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城阳区 >> 棘洪滩街道 >> 沈家庄社区

沈家庄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沈家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沈家庄社区简介

  沈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沈氏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迁居即墨城后,两人去莱阳,一人复迁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侧立村,后村庄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南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东靠下崖社区,西邻黄家庄社区,南与上马街道西蓝家庄社区为界,北同魏家庄社区接壤。2004年8月,沈家庄村改为沈家庄社区,有耕地403亩,居民121户,345人。
  经济状况 社区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有2户居民从事奶牛养殖,共养奶牛30多头。引进资金150万元,建成面积150亩的苗圃,种植黑松、塔松、垂柳、腊树、银杏和月季、樱花等优质花卉树木。积极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先后办起私营空气压缩机厂和塑料加工厂,有个体运输业户10余家。社区地处金岭工业区,随着工业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积极实施对外开放,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规划出330亩土地,作为经济小区,投资5万多元修筑了小区内道路。结合棘洪滩街道西水东调二期工程实施,投资15万元,铺设管道250多米,将水源引入辖区,实现了“七通一平”。2004年,社区总收入46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261元。
  社会事业 社区每年用于教育的投资达3000至5000元。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1名。2003年,全村推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205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村民个人自筹保险金20.9万元,村集体补助19.3万元。2004年,社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8%;有326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6%。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9580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4004 266000 0532 查看 沈家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沈家庄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沈家庄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段家庄社区

  段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段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桃源河东侧立村,以姓氏命名村名。   政区人口    社区位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东靠即墨市南泉镇北泉村,西依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南邻中华埠社区,北与东毛家庄社区接壤。2004年8月,段家庄村改为段家庄社区,村庄占地60亩,有耕地600亩。有居民397户,1209人。   经济状况 社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改变了单一粮食生产的农业种植传统,建起苗圃280亩,种植花卉树木280多亩,品种达20多个;栽植速生杨1400亩,建成了“绿色银行”。社区从事废旧金属收购加工、机械制造、建筑运输、制版印刷等民营企业8家,从事商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业户10家。其中,青岛瑞松集团主要从事钢材销售和废旧金属收购加工,累计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是城阳区“十强”民营企业;青岛金龙金属有限公司拥有11个废旧金属收购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固定资产8000万元,累计纳税3000多万元,是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2001年5月,投资2000万元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高科技企业青岛海隆达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产葡多酚30吨,葡萄籽油400吨的生产企业,产品运销美英、日韩等国家和香港地区。2004年,社区总收入13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6501元。   社会事业 投资32万元,筑建了桥涵,整修、绿化、美化了街道。成立了由6人组成卫生保洁队,负责社区的环卫绿化工作。1989年,组建起男子业余田径队,多次代表城阳区和棘洪滩街道参加青岛市及城阳区组织的的体育比赛。1992年,段家庄小学成立了由生洪仁任教练员的100多人业余武术队,坚持业余习武,多次在棘洪滩镇运动会上进行武术表演,颇受好评。2003年,推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村596人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投保总额130.67万元。2004年,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826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1%。先后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和青岛市卫生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8578   

后海西社区

  后海西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矫氏祖自云南乌撒卫迁至即墨城东门外,后又复迁至即墨西南海西岸冯哥庄居住。清康熙年间,矫氏分居,在冯哥庄后另立一村,因居住海之西岸,取名“海西”。清乾隆年间,冯哥庄矫氏将村名改为“前海西”,冯哥庄村后的海西则为“后海西”。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南7公里,东经120°26’,北纬36°27’,东靠墨水河,西临洪江河,南临前海西社区,北与南万社区接壤。2004年8月,后海西村改为后海西社区, 社区居住面积0.8平方公里,现耕地面积260亩。有居民1138户,3327人。      社区居住小区   经济状况 社区地处青大工业园区内,发挥地域优势,在西部规划建设了占地80亩的民营经济小区,实现了水、电、路、通讯等“七通一平”,为项目引进创造了条件。1998年,投资350万元,自建厂房两处,4000平方米,共引进内外资企业53家,合同利用外资163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96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4945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3296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60元。      社区工业园   优势产业 社区濒临胶州湾,滩涂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海产品养殖优势。有虾池面积1600亩,年产量1.5万公斤,贝类养殖面积260亩,产量4000公斤。   社区打工者公寓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近200万元,修筑了4条柏油、混凝土道路,对其它街巷进行了整修,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2001年始,实施旧村改造,共建设6幢楼房,18个单元,25600平方米,210户居民喜迁新居。后投资40万元,对居民区进行绿化、美化。1997年,投资近200万元,建起达青岛市标准的小学和农村一类幼儿园。2003年又投资80万元,建成了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同年,投资60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使居民饮用上了优质的黄河水。社区有卫生室5个,医护人员10人。在实行了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制度的同时,2003年,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2223名村民投保,保金达353.8万元,到2004年,居民参保率达99.5%。2004年,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达3312人,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7818   

南万社区

  南万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初年,万氏祖由云南乌撒卫同舟而来即墨滨海,因原籍为南万家村,故名“南万村”。   政区人口    坐落于棘洪滩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5.2公里,地处东经120°19’8’",北纬36°19’36"。东临胶州铁路,西靠洪江河,南与后海西、前海西社区接壤,北和北万、韩洼社区毗邻。2004年8月,南万村改为南万社区,耕地面积450亩,有居民1136户,3139人。      社区居民小区   经济状况 借助地处青大工业园区的地域优势,实行对外开放,积极构建筑巢引凤工程,规划出占地面积167亩的民营经济区,投资100多万元,实现了园区“七通一平“。到2004年,共吸引生产橡胶、食品、服装、医药等产品的75家内外资企业落户南万社区,合同利用外资278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2535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835亿元。社区从事第三产业和建筑 、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业户达150多户,620多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4638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688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70元。      社区商业一条街   优势产业 有果园30多亩,栽植苹果、山楂、刺槐60多万珠。1997年后,发展冬暖式塑料大棚种植,建起占地70多亩的塑料大棚35个,从事蔬菜、瓜果种植。有滩涂1800亩,养殖鱼虾,从而使高效农业成为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位于社区的南万小学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0多万元,新建幼儿园1处,达到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标准。1999年,投资450万元,整修、硬化、绿化、亮化11条街道。2001年,在投资70多万元,对全村电网进行改造的同时,又投资400多万元,新建占地20亩的小学,所建学校成为棘洪滩街道唯一的青岛市花园式学校和规范化学校。有卫生室8个,医护人10人。2001年秋,启动旧村改造工程,拆除旧民房40余处,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投资400万元,新建住宅楼2幢,面积7000平方米,60户居民迁入新居。2003年,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垃圾处理车及卫生保洁设备,成立了卫生保洁队,负责花卉树木的管理和环卫保洁。从1992年开始,对村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共补贴15万元。2001年始,对全村398名老人实行生活补助,累计发放生活补助金36万元。2003年,推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2033人参保,个人参保金额就达183.8万元,2004年,居民参保率达98.2%。2004年,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3126人参保,参保率达100%。2001年始,南万社区分获城阳区文明小区、城阳区“十佳”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7785   

北万社区

  北万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王氏祖从云南乌撒卫来此立村,因位居南万村北,故名北万村。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南临南万社区,北以胶济铁路为界与即墨市大信村镇新胜庄接壤,东与即墨市通济街道西元庄相连,西与韩洼社区为邻。2004年8月,北万村改为北万社区,有粮田面积110亩,居民430户,1296人。    经济状况 投资110万元,规划建设了村级工业园区,占地180亩,基础设施达到了“七通一平”,引进以生产纺织服装、食品机械为主的内外资企业19家,合同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0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社区从事餐饮服务、商品批发零售和建筑、运输等业的人员230多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3000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1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84元。    优势产业 北万是重要的仓储物流基地。青岛市工艺品出口公司,青岛陶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先后在该社区设立仓库。山东烟草进出口公司征地100亩建库,用于烟草储存转运。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82.8万元,从事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庄形成了道路宽敞,花红树绿的生活环境。为搞好环境卫生,村里成立了卫生保洁队。累计投资达49.6万元,用于小学、幼儿园建设,所建小学和幼儿园达到了区级规范化小学和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2001年,投资20万元,对原有小学进行改造;建起了功能齐全,配套完整的文化大院。有卫生室2个,医护人员8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用于村民各项福利事业的开支达90.5万元。拥有面包车29辆,轿车15辆,摩托车306辆,电视机400台,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760件,电话370部,手机150部,有线电视入户210户。有360户居民住上了高标准规划的住房,56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2003年,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村共833人投保,投保额达146.7万元,2004年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2004年,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1244人参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7089   

韩洼社区

  韩洼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韩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洪江河下游东岸立村,因地势低洼,故名“韩洼”。后孙氏迁来定居。清乾隆年间,韩氏迁居洪江河西岸南头另立村“河南头”,韩洼全村均为孙姓,村庄更名为“孙家韩洼”。1949年解放后,仍称韩洼。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东邻北万社区,西临洪江河,南靠南万社区,北与即墨市大信村镇韩家韩洼村接壤。2004年8月,韩洼村改为韩洼社区,有居民524户,1432人。   经济状况 社区属工业聚集区,在洪江河两岸各规划出工业园区300亩和50亩,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地招商环境。先后引进内外资企业各1家,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0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共有个体私营企业31家,从业人员380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4900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32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36元。   优势产业 韩洼豆腐久负盛名,饮誉岛城,社区包括从事豆制品生产在内的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的业户36家,从业人员156人。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184万元,整修村庄道路,常年有5名环卫管理人员负责全村的卫生保洁与花卉树木的管理,确保村容村貌的清新洁净。2000年,与北万、河南头共同投资66万元,合建区级规范化小学和市一类幼儿园。2002年,投资26万元,另行开挖水源,对原有自来水设施进行更新换代。有卫生室2个,医务人员2人。居民拥有各种汽车23辆,电话320部,手机230部,电脑30台,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成为居民家庭的寻常之物。2003年,全村959名村民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共缴纳保金177.4万元,其中,村民自筹96.6万元,村集体和财政补助161.5万元。2004年,社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8%;124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2%。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7153   

河南头社区

  河南头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 韩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洪江河下游东岸居住。清乾隆年间又迁往河西岸南头立村,故名河南头村。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4.2公里,东临洪江河,西接摩天岭,南靠204国道,北依胶济铁路与即墨市南泉镇前埠头村、大信村镇仲哥庄村接壤。2004年8月,河南头村改为河南头社区,有耕地面积200亩,居民120户,375人。   经济状况 规划出了工业聚集区,投资50万元用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引进内外资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000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44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556元。   优势产业 1996年,城阳区提出“东菜西移”的战略,棘洪滩街道实施了农业“百棚工程”。河南头村积极发展冬暖式塑料大棚种植,从事草莓、樱株番茄生产,当年建起7个冬暖式塑料大棚,草莓、樱株番茄种植获得成功,带动了全村种植业的发展,使冬暖式塑料大棚种植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社区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46个,占地80亩,年产量5万斤,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   社会事业 拓宽改造、新修进村路2条,并对社区内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在开展经常性卫生集中整治的基础上,成立了专职卫生保洁队,负责全社区的卫生保洁和花卉树木管理。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1人。2003年,全村共投入44万元,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2004年,全村参保率达100%。2004年,368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7063   

港东庄社区

  港东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楚氏、康氏祖由外地迁至即墨西南胶州湾的港沟东岸立村,取村名“港东”。1981年11月,因崂山县境域有3个生产大队均称“港东”生产大队,县人民政府将棘洪滩公社所属的港东大队改为“港东庄”大队,后恢复行政村,名称未变。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驻地,东靠院后庄,西邻港北,南临204国道,, 北与即墨市南泉镇南泉村接壤。社区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亩。2004年7月,港东庄村改为港东庄社区,有居民228户,548人。   经济状况 社区民营经济发展强劲,有年产值5200万元、利税500万元的股份制企业青岛铁路橡胶厂等民营企业15家,形成以橡胶制品、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社区主要劳力成为离土不离分的工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5629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7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6150元。   优势产业 社区致力于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起养鸡场5个,饲养蛋鸡4万多只;养牛场2个,饲养奶牛10多头;种植芦荟5亩,其无公害绿色食品进入城市大商场。   社区建设    先后修筑道路7条,石砌排水沟2300米,硬化路面1.3万平方米,并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成立了专职环卫队,负责环境绿化美化和卫生保洁。2003年始,实施旧村改造,拆迁旧房40多户,建设住宅楼5幢,共12个单元,1.9万平方米,已有52户居民入住。   社会事业 与院后庄社区合办幼儿园1处,达到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标准。1999年,先后投资24万元,捐助中、小学新校建设。村集体投资为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建起了80平方米的文化教育中心。从1995年始,对年满60岁的老人,年均发放生活补助金360元,到2004年,社区用于公益和社会福利的开支达152万元。2003年,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361名村民参加养老保险,总投入保险金74.57万元,到2004年,全村参保率达99.6%。2004年,全村516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社区自1996年始,连年被命名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1882   

港北社区

  港北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吴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西南胶州湾的港沟北岸立村,故名“港北”村。   政区人口    坐落于街道中部,距街道驻地0.5公里。东靠港东庄社区,西临中央储备粮青岛直属库,南与棘洪滩村社区毗邻,北和中华埠社区、即墨市南泉镇南泉村接壤,是潮汐性河流羊毛沟的发源地。2004年7月,港北村改为港北社区,有耕地面积300亩,居民498户,1280人。   经济状况 社区充分发挥地处经济聚集区的地域优势,大力招商引资。自1993年始,先后引进内外资项目12个,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7000万元,其中,青岛世家制衣有限公司生产的“劳曼”牌衬衫,被评为青岛市服装行业名牌产品。民营企业涌现出机械制造、建筑安装、汽车运输、车辆维修等私营业户30余家,其中,青岛城阳区第一运输公司拥有职工200多人,运输车辆300多辆,营运业务遍布全国,累计营业额近亿元,利润过千万元。由其创办的占地1500亩,拥有3000多名员工的高新技术企业——海之源集团,生产的海洋丽姿化妆品和胃好口服液,打入国外市场,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社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起农贸市场,居民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业户达40多家,从业人员300多人。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禽畜养殖,建起综合养殖小区,有10户居民从事奶牛养殖,饲养奶牛100余头,养猪户8家,养猪500多头,养鸡户5家,养蛋鸡、肉食鸡7万只,有力地实现了居民增收。2004年,社区总收入5486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46元。   社会事业 累计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对村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成立了5人组成的环卫队,常年负责全村的卫生保洁工作。有卫生室2个,医护人员2人,负责社区的疾病防治。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达10万元,累计用于居民社会福利开支达30多万元。对社区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养老金120元。2003年,全村有724名村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总计投入保金140.9万元。2004年,全社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1%;1132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1532   

棘洪滩村社区

  棘洪滩村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华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西南胶州湾畔立村。因地处胶州湾北岸,东南靠海滩,地势涝洼,俗称“滩里”。又因夏秋汛期常有洪水滞留,村西土岭多生荆棘,故名“棘洪滩”。“0期间,曾更名“锦洪滩”。1981年11月,恢复原称。   政区人口    地处东经120°09ˊ,北纬36°16ˊ。东靠铁家庄社区,西邻大胡埠、小胡埠社区,南同下崖社区相连,北与中华埠、港北社区接壤。域内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2.3公里,占地391公顷,耕地面积800亩。2004年7月,棘洪滩村改为棘洪滩村社区,有居民979户,2639人。   经济状况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棘洪滩村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先后有14家外资企业和铁道部四方机厂车辆厂棘洪滩客车分厂、青岛橡胶集团等20多家内资企业在域内落户,合同利用外资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元,实际利用内资2.2亿元。全社区从事商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0多家。同时,一大批私营企业迅速崛起。2004年,社区总收入15885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683元,居民人均收入6301元。      繁华的商业街   社区建设    结合小城镇建设,实施了旧村改造,投资170万元整修道路,扩宽204国道和岙东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新建7处3万平方米的住宅楼,180户居民搬迁入住,使棘洪滩村成为旧村改造的亮点。结合旧村改造,在204国道、岙东公路两侧建起了商业街。对集贸市场进行扩宽改造,建起占地120亩的锦都商城。2003年,建起总投资2500万元,商业网点1.9万平方米、市场大棚4200平方米的商业广场。   社区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棘洪滩小学、城阳二十中、棘洪滩镇成人教育中心坐落棘洪滩村域内。1999年,投资120万元,建起达省标准的棘洪滩中心幼儿园。2001年投资130万元,建起了集文化教育,娱乐健身一体的多功能村文化教育活动中心。村里常年活跃着一支秧歌队和一个业余柳腔剧团,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有1495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投保额320多万元。2004年,全社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7%;2582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和城阳区经济强村。      社区幼儿园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1187   

上崖社区

  上崖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孙氏祖二人由胶州东石河东迁,因即墨县西南胶州湾北岸地广沃壤,傍海渔盐,便在一土崖上立村定居,故名“上崖”。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南部,距街道驻地3公里。东临青岛海玉制盐有限公司,西与上马街道西蓝家庄社区接壤,南靠古岛社区,北临下崖社区。2004年8月,上崖村改为上崖社区,有粮田面积2700亩,居民619户,1846人。   经济状况 社区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到2004年,社区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00万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效农业成为社区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村民在发展养鸡、养牛和养羊等高效养殖的基础上,将荒滩辟为200多亩虾池,从事对虾养殖,年产虾1.5万公斤。同时,发展林果60亩和50亩蔬菜种植,分别年产水果、蔬菜6万公斤和3万公斤,从而走出了单一粮食生产的模式。个体私营经济呈现一定规模,全社区拥有机械制造、塑料橡胶、服装印刷等个体私营业户12家,商业、餐饮服务、建筑运输等业户8家,从业人员达430多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1286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81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199元。   社会事业 投资300多万元整修主要街道,石砌了排水沟,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1997年8月,投资23万元,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引黄河水入村,使家家户户饮用上了黄河水,结束了世代饮用苦涩井水的历史。为改善办学条件,2000年与古岛社区共同投资50万元,建起占地23亩、建筑面积810平方米的新校,并搬迁了幼儿园,使学校、幼儿园达到了办学标准。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1人。2003年,实行了农村养老基本保险制度,有1132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投入保险金308万元。2004年,全社区农村养老基本保险参保率达95%;1625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2004年,建起扶贫基金会,使扶贫助残工作落到实处。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2585   

古岛社区

  古岛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崔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胶州湾北岸一小孤岛上立村,故名“古岛”村。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南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南靠上马街道向阳、北程哥庄社区,北临上崖社区,东临青岛海玉制盐有限公司,西与上马街道西蓝家庄、李仙庄社区接壤。2004年8月,古岛村改为古岛社区,有粮田面积2020亩,居民595户,1719人。   经济状况 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有果园60亩,年产水果4万公斤。建起苗圃2个,面积180亩。开发荒滩400多亩,从事对虾养殖,年产对虾1.5万公斤。另有养猪、养鸡和奶牛饲养场,畜牧养殖成为人们增收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地处金岭工业区的地域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规划出600亩的工业区,投入资金100万元,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吸引了11家内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合同利用外资25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600多万元。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比例得到调整,全社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700多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3580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225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596元。   社会事业 2000年,古岛、上崖两村小学合校,与上崖村共同出资50万元合建棘洪滩第三小学的基础。2001年,投资6万元,将幼儿园教室、园区全部改建,并购置了大型教学器材,使幼儿园达到了办学标准。2001年,投资8万元,建起了集图书室、棋牌室、乒乓球室为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2002年秋,投资10万元,将村中心一臭水湾回填改造,建成农贸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2003年,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村主要街道。投资16万元,新掘一水井,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成立了由20人组的苗木公司和保洁队。2003年,落实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1160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共缴纳保险金245万元。2004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5%;1513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8%。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2427   

大胡埠社区

  大胡埠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蓝埠,宣德年间复迁桃源河东侧立村。因村南有大湖泊,村北有小湖泊,村庄位居高埠之上,故名“大湖埠”,后演化为“大胡埠”。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西南部,距街道驻地3公里。东靠棘洪滩社区,西同魏家庄社区相连,南和下崖、沈家庄社区接壤,北与小胡埠社区毗邻。2004年8月,大胡埠村改为大胡埠社区,有耕地面积1200亩,居民350户,1113人。   经济状况 社区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建起苗圃20亩,种植蔬菜30亩。2000年,投资300多万元的大山花卉园艺场落户大胡埠,种植君子兰、兰花、杜鹃等高档名贵花卉。共有养殖业户14家,饲养奶牛36头,蛋鸡3.5万只,生猪260头,羊160只。同时,个体私营经济也有了较快发展,全社区有102辆机动车从事运输,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建筑材料生产餐饮服务等的业户11家。靠废旧物资回收发家致富的事迹,还作为头版新闻在《农村大众》报上发表。社区发挥地处金岭工业区、交通便利等地域优势,先后引进外资企业1家,年产值100万美元;生产健身器材和水泥制品的内资企业2家,年产值160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957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64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33元。   社会事业 在结合村庄规划,拓宽了进村路和村主要街道的基础上,1997年10月,村里投入资金30万元,整修、硬化了进村路和村主要街道,栽植了花卉树木,安装了路灯。2003年,又投资60万元硬化路面,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区成立卫生保洁队,对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有幼儿园1处,教学设施达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有卫生室2个,医护人员2名。2003年,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612名村民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投保金额达117.9万元。2004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955人参加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保率达92.6%。先后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和省级卫生社区。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6430   

前海西社区

  前海西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冯氏族由云南来即墨西南海边定居,取村名“冯哥庄”。后矫氏迁居冯哥庄居住。清康熙年间,矫氏分居,在冯哥庄村后另立一村,因居住海之西岸,取名“海西”。清乾隆四年,冯哥庄矫氏将村名改为“前海西”。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南7.5公里,东靠墨水河,西临洪江河,北与后海西社区、南万社区毗邻,南濒胶州湾。2004年8月,前海西村改为前海西社区,有耕地面积1280亩,居民1250户,436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社区依托青大工业园坐落域内的区域优势,投资对招商环境予以优化,基础设施达到了水、电、路、通讯“七通一平”标准,共引进内外资企业11家,合同利用外资13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73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8020万元。社区建起了300多米的商业街,从事商业、餐饮业的业户达110多户。2004年,社区总收入3635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50元。   优势产业 海产资源丰富,海西未货闻名遐迩。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是社区的重要经济支柱,2004年,社区有小型渔船23艘,从事蛤蛎捕捞,年产量4395吨,海水养殖2000多亩。   社会事业 1993年,安装了自来水,使居民们饮用上了清澈甘冽的标准水。1997年始,社区累计投资225.6万元,改造建设村街道,主要街道实现了沥青、水泥硬化,安装了路灯,达到了绿化、美化、亮化标准。2002年始实行旧村改造,新建住宅楼2座,98户居民喜迁新居。社区小学、幼儿园分别达到区级规范化小学和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有卫生室4个,医护人员8人。社区有专职环卫保洁队伍,负责对花卉树木的管理和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全社区彩色电视机户拥有率达93%,电冰箱户拥有率达70%,洗衣机户拥有率达35%,电话户拥有率达90%。从1991年始为独生子女办理备用金保险,2002年始为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20至5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2003年始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全社区有2074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4%;3312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1006   

中华埠社区

  中华埠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徐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岸的高埠处居住,后马氏、车氏相继迁此,始正式立村。因村南岭埠地名“凤儿埠”,村西有地名“蛋儿坡”,传说有凤凰在此地栖居,将村名定为“凤凰埠”。后又因村西有一土埠,土质肥沃,早年多种棉花,故称“华埠子”,村庄以此更名为“种花埠”,后逐渐演化为“中华埠”。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西北部,距街道驻地3公里。东靠即墨市南泉镇南泉村,西与小胡埠社区毗邻,南同棘洪滩社区相连,北与段家庄社区接壤。2004年8月,中华埠村改为中华埠社区,有居民1224户,3475人。   经济状况 社区有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针织服装、餐饮服务等个体私营业户75家。全社区1772名劳动力,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仅178人,离土不离乡的务工人员636人,进城务工人员89人,从事第三产业和建筑、运输业的人员869人。其中,1999年成立的青岛广源金属有限公司是集钢材销售、废旧金属回收加工、房地产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达869万元,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实现利润360多万元,上缴税金100多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5690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78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259元。   优势产业 投资16万元,建起了金华奶牛养殖小区,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村民发展奶牛养殖。先后有28家奶牛养殖户入驻,奶牛饲养量达340多头,年产牛奶600吨。2002年,金华奶牛养殖小区被确定为城阳区标准化畜牧养殖示范小区,由此带动了全村的禽兽养殖业。到2004年,全社区禽畜养殖户发展到51家,养鸡1.5万只,羊猪150头。   社会事业 投资127万元,整修硬化了村庄主要街道。成立了由16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队,负责村容村貌的管理工作。陆续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六配套”的村小学。1997年,投资近80万元,新建幼儿园教学楼,面积达1700平方米,园区设施、教学器材按市级规范化幼儿园标准配套。2003年,实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共投入保险金407.5万元。2004年,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2853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2%。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9683   

魏家庄社区

  魏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魏氏祖由云南迁至莱阳。成化年间复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侧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西南部,距街道驻地4.7公里。东靠大胡埠社区,西临桃源河,南邻沈家庄、黄家庄社区,北与张家庄社区接壤。2004年9月,魏家庄村改为魏家庄社区,有耕地面积1300余亩,居民466户,1311人。   经济状况 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年产小麦、玉米130万公斤。在搞好农业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处桃源河畔和靠近204国道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桃园5亩,年产水果5000斤;饲养奶牛21头,蛋鸡2000只;开发鱼塘1000亩,有9户村民从事淡水鱼虾养殖,年产鱼虾1万公斤。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先后举办起5家塑料化工,电器维修等个体私营企业,从事建筑运输和商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业户83家,从业人员达520人。1993年,引进了投资200多万元的香港青岛汇丰制帽有限公司,安置全村及邻村劳动力500多人。2004年,社区总收入1188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598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0多万元对进村路和村主要街道进行了整修,并栽花植树。1992年,投资16万元新建建筑面积820平方米的小学1处。1996年与大胡埠、黄家庄小学合校。有幼儿园1处,教师4名,入园幼儿58名。有卫生室2个,医护人员2名。2003年,实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677名村民参加保险,共计投保总额132.7万元,其中,村民自筹71.3万元,村集体补助58.3万元。2004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90.8%。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9498   

东毛家庄社区

  东毛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嘉靖末年,李氏七世祖由即墨王演庄迁居毛家庄子,后改称毛家庄。又因村西有一个大水湾,被称为东毛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驻地5.5公里。东靠即墨市南泉镇王演庄村,西临赵家堰旧村,南与段家庄社区相连,北与即墨市南泉镇午山村接壤。2004年8月,东毛家庄村改为东毛家庄社区,有耕地1200亩,居民308户,927人。   经济状况 社区有果园100亩,种植城阳鲜桃、中华大寿桃和枣树、柿树,年产水果10万公斤;栽植速生经济林1715亩。有养鸡场4处,养蛋鸡4.5万只;黄牛繁殖场1处,养殖黄牛60头;奶牛养殖场1处,养奶牛85头;养猪场3处,养猪210头。有五金制造、机械加工,木器工艺三大行业5家民营企业,另有建筑运输、餐饮服务等业户13家。2004年,社区总收入4610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315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489元。   社会事业 将村庄规划为6个居民小区,每个小区安排50家住户。投资20万元,用于街道整修。建成卫生设施,安排专人负责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对社区的绿化、美化。有小学、幼儿园各一处,对考入大学的学生每人发给300元奖学金。建成村公园1处。有卫生室2处,医护人员2人。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该社区是柳腔戏的发源地之一,至今逢年过节仍组织人员开展柳腔戏表演。对村民生活用水免收水费;每年中秋节、老人节、春节都为居民发放节目礼品;对7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给予100元生活补助;居民去世,发给100元殡丧补助;社区里的五保老人,由集体供应;对困难户,定期予以救济;对现役军人家庭,每年发放优抚金。2003年,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村636人投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投保总额115.4万元。2004年,全社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6%有79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6%。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8406   

西毛家庄社区

  西毛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氏祖自云南迁至即墨王演庄。后奉母命从即墨王演庄迁至西南洼地定居立村,以方位和姓氏命名西毛家庄。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西北部,距街道驻地6.5公里。东邻西毛家庄社区,西靠桃源河、赵家堰旧村,南与段家庄社区相连,北与即墨市南泉镇午山村接壤。1987年6月,西毛家庄改为西毛家庄社区居委会。2004年,社区有居民261户,630人。   经济状况 该社区是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农转非村庄。1986年,村里投资73万元,建起占地7500平方米、车间面积2000多平方米,拥有20台织布机及拔丝机、整经机、螺纹机和40多名职工的塑料编织袋厂。厂子建成后,对外租赁,年租赁费达10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652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800元。   社会事业 社区先后投资100万元,扩宽、整修村主要街道8条,安装了路灯,并对街道进行了绿化和美化。1989年,与东毛家庄合资建起符合办学标准的幼儿园。1997年8月,毛家庄小学与段家庄小学合校后,与临近社区共同投资扩建新校,建起占地14444平方米、建筑面积926平方米的联合小学。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1名。自1989年始,国家对该社区的老人每人每月发给30至7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对社区的困难户,定期予以救济。从2001年7月份始,社区男年满55岁,女年满50岁的老人,享受城阳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92元,其它人发放30至60元的生活补助金。2004年,全社区270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8.9%。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8573   

徐家屋子社区

  徐家屋子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道光九年,徐氏祖由中华埠迁往北荒滩,筑屋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中部,距街道驻地1.5公里。东邻毛家社区,西临棘赵公路,南靠204国道,北与赵家堰社区接壤。1987年6月,徐家屋子村改为徐家屋子社区居委会。2004年,社区由居民62户,150人。   经济状况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办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到2004年,社区拥有机械制造、电器元件、汽车运输、物资回收等股份制企业6家。2004年,社区总收入2356万元,居民人均收入7500元。   社区建设    徐家屋子原址坐落于棘洪滩街道驻地西北6公里处的桃源河畔。1986年,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动工建设后,全村土地全部被征用,村庄没入库底,全村被农转非。1988年,全村整体搬迁,在现址另建新村。徐家屋子结合新村建设,对村庄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所建民房排列整齐,宽敞明亮。投资30多万元,对大街小巷进行了砂石硬化,石砌了排水沟,栽植了20多种花卉树木。1994年和1995年,又投资26万元,对全村街道路面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1993年上半年,狠抓了全村的改水改厕工作,使全村自来水普及率及水质合格率均达100%。村里投入4万多元,用于补贴村民旧厕改造。全村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将所有的旧厕改建成三格式结构,无害无味的新型厕所,成为崂山区第一个彻底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的村庄。   社会事业 在1988年与毛家合建小学后,对全村孩子上学的费用实行了免除。1994年,村小学与中华埠小学合校后,村里每年平均用于教育的支出达1.2万元。对居民生活用水免收水费,免费为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对1983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应由村民自行缴纳的农业各项税费,全部由村集体缴纳,累计支出10多万元。在对村里困难户和残疾人定期予以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对5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元。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村集体每人每年给予280元的补助。2004年全社区112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9647   

毛家屋子社区

  毛家屋子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毛氏祖由即墨王演庄村到桃源河捕鱼捉蟹,在东岸芦苇深处搭建茅屋临时避雨,闲时开垦荒滩种地。久而久之,在此建房盖屋住了下来,取名“毛家屋子”。1992年。毛家屋子更名为毛家社区。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中部,距街道驻地1公里。东靠中央储备粮青岛直属库,西邻徐家屋子社区,南临204国道,北与赵家堰社区接壤。1987年6月,毛家屋子村改为毛家屋子社区居委会。2004年,社区有居民194户,496人。   经济状况 有机械制造 、五金化工、废旧金属加工等内资企业11家,主要生产机械配件、空压机、纺织材料、废旧金属制品等,年总产值3000万元。有商品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户6家,并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种植、养殖业,全社区从事林果蔬菜种植的业户3家,养鸡、养猪、养鱼等业户4家。2004年,社区总收入2576元,集体可支配财力4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7600元。   社区建设    原址坐落于棘洪滩街道最西北部的桃园河畔。1986年,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动工建设后,土地全部被征用,全村农转非,1987年7月,在现址另建新村,建成楼房40处,平房145处,实现了全村整体搬迁。毛家结合新村建设,先后投资120万元,对社区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栽植了20多种花卉树木,对社区进行了绿化、美化,安装路灯100余盏,有4人常年负责社区的卫生保洁。   社会事业 与徐家屋子合资8万元,建起面积264平方米的小学。投资5万元,建起面积130平方米的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有卫生室2个,医护人员2名。投资30万元,实现了家家通电话,户户安装有线电视。1992年,建起了集文体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自1991年始,社区实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每年出资2.5万元,用于补贴居民投保.。建立了老年人生活补助制度,每年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金3万元。2004年,社区319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1%。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和城阳区村庄绿化标兵及卫生示范村。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9614   

铁家庄社区

  铁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乾隆十年(1945年),万氏祖为耕作方便,由南万村迁此立村,名”贴家庄”。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外地一铁匠迁来定居,他技术高超,名扬四乡,村名逐渐演化成“铁家庄”。   政区人口    坐落于街道东部摩天岭上,距街道驻地2公里。东临洪江河,西与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棘洪滩客车分厂和棘洪滩社区毗邻,南靠青岛海玉制盐有限公司,北与即墨市南泉镇前埠头村接壤。2004年7月,铁家庄村改为铁家庄社区,有耕地面积157亩,居民361户,900人。   经济状况 社区工业发达,1987年建成青岛铁路客车卧铺制造厂,306名村民进厂当了工人,实现了铁家庄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2000年12月,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当年实现产值2400万元,利税280万元。第三产业和建筑、交通运输业是居民增收的亮点,全社区仅有不足50人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好调整。社区先后引进外资企业6家,内资企业13家,合同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030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1778万元,居民人均收入6478元。   社会事业 投资100多万元,对全村街道进行了全面硬化、绿化、美化。1999年村小学与棘洪滩小学合校后,每年用于小学和村幼儿园的投资达20多万元,专门购置了大型客车,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2名。从1996年开始,每月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老人发放30至5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从2000年始,每年为每户村民发放面粉200斤、大米50斤、花生油6斤。每年用于村民其它社会福利的支出达30多万元。2003年,推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村投保人数630人,共缴纳保险金106.2万元,连续两年参保率达99.6%。2004年,有829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3%。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山东省卫生模范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1455   

下崖社区

  下崖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孙氏祖由胶州石河迁居上崖定居。后氏族兴旺,于清康熙年间分居,在上崖村北另建新村,因地势低下,故名“下崖”。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南部,距街道驻地1.5公里。东临青岛海玉制盐有限公司,西靠大胡埠社区,南邻上崖社区,北与棘洪滩村社区接壤。2004年8月,下崖村改为下崖社区,有居民787户,2087人。   经济状况 依靠地处金岭工业区的优势,从1992年10月始,共引进外资企业7家,内资企业20家,合同利用外资11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3180万元。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先后创办起食品服装、机械制造、建筑安装等8个私营企业。从事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等行业的个体业户20余家,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410多人,另有400余人在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里务工。2004年,社区总收入2106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250元。   社会事业 先后投入180多万元,用于道路整修和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改善村容村貌。1991年,另掘水源,铺设管道,将自来水引入各家各户。1998年,又投资30万元,引进黄河水,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2000年,投资16万元,用于农电改造。建有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小学、幼儿园各1处。有卫生室5处,医护人员5人。对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120至6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400至1000元不等的奖励。对于困难户、残疾人每年予以生活补助。投入独生子女保险金20万元。2003年,全村推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1262名村民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共投入保险金226.5万元。2004年,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7%;有1998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0086-532-87909516   

赵家堰社区

  赵家堰社区居委会   村名由来 明天启年间,赵氏祖迁居桃源河畔,因地势涝洼,积水有鱼,以垒堰铺鱼为业,立村时,村庄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中部,距街道驻地2.5公里。东靠棘洪滩村社区,西临棘赵公路,南邻毛家、徐家屋子社区,北与中华埠社区接壤。2004年8月,赵家堰村改为赵家堰社区,有居民120户,370人。   经济状况 建起机械制造、五金加工等私营企业4家,从事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的个体业户6家,从业人员80多人。2002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起3700平方米的厂房,年租赁费达26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1404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406元。   村居建设 赵家堰社区是移民新村,原址坐落于棘洪滩街道最西北部7.5公里的桃园河畔。因地势涝洼,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特别是1989年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竣工后,其枢纽工程棘洪滩水库坐落于赵家堰村南,改变了村庄地域周边的排水系统,夏秋季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群众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1985年10月,新村在现址奠基,投资500多万元,建起占地154亩,所建住宅均为楼房的新村。1997年10月,人们迁往新居。赵家堰村建成后,对村庄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规划,投资31万元,整建了街道,建起了花园绿地,并安排专人负责村庄的卫生保洁和花卉树木的管理。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小汽车7辆,摩托车40多辆,彩色电视机120台,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音响设备等222件,家庭安装电话80多部,手机6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用于村民自来水安装、社会养老保险、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五保户和困难户生活补助的费用达41万元。2003年,为村民办理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村235人个人投入保金22.2万元。2004年,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3%;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8.9%。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9013   

院后庄社区

  院后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宋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州湾北岸一寺院之后定居,故名“院后庄”。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驻地,村庄面积0.5平方公里。东靠即墨市南泉镇埠头村,西邻港东庄社区,南靠204国道,北与即墨市南泉镇北泉村接壤。2004年7月,院后庄村改为院后庄社区,有居民381户,1074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院后庄村先后建起青岛铁路客车铆焊厂、青岛水泥制品厂崂山分厂、院后庄建筑工程公司、院后庄预制构件厂和青岛冷弯型钢有限公司等村办集体企业,全村劳动力大部分进入村办企业工作,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对企业资产的改制,建成青岛铁路客车铆焊厂、青岛冷弯型钢股份有限公司和院后庄建筑公司等3家股份制企业,企业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社区从事餐饮服务、商品批发零售和建筑、运输业的居民较多,第三产业等成为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4年,社区总收入5600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80多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594元。   社会事业 投资100多万元,整修硬化、绿化、美化村庄主要街道7条,硬化面积5万平方米,砌筑边沟4000多米。投资30万元,更换了入户的自来水管道。投资20万元,进行了农电改造,更换了电力线路,安装了路灯。投资50万元,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投资30万元,建起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投资13万元,建起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40元至12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2003年,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735名村民投入养老保险,投入保险金1625万元。2004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有93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自199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和城阳区一级经济强村。   联系电话 0086-532-87801073   

黄家庄社区

  黄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在京为官的黄嘉善因在即墨县西南的桃园河畔拥有大宗的粮田,为耕作方面,便在此地立了个佃户村,虽然刘氏居住,但仍取村名“黄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南部,距街道驻地5.5公里。东靠沈家庄社区,西以桃源河为界与胶州市李哥庄镇陈家埠子村接壤,南与上马街道西蓝家庄毗邻,北同魏家庄社区相连。2004年8月,黄家庄村改为黄家庄社区,有耕地1500亩,居民403户,1191人。   经济状况 社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建起苗圃3处,面积150多亩,栽种雪松、塔松、白杨、腊树、月季等树木花卉。由于地处桃源河畔,1500多亩港地荒滩碱化严重,不再适应粮食种植,村里便把这些涝洼碱地承包给24户村民,改造成养鱼、养虾池、发展淡水养殖。同时,发挥草茂粮丰的优势,发展畜牧养殖,社区共有从事牛、羊、猪、鸡等禽畜养殖业户8家。有木器制造、玩具生产、建材五金等个体私营企业5家,商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户20多家。2004年,社区总收入1960万元,人均收入5642元。   社会事业 1996年10月,投资25万元,水泥硬化进村路和村主要道路3条,并安装了路灯,栽植了花草树木。针对原小学不适应办学要求的情况,1990年投资13万元,建新校24间、360平方米,实现了小学的整体搬迁。1996年,村小学与魏家庄小学合校后,村里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办学。有幼儿园1处,办学条件达到农村二类幼儿园办学标准。有卫生室4个,医护人员8名。2003年,村里又投资50多万元,硬化、绿化村主要街道4条,彻底改变了村庄有史以来街巷不畅、道路泥泞、雨雪天人车难行的状况。同年,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村521人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共缴纳保险金107.4万元。2004年,社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有933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3%。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9580   

沈家庄社区

  沈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沈氏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迁居即墨城后,两人去莱阳,一人复迁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侧立村,后村庄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南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东靠下崖社区,西邻黄家庄社区,南与上马街道西蓝家庄社区为界,北同魏家庄社区接壤。2004年8月,沈家庄村改为沈家庄社区,有耕地403亩,居民121户,345人。   经济状况 社区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有2户居民从事奶牛养殖,共养奶牛30多头。引进资金150万元,建成面积150亩的苗圃,种植黑松、塔松、垂柳、腊树、银杏和月季、樱花等优质花卉树木。积极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先后办起私营空气压缩机厂和塑料加工厂,有个体运输业户10余家。社区地处金岭工业区,随着工业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积极实施对外开放,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规划出330亩土地,作为经济小区,投资5万多元修筑了小区内道路。结合棘洪滩街道西水东调二期工程实施,投资15万元,铺设管道250多米,将水源引入辖区,实现了“七通一平”。2004年,社区总收入46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261元。   社会事业 社区每年用于教育的投资达3000至5000元。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1名。2003年,全村推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205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村民个人自筹保险金20.9万元,村集体补助19.3万元。2004年,社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8%;有326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6%。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9580   

张家庄社区

  张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氏祖从云南迁徙莒县。崇祯年间,因战乱和生活所迫,复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畔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西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东靠大胡埠社区,西邻桃源河,南与魏家庄社区接壤,北经204国道与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毗邻。2004年8月,张家庄村改为张家庄社区,有耕地面积360亩,居民183户,467人。   经济状况 筹资30万元,建起了年产砖900万块、瓦100万页的砖瓦厂,其产品销往青岛、即墨、胶州、崂山、城阳等地。1996年6月,成立了青岛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城阳分公司,拥有4个施工队,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320多人。有个体私营企业2家,汽车运输户6家,淡水养殖户7家。有虾池、养鱼池200亩,年产鱼虾2.6万斤。从事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人员达40余人。先后引进内资企业5家,其中,2001年引进投资500万元,年创汇400多万元,养殖面积70亩的海鳗养殖基地。2004年,社区总收入560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1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589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陆续投资56万元整修、硬化街道。同年,投入6万元将自来水引到各家各户。2003年,投入60多万元,对全村80%的家庭已用上的沼气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沼气池可供全村用气。1996年,新建了村幼儿园,购置了大型玩具等教学设施,使幼儿园达到了农村二类幼儿园标准。有联办小学1处,平均每年用于教育的开支达3万多元。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2名。2003年,全村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207人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共投入保险金69.1万元。2004年,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有446户村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4%。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9610   

小胡埠社区

     小胡埠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侯氏祖由江南扬州仪征县城港迁徙浮山所,成化年间迁胶州灵山卫,嘉靖年间迁即墨县时于庄,万历年间迁此立村,名“侯家庄”。因西临荒滩水泊,村居高埠,位于大胡埠村北,称为“北湖埠”,又因邻近大胡埠,故称“小湖埠”,后演化为“小胡埠”。   政区人口    地处街道西部,距街道驻地3.7公里。东靠徐家屋子社区,西临桃源河,南经204国与大胡埠社区接壤,北与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中华埠社区毗邻。2004年9月,小胡埠村改为小胡埠社区,有耕地面积158亩,居民633户,1789人。   经济状况 社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花卉苗木和水果蔬菜种植高效农业业户4家,鸡、猪、奶牛等养殖户12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村办企业被改制经营,一批私营企业应运而生。到2004年,全社区私营企业达6家,从业人员310多人。从事商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业户22家,从业人员180多人。社区充分发挥地处金岭工业区,交通便利等优势,先后引进从事机械化工、塑料木器的内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内资393万元,年产值2800万元。2004年,社区总收入285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00元。   社会事业 为改善办学环境,1991年投资40万元,建起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1995年,又投资35万元,建起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幼儿园教学楼。1996年,投资60多万元整修了街道,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成立了卫生保洁队伍。投资40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2003年,村里又投资19万元,改造自来水工程。同年,实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共缴纳保险金167.56万元。2004年,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投保率达92.8;145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2%。   联系电话 0086-532-87706231   


沈家庄社区特产大全




沈家庄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