大崂首届樱桃会,开创了民办樱桃会的先例。樱桃园依山而建,占地30余亩,有盛产期樱桃树2000余株,是北宅街道种植相对集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果质最好的樱桃园之一。大崂樱桃会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崂山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积累了经验。海屋电子、晋运娱乐中心、琴星石材厂也先后在该社区落户,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1430万元,人均收入4277元。 社会事业 社区里先后投资为社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让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修路、装路灯、加固河坝等,社区容社区貌越发亮丽起来。社区里每年为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定数额的福利费,还经常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 |
双石屋社区 |
双石屋社区 村庄由来 双石屋社区由双石屋、丑蒲涧两个自然社区组成。据说,清康熙年间,毕氏居民从北宅街道毕家社区迁徙于此,初居于两个象石屋的石洞中,后立村,名双石屋社区。乔氏居民也看好此处,迁居丑蒲涧居住,对外也称双石屋社区。 政区人口 双石屋位于北九水景区内。北九水乃崂山白沙河之源头,自西向东分为外九水和内九水。当人们行至内二水时,但见峭石林立,古树参天,萝藤缠绕,花团锦簇,河水清澈,风景秀丽。该社区是北宅街道最东边、海拔最高、离崂(山)顶(峰)最近的一个社区,距街道办事处驻地12公里。2004年全社区共42户,142人。有毕、乔、高、赵、刘、王等姓氏,其中毕姓占90%以上。 社区特色 双石屋社区不但山奇,社区前的河水更奇。它源自崂顶经靛缸湾溢流而下,长年冲积,遂成小潭。潭深数米,洌如透镜,一览无余。绿树倒映水中,随波翩翩起舞;游鱼身映石上,随石试主沉浮。中国近代著名诗人郁达夫1934年来此游玩后曾欣然命笔:“柳名石屋接游潭,云雾深处蔚竹庵,千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现在这绝句就刻在社区前的平石上,游人抬头即可观之。 双石屋社区一角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石屋社区的居民开始走发展旅游业发家致富的路子。有的背起相机为游客照相,不仅远“销”了家乡的山水风情,而且增加了收入;更多的人则是在路边摆起小摊,为游人提供饮料、食品和崂山土特产,虽然一年四季风吹日晒,但收入还算可观;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有的社区居民投资建起了旅馆、饭店,收入颇丰。2004年,双石屋社区年总收入640万元,人均收入6408元。 社会事业 经济发展了,但“山里人”所特有的本色没有变。双石屋居民不但邻里和睦,而且对八方游客也谦恭礼让,使前来观光的人们感受到了“主人”的诚信文明和热情好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饱受过没有文化之苦的双石屋居民,现在最舍得投资的就是教育。1980年拿出社区唯一的几亩平地建起了北九水学校。以后的几年间,社区里又多次筹资整修校舍,使北九水小学成了风景区内的一个亮点。 |
张家社区 |
张家社区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张氏先祖张治祖居民,从莱阳的小双山搬至现今的书院社区,继而又迁至现今的张家社区。之后,尹氏和宋氏分别从沙子口的北龙口社区和北宅的北头社区先后来此定居。因社区北的山坡上有一块上细下粗4米多高的巨大孤石,远看就像是从土里生长出来似的,人们便把村庄名字定为“土里石”。后来改名为“ 兔耳石”;尹氏来的时候,看见一块面积10多平方米的光滑山石,形如土炕,便在石边建房造屋,称为炕石村;后来宋氏来到兔耳石东北的山坡安营扎寨,见那里的山坡形似“马鞍”,故起名为“马鞍子”。1934年兔耳石村和马鞍子合为一村,取名张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方向约6华里处,南天门山西南麓的山谷之中。2004年有居民74户,232人,有张、尹、宋三姓,其中张、尹两姓居多。 张家社区一角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有山地90亩,山岚2400亩,因其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的独特地理位置,居民便在房前屋后,溪流河边、坡上崖下、田间地头,大量种植樱桃、杏、李、桃等果树,整个山谷形成一条以果树种植为主、特色鲜明的果谷。尤其是种植樱桃、杏树的历史久远,有的樱桃树已有100多年的树龄。改革开放后,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一年一度的北宅樱桃盛会,社区居民会热情的招待远方来客,让你品茗崂山绿茶,尝以山上野菜为主的农家宴。2004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345万元,人均收入4353元。 社会事业 社区投资硬化了社区附近的道路,解决了社区居民出行难的问题。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参与书院小学的改造建设。全社区儿童已较高质量地实现普及学前和九年义务教育。 |
晖流社区 |
晖流社区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李氏从即墨鳌山卫先到大崂村,后迁此建村,因村南和村东南半山腰各有一块象灰牛的石头,故取名为灰牛石村。1934年改名为晖流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方向3公里处。2004年该社区有178户人家,560人,李氏和王氏人口居多,分别占45%左右。 晖流村貌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社区利用崂山水清冽甘甜的特点,办起了北宅街道第一个乡办企业——汽水厂,生产的青峰牌汽水非常畅销。同时,先后办起了多家观赏鹦鹉养殖场。进入90年代以后,办起了手工艺品作坊,企业的发展给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社区共有山地350亩,山岗3000多亩,种植樱桃、杏、苹果、桃、梨、山楂、石榴等果树23余株。出产的水果特别甜,尤其是樱桃和杏,籽粒大、口感滑甜、色泽鲜艳,为该品种中的精品,很受市民的青睐。北宅街道1996年樱桃节以来,居民办起了农家宴,游客们在品尝樱桃的同时,又能品尝新鲜味美的云峰菜、槐花、野荫青、仙人腿、玉米饼、地瓜粥等城里人平常很少吃到的农家绿色食品。2004年,该社区总收入569万元,人均收入4071元。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20多万元,为社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修建了社区道,安装了路灯,加固河坝,解决了社区居民出行难、吃水难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
书院社区 |
书院社区 村庄由来 据1525年《蓝氏东轩堂冢谱》记载,蓝氏四世祖蓝铜于1525年在此建社区,距今已近480年的历史。社区南京刑部右侍郎、诰授通议大夫、兼左佥都御史蓝章(蓝铜之长子)葬于此。后嘉靖十二年,朝迁敕赐兆茔于即墨之北,茔建成后将蓝章之墓迁走,当时的看墓人仍居于此,外称南茔。明崇贞年间,蓝章的六代玄孙蓝氏十世祖蓝居。在茔西建成三栋别墅。取“树谷、树木、树人”之意,在匾上署名为“三树堂”书院,故几百年来人们对外也称书院社区,解放后正式定名为书院社区。蓝居,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据说蓝居少时聪明,相貌魁梧,说话声音洪亮。二十五岁入武校,第二年得乡举,二十八岁成进士、中式御览,被授为南京金陵卫守备。历任神威营坐都司,多次率军平定乱军,屡获奇功,-为昭勇将军。清朝建立时,广召天下贤士,曾四次征召过他,但他恋念明王朝,都被他因病而拒绝,归隐于灰牛山下。蓝氏第十九世祖蓝仁庆,自幼聪敏好学,饱读诗文,画艺甚高,当时人称“即墨三才”。他作乡官为人正直,颇受敬重。其山水画多传日本,家中所藏,0中被查抄失落。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公里,北临北头社区,与白沙河相望;东临晖流社区,晖流河(白沙河汇流上游支流)沿社区而过。2004年有社区居民277户,670人。 经济状况 20世纪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社区开始种植桃、杏、李子、山楂、樱桃等果树,仅桃树就有万余株。水果生产是书院社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占社区家庭收入的70%。书院的手工业加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从事机械加工, 生产水暖器材。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PVC管材,现年创收20多万元。2004年,该社区总收入 1152万元,人均4358元。 社会事业 书院社区,其名就有文化底蕴。早在民国初年,蓝氏家族就在三树堂书院设立私塾。三树堂正殿东间祭祀,西间为课堂。第一任教师是蓝庶堂,学生三四十人,采用复式教学,附近不少社区庄的子弟前来求学。后来,三树堂书院毁于文革时期,改建成供销社。20世纪60年代建成书院小学。有“文化社区”之誉称的书院社区,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70、80年代,社区里的锣鼓队、秧歌队曾经轰动一时。90年代,社区投资30多万元硬化道路,改善环境,整修河道,建宣传栏,给老年人发放福利。 |
北头社区 |
北头社区 村庄由来 据社区《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王氏福增、福有、福全兄弟三人,从云南永平县迁居即墨漩子湾,后又移居书院村的北头建社区,故名北头社区。19世纪前后,栾氏从现今的城阳区夏庄村迁来,后发展繁衍,成为村中的主姓。现栾姓约占全社区人口的70%,其次是王姓,约占10%,还有少数蓝、宋、朱、姜、毕、何、史、李、张、徐等姓氏。1967年曾改名为建新村,1970年又恢复原名。 政区人口 社区坐落在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方向3公里处,南依书院社区,北临白沙河,青岛滨海公路从社区西经过,地理位置优越,景色宜人。2004年该社区有社区居民156户,486人。 社区特色 社区东山呈烽火台形状,当地人叫它“烟囤顶”。登烟囤顶,可尽情领略北宅北部的自然风光;古朴的社区座落在青山绿树间若隐若现,近处的白沙河宛如一条长龙在山谷间蜿蜒流淌,更奇妙的是远望崂山水库的一泓碧水,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宛如一面明镜,镶嵌在群山之中。沿着烟囤顶东行,山势逐渐陡峭,在一片翠竹之中,有一处古建筑的废墟,那就是有名的神清宫遗址。据史料记载,神清宫建于北宋哲宗时期,经元、明、清、民国时期修葺以后,为四合院格局,宫中祀三清,宫后为玉皇阁,东厢为精舍,西厢为救苦殿。有长春洞、自然碑、摘星台、会仙台诸多名胜。邱处机来崂山时曾在此修行。1939年,该宫遭日军烧毁,残存部分毁于文革时期。神清宫栽种的古树很多,宫内的一棵银杏树,年代久远,五人牵手方可环抱,可惜在文革时被砍伐。在神清宫北面的碎石疏竹之间尚存一株枫树,树径1米,树高10米左右,扎根石隙之中,至今郁郁葱葱。也唯有这棵古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让人回想起神清宫当年的风貌。 北头社区的西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山岭,远望像一条巨龙,龙身蜿蜒东摆,隐于青山绿树之间;北端是龙头,伸入白沙河中似乎在饮水,在巨龙饮水的地方,有一天然巨型长石,宛如龙舌,龙舌入水之处,有一清潭,当地大旱也不干涸。这就是当地的一大景观“卧龙吸水”。 经济状况 社区现有耕地面积120余亩,山岚2000亩。1999年以来,居民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林果资源,推动向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1999年在社区北规划建设观光农业项目——青年生态情趣园,2000年又建立百趣园,在此基础上成立神清农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了公司化运作。2002年公司一期工程建设的樱花园民俗度假社区——龙泉山庄已开门纳客,效益可观。2004年二期工程建设的北头蒙古风情园业已开始营业。1999年以后社区中开始引进、种植茶树,为创品牌,2002年把该社区种植的茶叶注册为神清茶。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003万元,人均收入491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059967 |
西乌衣巷社区 |
西乌衣巷社区 村庄由来 同东乌衣巷。因处西,故名。社区中有一说法,“徐王一家”。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大槐树里有徐氏三兄弟,按照当时朝廷关于凡是成年男丁兄弟不能居于一处,必须分散各地的移民政策,老大、老三-离开向东迁移。老三去了即墨城戈庄定居建村,老大迁往现址安营扎寨,0留守原籍。徐姓建社区后,即墨柞树庄的王姓与西乌衣巷的徐姓有亲戚关系,随之迁往该村居住。宋姓原是毕家社区人,在19世纪末迁入西乌衣巷。杨姓原是杨家村人,因西乌衣巷徐家是杨家的姥娘门,杨家便迁来居住。徐、王、宋、杨亲戚连亲戚,也就有“徐王一家”的说法了。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约3公里处,2004年该社区有201户、550人。 经济状况 社区有耕地185亩,山岚430亩。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社区栽植果树,经过人们多年的精心栽培,成为社区集体的主要经济支柱,西乌衣巷一举成为北宅公社九大果树队之一。近几年,社区居民有的购车搞运输,有的经商,有的承包工程,有的办起了工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达到730万元,人均收入达4918元。 社会事业 重视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硬化了路面、绿化“四旁”、修筑排水沟,整个社区庄显得干净、整洁。2000年乌衣巷小学搬迁合并到华楼海尔希望小学后,社区居民徐友航个人出资10余万元支持教育,被人们传为佳话。 联系电话 86-0532-87056200 |
东乌衣巷社区 |
东乌衣巷社区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社区王氏祖先王臣、王义兄弟二人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昆山大槐树里头迁入此地,定居后在房前屋后栽种了十八颗槐树,几年后,长的枝繁叶茂,常有老鸹在此栖息,取名“老鸹巷”。清乾隆初年,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姓之一杨氏后裔,入仕还乡的官吏杨宏玉、杨观玉兄弟到这里定居,因嫌村名“老鸹巷”不雅,易名为乌衣巷,因相对西南村落,故名“东乌衣巷”,后来又有李、毛、张、梁、孙等姓氏居民迁入。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正北方3公里处的崂山水库上游,白沙河从社区前潺潺流过,西有凉泉社区原址,西南临西乌衣巷社区。2004年,社区有454户,1295人,以王、杨两姓为主。 经济状况 社区现有耕地600余亩,山岚3000余亩。主要以植树造林、种植果树、茶为主发展经济,附以外出打工、搞家庭养殖。现有崂山奶山羊百余只,奶牛50头。该社区2004年经济总收入2240万元,人均4402元。 社会事业 社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生活。近年来,先后投资十二万元,硬化了社区内的主要街道、采取集体补贴的办法完成了旧电网改造、安装了有线电视、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社区里的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老年人活动室等都在逐步完善。 联系电话 86-0532-87056300 |
凉泉社区 |
凉泉社区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山东胶州三角里刘姓的一支择此定居,因村中有一眼水质甘洌、常年不涸的清泉而得村名。后来有李、矫、孙、宋等姓氏居民相继迁入。1958年9月,青岛市为解决城市供水紧张问题,投资200万元兴建“月子口水库”,凉泉等12个自然村共967户居民进行搬迁。就这样,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的凉泉村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告别了704亩良田,整体搬迁至水库上游山地形成凉泉、坡坡涧、东北涧、西北涧、新村、徐家庵子、马路湾等。分布在六个取水困难的自然村中。 政区人口 “凉泉新苑”社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华楼山东麓,与北宅街道办事处地相隔3公里。2001年,区政府为提高居民生活、居住质量开工建设。2004年有338户,1026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从南方引进茶树,培育茶园。社区山下改种较为耐旱的杏、樱桃、桃、李子、山楂等果树。同时,社区引导居民搞运输,为农家宴,社区新上项目自酿的凉泉牌扎啤味美甘爽、口味纯正2004年,社区总收入1796万元,人均收入386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056201 |
孙家社区 |
孙家社区 村庄由来 孙家社区原名解家庄。清康熙年间,孙氏从山东栖霞桃社区迁入此地。当时解姓人多,家祠的墙上刻着解家庄的名子。后来解氏家族人丁不旺,孙氏逐渐成为解家庄的主要姓氏,遂于1934年改为孙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公里处,背依崂山西麓山脉,前依崂山白沙河,2004年,全社区284户,827人。 孙家社区通往九水的公路 经济状况 社区主要产业为占社区居民收入的60%—70%,并出产仙人腿、拳头菜、崂山灵芝、崂山蘑菇等山珍特产,每年也为社区居民换取一定的收入。近几年,孙家社区利用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建起了水厂、印刷厂、避暑山庄等。2004年,社区总收入940万元,人均收入410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05296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