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胶州市 >> 云溪街道 >> 东石河村

东石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石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石河村简介

  东石河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明朝(年月不详),由孙姓立村,家业兴旺,曾在此盖有小楼,取村名为“楼里头”。后孙姓人迁走,村名废,后李姓人迁入,以石河命村。为与西石河区分,称为东石河村。
   政区人口    东石河村位于胶州市区东侧,204国道把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西靠李家河,东邻西庄西,北达胶济铁路。原隶属麻湾镇,1993年11月18日划归云溪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总面积120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1公顷。2005年有499户,总人口180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1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262元。二、三产业分别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3.8%和6.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265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转入开发区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及村庄经济发展的需要,耕地逐渐减少,农业税等费用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到2005年底,全村实有耕地860亩。该村工业始于1981年,从业人员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建筑队成立的越来越多,现有施工队8处,从业人员460人。改革开放搞活了村民的头脑,商店、饭店等各种服务业应时而生。个体经商业户有47家。
   村庄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不断改善,砖石结构房逐步代替了土坯房。1993年以后,逐步对村庄进行了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加强村庄房屋建设规划,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
   社会事业 建国后,逐步重视对群众进行科技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1987年成立东石河村幼儿园,村里不断改善环境和条件,在村委搬迁到现地址后,村幼儿园搬进了老办公室。2005年,全村有2处幼儿园,儿童入园率达到100%。1985年,建立了一座规范化的小学,现已合并到开发区昌新小学。村委办公大院,配备了人口学校和科普教室。随着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为群众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农业税等一切费用由村集体统一负担;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对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中的贫困户进行帮扶。是青岛市“文明村庄”、“安全村”,胶州市“百花村庄”。1996、1997连续两年被评为胶州市先进党支部,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1998年8月被0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76914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1005 266000 0532 查看 东石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石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石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石河村

  东石河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明朝(年月不详),由孙姓立村,家业兴旺,曾在此盖有小楼,取村名为“楼里头”。后孙姓人迁走,村名废,后李姓人迁入,以石河命村。为与西石河区分,称为东石河村。    政区人口    东石河村位于胶州市区东侧,204国道把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西靠李家河,东邻西庄西,北达胶济铁路。原隶属麻湾镇,1993年11月18日划归云溪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总面积120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1公顷。2005年有499户,总人口180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1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262元。二、三产业分别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3.8%和6.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265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转入开发区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及村庄经济发展的需要,耕地逐渐减少,农业税等费用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到2005年底,全村实有耕地860亩。该村工业始于1981年,从业人员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建筑队成立的越来越多,现有施工队8处,从业人员460人。改革开放搞活了村民的头脑,商店、饭店等各种服务业应时而生。个体经商业户有47家。    村庄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不断改善,砖石结构房逐步代替了土坯房。1993年以后,逐步对村庄进行了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加强村庄房屋建设规划,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    社会事业 建国后,逐步重视对群众进行科技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1987年成立东石河村幼儿园,村里不断改善环境和条件,在村委搬迁到现地址后,村幼儿园搬进了老办公室。2005年,全村有2处幼儿园,儿童入园率达到100%。1985年,建立了一座规范化的小学,现已合并到开发区昌新小学。村委办公大院,配备了人口学校和科普教室。随着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为群众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农业税等一切费用由村集体统一负担;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对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中的贫困户进行帮扶。是青岛市“文明村庄”、“安全村”,胶州市“百花村庄”。1996、1997连续两年被评为胶州市先进党支部,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1998年8月被0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76914   

大西庄东村

  大西庄东村    村庄由来 大西庄东、西两村,原为一个自然村庄,据传说其前身称万槐庄,宋朝末年有刘姓先来居住。村东有土埠,相传明代要在此建州城,因土质差未能建成,故群众称此处为“城顶”。村在其西取名西庄。稍东有村同名,遂以大小区分,此村为大。1961年10月,大西庄分为东西二村,此为东村。    政区人口    大西庄东村位于云溪街道办事处最东面,东邻胶东镇小西庄村,南邻胶州市部队农场,西邻云溪街道办事处大西庄西村,北邻胶东镇大姜戈村。大西庄东村原隶属胶东镇,1993年划入云溪街道办事处。大西庄东村辖区总面积292公倾, 2005年全村共有610户,总人口1882人。    经济状况 大西庄东村是云溪街道办事处的农业大村。划入云溪街道办事处以后,村委鼓励村民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在204国道两侧大力发展企业,有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环球加油站、西庄加油站及诸多的商店、饭店。近几年,随着兰州东路的修建、延伸,又在兰州东路两侧招商引资,现已引进青岛世龙服装印花厂和青岛顺昌汽修厂。2005年耕地面积730.5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881千瓦,人均收入7876元。    村庄建设 以胶州市加快建设中等规模现代化开放城市为契机,立足于紧邻城市、融入城市、发展城市,着眼于村民变市民、村庄变城市、村委变居委,按照有利于农民、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城市发展这“三个有利于”原则,大力实施东部城市化开发,努力建设现代化城区。目前,村庄的总体概念性规划已经完成,并着手进入实施阶段,    社会事业 由村集体出资为全村村民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每两个月为困难户发放面粉、粮油一次。在此基础上为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30元至50元。多次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获得过自来水工程胶州市三等奖,星级创安工作“三星级”村庄,云溪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先进村庄”,农产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39787   

大西庄西村

  大西庄西村    村庄由来 大西庄东、西两村,原为一个自然村庄,据传说其前身称万槐庄,宋朝末年有刘姓先来居住。村东有土埠,相传明代要在此建州城,因土质差未能建成,故群众称此处为“城顶”。村在其西取名西庄。稍东有村同名,遂以大小区分,此村为大。1961年10月,大西庄分为东西二村,此为西村。    政区人口    大西庄西村,位于胶州湾畔,东邻胶东镇,西倚繁华市区,北有胶济铁路,南靠沽河农场。村后204国道横穿东西,村前柏油大道连接兰州东路,1993年10月,由小麻湾镇划归云溪街道办事处管辖。2005年,全村有560户,1720人。    经济发展 解放初期工业空白。1993年,投资兴办第一个企业——光华旅游用品公司,总收入达80万元;之后年相继引进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皮衣厂、大修厂、窑厂等5个项目,总收入达到320万元;1998年—2002年又有租赁公司、农资公司、石油公司、环保设备公司、武晓制管公司、建筑安装公司等7个项目落户,总收入达1030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利用紧靠204国道的优势,先后发展商业、餐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个体运输业等20多个项目,总收入达1100多万元。    村庄建设 自1997年以来,村委先后投资几十万元,对6条主要出村街道全部硬化、亮化、绿化。2003年整修道路2000平方米,新砌排水沟600多米,新增草坪绿化面积5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2000年春,村委投资建起了宽敞的办公大楼,同时建立了村文化大院,组成了文艺宣传队、老年门球队,设立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投资4000多元建立了门球场。电灯、电视、电话在全村基本普及。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定期养老补助。被青岛市评为“爱国卫生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76030   

西石河村

  西石河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唐朝(年月不详),李、宋二姓从云南迁来,李姓在石河西落户立村,名西石河;宋姓在石河东北立村,名北石河。后以东西区分,此为西村。    政区人口    西石河村位于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北角,南邻204国道500米处,北邻胶济铁路,东邻东石河村,西邻阜安办事处赵家园村。2005年,全村有人口1200人,土地1300余亩,其中耕地800余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前,全村靠天吃饭,天涝粮食减产,天旱颗粒不收,多数农民不够吃不够用。改革开放以后,开发区建设征用滩地,使该村有了经济基础。并因地制宜,挖砌了两口方井,两个大口井,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反季节种植地膜覆盖的花生、玉米、蔬菜等,使过去的亩产几百元,发展到现在的亩产几千元。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又发展45个大棚蔬菜,每个大棚每年收入过万元。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村统一划分养殖区,生猪每年出栏上千头,养殖蛋鸡14000多只,大大的提高了全村的经济收入和人均收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胆实施“筑巢引凤”,投资40万元在阜安工业园以东建设厂房,引进青岛日进皮革有限公司、青岛陀罗尼印刷制造公司、青岛金东海工艺品公司等外资企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05年,村里有外资企业2家,内资企业4家,各种商业店铺20余家,全村私有大小运输车辆50余辆,大型挖掘机3台,压路机1台,双桥自卸车10台。全村经济总收入700余万元,人均收入6960元。    村庄建设 在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住房大多土坯房,小门小窗土地土墙,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不足8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土坯房逐步被砖石水泥结构的瓦房代替,注重村庄整体规划,新建房屋都达到整齐统一,街道笔直宽阔。全村统一进行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每条大街都安装了路灯,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社会事业 建国前,人民群众没有文化,受旧社会封建思想的统治影响,群众思想比较落后,为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村集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办园条件,学校从黑屋子土台子变成宽敞明亮的教室,入托率、入学率均达到100%。建起村民文化大园,配备了文体娱乐设施,成立秧歌队、老年人门球队,各有各的活动场所,使老年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从2000年开始,一切费税村民免交,由村集体统一上缴。还为村中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元生活补助金。是胶州市四星级村庄,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16139   

李家河村

  李家河村    村庄由来 据李家河村《李氏家谱》记载,约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4年)李姓从-县迁来立村,靠一河流建村,起村名李家河。    政区人口   李家河村位于兰州东路北侧,西临胶州湾高速公路,204国道穿村而过。该村自1993年10月份由小麻湾镇划归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2005年,全村共有526户,总人口1800人。    经济发展 自划归开发区以来,在对外开放中抢抓机遇,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重点,1998年引进了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极东机械有限公司。之后又加大投入,建设村庄工业园,又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化工有限公司,以及青岛德尔特儿童制品有限公司,青岛成龙鞋业有限公司等大的内资项目。截至2005年底,全村引进外资项目8家,内资项目23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204国道整治的时机,沿204国道两侧进行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目前在204过道两侧全部建成2层以上的网点楼房,发展个体工商业户50家,建设农贸市场一处。    村庄建设 为适应城市整体规划,2000年在204过道南侧建设村民住宅楼4栋,发展个体工商业户30家,到2002年底,发展个体工商业户80家,实现产值1500万元,带动了整个村民的经济发展,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增强,1999年对村庄内的大街小巷进行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社会事业 自1992年以来村民的“三提五统”等费用全部由集体负担,对于本村男65岁、女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元的养老补助,每年年底对村民发放春节补助。对考入中专、高中、大学的学生,村委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对病灾户,利用计生协会进行帮扶,全村实现了少有教、老有养、贫有扶、难有帮的良好氛围。自2000年连续被青岛市、胶州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称号。2002年被青岛市授予“卫生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275217   

周家滩村

  周家滩村    村庄由来 据周家滩村《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周氏家族从云南省迁居张应镇大孟慈村,有弟兄二人由大孟慈迁至此处定居。因地处低洼、盐碱、滩涂、三面环水杂草丛生,故取名为周家滩村。    政区人口    周家滩村位于胶州市兰州东路以北,属城乡结合部。北依204国道,东接李家河村,西临海尔大道,隶属胶州市云溪办事处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32.8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6公顷。2005年全村共有156户,总人口570人。    经济状况 198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百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370元,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800多万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青岛海尔集团公司和澳柯玛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征用本村土地建立工业园区,耕地逐年减少,2005年有耕地116亩,全村有胶州市东辰门窗厂、胶州市弘扬福利化工厂、胶州市双河化工有限公司、胶州市联友模具厂和胶州市国丰制帽有限公司等中小型企业20余家。第三产业发达,充分发挥地处开发区的优势,以204国道和兰州东路拆迁改造的规划为契机,在204国道和兰州东路先后建起了商住楼15200平方米,商业网点4300平方米,发展个体工商户46家。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全为土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建国后,土房逐步为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80年代逐步对村庄进行了重新规划,翻建房屋达到了整齐划一、街道笔直。逐步进行了道路水泥硬化,路边绿化、美化。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排水系统畅通。自1998年以来,我们为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村庄按照城市化的标准,新规划了村庄平房改楼房拆改计划,先后建起了3层以上的商住楼18600平方米,沿街建商业网点3200多平方米,不仅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而且优化了招商引资环境,为发展第三产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事业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建国后逐步重视对群众进行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村里不断改善办园和办学条件,全村儿童入园、入学率均达到100%。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秧歌队、老年门球队,并组织多次文艺活动及比赛。全村86%的户拉上了电话和有线电视,100%的户吃上了自来水。对考入大学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补助,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的“三提五统”、公粮、农业税、上级收取的工程款等费用,全部由集体负担,集体还为群众办理了财产保险,对病灾户及生活困难户进行最低生活线保障照顾。对所有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80元,面粉100斤。对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退休养老制度。全村实现了少有教、老有养、贫有扶、难有帮。获得胶州市先进党支部、百花村庄、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庄、青岛市卫生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276254   

郑家小庄村

  郑家小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道光志标“东小庄”),是郑姓为地主张二风看园定居成村,因村小又地处胶城东侧,故称东小庄。后改为郑家小庄。    政区人口    郑家小庄村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西与市区紧紧相连。村民集中居住在胶黄铁路以西、温州路以东、兰州东路以北、胶州东路以南。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土地、耕地逐步被各企事业单位征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乡迁来人口。根据规定和需要,于1993年组建郑家小庄居委会,实行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5年全村有共3346人,1340户 ,其中老村民 1603人,510户;搬迁户1233人,320户;非农业1100人,510户。、    经济状况 建国前,全村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土地为盐碱地,庄稼收成极少,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逐步好转,到1992年,全村已无可耕地,以经商、打工、租赁房屋为主,生活富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利用村庄地处城郊的有利条件,从事海产品批发,由刚开始时无市场的几个经营者,到现在有市场有经营场所的上百家大规模海产品的批发零售,并在山东周围形成规模。2002年建成并开始营业的韩国城,成为胶州市的一大特色,形成周围具有东北特色的风味小吃街,带动全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2002年投资300万元,对海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扩建后,年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投资500万元对私营工业园进行配套建设,现已成功招商;在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中,建成住宅楼及商业网点共1.2万平方米,并招租个体经商业户30多户;到2005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60家,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210家,全年实现税收600万元,人均收入7716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委建立了老年活动室,投资建设幼儿园,完善少有所教,老有所乐机制,尊老爱幼在村里蔚然成风。还定时为全村村民、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自2003年开始,村集体每年向每位村民发260元的生活补助,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另有30元、45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7%,村五保户有专人照看,实现了老有所养。全村有电话、手机共2000多部,电脑200余台,各种车辆100多部。被评为青岛市五好先进党总支、青岛市双拥模范单位、青岛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青岛市卫生村庄、连续十年被评为胶州市先进党总支,先进工会、胶州市百花村、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7239787   


东石河村特产大全




东石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