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西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由于离城近,乡下人进城多在此投宿住店,故取名乡店。后匡姓选择墓地到此定居,村庄逐渐改为匡家庄。后因重名,以其位置在胶县火车站西,于1980年9月更名为站西。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共135户,3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700万元,人均纯收入717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250356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1002 | 266000 | 0532 | 查看 站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宋戈庄村 |
东宋戈庄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胶州建城后贸易兴隆,穷苦人无钱进城,遂在城外定居做买卖,以宋姓为早,故名宋戈庄。解放后分为三村,此村在东,简称东宋。现有230户700余人。 政区人口 东宋戈庄村位于胶州市城乡结合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公里处,东依胶州市区,西与中宋戈庄、西宋戈庄相接、南靠北卧龙、北接响堂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土地总面积720亩,其中二、三产业占地400亩,耕地60亩,村庄面积260亩。有兰州西路、徐州路、泰州路三条连接市区与境外的要道穿村而过。东侧有西湖公园相伴,云溪河半边环绕。距环海高速公路4.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状况 1973年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1年村集体购进脱粒机4台,50拖拉机1台,使粮食产量达到亩产400多公斤,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的二、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到东宋村投资建厂,1997年全村土地逐步发展成市场与二、三产业,有青岛会翔木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广大制衣公司、青岛广金源制衣有限公司、青岛鑫华兴塑机有限公司、青岛华特公司等,到2005年,全村外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50多家。到2005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家,实际利用外资6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内资3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4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70多万元,人均收入6449元,至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328户,房屋建筑总面积50000平方米,村民住宅楼达到5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对村民发放的福利不断提高,村民子女考上大学以后发放奖学金400-800元,凡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由每年的100元增加到600元,对独生子女实行了备用金保险制度。针对有重大疾病的村民每年给予补助100-500元不等,对有残疾的村民给予每年500-1500元的生活补助,全体村民免交五项统筹。村民家中家家有电话、户户有电视,有摩托车的家庭达到95%以上,家庭用轿车与运输车30多辆。多次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86170 |
中云村 |
中云村 村庄由来 中云村是在解放后,由友好合作社发展而来。全村地处市区,因城市建设,村民居住分散,为加强管理成立6个村民小组。辖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紧靠振华小学和中学,距火车站和汽车站不足一公里。1995年,根据胶州市对城市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规定,组建中云居民委员会,实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 政区人口 中云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北接凤凰庄居民委员会,南靠捎门里居委会,东邻芙蓉居委会,西连振华居委会。全村244户,602人,均为汉族。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前我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5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了中云修配厂,中云饭店和橡胶厂,照相馆,鞋厂,机械厂和钢挫厂。1992年开发建设了村民楼。1990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2年先后引进青岛凯喜皮革有限公司、韩林工艺有限公司和多福皮革和天泽制衣以及青岛玉美工艺等多家外商独资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大小发展,成为胶州市外向型经济先进村。至2005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20家,合同利用内资3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3000 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60户,从业人员50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6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20 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1999年春,村两委对村民文化大院重新进行了规划建设,建起了门球场,老年活动室、购置了乒乓球台等器材;建起桌椅配套,能容纳120人学习的科普夜校、家长学校。同时对办公楼大院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成为群众晚间活动的灯光舞场。1973年5月,建起了中云村幼儿园。21年来,先后投资80多万元,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并对全村幼儿实行免费入托。集体为村民负担“三提五统”等费用,补助办理养老保险,对男村民60周岁,女村民55周岁,每季度发放150元的生活补贴,对独生子女办理备用金保险,每位村民发放面粉两袋,年底五好家庭发放物质奖励。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10多年被评为胶州市“十强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56283 传 真:86-0532-87256038 |
响堂村 |
响堂村 村庄由来 响堂村是解放后,由二里河村(原名曙光社)、中云村(原名友好社),三个自然村组成,原名红星社,响堂村是由响堂街而成名为响堂村的,当时属胶县城关镇华乡领导,1955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与二里河村中云村分治。 政区人口 响堂村位于胶州市区西部,北依二里河,南靠郭家庄,东邻中云村,西与东宋戈庄相接,隶属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全村共有378户,总人口1081人,1996年人均收入7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33000元,2002年人均收入6800元,经济总收入1.24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4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670万元. 1992年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1999年被授予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连续九年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妇代会,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青岛市花园式单位,青岛市计划生育模范村,青岛市计生协会先进村,青岛市老年体育工作先进村,青岛市绿色村庄。 经济状况 第一产业 自互助组合作化以来,本村粮食产量均在200公斤以下,自1973年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使粮食产量逐年增收,在74年至76年期间打机井4口,修水库2处,到79年粮食产量己达到了400多公斤,解决了响堂村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工企业的不断增加,耕地逐年减少,现在全村共有耕地90亩。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建于1973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较迟缓,收入很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拉动,党支部带领群众开拓创新,积极发展工业,先后建起了机械厂,胶木厂,针织厂,榨油厂,铜铝铸造厂,汽车修配厂,建筑公司,旅社,电子研究所,焊接材料厂,商店,沙发厂等十几家企业,就业人员达300多人,到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800元,固定资产总额2000多万元,年上交国家税金670万元。 第三产业 1964年购入磨粉机建起了磨房,之后又逐步办起饭店,旅社,建筑公司等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私营企业十几家,个体工商业户百余家之多,有内资5处,外资2处。 外向型经济 在改革开放中,该村抓住机遇积极拓宽经济发展渠道,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95年与韩国中元公司签定协议,引进中元不锈钢有限公司。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投资条件,促使外商积极投资。1997年又引进了韩国朝光涂料有限公司一处。 村庄建设 进入80年代投资兴建硬化道路,美化绿化街道,90年代建二层楼房,向高层楼房居住,近几年全村建设5层以上的楼房12000多平方米,在杭州路建网点一处,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又增加了集体收入。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事业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特别要求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更为重要。80年代该村建起了托儿所,实行免费入托,后又不断改善办园环境。92年投资80万元兴建了响堂幼儿园,后被命名为青岛示范幼儿园。村里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等,每逢节日参加有关演出,曾多次受到胶州市表彰。1998年投资10万元兴建了“夕阳乐园”有图书室,门球,乒乓球,桌球等几十项娱乐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晚年生活幸福快乐。村民家中,家家有电话,户户有电视,有摩托车的家庭占95%以上,家庭拥有轿车和运输货车70多辆。村民子女考上大学以后发给奖金400、600、1000元,凡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的养老金由每年180元增加到每年400元,对独生子女实行了备用金保险制度。全体村民免交五项统筹费,被评为五好的家庭每人奖励30元,种地的农业户耕种浇水的费用全部由村负担。 联系电话 86-0532-87233278 |
郭家庄村 |
郭家庄村 村庄由来 郭家庄是胶州最古老的村庄之一,郭家庄建村时胶州还没有外城。据《胶西郭氏家族》载,早于元朝时即由郭姓立村,位置在胶城西关,“郭子实于元时由山东青州府(益都)迁居胶城西馆”。当时的老郭家庄位于胶城西关永安门和两眼水门(中云闸)之间,随着其它姓氏的随机迁入,村庄逐渐扩大,北接云溪河干流,西靠城墙,南濒郭家茔,形成了一个南北走向的很大的居民点。一条云溪支流(俗称东沙滩)从村东流过,很有点诗情画意。民政部门为了便于管理,又分成了三个行政区:后街、中心街、前街。郭姓入村以来,人丁兴旺,不少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例如明朝名臣郭竹贞;郭家庄村民许多都是一旦筐篓逃荒过来的,除去一部分务农外,相当多的群众靠打零工、挑葱卖菜、工匠劳作维持生计。改革开放后,迁出旧护城河,成为一个村居合一的新行政村。 政区人口 郭家庄村东到护城河,西临卧龙村,南与河头源村接壤,北依西湖公园。全村共十五个姓氏,206户,总人口600人,其中男291人,女309人,居住面积180亩,耕地面积为722亩。这儿交通方便,寺门首大街和龙州路纵横贯通,村居风景幽美,空气清新,地理位置优越,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 经济状况 郭家庄原来是一个街道居民和农户混居的村落,农民以生产杂粮为主,居民大都以手工制作、为店铺打工和搞一点小本的行商生意为生,贫农和街道贫民占绝大多数。解放以后,经历了一段极不平坦的结构变动,1962年4月由德胜社分出组建为郭家庄生产大队,到改革开放,形式才有了巨大改观。改革26年开始1995年以来,农、副、工、贸齐头并进,经济发展势头明显,1978年总产值才为8.0111万元,人均产值为382元,上交税金1213元;1988年总产值即增为184.4万元,人均产值为850元,上交税金10万元;1998年总产值为6500万元,人均产值为6800元,上交税金86万元;特别是2001年以来到2005年,总收入为8000万元,人均7300元,上交税金380万元,固定资产已达4700万元,每年收入360万元,可支配收入达150万元。全村劳力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工贸生产,先后投资130多万建立了磨坊、粉坊、机械加工厂、工艺美术厂、塑料制品厂、日用包装厂、石灰厂、剧材厂、橡胶厂等民营工厂,以及大车店、饭店等等商贸单位。现有内、外、民资企业20家,个体第三产业100余家。村里又建起了110亩的钢材市场,并配合市场的经营,在泰州北路建起8480平方米的二层网点房,引进了投资1500万元的潍坊融道工贸有限公司和投资50万美元的青岛格林有限公司等二家内、外资企业。 村居建设 八十年代以前郭家庄村民均分散居住在郭家庄前街、中街、后街及郭家茔街,住宅均为平房。八十年代在护城河西岸开始建设新村住宅。86年至97年建平房138户,共26000平方米;93年至95年建高层村民楼3栋,共126户,8900平方米;2002年投资4000万元建新村二层住宅楼220栋;2003年,投资210万元建高标准办公楼一座,面积1200平方米。从2002年起,投资160万元对全村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和硬化,共新添硬化路面7条共12000平方米,结束了雨天两脚泥的历史。投资80万元,对村庄进行标准“四化”,实现水、电、通讯到户,从根本上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 投资100万元,修筑了沿河步行街、村-动广场、老年门球场,扩大了村老年活动中心,增设了全市第一条村级健身器材街,建起了高标准的村文化大院,配备了桌椅、书橱、象棋、扑克,新购各类书籍3000多册,活动中心的各种制度上墙,使全村人有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有了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场所,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通过妇女组织和老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组建了老年门球队、妇女秧歌队、健身操队等娱乐队伍,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004年又投资15万多元重新启动村幼儿园,对村民子女入托实行优惠政策。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村民福利提高了。全村村民每人每年发面粉200斤;春节59周岁村民每人发放人民币100元,年货100元,60周岁以上每人发放人民币200元,年货折款200元,80周岁以上的每人发放人民币400元,年货折款300元;老人节每人领取现金80元;仲秋节每人领取物资折款200元;本村村民子女考上高中奖100元,大专奖500元,大本奖1000元,考上清华等七所名牌大学奖2000元,再奖单程飞机票一张(折款1000余元),考取研究生的一次性奖励壹万元,在校学生年终考取级部前十名的将人民币50元,村民子女入托的每月补助30元;军、烈属每年给予1200元生活补贴;70周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每人赠送生日蛋糕、花篮;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费30元,7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费40元,8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费50元,9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费100元。每年度评三户等活动。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获得了山东省模范调解委员会、青岛市安全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计生协会先进村、老年体育先进单位等一系列的荣誉。 联系电话 86-0532-87285446 |
南卧龙村 |
南卧龙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在清中叶有几户以卖粥为业,聚居成村,因当地有土垄一条,色黑质硬,与两边黄土颜色分明,宽二米,长二里许,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状似卧龙入河吸水,因此命村。村分南北,此为南村。 南卧龙位于胶州商城南侧,北依北卧龙村,南靠扬州路(苗家村)西邻东辛置,东与油坊台子村相邻,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368户,总人口1130人,面积10万平方米。2005年全村实现可支配收入390万元,人均纯收入7800元,在胶州市农村经济综合考核中名排前列。是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青岛市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胶州市创安工作五星级单位,胶州市绿叶工程先进单位。 经济状况 自互助组成立以来至到人民公社,由于水浇条件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社员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各级参观团多次来参观农业、蔬菜、种植、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好,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村民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文化娱乐、教育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建国初期50年代就注重抓副业,发展经济,进入70年代,先后建成玛钢厂、调味厂、印刷厂、塑料厂、木工组、铁制品组等集体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工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内资项目22个,外资企业3个,彻底解决了本村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村就业人员达450余人,2005年全村创工业总产值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上交国家税金300多万元。 从1957年开始就成立磨坊、油坊、木工组、铁灰炉等工副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办起了服装、制鞋和建筑队等产业,改革开放后,全村共发展个体户100多家,1/3的人经商,除60岁的老人外,2/3的人就工上班。 村庄建设 80年代该村就注重村镇建设、美化环境。先后用化工渣硬化大小街道10余条。栽风光景树200余棵。2001年村投资50余万元对主要街道实行了硬化。铺设了排水管道,1994年建成第一期村民楼,2001年建成第二期村民楼。现在整个村庄房屋排列有序、街道环境清洁卫生、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真正达到美化、绿化、亮化、为一体的文明村庄。 社会事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村民对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的需求日益巨增,为解决村民的需求80年代就建成了托儿所,村民孩子免费入托,之后又建成了文化大院。设有图书室、娱乐室、体育活动场地。图书室储备各类健康书集1000余册供村民阅览。05年投资20多万元建成老年活动室和健身场地,有篮球场和十几项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娱乐,打造文明向上安居乐业稳定发展的健康村庄。村民的精神面貌和居住条件、生活条件、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村民家中家家有电视机,户户有电话、摩托车和电动车本村达到400余辆,家庭拥有轿车和运输车达到50余辆,电脑、空调安装户达到20%以上,村民全部用液化气做饭,洗衣机、电冰箱拥有尽有。全村学前儿童免费入托,村民全部参加医疗保险,村民子女考上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发放奖金5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凡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年发放福利补助500元。残疾人、五保户、困难户、每年都给于一定的补助。村民年发放面粉200斤。逢年过节还发放适当的福利,村民免费饮用自来水,上交政府部门的各项费用均由村集体负担。 联系电话 86-0532-82220289 86-0532-82210943 |
北卧龙村 |
北卧龙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在清中叶有几户以卖粥为业,聚居成村,因当地有土垄一条,色黑质硬,与两边黄土颜色分明,宽二米,长二里许,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状似卧龙入河吸水,因此命村。村分南北,此为北村。 政区人口 北卧龙村1958年9月原属城关镇辖区,1962年5月从城镇划出,为城南公社,村属城南公社辖区,1984年5月改为三官庙乡,村属三官庙乡辖区,1987年设办事处,我村划为中云街道办事处辖区。 北卧龙村位于胶州市西郊,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公里处,南与油坊台子、南卧龙村接壤,北与东宋、中宋、西宋三个村为邻,东与郭家庄、西与黄埠岭为邻,全村面积为632亩,其中:耕地300亩,近几年来由于村经济的发展,现在耕地为15亩,全村共有350户,总人口1000多人。其中:外迁户,150多户,总人口500多人,全村经济总收入近3500万元,人均收入6800元,上交国家税金400多万元。 经济状况 合作社以来,本村粮食产量150公斤以下,解决不了北卧龙村民的温饱问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党支部带领群众开拓创新,积极发展工业,特别是95年以后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抓住机遇,拓宽经济发展,把招商引资做为头等大事来抓,1997年与韩国福进株式会社签订投资合同,村与外商总投资1000多万元,村受益50万元,1999年村与韩国釜一公司签订投资合同,总投资600多万元,村受益35万元。 村庄建设 硬化道路、美化绿化街道10000多平方米,正在筹建高层楼房建设,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事业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1999年新建托儿所、老年活动室一处,实行免费入托,村里还成立秧歌队等、老年活动室,还配备了象棋、麻将、扑克、门球等娱乐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型,现在村民家庭中,家庭有电话率占85%,户户有电视,摩托车家庭占有率95%以上,家庭拥有轿车和运输车40多辆。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扩大,对村民发放福利不断提高,每年每人发放面粉200公斤,对于村民子女考上中专、大学、研究生发给奖金分别为500元、1000元、2000元,凡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养老金200元,对独生子女实行了备用金保险制度,有关部门所收的款项全部由村负担。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青岛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210337 传 真:86-0532-82215446 |
油坊台子村 |
油坊台子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道光年间(公元1850年左右),由徐姓为城里财主看茔,后王、孙等姓也来落户,因村落地形略高如台,王姓开办油坊,遂取名油坊台子。(《道光志》未标注) 政区人口 位于南关街道办事处西部,南靠丁家庄,北接河头源。2005年底,全村共230户,62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330万元,人均纯收入712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220228 |
河头源村 |
河头源村 村庄由来 河头源村村史记载,现在的河头源村与郭家庄村原属一个自然村,原名胶县德胜农业合作社。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属胶县第一区公所领导,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属永安乡领导,1958年上半年成立人民公社,本年成立人民公社第二营,1962年改为郭家庄生产大队,1963年后改为现在的郭家庄与河头源两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河头源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北接中云街道办事处方井居民委员会,南靠中云街道办事处油房台子村,西邻杭州路,东连阜安街道办事处胜利村。总面积28.2公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村工商企业利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乡迁来人口。1995年,根据胶州市对城市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规定,组建河头源居民委员会,实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2005年,全村有210户,村民705人,居民1200人。 经济状况 河头源村在三中全会以前全村粮食在260公斤左右,每个工日6至8角钱,直到1990年河头源村依然过着依靠种地糊口,全体村民过着艰苦而又平淡的日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河头源村的耕地逐年减少,到1990年全村土地耕种方式有了改变,由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变为多数社员将少量土地无偿交由部分社员耕种,农业税等一切费用由村集体代交,到2000年全村已无土地耕种。 河头源村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始于1974年,当时的河头源大队成立了自行车修理行、磨面坊、豆腐坊、面条加工等小型作坊,当时全村收入不足4万元。三中全会以后强村富民就成了河头源村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当时党支部就带领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大胆开拓,先后在村里成立了胶州市螺钉厂、麻纺厂、农修厂、织袜厂和建筑修缮队,经村两委的大胆设想和拼搏,走出了一条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外资共同发展的路子,到2005年发展到外资企业10处。全村固定资产已达5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500元,年上交税金1800多万元。 外向型经济始于1995年,引进韩国企业木友机械后,实行了大胆筑巢引凤的战略,到2005年村里共投资3000万元形成了胶州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 村居建设 河头源村两委重视文化科技知识。早在1975年就成立了河头源村幼儿园,从当时的土台子,黑房子到现在的现代化教学条件。2001年投资200万元建起了三层楼房并选配了有高等学历的老师,被青岛市评为示范幼儿园。现在村内有文化大院、青年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室、妇女之家、老年门球场、篮球场和广场等,现在的河头源村大街小巷绿化、美化、硬化,路灯成行,处处散发着新型村庄的生机。在这十几年里先后建设了胶州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和第一个村级居民小区。现在河头源村的村民粮油全部由村里供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助金,孩子入托至9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全部由村里负担,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10多年被评为胶州市“十强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66079 |
东辛置村 |
东辛置村 村庄由来 东辛置村又名韩家村,据《韩氏家谱》记载,韩姓始祖弟兄四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迁至胶州、胶南、崂山定居,其中老大定居韩家村,至今三百多年,韩姓已传至二十代子孙,上千口人.传说当时两个村,西村为韩家村,东村为张家村,村中有东西宽30米的大沟相隔,在清初,张家男子娶了韩家女子为妻,生有一子一女后丈夫病故,妻子改嫁韩姓,子女随姓韩,从此两村合为一村为韩家村。也有说因地处辛置岭东而得名。 政区人口 东辛置村位于胶州市城区西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公里处,南与南辛置村接壤,西与北辛置村,北与黄埠岭,东与苗家村为邻,扬州路西外环路直通村中,全村面积1652亩.其中耕地面积1214亩。现有住户398,共1112人。 经济状况 在村级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村两委千方百计挖潜力,找路子,进行招商引资活动,自建招商厂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共引进外资企业3个,民资4个,私营个体6个,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安排了剩余劳动力,使东辛置村迅速走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村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级经济得以不断发展,集体收入不断扩大,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道路全部硬化、亮化、绿化,旧村换新貌。 社会事业 东辛置村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文艺,文化生活非常活跃,1966年成了业余的茂腔剧团,先后演出了胶州茂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红嫂》《卖儿记》等剧目,不但在本村为群众演,而且还经常外出其他乡镇巡回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演出《三定桩》《男女都一样》《计划生育就是好》等。1987年到胶州会演了本地秧歌,加锣鼓演唱,荣获三等奖。全村拉上了自来水,东辛置村连续几年荣获中云办事处“五个好党支部”“先进村委会”“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收税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215125 |
站西村 |
站西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由于离城近,乡下人进城多在此投宿住店,故取名乡店。后匡姓选择墓地到此定居,村庄逐渐改为匡家庄。后因重名,以其位置在胶县火车站西,于1980年9月更名为站西。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共135户,3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700万元,人均纯收入717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250356 |
中宋戈庄村 |
中宋戈庄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胶州建城后贸易兴隆,穷苦人无钱进城,遂在城外定居做买卖,以宋姓为早,故名宋戈庄。解放后分为三村,此村在中,简称中宋。 政区人口 中宋戈庄村位于胶州市兰州西路城乡结合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2公里处,东、南与东宋戈庄村相依,西与西宋戈庄相接,北与华云城、飞机场宿舍、东苑绿世界为邻,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总面积440亩,其中二、三产业占地322亩,村庄面积118亩,有兰州西路、泰州路、梧州路连接市区,与境外的要道穿村而过,距环海高速公路4.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2005年全村有164户,496人。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宋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使全村的二、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到中宋村投资建厂,到2002年全村土地全部发展成市场与二、三产业,有韩国派诺马家具有限公司、青岛中仁药业有限公司、铝型材市场,陶瓷城,鲁汇家居广场,龙港家具大世界,青岛顺利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巴顿菲尔华峰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等,到2005年,全村外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30多家,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100多家,全村有运输车量和轿车30多辆,2000年村投资100万元在商城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二层网点,2001年又与神州开发公司联合开发中宋综合楼10000多平方米,所有网点全部招租,使中宋村拥有固定资产1千多万元,到2005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3家,合同利用内资18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1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348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234万元,占村经济总收入的64%,服务业总收入达90余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22多万元,人均收入6356元,至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227户,房屋建筑总面积227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为村民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9年实行了面粉定期定量供应制度,60岁以上养老金制度,年终福利制度,独生子女备用金制度,大学生奖学金制度,军属优待金制度,2003年为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多年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85912 |
西宋戈庄村 |
西宋戈庄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胶州建城后贸易兴隆,穷苦人无钱进城,遂在城外定居做买卖,以宋姓为早,故名宋戈庄。解放后分为三村,此村在西,简称西宋。 政区人口 西宋戈庄村位于胶州市兰州西路城乡结合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5公里处,东依胶州市区,与东宋戈庄村相接,西接黄埠岭村与东辛置村,南靠南北两个卧龙,北邻中宋戈庄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72.6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49公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村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西宋村工商企业利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外乡迁来人口。2005年,全村有267户,826人,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食不裹腹,生活贫困。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城建设和村庄发展二、三产业用地,耕地逐年减少。到2000年底,全村已无土地耕种。 西宋村的工业比较发达。1976年,成立第一家村办企业——西宋镀锌厂,从业人员12人,收入不足1万元。1989年后,“发展工业,强村富民”成为全村干部群众的共识,先后建起西宋木器厂、塑料厂、布鞋厂、玻璃钢厂、日得机械厂、恒温设备厂、机械配件厂等大小企业40多家。在改革开放中,咬紧外向拉动,发展经济不放松,1997年2月,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并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青岛中美家具有限公司。之后,又相继引进了青岛韩民制衣有限公司、韩国企业株式会社、青岛元琢木业有限公司、青岛永吉皮衣有限公司、青岛晨立制衣有限公司、青岛琶摩斯家具有限公司、青岛伟利制帽有限公司、青岛发辉木家具有限公司8家外资企业。2005年底,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近3000人,年创利税3000多万元。 西宋村历来以第三产业为生。历史上就有经商的优良传统。1989年,抓住机遇使胶州市唯一一家肉类批发市场落户西宋。又投资10万元,建起屠宰加工厂,使围绕市场经商的户数达到40家,建饭店4处,小百货7家和停车场一处。1993年12月,建成占地40亩的山东省唯一一个猪肉批发市场。市场日均交易额达到40多万元,创利税300多万元。1996年5月,又投资260多万元,安装了整机扒皮机械,使市场交易额突破1个亿。1992年5月,大力支持办事处建设胶州商城。1993年正式启用后,村在此经商的户数达到60多家。1997年,投资5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的西宋村第一钢材市场,使经商业户达到160多家。2003年5月,第二钢材市场的建立,又吸引经商业户20多家。200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00多人,实现总产值1.2亿元。至2005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9家,引进内资企业40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0多户,从业人员近6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26 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520 万元,人均收入7646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1993年规划建设了二层楼小区,截止到目前共建设二层楼256套。并对村庄所有道路、胡同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先后投资近400万元。使街巷路面平坦,雨、污水排泄流畅。有兰州西路、泰州路、徐州路、亳州路四条连接市内与境外的要道穿村而过,距同三高速公路入口仅2公里,距环海高速公路约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社会事业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建国后,逐步重视对群众进行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为50%。1988年,村成立幼儿园,又逐步完善园内教学及活动设施,现在幼儿学前教育率和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现全村共有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生26人,填补了西宋村历史上无大学毕业生的空白。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建起了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健身场所,购置了价值8万多元的多功能健身器、乒乓球台等器材。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为村民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1年,实行了面粉定期定量供应制度、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制度、年终福利制度、独生子女备用金制度。2003年,为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多年名列胶州市前“二十强”。 联系电话 86-0532-87270060 传 真:86-0532-87270060 |
黄埠岭村 |
黄埠岭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因地处黄埠岭头,以地理实体命名。 政区人口 黄埠岭村位于胶州西部郊区,中云办事处驻地西2.5公里处,胶州商城西侧,村东邻北海舰队后勤部,村西与同三高速公路接壤,南部紧接胶州商埠、九九汽车城、KK香港城,北部与北关办事处相邻,是朱诸路、胶高公路交界处,全村面积1340亩,其中耕地840亩。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到2001年由冷万顺接任书记,筹资近百万元把村里的街道进行硬化,共打水泥路10000平方米,村内拉上了路灯,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成为胶州市有名的村庄,到2004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30家,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有50多家,全村共有大小运输车辆66部,全村人均收入6000元,年产值2000多万元,向国家纳税60万元。 村居建设 黄埠岭村两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阶段以-理论、-“-”为指针,我村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到2005年止,全村住宅95%的户进行了翻新,有40户盖起了2层楼房。2004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几年来村被市评为“文明村庄”、“优秀党支部”。在新的形势下,黄埠岭村被评为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为黄埠岭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事业 黄埠岭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相传解放前黄埠岭在胶州是茂腔的发源地,胶州优秀茂腔演员“曾金凤”就是跟我村赵成义学徒,唱板凳戏,以后逐步胶州茂腔发扬广大,解放初期黄埠岭成立了茂腔剧班,排演了很多戏,有“葡萄架”、“狮子楼”、“东京”、“西京”、“南北河”、“墙头记”等等。1966年开始排京剧,有“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园”等,还有高跷队、秧歌队,艺术丰富多彩。每到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剧团团长有冷兆礼带领就活跃起来。他们除了在本村演出,还到邻村、四里八乡,走遍了胶东半岛,是我们胶州当时有名的戏班,深受群众的欢迎。 黄埠岭村,解放前是一个佃户村,没有文化,靠给人家扛活、打工生活。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村级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培养出了很多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村级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变化。 1980年,黄埠岭小学已有6个教学班,8名教师。由冷元昌任书记,村里筹资8万元,学校新建了18间校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成为改造黑屋子、土台子先进单位。教学成绩在全县教学中名列前矛。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共有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生40人,中专毕业生120人,研究生2人。 联系电话 86-0532-87257361 |
北辛置村 |
北辛置村 村庄由来 据《宋氏家谱》证载,宋姓原来自宋朝云南省一带,为谋生迁至山东德州后迁到胶州立村,取名新址,后周围村庄渐多,仍以新址为名,演化为辛置,至明末即有四个新置,按方位区分。有说立村人为纪念辛辛苦苦置家立业而取名;有说当地有辛置岭而得名,无确凿考证。 政区人口 北辛置村位于胶州市区中云街道办事处西部,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处,东北两侧分别与中云办事处辛置村,黄埠岭村接壤,西侧南侧与南关办事处西辛置,南辛置为邻。共有宋、徐、苗、赵、王等5姓,310户1300人。 经济状况 北辛置位于城乡结合部。靠近胶州市商贸区南方家园,近年来村庄不断抓住时机,大力谋求发展,形成了以工、商、农业良好结合的格局,2005年底全村个体私营业业户发展到60多家,商店及各种店铺有80多家,大小运输车输30多部。2005年全村经济收入150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30万元,人均纯收入8400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2005年10月,村集体设资100多万元,硬化、亮化,村里所有的的街道全长约40公里设资500多万元,建起了二层小别墅区,家庭拥有轿车30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集体负担)参保率达到100%,独生子女备用金(村集体负担)参保率达到99.5%。 联系电话 86-0532-82212292 |
二里河村 |
二里河 村庄由来 相传地于明初,村庄两河环绕,距旧州署二华里,故名二里河。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共560户,151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717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256724 |
站东村 |
站东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道光已巳《胶州志》即有标注),黄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黄家屯。由于重名,1980年9月,因其在胶县火车站东,改为站东。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共121户,35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700万元,人均均纯收入717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212690 |
凤凰庄村 |
凤凰庄 村庄由来 1981年,为新居民区,以凤凰庄命名。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共101户,29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700万元,人均纯收入717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256689 |
苗家村 |
苗家村 村庄由来 苗家村历史悠久,明朝就有记载,因此地有座张普庵,故叫张普庵,庵北有一大片茔,很早以前苗姓在此地居住看茔,所以改叫苗家村,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苗家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北接中运街道办事处南卧龙村,南、西靠南关街道办事处赵家小庄村,东邻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东西横距370米,南北纵距220米,总面积0.0814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来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工商业建设利用,是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2005年,全村共有230户,807人,无地可耕。 经济状况 苗家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正确引导下,解放思想,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招商厂房两处,共计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现已引进青岛思达尔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泰源鞋业有限公司两处外商独资企业,引进民营企业20多家,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20多家,实际利用内资3000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户,从业人员300人,2005年村级可支配财力60万元,人均743元。 村居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两委”对村庄进行了重新规划,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建房统一标准,统一尺寸,村庄主要道路全部实行高标准硬化、绿化、亮化,1997年在扬州路以北土地规划建设了二层楼小区,建设二层楼50户,现村内共有住宅26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338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41平方米。 社会事业 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两委”高度重视村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以来,村先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供村民休闲、活动的公园,老年人门球场,青年人活动的篮球场各一处,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新建高标准幼儿园一处,现已被评为青岛市级标准幼儿园。 联系电话 86-0532-82210346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