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胶州市 >> 李哥庄镇 >> 北张家庄村

北张家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北张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张家庄村简介

  北张家庄
   村庄由来 北张家庄相传明代建村,以姓氏命名姜家崖,认为不吉祥,改为藏风岭。清初,张姓由双京迁来定居,并且很快成为大姓,遂以姓命村。因镇内有三个张家庄,便以南、北、中区分。此村在北,故名北张家庄。
   政区人口    北张家庄村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7.6公里处,西靠纪家庄,北邻矫戈庄,南与东小埠接壤,东与即墨兰村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150户,464人,其中男230人,女234人,村居面积80亩,原有耕地600亩,建水库100亩,工业园130亩,尚有370亩。
   经济状况 1982年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发展,以发制品手工业为先导,以引进外资日本床上用品厂为开端,先后建起了皮鞋厂、毛刷厂、纺绳厂皮件厂等厂家,2005年仍有民营企业3家,上交税金2万元,个体经营5家,上交税金1万元。另外还有铺鞋帮加工、汽车出租等以及几家小卖部,拖拉机、喷灌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10台,运输车2部。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70万元,人均纯收入7087元,上交税金20万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投资10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0万元改造工业聚集区,投资25万元村居建设,包括自来水投入了5万元,硬化路面投入10万元,排水沟投入2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 ,建造办公室投入5万元,其他投入2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家用小汽车3辆,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李哥庄镇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模范村委会、计划生育先进部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信访先进单位、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单位、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对外开放模范村、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9121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1102 266000 0532 查看 北张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张家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北张家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辛疃村

  后辛疃村    村庄由来 后辛疃是由大辛疃分出来独立成村的。大辛疃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于明朝有孙姓姑表兄弟二人,从小云南移来立村,取名孙疃庄。因不吉祥,又为纪念奔波艰辛,改村名辛疃。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为了便于管理,大辛疃一分为二,后辛疃独立成村。    政区人口    后辛疃村位于公社驻地北略偏西5公里处,大沽河东岸平原,北靠西小埠,南邻前辛疃,西接沽河大堤,东隔小辛河与兰村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300户,1012人,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村居面积260亩,原有耕地1200亩,修路征用29亩,建水库征用40亩,工业园20亩,建设新村80亩,村内开发35亩,尚余1000亩。    经济状况 历史上是一个农业村,以杂粮生产为主,适应盐碱地的高梁和糁子在杂粮生产中占有相当比重。由于靠沽河大堤,水患比较严重,所以这里的农业生产既要靠天吃饭,又要靠水吃饭。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年年增产。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工、商、服务各业发展十分迅速。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发展很快,机械、建筑、工艺品加工、养殖等许多行业如雨后春笋。锅炉辅机3家,同泰钢结构,拥资五千万,永乐商店拥有资产不下五百万。其他鞋铺10家,装璜五家,建筑五家,也都有一定资本。再其他,电焊汽焊维修、塑料、腰带、面粉、工艺品、首饰加工等等一二十家也都成了气候。全村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粮食专业户,经营四百亩,小麦、玉米开始有了批量生产的大户。养殖专业户达二十个,养猪产值十万无以上的大户就有六户,淡水养殖规模更为可观,年创产值达百万左右。随着个体企业的发展,村内劳力的就业机会迅速扩大,单是打工收入全年即达百万元。2005年,农业收入大大提高,达3400万元,全村有面包车7辆,运输汽车1辆,农用机械25台,建筑机械1台。    村庄建设 近年来,后辛疃投入8万元修建自来水,投入23万元进行供电线路改造,投入6万元,硬化路面1万平方米,投入6万元修建排水沟。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小汽车入户达11辆,电脑达2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陈家埠子村

  陈家埠子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两户陈姓立村,因地处高阜而得名。    政区人口    陈家埠子新村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西靠大屯村,南濒城阳区,北与魏家屯接壤,东隔桃源河与城阳的黄家庄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126户309人,村居面积24亩,版图面积为800亩,原有耕地220亩。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村制窑业、运输业、打工都搞得红红火火,特别是制窑业,砖瓦的质量好,供不应求;搞运输的户有两三家;打工的有70多人。其他开小店铺,搞手工制作,几乎家家都有副业。2005年,全村有面包车3辆,运输汽车30辆,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纯收入7596元。    村庄建设 投入30万元,硬化路面300平方米,投入5万元修建排水沟,投入10万元修建街心公园,投入5万元进行村庄绿化。2005年,村集体投资920万,村民出资180万,总投资1100万,于旧村西北距镇驻地1.2公里处建设新居民小区,建起了七幢15单元112户的居民楼,同时又建起了网点、库房、会议室、办公室207间,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    社会事业 群众的生活面貌大大改善,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小汽车入户达6辆,电脑10台,摩托、电话、彩电普及率达100%。1998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5万元,供电自1998年以来投入了4万元,2004年起,5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1100元,村民每人每年补贴500元。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的卫生模范村,青岛市的先进党支部、安全村、绿化单位,胶州市的百花村庄、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绿化工作先进单位,以及李哥庄镇的先进党支部等几乎所有的先进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81680   

高家村

  高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乾隆年间,高姓在此搭屋子割草拓荒,渐渐聚居成村,取名高家屋子,后高姓绝嗣,村名仍旧。解放后改名高家村。    政区人口    高家村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南7.5公里,东依石龙,西靠姜新村,南与城阳大涧村相邻,北与王新村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268户,942人,村庄版图面积3平方公里,村居面积250亩,原有耕地1100亩,工业园用地450亩,尚余750亩。    经济状况 历史上是一个农业村,以种植杂粮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群众生活逐渐富足。90年代以后,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电镀、首饰加工、木器、铸造、租赁、服务等行业如雨后春笋。全村以1992年引进韩国企业为契机,兴办、引进的内外资企业74家(包括合资企业26家,民营企业30家,个体私营户约18家),经济发展迅速。租赁业也比较突出,除机械出租外,房屋出租,是这个村个体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由于外来打工人员比较多,村民就出租自家房屋,有的户单凭房租收入一年就净得二三千元。村民们还进企业打工,收入也很可观。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778万元,人均纯收入6893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投资800万元建成村级工业聚集区,为村居建设投资575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了200万元,供电投入了300万元,硬化路面2000平方米,共投入10万元,排水沟投入10万元,绿化投入5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40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全村有家用汽车12辆,电脑达30台,面包车2辆,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投入10万元,购买学校、幼儿园教学设备。2005年开始,对7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80元,村民每年补贴50元。村庄先后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改革开放先进村、创建平安工作三星级村庄,以及李哥庄镇的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庄、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矫戈庄村

  矫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年(明洪武年间)。因矫姓从云南迁来立村,故名矫哥庄。后简化为矫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8.5公里处,东靠即墨市贾戈庄,北邻即墨市七级镇,南与北张家庄接壤,西隔沽河与小高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1045户,3250人,村居面积150亩,耕地180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温饱问题彻底解决。90年代以后,民营、个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如鞋业、凉帽、发制品、木材加工、建筑、个体运输等许多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合资企业3家,上交税金10万元;民营企业20家,上交税金10万元;个体私营户约180家,上交税金达3万元。2005年,全村有面包车28辆,运输汔车160辆,农用械100台,全村固定资产4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052万元,人均纯收入7215元。    村庄建设 投入了108万元进行村庄建设,包括自来水投入了39万元,硬化路面投入36万元,排水沟投入12万元,绿化投入5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0万元,其他投入3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群众的生活面貌大大改善,私家车达30辆,电脑达50台,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2006年起,对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600元,村民每年补贴50元。村庄先后被评为李哥庄镇的先进基层,农业结构先进单位。   

北张家庄村

  北张家庄    村庄由来 北张家庄相传明代建村,以姓氏命名姜家崖,认为不吉祥,改为藏风岭。清初,张姓由双京迁来定居,并且很快成为大姓,遂以姓命村。因镇内有三个张家庄,便以南、北、中区分。此村在北,故名北张家庄。    政区人口    北张家庄村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7.6公里处,西靠纪家庄,北邻矫戈庄,南与东小埠接壤,东与即墨兰村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150户,464人,其中男230人,女234人,村居面积80亩,原有耕地600亩,建水库100亩,工业园130亩,尚有370亩。    经济状况 1982年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发展,以发制品手工业为先导,以引进外资日本床上用品厂为开端,先后建起了皮鞋厂、毛刷厂、纺绳厂皮件厂等厂家,2005年仍有民营企业3家,上交税金2万元,个体经营5家,上交税金1万元。另外还有铺鞋帮加工、汽车出租等以及几家小卖部,拖拉机、喷灌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10台,运输车2部。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70万元,人均纯收入7087元,上交税金20万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投资10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0万元改造工业聚集区,投资25万元村居建设,包括自来水投入了5万元,硬化路面投入10万元,排水沟投入2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 ,建造办公室投入5万元,其他投入2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家用小汽车3辆,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李哥庄镇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模范村委会、计划生育先进部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信访先进单位、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单位、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对外开放模范村、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91218   

纪家庄村

  纪家庄    村庄由来 纪家庄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永乐扫北,吉德志、吉德刚兄弟从云南来此立村,开始为灶户,后辟地农耕,名吉家庄。演化为纪家庄。有说吉纪二姓联宗后改纪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7.6公里,东依北张家庄,西靠沽河大堤,南与双京接壤,北隔大沽河与小高村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126户,38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37万元,人均纯收入685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96117   

双京村

  双京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无考,但吉四公(佚名。授胶州行军千户)墓碑为元至正某年立,证明元代即有人定居立村。相传明永乐年间即有丁、刘、吉、魏四姓。道光乙巳《胶州志》标注为“双荆庄”,据传因古代村前有两棵老荆树,遂以命村。另说,村内三官庙康熙十三年所铸铁磬为“双镜疃”,村名应为双镜;另又有“双井”、“双景”、“双京”诸说;据考均不确,唯“双荆”说与志书合,故以《州志》为准。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7.5公里处,大沽河东岸平原,东靠东小埠村,西隔沽河与小回相望,南与后辛疃为邻,北与纪家庄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810户,2300人,版图面积6800亩,村居面积357,原有耕地2900亩,1992年修路征用126亩,修水库征用18亩,工业园71亩,建设新村1亩,村内开发35亩,尚余2650亩。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年年丰收。1995年以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木器加工、凉帽、首饰加工、建筑、运输、面粉、瓜子、养殖以及各种店铺如雨后春笋。全村有合资企业1家,注册资金近百万,年上交税金即达20万元;民营企业2家,上交税金6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和私营户约70家,上交税金达18万元。另外就是打工族,村内大约600多人,这也是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2005年,农业机械、喷灌机械、拖拉机、农用车约100多台,联合收割机4台,大卡7辆,平均每人收入7673元,全村总收入1765万元,包括农业收入759 万元,打工收入630万元,其他收入376万元。    村居建设 共投入100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25万元,供电投入60万元,排水沟投入5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 ,建造办公室投入6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楼房。    社会事业 小汽车入户达7辆,电脑达10台,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先后被评为李哥庄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信访先进单位、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妇代会先进单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296218   

西小埠村

  西小埠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代时,王姓从云南移民,先居于沽河东岸大辛疃后宋家庄,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元)沽河洪水泛滥,为避水患,又迁居于此,繁衍成村,因地势颇高,又居于东小埠之西,故名西小埠。    政区人口    位于公社驻地北6公里处,东依东小埠,西靠沽河大堤,南与后辛疃接壤,北与双京相邻。2005年底,全村共7个姓氏,125户,416人,总面积0.34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中期,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工副业、养殖业迅速发展,发制品1家,凉帽厂1家,养殖户7户。其他劳动力都到企业打工,增加了村民收入。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34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35万元,上交税金为25万元,人均纯收入7269元。    村庄建设 近年来,村居建设投入40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了10万元,硬化路面8300平方米,共投入26万元,排水沟投入3万元,街心公园投入1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8万元,家家住上了新瓦房。    社会事业 入户小汽车2部,大卡1台,电脑5台,小面包2部,摩托、彩电、电话基本普及。在文娱生活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庄先后获胶州市文化活动领导小组颁发的三项表演奖、市2006年秧歌文化节秧歌大赛优秀组织奖、总工会优秀组织奖,被李哥庄镇评为文明村庄、高效农业示范村。   

东小埠村

  东小埠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始祖由云南迁到胶东沽河东岸大辛疃后宋家庄,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河水泛滥横溢,因避水患,决定迁居东北方向约二三里地之高埠处,名曰小埠,后发展成两个村,遂分东、西二村,此为东村。    政区人口    东小埠村位于镇驻地北6公里处,地处平原,北邻北张家庄,南靠后辛疃,西与西小埠接壤,东与即墨兰村隔小辛河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260户,836人,版图面积2300亩,村居面积450亩,原有耕地1330亩,2003年修路征用32.5亩,建水库征用40亩,工业园30亩,村内开发30亩,尚余1357.5亩。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产量年年丰收。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发展迅猛,运输、养殖、建筑、橡胶、制帽、塑料、织线等行业如雨后春笋。民营企业2家,上交税金15万元;个体私营户10家,上交税金10万元,其中注册几十万元的业主有10家,拥资达几百万;帽厂拥资也达100多万;养殖业相当兴旺,养猪13户,一户就养100多头;养鸡6户,一户达3000多只。打工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0%。农田水利投资300万元,工业投资800万元,工业园投资400万元。2005年,全村有大卡3辆,大客1辆, 拖拉机5辆,平均每人收入7380元,全村总收入615万元,包括农业收入300万元,工、副业收入100万元,打工收入100万元,其他收入115万元。    村居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居建设共投入30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50万元,供电投入10万元,投入5万元硬化路面8000平方米,排水沟投入5万元,街心心公园投入2万元,绿化投入2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2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8万元,其他投入4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2005年开始,对9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100元,村民每年补贴29.2元。小汽车入户达15辆,小面包10辆,电脑达50台,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东小埠村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的先进村、青岛市百花村,胶州市的先进村,以及李哥庄镇的多个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96315   

王新村

  王新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清同治年间,有户王姓在此割滩草种地,搭草屋栖住,扩展成村,名王家屋子。解放后改名王家村,后因县内重名,于1980年9月更名为王新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南偏西7公里处,大沽河下游东岸平原,东依前石龙,西靠姜新村,南与高家村接壤,北隔大沽河与南庄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236户,7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92万元,人均纯收入704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02281   

小辛疃村

  小辛疃村    村庄建设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从云南移民至此立村,原名“麻埠子”(名称含义来历无考)。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73年)秋,沽河决口,洪水淹没民田,村庄淤为沙丘,遂将村庄东迁,并取名小辛疃,以区别大辛疃。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四公里处,东依兰村,南与老窑、四甲接壤,北靠陶家庄,西隔大沽河与大店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613户,1800人,总面积2.81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短短五年,村里就发展起木器厂、橡胶厂、皮革加工厂等多个村办集体企业,特别是木器厂,生产皮鞋根,与胶州著名的顶子村一起成为青岛二靴厂、金羊皮鞋厂等厂家的主要皮鞋材料生产基地。全村500多劳力,在村办企业务工,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年纯收达50多万元。进入九十年代,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这个村原先就是胶白的主要产地之一,有着种菜的传统,到90年代末,全村种植胶州大白菜一千多亩,蔬菜大棚200多个,面积约一千多亩,蔬菜品种很多,特别是春季小拱棚大头菜发展到200多亩,引来大批外地客户,甚至东北地区的客商也纷纷前来定购,蔬菜年产量可达5000多吨,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1999年,李哥庄镇在小辛疃成立蔬菜协会,使这个村蔬菜发展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个体经济发展也很突出,皮革加工、刺绣、油房、药铺、代销点也都红红火火。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67.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482万元,上交税金为25万元,人均纯收入7375元。    村庄建设 1983年,聘请市水利局专家对全村进行旧村改造规划,对住房尺寸、大街小巷的宽窄、自来水、供电照明、排水沟、绿化等方面都进行规划,到1990年左右绝大部分村民进行了翻修重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告别了小土屋,实现了村居的优化、绿化、美化、亮化,成为李哥庄镇新村建设的第一个亮点。连年来,村委投入了357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了20万元,供电投入了5万元,硬化路面1万平方米,投入42万元,地下管道投入100万元,绿化投入150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20万元,其他投入10万元。    社会事业 近年来,投入10万元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对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100元,面粉一袋,大米50斤,五保户每月50元,口粮500斤,电费报销。病残户格外照顾。随着生活的提高,群众的文娱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老年活动中心道具齐全,组织的秧歌队、茂腔剧团很活跃。小汽车入户达10辆,小面包40辆,运输车6辆,拖拉机2台,收割机1台,电脑达60台,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村庄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的文明村庄、五好基层组织,胶州市的文明村庄、科普基地、五星级村庄、绿色村庄,以及李哥庄镇的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    联系电话 86-0532-88296395   

前石龙屯村

  前石龙屯    村庄由来 相传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夏季由陈姓夫妻从即墨七级镇迁来立村,最初是割滩草支草屋暂栖,成村后叫陈家屋子。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胶州知州周於智一行多人自和荣乘船向下游视察,船到村西时听见河底声音,经察看河底横跨一道石岭,横卧似龙,水击石岭时发出龙吟般的声音,命村石龙屯。因前后二村,此村居前,简称前石龙。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南6公里处,东依毛家屯,西靠沽河大堤,北与后石龙接壤,南与王家村相邻。2005年底,全村共600户,177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780万元,人均纯收入713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08007   

前辛疃村

  前辛疃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于明朝有孙姓姑表兄弟二人,从云南移来立村,取名孙疃庄。因不吉祥,又为纪念奔波艰辛,改村名辛疃。人民公社化后,分为前后两个大队,遂有前后辛疃之称。大辛疃人民曾组织义和团进行抗德斗争。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略偏西5公里处,东邻崂山区,南靠陶家庄,西接沽河大堤,北毗后辛疃。2005年底,全村共380户,130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712万元,人均纯收入724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96046   

四甲村

  四甲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年月不详),祖辈从青州淄河东岸迁来胶州,立村于沽河东岸;因其祖籍为王安石变法时的第四甲,转借为村名。万历四十三年,沽水汜滥,房庐漂没,只得东迁里许,卜居于官路界口现在村址(旧址已变为耕地,仍有“西宅科”之称。传说为齐鲁去胶东半岛、莱阳、烟台之要道,旧社会有大道横贯村中)。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3.5公里处,东依冷家庄,西靠老窑村,南与贾疃接壤,北与小辛疃为邻。2005年底,全村共158户,550人,版图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490亩。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87.9吨,平均每公顷产量13119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303.37万元,人均纯收入7091元。    社会事业 村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计生先进单位,青岛市计生先进单位,胶州市文明村庄,以及李哥庄镇信访先进单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99066   

贾疃村

  贾疃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380余年(明万历年间),贾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因为位于大沽河河套地段,故取名贾河套,后改名为贾疃。    政区人口    贾疃村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3公里,大沽河东岸平原,西与南均紧靠大沽河,东邻小窑,北与老窑接壤。全村共340户,1243人,其中男627人,女616人,版图面积2406.9亩,耕地875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九十年代以后,全村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私营户有13家,上交税金达22万元。其中木业5家,单是硕林木业有限公司,拥资即达500万元,帽业1家,洪旭帽业拥资也不少于100万元,建筑业3家,其他小店铺几乎遍地开花。农业产业化有不俗的表现。养猪专业户4户,果园3家,种植达60亩,此外就是打工族,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98万元,上交税金为22万元,人均纯收入6812元。    村庄建设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连年来,村居建设投资35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了7万元,供电投入了11万元,硬化路面10000平方米,共投入20万元,排水沟投入10万元,绿化投入20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20万元,其他投入10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投入30万元,完善学校、幼儿园设施。2005年开始,对7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60元。全村有私家车9辆,电脑2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村庄先后被评为李哥庄镇先进党支部、吨粮村、调解委员先进单位、先进妇代会等,获得20多个奖牌。    联系电话 86-0532-88299325   

老窑村

  老窑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年月不详)有叶姓从云南先迁至胶州城大、小桁;后又搬至沽河东立村,以烧窑为业,取村名叶家窑。清光绪三年,大沽河出水,大部住户因水灾搬走,另立新村大窑、小窑,所留住户改村为老古窑,演化为老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3.5公里,东依大窑,西靠大沽河堤,南与贾疃接壤,北跟四甲村相邻。2005年底,全村共有110户,358人,版图面积600亩,耕地20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逐年提高。九十年代以后,村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引进1家合资企业,每年上交税金即达50万元,有1家民营企业,另外有1家残疾人商店。村里的剩余劳动力都到企业上班,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6391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村居建设投入15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了4万元,供电投入了11万元,硬化路面15000平方米,共投入13万元,排水沟投入2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群众的生活面貌大大改善,私家车1辆,电脑达10台,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村庄先后被评为李哥庄镇民兵连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大窑村

  大窑村    村庄由来 据记载大窑村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从老窑析出的的村落,由叶姓立村。因排行老大,仍务窑业,取名大窑。    政区人口    大窑村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3公里处,东依小窑村,西靠老窑村、贾疃,南与中张家庄相邻,北与冷家村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267户,918人,其中男500人,女418人,版图面积850亩,村居面积24000平方米,原有耕地800亩,修路征用20亩,尚有耕地600亩。    经济状况 这个村历史上是一个窑业村,80%的群众烧窑,主要是烧制砖瓦。农业户不是很多,以生产杂粮为主,窑工不少是兼作农业的。改革开放以后,粮食年年丰收,彻底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以后,全村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有外资企业1家,为韩资青UNO印花有限公司;民营企业1家,即窑厂;个体私有企业包括帽业、木业、发制品等行业,木业3家,青岛佳林木业有限公司,拥资达700万,帽业5家,青岛佳美制帽有限公司拥资不下 500万元;发制品两家,青岛美东发制品有限公司拥资1000万以上。另外就是小卖部、零售、首饰加工等的小作坊也有30多家。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826.66万元,上交税金150万元,人均纯收入7476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村居建设共投入了94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了20万元,供电投入13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35万元,排水沟投入3万元,街心公园投入4万元,绿化投入3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5万元,其他投入10万元。    社会事业 1999年起,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100元。小汽车入户达50辆,电脑达10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科目是门球、秧歌、扑克。村庄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胶州市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以及李哥庄镇先进党支部等十几个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8295135   

小窑村

  小窑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虽姓从云南迁来胶州,先至城西大桁,后搬至大沽河东立老窑村。为农耕方便,遂在现村址处打井盖房农季暂居,人户渐增,成为村庄,名叫小窑。因虽姓所立,又称叶家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2.5公里处,东与青岛西站(兰村站)相望,南与中张家庄接壤,西与贾疃为邻,北与大窑相依。2005年底,全村共419户,1442人,其中男702人,女740人,总面积1.74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从1982年到1990年,一方面在农业上实行联产承包,农业连年丰收;另一方面是多种经营,在扩大和巩固传统企业小窑砖瓦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面粉加工厂、纸箱厂、发渣厂、假发厂,并把镇办企业人发加工厂、精艺发制品厂、金冠帽厂发展到本村,后发展到青岛飞龙集团,带动了本村经济发展,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带头村。90年以后,先后引进全村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青岛派昌制帽有限公司(香港),此厂有职工3000多人,年创产值近3亿元,产品全部出口国外。在此基础上又扩建了纸箱厂,引进了青岛期宝林实业有限公司、青岛新春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源晟制帽有限公司、胶州圣泰制帽有限公司、青岛环亮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为小窑村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5年底,全村有外资企业四家,内资企业十二家,私营企业十家,个体工商户近百家,在这些企业中,以制帽、电脑绣花、木制品、发制品、塑钢制品、纸制品为主,优依制帽业尤为突出,青岛派昌制帽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凉帽、棒球帽、太阳帽等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占据整个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906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000万元,上交税金520万元,人均纯收入7235元。    村庄建设 连年来,全村村居建设投入了118万元,包括96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22万元,供电自2001年以来投入了16万元,硬化路面2800平方米,共投入40万元,排水沟投入10万元,绿化投入10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从1999年起,对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480元,小汽车入户达4辆,面包车18部,运输车10辆,电脑达10台,摩托、电话、彩电均已普及。投入20万元,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的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胶州市的百花村庄、十强村庄、平安三星级村庄,1997年被胶州市评为发展工业先进村,连续三年被胶州市评为经济综合实力十强村、百花村庄、发展工业先进村庄,以及李哥庄镇的发展民营经济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招商引资先进村等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95221   

孙家村

  孙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有几户人家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汇合村。因紧靠沽河堤坝,又名南堤子,后孙姓兴旺,遂以姓氏改名孙家村。道光《胶州志》即有标注。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侧,大沽河东岸,李哥庄火车站西北角。地处平原。东邻胶济铁路,西挨大沽河,南与李哥庄接壤,北接周家庄。全村共348户,1191人,总面积1.39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339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539万元,包括农业收入29 万元,工业收入4690万元,副业收650万元,打工收入130万元,其他收入40万元,上交税金130万元,人均纯收入7609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积极进行村庄建设,自来水投入28万元,供电投入了100万元,投入65万元,硬化路面1.4万平方米,排水沟投入15万元,绿化投入4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2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全村私家车50辆,电脑6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2002年起,对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200元生活补贴。村庄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文明村庄、五星级文明村庄、环境美星级村庄,以及李哥庄镇的信访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80193   

周家村

  周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周姓从汝南县二十里堡迁来立村,名周家村。    政区人口    周家村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偏西1.2公里处,大沽河东岸平原,东依中张家庄,西靠大沽河,南与孙家村接壤,北濒小窑村。全村共463户,1616人,总面积1.72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从此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以后,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民营、个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村有合资企业2家,上交税金300万元,民营企业9家,上交税金100万元,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制帽、木制品、机械加工等行业如雨后春笋,个体私营户约48家,上交税金达80万元,如丰昌制帽、海润达工艺品公司、翔丰工艺品,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1家,注册几十万元的业主有2家。2005年,全村运输汽车5辆,农用机械20台,建筑机械2台,固定资产6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488万元,人均纯收入7536元,上交税金160万元。    村庄建设 村居建设投入了78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了3万元,供电投入了10万元,硬化路面4000平方米,投入40万元,排水沟投入2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私家车20辆,电脑5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2003年起,对7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助2400元。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文明村庄,李哥庄镇的先进纳税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80223   

陶家庄村

  陶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原为王姓立村,以姓氏命村为王家庄。五百年前,陶姓从云南迁入,王姓人丁日少,逐渐改名为陶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4.5公里处,东接即墨市,西隔大沽河与大店村相望,南邻小辛疃,北靠大辛疃。2005年底,全村共196户,625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从此年年粮食大丰收。90年代以后,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纸箱、凉帽、绣花、首饰加工、运输、塑料、中小店铺等许多行业如雨后春笋。2005年,全村有民营企业3家,上交税金10万元;个体私营户约15家,上交税金达15万元。2005年,全村有运输车6辆,农用机械38台,固定资产15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23万元,上交税金78万元,人均纯收入7591元。    村庄建设 2004年以来,村居建设投入31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13万元,供电投入了6万元,排水沟投入1万元,绿化投入2 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3万元,其他投入3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私家车6辆,电脑达15台,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2005年起,对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600元,村民每人每年补贴25元。全年共需投入3万元。村庄先后被评为文明村庄、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庄、综合治理先进村庄。   

黄家屯村

  黄家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可考。因黄姓居多,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黄家屯座落在李哥庄镇驻地东2.3公里处,东靠新马家庄,西靠李哥庄,南靠魏家屯,北靠周臣屯。全村共480户,1632人,其中男811人,女821人,全村总面积3200亩,耕地1000亩。    经济状况 1995年以后,农、工、商、服务业齐头并进。2005年,全村有民营27家,个体私营户约30家,外资企业5家,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6家,上交税金达30万元。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青岛隆丰盛发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达4000万元,青岛耀清制帽有限公司,产值达1000多万;青岛日红工艺公司,拥资达1000多万;青岛金海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拥资达1000多万。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1.1亿元,全村总收入24715万元,包括农业收入630万元,副业收入215万元,打工收入400万元,其他收入552万元,上交税金为300万元,人均纯收入7472元。    村庄建设 2000年来,投入40万元建成自来水,投入30万元进行电网改造,投入50万元硬化路面,投入2万元建成排水沟,建造办公室投入20万元,家家都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投资10万元,完善学校、幼儿园设施。2003年对每位村民每年补贴200元。全村有私家车30多辆,电脑60台,摩托车、电视、电话基本普及。    联系电话 86-0532-86627766   

中张家庄村

  中张家庄    村庄由来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张姓从周家村迁来立村,因系张姓,名张家庄。后因本社三村重名,1967年改为中张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东北1.5公里处,地处平原,东、南两方均靠青岛西站,西接周家村,北与小窑为邻,村西就是沽河大堤。2005年底,全村共26户,37人。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这个村由于是移民村,青年已全部招工,剩下几十户老弱残疾,最小的58岁最大的78岁,但他们也没有闲着,办起了木制品、彩印、制帽等行业,引进合资企业1家,上交税金10万元,民营企业2家,上交税金10万元,个体私营业户2家,上交税金达10万元。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12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400万元,上交税金15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0000元。    村庄建设 近几年来,投入16万元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包括自来水投入了2万元,供电投入了5万元,硬化路面投入8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1988年,对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补贴50元,村民每年补贴50元。小汽车入户达4辆,面包车2辆,电脑4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村庄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的文明村庄,李哥庄镇的先进单位,前后共获得20多个荣誉称号。   

张杨屯村

  张杨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无考,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杨兰子”,为羊栏子的转化。相传因地处低洼,芦苇丛生,外村多聚此放羊,遂以羊栏命村。后因北村名马虎窝,群众忌讳马虎(狼的俗称)吃羊,常闹纠纷,民国时改名“卧(饿)虎庄”,后又改羊栏子。1958年公社化后,改名杨家庄。1980年9月更名张杨屯大队。    政区人口    杨家庄属于移民村,新村位于李哥庄村东南,东、西、北均贴近李哥庄,南与北王家庄接壤。原村位于镇东偏南5.5公里,桃园河与小辛河的三角地带,西与新马家庄为邻,东边紧靠崂山边境,北与与即墨搭界,南隔小辛河与李家庄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117户,178人,村居占地面积58.98亩,原有土地3485.84亩,1986年被引黄济青工程全部征用。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以后,粮食年年丰收。1987年土地被征用,村内劳力安排工作,老弱按低保供应,每月政府发给220元低保费。为了帮助新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面貌,李哥庄镇扶持帮助建立一家皮衣厂,增加村民的生活补助。加上村里的补助,实际每人每月收入可达300元。2005年,平均每人收入2640元,全村总收入12万元,租赁收入12万元。    村庄建设 集资12万元,硬化了路面。    社会事业 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百花村庄,以及李哥庄镇税收税收先进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联系电话 86-0532-88280219   

李哥庄村

  李哥庄    政区人口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李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东部,为李哥镇驻地,东依黄家屯,西靠河荣庄,南邻张家庄、石拉子,北与孙家庄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1987户,5148人,版图面积2.8平方公里,村居面积1501亩,耕地471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94年以后,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运输、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发制品厂、凉帽厂、洪大结构厂、首饰加工厂等等大小企业、作坊,应运而生,截至2006年9月,全村共有合资企业68家,民营企业46家,上交税金达2800万元,个体私营户约46家,上交税金9.2万元,注册资金几十万元的业户也有35家。2005年,全村有大卡车9辆,农用机械16台,建筑机械23台,固定资产7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3216.7万元,上交税金为2800万元,人均纯收入7651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村居建设投入了907万元,其中自来水投入了120万元,供电投入了140万元,硬化路面115500平方米,共投入456万元,排水沟投入150万元,街心公园投入8万元,绿化投入56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5万元,其他投入26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开始对全村55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30万元补贴,村民每年补贴200万,全年共需投入资金230万元。私家车77辆,电脑335台,摩托、电话、彩电已经普及。投入23万元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村庄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红旗村党支部、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组织、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胶州市十强村、文明村庄、五星级村庄、先进党支部、胶州市财务工作先进单位,以及李哥庄镇先进党总支、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82584   

河荣二村

  河荣二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因地处大沽河下游,淤土肥沃,取名河淤庄。解放后人民生活欣欣向荣,遂改名河荣庄。后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分为两村,东为河荣一村,西为河荣二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南1.3公里,西、南隔大沽河与胶东镇相望,北临孙家村,东接河荣一村。全村共480户,1510人,其中男716人,女794人,全村总面积3597亩,村居面积31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2年联产承包以后,粮食丰收,经济发展。1985年,在大沽河西岸建提水站一座,打机井6眼,在800亩良田中埋设了5400米地下管道,为农业丰收打下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很多内外资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全村的经济指标得到提升,一度占据全镇第二的位置。1994年以后,村内工农业全面发展,造林成效显著,森林面积达500余亩;村内自建经济开发小区,有私营企业10多处,木器加工、工艺品、包装、印刷、塑料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值6000多万元,特别像发制品公司,每年利税达百万元;个体作坊、店铺之类也有40多家;农业方面,耕地已经很少,人均仅有0.6亩,村内劳力大部分已到工厂上班。2005年,全村总收入10784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45万元,工、副业收入516万元,打工收入112万元,其他收入25万元,人均纯收入6825元,。    村庄建设 2000年以来,村居建设投入了185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5万元,供电投入10万元,硬化路面2500平方米,共投入150万元,排水沟投入10万元,绿化投入3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0万元,其他投入5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开始,对7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360元。家用汽车8辆,面包20辆,电脑达30台,摩托、电话、彩电基本普及。村庄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李哥庄镇的环境美星级村庄、先进单位以及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80107   

河荣一村

  河荣一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因地处大沽河下游,淤土肥沃,取名河淤庄,解放后人民生活欣欣向荣,遂改名河荣庄。建国后,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又将河荣庄分为两个村,东为河荣一村,西为河荣二村,到1957年,一、二村合为一个高级社,1962年又分为河荣一、二大队,改革开放后本村改为河荣一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南1.3公里处,大沽河胶莱河汇流处东岸,东依北王家庄,西靠河荣二村,南望沽河,北傍胶济铁路。2005年底,全村共522户,1655人。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1995年以后,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制漆、制帽、塑料、包装、首饰加工、服装、凉帽、纸箱、印刷等行业如雨后春笋,合资(包括外资)企业50家,上交税金15万元,民营企业35家,上交税金7万元,个体私营户60家,上交税金达10万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10家,注册几十万元的业主也有6家。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4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407万元,上交税金30万元,人均纯收入6740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投资100万元进行村居建设,包括2000年以来,自来水投入8万元,供电自2002年以来投入10万元,硬化路面6000平方米,共投入18万元,排水沟投入9万元,街心公园投入40万元,绿化投入20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50万元,其他投入1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起,对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生活补贴20元,村民每人每年补贴15元。私家车140辆,电脑达40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均已普及。村庄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文明村庄、先进村庄、普法先进单位,李哥庄镇的文明村庄、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民兵连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88491   

北王家庄村

  北王家庄    政区人口    北王家庄村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南1.2公里,地处平原,东依魏家屯,西靠河荣,南邻张家庄,北与李哥庄相望,靠近204国道,交通特别方便,商贸环境很好。2005年,全村共有328户,1062人,其中男521人,女546人,全村总面积1100亩,村居占地面积120亩,原有耕地887亩,1982年筑路征用120亩,建新村征用50亩,本村开发105亩,尚余240亩。    经济状况 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50万元,总产值为20万元,人均产值为150元,上交税金5000元;1988年,固定资产80万元,总产值为8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800元,上交税金1万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30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21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2100,上交税金为30万元;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50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420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4200元,上交税金为60万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投入了320万元进行村居建设。1997年以来,投入了30万元安装自来水,投入了30万元进行电网改造,投入90万元,硬化路面1800平方米,投入30万元建排水沟,投入10万元进行绿化,投入30万元添置学校、幼儿园教学设施,投入100万元建设办公室。    社会事业 北王庄村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党支部、五好村庄,胶州市文明村庄,获得李哥庄镇先进模范村、城市化建设标兵模范单位、五个好先进支部等三十多个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80204   

南张家庄村

  南张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明末清初从平度县卧铺村有张姓老妇携三子来此立村,以姓氏命名。因镇内有三个张家庄,遂以地理方位区分,此村在南,称为南张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1.6公里处,东邻魏家屯,南、西接石拉子,北毗北王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315户,106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24万元,人均纯收入7125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88737   

石拉子村

  石拉子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间岳姓从云南移民至此立村,地处沽河东北岸,河内有巨石坏船,名石濑滩,村遂以其为名石濑子。嘉靖、万历间开胶莱新河,疏通石濑滩,村名逐渐演化为石拉子。因村有集市,又称石拉子集。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东南1.8公里处,北和张家庄、镇驻地相连,南有防洪大堤、植物园和204国道,与-湾村隔河相望,村东是迎宾路直通镇政府,村西是香港街。2005年底,全村189户,622人,其中男297人,女325人,总面积858.1亩,原有耕地630亩,村内开发550亩,尚余80亩。    经济状况 90年代以来,全村经济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木器、工艺品、第三产业等如雨后春笋,民营企业、个体私营户30家,外资企业4家,上交税金达9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有6家,注册几十万元的业主也有9家。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420万元,包括农业收入8 万元,工、副业收入2812万元,打工收入29万元,其他收入15万元,人均纯收入7120元。    从后面这一组数字可以窥见全村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面貌:78年全村固定资产5万元,总产值为10万元,人均产值为100元,上交税金3000元;88年固定资产100万元,总产值为5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9000元,上交税金10万元;98年固定资产为370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168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28000元,上交税金为39万元;2005年固定资产为710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3420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54984元,上交税金为90万元。    村庄建设 连年来,投入了67万元进行村居建设。84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8万元,供电自67年秋以来投入了12万元,投入13万元硬化路面4000平方米,绿化投入3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14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2万元,其他投入5万元。    社会事业 先后被评为国家民兵连先进单位,华东农业会议先-表,青岛市计划生育模范村,胶州市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以及李哥庄镇两个文明、纳税先进单位。   

姜新村

  姜新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先由于姓开荒建村,名于家屋子,后姜姓约于180年前(道光年间)由南庄迁入,于姓人丁渐少,逐渐改称姜家屋子。解放后改名姜家村,因为县内重名,于1980年9月更名姜新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大沽河下游东岸平原,镇境最西南端,东邻桃源河,西靠沽河大堤,南隔桃源河与大涧相望,北与高家村接壤。全村共有250户,780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产量大大提高。1986年个体经济开始萌芽,发挥靠河滩、靠窑厂的优势,半劳力下滩挖蛤蜊,整劳力去窑厂搞运输,拉泥、送砖送瓦,生活质量迅速提高。运输工具也。由小胶轮车到小拖拉机,到大卡车。村民的生产门路逐渐扩大,建窑厂、搞首饰加工、租赁、养殖、大大小小的商业店铺。2005年,全村运输专业户达30多家,首饰加工户2家,养殖业也比较兴旺,养猪户16户,养鸡户2户,养鸭户1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2万元,人均纯收入707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02349   

周臣屯村

  周臣屯    村庄由来 相传王氏一世名镇,任镇殿将军,随永乐扫北至此立村,取名周臣屯。《增修胶志?乔寓》有名王真者,永乐八年曾镇压农民起义军唐赛儿,其子王兴迁居张耀屯(现马店镇境内),后移居周臣屯,均与村名周臣无关。此村道光志标为田成屯,名称无考。    解放前曾有“母猪屯”之称。讹传乾隆游江南路过此地,见村中养猪多,口吐戏言曰“牧猪屯”,演化为俗称母猪屯。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东北3.2公里处,北与即墨市兰村接壤,东与城阳棘洪滩水库紧邻,南距204国道三公里,西与中张家庄相依。2005年底,全村共510户,1769人。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以后,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制帽、服务、砖瓦、建筑、首饰加工、大蓬制作、养殖等各种行业如雨后春笋,有外资企业2家,民营企业16家,个体私营户26家,上交税金达150万元,其中注册几十万元以上的业户就有18家。2005年,全村有拖拉机7台,联合收割机5台,建筑机械铲车3台,固定资产79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345万元,人均纯收入7461元,上交税金为68万元。    村庄建设 1998以来,投入131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了20万元,供电投入了20万元,硬化路面投入12万元,排水沟投入8万元,绿化5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6万元。    社会事业 1991年起,对困难户、老人每年补贴100——500元。私家车已有10辆,电脑50台,摩托车、电视、电话已基本普及。投入60万元,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被评为李哥庄镇的高效农业单位。   

冷家庄村

  冷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万历年间(年月不详),冷姓从小云南移民来此立村(有说为永乐二年),以姓氏命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北偏西3.7公里,西靠四甲,北邻陶家庄,南与大窑接壤,东隔小辛河与周臣屯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183户,583人,其中男294人,女289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九十年代以后,全村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民营、个体各类企业例如帽业、木器、绣花等厂子都纷纷上马,帽厂3个,职工300多人,拥资上千万,木器厂资金也不下百十万,此外小店铺、作坊也有五六家,农业产业化也有不俗的表现,养殖方面,养羊户6家,养兔十多户,淡水养鱼约50亩水面。全村到外企和本村工厂打工的约300人,基本户户无闲人,村民收入大大增加。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3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40万元,上交税金为12万元,人均纯收入7027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村居建设投资22万元,包括,自来水投入10万元,硬化路面800平方米,共投入4万元,排水沟投入5万元,绿化投入1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万元。    社会事业 村庄先后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李哥庄镇民营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95559   

魏家屯村

  魏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周魏二姓由云南从戎至灵山卫,后屯兵沽河东岸立村,取名周魏屯。至清代周迁走他乡,遂改为魏家屯。    政区人口    座落在李哥庄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东邻李魏屯,西靠北王家庄,南依陈家埠子,北接黄家屯。全村共800户,2470人。总面积4.58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产量年年增产。90年代以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包装、首饰、渔具、加工、租赁、建筑、养殖等行业迅速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2005年底,全村有民营企业13家,个体私营业户26家,外资企业6家,共上交税金280万元。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6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7991元。    村庄建设 2000年以来,投入200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50万元,供电投入10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300万元,排水沟投入50万元,街心公园投入20万元,绿化投入20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5万元,其他投入1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起,对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500元,村民补贴100元。全年村内共需投入50万元。私家车100多辆,电脑100多台,摩托车、电视、电话基本普及。投入40万元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村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的民主法制示范村,青岛市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卫生村、团支部文明单位、体育先进单位,胶州市的先进党支部、五星级村庄、计划生育系统行风建设示范点、创建平安工作五星级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以及李哥庄镇的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    联系电话 86-0532-88200320   

李魏屯村

  李魏屯    村庄由来 相传此地古有土台,清末一李姓铁匠在台上搭屋定居,打铁谋生,逐渐成村,名李家铁庄。后铁匠搬走,魏姓迁入,村名逐渐改为李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改称李魏屯村。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东南4.8公里,东邻城阳区,西靠魏家屯,南望城阳河套镇,北依新马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289户,979人,原有耕地1650亩,开发后尚余65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实行了联产承包,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九十年代后,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饮食、养殖等行业如雨后春笋,全村有民营企业8家,个体私营户16家,外资企业2家,共上交税金达60万元。2005年,全村有运输汽车27辆,拖拉机29辆,固定资产18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160万元,上交税金80万元,人均纯收入7377元。    村庄建设 全村投入1000万元进行村居建设。1990年以后,修建自来水投入30万元,电网改造投入1020万元,投入50万元,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绿化投入10000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6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起,对65岁老人每人每年补贴360元。私家车有33辆,家用电脑逐渐走进村民家中,有的还连上了互联网。摩托车、电视、电话早已基本普及。2003年,被评为胶州市环境优美五星级村庄;2004年,被评为胶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星级村庄和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200580   

南王家庄村

  南王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二百年前王姓从崂山河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因镇内二村重名,以南北区分;此村在南,故称南王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4.5公里处,东邻崂山区,南靠毛家庄,西接桃园,北毗大屯。2005年底,全村共165户,52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782万元,人均纯收入6832   

大屯三村

  大屯三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五百余年,姓龙的从云南迁来立村,名龙家屯。因靠大沽河很近,又名沽河屯(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龙家屯”)。解放后因该村比周围村庄大,改名大屯。由于村大,为了便于管理,1960年将此村分为大屯一村、大屯二村、大屯三村。    政区人口    座落在李哥庄镇驻地南3.5公里处,东靠大屯二村,西靠桃园,南靠毛家庄、南王家庄,北靠沽河大堤。2005年底,全村共270户,840人。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彻底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后,个体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翻砂厂、凉帽厂、纱厂、首饰加工、运输、建筑等企业都发展很快,个体私营户达13家,外资企业1家,共上交税金达224万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一家,为青岛东洋电器有限公司,其余注册十万元的业户7家。农业产业化也有所发展,例如养鸡专业户五户。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3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112万元,人均7358元,上交税金289万元。    村庄建设 近年来,投入112万元进行村居建设,98年以来,自来水投入了11万元,供电自2002年以来投入了50万元,硬化路面投入15万元,排水沟投入2.6万元,绿化投入5000元,建造办公室投入8万元,其他投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私家车达16辆,电脑2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2002年起,对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20——40元。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的老龄体协先进单位,胶州市的五个好村庄,以及李哥庄镇的先进支部、目标考核、招商引资、财务、妇代等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92907   

大屯二村

  大屯二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五百余年,姓龙的从云南迁来立村,名龙家屯。因靠大沽河很近,又名沽河屯(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龙家屯”)。解放后因该村比周围村庄大,改名大屯。由于村大,为了便于管理,1960年将此村分为大屯一村、大屯二村、大屯三村。    政区人口    座落在李哥镇驻地南侧3.5公里处,东靠城阳区棘洪滩镇,西靠-湾,南接毛家庄,北连沽河大堤。到2005年底,全村共310户,949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90年代以后,工副业发展迅速,个体经济应运而生,翻砂厂、窑厂、木器厂、运输、服务等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翻砂厂,发展势头很猛,一年的产值就可达一千多万;运输也搞得红红火火,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搞运输。其余人都到企业打工,收入大大提高。另外农业产业化也搞得很有起色,千只以上的养鸡场的就有4个,淡水养殖水面达三十多亩。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8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632万元,人均纯收入6904元,上交税金45万元。    村庄建设 几年来,全村投入127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了10万元,供电投入了12万元,硬化路面500平方米,绿化投入8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66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私家车10辆,电脑达8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2003年起,7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800元。先后被评为胶州市的百花工程先进单位、环境五星级美村庄、创安五星级先进单位,以及李哥庄镇的优秀党支部、文明村庄、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民事调解先进单位、优秀民兵连等。    联系电话 86-0532-88292094   

大屯一村

  大屯一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据传已有五百余年,姓龙的从云南迁来立村,名龙家屯。因靠大沽河很近,又名沽河屯(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龙家屯”)。解放后因该村比周围村庄大,改名大屯。1960年,为便于管理,分为大屯一村、大屯二村、大屯三村三个村。    政区人口    座落在李哥庄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地处平原,东邻陈家埠子村,西与大屯二村相接,南靠毛家庄和桃源河,北濒沽河大堤。2005年底,全村共326户,1129人,总面积1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以后,农、工、商、服务业齐头并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俗,原南洪底为泊水、河水、海水三水汇流地,一年有半年浸在水里,形成一大片盐碱滩,种庄稼十年九不收,现在被人承包,变成了百亩果园;养鸡、养猪、淡水养殖均有不小收效;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从刺绣、废品收购到化工、服装、工艺品、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这个村拥有集体企业1家,民营企业6家,个体私营户123家,上交税金达62万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2家,注册几十万元的业主也有3家。2005年中,全村固定资产166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02万元,上交税金78万元,人均纯收入6940万元。    村庄建设 1991年以后,全村投入120万元进行村居建设,自来水投入25万元,供电投入28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160万元,排水沟投入10万元,街心公园投入1.2万元,绿化投入3.5 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12万元,其他投入36万。    社会事业 全村有私家车10辆,电脑20多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2000年,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生活补贴30元。村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青岛市的卫生示范村;胶州市的先进党支部;以及李哥庄镇的招商引资、环境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292205   

毛家庄村

  毛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二百余年。以姓氏命名。道光《胶州志》标为毛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偏5公里处,东、南邻崂山区,西靠后石龙屯,北接南王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682户,207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9850万元,人均纯收入673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209466   

后石龙屯村

  后石龙屯    村庄由来 相传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夏季由陈姓夫妻从即墨七级镇迁来立村,最初是割滩草支草屋暂栖,成村后叫陈家屋子。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胶州知州周於智一行多人自和荣乘船向下游视察,船到村西时听见河底声音,经察看河底横跨一道石岭,横卧似龙,水击石岭时发出龙吟般的声音,命村石龙屯。因前后二村,此村居后,简称后石龙。    政区人口    位于李哥庄镇驻地南5.5公里,东依毛家屯,西靠沽河大堤,南与前石龙接壤,北与桃园相邻。全村共540户,1807人,版图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110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连年丰收,工副业也随即发展。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木器制作、运输、体育用品、皮革、相框制作、帘布厂、橡胶、厂鞋厂、面粉厂、窑厂迅速起动,打工族发展更快,短短几年,就建立了一支600人的打工队伍。全村有面包车11辆,运输车10辆, 农业机械15台,建筑机械2辆。全村有合资企业4家,上交税金2000万元;民营企业2家,上交税金100万元;个体私营户6家,上交税金达20万元。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4570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20 万元,工业收入22930万元,副业收入1080万元,其它收入440万元,人均纯收入6706元。    村庄建设 1986年来,工业投资600万元,工业聚集区投资50万元,村居建设投入了300万元,包括供电投入了20万元,硬化路面12000平方米,共投入50万元,排水沟投入35万元,绿化投入5 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20万元,其他投入25万元。家家住上了新房。    社会事业 投入20万元,完善学校、幼儿园设施。全村小汽车入户达8辆,电脑达30台,摩托车、电话、彩电基本普及。1992年开始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240元。后石龙村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胶州市文明单位,以及李哥庄镇文明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8209256   

新马家庄村

  新马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马虎窝”。1958年合作化时因为不雅,改名马家庄。又因与别村重名,遂改为新马家庄。    政区人口    新马家庄村位于镇驻地东4公里处,小辛河东岸,东邻棘洪滩水库,西与黄家屯村隔小辛河相望,南与李魏屯跨小辛河为邻,北与周臣屯接壤。2005年,全村共300户,860人,其中男420人,女440人,耕地面积1500亩,村居占地190亩,引黄济青工程、修路征用及本村土地开发1054亩,尚余256亩。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粮食连年丰收,1985年在桃园河上建起排灌站,整修渠道,修筑大桥,给大田作物保丰收奠定基础。1989年,开始修建引黄济青工程,政府给适龄青年安排工作,村里用引黄拨款建立砖瓦厂,扩大副业经营范围。1995年以后,村两委又拨出资金整修连接棘洪滩西与镇驻地、连接胶青公路与兰村的的纵横约十五华里长的路段,整治农田排灌渠道、村居。近十年来,工、商、服务各业齐头并进,个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很快,单是淡水养殖就发展到30户,村内砖厂也进行了规模扩大,产值高达1700万元。现在村内拥有民营企业2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上交税金达30万元,全村有面包车、运输汽车十多辆。另外就是打工族,这个村拥有一支近400人的年轻的工人队伍。村民的收入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提高,平均每人收入5800元,全村总收入500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10万元,副业收入100万元,打工收入100万元,其他收入100万元。    村居建设 修建排水沟投入5万元,绿化投入5万元,部分村民住上楼房。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自来水投入30万元,供电自1990年以来投入50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5万元,建造办公室投入5万元,户内小汽车已有12辆,电脑15台,摩托车、电视、电话均已普及。先后被评为李哥庄镇2004、2005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北张家庄村特产大全




北张家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