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贤街道位于绍兴县北部,东临越城区斗门镇,南接越城区东浦镇,西依安昌镇,北邻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距县城柯桥8公里。镇内交通便捷,杭甬高速公路、329国道穿越镇境。民国二十一年(1932)始设镇,1992年5月扩镇至今。2001年,镇域面积50.69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70238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741元,财政收人l亿元。
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步伐加快。4月,建立镇土地信托服务站。8月,建立水产行业协会。12月,立岱村规划建成350亩规模的现代花卉园区,花卉苗木种植从无到有,全镇总面积超过600亩。同时涌现了拓林、朱储、海湖三村联合的千亩稻田水产养殖示范方,申办了“犭央 犭茶 湖”水产系列商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93万亩,引入5户工商业主投资效益农业,投资额超过100万元。
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全年完成现价产值46.5l亿元,销售收入45.55亿元,技改投入1.83亿元,开放型经济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以纺织业为主,羽绒、机械制造等行业齐头并进的出口格局。2001年,全镇共有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家,当年实现自营出口额4236万美元,同比增长69.3%,实现高速增长,其中绍兴县南方织造厂实现自营出口1375万美元,占全镇自营出口额l/3。全镇合同利用外资522.5万美元,实到外资44.5万美元,创办中外合资企业5家。
集镇建设大步迈进。这年,加强了对县域区划调整后集镇规划的实施方案,以农村宅基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拆除旧房和违章建筑13万余平方米。环镇公路建成通车。同时,建立村级垃圾中转站18个,改善了镇域内的环境面貌。
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开辟了外来人员居住小区,实行外来人口集中管理。原齐贤人民医院居住小区成为全县管理示范小区,以下方桥等村为重点的创建县级卫生村、文化体育特色村活动正在蓬勃开展。4月起,开展农村职工社会劳动养老保险扩面和殡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镇、村两级中实施了“-”教育活动,成为在全县范围内第一个试行村级民情“恳谈会”、“村民代表质询会”等创新制度的镇,并进行推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7.02万人 | 50.69平方公里 | 330621005 | 312000 | 0575 | 查看 齐贤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柯北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柯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增大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增大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官湖沿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官湖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群贤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群贤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陶里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陶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齐贤村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齐贤村谷歌卫星地图 |
迎驾桥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迎驾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羊山村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羊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镜湖村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镜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梅林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梅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兴齐村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兴齐村谷歌卫星地图 |
阳嘉龙村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阳嘉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八字桥村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八字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朝阳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朝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高泽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高泽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光明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光明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曙光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曙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下方桥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下方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兴浦村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兴浦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丈午社区 | ·绍兴县旅游·绍兴县特产·绍兴县十大特产·绍兴县十景·柯桥区 | 0 |
---- |
查看 丈午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柯桥街道 |
柯桥街道地处浙江省东部富庶的宁绍平原,东距绍兴市区13公里,西距杭州50公里,沪杭甬铁路、高速公路、104国道横贯东西,鉴湖、瓜渚湖等江河湖泊及古纤道、融光桥等文物古迹编织其间,为典型江南水乡,素享“金柯桥”之盛誉。 二OO一年八月,经省、市人民0批准,设立柯桥街道,为绍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下辖湖滨、锦湖、瓜渚湖、福东、港越、福年、柯福、柯亭、育才、下市头、大寺、望湖、百福园、鉴湖园、立新、管墅、双渎、黄社?、中泽、双川、双梅、上谢桥、红建、红丰、大?、中梅、梅巷、红升、后梅、笛扬30个社区(居委会),行政区域面积16.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8万人,外来人口8.6万人。 柯桥街道是“北工中城南闲”城市格局的“中城”核心,是国际纺织品贸易集散地。街道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轻纺产业为特色,药业、机械、汽车仪表等多种产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内有企业413家,全县80强企业5家。城市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各类专业市场发达,有纺织品、服装、鞋革、纺机、汽车、副食品、果蔬、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尤其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座落其中。 街道十分注重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强化社区管理,创建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明社区。中小学设施齐全,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镇(街)。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医疗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成功创建浙江省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 |
柯岩街道 |
“屏山迭迭水迢迢,十里春风送画桡。杨柳沿堤箫鼓传,烟波无数夕阳桥。”这是古人咏赞柯岩美丽风光的诗句。而今,柯岩作为新型街道,正绽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魅力。 在城在市在柯南。柯岩街道是绍兴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柯桥主城区仅一路之隔;紧靠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中国轻纺城。地域面积45平方公里,5.3万常住人口,6.5万外来人口,辖23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绍兴市区主干道胜利西路延伸至柯岩,柯岩有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乔波滑雪馆、大型超市等。 有山有水有文化。柯岩有山,以山命名的村不下10个,最有名的数柯山。柯岩有水,古老美丽的鉴湖贯穿全境。柯岩的山山水水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越王句践独山遗迹、霸王项羽项里首义、祁彪佳殉国捐躯、姚长子绝倭献身。国家4-景区——柯岩风景区闻名遐迩,奇石云骨一石独秀、文化鲁镇积淀深厚、诗意鉴湖风光旖旎。 重工重农重民生。柯岩街道工业结构合理,既有不断提升的纺织产业,又有日益壮大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索密克汽配、三力士橡胶、新风塑业等企业堪称行业“龙头”。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现有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个。品质楼盘众多,有越都名府、碧波枫铃、阳光庭院、唯美品格等高档楼盘。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街道多次荣获各种桂冠。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视察。 “千金何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处于鉴湖核心区域的柯岩街道将围绕“打造和谐柯岩、共建柯南新区”的工作主题,奋力而为,努力把柯岩建设成为“休闲旅游度假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示范区”。 |
华舍街道 |
华舍街道位于绍兴县西北部,距绍兴市区15公里。南靠104国道和萧绍运河,329国道北复线横贯中部,杭绍甬高速公路柯桥中国轻纺城接口穿越街道东部。总面积23.05平方公里,人口3.6万,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 华舍,据《绍兴市志》载:华姓人最早迁此筑舍定居,后成集镇,遂以华舍名。街道东南一带在南宋以前即已称禹会乡,街道西部称蜀风乡。1932年始建华舍镇,1984年重置,1992年原管墅乡并入,2001年撤镇改街道。 街内河道纵横,平畴如茵,景色秀丽。房屋依丁字形街河而筑,两岸廛肆毗连,雨廊延伸,石桥虹卧,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华舍一带濒临杭州湾,至今尚有古海塘、浩田等遗迹及镇塘庵、沙地王等地名可资佐证。史传禹会诸侯和娶女娇柔于街道北面涂山,后人即以禹会为乡名,并建有禹会桥、禹会殿以纪念,连桥下之河也名以“诸侯江”。 从清末开始,华舍逐渐发展成绍兴丝绸的重要产地。有机纺七、八百户,织机达三千台,旺季每天可出绸六、七百匹,享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绸庄与钱庄林立,饭馆、茶馆、旅馆商贾盈门,当时曾有“小上海”之称。江北?“赵庆记”绸庄,年营业额达五十万元之巨,其“圭”字号纺绸曾闻名全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舍的纺织业得到新的发展,纺、织、印配套成龙,年产各类布料一亿米。1996年成为全县第一个纺机无梭化乡镇。进入新世纪,华舍的纺织产品不断精益求精,成为全县重要纺织生产基地。纺织企业在不断提高档次和水平的同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
湖塘街道 |
湖塘街道位于绍兴县县城西南部,东距柯桥中国轻纺城4公里、历史文化名城绍兴15公里;西去省城杭州40公里、萧山国际机场15公里。104国道南复线、鉴湖水道、柯湖公路、杭甬铁路、104国道、萧绍运河六大水陆交通线,自南而北排列,东西向纵贯境内;六条镇级公路连通四方。街道总面积66.3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3.3万人。2008年,全街道实现生产总值13.44亿元,同比增长16.42%;财政总收入1.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6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37%;自营出口2.52亿美元,同比增长41.52%;农民人均收入 11516元,同比增长12.4%,实际利用外资367万美元,完成县下达指标的159.6%。 08年,黄酒产业基地全面启动,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扩建1.5万吨传统出口绍兴酒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振湖酒业有限公司8000吨黄酒生产线工程建设已竣工;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10万吨黄酒生产项目一期工程137.5亩土地已通过项目会审。 08年,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全年共引进招聘各类人才300余名,街道共有各类专业人才1800多名。全年共申报国家级重点新 产品2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个,省级重大专利项目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授权实用专利3只,授权外观专利155只,申报并受理外观专利177只。企业上市工作也取得突破,西屋电梯完成股改,中清、鸣宏分别在香港创办贸易公司,塔牌酒厂股改进展顺利。 08年,农庄经济发展规模日益壮大,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方兴未艾。全街道实现农业总产值1.712亿元,同比增长12.07%。全年共引进优质杨梅苗9800株,新发展杨梅园450亩。街道有3家农庄新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永乐梅苑成功创建市级特色农家乐经营点。 08年,农村新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实事工程惠民利民。全年新建公路绿化带5650米,河道绿化5100米,收缴全民义务植树绿化费62960元;完成河道清淤10000立方,完成山塘和小流域清淤28000方;进一步推进农民住房解困工作,加快农民公寓建设,全年新批、翻建152户,为364户困难农户落实住房;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街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机制,落实垃圾出口,并实行垃圾压缩外运外包;兴建完工湖塘公交站场,并交付县公交公司使用。 08年,各类创建工作成绩喜人。古城、湖中、夏泽等3个行政村通过县级绿色生态村验收,岭下、铜井等2个行政村通过市级绿色生态示范村验收,鉴湖村通过省级绿化示范村验收;宾舍村、永联村成功创建市级卫生村;3个市级卫生村(居)、6个县级卫生村顺利通过复评;鉴湖村通过“省级新农村小康体育村”验收;宾舍村、湖塘村、夏泽村三个单位创建省级示范型星光老年之家通过验收。全街道15个行政村已创建一级文化村7个、二级文化村4个、三级文化村4个,创建率100%。 08年,社保民生工作持续深化。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就医刷卡制度,25869名参保对象实行刷卡就医;全街道共17个村(居)10542户投保第二次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投保率100%;农村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生活补助对象的核实和缴费工作扎实推进,现享受政策对象合计5354人;做好第二轮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缴费续保工作,续保缴费459人,比上年新增221人;开展被征地农民的即征即保工作,662名农户办理被征地农民的即征即保手续,为715名办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对各优抚对象上门慰问,累计慰问664户(人)、慰问金额达290104元;开展农村老-困难补助对象的调查工作,117人享受政策补助;困难家庭结对助学41人;申办医疗救助74户,临时生活困难救助68户;开展残疾人危房修缮助残活动,投入补助资金77000元,修缮房屋380平方米。全年按期办理回复接访群众48批90人次;处理回复市长公开电话300件,回复人民来信33件,民间纠纷调处率和成功率,市长公开电话回复率,民主法制村达标率,归正人员帮教、安置率均达100%,连续6年成为市级信访“三无镇街”和“平安镇街”。 |
齐贤街道 |
齐贤街道位于绍兴县北部,东临越城区斗门镇,南接越城区东浦镇,西依安昌镇,北邻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距县城柯桥8公里。镇内交通便捷,杭甬高速公路、329国道穿越镇境。民国二十一年(1932)始设镇,1992年5月扩镇至今。2001年,镇域面积50.69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70238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741元,财政收人l亿元。 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步伐加快。4月,建立镇土地信托服务站。8月,建立水产行业协会。12月,立岱村规划建成350亩规模的现代花卉园区,花卉苗木种植从无到有,全镇总面积超过600亩。同时涌现了拓林、朱储、海湖三村联合的千亩稻田水产养殖示范方,申办了“犭央 犭茶 湖”水产系列商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93万亩,引入5户工商业主投资效益农业,投资额超过100万元。 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全年完成现价产值46.5l亿元,销售收入45.55亿元,技改投入1.83亿元,开放型经济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以纺织业为主,羽绒、机械制造等行业齐头并进的出口格局。2001年,全镇共有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家,当年实现自营出口额4236万美元,同比增长69.3%,实现高速增长,其中绍兴县南方织造厂实现自营出口1375万美元,占全镇自营出口额l/3。全镇合同利用外资522.5万美元,实到外资44.5万美元,创办中外合资企业5家。 集镇建设大步迈进。这年,加强了对县域区划调整后集镇规划的实施方案,以农村宅基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拆除旧房和违章建筑13万余平方米。环镇公路建成通车。同时,建立村级垃圾中转站18个,改善了镇域内的环境面貌。 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开辟了外来人员居住小区,实行外来人口集中管理。原齐贤人民医院居住小区成为全县管理示范小区,以下方桥等村为重点的创建县级卫生村、文化体育特色村活动正在蓬勃开展。4月起,开展农村职工社会劳动养老保险扩面和殡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镇、村两级中实施了“-”教育活动,成为在全县范围内第一个试行村级民情“恳谈会”、“村民代表质询会”等创新制度的镇,并进行推行。. |
安昌街道 |
安昌镇位于绍兴县北部,北和西北面毗邻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瓜沥镇,东、南、西三面分别与齐贤镇、华舍街道、钱清镇接壤,南距县城柯桥7公里,北离杭甬高速公路中国轻纺城道口1.5公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0公里。镇域面积24.1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常住人口36480人,其中非农人口5859人,外来暂住人口7740人。 安昌镇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据《越绝书》、《嘉泰会稽志》等古志记载,镇东涂山(又称西衣山)即相传大禹娶妻及会诸侯之地。后白洋古文化遗址曾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等文物。唐末,钱缪屯兵平董昌之乱,因名其乡为安昌。清宣统二年(1910)置镇。1950年分建东安昌镇、西安昌镇,1954年3月合并为安昌镇。1991年11月,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1992年5月,大和乡并人,仍为安昌镇。一、工业情况全镇共有企业178家,总资产达503545万元,就业职工14102人,在支柱产业纺织、印染上有喷水、喷气织机以及无梭剑杆织机3632台,有平网印花生产线19条,圆网印花生产线14条,其它五金电器、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电缆电线、各类石材等多种产业各有各的特点。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486万元,现价企业总产值806957万元,企业销售收入850228万元,自营出口1889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29.5%、30.2%、105.2%,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2004年将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使安昌的经济更快的发展。二、工业园区安昌镇工业园区位于安昌镇区的北侧,一期建设1000多亩,园区东面与建设中的柯北工业园区相联接,在工业集聚上直接受到安昌镇城镇建设和柯北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安昌工业园区在地块上以提升、改造传统行业为主,大力引进高、新、特项目。园区有优越的区位,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便捷的交通和优良的投资环境。三、建筑业安昌镇共有建筑企业二家,资质为一级,具有承建各类大中型建筑的能力,项目涉及建筑、市政、房地产等方面,两家建筑企业的办事处分布绍兴县、市区、杭州、上海等地。四、农业农业在以前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近年来安昌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北鸭、中猪、南菜“的整体格局。. |
兰亭街道 |
兰亭镇与绍兴市毗邻,东连越城区鉴湖镇,南濒诸暨市东山乡,西接漓渚镇和福全镇,北傍越城区亭山乡,距县城柯桥17公里,绍大公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3.2万人口,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兰亭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电力和流通领域设施完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书法圣地--兰亭风景区、印山越国王陵、兰亭国家森森公园、王阳明墓地名闻中外。近年来,兰亭镇围绕“农业强基础、工业上台阶、集镇树形象、党建作保障”的总体思路和“三年打造一个新兰亭”的奋斗目标,按照“提神、提速、提质”要求,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效。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迅猛,万亩竹笋、兰亭白鹅、鹌鹑、特种水产养殖、花卉种植、名茶生产等六大效益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建立了2502亩工业产业项目集聚区,并形成了以印染、服装、纺织为主导,建材、制革化工、医药、酿酒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3亿元,工业产值43.6亿元,技改投入4亿元,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的改性沥清成套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营出口4008万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353元,各项经济指标和增长幅度为年度最高。几年来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省级生态示范镇、市级信访三无乡镇、县级科技强镇。兰亭镇将充分发挥政策和区域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以及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进行更加广泛的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
福全街道 |
福全镇因境内有山状若倒覆之船,地以山名,后人谐称福全而名。1950年7月建福全乡,1990年12月为建制镇,1992年5月,胜利乡并入,仍为福全镇。年底,选定绍(兴)福(全)、绍(兴)胜(利)公路交汇的三角地带作新镇中心,逐步发展成面积达1.02平方公里的农村新型小镇。 福全镇位于绍兴县南部,距县城柯桥1l公里。东靠越城区亭山乡,南接兰亭镇,西与漓渚镇和湖塘街道相连,北与柯岩街道和越城区东浦镇接壤,104国道南复线穿境而过。镇域面积39.82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2128户,3.9万余人。连续多年被授予“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和“绍兴市综合实力30强乡镇”称号,是“绍兴市首批小康镇”、“绍兴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先进镇”。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福全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经绍兴县人民0批准,规划占地4000亩(现已开发1360亩,投资9亿元人民币)的福全特色工业园区的设立,更进一步加快了福全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全镇工业经济呈现以首饰、皮塑、印染、热电、家私为主体的格局。有国家大中型企业1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区外高新企业1家,市县小型巨人企业3家。目前,全镇已逐步形成了以金银饰品、人造制革、家具服装、印染纺织等行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日月集团在全国首饰行业中多年产销量位居第一,无名集团是全省人造革产业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企业。现在,全镇共有企业300多家,其中国家大型企业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 2003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03.87亿元,自营出口2.88亿美元,农民人均收入8392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浙江省百强乡镇第5位。 福全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随着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个现代化的新集镇已初具雏形;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镇;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有多个村(单位)被命名为县、市、省级文明村(单位),2003年通过省级卫生镇验收;党建工作成绩显著,镇党委先后被浙江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绍兴市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 “经济重镇、现代新镇、文化名镇、党建强镇”是福全人民努力的目标,福全人民始终以“实实在在、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建设一个“发展稳健、社会稳定、基础稳固”的福全。. |
钱清镇 |
钱清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年间,会稽郡太守刘宠因政绩显著而受皇帝褒奖,在奉调离任时,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执意不收,只示意取一枚投入江中,江水顿时清澈见底,“钱清”始而得名。钱清于宋朝设置建镇,目前还留存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御碑。钱清区位优越。地处长三角南翼,位于宁绍平原西部,东接柯桥中国轻纺城,西邻杭州市萧山区。杭甬铁路、104国道和杭甬运河横贯镇中, 杭甬、杭衢高速公路近在咫尺,距萧山国际机场仅10公里。镇域面积54.4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6万,下辖21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1.11亿元,增长27.38%;工农业产值204.48亿元,增长33.72%,工业销售收入200.12亿元,增长31.68%,财政收入3.99亿元,增长6.15%,农民人均收入9078元,增长8%。再一次位居浙江省最发达100个乡镇第三名,名列全国百强乡镇第44位。2005年,镇党委0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纺织业加快了产业延伸的步伐,非纺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完成三产增加值7.37亿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致力于原料市场的改造升级,投资2亿元的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库已竣工使用,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营业房已结顶。致力于城镇面貌的不断改善。镇村二级共实施惠民工程115只,完成投资3995.9万元,集镇开发了高层住宅楼,各村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致力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一个占地120亩的现代化教育园区已经全面建成,实现了文化村创建全覆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社区卫生工作、农村体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人武民政工作等都得到了新的发展。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成立了镇综治工作中心,进行了环保安全-、平安钱清促进月、企业职工工资专项清理等-活动。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顺利完成农村综合改革,0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2006年全镇的奋斗目标是完成生产总值4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5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44亿元,财政收入4.6亿元,自营出口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技改投入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800元。2006年镇党委0将紧紧围绕“争先争优,创新创业”的工作主题,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二是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
马鞍镇 |
马鞍镇因境内有一山丘形似马鞍而得名,位于绍兴县东北部,东临曹娥江,南至越城区斗门镇,西邻杭州萧山区益农镇、党湾镇,钱塘江南岸,距县城柯桥15公里,与杭甬高速公路柯桥道口和绍兴道口相距2.5公里,离萧山国际机场20公里,柯海快速干线穿境而过。镇域面积53.1平方公里,大部分系滩涂围垦而成,属平原水乡,12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会,1个社区,总户数14316户,总人口38063人,外来流动人口55115人。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镇”、“浙江省省级生态镇”“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绍兴市卫生强镇”、“绍兴市食品安全示范镇”和“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先进称号。 滨海工业区成立于2002年6月,位于绍兴北部,东起曹娥江,南连袍江工业区,西临杭州萧山区,北至钱塘江,总规划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7万。2006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核准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经县政府授权,托管马鞍镇。滨海工业区定位为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全国绿色印染基地、杭州湾生态科技新城,先后荣获“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浙江省环境竞争力十强开发区(工业园区)”、“浙江省创新型工业园区”、“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新型化纤研发生产基地”、中国化纤名镇、“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等称号。 工业区(马鞍镇)现有企业74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8家,基本形成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一是现代纺织制造业,主要是化纤和印染,其中化纤企业15家,年产能达169.8万吨,占经济总量的30%,印染企业55家,年产能约36.7亿米,占经济总量的15%。二是石油化学工业,主要是远东石化1家,PTA年产能达273.5万吨,占经济总量的25%,三是新型材料工业,主要以欧亚薄膜、兴日铁金属压延、和合玻璃等,占经济总量的12%。四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等为代表。五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以中大饲料和中大油脂为代表,规模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三。六是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现代贸易、流通、物流、金融和科技等现代服务业。 2013年,滨海工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亿元,国税收入10.9亿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857.1亿元、工业投资105.7亿元、自营出口8.8亿美元、实到外资1.1亿美元。 |
平水镇 |
平水镇位于绍兴县南部,距市区仅15公里,辖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区域面积173.22平方公里,人口7.1万(其中外来人口1.6万)。境内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县域南部副城、省级中心镇、县五个新型城镇之一。平水镇先后被上级部门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生态镇”、“省级竹笋之乡”、“省级卫生城镇”、“省东海明珠工程”,多次被县委授予“五好乡镇党委”、“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优胜镇”和“科技强镇”。 伴随着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的外迁,平水镇凭借毗邻绍兴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三大副城之一,承担对南部山区平水、王坛、稽东三镇整合带动的职责。平水新城(平水镇)按照把平水建设成为“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引领南部山区统筹发展的现代化新城的发展战略,立足山区实际,勇于开拓创新,狠抓重点难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1年末平水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567万元,比2005年增长142.76%;财政收入实现32134万元,是05年末的6倍;全部工业产值达到973097万元,比05年末增长了419.45%。2011年平水镇全部工业销售收入967487万元,工业性投资117230万元,利润15921万元,自营出口19173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01.64%、252.57%、56.32%和274.69%。同时,规模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平水镇城区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平水“一城三区”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定位。以“七纵九横”市政道路、王化岭隧道、二院分院、农副产品一条街等项目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全面拉开了新城1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 |
王坛镇 |
王坛镇为绍兴县南部山区镇,地处小舜江水库源头、会稽山纵深腹地,距县城柯桥约50公里。东邻上虞市,西接稽东镇,南毗嵊州市,北靠平水镇。镇域面积137.9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3.6万。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财政收入196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20元,同比增长10%、23%和8%。这年,全镇青梅、茶叶、竹笋和丹家家鸡等效益农业进一步巩固发展。以舜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两溪茶厂为代表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农产品产购网络,涉及种植基地2万余亩,惠及农户8500余户。农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00万美元。重点开发了东村“香雪梅海”和“丹家家鸡”2个生态观光园区,“农家乐”休闲旅游规划提上日程。投资420余万元完成孙岙江小流域治理和玄凤岭等22个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实质性加强。这年,全镇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58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5亿元,工业销售6.18亿元,同比增长均达到18%,实现利润6500万元,同比增长22%。以裕众集团和龙飞建筑为代表的市政、建筑和防腐等三大传统产业得到新的发展,上缴利税255万元。浙江华联引进独资企业2家,征地330亩,注册资金1808万美元。全年企业技改投入8802万元,企业档次和竞争力得到提升。家庭工业热潮兴起,经专题调研、试点运行和重点扶植,兴办家庭工业46家。规划667亩的工业小区一期工程初具规模,招商13家企业进区落户,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加速集聚和加快发展。这年,集镇建设取得较快发展。投资10860万元的“二区二路二桥”惠民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投资1800万元的富民小区一期工程全面完工,159户高山移民共575人陆续迁入新居。投资80万元的集镇垃圾液压站正常运转,投资25万元的富民小区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工程开始启动。小康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长岭村完成试点建设,4个中心村完成规划设计。集镇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生态镇建设成效显著,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绍甘线王坛段拓宽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山区交通状况,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这年,全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舜越文化节和东村梅花节顺利举办,进一步扩大王坛知名度。教育事业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中考名列全县第五,创历史新高。. |
稽东镇 |
稽东镇位于绍兴县南部,距县城柯桥47公里。东接王坛镇,南界嵊州市,西与诸暨市接壤,北与平水镇相毗邻。1991年7月为建制镇,1992年5月越峰乡、龙峰乡并人,仍为稽东镇。2001年8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原稽东镇61个行政村与原稽江镇的友谊、车头、上冯、复兴、大山、雄鹰、尧郭、洋中、傅家岙、陶家厂10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新稽东镇。镇域面积111.4平方公里,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592人,其中农业人口33381人。全镇有耕地面积166650亩,茶园面积20696亩,香榧10867亩,板栗8195亩,竹园26849亩,山林140420亩。2003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8亿元,工业总产值4.12亿元,财政收入64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 2003年,全镇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按照“主攻特色,调优结构,拓展思路”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挥稽东传统农业优势,注重抓好“一榧一叶”支柱产业。通过抓基地、抓培训、抓园区建设,促使香榧、茶叶增产,农民增收。这年香榧干果产量达到25万公斤,收入2000万元。名茶交易量5000担,交易额1500万元。形成了以车头为主的100亩名优茶良种基地,新建了以陈村为重点的千亩香榧省级现代示范园区。全镇新发展香榧苗木基地122亩,新发展香榧780亩,名茶840亩。初步建成了科技含量高、配套设施全、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美的许行山1190亩有机茶示范园区和“分水岭"300亩现代茶叶示范园区。 这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多种经济共同推进。全镇企业技改投人2470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2亿元,工业销售收入3.82亿元,税留利三项合计达到2020万元。自营出口和引进外资分别实现了“零”的突破,全镇自营出口10.8万元,实到外资1.7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茶叶、针织服装、五金、建筑、纺织、竹制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经济格局。 这年,镇村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资5000万元兴建车头至竹田头高等级公路,投资237万元硬化骆家田至新上王公路,投资120万元兴建尉村油路,投资163万元兴建下堡至五联公路等,全镇的交通道路状况大为改善。. |
杨汛桥镇 |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杨汛桥镇地处绍兴县西北部,毗邻杭州市,紧靠杭甬铁路和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南复线、杭金衢高速公路穿越镇境,杭甬大运河环镇17公里,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0公里,区位优势独特,交通方便。镇域面积37.8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3.2万。目前,全镇已拥有包括11家企业集团在内的镇村企业58家,个私企业近千家,其中国家级企业集团2家,上市企业3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3家,固定总资产达60多亿元,主要涉及纺织印染、建筑建材、经编纬编、机械皮革等八大行业,是全国闻名的“经编名镇”。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87亿元,实现全社会总产值114.3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2.39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亿元,税留利13.9亿元,人均收入7759元。综合实力位居“省百强乡镇”第三名。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镇容村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政治社会保持稳定,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为了“全国农村星火小堀镇示范镇”、“全国绿化百佳镇”、“省级卫生镇”。效益农业在结构调整中迅速发展。结构调整势头良好,全镇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250亩,结构调整面积6075亩,呈现出水产、畜牧、蔬菜、花卉苗木等多元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企业效益显著,全镇13家农业企业实现产值1.28亿元,销售1.25亿元,利润2812万元,绿洲生态瞄准市场,不断扩大经营领域和生产规模,已建成万亩苗木基地,并涉足植物转基因工程,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的“转基因超高油菜项目”列入“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榜;园区经济规模初具,已建成马社草坪、南坂粮食、展望果蔬、庙上、王家塔特种水产等种养殖示范园区,总面积达到2886亩;先进农技广泛应用,设施栽培、软塑滴管和无公害栽培等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工业经济在扩量提质中持续增长。企业上市稳步推进,继“浙江玻璃”后,“浙江永隆”也实现境外上市,精工集团入驻“轻纺城股份”最大股东,“宝业股份”、“水利经编”也蓄势待发,“杨汛桥现象”成为全国经济领域关注的热点;技改投入势头强劲,全镇计划实施技改项目32只,已完成投入12.1亿元,浙玻三线、回转窑水泥、展望蛋白纤维、加佰利无梭织机、裕隆装饰布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完成或正在实施,经编特色工业园区新落户中小企业9家,完成投入5.4亿。. |
漓渚镇 |
漓渚镇因江得名。据《越中杂识》载:“离(漓)渚,在府城西三十里,发源于西南诸山,萦回盘旋,合于离(漓)渚”,因地有离(漓)江,江中有渚,故名。境内兰渚山为古越王句践植兰之地,挺尸山一带系汉魏六朝之文化遗存。明时,漓渚为城外关津,曰漓渚关。清曰漓渚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镇,二十四年改乡,二十九年复镇。1949年5月为漓渚乡。1984年8月为建制镇。1992年5月,棠棣乡并入,仍漓渚镇。漓渚镇位于鉴湖水系源头,为绍兴县西南部半山区镇,东邻福全镇,南连兰亭,西接诸暨市店口镇,北与湖塘街道、福全镇仅一山之隔,距绍兴市区13公里,离县城柯桥18公里。镇域面积36.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共23288人,其中农业人口19805人。预计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6.4亿元,工农业产值3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29.5%。财政总收入45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0万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7990元,比上年增长9%。漓渚是“中国花木之乡”。2004年,全镇新增花木基地5480亩,比上年增长24.6%,花木总面积达27800亩,其中镇内花木基地13210亩;花木从业人员6240人,占全镇总劳动力的63%;县级以上花木专业村6个,10亩以上花卉大户447户,50亩以上的大户46户,100亩以上的31户,最大的一户面积已超过1000亩;新增花农园林工程师75名,全镇共有绿化工程企业11家,其中二级绿化资质企业3家,三级5家。预计2004年,全镇通过自产自销、运销返销、承接绿化工程实现花木销售5.1亿元,净收入1.17万元,农民人均花卉收入约6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以上。同时,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禽畜养殖等其他种养业也有较大发展。这年还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维修加固山塘水库5只,完成河道砌坎950米,新建水泥渠道1500米,新建机耕路3条3500米,通过土地整理,新增土地100多亩。还投资180万元建起了总面积200多亩的喷灌示范区?红星村锦绣园林喷灌工程。2004年,漓渚工业经济乘势而上,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全镇可实现工业产值28.5亿元,销售28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28.6%、13.6%。完成工业技改投入3亿元。. |
夏履镇 |
夏履镇位于绍兴县西北部,与诸暨、萧山接壤,素有“九山一田”之称,面积5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18450人,外来人口1万多人。1997年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2004年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2005年夏履镇实现GDP16.15亿元,人均10848美元;财政总收入1.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90元。综合实力跻身“浙江省最发达100名乡镇”,全市第13位,全县第8位。获“绍兴市魅力乡镇”称号。一、“三农”工作。夏履镇农业以山林为主,山林面积6.35万亩,建有生态公益林3.94万亩。盛产竹笋、茶叶、水果、板栗、竹制品等生态农特产品。2005年实现农业产值5923万元。“绍兴县生态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有药材、生态野生鳖养育、生态山园鸡养殖、休闲垂钓、观光娱乐等基地。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投入600多万元,建成接待楼等配套设施,成为夏履镇的窗口农庄。另外建有双叶香榧基地500亩,越王峥杨梅基地700亩,“万亩笋用林观光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农庄经济初具规模。投资359万元完成莲东村解放水库等4只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和西江砌坎2800米及小流域治理900米。累计投资3712万元,完成61只“惠民工程”项目。全镇个人建房132户41580平方米,其中解决困难户建房96户。实施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莲东村通过县级考核验收。二、工业经济。夏履镇共有企业75家,其中集团企业7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3家,职工1.5万名,总资产57亿元,形成了以纺织为主,集服装、化纤、针织、印染、五金、房地产、建筑建材于一体的产业结构。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84.02亿元,工业销售81.82亿元,利润3.68亿元;完成技改投入7.08亿元;完成自营出口2.46亿美元,实到外资340万美元,新办境外公司3家。南方集团、新中天集团、越王集团仍跻身“全县企业50强”,“恒柏”商标获“国家驰名商标”称号,全镇企业获批准专利项目60只,夏履镇获县“科技强镇”称号。三、社会事业。2005年,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完成截污外排主体工程和垃圾液压打包基地建设工程;投资79万元完成西南通道莲增段改选工程;投资110万元,绿化夏履大道两旁1.1万平方米,西江两旁3公里和集镇周边区域300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