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胶州市 >> 胶莱镇 >> 河南村

河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河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南村简介

  河南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仉姓立村,名仉家街。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吴姓分支从平度吴家口搬到此地,人口日旺,因地处胶莱河南,遂逐渐以河南命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东邻黄泥崖,东南接陈家庄,西靠刁家坵,西北毗沟东。2005年底,全村共103户,36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06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503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1100 266000 0532 查看 河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河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疃刘家村

  王疃刘家    村庄由来 群众传说为明代建村,距今约六百年(明洪武年间),因王姓来的早,取名王町,演化为王疃。后分为六个村,王疃刘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王疃刘家村坐落在胶莱镇政府驻地东北九公里处,东临大沽河,与即墨七级镇隔河相望,北与南沙梁相接,南邻大沽河,西邻古兰,全村总面积1631.5亩,耕地面积1079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309人户,987人。    经济状况 全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刘家村开始种植大葱和大姜,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现在大葱、姜的亩产量达到5000公斤左右。随着全村经济的发展,其它各行业也逐渐兴盛起来,村内有了沙厂、制帽厂,商店五家,大小运输车辆25台,农用汽车80辆,运输车辆322辆。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758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02万元,人均纯收入7283.3元。    社会事业 个人拥有电脑12台,私有轿车14辆。全村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率达95%,医疗保险率达100%。成立高跷队、秧歌队,年节到各村巡回演出。    联系电话 86-0532-88212336   

解家大高村

  解家大高    村庄由来 据解家大高村《解氏家谱》记载,解姓在明朝朱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1年)春,由小云南的胶趾国给嘎县解家沟鸡市胡同迁到此地立村,以姓氏命名。2005年底,全村版图面积725亩,其中耕地672亩。全村共有195户,620人。    政区人口    解家大高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5公里处,东与即墨市相邻,南与本镇小高村接壤,西与本镇的张家大高村为邻,北与张家大高相接。    经济状况 解家大高村历来以农业为主。2002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16台、农用汽车18部、播种机16部、收割机2台,脱粒机6部,从耕种收割到脱粒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3年全村共有60马力的大马力渔船33艘。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6家,饭店、高店等各种店铺有92家。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76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5万元,人均收入4799元。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1吨,单产每公顷120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98万元,人均纯收入5527.8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1970年,成立了大高小学,后进一步对校舍进行改建,又增加20余间校舍。学校占地面积达14400平方米。组织起秧歌队、高跷队。1997年解家大高村编撰出版了《解家大高村志》。1999年建立了胶莱镇第一个网站。2003年由18户家庭电脑入网。私有轿车11辆,全村75%以上的老年人投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全村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7.9%,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4%。    联系电话 86-0532-88216009   

赵家大高村

  赵家大高村    村庄由来 据赵家大高村《赵氏家谱》记载,赵姓迁移此地最早,人数最多,从此立村。取名赵家大高村。    政区人口    赵家大高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5公里处。东与即墨市相邻,南与解家大高接壤,北靠孙家大高村,西与张家大高为邻。全村面积为1010亩,其中耕地720 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201户,666人。    经济状况 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大姜,每亩收入10000余元;土豆、大葱的收入也非常客观。亩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80吨,每亩单产121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型运输车6辆、有大型拖拉机4台、小型拖拉机、三轮车140余台、播种机2部、收割机1台。全村还有家用轿车和面包车6辆。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村里有5户养殖规模在5000多只的养鸡专业户,收入也很可观。2004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有20余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以上,村级可支配财力15万元,人均收入6500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2003年有6户家庭电脑入网,私有轿车6辆。2004年,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15353   

孙家大高村

  孙家大高村    村庄由来 据孙家大高村《孙氏族谱》记载,孙氏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到此地立村。因当时此地是海潮涨不到的高地,故命村名大高村。后因多村重名,遂加姓氏以区别。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的东端。东邻即墨市七级镇的南张院,南与赵家大高村、解家大高村接壤,北邻西北庄和中大高村,西接张家大高。全村面积1000亩,其中耕地88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40户,520人。    经济状况 孙家大高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15台,汽车5部,播种机5部,联合收割机1台,三轮车98辆,从耕种到收割,从脱粒到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孙家大高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2005年,蔬菜总产量达260吨。大姜单产4000公斤,大葱单产3800公斤,土豆单产2600公斤,大头菜单产4300公斤。2004年本村建起了荷兰土豆繁殖场,年繁殖良种50000公斤。还发展起了8家养猪专业户,年存栏量达到230头左右。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44元。    村居建设 从1988年开始,进行旧村的搬迁工作,规化东西、南北大街6条,每条宽16米,街边立上街边石,东西小街9条,每条宽6米。1992年新建大队办公室17间,变电室3间。同时更换了大变压器,更换了高12米的线竿,更换新线路500米。2001年生产路铺上了石子,打机井14眼,并拉上了地下电缆1500余米,井井通电,浇灌方便。    联系电话 86-0532-88229186   

中大高村

  中大高村(刘家大高)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距今四百余年,为刘姓立村。因地处大沽河下游,胶州湾最大海潮逆河而上,可到大回流,为避水患,村居高地,取名大高。随人户发展,逐渐分成刘家、孙家、赵家、解家、张家等多个自然村。此为刘家大高村,居中,后改为中大高。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5.5公里处,东隔大沽河与即墨市七级镇的南、北、中张院村相望。南与孙家大高,西与西北庄,东北边与南王疃为邻。全村面积2100多亩,耕地面积15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325户,人口950人。    经济状况 建国后,全村的农业生产和经济迅猛发展,现在全村90%以上的户都有三轮车和排灌机械。三轮车260多辆,排灌机械280多套,大型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13台,脱粒机4台,总动力4000多马力。在农业生产中,耕种、收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经济快速发展,全村个体经济发展很快,现有加工凉帽厂2处,水泥构件1处,大小运输车辆12部,个体业户,经销化肥农药,维修加工点等多处,养殖业发展养猪厂7个,年出栏700多头,存栏500多头。农业生产近几年调整种植结构,由过去的种粮为主转为种土豆、大葱、大姜、豆角、大头菜、白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全年种土豆1000余亩,大葱500余亩,大头菜、白菜200余亩,年收入300余万元,人均4300元。    社会事业 全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现在全村户户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家用电器。电话入户率为80%,男、女青年都手握手机,全村90%以上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很多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215222   

西北庄村

  西北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刘姓从云南省狮子口红旗街迁来立村,因座落在大高村西北,故名西北庄。    政区人口    西北庄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约六公里处,东隔大沽河与即墨市的北中张院村相望,东南邻中大高村,北邻古兰村,西南边是张家大高村,西靠新中大高村,南靠孙家大高。全村总面积760亩,其中耕地面积674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26户,人口411人。    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1984年土地承包后,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80吨,玉米单产600公斤,小麦单产600公斤,土豆、大葱、花生的产量也逐年增高。近几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04年底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3台,播种机1台,花生播种机1台,土豆、花生收获机2台,95%以上的农户都有一台机动三轮车,并带有灌溉设备。总的来说,从整耕土地到种植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初具规模的服装加工厂1家,小型服装加工厂1家,超市一处,小型商店2家。有大型运输汽车16部,中型汽车4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2万元,人均纯收入4761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全村基本上都看上了彩电,并安装有线电视,实现电话村,不少青年都用上手机。全村有小轿车2辆,微型面包车3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8221469   

南王珠村

  南王珠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唐代(年月不详),名称含义无考。原名王柱,据说与村内曾有唐代庙宇广昌寺有直接关系(庙宇早废),但很难附会。后演化为王珠、王朱,音同字异,待考。但从村西古汉墓断定,更早时期即有人定居。约50年前,分为南、中、北三个村,此为南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中部偏西南,胶莱镇驻地。东邻赵家闸子,南接辛庄,西靠马店镇,北毗中王珠。2005年底,全村共305户,1012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46.59万元,人均纯收入4369.6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188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168   

古兰村

  古 兰 村    村庄由来 相会建村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因当时有一条由西南向东北的土阜,名古岚,村以此为名。后演化为古兰。    政区人口    古兰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6公里处。南与中大高村接壤,西、北与沟里、苍古屯交界,东与小王疃为邻。全村占地面积1750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210户,720人。    经济状况 古兰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建国后,村民的生活逐步好转,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快速发展。2005年底,全村有大型拖拉机一台,运输车四部,播种机五部,收割机两部,三轮车150台,告别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05年,有养鸡户22家,建蔬菜大棚30个,预制件厂一个,化肥经销点2个,工程队1个,小卖部2个,村级可支配财力15万元,人均收入达43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文明建设。2005年,全村有家用轿车5辆,电脑5台,全村90%的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70%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40%以上的老年人投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217551   

小高张家村

  小高张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大沽河水随海潮回流只能到回流村,此处地势较高,仅次于大高,故称小高。后随人口的增多,分为四村,小高张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小高张家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五公里处,南邻小高戚家村,北邻小高于家村。全村面积1350亩,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2005年底,全村共225户,716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原来村民只种粮食,经济收入低,后来改种蔬菜等经济作物,一亩地全年收入一千多元,多的达到五、六千元。全村土地已经有85%以上土地种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40万元,人均纯收入5768.2元。    村庄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中,张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低矮的草房变成了高大宽敞的大瓦房,有的还住上了二层楼。原来只有2米的小巷子,现在变成了南北巷4米、东西巷3米,东西、南北大街各14米,村中间有一条笔直的大路,直通柏油路。    联系电话 86-0532-88215206   

王疃王家村

  王疃王家村    村庄由来 群众传说为明代建村,距今约六百年(明洪武年间),因王姓来的早,取名王町,演化为王疃。后分为六个村,王疃王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王疃王家位于胶莱镇政府驻地东北九公里处,与王疃吴家、王疃乔家为邻,东临大沽河。全村总面积为667亩,其中耕地面积513.2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64户,511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村民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种植,种植土豆、大葱、大姜等经济作物,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收入。2005年,全村有商店6家,锯木厂1家,大型长途运输汽车9辆,大中型拖拉机2台,拖拉机12台,农用汽车3辆,私人轿车2辆,农村经济总收入584.5万元,人均纯收入6858.7元。    社会事业 全村65%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90.2%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212651   

王疃吴家村

  王疃吴家村    村庄由来 群众传说为明代建村,距今约六百年(明洪武年间),因王姓来的早,取名王町,演化为王疃。后分为六个村,王疃吴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王疃吴家村位于胶莱镇驻地东偏北7公里,东邻平度,南与王疃刘家村接壤,西靠古兰,北与王疃王家村接壤,2005年底,全村总面积为627亩,其中耕地509亩,全村共有165户,568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村有大型农机4台,小型农机7台,大型运输车20辆,小轿车3辆,木器厂2个,商店6个,农机维修点3个,全村经济总收入580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9万元,人均收入65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老年人大部分投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    联系电话 86-0532-88212977   

王疃乔家村

  王疃乔家    村庄由来 群众传说为明代建村,距今约六百年(明洪武年间),因王姓来的早,取名王町,演化为王疃。后分为六个村,王疃乔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乔家村位于胶莱镇驻地东北9公里处,南与王疃王家接壤,西与小井庙西村相接,东北邻沙梁村。全村面积1094亩,期中耕地73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32户,492人。    经济状况 全村历来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种植大葱、姜等蔬菜,亩产过万斤,村民收入成倍增加。全村有个体私营企业有3家,有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3家,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8部。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5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3.8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858   

王疃小井村

  王疃小井村    村庄由来 群众传说为明代建村,距今约六百年(明洪武年间),因王姓来的早,取名王町,演化为王疃。后分为六个村,王疃刘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王疃小井村位于胶莱镇政府驻地东北九公里处,东临大沽河,与即墨七级镇隔河相望,东北与南沙梁相接,西北与占家庄相接,南邻南王疃,西邻古兰。    经济状况 建国以前,小井村的经济主要是传统的农业种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副业方面只是靠做风匣(农村烧火做饭用来鼓风的用具)销售于莱阳、海阳等各个地方。建国以后,仍然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小井村开始转入大面积的种植土豆、大葱和大姜等经济作物,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大葱、姜亩产量达到5000公斤左右。全村其它行业也有了很大改观,村内有了养鸡厂、木料厂,大小运输车辆及家用拖拉机和农用汽车及三轮车和私有轿车等。    社会事业 成立了茂腔剧团,逢年过节进行演出。    联系电话 86-0532-88212806   

王疃庙西村

  王疃庙西    村庄由来 群众传说为明代建村,距今约六百年(明洪武年间),因王姓来得早,取名王町。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大王町”。演化为王疃。后分成六个村,庙西为其一。    政区人口    庙西村位于胶莱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东与王疃小井村接壤,南临南王疃,西靠小占路。2005年底,全村共有153户,498人。    经济状况 建国前,庙西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建国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开始种植葱、姜,亩产达到1万斤左右,经济收入大大增加。2005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10台,农用汽车1台,长途运输车3辆,小货车8辆,商店3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2万元,人均收入4966元。    社会事业 全村私有轿车3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97%。    联系电话 86-0532-88212655   

南王疃村

  南王疃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崇祯年间(年月不详)。张治任从周家村(今李哥庄镇)移来立村,因位于大王町南,取名小王町,后演化为南王疃。    政区人口    南王疃村位于胶莱镇驻地东北七公里处,西与古兰村接壤,北与大旺疃为邻。南隔大沽河与即墨市七级镇属张院村相望。全村面积1025亩,耕地面积917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243户,758人。    经济状况 南王疃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南旺疃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企业突飞猛进,商店、修车点、布贩、茶商、杂货商买卖都很兴隆。2003年全村土地种植的全是蔬菜,春季地豆,秋季葱姜,基本是电气化水浇田,从2003年全村钻12米半深,口径80㎝的机井16眼,井身是水泥管组建,井上建4个平方2米的平顶房。每年每亩土地纯收入3000元左右。有轿车4辆,运输汽车9部。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3.5万元,人均纯收入5175.8元。    村庄建设 1984年,在旧村西一百米处建十字大街,四角建新房,东西南北大街为24米宽,小巷六米宽,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从此房屋成排成行,整齐美观。后将全村道路、胡同全部硬化。    社会事业 村民免费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安装电话155部,全村年满60岁的老人每人每年享受120元(满60岁)、240元(满70岁)、360元(满80岁)生活补贴。    联系电话 86-0532-88212458   

张家大高村

  张家大高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光绪年间,距今一百余年,因大沽河发水,由中大高、孙家大高、赵家大高三个村移出三十多户立村(《增修胶志?大事记》在“……光绪六年春……浚云墨二河”条下注:“……光绪二年……七月间,雨水过大,二河水陡涨出漕……”迁村可能即在此间)。张姓在高地盖高屋防水,群众称为张家楼,渐成村名。解放后改为张家大高。    政区人口    张家大高村位于胶莱镇东部,南与解家大高村接壤,东与孙家大高村为邻。全村面积450亩,其中耕地36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全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由过去的粮食种植转变为蔬菜种植,荷兰土豆、大葱、大姜、大头菜等多种蔬菜,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三个养鸡场已形成规模,鸡存栏量15000只,鸡蛋产量200吨。2004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6台,播种机4部,联合收割机1台,三轮车66辆。从种到收,从脱粒到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43万元,人均纯收入6108.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15771   

后韩哥庄村

  后韩哥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韩氏兄弟二人从云南鸡市胡同移来立村,大哥在前,二弟在后,分别立村名前后韩哥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大沽河西岸。东隔大沽河与李哥庄镇相望,南接前韩哥庄,西靠马店镇,北毗姜家街。2005年底,全村共318户,11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405.7万元,人均纯收入6397.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6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0508   

中王珠村

  中王珠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唐代(年月不详),名称含义无考。原名王柱,据说与村内曾有唐代庙宇广昌寺(庙宇早废)有直接关系,但很难附会。后演化为王珠、王朱,音同字异,待考。但从村西古汉墓断定,更早时间即有人定居。    政区人口    中王珠村位于胶莱镇政府驻地,是胶莱镇文化、经济中心,东与赵家闸子、徐家闸子接壤,南邻南王珠村,西与马店镇接壤,北与北王珠村为邻。2005年底,全村面积2000多亩,耕地面积1200多亩,户数260户,人口820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经济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由解放前的亩产不足百斤,现已过千斤,是解放前的十倍。2005年,全村大型农业机械两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000千瓦,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4.8万元,人均纯收入5479.5元。    村庄建设 全村房屋自1983年按新规划建设,东西有三条大街,一条中心胡同,五条南北胡同,2004年度全村主要街道用水泥硬化。    社会事业 近几年,全村有20多户购买了家用汽车,私有轿车10辆,全村90%以上的村民投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个体私营企业40多家。人均收入4300多元。中王珠村是胶莱镇文化、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中心,信用社、医院、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邮政、电信等都驻在中王珠村。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419   

北王珠村

  北王珠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唐代(年月不详),名称含义无考。原名王柱,据说与村内曾有唐代庙宇广昌寺有直接关系(庙宇早废),但很难附会。后演化为王珠、王朱,音同字异,待考。但从村西古汉墓断定,更早时期即有人定居。约50年前,分为南、中、北三个村,此为北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中部偏西南,胶莱镇驻地。东邻徐家闸子,南接中王珠,西靠东岭,北毗南店子。2005年底,全村共375户,119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62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26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1306   

南店子村

  南店子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唐朝移民到此定居,因地处胶城至莱州府之古道,前以开店为业,称为店子,后商旅往来隔河发展成为二村,此为南店子。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镇驻地北稍东1.5公里处,西与大赵家交界,东与陈家闸子为邻,南与北王珠接壤,北隔胶莱河与北店子相望。全村占地1400亩左右。2005年底,全村共有148户,49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粮食总产量351吨,每公顷产量520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61.5万元,人均纯收入3705.9元。全村有50至70马力拖拉机两台,联合收割机一台,小型拖拉机四台,中型拖拉机一台,汽车两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0千瓦。    村庄建设 改革开放后,广大村民都迁居新村,并且各户都盖起了砖石结构的宽敞新房。    联系电话 86-0532-88221019   

东岭村

  东岭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未见标注,当在1845年之后。因村庄座落在葛埠岭下,以岭命村,后分为二村,分称东岭、西岭。此为东岭。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偏南2.8公里处,东邻中王珠,南接马店镇,西靠西岭,北毗五里堠子。2005年底,全村共156户,51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5万元,人均纯收入4109.6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3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2529   

大赵家村

  大赵家村    村庄由来 据大赵家村《赵氏家谱》记载:赵氏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云南省天水县迁来立村,原名老鸦庄,后改为赵家庄。后有几户移到河北另立新村,名小赵家,此村遂改为大赵家。    政区人口    大赵家村,位于胶莱镇的西北约3.5公里处。南与北王珠、西与五里堠接壤,东与南店子为邻。全村总面积1850亩,其中耕地1776亩。2005年底,全村共202户,687人。    经济状况 大赵家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生活极端贫苦,建国后,村民生活不断提高,到200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吨,单产22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快速提高,到2004年底,全村有大型拖拉机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5台,小型拖拉机25台,农用汽车8辆,播种机15部,三轮车98辆。现在全村从耕种、收割到运输,全部实现机械化。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7万元,人均收入43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的建设,全村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达6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6%。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673   

西岭村

  西岭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未见标注,当在1845年之后。因村庄座落在葛埠岭下,以岭命村,后分为二村,分称东岭、西岭。此为西岭。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偏南2.8公里处,东邻东岭,南接马店镇,西靠官路滞洪区,北毗五里堠子。2005年底,全村共130户,48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10.4万元,人均纯收入5348.9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8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1469   

小高李家村

  小高李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大沽河水随海潮回流只能到回流村,此处地势较高,仅次于大高,故称小高。后随人口的增多,分为四村,小高李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小高李家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南五公里处,南与小高戚家村和小高张家村相邻,西与小高于家村接壤,北面是赵家大高村和解家大高村,东面与李哥壮镇的双京村和矫戈庄村隔大沽河相望。全村面积1040亩,其中,耕地8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310户,984人。    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艰苦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建国后,村民生活步步好转。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40吨,单产达0.8吨,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7台,小型拖拉机(含农用三轮车)290台,农用汽车3部,播种机2部,收割机2部,农业生产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业生产向多元化发展,村民由过去以种粮为主转化为以蔬菜种植为主,全村荷兰土豆种植面积达600多亩,大葱、大姜、秋黄瓜、大白菜的种植面积达到500余亩,蔬菜种植已成规模,外地蔬菜经销商纷至沓来,同时本村一批蔬菜经销商也发展起来,仅荷兰土豆的收购商已达5家,蔬菜规模化的种植带动了蔬菜市场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蔬菜种植质量的提高,极大的调动了村民蔬菜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在村东划出了70余亩地,供养殖专业户建养殖厂,全村养殖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村养殖专业户已达八家。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三家,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有12家,全村大小运输车辆15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0万元,人均收入达5164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的建设,2004年有五户家庭电脑上网,村中有轿车6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村里驻有小学一处,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15789   

前韩哥庄村

  前韩哥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韩家兄弟二人从云南鸡市胡同移来立村,大哥居前,小弟居后,分别命村名前、后韩哥庄。    政区人口    前韩哥庄村位于胶莱镇的东南部,南与胶东镇大店村接壤,北邻胶莱镇后韩哥庄村,东靠李哥庄镇,西与马店镇相邻。全村面积2300亩,其中耕地1600亩。2005年底,全村共500户,1700人。    经济状况 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将全村1600亩土地全部安装了地下节水管道,大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配套设施,达到了旱涝保丰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如1983年亩产800斤,2004年亩产2000斤,总产1002吨。全村有内外资企业11家。近百户家庭办起了家庭式的加工作坊。100多户家庭从事鞋帮加工。全村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800多人,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依托资源优势促增收。近几年来全村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依法对村集体所有的河滩进行改造与开发。每年村集体收入在150万元以上,村累计收入1200多万元,为建设小康示范村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810元。    村庄建设 村集体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办公大楼;投资400多万元,对村内所有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主要街道达到了四化,即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在环境管理上落实党员包户、包胡同、包区域责任制,主要街道由专人管理。大街小巷常年干净整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焕然一新的办公楼、现代化的居民楼,热闹的老年公寓,花园式的大街小巷、林立的厂房、齐备的文化设施和完善配套设施,形成了文明、富裕、繁荣的现代化新村框架。投资100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15亩的人民公园,投资50万元硬化路面12000平方米。全村有70户住上二层楼房。    社会事业 投资5万余万元建立了老年乐园,组建了前韩哥庄老年门球队、棋牌队、秧歌队、文艺队四支队伍,长年坚持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妇女达200人。经常组织老年人在本村或到镇驻地、市区演出,老年门球队多次获胶州市门球比赛第一名。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全村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建立了青年之家和青年图书室。利用“五一”、“七一”等特殊日子定期组织村里的青年学文化、学法制、学致富等,使党在农村的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建立健全了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学习制度,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星级文明之家”评审制度,形成了道德之家、科技富家、法制安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全村基本革除了陈规陋习,杜绝了-、偷盗、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社会稳定。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村级幼儿园,达到青岛市一类标准,驻有小学一处,全村幼儿、儿童入园率、入学率均达100%。荣获“青岛市小康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10175   

小高于家村

  小高于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大沽河水随海潮回流只能到回流村,此处地势较高,仅次于大高,故称小高。后随人口的增多,分为四村,小高于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小高于家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五公里处。东与小高李家村比邻,南与小高张家村相接,北面是张家大高村,西面则与沙沟村、赵家闸子村隔河相望。全村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360户,1300人。    经济状况 小高于家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由于土地涝洼,十年九不收,村民极为贫困。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办工厂、搞商业,生产、生活一年一个新台阶。农业生产全部机械化,全部农田实现自来水灌溉。全村有占地40亩的制帽厂2家,橡胶厂1家,口罩加工厂2家,服装厂1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养殖厂六处,批发零售商店十处,三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大型机械六部,大型运输车辆四部,轿车十四辆。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30元。    社会事业 全村98%的农户家中有三轮车、摩托车、电话、手机、有线电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大回村

  大回村    村庄由来 据大回村《刘氏家谱》记载,刘始祖“彦来”自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从南江海州(现江苏省)小云南村迁徙。立村之处是潮水逆河流而上的回流之地,故村名“回流村”。解放初期称“大回流村”,现简称叫“大回村”。同年,刘始祖“彦来”的姑表弟(现本村孙氏始祖)也由江南海州迁来。    政区人口    大回村位于胶州市北部,坐落在大沽河西岸胶莱河东岸。东邻李哥庄镇,西靠小回村。村后是济青公路,北与十五亩地村接壤,南与姜家街村相邻。全村面积24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06亩。2005年底,全村共510户,1800人。    经济状况 大回村自古以农业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好转。自1977年种植水稻以来,彻底改变了粮食不够吃的贫穷现象。1978年大队实现农业机械化。自200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年达1900吨,单产量达1吨。村民的经济及生活水平达到了历史极点。现在全村个体企业有4家。各种店铺14家,运输车14辆,鞋业加工机200台,收割机、播种机分别是10台、15台。2001年以来,共为村民解决各种税费30余万元,引进固定资产500万元的华亚钢构公司。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93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社会事业 1984年,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一座县级标准化小学。安装电话户数达95%,安装有线电视户数达60%。私人轿车3辆,面包车7辆。全村有30%以上的人投入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0%。连续两年获“植树造林先进村庄”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2003年被镇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210367   

小回村

  小回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因村东有大回而名。    政区人口    小回村位于胶莱镇东南5公里,西邻胶莱南河,北靠十五亩地村,东与大回村与姜家村接壤,南与后韩哥庄为邻。全村共有土地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85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257户,861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小回村的经济在飞速发展。2000年,三色谨花项目在村西落户,翌年,又引进种植大户搞起菜园。项目的引进,解决了村里的大部分剩余劳力,为搞活全村经济拓宽了道路。修建了引进胶莱河水的管道600多米,使大片土地能够旱涝保丰收。粮食产量不断上升。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66吨,平均每公顷产量12800公斤。全村有拖拉机20余部,大型收割机6台,汽车10余辆,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07.8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10732   

姜家街村

  姜家街    村庄由来 据姜家街村《姜氏家谱》记载,姜深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8年)由胶州城校阳店子迁到胶县城的姜家街,后又由姜家街迁到沽河区河荣庄村,后来又由河荣庄村迁至此外,为纪念原籍故土,仍以“街”命村姜家街。    政区人口    姜家街村位于胶莱镇驻地东南八公里处,东边紧挨大沽河,西靠胶莱河,南与后韩戈庄为邻,西与小回村相接,北与大回村接壤,全村总面积700亩,其中耕地面积5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70户,574人。    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以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步步提高。特别是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使村民步步走向富裕。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9500公斤,单产582公斤,随着产量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快速发展,全村有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6台,农用汽车4部,播种机4部,大型收割机1部,脱粒机3部,从耕种收割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有个体私营业4家,小店铺4家,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50部,全村经济总收入47万元,人均收入4825元,村级可支配财力5万元。    社会事业 1980年免费为村民拉上自来水,不向村民收集资、提留、农业税。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全村有80%以上的人们投入到了新型村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2003――2005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达90%。    联系电话 86-0532-88210436   

十五亩地村

  十五亩地    村庄由来 据十五亩地村《周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周姓人家从河南省汝南境内的八里庄迁徙,迁入胶州市李哥庄镇周家村;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迁到此地,择“福寿之地”立村安居,命村名为“寿亩地村”;随着人口增多,村庄不断扩建,后以 “十五亩地”的大片土地作为村庄面积扩大的基础,遂改村名为十五亩地村。    政区人口    十五亩地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政府驻地东南约6公里处的大沽河西岸,东与胶州市李哥庄镇交界,西濒胶莱河,北与小高村接壤,南与大回村、小回村为邻。全村总面积980余亩,其中耕地65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72户,580人,其中男300人,女280人。    经济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实行科学种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各种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蔬菜、瓜果、油料作物产量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逐步改善。十五亩地村在抓好农业的同时,1958年建起砖瓦厂,砖瓦厂经历了20多年,年均创收5000余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干部带领村民优化“农工商”相结合的措施,几年后卓见成效。1981年,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投入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改良土壤结构,防治盐碱等途径,建立了稳产高产田300余亩;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后,全村土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0余亩;1985年粮食产量比1980年翻一番。近几年来,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农业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尤其重视发展经济园地,扩大菜园种植规模,现有菜园200余亩。平时经常向村民宣传种植科学,帮助村民选购优良品种,种植的土豆、大葱、大白菜以及瓜果等,产量连年增加,村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鼓励村民发展运输业、商业和加工业等,全村现有手工加工业20多家,综合性商店10余家;有播种机2台,联合收割机5台,大中型拖拉机9台,手扶式拖拉机50多台;有汽车[货车]7辆,三轮车60多辆,摩托车118辆。2004年,人均纯收入4800余元,比2000年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    村庄建设 1992年,在村西增修路段,将村东西大街与村西胶平公路连通;2000年春,投资6万余元,与大回村联合建成村西的胶莱河桥。    社会事业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着村庄走向富裕,走向文明。1980——2000年,投资10万多元,与附近5村联合成立双韩小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流学校。2003年,全村有私有轿车3辆,面包车8辆;有家用电脑11台,电话机和手机共256部。2004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8210874      

小高戚家村

  小高戚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大沽河水随海潮回流只能到回流村,此处地势较高,仅次于大高,故称小高。后随人口的增多,分为四村,小高戚家为其中之一。    政区人口    小高戚家村位于胶州市最北的胶莱镇,在胶莱镇的最东边,东临大沽河,西以胶莱河为界,北与小高李家村、张家村接壤,南与胶莱镇的十五亩地交界。大沽河从村东流经胶州湾。全村面积是1800亩,其中耕地占125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310户,1132人。    经济状况 全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在地头打上机井拉上了电,使每一块地都能浇上水,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全村家家户户有三轮车。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498.7元。    社会事业 家家户户有摩托车,家家户户拉上了电话,不光是青年人,很多老年人都用上了手机。2004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8215861   

南沙梁三村

  南沙梁三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距今约六百多年,梁姓兄弟从云南迁来分别立村,因靠近沙丘,遂叫南北沙梁(现北沙梁属平度市所辖,名沙梁镇)。后随人户的增多,遂分为三个村,此为三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8.5公里处,大沽河北岸。东、南邻即墨市,西接詹家庄,北毗平度市。2005年底,全村共140户,452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95万元,人均纯收入7090.7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5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8668   

辛庄村

  辛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刘姓从亭兰丘迁来立村。道光乙巳《胶州志》建置开方图,在此村位置标为丰于屯。因村处小辛河旁,改名辛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处,东邻花埠顶,南、西接马店镇,北毗南王珠。2005年底,全村共160户,57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09.4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2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2838   

铁家庄村

  铁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年月不详),李姓由山西迁至平度黄丘,后移此立村,原名黄泥崖,因地处黄土岭而得名。后因村内铁匠驰名,遂演化为铁家庄。    政区人口    铁家庄位于胶州市西北部,胶莱镇驻地北8公里处,北与平度市吴家口接壤,东与平度市吴家屯村交界,南与黄泥崖村为邻。全村总面积520亩,其中耕地面积350亩。2005年底,全村共88户,324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全村的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很快。仅棉花加工户就有十几家,以棉花加工厂为龙头,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把几家小加工厂联合起来,组成规模较大的棉花加工厂,年利润在几百万元以上,现在铁家庄有棉花加工、布角加工小厂20多家,每家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成为胶莱镇最富裕的村庄之一,户均存款居全镇之首。全村现有大小汽车15部,农用三轮家家皆有,大型联合收割机5部。    社会事业 经济发展促进了全村的文明建设,铁家庄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全村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入托率达100%,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50多人,全村合作医疗的投保率达98%。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501   

南沙梁一村

  南沙梁一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距今约六百多年,梁姓兄弟从云南迁来分别立村,因靠近沙丘,遂叫南北沙梁(现北沙梁属平度市所辖,名沙梁镇)。后随人户的增多,遂分为三个村,此为一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8.5公里处,大沽河北岸。东、南邻即墨市,西接詹家庄,北毗平度市。2005年底,全村共150户,52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30.8万元,人均纯收入5302.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9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8338   

刘家闸子村

  刘家闸子    村庄由来 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刘锡筹等从闸子集迁来立村,地处古胶莱河闸旁而得名。    政区人口    刘家闸子村坐落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3公里处的南胶莱河东岸,西南与徐家闸子村、赵家闸子村隔河相望,东与小高村接壤,北邻闸子集。全村有土地950亩,其中可耕地84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30户,420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蒸蒸日上。2004年,粮食生产量611吨,亩产650公斤。2005年,刘家闸子村有大型运输车2辆,农用汽车4辆,小面包车3辆,轿车3辆,农用三轮车76辆,小拖拉机4辆,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00千瓦,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05.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47.6元。    社会事业 村中91%的农户装上了直拨电话,青年、中年均用上了手机。全村92%的村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196   

沙沟村

  沙 沟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永乐年间,朱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杀猪为业,村名“杀猪台子”。因为不雅后将村名改为“朱旺庄”。朱姓户绝后,遂以村北有沙丘靠河近,改名为沙沟庄。演化为沙沟。    政区人口    沙沟村位于胶莱镇政府驻地东南约4公里处,胶莱河西岸,南靠308国道,西与冲角埠村相邻,北与赵家闸子相接。全村土地面积460亩,以沙性土壤为主,其中耕地3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86户,282人。    经济状况 沙沟村人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后,沙沟村的农业发展迅速。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80吨,每亩单产6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4年,全村有拖拉机3台,农用汽车3部,播种机2部,收割机1台,三轮车、喷灌机几乎家家都有,从耕种、田间管理、到收割运输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蔬菜的种植面积这几年来也在迅速扩大。沙沟村还特别注重林果的发展,现有果园20亩,树林60亩,所属的河沟沿岸及村后沙岭的四周全部是树木,到处是大树参天,绿树成荫,林业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04年,个体私营企业有两家,一家是规模较大的花生厂,一家是织布厂,厂里的工人基本上雇佣此村人,带动了一部分家庭也走上了富裕道路,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人均收入42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到2004年,有私人轿车3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828   

撑角埠村

  撑角埠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胶州志》即有记载。名称来历,有说因地势低洼,汛期0,从一角能撑船出进而得名。一说村西有高埠名宁家茔,向东延伸一角,村建于撑出的角下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2.5公里处,东邻沙沟,西南接花埠顶,西北毗南王珠。2005年底,全村共260户,8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2万元,人均纯收入3069.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4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581   

尹家庄村

  尹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尹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杨家庄。    政区人口    尹家庄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北偏西3.5公里处,东与小赵家村接壤,西与杨家庄接壤,北与平度市南村镇黄丘村交界,全村面积620亩,其中耕地450亩。2005年底,全村共90户,共314人。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劳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户均种十亩左右的小麦,亩产量在500斤左右,粮食产量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种植一些如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九十年代,全村人更新观念,拓宽种植方式,以传统的种粮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种菜为主、种粮为辅,同时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给农民提供了保证。近几年,全村大面积种植土豆、大葱、白菜、西瓜等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每一片地都有供灌溉的机井,全村有大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15台,农用三轮、四轮几乎家家都有,汽车4部,排灌机39台,达到旱涝保丰收。从耕种、收割、运输到脱粒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全村小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像小麦加工厂、养猪厂、布角厂等,既增加了致富门路,又可以使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有就业岗位,大大加强了经济实力。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70.1万元,人均纯收入5818.5元。    社会事业 村里吃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整修了街道,装上了路灯。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392   

杨李庄村

  杨李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万历年间(年月不详),杨姓从平度洪沟迁来立村,取名杨家庄。后因附近村庄叫杨家庄的很多,因此1986年改名为杨李庄村。    政区人口    杨李庄位于胶州市北部,胶莱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东邻尹家庄,南临胶莱河,西靠胶莱河,正值胶莱河南北东西的拐角。北面与本镇的红卫村紧接,全村面积530亩,其中耕地面积45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70户,260口人,其中男132人,女128人。    经济状况 杨李庄村是个农业村,以种地为主,副业是弹棉花、纺线、织毛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经济发展迅速,2000年获得吨粮村的锦旗。2005年,全村有梳棉花的两家,打网盘的三家,贩布头的20家。农业种植以土豆、大葱、西瓜为主,全村有各种车辆超过60辆,各种农用机械一应俱全。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88万元,人均纯收入6430.8元。    社会事业 全村98%的村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家家有电视、电话,青年人都用上了手机。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688   

徐家闸子村

  徐家闸子    村庄由来 建村于清道光年间。徐臣从云南迁来立村,地处胶莱河闸之旁,故名。    政区人口    徐家闸子位于胶莱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处,村南是赵家闸子,西北邻陈家闸子,北是闸子集,东面是刘家闸子,全村总面积是725亩,其中耕地623亩。2005年底,全村共80户人家,总人口数是252人。    经济状况 建国前,全村人生活极度贫困。建国后人们生活步步好转,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有轿车3辆,汽车2部,大小拖拉机20台,三轮车40辆,脱粒机10台。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5万元,人均纯收入4424.6元。   

黄泥崖村

  黄泥崖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年月不详),因地处胶莱河边黄土崖上,故名。    政区人口    黄泥崖村位于胶州市西北部,胶莱河的东岸,胶莱镇驻地北8公里处,南与红卫村接壤,北与铁家庄村相邻。全村面积420亩,其中耕地面积28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50户人家,人口为208人。    经济状况 近几年,全村的经济发展很快,村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起来,大部分家庭搞饲养,有的种植果树,有的搞蔬菜种植。到2003年底,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18台,农用汽车8部,农用三轮车家家都有,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粮食产量每公顷达到15000公斤,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4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99万元,人均纯收入5575.8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曾获胶州市文明村庄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501   

陈家闸子村

  陈家闸子村    村庄由来 据《陈氏家谱》(修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44年)记载:陈姓兄弟二人先由云南迁至墨邑水牛(今属青岛市崂山区),兄留住水牛,弟于明末清初迁到此处,因地处胶莱河边,古胶莱河南北漕运,平度姚家村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南段在此设闸,村庄以河闸命名,又因陈姓立村,故称陈家闸子。原来村庄坐落在胶莱河的两岸,世代沿河而居,1976—1982年间,西移到现在的地方。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镇的胶平公路南侧,胶莱河的两岸,隔河相望的是闸子集村,西距胶莱镇政府驻地——北王珠村三华里,东南与徐家闸子村为邻,全村总面积1370亩,其中村落占地7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40户,488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陈家闸子村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生活非常困苦,建国后渐好。1980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的村民除从事农业外,还从事各种副业生产,有3户从事“熟牛皮”加工。2004年底,年人均粮食3000斤,收入4000元。农业机械发展迅猛,120多户的村庄,农用三轮车100多辆,拖拉机15辆,抽水机80台,汽车16辆,轿车6辆。引进3家合资企业,村民们或进厂上班,或从事第三产业,增加了收入。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引入5327.9元。    社会事业 电话普及率98%,适龄儿童100%接受了义务教育,100%的村民享受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360   

河南村

  河南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仉姓立村,名仉家街。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吴姓分支从平度吴家口搬到此地,人口日旺,因地处胶莱河南,遂逐渐以河南命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东邻黄泥崖,东南接陈家庄,西靠刁家坵,西北毗沟东。2005年底,全村共103户,36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06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503   

陈家村

  陈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陈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陈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陈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东南邻红卫、孟家,南接官路滞洪区,西北靠河南,北毗黄泥崖。2005年底,全村共86户,25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06万元,人均纯收入5310.1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2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610   

孟家村

  孟家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由张、王、孟三姓立村,孟姓居多,取名孟家。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东隔胶莱河与红卫相望,北面是陈家庄,西靠官路水库,南面是本镇的五里猴村。2005年底,全村共有172户,663口人。    经济状况 孟家村的经洗衣机以农业为主,兼做大豆腐。2003年粮食总产达350吨,每亩单产10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提高,全村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2台,小型拖拉机12台,农用三轮四轮机车95辆,汽车5部,排灌机90台,大部分地地能浇上水,达到旱涝保丰收。从耕种、收割、运输到脱粒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03年,全村较大的个体私营企业有惠都、三志两家,有饭店和各种店铺5家,手工业加工户18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00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事业 孟家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2005年孟家村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全村人都非常重视教育,全村儿童入学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136   

沟西村

  沟西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因座落于梁沟河河西而得名。(此村在胶莱河西南岸边,距梁沟河较远,可能古代靠近河道,而今河道改流。待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东南邻沟东,西靠刁家坵,西北接刘家花园。2005年底,全村共850户,28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18万元,人均纯收入5473.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5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338   

刁家丘村

  刁家丘村    村庄由来 据村民的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刁姓由云南移民来到运粮河畔窑道口子居住,据说窑道口子失火,烧的片瓦无存后,刁姓又移到此处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刁家丘村位于胶莱镇的西北方,西与高密交界,北与刘家花园为邻,东与沟西村相近,南靠沟东,2005年底,全村有人口320人,90户,全村总面积1150亩。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是以种地为主。自从解放以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的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2005年,全村农业生产都用上了机械化,全村粮食总产量224吨,单产(每公顷)7000公斤。针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全村村民发展第二、三产业,建起了养猪厂、养鸡厂、养羊厂。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的建设。全村村民都参入了农村合作医疗,适龄儿童入园率、入学率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234   

刘家花园村

  刘家花园村    村庄由来 相传土地庙碑记载,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立村,原为刁家丘刁员外的花园,后因刘姓看园,繁衍成村,命名刘家花园,园废村存,名称依旧。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河畔南岸,处于三县交界处(胶州、平度、高密),西是高密市河崖镇,北隔胶莱河与平度市南村镇相接,东南邻沟西、刁家丘。全村土地面积共计850亩,其中耕地面积650亩。    经济状况 刘家花园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村的经济发展很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大部分家庭搞饲养,有的种植果树,有的搞蔬菜种植。其中全村大型联合收割机3台,其他农用机械几乎家家都有。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420吨,单产每公顷1448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465万元,人均纯收入5302.3元。    社会事业 经济发展促进了全村的文明建设,近几年连续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全村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幼儿入托率达100%,全村合作医疗的投保率达98%。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331   

红卫村

  红 卫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因杜姓立村,取名村家口;因村前修起一座庙宇,遂改名杜家庙子(道光乙巳《胶州志》村“杜家庙”)。1965年四清运动改名为红卫,取红色卫星之意。    政区人口    红卫村位于胶州市北部,胶莱镇驻地西北五公里处,西靠胶莱诃,北与平度市南村镇黄丘村交界,东与本镇的麦丘相邻,南面与本镇的杨李庄村相接,全村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10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40户,523人,其中男277人,女246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本村经济发展非常快。开始以种粮为主,以种植经济作物为辅,后以种土豆、大棚菜为主,粮食次之。2000年成为吨粮村。村里个体企业70多户,一家梳棉厂,两家织毡厂、无纺布厂,加工布头料的占全村一多半。各种车辆100多辆。八十年代本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05年本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社会事业 在党中央三农政策鼓励下,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这精神文明的建设。全村98%的村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家家有电话,青年人都带上手机。家用电器样样俱全。    联系电话 86-0532-88219658   

麦丘村

  麦丘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群众讹传春秋战国即有脉丘之称(无史可考)。有说明永乐年间从小云南移来立村,因村西北有一大土丘,立村后取名麦丘。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3.5公里处,东邻刘家荒,南接小赵家,西靠红卫,北毗孟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170户,54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10万元,人均纯收入5425.9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1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633   

小赵家村

  小赵家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元末明初(年月不详),赵姓从四川天水迁来立村,原名老鸦庄,后改为赵家庄。后有几户移到河北另立新村,名小赵家。    政区人口    小赵家庄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北偏西2.5公里处,东与北店子村接壤,西与尹家庄村接壤,北靠南孟路上的麦丘。全村面积480亩,其中耕地360亩。2005年底,全村共59户,共214人。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劳动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户均种十亩左右的小麦,亩产量在500斤左右,粮食产量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种植一些如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九十年代,全村人更新观念,拓宽种植方式,以传统的种粮为主逐渐转变为种菜为主、种粮为辅,同时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给农民提供了保证。近几年,全村大面积种植土豆、大葱、白菜、西瓜等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年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每一片地都有供灌溉的机井,全村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各1台,小型拖拉机10台,农用三轮、四轮几乎家家都有,汽车2部,排灌机30台,达到旱涝保丰收。从耕种、收割、运输到脱粒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不少青年都外出务工或经营小买卖。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5万元,人均纯收入5023.4元。    社会事业 全村吃上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整修了街道,装上了路灯。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627   

占家庄村

  占家庄    村庄由来 据记载,明朝末年,李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命名为李家庄。清康熙九年(公元1731年),占姓迁入,李姓渐绝,后改村名为占家庄。    政区人口    占家庄村位于胶莱镇东北部,距胶莱镇驻地七公里,南与古兰村、王疃村相邻,东面是沙梁,西面是苍古屯,北面是平度地界。全村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2005年,全村共有172户,518人。    经济状况 1978年,创办了橡塑厂,主要生产塑料,制作凉鞋,生产效益越来越好,业务越做越越大,已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工人100多人的中型企业。近几年,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村已拥有汽车、三轮车等交通运输工具300多部,人均收入达48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17079   

苍古屯村

  苍古屯    村庄由来 据苍古屯村《林氏家谱》记载,林氏始祖是从胶州的东乡,林家旦河迁来,一家人走到沙梁地界看到一片黄土,儿子建议在此安家,老子不同意,认为黄土不能长庄稼,就又往西走,走到该村的地界时看到满地长蒿子,且长势茂盛,认为是块肥沃之地,从此在这里安下家,后起名“永兴屯”。后来唐王东征攻打高丽时,因在此存放过谷子,后人改名为“藏谷屯”,以后演绎为苍古屯。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镇的东北7.5公里处。南与王疃、古兰接壤,西、北与平度的北顶子、洪兰交界,东与占家庄为邻。全村面积1038亩,其中耕地面积798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96户,601人。    经济状况 苍古屯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村民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200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千多吨。每亩单产1千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3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两台,小型拖拉机6台,农用汽车、三轮车100多部,播种机4部,脱粒机3部,从耕种到收割到运输、脱粒,实现了机械化。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家,商店2处,出租车两辆。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5万元,人均收入6612元。    社会事业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    联系电话 86-0532-88217287   

郭家疃村

  郭家疃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明代以前叫马家庄。永乐间郭福兄弟从即墨逃至平度,后又到此落户,人丁日盛成为主姓,遂改村名为郭家庄。1980年9月,因县内重名,改为郭家疃。    政区人口    郭家庄位于胶州市最北部,与平度交界,胶莱镇驻地东北角3公里处,东邻沟里,西接麦丘,南靠闸子,北至刘家荒。2005年底,全村共有193户,586人,耕地面积1500亩。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飞速发展。2004年,小麦亩产达1000斤,玉米亩产1100斤,人均纯收入5300元。全村有运输车180辆,75马力的拖拉机5台,收割机2台,播种机4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小面包车5辆,大小企业21家,商店、饭店3家,理发2家,卫生室、药房2家。   2004年12月,办起了50多人的高跷、狮子秧歌队。    社会事业 全村有电脑3台,90%的人参加医疗保险,80%的老人参加养老保险。1975年新建校舍15间,占地4000平方米,1978年校址迁至村东北角,新建教室33间,占地4200平方米,有微机40台,实行电化教学。另有幼儿园一处。全村幼儿、儿童入园率、入学率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527   

前进村

  前进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清康熙年间,原名小官庄(来历不清),后因村中修了一座“灵神庙”遂以庙宇命村。1968年改名为前进。    政区人口    前进村位于胶莱镇东北3公里处,南靠闸子集,东与郭家庄村相邻,北邻刘家荒,西南接北店子。2005年底,全村耕地面积820亩,总户数118户,人口403人,男性199人,女性204人。    经济状况 前进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大葱等经济作物。2003年粮食单产量1000斤,花生单产量700斤。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快速提高,2002年,全村有小型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1台,家用三轮车85辆,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全村“布角”生意已经形成热潮,“布角”生意的工序很多,有捡布、弹布、洗丝、退色、化料、织毡等。还有做电热毯的,2003年全村做起了大小生意的有30户,外来打工人员有350人。随着副业的发展,2002年,前进村有大小不同的“变压器”5个,运输汽车13辆,弹花机8台,普通织毯机3台,高档织毯机2台。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求,服务行业随之而来,2004年,前进村有小卖部3个,饭店2个,面食馒头店一处。2004年,前进村人均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2004年,私有轿车7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344   

刘家荒村

  刘家荒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已标注。相传为刘姓从闸子迁来开荒立村,因是一片荒原,便取名刘家荒,以志拓荒立村不易。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东邻夏家庄,南接前进,西靠孟家庄、麦丘,北毗田城屯。2005年底,全村共123户,39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66万元,人均纯收入6256.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60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7055   

赵家闸子村

  赵家闸子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年间,曹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叫闸口。后赵姓迁入,成为主姓,改名南头赵;建国后改称赵家闸子。    政区人口    赵家闸子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约2公里处,南邻沙沟村,北靠徐家闸子,西接中王珠。全村面积2350亩,其中耕地面积1092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56户人家,总人口473人,其中男性238口,女性235人。    经济状况 建国前,村民生活极度贫困,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艰苦生活。建国后,人们生活步步好转。2004年,全村有轿车3辆,大卡运输车3部,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8台,农用三轮车40辆,小汽车6部,脱粒机8台,面粉加工厂一个,人均纯收入5072元。    社会事业 村内有幼儿园一所,全村幼儿入园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23918   

孟家庄村

  孟家庄    村庄由来 据孟氏碑碣记载,孟始祖尚全,于咸丰年间(公元1853年)由本镇孟家庄村迁入该地。从此立村,取名为孟家庄。    政区人口    孟家庄位于胶州市北部,胶莱镇驻地北4公里处,南西两面与麦丘村接壤,东部与刘家荒村为邻,北部与平度市交界。2005年底,全村总面积500亩,耕地面积350亩,总户数为45户,居住人口132人,是胶州市最小的一个村庄。    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业为主,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里的经济迅猛发展,农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从80年代起村民们就以种植大椒为主,发展高效农业,仅此一项有的村民就收入5000元以上。2000以来,村民们以种植大葱、土豆、大白菜等为主,同时耕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2004年种植粮食40亩,粮食总产420吨,种植土豆100亩,土豆总产600吨,种植大葱75亩,总产280吨,全村总产值118.8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村民们因种植收入可观,全村很少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行业。全村有拖拉机5部,三轮车28部,总马力达78千瓦,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村庄建设 经济的富有,促进了本村的全面发展。村里整修拓宽了街道,盖起了一栋栋现代化的房屋。    社会事业 2003年,家家户户就实行了三通(即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    联系电话 86-0532-88222053   

南沙梁二村

  南沙梁二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距今约六百多年,梁姓兄弟从云南迁来分别立村,因靠近沙丘,遂叫南北沙梁(现北沙梁属平度市所辖,名沙梁镇)。后随人户的增多,遂分为三个村,此为二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8.5公里处,大沽河北岸。东、南邻即墨市,西接詹家庄,北毗平度市。2005年底,全村共220户,77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纯收入7301.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3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8638   

北店子村

  北店子村    村庄由来 据北店子村村碑记载: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6年)由云南省起民到山东省高密夏家沟落户(以夏氏为准),约四十到五十年后迁居至胶莱河南岸,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又迁至河北岸,即为现在的北店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镇北部,西北隔同三高速公路分别与小赵家、麦丘为邻,南临北王珠,东望前进。全村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840亩。2005年底,全村共116户,387人。    经济状况 北店子村自古就以农业为主,同时兼有多种副业,有油坊、粉坊、豆腐坊、机坊、酒坊、木坊等。解放前土地多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多数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的日子才有所好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才得以发展,百姓生活才有所好转。80年代以后村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彻底改变了过去粮食不够吃的贫穷状况,自90年代以来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高,现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800余吨,单产量达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86万元,人均纯收入4870元,大型农用机械8台,农用三轮车80辆。    社会事业 80年代村中曾成立过以胶州地方剧种为主的茂腔、柳腔小剧团,免费为乡邻义演,为活跃群众文化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0-0532-88221886   

沟里村

  沟里    村庄由来 建村于清康熙年间(道光乙巳《胶州志》村丰大屯)。后因村西、北均为利民河所圈,处于沟里而改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东南、东北分别邻古兰、詹家庄,西接夏家庄,北毗南顶子。2005年底,全村共70户,25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万元,人均纯收入5584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001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7645   

南顶子村

  南顶子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三百年历史(约在清乾隆年间)。因地势较高,故名顶子。后渐分成南北两村,故以方位词区分。北顶子为平度市辖。    政区人口    南顶子村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胶莱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南与沟里接壤,西与夏家庄为邻,北与平度市北顶子交界,东与詹家庄相邻。全村耕地面积16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241户,798人。    经济状况 南顶子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51家,饭店、商店有7家,全村大小运输车11部,2004年粮食总产量650吨,单产1000公斤。近几年来,调整了种植结构,村民以种蔬菜为主,做到了以菜养农,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农用三轮车221台,从耕种、收割到脱粒,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0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1987年村委改建新校舍30间,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一切费用村委解决。1988年,被授于山东省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0532-86-88218066   

夏家庄村

  夏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已有五百年历史(约明成化年间),有臧丕福、高福先二人迁来立村,名万家庄,后胡、薛等姓移入;近百年前逄、王陶姓增加。改村名夏家庄,含义不明。有说为纪念夏禹子孙而名,无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东邻沟里,南接郭家庄,西靠刘家荒,北毗南顶子。2005年,全村共户,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64万元,人均纯收入5780.5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8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17465   

闸子集村

  闸子集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刘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胶莱河南北通漕,设有河闸;村建后发展为重要集市,故称闸子集。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2公里处,东南邻刘家闸子,南接陈家闸子,西南、西北分别靠北王珠、南店子。2005年底,全村共150户,55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6109.1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50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544   

花埠顶村

  花埠顶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传说是从大回流迁出的邢姓立村,初名邢家庄。后因周围低洼,唯此地高,雨涝季节犹如花盖,故改名花埠顶。    政区人口    花埠顶村位于胶莱镇政府驻地东南方2公里处,东与冲角埠村相邻,西与辛庄为邻,南与马店镇接界,北是王珠河。全村耕地380亩。2005年底,全村共60户,总人数192人。    经济状况 花埠顶历来以农为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经营修车铺、缝纫加工、面粉加工、大棚种植、养殖等业户共有七家。农民干劲十足,2004年粮食总产304吨,单产800公斤。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人均纯收入4166.7元。农业机械化也不断发展,村里有拖拉机5台,播种机3台收割机3台,磨面机4台,个体出租车2辆,同时家家户户有三轮车、喷灌机。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文明建设。户户都换上了彩电,看上了有线电视,拉上了电话。村里街道平整,人人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了环境,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5%。全村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读书。    联系电话 86-0532-88220717   

田成屯村

  田成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叫毛公屯,后改为“田成屯”,来历、含义均无考。    政区人口    田成屯村位于胶州市最北部,胶莱镇驻地北4公里处,北与平度南村镇范家屯为邻,南与刘家荒为邻,东与平度市南村镇北顶子交界,西与麦坵村接壤。全村总面积96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800亩。2005年底,全村总户数为170户,530人。    经济状况 全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经济迅速发展,村民们从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经济型高效农业。21世纪初,村民们根据本地的地质与水利条件,大面积种植了土豆、大葱、白菜、大头菜、花生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60000公斤,单产每公顷10000公斤,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总产值410万元。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村已有三轮车65辆,拖拉机4辆,汽车2部,总动力达144千瓦。家庭私营企业迅速掘起,2004年,全村有私营企业40户,商店2家,全村总产值592万元,人均纯收入5700元。    村庄建设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2001年全村进行四年规划,投资25万元对街道进行了整修,对通往村外的公路进行改造。    社会事业 先后建起了村干部办公室、幼儿园、老年人协会、人口学校、计划生育学校、普法学校、青年活动之家等。做到了老年人天天有活动,青年人日日有娱乐。全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8217172   


河南村特产大全




河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