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姑庵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因村中有三皇姑庙。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称为大、小皇姑庵;近代按地理位置称东、西皇姑庵,简化为东、西庵。此为东庵。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铺集镇西南部,南靠胶河,北接团埠子村,西接西皇姑庵村,东靠胶河,是一个美丽的村庄。2005年底,全村共有267户,总人口895人。
经济状况 1963年建窑场一个,1966年建木工组一个并修建了一条长400米的水利干渠,1997年,投资17万元,建提水站,输送管道1500米。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38万元。
社会事业 1978年开始创建“五好家庭”活动,1983年建幼儿园,全村幼儿入园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95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1105 | 266000 | 0532 | 查看 东皇姑庵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巩家庄村 |
巩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耿姓从河南省夏邑县迁来,以姓氏命名立村,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张熙佐从大朱郭迁入。后耿姓迁走,张姓将村名改为“巩”字,同音异字,以示巩固。 政区人口 巩家庄位于胶州市西南部,朱诸公路南侧,东临朱郭刘、西临南龙池与小屯,南临谭家埠与大屯,北邻石清沟。2002年全村共有470户,总人口1663人,现有张、邰、吕、王等10个姓氏,90%以上是姓张,主要为汉族。全村共有土地211公顷,2/3是平原地,少半是丘陵。 经济状况 解放前,巩家庄东洼地经常发生旱涝灾害。旱无水浇,涝不能排,粮食产量低,百姓解决不了温饱问题。1957年下半年开挖了一条胜得河,自围子沟至朱郭刘河,改变了遇涝不见粮的现象。1965年—1966年修建青年水库、四清水库。1968年在东南洼挖平塘一个,钻机井数个。1982年全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更高,修建水利,发展机械,粮食产量、经济收入有了飞速发展。2001年在村东建起了养殖场与种植基地。韩国大木有限公司、金雨化工厂、新源橡塑剂厂、青岛永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青岛中兴达橡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落户后,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利税效益可观。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达1064万元,人均达到3650元,全村人均粮食为600公斤,全村已有汽车10部大型拖拉机5部,中型10部、小型已普及农户。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使17—45岁左右的劳力大部分都都进了工厂,不进厂的也在家搞起了第三产业,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 社会事业 1983年全村拉上了照明电。全村95%以上的户有电视,80%的户安装有线电视,85%的户都住上了标准大瓦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到2000年,全村已有2名博士后,大专生10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专科、中等专业人才共计52名,占全村总人口的3%。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316 |
中涝庄村 |
中涝庄 村居由来 中涝庄村由原中涝庄、前涝庄两个村合并而成。据记载,前涝庄立庄较早,原称龙王庙村,因村前有“龙王庙”而得名,中涝庄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具体年月不详),由山西省洪洞县先迁至沙河,三百年前又移到此地立村,因地处胶河东岸低洼处,易受水涝而得名。 政区人口 中涝庄村位于铺集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北与后涝庄一里之隔,东北与小屯半里之远,东与大屯为邻。东南与松元接壤,南与里岔镇南刘家小庄为邻,全村面积14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1982年实行家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兴修水利、科学种田,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亩产成倍增长,达800公斤以上。全村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现有个体建筑队5个,常年从事建筑业,同时,村个体养殖户20多户,从事养牛、猪、肉鸡、蛋鸡等,建有油坊、磨坊、小豆腐坊等手工作坊,为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3128元。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全为土坯草房,低矮破败、布局无序、纵横杂乱、无街无道,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6、7口人住三间小屋。80年代以后,全村95%的农户,翻新了旧房屋,住上了新瓦房,近50%的农户又盖了南平房,布局合理,村貌十分整齐,人均住房面积20多平方米。6条纵横主要街道,干净笔直。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有电话156部,电视机212台,各种机动车180辆,摩托车193辆。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059 |
前官庄村 |
前官庄 村居由来 前官庄村现村址座落,据说是秦汉时期古黔陬城的东关,到清康熙年间李姓先祖在此地立村,定名关庄,此后王姓先祖又在后面立村也定名关庄,为区别两个关庄,在前面一个叫做前关庄,在后面一个叫做后关庄,后来人们为了追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把“关”改为“官”,名曰前官庄、后官庄,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前官庄村位于胶河东崖铺集镇驻地东北约2.5公里处,北靠后官庄,南接由家庄,西临于家庄,东靠北龙池。2005年底,全村共有103户,总人口3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 经济状况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0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粮食亩产达到了400公斤以上,广大村民已经步入小康生活水平。2005年,村里投资6万元,在村东岭挖建平塘一座,使100多亩薄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良田。2006年,村里又投资2万元,将原平塘加深、加宽,使蓄水量达到8000立方米,浇地面积扩大到400亩。2005年以来,全村青壮劳动力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80%以上在镇工业园上班。 村庄建设 建国前住房多是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土坯房逐步为砖瓦石结构房所代替,从70年代后期开始,注重村庄规划翻建房屋,达到了整齐化,街道笔直,家家户户基本住了宽敞明亮的新砖瓦房。 社会事业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建国后逐步重视,对群众进行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0%,村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从黑屋子、土台子到宽敞明亮的教室,使学生全部用上了新课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成为全镇十个文化村之一。2000年被胶州市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415 |
于家庄村 |
于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据说当时为常家花园。清乾隆年间,于姓从谈疃铺迁来看守花园,后演变为村,名于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胶河东岸。南至朱诸路,北邻河北,西至胶河,东邻北龙池。全村辖区总面积3230.2亩,其中耕地面积1515亩。全村共有330户,总人口11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经济状况 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5万元,人均纯收入3635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4%。2002年,进行了税费改革,粮食亩产688公斤。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为土坯墙草培顶,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不足4平方米。用小煤油灯照明。1975年进行村庄规划,按照规划,翻建房屋。1992年,主大街修了路边沟,整修街道。90%的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社会事业 1979年,建起了变电室,全村用上了电。1980年,对五包户进行集体供养。1986年成立于家庄村幼儿园,对幼儿实行免费入托。2001年新建砖瓦房,五保户迁入新居。全村有电话170部,电视机300台,其中彩电占90%,各种机动车100辆,电冰箱100台,洗衣机80台。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943 |
陈家村 |
陈家村 村庄由来 陈家村原名陈家庄,据说在明朝初期由陈姓家族首先居住而取名为陈家庄,因县内重名,1984年改名为陈家村。 政区人口 座落于胶诸公路北侧600米处,东邻张应镇的朱郭刘村,西靠北龙池村,东北是石清沟村,西北是前官庄村,南临南龙池与巩家庄村。全村共有120户,总人口460人,村庄占地面积5公顷,全村实有耕地面积53公顷,全部为丘岭旱簿田。 经济状况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82年,这段时间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1982年以后,由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有了高速发展。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已达28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农业生产已基本是机械化作业,全村18——40岁人员,全部脱离了农业。他们走进了工厂、城市,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变。 社会事业 1986年12月,全村用上了电灯照明。1999年4月份,全村安装了自来水。到2003年全村已有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4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有80%的农户居住上宽阔、明亮的高标准砖瓦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355 |
前岳家庄村 |
前岳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范姓从寿光县候镇先迁至诸城,后移来此地立村,因村后有一岭,古称山岭为岳,遂取名为前岳家庄。 政区人口 前岳家庄村位于铺集镇西三公里,王吴水库西岸,铺集至高密公路西侧,南至胡家村,北至黔陬村,东至吴家庄,西至三妹冢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全村土地总面积8.8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5公顷。全村共有290户,总人口950人。 经济状况 1949年,农业总收入4000元。1976年,在村南开挖大口井7眼,扩大了水浇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成立红头户、油坊等各种副业。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400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落实到户,群众有了经营自主权,群众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油坊等,实现总产值150万元,创利税8万元。1986年在村南建油膏厂一处。1992年在镇环路开挖平塘一处,长70米,宽60米,深4米,储水16800立方米。1994年春,在村西开挖连合坎一座。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48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投资80多万元建成青岛超星减速机厂。 社会事业 1978年建配电室一处,安装30千瓦变压器一台,全村70%的农户通了电。是青岛市文明村庄,1993年被胶州市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5年被评为青岛市社会治安先进村庄,胶州市村镇建设绿叶工程先进村庄;1996年被胶州市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山东省安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胶州市环境美五星级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278 |
吴家庄村 |
吴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吴姓从-县迁来立村,名吴家庄。今吴姓早已迁出,名称沿旧。 政区人口 吴家庄村位于铺集镇驻地西北1.5公里处,是1958年因修建王吴水库而新建的移民村,现住王吴水库南岸。胶河从村东流过,西与前岳家庄村接壤。吴家庄村座落在镇村结合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镇路穿梭而过。总户数250户,人口834人。全村土地面积986亩。 经济状况 吴家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粮食亩产在70公斤左右,到1975年粮食量达到200公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猛增到每亩350公斤。1993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村民收入成倍增加。2005年建粮食丰产方600亩,调整了原来的生产路,并对生产路进行了整修,铺上了沙石,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注-利建设,全村共打大口井15眼,平塘一座,使每个地块都能浇上水,蔬菜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在工业方面,1993年建石粉加工厂一处,后改制为青岛弘润化工有限公司。2003年与青岛品滕公司合作,新上滕编加工厂一处,滕编厂每年可创造社会效益30多万元,吸收闲散劳动力500人。到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30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宅多为土坯墙,草顶屋,破烂不堪,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住房被砖瓦房代替,注重村庄规划,翻建都达到整齐一致,进入90年代,逐步对村庄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群众居住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社会事业 1983年,建变压器一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使全村100%的农户通电,1996年全村30%的户安装了电话,2003年全村40%的户安装了有线电视,2004年,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95%以上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2005年,全村有电话200多部,彩电210台,机动车8辆,各种拖拉机110辆,摩托车260辆。多年来,吴家庄村被评为胶州市模范村,胶州市文明村庄,胶州市“环境美”星级村庄,连续多年被铺集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1980年投资5万元建成新学校,儿童入学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333 |
三妹冢村 |
三妹冢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代。《州志》载为三脉冢,因村东南有一三角形古冢,群众称为三边地脉,村以古冢命名。关于古冢,民间有讹传:三姊妹-身亡,葬于此地,经考古验证为汉墓,此传无稽。 政区人口 三妹冢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西北部,北依范家庄,南接苏家泊村,西靠诸诚市夹河店和高密市的梁东村,东邻黔陬村。全村辖区总面积108公顷,240户,总人口929人。 经济状况 1949年,全村经济收入5000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万元,1996年,开发荒沟植树造林60亩。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0万元,人均收入3600元。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辐。1997年,建水库4座,改建生产路一条。1997年,老庄搬迁,开发土地100亩,变成粮田。1997年开发荒沟植树40亩。1998年,建小二型水库一座,容水量20万立方米。1997年,发展肉食鸡养殖户5户,平均每户年收入近万元。1998年发展了养奶牛户五户,每头奶牛年收入5000元。2001年又发展养蚕户5户,平均每年收入一万一千元,从而带动全村养殖业的大发展。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1975年,村实行了村庄绿化、美化。打破以往的谁的地谁盖房的不良局面。村注重村庄整体规划,翻建新房,都达到整齐划一,街道笔直。1983年,建长20米,宽6米钢筋水泥桥一座,全村的交通便利了,汽车能方便进出。2000年,投资8万元,村内3条街整平,新铺大街一条,长450米,宽14米。建水库一座,桥3座,动用土石方15000立方米。 社会事业 1984年,建新学校一所,占地4亩,教室14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年,建变压室一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一台使全村90%农户通电。1986年建了幼儿园,学前儿童入学率99%。1996年,年投资8万元,吃上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98年,建敬老院一处,房屋16间。1999年,电网改造,新建配电室一座,100%的农户通电。2002年建起了老年活动室,门球场,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90%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全村安装电话150部,有电视机300台,机动车200辆,摩托车120辆。1998年被胶州市评为计划生育自治村、计划生育模范村,被胶州市授予文明单位、百花村庄。1999年,被青岛市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0年,被青岛市评为文明单位。2001年,被胶州市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单位,获1等奖。还被授予“村庄建设先进单位”、“养殖业先进单位”、“经济管理先进单位”、“水利建设先进单位”、“植树造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279 |
由家庄村 |
由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明代末年由姓从铺集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由家庄村位于铺集镇东1.5公里处,朱诸公路北侧,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该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共有土地31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5公顷。2002年全村共有101户,总人口为377人,人口增长率为1.5‰。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0元,粮食亩产100公斤左右。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上升到3.1万元,粮食亩产210公斤。改革开放后,白铁加工户发展到10余户,收入达10万元。建起了小型面粉厂一座,摩托车修理处一处,饭店一处,从业人员达50多人,实现年利润2万元以上。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19万元,人均收入4200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的多是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建国后,旧房逐步被砖瓦房取替。1980年后,村庄进行了集体规划,街道笔直,整齐划一。1990年投资10万多元,大搞村庄“绿叶工程”和“百花工程”,硬化、绿化、美化了街道,使村庄清洁,面貌一新。 社会事业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交给群众耕种,费用由村集体统一上交。2002年前,村集体为群众垫付上交农业税的50%和全部其它费用。2003年,建起了老年公寓,并建立了对烈、军属、残废军人照顾和对困难户经济补助制度,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创“三户”建设活动,多次被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单位”。是胶州市“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1995年被胶州市评为“绿叶工程”先进村,1996年被胶州市市委评为“百花工程”二类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194 |
石清沟村 |
石清沟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杨姓从河南省安阳迁来立村。村南沟出青石,辟为石场,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 政区人口 石清沟村位于胶州市西部,北邻高密市,南接胶诸公路,西靠前、后官庄,东临张应镇青杨杭村。全村辖区面积113公顷。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0元。1975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收入不到10元,1978年农业经济收入9400元。2000年农业经济总收入380万元,人均收入3600元。1958年春天,第一次筑南水库。1972年购置小型磨面机,办起磨房,之后,又办起商店。1974年,第二次修村南水库,形成规模。1975年,在村前大坝建防洪桥一座。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转为“两田制”。1999年,村南修水库一座。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土坯房逐渐为砖瓦房所代替。从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村庄整体规划,1986年,村东大路加宽。到了90年代,三横一竖四条大街得到了美化、绿化。1999年,村南修水库,在南坡修了一条路。2000年人均面积20平方米。村庄规划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事业 1977年,村民集资,建学校一所,当时《人民日报》曾头版发表评论,高度赞扬村集体在最贫困时期认真办学的态度。近年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对教育加大投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对生活不能自理、无依无靠、孤寡老人办理了贫困户、五保户,费用全部由集体负担,村计生协会帮扶独生子女户,使他们走上了致富路。1984年,村第一次建变压室一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一台,使全村85%农户通电。2000年,新建变压室一处,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全村100%农户通电;普及电话村,70%户拉上电话;改造村庄电网。2005年,全村拉上有线电视和自来水。全村有电话180部,家家有了电视机,机动车60余辆,摩托车150辆。1994年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1996年,被评为计划生育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286 |
南龙池村 |
南龙池 村庄由来 相传清天命年间(公元1616——1626年)吴姓立村。因村前有个水泉,据传如果有人偷吃该池子的鱼会肿嘴,因而得名叫龙池,遂命村为龙池子,1964年更名为南龙池。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铺集镇驻地东1.5公里处,朱诸公路南侧,南临小屯,东靠巩家庄,北与陈家庄相接,西与姜家庄相邻。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600亩,三分之一为坡地,三分之二为平坦地,地下水源丰富,现在各种机电深井20多眼,镇投资的节水灌溉设施横贯了高效农业园,及亿富佳花卉基地,全村所有土地都能实现机电灌溉,良好的水利条件,肥沃的土地资源,先后吸引多个有识之士在此投资经营高效农业项目。 1964年修挖村东水库1座。1968年建变压室一处,全村95%的农户用上了电。1969年打机井一眼,全村40%的土地实现了灌溉。1970年建制鞋厂一个。改革开放后,多户农民进青岛贩运鸡蛋,现在仍有几户在青岛专门批发鸡蛋,并买上了汽车搞运输批发,先后有四户农民建起了饭店旅馆,盖起了楼房,150多位村民在外打工,占总劳力的80%以上,其收入占总收入的60%,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0年,建成42亩高效农业冬暖大棚。2003年6月,青岛亿富佳科技有限公司在村投资建起了2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并招用本村劳力,为全村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社会事业 1999年,建起了明亮宽敞的新小学。家家住上了新房屋,人均20平方米以上,全村有摩托车近百辆,汽车、拖拉机20多辆,手扶车等机械逐年增加。吃、住、穿、用消费水平逐年提高,自来水、有线电视使用户数占80%以上。1994年被镇评为先进党支部,1995年被市评为计划生育模范村,1996年被市评为畜牧生产先进单位。2000年8月全村80%的用户用上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344 |
苏家泊村 |
苏家泊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明代苏姓立村,以姓氏命名。苏姓虽绝,名称沿旧。 政区人口 位于铺集镇驻地西4公里处,北临三妹冢村,西靠邱家屯村,南接马家村,现有人口948人,286户,耕地面积2200亩。 经济状况 全村荒地、沟底河床380亩,整体位置属西北高、东南低、半岭半洼地,水浇地不足800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花生,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农闲时节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极少。2004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450 |
姜家庄村 |
姜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年间(年月不详),因姜姓立村而得名,原村位于胶河东岸,1964年水灾后东迁约八百米。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1公里处,东邻南龙池,南靠后涝庄,西隔胶河与铺上二村相望,北毗由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90户,33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46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212 |
后涝庄村 |
后涝庄 村居由来 全村多是刘姓,据刘氏族谱记载,始祖子琛兄弟二人原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沙河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移民来至山东胶河之右遂搭屋定居。兄弟二人念念不忘故里沙河,遂将此处亦定名为沙河村,传到四世刘普,普生五子:刘升、刘文、刘显、刘昊、刘鼎。刘昊迁涝庄(现在的中涝庄),刘文传到七世亲兄弟九人,其中梦凤析居涝庄之后面,故名后涝庄。后涝庄后边一箭之隔叫曹文庄,住着二十多户姓张的,传闻是从柏兰迁来的,无据可查,至于曹文庄的命名不知何来,解放后已与后涝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称是后涝庄。 政区人口 后涝庄地处朝河北岸、胶河东岸,两河于村西会合向北流去,南邻中涝庄,东与小屯接壤,北邻姜家庄与南龙池,西与铺集隔河相望,四邻除铺集而外,与邻村皆在一华里左右。2005年底,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000亩,可耕地810亩,183户,592口人。 后涝庄两面靠河,过去雨水大,每年夏秋两季河水泛滥,由上游急流而下,水势湍急,将北岸村左冲塌,因而村庄不断向东搬迁。1981年,公社党委决定全村向高处整体搬迁。虽耗费不少人力财力,但房屋再没有被淹没。 经济状况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过去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人们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如选购优良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农忙季节男女老少齐上阵,农忙过后男劳力根据自己的特长外出打工挣钱或做手工业挣钱,妇女在家维持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亩产和生产工具也随之发展与提高,过去亩产400斤,现在亩产1500斤,生产工具由小推车到地盘车到现在的拖拉机,有的家庭还买上了播种机,现在已经基本达到农业机械化。 社会事业 后涝庄历来重视教育文化,解放前,村里有小学一所,附近村庄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解放后村委在旧庄盖了七间教室,搬到新庄以后,又新建了两排教室,直到85年合班并校,村里孩子都去中涝庄上学。村民们对文化艺术也很爱好,从解放初期一直到80年代的学生、青年、壮年,冬闲时晚上排练节目,红嫂、沙家浜、刘四姐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147 |
小屯村 |
小屯村 村居由来 是从阎家屯(大屯)分出的自然村。传说清光绪年间从灵山卫移来的居民。因为村小故名小屯。 政区人口 小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的铺集镇东南部,距镇驻地2.5公里,北接省道朱诸路,南与大屯、东与巩家庄、西与后涝庄为邻,地势平整。全村面积687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亩。全村共有136户,总人口446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主要为汉族。 经济状况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元,1978年全村总收入20000元,2000年总收入为2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建国前,该村粮食亩产在50公斤左右,到1975年村响应上级号召兴修农田水利建设,钻了六口机井,挖了一口深10米的大井,建成了一条500米的灌溉水渠,使粮食翻了几倍。1978年,是在全镇第一个用上了电力的村庄;2000年新上高档日光温室32个,新上肉鸡养殖大户4户,个体工厂2家,个体经商户6户,全村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在村东南规划了一个个体私营工业园,有4个项目已动工建设。 社会事业 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0%。200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村新建民房占80%,全村有电话126部,机动车辆100台,各种摩托车120辆。1996年被镇评为种植模范先进村;2000年被评为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被青岛市、胶州市授予“计划生育先进村庄”;2002年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稳定先进村。全村95%以上的村民投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50%。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031 |
铺上一村 |
铺上一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县移民至此。《州志》注为谈疃铺集,名称含义不详。因其距胶、高、诸三县均为七十华里,故又称七十里铺或三七铺;简称铺镇、铺集。相传为古道之大镇,因多店铺而得名。1946年解放,属高密县辖,曾为镇公所驻地;1948年为胶河县政府驻地。 政区人口 铺上一村位于铺集镇驻地南侧,南靠诸朱公路,西靠镇政府,。2005年,全村有242户,900口人,耕地面积200亩。 经济状况 1987年,建炼铁厂一个,成为铺集镇经济发展先进村。1992年,投资40万元,建成澄月商城。1993年,投资30万元,建成集商用、办公于一体的办公大楼。2000年,引进青岛天沐公司,投资300万元,解决近百人的就业问题。加强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大力发展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个体工商户发展迅速,现已达近200户,个体企业10多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村庄建设 1995年,投资15万元硬化、美化南北主街,安装路灯20盏。积极配合小城镇建设,沿街沿路规划建设二层以上楼房,美化镇容镇貌,繁荣市场经济,投资30多万元,硬化村内主要街道,建起花格墙,栽植冻青、月季、国槐、芙蓉等花草树木,达到四季常青。 社会事业 1978年,建成幼儿园一所。1986年,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使全村80%的户通电。成立了精神文明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投资10万元,建成村民文化大院,配备各种娱乐设施及文化书刊,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双文户”评选活动,大家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使该村连续多年无违法乱纪行为,无集体-事件发生。是青岛市文明村庄,胶州市百花村庄,1995年被评为胶州市“绿叶工程”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普查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模范村委会,青岛市先进妇代会。1996年、1999至2005年连续年被评为胶州市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胶州市环境美五星级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184 |
北龙池村 |
北龙池村 村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陈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因村西北角有一个湾名叫毛草湾(也叫仙人桥),湾中有很多-,立村名哈蟆湾村,解放后因村南有个村叫南龙池,遂改村名为北龙池村。 政区人口 北龙池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驻地东2公里处,朱诸公路北侧,南邻南龙池村,东邻陈家庄村,西邻由家庄村,北邻环镇路,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2005年底,全村总户数90户,人口340人, 经济状况 北龙池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1997年,公路两侧引进制帽厂、织布厂、木器厂等5家企业,增加了集体收入,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2004年人均纯收入5200元,95%的男、女劳动力都在企业里上班,真正体现了安居乐业的富裕生活。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宅多为土坯墙,草顶屋,破烂不堪,人均住房不足4平方米,小煤油灯,建国后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特别是近几年,大多数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家户户按上了电话,80%的户按上了有线电视,有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130余辆,电冰箱洗衣机已走进大多数家庭。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提高。拓宽了街道,美化了环境,免费吃上了自来水,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事业 1981年,全村农户都通了电。2002年,全村安装有线电视。大多数村民信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家有电视、电话,80%的农户都有摩托车。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是胶州市2000年度的“百花工程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256020 |
沟里路村 |
沟里路村 村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由鹿姓人从河南省鹿邑县迁来建村,因地处沟里,取名沟里路。 政区人口 沟里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东靠高家庄村,西靠杨家庄村,南靠黔陬村,北与高密界接界。2000年,全村共有174户,613人。 经济状况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以第一产业为主。1956年,开始发展果园,1972年达到120亩,主产苹果、桃、梨。1966年,在村北建水库一座,成为胶州市小二型水库。1969年购置小型磨面机,又先后购置三台拖拉机,办起商店、维修部等。1970年,水库建成后,粮食产量达到150公斤,向国家交售爱国粮近5万公斤。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产量连年提高,1999年,投资6万元对水库大堤进行加固。2000年,粮食亩产670公斤,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形成大椒70亩,蔬菜30亩,瓜果100亩的规模。1997年,村统一规划,在村前建立养殖小区,养殖业初具规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外出经商和打工人数不断增多。到2000年,已发展个体工商户22户,外出打工和经商人员160人。到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3200元。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建房全部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不足4平方米。70年代以来,实行村庄统一规划,街道笔直,建房为砖石结构所代替,人均住房面积2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 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0%,1984年成立幼儿园后,累计投资近5万元,对幼儿园设施不断完善、更新,幼儿入园率达90%。小学三易场所,现已成为沟里路学区小学,占地达30亩,累计投资40万元。1996年,沟里路小学再次移址,并正式定名为华银小学。2000年,70%农户吃上自来水。2003年,全村安装电话106部,机动车30辆,各种磨托车95辆。1971年,建变压室一座,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80%农户通电。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523 |
铺上二村 |
铺上二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县移民至此。《州志》注为谈疃铺集,名称含义不详。因其距胶、高、诸三县均为七十华里,故又称七十里铺或三七铺;简称铺镇、铺集。相传为古道之大镇,因多店铺而得名。1946年解放,属高密县辖,曾为镇公所驻地;1948年为胶河县政府驻地。 政区人口 铺上二村位于胶州西南部胶河西岸,铺集镇驻地东部。西北与铺上一村接壤,南与崔家庄为邻,东与姜家庄、于家庄交界。胶河从村南流经村东注入胶州湾,全村土地53公顷,其中耕地约占30公顷,林业10公顷。全村共有234户,796人。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前,粮食亩产80公斤左右。1961年,植树造林100亩。1964年,发展苹果园160亩,栽果树2600棵。1974年,成立机械加工厂,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了收入,全村经济总收入由1949年的3800元增加到1980年的4.6万元。1987年,为了便于管理,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将160亩果园,平均分到各家各户,使村民得到较大的收入。2005年粮食亩产约800公斤,村经济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18万元。 社会事业 1974年,建变压室一处,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使全村家家户户通电。1980年,成立幼儿园。曾被青岛市、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和“文明村庄标兵”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252553 |
铺上三村 |
铺上三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县移民至此。《州志》注为谈疃铺集,名称含义不详。因其距胶、高、诸三县均为七十华里,故又称七十里铺或三七铺;简称铺镇、铺集。相传为古道之大镇,因多店铺而得名。1946年解放,属高密县辖,曾为镇公所驻地;1948年为胶河县政府驻地。 政区人口 村庄座落在镇驻地东北边,全村土地总面积1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00亩,水浇面积达到100%。铺上三村全村共有310户,总人口100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 经济状况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元,1978年经济总收入3000元,1975年9月,成立纸袋加工厂和砖瓦厂各一个,从业人员100人,收入达到10万元,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私营企业,有三家私营业主利用村委大院,搞起服装加工、轻工纺织和木器加工,金天星减速机、盛泰减速机两厂产值已超千万,利税过百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调整了种植结构,重点发展菜蓝子工程,2002年全村发展蔬菜大棚850个,是青岛市区有名的芹菜、西红柿等种植基地,仅蔬菜一项为村民增加收入每年在250万元左右。1982年至1995年先后共打直径20米以上的大口井16个,累计投资40万元。1997年,共投资近10万元,铺设地下管道500米,满足了菜园的水浇问题。2002年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其中第三产业发展到30多个,私营业6家,产值达到3800万元,利税达到350万元。 村居建设 1998年,铺设村文化大院门前道路,长600米,宽18米,总投资近20万元。几年来更新居住房屋,改善了住房环境和条件,新房达到81%,其中楼房十三栋。 社会事业 1974年,建配电室,安装了30千瓦变压器一台,使全村80%农户通电。2005年,全村拥有电话260部,电视机300多台,机动车80多辆,各种摩托车140多辆,村庄规划有序,道路两边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和条件。连续十年被评为青岛市、胶州市“文明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252838 |
铺上四村 |
铺上四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县移民至此。《州志》注为谈疃铺集,名称含义不详。因其距胶、高、诸三县均为七十华里,故又称七十里铺或三七铺;简称铺镇、铺集。相传为古道之大镇,因多店铺而得名。1946年解放,属高密县辖,曾为镇公所驻地;1948年为胶河县政府驻地。 政区人口 铺上四村位于铺集镇驻地,是铺上五个村之一。有史以来,这里就是商贸重镇,解放后是一个行政村,1950年是胶河县驻地,1954年胶河县撤销归属胶县。2000年,该村共有326户,总人口128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 经济状况 全村辖区总面积为24公顷,人均纯收入4100元。自1969年到1976年共打大口井(直径10—14米)12眼,投资近50余万元,使本村90%的农田,旱涝保丰收。1970年全村共购买马车15辆,组织起马车运输队。1975年购拖拉机2台,汽车两辆,三轮车六辆。1999年修复大口井1眼,铺设管道400米,投资6.5万元。2000年调整种植结构,新栽桃树150亩。2003年新栽速生杨180亩。 村庄建设 1991年,投资近6万元在村内拓宽道路两条,其中南北路1条,宽28米,长300米;东西路1条,宽26米。搬迁村民25户,拆房屋100余间。1994年,投资近10万元在村内拓宽、整修道路1条,长500米,宽38米,拆民房60余间。1995年,投资5.8万元整修沥清路1条(医院、粮所前)长100米,宽18米。1995年,投资5万元新修长200米、宽16米镇环西路两段(沥青路)。1997年,投资3万元加高整修造路1条,长300米宽18米。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280 |
铺上五村 |
铺上五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县移民至此。《州志》注为谈疃铺集,名称含义不详。因其距胶、高、诸三县城均为七十华里,故又称廿十里铺或三七铺;简称铺镇、铺集。相传为古道之大镇,因多店铺而得名。(彭家庄条注:该村元朝即有居民) 政区人口 铺上五村位于镇驻地西侧,南靠朱诸路,西靠胡家村,北靠铺上三村。2005年底,全村现有257户,966人,耕地面积560亩。 经济状况 1996年以来,大力招商引资办企业,发展个体企业和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发展迅速,现已达到200多户个体企业20多家,集体收入大大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主要以办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主。 社会事业 是青岛市文明村庄,胶州百花村庄,1993年被评为胶州市 “绿叶工程” 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普查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1999年评为胶州市五好先进党支部。1998年评为青岛市模范村,青岛先进单位。1999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胶州市先进党支部。2005年评为环境美五星级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150 |
北张家屯村 |
北张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张进从河北省枣强县迁到高密县柿子园,后又移到此地立村,因地处土阜,故名张家屯。后因县内重名,1958年改称北张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角,北与高密市为邻,东南靠沟里路。2005年底,全村共有130户,44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8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65,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5700公斤,粮食总产量855吨。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057 |
高家村 |
高家 村庄由来 高家庄村,解放前是一个只有16户人家的小村,名为高家小河。1958年胶县、高密两县联合修建王吴水库,黔陬村、侯家奄村的一部分户迁到此地,合并而成,取名高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高家。 政区人口 高家庄村位于铺集镇驻地以北约6公里,交通便利,北邻高密市空冲水村,南接黔陬村,东靠侯家庵村,西邻沟里路村。该村南低北高,所辖区域面积35公顷,耕地面积32公倾。2002年,全村共有150户,总人口58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0元,到197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0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在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30%,工业、三产业、劳务输出等产业占总收入的70%,集体固定资产11万元。 1956年开始,国营胶州重晶石矿落户该村,采掘重晶石,加工石粉,雇用30名村民做临时工。1982年,全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进程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增收渠道。依据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生活,作为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全村每年存栏生猪900头,出栏800头;肉牛存栏500头,出栏500头;肉鸡出栏10000只,加上羊、兔、蛋鸡等年收入90万元。1984年到1985年集体投资3万余元,兴建人畜吃水工程,该村群众用上了自来水。1985年,办起了工业项目,高家庄砖厂和重晶石矿。 村庄建设 1958年,兴建王吴水库,搬迁村庄西移1公里。1988年,集体翻建村委办公室和幼儿园房屋10间。1993年以来,先后规划大街3条,垒上排水沟,栽植各种树木、花草美化了环境。 社会事业 60年代,儿童入学率85%以上。1983年村里办起了幼儿园,幼儿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376 |
黔陬村 |
黔陬村 村居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迟德玉、王尧由-县迁来立村。因此庄座落在汉代古城黔陬旧址上,故名(有专考)。1957年修王吴水库,村庄西迁约一公里,名称沿旧。黔陬历史悠久,是胶州市闻名的古老村落,据记载自秦代(始皇二十六年)以介地设置黔陬县,至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撤销黔陬县,共历时827年。 政区人口 黔陬位于胶州西南乡,铺集镇北三公里,胶河西岸,北与高密接壤,西靠诸城,东临胶河。全村600多户,2800余口人,实有耕地5900亩,人均占地2.1亩,沿河用材林1000余亩。新村位于铺集西北四公里处,胶州通高家庄石矿公路穿庄而过,高密通铺集客车二班,黔陬通青岛客车一班。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亩产在70公斤左右,到75年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1982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粮食亩产又翻了一翻。1998年,投资30万元建起一座中型提水站。第三产业,1973年办起磨坊之后又购置了大型面粉加工设备,陆续办起了商店,屠宰加工,食品加工等。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建国后,土坯房逐步为砖石结构代替,90年代将村内街道进行统一整修、绿化,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被胶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百花村庄”称号。1982年村妇代会被评胶州市先进妇联称号。1998年被胶州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百花村庄。2000年被青岛市政府授予青岛市文明单位称号。 社会事业 1973年,建变压室一处,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全村90%的户通电。1975年,成立幼儿园,是铺集首批幼儿园之一。1983年,建起长37米、宽12米影剧院一座。1986年,全村吃上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351 |
邢家岭村 |
邢家岭村 村居由来 据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邢姓立村。因地处丘陵,故名邢家岭。后王姓迁入,邢姓户绝,名称沿旧。 政区人口 邢家岭村位于胶州市铺集镇北8华里,王吴水库南岸,东邻高密市王十字庄村,北靠王吴水库,西至胶河与侯家庵村隔河相望,南邻河北村全村辖区总面积1260亩,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00亩。全村共有240户,总人口7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00元,1975年,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提水站一座,修渠道1000余米,使用粮食产量翻了一番,1978年农村经济收入5000元。改革开放之后,全村成立了建筑队2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收入3万余元。1983年,开发重晶石矿,年收入15万元。与青岛新纪元有限公司联营,年收入20万元。2000年引进内资企业——青岛奇益乳业有限公司。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412万元,人均所得3376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和10%,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60万元。2002年山区开发50亩,栽植了优质大枣、柿树。2005年开发荒坡50亩载植杨树。 村庄建设 1972年在村内修路,长200米,宽8米。1995年投资15万元,硬化村内大街500米。 社会事业 1954年建起本村小学。1969年重新扩建新学校。1981年建起邢家岭村幼儿园,为全镇首批村级幼儿园之一。1983年建配电室1处,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使全村95%农户通电。1988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被青岛市授予“文明村庄”和青岛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325 |
大屯村 |
大屯村 村庄由来 据《阎氏家谱》记载,1821年阎氏从灵山卫迁居而来,取聚草屯粮之意,命村阎家屯,后因析置小屯,遂改为大屯村。 政区人口 大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离胶州市35公里,铺集镇东南,距镇驻地4公里,南与松园接囊,北与巩家庄相邻,西与中涝庄小寺交界,东与谭家埠相邻,全村总面积107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46户,472户人,男女比例为3.6:4。 经济状况 大屯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在党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尤其是在党的富民政策、解决“三农”问题等精神鼓舞下,群众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科学种田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粮食连年丰产丰收,近两年新建蔬菜及花卉大棚5个,扩大了元葱种植面积。2003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家,大型联合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12台,手扶车58台,喷灌机66台,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大屯村有扎扫帚的传统手工技术,每年冬季,村里有80%的户扎扫帚,由于做工细致,便于使用,产品畅销青岛、胶州、胶南、高密、诸诚等地,仅此一项平均每户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村庄建设 对村里的四条街道进行了整修,道路畅通,美化了村庄。 社会事业 2003年,在村北建起了一所占地30多亩的青岛凯诚希望小学,可客纳学生500多人。2005年全村安装有线电视,3户家庭电脑入网,私有轿车4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6255040 |
杨家庄村 |
杨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杨姓从-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杨家庄地处铺集西北,南靠后岳家庄,西依常家庄,北临沟里路,胶、高公路从村东而过,辖区总面积8.2公顷,耕地面积7公顷,地势平坦,交通便利。2002年,全村共有105户,总人口34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他们进城务工、经商创业。另有一部分村民调整产业种植结构,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真正把土地变成了“绿色银行”强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发展。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100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土坯房逐步由砖瓦房代替。从70年代后期开始,注重村庄整体规划,翻建房屋达到整齐划一,街道笔直。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 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0多平方米,由于加强村庄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至2003年,拓宽硬化村后道路与环镇路相接。全村共有电话56部,电视机110台,拖拉机37台,摩托车98辆。 社会事业 1997年合点并校,多方筹资20万元,新建铺集华银小学,校内教学及活动设施齐全,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106 |
常家庄村 |
常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清初(年月不详)由常姓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常家庄村位于胶州市西南乡的西北部,距铺集镇十五华里,北与高密,西与诸诚交界,地理平整,土地肥沃,全村面积1820亩,其中耕地面积889亩。2005年底,全村共110户,348人。 经济状况 常家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寒交迫及的生活,建国后,人民生活步步好转到1988年粮食单产达到450公斤,2004年后粮食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农业机械化达到了空前与有的局面。全村有拖拉机30台,手扶拖机50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常家庄村的生产总值年年提高,粮食产量日趋增产,1996年建起了蓄水几千立方米的水利工程。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070 |
范家庄村 |
范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范姓从高密县梁东村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范家庄村位于铺集镇西北部,西北与高密市梁尹村接壤,东与党家庄,南与三妹冢为邻,全村面积1518亩,其中耕地面积1113亩。全村共有114户,人口370人。 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农林牧副业得到全面发展。2003年,全村建水库4座,平塘一座,80%的土地都能浇水,提高了粮食产量。2004年国家免除全部农业税,种粮补贴款发放到户,全村植树面积158亩,生猪存养量达500多头,外出务工人员120多人,在家扎发、做玩具的达到70多人,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2005年,全村共有联合收割机一台,大中型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62台,农用汽车2台,三轮车17辆,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全村经济总收入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0元。。 社会事业 2003年,修建自来水塔,全村114户吃上自来水。2005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133 |
后岳家庄村 |
后岳家庄 村居由来 后岳家庄村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董姓从山西迁来立村。因村前有一条岭,古称山岭为岳,遂名后岳家庄村。 政区人口 后岳家庄村位于铺集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东邻铺高公路,北与杨家庄村以河相望,西与常家庄村相接,南与黔陬村和三姝冢村接壤。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土地总面积3539亩,耕地面积2377亩,270户,883人。 经济状况 1964年,建小型窑厂一座。1971年,改建中型窑厂一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大力发展一、二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服务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养殖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产业,全村工副业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与第一产业有关的原材料加工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1981年,在村北、村西南处建大坝两座,蓄积雨水。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200人,工业总产值1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收入4944.5元。 社会事业 1981年建立幼儿园,经过不断改善办园环境和条件,园内教学设施有了明显改进,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成为胶州市二类幼儿园,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1982年,建变压室一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使全村村民通上电。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516 |
河北村 |
河北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姓兄弟从山西省洪洞县棋盘街白果树底迁来立村。因地处胶河北岸而名。 政区人口 河北村位于铺集镇驻地正北5华里处,胶河北岸,全村耕地1400亩,林地1000亩。2005年底,全村共416户,1524人。 经济状况 河北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由于生产力比较底下,人民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现在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现代化。2005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5家,饭店、商店等18家,大小运输车辆200多部,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 社会事业 私有轿车10多辆,全村50%以上的老人办了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8%。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397 |
后官庄村 |
后官庄 政区人口 后官庄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驻地东北角2.5公里处,东、南分别与本镇石青沟村、前官庄村接壤,西与河北村为邻,北与潍坊地区高密市李家营镇王十字庄交界。全村占地总面积2417亩,其中耕地面积1248亩。全村共167户,551口人。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姓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迁到此地居住,因地处历史古城黔陬东关,故取村名官庄。后因村大人多,分为两村,此为后官庄。 经济状况 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新中国成立初,粮食平均亩产50公斤左右,到1975年粮食亩产达到255公斤,1981年秋,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土地实行大包干,分田到户。2005年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群众从缺粮到解决温饱到粮食有所剩余。有年产值40万元个体铸造企业一个,有年产值20万元个体建材企业一个。有中型磨坊一处,商店2家,个体经商业户7户。 社会事业 1987年,建设变压室一处,安装10千伏变压器一台,全村通了电。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青少年全部完成义务教育。2005年,全村95%以上的农户有电视机,安装电话120多部,摩托车150余辆,电冰箱50台,洗衣机30台,太阳能热水器18台,联合收割机1台,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手扶车100多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全村共有私家轿车4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有20%的村民交纳了养老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260 |
侯家庵村 |
侯家庵 村居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明末,侯姓从-县迁来立村,因修了一座菩萨庙而得名。 政区人口 侯家庵村地处王吴水库西岸,高家庄东侧。2005年底,全村共125户,45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0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公顷,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8113公斤,粮食总产量231吨,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35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58150 |
牛沟三村 |
牛沟三村 村居由来 据牛沟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朝时期,部分外地牛贩到此休息几日,开锅做饭,后在此定居,取村名牛沟村,繁衍至今。 政区人口 牛沟三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铺集镇驻地约8公里,西南部与诸城市接壤,北靠高密界,东邻牛沟一村。2005年底,全村耕地面积1860亩,270户,共有917人。 经济状况 牛沟三村以务农为生,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2000年,有大型养鸡户6户,年出栏肉鸡20万只。粮食总产量达到1600多吨,亩产1600多斤。农业机械化快速提高,到2002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46台,农用汽车6部,播种18地,收割机5台,脱粒机8台,从耕种到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25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共有电脑12台,私有轿车9辆。全村80%以上的老人投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204 |
彭家庄村 |
彭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彭姓从昌乐县土埠沟迁至谈疃铺。后又迁至此地,以彭姓立村而得名。 政区人口 彭家庄村位于胶州市的西部,铺集镇政府驻地1公里处,南与河西庄村接壤,西北与胡家交界,东与崔家庄隔一条河,村东河流注入高密王吴水库。2005年底,全村土地面积3100亩,480户,1822人。 经济状况 彭家庄村地处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建国前,粮食产量低,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45吨,单产4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全村有大型机械拖拉机3台,中型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30台,手扶拖拉机60台,农用汽车4部,运输车2部,客车4部,播种机10部,收割机3台,脱粒机2部,粉碎机10部,从耕种、收割、脱粒到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全村种植大棚1600亩,林业600亩,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50家,店铺20家,个体医生4家,全村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人均收入51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三个文明建设,全村共有电话机400部,手机350部,彩电600台,冰箱200台,摩托车400辆,家用轿车6辆,全村60%以上的老年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2005年,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1994年4月由村民筹资,在村南建起了一座占地900平方米,房屋27间的新学校。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230 |
崔家村 |
崔家 村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崔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在此,村名由此而得,随后相继迁来孔、郑、王等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政区人口 崔家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铺集镇西4公里处,全村辖区总面积71公顷,村南1公里接省交通要道朱诸公路,东靠胡家村,南靠鹿家村,北接马家村,西邻天台寺村,村镇道路相接,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是外商、内商投资办厂、种植高效农作物和生产无公害蔬菜、瓜果、油料作物的黄金之地。2005年,全村共有201户,总人口720人。 经济状况 1962年,封沙造林400余亩,形成了胶河南岸绿化带。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03万元。 村庄建设 1971年,实行村庄规划,统一标准进行旧房改造和街道拓宽。1993年建北大桥出村路。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文化落后,不重视文化教育,致使封建迷信危害群众,现在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975年全村通电,用电户达99%。1986年村建幼儿园一个,幼儿园入园率95%。1990年打自来水井一眼,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的问题。近几年,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六十六名,其中研究生两名,本科生二十名,群众生活也由过去的贫困到温饱,并已逐步向小康迈进。 联系电话 86-0532-86275078 |
鹿家村 |
鹿家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鹿姓从河南省鹿邑县迁来立村,称为鹿家。清顺治间属牛沟社,遂称鹿家牛沟。后省牛沟二字,简化为鹿家。 政区人口 鹿家村位于铺集镇西南部,距镇驻地6公里。东邻团埠子,南挨辛屯村,西接张家屯,北靠朱诸公路与马家、崔家相望。原隶属胶州市张家屯镇管辖,2001年合并于胶州市铺集镇管辖。2005年,全村共有348户,总人口1132人。 经济状况 鹿家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粮食亩产在60公斤左右,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其困难。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调整种植结构,1973年,在村东修建一处占地30亩的拦河坝、平塘二处。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打大口井二眼。1997年,村修建平塘一处。2000年粮食亩产达到610公斤。2002年,村民自发投资,修、挖平塘、大口井二处。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5210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全村有大型拖拉机4台,小型拖拉机12台,联合收割机3部,从耕种收割到脱粒运输,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改革开放后,养殖业得到了大力发展。1995年发展大棚养鸡户4户,蛋鸡饲养6户。1997年建小型养殖场5处。2005年,全村饭店、商店等各种私营商业达8家。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10部。 社会事业 99%的村民家有电视机,80%的农户安装上电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138 |
辛屯村 |
辛屯村 村居由来 相传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辛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名丰敬庄(含义不明),后改为辛屯。 政区人口 辛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铺集镇政府驻地6.5公里,东与西安村接壤,西与张家屯村、青冢泊村交界,南与逄家沟相邻,北与鹿家村相接。2005年,全村共有268户,890人,土地面积160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以养殖业为副,近几年在外打工人员逐年增加,也是经济收入之一,家庭妇女则以扎假发、绣花等副业为主。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养殖业则以养猪、牛、鸡为主。随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20万吨,单产80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4800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村有农业机械200台,收割机1台,播种机5台,汽车9部,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95万元。 社会事业 1987年,多方筹集资金3万余元,安装自来水,开挖铺设地下管道3千余米,全村98%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大量入户。安转有线电视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1%。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来,全村有98%的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075 |
团埠子村 |
团埠子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元朝(年月不详),初由秦、赵、罗三家立村,起名为三家子村,至明初,外地人口不断迁入,以村东北角圆形土埠命名,改称团埠子。 政区人口 团埠子村位于胶州市铺集镇西部4公里处。东靠河西庄,西接鹿家村,南靠西皇姑庵村,北依胡家村。全村辖区总面积162公顷,其中耕地占100公顷,园地占20公顷,林地占16公顷,居住地占14公顷,路地占5公顷,水域占2公顷,第二、三产业占6公顷。2005年,全村共有250户,总人口8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 经济状况 1992年,全村有养鸡厂2处,1996年发展到7处,年存鸡10万只,养奶牛60头,生猪1700头。1998年投资1万元,挖搪坝2座。2000年投资3万元,挖搪坝5座。后建起了冷藏厂、减速机厂,固定资产达260万元,从业人员30人。200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6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86万元,人均纯收入3722元。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参差不齐。建国后,从1975年开始,村庄进行整体规划。90年代,逐步进行了街道美化、绿化,群众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投资3万元,把整个村庄的排水沟建成,并且进行美化、绿化,被胶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百花村庄”。 社会事业 60年代,儿童入学率为80%。1980年,投资2.3万元,建变压室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使全村90%农户用上电。1986年,投资2万元,打自来水井,安装自来水设备,使全村80%的农户吃上自来水,免费供全村村民吃自来水。成立了团埠子村幼儿园。同年,投资1.5万元,建了村小学12间教室。1992年,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1996年6月被0胶州市委员会授予“模范党支部”称号。1998年2月,被胶州市政府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1992年2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1998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2000年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全村有电话150部,电视机300台,机动车100辆,各种摩托车150辆。80%的群众住上了大瓦房。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528 |
东皇姑庵村 |
东皇姑庵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因村中有三皇姑庙。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称为大、小皇姑庵;近代按地理位置称东、西皇姑庵,简化为东、西庵。此为东庵。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铺集镇西南部,南靠胶河,北接团埠子村,西接西皇姑庵村,东靠胶河,是一个美丽的村庄。2005年底,全村共有267户,总人口895人。 经济状况 1963年建窑场一个,1966年建木工组一个并修建了一条长400米的水利干渠,1997年,投资17万元,建提水站,输送管道1500米。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38万元。 社会事业 1978年开始创建“五好家庭”活动,1983年建幼儿园,全村幼儿入园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958 |
胡家村 |
胡家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4年(公元1406年)胡姓从江苏省徐州移来立村。称胡家牛沟,后简化为胡家。 政区人口 胡家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东与铺集接壤,西邻马家村,北与苏家泊交界,南靠团埠子村,位于胶河西岸,朱诸公路北侧。全村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3200亩。2005年底,全村共497户,1597人。 经济状况 胡家村历来以农生产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到2005年粮食达到1500吨,花生等50吨,单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现有汽车轿车20部,大型机械拖拉机10台,家用三轮车和小型拖拉机250台,播种机20部,大型收割机5台,脱粒机21部,粉碎机10部,从耕种收割运输脱粒,实现了机械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和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现有矿泉水企业一家,玩具厂三家,汽车修理厂1家,水泥结构予制机厂一座,建筑队三家,饭店一处,门市部三处。1983年自筹资金,建立了自来水系统。村内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有了较快的提高,自2004年起全村95%以上的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联系电话 86-0532-86271112 |
牛沟二村 |
牛沟二村 村庄由来 牛沟二村是一九八0年冬季,由原牛沟村(含牛沟一村、牛沟三村)划出的,据传说原牛沟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盛产玉米、水麦,村西洼地林茂草多,是牛、羊牧草天然绿野,牛、羊满沟,因此得名牛沟。 政区人口 牛沟二村位于胶州市西部。西与诸诚市辛兴镇贺家屯村相邻,南与胶南市柏乡镇相邻,北与高密市良尹相邻。2005年,全村共有290户,总人口966人。 经济状况 1980年11月,组建木器加工厂一个。1981年,成立了胶州地毯厂牛沟二村分厂,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力。2003年,人均纯收入3870元。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52万元。 村庄建设 1981年,年建桥涵五座。1995年,全村路网规划,将牛沟二村五纵五横生产路两侧全部栽植69白杨树,现已形成规模。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234 |
马家村 |
马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马姓从-县移民先至安丘县,后又迁到此处立村。因南临胶河支流无名小河,沟坡水草丰茂,为天然牧牛场所,俗称牛沟;立村后演化为村名。周围村庄通称牛沟,遂以姓氏区分。清顺治年间,县下设社,此处属牛沟社。后省牛沟二字,直称马家。 政区人口 马家村位于铺集镇西部,离镇驻地4公里,南1.5公里,紧临胶州至诸城公路,西与小寺为邻,北靠苏家泊,东至胡家,村前有一条大河,自西向东而流,两道拦河坝,可浇地200余亩,与崔家隔河相望。2005年底,全村总耕地面积1780亩,可耕地1340亩,总户数351户,总人口958人。 经济状况 马家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连年在乡镇评选中都是先进单位,大包干以后,有了党的好政策,更加上了一层楼,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56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都吃上了自来水,街道也绿化了,人人都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生活真正达到了小康水平。 联系电话 86-0532-86275163 |
林家屯村 |
林家屯 村居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有说为元代林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建村,命村名林家庄。后林姓迁去高密,村名沿旧。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林家屯。 政区人口 林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乡,距镇驻地18公里,胶州城45公里,在-公路的西侧,东邻殷家庄村,南、西邻诸城市槐树荣和大庄子村,北与庄家牛沟接壤。2005年底,全村耕地面积1505亩,共243户,866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60年代的饥荒至80年代的温饱,到现在基本达到小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868元,年末存款180多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村庄建设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了村庄建设的规划,群众的居住重要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从过去的土坯房逐步为砖石结构所代替,人均住房面积达3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 安装电话200多部,电视机280多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被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781 |
殷家庄村 |
殷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天启年间,曾有土地庙碑记载,原名樊家庄。后因殷姓居多,改名殷家庄。 政区人口 殷家庄村位于胶州市最西南部,南与诸城市林家村镇接壤,西靠林家庄,北靠张家屯,东靠青冢泊。全村总耕地面积2300亩。2005年底,全村总户数320户,总人口1200人。 经济状况 建国前,多数村民生活贫困。建国后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80年全村人均口粮180公斤,人均收入50元,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随着农村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值不断增长,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5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 80%的农户有农业机械。2004年,全村有机械厂1座,机械维修组2个,房地产装修公司1个。村民种地全部机械化,全村有大型拖拉机5台,脱粒机6台。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30万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住房全为土房,1972年村实行了初步规划。自1981年统一规划,仅85年至88年就有70%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到2002年砖瓦房已占到村民住房的98%。 社会事业 2001年村庄村民自发联合重新搞起了高跷队、大秧歌等文艺活动,有私有轿车2辆,面包车3辆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全村共有电话200余部,9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237 |
青冢泊村 |
青冢泊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年月不详)。因村周围有四座土冢,村前连片水泊,取名四冢泊。后改为青冢泊。 政区人口 青冢泊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胶州市区40公里,西距诸城市区25公里,北距高密市区35公里,距铺集镇驻地7公里。村东南与逄家沟、盛家庄、苗家庄村接壤,东北与辛屯、鹿家村交界,西北与张家屯村为邻,西南与殷家庄村相隔1公里之地。村西南面被一条自然沟壑包围,黄张公路从村庄斜空而过。2005年底,全村总土地面积1430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全村共174户,总人口575人。 经济状况 青冢泊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小麦、地瓜、玉米、谷子、高梁是种植的主要作物,油料作物乃是花生、大豆等。全村粮食总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亩产300公斤,总产约330000公斤。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连年增长。2005年,粮食亩产750公斤,总产110万公斤,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 村庄建设 青冢泊村由于建村的历史原因,致使村庄房屋杂乱无序,几乎没有一条正式街道,给村庄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70年代开始进行村庄规划、整治,80年代初期得到了彻底治理,形成了目前的四纵四横的街道格局,并修建水泥街道1条。 社会事业 1972年,村里通上了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使村民富裕了,每家农户都有电视机、电话和其它家用电器,50年代人们企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变成了现实。很多农户买上了农业机械。1984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党支部连年被评为胶州市“先进党支部”。1995年获得了胶州市“百花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203 |
逄家沟村 |
逄家沟村 村庄由来 据1975年考古发现,村东侧有遗址近百亩大,印证《中国历史地图集》当为汉邞县旧址。近代村庄据传建于明洪武年间,由逄、陈、康、赵四姓立村,逄姓居多,地处沟坡而取名。 政区人口 逄家沟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胶州、胶南诸诚、高密四市交界处,西南靠张路,东依胶河北靠朱诸公路,全村辖区总面积16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0公顷。2005年底,全村共有330户,总人口1073人。 经济状况 1978年人均收入100元,1982年实行联户承包责任制后村民过上了较富裕的生活。2001年投资5万余在村西南兴修水利,增加土地水浇面积400余亩。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0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余元。 社会事业 60年代学龄儿童上学率为70%,1976年村里新建了学校,1978年成立了幼儿园,改善了办学环境和条件。从土台子、黑屋子到明亮的教室和较齐全的学校设施,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民住上了宽大的砖瓦房,部分村民住上楼房,全村家家户户有电话、电视、摩托车。1990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099 |
西皇姑庵村 |
西皇姑庵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因村中有三皇姑庵庙,故命村名为皇姑庵。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称为大、小皇姑庵;近代按地理位置称东、西皇姑庵,此为西村。 政区人口 西皇姑庵村位于胶州的西南部,离胶州市七十华里,北邻团埠子村,东邻东皇姑庵村,西邻辛屯村。全村辖区总面积为4.7公顷。2005年,全村共有291户,总人口900人。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0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1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全村以第一产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亩产60公斤左右,到1975年,粮食亩产量达到200公斤。自1968年以来,依托自然优势,大修农田水利,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大搞种、养殖业,全村养殖户已经发展到二十多户,特色种植已达到一百多户,尤以种植土豆、大白菜、花生等为主。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91万元。 村庄建设 对整个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东西南北八条大街宽广整洁,排排瓦房坐落有序,一年四季百花盛开,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电话148部,各种机动车200多辆。是胶州市文明村庄,并连年被授予村庄规划建设、水利建设等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697 |
苗家庄村 |
苗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村庄始建于唐朝。后苗姓(原籍不详)为避战乱,洪武年间迁民到此,沿用旧籍名称苗家庄。(1976年水利工地曾出土过战国铁鼎,说明战国即有人定居。) 政区人口 苗家庄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镇驻地10公里,南至胶南,西到诸诚市属三市交界处,全村总面积23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50亩,全村现有人口930人。 经济状况 位于胶河边缘,人均土地1.8亩,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水源条件丰富,小麦、玉米等亩产量较高,90%的家庭都用上了农业机械。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69万元。 社会事业 电视、电话全村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242 |
牛沟一村 |
牛沟一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元朝(年月不详),初名笙歌庄,名称来历无考。明朝改为牛沟。清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牛沟集。又称庄家牛沟。后简化为牛沟。 政区人口 牛沟村地处胶州最西边,西与诸城市接壤。牛沟一村是1978年牛沟自然村第二次分村形成的行政村,该行政村处自然村的东南部,西北与二村相邻,西南部与三村相邻。胶诸公路从村北通过,董张公路从村后通向东南。2005年底,全村共有耕地1170亩,156户,人口515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没有其他工业。村中有90%以上的青年进厂或外出打工,部分年轻妇女在家做手工活,人均纯收入5600元。 社会事业 1986年,牛沟小学合并到张家屯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086 |
沙河村 |
沙河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具体年月不详),掖县沙河有三兄弟移民外迁,三人言定移居后仍以祖籍沙河为村名,一迁至此地,一迁至江苏赣榆,均以沙河为村名,以示纪念。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的西南部,铺集镇驻地南4公里处,南与里岔镇沙南庄村相连,东与里岔镇的谭家村为邻,北与本镇的沙北庄、罗家村接壤。全村面积6515亩,其中耕地3943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807户,2605人。 经济状况 沙河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粮食总产量2721吨,蔬菜1835吨,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全村有大型拖拉机6台,联合收割机6台,农用汽车4辆,手扶拖拉机160辆,三轮车32辆,从耕种到收割,实现了机械化。第二、三产业发展很快,全村有线路客车17辆,出租车7辆,纸箱厂2个,胶合板厂2个,木器加工厂3处,商店5处,千吨冷库1处。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08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26万元,人均收入5419元,上交国家税金及管理费用95万元。 村庄建设 2000年硬化了村中心大街,其它街道铺上了沙子,并且整修田间的机耕路,铺上了沙子、石子,不管旱涝,机械田间作业,畅通无阻。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幼儿入园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57252 |
谭家埠村 |
谭家埠村 村居由来 相传明洪武年间(具体年月不详),谭姓从山西迁来立村,因座落于无名埠北侧,以地理实体加姓氏命名。2005年,全村总户数为185户,总人口为645人,村民居住点占地202亩。 政区人口 谭家埠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在有“三七铺”之称的铺集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东与张应镇相接,南与松元村为邻,西与大屯村相连,北与巩家庄村接壤。纵贯南北的里高公路从村东经过。向北经朱诸公路到达高密,往南经孟张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 经济状况 建国前,村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工副业,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农业生产由以前的肩扛、人推,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机械化。目前,全村拥有农业机械10多台,绝大多数村民都骑上了摩托车,家家户户看上了彩电。2005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492万元,人均5000元。 村庄建设 1978年,全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村内村外纵横四条主道畅通,其中,村内两条主道,村后一条主道与里高公路相接,道路四通八达。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其它事业的发展,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05年底,村民一步一步的拉上了电,通上了电话,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村民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255126 |
崔家河村 |
崔家河 村居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明末清初崔姓立村而得名。明代有刘积官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当练长,义军失败,从平度小官寨移居该村;后崔姓迁出,村庄仍沿用旧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崔家河。 政区人口 崔家河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政府南1公里处,西北现由胶河环围,东邻北刘家小庄,南靠沙北庄。地肥景美,水源丰富,素有富圈江之美称。全村土地面积955亩。全村共有253户,853人。 经济状况 崔家河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因有胶河水兼营林业。建国前,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尽管辛勤劳动,但仍然贫困。建国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人民生活逐步提高。2005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突破1000吨。1984年,村两委研究发展高效农业,带领部分村民先后到寿光、诸城等地参观学习,种植大棚,现已掌握技术,并形成规模近200亩,仅此一项全村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沿胶河流域栽植建速生杨600亩,是村民的绿色银行。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30余户,从事各种经营及外出务工人员300多人,净支配收入400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小学,1980年出资53万元更新了学校,1986年因学区规划,学生转入镇中心小学,村小学撤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全村95%的户按了电话,95%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6257689 |
小庄村 |
小庄 村居由来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刘孟鵾从沙河迁来立村,名刘家小庄,后简化为小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1.5公里,胶河东南源二水交会点上,地处平原,东与中涝庄村相邻,南与沙北庄村相接,西与崔家庄相连,北与后涝庄村相接。2005年底,全村共有264户,人口8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5‰。土地总面积154公顷,其中耕地102.9公顷,居民点及工厂用地11公顷,人均耕地1.8亩。 经济状况 1965年,购置柴油机、小型面粉机办起磨坊。随后陆续办起油坊、压花、弹花、代销店等。70年代末,几户人在集市上贩卖檩条、木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在集市上搞贩卖转向购买成片树林,现在已发展成占地100亩的木材批发市场,同时有力的带动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现有木材加工厂五处,玩具厂二处,从业人员200余人。2000年,粮食亩产达到617公斤。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为土坯草房,街道无序。建国后,逐步建成砖石房屋。70年代初,将村中心南北沟填平。1978年,全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村容村貌、群众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观,建房已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村共有房屋1120间,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纵横两条大街畅通,排水便利,绿化配套的生活居住格局,被铺集镇党委、镇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257336 |
松园村 |
松园村 村居由来 据松园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朝建村。始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沙河村,下辈又迁至刘家小庄,后又迁到此地。因村后有一片松树林,因此得名松园村。 政区人口 松园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驻地东南五公里,南与里岔镇南楼村、南小庄村相邻,东与南朱郭村相邻,北与谭家埠相邻,西与大屯村相邻。全村土地面积111公顷。2005年底,全村共有232户,756人。 经济状况 解放后,粮食连年大丰收,亩产量逐年增加,2005年粮食总产量420吨,亩产600公斤。现在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村民有编席的传统,春天种几亩高粱,秋天不光收了粮食,还利用高粱杆编席,增加收入。松园村有远近闻名的牛肉干厂两家,买卖兴隆,年利税20多万元,铸造厂两家,预制件厂一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1984年,重新翻盖小学教室14间,后又合并到凯成希望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吃上了自来水,用电方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6255209 |
南朱郭村 |
南朱郭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张文义从河南归德府夏邑县矛村迁来立村,名朱郭(今张应公社)取诸葛(亮)的谐言,暗含“卧龙”之意命村。后从大朱郭析出,因此村在其南,故称南朱郭。 政区人口 南朱郭村位于铺集镇东南部,距镇驻地7公里,南与里岔镇胡家村相邻,东与张应镇史家屯相邻,西与松园村相邻,北距朱诸公路4公里,村西邻里高公路.2005年底,全村共300户,1074人,土地面积3150亩,其中耕地2980亩,地势平展,土壤肥沃。 经济状况 1975年粮食亩产230公斤,1981年大搞农田水利,打大口井五眼,建小型砖瓦厂一座,建小拱桥多处,整修街道及生产路,粮食产量连年增收,村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3150元。 社会事业 1972年建配电室一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全村95%的户通电。1979年建南朱郭小学校舍24间,供1——7年级使用,从黑屋子、土台子转变成明亮教室。学龄儿童入学率100%。1985年成立幼儿园,建办公室12间,为学前教育打下良好基础。2000年建立老年门球场。每年年底对村里被评为“三好”(双文明、遵纪守法、五好家庭)户挂牌表彰。2003年投资8.5万元,新上自来水设备一套,户户通上自来水。2005年被镇政府评为“计划生育”“畜牧发展”“平安铺集”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55070 |
沙北庄村 |
沙北庄 村居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牟、战两姓从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至此,因地处沙河北面,故名。全村土地总面积150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20公顷。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南靠沙河村,北邻小庄,东接松园,西隔胶河与河西庄相望。2005年,全村共有340户,总人口1200人。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00元,1973年,在村西总投资30万元与工办联营建起砖瓦厂,又建起刺网厂、铁厂。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到3.1万元,2000 年,市帮扶工作组帮助本村在东河桥上游建拦河坝。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到12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和4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2600万元。2001年11月,投资近10万元,将拦河坝上游河道加深拓宽,总蓄水量达15000立方。解决村东粮田灌溉面积1500亩。 村庄建设 70年代初开始注重规划,翻建新房,整齐划一,绿化美化主要街道两条。1991年,采伐盘龙山树木,投资3.8万元建起东河桥。1993年,对西北河林地,进行采伐更新,投资5.3万元建南河桥。2000年人均住房16平方米。2001年春,伐村西沙子路边杨树,开通进村路。 社会事业 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70%以上。1972年建起幼儿园,实行免费入托,村里不断改善办园条件,1991年全村幼儿入园率达100%。村办小学教育水平也逐年提高。1973年,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全村95%的农户通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村的五保老人、贫困户、计划生育困难户,给予一定照顾。2005年,人均存款3000元以上,全村有机动车辆200余辆,摩托车150辆,电话180部,电视机340台。 联系电话 86-0532-86257342 |
孙家村 |
孙家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孙姓从-县移民到此处立村。因南临胶河支流无名小河,沟坡水草丰茂,为天然牧牛场所,俗称牛沟;立村后演化为村名。周围村庄通称牛沟,遂以姓氏区分。清顺治年间,县下设社,此处属牛沟社。后省牛沟二字,直称孙家。 政区人口 孙家村位于铺集镇驻地西边,在胶诸公路北侧,到胶州市区45公里,它东邻鹿家,南隔公路与张家屯接洽,西与牛沟村相望,北连天台寺村,全村辖区181公顷,其中第三产业占地26公顷。2005年底,全村共430户,1501人。 经济状况 地处胶州、诸诚之间,南邻胶诸公路,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境内有鑫丰葡萄园100亩,帝泽奶牛养殖厂,孙家村铸造厂,预制件厂等单位。全村以经营粮食贩运、花生脱壳、营销为主。1961年购置小型磨面机、粉碎机,办起磨坊,之后又陆续办起商店、馒头店等。1978年,投资30万元,建起孙家村铸造厂,为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1985年,投资50万元,建起孙家村第二铸造厂。1987年,建造容水量各为1000立方米的水泥、钢筋结构水库二处。90年代以来,对全村大小企业进行改制,全部实行租赁制,年收入10万余元。1998年,引进内资30万元,建葡萄园100亩。2000年引进内资建养殖场一处,占地258亩。到2000年,全村共购进农用三轮车、农用汽车200余辆,大型花生脱壳机200余台,年加工花生500万公斤左右。个体经商业户在300户以上,从业人员700余人,实现总产值1000万元,创税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69年,建孙家村小学一处,占地0.2公顷,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81年,建变电室1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使全村80%以上的户通电。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051 |
罗家村 |
罗家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年月不详),原名王家村。罗氏祖辈罗士选给沙河匡家教书,匡姓考中进士,当了吏部天官,将村庄赠于师傅,改为罗家村。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罗家。 政区人口 罗家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驻地南侧,东靠铺柏路,西靠胶河,全村耕地面积54.7公顷。2005年,全村共有188户,总人口660人。 经济状况 1975年,粮食亩产28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6万元。1976年大搞农田水利,打大口井7眼,使村前、村后的土地解决了旱灾问题,粮食产量翻了二番,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2000年全村农业总收入450万元,人均纯收入3460元。 村庄建设 1990年,投资2万元将村内长330米宽7米的大街进行了硬化。 社会事业 1972年建变电站一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使全村90%的农户通电。1979年建小学教室14间,用于1——5年级使用,从土台子、黑屋子转变到明亮的教室,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1983年成立了幼儿园,为学前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4年被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于“文明村庄”称号。2000年建立了老年门球队、和老年人活动室,村购置象棋、扑克等娱乐设施。每年年底对评上的“三户’(双文明、遵纪守法、五好家庭)的家庭挂牌表彰。2004年,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257380 |
盛家庄村 |
盛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年月不详),因盛姓立村,名盛家庄,后因胶河水患,村庄被淹,只剩几户人家,遂叫做剩家庄。因为不吉利,复将剩家庄改为盛家庄,曾演化为胜家庄。 政区人口 地处胶河岸边,村前是镇胶河拦河闸和自来水机井,村西是张家屯至黄岛公路。全村耕地面积46公顷,用材林10公顷,民房占地7.6公顷。2005年底,全村共137户,500人。 经济状况 1971年,购置小型磨面机,办起了磨坊。之后又办起了麻绳加工厂及商店等。1985年3月,投资1.2万元,建起了水泥制砖厂,从业人员8人,现已改为水泥预制件厂。1997年,投资1.2万元,修建村西渠道700米,灌溉面积250亩。1998年,投资1万元,修建东河直径8米的大口井1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5%的农户搞起了经商。2000年底,第三产业有43户,从业人员50余人,实现总产值200万元,利税2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3万元,人均纯收入3830元,第三产业产值占总收入的40%。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33万元。 村庄建设 1985年,全村规划建房成方、成行,开通出村路三条。1991年,整修街道两条,垒排水沟150米。1992年,投资2万元,修筑村前护坡大堤120米,避免了汛期村前被冲塌的危害。1996年8月,投资3万元,整修街道4条,垒排水沟600米。投资6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7间。2000年,投资1.5万元,修街一条,长200米,垒排水沟400米。2001年3月,由镇和村投资3万元,修筑东河大堤,长800米。2005年,98%的群众住上了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55平方米。 社会事业 60年代,办起了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1974年,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90%的农户通电。1980年,新建教室8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96年,投资6800元,建幼儿园3间,购置桌凳15套,全村幼儿入园率达到100%。。1999年,投资9000元,新建配电室1处,并进行了农网改造。2000年,全村有电话82部,电视机140台,音响30台,机动车辆128辆,各种摩托车46辆。是胶州市“文明村庄”之一,2000年被胶州市评为二类“百花村庄”。对五保户、困难户提供帮助。每年年底由镇与村通过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活动,对群众进行表彰。 联系电话 86-0532-86277044 |
张家屯村 |
张家屯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孟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取名孟家屯;永乐间孟姓职官在京犯罪,孟姓畏株连之祸,匿逃离村。后因张姓居多,遂改为张家屯。 政区人口 张家屯村处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政府驻地西南约7.5公里处,北与孙家村,东与鹿家村交界,南与辛屯、青冢泊、殷家庄为邻,西与牛沟一、二、三村相接。全村土地总面积3505亩,其中耕地2505亩。村西北有集市一处,逢农历一、六为大集。2005年底,全村共600户,1930口人。 经济状况 张家屯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黄烟、梨、苹果等,养殖业近几年发展较快,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全村现有工商业户36家,2005年经济总收入158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全村已有农田作业机械15台,大小运输车辆300余部。 社会事业 1981年办起了幼儿园,后扩建为中心幼儿园,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经济不断发展,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多次被青岛市、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原为张家屯镇政府驻地,村内各种公共设施齐全,现有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各一处,初中两处,邮政、网通都有分支机构,对村民的教育、生产、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774 |
石空崖村 |
石空崖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温姓和于姓从-县迁来立村,取名温于庄。解放后,因村前有石坑产石头,可打石碾、石磨等,村庄坐落崖旁,所以更名为石坑崖,后演化为石空崖。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驻地10公里处,南与天台寺,西与诸城市,东与邱家屯村,北与范家屯村相邻,全村面积974.2亩,其中耕地面积592亩,属丘岭地带。2005年底,全村共有78户,258人。 经济状况 1997年,投资10万元在村东修建塘坝一座,容量为一万立方米左右。2001年春,在村西南部新建容量为5000平方米左右塘坝一座。全村共有农机械60多台套。 村庄建设 建国初期,村里几乎没有瓦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全部盖上了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平均30多平方米。2002年9月,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修建了一条长1000米、宽8米的平安大道,和乡镇路相连,从此解决了雨天不能出入的问题。 社会事业 1982年新建配电室一处,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使全村100%以上的农户通电。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建立了人口学校,育龄妇女定期参加学习。安装电话的户达到80%以上,摩托车70多辆。对70岁以上老人、困难户、建国以前的老党员按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进行补助。 联系电话 86-0532-86275677 |
侯家屯村 |
侯家屯 村庄由来 侯家屯村是在清朝中晚期,山西省洪同县侯姓先搬迁至山东昌邑侯镇定居。时隔不久,又从侯镇迁至高密县竹杆园街,以农为生。后雨水较大,连年洪涝,因而当地农业连年欠收,受生活所迫,又迁址于高密县叶屯(现在该村位置)定居下来。数十年后,繁衍成村,故得名侯家屯村。 政区人口 侯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西2公里为诸诚地域,偏北2.5公里为高密地域,为胶、诸、高三市接壤(交界)之地。原有土地66.6公顷,现有土地56.5公顷。2005年底,全村共113户,380人。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粮食亩产只有七、八十公斤,到1975粮食亩产达到180公斤。1961年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筑成大小堤坝8座,截蓄水总量达四百五十万多立方米,保证了村民农作物的收成,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三产业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变化。现在常年专营成衣户两家,专搞运输户的两家,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近年来,全村以家禽(畜)饲养为龙头的养殖业正迅猛发展。到2005年,发展饲养专业户4人,其中蛋鸡大户两个,现共饲养蛋鸡达5000多只,年收入可达6.7万元,另外还有养猪户、养羊户、养牛户等,使全村的饲养业成为农家经济增收的主渠道。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民住房百分之百为土房子,整个村落破烂不堪。建国后,自70年代,对整个村庄的布局重新进行了统一规划,翻、建新房达到了整齐一致。进入90年代,对村里的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硬化和美化。村民翻新、建房一律达到了百分之百砖瓦、钢筋、水泥结构。现人均住房面积达4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 1968年村里改建村级民办小学一处,校舍共12间,占地达3000多平方米。保证了附近村庄的小学儿童入学普及和毕业率均为100%,真正解决了历史上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1984年冬,投入4万多元,使全村群众用上照明电,结束祖祖辈辈点灯熬油度日月的历史。1991年春,投资20000多元,为农户装上了自来水,摆脱了人们日常挑水打担的落后面貌。2005年,全村有电视机100余台,其中彩显电视70多台,电话装机近70部,各种农用车60辆,摩托车50辆,还有现代化的高档组合音响、VCD、DVD以及电冰箱(柜),洗衣机等名牌家电,也纷纷进入了该村家庭。 联系电话 86-0532-86275258 |
邱家屯村 |
邱家屯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邱姓从高密县邱家大村移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邱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为诸城、高密、胶州三县交界点。2005年底,全村共202户678人,耕地面积1250亩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只有八九十公斤,1976年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为解决粮食产量低的问题,先后建起平塘2座、塘坝10座,从根本上解决了浇地缺水的困难,使全村80%的农田能旱涝保丰收,经济收入连年递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三产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全村养鸡专业户6户,养猪专业户5户,运输加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1982年又投资1万元建起了可浇地200亩的龙眼泉大口井,使靠天吃饭的农民种上了旱涝保丰收的丰产田。1985年人均收入400元,1998年,投资2万元新建塘坝一座,可浇地250亩。调整种植结构,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使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社会事业 1981年村投入5万元拉上了照明电,使全村100%的户告别了点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8年,投资5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使全村村民吃上了卫生、放心、甘甜的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6270528 |
天台寺村 |
天台寺村 村居由来 相传赵姓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县移民至此建村,因崇奉佛教天台宗,设寺名天台寺,沿为村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2005年底,全村共有425户,总人口1487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72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55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粮6202公斤,粮食总产量1101吨,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83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75698 |
小寺村 |
小寺村 村庄由来 小寺村原与天台寺为一个村。1947年从天台寺分离出来,称为小寺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东临马家,西靠天台寺,南临崔家、孙家,西北与邱家屯接界。2005年底,全村共90户,288人。 经济状况 1995年,在村东北沟筑起三座大坝,解决了灌溉和南北交通问题,东北沟崖种植的农作物增产20%以上,粮食达到了亩产量1000公斤以上。1997年在北赵家地东头挖了第一个平塘。为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又选取了赵家地东头开始挖掘第二个平塘,发展蔬菜大棚和养殖业,效益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从崂山区、莱阳、栖霞、平度、胶南等地区引进了高优特品种,有草莓、林果等,取得了经济成倍增长的效果。同时又启动了个体工商户两个、油坊8座、林果近百亩、养殖大户5个、蔬菜大棚20多个、在外地经商大户3个。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9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0多万元。 社会事业 1979年春,投资1万多元供上了电,解决了照明用电的问题。1984年,投资1.2万多元在村西头(芳湾)挖了一口大口井并铺设管道,安装了自来水设备,从此小寺村民喝上了自来水。1995年,投资3.5万多元建成起了六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设支部村委办公室、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保健、人口之家、老年活动室等各种活动场所,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定的基石。 联系电话 86-0532-86275156 |
河西庄村 |
河西庄 村庄由来 据历史记载在明朝就已形成村落,原名叫貔子窝,今名“河西庄”。根据靠胶河地段以西500米处而得名。 政区人口 河西庄位于胶州市铺集镇驻地南2.5公里,北靠彭家庄,南靠罗家村,东靠胶河,西靠团埠子,隶属胶州市铺集镇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60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公顷。2005年底,全村共有198户,总人口665人。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00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7万元,人均纯收入3380元。1976年,成立木业加工组一处,为该村第一项副业。1994年,将荒滩300多亩,改造成经济林。2002年,用水泥件护南河北坡1000平方米。2003年,建提水站一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铺设地下管道总长2250米。1994年至2003年,发展桃园600亩。2005年,从青岛引进海梦园大酒店有限公司,座落在村西300米处,占地513亩,做为高效农牧商品一条龙示范基地。同年,从胶州市引进市种子公司,座落在村西1500米处,占地89亩,作为培育良种示范基地。2006年,使用砖、水泥在村中心大街南北街西侧建排水沟一条,长400米,宽1米。 村庄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数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土坯房逐步变为砖石结构,70年代后期,注重村庄整体规划。翻房都达到整齐规划,街道笔直。进入90年代,逐步对村庄进行道路硬化、绿化、美化。1994年,规划村中道路,填平村中水沟,动用土方3600立方米。2005年,市公路局用水泥、石子、沙等铺设宽6米的村中心大街一条。 社会事业 1976年,建变压室1处,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全村90%农户通电。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福利不断提高。80年代村民用上自来水,学生考入大学,入校时村里补贴车费,并发放奖品一宗。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的提留全部由集体负担。对病灾户实行照顾,对予超70岁的男女老人的费用全免。全村实现了少有教,老有养,贫有扶,难有帮。在村庄精神文明中开展创建“五好家庭”活动。1994年,建起幼儿园一处,园内教学及活动设施配套齐全,幼儿教师均具有幼师中专学历,全村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全村电话90部,电视机170台,60%的户拉上有线电视,机动车80辆,各种摩托车50辆。1994年被铺集镇党委、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2003年被铺集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5年被铺集镇政府授予“创建平安铺集”先进村庄。2005年被铺集镇政府授予“发展林业生产”先进村庄。2005年被铺集镇党委政府授予“发展高效农业”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50306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