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辛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有说为清代,有说为宋代,马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辛庄,以志艰辛。因辛庄多,为了区分改为马家辛庄。
政区人口 马家辛庄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东接营房村,西临大赵家庄,北靠杨家林,南接邓家庄,全村共208户,608人,可耕地面积708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村庄充分发挥本身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铝合金加工、刺绣等项目,并不断加大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2005年,村经济收入340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以前,村内住宅均为茅草房,80年代末到90年代,村庄完成住房改造,村民都住上了砖木结构的平房。由于马家辛庄包含三个自然村,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修理连村道路,为广大村民提供方便。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对大街进行了绿化,2004年对老人实行了生活补助制度,凡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按300元至500元不等领取生活补助金。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417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1006 | 266000 | 0532 | 查看 马家辛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前海庄村 |
前海庄 村庄由来 前海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宋氏先从云南,迁至德州,后以转来此地定居,因临近海,以打鱼为生,故名海庄。建国后分为两村,南为前海庄,北为后海庄。 政区人口 前海庄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政府西南部,距镇政府南约4.5公里处,南接沿海滩涂,东接小海庄村,北接近后海庄村。2006年,全村总户数 402 户,1395人。 经济状况 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从70年代初,渔业开始有所发展,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渔业的个体户开始增多。2006年全村共有120—180马力机船60余艘,在近、远海捕捞,总产值800万元。并且村委动员村民发挥靠海的优势,积极从事海滩养殖业,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住宅均为平房或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80年代初,开始规划为每户四间大平房,面积为181平方。从2001年开始,前海庄村根据营海镇政府的总体规划,对村内主街道进行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修建了排水沟,使雨、污水排泄流畅。修建南北大街宽12米,长350米。 社会事业 2000年,投入1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了装修。目前村集体设施有办公室2间,人口学校2间,计生办公室2间,幼儿园2间。1994年,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投资30万元对自来水进行了二期工程,重新铺设了管道,保证了自来水的质量。 联系电话 86-0532-85279538 |
大洛戈庄村 |
大洛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已有700年历史,当初为王氏兄弟从云南逃荒来此,一前一后立村,原名乐哥庄,后演化为洛戈庄,以大小区分。 政区人口 东靠海庄,西邻北辛庄,南接小滩子,北望讲堂沟,村东村西各有一条河,流向东海,交通特别方便,村前就是15路公交车站,商贸环境好,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2005年底,全村共460户,1565人,村居占地面积375亩,原有土地2200亩,2005年本村开发400亩。 经济状况 大洛戈庄村旧社会70%的打佃户,其他的就是外出打工,到青岛码头去装卸、扛帮,去盐场掘泥,干的都是苦力活,群众生活极端贫困,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和农村的经济结构都有了很大改变,58年以后,“浮夸”“平调”“大锅饭”严重挫折了群众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严重,60年发展到了极点。61年调整政策,农业面貌一度好转,但随着批判“三自一包”,农村经济又转入低潮。直到改革开放,形势才有了根本的转变,82年贯彻大包干,真是一“包”起效,效率提高,效益上升,生活改善。92年以后,个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使村民生活走进了温饱,升入了小康,村内养殖虾400多亩,贝类7000亩,捕捞户也不少,他们积累财力,购置了一条80马力机动大渔船和四十多条小渔船,远洋捕捞可达南韩和日本海的边界;养猪大户发展到十几户,其中张仁洪一户就饲养生猪即达1000头,去年出栏900头。其余饲养奶牛、蛋鸡户也不少。个体工商户34家,其中王宝勃的礼仪(礼炮)和王涛的仪表两家企业就各拥资100万。包工建筑业已发展到十几户,他们都有上百万资本。外资企业已引进多家,其中新加坡养猪场占地900亩,资本1000多万美元,民营企业拔丝厂合同签款500万。现在村民40岁以下的不分男女,全都上班,现在是“全村无闲人,上下忙挣钱”了。 大洛戈庄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16万元,总产值为36万元,人均产值为450元,上交税金8万元;1988年固定资产40万元,总产值为25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861万元,上交税金20万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111万元,总产值再增为775元,人均产值增为3800万元,上交税金为30万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20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10321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7719万元,上交税金为50万元。现在居民生活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3辆,拉货汽车25辆,建筑机械:推土机1台,吊车1台,挖掘机2台,农业机械:拖拉机 20台,手扶20台,电脑15台,摩托车占有率达90%,电视、电话占有率达90%以上。 村庄建设 连年来,大洛戈庄村委会投入了272万元进行村居建设,90以来,自来水投入了30万元,供电自79以来投入了4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60万元,排水沟投入16万元,街心公园投入30万元,绿化投入10厉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13元,建造办公室投入32万元,投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全村主要街道、硬化路面、安装了路灯,建了排水沟和街心公园,绿化和美化了村庄,建成学校、幼儿园、村委办公室。为了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2002年开始,每年投入30万元,对69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25元,年节送面、油等物品。 联系电话 86-0532-85277343 |
小景要村 |
小景要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八百年前即已有村。因原村有九个窑洞,取名“九窑”,道光版《胶州志》标为景要,分大小二村,此为小景要。1958年修青年水库,迁新址,该村为1962年重建的新村,名称沿旧。 政区人口 小景要村属青年水库移民村,位于青年水库南岸,东邻营海镇匙家庄,南邻小荒村,西邻徐家村。2005年底,全村共47户,178口人,耕地面积110亩。 经济状况 1962年重建,土地很少,大包干前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大包干后上级取消了统筹粮与救济款,村民只能靠租种南关刘家村、管理村、池子崖的土地维持生活,还有部分青壮年靠外出打工挣钱,景要村仍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17300元,总产值23500元,人均产值147元,上交税金减免;88年固定资产16000元,总产值63000元,人均产值395元;98年由于上级和海尔集团扶持,固定资产达到34500元,总产值达到92万元,人均产值达到5000元;2005年固定资产达到20万元,总产值达到1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 村居建设 在八十年代以前,村民住宅大多土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对村庄进行改造,每户四间砖石结构的平房,2户八间为一排,街道8米-10米宽,胡同4米,每户平均住房占地面积在218.8平方米,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67户,房屋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1981年治理村内街道,直到1996年才开通村内主要街道,到2005年对村内7000平方米主要街道进行了排水处理和沙化。 社会事业 1993年以来,景要村在财力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一直关心并鼓励上学的每一名学生。从2000年以来至2005年,该村考取了大学生8名,已有2名已就业,2名即将就业,4名正在就读。自1998年至今共向学校、幼儿园投入资金3万多元。建造村办公室投入3万多元,电力改造投入3万元,自来水改造投入7.5万元。对7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补贴50元,春节期间向村民发放福利。户内小汽车已有7辆,货车两辆,摩托车占有率达80%,电视、电话占有率达90%以上。先后获得青岛市巾帼英雄奖牌和营海镇营尹路建设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5270402 |
盛福村 |
盛福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建村(年月不详)。因地势地洼,芦苇丛生,常有狼群出没,村名马虎庄;民国初改为盛福村。 政区人口 盛福村座落在营海镇北3.5 公里处,居于营海镇的最北端。东靠北赵村,西接海尔大道,南邻蓝水假期,北连香港路,店子河从北边流过。村前村后两条公路。2005年底,全村共157户,573人,村居占地面积130亩,除城市规划征用土地外,其余土地已全部开发。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全村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充分发掘人力资源和地理优势,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景泰、永盛 拉链等行业如雨后春笋,个体私营业户约13家,上交税金达1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几十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 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26000元,总产值为75000元,人均产值为160元,上交税金1230元;1988年,固定资产40000元,总产值为14.3万元,人均产值增为670元,上交税金23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39万元,总产值再增为78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700元,上交税金为5万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112万元,总产值猛增为66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6700元,农业税金免交。 村居建设 2002年投资440万无建村民楼4000多平方米,商住楼2200多平方米;2003年,投资14.5万元,硬化路面5000多平方米;2004年,投资50多万元,建办公楼700多平方米;投入9万元进行学校、幼儿园建设。2004年,投入2万多元增添设备,组织人力分类整理历史积存档案,并建立制度,成为省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作为7个村居改造示范村其中之一,投入42万元铺设了500米长,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沥青路面,投资7万多元建起了活动场地,投资7万元改造了下水道,投资5万多元建立了标志性装饰路灯和宣传牌。2005年,市供电公司把盛福村作为示范村,对全村电网进行改造,电子表、线路全部按照规格要求按装。 社会事业 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150元生活补贴,村民每季度补贴50斤面粉,20斤大米,10斤生油,每年村委共投入20多万元。盛福村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的安全村庄、卫生村庄;胶州市的五星级村庄、百花村庄、模范村庄、绿色村庄、文明单位、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庄以及获得营海镇的小康示范村等27个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70200 |
匙家庄村 |
匙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河南省姓匙的人士逃荒到此落户立村,以姓氏命名。有说为唐朝,无考。 政区人口 匙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接南关办事处池子崖村,南接营海镇刘家岭村,东接营海镇卞家庄村,西接青年水库。东西横距500米,南北纵距180米,总面积90000平方米,2005年全村有108户,392人,96亩耕地。 经济状况 匙家庄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先后引进世福源环球有限公司、顺盛置业有限公司、青岛市亚塑机械有限公司。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大力发展。累计引进外资企业一家,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3家,合同利用内资8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600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户,从业人员26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020万元,其中工业总收入356万元,占村总收入的17%,服务业部收入374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78万元,人均收入6034元。 村居建设 村内住宅均为平房,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治理。投资20万元对村内区域共有街道10条,均进行了水泥硬化,使街道路面平坦,排水流畅。投资7.8万元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4万元改造电力,安装上路灯。投资16万元挖掘了平塘、建设了娱乐公园、绿化地面。投资6万元修建了幼儿园及办公室。几年来,共投入65.8万元改造村庄容貌,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硬化。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124户,房屋建筑总面积938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 社会事业 每年对70岁以上老人发放100元零花钱。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村民以争创“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6次被评为营海镇先进村庄,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1次、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1次,胶州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卫生村庄”。 联系电话 80-0532-85270728 |
北赵家村 |
北赵家 村庄由来 相传有一位徐姓老者,在此捕鱼为生,繁衍后代,至清朝末年,胶州有一财主赵小官,跑马占地,此地归赵小官,后全村主要租种赵家的地,成为赵家的佃户村,因此取村名为赵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北赵家。 政区人口 北赵家隶属胶州营海镇政府,北接胶州沽河农场,南靠本镇法家庄,东邻现在的东湖,西邻本镇盛福村及海尔大道,村庄占地面积9亩,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的经济发展,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和营海工业园征用。2005年底,全村共有86户,278口人,已无可耕地。 经济状况 北赵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建筑业运输业。1990年开始在营海工业园的带动下,先后有农心食品厂、长城通讯有限公司等外内资企业在地域内落户,使全村的经济可支配能力达3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东西坐落的平房,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全村建设成东西8排,南北20户的街道整洁、排水畅通的新农村。 社会事业 全村80户村民家家安装有线电视,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全村村民都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村民全年发放面粉、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用品,凡男60周岁,女55周岁,在老人节、春节都发放100-200元的慰问金。近几年来都被营海镇评为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70086 |
栾家村 |
栾家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800多年历史,因栾姓立村而名。 政区人口 东靠大沽河,西邻法家庄,南连海尔大道、青黄高速公路,北濒店子河。2005年底,全村共212户,748人,村居占地面积126.55亩,可耕地120余亩。 经济状况 1978年随着农村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副业,栾家村先后建起了弹簧厂、电子元件厂,主要供给汽车、拖拉机、收音机、电视机等厂家配件,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有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大小汽车共55部;建筑公司及建筑队8家,年经济收入1亿2千多万元。 村居建设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93年投入5万元打机井,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6万元,全村整修电网;投资27万元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投资近20万元,修建排水沟6000米;投资3万元建幼儿园1处;街道绿化投资5万元,村建办公楼投资26万元。2003年以来,村向每人每年补贴面粉、油料、大米。2005年,村凡南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150元-500元不等领取养老金。深入有效的开展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精神文明活动。村庄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百花村庄、文明村庄,同时也被营海镇评为招商引资、外经工作、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等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0-0532-85270091 |
法家庄村 |
法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八百多年,由法姓立村,以姓氏命名。有说建村首户叫高松武。 政区人口 法家庄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南临周家村,西临龙山镇,东临大沽河,北临店子河,村东西横距0.25公里,南北纵距0.2公里,总面积0.05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不断有外来人员迁入本村,2005年,全村有270户,811人,人均耕地0.25亩。 经济状况 法家庄村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村庄充分发挥地处工业园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向工业园区的企业输送工人,基本上是以打工为主,2005年人均收入达65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村庄是一片草房,土打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的住房逐步改善。80年代至90年代,住房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虽说是平房,但都是砖瓦所建的新房。2002年,法家庄村实施村庄规划,对村内的街巷进行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整齐,修建了路边沟,排水畅通。2005年,法家庄村的路面已基本全部硬化,以前的泥泞路,现在成了水泥路,村内共有住宅户270户,建筑总面积18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三个文明建设,重视幼儿教育,1996年新建幼儿园6间,总面积是96平方,投资3万元购幼儿所需用品及彩电一台和幼儿玩具,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和设施。2005年入托幼儿每人每年免费200元。对老人实行生活补助,60岁到70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是100元,70岁以上的是每人每年2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270311 |
卞家庄村 |
卞家庄 村庄由来 卞家庄村相传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因村庄坐落在烟台岭前,故称烟台前(道光志标为烟台前),后因卞姓为主姓,改称为卞家庄。 政区人口 卞家庄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东邻海尔大道,西靠胶黄铁路,南望营海工业园,北接诺贝尔山庄,东西横距0.6公里,南北纵距0.3公里,总面积0.18平方公里。2005年底,全村共202户,603人,原有耕地820亩,修路征地200亩,工业园占地500亩,现有耕地120亩。 经济状况 卞家庄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1982年,实行“大包干”,“一包”起效,粮食产量增加,村民生活改善。进入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运输、服务等行业如雨后春笋,其中民营企业有8家,个体私营户32家,外资企业4家,共上交税金达100万元,注册资金几十万元以上的业户5家。建筑承包商发展到16户,运输业7户,出租车3户,到工业园打工的村民就更多了,每家至少一人加入这支队伍。从1978年到2005年,固定资产猛增到236万元,总产值为520万元,人均产值为8625元。 村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村内住宅不断翻新,村民全部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还盖了二层楼,卞家村委投入了60余万元进行村庄建设,1994年以来,投入10万元改造自来水,供电自1982年以来投入38万元,2005年,投入40余万元将村中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投入10万元改造排水沟,村庄建设是一步一个新台阶,旧村改造也在立项中。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2001年村建起了新办公大楼,投入资金86万元,2000年建起了幼儿园,投入资金7万元同并进行了绿化,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更好的改善群众生活,村委还于2005年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150元,年节送粮、油等物品,村民每年补贴300元,为此每年需要投入20余万元,全体村民以力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卞家庄村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党支部、胶州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以及营海的文明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庄、招商引资先进村庄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70267 |
西营村 |
西营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罗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在古水师营附近,原名西罗家营子,道光版《胶州志》村为南茔。建国后改称西营村。 政区人口 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营海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东接东营村,西接小后旺村,南临沿海滩涂(海达盐场)。全村共有168户,578人,粮田耕种面积350亩,人均0.6亩。 经济状况 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80年代初,渔业始有发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村两委根据全村的实际情况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搞活经济,帮助解决资金发展个体船只,进行远海捕捞。2006年,个体船只发展迅速,目前共有120--240马力的大小船只36艘。每艘船每年能收入15万元以上,有力地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另外,积极发展滩涂养殖业,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挖掘池200多亩,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前,村民的住宅基本上是草屋,通过党的富民政策和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搞活,村民住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十年代后,村民陆续建造了新的房屋,户均住房面积1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投入资金建成人口学校、办公室、幼儿园、计生办公室。2000年,投入1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了装修。村集体设施有办公室2间,幼儿园3间,人口学校2间。1999年,村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3月又投资5000元,在村委大院内铺设了花砖,改善了办公环境和幼儿园的学习环境。 联系电话 86-0532-85275790 |
营房村 |
营房村 村庄由来 村庄以古代军营为名。道光乙巳《胶州志?建置开方图》标为“水师前营”;《清职官表》在“水师营”下注:“康熙四十年调……等官驻胶州”;“清兵制?海防》载:“康熙四十五年,以胶州为海防要泛,添战舰……调水师……驻胶州海口,是为前营水师……雍正七年移驻头营子”。传说为冷、杨二姓立村,当在雍正之后(无考)。 政区人口 营房村位于营海镇驻地,大沽河入海口西岸,东靠大沽河,西靠204国道,南靠胶南市,北靠香港路。全村共586户,1819人,其中男916人,女903人,村居占地面积750亩,有土地1800亩。 经济状况 营房村在旧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20%的人靠给地主当佃户生存,主要是种城里孙家、高家的地,和本村地主崔二的地,其余大都靠点工夫,打短工,扛活,到海滩上挖蟹子,当海货贩子谋生,到了荒年,就要依靠东滩的海蓬菜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形势有了根本的改变。1982年联产承包,粮食丰收,生活改善。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民营企业有8家,个体发展更为迅速,养殖(包括养虾、养蛤、养鸡、奶牛等)、制造(包括木器加工、汽车配件等)、服务、建筑等行业如雨后春笋,个体私营户约100家。 从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全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面貌: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2000元,总产值为100万元,人均产值为666元,上交税金10000元;1988年固定资产9000万元,总产值为32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200万元,上交税金30万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1200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63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647元,上交税金为90万;2005年固定资产为1980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10728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6万元,上交税金为180万元。人均纯收入6万元,全村总收入10928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15万元,副业收入10121万元,打工收入132万元,其他收入10万元。 村居建设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营房村委会投入了64万元进行村居建设,供电自1999年以来投入了3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16万元,排水沟投入5万元,绿化投入7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6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生活大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16辆,面包车6辆,货车10辆,电脑10台,摩托车占有率达5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获营海镇先进单位、营海镇民营企业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067 |
后海庄村 |
后海庄 村庄由来 后海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宋氏先从云南迁至德州,后转来此地定居,因临近海,以打鱼为生,故名海庄。建国后分为两村,北为后海庄,南为前海庄。 政区人口 后海庄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政府西南部,距镇政府约4.5公里,南接前海庄,东接小海庄村,东北接大后旺村。2006年,全村共 330 户,1220 人。 经济状况 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从70年代初,渔业开始有所发展,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渔业的村民越来越多。2006年,全村共有渔业船只40多只,其中60马力15只,120马力20多只,在近、远海捕捞,年纯收入600多万元。另处,村庄积极发展滩涂养殖业,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挖掘鱼池、虾池200多亩,积极发展个体运输业,村内有大货车3辆,客车2辆。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村民住宅均为平房或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80年代初,开始规划为每户四间大平房,面积为130平方。从2001年开始,后海庄村根据营海镇政府的总体规划,对村内主街道进行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修建了排水沟,使雨、污水排泄流畅。修建南北大街水泥路面宽12米,长400米。村庄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70米,住宅400户,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2000年,投入2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了装修。村集体设施有办公室2间,人口学校2间,计生办公室2间,幼儿园2间。1986年,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1994年投资6万元,重新打了大口井,重新铺设了管道,对自来水工程进行了二期改造。由于上游的污染,2004年村投资20万元对自来水进行了三期工程,保证了自来水的质量。 联系电话 86-0532-85275258 |
南辛庄村 |
南辛庄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辛氏兄弟从云南来此立村,兄立南面村庄为大辛庄,弟立北面村庄为小辛庄,解放后更名为南辛庄和北辛庄。 政区人口 南辛庄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接北辛庄,南靠敖上,东临大洛庄,西连九龙镇,东西距0.4公里,南北纵距0.15公里,总面积0.06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45户,520人,耕地面积41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199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建了6个大棚、8个养猪场、一家汽车修理厂、一家饭店,一家小型医院,2005年底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到达150人,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150元。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全部是草抷房,80年代后村民住宅条件得到改善,村内共有住宅210户,房屋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9平方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对大街进行了绿化,2003年新建了村委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2004年对老人实行了生活补助制度,凡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按300元至500元不等领取生活补助金。 联系电话 86-0532-85273581 |
小海庄村 |
小海庄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约600余年,从小云南迁来三个姓赵的,起村名赵家庄。1956年,全国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起名为“顺利社”。1961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与生产小队。因我村临海近,改名为小海庄。 政区人口 小海庄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政府西南部,距镇政府约4.5公里,南接沿海滩涂,西接前、后海庄村,东北接大后旺村。全村总计168户,总人口有500人。土地面积500多亩。 经济状况 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渔业开始有所发展,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渔业的个体户开始增多。到2006年全村共有渔业船只40—270马力渔船12艘,40马力以下小渔船10艘,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村民发挥靠海的优势,积极从事海滩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住宅均为平房或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从60—80年代,都建有砖瓦房,院内都有南、北二趟,共计8间。2001年规划修建的通村路与现在的营里路相接,宽7米,长120米,方便了村民交通。2001年规划改造村东的河道,把其填平又新修一条新河,改善了居住环境。村庄南北长600米,东西长130米,村庄面积117亩。 社会事业 1999年,村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0年,投资3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了装修。村集体设施有办公室2间、幼儿园3间、人口学校2间。2005年村进行了自来水二期工程,保证了村民吃水的质量。 联系电话 86-0532-85275123 |
殷家村 |
殷家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八百年历史。因村边有两个大墓叫殷家坟,立村后叫殷家村。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徐村,由徐村改殷家村原因无考。 政区人口 殷家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约3.5公里。北接撇车沟村,南接大后旺村,东邻小后旺村,西接青黄高速公路、大洛戈庄。东西长0.5公里,南北长0.5公里,总面积为0.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20亩,户数200户,人口为600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渔业开始有所发展。购买和建造的两只20马力的机动渔船开始了远洋作业。随着改革开放的的不断深入和村庄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村共有渔船18艘,已达几千马力,全村90%的青年男劳动力上船出海,共计150余人,年产值上千万元。家庭剩余劳动力除参加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养殖业和在企业上班等。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住宅均为平房或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70年代初期开始,对村里建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从90年代开始在村东开始规划建设二层楼小区。2005年村里争取上级小康示范村资金三万元,再筹资金三万元,共投资9万元,对村里主要街道进行改造,使路面平坦,修建了排水沟,使雨、污水排泄流畅,被营海镇政府定为山东省村庄改造小康示范村。 社会事业 2000年,投入3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了装修。目前村集体设施有办公室2间,人口学校2间,计生办公室2间。1994年,村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5275966 |
大后旺村 |
大后旺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距今约600余年前,有兄弟两人,从河南归德府枣庄迁来立村,兄立大后旺村,弟立小后旺村,以盼后代子孙兴旺。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大后旺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南约四公里处,北至殷家村,东接小后旺村,西南接前后海庄村,南至沿海滩涂。2006年,全村共有315户,962人,土地面积500亩,人均0.5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从70年代初,渔业开始有所发展,有大马力渔船12艘:350马力渔船2艘,年利润32万元;280马力渔船4艘,年利润50万元;250马力渔船3条,年利润20万元;150马力渔船3艘,年利润40万元。积极发展个体运输业,目前全村有大货车5辆,客车4辆。村民个体冷藏厂三户,专职冷藏海产品,年收入40多万元。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住宅均为平房或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2000——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二层楼小区,2006年底,在营里路北、村东,共建二层楼房14套,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从2003年开始,大后旺村根据营海镇政府的总体规划,对村内街道和小巷进行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修建了排水沟,使雨、污水排泄流畅。至2006年大后旺村共修筑水泥路面二条,全长350米。2006年村内共有住宅305户,占地面积56272平方米。 社会事业 2000年,投入3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装修。目前村集体设施有办公室8间,渔需仓库10间,幼儿园4间。1994年,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村进行了自来水二期工程,挖大口井两处,设置变压器一处,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吃水质量。大后旺村连续多年来被胶州市评为“渔业生产先进单位”、“第三产业示范村”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79058 |
小后旺村 |
小后旺村 村庄由来 小后旺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洪武年间,距今约600余年,有兄弟两人,从河南归德府枣庄迁来立村,弟立小后旺村,兄立大后旺村,以盼子孙后代兴旺。 政区人口 小后旺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南约3.5公里处,西至殷家村和大后旺,东接青黄铁路,南接沿海滩涂。2006年,全村总计320户,总人口985人,总土地面积700亩,人均0.7亩。 经济状况 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渔业开始有所发展,2006年村民个体入股有大马力渔船10艘:350马力渔船2艘,年利润32万元;280马力渔船4艘,年利润50万元;250马力渔船1艘,年利润20万元;150马力渔船3艘,年利润40万元。积极发展个体运输业,目前村内有大货车10辆,客车3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庄发挥地处营里路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与胶州市市场管理中心合作共同开发村东100多亩土地,建立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年收入10万元。1999年,建设海旺大酒店,年收入30万元。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住宅均为平房或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从2001年开始,小后旺村根据营海镇政府的总体规划,对村内街道和小巷进行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使街巷路面平坦,修建了排水沟,使雨、污水排泄流畅。至2006年小后旺村共修筑水泥路面二条,全长650米。修改河道900米,造可耕地100亩。投资50万元,修建水库1座,蓄水量30万立方米。2006年,全村共有住宅305户,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1999年,村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投资13.7万元修建三层新村委办公楼。幼儿园1处,全村幼儿入园率100%。2005年全村进行了自来水二期工程,挖蓄水池一处,设置变压器一处,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吃水质量。小后旺村连续多年来被胶州市营海镇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79158 |
马家辛庄村 |
马家辛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有说为清代,有说为宋代,马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辛庄,以志艰辛。因辛庄多,为了区分改为马家辛庄。 政区人口 马家辛庄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东接营房村,西临大赵家庄,北靠杨家林,南接邓家庄,全村共208户,608人,可耕地面积708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村庄充分发挥本身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铝合金加工、刺绣等项目,并不断加大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2005年,村经济收入340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以前,村内住宅均为茅草房,80年代末到90年代,村庄完成住房改造,村民都住上了砖木结构的平房。由于马家辛庄包含三个自然村,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修理连村道路,为广大村民提供方便。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对大街进行了绿化,2004年对老人实行了生活补助制度,凡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按300元至500元不等领取生活补助金。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417 |
大赵家庄村 |
大赵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赵姓人家从云南省迁来上地落户,成村后叫赵家庄。后因镇内有两个赵家庄,遂将此村改为大赵家庄。 政区人口 大赵家庄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东接马家辛庄,西临撇车沟村,北靠杨家林,南接小后旺村,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长约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2005年底,全村共有168户,425人,可耕地500多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1966年在村西300米处建成水库一座,加快了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稳定提高。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792元。 村居建设 建国以前,村内住宅均为茅草房。80年代末到90年代,村庄完成住房改造,都住上了砖木结构的平房。1996年,在青岛颐中集团的帮助下,进行了自来水改造。2006年3月,在神州公司的帮助下村庄开始着手硬化街道及建设新村委办公室。 社会事业 大赵家庄在1956年建小学一处,到1975年学校成立初中班2个。邻近村庄均来本村上学。到1994年,小学合并到营房小学。1981年,大赵家庄通电,解决了村民的照明及动力用电需求。1984年村内建幼儿园一处,每年约20名幼儿入学。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899 |
杨家林村 |
杨家林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城北杨戈庄建茔地于此,杨姓同族守茔繁衍成村,林茂村盛,故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南杨家林。 政区人口 杨家林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东接营房村,西临马家庄,北靠小荒村,南接大赵家庄,总面积1485亩,2005年全村共90户,292人,有可耕地43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力发展工业和副业,建成了锻打车间。2001年,村两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自身丘陵荒沟多的优势,退耕还林、还果,2005年人均拥有林、果园达到2.5亩。剩余劳动力大搞二三产业。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达到21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 村居建设 1976年以前,杨家林村位于现居住地西南约500米的旧村,因该地南、北、东三面是沟,西面是丘陵,从1976年开始,村委补贴给户一部分钱,整体搬迁村庄,直到1986年,搬迁至现村庄所在地。2004年,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胶州市交通局帮助下,硬化村内三条主要街道共600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 村庄重视文化发展,重视教育,多年来走出众多大专院校毕业生。2001年,在胶州市公路段帮助下,林业局和村庄共同筹资,改造了村庄饮水,开通了标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5270467 |
邓家庄村 |
邓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姓从四川迁来立村,名李家庄。后邓姓迁入,户丁渐旺;清代李姓外迁东营,村庄遂改为邓家庄。 政区人口 邓家庄位于胶州市东南部,离胶州市区12公里,紧靠营里路。南邻小后旺,北邻王家村,西邻撇车沟,东邻大沽河。2005年底,全村共350户,1080人,可耕地面积63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村大力发展渔业生产,进行海洋捕捞、近海养殖。1984年至今,发展养殖虾场400亩,发展大马力船(240马力)、小马力船(40-120马力)共40多艘,增加了集体以及农民收入。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0万元,人均收入5700多元。 村居建设 解放前,全村200余户住的全是茅草房。80年代初,村庄进行改造,重新规划6.5米标准平房。90年代至今,又建成二层住宅楼20套,2001年,村庄建设整修街道7条,其中硬化3条主要街道,总长1500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对大街进行了绿化,新建了村委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619 |
王家村 |
王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年间(年月不详),王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王家村位于营海镇驻地南侧,东靠东滩,西望铁路西边的马家辛庄,南邻邓家庄,北接营房村。全村共216户654人(包括居民25人),其中男311人,女343人,村居占地面积150亩,原有耕地1200亩,修筑铁路公路征用200亩,建水库征用160亩,企业学校用地100亩,河流沟渠用地80亩,虾场80亩,建房80亩,本村尚余500亩。 经济状况 旧社会,这个村基本上是佃户村,80%的户种着城里大地主高家、徐家、彭家的地,自己的土地全村只有300多亩,生活极端贫困。除去种地,便是外出打工:东去青岛扛包,西去淄博挖煤,有些人还到铁路上去干杂活:烧火、打旗、拨道、运货、开车。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根本的改变。特别进入90年代,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拥有资本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处,5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滩涂养殖也搞得红红火火,村内打工族不下200户,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农业经济形式,大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从下面的一组数字可以约略地窥见这个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10万元,总产值为20万元,人均产值为400元,上交税金16000元;1988年固定资产50万元,总产值为14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2000元,上交税金400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10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2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5000元,上交税金为70000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24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40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6400元,上交税金为10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全村总收入2290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00万元,副业收入300万元,打工收入100万元,其他收入200万元,渔业、工业等收入1500万元。 村居建设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连年来,王家村村委会投入了133万元进行村居建设,1994以来,投入15万元修建自来水,供电自88以来投入了4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30万元,排水沟投入5万元,绿化投入3万元,投入10万元建设学校、幼儿园,建造办公室投入10万元,其他投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300元,年节送食品,村民每年补贴70元元。每年全村共需投入40万元。王家村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的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胶州市的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以及营海镇的先进单位、治安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财务管理先进单位 。 联系电话 86—0532—85263318 |
东营村 |
东营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郑江、郑海兄弟逃荒到此立村,已有八百余年。此地为古代兵营——头营口之南,以后营为名,取名郑家营子。因与西营相邻,后改为东营。 政区人口 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靠营房村、邓家庄村,西邻西营村、小后旺村,南连东营盐场,东接大沽河,是依山濒海、自然景观壮阔优雅又具有船舶渔盐之利、仓廪丰实、文事昌盛之地(古帆船100余艘),总面积26.50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原来的荒滩、海岸逐步开发建设了多家以养鱼、虾、蟹、贝类等养殖区。2005年底,全村有480户,1528人,可耕地1500亩。 经济状况 东营村的经济生活基本是以农、渔为主,70年代后期,工、副、渔业始有发展,先后建起了皮鞋厂、木根厂、纸箱厂等多家企业,建造渔业捕捞机船编队出海,工、副、渔业兴旺发达。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发展,分田到户,村民自发开发养殖,建造大马力渔船100余艘,开发滩涂养殖户60余户,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胶州市的鱼米之乡、渔业龙头村。 村居建设 解放前期,东营村村民住宅均为草坏土房,建国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70年代后期,村党支部研究规划村庄住房、街道建设,由从东到西(高低不平)、从南到北(弓形)的老舍,规划进行道路及大街小巷的排顺及房屋排序的建设改造,由原住宅300余户发展到500余户,使村庄街街通、巷巷平,并修建了通往东营口岸(现胶州渔港码头)的一条进港路(东营村南北大街),并硬化、绿化、亮化中心大街。 社会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起了村民文化大院、幼儿园、敬老院、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购置了健身、娱乐、兰球、乒乓球台等器材,建绿化园等公共事业场所,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有益事业,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村庄”、青岛市两个文明建设“文明村庄”、“百花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0532-85275145 传 真:0532-85279728 |
刘家岭村 |
刘家岭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年间(年月不详),刘姓以云南迁来在此岭坡落户,繁衍成村,以姓氏加地形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青年水库东南角,地势西高东低,北靠匙家庄,南靠郭家村。2006年全村共96户,340人,全村共有土地64.3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家岭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地瓜、花生、大豆、玉米等,50年代至60年代,抽出部分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经商,搞副业发展经济。1981年开始大包干,刘家岭村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全村有拖拉机10余辆,机动三轮车4辆,手扶拖拉机3辆,油坊1处,磨房1处,轿车3辆。 村居建设 自古至今,全村村民住的都是平房。2002年,硬化了3条街道,总面积约4100平方米,全村共有住宅145户,总面积约70亩。 社会事业 1998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2年,修建了村委办公室。2004年,自来水井受到企业污水污染,2005年秋又投资6万元另打一口自来水井,解决了村民吃水的问题。2005年,对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补助,每人每年360元,每人每年发4袋面粉。2003年荣获“胶州市综合治理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62979 |
姜家村 |
姜家村 村庄由来 姜家村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因姜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回龙观原为独立村落,1957年并入,并入后仍名姜家村。 政区人口 姜家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接徐家村,南连大户村,东靠大荒村,西接陈家庄,南面白沙河向东北流入青年水库,靠近福州南路(204国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21户,426人,村庄原有耕地495亩,修204国道征地92亩,村内开发50亩后尚有353亩。 经济状况 姜家村在旧社会是有名的佃户村,村民全部给地主当佃户,种着城里逄、范、彭、高四个地主的土地,自己只有100多亩地,主要是生产杂粮。解放后,1961年调整政策,经济形势有了根本好转,特别是副业收入,村里开发了白沙河的河沙资源,单是卖沙的收入就达上千万元。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兴起,种植、养殖、林业、制造等行业涌现出不少经营大户,现时统计,村内大棚蔬菜已达8户,工程承包:小“包”5户,大“包”4户,较大的承包户拥资已达300万元;运输3户,其他如养殖、林业、制造、商业等各有若干户。除此以外就是村内的打工族,现在村内去工厂打工的约200人,大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条件,村民平均收入5703元。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60万元,村民农业税全免。 村居建设 为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姜家村村委会投资88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了10万元,供电投入了1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了20万元,排水沟投入了3万元,街心公园20投入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村委自2005年起对村内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补贴100元,老人节共发钱4500元,年节共送价值3500元的物品。现在村民生活大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5辆,运输汽车3辆,农用机械:拖拉机11台,剥花生机4台,建筑机械:搅拌机6台,小三轮10台,电脑4台。摩托车普及,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由于措施得力,姜家村先后被评为营海镇的先进村庄、民营经济工作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71436 |
大户村 |
大户村 村庄由来 大户村相传建村于清朝,徐姓从徐州迁来立村,门户大,无他姓,取名大户村(一说从云南昆明迁入立村,因为靠近白沙河,原名大河村,后改名大户村)。 政区人口 大户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接姜家村,南望马家庄,东靠大荒村,西邻204国道,白沙河从村南流入青年水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62户,799人,村庄原有耕地1200亩,修南外环路及生产路征地250亩,村内开发68亩,植树造林100亩,尚有782亩。 经济状况 大户村在旧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佃户村,村民百分之五十给地主当佃户,主要是张光顺家,也还有其他地主,其余就是务农。大户村的羊角蜜甜瓜周围各县及至青岛知名。解放后,1961年调整政策,经济形势有了根本好转,特别是副业收入,村里依靠白沙河的河沙资源,创造了达上千万元产值。进入80年代以后,个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建筑、租赁、服务业、乃至大棚业发展迅速,虽没有形成利润大户,但创造的收益相当可观,大棚亩产可达5000元,建筑业、服务业可创50万元的产值,打工族的收入也有口皆碑。村民人均纯收入至少3000元以上。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30万元,总产值为780万元,村民农业税全免。 村居建设 为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大户村村委会投资60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了5.65万元,供电投入了3万元,硬化路面1010平方米,共投入了25万元,排水沟1500米投入了1.5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3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5万元,其他投入5万元。 社会事业 对村内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补贴100元,合作医疗费全包,幼儿免费入托。村民生活大大改善,已有小汽车5辆,面包车3辆、运输汽车6辆,农用机械:拖拉机22台,播种机5台,收割机5台、电脑2台。摩托车普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由于措施得力,大户村先后获得营海镇先进村庄、文明村庄等15个奖项。 联系电话 86-0532-85271654 |
辛店村 |
辛店村 村庄由来 辛店村相传建村于清朝,建村年代不详,传说城里宋姓地主祖坟葬此,所葬茔地原为滚瓜地,他忌讳风水滚破,便在此建村名店子,以示坟地垫高不能破毁。1937年左右,由村人杨克智倡议,改为辛店。 政区人口 辛店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靠大户村,南望马家庄,东邻东岭,西邻204国道,村西北有一条小河汇入洋河,交通特别便利。全村共有150户,506人,村庄原有耕地400亩,修204国道征地150亩,修南外环征地38亩,建加油站及其他工业用地60亩,尚有240亩。 经济状况 辛店村在旧社会是一个著名的佃户村,村民绝大多数给地主当佃户,主要是种梁水成、二刀子高长业和史家的地,还有就是三里河高九的地。解放后,1961年调整政策,经济形势才有所改变。1992年以后个体经济发展,为农村发展增加了活力。现在经济形势喜人,养殖户猪、牛、羊就有六户,搞运输的就有十多户,手工业中开床子、油房、针织厂的又有5户,外资打工的100多人,群众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村民人均纯收入5726元。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30万元,总产值为286万元,村民农业税全免。 村居建设 为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辛店村村委会连年来投资73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了25万元,供电投入了6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了30万元,排水沟投入了6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3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万元,其他投入2万元。 社会事业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村委对村内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补贴100元。现在村民生活大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4辆,面包车3辆、运输汽车6辆,农用机械:拖拉机、脱粒机、收割机共26台、建筑机械搅拌机、吊车、推土机共4台,电脑2台。摩托车普及,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由于措施得力,辛店村先后获得营海镇先进村庄、三星级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和胶州市“百花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71456 |
马家庄村 |
马家庄 村庄由来 马家庄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开始(1925年),胶州城区南部8公里处位置,有东马家庄、西马家庄、北马家庄共三个村,1953年初期入社,以农丰、永久划为二个村庄,1955年合并为一个农丰社,始称马家庄,相沿至今。 政区人口 马家庄以前是胶州市营海镇马家庄,后改为营海镇马家庄,北靠大户村,南望西匡家茔,东邻营海西大岭,西靠辛店村,东西横距1.5公里,南北横距1.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马家庄村生产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开始有所发展。197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了车床加工、拖拉机运输、淀粉厂、铸造厂等。2005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6年先后引进青岛正大养鸡厂、玩具厂、电脑刺绣厂三家企业,合同利用外资3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100万元,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0户,从业人员300多人,极大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全村经济总收入35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达10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房全是草铺屋,建国后村民的住房逐步改善。村内共有住宅270户,房屋总面积1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27平方米。为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2005年马家庄实施村庄规划,对村内街道进行彻底改造。硬化路面598平方米;学校、幼儿园投入5万元;建造办公室10间,投入15万元,同时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等;打自来水井两口,投资20万元。 社会事业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村委对村内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补贴100元。对村内的光荣家庭进行奖励。由于措施得力,马家庄在2005年被镇党委授予4个先进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71592 |
西匡家茔村 |
西匡家茔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史姓在此定居,后为胶城匡姓大户看茔,发展聚落成村,名匡家茔,村分东西,此为西村。 据州志载,明成化丁未进士,广东按察使匡羿之的祖茔葬于此(匡祖匡福被朱元璋封为武德将军,世守胶州) 政区人口 西匡家茔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营海镇驻地西南5公里,胶新(浦)公路(204国道)东侧。全村共有87户,281人。共有耕地375亩,人均1.33亩地。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匡家茔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全村无工副业项目,全体村民以种地为生。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6元,总产值为11万元,人均产值为390元,上交税金2500元;1988年固定资产10万元,总产值为60余万元,人均产值增为1900元,上交税金89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2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15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4000元,上交税金为4000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0万元,固定资产为25万元,总产值猛增为18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5380元,税金免交。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为土打墙草培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条件逐步改善。 社会事业 2005年,投入4万元给8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补贴120元。户内小汽车已有3辆,面包车2辆,运输汽车6辆,农用机械拖拉机等13台,拥有摩托车的农户占95%以上,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275790 |
东匡家茔村 |
东匡家茔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臧姓为广东按察使匡翼之的祖茔看茔立村,后发展为二村,此村在东,称为东匡家茔。 据州志载,明成化丁未进士,广东按察使匡羿之的祖茔葬于此(匡祖匡福被朱元璋封为武德将军,世守胶州) 政区人口 东匡家茔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来福片,2005年底总户数112户,346口人,可耕地512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匡家茔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住.全村无工副业项目,全体村民种地为生,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从业人员80余人,2005年的经济总收入216万元,人均收入56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为土打墙草培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房逐步改善。80年代初村庄往后移迁,房屋进行规划,排列整齐,主要街道有三条,中心大街宽12米,两旁两条街道宽8米.村庄住宅112户,建筑总面积21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60.7平方米,2005年村后修路1条,长700米长,进行了植树绿化。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两个文明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把村委办公室进行装修,建起桌椅配套,村委有8间房屋,办公室、人口学校、老年人活动室、计划生育各2间,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活动,2005年,全村吃上自来水,被镇政府评为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75145 |
讲堂沟村 |
讲堂沟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享堂沟”。因匡氏祭祖曾在此设立享堂。后雅化为讲堂沟,并附会为孔子讲经地。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东邻殷家村,南接小洛戈庄水库,西南靠来福庄,北毗撇车沟。2005年底,全村共122户,41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30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638 |
撇车沟村 |
撇车沟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村庄坐落在牛背形倾斜的岭沟,当地土语形容歪斜,曰“撇扯”后演化为“撇车”并流传着“春秋时孔子乘车至此讲经,遇沟弃车而行,名撇车沟”的传说,实无史可查。 政区人口 撇车沟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营海镇驻地西南3.5公里处,高庄岭南。2005年全村共有114户321人,有可耕地418亩,人均1.5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撇车沟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政策,村庄的种植、养殖业得到了发展,现在村内有从事建筑业的8户、养殖业的3户,外出打工的100多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企业项目,2005年本村经济总收入1152万元,村集体收入213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2.88万元,人均纯收入5217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为土打墙草培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三个文明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4年,投资10万元建设自来水,投资5万元改造农村电网,现在居民生活大为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4辆,农业机械拖拉机等16台,电脑1台,电视、电话占有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261397 |
北辛庄村 |
北辛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有辛氏兄弟从云南来此落户立村,北面的叫小辛庄,南面的叫辛庄或大辛庄。解放后改为北辛庄和南辛庄。 政区人口 北辛庄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驻地西南七公里,胶新(浦)公路东侧,地处半丘陵。一条跃进河从村西南流入海,西接204国道,南邻南辛庄,北通小洛戈庄,东隔跃进河的另一支流接壤大洛戈庄。全村共202户,515人,其中男255人,女260人。村居占地面积105亩,原有土地600 亩,修204国道征地50亩,村东新亚建厂征地30亩,建苗木种植园征地20多亩,尚余土地500亩,准备开发。 经济状况 旧社会,全村90%以上是佃户,主要给城里傅家、孙家种籽粒地,此外就是扫盐土、推脚、扛帮,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群众生活有极大提高。 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组对比数字: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25000元,总产值为50000元,人均产值为100元,上交税金1200元;1988年固定资产6万元,总产值为1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1000元,上交税金13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1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2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000元,上交税金为7500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2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296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5757元,上交税金全免。村民的收入有了根本的提高,人均纯收入达5757元,全村总收入达296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00万元,副业收入100万元,打工收入90万元,其他收入6万元。 村居建设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连年来,北辛庄村委投入了65万元进行村居,2002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10万元,供电投入了13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12万元,排水沟投入16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5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6万元,其他投入3万元。 社会事业 居民生活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4辆,农业机械30台,吊车10台,搅拌机20台,电脑1台,摩托车占有率达90%,电视、电话占有率达95%以上。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五星村庄、民主法制示范村、星级创安工作先进单位,以及营海镇的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等先进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77868 |
小洛戈庄村 |
小洛戈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代,王氏兄弟从云南移居至此,以前以哥立村,取名乐哥庄,后演化为洛戈庄,此村小称为小洛戈庄。 政区人口 小洛戈庄村隶属于营海镇,位于营海镇南6公里处。2005年,全村共有235户,732人。 经济状况 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村级总收入1634万元,人均收入6217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村内住宅为草房,60年代之后得以改善,并开始规划村民住宅,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255户。 社会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村民文化大院建设,1988年村两委对旧村办公室和幼儿园进行了规划建设,先后投资20多万元,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 联系电话 86-0532-85277268 |
关王庙村 |
关王庙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清朝(年月无考),因村西有座关帝庙,遂以庙为村名,叫关王庙。 政区人口 关王庙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营海镇驻地西南6.5公里处,地处丘陵,跃进河支流流经村西,通洋河入海。全村共274户,938人。原有土地1370亩,修204国道征地200亩,修营里路和九赵路征地100亩,建造第三工业园用地120亩(相当一部分是滩地),植树及建东尼酒厂葡萄庄园又用地100亩,现在全村有8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旧社会,关王庙村70%的村民是佃户,耕种城里曾家、匡家和邻庄法家庄地主的地,其余的人大都去外地打工,出苦力,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解放以后,村民生活较前富裕了。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窥见这个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轨迹,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9元,总产值为30万元,人均产值为500元,上交税金3000元;1988年固定资产14万元,总产值为3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2800元,上交税金180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24万元,总产值再增为4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4800元,上交税金为4800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33万元,总产值猛增为60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5700元,税金免交。2005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全村总收入620万元,包括农业收入300万元,副业收入200万元,打工收入80万元,其他收入20万元。 村居建设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连年来,关王庙村委投入了34万元进行村居建设,2004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14万元,供电自81年以来投入了5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15万元,排水沟投入10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20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对8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120元。现在居民生活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8辆,面包车2辆,运输汽车22辆,农用机械拖拉机等50台左右 ,建筑机械吊车搅拌机等30台左右 ,电脑8台,摩托车90%以上,电视、电话占有率达95%以上。被评为胶州市的先进支部、先进村庄,营海镇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民营经济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5277865 |
小滩子村 |
小滩子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四百多年,因地处海滩而名。 政区人口 小滩子位于公社驻地西南6公里,这个村东靠海庄,西靠敖上,南靠青黄高速,北靠大洛戈庄,村西和村南两条河流向东流去,交通特别方便,靠近204国道,村前就是15 路公交车站,商贸环境极好。全村8个姓氏,186户,617人,其中男297人,女320人,村居占地面积117亩,原有土地665亩,修青黄高速占地13亩,新加坡新亚养殖厂占地70亩,植树造林249亩,尚余323亩。 经济状况 1992年以后,个体经济发展,又进入第二个热潮。一度凋零的农村养殖业现在一下子兴旺起来,这个村现在虾、 蟹养殖达12户,400亩水面;贝类养殖1000亩,8个户。单是本村的养殖户王吉辉一人就拥资100多万,他财力雄厚,单独承包了胶州市世纪大厦底层的大部分摊位。养猪、养奶牛、养羊户数也不少,王兆岗、郭家长就各养猪500头。最后压轴的是建筑行业,建筑为这个村的龙头企业,郭成文、赵龙、程永昌、郭佳全、郭佳荣、郭盛俊、郭盛纪都是建筑专业大户,都已成为本市著名企业家,程德昌被授予国家级企业家称号。胶城的某些建筑公司其实就是他们的。因此这个村被称为建筑专业村。这些人中程永昌拥资5000万,郭盛俊、郭盛纪拥资均超过千万。他们承包的工程完成得都非常漂亮,质量优等,博得普遍赞扬,先后获得北京的鲁班奖、山东省的泰安杯奖和青岛的琴岛杯奖。现在这个过去的穷疯了的、为人所不齿的小滩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跃变成了焕发着传奇色彩的、人见人夸的金滩子、银滩子了。 下面列举一组数字展示一下这个村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面貌: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13万元,总产值为480万元,人均产值为720元,上交税金1768元元;1988年固定资产23.1万元,总收入为1820万元,人均收入为1800元,上交税金22万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41万元,总收入再增为2762万元,人均收入增为4688元,上交税金为171万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45万元,总收入增为3644万元,人均收入再增为6441元,上交税金为197万元。村民的收入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提高,平均每人收入6441元,全村总收入3644万元,包括农业收入295万元,副业收入1770万元,打工收入106万元,其他收入83万元。 村庄建设: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连年来,小滩子村委会投入了163万元进行村居建设,1982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30万元,供电自1981年以来投入了5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78万元,排水沟投入8元,绿化投入7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8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0万元,其他50万元。 社会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对大街进行了绿化,2003年新建了村委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村委还于2003年对7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150元。现在居民生活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20辆,面包车8辆,双层大客1辆,农业机械60台,建筑机械铲车3台,吊车30台,挖土机1台,运输车5辆,电脑15台,摩托车普及,电视、电话占有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277013 |
码头村 |
码头村 村庄由来 码头村解放前叫塔埠头,建村年代不详,早在宋代板桥镇(州城偏西北)设市舶司抽解务,在此负责国内外商货贸易的实物税收,为当时重要海关之一(详见塔埠头与板桥镇考)。由于逐渐为近代海港所取代,村落日衰,名称来历,据说由于海潮变化影响,古代商业铺店多为临时搭造的木板结构,多利用港头高埠而得名;“塔”字为“搭”之演化。解放后改叫码头。 政区人口 码头村位于营海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大沽河入海口西岸,东靠沽河,西靠人工湖,南靠高速公路,北靠人工湖。2005年,全村共95户,294人,其中男147人,女147人,村里已经基本没有可耕地。 经济状况 码头村地处码头,旧社会是一个商贸村,小饭店、小客栈沿河林立,益来栈、裕来、银河栈、诚意栈、诚顺栈等等若干商号,“三州十八县”的来往客人相拥来此。这里的居民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业主,当然也有不少很穷苦的人。码头较之普通村落的生活出路要多一些。解放后,经济发展较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1982年实行大包干,村民的生活积极性高涨,生产力得到解放。1992年以后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建筑、机械制造、养殖、服务、租赁等行业渐成气候,全村80%以上的户搞水产养殖,养虾户达100户左右,其他各业也都非常兴旺。 从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情况: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为20万,总产值为38650元,人均产值为150元,上交税金为2100元;1988年固定资产20万元,总产值为9.6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4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2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97.2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400元;2004年固定资产为21万元,总产值猛增为412.8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5374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12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 12220平方米。 社会事业 几年来,码头村委会投入了3万元进行村居建设,2004以来,自来水投入了4万元,供电自84年以来投入了1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10万元,排水沟投入20000元,街心公园投入7000元,建造办公室投入3万元,对老人每年补贴360元,村民每年补贴680元,全年村内共需投入20万元。居民生活大为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10辆,面包车2辆,运输车3辆,挖掘机4台,推土机8台,电脑10台,摩托车每家都有,电视、电话非常普及。码头村被评为营海镇的先进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158 |
小荒村 |
小荒村 村庄由来 相传清朝顺治年间(年月不详),从云南、贵州一带移民来此(无籍可考),先来的立大荒,后来的立小荒。以纪念拓荒立业之艰辛取名。 政区人口 小荒村位于大荒村东北一公里,小荒水库西侧。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29067。96元,总产值为1875。75元,人均产值为75元,上交税金986。30元;1988年固定资产10万元,总产值为12万元,人均产值为230元,上交税金68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2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313。8元,人均产值增为3698元,上交税金为1.2万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64万元,总产值猛增为881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元6343元,上交税金为1万元。 村居建设 几年来,小荒村委会投入了75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了10万元,供电投入了1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32万元,排水沟投入10万元,绿化投入10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0万元。2006年村内共有住宅122户,房屋建筑总面积21063平方米。 社会事业 对老人年、节送米、面、鱼等东西,村民每人每年补贴200元。全年村内共需投入10万元。现在居民生活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4辆,面包车2辆,拉货卡车1辆,电脑2台,摩托车占有率达90%,电视占有率达90%,电话入户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71508 |
大荒村 |
大荒村 村庄由来 相传清朝顺治年间(年月不详),由钱姓移民来此立村,因地处荒丘,土地脊薄而名。 政区人口 大荒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营海镇驻地西北4公里,北接南关办事处刘家村,南靠撇车沟,西连大户村,东邻小荒村。村庄东西横距1.3公里,南北纵距2.8公里,总面积约2.37平方公里。全村共197户,总人口576人,外来人口3户,72人,全村共有土地87.3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荒村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80年代初,开始大包干,大荒村才开始发展,全村有12马力拖拉机4辆、机动三轮车34辆、农用车8辆、斯太尔1辆、面包车6辆、轿车2辆。村民以卖菜为主。 村居建设 自古以来,全村居住的都是平房。2005年,投资29万元,硬化3条街道,总面积约7800平方米,搬迁12户。投资11万,打了自来水井,解决了全村吃水问题。 社会事业 2005年,对80岁以上老人实行补助,每人每年360元。并加大了对幼儿园和村委办公设施的投入,修建了村委办公室、计生办公室、人口学校。2005年村庄被评为“营海镇建设先进单位” 。 联系电话 86-0532-85271508 |
郭家村 |
郭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郭姓从云南迁到此地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郭家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靠卞家庄,南靠杨家林,东邻马家村,西邻小荒村,2005年全村共有21个姓氏178户,571人,耕地面积30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至2005年,落户村北工业园内的外资企业有6家,2005年经济总收入2579万元,人均纯收入5811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房均为草屋,土打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的住房逐步改善,全部是砖瓦房。2005年全村共有住房230座,217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97年,对村内街道进行改造整平、绿化,使村内大街路面得到极大改善。 社会事业 1996年,建村委办公室8间,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1998年打自来水井1眼,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对70岁以上老人实行补助,每人每年160元钱。并加大了对幼儿园和村委办公设施的投入。村庄被评为“胶州市白花村庄”、“胶州市计划生育模范村庄”和“营海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464 |
东马家村 |
东马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马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东马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营海镇驻地西北1.5公里处,东靠周家村,西接郭家村,南望营房村,北连卞家庄。全村共240户,677人,其中男322人,女355人,村居占地面积近100亩,剩余土地250亩。 经济状况 旧社会,东马家村是个佃户村,主要种城里大地主东关孙家、李家、吴家、崔家的地,村内自己的地不足一百亩,生活极端贫困。农闲的时候就到青岛大港码头扛包,全村凡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劳力没有不去的,这样才勉强可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大包干,生产生活才有了好转。进入90年代以来形势越来越好,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如修船、缝纫、商业、小包工、养殖等都发展很快,全村拥有资金上千万的修船户1家, 资金达500万元的缝纫厂1家,其余搞出租的5户,养蛤蜊的3户,养虾3户,搞运输的也不下十四、五户。引进韩国的胜柏包装有限公司、日本新安制衣有限公司来工业园建厂,注册资金都在五百万元以上,增加了集体和村民收入。 从下面的一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生产生活的变化情况: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20000元,总产值为15万元,人均产值为30元,上交税金3000元;1988年固定资产20万元,总产值为23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500元,上交税金50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25万元,总产值再增为3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4000元,上交税金为9000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73万元,总产值猛增为40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6000元,上交税金全免。村民收入普遍提高,平均每人收入5200元,全村总收入339万元,包括农业收入20万,副业收入160万,打工收入139万,其他收入20万。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12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122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几年来,投入87万元进行村居建设,投入10万元进行自来水建设和改造,投入10万元进行电网改造,投入49万元,硬化路面5500万平方米,投入6万元修建排水沟,投入1万元进行村庄绿化,投入8万元建设办公室。2004年,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320元,年节送大米,全年村内共需投入1.5万元。现在居民生活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6辆,面包车2辆,卡车2辆,三轮运输车7辆,拖拉机4台,电脑6台,摩托车9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0%。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百花村庄、文明村庄,营海镇的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867 |
南周家村 |
南周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年月不详)有周姓来此立村,以姓氏命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南周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营海镇驻地偏西北一公里多,东靠湖区,西邻海尔大道、马家村,南接营房,北邻法家庄。全村共428户,1406人,其中男673人,女733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经济发展形势喜人,1982年联产承包,进入90年代,更是一年一个台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商业、运输、养殖等行业如雨后春笋,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260家,引进外资企业16家,上交税金达500万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10家,外资企业共11家,其中韩国的高顿贝尔玩具有限公司和吉利箱包装厂资本都在1000万元以上。农业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红提葡萄行销全县。寒露蜜桃种植园现在也蓬蓬勃勃,寒露蜜桃为青岛市农科所重要科研成果,为第九届-会表彰的重要科研成果,进入青岛佳世客商场,为新加坡、台湾客户所青睐。另外水产养殖也有所发展,水池达1000多亩,特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庆奎教授指导技术,解决虾池中浮头、烂尾问题,确定放养密度,放养水质、放养捕捞时间,指导技术,计算成本,对发展养殖业起到很大作用。 下面的一组数字可以提供一些这个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轨迹。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8000元,总产值为30000元,人均产值为300元,上交税金1200元;1988年固定资产16000元,总产值为80000元,人均产值增为1000元,上交税金36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2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260000元,人均产值增为2600元,上交税金为180000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26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120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8500元,上交税金为70万元。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平均每人收入7800元,全村总收入1100万元,包括农业万元,副业收入500万元,其他收入220万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45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27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几年来,投入2215万元进行村居建设,1979以来,自来水投入了80万元,供电自1977以来投入了70万元,硬化路面16万平方米,共投入720万元,排水沟投入160万元,街心公园投入15万元,绿化投入60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30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80万元。2002年,对60岁老人每月补贴人民币10元,村民每季度1袋面,10斤大米,5斤油,十斤鱼。居民生活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十多部,电脑6台,摩托车、电视、电话占有率均达90%。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的农村村级建设先进村庄,青岛市的小康示范村庄、先进党组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胶州市的五个好党支部、文明村庄、先进村庄,以及营海镇的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庄、绿色村庄、文明村庄、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先进团支部、先进民兵连。 联系电话 86-0532-85260091 |
土埠台村 |
土埠台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兄弟从云南来胶州后,老三来此立村,取名土埠台。 政区人口 土埠台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接小滩子,南靠胶南王台镇铲尖村,东临胶州湾,西连九龙镇, 2005年全村有108户,303人,男149人,女144人。可耕地面积180亩。 经济状况 解放前主要靠农业为生,改革开放后,全村的经济有了大的改观,92年后个体经济发展,生产形势再上台阶,承包海上养殖600亩,滩涂养殖200亩,生猪养殖30多户。其余户大棚种植西瓜杂粮。全村总收入140万元,平均人均收入4500元。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全部是草抷房,80年代后村民住宅条件得到改善,拥有运输车15辆建筑机械、大小拖拉机90台。近年来投资8万元建设自来水,投资15万元硬化三条水泥大街,投资2万元进行了绿化,投资5万元建设了办公室。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对大街进行了绿化,新建了村委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 联系电话 86-0532-85273198 |
王家滩村 |
王家滩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兄弟三人从云南迁来胶州战家村(今洋河镇)。后三弟移居李子行;二弟到此立村,因地处海滩取名王家滩。 政区人口 王家滩位于营海镇最西南角,距镇驻地8.5公里,地处海滩平原,东靠海,西靠九龙镇洋河崖,南靠胶南王台镇张小庄,北靠敖上,村北跃进河缓流入海,靠近204国道,交通特别方便,商贸环境好,海、陆优势明显,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全村共16个姓氏,544户,1711人,其中男870人,女841人,村居占地面积324亩,原有耕地728亩,1995年市规划胶海工业园,占滩涂养殖地3600亩。 经济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形势才有了根本的改变,特别“大包干”以后,一“包”起效,责任加强,庄稼丰收,效益提高,群众称赞。92年以来,个体经济发展,生产形势再上台阶,建筑、养殖、服务、运输,蓬蓬勃勃,村内的建筑包工,大户如王世方、王兆英、王世源拥有资金极丰,在胶州城都赫赫有名;运输大户-,拥有资本50多万;水面养殖2200亩,80多户;滩涂养殖3600亩,149户;生猪养殖50多户,王兆团一户即存栏600多头;养羊大户王福顺存栏300只,在青岛地区数第三位;其余就是大棚种植,西瓜杂粮。总之这个村改革开放以后形势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 下面是一组可供参考的对比数字:78年全村固定资产9.5万元,总产值为18万元,人均产值为120元,上交税金2100元;88年固定资产6.7万元,总产值为225万元,人均产值增为1500元,上交税金30000元;98年固定资产为35万元,总产值再增为48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000元,上交税金为40000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10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77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4500元,农业免交税金。 村民的收入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提高,平均每人收入4500元,全村总收入770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95万元,副业收入85万元,打工收入190万元,其他收入300万元。 村庄建设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连年来,王家滩村委会投入了207万元进行村居建设,2002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45万元,供电自1980年以来投入了50万元,硬化路面11000平方米,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对大街进行了绿化,共投入50万元,排水沟投入17万元,绿化投入6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4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5万元,其他项目投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建起了村级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器材, 2003年新建了村委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2004年对老人实行了生活补助制度,凡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领取生活补助金。家用小汽车已有10辆,面包车3辆,运输汽车19辆,建筑机械:挖掘机1台,铲车1台,推土机3台,吊车1台。大小拖拉机380台,电脑9台,摩托车570多辆,电视、电话占有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73369 |
敖上村 |
敖上村 村庄由来 敖上村是明朝后期开始,由三个鲍姓户的迁居村,取名鲍家滩,后在河东以候姓户居住地取名敖上,解放后,两个自然村合并改为敖上,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敖上村隶属于营海镇,北邻南辛庄,南靠王家滩,西连204国道,东西横距0.6公里,南北纵距0.4公里,全村总面积0.2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218户,660人,可耕地面积70公顷。 经济状况 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70年代后工副业开始发展,1972年后先后建起窑厂、面粉厂油料加工厂等,2000年后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个体工商业户18家,从业人员60余人,经济总收入3871万元,人均收入62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村内住宅为草房,60年代之后得以改善,并开始规划村民住宅,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218户,房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人均76平方米。1979年全村通上了电,1985年用上了自来水,1998年对街道进行了规划、绿化。 社会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村民文化大院建设,先后建起门球场、科普夜校、购置了办公器材和娱乐设施。1985年村两委对旧村办公室和幼儿园进行了规划建设,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在群众中开展了“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创建活动,村庄先后被胶州市授予“文明村庄”、“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73067 |
徐家村 |
徐家村 村庄由来 徐家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开始。有一徐姓人家来到胶州南乡4.5公里处立村居住,将该村以徐家村为名。村西北有一道沟叫九里沟,村西有一条河叫西河,村南紧靠南岭。1958年因修青年水库我村移民到原村河西崖204国道边上。当时有一部分未迁,后来这一部分东移,为此形成了两个自然村至今,村民分住东庄,西庄。 政区人口 徐家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北接南关办事处刘家岭村,南连姜家村,东邻丘岭,西至204国道,国道西系九龙镇。全村共有146户,440人,耕地367亩,人均0.8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家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1984年后,农村执行大包干,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部分村民开始发展个体经商,到1996年个体工商户已达20多户,从业人员50多人。 村居建设 1999年经市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对村内街道彻底改造,硬化水泥路面6条,共3000多平方米,有效的改变了以往雨天出不了门的状况。 社会事业 2000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两户(百佳党员先锋户、千佳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村民以争做两户为荣,我村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71286 |
来福庄村 |
来福庄 村庄由来 相传始建于清朝,年月不详。据说当时此地野生癞葡萄很多,立村后称癞葡萄庄。因为不雅,盼望祥瑞,遂改为来佛庄,又演化为来福庄。清道光志标莱福庄。 政区人口 来福庄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营海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地处丘陵。全村共有254户,847人。共有耕地866亩,人均1亩地。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0万元,人均收入4700元。 经济状况 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全村无工副业项目,全体村民以种地为生。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6元,总产值为20万元,人均产值为420元,上交税金2600元;1988年固定资产12万元,总产值为15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2000元,上交税金10000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18万元,总产值再增为346万元,人均产值增为4000元,上交税金为4000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24万元,总产值猛增为42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4700元,税金免交。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为土打墙草培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村委2005年对80岁老人每年发补贴120元,全年村内共需投入3万元。居民生活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5辆,面包车4辆,运输汽车10辆,农用机械拖拉机等30台左右,拥有摩托车的农户占95%以上,电视、电话占有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277300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