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井镇位于诸暨市南面浦阳江畔,距市中心9公里,市南公路、浙赣铁路、金杭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镇总面积51.92平方公里,总人口33394人,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作为农业重镇,近年来,重抓龙头培育和基地发展,走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现有国伟禽业公司、康霞珍珠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伟禽业公司被评为绍兴市农业龙头企业,其下属种鸭场被列为浙江省绍鸭原种场;有专业农业合作社8家,其中,淀荡畈农机合作社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之一,所属基地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基地和浙江省五个示范点之一;拥有蔬菜(大棚)、苗木花卉、水果等各类效益农业基地6500多亩,其中规模在200亩以上的基地13个。
2008年,王家井镇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创新,富民惠民”工作目标,立足建设城郊型经济强镇,积极推动工业集聚点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步伐,努力构建和谐镇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52万人 | 51.29平方公里 | 330681114 | 312000 | 0575 | 查看 王家井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凤仪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凤仪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南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新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宜联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宜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
霞中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霞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五中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五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塘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山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和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三和村谷歌卫星地图 |
箬山下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箬山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千秋桥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千秋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后陈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后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凉风洞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凉风洞村谷歌卫星地图 |
淀荡畈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淀荡畈村谷歌卫星地图 |
祝家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祝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桥头黄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桥头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外陈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外陈村谷歌卫星地图 |
王家井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王家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合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新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图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新图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旭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新旭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沿江新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沿江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沿山新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沿山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洋湖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洋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关湖村 | ·诸暨旅游·诸暨特产·诸暨十大特产·诸暨十景·诸暨名人·诸暨 | 0 |
---- |
查看 关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暨阳街道 |
暨阳街道,自唐以来,历代均为州治、县治所在,建国后设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2001年11月区划调整中撤镇改为暨阳街道。 暨阳街道交通便捷,浙赣铁路、绍大线、诸东线、浦阳江穿境而过。区域面积82.4平方公里,辖4个驻村指导分中心,2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15个社区,常住人口17.91万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57.98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88元。 街道先后荣获“浙江省创建文明街道先进单位”、“浙江省-人民防线建设工作优秀单位”、“浙江省体育先进街道”、“绍兴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绍兴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乡镇(街道)”、“绍兴市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防范和处理-问题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卫生强镇(街道)”、“绍兴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平安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平安乡镇(街道)”、“绍兴市禁毒工作先进乡镇(街道)”等荣誉称号。 街道现有工业企业1965家,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93家,市级规模企业15家,市级苗子企业12家。2010年街道全年新批技改项目26只,结转项目12只,完成技改投资额10亿元;积极抓好投资500万元的城南农贸市场、投资2000余万元的南门农贸市场等的改造提升;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进度,目前已有8家企业落实土地并进场施工,有2家企业已竣工投产,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园;街道10年全年完成协议外资2900万美元,实到外资1650万美元,实到市外境内资金4.8亿元,全年完成自营出口9亿美元。农业特色街道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4亿元。三产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全年完成第三产业产值176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做好投资4000余万元的安平小学新建工作。民政优抚进一步加强,加大对-的保护力度,深化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寄养工作;0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街道参保率达100%;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近13000人享受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5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数6580人。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基础档案,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17个社区撤并调整为15个社区,整合社区党建资源,深化社区大党建格局,开展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活动,与178个共建单位签订了“契约化”共建协议;扎实开展“礼行暨阳”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资源,精心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深入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增强市民的道德素养,整体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
浣东街道 |
浣东街道成立于2001年11月,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和1个社区,区域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970亩,其中水田29866亩,旱地4103亩,人口46479人。 浣东位于诸暨城市的东大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31省道绍大线贯穿全境,诸暨-温州永嘉和诸暨-绍兴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 浣东的工业主要以刺绣机制造、水泥建材、五金机械、服装等产业为主。三产主要以建筑装潢材料市场、家具市场、汽车专业市场等为主。2009年,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61亿元,工业总产值53.38亿元,财政总收入2.21亿元,自营出口总额1.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70.78万美元,实到外资576.46万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558元。现拥有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9家,市级工业规模企业1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只,国家免检产品3只,浙江省名牌产品6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只。 街道先后获得“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级动物防疫工作示范镇乡(街道)”、“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经济强镇”、“绍兴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文化示范街道”、“绍兴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先进集体”、“诸暨市五好镇乡党委”、“诸暨市级档案工作示范镇乡(街道)”等荣誉称号。 浣东的电脑绣花机制造业,已形成了从配件生产到整机组装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全街道现有大小绣花机企业近150家,年产各类电脑绣花机4万余台,占全国电脑绣花机产量的50%强,产品出口中东、非洲、亚洲、香港、欧美等地区,电脑刺绣设备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脑绣花机生产基地。 以城郊型农业为主的浣东农业享有盛誉。桃、梨、杨梅、红心李、银杏等干水果基地面积达10000多亩。绿色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十分丰富,珍珠养殖水面近万亩,街道现拥有百亩以上农业基地20多个。 浣东街道作为城东的新兴商贸居住区,第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拥有品种齐全的的家私专业市场-兴达家居市场、木材市场;富润-菲达汽车城、广本汽车4S店、中大福特汽车4S店等汽车专业市场(专卖店)位于绍大线两侧,成为购车族的理想选择之地。福田花园、阳光花园、步升花园、明珠花园等高档居住小区均位于街道境内,环境优美,为街道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浣东街道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街道现有小学7家,浣东初中、诸暨中学暨阳分校座落于此,拥有一大批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和绍兴市教育强镇(街道)。职业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实验职中和轻工技校分别是国家级和省级示范职校,每年都有大量人才输入高校,走向社会。 |
陶朱街道 |
陶朱街道地理位置优越,设有浙赣铁路客运站和货运站及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口。总区域面积94.98平方公里,调整后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常住人口51884人。2010年陶朱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8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财政收入总收入4.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712元。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街道共有市级工业规模企业30家,500万元以上工业规模企业118家,贡缎块状产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已建各类农业特色基地和养殖业基地110个,以蔬菜、茶叶、水面珍珠养殖、花卉苗木、水果等品种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000 余亩,农业龙头企业5家,其中市级苗子企业2家。新建林业科技示范点180亩,完成国家级高标准平原绿化和绍兴市百家庭院绿化达标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马村畈被评为国家一级节水灌溉园区。 第三产业潜力涌现。随着铁路改线移站工程的完成,货运站和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海越、润滑油公司、仓储中心等物流企业落户,三都贡缎市场、白门农贸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业、服务业发展基础基本形成。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努力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面完成村庄整容工程,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工程,共培训农民6880人,转移劳动力1100人;全面铺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农民参保率达97.65%,通过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
大唐镇 |
大唐镇位于西施故里诸暨市西南部,在杭金衢高速公路、03省道和31省道的交汇处。镇东与诸暨市经济开发区隔五泄江相望,镇南距斗岩风景区不足10公里,镇西与五泄风景区(省级)相联。区域优越,交通便捷。2001年,镇域面积53.8平方公里,辖38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7320人,其中户籍人口29320人,外来暂住人口28000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48173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9806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904万元,第二产业63359万元,第三产业27803万元,财政收入2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0元,市场成交额70亿元。大唐镇是浙江省经济百强、绍兴市社会综合实力三十强乡镇,被命名为全省首批乡镇工业(袜业)专业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曾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和浙江省人民0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卫生镇和浙江省“东海明珠”镇。 袜业是大唐镇的支柱产业。特别是从1999年和2000年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袜业博览会后,大唐镇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袜业之乡、市场大镇。全镇拥有工业企业4273家,其中织袜企业3289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9亿元,实现销售45.6亿元,利税5.36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4.1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0.46%、19.52%和21.87%。其中大唐袜业经济产值、销售、利税、出0货值分别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84.71%、84.21%、84.45%和91.22%。浙江大唐工业(袜业)专业区内的青山工业园区、轻纺袜业小区和大唐袜业特色工业园区等三个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生机勃勃。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移地新建、气势恢弘。2001年全镇经济实现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大唐袜业已是以大唐镇为中心的区域性经济实体,以轻纺原料、袜子、袜机、联托运和劳动力等五大市场为依托,以社会化合作、专业化分工为特征,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基本形成了织袜为主,轻纺原料生产、销售、印染和袜定型包装一条龙服务的经济格局,奠定了全国最大袜业生产基地的龙头地位。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镇有水田面积16022亩,山林面积39643亩,农业、水利投资500多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3127万元。. |
应店街镇 |
应店街镇位于诸暨市西北部。总面积117.97平方公里,16483户,48943人。辖57个村民委员会,14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应店街村距市区中心16公里。属诸暨西部低山丘陵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矿产有石煤、石灰石、黄铁矿、重晶石、磷矿及萤石等。 全镇已基本形成以纺织、建材、筛网为主体,医药、电子为新兴行业的较为合理的工业格局。现有各类企业5339家,浙江双鹰水泥总厂和诸暨市福利水泥厂为全市重点企业,全镇拥有各类织机18500余台,年产装饰布、贡缎布3.5亿米,实现产值27.7亿元,轻纺业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2%。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40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769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910万元,第二产业53390万元,第三产业14690万元,财政收入24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4元,进入诸暨市经济强镇行列。 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现有耕地面积23387亩,其中水田20778亩,农业总产值达14850万元,粮食以水稻为主,并有大麦、小麦等,粮食播种面积31612亩,产量12006吨,经济作物有茶叶、蚕茧、银杏、小木、毛竹、上纸、竹签、咸蕨菜、水煮笋等。畜牧业主要为生猪生产。 交通便利,省道杭金公路境内长度9.5公里,高峰时日流量达15000辆。有支线公路通三都、市区,镇上集市繁华,素有杭金线上“不夜镇”之称。有中心卫生院一家,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应店街镇中拥有学生2012人;小学8所,学生3470人,幼儿园7所,学生1340人。完小以上各学校建有图书馆、实验室、仪器室。 近几年,镇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云石公路、应紫公路,镇中教学楼、镇政府大楼、幸福水库大坝加高、凰桐江标准堤、集镇绿化小区、集镇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文体设施。镇区道路宽敞平坦,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3200万元完成全镇的农网改造,增加变电容量5300千伏。. |
次坞镇 |
次坞,本作茨坞。因当地有山名茨峰,早年坞中多生荆茨而得名。次坞镇东邻浦阳,南接应店街镇,西连富阳,北界杭州,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杭金公路和兴建中的杭金衢高速公路,03省道复线贯穿全镇。 次坞镇镇域面积97.2平方公里,辖3个管理处,5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39105人,其中非农人口1102人,暂住人口1200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31571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7355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9183万元,第二产业46759万元,第三产业17616万元,财政收入17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288元。次坞镇综合经济实力一直位居绍兴市三十强和诸暨市十强.先后被评为省星火示范镇、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累获省绿色小城镇、省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省“东海明珠”等殊荣,被列为诸暨市六大组群中心之一。全镇有工业企业4000余家,其中市级规模企业3家,市级苗子企业2家,形成以建材业为特色,包装、化工、机电、纺织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目前,集镇800亩和道口900亩工业园区正在积极规划兴建中,全镇有水田22911.7亩,山林80502亩。1800亩现代农业园区初具雏形。全面推进集镇“东移、北扩”规划,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公用设施不断完善,2001年投入1000万元,新建了次坞溪标准堤、秀松公园、停车场、次坞镇中等工程,对老街进行拆迁,修建花坛和草坪,并相继拓宽延长了邮电路、滨江路、次大路,占地400亩的集镇商品房已建成,新农贸市场、自来水厂正在积极筹建中。 全镇有各类学校27所,教师248人,在校学生5432人,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镇。农民生活质量进?步提高,自来水饮用全面普及,户户安装有线电视。群众文化蓬勃开展,有健美操、腰鼓队、秧歌队等业余文体队伍5支。初级卫生保健全面落实,医疗事业得到发展,有中心卫生院1家,床位20张,中级职称以上医技人员5人。民政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线对象得以落实。 次坞镇历史悠久,民风淳厚,人才辈出,集镇新楼林立,长10公里的次坞溪穿镇面过,显示了绿色掩映,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 |
店口镇 |
店口镇位于诸暨市北部,素有“五金之乡“称誉,总面积10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万,外来人口超5万,辖69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人口5万。店口镇水、陆、空交通便捷,距杭州市区、萧山国际机场不到40分钟路程,到杭金衢高速公路临浦互通口仅10分钟时间,浦阳江水道穿镇而过。店口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现代示范镇建设试点镇、浙江省136个中心集镇之一,全国重点镇之一,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一个镇乡级金融安全小区。 店口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诞生了宣侠父、冯文彬等一批当代名人。山水文化背景厚重,白塔湖风光旖旎,三江口水灯风俗悠远,久负盛名的杭坞山有着独特的旅游优势和深厚的佛学文化积淀,是休闲、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教育产业方兴未艾,湄池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海亮总校是省优秀民办学校。改革开放以来,店口人以实际行动创造了“创强争先、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店口精神,培育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了海亮集团、盾安集团、万安集团、虹娟集团、枫叶集团、三峰集团、露笑公司、壮太公司等一大批规模企业和3000多家中小型企业。 近年来,店口镇坚持“提升工业化,融入国际化,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89.644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2亿元,财政收入3.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008元。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最发达镇乡第6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2位。 今后,店口镇将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以“发展、建设、稳定”为工作主题,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竞争力工程,打造实力店口;建设店口现代新城,实施提升力工程,打造活力店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凝聚力工程,打造合力店口,为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实基础。. |
阮市镇 |
阮市镇位于诸暨北部,距市区28公里。总面积70.43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总人口35815人。 阮市是诸暨市粮食生产、珍珠养殖、渔业生产的重点镇之一,素称“鱼米之乡”,农、林、牧、副、渔均得到全面发展。全镇有耕地33732亩,其中水田30855亩,旱地2877亩,山林44553亩,茶园3051亩,花木4000余亩,国内生产总值476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945万元,第二产业30672万元,第三产业9067万元,人均纯收入8337元。2001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3亿元,粮食生产1497.7万公斤。全镇有10多个村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村一场的生产格局,主要产品有食用笋、板栗、黑梨、杨梅等。 全镇有各类企业2000多家,2个市级工业规模企业??浙江建培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中强纺织有限公司;一个市级苗子企业??诸暨市富浩轻纺有限公司;年产值500万元上的企业有17家;有车床2000多台,主要生产空调、水暖、汽车配件等;有各类织机4500台,围塘养蚌10500亩,初步形成了五金机械制造业、轻纺织造业、珍珠养殖业三大块状经济。2001年底,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97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8337元。 全镇有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8所,幼儿园25所,学生入学率达99.8%。有一所卫生总院,二所卫生分院,40个村级卫生保健站,有邮电所3个。. |
直埠镇 |
直埠镇位于诸暨市区北郊,距市中心10公里。诸姚公路、浙赣铁路南北贯通,浦阳江穿境而过。2001年,镇域面积58.3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 28264人,外来人口2600余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3491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3535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694万元,第二产业15882万元,第三产业10783万元,财政收入14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708元。 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227家(含个私),其中织机户717家,鞋业企业 436家,形成了以鞋业块状为特色,纺织、建材、机械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目前,镇鞋业工业小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全镇共有水田28011亩,山林39465亩,水面6843亩,朱公湖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达5000亩,两大农业龙头企业直下名优水果基地和乌义特种水产养殖场年产值分别达到30万元和65万元。 全镇有中学1所,完小4所,教师131人,在校学生2831人,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全面落实,医疗事业得到发展,有医院2家,医技人员48人。民政优抚进一步加强,228个最低生活保障线对象得以落实。. |
江藻镇 |
江藻镇位于诸暨市北部,距市中心16公里。总面积45.72平方公里,有10033户,28357人,辖34个村民委员会,62个自然村,东西浦阳江自南而北流进江藻镇,通行航道11.5公里,诸湄公路贯穿全镇,长3.3公里,水陆交通便捷。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2257万元,国民生产总值3411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351万元,第二产业14299万元,第三产业8464万,农民人均收入6211元。. |
山下湖镇 |
山下湖镇是闻名全国的珍珠之乡,位于诸暨市东北部,全镇总面积42.56平方公里,总人口30448人,有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乡”、“浙江省级科技星火示范镇”、“浙江省教育强镇”等荣誉。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8.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财政总收入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0元。山下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贸易中心。2004年珍珠养殖面积突破35万亩,加工产值超过40亿元,年产珍珠总量占全国的60%强。镇内的诸暨珍珠市场,总占地65亩,总投资3500万元,内设精品房100间,交易摊位1000余个,2004年实现成交额14.7亿元,其中自营出口8000万美元,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珍珠、珍珠饰品专业市场”。总规划占地1500亩的山下湖珍珠加工特色工业园区,是省批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占地350亩的园区一期已基本建成,占地1150亩的园区二期建设也完成项目论证,现已全面启动建设,先后投入5875万元,基本完成了园区内的水、电、路、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园区建设后,将达到年加工珍珠400吨、首饰2000万件、工艺品150万件、珍珠粉胶囊80吨的加工能力。2004年11月18日??20日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珍珠节,进一步挖掘和推广了珍珠文化,提升了珍珠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张力。并在节会上推出了国际珠宝城的建设项目,规划总占地86公顷,总投资十亿元。面临更具挑战的未来,立志把山下湖建成国际淡水珍珠加工、贸易中心的珠乡人民热忱欢迎社会名界友人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
枫桥镇 |
枫桥以枫溪得名,枫溪是一条风光绮丽的山溪,上源有二,东源黄檀溪,西源白水溪。二源在枫桥镇南大竺园附近会合,始名枫溪。隋朝时,曾在枫溪渡口架桥建驿站,称之为枫桥和枫桥驿,枫桥地名即由此来。枫桥历史悠久,行政职能优势明显。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枫桥先民就在枫桥江两岸繁衍生息;越国前期曾于此建都;南宋孝宗乾道8年(1172年),一度为义安县治,义安县不仅仅为原枫桥区属范围,还包括了湄池、江藻一带,因此,枫桥是当时的地域中心,商贾云集之地,形成了繁华一时的三里长街。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辛弃疾曾于此申置东尉司;元设巡检司;明为驿辅;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设枫桥镇;民国元年(1912年)设枫桥乡;1932年,枫桥曾修建小铁路,使得枫桥的集市贸易十分兴旺。1949年解放后枫桥一直是镇、乡、公社、区所在地。是诸暨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枫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枫桥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由来已久,蔚然成风,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东海文化明珠镇。宋元时期的藏书楼就被时人誉为"越中之冠"。仅宋元明清四朝,枫桥有进士35人,举人68人。历代名人辈出,孕育了王冕、杨维桢、陈洪绶、汪寿华、何燮侯、梁焕木等一大批人才,"枫桥三贤"更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而在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社会教育更具特色,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求学氛围,较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使枫桥更添内涵,发展后劲更足。. |
赵家镇 |
赵家镇位于诸暨市东北部,会稽山脉西麓,东与绍兴县、嵊州市接壤,距绍兴市和诸暨市中心均为25公里,诸嵊公路穿镇而过,与绍大公路相连,镇域面积96.44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4105万。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2486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8775万元,其中第一产值8802万元,第二产值14299万元,第三产值5674万元,财政收入11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4元。赵家镇先后荣获“香榧之乡”、“绍兴市首批小康镇”、“浙江省教育强镇”等称号。 赵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是著名“枫桥香榧”的主产地,香榧产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香榧产业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1年底全镇已有香榧林基地10663亩,干果年产量达110万斤,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广东等大城市,在东南亚一带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赵家镇积极引导榧农精心包装,打响香榧品牌,现有“冠军”、“老何”、“枫桥”等注册商标。 近几年来,轻纺业迅速崛起,成为赵家镇工业经济主导,到2001年底,全镇已有织机3890台。轻纺业崛起的同时带动了服装业的发展,全镇现有较大规模的服装厂三家,其中达亨制衣有限公司在1999年已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在非洲博茨瓦纳、加纳等国成立分公司,是诸暨市“苗子”企业,自营出口态势良好。诸暨市冠军食品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加工、销售香榧为主的农业企业。2000、2001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十佳农业龙头企业。此外还有注塑、五金、矿山、地毯等私营企业。矿产有叶腊石、高岭土等。 全镇高标准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9年被浙江省教委命名为教育强镇。2001年,有现代化初中1所,完小8所,学生4600余人,教职工140余人,中心幼儿园1所,为绍兴市级样板幼儿园,投资300万元的东溪完小正在建造中。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来水已全面普及,村村通了光缆有线电视和电话。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舞龙队、铜管乐队、腰鼓队等业余文体队伍5支,花明泉村的拳术名躁一方。镇卫生院为省级文明单位,初级卫生保健全面落实,医疗事业得到发展。民政优抚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以落实。. |
马剑镇 |
马剑镇 马剑镇位于诸暨的最西端,驻村马剑村,距市区32公里,与富阳、桐庐、浦江三县市相交,属丘陵山区。全镇区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共有人口19989人。近年来,马剑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一镇几品,一村一品的农业新格局。总耕地面积10797亩,其中水田9070亩;茶园面积4659亩,板栗4000亩,银杏2000亩,竹笋两用林3200亩,山林面积达141671亩,其中毛竹17296亩。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182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197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540万元,第二产业3508万元,第三产业39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50元。马剑镇有学校9所,卫生机构l0个。工业有诸暨汽车机械配件厂、仁头酒厂、良顺服装厂等骨干企业,并有织布、织袜、贡缎生产及竹木制品加工等企业。. 马剑镇是典型的的山区乡镇,林业资源丰富,拥有12.5万亩山林。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现有"云剑"名茶基地7500多亩,板栗基地2000多亩,银杏基地1000多亩,竹笋两用林5000多亩,芦笋500多亩,效益农业已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云剑"名茶是马剑镇的拳头产品,2000年通过有机茶质量认证,在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2004年被评为“国家无公害产品”、“省级绿色产品”、“绍兴市绿色产品”,2005年通过IS2000认证,2006年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不断改进内外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成立云剑茶叶专业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现年产1500担,产值2580万元。 |
五泄镇 |
五泄镇位于诸暨西部,距市区15公里,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国家级旅游景点??五泄风景区。2001年镇域面积39.3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5469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6383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86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731万元,第二产业8746万元,第三产业7159万元。财政收入3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068元,获得“绍兴市首批小康乡镇”荣誉称号。五泄镇多山少田,属半山区,素有“银杏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利用紧邻五泄风景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到目前为止,全镇连片种植银杏已达2000亩;同时积极发展旅游茶生产,已开发名茶基地500亩,举办各种培训班,发动茶农外出参观学习,促使名茶生产上档次。目前,所产的旅游用茶以其无污染,品质独特而进入到景区的各大宾馆饭店,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现代农业园区35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100亩,至2001年,全镇已发展各种种植、养殖基地20多个。全镇工业经济受大唐、草塔轻纺业的辐射影响,已形成以织袜、织布等轻纺产业为主,其它轻纺相关及特色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至2001年末,全镇共有布机3000台,袜机及橡筋机5000台;同时切实加大技改力度,鼓励引导袜业生产企业打品牌、创名牌,努力提高五泄袜业的整体水平。全镇已有袜业注册商12个,其中“嘉梦依”袜业商标被评为诸暨市著名商标。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4 所,在校学生1434人,专职教师71人,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绍兴市示范幼儿园,镇中荣获绍兴市治安安全单位、诸暨市文明学校、诸暨市先进团总支等称号。自来水饮用全面普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有舞龙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业余文体队伍,全镇水泥球场普及率达80%,被评为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初级卫生保健全面落实。全镇有卫生机构3家,卫生技术人员17人。民政优抚进一步加强,五泄敬老院被评为绍兴市三级敬老院,落实57个最低生活保障线对象。. |
陈宅镇 |
陈宅镇地处诸暨东南部,距市区中心25公里,省道诸东线穿镇而过,交通便捷;正常水面330亩、总库容1.027亿立方米的省大型水库----石壁水库在其境内。陈宅镇辖34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有7296户,21249人。总面积78.93平方公里,山林91279亩,耕地11930亩。现有企业886家,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8家,以服装、建材、纺织业为主。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625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2187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853万元,第二产值6606万元,第三产值27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578元。 陈宅镇素有“服装之乡”、“建材之乡”之称。服装业起步较早,现有服装企业31家,其中大雁服装厂、鸿达制衣厂为服装重点骨干企业。陈宅镇蕴含丰富的铅锌、萤石、长石、云母、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为建材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双龙建材有限公司、明珠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马赛克质优价廉,畅销省内外。 陈宅镇坚持发展效益农业,已开发农业基地6000多亩,以种植板栗、银杏、香榧、青梅等为主;建立了石壁水库上千亩水土保持林基地和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全镇已初步形成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格局,并在引进推广新产品上迈开了步子。种植业以茶叶、蚕桑、板栗、香榧等为主,其中茶叶3700亩,板栗4000亩,香榧500亩,青梅等水果基地1000亩,并开发引进仙居蜜梨、奉化水竹、新西兰蜜思李、枫桥绿柿等10余个名优新品种。养殖业以猪、鸭、山鸡等为主,拥有千头外贸猪场1家,年产千只山鸡1家,年产千只鸭场3家,百亩养蚌基地1个。青水虾、美国蛙、獭兔等新品种已陆续开发养殖。加工业以名茶制作为主,现有乌牛早、迎霜、龙井等品种。同时,大力发展家庭工业,现有牵经车企业近30家,织机2500多台,纺织业蒸蒸日上,占全镇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陈宅镇历来重视教育,近年来共投入1200多万元改良教育的软硬环境,已形成“一镇四校”格局,通过“高普九”验收。卫生事业和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欣欣向荣,有卫生院、信用社各1个,程控电话已成网络,有线电视基本普及,文化广播电视站、粮站、集镇市场及保险代办所等配套设施完善。作为一个新兴集镇,陈宅在不断发展、前进。. |
草塔镇 |
草塔镇是诸暨市三大古镇之一,位于诸暨市西部,距市中心10.5公里。全镇面积为81平方公里,辖6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分4个农村管理处。总人口为45555万,其中居民3011人。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27792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622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659万元,第二产业42504万元,第三产业11068万元。财政收入23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433元。草塔镇先后多次获得“绍兴市综合实力三十强镇乡”、“浙江省教育先进乡镇”、“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等荣誉。 草塔交通便利,有03省道缘镇而过,合环公路贯穿集镇东西,在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将贯穿南北。 全镇有工业企业130家,其中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0多家,形成了以袜业、弹簧、建筑为主的三大块状经济结构。全镇拥有各类袜机15000余台,其中3000台是高档进口电脑袜机,并拥有象浙江文体袜厂、双双袜厂、亿文袜厂、开耀袜厂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轻纺企业,这些企业每日向市场提供各种高档袜子,产品远销东欧、西欧及全国各地市场。全镇现有弹簧生产企业20多家,生产出各种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弹簧达几千种。其中诸暨弹簧总厂生产的矩形模具弹簧填布了国内空白,诸暨市密封件弹簧厂的新产品被列为省科技星火计划项目。至2001年末共有亿文袜业、双双袜业等5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全年出口达100万美元。 全镇共有水田20304亩,山林71699亩,建立了新型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建立杂交高梁基地1000亩,发展银杏基地700多亩,开发云剑绿茶基地250亩,新建成250亩雷竹笋、500亩板栗、150亩南方苹果三大生产基地。 全镇有各类学校15所,教师244人,其中高学历教师占35%,中高级职称占40%,在校学生51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并实施高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2001年度被评为诸暨市教育工作先进镇乡。 作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绍兴市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单位的草塔镇,近年对群众文化体育更是常抓不懈。目前全镇建有篮球场70余个,其中50%以上为水泥灯光球场。. |
王家井镇 |
王家井镇位于诸暨市南面浦阳江畔,距市中心9公里,市南公路、浙赣铁路、金杭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镇总面积51.92平方公里,总人口33394人,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作为农业重镇,近年来,重抓龙头培育和基地发展,走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现有国伟禽业公司、康霞珍珠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伟禽业公司被评为绍兴市农业龙头企业,其下属种鸭场被列为浙江省绍鸭原种场;有专业农业合作社8家,其中,淀荡畈农机合作社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之一,所属基地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基地和浙江省五个示范点之一;拥有蔬菜(大棚)、苗木花卉、水果等各类效益农业基地6500多亩,其中规模在200亩以上的基地13个。 2008年,王家井镇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创新,富民惠民”工作目标,立足建设城郊型经济强镇,积极推动工业集聚点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步伐,努力构建和谐镇乡。 |
牌头镇 |
牌头地处诸暨西南部,北距诸暨市区14.5公里,南离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仅48公里,是诸暨的南大门,素有“婺越要冲”之称。全镇区域面积87.65平方公里,辖7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近6万(其中外来人口近万人),是一个历史古镇、交通重镇、经济强镇、教育名镇。 牌头是一个历史古镇,挟有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早在宋代相关文书中,就有了牌头的记载,并留下了不少古迹。镇东的越山,为吴越古战场,历史悠久。千年古刹越山寺,始建于唐代,名扬浙东。镇西的斗岩,素有“小泰山”之称,是五泄一浣江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道凝山、古汉墓葬群、江南第一天然大佛等名胜古迹。 牌头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杭金衢高速公路、杭金公路、浙赣铁路和浦阳江依次纵贯全镇,其中高速公路和浙赣铁路在牌头分别设有互通口和客货车站,便捷的交通进一步显现了区位的优越,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6大组群中心之一,全省136个中心镇中,牌头镇也榜上有名。 牌头镇又是重要的工业基地。过去,这里是二轻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历经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如今,化工、环保、橡胶、轻纺等支柱产业的优势日益明显,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7298万元,财政收入89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671元,综合实力跻身“诸暨市六强”、“绍兴市十八强”、“浙江省百强”。 牌头镇还是重要的文教中心。“耕读传家”和“同文”学风声誉浩荡,占地800多亩的集镇教育区气势恢宏,集聚了省重点中专绍兴农校、省二级重点中学牌头中学、省农业示范初中牌头镇中、省示范小学牌头镇小等一批现代化学校,尤其是牌头中学(前身为同文中学),因培养了张秋人、宣中华等我党早期活动家和学生领袖而声誉卓越。先后被评为“诸暨市教育先进镇乡”、“绍兴市教育综合实力强镇”、“省教育强镇”。 在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时,牌头镇狠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曾先后荣获“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镇”、“浙江省体育强镇”、“绍兴市文明镇”、“绍兴市卫生镇”、“绍兴市信访三无乡镇”等荣誉称号,镇党委先后被命名为绍兴市“六好党委”、绍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
同山镇 |
同山镇位于诸暨市西南部,属山区镇乡,南、西与浦江县相连,距市区中心35公里。2001年,镇域面积55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总户数8348户,人口23902人,其中非农人口628人,耕地面积9469亩,工农业总产值7819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8184万元,其中第一产值5059万元,第二产值10140万元,第三产值2985万元,财政收入5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 同山镇有工业企业10家,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6家,市级苗子企业1家。工业主要涉及服装、纺织、玩具、食品、化工等行业,当年税收超50万元的企业3家,其中超500万元的企业1家。2001年建立了里寿、布谷、沈宅等6个村级家庭工业园区,全镇新增袜机600台、布机360台。 同山镇有耕地面积9469亩,山林面积56629亩;农业以有机茶、樱桃、早竹笋、花木为代表的效益农业,成为同山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在南日、王家大门两村有绿剑茶基地1000亩,2001年粮经比例为61∶39。同山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各种水果品种在10种以上,有传统水果枇杷、樱桃、柿子等,也有近几年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红石榴、黄花梨、杨梅等。全镇果林面积4533亩,产量1476.5吨。一方特产??同山高粱酒,土称“秣秫烧”号称“江南茅台”,同山高梁酒以其独特的色、香、味成为诸暨的历史名酒。 镇内有市级风景名胜区??汤江岩风景名胜区。2001年,市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共投资50万元进行景区道路改造工程,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积极发展观光农业,逐步形成使外来游客在同山喝高粱酒、品绿剑茶、尝时鲜水果的旅游特色。位于镇西2公里的边氏宗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公元1896年), 2001年诸暨市文化局拨款17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2部,有线电视普及率为68.7%,自来水饮用全面普及。群众文化蓬勃开展,舞龙表演、篮球比赛、老年书画比赛普遍开展,卫生村、篮球村、绿化村等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全面落实,医疗事业得到发展,目前有医院3家,床位20张,医技人员20人。民政优抚进一步加强,197个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得以落实。. |
安华镇 |
安华镇地处浙江省诸暨、义乌、浦江三县(市)交界,为诸暨南大门,总面积61.83平方公里,辖4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人口3.49万。改革开放以来,安华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针纺业为龙头,机械、服装、玩具、印染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经济格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集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更趋完善,三产异常活跃。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9亿元,先后获得浙江省教育强镇、绍兴市首批小康镇乡、绍兴市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安华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浙赣铁路、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横贯全镇,属省内1小时和上海3小时经济圈区域。距杭金衢高速公路牌头、郑家坞二互通口各5公里,义乌小商品市场25公里。 安华镇历史悠久,胜迹众多。早在元末明初就已形成集镇。位于镇东的勾嵊山和镇西南的五指山、汤江岩、虎洞棚等风景区都是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去处,汤江岩西有著名的安华水库,山水互为辉映,更是夏日游人泛舟垂钓之胜地。 全镇有中小学校7所,在校学生3219人,通过了绍兴市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获得省教育强镇荣誉称号。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自来水饮用全面普及,实现村村通光缆、户户装有线电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活跃,有秧歌队、腰鼓队等业余文化队伍4支,成功争创了省级体育先进镇。民政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结对帮扶。 工业区介绍 安华镇工业区于2002年经诸暨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工业区,规划总面积1200亩,是安华镇招商引资的重要区域。工业区紧依安华集镇,直接以03省道作为对外交通。现工业区内已有各类企业62家,年工业销售收入10亿元,已基本形成针织、化纤、机械、服装等行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和产品高科技、市场国际化的新型工业区,赢得了越来越多投资商的青睐。投资热土,一本万利;开发宝地,无限商机。 经济特色 安华镇现有工业企业652家,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14家,市级规模企业1家,苗子企业3家,形成了以针纺业为龙头,机械、服装、玩具、印染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经济格局。精品袜业是安华镇的特色块状经济,现有袜业企业465家,进口电脑袜机3700台,与之相配套的化纤丝生产,印染、成品袜定型、包装等生产加工环节一应俱全,呈现以规模企业为龙头,千家万户生产,集团型发展的良好态势。 |
街亭镇 |
街亭镇位于诸暨市东南近郊,距市区5公里,属城郊结合部,镇域面积79.3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集镇位于诸暨旅游线西施故里风情区和东白山风景区中间位置,诸东公路穿镇而过,诸永高速设有互通口,陈蔡江、璜山江、开化江三江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工业化程度低,农业资源丰富。 街亭镇利用独特的城郊优势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大胆创新农业经济,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农业的突破口,提出“打造都市后花园”的发展战略。2005年投资20万元,邀请省林勘院编制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概念规划和“新胜农庄”、“珠龙湖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浮塘农业游憩园”3个详规,并成功引进了投资1900万元的濂溪山庄项目,以此来带动其他一些小而精的观光休闲项目建设。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使街亭成为都市郊野公园和城市绿谷,成为省内一流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镇。同时,政府积极引导扶持花木、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业种植户改良品种、自创品牌、扩大规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聚一切可聚之力,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工程,为街亭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10月,诸暨市第一个乡镇慈善会——街亭镇慈善会成立,筹集慈善捐款228万余元,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构建和谐街亭夯实了基础。. |
璜山镇 |
璜山镇位于诸暨市东南部,距市区18.5公里。境内群山连绵,形成大片丘陵地带。开化、龙泉两江随山流转,自南向北纵贯全境。交通便捷,公路分别与诸暨城区、嵊州、绍兴、东阳、义乌相通。璜山集镇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镇域面积为131.69平方公里,下辖55个行政村,2003年全镇总户数13381户,总人口达40363人。璜山镇是全市六大中心组群集镇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位于诸暨市第九位,是绍兴市30个强镇之一。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9283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26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200万元,第二产业47554万元,第三产业1350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760元。. |
岭北镇 |
岭北因地处东阳市西岘山大岭之北而称“岘北”,后称“岭北”。东、南接东阳市,西毗义乌市,北邻陈宅镇。镇域面积66平方公里,辖30个村民委员会,43个自然村,有4650户,13752人,外来务工500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6311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32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30万元,第二产业9453万元,第三产业2485万元,财政收入583万元,人均收入4834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0408万元,个体轻纺业蒸蒸日上,金融贷款余额1087万元,社会各项各业赢得了全面发展,2001年获得了诸暨市“六好乡镇党委”称号。 全镇工业企业(含个私)1550家,职工4800人,其中转制企业一家,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特色的格局,工业总产值61016万元,实现利税8522万元,产品销售率98%,资金利税率11%,成本费用利润率15%,全劳动生产率70%,轻纺、木雕出口创汇货值100万元。 全镇有水田3500亩,山林8000亩,农业总产值2097万元,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1300亩,产量600吨,总产量3900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重点构建了以药材业为主的开发性效益农业。全镇共种植各类药材面积近1000亩。“双清双建”工作成效显著,岭北江小河流三期工程验收合格,集镇范围环境卫生获得了改善。 科教文卫体进一步发展。2001年,全镇中小学校6所,教师90人。在校生1405人,中学入学率99.5%,小学入学率99.6%,巩固率95%,为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镇中易地新建工程启动。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村村安装了自来水,电视安装普及率达90%。医疗事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有医院1家,其中分院1家,计划生育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计划生育率97%。民政工作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对象得到了落实。. |
浬浦镇 |
浬浦镇位于诸暨市东南部,距市区中心18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人口21423万。省道诸东线和市道诸陈公路、?舞公路穿越境内。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940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9000万元,其中第一产值3477万元,第二产值9728万元,第三产值57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825元。 浬浦镇已初步形成矿产、建材、轻纺、服装、电线电缆、印刷等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效益农业优势明显。全镇目前有优高农业基地15个,其中板栗2000多亩、食用笋250亩、高菜、黑李1500多亩、银杏800亩、早花生200亩。银杏、高菜、早花生为该镇的特色产品。 2004年,投资1500万元完成浬斯线境内道路长2.53公里加宽改造工程;新引进示范企业二家,投资总额700万元左右;启动年产值达15万吨的五美大理石矿和作业面积近40亩的陶姚沙资源开发;开展涉及4个村、作业面积达2000余亩的3只土地整理项目,完成梅西、盘山两个村总长1公里的标准堤建设;按时保质完成浬斯线改道(浬浦段)工程,配合做好陈蔡水库引水工程、500千伏高架线、诸永高速公路的政策处理工作;完成涉及7个村、总长约8.1公里、投资约417万元的康庄工程项目。启动两个“111工程”村、三个村庄整容村的新农村建设;投资50万元,于十月份完成敬老院建设,实现“五老”人员的集中供养。. |
东白湖镇 |
东白湖镇位于诸暨市东南部,由原陈蔡镇、斯宅乡撤并后新建,距市中心18公里。镇域面积198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总人口37499人。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386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81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309 万元、第二产业14421万元、第三产业7420万元,财政收入16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21元。 全镇有工业企业657家(含个私),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13家,形成了以电容器、环保机械、冶金机械、藤器家具等为特色,纺织、制衣等多业并举为基础的产业格局。全镇耕地面积1163.67公顷,其中水田936.6公顷,山林面积15169公顷,盛产香榧、名茶、板栗、竹笋、小洋生、银杏、高山药材等名优特产。拥有香榧基地1200公顷,茶叶基地1333.3公顷,高山药材基地13公顷,板栗基地466.67公顷,全镇已有百亩以上基地27个,面积达300公顷,农业总产值8610万元,特色农业产值就占83%。 全镇有中小学校8所,教师155人,在校学生3110人。加强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加人口达75%以上。认真做好五保户集中供养,有31位老人入住东白湖敬老院。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297户377人,合计发放低保资金40.52万元。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自来水饮用全面普及,村村通有线电视、广播,程控电话达6000多门,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有医院2所,分院4所,社区服务点6个,床位20多张。. |
东和乡 |
东和乡位于诸暨市东南部,东邻陈蔡镇,南邻澧浦镇,西邻浣东街道,北邻枫桥镇,赵家镇。1956年为东和乡,1958年属枫桥公社,1961年设置东和公社,1983年复为东和乡,1992年金王、舞凤乡并入。总面积64.46平方公里,有8074户,23462人。辖40个村民委员会,82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东一村,距市区中心19公里。 地处诸暨东部低山丘陵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走马岗海拔835米,南部九峰山海拔373米,西部天马山海拔302米,北部石基坞岗海拔272米。河流左溪、右溪等经栎桥江入枫桥江。矿产有黄金、水晶、大理石及铜铅锌等。 东和乡现有桑园面积350亩,蚕茧产量居全市第一位。茶园面积达4234亩,名茶制作具有一定规模。已实施开发有机茶良种示范基地3000亩。近几年来,食用笋产量大幅度提高,上海、宁波、绍兴等地食用笋经销商云集该地,我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白哺鸡竹之乡"、绍兴市"象牙笋之乡"、诸暨市"食用笋之乡"、“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绍兴市绿色农产品基地”。2002年“玉芽”牌白哺鸡竹笋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绍兴市绿色农产品”、“诸暨市著名商标”,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又获“优质农产品奖”。东和食用笋以肉质饱满甜嫩的黄泥笋而闻名遐迩。还有松、杉、竹等用材林。有耕地面积12118亩,其中水田8654亩,旱地3464亩,2002年农业总产值0.61亿元。工业有诸暨市化学厂、工程塑料厂、金王纺织厂等企业。酿酒、建材、家具、五金、玻纤、轻纺等行业迅速崛起。2002年工业总产值5。3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4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045元。 东和乡交通便利,县道枫桥至嵊州谷来公路、澧舞公路、石砩至闹桥公路过境,交通网日益发达。有邮政代办所2处,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1996年开通光缆电话。有文化站、老年活动室。有学校9所,其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总数有2600人。设有卫生院3个,从事卫生技术人员数57人,医疗卫生事业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