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村庄由来 大同年代久远,源于青磨孙家街孙氏大同之名。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居民和农户杂居的区域。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升级为高级社,1958年成为城关人民公社大同大队。1980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胶县城关街道办事处,1984年该属城镇阜安街道管理处,大同大队改行政村,成立村委会,1996年组建大同村(居)居民委员会,村居合一。
政区人口 大同居委会东与古河农场接壤,西临大鱼市街,南与水寨相望,北靠向阳居委会。全村现有690户,1760口人,版图面积5平方公里,村居占地300多亩。
经济状况 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有了商业活动和加工贸易,村内积累资金,积极操作,开办集体企业,收入随之增长。1992年以后,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业户和企业成长壮大。到2005年底,全村拥有外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家,个体私营业户200多家,实现税金1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670元。
社会事业 为给村民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该村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水、电、路、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村委每年对60岁以上老人法800元生活补贴,全村电视、电环普及率100%。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13904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1001 | 266000 | 0532 | 查看 大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茶庵社区 |
茶庵居委会 村庄由来 相传茶庵建村于清朝(年代不详)村东原为赴莱州府的大道,每年知府巡检州事,先到该村佛爷庙吃茶,以待州官迎接,遂将庙取名茶庵。茶庵名振,沿为村名。70年代未、80年代初,因修建铁路货场、胶州路拓宽、胶州公园扩建、新建湖州路等,将本村土地全部占用,于1989年11月农转非。经有关部门批准,由茶庵村更名为茶庵居委会。 政区人口 茶庵居委会座落在旧城北部,东靠前进街,西靠苏州路,南靠胶州路,北靠胶济铁路货场,交通特别方便,商贸环境好,升值潜力大,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全村共7个姓氏245户,680人,其中男339人,女341人,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 经济状况 建国后,村内主要是粮食生产,每年产粮67450斤,单产482斤,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20万元,总产值为50万元,上交税金5000元;1988年固定资产30万元,总产值为260万元,上交税金1.5万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55万元,总产值再增为1530万元,上交税金为13万元;茶庵居委会极有发展潜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在阜安工业一园、二园引进绿化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圣洁消毒净化设备有限公司、三旺纺织有限公司、瑞力特机械有限公司、赛恩特钢结构有限公司、汇瑞普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吉安钢结构有限公司、欧联达钢结构有限公司、三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内资企业。累计引进内资企业13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5家。2005年经济收入2292万元,人均纯收入7759元,上交税金246万元,固定资产投入2800万元,合同利用内资25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1200万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矮-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80年代后至90年代村民由矮小的平房翻建成高宽明的平房和二层小楼,对村内街巷进行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雨污水排汇流畅,至2005年,茶庵居委会共有街巷26条,均进行了水泥硬化,全长共计1900米。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委会加强文化大院建设,对文化大院进行了规划建设,建起了100平方米,可藏书2万册的图书阅览室,建起桌椅配套,能容纳50人学习的科普夜校、家长学校、对居委会进行了绿化、亮化,成为群众晚间活动的灯光舞场。1990年对老年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凡男55周岁,女50周岁的老年人,每年按1000元至2000元不等领取养老金。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居群众以争做“文明居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10多年被评为青岛市、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13717 |
向阳村 |
向阳 村庄由来 原名小朱屯村,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咸丰年间就有一百多户。捻军围攻胶城时,村内财主被抢相继搬走,只剩47户穷人。一九五年合化时与茶庵、站东(黄家屯)合并成立“五爱”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五爱”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1960年底“五爱”大队分离,成为城关公社小朱屯生产大队,1968年10月更名为胶县城关人民公社向阳生产大队,1989年11月经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因修铁路胶济复线占地过多,全村农转非,更名为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向阳居委会至今。 政区人口 向阳居委会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地处市区商贸中心,西邻青岛利群集团胶州商厦,北邻向阳市场,东邻胶州公园,是一个传统的商贸地带。全村126户,413人,系农转非村(居)。 经济状况 60年代固定资产4564元,总收入10322元,上交税986元,人均分配44元;70年代固定资产17090元,总收入34410元,上交税1026元,人均分配59元;80年代固定资产201812元,总收入200710元,上交税395元,人均分配230元;90年代固定资产2205700元,总收入4650256元,上交税214100元;2004年固定资产12980000元,总收入81927800元,上交税3403738元;2005年全村完成总收入7.14亿元,出口创汇3099万美元,上缴税1600万元,人均总收入8700元,生产性固定资产1.2亿元,现辖区内共有成规模的外资、内资、民营企业18家,主要经营服装加工、针织、皮衣、机械加工等项目。基中远东信元制衣有限公司和亚平宁制衣有限公司是我市服装、皮衣加工的龙头企业,2005年荣获市二十强民营企业光荣称号。 村居建设 按照市政府旧城改造的统一部署,2005年在办事处的领导下进行村庄改造,面积达96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220平方米,总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是集金融、商贸和居住的理想场所,是胶州市老城区的黄金地带。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民住条件,对带动三产发展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集体经济取得突破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委会加强村民文化建设,建起了约30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会议室,既可召开村民大会,又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对本居女50周岁,男60周岁的村民每月可领到80-120元的生活补助金,并于老人节、春节发放一定的节日补助,冬季每人发500公斤的取暖优质块煤,保障了老年村民的生活来源,有效的避免了各种家庭纠纷,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人人讲文明,讲团结,蔚然成风,近几年来未发生打架斗殴及-事件。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十年排名胶州市综合势力十强村庄。曾多次荣获山东省模范居委会,青岛市五个好党支部,连续23年保持青岛市文明村称号,连续十年排名胶州市综合实力十强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12695 |
南坦村 |
南坦 村庄由来 南坦街(村)位于胶城南部,由“神祉坛”而得名。史载,“神祉坛”在城南半里邑,人呼为南坛。南坦街(村)是几条传统街道的总称,包括苑家巷子街、崔家街、小井街、太平地街、栏干井街、小河子崖街、远望店子街、杨家庙街八条老街,这些街道大都是居住着居民与农民,居农交叉居住,因此既称为街道,又冠名为村落。合作化以后,这几条街都属南坦管理区和胜利大队管辖,1963年体制调整,原胜利大队一分为三,水寨、胜利、南坦各自独立,南坦逐渐成立了自己的生产大队。改革开放以后,公社解体,改为街道办事处,农业单位也随着改为村,演进为今天的行政体制。 政区人口 南坦村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北接徐州路,南靠扬州路,东邻阜安街道办事处水寨村,西连阜安街道办事处胜利村,居住区约1.1平方公里。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南坦村发展工商企业、房地产开发使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拥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迁人口。1995年,根据胶州市对城市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规定,组建南坦居委会,实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2005年,全村共有村民238户,655人,居民448户,1221人,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南坦村的经济原基本是以农业为主,主要是粮食和蔬菜收入,工副业项目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村先后建起废旧橡胶加工厂、水泥预制构件厂、调味食品厂、电缆厂、开发公司等20余家企业,工商业发展形式喜人,至今个体私营业户150余家,其中改制企业5家,外资企业2家。企业主要生产电线、电缆、耐火材料、水泥制品、钢结构、铁塔制造、涤棉布印染、加工制作、皮革、皮衣及服装制作等,拥有龙州商城一条街,布匹批发市场和阜安工业园内的铁路专用线,并在阜安工业园一园二园内投资建设了本村工业园区,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内外资企业,增加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14780万元,农民均收入8000元,综合经济势力位于胶州市前10名。 村居建设 南坦村村民住宅在88年前全部为平房,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于1989年在村围城河以南,规划建设了二层楼小区,共建设二层楼50套。1993年始,对沿街村民住宅和闲置土地、厂房进行开发改造,先后建起高层住宅房18栋,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网点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龙州商城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布匹批发市场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南坦路和清泉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并铺设了沥青路面,经市政府投资开通建设的泸州路,也带动了村集体私营企业的发展,随着胶州城区的南移,村南部横贯东西的扬州路成为一条中心道路。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不断加强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在村委办公楼建立起党员活动室、科普学校、娱乐室、电教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等,带动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在1989年秧歌比赛中获胶州市粮食杯奖。通过对村庄资料进行整理,建立起荣誉室,同时对办公楼大院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并被青岛市评为绿化先进单位。2002年为改善幼儿院的办学条件和设施,投资80万元,新建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双坦幼儿园,并对全村幼儿实行优惠入托。村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贺生日蛋糕一个,每季度领取180元至360元的生活补贴,村民每季度和春节得到米、面、油等食品的供应,村民的生活待遇逐步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两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联系电话 86-0532-87213986 |
高家庄村 |
高家庄 村庄由来 高家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胶州城区3公里处,当时有高姓先在这里居住,后有其他姓氏来这里落户,因以高姓为主命名高家庄。后来姓高的迁走或没有后代。虽然村中没有高姓,但后来的住户一直沿用其名。 政区人口 高家庄村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位于胶州市胶州东路北侧,胶州东外环路西侧,西临朱家庄村北临东环路小学。村庄北高南低,南北三条大街,中心大街直通胶州东路;东西大街有两条通胶州东外环路,交通便利。村东西横距240米,南北纵距280米,总面积67200平方米。近年来,虽着城市经济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村内的土地,逐步变成企业用地。2005年,全村共有147户,568人,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家庄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体制改革,村民开始发展第二产业。1993年开始村庄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1999年先后引进青岛佑信鞋业有限公司,胶州市环海织布厂,、青岛三益皮鞋厂等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到2005年,村委通过以商招商,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力度,在村内没有土地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办事处的号召,在阜安工业二园购置土地60多亩,建厂房、办公室13000平方米,用于招商。累计引进外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18家,合同利用内资9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5000万元。个体工商户60多家,从业人员26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600万元,其中工业总收入达到36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100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房均为平房,中华民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70年代末,村内逐渐将住房规划,由以前的村民房屋杂乱无章,规划成成行成排。并重新修一条新路直通胶州路。2001年开始在村后规划建设二层楼小区,共建成村民楼41户,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216户,建筑总面积31000平方米,人均住房达到48平方米。 1993年开始将村内的大街小巷重新整平,将原来的泥土路垫上砂石。随着经济发展,1996年村内进行规划,又在村前和村后修两条大街通东外环路,对村内的街道进行彻底改造,将大街两侧砌上排水沟,修筑水泥路面。2005年高家庄村,共有大街四条,均进行了亮化、水泥硬化,全长1300米。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变,为群众创造高标准的生活环境。1997年以来,村委会重新对村民文化大院进行规划,建起了可容纳120人的学习科普夜校、家长学校,即可召开村民大会,又可当图书阅览室。同时对村委大院进行了绿化、亮化,成为村民夜间活动的舞场。同时投资8万元修建了篮球场、门球场,使村民特别是老年人有了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两委为改善村民的业余生活,促进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前进。2001年,投资60万元,建起了希望之星幼儿园。几年来又先后投资十多万元,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成为胶州市一类幼儿园。老人老有所养,1998年开始对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到2005年,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按1100元领取养老金,且逐年递增。深入有效地开展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村民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年被青岛市、胶州市、办事处评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等多项英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262334 传 真:86-0532-82262044 |
朱家村 |
朱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末,由朱姓立村,名朱家庄。1980年9月,因县内重名,更名为朱家村。 政区人口 2005年,全村共114户,37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900万元,人均纯收入820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263359 |
赵家园村 |
赵家园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末(年月不详),由赵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赵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赵家园。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共220户,81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924万元,人均纯收入809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276208 |
邹家洼村 |
邹家洼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有邹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北洼地较多而得名。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共162户,62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5万元,人均纯收入8066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539 |
东五里堆村 |
东五里堆 村庄由来 东五里堆村建村之初,由冷姓、高姓、蔡姓三家组成,为胶城地主看坟为业,因距胶城衙门口五里且地势较高故尔得名,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之后张姓、单姓、周姓、刘姓等十多个姓的流民不断聚集而成村。 政区人口 东五里堆村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北接阜安工业园,南邻交运集团,东邻阜安街道办事处朱家庄村,西接阜安街道办事处西五里堆村。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本村企业利用,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乡迁来人口。2006年全村有80户,286人,其中男122人,女164人,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东五里堆村的经济初期基本是以农业为主,1993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至2006年,引进内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内资21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1985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户,从业人员180人,2006年经济总收入2610万元,其中工业总收入达1979万元,占村经济总收入的76%,人均收入8628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旧平房,现在全村住房逐步改善,在旧村以东建设了二层楼小区,建设二层楼77套,我村在村北建设厂房一处,车间为3600平方米。近几年来对村内街上进行彻底改造,修筑了水泥路面,路边铺设排水沟,使街上路面平坦、雨、污水排泄流畅。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村里有图书角、有桌椅配套,凡有本村农业户口的村民,每年年底有生活补贴,老人节年满60岁的老人有600-800元不等的养老保险,幼儿入托有补贴,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作“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 联系电话 86-0532-82262617 |
涝洼村 |
涝洼村 村庄由来 相传始于清朝年间,有赵、高、刘姓人家逃荒至涝洼现址荒芜地。棚户相居,因地处洼涝地带,北高南低,命村名涝洼村。 政区人口 涝洼村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北接北关街道办事处松园村,南靠挪庄、胡家庄村、东邻孙家岭村,西连北岭居委会,东西横距约500米,南北纵距约500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2005年全村有180户,498人,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涝洼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1990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处城区优势发展经济,到2005年先后成立了饲料厂、童鞋童装厂、物资站、铁路专线货场、川一化工有限公司等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庄住宅均为平房,2000年,村庄南迁至市南区,占地51.84亩,高层楼10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老村进行了水泥硬化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建起平房16间的办公室和文化大院,1989年对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凡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年可领取240元的养老金及物品一宗,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的创三房(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曾被胶州市评为“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87702 |
孙家岭村 |
孙家岭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为孙姓立村,因地处土岭而得名。 政区人口 孙家岭村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北接北关办事处杨戈庄,西临阜安办事处涝洼村,东邻发办事处西五里堆村,南靠阜安办事处挪庄。东西横距0.5公里,南北纵距0.7公里,总面积0.35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孙家岭工商企业利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的居民和外乡流动人口。1995年,根据胶州市对城市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规定,建成孙家岭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委员会的牌子,一套班子。2005年,全村有169户,共有人口580人,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家岭村地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9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镀锌厂、鞋厂、窗帘厂、印花厂等10多家企业。1990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2年,引进一家三合松惠家具有限公司,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至2005年,引进外资企业2家,合同资2家,实际利用内资1000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0家,从业人员26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0.5亿元,其中工业总收入0.25余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53万元,人均收入8736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90年代至今,先后建起三栋村民楼,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996年,孙家岭村实施《胶州城总体规划》,对村内街巷进行了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雨、污水排泄流畅。至2005年,孙家岭平房内平房区域共有街巷4条,均进行了水泥硬化,全长12000米。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户17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219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1999年春,村两委对村民文化大院重新进行了规划建设,建了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建起村民会议室,可召开村民大会,又可开展文娱活动,桌椅配套,能容纳50人学习的科普夜校、家长学校。同时对办公楼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成为群众晚间活动的灯光广场。2001年8月,建起了孙家岭幼儿园,6年来,先后投资20万元,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并对全村幼儿实行免费入托。孙家岭幼儿园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1996年以来,对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凡男60岁,女60岁的老人,每年按1000元左右的标准领取养老金,并且每人生日明一个鲜奶蛋糕。自2002年以来,每年给村民发放12万左右的福利。深入有效的开展了群众性的“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 联系电话 86-0532-87287637 |
挪庄村 |
挪庄 村庄由来 约于清道光年间(1820年前后),由近城各村析出的民户组成,最初只有李、张、王姓,据称,最早是李姓于道光年间由营海镇大后旺迁入,他先在法家茔落脚,又转谭家茔稍留,最后选中这片荒野定居立村,随后张姓始迁祖张姓与胡家庄杨姓女结为夫妻,由杨家林(现)北关街道办事处迁居至此村落户,不久王姓始造祖弟兄由西石河村(今云溪街道办事处)随即迁来,繁衍至今已历八世。1976年挪庄成立第一生产大队,1978年11月,改革开放以后,胶县又回归青岛市,1982年撤销人民公社,1983年改归大庄乡,并依据胶政发(83)18号文件成立挪庄村民委员会。1988年1月改归阜安街道办事处辖,1996年土地被征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1996)23号文件《关于将胶州市部分无地农民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批复》转为城镇居民户口,1996年4月成立挪庄居民委员会至今。 政区人口 挪庄居委会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东连胡家庄、西靠干休所居委会、南靠实验中学、北邻涝洼,正面是胶州东路,门前是胡家庄公交车站,交通特别方便,这里商贸环境好,升值潜力大,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总面积0.25平方公里,2005年有居民210户、610人。 经济状况 下面的数字可以窥见这个村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面貌。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村固定资产2万元,总产值1.5万元,人均产值60元,上交税金4500元;1988年,改革开放的上升期,固定资产28.4万元,总产值为2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4000元,上交税金1.12万元;1998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期,固定资产为1977万元,总产值再增为5000万元,人均产值增多64000元,上交税金为309万元;2005年改革开放的热潮期,固定资产为6620元,总产值猛增为1.7亿元,至2005年引进个体私营业户50多家,经济总收入达1.55亿,包括工业收入1.3亿,人均收入6300元。 村庄建设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连年来,挪庄工业投资180万元,工业园投资30万元,自来水88年以来投入12万元,供电自81年以来投入了20万元,硬化路面8000平方米,共投入30万元,排水沟投入20万元,学校、幼儿园累计投入25万元,建造办公楼投入200余万元,1995年建造的挪庄居民楼改善了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 社会事业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积极倡导文化娱乐活动,利用文化大院、图书室,全面提高广大居民的整体素质,并规定,凡男满60岁、女55岁,每年发720元,年满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1200元,其他居民平时的一切费用连同农村合作医疗都不再另行收取,学龄前儿童全部入托。挪庄居民委会员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胶州市十强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87411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最早因为看茔立村,取名胡家茔。有说胡姓立村,当时此地多坟茔。何时改名不详。《州志》标胡家庄。有说村建于明朝。 政区人口 胡家庄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东靠西五里堆、西靠挪庄居委会、南靠胶州市实验中学、北靠孙家岭。胡家庄总面积0.32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乡迁来人口。1992年土地被征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1996)23号文件《关于将胶州市部分无地农民的农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批复转为城镇居民户口》。1996年成立胡家庄居民委员会。2005年全居有居民117户,385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家庄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商业企业,先后成立了胶州市东州实业公司、胶州市东州汽修厂、东州地板厂、建材公司等10余家企业。90年代,居委会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5年先后引进青岛东西木业有限公司、青岛大进风力机械有限公司、青岛辰楦木业有限公司三家外资企业,后又引进青岛晓天工贸有限公司、青岛飞羽服装厂、青岛首业家具有限公司、青岛金三宇路桥护栏有限公司等六家内资企业,带动了居委会的经济发展。到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内资200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达到1.1亿元,人均收入达到7600元以上。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委会先后开发三栋住宅楼,建筑总面积13000平方米,改善了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委会加强居民文化大院建设,投入部分资金购置配套的桌椅,建立了可容纳50人学习的科普学校,为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水平,先后购置了电视、音响设备,还购置了大量的图书,建起了图书阅览室等。居委会对困难的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视情发放保障金,对男60岁,女55岁的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现每月按70—100元不等进行发放养老金。深入有效地开展“平安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居民自觉养成关心公益事业,遵纪守法,维护公共利益的思想觉悟。居委会多次被评为“模范村庄”、“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7289503 |
胜利村 |
胜利村(居) 村庄由来 胜利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1369年),胶州城区西南部1.5公里处,有3个以烧窑业户为主居住的邻近村落,人们据其所处位置,分别将其以西窑头、北窑头、南窑头命名。城区西南1公里处有明朝将军连洗之所建家园1处,人们将其称为连家园,虽该园明朝被毁,但因百姓在原址上建房居住,其名一直沿用。城区南部1.5公里有明朝曾任浙江绍兴知府杨可久所建家庙1处,人们将其称为杨家庙,庙宇虽于解放前被毁,但因该处渐成群众居住之所,故一直沿用其名。清朝末期,胶州城内赵氏大户在城南2公里三里河以北建宗族墓地,在墓地北侧栽植17余亩橡子树林,树林北侧初由守墓人居住,后逐渐形成村落,遂以橡子树林命名。日伪时期,橡子树林虽遭日军伐用,但村名一直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胜利村的存在形式就是6个自然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村合而为一,始称胜利村,相沿至今。 政区人口 胜利村隶属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北接中云街道办事处方井居民委员会,南靠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东邻阜安街道办事处南坦村,西连中云街道办事处河头源村。东西横距0.8公里,南北纵距1.4公里,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胜利村工商企业利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乡迁来人口。1995年,根据胶州市对城市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规定,组建胜利居民委员会,实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2005年,全村有478户,1380人,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胜利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水泥预制件厂、安装队、矿山机械厂、电缆厂、建筑公司等20余家企业。1990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2年先后引进青岛台一制帽有限公司、青岛喜结皮衣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外商独资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大小发展,成为胶州市外向型经济先进村。2005年,全村完成经济总收入4.3亿元,实现利税2800万元,集体资产达到2.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6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杨家庙前、围城河以北,规划建设了二层楼小区,建设二层楼126套。90年代初期开始,对沿街村民住房,从连家园小区开始,到北窑头、南窑头小区等进行开发改造,先后建起高层村(居)民楼24栋,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1983年,胜利村实施《胶县县城总体规划》,对村内街巷进行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雨、污水排泄流畅。至2005年,胜利村平房区域街巷均进行了水泥硬化。经市政府投资拓宽后,村内自北向南的广州南路,成为胶州市纵贯南北的一条道路。村南部横贯东西的扬州路成为胶州市南外环路,2001年,随着胶州城区的南移,扬州路逐渐成为胶州市横贯东西的一条中心道路。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1999年春,村两委对村民文化大院重新进行了规划建设,建起了200平方米、可藏书10万册的图书阅览室;建起了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健身室;购置了价值6万多元的多功能健身器、按摩椅、乒乓球台等器材;建起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村民礼堂,室内有霓虹灯和音响,既可召开村民大会,又可开展文娱活动;建起桌椅配套,能容纳70人学习的科普夜校、家长学校。通过对村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展板7块,各种图片200幅,建起了“荣誉室”。同时对办公楼大院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成为群众晚间活动的灯光舞场。1981年5月,建起了胜利幼儿园。21年来,先后投资250多万元,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并对全村幼儿实行免费入托。胜利幼儿园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示范幼儿园”。1986年对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凡男60岁、女55岁的老人,每年按2000元至3000元不等领取养老金。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10多年被评为胶州市“十强村庄”、青岛市“百强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11629 |
水寨村 |
水寨 村庄由来 水寨的名称来历,传说不一:有说一百多年前该地东二百米处为水门,是古代船只停泊的地方,在海庙北有一土埠,名曰水寨;一说为古代驻扎水兵的营垒;一说周围低洼易涝,独此地高,名叫水寨。 政区人口 位于阜安办事处南部,东到云溪新村,西接常州路,南邻七公司技校,北靠云溪河。街区南北长1公里多,东西宽约500米,占地820多亩。包括崔家牌坊街、高家场街、无拐巷、五步桥街、南观街、水寨街(即现今常州路的一部分),共五条半老街,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居民区。原有居民300多户,1200多人口。由于旧城区拆迁,新小区扩建,新老住户搬迁,居民较原来增加不少,到2006年12月,住户已达1500户,人口已近4000人,其中男1990人,女2010人。 经济状况 1996年,水寨的农业用地已全部为新城区改造征用,农业户口纷纷转“非”,多种经济迅速发展,私营、个体企业达62处(包括改制企业4处),主要产品有轧辊、塑料制造、汽车维修、棉毛成品制作等。其中有些产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例如,生产离心轧辊的“青岛华冶厂”,只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就由一家小的集体厂子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一千多万、年产值达二千多万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股份制企业,产品对口销售给青钢、济钢、莱钢等几个大钢厂,甚至还一度远涉重洋销到了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2005年在阜安工业园新建三栋厂房,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已交付外资企业美国客户宝惟家饰公司使用,每年可收回租金150万元。 村居建设 2003年起,随旧城改造建新房40000平方米,全区60%以上的居民住上楼房。 社会事业 全村(居)每年发给6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金20余万元,自2003年开始,每年发给50至59岁居民实物折款2万余元。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阜安街道办事处先进党支部。水寨村也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91971 |
大同村 |
大同 村庄由来 大同年代久远,源于青磨孙家街孙氏大同之名。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居民和农户杂居的区域。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升级为高级社,1958年成为城关人民公社大同大队。1980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胶县城关街道办事处,1984年该属城镇阜安街道管理处,大同大队改行政村,成立村委会,1996年组建大同村(居)居民委员会,村居合一。 政区人口 大同居委会东与古河农场接壤,西临大鱼市街,南与水寨相望,北靠向阳居委会。全村现有690户,1760口人,版图面积5平方公里,村居占地300多亩。 经济状况 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有了商业活动和加工贸易,村内积累资金,积极操作,开办集体企业,收入随之增长。1992年以后,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业户和企业成长壮大。到2005年底,全村拥有外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家,个体私营业户200多家,实现税金1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670元。 社会事业 为给村民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该村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水、电、路、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村委每年对60岁以上老人法800元生活补贴,全村电视、电环普及率100%。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13904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