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江氏由即墨城东关迁此立村,以周全吉祥之义定村名周村。后分为大小两村,此村较大,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北部,东邻204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和即墨市环秀街道前东城村,西靠东郭庄社区和青银高速公路,南连小周村社区,北接即墨市环秀街道李家西城东、西村。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2004年8月改为大周村社区,有居民750户,2150人。
经济状况 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投资98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外资和民营企业。至2004年,已引进外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发展民营企业50家,从业300人,固定资产21680万元,年经济收入11056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18亿元,居民人均所得5502元。
优势产业 工业是社区经济的支柱。2004年,实现工业收入1.1056亿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93.69%。青岛永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铝合金、钢塑制品,2004年工业产值12000万元,上缴税金420万元。青岛梓欣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二级管,2004年工业产值2510万元,上缴税金46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9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前东西大街,修建了街心花园。2004年,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60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5%和100%。200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9373
传 真:0086-532-87739373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14001 | 266000 | 0532 | 查看 大周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旺疃社区 |
东旺疃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焦氏祖焦义由云南乌沙卫牛角胡同北迁,先迁仲村,复迁仲村东北之开阔地定居,取村名“旺疃”,后人丁繁增,分为前后两村,此村居后,定名“后旺疃”。1960年,又以南北自然沟为界分为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置为两个村,此村位东,故名“东旺疃”。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北部,东临凤凰山 ,西靠西旺疃社区,南连前旺疃社区,北接即墨市环秀街道的前东城村和南庄村。土地面积3553亩,其中山陵地占73%。2004年8月,东旺疃村改为东旺疃社区,有居民673户,1981人。 经济状况 村民世代以农为业,土壤多为沙壤土,盛产品质优良的地瓜、花生和林果,种植的甜瓜以脆、甜驰名,素有“西城萝卜旺疃瓜”之美誉。山陵地下蕴藏大量麦饭石矿藏。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三产业和个体企业快速发展,到2000年,全村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74户,以建筑、运输、商业、服务业见长。划出97亩地建立工业区,投资30余万元进行水、电、路等硬环境建设。到2004年,累计发展民营企业8家,注册资金300万元;引进外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65万美元。社区经济总收入4996万元,其中工业生产年收入4078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81.6%。可支配财力86万元,人均收入4873.1元。 社会事业 1994年,投资20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1999年,投资100万元硬化、绿化村庄主要街道,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该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历史传统,以柳腔戏见长。1999年与西旺疃村合作投资180万元,新建旺疃小学教学楼,达到青岛市一类学校标准。自1997年开始,对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70—89岁年补贴100元,90岁以上200元。2004年,社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医疗保险参保率83.8%。 联系电话 0086-532-87751821 传 真:0086-532-87751202 |
城阳村社区 |
城阳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袁氏祖士能由云南乌撒卫迁居墨邑,卜居不其城之阳立村,故名城阳。 政区人口 位于城阳街道西部,为街道办事处驻地。东邻城阳区城和小寨子村,西靠京口、皂户社区和胶济铁路城阳火车站,南连流亭街道北后楼社区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北接城子和古庙头社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2004年6月改为社区,有居民3345户,10083人。 经济状况 二、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1年以来,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建设。至2004年,已引进外资企业38家。1992年,经济总收入2.2380亿元,成为原崂山区经济发展强村。1996年成为城阳区经济发展特级强村。2004年上缴国家税金5506万元,居民人均收入6680元。 优势产业 社区所属的青岛市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五大农贸综合批发市场之一,2004年,市场年交易额55.06亿元。市场于1985年5月建立,在1996年市场改扩建工程中,建起3万平方米的网架结构交易大棚,1.9万平方米的营业网点房,该工程属青岛市重点“菜篮子工程”,被青岛市政府列为当年要办十件实事之一。2000年至2002年,建成钢结构交易大厅1.2万平方米和商业街。2003年4月,投资2.8亿元,建成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的城阳商贸城。2005年,山东省政府确定在城阳商贸城基础上建立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被青岛市政府确定为2005年重点做好的十二件实事之一。2005年10月21日至23日,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在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举行。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投资9700余万元,用于社区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改善居民居住环境。1991年率先在城阳镇建6层居民楼8幢。到2004年,已建6层居民楼92幢,面积28万余平方米,入住居民2700户,入住率75%。建有省级示范幼儿园和省级文明敬老院。自来水入户率100%,燃气入户率70%。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模范村委会、省十佳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0086-532-87865953 传 真:0086-532-87762886 |
京口社区 |
京口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任氏祖任贵由云南迁居不其城之西定居,取村名金口。清光绪初年,改村名京口。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1.5公里。东邻城阳村社区和胶济铁路,西靠棘洪滩街道前海西社区和双元路,南连流亭街道西果园社区和流亭国际机场,北接皂户社区。2004年8月,改为京口社区,有可耕地829亩,居民1170户,135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1000万元,对工业小区进行路、水、电、通讯等建设。至2003年,已引进外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6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7万美元。发展民营、个体私营企业32家,实际利用内资224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8737亿元,社区可支配财力45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59元。 优势产业 工业和商饮业是社区的两大支柱产业。2004年,有工业企业28家,工业总收入1.4556亿元。发展商业、餐饮业户22户,从业290人,经济收入2546万元。工业和商饮业收入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91.27%。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投资360万元,对9条街道进行硬化、绿化、美化。2004年,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6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100部,有线电视入户100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有2314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048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皆为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56732 传 真:0086-532-87756821 |
皂户社区 |
皂户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初年,王氏从云南乌撒卫迁不其城之西胶州湾海滩定居建灶烧盐,定村名“灶户”,后演化为现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部,墨水河东南岸。东邻城子、寺西社区和胶济铁路,西靠棘洪滩街道前、后海西社区和双元路,南连京口社区,北隔墨水河接即墨市通济街道东、西元庄村。2004年8月改为皂户社区,有土地2987亩,居民1623户,4032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扶植个体工商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8年,投资300余万元,用于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内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内资1.8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2亿元。发展个体工商户514家,从业1000余人,年户均收入5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1225亿元,社区可支配财力201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044元。 优势产业 运输和经济林业是社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93年,与青岛铁路分局联办的青岛铁路货物集运贸易中心(皂户铁路货场)建成投产。2000年,接发货物400余万吨,经济收入292.09万元。2004年,实现运输业收入3562万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31.73%。1996年,建立占地180亩、试栽30万株的银杏林。1998年试制成功银杏茶,年产2500公斤。2000年,发展为占地1000亩的银杏园。在青岛市“特产乡”评选中,被评为青岛市“银杏之乡”。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160余万元,对7条街道进行水泥硬化,加砌了排水沟,并进行相应绿化、美化,建了小型花园。2003年,建6层居民楼8幢,面积2.7万平方米,有296户居民入住。2004年,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5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农民艺术团锣鼓队1支。固定电话1200部,有线电视入户30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皆为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55218 传 真:0086-532-87753760 |
寺西社区 |
寺西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陈氏由即墨东浦迁禅裕寺之西定居,取村名园西,又称寺西。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部,城阳火车站北。东邻城子社区,西靠皂户社区和胶济铁路,南连城阳村社区,北隔墨水河接即墨市通济街道华侨村。2004年8月改为寺西社区,有土地255亩,居民204户,485人。 寺西社区居委会大楼 经济状况 发展内资企业和餐饮服务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输送带有限公司、青岛鹏顺五金加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8户,从业200余人。2004年,经济总收入150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47元。其中,工业收入114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262万元。 优势产业 客货运输业是社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98年8月,建立青岛瑞东工贸有限公司,经营城阳至即墨、城阳区环城一路和三路、正阳路快客客运业务及城阳客车租赁业务,有客运车辆150余辆,员工300余人。青岛城阳永利运输车队,承担了城阳燃料公司的煤炭运输业务。2004年,瑞东工贸有限公司完成营业收入8000余万元,上缴税金100余万元。社区运输业收入80万元。 整洁美观的中心大街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15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街心花园,栽植各种花木1500余棵。1998年,社区居民吃上了城阳区供自来水。1999年,建居民楼2幢,面积5276平方米,有31户居民入户。2004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1部,有线电视用户208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5%和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69769 传 真:0086-532-87860109 |
城子社区 |
城子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元年,王氏从青州药沟迁不其城内定居,定村名城子疃,后简化为城子。 政区人口 位于308国道高架桥西南侧,正阳路从中心穿过。东连城阳区城,西隔胶济铁路和皂户社区相临,南毗城阳和寺西社区,北以墨水河为界接即墨市通济街道华侨村。2004年8月改为城子社区,面积1.04平方公里。有居民1092户,2775人。 经济状况 工商业和房地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7年,成立青岛启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商品楼11幢,面积5万余平方米。2004年,有个体企业和工商业户386家,从业1160人。工业收入9363万元,建筑业收入1010万元。社区经济总收入18.0987亿元,可支配财力535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527元。 城子社区居民楼 优势产业 商业是社区主要经济支柱。1999年7月,投资5300万元,建立青岛城阳建材批发市场,经营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五交化、钢材、木材、胶合板、家具、厨具等十几大类上千个品种。2003年,建设及配套设施累计投资1.22亿元,吸引了国内外装饰、装潢材料大户700多家入市,从业1600余人,实现年交易额19亿元。2004年,实现商业收入16.9514亿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93.66%。 位于社区内的城阳建材批发市场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投资20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街道和居民居住环境。到2004年,累计建居民楼32幢,面积20余万平方米,有680户居民入住。建市级示范幼儿园1处,省级规范化小学1处,卫生室3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有社区保洁人员30人。固定电话108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0%,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楼燃气入户率100%。自2003年开始,对年满45周岁(男)和40周岁(女)的居民,年发放1800元生活补助金,60周岁以上居民,年发放2664元。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皆达100%。2000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石桥庙 联系电话 0086-532-87761987 传 真:0086-532-87869285 电子邮箱:QChjt@163.com |
西城汇社区 |
西城汇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城阳区城阳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4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4。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华城路社区、百埠庄社区、沟岔社区、董村社区、古庙头社区、大周村社区、前旺疃社区、西郭庄社区、东旺疃社区、小寨子村、城子社区、寺西社区、皂户社区、京口社区、城阳村社区、东郭庄社区、吕家庄社区、后桃林社区、北疃社区、南疃社区、后田社区、东田社区、前田社区、仲村社区、江家庄社区、前桃林社区、大北曲东社区、大北曲前社区、大北曲西社区、大北曲后社区、小北曲社区、西旺疃社区、西田村社区相邻。 |
西郭庄社区 |
西郭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赵氏由古庙头村东迁至—郭楼处立村,名郭庄。后分为两村,此村位西,故名西郭庄。另据传说,明万历年间,郭氏从云南交趾国迁—郭楼处立村,名郭庄。后分为两村,此村位西,故名西郭庄。 西郭庄社区办公楼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北部,204国道北侧。东邻东郭庄社区,西靠沟岔社区,南连百埠庄社区,北接西城汇社区。土地面积0.8401平方公里。2004年8月改为西郭庄社区,有居民378户,116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0年,投资130余万元,用于工业园区硬环境建设。2002年,新建标准厂房13900余平方米,总投资834万元。到2004年,累计引进青岛市政府农场、青岛亮泉植物油厂等内资企业13家,实际利用内资4120万元;引进外资企业11家,实际利用外资880万美元。社区经济总收入7460万元,可支配财力22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500元。 社区工业园 优势产业 工业是社区经济的支柱。2004年,实现工业收入6800万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91.15%。1997年,引进青岛亮泉植物油厂,生产的“亮泉”牌花生油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其商标“亮泉”,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4年,工业产值8570万元,上缴税金180万元。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40余万元,用于街道硬化、绿化、美化。1995年,建居民楼1幢,面积3000余平方米,入住居民36户。1995年以来,每年出资6万元为60周岁以上居民发放生活补助金。1999和2002年,先后建成装机容量450立方米和600立方米的秸秆气化站,可供600户居民炊事,成为国家农业部秸秆气化示范村。2004年,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用户29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2004年,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7%和95.9%。1993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区文明村庄。 宽敞的大街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9829 传 真:0086-532-87730273 |
东郭庄社区 |
东郭庄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城阳区城阳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4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4。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西城汇社区、华城路社区、百埠庄社区、沟岔社区、董村社区、古庙头社区、大周村社区、前旺疃社区、西郭庄社区、东旺疃社区、小寨子村、城子社区、寺西社区、皂户社区、京口社区、城阳村社区、吕家庄社区、后桃林社区、北疃社区、南疃社区、后田社区、东田社区、前田社区、仲村社区、江家庄社区、前桃林社区、大北曲东社区、大北曲前社区、大北曲西社区、大北曲后社区、小北曲社区、西旺疃社区、西田村社区相邻。 |
古庙头社区 |
古庙头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赵氏从青州府窑沟疃迁胶州小麻湾,后移至不其城北建村,因村头有座古庙宇,故定村名古庙头。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北部,204国道北侧,距街道驻地1公里。东邻董村社区,南隔虹子河接城阳区城,西、北隔墨水河与即墨市通济街道枣杭村和孙家沟岔村相望。总面积2.13平方公里。2004年8月改为社区。有居民1069户,人口3133人。 社区居委会大楼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7年,建立了城阳北部工业园,投资1500余万元进行水、电、路等硬环境建设,累计引进43家内资企业和20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内资3.5亿元,外资1920万美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7.9266亿元,社区可支配财力285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600元。 优势产业 工商业是社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94年成立的青岛城阳古庙开拓集团公司,有职工750人,下设5个分公司,生产的50升开口钢桶,被评为青岛市优质产品,“开拓”牌钢桶荣获第二届中国优质名牌产品博览会金奖,是山东省制桶行业骨干企业。2004年,工业产值达3.2737亿元,上缴税金807万元。1995年以来,在中心大街建立小商品、食品市场,在中城路北端和204国道古庙头段,建网点房150余处,发展个体工商户288户。2004年,第三产业总收入3130万元。 社区工业园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投资125万元,对11条街道硬化、绿化、美化。建居民楼21幢,面积3.7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91户。1998年,60岁以上老人分3个年龄段分别发放720元、960元和2400元生活补助金。居民赵王氏,2000年100周岁,社区一次性发给“寿星费”5万元人民币。2004年,有小学1处,幼儿园1处,卫生室3处,教育中心1处,老年学校1处。固定电话1100部,有线电视入户30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有2394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3093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为100%。1994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标兵)村庄。 居民小区 联系电话 0086-532-87967662 传 真:0086-532-87966310 |
沟岔社区 |
沟岔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仇氏从青州仇家庄迁此,定村名“沟汊”。成化年间,冠栾姓为栾家沟岔村,后演化为沟岔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长城路北端、204国道北侧。东邻西郭庄社区,西靠董村社区,南连莱阳农学院校区、城阳区城,北以墨水河为界接即墨市通济街道仇家沟岔和云桥村。土地面积1.38平方公里。2004年8月改为社区,有居民630户,1771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规划出社区工业园区,投资300万元进行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04年,先后引进外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596.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万美元;内资企业16家,合同利用内资3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100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8383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34元。 优势产业 工业和服务业是社区经济支柱,其中社区工业收入7669万元,占经济总收入91.48%;服务业收入568万元。青岛宝通粉末有限公司和青岛泛达橡塑制冷材料有限公司,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8000万元。2002年,投资35万元建立沟岔小商品市场,设网点房50处,摊位100个,有50户居民从事服务业,从业160人。 居民小区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120万元,把4000米街道水泥硬化,并绿化、美化,拉上了区供自来水。2000年以来,对60岁以上居民,年发放900元生活补助金。2002年,建居民楼9幢,面积3万余平方米。2004年,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4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艺术馆1处,农民乐队1支。固定电话580部,有线电视用户580户。有98%的居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96.3%的居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9530 传 真:0086-532-87739456 |
百埠庄社区 |
百埠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纪氏由云南阿密州乌撒卫槐树村迁青郡南枣行、即墨白庙,后迁此立村。因村距不其城百步而定村名百步庄,后演化为现名。 居委会大院 政区人口 位于国城路北端,硕阳路北侧。东有青银高速公路,邻仲村社区;西靠沟岔社区;南连小北曲和吕家庄社区;北有204国道,接东郭庄社区。土地面积0.7419平方公里。2004年8月改为社区,有居民380户,1023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发展第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投资200余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04年,共引进内资企业18家,合同利用内资85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800万元;引进外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6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2002年,投资200万元,建立占地20亩、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贸易市场1处,日交易额10万元。至2004年,已发展个体工商户136户,从业1160人,年经济收入1250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5680万元,其中工业年收入2600万元,工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67.78%。社区可支配财力23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601元。 社区工业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40余万元,水泥硬化了主街道,并相应绿化、美化,美化了凤凰湾。自1999年开始,对年满60周岁居民,按年龄段发放数额不等的生活补助金。2004年,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5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375部,有线电视用户32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9%和99.8%。200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 繁荣的第三产业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6639 0086-532-87735305 传 真:0086-532-87736639 |
华城路社区 |
华城路社区居委会 村居由来 明永乐初年(1403年),牛氏始“发”祖由云南迁居墨邑城阳,传8世祖“稳”复迁东果园迄今。相传建村时不其城南由两片果园,该村建在东边果园附近,故名东果园。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北部,胶济铁路以东,东临北后楼村,西毗西果园村,南临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北临城阳街道城阳村。因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扩建,1996年12月10日,该村整体搬迁到城阳区华城路二小区,全村人口农转非,成为城镇居民。1997年5月30日成立华城路居委会,位于城阳区城中部,东至康城路,西至华城路,南至崇阳路,北至和阳路。2004年,社区共有居民841户,2067人。 经济状况 该村历代以农业为主,1978年后北确定为青岛市蔬菜专业村。村办企业起步早,1965年办起建筑队,1973年先后办起仓储、木器加工、面食加工、畜牧场等一批骨干企业。199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415万元,人均收入2160元。 社会事业 1968年建起托儿所、幼儿园,幼儿园被评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1975年建起2层楼房的东果园小学。民间文化活跃,先后排演了话剧《赤叶河》、《三世仇》和高跷等节目,获得好评。1997年改建居委会后排演了东北大秧歌、扇子舞、健身球操等节目。2004年6月老年太极拳、健身球获得城阳区老年运动会比赛第一名。居委会共有楼座27幢,建筑面积62625平方米,占地100.89亩。居民100%有电视机,98%有电冰箱,90%家中安装了电话。有商业网点126个。1992--2002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42人,投保金额1689662元,50岁以上850人每月享受生活补助213元,429人每月享受养老保险213元。2003年共有1771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共投入保险费89798元。 |
前旺疃社区 |
前旺疃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始祖“启厚”由云南迁居于此,为表吉利,取村名“旺疃”,后人丁繁增,分为两村,此村居南,故名“前旺疃”。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最东部。东岭、西岭、玉皇岭、北岭环抱四周,东邻惜福镇街道牟家村,西靠仲村社区,南连后田社区,北接东、西旺疃社区。面积1.56平方公里,有耕地1655亩。2004年8月,前旺疃村改为前旺疃社区,有居民517户,1394人。 经济状况 村民历来以农业种植为生,60年代,多数妇女从事手工花边生产,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工商户发展较快,民营企业开始建立。到2000年,共发展民营企业19家,注册资金700万元。至2003年,先后引进外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580万美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7008万元,实现工业年收入4640万元,占全社区年度经济总收入的66.2%。可支配财力380万元,人均收入4803元。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对全村1800米主街道全部硬化铺设沥青。2001年开始,对全村小学在校学生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学杂费,对考取中专、大学的学生,分别发放500-1000元的奖学金。民间文艺活动在周边村庄颇具声名,建国前该村就有鼓手班和戏班。建国以来,村庄先后成立秧歌队和京剧团,演出的京剧、吕剧传统剧目和现代戏,深受观众欢迎。2004年,社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8%,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51825 传 真:0086-532-87752361 |
前桃林社区 |
前桃林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邵氏由河南开封迁此立村,因村建在一桃林之前,故名前桃林。 政区人口 位街道东南隅,距街道驻地4公里。东邻夏庄街道张家庄社区,西隔青威路靠南疃社区,南连夏庄街道寺后社区,北接后桃林社区,烟青一级公路从社区穿过。土地总面积1713.62亩,其中山陵地468亩,可耕地1245.62亩。2004年8月,由原来的前桃林村改为前桃林社区,有居民776户,2153人。 居委会办公楼 经济状况 村民世代以种植粮菜为生。改革开放后,逐步向二、三产业转化,1999年,建立占地50余亩的招商工业园,投资180万元进行水、电、路配套建设。到2003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38家,合同利用外资565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23家,注册资金360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9098万元,其中实现工业收入6112万元,占全社区年度经济总收入的67.2%。可支配财力375万元,人均纯收入5072元。 村居建设 1996年,对500米主街道进行了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并进行了相应绿化、美化。1997年着手居民楼建设,到2004年,已投资1230万元建楼6幢,面积达1.92万平方米,有190户村民入住。 居民小区 社会事业 1992年,建起了图书室和阅览室、党团员活动室,成立了老年健身队和舞蹈队。1996年,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前桃林小学1991年就达到市级规范化和部颁有关标准,成为青岛市和山东省先进集体。2004年,全社区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皆为100%。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7239 传 真:0086-532-87734210 |
江家庄社区 |
江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江氏由山东济阳迁至即墨东关。嘉靖年间,其一支由即墨东关迁至大周村,后又从大周村迁田村之西建村,冠姓取名江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东邻西田村社区,西靠青银高速公路,南连大北曲后社区,北接仲村社区。正阳路与青银高速公路交会于社区西南,正阳支路南北穿社区而过,东转1公里直通烟青一级公路。总面积0.54平方公里。2004年8月,江家庄村改为江家庄社区,有居民284户,人口839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在正阳支路西侧建立了占地288亩的工业园区,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进行规划建设,达到水、电、路等“七通一平”标准。到2004年,共引进外资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内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内资2000万元。发展个体工商业户22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3920万元,人均收入5208元。 优势产业 工业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形成印刷、服装、食品、包装等多种门类。2004年,工业总收入318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1.2%。青岛恒孚食品有限公司是社区内的重点企业,主要从事各种蔬菜和水产品精加工,并进行保鲜或冷冻,为国内外市场提供绿色、健康食品,年出口量6000吨,2004年总产值821万元,上交税金1.2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共投入80万元对全部街道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绿化、美化。居民旧房全部按规划翻新,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投资10万元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电视室、健身房等,成为老年人娱乐、健身的好场所。投资50万元扩建了幼儿园,总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设施齐全,达市级一类标准。为联合新建田村小学投资30万元,学生迁入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自2000年,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50元的生活补助金,对全体村民每年发放价值150元的粮、油等生活物品。2004年,有61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787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5.3%和97.3%。 联系电话 0086-532-87745637 传 真:0086-532-87754847 |
小北曲社区 |
小北曲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元朝年间,陈氏由云南迁居即墨浦里。明永乐年间,陈氏长子由浦里复迁大北曲之西立村,因在一渠边,始名“西北渠”,后演化为“西北曲”。建国后,因此村较邻村大北曲小,定名为“小北曲”。 小北曲门楼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中部,东邻吕家庄社区,西靠长城路,南连北疃社区,北毗城区工业园,正阳路横穿东西。总面积1.5112平方公里。2004年7月,小北曲村改为小北曲社区,有居民1110户,3000人。 经济状况 蔬菜种植历来是小北曲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1994年城阳新区设立后,该村充分利用位于区城中心的位置优势,加强向二、三产业的转化,先后建立民营工业园和新城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并适时建立商业街和网点。至2004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5家,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内资8000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2户,从业人员260人。2004年,经济总收入5.33亿元,其中工业总收入达4.9亿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92%;服务业总收入达1891余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3265万元,人均收入6579元。 村居建设 1995年以来,先后投资360余万元,把全村15条、总长4200米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并于南北中心大街——源盛街两端各建起雄伟壮观的“源盛门”。1999年,源盛大街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文明街”。1997年,划地150亩建立“源盛园”居民小区,至2004年,已建居民楼15幢,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有200多户村民入住。 “源盛园”居民小区 社会事业 1988年以来,加大教育投资,先后投资30余万元建成达市级一类标准的规范化幼儿园。投资20余万元为村办小学安装了空调。1998年,投资70余万元创建了村文化教育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夕阳红乐园”。2000年,“夕阳红乐园”被评为青岛市“先进文化大院”。1996年,开始对年满60周岁(2000年改为50周岁)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每人每月300元。在校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由村统一交纳,并对考取大、中专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每人600-1600元不等。2004年,全社区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皆为100%。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庄和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0086-532-87968050 传 真:0086-532-87968050 |
大北曲后社区 |
大北曲后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纪氏从云南迁山东平度磨山,复迁此,村建一渠旁,故名北渠,后演化为大北曲。1984年改建为5个行政村,此村位后,定名大北曲后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4公里,东临青银高速公路,西靠吕家庄社区,南连大北曲前社区,北接仲村社区。正阳路与青银高速公路于社区东交会。总面积0.85平方公里。2004年8月,大北曲后村改为大北曲后社区,有居民417户,总人口1252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6年建立了占地160亩的工业园区,先后投资1300万元对工园区进行了规划建设,达到电、水、路、通讯等“七通一平” 标准。到2004年,共引进外资企业22家,实际利用外资408万美元;内资企业29家,实际利用内资180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3825万元,人均收入6159.7元。 优势产业 工业是社区的支柱产业。2004年工业总收入1055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76.3%。青岛集成机械有限公司年产值700万元,上交税金25万元;青岛永茂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年产值600万元,上交税金20万元,是社区的重点企业。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投资90余万元,对全村2700余米的街道进行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已建居民楼9幢,已有404户居民入住。投资500万元新建了大北曲小学和大北曲中心幼儿园,均达市级一类标准。投资22万元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娱乐室、健身房等,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娱乐、健身的好场所。自1999年开始为村民发放生活补助金,每人每年200元,6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年龄段发放,每人每月70—90元。2004年,有895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有1144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92.6%。2000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50125 传 真:0086-532-87750125 |
大北曲西社区 |
大北曲西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纪氏从云南迁山东平度磨山,复迁此立村,村建一渠旁,故名北渠,后演化为大北曲,1984年改建为5个行政村,此村位西,定名大北曲西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4公里,青威公路与正阳路交会于此。东临大北曲前社区,西靠小北曲社区,南连后桃林社区,北接吕家庄社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2004年7月,大北曲西村改为大北曲西社区,有居民510户,人口1600人。 居委会大院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6年,在青威公路西侧建立了占地160余亩的招商工业园区,先后投资2300万元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达到电、水、路、通讯等“七通一平” 标准。到2004年共引进外资企业22家,合同利用外资614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00万美元;内资企业18家,合同利用内资57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570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06亿元,人均收入6200元。 优势产业 便利的交通和优质诚信的服务,促进了社区工业的发展,工业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已形成电器配件、塑料制品、钢模家具、工艺品等多种门类。2004年工业收入960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0.5%。 村居建设 1994年以来,共投入200余万元将街道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并进行了相应的绿化、美化。建成居民楼17幢,建筑总面积8.4万平方米,已有160户居民入住。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30万元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电视室、健身房等,有专人管理,全天开放。先后投资100余万元联合新建了大北曲小学和大北曲中心幼儿园。自2001年开始,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元。对全体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元,逢年过节给村民发放粮、油、副食品等,人均价值600元。至2004年,有120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3%;有160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自2000年起,社区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区、街道领导为社区老人发放慰问金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7131 传 真:0086-532-87737306 |
大北曲前社区 |
大北曲前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纪氏从云南迁山东平度磨山,复迁此,村建一渠旁,故名北渠,后演化为大北曲。1984年改建为五个行政村,此村居中偏前,定名为大北曲前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4公里,青威公路与正阳路交汇于此。东连大北曲东、大北曲后社区,西靠大北曲西、吕家庄社区,南接后桃林社区,北邻仲村社区。2004年8月,大北曲前村改为大北曲前社区,有居民570户,人口1600人。 居委会办公大楼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发展社区企业,开辟集贸市场,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1994年以来,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占地300亩的工业园区。至2004年,已引进外资企业30家,合同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内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内资10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8000万元。1998年投资300万元建立了北曲集贸市场,建网点房5000余平方米,计187处,设摊位600余个。2004年,经济总收入2.55亿元,人均收入6190元。 优势产业 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优质、诚信的服务,促进了内外资企业的发展,工业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形成轮胎、化纤、水暖器材、预制构件、服装、电器等多种门类,2004年工业总收入达2亿元,占经济总收入的78.4%。青岛龙海轮胎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龙冠”牌轮胎畅销全国,2004年销售收入1723万元,上缴税金29万元。集贸市场的建立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年交易额1亿元,发展工商业户127家。2004年,第三产业收入达到423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6.6%,成为社区优势产业之一。 繁忙的交易市场 社会事业 1990年投资78万元对全村街道进行了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并进行相应的绿化、美化。1992年投资200万元,用于村庄水、电、通讯设施建设,家家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1995年投资110万元联合建立了大北曲中心幼儿园,投资15万元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内设棋牌室、健身房、电视室、门球场等,有专人管理,全天开放。2004年9月,全面开工社区改造,新设计的居民楼12万平方米,计划于2005年底居民全部搬进楼房。自1993年以来,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金300元,2001年改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300元。至2004年有114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1577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1%、98.4%。1993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50076 传 真:0086-532-87750797 |
大北曲东社区 |
大北曲-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纪氏从云南迁山东平度磨山,复迁此,村建一渠旁,故名北渠,后演化为大北曲,1984年改建为5个行政村,此村位东,定名大北曲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4.5公里。东临青银高速公路,西接大北曲前社区,南连后桃林社区,北靠大北曲后社区。总面积0.88平方公里。2004年7月,大北曲东村改为大北曲-区,有居民539户,总人口156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0年建立了占地80亩的工业园区,先后投资200万元对园区进行规划建设,达到电、水、路、通讯等“七通一平”标准。到2004年,已引进外资企业19家,合同利用外资32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内资企业17家,合同利用内资35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200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4026万元,人均收入6200元。 社区商贸一条街 优势产业 发达的交通和优质诚信的服务,促进了社区内外资企业的发展,工业已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2004年工业总收入达12333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7.9%。青岛海鹰车业有限公司以自行车、电动车安装为主,所生产的“海牛”牌自行车和“海德曼”牌电动车,畅销全国,年产值达2000万元。青岛城阳纺织机械厂以生产纺织机械设备为主,年产值达600万元。该厂研制生产的ZST紫外线照射胶滚机和QCFD—1型往复自动喷射锭子清洗机,双获国家专利,获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获国家专利新产品科技进步奖。 村居建设 1992年投资50万元用于村庄水、电、通讯建设,家家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1996年,投资60余万元,对全部街道进行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街道两旁进行绿化、美化。2000年开始兴建六层居民楼,已建成居民楼6幢,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已有100多户居民入住。 优美的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先后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大北曲小学教学楼和大北曲中心幼儿园,均达市级规范化标准。小学生由村统一交纳学杂费,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发给奖学金1000元。1999年,投资20万元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电视室、健身房等。2004年有107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6%;有1540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1295 传 真:0086-532-87731417 |
后桃林社区 |
后桃林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居于此,在一桃林之后建村,故名后桃林。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偏南,东临青银高速公路和烟青一级公路,西靠北疃社区,青威公路与文阳路交会于此,南连前桃林社区,北接大北曲前社区和西社区。总面积1.9平方公里。2004年7月,改为后桃林社区。有居民1200户,3353人。 经济状况 村民祖辈以农业种植为生。70年代,村技术队培育的“桃林青”芸豆和“城阳青”大白菜曾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期,该村的减速机生产,开创了全镇村办工业的历史先河,生产的WL系列蜗轮减速器曾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改革开放后,村庄加快了向二、三产业转化的步伐,1989年4月,山东省首家外商独资企业青岛正大有限公司落户该村。1998年,划地500亩建立后桃林工业园,水、电、路配套齐全,全方位招商引资。至2004年底,已引进外资企业22家,合同利用外资6321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5家,累计利用内资600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150户,净资产500万元。全社区经济总收入2.56亿元,可支配财力1079万元,人均收入6188元。 位于社区的青岛正大公司 优势产业 工业生产是该社区的优势产业。2004年,工业总收入2.14亿元,占全社区经济总收入的83.6%。其中海永盛电子发展公司工业年产值达2431万元,营业收入2127万元,纯利润64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5万元。 村居建设 1976年实施旧村改造,按村庄统一规划,将旧草房翻盖为新瓦房。1986年实现自来水入户。1992年,全村4条总长度3000米的大街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2000年,中心大街被评为城阳区“十佳”文明街。1998年,于村前划地300亩建立居民小区,至2004年,已建居民楼8幢,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入住村民255户。 优美的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84年建立了党团员活动室。1990年,投资70余万元建立达市级一类标准的后桃林小学,教学楼安装了太阳能取暖设备,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1997年建立了村庄文化教育中心,设立图书室和阅览室,并配备了各种健身娱乐器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4年,全社区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皆达100%。1987年以来,多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标兵)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7078 传 真:0086-532-87737078 电子邮箱:htl030930@Yahoo.com.cn |
吕家庄社区 |
吕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元末明初,吕氏由云南迁至即墨南关。明崇祯年间,六世祖在大北曲置庄子地60余亩,其子与大北曲纪氏联姻。明末清初,吕氏八世祖迁至大北曲所置庄子定居,故名“吕家庄子”,清末易名吕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4公里,青威公路与正阳路交会于此。东邻大北曲前社区,西靠小北曲社区,南连大北曲西社区,北与仲村、百埠庄接壤。总面积0.6312平方公里。2004年7月,吕家庄村改为吕家庄社区,有居民267户,人口69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0年以来,先后投资1000万元在青威公路东侧建立了占地80亩的工业集聚区。先后引进外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00万美元;内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内资5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450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8378万元,人均收入6194.2元。 位于社区的青岛家佳源城阳购物中心 优势产业 工业和商业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2004年,工业总收入822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8.1%,已形成机械、橡塑、服装鞋帽、箱包、纺织、汽车配件等多种行业。2004年引进投资1.5亿元兴建的“城阳家佳源”大型购物中心,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即将竣工营业,商业将成为社区的优势产业。 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先后投资20余万元,对全村街道进行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结束了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并对街道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被评为青岛市绿化先进单位。建居民楼6幢,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已有120户居民入住。1999年投资5万元建立了村文化教育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等,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娱乐、健身的好场所。投资58万元联合新建了大北曲小学和大北曲中心幼儿园。全社区固定电话装机101部,有线电视普及率85%。对男满60周岁和女满55周岁的村民,按年龄段每人每月发放50—110元的生活补助金,居民每年均可领到价值300元的粮、油、副食品等。对考取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2004年,有503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7.3%;有663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97.5%。200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8218 传 真:0086-532-87738018 |
西旺疃社区 |
西旺疃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焦氏祖焦义由云南乌沙卫牛角胡同北迁,先迁仲村,复迁仲村东北之开阔地定居,取村名“旺疃”,后人丁繁增,分为前后两村,此村居后,定名“后旺疃”。1960年,又以南北自然沟为界分为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置为两个村,此村位西,故名“西旺疃”。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北部,东临东旺疃社区,西靠仲村社区,南连前旺疃社区,北接即墨市前东城村和南庄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有耕地2000亩,其中山陵地占75%。2004年8月,西旺疃村改为西旺疃社区,有居民531户,1509人。 经济状况 村民世代以农为业,土壤多为沙壤土,盛产品质优良的地瓜、花生和林果,种植的甜瓜以脆、甜驰名,素有“西城萝卜旺疃瓜”之美誉。山陵地下蕴藏大量麦饭石矿藏。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至2000年,全村已发展种植专业户60户,养殖专业户45户。1997年,村庄建立工业小区,有多家个体、私营企业进驻。到2004年底,累计发展民营企业30家,注册资金900万元;引进外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120万美元。2002年,全村有个体小采石场20余家,仅乱石和石子开采加工,年收入300余万元,成为村庄的支柱产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5457万元,其中社区工业生产年收入450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2.5%。村级可支配财力183万元,人均纯收入4831元。 村居建设 1975年实施村民住宅按统一规划建设,宽敞舒适的砖瓦房逐步取代了土石草坯房。1992年全村安装上自来水。1998年,投资120万元将全村街道进行硬化、绿化、美化。2001年,拓宽、硬化、绿化了村西和村后道路,村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 社会事业 1999年与东旺疃村合作投资180万元,新建旺疃小学教学楼,达到青岛市一类学校标准。2000年以来,对考取大、中专的本村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村庄文化生活有历史传统,建国前就有京剧班子和武术馆,建国后,村民成立业余俱乐部,坚持常年利用农闲和节日期间为村民演出。1993年,建立了村文化教育中心和党团员活动室。2004年,社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87.3%。 联系电话 0086-532-87742180 传 真:0086-532-87751121 |
北疃社区 |
北疃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从云南迁至即墨周哥庄及五龙涧,后迁此立村,恰逢南疃曹氏也迁此立村,便以方位命名,此村位北,故名“北疃”。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中部偏南,距街道驻地1.5公里。东邻大北曲西社区,西靠小寨子社区,南连南疃社区,北接小北曲社区。总面积0.68平方公里。2004年7月,改为北疃社区,有居民504户,1564人。 居委会大院 经济状况 该村自六十年代末,就注重工业的发展,变压器生产是其支柱产业。1992年,工业年产值达1.4985亿元,成为原崂山区经济发展一级强村,1996年,村庄经济收入2.7314亿元,成为城阳区经济发展特级强村。1993年开始招商引资,至2004年,累计发展民营企业34家,利用内资12426万元。社区经济总收入13.8亿元,可支配财力1386万元,人均收入6525.6元。 优势产业 北疃电器修配厂1970年着手变压器生产,规模逐年扩大,1984年1月更名为青岛变压器厂(后改称“青岛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被山东省工业厅定点为小型变压器生产厂。1986年生产出SL7—160低损耗电力变压器,被评为青岛市和山东省优质产品。同年6月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为变压器生产厂。1990年试制成功110KV级电力变压器,跨入全国大型变压器生产厂家行列。1998年和2000年,生产的“青波”牌电力变压器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和山东省名牌产品。2004年,该公司有职工7580人,工业总产值达25.2亿元,营业收入22.7亿元,纯利润1.68亿元,上交国家税金6105万元。 村居建设 1990年,投资80万元整修街道,进行硬化、绿化、美化。1995年,投资60万元建起占地14亩的北疃公园。1996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1994年着手居民楼建设,到2004年底,已建居民楼10幢,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230户村民入住。 中心公园 社会事业 北疃的群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柳腔戏是该村的传统剧种,始于清末民初,久唱不衰,连老人小孩也能哼唱几个小段。1958年,村庄成立柳腔剧团,利用农闲和节日期间为村民演出传统剧目和现代戏。1986年建立北疃剧场,有座位800多个,常年坚持放映电影或邀请有关文艺团体演出。1995年建立文化教育中心,极大地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84年开始,对老年人(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每年发放生活补助金120元,后逐年调整增长。2002年后,按不同年龄段、不同标准按月发放,每人每月80-300元不等。中、小学生学费和入托幼儿托幼费,概由村集体交纳。2004年,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为704人和1137人,参保率均为100%。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66889 传 真:0086-532-87711940 |
南疃社区 |
南疃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曹氏祖由云南迁居安丘,后复迁此立村。相传,因北疃王氏同时来此建村,便以方位命名,此村位南,故名“南疃”。 社区办公大楼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长城路南端,东临前、后桃林社区,西靠308国道高架桥,南连流亭街道的杨埠寨社区和流亭立交桥,北接北疃社区,文阳路横穿东西。总面积1.79平方公里。2004年7月,改称南疃社区,有居民1000户,3362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划地200亩,建立招商工业园,投资2860万元,配套水、电、路等硬环境建设。到2004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65家,实际利用外资3207万美元;发展内资企业7家,年产值达12亿元。为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自1996年至2000年,先后总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涉外小区“悦华园”,内建外商公寓楼2幢,欧式小别墅9栋,已有多家外企老板进驻。大力扶持个体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995年,投资120万元建立小商品市场街,设摊位265个,年销售额2628万元,至2003年,市场街扩展至东西中心大街,从事运输、建材、粮油、食品、化工、五金、日用百货、饮食服务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已达436户。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8.28亿元,可支配财力4869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450万元,人均收入6450元,成为城阳区经济发展特级强村。 “悦华园”涉外小区 优势产业 1996年,青岛“迎春乐”乳业集团成立,1999年,“迎春乐”商标荣获青岛市著名商标。2004年,从业人数118人,年产各种成品奶2.8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412万元,销售收入10328万元,纯利润21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31万元;社区依靠交通便利、企业密集之优势,配套发展房地产业,2004年建成商品楼10幢,总面积5.5万平方米。同年4月,五星级宾馆“希尔景园”签约落户该社区。 村居建设 1991年,投资220万元对全村5.5万平方米街道进行硬化、绿化、美化。1996年开始居民楼建设,至2000年,建居民楼28幢,总面积8.6万平方米,有367户村民入住。投资686万元建成集居住、娱乐、健身、学习于一体的公寓楼4幢,可容纳外来务工者3000余人。1996年至2003年,青岛体育训练基地、青岛东方武术学校、青岛城阳“世纪”公园相继在该社区落成。 社会事业 1988年建立村民图书室、阅览室和党团员活动室。1999年,投资30余万元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文体活动设施、器械配套齐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1年,投资400余万元建成省级规范化标准的长城路小学,在校学生600人。幼儿园1处,在园幼儿200人。1988年开始为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标准逐年调整增长,2004年,增至每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每月300元,80岁以上者每人每月360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皆达100%。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12225 传 真:0086-532-87712507 电子邮箱:Lxj&-2698@sina.com |
前田社区 |
前田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居旺疃,后其一支分居此地立村,定名田村,几经发展形成东、西、前、后四村,此村位前,定名前田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烟青公路与正阳路交会于此。东临烟青公路,西接西田社区,南靠大北曲-区,北连东田社区。总面积0.704平方公里。2004年8月,前田村改为前田社区,有居民420户,人口1406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2年在村前建立了占地230亩的工业园区,先后投资1300万元对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建设,达到水、电、路、通讯等“七通一平”标准。到2004年,共引进外资企业25家,实际利用外资450万美元;内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内资50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7100万元,人均收入5928.7元。 优势产业 工业成为社区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工业收入达到6149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6.6%。青岛真友发制品有限公司、青岛恒祥水泥粉末有限公司是社区内的重点企业,年工业总产值分别为850万元和1200万元,上交税金分别为40万元和7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投资2000万元对全村街道进行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砌排水沟5000余米,对街道两旁进行绿化、美化。建居民楼6幢,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有240户居民入住。投资30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投资50万元建装机容量500立方米的秸杆气化站1处,开辟了农村新能源,120户居民用上了秸杆燃气。投资50万元新建了达青岛市一类标准的田村小学。对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80元。对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发放奖学金500—1000元。2004年,有659人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98%;有1167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99.3%。1992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1475 传 真:0086-532-87731327 |
后田社区 |
后田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李家曹村,1433年,其一支迁此定居,定名田村,后形成东、西、前、后四村,此村居后,故名后田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正阳支路东西穿村而过,东临烟青一级公路,西靠青银高速公路与西田村、江家庄社区毗邻,南连东田村社区,北接前旺疃社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2004年7月,后田村改为后田社区,有居民445户,人口1472人。 经济状况 1995年以来,建立了占地316亩的工业园区,对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建设,达到水、电、路等“七通一平”标准,共引进外资企业25家,实际利用外资3800万美元;内资企业17家,实际利用内资2300万元;发展个体工商业户80余家,建立了占地660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2004年,经济总收入31925万元,人均收入6665.8元。 优势产业 发展工业和高效农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工业总收入1990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62.3%。青岛华东电缆电器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尔药业有限公司是社区的重点企业,2004年产值分别为10012万元和12747万元,上缴税金分别为301万元和133万元。以名优花卉栽植、无公害蔬菜种植、特种畜禽养殖和经济林开发为重点的高效农业是社区的特色产业,年均创经济效益300万元。村庄被青岛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市唯一的高效农业试点示范村,高效农业示范园被评为青岛市农业精品工程。 后田花卉市场 村居建设 1995年,投资270万元将全村5000余米街道全部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并相应的进行绿化、美化;建立村级公园1处,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好场所。1996年开始进行居民楼建设,至2004年已建33幢,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445户居民全部入住新楼。 优美的居住环境 社会事业 1996年,建立村级图书馆—田园书社,藏书10万余册,内设阅览室,可供40人同时阅览。1997年,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并做出了“关于移风易俗、红白事改革规定”,改革了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及迷信做法,传统祭祖节日由村里统一发放鲜花祭祖,已形成新风尚。2002年,投资300万元新建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教育中心,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场所。对全体村民每年发放价值300元的粮、油等生活物品。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人均90元,对升入高中或中专以上的学生给予400—2000元的升学奖励。2004年,有799人参加养老保险,有1399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9%和96.7%。1996年以来,村庄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1620 传 真:0086-532-87731620 |
东田社区 |
东田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居旺疃,后其一支分居此地立村,定名田村,几经发展形成东、西、前、后四村,此村居东,故名东田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正阳路与烟青一级公路交会于此。东临烟青公路,西靠西田社区,南连前田社区,北接后田社区,总面积0.8035平方公里。2004年8月,东田村改为东田社区,有居民390户,人口1291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建立了占地210亩的工业园区,投资720万元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达到水、电、路、通讯等“七通一平”标准。到2004年,共引进外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内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内资7600万元。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2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7510万元,人均收入6179.7元。 社区工业园 优势产业 工业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其中,年产值过500万元的重点企业6家。2004年工业收入593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5.9%。木器加工制做是社区的传统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木器厂发展迅速,质优价廉的木器产品畅销各地,另有装潢装修队伍20余支,从业人员100余人。花卉业已成为社区的特色产业,1999年投资350万元,建立了占地135亩的花卉生产基地——天香园,载植牡丹20余万株,600余个品种,芍药3万余株,200余个品种,栽植花卉盆景10000余盆,已成为城阳区旅游景点之一,年收入达1200万元。 位于社区的天香园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对全村街道进行了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修砌排水沟,并进行绿化、美化。建居民楼6幢,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已有100余户居民入住。投资30万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结束了长期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投资50万元建立了装机容量500立方米的秸杆气化站,用秸杆气化新能源解决了220户村民用燃问题。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施齐全。投资50万元新建了田村小学,各种设施达青岛市一类标准。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补助金60元。对全体村民每年发放粮油、副食品等,人均价值1200元。对考取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的学生,一次性补助300元至2000元。2004年,有766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6%;有1211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95.4%。 田村小学 联系电话 0086-532-8796906 传 真:0086-532-87731476 |
小寨子村 |
小寨子村 村庄由来 据小寨子张氏族谱载:张氏祖居小云南乌撒卫十字街大槐树底下,明初以武功得高位,调驻浮山所任军职,守海隅。洪武二十一年,从浮山所调守城阳,随军家属驻城阳东1公里处,逐渐繁衍成村,取名“百户寨”。后人认为“百户”有发展受限之意,于清顺治年间改为现名“小寨子”。 位于村内的古树 政区人口 位于区城南部。东邻小北曲社区和北疃社区,长城路纵穿南北;西隔中城路,靠城阳社区;南毗城阳世纪公园,文阳路横贯东西;北靠和阳路,接城阳区城中心。总面积2.33平方公里。2004年,全村有居民1300户,3840人。 经济状况 村民世代以农为生,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期间,村民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式瑞带动下,兴修水利,大搞科学种田,使小寨子村粮菜生产连年增产,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即墨县乃至山东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体制的改革,村办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业迅速发展,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4亿元,成为城阳区经济发展一级强村。1997年,村办企业改制为个体私营企业。至2001年,引进外资、合资企业4家,利用外资155万美元。2002年,全村有工业企业25家,固定资产2.3亿元;发展个体工商户170家,从业340余人,年户均收入5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2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25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270.1元。 优势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是村经济发展的支柱。2004年,村庄工业总收入4.65亿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4.2%。重点厂家有青岛中新华美塑料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塑料粒子染色加工,年产值5128万元;青岛春霖毛绒有限公司,产品为长毛绒制品,年产值3015万元。青岛城阳小寨子建筑公司,三级资质,辖予制构件厂、塑钢门窗厂等建筑配套厂家,年产值5600多万元,年收入3075万元。 村居建设 1967年实现自来水入户。1994年,投资400余万元把主街道4500余米全部硬化、绿化、美化。1995年开始居民楼建设,至2003年,已建居民楼23幢,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有360户村民入住。2004年底,旧村改造全部完成,建起“玫瑰苑”、“芙蓉苑”、“翠竹苑”三个居民小区,共有楼房55幢,总面积22万平方米,村民全部入住居民楼。 小寨子新居 社会事业 1994年投资360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成为城阳区规范化小学;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配置了各种文体活动设施和器械,活跃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1995年开始,对考取大专以上学校的本村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中专生500元。1999年建立小寨子村展览馆,成为区、镇的重要思想文化教育阵地。1994年以来,对60岁以上老年人按月发放生活补助金,标准按年龄档次60—120元不等。2003年开始,凡年满5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可领取300元养老保险金,50周岁以下者,每季度可领取100元生活补贴。全村2810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3546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92.3%。 小寨子村展览馆 联系电话 0086-532-87869192 传 真:0086-532-87869813 电子邮箱:zhangrh&-99@163.com |
仲村社区 |
仲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从云南阿迷州乌撒卫大槐树村迁游真观钟鼓楼附近立村,取村名“钟鼓村”,后演化为“仲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东邻前旺疃和西旺疃社区,西靠青威公路和青银高速公路,南连后田和江家庄社区,北接即墨市环秀街道的前东城村。总面积4.1092平方公里,东半部为山陵地,西半部为平原,有耕地3200亩。2004年7月改称仲村社区,有居民1600户,5600人。 居委会办公大楼 经济状况 村民世代以农业种植为生,东部山陵地盛产地瓜、花生和林果,西部平原区以粮菜种植为主。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庄抓住机遇,由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二、三产业转化,建立工业园区,大力吸引资金,发展工业,促进了村庄经济发展。到2004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36家,实际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发展内资企业17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经济总收入达7.3287亿元,其中工业年收入5.4835亿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74.8%。村级可支配财力1550万元,人均纯收入5721.2元。 村居建设 1975年,村庄实施旧村改造,大街小巷和村民住宅均按统一规划进行建设,宽敞舒适的砖瓦房取代了过去的草披房。改革开放后,村庄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改变村容村貌,对三条大街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正在建设中的旧村改造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86年以来,投资300余万元建成达市一类标准的幼儿园和达部颁标准的中小学校,投资60余万元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村级老年学校,实现了仲村人的终生教育。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兴不衰,村办军乐队和独创的“高跷芯子”参加历届市、县、区、镇汇演多次获奖。1990年开始,对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标准分年龄段每年500—1300元不等。2004年,全社区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7.6%。1995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6166 传 真:0086-532-87735568 电子邮箱:WL-mary@yahoo.com.cn |
大周村社区 |
大周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江氏由即墨城东关迁此立村,以周全吉祥之义定村名周村。后分为大小两村,此村较大,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北部,东邻204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和即墨市环秀街道前东城村,西靠东郭庄社区和青银高速公路,南连小周村社区,北接即墨市环秀街道李家西城东、西村。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2004年8月改为大周村社区,有居民750户,2150人。 经济状况 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投资98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外资和民营企业。至2004年,已引进外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发展民营企业50家,从业300人,固定资产21680万元,年经济收入11056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18亿元,居民人均所得5502元。 优势产业 工业是社区经济的支柱。2004年,实现工业收入1.1056亿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93.69%。青岛永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铝合金、钢塑制品,2004年工业产值12000万元,上缴税金420万元。青岛梓欣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二级管,2004年工业产值2510万元,上缴税金46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9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前东西大街,修建了街心花园。2004年,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60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5%和100%。200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9373 传 真:0086-532-87739373 |
董村社区 |
董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黄氏从云南迁即墨窑头,后复迁董姓居住之地,并冠董姓定村名董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区城正北,204国道北侧,墨水河南岸。东邻沟岔社区,西靠古庙头社区,南连莱阳农学院校区,北隔墨水河接即墨市通济街道孙家沟岔村。土地面积0.62平方公里。2004年8月改为董村社区,有居民270户,777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投资200万元,对204国道南北民营和外资工业园区进行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到2004年先后引进内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内资1000万元;外资企业9家,实际利用外资1028万美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5亿元,社区可支配财力61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100元。 社区工业园 优势产业 工业是社区主要经济支柱。分别于1972和1987年成立的青岛日彩印务有限公司和青岛新凯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以生产塑料制品和电线电缆驰名岛城。2004年,工业产值达7100万元,完成税金233万元。社区工业收入1.395亿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的93%。 社区图书室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98万元,对7条街道进行硬化、绿化、美化。1996年,投资28万元,建立董村公园;投资4.8万元,建立董村“书香苑”,存书4200余册。2004年,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图书馆1个,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233部,有线电视入户251户,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皆为100%。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和青岛市文明标兵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966661 传 真:0086-532-87761310 |
西田村社区 |
西田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后旺疃,其一支分居此地立村,定名田村,几经发展形成东、西、前、后四村,此村位西,故名西田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东临青烟一级公路和东田社区,西靠江家庄社区,南连前田社区,北接后田和仲村社区。总面积0.83平方公里。2004年8月,西田村改为西田社区,有居民380户,人口116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投资1300万元,建立了占地180亩的工业园区,达到水、电、路、通讯等“七通一平”标准,共引进外资企业6家,合同利用外资31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万美元;内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内资5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35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2778万元,人均收入4788元。 优势产业 工业成为社区的优势产业。2004年,工业收入达到336万元。木器加工制做是社区的传统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木业发展迅速,优质价廉的木器产品畅销各地;有装潢装修队20余支,从业人员130余人,以新颖的装潢设计和精湛的装修技艺,受到用户青睐。1998年在村北建养殖场3处,占地48亩,养鸡5万只,狐狸1500只,貂500只,实施现代化科学养殖,年收入276万元。 社区大街 社会事业 1984年村庄开始实施旧村改造规划,街道取直、拓宽,房屋统一尺寸,至2000年,310户村民入住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总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先后投资48万元将全村1000余米街道进行硬化改造,铺设沥青,安装路灯并进行绿化、美化。1998年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电视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门球场等,成为老年人娱乐、健身的好场所。投资50万元新建田村小学,学校达青岛市一类标准。彩电、冰箱、固定电话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2004年,有815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有1057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93.5%。自2000年起连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1867 传 真:0086-532-87731867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