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城阳区 >> 河套街道 >> 山角社区

山角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角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山角社区简介

  山角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山角村《刘氏家谱》载,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刘氏从江南砀山县(今属安徽省)大刘家村迁此“山角”下立村,故得名“山角底”,又名“山角里头”。1961年后,逐步简称“山角”。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西2.7公里处。大沽河下游自北向南从村西域内流经注入胶州湾,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胶马公路横亘村南。2004年8月,山角村改为山角社区。土地总面积7912亩,其中,耕地2338亩。有居民1189户,3369人。
   经济状况 二、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到2003年,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6家,各种服务行业92家,有大小运输车辆76部,其中大货车10辆、中小型运输车辆36部、运输拖拉机11部、客运车辆2部、载重工程车5辆、推土机12台。2004年,经济总收入15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799.6元。
  
  盛产的特产——虾虎
  优势产业 海产资源丰富,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持之一。到2003年,共有6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渔船33艘,100马力以上的17艘,总动力达6000马力,年收入4300万元。2004年,渔业收入4100万元。为适用逐年增多的渔船停靠泊位,山角村开始修建渔港码头,到1995年能停靠大马力渔机船160余艘,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内河渔港之一。船舶修造厂、制冰厂、冷藏加工厂、制网厂、渔机配件厂等为渔业生产配套服务的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山角渔港码头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山角渔港码头
  社会事业 1999年建起了河套镇第一个网站,2004年有38户家庭电脑入网;全社区私有轿车24辆,轿车、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冰柜、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率达86%;建立了学校、幼儿园、敬老院、保健站各1处;街道全部整齐硬化,其中4条铺柏油或水泥硬化。先后被评为市、区级文明村和先进党支部。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64人,参保率达77.9%,投保额达581326元;有2655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6%,投保额67333.5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9161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4007 266000 0532 查看 山角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山角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山角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孙哥庄西社区

  孙哥庄西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孙氏祖“孝”由云南跤趾国嘎嘎县迁此立村,冠姓取名“孙哥庄”。1961年孙哥庄村分为东、西两个大队;1984年各设村民委员会,此位西,故名。   政区人口    孙哥庄西村与孙哥庄东村为一个自然村,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方2.5公里处。南濒胶州湾,隔海与青岛、胶南相望。北靠胶州湾高速公路。2004年8月,孙哥庄西村改为孙哥庄西社区。土地总面积2283亩,其中耕地547亩。有居民741户,人口1831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个体经济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共引进内外资企业2家,有个体私营企业18家,各种服务行业120多家,养殖业8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9000万元,人均收入4849元。   优势产业 海产资源丰富,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到2003年,大马力渔船发展到40余艘,达到5700马力,水产品产量12865吨,年产值达1846多万元。2004年,渔业总产值1835万元。   社会事业 1986年以来,先后投资129万元,硬化街道6条2.3万平方米,修排水沟800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户户吃上自来水。全社区有集装箱车1部、双桥车4部、大货车7部、长排汽车7部、面包车5部、轿车3部、天津大发4部。到2004年,全体居民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有20多户住进了楼房,村北建的商品房已被24户村民购买居住。先后被评为区级“计划生育自治村”、“计划生育模范村”、“计划生育三为主合格村”、“卫生合格村”和市级“一类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11人,参保率达85.5%,投保额达364379元;有1491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33%,投保额37863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022056   

小涧西社区

  小涧西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氏从即墨新安村(今山东村)迁大涧,再迁此小涧立村,此位西,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东北1.5公里,桃源河自东而西从村北流经,正阳西路横贯村南。2004年8月,小涧西村改为小涧西社区。土地总面积6688.3亩,其中耕地1300亩。有居民1200户,2990人。   社区居委会办公楼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了社区工业园,并投入资金1600万元,对工业园进行规划,实现了水、电、路配套和园区绿化,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001年社区引进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东泉包装有限公司”。2002年5月,第一家内资企业落户社区工业园。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00万元,人均收入4833元,成为河套街道经济发展强村和区级文明村庄。   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4年从事建筑、运输业的达400余人,针织、印染、刺绣、服装、维修等服务项目23家。投资400万元,建成占地1600平方米的城阳饲料批发市场。2004年,第三产业总收入2320万元。      社区工业园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社区共投资200万元对社区进行规划,修进社区路1000余米,砌筑大街两旁边沟2000余米,常年设立了11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队,负责村里的垃圾清运和社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建集贸市场1处,建四层高的住宅楼1栋,已有32户居民迁入;一排二层高的网点楼已对外招商营业;个人拥有轿车8辆,彩电、洗衣机等1100台,安装固定电话600余部,手机300余部,有线电视入户500多家。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561人,参保率达97.9%,投保额648630元;有2535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37%,投保额64195.5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5922  

小涧东社区

  小涧-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刘氏从即墨新安村(今山东村)迁大涧,再迁此小涧立村,此位东,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3公里。北靠桃源河,与胶州市毗连,正阳西路横贯村南。2004年8月,小涧东村改为小涧-区。土地总面积5000亩,其中岭坡可耕地1800亩。有居民760户,人口2160人。   经济状况 二、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有个体私营砖瓦场3个,总投资200余万元,年产值240余万元;小卖部18家,年总收入18万元;出租车和运输车辆年收入100余万元。社区抓住正阳西路贯通的大好时机,建工业园区1处,占地600亩,园区内实现了水、电、路配套和绿化工程,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05万元。人均纯收入4851.9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600多户村民普遍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屋楼房,人均住房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6平方米增加到20多平方米;1995年家家吃上了黄河水,改变了祖祖辈辈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家用固定电话已安装500多部,移动电话400—600部,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有彩电、冰箱、空调的600多户,占居民总户数的90%;76家购买了电脑和数码电器;私人拥有小轿车10辆,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建学校1所、幼儿园1所、保健室1处。街上设立垃圾池,成立专门的保洁队伍。从1994年起,多次被评为市、区文明村庄。全社区参加基本保险的1111人,参保率达88.5%,投保额达504549元;有1569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1.76%,投保额39733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5086  

大涧社区

  大涧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大涧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五世祖刘初由新安村(今即墨市楼子疃镇山东村)迁此,其村所处山涧较大,故名。   政区人口    大涧村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驻地北部1.6公里,桃源河从村北山下流经,正阳西路横贯村南。土地总面积9099亩。自1997年开始,由于桃源河拓宽和下游改道以及工业园建设、房地产开发、城阳八中东扩、街道植树及平原绿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2004年,耕地面积仅剩500亩。2004年8月,大涧村改为大涧社区,有居民1245户,3960人。      社区居委会大院   经济状况 二、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全社区有个体私营企业11家,服务行业31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3615万元,人均收入4851元。   优势产业 运输业是社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共有740多名劳动力经营300多辆机动车从事运输业,为全区有名的运输专业村。2004年,运输业收入达到1200万元。      社区新村建设   社会事业 自1984年起,按照新规划开始了村容村貌的建设工作,到1996年共拓宽5条主要街道并硬化罩油。2001年投资700万元在村前建了三座五层高的居民楼,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已有100户村民住进了楼房。2002年,贯通了村内南北主要街道,共砌路边沟4000余米,基本解决了村内行路难的问题。成立了保洁队,配备垃圾车,专事村内垃圾清运工作。社区内设了9个卫生室,10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保证小病不出村,村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保证。1980年和1983年先后两次钻深井取水,并建水塔解决村民吃水问题。1999年在村南又钻了一口深井,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004年投资270万元建教学楼1处,投资20万元建幼儿园1所。1998年以来,先后被城阳区政府命名为“安全村庄”、“文明村庄”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示范村”等光荣称号;2000年被青岛市委授予“五好”先进党支部,被城阳区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651人,参保率达83.1%,投保额达667828元;有337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99%,投保额85926.5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921163   

孟家社区

  孟家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孟氏从邹县迁此立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东部2.5公里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横贯村南。2004年8月,孟家村改为孟家社区。土地总面积2332.4亩,其中耕地面积988亩。总户数620户,人口1649人。      社区居委会办公楼   经济状况 个体私营经济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共有私营企业15家,第三产业90余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3632万元,人均收入4893.9万元。   优势产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了塑料工业,至今已发展成为7个塑料厂。特别是红旗塑料厂,年产值达到1034万元,上交利税42万元。   社会事业 1993年,投资4万元建卫生室8间。1994年以来,社区加大投入,对道路全部沥青化,东南西北四条主要大街均宽18米,6-8米宽的街道3条,所有街道全部砌筑了路边沟。中心街两旁栽植雪松、塔松、樱花、紫荆花、木槿花、冬青等,都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其中南北中心大街被街道办事处命名为“样板街”。社区四周和中心设立垃圾池,每天有专人清除。社区西南建起了3幢居民楼,有48户居民入住;商业网点楼1排,17个单元。到2004年,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858人,参保率达97.7%,投保额363221元;有153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29%,投保额38917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1176   

赵家岭社区

  赵家岭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中期,赵氏从现上马街道辛屯社区迁此岭上立村,故名。   政区人口    赵家岭村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3公里处。南濒胶州湾,东与上马街道接壤。2004年8月,赵家岭村改为赵家岭社区。土地总面积10705.2亩,其中耕地面积2233亩。总户数1241户,人口3366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先后投资150万余元,在千亩土地上对水、电、路、通讯等设施进行了建设。先后引进“青岛草莓场”、“南方树苗场”等经济项目在赵家岭社区落户,投资700余万元。到2002年,共建起了蔬菜大棚20个,占地35亩,蔬菜产量368吨;果林1处,占地180亩,年产量79吨;苗圃2处,占地200亩;养鸡场11处,蛋鸡存养量22万只,户均养鸡300只,全村户养鸡达15万只。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共有百货批发3家、租赁公司一处、饭店4家、油坊4家、项链加工厂2处、制线厂3处、食品加工厂6处、商店21家,从事商业经营者312人,建筑运输和在外务工人员达500余人。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75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997元。   优势产业 有广阔的浅海滩涂,海产养殖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利用滩涂建养虾场1600亩,从业人员136人;利用滩涂养殖蛤蜊800亩,从业人员62人;养蚬600亩,从业人员53人;养“海沙子”600亩,从业人员28人;建海淡水混合养鱼池680亩,从业人员47人;从事滩网捕捞的26人。2004年水产品总产值达到568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社区共修村路5条,全长3000余米,其中,投资260万元,铺沥青4条,修沙土路1条,全长2350米,;投资15万元,拆迁20户;投资50万元,改铺自来水管道5000米;投资40万元,砌筑环形边沟5000米。为搞好卫生清洁工作,村里成立18人的保洁队,负责垃圾清运和村庄的绿化美化。同时,大力兴办福利事业,对独生子女的优待和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等年支出5万多元。全社区拥有大型工程汽车5辆、挖掘机1部、面包车11辆、小轿车5辆、摩托车489辆、集装箱车2辆、彩色电视机786台,冰箱、洗衣机、空调、音响等2800件,安装电话960部、手机470部,有线电视入户400余户,电脑5户,1208户村民住上高标准的规划房。1993年春建住宅楼一座,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额达60万元,已有24户76人入住,还有3户住上了将军楼。自1990年起,赵家岭社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663人,参保率达87.1%,投保额达584146元;有2761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24%,投保额70257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028028   

山角社区

  山角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山角村《刘氏家谱》载,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刘氏从江南砀山县(今属安徽省)大刘家村迁此“山角”下立村,故得名“山角底”,又名“山角里头”。1961年后,逐步简称“山角”。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西2.7公里处。大沽河下游自北向南从村西域内流经注入胶州湾,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胶马公路横亘村南。2004年8月,山角村改为山角社区。土地总面积7912亩,其中,耕地2338亩。有居民1189户,3369人。    经济状况 二、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到2003年,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6家,各种服务行业92家,有大小运输车辆76部,其中大货车10辆、中小型运输车辆36部、运输拖拉机11部、客运车辆2部、载重工程车5辆、推土机12台。2004年,经济总收入15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799.6元。      盛产的特产——虾虎   优势产业 海产资源丰富,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持之一。到2003年,共有6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渔船33艘,100马力以上的17艘,总动力达6000马力,年收入4300万元。2004年,渔业收入4100万元。为适用逐年增多的渔船停靠泊位,山角村开始修建渔港码头,到1995年能停靠大马力渔机船160余艘,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内河渔港之一。船舶修造厂、制冰厂、冷藏加工厂、制网厂、渔机配件厂等为渔业生产配套服务的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山角渔港码头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山角渔港码头   社会事业 1999年建起了河套镇第一个网站,2004年有38户家庭电脑入网;全社区私有轿车24辆,轿车、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冰柜、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率达86%;建立了学校、幼儿园、敬老院、保健站各1处;街道全部整齐硬化,其中4条铺柏油或水泥硬化。先后被评为市、区级文明村和先进党支部。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64人,参保率达77.9%,投保额达581326元;有2655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6%,投保额67333.5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9161   

西河套社区

  西河套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初,季氏从北曲村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两条沙河之间,故名。随着居民繁增,分为东、西两村,此位西,称“西河套”。   政区人口    西河套村位于域境中部、胶州湾北岸,南距环胶州湾高速公路0.3公里,胶、马公路从村中通过。建国后为社、乡、镇机关驻地,农历四、九逢集,是全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4年7月,西河套村改为西河套社区。土地总面积1939.2亩,其中耕地496亩。有居民500户,人口1267人。   经济状况 二、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起了窑厂、锯木厂、汽车修理厂、养鸡厂、运输业、建筑业、各种建筑材料专卖店、土产杂品店、饮食服务业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先后建起了煤气站、建筑材料厂、奶牛场、树木花草种植场、农机维修站、金属加工点等12家,商业网点共计98家,海滩养殖户49家,共养殖蚬、蛤蜊600余亩。   社会事业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里建起了自来水塔一座,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投资10万元,进行街道整修,共砌筑环形边渠和主街道两侧边渠2000米。有430户村民住上了以砖混结构的标准化瓦房,有52户住进了宽敞明亮高标准装饰的楼房。拥有施工的大型工程运载汽车7辆、挖掘机5台、营运的中小型汽车37辆、大型客车1辆、面包车10辆、轿车4辆、摩托车170辆,彩色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音响等1300余件,安装电话368部,手机320部。2004年,全村总收入2800万元,人均收入4846元。自2000年到2004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96人,参保率达95.2%,投保额287497元;有1209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19%,投保额11900.5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1112  

上疃社区

  上疃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据上疃村《王氏家谱》记载,王氏祖“沂”早在明永乐年间以前就在此居住,“永乐”战乱时,王氏一家躲在枯井内避过灾难,而后重整家园,繁衍生息。上疃村以“疃”名村,因地势较高,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6公里处,东邻街道工业园,南距环胶州湾高速公路0.5公里,北有正阳路从境内通过。2004年8月,上疃村改为上疃社区。土地总面积4083.6亩。其中耕地面积1146亩。有居民1020户,2621人。   经济状况 全社区有织网、水产品加工、渔具加工等个体私营企业45家,食品、餐饮、服装加工、百货等服务行业36家。2004年,经济总收入7286万元,人均收入4800元。   优势产业 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共有100马力以上渔船50艘。2004年,渔业收入达2000万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累计投资100万元,整修了9条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主要道路两侧种植了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了村内环境。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保洁队伍,并配备一辆垃圾车,专门负责垃圾清运工作,改善了过去的脏乱差状况。把黄河水引进每家每户,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建立了老年人文化教育中心,设立了健身室、娱乐室、图书室、活动室,购买了大型健身设备,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全社区有大型汽车10辆,中型运输车26辆,15户家庭已拥有了私人轿车。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5%,空调、洗衣机、冰箱、彩电、手机等已进入千家万户。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57人,参保率达89.8%,投保额达518917元;有1913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64%,投保额达48619.5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029247   

潮海东社区

  潮海-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中期,徐氏从东徐戈庄(现赵家岭村)迁临海处立潮海村。1961年4月,潮海村成立了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9月,两个大队各建立了村民委员会,此位东,故名。   政区人口    潮海东村坐落于胶州湾北岸,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4公里处,村后是青岛出口加工区。2004年8月,潮海东村改为潮海-区。土地总面积5248.3亩,其中耕地700亩。有居民810户,人口2100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8年青岛市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在潮海东村落户。1995年引进美国独资企业“青岛安盛金属实业有限公司”。2000年,该企业与广源发集团合作,现实际利用外资83万美元,内资1450万人民币。个体私营企业14家,各种服务行业41家,从业人员300余人。和潮海西社区建中心街道集贸市场1处。2004年经济总收入5710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   优势产业 潮海-区前紧靠胶州湾,海产资源丰富,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现有 10马力以下机船6艘,12—60马力机船13艘,150马力以上机船8艘,水产品年产量11646吨,产值266万元,2003年水产品年产量10215吨,产值750万元。2004年,渔业产值达到1346万元。   1979年,建虾池200亩试养对虾,亩产100余斤,获得成功。到1988年个体养虾户发展到20多户,虾池总面积达到1100余亩,亩产最高达150公斤,总产值达408万元。   社会事业 1985年投资20万元建起了村委办公楼、幼儿园,并将幼儿园装修,院内进行美化、绿化,玩具、体育等娱乐器材更换一新。1988年,投资38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户户吃上黄河水。2002年,潮海东、潮海西和尚家沟3个村合办河套第一小学,总投资180万元;投资250万元,对全村住房、街道进一步进行规划修整,其中修整街道4320米,铺沥青5240平方米。有七户居民建起了商业网点二层楼房,每户200平方米,实用面积192平方米,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每年向“五保”户、困难户、残废军人、列军属及65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和独生子女奖金达15万元。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00人,参保率达97﹪,投保额达444537元。有197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投保额50287元。自1984年起潮海东村连年被市区评为文明村。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7085   

孙哥庄东社区

  孙哥庄-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祖“孝”由云南跤趾国嘎嘎县迁此建村,冠姓取名“孙哥庄”。1961年孙哥庄村分为东西两个大队,1984年各设村民委员会,此位东,故名。   政区人口    孙哥庄东村与孙哥庄西村为一个自然村,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西南2.3公里处,南濒胶州湾,北靠胶州湾高速公路。土地总面积2320.9亩,其中耕地1210亩,2002年被青岛出口加工区征用1210亩,余下的由村民承包耕种。2004年8月,孙哥庄东村改为孙哥庄-区。有居民900户,2340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发展的重点,由于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几年来,普威、宏信、得而福、青岛旭阳、青啤麦芽等一批内外资企业陆续落户孙哥庄-区。个体私营企业及服务业有养鸡场、养猪场、海水养殖场、渔船修造厂、渔网加工厂、塑料制品厂、制刷厂、渔港加油站以及渔需物资商店等60余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4.5:18.2:27.3。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996万元,人均收入4829元。   优势产业 渔业生产发展迅速,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81年,渔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2000年大马力渔船发展到60艘,达7428马力,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200吨,总产值1800万元,人均收入达3960元,被评为河套镇经济强村。2003年渔业总产量3019吨,产值达到3190万元。2004年,渔业产值296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社区累计投资100余万元,修筑了纵横8条大街和3条进社区路,并与通往街道办事处的主道路相接,各条道路都以柏油或水泥硬化;设立了卫生设施,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引黄河水进社区,户户吃上自来水;建起了五层高居民楼3000多平方米;全社区安装固定电话625部,移动电话(手机)250部,拥有电视机840台,电视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个人购置机动车100多辆,轿车、面包车9辆。从1998年开始连续多年被评为区级文明村庄和模范村委会。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80人,参保率达94.8%,投保额达58786元;有2336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投保额59245人。从2003年开始,对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每人每月发给10元,对“五保户”、困难户、残疾者都有优抚和补助。   联系电话 0086-532-87022046 87022048 87022698   传 真:0086-532-87022698   

东河套社区

  东河套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王氏祖从云南迁此建村,以姓冠名“王家庄”。后季氏祖、吕氏祖相继迁来,又易名河套村。因此村位于沙河东边,与沙河西边的河套村相邻,故按方位称“东河套”   政区人口    东河套村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东南1.5公里处,南濒胶州湾,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横贯村南,胶马公路从村中通过。2004年7月,东河套村改为东河套社区。全社区土地总面积696.9亩,其中耕地175亩。有居民206户,533人。   经济状况 第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共有五金、塑钢、修理、餐饮、百货、饲养等个体私营业户18家;有从事货运的大汽车3部,从事客运的出租车3辆。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870万元,人均收入4878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社区共投入1280.2万元用于社区建设。修街道3条,主要街道沥青硬化,安装路灯,绿化、美化,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建设住宅楼2座,总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引黄河水进村,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建学校1所,幼儿园1所,保健室1处。建垃圾池22个,成立专门的保洁队伍。社区80%的农户的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160部。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7人,参保率达98.4%,投保额达140471元;有47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4.95%,投保额30823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3656  

尚家沟社区

  尚家沟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商氏从云南迁此建村,因村前有条深沟,冠姓取名“商家沟”,后来,商氏迁走,刘氏自山角村迁来居此,仍沿用原名。清末以后,“商家沟”逐步演化为“尚家沟”。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以南2公里处,南濒胶州湾,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横贯村北。土地总面积3004.7亩。其中耕地894亩。由于青岛出口加工区征用土地,全村耕地仅剩297亩。2004年8月,尚家沟村改为尚家沟社区,有居民731户,1974人。      社区新村   经济状况 二、三产业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个体私营企业16家,从业人员15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26家,从业人员80人,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人均收入4898.7元。   优势产业 1988年尚家沟村与青岛食品公司联合建立了尚家沟村养鸡场,总投资1300万元,占地面积218亩,饲养蛋鸡20万多只,年利润60多万元。在尚家沟联合养鸡场的带动下,个体养鸡场迅速发展到 20多个,荣获“青岛养鸡第一村”的称号。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140万元,硬化了村内的主要街道,街道两旁全部绿化,红花绿树,四季常青。建立了专职保洁队伍,及时清扫垃圾。投资3万元,建起了文化大院,成为区级文化先进村。投资13万元建立了幼儿园。投资70万元与潮海村联合建成了河套第一小学。随着青岛出口加工区的启动,社区实施整体搬迁规划,2005年底,居民楼将全部搬进新建的居民楼。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42人,参保率达92.8%,投保额达383225元;有194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投保额49357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023146   

韩家庄社区

  韩家庄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韩氏祖“忠”公,从-贾村广济寺大槐树底徙山东潍阳(今潍坊)东关,后奉命迁入寨里(今胶南韩家寨),又移居胶州湾北岸立村,以姓冠村名“韩家庄”。   政区人口    韩家庄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东南2公里处,南濒胶州湾,隔海与青岛、胶南相望,胶(胶州)马(上马)公路横贯村中,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横贯村南。2004年8月,韩家庄村改为韩家庄社区。全社区土地总面积752亩,其中耕地330亩。有居民229户,人口560人。      社区办公楼   经济状况 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946.4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面貌的大变化,村民由破旧的草房到住上整齐划一宽敞明亮、装修考究的四合院大瓦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交通、通讯工具不断发展。到2004年,全社区每百户拥有彩电175台、摩托车103辆、洗衣机30台、电冰箱(柜)112台、电风扇170台、VCD86台、电话机154部、手机66部、三轮车12辆、小面包客车4辆,轿车8辆。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52人,参保率达97.5%,投保额181101元,有522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21%,投保额13322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1076   

胡庆社区

  胡庆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3年—1485年),刘氏祖“守信”从李仙庄迁此生有野葫茼的地方建村,故名“葫苘村”。清朝同治年间演化成“胡庆”。   政区人口    位于城阳区西部,河套街道办事处以东2公里,南靠胶州湾,环胶州湾高速公路500米处横贯村南,村北紧靠胶马公路。2004年8月,胡庆村改为胡庆社区,共有土地总面积2689.9亩,其中耕地面积350亩。居民399户,人口1092人。      社区大院   经济状况 个体私营经济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到2002年共有私营企业12家,个体商业户60余家。其中,有6个建筑施工队,技术人员200余人。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33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905万元。   优势产业 青岛城阳双喜制衣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1200万元,上缴利税110万元。青岛宏通建材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400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青岛永盛电信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200万元,上缴税金11万元。      社区大街   社会事业 1979年开始了旧村改造工作,共砌路边排水沟2200米,并对1万多平方米的大街进行了硬化,环境卫生有专人管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起了幼儿园、保健室。1984年全村拉上自来水,家家户户通水,彻底解决了历史以来缺水、挑水吃的历史。1993年投资20万元与韩家庄、东河套、西河套联合组建小学1所。1995年引进黄河水,户户吃上黄河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吃咸水的历史。2003年春,为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居委会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文化大院,并成立了秧歌队、舞蹈队、太极拳队、图书阅览室和柳腔剧团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社区90%的居民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316部。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18人,参保率达94.9%,投保额达239635元。有98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73%,投保额25085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821070   

罗家营社区

  罗家营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罗氏祖“道明”从云南安阳县迁来建村,故称“罗家”,后冠姓取名“罗家营”。   政区人口    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西南4.1公里,大沽河下游东岸,南濒胶州湾,隔海与青岛、黄岛相望;北靠环胶州湾高速公路。2004年8月,罗家营村改为罗家营社区。土地总面积12894.7亩,其中耕地面积935亩。有居民1293户,人口3306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设立了码头工业园和社区北部工业园区,投资300万元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达到水、电、路、通讯等“七通一平”标准。共引进外资企业3家,内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8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合同利用内资28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1700万元。2002年全村民营企业28家,年收入达40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14896万元,人均收入4900.2万元。   优势产业 海产资源丰富,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97年青岛市最大的内河渔港码头在村西大沽河东岸落成。现有机动渔船118艘,从业渔民达1000余人。2003年全村水产品产量达到14530吨,总收入5650万元;2004年,渔业总收入5235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社区共投入240多万元用于社区建设,修街道8条,主要街道沥青化,安装路灯,绿化、美化,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建住宅楼4座,总建筑面积6240平方米,78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引黄河水进村,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建集贸市场一处;建学校1所,幼儿园1所;建保健室1处;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专门的保洁队伍。社区87﹪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961部,有线电视入户700余户。自1997年起,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02人,参保率达88.2﹪,投保额达156万元;有2823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91﹪,投保额7.18万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026117   

潮海西社区

  潮海西社区是山东省青岛城阳区河套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40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4。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孙哥庄西社区、小涧西社区、小涧东社区、大涧社区、孟家社区、赵家岭社区、山角社区、西河套社区、上疃社区、潮海东社区、孙哥庄东社区、东河套社区、尚家沟社区、韩家庄社区、胡庆社区、罗家营社区、下疃社区相邻。  

下疃社区

  下疃社区居委会   村庄由来 下疃村原名“丁家庄”,相传系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丁、王二姓所建。后丁氏迁至他乡,只有王姓人氏在此居住。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崔氏祖“士贤”由青州府寿光县徙居此地,因地处上疃村之下,故改名“下疃村”。   政区人口    下疃村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西2.1公里,西临大沽河,北靠桃源河。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胶马路横贯村南,正阳西路直达村北。2004年8月,下疃村改为下疃社区。土地总面积2737.5亩,其中耕地面积776亩。有居民713户,2026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社区后正阳路北侧500亩土地,已规划为街道工业园,园内进行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共引进外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万美元。有制网、海产品加工、五金、塑料、通讯等个体私营企业12家;食品加工、餐饮、民用维修等服务行业25家。全社区拥有大型汽车4辆,营运的中型汽车、面包车16辆、轿车4辆、摩托车500辆、彩色电视机700台,冰箱、洗衣机、空调、音箱750件,安装电话580部、手机34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320户,600户村民住上了高标准规划的住房。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700万元,人均收入4689元。   优势产业 海产资源丰富,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持之一。2004年共有100马力以上渔船20艘,100马力以下的渔船19艘,从业渔民382人,水产品总量为4447吨。渔业收入达到2000万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先后投资100万元,修路4条共2200米,建桥梁11座;拆除旧房修整街道,砌路边沟、环形边沟共7000米;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专业卫生保洁队,负责垃圾清运和绿化。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里埋设黄河水管道两条,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发放独生子女备用金和为困难群众、“五保”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等各种费用60余万元。自2000年起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2001年被评为青岛市安全村庄。全社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834人,参保率76.1%,投保额314640元;有1583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29%,投保额40176元。   联系电话 0086-532-87029157   


山角社区特产大全




山角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