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胶州市 >> 张应镇 >> 史家屯村

史家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史家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史家屯村简介

  史家屯
   政区人口    史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坐落在张应镇驻地偏西北3公里处,西与铺集镇南朱戈村接壤,北与小草泊村、西北与西官庄村、西南与赵家岭村、东南与张应村相邻。全村总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50亩。全村共有156户,510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四百年历史。因史姓立村,地居土阜而名。
   经济状况 建国前该村村民生活艰苦,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解放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在外打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60%。
   社会事业 1996年,全村80%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2002年至今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了90%以上,建立了学校,全村适龄儿童上学不用出村,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36339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1106 266000 0532 查看 史家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史家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史家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子山村

  王子山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道光年间。白姓父子从洛阳迁来立村,取望子山为村名,盼望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后演化为王子山。民间并有类似烽火戏诸侯故事性传说,不录。    政区人口    位于镇北端距驻地7.5公里处,东邻杜村镇,南靠王家兰,西接东青杨行,北毗高密市。2005年底,全村共82户,31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47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9278   

东张应村

  东张应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为唐代,无考。《增修胶志?古迹》对张应院报恩寺的记载:“寺中有古碑卧地。因地邻张应,故名张应院。寺为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建……”说明张应建于寺院之前。    民间讹传:明万历年间,曹文(今胶南市)张二风建祖茔于此,名张家茔,令佃户看守,繁聚成村,简村张茔,演化张应,无稽。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2005年,全村共有耕地1900亩,人口155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8764公顷,粮食总产量192.8吨。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98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132   

赵家岭村

  赵家岭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2.5公里处,南与周家小庄村为邻,西与里岔镇、铺集镇交界,北与西官庄、史家屯接壤,东与东、西张应、赵家庄、集南头、曲家庄等村交错比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645亩,其中耕地面积1240亩。全村共有135户,463口人。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年月不详),赵姓从云南迁来立村,村居岭地而名。    经济状况 赵家岭村历来以农业为主,靠种地生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对土地进行了全面改造,连片成方,耕种方便,先后挖平塘5个,大口井3眼,使三分之二地耕地基本能浇上一遍水,并解决了内涝,村民生活逐步好转。2000年,建起了养殖厂,2004年建织布厂。全村共有面包车2辆,农用车5辆,三轮车11辆,联合收割机1台,拖拉机8台,播种机7台,手扶车80台,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粮食总产量达375吨,单产280公斤。    村庄建设 对村容村貌进行整体规划,街道宽畅,房屋成排成行。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35%的户看上了有线电视,60%的户装上了电话,70%的老人投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00%的村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351   

史家屯村

  史家屯    政区人口    史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坐落在张应镇驻地偏西北3公里处,西与铺集镇南朱戈村接壤,北与小草泊村、西北与西官庄村、西南与赵家岭村、东南与张应村相邻。全村总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50亩。全村共有156户,510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四百年历史。因史姓立村,地居土阜而名。    经济状况 建国前该村村民生活艰苦,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解放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在外打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60%。    社会事业 1996年,全村80%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2002年至今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了90%以上,建立了学校,全村适龄儿童上学不用出村,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36339   

梁家庄村

  梁家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由梁廷有带领数户梁姓从小云南迁居,来此落户立村,取名梁家屯。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梁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东邻河流孟,南靠史家屯,西接小草泊,北毗西安家沟。2005年底,全村共196户,667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05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6205   

西官庄村

  西官庄    政区人口    西官庄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张应镇政府西北3.5公里处,南与里岔镇胡家村交界,西与大草泊村相邻,西北是朱戈刘村,北面是大朱戈村,东北是大河流村,东面是小草泊村,东南是史家屯和赵家岭村。全村共有土地2217亩,其中耕地面积1839亩。全村共有220户,739口人。    村庄由来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由管洪福从河南归德府迁来立村,取各管庄,后演化为“官”庄,以求发祥。1966年山洲水库移民,原艾山公社官庄移出50户至水库西崖,仍名官庄;1971年划归原张应公社,二村重名,遂将本村改为西官庄,以区别。    经济状况 西官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的生活困苦,解放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小麦亩产平均800斤左右。养殖、林业、手工业、纺织、矿泉水等项目逐步发展壮大。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都在企业里工作,利用下班时间忙农活,上班、农活两不耽误,从而大大增加了收入,村民生活幸福美满。全村有联合收割机3台,小型收割机6台。60%的农户买上了手扶农用车和拖拉机,90%以上的户有农机1台。全村基本实现了农业作业机械化。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了占地30多亩的西官庄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2年收到捐助款10万元,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村两委办公室、老年活动室、人口学校和幼儿园,扩修了村内两条街道,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的建设。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自2004年开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部分村民还自已入了养老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236195   

小草泊村

  小草泊村    政区人口    小草泊村位于胶州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南、东分别与史家屯和梁家屯接壤,西、北分别与西官庄和大河流村交界。全村土地面积2217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全村共152户,496人。    村庄由来 建村于清顺治年间。相传已有三百余载,为赵、彭、许等姓从城律迁至大河流,雍正年间又移到此地立村。因村北有十多里水泊,长满水草,故名草泊。因比大草泊村小,叫小草泊。    经济状况 小草泊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西瓜、大椒、花生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60吨,单产400公斤。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村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60台,农业汽车9台,挖掘机1台,播种机8台,联合收割机2台,脱粒机械3台,喷灌机械30台套,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私营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16家,客车2辆,运输车辆10辆。    社会事业 1983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1992年,新建18间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1996年筹资5万元重上了一套自来水设备。全村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历年来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18925   

大草泊村

  大草泊村    村庄由来 据大草泊村《张氏家谱》记载,张文义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河南省归德府夏夷县怪固墩村迁居此地立村。因当时是一片草洼地,遂为村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南面、西面分别与铺集镇的南朱戈村和谭家埠接壤,北面、东面与本镇的大朱戈和西官庄相邻。2005年,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全村共有230户,792口人。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地为主,以前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1971年村里买上了拖拉机。实行“两田制”后,基本上户户有了手扶拖拉机。全村有大型联合收割机5台,农用汽车3部,播种机10台,从耕种到收割、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在大朱戈落户后,全村80%的年轻人都到世原公司上班,年收入在万元左右。农业方面,实行科学种田,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71吨,单产476公斤。    社会事业 1981年,建设村幼儿园。1985年,在村西南部重建村小学。1990年,合并到小草泊学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村80%的老年人加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2002年全村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    联系电话 86-0532-86236236   

西青杨杭村

  西青杨杭村    村庄由来 村庄由来 建村于清顺治年间(年月不详),由宋姓立村,因座落在胶河支流无名河流西岸,当时此地青杨树成行成片,遂以此命村。后因“行”字为多音字,易混为xíng,遂演化为“杭”字。    政区人口    西青杨杭村位于张应镇西北部,北临高密市李家太洛,东邻东青杨杭村,南靠朱郭刘村,西临铺集镇石青沟村,全村总面积1584.4亩,其中耕地面积839亩。全村共156户,人口552人。    经济状况 西青杨杭村历史上就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村民艰难度日,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00万元,全村有轿车2辆,三轮车40辆,大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台,落户企业3家。    联系电话 86-0532-85218705   

东青杨杭村

  东青杨杭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清顺治年间(年月不详),由宋姓立村,因座落在胶河支流无名河流东岸,当时此地青杨树成行成片,遂以此命村。后因“行”字为多音字,易混为xíng,遂演化为“杭”字。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北12公里处,南与朱戈刘村接壤,西隔河与西青杨杭村为邻,北与高密市交界,东与闫家屯村为邻。全村面积2502亩,其中耕地面积895亩。全村共有188户,606人。    经济状况 东青杨杭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村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麦、谷子、大豆、花生、红薯等。蔬菜主要种植大白菜,水果以桃杏为主,梨柿子次之。2003年,全村粮食达到252吨。全村有大型拖拉机一台,小型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21台,农用三轮车7辆,农用汽车三辆,播种机4部,脱粒机4部,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7家,各种店铺9家,全村有运输24辆,全村经济总收入343万元,人均纯收入5711元。    社会事业 全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联系电话 86-0532-86239462   

东安家沟村

  东安家沟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南距张应镇驻地2.5公里,北距高山沟1.5公里,东距河流史0.5公里,西接西安家沟村。全村共210户,686人。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安永春从小云南迁至日照、高密,辗转至此,因地处丘陵沟坡,以姓氏加地形命村名。后发展为东西二村,此为东村。    经济状况 建国前农业生产落后,小麦亩产仅50-75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亩产达400-500公斤。全村有大型收割机一台,汽车十五辆,三轮车九辆,五零拖拉机一辆,其他中小拖拉机四十多辆,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16万公斤。全村已建成7处矿泉水厂,供胶州、胶南、诸城、高密等地饮用。还建有大型砖厂一个、加油站一处。全村经济总收入33万元,人均4800元。建成大型孵化厂一家。    社会事业 1998年,沥青公路通过本村中心,宽20米,已绿化,安装路灯,房屋街道整齐,四通八达,村前绿化面积1300余平方米,绿树成荫,2002年全村拉上有线电视,2004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6237383   

王家兰村

  王家兰村    村庄由来 传说明末清初(年月不详),由王福忠、王福善兄弟立村,取名益胜庄。由于白姓在王子山建庙,群众迷信,认为破坏了本村风水,遂将益胜庄改为王家栏,以示拦住王子山的发展。后演化为王家兰。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北8公里处,东与杜村镇城献村接壤,西靠大朱戈工业园,北靠王子山村,南靠朱诸公路,全村耕地面积430亩,共有70户,243人。    经济状况 王家兰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村民过着困苦的日子,无米下锅,无衣蔽体。建国后,村民生活有了好转,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有了大大提高,现在种植业、养殖业同时发展,种植的经济作物亩产达到千元以上。全村有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台,小型拖拉机3台,小型收割机3台,播种机3台,手扶拖拉机16台,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联系电话 86-0532-86239161   

西安家沟村

  西安家沟村    村庄由来 据西安家沟村《安氏家谱》记载:安公科解元官,至监察御史,原居住高密城张家港,故后葬于离高密城六十五里处,即现在的东安家沟东园。御史母领其二子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到安家沟定居,长子叫安东河,次子叫安东泉。两儿分家后,长子居沟西,次子居沟东,后演变成两个自然村,即现在的西安家沟和东安家沟。    政区人口    西安家沟村位于胶州市的西南部,张应镇驻地北2.5公里处,东与东安家沟接壤,西北与大河流村相邻,北与高山沟村相邻。全村总面积3386亩,其中耕地1954亩。    经济状况 西安家沟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60吨,亩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4台,中小型拖拉机10台,手扶车96台,农用运输车16台,大型运输车3台,客运车一部,播种机5台,收割机4台,脱粒机5台,从耕种到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3家,商店3家,全村大小运输车(包括农用三轮)26部,全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收入5188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有私人轿车5辆,电脑联网3户,全村56%以上的老年人投入了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80%的农业人口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朱郭刘村

  朱郭刘    村庄由来 据《刘氏家谱》记载,始祖刘福于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从江南码山县(今安微省)大刘家村迁至诸城北乡逄哥庄安居(今高密市注沟镇)。后又迁高密市城律村安居,其中有兄弟二人南迁,弟弟刘从虎落户大河流村,哥哥刘从龙则落户此地,当时,村名朱郭沟。后来刘氏逐渐繁衍壮大,改村名为朱郭刘。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张应镇西北部,距镇驻地10公里,东邻大朱郭村;南接大草泊村;西邻铺集镇巩家庄村;北与东、西青杨杭村接壤。2005年底,全村总面积5178亩,其中耕地面积2572亩。全村402户,人口1517人。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全村有纺织、机械、面粉、铝铪金门窗等个体私营企业12家,饭店、商店各种店铺16家,家庭私有轿车10辆,面包车12辆,农用汽车14辆,大型联合收割机4台,共它农业机械40台,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800多名青壮劳力在企业上班,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收入5800元。成立了朱郭刘村集贸市场,农历逢四、九集日,促进了村庄经济发展,也方便了群众生活。    村庄建设 1986年以前,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穿村而过,村中心被河道冲毁,地形高低不平,没有一条正规道路,房屋破旧错落不齐,严重制约村庄发展。1986年春,对村内重新规划,修建村中心大街长1000米,宽20米,重新规划住宅区,户均占地279平方米,现已全部完成旧村改造,彻底改善了村容村貌。    社会事业 1980年在村东新建朱郭刘小学,新建校舍20间。2001年撤校合并到青岛世原希望小学。全村有10户家庭电脑入网,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有保障。2004年被胶州市评为“五星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239153   

大河流村

  大河流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刘乙贯从高密城律迁来立村,村内有泉,水清而旺,长流不止,因而命村叫“大河流”,以示流传万世兴旺发达。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离张应镇驻地6公里。村西是工业集聚区,村后是胶诸公路,北邻大朱戈村和王子山村,东邻高山沟村及安家沟村,南靠梁家屯村,西邻小草泊村。全村版图面积6400余亩,耕地面积4300亩。全村共670户,2200人。    经济状况 200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822吨,亩产355公斤,村经济总收入1855万元,人均纯收入4302元,农业机械化有了提高,全村有大型拖拉机6台,大中型收割机7台,农用汽车8部,小型拖拉机和其它机动车300多台,客运车9部,各种轿车20多辆,村内有韩国金井鞋业有限公司,青岛祥宇橡胶有限公司;世友鞋业有限公司,青岛润泽皮衣厂、织布厂、编织袋厂、加油站、汽修液压厂制冷有限公司等各种企业60余家,各业兴隆,增加全村经济收入,每年上交国家利税3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70年,在村前建新学校一处,占地50亩,教室56间,有高中、初中、小学。后只剩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239403   

大朱郭村

  大朱郭村    村庄由来 据大朱郭村《张氏谱》记载,张姓始祖张文义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河南省夏邑县草谷墩(也称怪谷墩)村逃荒迁至此地落户建村。用三国时诸葛亮的谐音命村“朱郭”,转借诸葛亮又称“卧龙”曾居卧龙岗之意,以示村庄之吉祥。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南面与小草泊村、西官庄村和大草泊村交界,东南与大河流村接壤,东北面与王子山村交界,东面与杜村镇城献村为邻,北面与山东省高密市李家营镇姚家屯村接壤,西北面与阎家屯村交界,西面与朱郭刘村为邻。2005年底,全村占地面积8708.7亩,其中耕地面积3400亩,全村共有721户,2529口人。    经济状况 大朱戈铁木厂,始建于1957年8月,主要产品是风箱等木器产品,1959年春,由胶县机械局出资赞助搬迁到大朱戈村南(现大朱戈织布厂内),同时将企业变为集体所有制,并更名为大朱戈机械厂。1978年被青岛锅炉辅机厂兼并,原企业正式职工调入青岛锅炉铺机厂,其它临时工人被张应人民公社接管。同年建立青岛市第十一织布厂,1999年企业改制,变为私营企业,改为青岛万美达纺织有限公司,现在有职工500人,产值5000万元,利税400万元。1994年7月,韩国独资企业——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落户大朱戈。公司占地113亩,现有职工12000多名。年销售额达8亿元,年利税8000万元(约1000万美元)。村内建有大朱戈工业园,占地1113亩,是胶州市西南乡唯一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工业园,共有57家企业落户园内并投产,年产值142840万元,利税14259万元。其中胶州市最大的韩资企业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该工业园内。2005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7家,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有163家,全村有运输汽车56辆拖拉机197台,个人拥有轿车21辆,面包车26辆。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300多元。    社会事业 2002年,由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捐资赞助的青岛世原希望小学在世原公司北侧建成,建有高标准校舍69间,配有微机室等先进教学设施。为了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争取优异成绩,制定大朱郭村教育奖励政策。全村86%的老年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补助1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9068   

集南头村

  集南头村    村庄由来 传说明朝建村,年月无考。始建人刘金贞和翟清、翟玉兄弟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因座落张应集南头,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南,北与东张应村相邻,西北与西张应村、曲家庄村,东与寺西村、院后村相邻,南邻龙王庙,全村面积400亩,其中耕地面积362亩。2005年全村共有72户,总人口248人。    经济状况 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大多数农民依靠扛活为生,解放后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的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全村共有工程车2辆,轿车1辆,拖拉机3辆,手扶车30辆,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家户户拉上有线电视,安装电话,大部分人参加了养老保险,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9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2136   

寺前村

  寺前村    村庄由来 根据寺前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刘姓从云南迁来落户,因地处报恩寺前而得名。    政区人口    寺前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偏东南一公里处,西南与龙王庙村接壤,东与宋家庄为邻,北与寺西村为邻,全村面积2745.6亩,其中耕地1000亩。2005年,全村共有180户,580人。    经济状况 寺前村是半山半岭,建国前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1990年农村两田制调整后,粮食产量达到400万吨,单产3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3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8台,收割机2台,脱粒机1台,农用汽车3部,播种机5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3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家,饭店商店等7家,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50部,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3800多元,在一年内村民购买手扶车25台。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私家轿车5辆,全村60%以上的人投入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5%。    联系电话 86-0532-86231918   

寺西村

  寺西村    政区人口    寺西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东南0.5公里处,北邻院后村、南邻寺前村,东边是前小河崖村,西与东张应村为邻,全村面积576亩,其中耕地面积510亩。全村共有151户,370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五百年前(明朝)由张王二姓立村,因地处古刹报恩寺西,故名。    经济状况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寺西村发生很大变化,村民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0年,全村个体户发展到30多户,经济不断发展。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32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812   

院后村

  院后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州志》载:“张应院报恩寺……古之大刹……院有大银杏二株,皆十围;古的一株,扶疏参天……东邻艾山、南对珠山、西衬洋河……北枕峰岭,寺中有古碑卧地……为元至正元年建。”村在其后,因以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张应镇政府驻地东100米处,南与寺西村相邻,西与东张应村接壤,北是镇民营工业园,东为前小河崖村。全村面积1260亩,其中耕地面积860亩。全村共201户,640口人。    经济状况 院后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饱肚,衣不蔽体的贫困生活,不少人家-背乡离井,去闯关东。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科学种田,人均收入年年提高,2004年人均收入达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166   

曲家庄村

  曲家庄    政区人口    曲家庄村位于张应镇西部一公里外,南到于农村西与周家小庄,北与赵家庄村东与西张应村交界。2005年,全村面积280亩,耕地面积260亩。    村庄由来 据曲家庄村《曲氏家谱》记载,曲守风于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从江南砀山县(今属安徽省曲家庄)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经济状况 曲家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建国后,村民生活步步好转,2004年粮食达到110吨,单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型机械3台,小型拖拉机6台,播种机2台,收割机1台,农耕收割运输脱粒基本实现机械化。2004年,全村有个体私营企业3家,大小运输车辆3辆,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社会事业 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全村总人数的40%以上,实现老有所养,2004年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的人数达到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231399   

赵家庄村

  赵家庄    政区人口    赵家庄位于胶州市的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1公里处,南与曲家庄接壤,西、北与赵家岭、周家小庄、梁家屯交界,东与西张应村为邻。全村占地面积约40亩地,可耕地700亩左右。全村共有140余户,人口不足500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相传为明朝(年月不详),赵作简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经济状况 赵家庄自古至今有一特色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那就是将芫荽种子生成芽卖,以此养家糊口。    社会事业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赵家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真正实现了少有所抚、老有所养。相信赵家庄的明天会更好。    联系电话 86-0532-   

西张应村

  西张应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五百余年(明朝)由赵姓立村。由于附近有个赵家庄,此村即叫河东赵家庄。因为它在张应集西边,1947年改名为西张应。    政区人口    西张应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0.5公里处,南与于家村相邻,西与曲家庄、赵家庄隔河相望,北靠营里路,东与东张应村相接。2005年,全村面积约1650亩,耕地面积1174亩。全村共165户,520人。    经济状况 西张应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村民生活很苦,80%户租地种,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解放后,生活渐渐好转。2003年,粮食总产达到800吨,单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03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62台,农用汽车1辆,联合收割机1台,播种机6台,从播种到收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03年,全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家,各种店铺4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0万元,人均收入42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的建设,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中心有老年活动室和门球场,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003年全村有家庭轿车和面包车6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378   

阎家屯村

  阎家屯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相传已有四百余年。因地处丘陵,阎姓立村,取《庄子?至乐》“生于陵屯”(屯做土埠解)之意命名。    政区人口    阎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北部8公里处,东南与大朱戈村接壤,西南与朱戈刘村接壤,西与东青杨杭村接壤,西北与高密市李家营镇李家太落村交界,东与王子山接壤。2005年底,全村面积1126亩,其中耕地647亩。全村共有56户,208口人。    经济状况 阎家屯村历来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家家户户都有小型拖拉机,从耕种到脱粒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95年,杰达养鸡场落户,带动了全村的养殖业,全村年养牛100多头,出栏60多头,养羊50多只,出栏30多只,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全村70%以上的村民投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 。    联系电话 86-0532-86239148   

臧家庄村

  臧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张应镇驻地东北角3公里处,南与洋河镇朱季村为界,西与本镇河流董村为邻,北与本镇大埠头村为邻,东与洋河镇邓家庄村为界,全村面积2152亩,其中耕地面积1268亩。2005年,全村共有210户,744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约在明初,臧忠明从山西省槐树底逃荒到此定居立村,原村座落在现村的东面,地处河崖,取名臧家利沟。后村址西迁,改名臧家庄。    经济状况 臧家庄人祖祖辈辈以种粮为生,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村民每亩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元,若遇灾年收入就更少,由于历史原因,出村没有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村民吃水靠肩挑人抬。为了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状况,充分利用好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有利条件,于2002年12月成功地引进了青岛福生公司、青岛亚是加公司、青岛佳元公司三家出口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村发展蔬菜基地。为种植好蔬菜,2002年成立了臧家庄蔬菜协会,并于2004年8月份进行了注册,蔬菜协会负责种植技术、管理等。全村现有蔬菜基地1000多亩,会员近200人,协会采取了“公司+基地+支部+农户”的订单农业,基地生产的蔬菜绝大数出口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协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实施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统一向会员提供绿色无公害肥料、环保无农残农药、优良品种等系列生产资料。统一使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种植的蔬菜全部配有《栽培记录卡》和《农药肥料使用登记卡》,播种的地块、品种、时间各个环节的生产 数据也都详细记录在卡,立卷归档,以便于实行质量和负责追溯,并定期对基地跟踪检测以确保蔬菜质量符合出口要求。2004年9月,基地生产的蔬菜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品认证,2004年共生产蔬菜3000多吨,村民收入200多万元,村管理费收入近2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3万元,人均纯收入5580元。    在村前新修防洪大坝1000米,争取国家资金近100万元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仅此一项就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500亩;投资5万元在村前新建大井两眼;投资4万元在村后、村内新建排水沟5条,使全村的土地旱能浇、涝能排。    村庄建设 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绝大多数村民都盖上新瓦房,有的还住上了楼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硬化了洋河崖至本村、安家沟北路面,村内路面正在硬化中,村西河桥正在动工修建。    社会事业 2004年村民拥有固定电话156部,移动电话178部,汽车20辆,三轮车8部,农用拖拉机138台,摩托车126辆,大客车2辆,农业已实现机械化,投资8万元让村民免费吃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排水难”。现在的臧家庄是:大路铺上油、耕地不用牛,种菜公司购,吃喝不用愁!2005年被确定为胶州市小康示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762   

高家庄村

  高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南2公里处,南与石崖子村接壤,西与于家村为邻,北靠龙王庙村,东靠大埠岭水库。全村面积913亩,其中耕地面积834亩。全村共有120户406人。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年月不详),高九岱、高扬成从三里河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经济状况 高家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4万吨,单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村有大型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1台,小型收割机8台,小型拖拉机52台,三轮车16台,小型播种机40台,脱粒机4部,喷灌机50台,耕种、收割、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养殖业也发展很快,涌现了一大批养殖大户。2003—2004年,为福生集团种植菠菜150亩,每亩收入1600多元,总收入24万元。70%的劳力进工厂上班,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全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人均收入492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的建设。2004年,村委会配备了电脑,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有90%的户有了电话,全村99.9%的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6235025   

石崖子村

  石崖子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韩姓从河南省汝南县迁来立村,取名韩家寨,明正德年间(1500年前后)有周姓迁入且繁衍旺盛,韩姓渐少,因村中建筑多用石砌,故改村名为石屋子,后又根据村东石崖壁,改称石崖子。    政区人口    石崖子村位于328省道两侧,村西村东有从省道通向胶南市和张应的县级路城大路(从杜村镇的城献到胶南市宝山镇的大张八),东南面和洋河镇的仲家庄隔岭相望,北和高家庄接壤,西和于家村、染坊庄村接壤。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9906公斤,粮食总产量525吨,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20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5079   

陡岭后村

  陡岭后村    政区人口    陡岭后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镇驻地偏西南三公里,南与胶南市宝山镇抬头村交界,西、北与染坊庄、于家村接壤,东与石崖子村为邻。2005年底,全村共有160户,500口人。    村庄由来 据陡岭后村《周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年月不详),周氏从莱州府掖县棘林头村前迁来落户,原名东孟慈,后因座落在陡沟后面,故名。    经济状况 全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0多吨,单产350多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6年,全村共有中小型拖拉机近百台,联合收割机2台,喷灌机80多台,从耕种到收割,全部机械化作业。全村个体私营运输车辆20多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0多万元,人均收入4860元。    村庄建设 80年代,对旧村进行改造,草房变瓦房,一排排整齐有序,村内大街安装了路灯,大街两旁有花有草,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 全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90%的户安装了电话,私有车辆6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235246   

染坊庄村

  染坊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南与胶南市宝山镇抬头村交界,北与于家村,东与陡岭后,西与大孟慈相邻,全村面积1182亩,其中耕地面积742亩。全村共有106户,492人。    村庄由来 传说明末(年月不详),由阎、房、庄三姓立村,取名阎房庄(据土地庙碑载)。到清朝中期周姓从大孟慈迁入,开染房为业,上三姓渐绝,村名遂以染色业演化至今。    经济状况 染坊庄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解放前由于生产条件低下,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过着艰苦的生活。建国以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提高,粮食产量迅速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下乡,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从而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50吨,亩产750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165万元,人均收入4800元。2005年全村共有大型拖拉机6台,小型拖拉机46台,农用汽车4辆,联合收割机1台,小型收割机2台,脱粒机1台,播种机2台。2005年全村办起了个体企业织布厂3家,面粉加工厂1家,另外,还有玩具、工艺加工、农机维修、加油站等7家。    社会事业 全村有小轿车6辆,面包车1辆,全村8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235246   

南于家村

  南于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于京春逃荒至此立村,取名于家村。后周姓从云南、邱姓从柴沟迁入。村名依旧。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南于家村。    政区人口    南于家村为位于张应镇,南端距张应镇驻地3公里,西靠大孟慈村,南与染坊庄隔录相望,东与陡岭后相邻,东靠石崖子村,高家庄村,东北角与龙王庙相望,全村面积1020.9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    经济状况 解放后,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亩产从原来的二三百斤,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斤,粮食总产量也由原来的二、三万斤,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万斤,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现在全村共有大中型拖拉机六辆,小型拖拉机80辆,农用汔车五辆,收割机数十台,轿车若干辆,安装有线电视80户,安装电话100部,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占总人口的95%。    联系电话 86-0532-86235246   

大孟慈村

  大孟慈村    村庄由来 传说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孟姓从河南汝南县迁至掖县,后移至此立村。村南有两座岭,象一个“艹”,站在岭上往下看,东西两条沟蜿蜒如双“幺”向中心会拢,沟又从村前东西穿过,象一个“心”字,恰象一个“慈”字,地形加会意,冠以姓氏,命为村名,以示慈祥。    政区人口    大孟慈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南3.5公里处。东与染坊、于家村为邻,西与里岔镇交界。南与胶南市宝山乡金槽沟接壤,全村面积7627.5亩,其中耕地面积3432亩。2005年,全村共有370户,1218人。    经济状况 大孟慈村历来以农业为生,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村民们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14吨,单产345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5台,联合收割机两台,195手扶105台,汽车、农用车9台,轿车两台,播种20台,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的养殖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奶牛存栏数达到了50头之多,黄牛120头、猪1200头,羊150头,每年猪出栏数在千头左右,经济收入非常客观。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21万元.   

南宋家庄村

  南宋家庄    村庄由来 传说明末(年月不详)宋姓立村,以姓氏命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南宋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1.5公里处,东邻后芦,南靠龙王庙,西接寺前,北毗前小河崖。2005年底,全村共120户,36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0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1509   

前官庄村

  前官庄    村庄由来 此村系1966年修山洲水库时由原艾山公社的官庄迁出50户至此立的新村,初名西官庄。1971年划归张应镇,因二村重名,遂改为前官庄。    政区人口    前官庄村位于张应镇东南部,距镇驻地5.5公里,南与洋河镇石沟村相邻,向西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岭,东边是山洲水库。2005年,全村总面积887亩,其中耕地面积438亩。全村共62户,24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公顷,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8769公斤,粮食总产量171吨,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8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158   

后芦村

  后 芦 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不说宋朝,有说清朝),传说两家姓芦的立村;一前一后二村,“芦”字系由卢字演化而成。此为后村。1958年修山洲水库,部分户迁移,形成上庄、下庄、麻山三部分,总称后芦。名称来历与前芦传说有歧,待考。    政区人口    后芦村位于张应镇东南部,东临山州水库,南与前芦接壤,西与南宋家庄接界,北靠前小河崖。2005年底,全村共60户,18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9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公顷,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7462公斤,粮食总产量97吨,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3万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村庄随着形势也变了样,吃上了自来水,从村里通到镇驻地的公路也有了,孩子上学到镇驻地,群众参加了医疗保险,群众开始富了,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158   

周家小庄村

  周家小庄    村庄由来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周之秀由大孟慈迁来立村。因村落较小,故名周家小庄。    政区人口    周家小庄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正西,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北靠本镇赵家岭村,南与里岔镇黄家岭村接壤,西邻里岔镇游家屯村、郭家洼村、胡家村,东靠本镇赵家庄村。2005年,全村共有住户213户,701口人,男性占51%,女性占49%。有耕地1760亩,人均2.5亩地左右,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年轻人外出打工,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实行科学种田,经常组织村民学习科学种田知识,引进良种种植。近几年小麦、玉米亩产都在500公斤以上,花生亩产350公斤以上。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18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692   

河流孟村

  河流孟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据说原名叫李河庄。清初孟德贵移居后改名常里(来历含义不详)。后受河流史村影响,遂改河流孟。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东邻臧家庄,南靠后小河崖,西接梁家屯,北毗河流董。2005年底,全村共82户,27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28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2693   

龙王庙村

  龙王庙村    政区人口    龙王庙村位于张应镇南部,距镇驻地1.5公里,南与石崖子村,东与寺前村,北与集南头村,西与于家村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有181户,总人口670名。总占地面积2237亩,实耕地1022亩。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年月不详)有周彦武、周彦明兄弟从云南移来立村,原我东孟慈(来历不详),后村内修一座龙王庙,逐渐演化为村名。    经济状况 交通运输业有了根快发展,有汽车六辆,手扶拖拉机83台,小型拖拉机4台,三轮车7台,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全村有私人商店2处,食品加工厂一处,苹果园80亩。水利方面发展很快,打小口井23眼,大口井3眼,小型水库2个,全村耕地面积80%实现了水浇田,促进了农民增收,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90%安装了电话,50%安装了有线电视,98%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村庄建设 龙王庙村东头修建柏油路一条,沙子路一条。    联系电话 86-0532-86231109   

洋河崖村

  洋河崖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为刘、南二姓立村,因座落在洋河的西岸,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为了区别九龙镇的洋河崖村,又称西洋河崖村。    政区人口    洋河崖村位于张应镇最东部,距张应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与洋河镇的朱季村隔河相望,北和河流董村相邻,东北是臧家庄村,西北是河流孟村,西是后小河崖村,西南是前小河崖村,正南是后芦村,东南是洋河镇的山洲村。    经济状况 洋河崖村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解放前广大的贫苦农民有的当佃户、有的打短工过着粮康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人们的生活逐渐的好转。1963年,国家投资4万元,在洋河上建起了一座漫水桥,修了公路,初步解决了洋河崖村的行路难问题,1984年,国家又投资在洋河上建起了跨河大桥,修了沥青公路,使洋河崖村的交通更加便利。2000年国家又投资在洋河上建起了拦河坝,可蓄水20万立方,并建立了地下灌溉网,使农业生产达到了高效、高产,旱涝保丰收。与青岛福生集团联合建立绿色蔬菜基地,使广大的农民由种粮向种菜发展,使洋河崖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3年,全村的总收入不足百万元,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2004年全村总收入已超过300万元,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3000元以上,2004年底全村已拥有轿车6辆,大小运输车辆十几部,大小拖拉机150多辆。    社会事业 2002年,在张应镇第一批拉上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    联系电话 86-0532-86231698   

后小河崖村

  后小河崖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地处洋河上游,东有洋河崖村,该地较小,故称小河崖;又因前后二村重名,此村在后,加方位词以区分。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约1.5公里处,东邻洋河崖,南靠前小河崖,西接院后,北毗河流孟。2005年底,全村共125户,45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70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1198   

前小河崖村

  前小河崖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地处洋河上游,东有洋河崖村,该地较小,故称小河崖;又因前后二村重名,此村在前,加方位词以区分。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约1.5公里处,东邻洋河崖,南靠宋家庄,西接院后,北毗后小河崖。2005年底,全村共316户,102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44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1657   

小埠头村

  小埠头村    村庄由来 相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周泽康从即墨搬来立村,因种花闻名,曾叫周家花园;后因座落在大埠头北,改叫小埠头。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东北,南邻大埠头村,西邻辛屯,北面与东面分别与杜村镇和洋河镇接壤。2005年底,全村共75户,25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9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8086公斤,粮食总产量113.2吨,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50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237356   

大埠头村

  大埠头村    村庄由来 相传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杜发、杜津兄弟二人从现洋河镇横沟村迁来立村,村南400米处有一岭埠,遂命村为埠头。后为与小埠头区分,改为大埠头。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张应镇驻地5公里,东与洋河镇横沟相接,南与臧家庄相接,西与白庙子相邻,北与小埠头为邻,全村总面积为1801.9亩,其中耕地1147.9亩。全村共有210户,65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1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9000公斤,粮食总产量414吨,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82万元。   

白庙子村

  白庙子村    村庄由来 村建于河流史之后。相传河流史建于明末,村北筑一庙宇,通称北庙;清朝史家兄弟分家,在北庙立新村,后演化为白庙。(据庙钟记载)    政区人口    位于张应镇的东北部,距镇驻地4公里。东与本镇大埠头村相邻,南靠河流董村,西南与河流史接壤,西隔诸张路与高山沟村毗邻,北与杜村镇的城献村、西王家庄村相邻。全村占地面积14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    经济状况 白庙子村历来以农业为生。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村民的生活步步转好。2003年,全村平均亩产量过1600斤,全村产粮500多吨,年人均收入4250元。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3轮、4轮车40多辆,播种机2台,抽水机48台,大卡6辆,小轿车5辆。白庙子村的企业、养殖也发展得比较好。投资60多万元,建面粉加工厂一个。木器加工5户,养猪大户2户,加上散养户年出栏猪600多头。奶牛养殖户2户,黄牛家家户户都养,全村存栏150多头。    社会事业 1982年,在村前筹建了一所占地3000平方米的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80%以上。   

河流董村

  河流董村    村庄由来 据河流董村《董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董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因座落河旁,立村名“董家河流”后改为“河流董村”。    政区人口    河流董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东与臧家庄村,西与河流史村,南与河流孟村,北与白庙子村为邻,村东、西、南三面靠河。2005年,全村面积2564亩,其中耕地面积1320亩。全村共有185户,641人,其中男300人,女336人。    经济状况 河流董村历年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05吨,单产4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村有大型拖拉机3部,小型拖拉机153部,农用汽车5辆,三轮车17辆,大型收割机3台,脱粒机4台,播种机32台,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全部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织布行业已发展到7家,织布机械800多台。批发部、商店等各种店铺13家。全村经济总收入820万元,人均收入5600元。    社会事业 全村基本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3%。    联系电话 86-0532-86237517   

河流史村

  河流史村    政区人口    河流史村位于胶州市西南约25公里。东与白庙子、河流董村相邻,西与安家沟村只一河之隔,北与辛屯村接壤。全村有人口720人,土地1250亩。    村庄由来 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于姓立村,名于家大庄。清乾隆年间,史姓从北寺前搬来,因为史家当时是官宦人家,借村庄座落在洋河上游的支流,遂将村庄改名叫河流史,以示史姓家族百世流芳。    经济状况 全村村民多数从事服务业,村里有一个小集市,经商、卖猪肉、卖熟下货的摊点十几个,光我们村就占了一半。经济繁荣,群众的生活得到提高,收入有了增加。    村庄建设 规划了街道,房屋整齐。    联系电话 86-0532-86237309   

辛屯村

  辛屯村    村庄由来 传说建村于清嘉庆年间(年月不详),由杨子敬、薛有忠立村,取名辛屯。有两层用意:一是纪念迁徙艰辛,二是反映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努力达到聚草屯粮的美好愿望。    政区人口    辛屯村位于张应镇的最北端,北与杜村镇赵家城献村为邻,南与河流史村相邻,东与白庙子村相邻,西与高山沟村为邻。全村面积90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    经济状况 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70%的户有手扶车或拖拉机、汽车等交通及农业工具。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社会事业 村里大街铺上了水泥,铺上了沥青路,吃上了自来水。辛屯村被青岛市、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6237163   

高山沟村

  高山沟村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张应镇驻地4公里,南与东安家沟接壤,北与王家兰、东与白庙子,西与大朱戈接壤,全村面积为3117亩,其中耕地面积1546亩。全村共200户,730人。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秦泰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取名秦家庄。后迁至河西岸,西北有高岭,村建岭下沟旁而得名。    经济状况 2000年粮食年产量685吨,单产450公斤,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14台,农用汽车8部,大型运输车3部,播种机14台,收割机2台,手扶车90多部,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2005年,全村有个体私营企业3家,商店等各种铺店7家,人均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家用电脑3台,私有轿车2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237097   

前芦村

  前 芦 村    村庄由来 传说明朝刘姓从双羊店(今高密县)迁至张应,又移至此立村。因芦草丛生,借以命为村名,以志拓荒之意。    政区人口    前芦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山洲水库西岸,庙子山脚下,南与张应镇前官庄村接壤,西靠庙子山,北有胡山,西北与张应镇后芦村接壤,东临山洲水库,全村面积3100亩,其中耕地480亩。2005年,全村共有98户,270人。    经济状况 前芦村历来农业、养殖业为主,建国前粮食产量很低,人们的主食以瓜干为主。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的生活逐步提高,粮食产量从建国前的200多斤,猛增到700多斤,发展养蛋鸡,先后发展到十几家,收入多的十几万元,少的几万元。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发展,基本每户一车,耕、播、浇、收机械化齐全,从耕种到收割、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联系电话 86-0532-86230158   


史家屯村特产大全




史家屯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