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沟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秦末韩信攻齐,曾在此扎营挖沟,后世立村取以为名。群众演义为韩信拖枪划地成沟。均无籍可考。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东,北靠胶济铁路,东隔大沽河与李哥庄镇河荣庄相望,西与胶东镇石家庄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有222户,651人,耕地面积860亩。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10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1007 | 266000 | 0532 | 查看 韩信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官庙村 |
三官庙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初年(年月不详),系由云南迁来立村,座落在三官庙附近,以庙宇命村。 政区人口 胶东镇三官庙村位于胶东镇驻地东1.5公里处,204国道南100米,西接周家庄,东邻葛家庄,南与李哥庄镇石龙屯隔大沽河相望,北与大半窑、小半窑仅204国道一路之隔。截至2005年底,共有人口610人,其中男300人,女310人,耕地面积 80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依托台湾工业园,抓住招商引资的有利时机,先后引进数十家内外资企业落户并相继投产。企业主要有:青岛金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青岛飞龙世德实业有限公司、胶州市胶东镇中宏皮鞋厂、青岛丰顺木业有限公司、青岛锡宏木业有限公司、胶州市春光纸箱厂、青岛双利成包装有限公司、青岛立军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胶州市大鹏木器厂、胶州市胶东镇星洋涂料厂、胶州市新得泽工艺品厂。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先后获得的荣誉称号有:青岛市老年体协“五好基层组织”、胶州市创建平安工作“三星级村庄”、胶东镇工业发展“先进村庄”、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庄”、妇女工作“先进单位”等。 联系电话 86-0532-88260351 |
小麻湾东村 |
小麻湾东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名称来历传说有歧。一说原名海滩市,因建集市较早,沿海海产多在此地集散;一说因当地盛产黄麻,沤麻湾较多而得名;一说根据-湾定名。待考。后随人口的增多,分为东、西两村,此为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南200米处,南靠南庄,东邻周家庄,村西是小西庄,村北即204国道。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的小麻湾东村虽然土地减少了,大部分群众农、工、商三结合,经济收入大大提高。 社会事业 1949年村里有两处初级小学,1951年转为完全小学。1954年胶县在小麻湾成立了第四中学。1973年建立了小麻湾联中,第四中学改为高中。 联系电话 86-0532-88260203 |
朱家庄村 |
朱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清代中期(年月不详),朱姓从苗家庄移来立村,以姓氏命名。朱姓已绝,村名沿旧。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城东偏北8公里,胶东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南邻和平庄,北与于家村相望,东是温家庄,西与十里铺为邻。全村面积1270亩,其中耕地1070亩。2005年底,全村共210户,622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改善。全村粮食产量平均亩产两千斤,发展了个体企业四家,建筑业一家,饲养业不断壮大,全村青壮男女大部分走进了工厂或建筑、装潢业,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适龄幼儿、儿童入园率、入学率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73617 |
和平庄村 |
和平庄 村庄由来 本村原名周家村,位于斜沟崖村西南,始建不详。1952年9月12日,因修建飞机场有54户村民迁至新址,以保卫和平之意取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西北约五公里处,东靠高家庄,北邻朱家庄,西邻十里铺,南邻小姜戈庄。全村共有住户122户,总人口402人,男187人,女215人,可耕地面积680亩。 经济状况 因地域较偏、交通不便,所以仍以农业为主,只有几家农户养鸡、养猪,企业极少,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 |
小姜戈庄村 |
小姜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该村建于明朝,距今约四百余年,姜氏兄弟二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兄村名大姜哥庄,弟村名小姜哥庄。后演化为姜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西偏北2公里,东邻大姜戈庄,西靠十里铺,南隔胶济铁路与东、西石河相望,北与和平庄为邻。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平原,历来以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因交通不便,近几年来,村庄经济有待发展。 联系电话 86-0532-88273749 |
大姜戈庄村 |
大姜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距今约400余年,姜姓兄弟从云南迁来立村。兄村名大姜哥庄,弟村名小姜哥庄,今演变为大姜戈庄。 政区人口 大姜戈庄村隶属胶东镇,北接胶东镇高家庄村,南靠胶济铁路,东邻胶东村,西连胶东镇小姜戈庄村,东西横距1.6公里,南北纵距1.6公里,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全村现有330户,870人口,耕地面积120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姜戈庄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青政皮件厂、建筑公司、装修公司、腾飞塑料、磨光厂、塑钢加工、佳禾木业等20余家企业。1996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开幕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3年先后引进青岛翰林橡胶、清方华瑞电子仪器等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80万元,其中工业总收入达1680万元,占村庄经济总收入的70%,服务业总收入达6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40万元,人均收入68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90年代后,在村西规划建设了二层楼小区,建设二层楼50套,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33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 1993年,对村内街巷进行彻底改造,全村没有一条死胡同,大街统一拓宽12米,大街两侧统一砌排水沟,街巷路面平坦,雨、污水排池流畅,村东部成为胶州市东外环路。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建设村民文化大院,既可召开村民大会,又可开展文娱活动,建起桌椅配套、能容纳60人学习的科普夜校、家长学校。1983年5月,建起了大姜戈庄幼儿园。23年来,先后投资10万元,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 联系电话 86-0532-88273175 |
胜利村 |
胜利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年间。《胶州志》标为华家庄。《人物志》载:“张应召,字用之,别号起莘。原籍陕西某县,善山水人物,尤工写真。师事伯坚(即温如玉)。万历三十一年,同应肃藩召摹淳化阁帖,凡十二年成。亦籍于胶,子孙居东乡华家庄”。演化为化家庄。1952年改为胜利庄,1990年改为胜利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北部偏西5公里处,属平原地带,东靠温家庄,西靠朱家庄,南面是高家庄,北靠安家村。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有居民105户,381人,其中男姓186人,女性195人,有可耕地600亩。 经济状况 年人均收入5000元。 |
小西庄村 |
小西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西偏南约二公里处,南邻少海开发区,村北乃308国道,东靠南庄,西与大西庄相邻。2005年底,全村共有村民480户,总人口1716人,其中男860人,女856人,可耕地700亩。 村庄由来 相传明初(年月不详)吴氏兄弟三人到此建村。村东有土阜,相传明代要在此建州城,因土质差未能建成,故群众称此处为“城顶”。村在其西取名西庄。稍西有村同名,遂以大小区分,此村为小。 经济状况 1970年全村通电,建起了磨坊、油坊、面条组、缝纫组,成立了8处粉坊,1979年建起了窑厂,增加了集体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除每人3.8亩粮田外,主要靠第三产业,全村共有运输车辆150部,有窑厂一处,加油站3处,防潮纸厂一处,餐饮服务业20处,小型建筑队3个,青壮年男女都到附近企业打工,月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21万元,集体存款500万元。 村庄建设 2002年,规划建建设二层楼小区,已建成二层楼12座,都统一规格建筑,村里硬化了主要街道路面7000平方米。2003年,投资120万元,又硬化街道4000平方,投资75万元,建成两栋办公楼。全村的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村里的街道有专人负责管理,定点、定期管理,清扫卫生。 社会事业 为丰富群众的文娱活动,村里先后成立了秧歌队、打鼓队。2003年,村里成立了柳腔剧团,由两委投资6万多元,共有人员30多人。村里建有幼儿园两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党员学习室一处。通过几年的努力,小西庄村荣获胶州市小康示范村、青岛市卫生村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61082 |
河西屯村 |
河西屯 村庄由来 相传清道光年间(距今一百五十余年),王姓到此定居,割滩草为生;有女招韩姓为赘婿,渐成村落,名王招屋子。后多姓迁入,村庄渐大,因地处大沽河西高岗之上,村在一百年前改称河西屯。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南约三、四公里处。村东紧靠大沽河下游,村西是海滩,北与南庄相邻,村南与塔埠头相接。全村人口总数572人,其中男276人,女296人。 经济状况 原以农业为主,在人民公社时期,用村里的公共积蓄先后购进渔船8艘,组织社员沿大沽河下海捕鱼,村西建起了砖瓦厂,村里共有运输车20多辆,靠运泥、运送砖瓦为业。村子周围的草场多,又搞起了畜牧场、铸造厂。现有一部分户,以养殖狐狸、养貂、养猪、养羊,剩下的青年男女进企业打工,年人均收入6340元。 社会事业 村里全部用上自来水,彻底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一切费用都由村大队付,社员不交水费。1998年并入小麻湾其欣小学,因路途较远,学生上学不便,村里购买了一部汽车,专门用来接送学生。为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建起了秧歌队、腰鼓队、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室,购置了各种健身器材,老人活动室,幼儿园里都安装了空调,供群众活动。村里对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发给养老金,70岁以上的老人赶集购物,村里出车接送,80岁以上的老人每逢过年过节,村两委派人带上礼物前去探望,过生日时,村两委买上生日蛋糕前去祝寿。对村里的住户免费送煤气。 联系电话 86-0532-88271912 |
南庄四村 |
南庄四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姜姓立村,取名姜家寨(在现在村址西北约300米处)。当时临海较近,部分居民为捕捞方便,即移到现在村址处居住,遂被叫做南庄。海水渐远,居户渐次南移,南庄逐渐代替原村,姜家寨自行消失。一说与西庄相同,因在“城顶”之南而得名。后随人户的增多,分为一、二、三、四村,此为四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东、南临大沽河,西靠小西庄,北接小麻湾。2005年底,全村共430户,150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272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71029 |
南庄三村 |
南庄三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姜姓立村,取名姜家寨(在现在村址西北约300米处)。当时临海较近,部分居民为捕捞方便,即移到现在村址处居住,遂被叫做南庄。海水渐远,居户渐次南移,南庄逐渐代替原村,姜家寨自行消失。一说与西庄相同,因在“城顶”之南而得名。后随人户的增多,分为一、二、三、四村,此为三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东、南临大沽河,西靠小西庄,北接小麻湾。2005年底,全村共420户,133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98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71749 |
十里铺村 |
十里铺村 村庄由来 十里铺村始建于明朝中期,由武氏兄弟三人在此落户立村,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因距城十华里,古设驿站称为“铺”而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城东5公里,胶东镇驻地西5公里处,西与北关办事处爱国庄相连,南与西石河相接,东与朱家庄、小姜戈庄、和平庄相接,北与罗家村相依,全村总面积为1170万平方米,其中可耕地1290亩。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有302户,981人。 经济状况 长期以棉花加工业为经济来源,建国初期就有了棉花加工行业,现在全村有20多户棉花加工大户,远销内蒙、东北三省、威海、即墨等地,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近几年又新上电脑刺绣企业六家,织布厂一家、彩印厂一家,引进韩国皮衣厂一个。全村的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新建冬枣园260亩,向观光农业迈进一步,用科技种田,更换良种,粮食亩产量都在1000公斤以上。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00万元,集体收入20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 村庄建设 建国初期98%的农户是土屋,有几代住一间房子,人均不到五平方米,1964年开始对村庄进行规划,街道胡同制出图纸,房屋高矮一致,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 社会事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村里建起了科普室、广播室,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文明新风、科学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在社会福利方面,办起了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对五保户、特困户进行扶助,对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做出了相应地帮扶措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后多次被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8273531 |
南庄一村 |
南庄一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姜姓立村,取名姜家寨(在现在村址西北约300米处)。当时临海较近,部分居民为捕捞方便,即移到现在村址处居住,遂被叫做南庄。海水渐远,居户渐次南移,南庄逐渐代替原村,姜家寨自行消失。一说与西庄相同,因在“城顶”之南而得名。后随人户的增多,分为一、二、三、四村,此为一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东、南临大沽河,西靠小西庄,北接小麻湾。2005年底,全村共260户,76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501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71374 |
胶东村 |
胶东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由陈姓立村,靠熬盐为生,因周围荒芜,芦苇丛生,取名陈家荒。据村东石碑记载,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改为大荒庄。1964以胶东车站驻地,将村名改为胶东。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西北约1.5公里处,村北是大、小姜戈庄,村西是胶东火车站,村南与腊行村、三角湾村相邻。2005年底,全村共有207户,总人口602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16万元。 |
葛家庄村 |
葛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最早村西有座葛家楼,由葛姓所建,取名葛庄,演化为葛家庄。清道光版《胶州志》即有标注。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东3公里处,西边是东三官庙村,北面是大沽河,东北与-湾为邻,南边隔大沽河与李哥庄镇的后石龙村相望。全村235户,753人,其中男381人,女372人,耕地面积1590亩,村址占地150余亩。 经济状况 葛家庄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苦难日子。解放后,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除了搞农业,逐步向工商方面发展,全村经济户有51户,村里比较大的企业有:益林木业有限公司、圣宇工艺品厂、润荣纸箱厂等。2006年,人均收入6350元。 村庄建设 1977年,统一规划,把整个村庄分成四方,南北、东西十字大街各12米,南北中心大街两侧,每隔16间房屋,就有一条南北6米宽的小街,每排房子前面有一条3米宽的东西胡同。整个村庄形成棋盘式的格局。随着村庄的发展,现在规划出一条东西大街,整个村庄形成六方。2001年硬化三条大街和村路,整齐的大街、高大的房屋、便利的交通,文明长廊的点缀,周围环境的美化,村容村貌更上一层楼。 社会事业 1970年,全村用上了电,村民用火油照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家家有电视机、户户有电冰箱,固定电话大约180多部,手机100多部。1996年拉上自来水。1997年秋,与-湾三个村、大半窑、小半窑、东三官庙等村联合建成“胶州市胶东镇第一小学”。学校占36.5亩,校舍87间,教职工48名。有私人轿车9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2003年3月在胶州市委“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年”中被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和青岛市文明单位。建设文明长廊被胶州市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二等奖。另外,还荣获胶州市环境美五星级村庄及对外开放先进村庄、百花村庄等荣誉。 联系电话 86-0532-88269063 |
大半窑村 |
大半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明朝居住此地的人们靠土窑烧制盆罐维持生计,住在窑东面的户多,产品分一多半,住在窑西面的户少,产品分一少半,因此就产生了大、小半窑之分。此为大半窑。 政区人口 大半窑位于胶东镇政府驻地以东约2公里处,204国道北侧,南靠东三官庙村,西邻小半窑村,东北邻大沽河,东邻-湾村。全村共309户,人口870人,男437人,女450人。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中各种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现有青岛东发、山东中地进出口、青岛孚德女鞋加工厂、木器加工厂、一座酒楼,三个卫生室。村中运输、蔬菜、海鲜、肉类、服装等各种行业专业户应有尽有。每到傍晚,十字大街变成小市场。人均收入5000元。 村庄建设 1977年大半窑试点,搞统一规划,把村庄分为四方,房屋统一标准,街道整齐。2001年秋,硬化路面,又扩建一大一小两条东西街,由四方扩容到八方。 社会事业 1997年秋,由-湾三个村,大半窑、葛家庄、三官庙等村摊地、投资建成“胶东镇第一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62554 |
大痳湾三村 |
-湾三村 村庄由来 相传唐代从云南迁来立村。民间传说唐太宗东征路过此地,在村东湾内饮过马,于是将村命名饮马湾。简称马湾,演化为麻湾。后西有村同名,遂以大小区分,此为-湾。后随人户的增多,分为一、二、三村。此为三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5公里,济青公路南侧,大沽河西岸,西靠大半窑,南接葛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530户,152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476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69378 |
大痳镇湾二村 |
-湾二村 村庄由来 相传唐代从云南迁来立村。民间传说唐太宗东征路过此地,在村东湾内饮过马,于是将村命名饮马湾。简称马湾,演化为麻湾。后西有村同名,遂以大小区分,此为-湾。后随人户的增多,分为一、二、三村。此为二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5公里,济青公路南侧,大沽河西岸,西靠大半窑,南接葛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325户,80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047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69032 |
大痳镇湾一村 |
-湾一村 村庄由来 相传唐代从云南迁来立村。民间传说唐太宗东征路过此地,在村东湾内饮过马,于是将村命名饮马湾。简称马湾,演化为麻湾。后西有村同名,遂以大小区分,此为-湾。后随人户的增多,分为一、二、三村。此为一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5公里,济青公路南侧,大沽河西岸,西靠大半窑,南接葛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463户,131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328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69387 |
腊行村 |
腊行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此地遍布腊树行子,因以命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镇驻地西偏南200余米处,南边紧贴小麻湾西村,林立在204国道两旁的楼群中,离204国道200余米,西与三角湾头相连,北边是胶济铁路,略偏西就是胶东村。全村共计82户,191口人,其中男94人,女97人,可耕地面积160亩,村民住宅占地60余亩, 经济状况 腊行的经济发展,让人振奋,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更快,周围的企业如雨后的春笋般发展起来,村民有机动车的搞运输,无机动车的去企业当工人,收入可观,村民成了亦工亦农劳动者。人均年收入5000元开外。 村庄建设 解放前,腊行村是穷乡僻壤,街不像街,巷不像巷。土墙草披小屋,破烂不堪。解放后,村民的住宅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砖墙红瓦,水泥瓷瓦装潢宽大的房屋比比皆是,有的村民还住上了二层楼房,现在的腊行街道整齐,房屋俨然。2006年,把大街小巷的路面全部硬化。 社会事业 1976年全村通电,1986年第一次建设自来水,1997年第二次建设自来水,电话(包括手机)、彩电、电冰箱是村民必须的三大件。100%参加合作医疗(个人部分村委付款)。私人小轿车2辆。 |
三角湾头村 |
三角湾头村 村庄由来 相传丁姓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云南安阳迁移至此立村,因当时丁氏住宅东边有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水湾,以此命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西略偏南约1公里处,西北与腊行村相连,东南是南庄,西是小西庄村,北边是胶东村。204国道从村中东西贯穿。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223户,766人,男性384人,女性382人,有耕地520亩。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80%的劳力从事畜牧业、工副业和第三产业,如小卖部、小吃部、理发店、摩托维修、澡池、赶集设摊卖杂货、养鸡、养猪、养羊等。全村有100多辆车,大部分车辆从事运输,三角湾头村成了运输专业村。全村有企业数十家,规模较大有胶州市岳洋宇塑钢制品厂、胶州市胶东镇安装队、奥拉拓、汽车配件、配电箱厂、花手箱工贸有限公司等。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54万,人均纯收入6165元。 村庄建设 全村的大街小巷,南北、东西方向正而且直,路面宽阔而且平整。村民的住宅都是宽敞、明亮、整齐、美观的砖瓦房(墙皮都用水泥或瓷瓦装潢),不少村民建立起二层楼。1996年硬化了村内的主要的街道并砌了排水沟。 社会事业 1981年全村通电。1997年,为村民安装自来水。2005年,翻新幼儿园房屋四间。1990年被小麻湾镇评为对外开放先进村。1991年被小麻湾镇评为村庄建设先进村,1998年被胶东镇评为水利建设先进村。2006年,村中有三多:一是电视、冰箱多(彩电占95%,冰箱几乎普及);二是电话多,全村227户,固定电话216部,手机不可胜数;三是机动车多,超过百辆,其中包括18辆轿车。全村95%以上的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8263334 |
荒庄村 |
荒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距今已有二百余年(乾隆年间),由云南移民来此拓荒定居,取名荒庄,以志立村之艰辛。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正东约二公里,东北角是小半窑,正东是大半窑,南面隔204国道与周家庄为邻。全村共有256户,786人,耕地面积1250亩。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荒庄的经济巨浪滚滚,遍地翻花。现在村中有凉帽厂二处,汽车修理厂二处,五桦玻璃钢通风设备厂一处,落户荒庄的内外资项目五户,个体工商户四十五户,其中包括小卖部、各类商贩以及维修、卫生、饮食等各个方面,现在人均收入超过5800元。204国道两旁楼房林立,商店、工厂成行,204国道上各种类型的车辆川流不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庄建设 1978年,村庄进行规划,街道整齐,房屋俨然,村容村貌大有改观。1986年拉上自来水,吃水方便了村民。原先规划一条南北大街,两条东西大街,现在成了二条南北大街,四条东西大街,不少村民建设二层楼房,村容村貌更上一层楼。 社会事业 1974年拉电,村民开始用电照明。荒庄人民现在过着衣、食、住、行不愁的幸福生活,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有电冰箱、户户有电视机,在经济腾飞的今天,荒庄并不逊色于邻村。全村100%的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8260149 |
周家庄村 |
周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年间(年月不详),邹姓从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移来立村,取名邹家庄,后邹姓户绝,逐渐谐音演化为周家庄。 政区人口 周家庄位于胶东镇驻地东3里处,南靠大沽河,北隔204国道与小半窑、黄家庄相望,东与三官庙接壤,西和小麻湾东村相邻。2005年底,全村有耕地1100亩左右,人口1274人,其中男644人,女630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周家庄凭交通等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已经开工投入生产的企业有华鲁食品有限公司、宇洋服饰有限公司、福德威鞋业有限公司、青岛业兴生物工程饲料有限公司、张愈公司、金达印刷厂等十数家。 联系电话 86-0532-88261263 |
小麻湾西村 |
小麻湾西村 村庄由来 据《胶州志》载:元武略将军刘君,仕元伐宋有功,为其先世立碑于小麻湾村西村,考小麻湾建村年代,当在宋末元初以前,据今已有700余年。又因村处麻湾河口(大沽河口),建村晚于-湾,故小麻湾。1958年,小麻湾村分为东、西两村。 政区人口 隶属胶州市胶东镇,北接马店镇,东邻大沽河,南至营海镇,西距胶州市区九公里。东西横距0.6公里,南北纵距0.8公里,总面积0.48平方公里。2005年底,全村有532户,1600口人(外来人口达2000多人),可耕地80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麻湾西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到1978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了鞋厂、橡胶厂、电表厂、木器加工厂、泰庚鞋业有限公司、齐发泡沫厂、精发工艺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改造了农贸市场和商业街及房地产开发。开挖了渔乐湖,建起了渔乐湖住宅小区,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大小发展。至2005年,累计引进外资3个,合同利用外资5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8万美元。引进内资5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4000万元,个体工商业户220个,从业人员700多人,至2005年,经济总收入6500万元,人均纯收入6650元。 村庄建设 在90年代以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90年代以后,村内住宅得到了逐步改善,主要道路两侧、商业街、渔乐湖已建起了以商、住一体的高、低层楼房。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1995年开始,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将村内所有的大街小巷进行了水泥硬化。砌排水沟4600多米,街道两侧种植了花草树木,路灯齐全,达到了“六化”标准。垃圾统一堆放,村干部及时进行清理,年清理量达4000多立方米。为了村庄平安,投资近10万元安装了电子监控器,成立了昼夜治安巡逻队伍。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建立了文化大院,可藏书2万多册,投资10万多元,建起了农民夜校,桌椅配套,又投资7万多元,对幼儿园进行了改造,提高了幼儿活动条件。小麻湾西村幼儿园被评为“青岛市一级幼儿园”。2002年开始,实行老年人养老金制度,凡本村村民,60周岁以上者,每月可到村委领取养老金50元。同时和治安、卫生、计划生育挂钩,如有本人或子女违犯以上规定,扣发养老金。自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村民的合作医疗费全由村委负担。投资20多万元,自打大口井一眼,天天供水,村民吃水不花钱。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遵纪守法、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村民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多年来,连续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标兵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被胶州市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优秀团支部”,被省档案局评为“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60135 |
南庄二村 |
南庄二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姜姓立村,取名姜家寨(在现在村址西北约300米处)。当时临海较近,部分居民为捕捞方便,即移到现在村址处居住,遂被叫做南庄。海水渐远,居户渐次南移,南庄逐渐代替原村,姜家寨自行消失。一说与西庄相同,因在“城顶”之南而得名。后随人户的增多,分为一、二、三、四村,此为二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东、南临大沽河,西靠小西庄,北接小麻湾。2005年底,全村共550户,176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069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71033 |
贾庄村 |
贾庄村 村庄由来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年月不详),有贾升、贾斗兄弟二人,来此定居,故名贾庄,后因人丁不旺,贾姓消失,名称沿旧。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城东北,胶东镇驻地北偏西,各距8公里,东靠前辛庄,西邻安家村,南接胜利庄,北隔碧沟河与马店镇接壤。全村总面积1097亩,其中耕地947亩。全村共有182户,510人。 经济状况 1979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农业生产上实行了良种化、化肥化、机械化和农药水利配套设施,粮食产量提高三倍,由过去亩产四、五百斤到现在超过2000斤,彻底解决温饱,青壮劳力进了工厂或搞运输搞商业,他们的月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不能外出的还可以捡辣椒每月也得到500元,现已发展食品加工厂三家,村民办的养鸡场已有20多年,占地12亩,场房上百间,是本镇最大的养鸡户,实行孵化、育种、蛋鸡、肉鸡一条龙,不但自己富裕也带动许多养鸡户走向致富之路,现在全村人均收入已达6600元以上。 社会事业 全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幼儿园入园率达95%以上,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282582 |
北堤子村 |
北堤子村 村庄由来 据大店村《姜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姜姓从云南移民至胶州市南乡孝源店子(今杜村镇境内),因土地贫瘠,生计艰难,-迁居大店立村。此处原为大店村设在胶莱河西岸的场园地,逐渐成为村落,因靠近河堤,取名堤子,为区分南北两村同名,此名北堤子。 政区人口 北堤子村位于胶东镇最北端,村北紧靠胶济电气化铁路,东隔胶莱河与大店村相望,西邻汪家庄村,南邻河西店村,全村现有64户,172人。 经济状况 北堤子村地处偏辟,以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全体村民不断寻找致富项目,如马铃薯的种植与销售,口罩加工等行业成为致富的主要门路。 |
大店村 |
大店村 村庄由来 相传村庄始建于唐朝,至今村东北有银杏树两株,传为唐植。《胶州志》载:金、元时期为陈村镇,是驻兵之所,后演化为陈村店。群众又称为存军店。历代战乱,居民变迁无考。据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姜氏族谱》载:明成祖(永乐)征北,姜氏祖先移民至胶西孝源(今杜村镇),因山地旱灾残酷,生计困难,-流入胶北宅科地,棚铺而居,后与马、孟、李等姓组成村庄,称陈村店。抗日战争时期改为大店。 政区人口 东临大沽河,西临胶莱河,全村共有712户,2200人口。 经济状况 建国以后,大店村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9年后,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了皮鞋加工厂三个,底革厂一个,汽车运输队、农机服务队等10余家企业和园艺场一处。2004年,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大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成为个体经济发展专业村和市、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至2006年11月份,累计发展口罩专业户130户,从业人员达1500人,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自80年代至今,共规化平房建筑区22个,楼房建筑小区面积85000平方米,居民住宅800户,建筑总面积140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2004年,对村内的大小街道和排水管道进行了全面修整和疏通,投资30万元,修整路面(土石硬化)40000平方米,疏通和下管2000米,为村民解决了走路难和排水难等问题。2006年,投资20万元建村大门楼和绿化道路2000米。 社会事业 投资40万元建起了青岛市级标准幼儿园和老年协会,门球场,丰富了老年人的文明生活,并对65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金200元。针对本村水污染问题,村投资60万新建一处净化水厂,使村民按成本价0.6元喝上达到国标的饮用水(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为村民的健康创造良好基础,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10年被评为胶州市、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86047 |
河西店村 |
河西店村 村庄由来 相传二百年前(清乾隆年间),由陈村店迁至河西析置的新村,因处胶莱河西,故名河西店。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北12公里处。胶莱河下游西岸,南邻南堤子村,北邻北堤子村,西与马店镇杨宝屯相望。全村312户,1003人,耕地面积1350亩。 经济状况 因河西店村地处胶莱河西岸,距大沽河也只有1公里,全村地处平原,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河道的治理十分重视,多次对河堤加固,并于2006年秋完成了从胶莱河的调水工程,使300多亩耕地旱能浇、涝能排。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河西店村改变了过去农业上单一的经营模式,注重了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来,马铃薯的种植与销售一直是该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每年与上海百事集团签订的马铃薯订单达500亩,只此一项全村每年可收入50万元。同时,口罩加工、手套加工等工副业项目效益也十分可观。共有口罩、手套加工户16家,每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60万元,人均收入达64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87110 |
南堤子村 |
南堤子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陈姓从四川省成都府移居至此,取名陈村。由于地靠胶莱河,后改名堤子,因该村在北堤子之南,为了区别,名南堤子。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政府驻地东北约8公里处,村北与大店、河西店相连,村南与刘家店、后店口村为邻,村东隔沽河与李哥庄镇相对,村西与马店镇的杨家屯相连,胶莱河从村中穿过,两岸有石桥相通,全村共有可耕地660亩,人口1212人,男600人,女612人。 经济状况 南堤子村在解放前以农业为主,兼有染坊、机房等手工业作坊。由于大沽河、胶莱河、碧沟河三条河,每年汛期洪水泛滥,给群众造成很大危害。近几年整修河道,加固堤坊,又在大沽河、胶莱河上修建拦河闸,由排水变为蓄水,用河水来灌溉两岸的良田。改革开放后,农田里使用机耕、机种、机收,良种化肥,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亩产在1000斤左右,村里建立了大海轮胎厂、橡胶厂、塑料厂、加油站,把闲散劳力吸收到厂里打工,固定资产3500万元,年收入6500万元,年上交利税430万元,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 村庄建设 改革开放后,村里统一规划胶莱河东的住户,都搬到胶莱河西建起了新房居住,如今的村子街道整齐、清洁,群众安居乐业。 联系电话 86-0532-83280090 |
谈家庄村 |
谈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崇祯年间,崂山李村附近的侯家村李良佐、李良臣兄弟来此为财主谈震采看护果园;隔两年,谈家两个儿子也来定居,遂称为谈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东北部,东临大沽河,西靠胶莱河,南与圈子接壤,北与刘家店村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有耕地968亩,人口1288人。 经济状况 谈家庄村以农业为主,解放前,人们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制帽厂20多家,香坊60户,商店销售20户,2005年,小麦亩产达1200斤,农村机械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村有各种农机30部,农用汽车20部,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7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村庄的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全村通上自来水,建起老年人协会,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有30户家庭电脑入网,私有轿车15辆,新型农村医保率达100%,村先后被评为“文明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双百村庄”等县镇等荣誉称号二十多个。2006年村庄被是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1999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占地10亩,高标准二层教学楼,并配备计算机,集中供热,学校先后被评为“市优秀等级”,青岛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 联系电话 86-0532-83285035 |
圈子村 |
圈子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因坐落于两河交汇口外,东南西三面为堤坝围圈,故名圈子。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北部,东临大沽河,西靠胶莱河,北与谈家庄村和刘家店村接壤。截至2005年底,全村有耕地720亩,998人。 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但中全会后,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全村出现了农业机械化、家庭电器化的可喜局面。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村级企业也相继发展,发制品厂、防腐公司,都是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2005年,人均收入达5800元。 社会事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村里通上了自来水,户户通有线电视,有20余户家庭电脑联入互联网,有私有轿车10余辆,新型医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285170 |
后店口村 |
后店口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古为通即墨大道,店口村东有渡口,近渡口设有店铺,该村位于店口村后,故名后店口。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河西岸,在胶东镇驻地正北偏东10公里处,碧沟河从村北、村东绕过,向南汇入胶莱河,村北与南堤子相邻,村南紧靠前店口,村东隔碧沟河、胶莱河与刘家店相望,村西与周王庄相邻。全村共有508户,1669人,其中男性820人,女性849人,有耕地面积2300亩。 经济状况 1977年,在胶莱河上建立大型提水站,用河水灌溉全村的粮田,又购买拖拉机成立机修厂,实现了耕地机械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后店口村经济是迅速发展,引进环宇制帽厂、咸菜厂等多家企业,解决闲置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村民除种田外,靠打工为主。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950万元,人均收入6104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80331 |
前店口村 |
前店口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古为通往即墨之大道,胶莱、大沽两河均为要津,立村后店业兴隆,设为市集,因以命村(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店口集”)。因南北二村同名,遂以前后区分,此为前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距市区12公里,距胶东镇驻地7公里,南与韩信沟村接壤,北、西分别与后店口村、周王庄村为邻,村东是大沽河,村南是胶济铁路。全村共有600户,2200人口。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迅速发展,为增加收入,村招商引资,现有青岛宝原镜框厂、青岛盘浦旅游用品公司、青岛天地箱包厂、韩国东仁鞋厂、凉帽加工厂等二十多家外资、合资企业,解决劳动力增加集体收入,村南建有300亩的独资韩梨园,到2005年,全村个私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店铺40多家,大小运输车辆100多部,人均纯收入4200多元,村内有集市一处,成交额10万元以上。 村庄建设 1992年村里铺上沥青路,成为第一个村铺沥青路的村庄,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投资十几万元拉上自来水, 社会事业 1984年,前店口乡中心小学、中学分办,1993年全村筹集资金建成一座占地30亩、校舍138间的高标准小学,2000年改名店口小学,学校先后被评为胶州市规范化学校、胶州市电教先进单位等。村庄先后被评为明星村、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百花村庄、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 联系电话 86-0532-83280067 |
周王庄村 |
周王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年月不详),由赵姓立村,名赵家花园,后改为赵家庄。1980年9月,因县内重名,改为周王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政府驻地北约五公里处,北靠胶莱河支流碧沟河,西靠丰隆屯,东与前店口相望,南与二铺村相邻。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500户,1640人。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和打工为主,人均收入5670元。 |
二铺村 |
二铺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已标注。原为二十里铺。古为胶州通莱州及蓬莱、登州之大路。顾炎武《日知录?驿传》:“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该村距胶城二十华里,古设驿站称铺,借以命村,简称二铺。曾演化为二堡。 政区人口 二铺村位于胶东镇驻地西北部,相距八公里,东邻前店口,西靠前辛庄,南面是朱家屯,东北面即周王庄。2005年底,全村共440户,人口1476人,有可耕地2400亩,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有两处小工厂,年人均收入62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80082 |
高家庄村 |
高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末年,高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清代康熙年间丁、陈等姓迁入,高为主姓,名称沿用。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西北2公里处,东南西北四邻分别是温家庄、大姜戈庄、和平庄、胜利庄。全村有115户,人口373人,其中男185人,女188人,耕地面积480亩。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平原,始终以传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等的种植为主,经济形式比较单一。 |
前辛庄村 |
前辛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辛姓兄弟二人从云南先后来此立村,史在南面称前辛庄,弟在北面称后辛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城东北9公里处,南距胶东镇驻地8公里,东邻二铺,西与贾庄、北与后辛庄相接,南靠管庄,截至2005底,全村共274户,910人,全村占地2800亩,其中耕地2663亩。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村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由原来5、6百斤,提高到2000多斤,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广大青壮年妇女进企业当工人,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男劳力有的进工厂,有的做辣椒加工,有的搞运输,收入相当可观。即使出不去的妇女坐着摘辣椒,每天收入也在2、30元以上。全村个体食品加工厂有4家,都办得红红火火。 村庄建设 全村街道整洁,房屋高大齐整。 社会事业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村幼儿入园率在95%以上,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280030 |
汪家庄村 |
汪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清乾隆年间,王氏兄弟三人从河南迁来立村,取名王家庄。由于地处胶莱河下游,旧社会常为水患,四面0,村似汪中孤舟,遂将王字加上0水,改称汪家庄。 政区人口 汪家庄位于胶东镇驻地正北10公里,北偏西为马店镇东王益庄,南隔碧沟河与赵家庄相望,北是青岛至北京的-电气化铁路,东与胶莱河西岸边的河西店、北堤子相邻。2005年底,全村有160户,人口549人,其中男266,女283,非农人口2人,有耕地1000亩左右。 经济状况 汪家庄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始终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什么集体经济,人均收入偏低。 联系电话 86-0532-83286049 |
安家村 |
安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清康熙年间(年月不详),安姓从胶县城东李家小庄迁来立村,名安家村。后安姓移居胶城,李、王、张、仇等姓迁入,村庄名称沿旧。 原村址稍在东南隅,1974年修胜利平塘,结合规划,北移于此。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3.5公里处,东邻小官庄,南接胜利村,西靠于家村,北毗贾庄。2005年底,全村共208户,77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68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89514 |
于家村 |
于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年左右(公元1540年前后),于氏家族由即墨大于家泊村迁来安家落户,立村后命村名为于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区东北10公里,胶东镇驻地北5公里处,南靠胶济铁路,北和前丰隆屯相望,东有安家村,西有罗家村为邻。全村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100亩。2005年底,全村510户,1600口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生产为主,但近年来依靠大椒加工与交易,村里的经济突飞猛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家村利用辣椒资源,到全国各地找市场,现在全村已有二百多户从事辣椒的生产和加工辣椒制品,产品销往韩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7亿元。有集市一处,集日交易额达百万元。截至2005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110万元。 社会事业 每年为本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给每人200元的生活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入托率均达100%。曾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庄,社会稳定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280222 |
后丰隆屯村 |
后丰隆屯 村庄由来 相传原村名叫焦家荒,始建不详。明永乐战乱,居民逃尽。明末,有吴、赵、崔、贾诸姓在原村西南二里处重建新村,为求吉祥,取名丰隆屯。1961年分为前丰隆屯村和后丰隆屯村两个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北偏东,北接马店镇的韩家村,南靠前丰隆屯,东邻胶东镇的后辛庄村,西连马店镇的朱家寨,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246户,889口人,可耕地2000亩。 经济状况 村民多以从事农业为主,除种粮食外,前几年村民们种植辣椒、蔬菜、养鸡、养猪。1995年,随着于家村大椒城的建立,全村村民凭借紧靠大椒城这个优势,大力发展大椒运输和大椒加工业。2000年,全村60%以上的户都购置了汽车、三轮车,贩运大椒,经济收入大大提高。2000年以后,人们把目光瞄向了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等几个盛产大椒的地区,到这些地方收购大椒运回来搞三条加工,有的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目前,前丰隆屯规模较大的大椒加工户有四五个,他们最多的年收入可达二、三百万元,一般的专业户有70多户,他们年收入一般在五六万到三十万之间。 大椒加工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有的村民购置了大拖盘搞大椒运输,有的组成了大椒装卸队,专门负责大椒的装卸搬运,还有的添置了加工机械,为专业户加大大椒粉、大椒条,特别是妇女劳动力,不能去工厂上班的中老年妇女,全部参加剪大椒把这一手工副业,一天可以收入20-30元。这样,全村家家户户都扩大了经济来源,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 村庄建设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近几年村委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整修了三条大街和两条东西大街,路面硬化,路两侧美化、绿化并砌上排水沟。主大街两侧安装了路灯。 社会事业 村民免费吃上了自来水,努力改善村小学和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大力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 |
前丰隆屯村 |
前丰隆屯 村庄由来 相传原村名叫焦家荒,始建不详。明永乐战乱,居民逃尽。明末,有吴、赵、崔、贾诸姓在原村西南二里处重建新村,不求吉祥,取名丰隆屯。1961年,因生产需要,分为前丰隆屯村和后丰隆屯村两个村。 政区人口 隶属胶东镇,北接后丰隆屯,南靠于家村,东邻后辛庄村,西连马店镇的朱家寨。截至2006年底,全村共280户,960口人,可耕地2000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从事农业为主,除种粮食外,前几年村民们种植辣椒、蔬菜、养鸡、养猪。1995年,随着于家村大椒城的建立,全村村民凭借紧靠大椒城这个优势,大力发展大椒运输和大椒加工业。2000年以前,全村60%以上的户都购置了汽车、三轮车,贩运大椒,经济收入有所提高。2000年以后,人们把目光瞄向了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等几个盛产大椒的地区,到这些地方收购大椒运回来搞三条加工。2006年,前丰隆屯规模较大的大椒加工户有四五个,他们最多的年收入可达二、三百万元,一般的户有80多户,他们年收入一般在五六万到三十万之间。 大椒加工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有的村民购置了大拖盘搞大椒运输,有的组成了大椒装卸队,专门负责大椒的装卸搬运,还有的添置了加工机械,为专业户加工大椒粉、大椒条,特别是妇女劳动力,不能去工厂上班的中老年妇女,全部参加剪大椒,一天可以收入20-30元。这样,全村家家户户都扩大了经济来源,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 社会事业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近几年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整修了三条大街和两条东西大街,路面硬化,路旁美化、绿化并砌上排水沟。主大街两侧安装了路灯,村民免费吃上了自来水,努力改善村小学和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大力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 联系电话 86-0532-83289567 |
罗家村 |
罗家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末清初(公元1620年-1670年),相传罗氏由城阳罗家营村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城东北6公里处,东南距胶东镇驻地5公里,东与和平庄、朱家庄、于家村相邻,南与十里铺接壤,西与北关办事处爱国庄交界,北靠丰隆屯。全村占地4400亩,其中耕地3500亩。全村有866户2368口人,其中男1167人,女1201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农闲时干一些小本生意,烧麦芽糖,做火烧,馒头等,维持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粮食产量较解放以前翻了好几番。个体企业不断发展。较有名的企业有:海顺隆食品有限公司、永发食品有限公司、铜排厂、双信面粉厂。2005年农业生产值7797万元,工业产值9600万元,总产2.8亿。纳税1600万元,人均收入6800元。农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庄建设 1972年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使街道整齐划一。1994年整修了街道,结束了雨天泥泞路的历史。 社会事业 1993年拉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2001年,胶东镇筹资新建校舍96间,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占地36亩,学校更名为“胶东镇第三小学”。 |
斜沟崖村 |
斜沟崖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道光年间(年月不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解氏家族由即墨县林家土桥头迁来落户立村,取村名仁和庄,后来解氏家族根据住宅前一条西南——东北的大水沟,便把村名改为斜沟崖。 政区人口 坐落于胶城东北8公里,胶东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距丰隆屯1.5公里,西接胶州机场,南邻北关办事处爱国庄,北与马店镇接壤。全村总面积1878亩,其中耕地1769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356户,1100人。 经济状况 斜沟崖村的经济原来是以农业为主,粮食产量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农业生产上实行了良种化、化肥化、机械化和农药水利配套设施,粮食产量提高三倍,由过去亩产四、五百斤到超过2000斤。全村的青壮年在于家村大椒城的带动下,村里有100多户买上三轮机动车做起子大椒生意。收益相当可观,去年统计全村人均收入6800元。 村庄建设 斜沟崖的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宽阔整洁的十字大街,整齐高大的民房,彻底改善了居住环境。 社会事业 2003年,与罗家村合作建成胶东镇第三小学,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幼儿入园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 联系电话 86-0532-83288054 |
韩信沟村 |
韩信沟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秦末韩信攻齐,曾在此扎营挖沟,后世立村取以为名。群众演义为韩信拖枪划地成沟。均无籍可考。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东,北靠胶济铁路,东隔大沽河与李哥庄镇河荣庄相望,西与胶东镇石家庄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有222户,651人,耕地面积860亩。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10万元。 |
石家庄村 |
石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中期(年月不详),石姓逃荒到此安家落户,立村后以姓氏命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东北1.5公里处,东南是韩信沟村,南葛埠岭村,西南是大小姜戈庄,西与朱家屯毗邻,东北是前店口。全村可耕地面积909亩,村民住宅占地约150亩。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有210户,584人,其中男284人,女300人。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家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不光以农业为主,还向商业、工业进军。全村成立个体、私营企业10多处,规模较大的的企业有“青岛鹏瑞工贸有限公司”、“广告设计安装店”、“保温材料厂”,还有商店3个、理发店1个、拖拉机维修部1个,除此之外,卖鞋的、卖杂货的、贩青菜的、货运的不计其数,农忙时搞农业、农闲时摆摊,或到工厂干活。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700余元。 村庄建设 从1978年开始,全村统一规划,将不规则的街道、胡同、破烂不堪的小草屋改造,街道、胡同整齐,房屋统一、宽敞、明亮、美观,彻底改造石家庄贫穷落后的面貌。 社会事业 1980年,全村通电,村民用油灯照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1986年建设自来水,供水单位是胶州自来水公司。家家有彩电,户户有电冰箱,固定电话有160多部。手机100多部。全村97%的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
温家庄村 |
温家庄 村庄由来 始建年代不详。民国版《增修胶志?人物志》载:“温如玉,字白雪,别号伯坚,明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善真草行篆八分书,尤工印章。籍于胶,子孙居东乡温家庄。证明明代即有此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西北3公里, 东邻朱家屯,南隔胶济铁路与胶东村相望,西与胜利庄、和平庄接壤,北靠前辛庄。2005年底,全村共计280户人家,人口817人,其中男398人,女419人,非农人口1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280亩,人均耕地1.35亩。 经济状况 温家庄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解放前,村民就有用玉米、小麦、小米等粮食作物加工烧制“糖稀”的传统技艺。1955年前后,村民王呈强、于辰庚等家的作坊日产“糖稀”500公斤,全部运往青岛及周边的糕点厂,作为生产蛋糕、桃酥等糕点的原料,生意十分兴隆。近几年少数村民从事交通运输、空心砌块生产等个体经济,全村年经济收入200万元左右。 |
朱家屯村 |
朱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年月不详),有朱亭基、朱燕基兄弟二人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北约一公里处,村南隔胶济铁路与葛埠岭村相望,村北即二铺村,村东靠靠石家庄村,西面与温家庄相邻。2005年底,全村有居民206户,597人,有可耕地830亩。 经济状况 村庄处于平原地带,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村北种植大片梨树。村东北设有辣椒加工厂一座,村中有运输车15辆,村民以种田、打工、搞运输为主。2005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243万元,年人均收入4500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建起了科普室、广播室,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文明新风、科学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在社会福利方面,村委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办起了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对五保户、特困户进行扶助,对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做出了相应地帮助措施,全村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
后辛庄村 |
后辛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有辛姓兄弟二人,从云南先后来此立村,兄在南面称前辛庄,弟在北面称后辛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东镇驻地北面,距胶东镇驻地7.5公里,北接马店镇的杨家屯村,南靠前辛庄、东靠周王庄、西面是丰隆屯。全村共有村民127户,390人,其中男192人,女188人,耕地面积652686平方米。 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产量的不断提高,发挥该村地多、粮多的优势,养殖业兴起,全村80%以上的户搞养殖,其中养鸡20000只以上的有6户,养鸡3000只以上的占全村养鸡产30%,养1000只鸡的户数,占全村养殖产的50%。全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1998年,村里办了两座大椒加工厂,产品销往韩国和日本。2002年又建成一座塑料加工厂,从业人员82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4.7万元,人均收入8500元。 村庄建设 新建住房169栋,人均住房86.2平方米。 社会事业 建起了9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内设有象棋室、扑克室、乒乓球室和篮球场,供老、中、青年开展娱乐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328311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