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杜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成化年间有迟姓三兄弟从莱阳江山迁来立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时察看地脉似凤凰,便在凤凰肚的位置建村,取谐音“村”字命村,后人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南、北杜村。此为北杜村。
政区人口 北杜村地处胶州市西南部,土地大部分为丘陵,土地总面积120公顷,全村辖区面积8公顷,其中,第二、三产业、养殖业大部分沿朱诸公路两侧,占地3公顷。北杜村位于朱诸公路北侧,交通便利,村前沿河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村东有大片开阔地,是经商办厂的良好地段。境内有木器厂一处,幼儿园一处,内资企业恒昌河庄园一座,工艺发制品一处,加油站一个。2002年全村共有387户,总人口1350人。
经济状况 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人均纯收入654元,199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3万元,人均纯收入3700元,二三产业、养殖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1994年投资20万元建皮衣厂房一座(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招商出租,实现了非常可观的收入效益;1996年号召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蔬菜大棚、西红柿等,集体投入义务工2000个,每上一个大棚集体奖励补贴现金1000元,免交3年的土地承包费,集体共投入资金18万元,新上大棚100个,村民得到了丰厚的收益,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养鸡,到目前存栏生猪1200头,存栏鸡6万只,,沿公路两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新上维修、加工、预制件、餐饮等项目20余处。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13万元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得到了群众的满意和肯定,人民生活初步步入小康水平。1987年被评为胶州市模范委员会;1988年,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1993年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195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1113 | 266000 | 0532 | 查看 北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贾家屯村 |
贾家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有说唐代)。相传是贾维到此建村,传说此地落过凤凰,故名凤凰屯。因其南有北丰华屯。解放前因贾姓为主,改名贾家屯。 政区人口 东临朱诸公路,北与赵家屯、久安村、贺家屯相邻,南与北杜村接界,离杜村镇政府驻地2公里,现有人口280人,耕地面积600亩。 经济状况 在村东、村南有朱诸公路,在村西有北支路,道路交通发达,水源条件充足,有大口井两眼,大小塘坝6处,村东水库一处,能蓄水20万平方米,还有清甜的自来水供全村饮用。改革开放后,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2002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2001年,引来客户建养殖厂两处,带动全村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
雷家孝源村 |
雷家孝源村 村庄由来 地处孝源河,村建于元明间,雷姓从-县槐树底迁来立村,以河命村为雷家孝源。 政区人口 雷家孝源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属杜村镇管辖。东邻匡家孝源,西靠南杜村,朱诸公路从村北通过,全村有耕地面积92.8公顷,第二、三产业占地面积2公顷。2000年全村总户数有240户,总人口7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8%。 经济发展 1987年,投资20万元建砖厂一座,占地面积1公顷。第一产业,1988年调整农业结构,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大棚,种植花生、蔬菜等,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002年搞退耕还林,抽出100亩丘陵地搞干鲜果,400亩地搞绿化苗。第二、三产业,村砖厂每年收取租赁费5万元。村个体户有面粉加工厂、汽修厂、小商店、餐饮业等,发展到30多户,年经济纯收入达60万元以上,村集体固定资产从87年末的12万元发展到2002年末的54万元。1987年至1992年全村年平均总收入为96万元,1993年至1997年年平均总收入为289万元,比前5年增长300%,1998年至2002年平均总收入566万元,比1993至1997年的平均总收入增长200%,1987年人均纯收入655元,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社会事业 1987年建砖厂以来,共15年,每5年的经济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给本村村民减轻50%的负担,上缴镇的税务由集体垫付,为村民垫付养老金、保险费共计2万余元。1992年,整修街道,改变村容村貌。1997年,建本村办公楼一座,幼儿园一处。自1997年建办公楼以来,村级各组织有了自己的活动室,民兵、妇女、治安、团支部以及党员活动室配备齐全。1996年以来,年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2000年被0胶州市委评为文明村庄,被胶州市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四星治安工作单位,被青岛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评为信用村庄。2001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村庄。1990年,建变电室一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091 |
常家庄村 |
常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常姓从即墨岙山卫迁居到此定居,名常家庄。 政区人口 常家庄村位于杜村镇西北部四公里处。2005年底,全村总户数83户,总人口284人,耕地面积418亩。 经济发展 2002年,进行了税费改革,经济总收入210万元。粮食产量由1987的90吨增加到2002的135吨,逐步向高效农业发展;工业产值由1987年4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3万元;服务业发展在1987年收入是4万元,2002年增长到13万元,1987年人均收入仅550元,2002年增长到4700元。 村居建设 1995年 进行了村庄规划建设,清理硬化了两条街道,六条胡同,修了排水沟,并栽上了花草树木。 社会事业 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民住房从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土草房通过村庄规划发展到15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房。集体福利有所改善,对五保户送镇养老院供养,军属困难户减免义务工等照顾。2000年被胶州市评为百花村庄,多次被杜村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村庄,畜牧、农业、养殖、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35292 |
刁家岭村 |
刁家岭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代(年月不详)刁姓从山西迁来立村,因地处丘陵,取名刁家岭。 政区人口 刁家岭村1984年以前分成两个大队,即刁家岭东队和刁家岭西队,根据党委政府的要求,1984年12月份合并为一个大队至今。位于杜村镇驻地西北。 经济状况 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1987年修建小型砖厂一座,由村委经营,一年后转包给个人经营至1999年。1994年冬天,修建小二型水库1座。其后,上级拨款修建了溢洪道及桥一座,修建此水库后,全村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每亩产量2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00公斤。2001年支部引进企业一处,当年为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经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村民生活也大有提高,住房面积和屋顶质量不断改善,村委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统一对村庄进行了规划。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由1987年的两个小卖店发展到现在的各种服务业40多户。对困难户每年进行相应的资金扶持,对五保户特殊照顾,使其衣食有着,保障其生活。在1986至1994年镇政府评为两个文明、计划生育、发展工业、高效农业、社会治安等先进单位。1996年被胶州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2001至2002年被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5235135 |
大店子村 |
大店子村 村庄由来 相传此处古为高密至东南海(今胶南红石崖等地)的大道。清朝中期距今大约二百余年(乾隆年间)从房沟移出到此开店,繁衍成村后以店铺命村。 政区人口 位于杜村镇驻地西北两公里处,杜苑路以西。2005年底,全村共103户,340口人。 经济状况 粮食产量逐步提高,1987年为125吨,亩产320公斤,2000年总产量达168吨,亩产410公斤;工业发展,1987年前几乎没有工业,2002年手工业和加工业总收入18万元;第三产业1987年为2万元,2002年收入20万元。村民生活从建国前的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到现在的人均消费额2500元左右。 社会事业 文教科技发展良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几乎家家有电视,60%装上了电话,住房面积现在人均在20平方米左右,村庄规划整齐;集体福利按国家规定向五保户、烈军属、困难户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帮助。199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1996年,被授予发展高效农业先进村庄称号;1999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0年,被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2001年,获得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称号。 |
娄敬庵村 |
娄敬庵村 村庄由来 娄敬,汉初功臣。以戍卒身份向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封关内侯。后又封建信侯。死后建祠于该地(年代不详),称娄敬祠堂,又称楼敬大殿,后有尼姑居此殿中称楼敬庵,村名由此得来。 政区人口 楼敬庵村归杜村镇所辖,位于杜村镇的西北角与胶西镇的小佛乐村毗邻,南北向,杜苑路东西穿村而过,直通镇政府。2005年底,全村共有367户,1230口人,全村共有2400亩土地。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蔬菜等。1975年 村东河修挖50米直径的大口井,安装20千瓦的电动抽水机,利用下地管向村东洼供水浇地1000亩。1997年 筹资5万元,新建和扩建大口井两眼。2005年,全村总收入811万元,人均收入384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897千瓦,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村建有农贸市场,第二、三产业发达。第一产业稳步发展,二、三产业迅猛进步,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共有700多人,从事养殖、商业、饮食、服务、加工、个体经营50余户。 村居建设 1999年春天,筹资17万元拆迁民房百间,使杜苑路在村中拓宽,由10米拓宽到25米的柏油大街。 社会事业 1979年,安装电力设施,实现电力照明。1992年,进行电网改造,安装50千瓦的变压器。1999年,进行电力设备改造,把电力安全节能的送至企业和村民家中。教育文化建设取得良好进步,村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235167 |
郝家庄村 |
郝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约在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年间)郝姓从-县迁来立村,取名郝家庄。 政区人口 郝家庄村位于胶州市杜村镇西部,北依杜苑路,东接楼敬庵村,西邻刁家岭村,南邻涝洼村,隶属胶州市杜村镇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50公顷,其中丘陵面积占80%,砖厂占地6公顷。全村共有124户。 主要经济 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调整农业结构,搞了水利设施建设,开挖大口井三眼,发展了种植业,提高了农业经济收入。1995年,建砖厂一处。2002年农业总收入98万元,养殖业收入220万元。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240人,总收入70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288万元,人均纯收入4455元。 社会进步 1984年 建变压室1处,安装15千伏变压器一台,供全村用电。重视对群众进行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2002年建幼儿园一处,全村幼儿入园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人民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瓦房,全村有电话52部,电视机110台,机动车30辆,各种摩托车50辆 |
贺家屯村 |
贺家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会约有五百多年历史(明成化年间),有说唐代。贺姓从山西迁来立村。清代称丰盈庄;解放前改称贺家屯。 政区人口 贺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北依胶西镇赵家庄村,西靠赵家屯村,东靠朱诸公路、九龙镇孙家艾泊村,南邻孝源村,隶属胶州市杜村镇人民政府管辖。本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粮田面积1148亩,分布在村四周,村东村西各有水库1个,村后贺常路直到朱诸路,交通十分方便,2003年全村共有152户,总人口464人。 经济状况 农业以种植小麦、花生、玉米、地瓜为主。养殖业以养牛、猪、羊、鸡为主。2002年人均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电话90部,电视机110台,机动车70辆,摩托车60辆。 |
涝洼村 |
涝洼村 村庄由来 相传六百年前(明代)常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丘陵谷地易涝,取名涝洼。 政区人口 涝洼村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2005年底,耕地面积720亩,丘陵地占80%,全村总户数114户,总人口377人。 经济状况 自1999年秋实行了土地承包后,建起了蔬菜大棚10个,总收入5万元,新挖大井10个,解决部分群众浇地难的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全村的苗圃已由1987年的10亩增加到2002年的80亩,年总收入6万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由1987年的100吨到2002年增加到140吨,第三产业逐步壮大,年收入由1987年5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2万元。群众的收入逐步提高,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500元增加到2002年的4000元。 |
房沟村 |
房沟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初(年月不详)常、李二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房屋建在沟旁,故名。 政区人口 房沟村位于胶州市西部,北以胶西镇苑家会村,南接高家河崖,西邻辛家庄村,东靠久安屯村,隶属胶州市杜村镇人民政府管辖,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该村地处杜村镇北部,西、南部毗邻杜村工业园,杜苑路,杜村河从村西穿过,村东、西南各有小二型水库一座,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2003年全村共有354户,总人口116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 经济状况 以种植小麦、花生、地瓜、蔬菜为主,养殖业以养殖猪、牛、羊、鸡为主。2005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电话210部,电视机300台,机动车90辆,摩托车150辆。 |
寺前村 |
寺前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崔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座落在古寺之前而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杜村镇南部,东邻辛集,南靠大郐家沟,西靠匡家庄,北毗寺后。2005年底,全村共68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45万元,人均纯收入4775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38千瓦。 |
赵家屯村 |
赵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年月不详),由赵姓夫妇从云南迁来立村。村址原是一片枣树,取名枣树林,后改为丰安屯。因赵姓是主姓,解放后改名赵家屯。(传说曾有墓碑载为宋代,失考。) 政区人口 赵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部,北靠胶西镇赵家庄村,南接贾家屯 ,西临久安屯村,东靠贺家吞村,隶属胶州市杜村镇人民政府管辖。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亩,全村地处杜村镇东北部,距胶州市区10公里,交通便利。2003年全村共有46户,常住人口150人。 经济状况 村东南、西南各有大口一眼,水利设施齐全,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为主,部分土地种植蔬菜,养殖业以养殖猪、牛、羊、鸡为主。 2002年人均纯收入为3950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电话30部,电视机49台,机动车16辆,摩托车38辆。 |
河崖村 |
河崖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高姓夫妇从河南安阳县迁来落户,繁衍成村,因座落于墨河河崖,故名。 政区人口 坐落在杜村镇以西,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南有杜苑路,北靠房沟,西接大店子,东临北杜村。2002年全村共有280户,总人口965人。 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总收入85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万元,农业总产值1021万元,人均纯收入4218元。本镇工业园的项目大部分坐落在该村的土地上,有青金羽木业有限公司,占地200亩,青岛一木占地220亩,热电厂占地230亩,还有即将开工建设的国棉六厂。本村村民现以二、三产业和养殖业为主,有养猪800余头的养猪大户,也有养鸡15000余只的养鸡大户,2002镇政府评为畜牧养殖先进村庄。本村多数村民都进厂工作,剩余的劳动力以种菜和大棚为主,住房比以前得到了大改善,由小土屋变成规整齐的大瓦房,生活水平也一步一个台阶的提高,工农生产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事业 1996至2002年连续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97、2000和2002年被胶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2000年胶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871 |
丰华屯村 |
丰华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年月不详),以“凤凰落宝地”的吉祥嘉言命村为凤凰屯。清末改为丰华屯,取《北史》食膳丰华之意。 政区人口 丰华屯位于胶州市西南方,杜村镇政府西南,北靠杜村,南临九龙镇的蔡家沟村,西靠史家店子,东临孝源店子,全村辖区总面积10公顷。2000年全村共有196户,总人口62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5%。 经济发展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00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0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2.2%和4.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资产投入总额1200万元(包括住房、购车、机械、集体、投入等)。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土地贫瘠,亩产量在30至40公斤左右。到1975年粮食亩产量达到150公斤,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逐年逐年上升,2000年,在上级单位的帮扶下,新建大口井一眼。直径30米,深约6米,能有效灌溉耕地面积150亩。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440公斤以上,有少数地块基本实现了吨粮田。村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改革开放后,村民也逐步走出了小农意识的圈子,进城打工,干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使村经济收入增加了人均500元以上,使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村居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土坯房逐步被砖石结构所代替,从70年代后期开始,注重村庄整体规划,现在90%的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1998年,从村北修通村路一条,长约一公里,整修村内街道一条。2002年,新修建进村路一条,全长1.5个公里。 社会事业 人民生活,建国前,大多数村民食不果腹,生活贫困,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人均纯收入50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80元。1978年,建变电室一处,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使全村90%农户通电。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对承包的土地按照科学种田的技术施肥、浇水、喷药、耕种,粮食产量增产幅度大提高,空余时间外出打工。村民不但囤中有粮,而且手中有钱,过上了富裕生活。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3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500元,90%的村民住上了新房,全村有电话120部,电视机180部,机动车80辆,各种摩托车110辆。文教科技,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建国后,逐步对群众重视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1966年,建学校一处,有1——6年级80多人,分为三个班,从此本村学生告别了黑房子,土台子,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0%。1980年建起村幼儿园,村内儿童全部入托。集体福利,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按规定每年付给500斤细粮(小麦),每月1斤食油,每月12元零花钱,1500斤烧草都按价格折算付款,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免收应上缴的费用,对有证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适当照顾。 |
车家孝源村 |
车家孝源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代(年月不详)姓车的从山西迁来立村。 西岭有焦花女冢,为宋代古冢;据乾隆志载:“焦花女姓氏无考,相传善事继姑,冬月姑病思食麦,女哭祷于天,忽于河滨得麦数穗,燎以进姑,病即解。事闻旌其闾,因名其河曰孝源河,岭锡恩岭”。“有燎麦台遗址,国朝邑人王如辰勒碑志之”。 政区人口 车家孝源村位于胶西南部,杜村镇的东部,东靠胶州市九龙镇,北靠朱诸路,共占地26公顷。2000年全村共有54户,总人口184人。 经济状况 2000年农村总收入31万元,人均收入3660元,比1978年增长11倍,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养殖业共同发展。 社会事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素质不断提高,逐渐摆脱了愚昧落后的状态。经济上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不但囤中有粮,而且手中有钱,过上了富裕生活。98%的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全村60%以上农户通了电话,共有电视机54台,机动车20余辆各种摩托车40余辆。从80年代起到现在注重村庄整体规划,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住房条件也大大改善,以前住房多为土坯房,破烂不堪,参差不齐,现在土坯逐渐为砖石结构所代替。1989年建变压室1处,是全村农户通了电。98年被胶州市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胶州市“三为主”计划生育模范村。 |
匡家孝源村 |
匡家孝源村 村庄由来 相传古有孝源碑以志某女孝德,明代法姓到此立村,名法家孝源。后法姓衰亡搬走,匡姓成为主姓,改称匡家孝源,以孝源河命村。 政区人口 匡家孝源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杜村镇东部,东邻车家孝源,西邻雷家孝源,北至贺家屯村和九龙镇的孙家艾泊村接壤,全村占地面积45公顷。隶属胶州市杜村镇政府管辖。2002年全村共有住户82户,总人口2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 经济状况 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万元。1986年、1987年、1988年,各挖大口井一眼,使全村大部分土地都能浇上水,使粮食亩产大幅度增加。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40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占总收入的60%,固定资产投入总额为150万元。实现利税2万元。2002年,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对外招商、租赁土地300亩。 社会事业 1993年,新建变压室一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一台,对全村线路进行改造。1994年,新盖办公室一处,购买办公家具。1997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孝源店子村 |
孝源店子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从云南移民来此定居立村,村西岭有宋代焦花女冢,因以命村。 西岭有焦花女冢,为宋代古冢;据乾隆志载:“焦花女姓氏无考,相传善事继姑,冬月姑病思食麦,女哭祷于天,忽于河滨得麦数穗,燎以进姑,病即解。事闻旌其闾,因名其河曰孝源河,岭锡恩岭”。“有燎麦台遗址,国朝邑人王如辰勒碑志之”。 政区人口 位于杜村镇最东部,东、南邻九龙镇,北靠雷家孝源、匡家孝源、车家孝源。全村辖区总面积200.4公顷,村庄处在丘陵地带,地势不平,有杜村镇东环路穿村而过,北距省道朱诸路大约1公里左右。2002年全村只有340户,总人口1147人。 经济状况 1993年,建农贸市场一处。199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2002年全村总收入1230万元,人均纯收入4598元。 村居建设 1990年,村庄改造,拆房200余间,通街4条。1997年,村庄第二次改造,拆房100余间,通街3条。修排水沟2000多米,投资10多万元。同年投资15余万元挖平塘4处。1996年,投资11余万元建办公室17间,改善了办公条件。2002年,投资8万余元建河桥一座。2002年,在公路站的帮扶下,对村庄东部的街道进行了沙石硬化,运送土石方5000多立方米,修排水沟5000余米,投资近20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被胶州市评为“百花村庄”银奖。1998年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1998年至2003年连年被胶州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2002年,投资16万元,安装自来水设施,使村民们吃上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248 |
北杜村 |
北杜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成化年间有迟姓三兄弟从莱阳江山迁来立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时察看地脉似凤凰,便在凤凰肚的位置建村,取谐音“村”字命村,后人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南、北杜村。此为北杜村。 政区人口 北杜村地处胶州市西南部,土地大部分为丘陵,土地总面积120公顷,全村辖区面积8公顷,其中,第二、三产业、养殖业大部分沿朱诸公路两侧,占地3公顷。北杜村位于朱诸公路北侧,交通便利,村前沿河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村东有大片开阔地,是经商办厂的良好地段。境内有木器厂一处,幼儿园一处,内资企业恒昌河庄园一座,工艺发制品一处,加油站一个。2002年全村共有387户,总人口1350人。 经济状况 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人均纯收入654元,199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3万元,人均纯收入3700元,二三产业、养殖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1994年投资20万元建皮衣厂房一座(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招商出租,实现了非常可观的收入效益;1996年号召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蔬菜大棚、西红柿等,集体投入义务工2000个,每上一个大棚集体奖励补贴现金1000元,免交3年的土地承包费,集体共投入资金18万元,新上大棚100个,村民得到了丰厚的收益,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养鸡,到目前存栏生猪1200头,存栏鸡6万只,,沿公路两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新上维修、加工、预制件、餐饮等项目20余处。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13万元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得到了群众的满意和肯定,人民生活初步步入小康水平。1987年被评为胶州市模范委员会;1988年,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1993年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195 |
南杜村 |
南杜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成化年间有迟姓三兄弟从莱阳江山迁来立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时察看地脉似凤凰,便在凤凰肚的位置建村,取谐音“杜”字命村,后人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南、北杜村。此为南杜村。现为镇驻地。 政区人口 南杜村位于胶州市西南,沿朱诸公路有胶州向西15公里,北依北杜村,南接史家店子,西靠寺前村,东临雷家孝源村。隶属胶州市杜村镇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20.8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2公顷。省道朱诸路贯穿全村,市区间路有杜洋路、杜芝路、杜苑路,纵横交错。境内有杜村中心中学、杜村中心小学,青岛亚性木器厂,杜村拉丝厂等。杜村镇工业园、农业园及门类齐全的各种企业星罗棋布,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2年,全村共有423户,总人口13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1%。 经济状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00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3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和2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28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第一产业,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亩产量达到280公斤。改革开放后在村两委的带领下,1979年到1990年的11 年间,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在村东、村南的耕地里打大口井7眼,使全村80%以上的耕地变成高产、稳定的水浇田。粮食产量翻了两番,村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由文革时期的买粮村变成卖粮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杜村镇工业园、农业园的迅速崛起,建设用地大量增多,村庄发展二、三产业用地增多,耕地逐年减少,农业税等费用由村集体统一上缴。第二产业,村工业始于1983年,成立了皮鞋厂,电瓶厂。1987年成立砖厂,村两委认真贯彻0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了“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理念。村砖厂从业人员100人,为周围村庄的富余人员创造了就业门路,同时带动了一批红砖贩卖专业户。村砖厂固定资产累计800多万元,为村集体创利税150多万元。第三产业,1968年购置小磨面机,140型柴油机,1980年又在朱诸公路北侧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11间大楼,是杜村最早的贸易大楼,设有土产、机械、商店、饭店等,还有农机维修等服务项目。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充分发挥地处镇驻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沿朱诸路两侧设立了商住楼开发用的杜村中心街1600米的商业楼贸易长廊,吸引了200多家业户前来投资,建设商住楼50000多平方米,发展个体工商户200多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0余人,实现总产值1000万元,创利税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在30多万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群众住房多为草房,低矮老化,面积狭窄,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建国后草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替代。改革开放后,群众建房热情高涨,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村两委近两年先后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街边沟3500米,整平了街道,使村容村貌发生巨变,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被0胶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百花村庄” 社会事业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食不果腹,生活贫困。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60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100元。1980年与镇机械厂合资建变压室一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使全村90%农户通电。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尤其实在大力发展农副业之后,群众不仅囤中有粮,而且手中有钱,过上了富裕生活。2000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人均年存款余额2000元,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全村有电话300部,电视机420台,机动车辆100辆,各种摩托车150辆。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建国后,逐步重视对群众进行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使群众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逐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村干部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杜村中心小学先后投资3万多元修筑了排水沟,改造了校舍,为了使学生有一个优美的锻炼身体的场所,村免费为小学提供20多亩耕地做操场。改善了办学条件,被评为胶州市“文明单位”。多年来村集体累计为村小学投资40多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2001年投资6万元建起了11间办公室和村民文化大院,设有人口学校、青年民兵之家、老干部活动室,配备了29寸彩电,VCD,老年门球场、象棋、扑克等各种文体娱乐设施,成立了妇女秧歌队、老年门球队,并参加了全市组织的比赛。该村是胶州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安全用电”模范村,2000年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名列胶州市第78名。1992年被市政府授予“模范村庄”称号,1993年被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1992年被市政府授予村级管理“规范化村庄”,2001年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授予胶州市“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被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集体福利,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不断提高。90年代,村民免费用上了自来水。每到抗旱季节,村集体免费将水源抽送到田间地头,仅电费一项村集体就需垫付1万元。村集体每年垫缴农业税9万多元,对失去劳动能力的无子女老人全部实行“五保”使他们生活有保障,无后顾之忧每年支出2万多元。村集体每年还为独生子女户垫缴独生子女备用金1.5——2万元左右。村集体还付给因病去世老人的户每户100元的殡葬费。全村每年累计支出各种福利15多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197 |
仉家庄村 |
仉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年月不详),仉姓从山西迁来立村,因地形象簸箕,故称簸箕掌(借仉姓谐音)。解放后改为仉家庄。 政区人口 该村坐落于杜村镇政府驻地以西两公里处,北与河崖、大店子村相邻,西面是丘陵,南靠朱诸公路和青岛日用玻璃厂。镇工业园坐落在村东100米处,占地200亩,水源充足,交通便利。2002年,全村共有85户,总人口300人。 经济状况 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5万元,实现产值20万元,农业总产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本村经济现以二、三产业为主,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牛15头以上的有两户,养猪大户5户,年出售生猪300多头,本村劳动力主要在镇工业园内的企业里打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园。 社会事业 1998年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2000年被胶州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 |
大郐家沟村 |
大郐家沟村 村居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有二百余年(清乾隆年间)。名称来历传说有歧,含义不清。一说金姓从山西迁来立村,以姓氏命村;一说南方人到此淘金,以物产命村,均叫金家沟。一说解放前改为大郐家沟。民国版《高密县志》即标作郐家沟。“郐”读音桂,含义不清。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朱诸公路南侧,0猪河西岸,北靠明山岭,三面环岭,一面靠河,是休闲观光旅游的黄金地段。2002年,全村有251户,850口人,共有耕地面积1672亩,林、荒地面积600余亩。 经济状况 1987年,全村粮食亩产210公斤,人均纯收入750元,后来通过整修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0年,投资20万元,挖直径20米,深6米的大口井3个。1992年,新建水库1座。1999年,投资30万元,建0猪河滚水坝1座。2002年,全村的粮食亩产增加到630公斤,人均纯收入4310元,使群众生活水平步入了小康。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沟多,树多,荒多,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了经济收入。2005年,全村有大中型养鸡场4个,养猪场8个,养牛450头,羊400只。全村有木器加工厂6个,运输专业户10家,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随着市、镇工业园区掘起,全村外出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加,外出打工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25%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社会事业 1987年,本村有学校1处,幼儿园1个。村两委为改善教学环境,新购置了桌椅板凳,整修了教室、操场,改善了教学条件。并规定,凡在全镇学生期末考试名列1-5名的班级,奖励任课教师200-600元,充分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本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村集体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对街道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街道水沟4条,并对大街进行了绿化,改善了环境,提高了卫生条件。同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1992年,被评为胶州市“村级管理规范化村庄“;1997年,被评为胶州市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1998年,新建配电室1栋,完成电网改造。2002年,被评为胶州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全村有电话146部,电视机265台,机动三轮车26台,汽车8台,小拖拉机23台,50车3台,手扶车80台,摩托车120辆。 |
王家屯村 |
王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年间),王姓夫妇从河南安阳县移来立村,取名王家屯。 政区人口 2005年底,全村总户数125户,总人口428人,土地总面积1200亩。 经济状况 自87年以来,共打大口井5眼,并全部拉上了电。1998年,投资80多万元在村东修筑水库一座,蓄水量15万立方米,使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都能得到有效灌溉。 村居建设 改革开放前,村民们居住的都是低矮的土打墙草坯房,而且各自散落居住,改革开放后,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纵横整齐的街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都对原有的草坯房进行了翻建,都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1998年,新修大路(城娄路)2000多米。 社会事业 1997年,被胶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验收为计划生育知情自选村、先进模范村,被胶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37100 |
赵家城献村 |
赵家城献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赵姓夫妇由安阳迁来定居,取名赵家城献。 城献二字含义不清。《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黔陬其标注位置切近此地,1981年实地察看,在村西一公里处,发现古城遗址,村庄可能取古城陷落之意命村,待考。 政区人口 城献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朱诸公路南侧,全村有耕地123公顷,属丘陵地带,交通便利。2005年底,全村共有240户,789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完全靠天吃饭,村民生活极其困苦,吃不饱,穿不暖。解放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兴修水利,完善基础设施,使村民的生活大大提高。1954年冬,在荛头沟建小型水库1座。1983年,建变压室1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90%的农户通电。1995年,对村通电设施进行了改造,重建配电室1处。1980年,修建50米大井1眼。1987——1989年,修建10米大井10眼。1992年,治理前河垫地200亩,建河坝1000米。1994——1998年,修小型水库8座。1998年,修建村前河拦河大坝1座,投资10万元。1994年,对公路沿线的河流、生产路进行了治理。1980年前粮食亩产150千克,1987年产量400千克,由于兴修水利,粮食产量翻了两番。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村民致富的意识不断提高,在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加大了对养殖业的投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也都外出经商打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告别了居住几辈子的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村两委对村容村貌进行了规划建设,中心街从朱诸路口直通明山岭,对村内其它道路也进行了翻修、改建、亮化、绿化。 社会事业 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不仅家中有粮,而且手中有钱,过上了欢天喜地的富裕生活。农业机械数量逐年增加,全村现有大型运输车辆3台,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0辆,汽车30辆,手扶拖拉机60辆,全村共有电话机141部,彩电100台,摩托车115辆,全村100%的学龄儿童在校读书,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办理五保手续,给粮、给钱、给柴,使他们安度晚年。 |
花二埠村 |
花二埠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姓杨的从杨家山里(今胶南市)迁来立村,叫新龙庄(含义不明)。据说清朝中叶有位-从此路过,问及村名,以为不妥;遂指村边鲜花盛开的两座土阜命名为花二埠。 政区人口 花二埠村位于杜村镇西北角,西邻张应,北邻高密,本村有常住人口270人,耕地面积620亩。 经济状况 因地理条件限制,本村土地贫瘠,水资源贫乏,造成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因此部分土地耕种不过来,同时给集体加重了负担,经济收入甚微。1988年至2002年,开发了一部分荒岭,虽如此,但终因地理条件、土质、水源等各方面因素带来的不利之处,本村经济来源很少,加之各方面的原因,村集体至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集体。 村居建设 90年代,全村修了一条出村路,整修了街道, |
布袋屯村 |
布袋屯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中叶(年月不详),周姓从山西迁来,另一户(佚姓)从臧家庄迁来,两姓立村名久宜屯。后王姓迁入,以织布袋为业,驰名远近,清道光年间根据群众习惯称呼改为布袋屯。以手工特产命名。 政区人口 布袋屯村位于杜村镇西部,朱诸公路北侧2公里,地处丘陵,全村人口120人,土地面积300亩。 经济状况 由于地处丘陵地带,解放前全部靠天吃饭。解放后,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基本解决了村众的温饱问题。1988年至1992年连续4年干旱,粮食基本绝产,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由上级政府拨给救济粮。1994年实行了土地第二轮承包,期限30年,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97年,挖了一个30米×30米的平塘,解决了1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粮食产量得到很大提高,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社会事业 1997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修了一条通往朱诸公路的致富路,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5237248 |
西王家庄村 |
西王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据石碑记载,明初从云南省(传误)安阳县迁来立村。原为一个村,后分东西王家庄,此为西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属杜村镇管辖。村后有朱诸路,往北有城娄路。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7.6公顷,属丘岭地带。2005年,全村共有115户,总人口347人。 经济发展 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3万元,人均600元。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0万元,人均4242元。1970年冬至1971年春,在村北沟建小型水库1处。改革开放以来,1988年,在村北岭建直径10米,深8米大口井1眼。1990年,在村西庄沟建直径10米,深8米大口井1眼。2000年,投资5万元在村西建长100米,宽3米拦水坝1座。通过这一系列兴修水利,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从81年以前的亩产150公斤,现达到亩产300公斤,翻了一翻。粮食产量幅度提高,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村民的思想意识也不断提高。在农业生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村民外出打工、经商的增多了,农业机械数量也随着不断增加。全村现有大型运输车1辆,中型运输车3辆,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12台,手扶拖拉机16台,机动三轮车10辆。农业增收,也大大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全村共有大牲畜150多头,猪,年出栏500多头,羊,年出栏200多只。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使村民重视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78年,村建变压室1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使全村90%农户通电。1991年,对全村进行了旧宅基地清理改造,统一规划。1995年,投资3万元对村通电设施进行了改造,重建两层变压室1处。2005年底,全村共有电话62部,电视机100多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237155 |
东王家庄村 |
东王家庄 村居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姓从河南安阳县迁来立村,名王家庄。后分东西二村,此村居东。 政区人口 东王家庄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属杜村镇管辖。村后有朱诸公路,村前是明山岭,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2公顷,属丘岭地带。2005年全村共有119户,总人口390人。 经济状况 1966年冬,在北岭建小型水库一个。1987年,在村北岭建直径15米,深6米的大口井一眼。1988年,在村南沟建直径10米,深6米大口井一眼。2000年,市公路段来村扶贫,在村东沟建直径26米,深8米大口井1眼。通过一系列兴修水利工程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从81年以前的亩产150公斤,现已达到亩产300公斤,翻了一翻。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村民的思想意识也不断提高。在农业生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村民外出打工,经商的增多了。农业机械也随着不断增加,全村现有大型运输车1辆,中型运输车7辆,小型拖拉机14台,手扶车12台,机动三轮车9辆。农业增收也大大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全村现共有大牲畜150头;猪,年出栏600多头;羊,年出栏200多只。全村共有电话70部,电视机110台。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4万元,人均纯收入4394元。 村居建设 1979年,将旧村全部拆除,另立新村,统一规划。2000年将村后沟填平,又整修了大街,并且在大街两旁栽上了花草树木,安装了路灯,进行绿化、亮化。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后,村民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85年,建配电室一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全村95%农户通了电。1994年,村建办公室7间,建成了文化大院,使村民的休闲娱乐有了去处。1998年,投资3万多元,对村通电设施进行了改造,重建两层配电室1处。 |
西宋家屯村 |
西宋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在清初有陆姓从山西迁来立村,后刘姓迁入。不久陆姓搬走,把房屋院落送与刘家,刘家为纪念陆姓美德,定村名为“送家屯”,后演化为宋家屯。(道光志即标宋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偏南6.3公里处,东邻大有庄,南靠花二埠,西接高密市,北毗王家屯。2005年底,全村共有74户,24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8万元,人均纯收入4321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824千瓦。 |
辛家庄村 |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三百余年。辛姓从山西移来立村,取名辛家庄。 政区人口 辛家庄村位于杜村镇西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东至墨水河岸,南到朱诸公路,杜苑路直通我村,与镇工业园相接。2005年底,全村共有221户,总人口740人,总耕地面积1081亩。 经济状况 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4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集体固定资产达70万元。1988年,新建预制件厂,建厂房12间,生产的预制件销售到青岛各区市,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1992年,新挖大井、平塘一处,占地2亩,使全村的土地灌溉面积大大增加。1995年,实行第二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6年,加强农业机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新建冬暖式大棚10个。1998年,为扩大规模发展经济,村补款、贷款又新建冬暖式大棚22个,第一产业稳步提高,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大批在市场批发零售、务工经商的人员,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另外我村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养鸡达近万只的就有12户,其他养殖也不断增加。同时加大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村居建设 1999年 整修街道并硬化两条中心街达1000米,同时进-屋规划,使村容村貌大有改观。2000年,整修村前路一条,宽5米长500米。2002年,修通往西南岭路一条,宽6米长800米。 社会事业 1986年 新建幼儿园三间,并招聘了几位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使全村幼儿不出村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1989年,新建办公室10间,使村级各组织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1990年,新建配电室3间。1991年,更换变压器及全村供电设施,使全村的用电得到了保障。2000年,安装自来水设施,使村民们吃上干净的自来水。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逐步重视对群众进行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使村民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摆脱落后的思想状态。在青岛市“文明村庄”评选过程中得到金花奖,荣获计划生育先进模范村庄及先进党支部等光荣称号。 |
东小郐家沟村 |
东小郐家沟村 村居由来 相传大约二百年前,宋氏夫妇从海庄到此立村,后一西府人在此地淘过金子(《增修胶志?大事记》有元至元“十五年以淘金户佥军者属淘金总管府仍淘金胶州”及“顺宗至正二年罢胶密淘金所千户”的记载),故叫金家沟。后改为郐家沟(含义不详)。 政区人口 东小郐家沟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北靠明山岭,朱诸路南侧1公里处,全村总耕地面积1070亩,是丘岭地段。2002年,全村共计127户,总人数444人。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兴修水利设施,1992年,投资3万元,修西坝1座;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从87年以前的亩产量150公斤,2005年达到300公斤,翻了一翻。粮食产量的提高,使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村民的思想意识在不断提高。在农业产值不断上升的基础上,村民打工、经商的多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2005年,全村有大中型车辆35台,农用车辆30台。农业的增收大大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全村现有大家畜100头,猪,年出栏1000多头,羊,年出栏300多只。全村现安装电话、手机90多部。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5万元,人均5311元。 社会事业 1987年,村内有学校1所,设立了奖励制度,学生入学率达到100%。1995年,投资6万元,对村办公室进行改造。1996年,投资5万元,对自来水进行改造。投资2万元,对旧宅街道情况改造,统一规划。1997年,投资3万元,对村通电设施进行改造。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有了大幅度提高。 |
大有庄村 |
大有庄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前1369年),崔姓由云南迁来立村,当时取名叫“破屯”(含义不明)。清朝中期有一过路人说破屯不好,建议改吉利村名大有庄。应改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杜村镇西部,朱诸公路北侧约1.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贫瘠,2005年底,全村人口352人,耕地面积877亩。 经济状况 由于地处丘陵地带,解放前全部靠天吃饭。解放后,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基本解决了村众的温饱问题。1989年至1992年连续3年干旱,粮食基本绝产,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由上级政府拨给救济粮渡过难关。1994年实行了土地第二轮承包,期限30年,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后在村西南沟建蓄水坝一座,保证有效灌溉面积300余亩,粮食产量得到很大提高,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社会事业 1988年,被上级列为重点帮扶单位,由市公路局扶贫,投资5万余元为亮化街道。 联系电话 86-0532-85237037 |
郭南庄村 |
郭南庄 村居由来 相传在清初(年月不详),有孙姓夫妇从即墨来此,后有郭姓迁入立村。郭姓家庭兴旺,遂命名为郭南庄。 政区人口 郭南庄村位于胶州市西部,距胶州市二十公里,东临洋河镇,南面张应镇小埠头村,北邻本镇西小沟村。2005年底,全村共有50户,总人口为1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1987年,人均纯收入830元,经济总收入13.6万元;2002年,总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第一产业: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薯类、蔬菜等。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鸡等。第二产业:主要有电锯两户,专搞木制品生产。第三产业:运输车四台,油坊加工一户,豆腐生产一户。 |
吕家大村 |
吕家大村 村居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刘氏三兄弟从小云南迁来,先在青州府甜水井落脚;后分迁三处:一到高密圣水屯,一到张八吕(今胶南市),一到此地落户,立村后名刘家大村。后吕姓迁入成为主姓,遂改为吕家大村。 政区人口 吕家大村位于杜村镇西6.5公里处,北临朱诸路,南靠“八一”河。2002年,全村共有320户,1034人。耕地面积1990亩,其中苗木400亩,成材树300亩,开发荒山栽果树800亩。 经济状况 1996年,在村东西建拦水坝各一座,修拦水沙坝2000米。1997年,更新村东河杨树40亩,生产路、水坝两侧栽树6000棵,明山岭开发80亩,栽上板栗。新挖平塘两个,大沟底拦水坝1座,兴建蔬菜大棚17个。1998年,开发明山岭100亩,集体栽上板栗。1999年,开发明山岭挖果树沟500亩。2000年,村前河从西向东植树封河20亩,明山岭集体开发区域承包到户管理。2001年,政府赠送果苗8000棵,为明山岭果园承包户补苗。2002年,引进鲁明种草公司,占地400亩,年收承包费7万元,吸收劳动力30人以上。从种粮为主转为种经济作物为主,花生、辣椒、用材、树木、果树、大棚蔬菜在为土地经济的新亮点。种地户,户户养牛、羊,部分户专业养猪。全村20至40岁人员全部在外务工。 村居建设 1995年,整修村十字街南段150米。1996年,整修村十字街东段150米,6米宽生产路7条,共4000米,改造芦沟、北沟河道2条,建造过路、过水涵洞38处,人均住房20平方米。 社会事业 1994年春,翻新办公室五间。村内有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通过政府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999年,学校建教学楼2座,从土台子、黑房子,到明亮的楼房,现在成为了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小学和幼儿园。全村有电话260部,电视机320台,VCD150部,农用机动车300辆,各种摩托车120台。1996年以来,一直被上级各部门授予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五星级社会治安村、林业生产先进村庄、高级农业先进村、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山岭开发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5237030 |
辛集村 |
辛集 村庄由来 相传二百年前(清乾隆年间),先有周姓从山西迁来,后有辛姓迁入,逐渐成村。因邻大路,发展为小集市。因以命村为辛集。后随着古道的变迁,小集渐罢,村名沿旧。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东邻九龙镇,南靠姚家屯,西接寺前,北毗史家店子。2005年,全村共63户,19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9万元,人均纯收入4171元,农业机械总动力96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420 |
西匡家庄村 |
西匡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康熙年间,先由孙姓迁来落户,后两户匡姓又迁入,逐渐发展成村,匡是主姓,取名匡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邻寺后,南靠大郐家沟,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2005年,全村共103户,327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60万元,人均纯收入489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20千瓦。 |
肖家洼村 |
肖家洼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肖姓从山西迁来立村;由于座落在丘陵凹地,取名肖家洼。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207公里处,东邻寺后,南靠匡家庄,西接大有庄,北毗仉家庄。2005年,全村共75户,29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78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7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020 |
史家店子村 |
史家店子 村庄由来 相传四百年前(明万历年间),史姓从-县迁来立村,因地处南北大道,以开店为生,称史家店。沿为村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东邻丰华屯,南靠辛集,西接寺前,北毗南杜村。2005年,全村共199户,66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69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农业机械总动力96万千瓦。 |
姚家屯村 |
姚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姚姓从安阳县迁来立村,名姚家村,后演化为姚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处,东邻九龙镇,南靠洋河镇,西接寺前,北毗辛集。2005年,全村共80户,24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4万元,人均纯收入4296元,农业机械总动力98千瓦。 |
寺后村 |
寺后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年月不详),陆姓夫妇从山西迁来立村,因座落在古寺(《增修胶志?古迹》载古寺在州南三十里者,有福胜寺,唐大顺二年建)北面,故称寺后。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2.5公里处,东邻辛集,南靠寺前,西接匡家庄,北毗肖家洼。2005年底,全村共115户,39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96万元,人均纯收入4987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2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5230049 |
西小郐家沟村 |
西小郐家沟 村庄由来 相传二百年前(清乾隆年间),李姓夫妇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大金家沟西,故称西小金家沟。后随大金家沟改大郐家沟,而改为西小郐家沟。“郐”读音桂。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东邻洋河镇,南靠郭南庄,西接赵家城献,北毗吕家大村,东北邻东小郐家沟。2005年,全村共36户,13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4481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50千瓦。 联系电话 86-0532-85231775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