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城阳区 >> 夏庄街道 >> 罗圈涧社区

罗圈涧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罗圈涧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罗圈涧社区简介

  罗圈涧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袁姓从城阳迁此建村。因建在山岭环抱,象个罗圈的山涧中,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6.2公里处,南与李沧区桃园接壤,西与“十梅庵风景观光区”相邻,东和崔家沟社区相连,北与秦家小水、丹山社区相望,三0八国道从社区东侧穿过。2004年村改居,改称罗圈涧社区,土地总面积1780亩,其中山林占地1150亩,耕地450亩,水域60亩,住宅面积120亩。有居民266户,常住人口716人。
  经济状况 罗圈涧四面环山,遍布果树,1964年被确定为果树专业村。1984年后相继出现了股份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业户。2004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现有私营企业2家,养殖专业户3家,家具打造专业户4家,其它业户13家。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4200元。
  
  罗圈涧新村
  社会事业 2002年与青岛华泰房地产开发公司达成旧村改造协议,已建成居民楼12座,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幼儿园设施配套达标。自1992年始,每年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2003给年满18岁以上村民每人平均投保17000元,老年人可每月提取养老保险金192元。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66人,参保率100%;有71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522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4002 266000 0532 查看 罗圈涧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罗圈涧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罗圈涧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前古镇社区

  前古镇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崂山县地名志》载:西窑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古镇遗址(镇名及年代失考),这是附近诸古镇村名的由来。本村居南,故名“前古镇”。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北3.3公里处。东为东古镇社区,西为寺后社区,北与后古镇社区相连,南频白沙河,银河路从村前通过。2004年村改居,改称前古镇社区,有土地总面积68.2公顷,耕地约400亩。居民715户,2011人      社区商贸、居住小区    经济状况 历史上前古镇以种粮为主,近几年逐渐转为种菜为主,品种有西红柿、黄瓜、油菜、芹菜等。2004年蔬菜总产量5127吨。1967年办起了预制加工厂,1971年建起了砖瓦厂,1973年建起了橡胶模具厂,1975年办起了运输车队,1993年建起了废油加工厂,1998年组建了轮胎垫带厂,2000年起相继引进元和丰制衣厂、代新特流公司、崂百物流公司等。私营企业精密机电研究所于1992年建成开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至1998年全村已有运输业户32家,饮食服务业24家,个体工商户15家,私营企业15户,饲养专业户10家,从业人员445人。目前有外资企业4家,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60万美元。2004年,全社区总收入2258万元,人均收入6208元。      位于社区的整骨医院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20万元建成村级一类幼儿园,占地1.2亩,建筑面积271平方米。有居民楼11座,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有卫生室2处,医护人员3人;社区前有整骨医院,系村民陈崇生所创,医院职工110人,其中医护人员88人。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920人,参保率95%;有2007人参加农村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6898   

李家沙沟社区

  李家沙沟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村庄沿一条弯曲的沙沟而建,故取名沙沟村。李家沙沟社区位于沙沟东头北岸,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李氏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冠姓故名。自然村小风口,位于社区东,相传冷氏一支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冷家沙沟迁此立村,以村北山口取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北1.5公里处,东临崂山水库,南频白沙河,流汉路从村前穿过。2004年村改居,改称李家沙沟社区,土地总面积53.3公顷,有居民457户,1256人。      社区办公楼   特色经济 该社区是白沙河冲积平原与山岭坡地的结合区,沙质潮壤,水资源充足,早春回温快,适宜果树的栽培和生长,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主要果品有葡萄、苹果、 桃、李、大枣、山楂等十几个品种。岛城闻名的巨丰葡萄就产自该社区,也是居民的主要收入之一。20世纪50年代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在此拍摄的外景。      葡萄种植园   经济状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始办工副业。到1984年建有机械加工、产品制造等小型加工厂。2003年引进内资项目“丽水山庄”。2004年经济总收入805万元,可支配资金52万元,人均收入4140元   社会事业 有联办小学1处、幼儿园1处,卫生室2处。2003年,一次性为18岁以上村民办理了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100%,养老金每人每月192元。2004年,有227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有1241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30006   

张家沙沟社区

  张家沙沟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先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来建村。因村子建在沙沟两岸,冠以姓氏,故名张家沙沟。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东北1.5公里处,东与李家沙沟社区相连,西与冷家沙沟社区接壤,南有白沙河,北邻新民村社区。2004年村改居,改称张家沙沟社区,有居民333户,875人。   特色经济 沙沟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有名的品种有玫瑰香、紫牛奶、巨峰等。20世纪80年代这里建有数百亩的牛奶葡萄生产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形成了多种水果并举的格局。      葡萄种植园   经济状况 有民营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6家。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024万元,人均收入4171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有327人,参保率73.1%;有873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4895   

冷家沙沟社区

  冷家沙沟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冷氏族谱》记载:“吾祖于明永乐年间,自云南徒居青州后,于明中叶又迁居即墨城南沙沟。”因村建于白沙河北岸高台之上,以姓名村,初名‘冷家台’,民初改为冷家沙沟。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北偏东2公里,白沙河北岸,王沙公路东侧,流汉公路从村南经过,东距崂山水库0.5公里。2004年村改居,改称冷家沙沟社区,有土地总面积27.3公顷,居民155户,407人。      社区居委会大院   古迹遗址 冷家沙沟龙山文化遗址位于社区西,1981年出土一批完整的鬲足、石斧、陶器等,经专家考证,确定为龙山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历史。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社区的龙山文化遗址   特色经济 由于冷家沙沟村地处冲积平原,以沙质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栽种葡萄在冷家沙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一直没能形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飞快的发展,优良品种“巨峰”已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很受市场欢迎,又因其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又非常适宜庭院栽培。   经济状况 20世纪60年代,村里建有油壶厂、皮鞋加工厂,成为集体经济一大支柱,1982年承包给个人,村里便无集体企业。2003年村中有餐饮业户7家,个体工商运输户20家,私营企业2家。2004年社区总收入310万元,可支配资金31万元,人均收入6080元。      社区大街   社会事业 1966年,三个沙沟村合资在原沙沟小学旧址上建起了新的沙沟小学;有诊所一处。2004年,有229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4%;有391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9485   

李家曹村社区

  李家曹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地名志》载“相传本村李氏祖李晋、李福、李云芳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来时即有曹村之称,冠李姓故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北2.2公里处,王沙路东侧。南邻贾家营,北连中曹村。2004年村改居,改称李家曹村社区,有土地总面积44公顷,居民323户,903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根据社区土壤特点,建立塑料大棚,发展了一批有本村特点的标志性产品,如西红柿以其个头大、味甜爽口、上市早而闻名于市。同时在社区东依山之势,建立桃树基地,品种达10余个。仅此一项,村民即可增加收入10余万元。第三产业从1980年之后开始发展起来,沿着王沙路建起建筑、维修、运输为主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现有个体运输业户9家、私营企业4家、个体商业20余户,从业人员100余人。集体企业有红砖厂、剪刀厂、垫圈厂、塑料厂等。2004年社区总收入390万元,可支配财力51.2万元,人均收入5234元。   社区建设    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加快旧房改造工程,在王沙路东侧建起网点房,社区西建起综合性集贸批发市场,王沙路西规划为工业园区,社区北规划为居民小区,小区设计为花园式居民区。      社区商业街   社会事业 1996年,将村中所有道路进行了整修、拓宽、硬化、绿化;建起图书室、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乐园;有卫生室3处;设立专门的卫生清除、检查队伍。2004年,有432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0.4%;有846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7%。   联系电话 87790588   

贾家营社区

  贾家营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年间贾氏从云南乌沙卫迁此立村。因古时此地曾驻军扎营,故名贾家营。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北2公里处。东邻冷家沙沟,西北与郝家营相连,南靠白沙河,毗邻王沙路与银河路。2004年村改居,改称贾家营社区,有居民230户,766人。   经济状况 贾家营历史上农业以种粮为主,1966年试种水稻成功,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余亩,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现以种植蔬菜为主,粮、果为次。畜牧业也有大的发展,2002年奶牛存栏量达48头。上世纪70年代,该村先后建起了草绳加工厂、肥皂厂、运输队等8项村办副业。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引进青岛永月包装有限公司、城阳机械化施工公司等几家内资企业。有私营个体业户32家。2004年社区总收入880万元,人均收入4197元。   社会事业 1988年,三个营村出资共建了新的营村小学,三层教学楼,学校配套完善。1996年新建一处二类幼儿园,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平方米。有卫生室2处。1993年,全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2003改造了水井,使村民免费用上了优质的自来水。1999年,硬化街道两条,面积达2800平方米。2002年新修960米长的东西路一条。1996年,开始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费。2004年,有364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7.2%;有660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0091   

郝家营社区

  郝家营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郝氏族谱》载:郝氏祖于明万历年间,由即墨县庞家岚迁此建村,因古时这一带曾扎营驻兵,村名即叫营村,冠姓故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北2.2公里处,白沙河北岸,东接贾家营,西连刘家营,王沙公路、空港路、银河路从村内穿过,交通便利。2004年村改居,改称郝家营社区,有土地总面积76公顷,居民448户,1618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社区1980年被确定为青岛市蔬菜生产基地。1990年发展大棚蔬菜生产。1999-2002共投资1500万元,建起占地500余亩的高效无公害农业园,园区内建起300余个配套齐全、多功能、高标准的冬暖式大棚,引进几十个名优特蔬菜新品种,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上市,是青岛市十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镇率先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到2004年共引进外资企业10家,引进内资企业4家,年租赁收入45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930万元。社区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51余家,从业人员400余人。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408万元,可支配资金675万元,人均收入7002元。是城阳区经济强村。      社区幼儿园   城市建设 1994年,统一规划,先后开通两条进村大道。1996年,实施旧房改造工程,至2004年底,共投资3180万元,建居民楼23栋,总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有480户入住;建老年公寓楼2座,职工公寓1座,居委会办公楼1座,网点房8400平方米,幼儿园2300平方米。同时在居民小区硬化美化,成为花园式小区。      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社区内有区级规范化小学、省级规范化标准的幼儿园和文化活动中心。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不断发展,1991年为全体居民办理家庭财产保险,1992年为居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同时,居委会还对老年人、残疾人、义务兵定时发放优恤金。2004年,有471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有161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6%。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0523   

刘家营社区

  刘家营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刘家营先由黄姓入住,因汉代在此地曾扎营驻兵,故名黄家营,刘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即墨栗行,其一支于康熙四十二年由栗行迁来,因刘姓人口多,遂改为刘家营。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北2公里处,东与郝家营、贾家营相连,南濒白沙河,西依惜福镇河,村前有银河路通过。2004年村改居,改称刘家营社区,有居民638户,1938人。      社区工业企业   经济状况 刘家营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在集体化时期,在人力和资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农田旱涝保丰收,粮食亩产名列全县前茅,试种夏高粮获得成功并加以推广;蔬菜品种多样,产量高质量好,是青岛市重要蔬菜供应基地之一。集体企业有模具厂、面粉厂、粉房、预制厂,手工业方面有布花、纸花加工、刺绣工艺品加工等,曾被誉为夏庄人民公社第一村。改革开放以来,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和经济优势,扩大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大、中、小拱棚覆盖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50%,年产蔬菜6100吨,水果120吨。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在村前沿银河路一线投资建设了一批厂房,1994年引进了韩国项目“青岛韩瑞橡胶有限公司”,后又引进了摩咖璐工艺品公司、青岛哈雅布萨渔具有限公司及青岛三元机械公司,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年可为村上缴租赁费200多万元。集体经济仍稳步发展,村回收公司每年可上缴100多万元,增加了村财政的支配能力。个体经济迅速发展,有饮食服务业户10户,个体工商户20户,运输业户20户,私营企业6家,从业人员360人,第三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800万元,人均6001元。      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投资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内有活动室和图书室、阅览室;同时建有高跷队、文艺演出队,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业余生活。1995年10月,实行老年退休金发放制度,每年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金额20多万元。1988年,三个营村集资80万元建成新的营村小学,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卫生室一处,幼儿园一所。到2004年,村里投资800万元,建起6幢居民楼,先后迁入120户。加大环境卫生的资金投入,组建了20多人的保洁队,使村里的环境卫生达到高标准、规范化。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70人,参保率为22.4%;有1055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3.1%。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区镇文明标兵村。      社区幼儿园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9088   

中黄埠社区

  中黄埠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地名志》载,韩氏祖先于明朝正德年间,由顺天密云县玉石匣村迁此建村,村以黄埠岭取名,此村居中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2公里,白沙河中游南岸,南依黄埠岭,东西分别与东黄埠、西黄埠相连,夏塔路从村中东西穿过,西距308国道1.5公里。2004年村改居,改称中黄埠社区,土地总面积1054.5亩,有居民456户、1434人。      社区办公大楼   经济状况 该村农业以种粮为主,亩产不足80公斤。20世纪70年代逐渐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主要品种有大白菜、土豆、萝卜等。进入80年代,出现了粮、果、菜并举的局面。1963年先后建起了服装加工厂、农机修配厂、木器加工厂、修缮队、粮食加工等集体企业,年收入约3000元。80年代,村里建起了预制构件厂、砖瓦厂、油料加工厂、印刷厂、施工队、运输队等9家村办企业。1985年,组建了中黄埠村工程施工队和中黄埠村公路工程施工队。1988年工业产值达320万元,1992年增至580万元。1994年以后,陆续兴建立了中兴面粉厂、中兴机械厂、中兴玩具厂、中兴租赁站、中兴煤厂、中兴预制厂、中兴纸箱厂。1996年12月组建青岛大中兴集团公司。1997年成立中兴建筑有限公司,从业人员650人,2000年固定资产600万元,产值2000万元,创利税530万元。199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青岛韩都玩具有限公司。到2004年,社区共引进外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28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第三产业日趋繁荣,2002年在夏塔路开发商业网点房67处,投资900多万元建起中兴大酒店,现有个体工商户120户,私营企业11家,从业人员320人。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3390万元,可支配财力3101万元,人均收入11143元。   村居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末,对街道、住房统一规划。1986—1998年,173户村民建起了“二层将军楼”。从1997年至2004年共建居民楼16栋,总面积48000平方米,入住500户。投资500万元,对社区进行美化、绿化、硬化,现已成为花园式社区。      优美的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社区内建有青岛示范小学、市级示范幼儿园、街道中心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农民夜校、活动室、游艺室、图书室等,秧歌队、锣鼓队、舞蹈队经常活动,每年举办职工农-动会。居民福利待遇逐年提高,1992年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助30元;2002年60-69岁的每人每月100元,70-79岁的每人每月130元,80-89岁的每人每月160元,9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200元;为25-59岁年龄段的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现役义务兵优抚金由原来的2000元增至2600元;为独生子女代交备用金,每人每年156元;免收幼儿园学费每年600元;考取大专大本的学生分别奖励1000元和2000元;居民每人每年供应面粉200斤、大米50斤、花生油15斤、煤1000斤、液化气30公斤以及折合人民币200元的年货。2004年,有718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1.4%;有1414人参加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青岛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5997   

后古镇社区

  后古镇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城阳区夏庄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4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4。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张家庄社区、李家沙沟社区、张家沙沟社区、冷家沙沟社区、李家曹村社区、贾家营社区、郝家营社区、刘家营社区、东古镇社区、夏庄村、前古镇社区、东黄埠社区、寺后社区、新民村社区、西石沟社区、辛家曹村社区、中曹村社区、王家曹村社区、东宅子头社区、西宅子头社区、源头社区、南屋石社区、云头崮社区、瑞云社区、崔家沟社区、罗圈涧社区、太和社区、少山社区、安乐社区、西黄埠社区、太平庄社区、中黄埠社区、彭家台社区、杏杭社区、马家台社区、刘家小水社区、秦家小水社区、华阴社区、史家泊子社区、王家泊子社区、山色峪八社区、丹山社区相邻。  

东黄埠社区

  东黄埠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城阳区夏庄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4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4。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张家庄社区、李家沙沟社区、张家沙沟社区、冷家沙沟社区、李家曹村社区、贾家营社区、郝家营社区、刘家营社区、东古镇社区、夏庄村、前古镇社区、寺后社区、新民村社区、西石沟社区、辛家曹村社区、中曹村社区、王家曹村社区、东宅子头社区、西宅子头社区、后古镇社区、源头社区、南屋石社区、云头崮社区、瑞云社区、崔家沟社区、罗圈涧社区、太和社区、少山社区、安乐社区、西黄埠社区、太平庄社区、中黄埠社区、彭家台社区、杏杭社区、马家台社区、刘家小水社区、秦家小水社区、华阴社区、史家泊子社区、王家泊子社区、山色峪八社区、丹山社区相邻。  

张家庄社区

  张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张氏祖于清康熙年间由平度窝铺迁此建村,以姓名村。1984年改名东张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北4公里处,青烟公路东侧,南邻寺后社区,东邻后古镇社区,西与前桃林社区接壤。2004年村改居,改称张家庄社区,土地总面积40公顷,其中耕地17公顷。有居民217户,544人。   经济状况 农业以种菜为主,主要品种有西红柿、油菜、黄瓜等。二十世纪70年代村里办起了烘炉铸铝、运输等工副业,1984年工副业年产值达到40万元。现有个体私营企业3家,个体运输业户10余家,工商业户10余家,从业人员100余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430万元,人均收入4378元。      社区大街   社会事业 硬化了进村路,按装路灯,绿化了环境,卫生专人管理,日日清扫,街巷干净。摩托车、汽车、电动车成为家庭代步工具,彩电普及率达100%,固定电话普及率达90%,绝大多数家庭拥有电冰箱、冼衣机、热水器。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191人,参保率为70%;有448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2828   

寺后社区

  寺后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邻前古镇社区,西邻洼里社区,北邻张家庄社区,南频白沙河。银河路从村前穿过,西距流亭立交桥1公里,距流亭飞机场4公里。2004年村改居,改称寺后社区,有土地47公顷,其中农田13.3公顷。居民266户, 720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1949年前以种粮为主,以后逐渐扩大种菜面积,主要有油菜、西红柿、黄瓜、豆角等。1966年,村集体建起农具厂,1969年建起菜刀厂,1980年先后建起搪瓷加工厂、砖瓦厂、食品厂、服装厂、毛纺厂、棉纺厂、补篷加工厂、建筑施工队、运输队等9家村办企业。1990年又在村西建起了3万平方米的仓储库,为海尔公司储存电器产品。1993年后又兴建了矿泉水厂,并引进青岛开拓服装厂、韩国玩具厂等外资企业。现有外资企业17家,合同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33万美元;内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内资13102万元。2004年总收入14300万元,人均收入6363元。有饮食服务和个体工商户28家、运输业18家、私营企业6家,实现总收入500万元。      社区工业企业   社会事业 1968年建成幼儿园一处,1992年重建后达区级一类水平。有文化大院1处,卫生室1处,小学生入古镇小学。1996年对全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1997年全村引入有线电视。1998年以来投资400多万元建起居民楼3座,迁入村民86户。2004年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430人,参保率99.3%;有717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曾多次被镇、区评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7791166   

新民村社区

  新民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1958年修崂山水库,由草阡埠子、东周村、马家庵子一部分及慧炬院两户人家搬迁形成的新村,故名新民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北3公里处,东邻傅家埠,西邻中曹村。2004年村改居,改称新民村社区,有居民225户,640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村民的生活除依靠耕种少量山岗薄地外,主要靠出卖劳力谋生。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了经营果园的经验和技术,承包了中曹村及其他村的土地,栽植了桃树、苹果、葡萄等大量果树。同时利用拱棚种植草莓,所产草莓成熟早,味美色艳,深受市场欢迎。2001年水果总产量50吨。近几年村民解放思想,各显其能,有的创办工业、手工业,有的搞多种经营,有的跑运输,其中洛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2004年社区总收入332万元,人均收入3937元。      社区工业企业   社会事业 新民村地处山角洼地,汛季,山上的雨水顺坡而下,经常冲进村庄,使一些房屋进水,财产受到损失。经过详细测量与规划,在村东挖了一条深沟,使东来之水改道,阻水进村,有效的根治了这一危害。村外的路面都得到硬化,彻底修缮了村内的排水沟,使得污水及汛期的流水顺利排放,达到路通水通。在街道两旁都按装上路灯,同时在村内外植树造林,清除卫生死角,垃圾定点投放并有专人管理。在村南打深机井一眼,并给每家每户安装上自来水,现在家家都能吃上放心水。2004年,社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72人,参保率为24%;有54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3%。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8776   

西石沟社区

  西石沟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村前有一条发源于超然的小河,常年流淌,风化剥蚀,岩石裸露,人称石沟,村子因河得名。历史上有东、西石沟两个自然村。为区别李村镇石沟村,1988年定名西石沟。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北偏东3.7公里处,东、北分别与惜福镇街道的傅家埠和黄家营为邻,南西分别与新民村、王家曹村接壤。2004年村改居,改称西石沟社区,有居民445人,1283人。社区土地总面积100公顷,可耕地67公顷。    特色经济 西石沟是果园之乡,有葡萄、苹果、草莓、桃子等。其中,寒露蜜桃引进后获得成功,载植面积发展到800多亩,年产400—500万斤,收入400多万元。1995年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该村被青岛市命名为“寒露蜜桃之乡”。      寒露蜜桃    经济状况 该村东石沟有传统的家庭皮鞋加工业,现在仍有10余户。上世纪70年代村里办起织布厂、磨光厂、运输等工副业,到1984年年产值达15万元。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先后引进美国独资企业“罗依欧”高级饮料有限公司等4家外资企业、青岛海天大酒店培训基地等2家内资企业。有民营企业5家,个体运输户20余家,工商户18家。2004年社区总收入654万元,人均收入4506元。      位于社区的基督教教堂    社会事业 西石沟是崂山地区基督教活动最早的村庄之一。建有教堂5间,文革时被毁,1984年又在原址重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3处,文化活动室1处。1995年盖起村委办公大楼,进村大道西接王沙路,东至傅家埠,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2004年投资200万元,建起5层居民楼1座,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有36户居民入住。设卫生专管员,天天清扫,日日干净。2004年,有481人办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74.3%;有1093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7%。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8888   

辛家曹村社区

  辛家曹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臧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此地建村;辛氏于明永乐年间迁至惜福镇纸坊村,后来一支由纸坊迁来;刘氏由即墨,张氏由沙沟,王氏由王家曹村相继迁入。因该村位于王家曹村之东,曾名东庄。20世纪30年代,辛姓繁衍兴旺,改名辛家曹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北3公里处,东邻傅家埠,西连王家曹村社区,北隔石沟河与西石沟社区相望,南隔曹村河与中曹村社区相望。2004年村改居,改称辛家曹村社区,土地总面积20公顷。有居民151户,387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辛家曹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逐渐增加和扩大蔬菜、果品种植面积,使农民的家庭收入不断增加。近几年,村投入资金修渠打井广兴水利,使水浇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在良种引进,科技推广等方面做文章,引导村民向优质高效的精品农业发展,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现在,社区有蔬菜大棚30多个,保护菜面积达到120亩,先后引进日本、美国多个优质蔬菜和草莓品种,2003年蔬菜总产1100吨。果品生产也得到长足发展,城阳大仙桃、寒露蜜桃和优质草莓这些个大味美丰产的新品种已成为辛家曹村的当家果品。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新发展5家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业户13家。 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94万元,人均收入3436元。   社会事业 先后拓宽硬化3条道路计4000余平方米。2003年给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女55周岁、男60周岁以上每人由集体补助200元,参保率78.8%。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81人,参保率86.6%;有317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3.3%。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8660   

王家曹村社区

  王家曹村社区   村庄由来 《王氏族谱》载:“闻吾氏由云南迁青州,由青州迁即墨,先住栾埠,后住曹村。”1841年修谱时村名为后曹村,后改称王家曹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北3公里处,王沙公路东侧,东与辛家曹村社区相连,西傍惜福镇河,南隔曹村河与中曹村社区相邻,北隔石沟河与西石沟社区相望。2004年村改居,改称王家曹村社区,有居民393户,1100人。      社区大院   特色经济 1988年开始,该社区兴起了一个特色行业——漤柿子。每年秋天,沂蒙山地区的柿子大部分运到这里,漤好后向外批发零售。最初进行水漤,现在采用较为先进的汽漤,可大批量操作,漤出的柿子成色好,耐储存,每年历时达40多天,年漤柿子达300万斤,市场渐成规模。   经济状况 王家曹村历史上以种粮为主,间种少量蔬菜和果树。改革开放以来,扩大了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其中草莓、寒露蜜桃等最为有名。为方便销售,在村西建起水果蔬菜批发市场。2004年水果产量达280吨,蔬菜产量达60吨。解放初,村里建有弹花厂和五金机械厂。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发展较快,现有机械加工厂3家,个体工商户10家,运输业户5家。在社区南建有面积达3公顷的奶牛场。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2万元,人均收入3300元。   社会事业 社区东有6个村合办的曹村小学1处,有村级卫生室1处。从1984年开始对村庄进行改造,旧房已全部翻新。1992年村里投资为每家每户按装上自来水。从1998年开始先后投资50万元硬化路面12000平方米,5条街道取直硬化成水泥路面。2003年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0.3%,2004年参保人数538人,参保率93%;有950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2%。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3920   

东宅子头社区

  东宅子头社区   村庄由来 本村《王氏族谱》载:“吾祖之籍青州也,时在洪永间,徙墨邑,据东宅子疃”。据传东西宅子头之间有一露天石棺,俗称“阴宅”,村居其东,故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北3.5公里处,王沙公路西侧,东邻王家曹村社区,西邻西宅子头社区。2004年村改居,改称东宅子头社区,有土地总面积132.9公顷,居民818户,2482人。      社区大院   经济状况 居民以种粮菜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棚菜迅速发展,又引进国内外蔬菜新品种,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养殖业持续发展,有养鸡场、养牛场、养猪场等7处。二十世纪60年代后,村里相继建起窑厂、粉房、弹花厂、草帽厂、化工厂、编织带厂等集体工副业。社区依靠玉皇岭工业园的优势,积极吸引外资和发展二、三产业。目前有私营企业4家,个体工商户100余户,700余人从事二三产业。有外资企业一家,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797万元,可支配财力53.3万元,人均收入5157元。      社区大街   社会事业 2003年,硬化进村路,治理东河,修筑堤坝。2004年新建东河大桥。原宅子头小学合并成立古镇小学,有幼儿园2处,卫生室4处。2004年,社区有976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7%;有201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1.2 %。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3317   

西宅子头社区

  西宅子头社区   地理位置 因位于阴宅(古露天石棺)之西,故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西北3.5公里处,北依玉皇岭,东邻东宅子头社区,南邻东古镇社区,西于城阳街道相接。2004年村改居,改称西宅子头社区,有村民715户,2037人。   名胜古迹 通明宫,又名玉皇庙,此庙规模宏大,有玉皇殿、阎罗殿、娘娘庙、关公庙等。每当农历4月18日庙会,半岛各县乡均有人来赴会,附近村庄更是万人空巷,此庙20世纪40年代末被毁。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之初,西宅子头村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苞米、地瓜、谷子等,蔬菜品种也比较单调,常年种植的有大白菜、箩卜、西红柿等常见菜。近年来,通过玉皇岭工业园的辐射,呈现出集体、私营一起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的大好局面。其中重信精细化工厂、顺德印刷厂已成为龙头企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539万元,人均收入9860元。      社会事业 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砌排水沟达3公里,并新修道路与空港路相接,使过去环境脏乱差,雨天行路难的状况得以彻底改观。投资兴建了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心,建有3处卫生保健室。旧村改造全面启动,计划在2008年前让全体村民住上新楼房。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712人,参保率100%;有100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3416   

东古镇社区

  东古镇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陈氏祖于明永乐年间从王哥庄浦里迁此立村;王氏祖和马氏祖都于明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立村。据考,这里有一东周遗址西窑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一古镇遗址(失考),因而附近诸村皆名“古镇”,此村位东,故名东古镇。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西北2.5公里处,白沙河北岸,惜福镇河在此汇入白沙河,银河公路从社区中通过,西距流亭立交桥1.5公里。东古镇有三个自然村,成品字形分布,陈家古镇位北,王家古镇位西,马家古镇位东。2004年村改居,改称东古镇社区,有土地总面积14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2公顷。居民590户,人口1604人。      社区办公大楼   经济状况 社区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亦种少量蔬菜。1984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了蔬菜生产,由大田化向大棚化发展,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现在已建起蔬菜大棚生产基地225亩,其中冬暖式大棚50亩。1978年改革开放后,办起了建筑业和运输业,特别是个体运输业迅速发展,时全村共有拖拉机、汽车40余部,年收入可达40万元。1985年开始,相继办起电冰箱冷冻材料厂、高效型煤厂、海尔电冰箱崂山分厂,企业总产值达260万元。199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青岛阳地玩具公司。之后,相继有体育用品、建筑器材、箱包、鞋业、制刀等13家外资企业落户,投资商分别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9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75万美元,年租赁收入32.7万美元。社区现有集体企业13家,外资企业13家,私营企业8家,从业人数4600余人。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6568.6万元,可支配财力1189万元,人均收入10561元。      社区工业企业   村居建设 1995年实施旧村改造工程,至1999年完成13栋楼房的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66902平方米,576户居民全部入住。1999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建设示范小区。2000年投资200万元,建起4558平方米的商业街。      优美的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社区从事餐饮商品零售的有50多家、200余人,同时建起古镇集,繁荣了市场经济,方便了群众生活。有1所区级规范化小学,1所市级规范化幼儿园,文化中心、图书室常年开放,多年举办职工农-动会和各种比赛。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909人,参保率为98.4%;有157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是省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7792678   

源头社区

  源头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氏祖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于法海寺西侧,故名“法海寺”。历史上亦称东小水,后以小水河发源地之由,改称“源头”。有庙东和东南崖两个自然村。庙东村据考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刘氏支派从源头村迁法海寺东立村,因位于法海寺庙东侧而取名。东南崖村据考证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氏支派从源头迁村之东南大土崖处建村,因山而名。      位于社区的法海寺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南3.5公里,石门山西侧,千年古刹法海寺坐落其中。2004年村改居,改称源头社区,有居民621户,人口1870人。   经济状况 源头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产量年均达300余吨,成为村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1967年村中办起了工副业,在村东南崖建起红砖厂,后又办起翻砂厂、水果罐头厂,到1978年农工副业总收入95万元,其中砖厂一项收入达28万元,成为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利用靠近华仙路、王沙路和丹山工业园的便利条件,先后引进日本、韩国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内资56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827万元。第三产业发达,有饮食服务业户16家,个体工商业户20家,运输业户12家,其他服务业户18家,形成商业一条街。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980万元,人均收入6501元。   社会事业 道路实现了硬化、亮化,对小水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改善了周边环境。建有幼儿园,保证适龄幼儿及时入园。域内建有源头中学,每年投入资金办学。建起老人文化活动中心,有卫生室5处。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200-300元生活补助费,逢年过节发福利。对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家庭进行补助,2002年福利支出达20万元。成立了威风罗鼓队、文艺演出队,节日期间演出并积极参加区镇民间艺术节。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了乒乓球、橡棋邀请赛,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对社区进行整体规划,新建住宅小区,已建起高层居民楼8座,入住200余户。2004年,参加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1067人,参保率95.4%;有161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5%。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7067   

南屋石社区

  南屋石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传,村东山下曾卧有一椭圆形石崮,因此起村名南卧石村,后村民觉得此名不雅,又改称为南峨石,宫氏来了之后,觉得此名也不好,因发现东、西两山上都有天然石屋,经商量,遂更名为南屋石。   政区人口    地处石门山西麓,是街道东南部山区的边缘村庄,距街道驻地6.5公里。20世纪80年代末,在今王沙路与青银路交汇处东侧另立新村,共迁出约200余户人家,距离老村2公里。2004年村改居,改称南屋石社区,有居民512户,1453人.   风景名胜 南屋石村林木繁茂,山林3500多亩,有九沟八梁七十二条涧,荫郁幽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鹁鸽洞,仙女洗脸盆,水洞、天桥涧、杜鹃坡、道士帽子等20多处自然景观.。   经济状况 近几年村民植树造林扩大果园种植面积,昔日的山岭薄地,如今成为大枣、山楂、板栗等经济林带的生长沃土,有各种果树4万多株,面积达440多亩,年产果品150万公斤。集体经济同样获得长足发展,先后建立起拔丝厂、运输队、建筑建材等集体企业,并从90年代末引进外资企业。2004年,经济总收入528万元,人均收入4298元。      居民小区   社会事业 新建居民楼2座,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入住42户。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84人,参保率85.8%;有1081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3%。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9350   

云头崮社区

  云头崮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胡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胡氏祖自河南洛阳迁至青州府益都县矮槐树村,后迁至即墨北关。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云鳌祖迁至云头崮立村,因南山顶上常有云雾缭绕,村建其下,故名云头崮。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南6公里处。2004年村改居,改称云头崮社区,土地总面积134公顷,有居民340户,1020人。      云头崮茶叶园   经济状况 云头崮是水果之乡。20世纪60年代,村里引进苹果良种三万多棵,1997年,淘汰果树改植优质茶树,总投资800万元,种植茶树1000余亩,引进自动变频微灌系统,加高堤坝、增加水库库容,果园变成了“千亩”茶园。1998年,投巨资劈山填壑,修筑了5公里长的环茶叶园的水泥硬化旅游观光大道。2002年,购进了全套年加工15000斤优质茶叶的先进加工设备,成立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青岛云头崮茶叶有限公司”。其茶叶品牌在2002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获特优奖,在青岛市第三届优质绿茶评比中获优质奖。      云头崮新村   风景名胜 云头崮山上多奇峰怪石,树林茂密,其中社区后的霸王台水库,据考证为商代居民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库四周设有钓鱼台,吸引游人前来垂钓,山上山下建有多处风格各异的休憩凉亭以及旅馆饭店。      云头崮小学   社会事业 新建云头崮小学,内部设施齐全,达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标准。文化教育中心设立了健身房、娱乐室、图书室、活动室,购买了大型健身器材,经常组织活动。健身舞、门球赛、象棋赛经常开展。旧村改造成果喜人,新建四层三单元居民楼座9幢,2003年已有216户村民乔迁新居。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04人,参保率100%;有93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8078   

瑞云社区

  瑞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同治年间,崔氏一脉从崔家沟村迁出,到村东不远处的山阴谷底处另立村庄,名“黑涧”。1958年,村民嫌“黑涧村”其名不雅,见村前山巅常有彩云缭绕,遂改名为瑞云。   政区人口    社区地处街道南部,距街道驻地6.5公里,东与云头崮社区相隔,西有青银高速和王沙公路,北和南屋石新村相邻。2004年村改居,改称瑞云社区,土地总面积1000多亩,其中有可耕地300多亩,村舍面积150多亩,山峦550多亩。有居民215户,578人。      瑞云远眺   经济状况 社区远山近岭到处生长着黑松、赤松等混交林,野生中草药有柴胡、桔梗、玉竹、远志等20多种,果树有杏、苹果、桃、李子、葡萄等。1984年在村东和村南的山坡上相继开办了几个石场,安装了多台石子机,组织人力开采料石或加工石子,年加工料石和石子10万多立方米。现已全部关闭。近几年先后出现了运输专业户、个体工商业户和餐饮服务业户,年总收入300余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08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有幼儿园1处,小学生在云头崮小学学习,初中生在城阳十七中学习。1999年建成面积达10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所。投资40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要大街小巷;投资40万元让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更换了所有照明线路。村中的柳腔剧等民间艺术小有名气,一些剧目还到过县城和青岛剧院演出过。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45人,参保率85%;有486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2%。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5366   

崔家沟社区

  崔家沟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崔氏祖法吉从莱阳县店埠村迁此建村,村建在山沟里,故称崔家沟。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南6公里处,王沙公路西侧,三0八国道东侧。南与罗圈涧相连,北到丹山岭前。2004年村改居,改称崔家沟社区,有居民200户,人口590人。   经济状况 该村过去主要依靠采石。1986年建成夏庄橡胶制品厂,主要生产三角带,年产值达到140万元。1994年建成水泥制品厂,现改名为华青建材厂,年产值200万元,另有东方加油站、美洋皮鞋厂等。2001年引进内资企业——雪瑞刺绣有限公司,年产值500万元。私营个体业户迅速发展,有个体工商业户5户,汽车,拖拉机运输专业户22户,生活服务行业12家。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794万元,人均3600元。      新村新貌   社会事业 1992年安装自来水管道,使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投资三万元建成二级幼儿园;1998年合资重建了达市级标准的云头崮小学。1989年投资3万元,修建了中心街过沟桥,1996年投资15万元硬化中心街路面,1999年投资15万元,硬化了全村主要街道。2002年给村民投保,老年村民可每月持卡向保险公司提取192元的养老保险金。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87人,参保率100%;有561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5116   

罗圈涧社区

  罗圈涧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袁姓从城阳迁此建村。因建在山岭环抱,象个罗圈的山涧中,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6.2公里处,南与李沧区桃园接壤,西与“十梅庵风景观光区”相邻,东和崔家沟社区相连,北与秦家小水、丹山社区相望,三0八国道从社区东侧穿过。2004年村改居,改称罗圈涧社区,土地总面积1780亩,其中山林占地1150亩,耕地450亩,水域60亩,住宅面积120亩。有居民266户,常住人口716人。   经济状况 罗圈涧四面环山,遍布果树,1964年被确定为果树专业村。1984年后相继出现了股份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业户。2004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现有私营企业2家,养殖专业户3家,家具打造专业户4家,其它业户13家。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4200元。      罗圈涧新村   社会事业 2002年与青岛华泰房地产开发公司达成旧村改造协议,已建成居民楼12座,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幼儿园设施配套达标。自1992年始,每年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2003给年满18岁以上村民每人平均投保17000元,老年人可每月提取养老保险金192元。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66人,参保率100%;有71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85225   

太和社区

  太和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郭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因村东南有一石崮状似猪头,故取名“猪头石村”。民国初年,有村民在青岛市内开办“永太和”汽车行,后捐钱为本村建“太和小学”,村名遂改为太和村。文革期间,曾改称“新文村”。1983年恢复原名太和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南6.5公里处,东依连绵起伏的石门山,西临云头崮水库,南与南屋石社区隔河相望。2004年村改居,改称太和社区,有居民212户,596人。   经济状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果树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果树品种由过去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有杏子、桃子、苹果、葡萄、大枣等。逐步扩大了以“城阳大仙桃”为主导产品的果品生产基地,现年产水果达50万公斤,产值达80余万元。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1999年,一家投资300万元的香港独资企业展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太和村。1980年后,个体经济迅猛发展,目前共有个体工商户8家,养殖专业户4家,第三产业收入180余万元。 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35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      太和风景区   风景名胜 2001年开发建设的太和景区,景区总面积171公顷,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精区内象形石众多,许多奇石惟妙惟肖,奇峰、异石、悬崖、涧谷分布其间,景区内树林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形成了“奇、险、秀、幽”的景观特色。著名的景点有太和峰、圣乳峰、霸王寨、灵蛇洞、松风湖等。      社区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0余万元安装有线电视。2000年与南屋石、云头崮等村投资600余万元建起省级规范化学校云头崮小学。投资改造居住环境,将大街小巷全部整修成水泥路面,村内面貌焕然一新。有卫生所1处。2003年实施旧村改造,投资3000万元,在横丹岭前承建居民楼11座,入住300户。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373人,参保率100%;有599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曾获区级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9326   

少山社区

  少山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少山曾名“烧山”,因法海寺和尚葬于此,常因祭祀引发山火而得名。少山有15个自然村,因少山在15个自然村中人口最多,故将行政村定名少山。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南4公里处。北依少山,东靠石门山,周围山岭起伏,沟壑纵横,15个自然村星罗棋布。2004年村改居,改称少山社区,土地总面积400公顷,有居民825户,2266人。   少山前,村在少山之阳,有居民145户,419人;刘家沟,现有居民12户,37人;郭家崮子,因村后有大石崮起名,有居民123户,354人;车家沟,现有居民16户,41人;甲角石, 位于少山村最东。因村东山坡上有一槽状石,人行时容易把脚夹住,故称此石为夹脚石。后逐渐演化为“夹角石”、“甲角石”。现有108户,311人;和尚崮子,因山上有一石崮,酷似人头故名,现有居民52户,149人;下书院,位于少山东南角,石门涧与栗涧交汇处。明兵部尚书黄嘉善幼时曾在此读书,因村东有-院,故此地名下书院。现有居民17户,48人;栏子底,此谷底是存放树木之处故名。该村现有于、矫、栾、宋等姓居民50户,144人;沙窝涧,现有居民19户,54人;南圈,因村南有一环形巨石像罗圈故名,现有居民52户124人;北圈,该村隔河与南圈相望,有居民共52户,148人;横丹岭,居少山最南。大横丹岭有居民89户,256人。小横丹岭有居民40户,107人;泉水湾头,现有居民7户,20人;西河,现有居民18户,51人。      社区办公大楼   特色经济 农业以种植果树为主,尤其是少山红杏,因果大、肉软、离核、味甜,1988年7月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名优果品,1980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少山红杏   经济状况 1980年以前只有一家钢锉厂,1982年建一座窑场,1986年建起了一处饮料厂、一处针织厂。1992年开始引进外资企业,至2002年已有爱康、海杨、韩瑞等9家外资企业在少山落户。另有至纯等6家矿泉水厂、联谊机械厂等10余家私营企业相继成立。第三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商业一条街已初具规模。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600万元,人均收入6537元。      社区外资企业   社会事业 20世纪90年代拓宽并硬化了少山村主干道路面,修桥4座。对60岁以上老人分段按月发放养老补贴。2001年建成了老年人活动室、图书室。1973后建成小学一处,1978年与源头小学合并;1970年建成幼儿园一处;1968年建成卫生室两处。 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207人,参保率96.4%;有227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9825   

安乐社区

  安乐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曲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石老人迁来,因兵乱村里人在村后沟内躲过灾难,后来以此取名“安乐沟”,建国后改名“安乐村”。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南4公里处,东临少山社区,北与源头社区隔河相望,南邻南屋石新村,村西是丹山水库、丹山岭,王沙公路穿境而过。2004年,村改居,改称安乐社区,有居民521户人家,1405人。   名胜古迹 村西“财贝沟”,确定为东周时期的贵族墓群,1992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财贝沟东周墓群   经济状况 安乐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栽种的品种主要有杏树、桃树、山查、葡萄、梨树和苹果树等,其中1987年培育成功“德杰桃”,后定名为“城阳大仙桃”。2003年年产水果 200余万斤。社区的股份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发展较快,先后建起了钢锉厂、达德印刷厂、飞宇塑料厂、福乐糕点厂等8家企业,有餐饮业户和服务业户10家,从业人员300多人。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605万元,人均收入4197元。      位于社区的青岛军政人文大学保安学院   社会事业 1998年与周边村合资重建了达市级标准的云头崮小学。2002年整修了村内的大街小巷,硬化了路面,建了六个垃圾池。扩建了村幼儿园。新建居民楼4幢,118户居民乔迁新居。2004年,参加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720人,参保率91.1%;有1027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4%。   联系电话 87789326   

西黄埠社区

  西黄埠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栾氏祖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前黄埠岭取名,此村居西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2.5公里,白沙河中游南岸,南依黄埠岭,东邻中黄埠社区,西与流亭街道赵哥庄社区接壤。青银高速和308国道从村西经过,夏塔路从村南穿过。2004年村改居,改称西黄埠社区,土地总面积1533亩,有居民524户,1359人。   经济状况 该村历史上是水果之乡,岭上岭下、村前村后遍植桃、杏、苹果、葡萄等果树。1984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果菜混合村。1968年办起第一个集体企业皮件厂,之后相继办起钟壳厂、家具厂、喷塑厂、印刷厂、工艺品厂、纸箱厂、木餐具厂、制氧厂。1994年以来先后引进海盛渔网厂、世兴制网、大虎体育用品、永远工艺品、多宝工艺品等8家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0万美元。发展以箱包、饮料、建筑、运输、维修为龙头的民营企业已达12家,个体运输业户20余家。发展了以夏塔路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密集区,建立网点房20余处,有各类店铺30余家,年交易额千万元。2004年总收入2612万元,可支配财力180万元,人均收入6497元。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村居建设 1999年开始旧村改造,到2004年共建居民楼6座,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入住160户。投资300万元,绿化美化了村庄,建成竹苑小区,完成夏塔路拓宽硬化亮化绿化和两侧环境治理任务,改造了村南排水沟及农田灌溉网,新上水电配套设施。      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投资20多万元建起村幼儿园,被评为青岛市农村一类幼儿园;1997年联合建起市级规范化小学,在城阳九中读书的学生每天有班车接送。有卫生室4处。积极开展“五好家族”“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创建率达75%以上。建起村文化大院,老年秧歌每年正月参加街道民间艺术节,以全民健身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建设日益发展。2004年,有729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7.2%;有1350人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99.3%。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6709   

太平庄社区

  太平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清光绪年间,栾氏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后母子山为村名,建国后改称太平庄。   政区人口    位于夏庄南1.5公里,王沙公路东侧,西与华阴社区毗邻,南与源头社区接壤,三面临山。2004年村改居,改称太平庄社区,社区总面积33.2公顷,主要为山区坡地,宜栽植果树。有居民120户,353人。   经济状况 太平庄村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世世代代靠山吃山,多以经营山林果树为生。1986年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有个体工商户2户,私营企业2家,多种经营6户,从业人员50人。有运输业户5家,运输车辆十余部。2004年总收入621万元,可支配资金37万元,人均收入4447元。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6万元建村委办公室一处,同年又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长830米、宽16米的进村路。1997年,投资3万元打机井一眼,增加水浇地面积。1999年,投资12万余元进行农电网改造,同年又投资40万元与华阴村一起建起了一所幼儿园和区级规范化学校,同时安装了有线电视。1998-2000年先后投资13万元打深机井一眼,并为每家每户按装上自来水。2001年,投资15万元硬化了3000平方米的街道,砌了700米长的排水沟。2004年,有202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有32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先后被评为区安全村庄、区卫生合格村和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先进村。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334   

山色峪八社区

  山色峪八社区居委会   政区人口    山色峪地处崂山水库上游,街道驻地东北7公里处,是街道最偏远的山村。1984年10月,山色峪划分为8个行政村,建立山色峪党总支。2004年,山色峪8个村改居委会,土地总面积为1466.7公顷,其中山林面积为1133.3公顷,耕地面积66.7公顷。共有居民1185户,3573人。      山色峪党总支办公楼   南坡 南坡社区位于崂山水库北岸,山色峪河下游,东临下山色峪,由六个自然村组成。2004年总收入235万元,人均收入3496元。共有居民200户,572人。   南坡,杨氏清乾隆年间由杨家村迁此立村,因位于河南岸坡地上,故名。2004年有居民53户,165人;金垛,陈氏于清乾隆年间由古镇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一小山状似金锭,取名金垛。2004年有居民10户,35人;瓦房,杨氏于清光绪年间由杨家村迁此立村。因村西有一巨石状似瓦房,故名。2004年有居民20户,62人;芦芽涧,杨氏于明成化年间由青州迁居杨家村,清光绪年间其一支由杨家村迁此立村,因此地山涧芦芽丛生,故名。2004年有居民19户,66人;矫家,矫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此立村,居民全部姓矫,取名矫家。2004年有居民55户,163人;北坡,王氏于1943年由青峪迁此立村,村在河北岸山坡上,故名。2004年有居民10户,35人。   下山色峪 东邻河崖,西邻南坡,北依青峪。村南隔河是青翠的山峦,由3个自然村组成。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3498元。有居民233户,586人。   下山色峪,明永乐年间孙姓由云南乌沙卫迁此立村。因位于山色峪河下游而得名。2004年有居民145户,440人;窝垛,孙氏于清道光年间由上山色峪由此立村,地处山坳而得名。2004年有居民32户,95人;王家荫,王氏于清末由华阴迁居于此,因位于河南山背后,绿村成荫,故名。2004年有居民18户59人。   青峪 南邻下山色峪,三面临山,由4个自然村组成。青峪有书院遗址,环境幽静,林木青翠,景色秀丽。即墨举人江幕先道光年间在此筑舍,清即墨举人黄念昀教其二子读书。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82万元,人均收入3495元。有居民263户,618人。   青峪,胡氏第11世由即墨邢家疃迁来,因位于草木青翠的山谷中故名青峪。2004年有居民157户,500人;傅家,清末傅氏由傅家埠迁来,因姓名村。2004年有居民23户,67人;张家,清末张氏由田村迁来,因姓名村。2004年有居民17户55人;陈家,清末陈姓由古镇迁来,以姓名村。2004年有居民9户,23人。   北河崖 位于山色峪河北岸,东邻兰山,西邻下山色峪,明永乐年间孙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居色峪,后一直分居此村,因村在河北岸而得名。1984年改名北河崖村。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96万元,人均3509元,有居民137户,379人。   兰山 东邻上山色峪,西邻北河崖。明永乐年间孙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居山色峪,天启年间其一支分居兰山村。以村后兰山名村。2004年社区总收入198万元,人均收入3494元。有居民111户,289人。   上山色峪 东邻下蜜峰涧,西邻兰山,因居山色峪河上游,故名上山色峪。明永乐年间,孙氏由云南乌沙卫迁此立村,2004年社区总收入220万元,人均3511元。有居民180户,450人。   下蜜峰 南为刁口山,北为蜜蜂涧山,东邻上蜜蜂涧,西邻上山色峪,由5个自然村组成。2004年社区总收入190万元,人均收入3421元。有居民153户,380人。   蜜蜂涧 清康熙年间,山色峪孙氏一支分居此涧,因此处曾养过蜜蜂,故名蜜蜂涧。2004年,有居民16户、40人;曲家涧,崔氏于清嘉庆年间由崔家沟迁来建村,名崔家涧,后曲姓迁来,改名曲家涧。2004年,有居民38户、120人;刁口,清道光年间孙氏一支由山色峪迁来定居,以村南一山石取名。2004年有居民46户、130人;轱轮坡,明弘治年间孙氏由山色峪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一山坡形如车轮因而得名。2004年,有居民15户、48人;腊月涧,由孙氏立村,因山取名。2004年,有居民12户、39人。   上蜜蜂涧 该社区位于山色峪各社区最东端,东南北三面皆山,西邻下蜜蜂涧,由3个自然村组成。2004年,社区总收入167万元,人均收入3501元。有居民126户357人。   黑涧,明万历年间,孙氏一支由山色峪迁来,因山高涧深,日照时间短,故名黑涧。2004年有居民54户、176人;前仲湾,戴姓于清乾隆年间由大麦岛迁来定居,因建于仲庵庙前,取名前仲庵,后演化成前仲湾。2004年有居民20户、66人。后仲湾,清康照年间孙氏一支由山色峪迁来定居,因建于仲庵庙后,取名后仲庵,后演化成后仲湾。2004年有居民33户、99人。   经济状况 有拔丝加工厂、印刷厂、建筑施工队、加油站、饮料厂等集体企业,个体经营企业、个体运输专业户等发展到100余家。2004年,8个社区经济总收入1798万元,人均收入3490元。      樱桃园   名优产品 山色峪被誉为齐鲁第一樱桃谷。据记载,这里的樱桃种植历史已有上百年,而且面积大,品种多,年产量一般可达30多万公斤。山色峪樱桃大致可分为小红樱桃、大红樱桃、黄樱桃三大类,其中以尖嘴樱桃最为著名,被誉为果中珍品。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已连续举办了3届樱桃山会。      樱桃山会   社会事业 辖区的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八个社区都有水泥路相通,通车里程达38公里。沿河砌堰筑坝7000余米,架桥9座,有效遏制了山色峪河洪水泛滥。有九年制学校1处,村级卫生室4处,幼儿园1处。2004年,8个社区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838人,平均参保率94.5%;有3351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99.6%。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0928   

彭家台社区

  彭家台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彭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于高台上,故名“彭家台”,彭氏后迁入海西。明嘉靖年间,栾氏由夏庄村迁居于此,随后于、郭、贾等姓氏相继迁入,但仍沿用原村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居街道驻地西南部。2004年村改居,改称彭家台社区,土地总面积为43.8公顷。有居民420户,1214人。    特色经济 彭家台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其品种多、质量高、面积大,曾是当年青岛果品公司定点的果树专业村,担负一定数量的果品出口任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该村果树生产最红火的时期,加之退耕还果,果农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全村拥有果园近800亩,亩产可达3000公斤。其品种也多种多样,代表品种有金帅、红星、国光、伏花皮、水蜜桃等,后来又新增加了寒露蜜桃、城阳大仙桃等名优品种。最近几年,随着企业的不断引进,果园面积正在逐年减少,但果农的种植热情一如既往,仍是不少家庭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    特色文化 彭家台社区活跃着一支地地道道的农家乐队,该乐队由20余名农民组成,年长者已过花甲,主要器乐有蓬笙、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以演奏崂山道家外山派曲谱为主,能熟练地演奏《青杨》、《离恨天》、《游湖》、《拜诰》、《紫薇迎仙》等40余首,对挖掘、搜集、整理和继承崂山的古典道家音乐,研究我国特别是北方的各家道派的经韵曲牌具有很高的价值。    经济状况 近几年来,随着王沙路、青银路、华仙路的建设和拓宽改造,以及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善,先后吸引青岛顺源发制品有限公司、日本贝贝手袋制品有限公司、青岛横井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外独资企业在此安家落户。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达到692万元,人均6448元。    社会事业 1998年开始,投资40余万元对三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整修改造,硬化路面9000多平方米,安装上了路灯,路两侧砌了排水沟,并有专人负责环境卫生的清除和运输。投资1800多万元建起9座居民楼,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入住270户。联合投资180万元,建起了达市级规范化标准的小学教学大楼。8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个别家庭有了自己的轿车。2003年11月按政策给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女年满55周岁、男年满60周岁以上参保人员个人缴纳部分由村集体按年龄段分别代缴400元、600元、1000元,参保率达93.5%。 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665人,参保率96.9%;有119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8946   

杏杭社区

  杏杭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杏杭社区有杏杭和高家台两个自然村组成,杏杭居西,据《聂氏族谱》记载:聂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云南迁至即墨胶澳区东小水村,约200年前又由东小水村迁来此地,因村边多种杏树,故名杏杭;高家台居东,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高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至胶州,又从胶州迁至此地,因村建于高台处,且高氏人丁兴旺,故名高家台。1984年将村名改为杏杭。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4公里处。2004年村改居,改称杏杭社区,土地总面积71.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6公顷,住宅面积14.2公顷。共有385户,1048人。      居住小区   经济状况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等,果树品种有葡萄、桃、杏等。1989年,该村在华仙路与308国道交叉处建起了鱼粉厂、制钉厂、服装厂,后接管了杏杭实业总公司。1992年,该村引进独资企业——台湾豪运有限公司。到2004年,社区先后引进内资5家,合同利用内资1500万元;有私营企业4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82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68元。   社会事业 1985年,投资5万元,使全村用上了自来水;1994年,投资7万元建成村级一类幼儿园;1997年,全村引进有线电视;1998年,整修街道,硬化路面800米;1999年,杏杭与马家台、彭家台三村合建小学一处,总投资190万元;2001年开通了宽12米的进村道;2003年在村南建起了居民楼两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入住60户。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600人,参保率99.1%,有1047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8030   

马家台社区

  马家台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明永乐年间,马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建在高台上,冠姓氏故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西南3.5公里,小水河北岸,北依黄埠岭,南临丹山岭,东与彭家台、杏杭社区相连,西与丹山、小水社区接壤。2004年村改居,改称马家台社区,土地总面积85.5公顷,其中住宅面积12.2公顷,工厂企业建设用地24.5公顷,耕地面积6.8公顷。有居民510户,1356人。      居民自建住宅楼   经济状况 该村是有名的水果之乡,1964年全村有果树3.6万余株,果品总产量20.6万公斤,到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全村果树仍有1.1万余棵。二十世纪80年代村中搞起工副业,组织了建筑队,办起选(羊)毛厂,后建起磨光厂。丹山工业园的建立,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创造了区位优势,1996年引进日资派斯时装公司,之后相继引进绮丽、成革等5家外资企业和1家内资企业森泰达,合同利用外资114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350万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有民营企业4家,建筑企业4家,个体工商户39家,运输专业户31家,年总收入800余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927万元,人均5990元。   社会事业 1978年三村联合建起三台小学,1999年投资200万元在村北华仙路南侧新建三台小学,达区级规范化学校;1985年建起幼儿园;有卫生室2处;旧村改造工程已经启动,已建居民楼3座;硬化了进村路。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802人,参保率96.1%;有126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6%。   联系电话 0086-532-87798850   

刘家小水社区

  刘家小水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村以小水河名村,冠姓,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4.5公里处,东与丹山社区相邻,北与秦家小水社区相连,西南与李沧区接壤。308国道和青银高速从社区东穿过,交通发达。2004年村改居,改称刘家小水社区,有居民328户,898人。   经济状况 社区南邻丹山岭,东依小水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水果之乡。随着道路的拓宽、企业用地的扩大,特别是丹山工业园的建设,土地越来越少,人们开始离开土地走进工厂,现大部分居民从事二、三产业。2002年,引进两家内资企业。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792万元,人均收入3400元。   社会事业 修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大道,宽敞平整。为全村拉上了自来水,使村民告别了吃水难的日子。从2002年起对村里的老年人(男满60岁,女满55岁)发放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00元。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2处,与秦家小水村共建小学1处,初中生在城阳十七中学习。2004年,参加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470人,参保率90.7%;有883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4812756   

秦家小水社区

  秦家小水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洪武年间,秦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以村东“小水河”冠姓,故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西南4.5公里,小水河畔,丹山岭下,与流亭街道接壤,三O八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2004年村改居,改称秦家小水社区,土地总面积17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100公顷,住宅面积约30公顷,建设用地约40公顷。有926户,2457人。   经济状况 秦家小水历史上以农为主,多植果树,1984年全村有果树11900株,属农果经济村。二十世纪70年代,村里搞起工副业,到1984年已发展有机修、预制、建筑、铆焊安装等行业,年产值达18万元,其中铆焊安装后来成为村里副业的强项。利用地处丹山工业园区、三0八国道两侧,交通便利的优势,到2004年,先后引进外资企业12家,合同利用外资2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年产值3.4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75万元。为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沿三0八国道西侧盖起5000余平方米的商业网点楼房,形成商业一条街。目前全社区有民营企业5家,餐饮服务业23家,个体工商户30余家,运输业户13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年总收入8300万元,成为夏庄街道经济强村。2004年,经济总收入4.23亿元,可支配财力986万元,人均收入6680元。      社区商业一条街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160万元建起小水小学教学大楼和幼儿园,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免费入学;1997年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999年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村文化中心,游艺室、图书阅览室天天开放,柳腔剧团、秧歌队定期活动,每年正月参加街道民间艺术节。2001年,在村北建设了水上公园和健身广场。对小水河分期进行治理,沿河铺设健身步行道,全面进行绿花美化。旧村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至2003年已有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搬进楼房。男60岁、女55岁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87元的生活补助,考取大本的学生、当兵的青年给予2000元的奖励。2004年,全村参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1567人,参保率100%;有2466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是区经济发展强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   联系电话 0086-532-84825748   

华阴社区

  华阴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老华阴村在崂山水库中部。据王氏族谱记,王氏系胶州王氏后裔,清康熙年间其一支由胶州迁此建村,因居华楼山之阴,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南1公里,东依母子山,西邻王沙公路,是1958年修建崂山水库库区移民新建,辖8个自然村,总面积494公顷,其中山地面积467公顷。2004年,华阴村改称华阴社区,有居民1153户,人口3378人。      社区办公大楼   名优特产 社区山林资源丰富,有落叶松、黑松、刺槐、板栗等。药材类有桔梗、元胡、玉竹、远志、丹参、葛根等几十种。莲台、东流水、徐家的杏树,楼里北山、莲台、徐家的樱桃,东响石、楼里北山的桃树,周家庄、楼里北山的枣树等都是当地的名产。山上的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慧炬院、莲台、周家庄等建了石场,安装了石子粉碎机,生产各种石材。   经济状况 历史上,华阴的经济除去华阴集的商业、手工作坊外,大部分居民从事果树种植,农闲时上山采药、打柴,增加收入。1994年美国凯迈旅游用品公司在华阴落户,1997年投资6000万元建成太平山公益有限公司,2001年引进韩国扶庆鞋业有限公司,2002年引进太克伦体育用品公司。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先后有华进通讯有限公司、君帝食品厂等10余家民营企业建成投产,第三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04年,华阴村经济总收入3450万元,人均收入5040元。      社区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20万元建成市一级幼儿园。1999年投资320万元建成新的华阴小学。有文化活动中心一座,村级卫生室3处。从2003年开始旧村改造,到2004年已有7座居民楼完工,总投资1300万元,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入住210户。2004年,有1774人参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参保率85.6%;有3358人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99.4%。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街道一级强村。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5838   

史家泊子社区

  史家泊子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永乐年间,史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南一片洼地叫泊子,冠以姓氏,故名史家泊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0.5公里,白沙河南岸,东与夏庄村为邻,西与东黄埠社区相连,南与华阴社区相望,夏塔路从域内东西穿过。社区总面积97.5公顷。2004年村改居,改称史家泊子社区,有居民614户1679人。   经济状况 社区北临白沙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历来居民以种菜为主。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组建了建筑队、办起蓄电池维修、车床加工、缝纫加工、翻砂、磨光、竹编、染花、砖厂等工副业。1999年,建成村工业园区,到2004年共引进外资企业22家,合同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0万美元;引进内资项目5家,合同利用内资3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2000万元。有民营企业4家,运输业户12家,养殖业户3家。第三产业发达,形成了商业一条街。2004年总收入1948万元,可支配财力360万元,人均收入6492元。      社区商贸、居住小区   福利事业 2000年,完成了夏塔路扩宽、硬化、绿化、亮化和两侧环境治理整治任务。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对住宅区进行全面规划,截止2004年底,建成居民楼14座,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入住400户。成立了老年人精神文明奖励基金会和夕阳红治安巡逻队,对村中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老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全体村民中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评选率达75%。投资10万元,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硬件配套,达青岛市农村一类幼儿园标准的儿童乐园。中小学生上学有班车接送。在全村范围内进行了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2004年,有96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7%;有166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2%。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3268   

王家泊子社区

  王家泊子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弘治年间,王氏祖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村东有一洼地叫泊子,冠王姓,名王家泊子。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1.5公里,东与史家泊子社区为邻,南临青银高速公路夏庄出口,西靠黄埠岭,北与东黄埠社区为接壤,社区总面积5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00亩。2004年村改居,改称王家泊子社区,有居民322户、931人。   经济状况 村民历来以种粮为主。1984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中、小塑料弓棚,种植草莓、葡萄等,收入不断提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村中搞起工副业生产,办起粉房,加工粉条、浇酒,后来又办起车床加工、养鸡厂。改革开放后,个体商业、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建起工业园区,发展了三星工程有限公司、丰华彩印厂等民营企业,成为纳税大户。2004年总收入466万元,可支配财力65万元,人均收入5402元。      社区工业企业   社会事业 1997年,与临近社区一起建起黄埠小学,达市级规范化办学标准。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两处。进村路及大街进行硬化美化,有专人管理卫生。从2003年起进行旧房改造,新建居民楼两座,入住60户。2004年有544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7.4%;有931人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4088   

丹山社区

  丹山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城阳区夏庄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4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4。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张家庄社区、李家沙沟社区、张家沙沟社区、冷家沙沟社区、李家曹村社区、贾家营社区、郝家营社区、刘家营社区、东古镇社区、夏庄村、前古镇社区、东黄埠社区、寺后社区、新民村社区、西石沟社区、辛家曹村社区、中曹村社区、王家曹村社区、东宅子头社区、西宅子头社区、后古镇社区、源头社区、南屋石社区、云头崮社区、瑞云社区、崔家沟社区、罗圈涧社区、太和社区、少山社区、安乐社区、西黄埠社区、太平庄社区、中黄埠社区、彭家台社区、杏杭社区、马家台社区、刘家小水社区、秦家小水社区、华阴社区、史家泊子社区、王家泊子社区、山色峪八社区相邻。  

中曹村社区

  中曹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先迁入该地立村,名张家曹村,王氏从云南野雀窝迁入该村。张氏搬迁,因该村位于4个曹村中间,故名中曹村。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驻地北2.8公里处,王沙公路东侧。东邻新民村社区,南接李家曹村社区,西隔河与东宅子头社区相望,北连王家曹村和辛家曹村社区。2004年村改居,改称中曹村社区,有居民262户,人口762人。      社区居住、商贸小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植各种蔬菜,建立大小拱棚,栽种各种水果,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模式。近几年,加强科学种田,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蔬菜种植以草莓、西红柿为主,水果以桃为主,产量不断提高。2001年蔬菜产量达1060吨,水果达150吨。个体企业不断得到发展,沿王沙公路两侧建起商品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有大小商店5处,多种服务行业10处。引进外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5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3家,合同利用内资2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100万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38万元,人均收入4380元。      社区工业企业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从书院水库引来崂山水,并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对困难户和五保户、应征入伍者、考上大学和因病住院的村民都给予帮助和照顾,春节给村民发放福利品。建有文化教育中心,文化大院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台球和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到2004年,投资1000万元,建成居民楼4栋,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入住120户。2004年,有324人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0%;有60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2%。   联系电话 0086-532-87696116   

夏庄村

  夏庄村   村庄由来 栾氏祖于明朝成化年间自胶州徙居夏庄,因村建在九顶山下,朝霞撒满山庄、景色秀丽,取名“霞庄”,后演变为夏庄。   政区人口    位于崂山西麓,街道驻地,北濒白沙河,东邻崂山水库,南与华阴社区接壤,西与史家泊子社区为邻,王沙公路穿村而过与夏塔路交汇。2004年,全村总面积302.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1公顷,其余大部为山林区,有居民1690户,人口4548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菜果生产,主要品种有苹果、葡萄、桃、杏等。二十世纪70年代村里大搞工副业,建起马车运输队、鞋铺。1980年成立村建筑队,相继建起水泥预制厂、塑料厂、安装公司、服装厂、鞋厂、绝缘材料厂、养鸡厂等集体企业。1984年工副业年产值达64万元。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40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被评为青岛市经济百强村。1995年引进韩资企业韩荣电子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到2003年全村有建筑业12家、运输业户26家、饮食服务业7家、民营企业8家、个体工商户22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实现总收入6000万元。以夏塔路和王沙路交汇点为中心形成商业区。夏庄集逢五排十,日交易额达15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1000万元,可支配财力89、2万元,人均6130元。      位于社区的喜盈门超市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100余万元建成青岛市农村示范幼儿园;1995年,投资150万元建起村办公大楼,并硬化、美化、亮化了前后街、进村路;1999年,投资700余万元建起了达省级规范化标准的夏庄小学。1995年开始旧村改造,至2004年已建成商住小区、锦宏小区、宏业小区,共建居民楼11座,总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入住330户。威风锣鼓队是街道民间艺术节的重头戏,并多次参加区庆典活动。2004年,有2366人参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参保率96.2%;有4517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居民居住小区   联系电话 0086-532-87871909   


罗圈涧社区特产大全




罗圈涧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