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胶州市 >> 北关街道 >> 八里庄村

八里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八里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里庄村简介

  八里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距今已三百余年。因距胶城县八华里,又在古代通住莱州府的大道上,故以里程命村。
   政区人口    八里庄村位于胶平公路东,飞机场西侧,西北面是律家庄,南面与东、西松园和郭家湾村相邻,全村总面积1730亩,其中耕地700亩。全村共有244户,755人,其中男416人,女339人。
   经济状况 历史上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是胶县的重点产棉区之一,当时亩产皮棉每亩都在120斤以上,位居全市前列。1968年以来,先后建设了5个水库,长、宽、深均在20米以上,先后打了3眼直径30公分、深60多米的机井,近年来,全村的灌溉面积达到了100%,在大旱之年照常可以丰收。近几年,村西部建了9个蔬菜大棚,是全市的样板大棚,盛产各种蔬菜。全村已发展个体企业11家,发展最好的是青岛柏兰食品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30多人,2005年完成税收200多万元。全村搞运输的有36户,每辆车年纯收入20000元左右。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6280元。
   村庄建设 80年代前,村子中间有一个长30米,宽20多米,深6、7米的自然湾,80年代村里整修街道将此湾填平。最近,规划从胶平路东侧划出80亩地,建一座新村,整个新村路面将全部硬化,达到排污、硬化、绿化、亮化、娱乐场所等全部配套,预计3—5年建成。
   社会事业 1988年,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先后被办事处评为村庄建设先进单位、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和税收先进单位,并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胶州市四星级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03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1003 266000 0532 查看 八里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里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八里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谷家庙村

  西谷家庙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距今约六百余年。因村有盘龙庙,据说是祀祈求五谷丰登之神,故名谷家庙。随着人户增多,以云溪河为界,分东西谷家庙。此村为西谷家庙。    政区人口    西谷家庙村位于胶州市城区北部,北关办事处西1公里处,东面与东谷村家庙子村隔云溪河相邻,西南与砚里庄接壤,北靠胶州市北环路。全村共196户,人口660人。    经济状况 全村修水库2个,打大口井10个,所有耕地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化。粮食亩产量达到1000多公斤。西谷家庙村是远近闻名的扎笤帚专业村。仅此一项,每户村民就可增收2000多元。该村通过扎笤帚致富的经验在《青岛日报》和《胶州日报》上都刊登过。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30多部,10万元以上的经济大户有30多户。积极招商引资,全村所有劳动力都进入工厂务工,每人月工资达1000多元。村级经济达到500多万元,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村庄建设 对村庄进行了改造,将民房规划改建为楼房,村中所有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全村25%的人投入了养老保险。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2002年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卫生村庄光荣称号,2003年获得胶州市“两个文明”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136   

逄家庄村

  逄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距今已四百余年(万历年间),因逄姓立村而得名。现村中已无此姓,名称沿旧。   政区人口    逄家庄,位于胶州市北关办事处西北,东邻小王庄,南接辛庄,西北与胶北镇毗连,地势以平原为主,现占地1130多亩,其中村住宅占地260多亩。全村共有270多户,800多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村集体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村南修建三个占地40多亩的大平塘,不但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而且使村里所有土地的灌溉有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胜利兄弟建筑公司、青岛豪佳有限公司、青岛晓丽禾机械制造厂、青岛强江有限公司、青岛金辉有限公司、青岛金凤绣品有限公司、青岛金湾节能材料有限公司、山东远通钢铁贸易有限公司、龙之源包装厂、榨油厂、酱菜厂、恺乐酒店等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村民贾宝星创办的胜利兄弟建筑公司,资产上亿元,公司业务遍及各地,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村里有什么困难,他都慷慨相助,曾捐资助学多次,为村里硬化路面,资助贫困户,五保老人等。他的企业还吸收了不少本村村民,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2003年,村总产值4500多万,人均收入达7820元,人们正向着小康生活大步迈进。   社会事业 全村有私人轿车30多辆,不但在经济上有了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提高,而且村民的精神生活亦越来越丰富多彩,村里重视老年人的生活,组织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村里专门为老年人开辟了娱乐场地,2003年2月,被胶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评为“胶州市2002年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村”,同年12月,又被青岛市老年人体育协会评为“青岛市五好基层组织”。全村的治安状况也较以前有了好转,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被胶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五星级创安工作先进村集体”,被0胶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被北关街道办事处授予“环境综合治理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286121   

后大王戈庄村

  后大王戈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王姓兄弟从云南移民至此,分别立村,兄住大王哥庄,弟住小王哥庄。戈为哥字演化。后来大王戈庄发展成为前后二村,此村居后。    政区人口    后大王戈庄座落在胶州城北胶北平原上,北关办事处驻地西北三公里处。两北和正北与胶北镇秋连庄和陈家泊子村为界,东与小王戈庄村为邻,南面是前大王戈庄村,全村总面积1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全村共有270户,980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困苦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以种粮为主的后王戈庄村更新观念,多种经营,以副养农,以工养农,全村居住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1993年将村东长150米,宽20多米的篮子湾加深,筑坝截流储水量达12000立方米。1999年在村北洼地挖长220米,宽60米,深6米水库一座,库容量可达79200立方米,村北水库与“篮子湾”水库有天然沟渠相连,涝能排、旱能浇,保证75%耕地旱涝保收。2004年,全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7台,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个体户25户,“195”拖拉机、机动三轮车150部,私家车15部,全村总收入528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庄建设 1993年在篮子湾水库北端建成长15米五孔复线护栏大桥一座。2001年硬化水泥大街2001平方米,村内街巷宽敞整洁,道路四通八达。    社会事业 1953年与前大王戈庄村合办大王戈庄小学,2000年合班并校,新校名“新世纪小学”。1986年被评青岛市文明村庄,1998年建成电话村, 2004年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全村70%的老人投了养老保险,90%的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309   

前大王戈庄村

  前大王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王姓兄弟从云南移民至此,分别立村,兄住大王哥庄,弟住小王哥庄。戈为哥字演化。    政区人口    地处北关街道办事处西北部,西面与逄家庄相邻,北面紧靠后王戈庄村,东边是有士泊村,东南面是西谷家庙子村,正南面与砚里庄相望。全村占地总面积2800亩,其中耕地700亩,企业占地1000亩。全村共有288户,人口953人。    经济状况 经济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工业、商业、餐饮业、运输等多业并举。将工业园内的坟墓全部迁到村西南部,建起了一座占地6亩的新公墓,节约耕地24亩。2000年,在村前挖了一个长260米,宽55米,深13米的大平塘,并给全村所有耕地下了自喷水管管道,使村民浇地全部实现了电动自喷化。全村己发展自办企业19个,商业15户,餐饮业10户,运输业15户,服务业理发等3户,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780万元,工业总产值71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68万元,人均纯收入5271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087万,拖拉机15台,三轮车6台,挖掘机1台,大型吊车3部,粮食总产量704吨,单产810公斤,2004年在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居73位。    村庄建设 2000年,村内原有一条450米长,宽8米,深2米以上的大沟,这条沟是由6个湾连接而成,其中东头一个湾长260米,宽30米,深3米以上,最小的湾长和宽也在20米以上,深达3米以上,这样一项需土方数量很大的工程,目前全部填平,整修大街7条,铺排水管道14条,填土3560立方米,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新打了一眼机井,使全村户户都吃上了一分钱也不用拿的高质量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全村历史上人畜吃水难的难题。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胶州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胶州市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胶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胶州市思想政治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胶州市文明村庄,各项工作年年被办事处评为先进。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243   

律家庄村

  律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六七百年,为律姓立村,取名律家庄。后律姓外迁,名称沿旧。道光志已标注。    政区人口    位于北关街道办事处北部,距胶州城五公里,西靠胶平公路,东靠胶州飞机场,西与有士泊、小王庄接壤,北与马店镇的陆家村、北关街道办事处的小铺相邻。全村版图面积1642亩,宅基地236亩,耕地面积802亩,其他用地604亩。全村共有246户,754人,其中男387人,女367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家,饭店、商店、服务行业等5家,大型运输车辆15台,农用三轮车11辆,播种机4台,脱粒机4台,私人轿车3辆,全村经济总收入75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415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    村庄建设 村中间有一大湾,1982年冬天,把大湾里填平,成为一条南北大街。    社会事业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123   

有士泊村

  有士泊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三百年左右,武姓立村。道光已巳《胶州志》已有标注。村前原为低洼水草地。四乡集中此地放牛,俗名牛屎泊。立村后沿以为名(道光志载“牛屎泊”)。“牛”字当地读音yóu,解放后雅化为“有士泊”。    政区人口    有士泊村是地处北关办事处最北面的一个村,北与马店镇的陆家村相邻,南面是曾家庄,东南面是八里庄,东北面是律家庄,西面与前、后王戈庄相望,西北面是小王戈庄。全村占地1500亩,其中耕地900亩,企业占地400亩,有220户,650口人,其中男330人,女320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大葱等蔬菜。每年种植大葱都在500亩以上,每亩纯收入2000至3000元,仅这一项全村收入就达130多万元。近几年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快了发展工业的步伐,2001年开始引进企业,引进青岛同飞管业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90亩,安排劳力50余人,每年可实现税收100万元以上。后来相继引进青岛前丰制帽有限公司、华鹏木结构有公司、青岛栗山建材有限公司,青岛韩青纺织有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每年都可实现税收过百万。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18万元,农业总产值75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全村拥有拖拉机9台,农用三轮车68辆,私人轿车6部,货运汽车6部。    社会事业 70%以上的村民加入了养老保险,95%以上的村民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近年来,村里先后被评为胶州市创建平安工作“五星级村庄”,胶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胶州市文明村庄,胶州市百花村庄,胶州市环境美五星级村庄,并年年被北关街道办事处评为高效农业、社会稳定、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296129   

八里庄村

  八里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距今已三百余年。因距胶城县八华里,又在古代通住莱州府的大道上,故以里程命村。    政区人口    八里庄村位于胶平公路东,飞机场西侧,西北面是律家庄,南面与东、西松园和郭家湾村相邻,全村总面积1730亩,其中耕地700亩。全村共有244户,755人,其中男416人,女339人。    经济状况 历史上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是胶县的重点产棉区之一,当时亩产皮棉每亩都在120斤以上,位居全市前列。1968年以来,先后建设了5个水库,长、宽、深均在20米以上,先后打了3眼直径30公分、深60多米的机井,近年来,全村的灌溉面积达到了100%,在大旱之年照常可以丰收。近几年,村西部建了9个蔬菜大棚,是全市的样板大棚,盛产各种蔬菜。全村已发展个体企业11家,发展最好的是青岛柏兰食品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30多人,2005年完成税收200多万元。全村搞运输的有36户,每辆车年纯收入20000元左右。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6280元。    村庄建设 80年代前,村子中间有一个长30米,宽20多米,深6、7米的自然湾,80年代村里整修街道将此湾填平。最近,规划从胶平路东侧划出80亩地,建一座新村,整个新村路面将全部硬化,达到排污、硬化、绿化、亮化、娱乐场所等全部配套,预计3—5年建成。    社会事业 1988年,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先后被办事处评为村庄建设先进单位、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和税收先进单位,并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胶州市四星级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035   

辛庄村

  辛庄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三百余年(清康熙年间),从云南迁来立村,名称含义不清。因庄内无辛姓,不以姓氏命名;有说辛为方位,但不明所指何方。有说为纪念立业艰辛,也均无据可考。    政区人口    地处北关办事处西北,南面是东庸村、西庸村,北面与逄家庄相邻,东面是前大王戈庄,西面与胶北镇的水牛村相望。全村总占地面积700亩,其中耕地180亩。共有户数118户,338口人,其中男158人,女180人。    经济状况 1997年,在村东打了一眼直径10米、深10米的大口井,使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难的历史问题,接着又在村后打了一个占地10亩的大平塘,使全村的喷灌面积达到100%。近年来因建工业园及修公路等原因占了一些土地,号召群众进行劳动力转移,搞劳务输出、打工或经商等,使群众在土地减少的情况下,收入却越来越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全村群众拥有各种车辆20多部,其中汽车大型货车2部,面包车2部,私人轿车2部,另有拖拉机7台,三轮车7辆,喷灌机十几台。    村庄建设 2005年,村集体投资近30万元,硬化了全村8条主要街道,两边都挖了排水沟并搭了许多小桥,大搞了植树绿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两年来,号召村民搞好室内外、院内外环境以及饮食等各项卫生,使全村的村容村貌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社会事业 1990年本村小学合并到庸村小学。村两委加大措施狠抓三个文明建设,1996年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胶州市“百花村庄”等称号,2004年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星级创安工作”称号,2004年以来,年年被办事处评为环境整治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庄、社会稳定先进村庄,并被评为2005年度农业工作先进村,被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环境美五星级村庄”。近几年村里每季度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费每人80元,给村民全部负担个人应缴纳的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联系电话 86-0532-82286142   

西庸村

  西庸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西汉宣帝时儒生庸谭治古文尚书及齐论语处,死后葬于此。村以其姓为名。人口繁衍众多,遂分东、西、南、中四村。此为西村。    政区人口    坐落在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西北部,同三高速公路从村西由东北向西南贯通,西临江北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青岛市永存花卉苗木基地”,东临“中铁物流工业园”;村南是胶济铁路线;北靠“北岭”。全村共有340户人家,1300多口人,有耕地2000亩。    经济状况 1978年,启动了自动化灌溉技术,建起了喷灌站(二层式喷灌楼现在仍矗立在村西北,同三高速公路以西),500亩优质粮田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灌溉。全村有播种机8台、脱谷机15台、55型拖拉机一台、50型拖拉机2台、25型拖拉机2台、20型拖拉机一台、195型拖拉机4台,各种型号的柴油机25台。1983年,村里建起了“西庸村地毯厂”,员工发展到60多人。1999年4月,在村西建设“青岛市永存花卉苗木基地”,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是一处集花卉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绿化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2004年,市政府总投资4796万元,在西庸村西北部,同三高速公路西侧,建起了总占地面积453.26亩的“胶州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项目主要采取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计划使用20年。    村庄建设 为改变村居面貌,1978年村支部又筹资启动了“新村改建”工程,一、二期工程共有50户村民搬进了新房。2003——2004年,村委筹资整修了街道,水泥硬化了十字大街。    社会事业 1980年,为解决村民照明问题,买了发电机自己发电,使全村人摆脱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拉上了路灯。2005年村委在北岭投资改建了村委会,建设幼儿园和老年活动中心。    联系电话 86-0532-82287082   

中庸村

  中 庸 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西汉宣帝时儒生庸谭治古文尚书及齐论语处,死后葬于此。村以其姓为名。人口繁衍众多,遂分东、西、南、中四村。此为中村。    政区人口    中庸村位于胶州市区西北, 距老城区中心4公里,南、西北、北分别与北关办事处南庸村、西庸村、中庸村为邻。全村面积2205亩,其中耕地1795亩。全村共有374户,人口1020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村民生活贫困,近年来中庸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在村西建立北关永存苗木基地,占地1065亩。2005年,中庸村人均纯收入6200元。全村有商业5家,装修公司5个,建筑公司2个,私人轿车6辆,四轮运输车7辆,面包车2辆,吊车1辆,铲车1辆,钗车2辆。    社会事业 全村65%的村民参加了养老保险,95%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庸村小学占地面积22.5亩,有教室67间,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已成为“青岛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和“普实”达标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286133   

小王戈庄村

  小王戈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王姓兄弟从云南移民至此,分别立村,兄住大王哥庄,弟住小王哥庄。戈为哥字演化。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北部,东距平营路1.5公里,东邻马店镇陆家村和北关办事处有士泊村,北邻胶北镇陈家坡子村,西邻北关办事处后大王戈庄村,南与北关办事处曾家庄接壤。全村占地面积3650亩,其中耕地面积2900亩,检有住户385户,1365人。    经济状况 小王戈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实施科学种田,调整种植结构和积极引进内外资搞活经济,增加收入。全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水利化,全村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用车、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160余台辆,总马力3840马力。有机井17眼,平塘7座(水域面积90亩)。全村已有11家农业项目(苗木生产),占地1200亩,引入民资企业14家,资产1亿多元,全村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员已达624人,占总人口数的46%,占劳力数的88%。村民购置家用轿车、出租车或运输车已有14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35万元,公共积累达到1580万元,村支配财力80万元,人均纯收入6360元,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准。    村庄建设 近几年来硬化村内街道四横一纵五条街道,硬化面积2000平方米,总长度3公里。    社会事业 1978年、1997年学校经过两次搬迁,定名为新世纪小学,现位于村南,学校占地36亩,校舍75间,教学设施齐全,2000年被青岛市确定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    联系电话 86-0532-82296436   

东谷家庙村

  东谷家庙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距今约六百余年。因村有盘龙庙,据说是祀祈求五谷丰收之神,故名谷家庙。随着人户增多,以云溪河源为界,分东西谷家庙。此村为东谷家庙。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区北偏西处,西与西谷家庙只有一河之隔,南与沈家河村为邻,东靠曾家庄村,北与有士泊接壤。全村共有土地884亩,其中耕地面积为620亩(现已全部被企业征用)。2005年,全村共216户,631人,其中男性307人,女性324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东谷家庙子的村民生活贫苦,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全村经济迅速发展。2004年村里按照上级的统一布置,建起了工业园区,现已有投产的企业就有24家,年工业产值3000多万元,上交利税300多万元。随着村工业园的开发,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60%的劳力从事务工、建筑、饮食、运输等行业。全村有12辆轿车、1辆大客车、5辆大货车从事客货运输业务。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    社会事业 1975年,争取多方支持,拉电进村入户,结束了村民煤油照明的历史,方便了村民的生活。1981年,筹资12万元新建了一所有12间教室、3间办公室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5年底,全村有60%的村民参加了养老保险,95%以上的村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杨家林村

  杨 家 林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距今约三百余年(康熙年间),由杨姓立村,经营林业茂盛,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区西北,距老城区中心2公里,东、东南、南、西南分别与中云办事处站西、中云、响嘡、西宋戈庄、黄埠岭村交界。西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第七建设公司为邻。西北、北和东北分别与北关办事处南庸村、中庸村、砚里庄接壤。2004年,全村辖区总面积176.4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31.5公倾,耕地0.7公倾。全村共600户,1705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杨家林一直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村,经济发展缓慢,是改革开放使杨家林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00元,1985年组建永安实业公司;1988年在七公司东侧盖起了主楼五层的永安宾馆楼和二层的永安实业公司办公楼。1991年建起了占地2万m2永安塑料机械厂。1992年秋,在胶州西路以南、西内环路以东,建起了占地9000 m2的农贸市场,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1996年建起了主楼四层的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楼,建起了3000 m2的大跨度车间,引进了韩国大桥食品厂。1997年引进韩日佛坛制品有限公司,从业人数达500余人。2000年在市委市府和北关办事处的指导下,建起了占地1.2 Km2的胶州市皮革服装城。2002—2003年又在村西和村北分别建起了两个工业园区。目前已引进外资企业23家,内资企业88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3年沿西内环路东侧建成总面积为13334 m2的商业网点。2004年,全村拥有拖拉机35台,农用车10辆,十吨以上大货车3辆,农业机械总动力4544千瓦。全村经济总收入176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7960万元,人均纯收入7306元,固定资产总额1.4亿元。2004年,在全市823个村(居)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列第九位,居北关办事处第一位。    村庄建设 解放前,群众住房多为土坏草屋,人均住房不足5 m2,60年代后期土坏屋逐渐为石基瓦房所代替,70年代后期,村里统一进行了规划,住房水平又有了提高。80年代对村内的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90年代在村东规划了二层楼房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为7920 m2,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35 m2以上。2006年进行旧村改造,新建6层楼房12幢,总建筑面积为38918 m2。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80年代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从1993年开始,村民应摊的农业税和各种费用全部由集体负担。从1996年起对全村年满18岁的村民由村里统一交纳养老保险每人每年200元,自1998年开始,对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金20元,现已提高到50元。从2003年开始,对村民免费供应面粉每人每月20斤。对病灾困难户实行最低生活水平线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少有教、老有养、贫有扶、难有帮。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合作医疗。全村装固定电话600余部,手机500余部,各类摩托车500辆,全村都安装了有线电视,彩色电视机700余台。私人轿车20辆。    1997年,村里共投资7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982年,村里办起了幼儿园,随着村级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里又投资30多万元,重建了教学设施完善的幼儿园,达到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标准,全村幼儿入园率达100%。由于办学成绩突出,村里多次被胶州市和北关办事处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001年,村里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成立了老年秧歌队和老年门球队。先后被青岛市委市府评为:“文明村庄标兵”、“卫生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被胶州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党总支”、“党员电化教育示范单位”、“百花村庄”、“村级管理示范村庄”、“发展工业强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村”、“外经外贸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59053   

曾家庄村

  曾家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曾姓从云南移民来此立村,取名曾家庄。    政区人口    曾家庄村位于胶州市北环路南侧,广州路西边,高州路东旁。南面与北关中学隔墙相望,北面与北关工业园接壤,东南五百米处是北关街道办事处,西面和东谷村隔高州路相邻。全村原有耕地880亩,现在仅剩400亩,绝大部分耕地被办事处规划为工业园区。全村共有360户人家,1110人。    经济状况 曾家庄村原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艰难生活。建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解放初期,粮食亩产量就达到了300多斤,1981年,曾家庄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量一下提高到800多斤,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以前的以粗粮为主改变到以细粮为主,有温饱向富裕迈进;1999年,曾家庄村的土地规划为北关工业园,曾家庄就有农业转为二、三产业,主要劳动力都从事建筑业、运输业和进工厂务工,彻底改变了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方式。每人平均月收入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人们逐渐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改革开放给曾家庄村带来了机遇,全村涌现出许多专业户、企业家。其中有名的建筑企业家王本林,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元。运输专业户、家庭养殖专业户占全村三分之一以上。,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曾家庄村先后荣获“胶州市文明村庄,”“胶州市百花村庄”、“四星级安全村庄”等光荣称号,2003年,村里七十岁以上的每年领取养老金8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259   

大庄村

  大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杨姓从云南迁来立村,由于历史早,比周围村庄大而得名。解放前分东西两村,1956年并为一村。    政区人口    大庄村是胶州市北关办事处驻地,位于胶州市城区北部,南临胶济铁路,北靠胶州北外环路,东面是郭家湾村,胶平公路从两村之间南北穿过,村西南与沈家村相邻,村西北与曾家庄村接壤。全村面积1063亩,其中耕地430亩。全村共有518户,1569口人。    经济状况 为了搞活经济,更多地增加集体收入,1986年村里投资36万元建成450吨位的氮气保鲜库,1990年又投资近百万元建了锅炉配件厂。1995年,在村后沿北外环路划地30亩投资600万元建成厂房1140平方米,完成了全村第一个筑巢引凤工程,租给了韩国外商,村里年收入租金110万元。村里有大型机械1部,挖掘机4台,装载机3台,小型机械5部,家用汽车30部,营运车辆80部,农用车3辆(播种机2辆,收割机1辆)。村里有个体工商户35家,私营企业13家。全村年收入达1.8亿元,人均纯收入7700元。    村庄建设 为改变村容村貌,1982年,全村统一标准统一补助,三年的时间建成全村规格一致的1420间民房,同时建成了南北方向10米宽的大街4条,东西方向12米宽的大街3条,广大村民东西为邻每户4间标准房屋,10米宽的大院,院内还统一建了沼气池,前后房之间留有6米宽的胡同,真可谓房屋明亮街道宽畅,确有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1995年,投资近80万元,在原来全村房屋统一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把全村规划的东西三条及南北四条大街全部用20公分厚的水泥砂浆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达29232平方米。投资28万元,把每条大街两侧用砖砌成深宽均为60公分的排水沟4445米,全村各胡同内所有房屋的后边同样用砖砌成与大街相接通的深0.5米宽0.3米的小型排水沟共5082米。为进一步改进村民的居住条件,从1999年开始村里先后投资608万元建成大庄二层楼新居民区,共建二层居民楼98套,总建筑面积15578平方米,有关的路面硬化与排水设施皆同步建成,使98户村民搬迁了新居。2002年,投资200万元建成了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楼一栋,总建筑面积为3600平方米,同时又投资 40万元在村办公楼前面,用地六亩建成了规模宏伟,标准比较高档的文化广场,广场内体育建身设施较全,通过美化绿化,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使村民有了一个比较称心如意的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与一体的活动场所。    社会事业 1981年村里投资3万元建成了高达14米的水塔,全村用上了自来水。1984年投资10万余元将原来小学的20间校舍翻建成宽5.5米、高3.5米、长3米的30间标准化教室。使大庄小学的旧貌换了新颜。从村里办公的房屋中腾出8间房子开办了全乡的第一个幼儿园,全村的学前儿童免费入托。全村40户购买了电脑,100%的家庭有电话,手机近千部,800多人参与了养老保险(不包括个人办理的),1525人加入了合作医疗,参入率达100%。北关的中学、小学及幼儿园都在本村,中心小学已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坚实,村民也得到了不少实惠,从1995年开始全村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20元的生活补助金,1998年村里筹资全部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2000年因工业污染,为改善村民的饮水质量,村里又投资20万元到外村选择了优良地块重新钻了三眼水井,配套了压力设施及输水管道,让全村又用上了达到标准的优质饮用水。1996年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胶州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295117   

沈家河村

  沈家河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距今约三百年(乾隆年间),因沈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于云溪河畔,故名沈家河。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城区西北,紧连城区,东南与胶州火车站相距一公里,东临高州路,与大庄相邻,西、北与谷家庙子相接,全村面积864亩,多为居住和工业用地,可耕地面积仅180亩,其中100亩正筹划建设新工业园。全村共有303户,931人。    经济状况 从建村以来,沈家河村的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可耕土地少,土地相对比较贫瘠。近几年来,沈家河村经济发展很快,村民收入主要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农业已成为辅助产业。比较突出的工业企业有:与青岛第一水泥厂联营的黏土烘干厂、青岛瑞达金属制品厂、青岛中智达环保熔炼设备有限公司。青岛宝运来皮革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嘉美刺绣有限公司,青岛益荣锻压设备有限公司等。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店铺、商家40等余家,用于劳动的车辆近40部,工业年产值3000多万,利税80多万。人均收入62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026   

杨戈庄村

  杨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距今已六百余年(洪武年间),有杨姓从云南移民到此立村,命村名为杨哥庄,后演化为杨戈庄。一传说最早叫“雁过庄”,雅化为今名。无考。    政区人口    位于北关街道办事处东约5华里处,南靠阜安街道办事处西五里堆村,东邻张王庄村,西接西松园村。村庄占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企业占地500亩,耕地面积1000亩。全村共有住户410户,1198人,其中男618人,女580人。    经济状况 村庄主要收入为企业的土地租赁费。村里现有个体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数千名。其中比较大的企业有青岛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占地50亩,主要生产矿山机械,产品主要对外出口,每年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青岛衣雨制衣有限公司,占地100亩,现有员工200多人,主要生产加工各种服装制品,出口韩国。全村共有运输货车8辆,三轮车12辆,私人轿车8辆,面包车4辆。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45万元,工业总产值11500万元,经济总收入1518万元,人均收入7118元。2005年在北关办事处26个村庄中名列第11位。    村庄建设 1995年,集中规划60户的二层楼小区。计划实施二期工程,让更多的村民住上别墅式楼房。对自来水工程实施升级改造,并进一步硬化、美化村庄道路。    社会事业 1993年以来,村里的集资、义务工、土地承包费、水费、农村合作医疗费(每年20元/人)等费用实行全免。2000年9月,与八里庄、张王庄、爱三村联合成立了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新纪元小学,学校位于村庄东面,占地36亩,是青岛市规范化学校。从2005年开始为每位村民每年发放面粉100斤,并计划以后逐年增加。1994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2004年被评为胶州市三星级稳定村庄;2005年分别被办事处评为税收先进村、招商引资先进村、农业工作先进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316   

郭家湾村

  郭家湾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5年)名五里庄(与州署相距五华里)。明朝末年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五里庄一度消失。清初(年月不详),郭姓来此建村,因村东南有一大湾,故名郭家湾。    政区人口    郭家湾村隶属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位于胶州市区北邻,在广州北路东侧,村西是北关办事处驻地大庄村,东南接壤松园,东北是胶州市飞机场,北与律家庄交界,西北是曾家庄,南邻青岛市锻压厂、胶州市化肥厂和造纸厂。全村面积850亩,其中耕地137亩。全村共有348户人家,995口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干部群众,挖沟排涝,打井抗旱,战天斗地,改造规划村庄。先后在村东挖深1.5米宽2米的纵横排水沟5000多米,治理了常年有水的鲤鱼池和老窖湾,打直径5米左右的大口井8眼,深10米以下的机井8眼,沿现在的胶平公路向北修水渠3华里。苦干了10年,将600亩土地整成了地成方,路成网,旱涝保丰收的良田。1981年,先后建起了翻沙厂、养猪厂、石灰窖厂、小五金厂、炼油厂、纸袋厂、齿轮分厂等村办集体企业。近几年来,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工作。1993年先后引进了韩国新星服装公司、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京州包装有限公司、联谊服装厂。1997年引进了建华木制品有限公司,原新星服装公司转为韩国泰寅服装有限公司,引进了青岛229加油站。1998引进了新华皮鞋厂。2000年引进了台资企业桔子纤维有限公司。2003年以来所引进的内外资大珉服装有限公司,泰寅、桔子纤维、联谊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宏达、大珉两个企业年销售收入则突破了1亿元。村里有大型链轨车1部,机动车运输户58户,个体工商户150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60万元,人均纯收入6280元。    村庄建设 从1996年开始,先后建成了三至五层近4000m2的综合楼和二至三层15000m2的商业网点。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从1993年开始,建成了12000m2的二层居民小区。1993年~2004年动用50000m3的土石方填平了与村名有关的受周边企业严重污染的占地20亩的大湾,整修街道,实现了沥青化和水泥化,新铺了排水管道,由原来弯弯曲曲的道路和横七竖八的街道,改造得房屋整齐街巷通畅。投资2亿元的旧村改造工程,现已建成3万m2,将来要建成总建筑面积为20万m2六层楼房的金湾花园小区,三年内全村百姓均可迁入楼房居住。    社会事业 在搞活经济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村领导班子还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方便群众生活1985年自建水塔,户户通上自来水。成立20人左右的秧歌队,并请专业老师指导。全村拥有小轿车35部,家庭电脑50台,电话310部,普及率达90%,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264   

东松园村

  东松园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因村东有一大松林而得名。随人口的增加,解放后分东西两村,此为东村。    政区人口    地处市北外环路南侧,东北角是杨戈庄村,北面是飞机场,南与阜安办事处涝洼村相望,西面是西松园。全村共有210户,636口人。    经济状况 全村现在主要以租赁土地为主收入来源,村民个人主要以打工或做各种小买卖、开小企业等维持生计,租赁土地者主要是搞煤炭销售,企业主要搞锅炉配件、钢结构配件等各种加工。2004年,全村拥有私人汽车24辆,其中轿车8辆,货车16辆。全村村民发展工业企业27家,商业13家,其余人员全都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6750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300万元,人均纯收入6869万元,全村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排序59位,在北关办事处排第8位。    村庄建设 该村2002年开始在老村正北200米处筹建了新村,整个新村前面为平房区,后面为楼房区,到2005年3月新村建成,村民全部迁到了新村。60%的户住上了自己建的二层楼房,户均一幢,两层合计面积155平方米。    社会事业 1995年开始,村里出台了奖励学生的政策,凡本村学生考取大学的奖给1000元,1997年开始又改为凡考上大学的包括大本生和大专生每人奖600元,凡考上高中、中专的每人奖300元。1980年以来,全村连续27年无计划外生育,年年被评为办事处和市里的先进。在社会稳定方面,自1990年以来坚持群防群治,连续17年无违法犯罪现象。1996年被评为胶州市“计划生育模范村”。1998年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286133   

西松园村

  西松园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因村东有一大松林而得名。随人口的增加,解放后分东西两村,此为西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关街道办事处西北侧约3华里处,南邻市北外环路,东邻飞机场路,西面距离胶平路2华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属于平原地区。占地总面积710亩。全村共有220户,712人,其中男336人,女376人。    经济状况 经济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一步一个台阶,使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攀升。村里的第一个加工制造业——加工-桶(肩背式),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来逐渐发展到制作大油罐、锻压厂生产的压力机配件(拨叉、工作平台等)、以及各种机械加工(车床等)。此外,村里还建立了木工组,大约有6人,主要给锻压厂进行配件包装,以及对压力平台进行包装,并给农户制作家具。在这两个项目逐渐发展起来以后,村集体的收入不大扩大,村民们也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工分值由当时的0.10元/分,增长为0.22元/分,村民收入翻了一番。1990年,村两委开始规划村庄整体搬迁,搬迁后的新村全部为二层别墅式楼房结构。村里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对搬迁户每户补偿人民币10000元。1990年实行耕地“五统一政策”即: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统一化肥、统一农药、统一种植,村里并且承担一半的种植费用。全村共有个体企业32家,其中工业14家,商业18家,工业总产值17250万元,村经济总收入2.06亿元,年人均纯收入8096元,在全市所有村庄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17位,位居办事处第2位。    村庄建设 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部分村民还住上了5、6层的高楼。二层楼房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5平方米,户均140平方米,共居住了207户。在已经竣工的两个高层楼房中,共设计安排住户154户,总投资1200多万元人民币,户型从80—130平方米不等,可以满足不同村民的住房要求,目前已有部分村民入住。    社会事业 积极倡导村庄文明建设,树立文明新风。1989年,给每户村民拉上了自来水,2000年11月,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每年发给每位村民优质面粉50斤、大米10公斤(到2006年增加到20公斤)、食油5公斤,并发给折合人民币100元的饺子粉、海产品等年货;对年满60周岁的老人在重阳节一次发给500——800元零花钱;重视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对考上高中的一次性发200元人民币、大学500元;现役军人立功奖励一等功1000元、二等功600元、三等功400元,对义务兵每年奖励500元;每人每年发给土地补助费80元,以上各项村里每年累计要支出30余万元。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村里还建立了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主要有门球场、图书室、篮球场等娱乐设施。并在村里的主要地方安置了大批健身器材,供村民们强身健体用。并且成立了女子秧歌队、门球队(男女各一支)以及篮球队、太极拳队等8支队伍,村里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比赛和表演活动。秧歌队和门球队等连续多年荣获市里的比赛奖励。另外,村里投入巨资在村里的几个主要路段安装了监控设施,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了村庄的安全。1995年获青岛市防纠纷激化有功集体二等功;1996年获青岛市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1998年获青岛市安全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美在家庭示范点、模范村民委员会、胶州市百花村庄、五星级治安工作先进村庄;1999年获青岛市卫生村庄、先进调解委员会、十佳文明村庄等称号;2000年被评为青岛市卫生模范村;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首批小康示范村。社会治安连续多年被胶州市、青岛市评为治安先进村村庄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295313   

张王庄村

  张王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道光已巳《胶州志》即有标注。因张姓立村,以姓氏命名。后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张王庄。    政区人口    张王庄位于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东北部,距办事处驻地3.5公里,东与爱国庄接壤,南与邹家洼村相邻,西靠杨戈庄村,北面是胶州飞机场,胶济铁路由东向西从村前穿过,全村占地面积930亩,其中耕地500亩。全村共有220户,700人,其中男355人,女345人。    经济状况 张王庄土地肥沃、平坦,村民历来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已达325吨,单产7500公斤,农业机械化程度快速提高,2005年,全村有拖拉机3台,播种机4部,脱粒机2部,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此外,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机井一眼,建水库3座,购置喷灌机21台,全村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2005年,全村有个体民营企业1家,外资企业1家,饭店2家,商店3家,大小运输车辆6部,其中外资企业-青岛海士豪塑胶有限公司产值达8000万元,年纳税100余万元,全村总收入600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    社会事业 村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2000年全村已有电视机300台,电脑15台,私有轿车10辆,全村15%的老年人投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已达100%。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290122   

爱国庄村

  爱国庄    村庄由来 该村原名周家村,位于斜沟崖西南,建村年代不详,1952年在此修建飞机场,搬迁新址,取名爱国庄,以示人民热爱国家。    政区人口    地处北关街道办事处东部,东面靠胶东镇10里铺村,西面靠张王庄村,南面是阜安办事处邹家洼村,北面与胶东镇斜沟崖村相望,东北面是胶东镇罗家村,西北面靠胶州市飞机场。现有278户,982口人,其中男492人,女490人。全村占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1350亩。    经济状况 通过劳务输出、外出打工或经商等,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960吨,单产800公斤,有拖拉机26台,农用车24辆,私人轿车10辆,实现农业总产值900万元,工业总产值8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990万元,人均纯收入5820元。    社会事业 全村60%以上的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砚里庄村

  砚 里 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汉庸生著书洗砚处,古有祠而今废。《增修胶志?古迹》载:“濯砚泉,在治西北七里,砚里庄南。旧志云:‘泉有两眼涌出,明万历间始凿为池。’传说此泉牛马不敢饮,谓庸生灵异云。泉东有路,名庸生古道”。村以庸生濯砚古迹命名。    政区人口    砚里庄位于胶州市区西北,距老城区中心3.5公里,南北分别与中云办事处响嘡、中云村和北关办事处前王村接壤,西南、西、西北分别与北关办事处杨家林、南庸村、中庸村、东庸村为邻。东南与中云办事处二里河、站西接壤。东、东北与北关办事处沈家河、西谷村为邻。2004年,全村面积3314.1亩,其中耕地2565.7亩。全村共有570户,1716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砚里庄村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解放后,砚里庄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240吨,单产800多公斤。全村拥有拖拉机32台,农用车30辆,货车32辆,大型挖掘机3部,农业机械总动力5300千瓦,农业总产值900万元。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村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猛增。现村属企业已发展到38家,其中工业企业18家,商业20家,工业总产值1329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190万元,人均纯收入5959元。在胶州市823个村(居)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列第57位,居北关办事处第9位。2005年,铁道部青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项目落户此村,该中心站占地1400亩,建成后年上交税金可达亿元以上,另有其他配套工程。    村庄建设 旧村改造工程,计划新建二十四幢居民楼,建筑面积七万余平方米。    社会事业 1997年,由北关办事处协调,与南庸村、杨家林三个村合办三联育才小学。三联小学现在是胶州市规范化学校。全村75%的村民参加了养老保险,95%以上的村民参加了新合作医疗。有私人轿车30辆。曾获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单位、胶州市双百文明村、金星杯村、百花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59217   

东庸村

  东庸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西汉宣帝时儒生庸谭治古文尚书及齐论语处,死后葬于此。村以其姓为名。人口繁衍众多,遂分东、西、南、中四村。此村居东。古有庸生祠,早废。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区北部,北关街道办事处西3公里处,东南面是砚里庄村,南面是中庸村,西面是西庸村,西北面与胶北镇的北台村相望,全村总占地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共有360户,人口1032人,其中男504人,女528人。    经济状况 村西面建立一个占地面积800亩的苗木基地,各种苗木长势良好。全村土地较少,主要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各种粮食为主,群众收入主要靠做小买卖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改革开放后东庸村的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2004年,全村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40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60万元,农业总产值180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41千瓦(其中拖拉机62台,农用车52辆,私人轿车20辆)。    村庄建设 群众住房主要是平房,住楼房的只有36户。近几年在村东规划土地35亩,兴建了30幢可容纳60户入住的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每户平均居住面积达205平方米。并设计规划了总占地10余亩的胶城西部最大的农贸市场,预计今年秋天可开工建设。    社会事业 全村100%的村民都参加了养老保险,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被北关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和村庄建设先进单位,农业生产、高效农业先进单位,并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和百花村庄,以及社会治安四星级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286241   


八里庄村特产大全




八里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