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胶州市 >> 胶西镇 >> 隋家庄村

隋家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隋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隋家庄村简介

  隋家庄
   村庄由来 隋家庄有史可考乃从宋朝开始。当时高密市的隋氏兄弟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盛,适宜生活居住,就安居下来,取名为隋家庄,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隋家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孙家屯村,北邻宋戈庄村,西连小张家庄村。横距0.4公里,纵距0.2公里,面积为0.08平方公里,耕地950亩。2005年,全村有530人。
   经济状况 隋家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近些年来,村民调整了种植结构,以土豆为主,大量种植无公害蔬菜,近几年又逐渐兴起了养殖业,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5430元。
   村居建设 近年来,隋家庄村委出台了对村庄建设的整体规划,对村内街巷进行整平、拓宽和硬化,并挖了路边沟,使之排污流畅。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修筑了一条通向村外的沥青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村民的住宅也将以前的低矮土房换成了砖、瓦、混凝土结构的高标准住房。
   社会事业 村委和村民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开展争创“文明村民”等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精神文明村庄”和“社会稳定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2500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1110 266000 0532 查看 隋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隋家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隋家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马家村

  马家村    村庄由来 马家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洪武年间,一户马姓人家从云南移民来到这里安家,村名就叫马家村。与其他五个村庄合称为鲁戈庄。    政区人口    马家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邻本镇叶家庄,南邻本镇齐家屯和逯家屯,西邻茔子村,北接李家村。全村总面积1585亩,其中可耕地1020亩,村庄建设用地116亩。2005年,全村有188户,621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家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粮食为主,兼种蔬菜。七十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建起了青岛华春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并相继建起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加工厂、养殖场、机织手套等私营企业,其中机织手套发展到20余家,从业人员达一百多人。全年总收入约700万,人均纯收入约6500元。    村居建设 70年代以前,马家村的村民住宅是低矮的草房,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村民都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村内街道平整排水系统完善,曾被上级有关单位评为村庄建设“明星村”。    社会事业 2005年翻建了村委办公室7间,室内装修一新,桌椅齐全,安装了闭路电视,既可召开会议,也可让村民来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室内有象棋、乒乓球台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07188   

东马戈庄村

  东马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马姓从马家岭移此。村西南有马家祖茔,取名马家庄。后演化为马戈庄,分东西二村,此为东村。    政区人口    东马戈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接齐家屯,西接西马戈庄,北接马家村,南接曹戈庄。土地总面积850亩。2005年,全村有158户,582人。    经济状况 东马戈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一部分闲散劳力出去打工,以增加收入。村民有种韭菜的历史,一亩韭菜年收入5000元左右。外出做生意的6家,养殖户4家。    村居建设 80年代以前的住宅大多是土坯房,后来随着经济的好转,逐步盖起了砖瓦房,村委对村内的建设做了统一规划,使之布局合理美观,人均居住面积达24平方米。1995年,整修了大街,南北和东西各两条,使之平整、畅通,围村路现已经形成轮廓,正在准备修筑。    联系电话 86—0532—85210106   

大行二村

  大行二村    村庄由来 大行二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初期在这里有腊条子行约30亩(老亩,一老亩等于现在的二亩,在五十年代还有人伐腊条子为种地用)。当时有的人来到腊条子行居住,后逐渐成为一个村落,因为腊条子行比较著名,村名自然就叫大行。解放后分成四个行政村,分别为红星、友爱、大行、敬爱。改革开放以后又改为大行一村、大行二村、大行三村、行上店。大行二村在四个行政村的中南部。    政区人口    大行二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大行一村,南接大行三村,东邻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公司,村西是外环路和胶新铁路。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亩。2005年,全村有340户,1246人。    经济状况 大行二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到八十年代,工副业开始有所发展。近些年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03年引进了青岛鑫盛联食品厂。2005年全村总收入约为1000万元,人均 6000多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大行二村的住宅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好转,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村民陆续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宽敞明亮的房子。    社会事业 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自2004年以来,由村集体给村民加入合作医疗。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有了相应的提高,都在努力争创五好家庭等荣誉。    联系电话 86—0532—85209188   

大行三村

  大行三村    村庄由来 大行三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初期在这里有腊条子行约30亩(老亩,一老亩等于现在的二亩,在五十年代还有人伐腊条子为种粮食作物用)。当时有的人来到腊条子行居住,后逐渐成为一个村落,因为腊条子行比较著名,村名自然就叫大行。解放后分成四个行政村,分别为红星、友爱、大行、敬爱。改革开放以后又改为大行一村、大行二村、大行三村、行上店。    政区人口    大行三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大行二村,南接小行村,西接叶家庄,东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村庄总面积有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为1000亩,中云办事处在村前建工业园占地700亩。2005年,全村有248户,890人。    经济状况 大行三村的经济在八十年代前是以农业为主,到九十年代,工商业就开始发展。村委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全力招商引资,现已经有青岛鑫盛联食品有限公司、胶白蔬菜育种中心、青岛华馨香油厂来投资,并已经投产。中云街道办事处在2003年来这里建起第二工业园。在村西的外环路两侧及村前胶州西路以北,正在规划招商建厂。2005年全村总收入7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多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资金达几十万元。    村庄建设 七十年代前,大行三村的住房都是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到八十年代以后,逐步建设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宽敞、明亮的平房。村内的街道整平、压实、垫沙。2001年开始规划建二层楼,并规划从2006年开始在村东建设150套二层楼房。    社会事业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自2004年以来给村民加入合作医疗。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村委正在酝酿计划,准备在村内环境、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等方面加强经济投入,以提高村民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水平。    联系电话 86—0532—85209106   

行上店村

  行上店    村庄由来 行上店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末清初,村北边有一条大道,当时称官道,路过的商人及每年进京赶考者就到这里住宿,开始有二三户开店的,逐步发展到很多户,后来就成了一个村庄,村名就叫行上店。建国后人民公社时期改为“敬爱村”,随着人民公社改乡时,又改回称行上店村。    政区人口    行上店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邻胶北镇的北台村,东与中云办事处接壤,南接大行一村 ,西紧靠外环路。可耕地面积为2551亩。2005年,全村有560户,1803人。    经济状况 行上店地下水资源丰富,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改革以前单纯种粮食的习惯,以培育玉米种、小麦种为主,增产增收,只育种一项就可以使每亩地增收200多元。建成蔬菜大棚20几个,栽速生林300多亩,大大提高了村民与村集体的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约5500元。    村居建设 2005年,全村住宅以平房为主,根据规划,村内建设布局合理、雅观有序,中心大街贯穿南北。    联系电话 86—0532—85209576   

李村

  李村    村庄由来 李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在胶州城西9公里处,有几户李氏为主居住的地方,当时那地方属鲁戈庄村落范围,后来鲁戈庄的族长准其另立村落,以姓氏冠以村名——李家村。1980年9月,更名为李村。    政区人口    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接徐家村,南接马家村,西接乜庄,北接王家村,居鲁戈庄村落中心,总面积126.5万平方米,其中村建设用地16万平方米,可耕地面积110.5万平方米,2005年底,全村有400户,1420人。    经济状况 全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8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本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工副业开始发展,村人均收入5400多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住宅都是低矮的土坯房,村内的街道坑坑洼洼,建国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村委也做了统一规划,使住宅排列整齐有序,街道宽敞平整,并在两旁进行了绿化,路面整洁,排水通畅。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好转,村两委非常重视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重新修建了办公室,内设了村民活动室,设施齐全,村民的各种学习都在相关室内进行。    联系电话 86—0532—85207178   

付村

  付村    村庄由来 付村有史可考乃从明代开始。当时在这个地方,就有一个大自然村,村名为鲁戈庄,村大的主因是这里有着大片广袤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们愿意到此居住。后来由于人口越聚越多,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村庄,于是就分成六个村。付家村就是其中之一。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付村。    政区人口    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位于胶州市西北部12公里处,与相邻的六个自然村合称鲁戈庄。与东面的“付行路”相通,“杜芝路”南北贯通而过,北与胶济铁路的芝兰庄车站相距3.5公里,东接大行村,南接王家村,西临墨河。总面积3830亩,2005年,全村有630户,2160人。    经济状况 全村的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本村逐渐发展起个体业,如来料加工、电脑手套编织、挂胶、皮、线手套、口罩等,并在村北建起了商业小区,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工商从业人员达800余人,多次被镇政府评为发展个体私营业先进村。    村居建设 村民的住房宽敞明亮,大多在室内有卫生间、洗澡间,人均住房面积27平米。村内街道全部硬化,街道两旁绿化。1996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率先用上了自来水。    社会事业 全村的福利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了很大改善,村民免费用自来水,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困难户由村发放部分生活补贴,并先后建立了各种活动中心、网球场、篮球场等村民活动基地,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活动娱乐环境和条件。深入有效地开展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文明家庭)活动,村民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    联系电话 86—0532—85207337   

叶家庄村

  叶家庄    村庄由来 叶家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末年开始,当时高密县的西南关有一单(姓氏)姓人家来此居住,后来逐渐迁入张、李、王、于等姓人家。村里没有一户叶姓,因为全村都是邻村一叶姓地主的佃户,故起村名叶家庄,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叶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邻祝村,西北两面是一大片广袤的肥沃土地,东接大行村。2005年,全村有163户,536人。可耕地面积930亩。    经济状况 叶家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1979年后,农村的经济体制得到改革,重视了发展工商业,1980年建起了我村第一个村办企业,并于1983年与日本丸重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全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2005年底已发展到六家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20个,全村人均收入达63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855   

王村

  王村    村庄由来 王家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年间,在胶州城区西部十公里处有一鲁戈庄村,经过多少代的繁衍生息,村庄过于庞大,于是就先后分成六个村庄,其中一个村因为姓王的比较多,就叫王家村,故一直沿用其名。    政区人口    王家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胶北的肖家屯,南邻胶西镇的宋家村,东靠胶西镇的大行村,西邻胶西镇的付家村。横距0.5公里,纵距0.5公里,总面积0.2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287户,1026人。1728亩耕地。    经济状况 王家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经济开始发展。到九十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个体私营业蓬勃发展,先后有多家皮件加工厂、劳保品厂、线手套厂等加工企业兴起,不但使业户发家致富,还给村民带来了挣钱的机会。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民的住宅都是茅草房与土坯房,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进步的幅度加快。到70年代中期,村委对村内建设做了统一规划,使之布局雅观,房子整齐一致,街道平整畅通。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注重了对村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了资金的投入,先后建起了青年之家、人口学校 ,以供组织有关活动。1981年,建起了村幼儿园,使村里的孩子都能受到学龄前的启蒙教育。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建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活动。多年被胶西镇政府评为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07383   

胜利庄村

  胜利庄    村庄由来 胜利庄,建村于1952年。1950年冬,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退守我国东南沿海岛屿的-集团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大陆的时机即将来临,便厉兵秣马,频频从海空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骚扰,破坏我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和军事目标。为了保家卫国,党和国家决定在胶州湾畔的胶县杨戈庄、八里庄和罗家村之间周长20华里的范围内修建一座军用机场。因此,需要征用农田近万亩,动迁人口约1500人,其中,包括紧靠规划区的、有近200户、1000余人的杨戈庄的半数人家。1952年春天,由政府为杨戈庄的移民在胶城西部购置了两块地平土沃的区域,并将移民新村命名为“胜利庄”。    政区人口    胜利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位于 “胶西工业园”北端,村北为 “中云第二工业园”,东与南方家园相接,西隔小新河与小行为邻。“胶高公路”从村后通过,“同三线”紧靠村东通过。全村面积950亩,其中,耕地900亩。2005年,全村有157户,556人。    经济状况 胜利庄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近些年发展建立了建材、制帽等几家企业,2004年工农业产值2000万元,为国家和政府贡献税收100万元。    村居建设 初建的村庄街道笔直宽阔(东西大街宽11米,南北大街宽9米、胡同宽四米),房屋整齐划一,8间一排,排距20米,院落方正辽亮。这在刚刚获得解放,饱受战乱与灾荒摧残的中国农村,确实壮观亮丽、气势不凡!时至今日,初建的房屋早被更高更大的砖瓦房代替,并建立了几十栋漂亮的二层小楼作为民居。通过绿化美化,整个村居更加整洁宜人。    社会事业 胜利庄建村时没有学校,儿童上学要到小行去。为了方便,1954年村里设立了教学点,由小行小学进行管理,1963年撤销。1965年,由回乡荣誉军人孙中金重建小学,直到1982年春,因学生过少并入小行小学而撤销。2005年,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使村里的老年人有一个固定的娱乐活动场所。全村基本普及了电话和有线电视,户户吃上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217   

宋家村

  宋家村    村庄由来 宋家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在胶州城区西部的9公里处,有几户宋氏为主居住的村落,村名叫黄家屯。到清朝末年,宋氏家族继续扩大,于是村名改为宋家村,相沿至今。    政区人口    宋家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本镇的王家村,南靠本镇的徐家村,东邻十米河,西邻墨河。横距800米,纵距400米。2005年,全村有180户,651人,可耕地面积960亩。    经济状况 宋家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改变了种植结构,把以前的种粮食作物为主变为种蔬菜,并逐渐发展为大棚种植和小拱棚种植,这里生产的大白菜远销海内外。2005年,人均收入4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都是土墙草屋,建国后,村民的住房逐步得到改善。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村委对村内的建设做了统一规划,村民彻底告别了土草房,住上了大瓦房。95年对全村的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使之宽阔平坦,并挖了排水沟。    社会事业 村两委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开展争创文明村民、文明家庭、遵纪守法户的活动。近几年被胶西镇政府评为“高效农业村”、“财务管理先进村”、“社会稳定村庄”、“先进妇代会”。    联系电话 86—0532—85207551   

宋家小庄村

  宋家小庄    村庄由来 宋家小庄有史可考乃从宋朝开始。宋朝初期,有一宋氏家族在此依墨水河畔立庄,在以后的几百年里,李、刘、郭三姓相继迁入,由于是宋氏立村,就把村名为宋家小庄,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宋家小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胶西镇乜庄村,西南靠胶西镇大刘家疃村,东邻墨河。横距0.5公里,纵距0.5公里,总面积0.2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90户,653人。耕地面积1076亩。    经济状况 宋家小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到80年代初,由村集体成立了墨河调味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到90年代,宋家小庄涌现出一批以立新阀门厂为龙头的个体私营业。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达39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拆除了土坯房,盖起了高标准的新房子,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联系电话 86—0532—85226687   

乜庄村

  乜庄    村庄由来 乜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在胶州城区的西部15公里处,由乜氏兄弟二人到此地居住,因此称乜庄。后来李、施等姓氏家族也来居住,但村名一直还称乜庄。    政区人口    乜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接胶西镇的李家村,南靠胶西镇的宋家小庄,西靠高密市的东牟村,北邻高密市的芝兰庄村。横距0.5公里,纵距1公里,总面积0.8平方公里。340户村民,1060口人。耕地面积2660亩,人均占地2.5亩。    经济状况 乜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商的意识渐浓,先后兴起了80个皮革加工户,从业达200多人,有皮革村之称。全村总收入700万元,人均收入6266元。    村居建设 建国后,村民的住房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由原来的草土房改建成了砖瓦房,到2004年为止,全村的住房总面积达34000平方米,人均达30多平方米。先后整修了东西大街二条,南北大街六条,整平、垫沙、挖好排水沟、拉上路灯、两旁绿化。进村一看,就会感到环境整洁宜人。    联系电话 86—0532—85226178   

茔子村

  茔子村    村庄由来 茔子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中期,白姓人家由高密白家岭迁来立村。当时村名为白家茔子。清代乾隆年间高氏兄弟三人由高密前疃村迁来,后来改村名为茔子,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茔子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胶高路从村前穿过,村后临黄夏公路,村东是比较宽阔的大路连接胶高和黄夏两条公路,南接西马戈庄村,村前的不远处有一胶新铁路火车站。茔子村的总面积为4092亩,可耕地面积为3100亩,2005年,全村有468户,1530口人。    经济状况 茔子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村民种地全部机械操作,节省了大量劳力外出打工。2005年,集体固定资产为67万元,人均年收入5800元。    村居建设 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好转,村民逐步盖起了新房,村委也出台了村庄建设规划。对村内街巷逐步进行修整,先后整修了东西大街三条,南北大街六条,总长2700米。2001年到2004年又先后重新修 了中心大街和东大街,中心大街宽20米,长450米;东大街宽16米,长450米 ;西大街代生产路2600米。整个村的街道全部整平垫沙,路边挖好排水沟并用石头砌好。    社会事业 整挖水库五座,面积共80多亩,常年有水。拉好有线电视,水电秩序良好。由于组织村民开展了各种学习活动,使村民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社会稳定,治安优良,近十年来,村里从没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    联系电话 86—0532—85210681   

逯家屯村

  逯家屯    村庄由来 逯家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胶州城区西部10公里处,就有人居住,原名律家屯,到清朝初,姓逯的家族迁来居住,由于逯家家族比较大,就改名为逯家屯,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逯家屯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西接茔子村,东接小行村,南接张家庄村,北接马家村。2005年,全村有230户,810人。可耕地面积1300亩。    经济状况 逯家屯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到八十年代初,工副业开始发展。1982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工商业,先后建起了骨粉厂两处,成立了建筑队两个,兴起屠宰加工户80余家。全村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人均总收入一万多元,纯收入76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后,村民的住宅逐步得到改善。在80年代,村委对村后胶高公路的北侧规划建二层楼小区,现已建起15套。1990年对村内的大街小巷进行了修整,压平、拓宽、垫沙、排污顺畅。    联系电话 13606301777   

齐家屯村

  齐家屯    村庄由来 齐家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清代道光年间。清代道光十年,齐姓从山西省定科迁来立村,因此取名齐家屯。    政区人口    齐家屯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村中由杜芝路穿过。东接逯家屯,西接东马戈庄,南邻张家庄,北接马家村,面积570亩。2005年,全村有118户,382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家屯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业发展很快,全村年总收入263万元,人均收入6900元。    村居建设 经济的好转,村民的住宅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陆续告别了原来的低矮草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村两委出台了村内建设的规划,使村内的建设布局非常合理雅观。并把村内的主要街道进行了修整,使街道平整、畅通、宽阔而洁净。    社会事业 2004年,被胶西镇评为“两个文明先进村”,被胶州市评为“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08078   

西祝村

  西祝村    村庄由来 西祝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永乐年间。起初只有宋、徐、尹、李几家在此居住,后来陆续刘、王等几家也相继搬来,总共不满20户人家。当时取名为“祖村”,后来一县太爷巡查赏景,走到村内歇脚,得知村名叫祖村,便连说“胡来,胡来,当改,当改。”自此就改为祝村,因为其他两个村也叫祝村,而此村在最西面,就叫西祝村。    政区人口    西祝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2005年,全村有158户,600余人。东邻东祝村,北邻北祝村,南紧靠胶王公路,西接张家庄村。土地面积1065亩,可耕地875亩。横距0.5公里,纵距0.3公里。    经济状况 西祝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种植为主,近年来大力招商引资,引进玻璃厂一个,两个个体企业。2004年人均收入6402元。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村民的住房不断得到改善,现在消除了危小草房,全部改为大瓦房,并逐步向楼房方面发展。    社会事业 经济好转了,村委注重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凡男满60岁,女满55岁,每年春节发放100至150元的生活补助金。重视五保户的生活情况,切实做到了吃 、穿 、住 、用、医等全包,让他们安度晚年。由于开展了群众性的争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的活动,村风村纪进一步转变,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330   

徐村

  徐村    村庄由来 徐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现胶州城区偏西北部10公里处,有一个叫做鲁戈庄的村落。徐氏四兄弟从云南迁来,其中一个就定居在鲁戈庄村,另三兄弟分别去了现在胶南市的泊里、高密市的夏庄、平度市(具体地址不详)。鲁戈庄的族长念其人缘,准其另立村落,以姓氏冠以村名——徐家村。1980年9月,更名徐村。    政区人口    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接本镇大行村,南接逯家屯,西接李家村,北接宋家村。横距1700米,纵距2000米,总面积121.5万平方米,其中村庄建设用地15万平方米,可耕地面积106.6平方米。2005年,全村有330户,1139人。    经济状况 全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七十年代开始工副业始有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业发展迅速,到2005年,机织手套14家、轧油10家、运输专业30家,从业共180人,年收入共180万。从事种植的村民注重科研创新,培育的“胶白六号”品牌荣获2000年农业部首届金奖。共有粮田1000亩,其中高效大棚蔬菜50亩,普通蔬菜550亩,总收入390万元。工农业和其他年收入共720万元,人均纯收入61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住宅都是低矮土坯草房,村内的街道坑坑洼洼,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的住宅得到很大的改善。村委也及时做了统一规划,使住宅排列整齐,安排有序,街道宽敞平整,两旁绿化,路面洁净,排水通畅。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建起了公共卫生室、幼儿园、村两委办公室、人口学校、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各室内设施齐全,村民的各种学习(如学习科学种田知识)也在相关室内进行。    联系电话 86—0532—85207336   

陈家屯村

  陈家屯    村庄由来 陈家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三年(1370年),云南陈姓弟兄三人经商,货船触礁遇险,漂泊到一海中小岛,小岛中有一关帝庙,兄弟三人就在庙前祈求保佑,并承诺,如果能安全返回陆地,定修建大关帝庙报答。后来三人遇船得救,辗转到此地(即目前的陈家屯村),乃修大庙,兑现承诺。大庙气势恢弘,飞檐高脊,雄伟壮观,门上高悬“文武圣庙”金字匾额。此庙为省内最大的关帝庙。后来陈氏兄弟又把家眷从云南接来护庙种田,在此繁衍生息,取村名为陈家屯。后来又有其他姓氏来此居住。到1961年又与村东南不远处20几户的杨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村名还为陈家屯。    政区人口    陈家屯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位于扬州西路南侧,同三 高速公路和朱诸路从村东通过。东临中云办事处的黄埠岭、西辛置、付家村,南靠本镇的雅会村,西接赵家店村、花园村,北接本镇的胜利庄。总面积1230亩。2005年,全村有248户,858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陈家屯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自己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工商业,在村边设立了西郊贸易市场,占地25亩,年交易额达500万元。村北大部分土地由镇政府设立了工业园,相继引进了长城制革、三杰钢结构、中仁药业、新儒教具、旧车拆解等15家企业,本村也发展了3家木业加工企业。引进三杰房地产开发项目,发展个体工商户20户。市场周边、村北扬州路南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经商者,包括建材、百货、餐饮、医药等30多家。邮政、电信、税务、供电、交通、学校等镇直部门也相继迁建陈家屯,农业用地逐步被建设征用和本村工商业使用,全村只剩零星土地75亩,大批农业劳力转移至工商劳务。企业的引进,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工商从业人员达300多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8万元,人均收入6738元,全村的经济势力在胶州市前20名以内,连续多年被镇评为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先进村。    村居建设 70年代前,村民的住宅都是老式平房,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村民纷纷建设室内有卫生间、有洗浴间、宽敞明亮的高标准住房,并在村北和村东建二层楼房30多套,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村内多条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现正在规划村西住宅小区,进一步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    社会事业 福利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全体村民都参加了新型的合作医疗,费用都由村集体支付。村民免费用自来水。60岁以上的村民每年每人发放100元生活补贴,还不定期地发放面粉、大米、食盐等生活用品。最近又投资40万元建起了面积达480平方米的大楼,一是改善了办公条件,二是改善了村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条件。深入有效的开展了创“三户”活动,村民以争创“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该村被胶州市政府评为“百花村庄”,被胶西镇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庄”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018   

北祝村

  北祝村    村名由来 北祝村有史可考是从清朝的道光年间,一家姓邱的从云南迁来落户,和东祝村、西祝村一样,原名是祖村。两年后,一个巡访的李姓官吏说“祖”字用来当村名不妥,口气太大,就取“祖”字型的一半和音的一半吧。于是由“祖”改成“祝”,“祖村”改成“祝村”,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北祝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胶西镇政府驻地,北接叶家庄,东接东祝村,西接匡家屯。南有胶王路,北有胶高路,交通便利。2005年,全村有168户,600人。耕地面积1080亩。    经济状况 北祝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工副业,建起了规模比较大的贸易市场,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很大方便。年经济总收入为1200万元,人均收入5840元。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村民告别了原来矮小潮湿的土房,建起了高标准的新房子。村委对村内的建设做了统一的调整和规划,使之村内建设日趋合理规范、雅观有序。街道全部(达1600米)整平垫沙且宽阔畅通,道路两边挖好排水沟,并用砖砌好。    社会事业 由于经济的逐步好转,北祝村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底层全部用来办幼儿园,孩子们在这里活动学习很安全舒服,使全村的孩子的都能入园。与此同时 ,还建起了一个贸易市场,占地40多亩,,日成交金额达十万元以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群众性的争创“三户”(文明家庭、五好家庭、遵纪守法家庭)活动,十年来,有三分之一的户被评为文明家庭,有二分之一的户被评为五好家庭。先后被青岛市评为百花工程村、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1960993   

东祝村

  东祝村    村庄由来 东祝村有史可考乃从永乐年间。有一外地(具体地址不详)的匡姓兄弟五人,老大老四移居胶州,明朝中期在京城做官,后被0臣陷害,祖坟-(坟址在现在的胶州市城南边的刘家村的村东边),为了避难,匡姓兄弟(即现在东祝村的匡姓祖先)就到了现在的东祝村这个地方居住,后来就有高、邱等几家也相继搬来。当时村名为“祖村”。后来一-路过此地,嫌用祖先的“祖”字做村名,就把祖村改成祝村。当时有三个村都叫祝村,这个祝村在东面,就叫东祝村,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东祝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接花园村,北接北祝村,西接西祝村,南接尹家沟,胶王公路从村前通过。横距0.6公里,纵距0.5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共有180户,600人。土地面积770亩,可耕地700亩,非耕地70亩。    经济状况 东祝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2005年,人均收入6500元。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以前,东祝村的住宅大多是矮小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好转,住房也得到改善,不仅改建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农户还建起了二层楼房,其他村民也正在向二层楼房方向发展。2004年水泥硬化街道2000米,并挖好排水沟,路面长年保持整洁。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588   

尹家沟村

  尹家沟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约在二百年前。尹姓从安阳县迁来立村,地处沟旁,故名尹家沟。    政区人口    尹家沟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接陡沟村,北接东祝村,西面与南面均为大片广袤的土地,离其他村较远。横距1.3公里,纵距1.5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700亩。2005年,全村有130户,431人。    经济状况 尹家沟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后以种粮食作物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村民改革了传统 的种植方法,粮、菜、林兼种,收入迅速增长,人均年收入达6500元。    村庄建设 建国前,尹家沟村的村民住宅都是低矮的草房,建国后,村民的住宅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村民的经济收入迅速得到增长,纷纷盖起了水泥结构的大瓦房。95年,村两委对村内的住宅进行了规划,并对村内的三条主要大街进行了整修,压实整平,用山根土铺垫,全长达600米。    社会事业 村两委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2003年被胶西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胶西镇政府评为“精神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518   

张家庄村

  张家庄    村庄由来 张家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的曹汶(现胶南市)大地主张二凤的女儿在此处建一花园,在附近居住的几家就以花园取村名,称做张家花园,后演变为张家庄村。    政区人口    张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邻逯家屯村,南邻李旺屯村,西邻曹戈庄村,东邻西祝村。村前是胶王路,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232户,888人。耕地面积为1703亩,工业占地160亩 ,非耕地40亩。    经济状况 解放后,张家庄村的经济完全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工副业项目开始有了发展,现有外资皮革加工厂、花生米预白加工厂、砖厂、木器厂、塑料厂、汽车修理厂等十余家企业。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大多是玉米、小麦等,兼种蔬菜。2005年工业总产值为360万元,总经济收入为660万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住宅也随之得到改善,把以前的小矮房改建成了宽大的新瓦房。村内建有纵横两条大街,街面洁净宽阔,用沙铺垫,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309   

匡家屯村

  匡家屯    村庄由来 匡家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开始,当时有一个外地匡姓来此立村,因此取村名匡家屯,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匡家屯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张家庄,北接逯家屯,东接北祝村,西靠杜芝公路。2005年,全村有130户,456人。总面积0.0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90亩。    经济状况 匡家屯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到1980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两个。农民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节种植结构,农林兼种,收入非常客观。2005年人均收入约6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后,村民的住房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村委规划了村内的建设,使其布局合理,科学雅观。以前的低矮房子全部换成了高大宽敞的瓦房,户均住宅面积达180平方米。村委对街道进行了整修,使之平整、洁净、宽阔、排污顺畅,并达到“三化”(绿化、香化、亮化)。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9万元给每家每户拉好自来水。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农民科普夜校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02518   

李旺屯村

  李旺屯    村庄由来 李旺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山东省莒县南门外的一王姓汉族人在京城做官,因满汉不和起纷争导致获罪,幸亏百官求情而没遭灭九族。他老家有一堂弟怕再有后患,连夜带一家六口向东而逃,到了一个深沟(即现在的胶西镇的毛家沟村),就隐蔽居住下来。待他堂弟死后,他堂弟的两个儿子就把他埋在了那里,然后哥俩就把家东移了三公里,即现在的李旺屯村。相传清朝末年这家一个嫁到外村的闺女生一怪胎,象条小龙,被原本杀猪的闺女的公公一刀砍去了尾巴,小龙就逃到了姥姥家养伤,伤好后不知去向。自此这里就叫龙王屯村,村民求风得风,求雨得雨,远近闻名。建国后为了破除迷信,就改为李旺屯。    政区人口    李旺屯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与张家庄隔一条胶王公路,西接天仙屯村,南接小唐家庄,东接西祝村。横距0.25公里,纵距0.5公里,面积为0.13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90户,700多人。土地面积1700亩,可耕面积1400亩,非耕地300亩。    经济状况 李旺屯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占有交通便利的优势,村民外出打工赚钱,并且发展了两处私营企业。   村居建设 农民收入提高了,住房条件也随之提高,原先的小矮房都换成了大瓦房。    联系电话 86—0532—87256096   

大行一村

  大行一村    村庄由来 大行一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初期在这里有腊条子行约30亩(老亩,一老亩等于现在的二亩,在五十年代还有人伐腊条子为种地用)。当时有的人来到腊条子行居住,后逐渐成为一个村落,因为腊条子行比较著名,村名自然就叫大行。解放后分成四个行政村,分别为红星、友爱、大行、敬爱。改革开放以后又改为大行一村、大行二村、大行三村、行上店。大行一村位于四个村的中偏北地段。    政区人口    大行一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邻大行二村,北靠行上店村,西邻外环路,东与中云街道办事处接壤。总面积1.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800亩。2005年,全村有255户,900人。    经济状况 大行一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以外出打工和改革农业种植结构,收入逐年提高,人均年收入达到5500多元。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前,村民的住房大都土坯结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住房条件也得到了不断改善,把原来的土坯房逐渐改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人均住宅面积2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两委加强了公益事业的投资,整修了街道,改建了幼儿园,拉上了路灯和有线电视,实施了合作医疗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06333   

雅会村

  雅会村    村庄由来 雅会村有史可考乃从明代洪武年间,由云南省移民来此落户,因为当时村内有一“雅会堂”,故村名叫雅会村,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雅会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陈家屯村和赵家店村,南靠尹家店一村,东邻南关办事处的付家村,朱诸路从村后穿过,香港路和同三高速路的出口就在村的附近,交通很便利。横距600米,纵距470米,总面积282000平方米。2005年,全村有432户,1618人。人均耕地0.25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雅会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90年代末,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中国石油第221加油站、木器厂两个、烨衣科技有限公司、丁家塑胶、高义源模具厂、汽车交易市场、旧货市场等十几家企业,个体工商户也发展到50几家。这些企业充分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雅会村村内住宅均为平房,建国后,村民的住房逐步得到改善,2002年,村里规划了二层楼房小区,现在已建成楼房118套,总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2003年,投资60万元,对村内的两条路进行了硬化,。2004年,投资了70万元,新建办公楼和老年人活动中心。    社会事业 经济发展了,村委没有忘记社会事业的发展,2004年村委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发放3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养老金及大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对困难户除上级有关部门发放的补助外,村委还发给他们生活用品和现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有效的开展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活动,使大家都能以文明、遵纪、守法为荣。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312   

曹戈庄村

  曹戈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年间,云南省的有一曹姓人家,因生活所迫,便挑着一担筐篓,从云南逃难到这里,搭起草房就住下了,后来不断有其他的姓氏来这里安家,因曹姓来得最早,村名就称为曹戈庄。    政区人口    曹戈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靠胶王公路,北邻胶高路,东邻匡家屯,西邻西马戈庄。2005年,全村有83户,356人。    经济状况 曹戈庄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花生、玉米。人均收入约6000元。    社会事业 村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村民以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现在村风正民风良,多年来未出现一例违法违纪现象。被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百花村庄”、“计划生育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5210038   

赵家店村

  赵家店    村庄由来 相传为明朝(年月不详)赵姓从云南逃荒来此立村,在胶州通往诸城的古道旁开店,遂取名赵家店。    政区人口    到2005年底,全村共1068口人,耕地面积320亩。    经济状况 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总收入160万元,人均收入6554元,在胶州市村庄经济实力排名中列第112名。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均为土草房,建国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住房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多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联系电话 86-0532-85201986   

尹家店一村

  尹家店一村    村庄由来 尹家店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这里有一条官道,莱州李姓人氏就在此开店,店名为李家店,后卖给尹氏,改名为尹家店。王、宋、张等姓家族也陆续搬来居住,就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名还叫尹家店。六十年代,尹家店分成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尹家店一村、尹家店二村、尹家店三村。    政区人口    尹家店一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面与九龙镇接壤,东邻南关办事处,西与杜村镇接壤,北与胶西镇的雅会村为邻。2005年,全村共有478人,总土地面积164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尹家店一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利用离城区比较近的优势到城里打工,农业也将传统的种粮为主改为种菜、种杂果为主,人均收入达5600元,集体固定资产达56万元。    村居建设 由于经济的逐步好转,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都由小草房改建成了大瓦房,使村内的房屋整齐有序、漂亮美观。2003年,村两委投资修生产路三条,约2000米,修进村路1000米,全部垫沙压实。2004年硬化街道400米。    社会事业 1992年建成村办公室10间,内设各种活动室,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学习和娱乐活动。   

尹家店二村

  尹家店二村    村庄由来 尹家店三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这里有一条官道,莱州李姓人氏就在此开店,店名为李家店,后卖给尹氏,改名为尹家店。王、宋、张等姓家族也陆续搬来居住,就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名还叫尹家店。六十年代,尹家店分成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尹家店一村、尹家店二村、尹家店三村。    政区人口    尹家店二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九龙镇,北邻雅会村,西接杜村镇,三个尹家店紧密相连。全村总面积0.2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598人。    经济状况 尹家店二村属城区近郊,村民大多到城里打工,打工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农业以种菜种粮为主。同三高速公路在村的东面,出口在村后。西靠外环路,由于有这样良好的交通条件,镇政府在村西建起了镇第二工业园。村集体积累从无到有,固定资产增加到40多万元。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以前,村内的住宅大多是茅草房、土坯屋。改革开放后,村民都盖起了新房子,房子宽敞明亮,有的农户还盖起了楼房。在村委的统一规划下,房屋成排,街道平整洁净。    联系电话 86—0532—85202325   

尹家店三村

  尹家店三村    村庄由来 尹家店三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这里有一条官道,莱州李姓人氏就在此开店,店名为李家店,后卖给尹氏,改名为尹家店。王、宋、张等姓家族也陆续搬来居住,就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名还叫尹家店。六十年代,尹家店分成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尹家店一村、尹家店二村、尹家店三村。    政区人口    尹家店三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西接杜村镇的贺家屯,东接南关的付家村,南接九龙镇的艾泊,北接胶西镇的陡沟村,横距10华里,纵距7华里,可耕地面积600亩。2005年,全村有200户,680人。    经济状况 尹家店三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由于地多水源充足,村民改革传统以种粮食为主的种植方式,大量种植蔬菜和水果,收入颇丰。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目前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在这里落户。2005年,人均收入7000元。    村居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村民住宅大多是低矮的土草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村民都盖起了新房子,房子宽大明亮。近几年,对村里主要街道进行了重修,使路面洁净、平整。    社会事业 经济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该村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有这个村庄的学生。由于精神文明的提高,该村先后被胶西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财务管理先进村”、“经济十强村”、“先进计生单位”。    联系单位:86—0532—85201802   

石家花园村

  石家花园    村庄由来 石家花园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1369),胶州城区西部6公里处有一条小溪,溪两岸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花中以桃花为主。当时有一户刘氏人家到此居住,几年后又有栾氏、石氏和惠氏等人家来聚居。四个家族相处非常和睦,就在小溪的西岸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挂着一口大钟,钟上铸着刘、栾、石、惠四个大字。清朝初期又有柳、王、韩、毛等家族搬到此居住,形成了一个自然村。由于村里花多,像一个大花园,就取村名为花园村。建国后,胶州境内的自然村取名“花园村”的有很多处,为了区别,该村石家家族较大,就改名为石家花园。    政区人口    石家花园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本镇的小行村,南邻赵家店村,东靠胶西镇工业园区,西邻东祝村。横距0.8千米,纵距0.5千米,总面积0.4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350户,1215人。耕地面积1100亩。    经济状况 建国后,石家花园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体制的改革,1980年先后发展个体工商户20余家。近几年村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中外合资企业15家,大大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2005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65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65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财力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均为土草房,建国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住房也有了明显的改善。70年代,村委就对村内的建设做出了规划,规划了12米宽的村中心大街和六米宽的小街,94年硬化了大街,2000年又用沙子铺平了小街。1995年全村拉上了自来水。2003年规划了二层楼住宅小区,,现在已建楼房40套。村内建设雅观,布局科学合理。    社会事业 0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02年村委建起了办公大楼,内设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青年娱乐室,并购置了乒乓球台、象棋、羽毛球等器材放置到有关室内。购置了党员电化教育用的电脑、电视、VCD等,使全村党员能按时收看。2004年建起了门球场,使老年人有 条件经常参加锻炼。自2004年起给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该村不但物质文明有了质的变化,精神文明也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先后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标兵”和“卫生村庄”;被胶州市评为“百花村庄”、“绿色村庄”、“创安五星级村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先进党支部”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212   

陡沟村

  陡沟村    村庄由来 陡沟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初开始,当时杨姓从-县迁来立村,取名陡沟村。    政区人口    陡沟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靠香港路,北靠胶王路,西邻本镇的赵家庄村,西环路从村内通过。2005年,全村有300户,1000口人。耕地1200亩。    经济状况 陡沟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村民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大量种植大葱。经济年总收入为580万元,人均收入58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大多是低矮草房,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住房也得到了不断改善,以砖瓦房代替了草房,每户村民的住宅平均达1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经济发展了,村委大力投资公益事业,整修了村内的大街,使路面洁净、宽阔。    联系电话 86—0532—85202373   

小行村

  小行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载村名为小桁,桁字一作浮桥解,经考证该村是明清二朝胶州进京故道,村临河口,设大小浮桥便利交通,因桥得名。后演化为小行。    政区人口    小行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邻高速公路、胶西工业园,西邻外环路,北有胶高公路和中云街道办事处的工业园,南邻扬州路。横距3公里,纵距1.8公里,总面积5.4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920户,2780人。人均耕地面积0.5亩。    经济状况 解放后,小行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到70年代初期工副业开始有发展。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体制改革,先后建起了毡厂、印刷厂等十家企业。从1990年开始,小行村充分发挥临近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到2004年底,先后引进青岛顺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凯凯物流等2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2005年合同利用内资6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300万元,个体工商业发展到98户,从业人员1200多人,经济总收入2600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    村庄建设 解放前,村民住宅均为矮小的草房,解放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从80年代开始,村民都建起了大瓦房,平均每户的住宅面积约100平米,人均面积30平米。1975年对村内进行了规划建设,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改造,使路面平坦,有水能排。2002年村庄的主要街道进行硬化,全长2400米;并把全村的胡同整修铺沙,两边挖排水沟,全长7700米。街道和胡同的两旁全部绿化、亮化和香化。2000年村庄又进行了楼区规划,凡是有能力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村民都可以在楼区内建一幢200平米的楼房。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村民文化大院的建设,建起了80平米可藏书3万册的图书阅览室。并先后投资10万元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学条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定期领取一定的养老金。深入有效的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等精神文明活动,小行村多次被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和绿色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857   

王家庄村

  王家庄    村庄由来 王家庄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家在此居住,因为王姓人较多,村名便为王家庄。    政区人口    王家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邻东祝村,东南方向邻近陡沟村,西邻尹家沟。2005年,全村有80户,285人。耕地350亩。    经济状况 王家庄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经济状况逐步好转,村民除种地外还到城里打工。全村经济年总收入196万元,人均达6000多元。    村居建设 村两委对村内的建设实施了整体规划,房屋整齐,街道平整畅通。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委建了文化大院,供村民举办各种活动。积极投资学校建设,实施了村民合作医疗。   

苑戈庄村

  苑戈庄    村庄由来 苑戈庄村有史可考乃从宋朝开始,当时袁姓从云南迁到胶州城区的西部15公里的墨河西岸,村名为袁哥庄,后来袁姓改为苑。虽然后来别的姓氏也相继来居住,但苑姓一直在村里居多,一直称苑哥庄。1947年解放后,由苑哥庄村演化为苑戈庄村。    政区人口    苑戈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 ,西接宋戈庄村,南接丁官村,北邻小刘家疃,东隔河与苑家小庄相望。横距2公里,纵距2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720户,2000人。土地面积2450亩。    经济状况 苑戈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由于位居墨河岸边,占有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的优势,农作物主要种植土豆及各种蔬菜。蔬菜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和第三产业个体经营业户的发展,建有占地110亩,半岛最大的土豆批发市场,年交易土豆10万吨,交易额5000万元。现有个体经营户100多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到2004年共引进了香港宇宙制帽厂、春明调味厂、万全制袋厂等企业共15家。2005年经济总收入4000万元,上缴税金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村民的住宅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委在2000年规划了胶王路、二支路两侧商、住两用二层楼,现已建起150套。村内的主要街道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拓宽、整平、水泥硬化,共计4000多米,并对全村的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 。    社会事业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先后投资兴建了幼儿园、老年人活动中心、门球场等设施。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先后获得胶州市“百花村庄”、“先进党支部”和青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22296   

西马戈庄村

  西马戈庄    村庄由来 西马戈庄村起始年代不详,不过据传说,秦始皇东巡长生不老药经过此地休息时,有两个马队分东西驻扎,偏南为粮草队,地址分别为现在的东马戈庄、西马戈庄、曹戈庄。当时这里是东海通往西京的大道,虽很荒凉,但土肥水美,秦始皇看到后就指定三个侍卫带着家眷留此三地,各为一村。现在西马戈庄的西北岭下有一饮马泉,其泉名的由来也与此有关。    政区人口    西马戈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本镇的茔子村,西接本镇的苑家小庄,东接东马戈庄村,南邻曹戈庄。横距0.6公里,纵距0.5公里,总面积0.3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300多户,1000余人。土地面积1900亩,可耕地面积1500亩,非耕地(岭荒地)面积400亩。有一条村中心路,南接济青省道,北接胶高路,新沂铁路从村北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经济状况 西马戈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 ,近几年发展一家私营企业,青岛品品好粮油有限公司,是胶州市的明星企业。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0.5万元。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的好转,村民都告别了以前的低矮小房,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瓦房。    社会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起了村办公室和村民活动大院,村办小学的教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村幼儿园也在为学龄前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联系电话 86—0532—87278077   

大刘家疃中村

  大刘家疃中村    村庄由来 大刘中村的全称是大刘家疃中村,是由原来的大刘家疃村分出的。1961年大刘家疃村分成三个村,分别是大刘西村、大刘中村、大刘东村。    政区人口    大刘中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连大刘东村,西连大刘西村,南邻小刘家疃,北接高密市的东牟村。横距0.5千米,纵距0.7千米,总面积0.3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257户,810人。耕地面积1300亩。    经济状况 大刘中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到1980年开始发展个体工商户,到现在有10多家。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都是土草房,建国后,村民的住房慢慢得到改善。按照村委的统一规划,使房屋排列整齐,街道宽阔平整,中心大街12米宽,村的前后大街各一条,宽10米,一些小街道也规定有6米宽。2000年用沙子垫平了全部大街小巷。1985年村民就用上自来水,这在当地是比较早的。    联系电话 86—0532—85226577   

大刘家疃西村

  大刘家疃西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刘姓从即墨迁来立村。乾隆《胶州志?建置开方图》载为大刘家庄。属刘家疃社所辖。刘家疃社,是由前疃庄和刘家庄合并而来。后大、小刘家庄演化为大、小刘家疃。大刘家疃村共分成三个行政村,本村为西村,简称大刘西村。    政区人口    大刘西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距胶州市城区约15公里。东接胶西镇的宋家小庄,西与高密市接壤,南邻杜村镇,横距0.3公里,纵距0.5公里,总面积0.1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500亩。2005年,全村有1100人。    经济状况 大刘西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到七十年代末,工副业开始发展,先后建起了预制件厂2处,焊锡加工业3处,纺织业4处,还有多处小型个体私营业。由于紧临墨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平整,农业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村居建设 从解放前的旧土坯房,逐步建设成为水泥、砖瓦结构的新型民房,村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中心大街,路路畅通。    联系电话 86—0532—85226173   

小刘家疃村

  小刘家疃村    村庄由来 小刘家疃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正德年间,刘姓从即墨迁来立村,取名刘家庄,后来分成两个村,前半部分称为小刘家庄,后半部分称为大刘家庄,到了清代末年,小刘家庄改为小刘家疃村。    政区人口    小刘家疃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位于胶州城区西部的14公里处,东邻茔子村,西与高密市接壤,北接大刘家疃村,南接窦家河崖。横距1公里,纵距0.5公里,总面积0.6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530户,1700人。耕地面积2100亩。    经济状况 小刘家疃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发展了纺织厂、调味品厂、劳保厂、手套厂、水泥预制件厂等十五家企业。2000年,村两委经过研究论证,决定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村西的胶高路和二支路的两侧,形成了南北500米、东西1000米的民营工业园。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700万元。    村居建设 解放前,村民的住宅都是狭小的土房,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的住房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村民都盖起了新瓦房,有的村民还盖起了二层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对村内的街道彻底改造,修整街道8条,水泥硬化2条,达到路面洁净、宽阔、平整与污水排泄畅通。    社会事业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95年投资30万元盖起了教学楼,后来学校由于和其他学校合并迁出,教学楼由幼儿园迁入使用,并不断投资购买一些设施和玩具,改善了办园条件。村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本村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27388   

丁官村

  丁官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原为皇家从云南征丁到此屯垦,后有两名姓齐的兵丁在当地落户,繁衍成村,以官府之丁(兵)命村,以示兵丁永远效忠于朝廷。    政区人口    丁官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地处墨河西岸,村内横距0.2公里,纵距0.2公里,总面积0.0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200亩。北接胶西镇的苑戈庄村,南接杜村镇的娄敬庵村,东接胶西镇的西门村,西接胶西镇的张家小庄村。2005年,全村有148户,568人。    经济状况 丁官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由于在墨河岸边,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村民主要种植土豆和其他蔬菜。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6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村居建设 由于经济逐步好转,村民也改善了居住条件,把以前的小草房拆除,盖起了大瓦房。村两委在1999年对中心大街进行了硬化、绿化。2000年被胶州市政府评为“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21783   

小佛乐村

  小佛乐村    村庄由来 小佛乐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一个姓刘的人在此大量种植葫芦瓜,远近闻名,于是人们称其为葫芦村,清朝末年改为小佛乐村,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小佛乐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本镇小李家庄,南接杜村镇的刁家岭村,东接本镇的苑家会村,西接本镇的孙家屯。横距1公里,纵距1.5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0公顷。2005年,全村有189户,625人。    经济状况 小佛乐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80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本村的地理优势,工副业开始发展,先后建起了窑厂、焦碳厂。人均收入5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住宅都是小草房,建国后,村民住宅逐步改善,盖起了大瓦房,经过村委的统一规划,现在村内的房屋整齐,布局合理,街道宽阔。    社会事业 经济好转了,村两委非常重视社会事业的建设,重新修建了办公室,内设了村民的各种活动室。由于经常开展各种精神文明活动,小佛乐村村风正、民风良。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122   

雒家河崖村

  窦家河崖村    村庄由来 窦家河崖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末年。一位姓窦的来此地立家居住,此地又在墨河的西岸(当地人称河岸为河崖),因此村名就叫窦家河崖。后来陆续有乔、刘、贺、张、李等姓氏来此居住,但窦氏家族不知道在哪个年代什么原因在这个村庄消失了。    政区人口    窦家河崖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邻郭家河崖,北邻小刘家疃,东临墨水河,西与高密市接壤。2005年,全村共190户,650人。耕地面积960亩。    经济状况 窦家河崖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土地到了农民手中,村民的收益大幅度提高。该村地处墨河岸边,村民利用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的优势,广泛种植蔬菜,并很快形成规模。由于特殊的水土条件,这里的蔬菜鲜嫩、水灵且口感极好,因此在市场上非常-。2005年,经济总收入为455万元,人均收入约7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都是小而矮的土房,建国后虽然有了变化,但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村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迅速改善,仅十年的时间,村内全部的旧土房就改建成了砖瓦结构、宽大明亮的新房子。村两委通过出台了《窦家河崖村内建设规划》后,房子整齐一致,布局科学。街道经过几次整修后,显得宽阔、整洁和顺畅。整个村庄的环境叫人感到赏心悦目。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176   

小李家庄村

  小李家庄    村庄由来 约在万历年间立村,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为李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小李家庄。    政区人口    小李家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东佛乐村,南靠小佛乐村,东临墨河,西接小张家庄、隋家庄、孙家屯三村。横距200米,纵距300米。2005年,全村有105户,383口人。    经济状况 小李家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村民不断调整着种植结构,以种植无公害的蔬菜为主,如土豆、扁豆、豆角等。虽然经济相对发展较慢,但收入在逐年增加,村民的生活也逐步提高,特别近几年,一条杜苑路从村东通过,给村民走出小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一些蔬菜经营者也来到这里收菜,给村民的种植提供了很多信息。2005年,全村纯收入可达1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村居建设 小李家庄村内住宅在改革开放以前都是小草房,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好转,村民的住房条件也在慢慢得到改善,大部分村民盖起了新房子。    联系电话 86—0532—85221538   

窦家河崖村

  窦家河崖村    村庄由来 窦家河崖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末年。一位姓窦的来此地立家居住,此地又在墨河的西岸(当地人称河岸为河崖),因此村名就叫窦家河崖。后来陆续有乔、刘、贺、张、李等姓氏来此居住,但窦氏家族不知道在哪个年代什么原因在这个村庄消失了。    政区人口    窦家河崖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邻郭家河崖,北邻小刘家疃,东临墨水河,西与高密市接壤。2005年,全村共190户,650人。耕地面积960亩。    经济状况 窦家河崖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土地到了农民手中,村民的收益大幅度提高。该村地处墨河岸边,村民利用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的优势,广泛种植蔬菜,并很快形成规模。由于特殊的水土条件,这里的蔬菜鲜嫩、水灵且口感极好,因此在市场上非常-。2005年,经济总收入为455万元,人均收入约7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都是小而矮的土房,建国后虽然有了变化,但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村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迅速改善,仅十年的时间,村内全部的旧土房就改建成了砖瓦结构、宽大明亮的新房子。村两委通过出台了《窦家河崖村内建设规划》后,房子整齐一致,布局科学。街道经过几次整修后,显得宽阔、整洁和顺畅。整个村庄的环境叫人感到赏心悦目。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176   

前进庄村

  前进庄    村庄由来 前进庄原是城东北的杨戈庄村,1952年国家在杨戈庄村附近建飞机厂,占用一部分土地,上级就安排部分村民迁址到胶州城区以西的15公里处(即现在的前进庄村),以吉祥言命村。    政区人口    前进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横距200米,纵距260米。76户村民,230口人。耕地面积200亩。    经济状况 前进庄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由于这里水源充沛,主要种植蔬菜,蔬菜以土豆为主。近几年来,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抓紧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从蔬菜的质量上积极探索一条新思路、新种植方式,使农民受益匪浅。村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有一批纺织企业来落户。    联系电话 13606308271   

隋家庄村

  隋家庄    村庄由来 隋家庄有史可考乃从宋朝开始。当时高密市的隋氏兄弟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盛,适宜生活居住,就安居下来,取名为隋家庄,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隋家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孙家屯村,北邻宋戈庄村,西连小张家庄村。横距0.4公里,纵距0.2公里,面积为0.08平方公里,耕地950亩。2005年,全村有530人。    经济状况 隋家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近些年来,村民调整了种植结构,以土豆为主,大量种植无公害蔬菜,近几年又逐渐兴起了养殖业,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5430元。    村居建设 近年来,隋家庄村委出台了对村庄建设的整体规划,对村内街巷进行整平、拓宽和硬化,并挖了路边沟,使之排污流畅。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修筑了一条通向村外的沥青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村民的住宅也将以前的低矮土房换成了砖、瓦、混凝土结构的高标准住房。    社会事业 村委和村民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开展争创“文明村民”等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精神文明村庄”和“社会稳定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25005   

小张家庄村

  小张家庄    村庄由来 小张家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云南省张家桃园村迁来,当时只有一户人家,后来村庄逐步扩大,也全是张姓人家,因此取名为张家庄。建国后,因为庄比较小,所以改名为小张家庄。    政区人口    小张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接佛乐村,西接隋家庄,南接孙家屯,北接宋戈庄。2005年,全村有58户,180人。可耕地面积460亩。    经济状况 小张家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到了农民手中,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方法,以种蔬菜为主,收入提高很大。特别是在大同村的帮助下,建了一座小型水库,有部分土地种蔬菜能保证水浇条件,年年保证丰收。2005年,人均收入5800元。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的好转,村民的住宅逐渐把小草房改为大瓦房。根据村两委对村内建设的规划,村内住房整齐划一,街道也宽阔洁净。    联系电话 86—0532—85225868   

安家屯村

  安家屯    村庄由来 安家屯村有史可乃从清朝开始,当时有高密人“举”姓和“安”姓家族迁来居住,取村名为安家屯。    政区人口    安家屯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梁家屯,南接宋戈庄,村西与高密市接壤,东接苑戈庄。2005年,全村有225户,800余人。全村面积为13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117亩。    经济状况 安家屯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非常适宜种植蔬菜。村民善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适宜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其所属的蔬菜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由于交通便利,为农产品的加工和运输提供了条件。周边农副产品加工业20多处,仅收购、贮藏马铃薯的单位就有10家,1000吨以上贮藏能力的单位有10家。因此,安家屯的蔬菜销售非常简单,更加上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使这里的马铃薯、大白菜、大葱等蔬菜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竞争力。2005年,人均收入约6000元。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村民由原来的小草房都改建成了宽大的新房子,由于村委及时出台了村内建设的整体规划,使村民的住宅排列整齐、科学雅观。2000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修了600米长、5米宽的柏油路,与省道胶王路相接,为村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联系电话 86—0532—85225478   

梁家屯村

  梁家屯    村庄由来 梁家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永乐年间。即墨市马山镇梁氏四兄弟放马来到此地,看到这里土肥水美,地势平坦,水草丰盛,就在这里安居,始称梁家屯,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梁家屯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高密市李家营镇李茂庄,南邻安家屯村,东邻苑戈庄村,西接高密市李家营镇的四新村。横距300米,纵距150米。2005年,全村共有80户,294人。耕地600亩。    经济状况 梁家屯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种植土豆为主。近几年陆续发展养殖业和个体手工业。2005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的好转,村民把原来的小草房全部改为宽敞明亮的瓦房。按照村委的规划,村内建设布局合理、整齐划一,村中心的大街也都铺上沥青并与胶王公路相接,给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联系电话 86—0532—85225267   

孙家屯村

  孙家屯    村居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原为孙姓立村,以姓氏命名。后孙姓户绝,村名沿旧。    政区人口    孙家屯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邻杜村镇,北接胶西镇宋戈庄村,东接李家庄,西与高密市接壤。2005年,全村有73户,218人,可耕地面积421亩。    经济状况 孙家屯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改革了传统的种植结构,将一部分平坦肥沃、有水浇条件的土地种蔬菜,一大部分的丘陵地种植粮食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4100元。    村居建设 农民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住宅条件也随着改善,大部分农民住上了新房子。    社会事业 村民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有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新型的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5225108   

宋戈庄村

  宋戈庄    村庄由来 宋戈庄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由宋氏和邵氏家族从高密迁来,取村名宋戈庄,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宋戈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位于胶西镇西边的边缘,西与高密市接壤,北与胶西镇安家屯为邻,东接胶西镇的苑戈庄,南接胶西镇的隋家庄。村东为胶高公路,胶新铁路从村北穿过。全村面积为3000亩,可耕地面积为2500亩。2005年,全村共有536户,1800人。    经济状况 宋戈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种植蔬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以种植马铃薯为主,其次有白菜、芋头等。村民在十几年的种植中,不断探索科学的种植方法,不断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个大、光圆,适口性好,因此非常畅销。由于周边有很多蔬菜加工企业,这里的蔬菜销售非常方便,蔬菜商到菜地里收购。2005年,人均收入6000元。    村居建设 村民的经济好转后,积极改善了住房条件,都盖起了新房子。投资整修街道,把村里的两条宽5米、长600米街道水泥硬化,并延伸到村外,与胶高公路相接。    社会事业 村建学校一处,幼儿园一处,校容校貌良好,村民的孩子从学前教育就不用出村,一直在村里接受完小学教育。    联系电话 13608962288   

西佛乐村

  西佛乐村    村庄由来 西佛乐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开始。清代,从临近胶县城区的卧龙庄村来了一壮年男子,在现在的西佛乐村成家立业,以种地为生,并逐步形成村落。村前有一个寺庙,名为佛乐寺,村庄又居墨河的西岸,因此村名就叫西佛乐,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西佛乐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张家小庄,南靠李家庄,东邻东佛乐,西邻张家庄,纵距1公里,横距1.5公里,总面积1.22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78户,300余人。    经济状况 西佛乐的经济基本是农业为主。80年代开始村里的木工业发展很快,后来陆续加工业和养殖业也得到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业以种植土豆为主,并取得了丰厚的收入。    村居建设 解放前,村内住宅均为土坯房,解放后,住房逐步得到改善,到80年代中期,村民就盖起了砖瓦房,村委也对村内建设做了规划,使村容布局合理美观,街道平整。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文化大院的建设,1999年对大院重新进行了改造,建起了妇女之家、娱乐室等。大院宽敞洁净,既可开村民大会,又可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从而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673   

高家庄村

  高家庄    村庄由来 高家庄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初开始。在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高姓在此安居,以姓氏命村。    政区人口    高家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邻大唐家庄村,西邻李家庵村,南接宋家庄,北接天仙屯。总面积360亩,耕地180亩。2005年,全村有45户,130人。    经济状况 高家庄历来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土地到了每家每户,农民以粮菜兼种的方式增加收入。2003年,种植80亩速生杨,以提高村集体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5800元。    村居建设 村庄住宅以低矮泥草房为主,村内道路宽阔,虽未硬化,两旁却也绿树成荫,村庄环境优雅。    联系电话 13969653418   

毛家沟村

  毛家沟    村庄由来 毛家沟村位于墨河东岸的1.5公里处,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创始人为明朝的一位皇亲,叫毛阁老。刚开始村名叫毛家庄,后改为毛家沟。    政区人口    毛家沟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靠胶王公路,东邻天仙屯村,南靠九寸摩天岭,西邻苑家小庄,北依丘陵。村庄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202户,712人。可耕地面积为1150亩,非耕地40亩。    经济状况 解放后,毛家沟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工副业开始发展,现工副业占地面积达四十亩。工农业年收入398万元,人均近6000元。村委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九寸摩天岭上初步植林160亩,植观赏林40亩,岭的脚下有一围岭河,小河绕过村前,河水四季长流,清澈见底。    村居建设 经济水平提高了,村民的住宅也随着得到改善,村两委在八十年代出台了村内建设规划,村内住宅排列整齐一致,街道宽阔整洁、水泥硬化。    联系电话 13606303788   

天仙屯村

  天仙屯    村庄由来 天仙屯村有史可考乃从宋朝开始。宋朝某年,有一住在黄河岸边的明姓男子携其儿子和外甥,流浪到此,看到这里有一高耸的云岭,当地人又称为“九层摩天岭”,身受水患的他,就选择了这里安居,在一个叫做“七层坡”的地方盖了三间草房,房前屋后种了若干的树木,并美其名曰“天仙屯”,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天仙屯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本镇的大唐家庄,北接本镇的西马戈庄,东接本镇的李旺屯,西接本镇的毛家沟。2005年,全村有116户,413人。总耕地面积1170亩。    村居建设 1987年经上级政府的批准,从原来的“摩天岭的七层坡”迁移到岭下重新立庄,位于胶王路的南侧。由镇建委规划设计,新的天仙屯村房屋整齐统一、街道宽阔美观,并对街道全部整平沙石硬化。水电都非常正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给村民的生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经济状况 天仙屯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村庄的迁移,村民调整了种植结构,由原来单纯种植粮食作物转变为主要种植花生、西瓜、豆角等收入较高的作物。2005年,全村总收入达1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210411   

苑家小庄村

  苑家小庄    村庄由来 苑家小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由墨河西岸的苑戈庄村迁来部分村民,因为姓苑的居多,村又不大,所以就叫苑家小庄。    政区人口    苑家小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位于胶西镇驻地西6公里处。东邻西马戈庄村,西临墨河,南接毛家沟村,北接北埠村。2005年,全村有300户,1057人。耕地面积108公顷。    经济状况 苑家小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80年代后,工副业开始有发展,粮油加工户逐渐增多,先后建起了鑫苑植物油有限公司、冷藏厂、制衣厂等企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0万元,人均纯收入6300元。    村居建设 经济发展了,村民的住房也相继得到改善,由以前的小土坯房换成了大瓦房,有的还盖起了二层楼房。1998年后,对村内的主要街道逐步进行了硬化,共硬化水泥路2条,柏油路3条。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村委加强了对社会事业的建设。1998年,建起了能容纳30多人桌椅配套的夜校,专供村民进行各种学习。对村内街道进行了绿化和亮化。2002年,投资了30万,为村民拉上了自来水。开展了各种精神文明的学习活动,村民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680   

东埠村

  东埠    村庄由来 东埠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末清初。当时有一户姓李的人家来到墨河东岸的一座土岭(当地人称为土埠)脚下居住,村名始称李家埠。多少年后,李姓家族在村里后继无人,就把村名改为东埠。    政区人口    东埠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苑家小庄村,西接石家河崖,北接乜庄,东接西马戈庄。横距1公里,纵距1.5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96户,700人,可耕地面积1056亩。    经济状况 东埠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到了农民手中,农民便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种植方式,现在以种植无公害的春秋土豆为主。全村年总收入42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后,村民的住宅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以低矮的土坯房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住宅也相应的得到了迅速改善 ,到九十年代中期,村民的住宅都是宽大漂亮的砖瓦水泥结构的新房子,户均住宅面积达110平方米。2000年,对村内的东西和南北大街进行了整修,整平、压实,垫沙、路两边挖排水沟。    社会事业 村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村两委同时注重了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开展一些有关活动,以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2001年被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725   

西门村

  西门村    村庄由来 西门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年间,刘氏兄弟从云南迁到此处居住,由于当时这里遍地荆棘一片荒芜,心里感到郁闷,因此取村名“心闷”,后来演变成西门村。    政区人口    西门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苑戈庄村与毛家沟村,南靠苑家会村,西邻大佛乐村,东连秦家茔村与李家庵村。横距1.5公里,纵距2公里,总面积达2.92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388户,1345人。    经济状况 西门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开始有发展。1980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经济,先后有十几家以加工花生油为主的油坊,后来发展到200多家。2000年以后,发展了几个比较大型的私营企业 ,有鲁东金良、鲁旺油脂、海花植物油等五六家,经销花生油与花生饼、色拉油、棕榈油等,并引进内资建立了科瑞公司。这些企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到现在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了300多个。全村年总收入约6000万元,工业收入4600万,服务业收入1200万,人均收入6000多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西门村的住宅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住房逐步得到改善。90年代后,在村西规划建设了二层楼房小区,,已建起了40多套。其他村民的住房也相继得到改善,把土坯房换成了大瓦房,住宅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人均达2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文化建设。1996年建成了办公楼,其中内设党员与群众的活动室,室内有电视机、音响等设备,以供大家学习和娱乐。先后投资10多万元为幼儿园购买了设备,使西门村的幼儿园被评为“胶州市一类幼儿园”、“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活动,使西门村不但物质文明空前提高,精神文明也提到一个新的水平,连续10多年被评为胶州市“十强村庄”、青岛市“百强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15171   

苑家会村

  苑家会村    村庄由来 苑家会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两家苑姓从云南迁居到此,取村名苑家会村,相沿至今。    政区人口    苑家会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本镇李家庵,南接杜村镇的久安屯村、房沟村,东接本镇的宋家庄,西紧邻墨河。横距400米,纵距300米,可耕地面积1935亩。2005年,全村有360户,1120人。    经济状况 苑家会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调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粮菜兼种,并逐步发展多种经营,运输业、油料加工、个体经商和养殖等不断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效益,2005年,人均收入达5880元。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前,苑家会村内住宅大多是土坯房,改革开放以后,村民随着经济的好转,都盖起了大瓦房。1970年开始,苑家会村对村内的建设做了统一规划,使住宅整齐美观,街道宽平畅通,有专人管理,定期垫沙,保持每天整洁,村内环境清新宜人。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1996年建二层办公楼一栋,内设学生家长学校、农民夜校,还有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活动室。深入有效的开展了群众性的争创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活动,村民都能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6年被胶西镇政府评为三个文明考核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5215218   

大刘家疃东村

  大刘家疃东村    村庄由来 大刘家疃东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末,从现在的高密市前坦村迁来,村名叫大刘家疃,以朱姓为主。到1966年,大刘家疃村分成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大刘东村、大刘西村、大刘中村。    政区人口    大刘东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靠小刘家疃,东临墨河,北邻宋家小庄,西邻大刘中村。2005年,全村共有186户,588人。可耕地面积930亩。    经济状况 大刘东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和土豆,2005年总收入32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    村居建设 解放前,村内住宅均为低矮的草房,解放后,村民住宅逐步得到改善,以砖瓦房为主,现在每个农户的住宅面积均达100平米。    社会事业 2001年,与几个村联合办了一个全新的学校,学校非常规范,一切设施都达标。    联系电话 86—0532—85226254   

秦家茔村

  秦家茔村    村庄由来 秦家茔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开始。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在青岛市区附近有个叫肖水的村庄,被连年的大水淹没,有兄弟二人逃难到离胶州城区西部十几公里处安居。当时胶州城里的赵姓有一人在河南当大官,他在附近建了一座坟墓,因此兄弟二人居住的这个地方就叫赵家茔。由于姓秦的居多,建国后改为秦家茔。    政区人口    秦家茔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本镇李家庵村,西接本镇西门村,东接大唐家庄村,北接毛家沟村。横距0.2公里,纵距0.2公里,总面积0.04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50户,180人。耕地面积270亩。    经济状况 秦家茔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开始发展了养殖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到2005年,工商业户发展到10个,从业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72万元,其中工商业收入10万元,服务业收入5万元,村集体可支配财力2万元,人均收入5800元。    村居建设 解放前,村民的住房都是土墙草顶,建国后,住房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现在都是砖瓦房,宽敞明亮,人均住宅面积达57平方米。1990年对村内的街道拓宽、整平,共整修宽约十米的街道2000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对村民娱乐场所的建设,1995年建起了文化大院,内设村委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青年之家、民兵连活动室和老年人之家,各室都桌椅配套,活动用具齐全。深入有效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活动,使村民的文明水平逐步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215009   

张家小庄村

  张家小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最早为高姓立村,名高家小庄,明朝末年,张姓从云南迁来居住,后来高姓衰落张姓渐旺,遂将村名由高家小庄改为张家小庄。    政区人口    张家小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东临墨河,西接宋戈庄村,南邻西佛乐,胶王路从村北通过。2005年,全村有280户,960人。可耕地面积1500余亩。    经济状况 建国后,张家小庄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到二十世纪末,私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农民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近些年来调整了种植结构,大量种植蔬菜与瓜果,收益较好。2005年,人均收入达4200元。    村居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了,农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一座座新房陆续盖起来,户均住房面积达1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经济好转了,村里办起了幼儿园,使村里的孩子都能入园接受学前教育。与其他村合办一处学校,办学条件也逐步改善。2003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489   

刁家庄村

  刁家庄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传说明末刁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而得名。解放后村东邱家庄、蒋家庄并入刁家庄。刁姓虽已绝户,名称沿旧。    政区人口    刁家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村南与杜村镇久安屯接壤,西邻大唐家庄村,北邻天仙屯,东邻小唐家庄村。2005年,全村有200余户,约700人。可耕地面积150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刁家庄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副业开始发展。近几年来,刁家庄村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利用荒岭闲地大搞养殖业,牛、羊、鸡的养殖已成规模,家庭手工业也成规模,已有20余户从事这个行业,年收入近百万元。全村人均年总收入约8000元。    村庄建设 解放前,民房是土打墙、小木窗、草拍顶,现在是高大、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不少村民都按了太阳能,冬天洗澡不用出门,以此可看出,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事业 在0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里还建起了幼儿园,并在不断改善着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开展群众性的遵纪守法等精神文明活动,村民都能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215238   

宋家庄村

  宋家庄    村庄由来 宋家庄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宋姓从山西迁来立村。宋姓传六世,窦姓迁入,村名宋家庄。    政区人口    宋家庄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本镇高家庄,南接本镇苑家会,东接刁家庄,西邻李家庵。横距1.5公里,纵距0.6公里,总面积960亩。2005年,全村有190户,60口人。    经济状况 宋家庄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了种植结构,拿出部分土地种植蔬菜,并发展养殖业,使村民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都是土坯房,建国后村民的住房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后村民对住房加快了改造的速度,现在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还有多户建起了漂亮的二层楼房。    社会事业 村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村委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先后建起了青年之家、民兵活动室、老年人娱乐室、计生服务室等。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活动,几年来从没发生违法案件。    联系电话 86—0532—85202698   

大唐家庄村

  大唐家庄    村庄由来 大唐家庄村有史可考乃从光绪年间(1868年),当时有姜、王、周三姓落户此地,以农业种植为主,取名大周家庄。1870年后,唐、薛两姓相继从食粮、薛家岛搬迁至此,建房置地。因唐氏人口较多,从此改为大唐家庄,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大唐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邻杜村的久安屯,北邻天仙屯村,东邻刁家庄村,西邻高家庄村。横距600米,纵距500米,总面积0.3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96户,706人。可耕地面积1200亩。    经济状况 大唐家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兼养殖和输出劳务,2005年总收入约5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村民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建起了宽大明亮的新房子。    联系电话 86—0532—85215149   

小唐家庄村

  小唐家庄    村庄由来 小唐家庄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有外地兄弟二人因家有难流落在此,看到这里地多,就在这里安家了。没过几年,大哥搬到大唐家庄村,弟弟还在原来的地方,从此弟弟住的地方就称小唐家庄村。    政区人口    小唐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杜村镇的赵家屯,北接本镇的李旺屯,东接本镇的赵家庄,西接本镇的刁家庄。横距0.5公里,纵距2.2公里,杜芝路从村中间通过。2005年,全村有149户,449人。耕地面积880亩。    经济状况 小唐家庄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开始,工副业有所发展,现有经商业户20多家。村民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农林并举。也有不少的村民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    村居建设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逐步告别了以前的土坯房,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房子,人均住宅面积达20多平方米。村里的街道也逐步拓宽、整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将办公室重新规划修建,增设了青年活动之家、图书室、人口学校、台球室等,建筑面积达180平方米。深入有效的开展了群众性的争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的精神文明活动。被青岛市评为“百花村庄”,被胶州市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00173   

赵家庄村

  赵家庄    村庄由来 赵家庄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03年),在胶州城区西部的18公里处有一大村叫赵家园,后来改为赵家庄村。    政区人口    赵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西祝村,东接陡沟村,南接杜村镇的贺家屯,西接小唐家庄村。横距一公里,纵距0.5公里,总面积1.42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456户,1534人。耕地近3000亩。    经济状况 赵家庄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村民除种地外到城里打工增加收入,人均收入6000元。村集体无收入。    村居建设 随经济发展,村民的住宅逐步得到改善。    社会事业 村办幼儿园一处,全村幼儿入园率100%。1983年被胶州市评为“先进村庄”,1997年到1999年期间被镇评为“先进单位”和“稳定村庄”。    联系电话 13969833851   

郭家河崖村

  郭家河崖村    村庄由来 郭家河崖村有史可考乃从清代道光年间,胶州城区西面郭家庄村的郭氏兄弟迁来立村,村庄在墨河岸边,因此取村名为郭家河崖。    政区人口    郭家河崖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邻窦家河崖,南邻石家河崖,东临墨河,西与高密市接壤。横距0.3公里,纵距0.2公里,总面积0.1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共有70多户,200余人。可耕地面积300亩。    经济状况 郭家河崖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土地到了每家每户,村民大量种植蔬菜,由于墨河岸边特有的土水条件,这里的蔬菜质量非常好,很受人们欢迎,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村居建设 经济状况好转了,村民的住宅也得到改善,都盖起了新的大瓦房。村东建起了墨河幼儿园,使村民的孩子都能入园受学前教育。村西修一条南北大路,北接胶高路,南接胶王路,交通非常便利。    社会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起了规模比较大的办公室,内设村办幼儿园和村民的各种活动室,如“农民夜校”、“老人活动室”、“妇女之家”等,为村民的学习和娱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438   

石家河崖村

  石家河崖村    村庄由来 石家河崖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末年开始。据《石氏族谱》(清末手抄本)记载,明末,有一叫石庆的男子携妻逃荒到离胶州城区西部的15公里处墨河西岸上立村,生了两个儿子。次子石对封的后裔形成了以石姓为主的石家河崖村。    政区人口    石家河崖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雒家河崖村,北靠郭家河崖村,东邻墨河,西与高密市的李茂庄村接壤。2005年,全村有252户,710人。可耕地面积1139亩,荒岭105亩,河滩80亩。    经济状况 石家河崖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由于该村在墨河岸边,土质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种蔬菜,村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先后引进了荷兰七号土豆、大西洋马铃薯及出口型甘蓝菜。传统种植的“老来少”芸豆远销全国各地。近几年,又努力发展外向型蔬菜加工企业,引来了青岛大惠、通宇等食品公司。第三产业也发展迅速,仅腐乳加工厂就有三家,冷库三座,贮存蔬菜量达三千吨。个体工商业户20多家,从业人口200多人。经济总收入800多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00多万,村集体可支配财力2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8400元。    村居建设 解放前,该村的住房多为土坯草房。解放后,村民的住房逐步得到改善,在村西紧靠二支路规划出了二层楼住宅小区。近几年来,村两委根据《镇村建设总体规划》,对村内的街巷进行了拓宽、整平、水泥硬化,并对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在大街和胡同安了路灯。    社会事业 1999年将办公室西迁,新建起了可容纳1000多人的各种活动室,购置了图书、音响电视及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以供村民阅览学习和健身。对村里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建起了村民档案室。深入有效的开展了创“三户”(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等精神文明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 为荣,连年被胶州市和胶西镇评为“三个文明先进单位”,并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20101      

李家庵村

  李家庵    村庄由来 李家庵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佐、李佑兄弟二人由京东(即北京以东)到此定居,取村名为李家庄。明洪武末年(公元1398年),在村东建了一座尼姑庵,村民称为东庵,后改村名为李家庵,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李家庵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与本镇的秦家茔相接,南接苑家会,东接高家庄,西接西门村。横距与纵距各500米,村庄占地90亩,可耕地面积750亩。2005年,全村有140户,502口人。    经济状况 李家庵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把以前种粮食作物改为以种菜为主,大大增加了收入。个体经商户发展到30多家,从业8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81万元,人均收入6652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都是土草房,建国后,村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现在都住上了新瓦房。2002年对村内的大街小巷整修一新,拓宽整平,用沙铺垫,两旁挖好排水沟,一到村内会使人感到非常舒畅。    联系电话 86—0532—85216118   


隋家庄村特产大全




隋家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