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胶州市 >> 胶北镇 >> 西蔡家寺村

西蔡家寺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蔡家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蔡家寺村简介

  西蔡家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胶州志》载: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建崇兴寺于州北三十里,即今蔡家寺村。因立村为蔡姓,合以古寺命村,因此得名蔡家寺,后分为东、西蔡家寺,相沿至今。
   政区人口 西蔡家寺西接王家村,东和东蔡家寺相连,南北分别与李家河头村和马店镇的宋家屯村相邻。2005年底,全村共有200户,20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13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46191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1114 266000 0532 查看 西蔡家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蔡家寺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蔡家寺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泉子崖村

  泉子崖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元朝(年月不详),因村中有泉四季流水,村座落于泉崖而得名。    政区人口   泉子崖隶属胶州市胶北镇,位于胶州市的西北方。北接高密市姚哥庄镇张鲁集村,南靠本镇邰家村,东邻本镇袁家岭村,西连本镇楼子底村。东西横距1.3公里,南北纵距1.2公里,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近年来,本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引入了部分外来人口暂住种植棉花等农作物。2006年,全村有250户,784人,土地面积250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现在,泉子崖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1979年,土地集体所有制变为土地承包责任制。从此,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1989年开始,村里先后建起了蔬菜大棚和果园。为了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村里每年都订阅《农村大众》和《山东科技报》等报刊,并在良种的引进,农业药使用、配方施肥、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关键设施等各个方面为群众全方位服务。在种植大棚蔬菜上,通过科学种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村里又先后建起了葡萄园。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村里也随之发展了一些个体工商户,村庄充分发挥地处郊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02年,引进了青岛亚泰钢木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泥土结构草坯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自1975年开始,村内住宅渐变为水泥、砖结构的大瓦房。通过村庄整体规划,把大街小巷进行彻底改造,做到了街巷相通,主要街道修筑沙石路面,使大街路面平整,街道两侧用水泥砖彻成下水道,保证大雨、污水排泄畅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的东西大道已成为胶北通往高密市的中心道路。1996年,村委在各条街道上按装上了路灯,街道两侧全部绿化、美化,一年四季长青。美好的生活环境给人们以美好的精神感受,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卫生保洁。全村的每条街上都建造了垃圾池,有工作人员定期的清理垃圾,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外部投资环境。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村委大院重新进行了规划建设,设立村文体活动中心和图书阅览室,配置和购买了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等各种文体活动器材。同时对村委大院进行了绿化、硬化,成为群众休闲活动的场所,既可以召开村民大会,又可以开展文娱活动。1985年,建立了泉子崖幼儿园,并对全村幼儿实行免费入托。我们始终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工作方针,为幼儿园提供了宽敞的教学场地,极大的改善了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泉子崖幼儿园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二类幼儿园”。1989年,全村上下用上了自来水。多年来,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多年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和“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3398   

梁戈庄村

  梁戈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庙碑有“棋家庄”的记载,具体来历不详。清道光乙已《胶州志》标梁戈庄,传说清初梁姓成为会首,改村为梁哥庄,演化为梁戈庄。    政区人口 梁戈庄村隶属于胶州市胶北镇,北邻胶北镇陈家河头村,南邻胶北镇陈家泊子村,东邻马店镇鲍家屯村,西邻胶北镇丰子屯村,东西横距1.2公里,南北纵距1.3公里,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本村41路南北两侧与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镇工业园区征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口,2005年全村有205户,人口660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梁戈庄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1979年本村农副业始有发展,成立了大队纺绳厂。199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和胶北镇工业园落户本村,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就业机会。2005年,本村经济总收入6万元,其中房屋租赁费3.2万元,承包地款2.8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6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土坯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均改为砖瓦房。90年代后期至今,在村北41路南侧规划120套网点楼,以及我村投资60万元左右建成,集网点经商、办公综合楼一栋,共三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267户,房屋建筑总面积4852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约30平方米。    2001年梁戈庄村投资1万元把村西胶蔡路加宽,打好路基,市公路局铺上沥青,2003年对村内街道进行改造,投资8万元整修南北街350米,东西街500米,用砖沏下水沟,使街道路面平整,雨水污水排泄流畅。2003年9月,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双扶工作部署,与梁戈庄村建立了帮扶关系,出资10万元大力支持新建自来水工程,在10月初全部竣工,其中新安自来水管道三千六百米,支管道一万三千米,建管道井三十八个,彻底解决了全村的生活用水和其他日常用水。2005年底把进村的主要干道中心街进行了水泥路硬化,全长600米。    社会事业 梁戈庄村两委加强了村民文化大院的建设,成立了人口学校、会员之家,建立了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配齐了桌椅,能容纳100多人学习开会,观看有关的科普知识讲座,购置了放像机,DVD机,功放机,电脑,还购置了一批图书、羽毛球、麻将、象棋等娱乐学习设施,并在办公楼院内设立了老年人活动的门球场一个。2004年对老年人实行补助制度,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补助200元,2005年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补助480元。深入有效的开展了群众性创“尊老家庭”、“五好家庭”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多年荣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村庄”、“先进村庄”的荣誉。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155   

丰子屯村

  丰子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中叶,道光以后,与北边的律家庄、匡家庄合并一村,初名丰豫屯,后改为丰子屯。含义不明。    政区人口 丰子屯隶属胶北镇,现有75户,266人,房屋105栋,村庄东西宽200多米,南北长180多米,总面积36000平方米。南接胶州市北关办事处,东连马店镇,西至高密市,北邻高密市大栏乡。    经济状况 自建国以来,丰子屯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八十年代发展了纺棉线、手套加工等副业。九十年代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先后建起了冬暖大棚,栽植果树,种植蔬菜,使村民的收入逐步提高。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村民逐渐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走上了小康水平。    村居建设 建国以前至70年代,村民的居住条件非常差,都是土墙小门、小窗,屋里阴暗潮湿,80年代开始村民逐渐改建了一些砖墙结构的房屋,居住条件得到了一些改善。从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开始翻建一些现代化的住房。从2006年开始,随着镇工业园的不断发展,通过镇政府的扶持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争取全村年底统一搬进花园式的住宅小区,使丰子屯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事业 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投产,经济不断的提高,村两委先后为困难户办理了养老保险,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一定的补贴,使农民在失地的情况下,增加创业工作的机会,有固定的养老保险,使村民切实体会到招商引资带来的好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201   

后屯村

  后屯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距今约六百多年(明朝,有说元朝),金姓从洛阳棋盘街迁来立村,名金家屯。后马、陈、慈、车等姓迁入发展,对村名提出异议,遂改名后屯,与前屯对应。道光《胶州志》标“旧石屯”含义不明。无传说及史籍可考。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西北部的胶北镇驻地,南紧靠前屯村,北与玉皇庙村接壤,西与杏果庄相望,东与镇工业园区为邻。现有总人数1500余口,土地3000余亩。   后屯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向东至工业园区十二路纵贯其间,向南柏庸路直达胶州火车站,村后胶州市北外环路横贯东西,东去四公里,直达济青高速公路马店入口,西去十五公里可到高密火车站。顺十二路北行二公里,济青高速铁路就在眼前。如若沿村前四十二路东行三公里,又可直达同三高速国道。    经济状况 在旧中国,村民们过着极端穷困的苦日子。全村有六十多根“要饭棍”,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群众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生活迅速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提高,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后屯村因地制宜,大力倡导科学种田,大力推广良种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如美国红提葡萄、日本水晶梨、上海水蜜桃的种植,冬暖式大棚蔬菜的种植等。在大搞农业科技的同时,村两委还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村共开办磨房、油房、维修部、百货部、饮食服务部、肉食部、水产经销部、医疗卫生服务部等四十余家。    村居建设 村里的经济迅速发展,群众的收入迅速增加,很快富裕起来,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家家告别了低矮阴暗的小草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拉上了电灯、电话,喝上了自来水,买上了彩电、摩托车,有的农户还买上了小汽车。家家实现了电器化,农业实现了机械化,90%以上的农户有存款。    社会事业 在大搞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村两委还大力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从改变村容村貌着手,在村中心建起花园一个,硬化绿化村中主要街道四条,长达六百余米。建起了村民学校和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各一所,设有门球场、乒乓球台、图书、象棋、扑克、麻将、各种乐器等文体活动器材。各种活动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村民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空前提高。被胶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百花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080   

前屯村

  前屯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从江西省龙泉县迁来立村,因村后有根石柱子,取名石柱屯。道光《胶州志》标“旧石屯”,含义不明,后分为二村,改为前后屯,此为前屯。    政区人口    前屯村隶属胶北镇住地,北接后屯村,南靠秋连庄,东邻丰子屯,西连七城,东西横距2公里,南北纵距1.2公里,总面积2.4公里,近年来随着二园建筑河村庄经济的发展。全村到2005年共有358户,1083人,土地1500亩。    经济状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利用镇驻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5年先后引进个体业户150家,建设集贸市场二处,个体企业10家,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成为胶北镇的经济先进村庄。新建冬暖西红柿大棚100个,栽植蜜桃300亩。2005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18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建起了阅览室,藏书2万册,购置了电脑、音响等娱乐设施,建立了档案室,对村庄资料进行管理归档,并申办注册了西红柿协会。同时对办公室大院进行了绿化,将村内街道全部进行硬化、亮化。村庄每年为村民交纳农村合作医疗款、自来水款,同时对五保户、低保户进行补助。各项工作都走在胶北镇的前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村民人人事当文明村民、文明家庭,连续15年被胶北镇党委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先进村庄”、“胶州市先进党支部”、胶州市“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2217   

西小屯村

  西小屯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有说为明末)。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因建村于七城至大行的大道上,道路挺直,遂以直路屯命村。解放后改为西小屯。    政区人口 西小屯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本镇七城村,南靠本镇北台村,东邻本镇水牛村,西连本镇肖家屯村,东西横距0.6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全村有180户人,576人,有耕地945亩。    经济状况 自1996年以来根据自已本村的实际情况,发展两家大椒加工私营企业。年轻力壮的外出打工,年收入在150多万元。发动群众科学种田,多种经济作物,每亩年收入1500多元,人均纯收入6200多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内道路全为土路,房屋为土草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全村基本上全是砖木结构的大平房,街道干净,每年两次压山根土,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2005年,市政府又在本村东修建一条4车道路。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修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人口学校等活动场所,并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多年被评为胶州市三星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7911   

后寨村

  后寨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鲁明星、鲁明月兄弟(无史传可考)曾在此带兵安营扎寨,立村后遂称鲁家寨,1948年以村中东西河为界,分为前后鲁家寨,河南为前寨,河北为后寨,简化为前、后寨。此为后寨。    政区人口    后寨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位于胶州市西北部,胶北镇西南2公里处,北和前寨村接壤、西北与店子村交界,东北与前屯、秋连庄相邻,小新河从村西部流经注入墨水河,全村总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到2005年全村共有178户,耕地面积1820亩。    经济状况 后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现在粮食产量达1000多吨,单产800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到2006年,全村共有大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16台,农用三轮车90台,农用汽车2部,大型联合收割机4台,从播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发展了100多亩速生杨,几年的时间已成才。发展了120多亩果园,种植寒露蜜、水蜜桃等十几个品种,棵棵桃树桃子个头大、颜色好、味道甜等特点已吸引客商自行到果园里收购,还发展了20多个冬暖式大棚,到了寒冬腊月季节,一排排的大棚便会进入另一个季节,温暖的大棚里,翠绿的各种蔬菜、红艳艳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现在全村总收入达1140万,人均纯收入达63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房屋不成比例,街道不成规模,1995年对村内街道彻底改造,硬化了道路,使街道路面平坦,污水排泄流畅,避免了雨天出行一脚泥的现象。2005年村内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新建文化园一处,幼儿院一处,对困难五保户有生活保障,全村对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092   

前寨村

  前寨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末鲁明星、鲁明月兄弟(无史传可考)曾在此带兵安营扎寨,立村后遂称鲁家寨,1948年以村中东西河为界,分为前后鲁家寨,河南为前寨,河北为后寨,简化为前、后寨。此为前寨。    政区人口    前寨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东接北关街道事处,南邻水牛村,西至小新河,北邻后寨村。东西横距2.5公里,南北纵距0.6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56户,耕地面积1319亩。    经济状况 前寨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以发展高效农业,大棚种植优质蜜桃、西瓜、大椒、大葱等果品和蔬菜,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等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各行各业迅速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加,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养殖业收入20万元,其它行业收入1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9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房均为草房,建国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70年代前后村庄有了统一的规划,由原来的土房翻建成了砖木及混凝土结构的新房。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179户,房屋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两委修建了24间办公室,法律法规的学习、计划生育宣传、人口学校的教学有了固定的场所,社会治安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814   

水牛村

  水牛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年月不详),以民间传说命村,传说古代有一大湾,牧童在此饮牛洗澡,一共九十九头水牛,下到湾里即成了一百头;人们把牛涂以记号,结果发现多出一头水牛无记号。但要抓住这头神牛却毫无办法。立村后便以水牛命村。    政区人口    水牛隶属胶州市胶北镇。现有3000亩耕地,400户人家,1400口人。    经济状况 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在东北岭区建成20公顷的平塘,成功蓄水灌溉,在此基础上,扩大60公顷的平塘,深度为10米,密积为60000平方米,可灌溉1000亩粮田。    村居建设 现有12米宽的东西大街5条,宽6米的南北大街10条,每方住房面积东西长19米,南北长20米。在村前,南北100米,东西400米,建设老年人住房区。在村东靠公路新建楼房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区)。村内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建成(从南数起第二条街)东至胶北路和直达胶平路,西至台表路和胶州二环路的宽敞大道。村内环境整洁有序、清垃圾、清污水、清杂草,进一步改灶、改厕。    社会事业 实行村务公开,依法办事,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制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宣传,使群众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有七村联合小学一处,幼儿园一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739   

西丰家村

  西丰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清康熙年间(年月不详),有冯姓(一说酆姓)从济南府历城县迁来定居,繁衍成村,名冯家村。随着人户增多,以自然水沟为界,分为东西二冯家村。此为东村。至清末冯氏姓绝,遂改冯为丰。    政区人口    西丰家村位于胶北镇驻地北三公里,2005年底人口为703人,村庄户数210户,耕地面积1637亩。    经济状况 由于远离城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桃、葡萄、各种菜蔬、瓜果。大部分人常年在外打工。集体固定资产58万元,人均纯收入6450元,村集体有机井4眼,个人4眼,全村90%的土地能浇上水。    村居建设 近几年,按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1996年以来,村内用水泥硬化二横一纵三条街道,全长850米。并进行了绿化、亮化,按装路灯34盏。1996年被山东省建设厅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青岛市文明单位、胶州市计划生育模范村。几年来对出村路管理不放松,每年用山根土垫一层,方便村民进出,即使雨天也出的去进的来。    社会事业 在村集体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组织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每人负担5元钱,使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村建有幼儿园、卫生室、计划人口学校、科技学校等各一处,解决了全村幼儿的入托难、看病难等问题。全村1980年通上电,1983年吃上自来水,安装电话户数达到全村总户数的90%。    联系电话 86-0532-83241689   

肖家屯村

  肖家屯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年间,肖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原名南石屯,含义不清。后因肖姓居多,改称肖家屯。    政区人口    肖家屯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和睦屯村,南靠胶西镇,西邻高密市姚哥庄镇,十米河从村东流过。全村有378户,1480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家屯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逐步得到了发展,发展以西瓜、大白菜为主的农业种植项目,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2005年底,建立青岛胶州市胶北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成立了胶州市胶北镇肖家屯蔬菜协会,村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为草坯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村庄规划整齐,街道干净畅通。又作了整体规划设计,村民楼房区正在施工建设。    社会事业 村内成立了计划生育人口学校、会员之家,建立了党员活动室、老年文化娱乐室,购置了电视、电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多年来荣获“文明单位”、“文明村庄”、“先进村庄”等多项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247096   

楼子底村

  楼子底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元朝(年月不详,一说为明天启年间)赵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名赵家庄。后建有楼台,至洪武年间被洪水冲坏,只剩楼底,重新建村,取名楼子底。    政区人口 楼子底村位于现在的胶北镇政府西北方向四公里处,东邻本镇的泉子崖村,南靠杨家村,西边和北边靠高密市的胶界处,现居住人口400余人,总面积六十公顷,耕地面积四十八公顷之余。    经济状况 解放前后我村以农业为主,群众生活贫困落后,1962年开始在村后打石头,挖水库。近百亩粮田有了丰收的保障,得到了这样的甜头,后来又打了四十多米深的机井四眼,挖水库两座,大口井一眼,现在不仅百亩粮田有了保障,使整个村后和村西的粮田有了改观。到了1988年利用本村机井的优势铺设了五百多亩的地下管道。从此这些地块稳产高产,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方便。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有不少村民开始了务工经商,办起了个体私营企业,现在我村有个体橡胶制品厂两家,水泥制品一家,皮革下角料收购5家,新上手套编织机十台。同时,也做起了橡胶生意,所有劳动力除自已做生意外都在本村或外出打工,使广大村民生活更加美好。    村庄建设 1994年秋,新建12间办公室,绿化、美化了街道。村容村貌有了更大的改变。    社会事业 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3245176   

和睦屯村

  和睦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有说为明初。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西石屯(含义不明)。因地势低洼,夏秋涝溢-较多,遂叫做-屯,1973年改雅称和睦屯。    政区人口    和睦屯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邻胶北镇刁家屯村,南临胶北镇肖家屯村,东邻胶北镇店子村、后七城村,西邻高密市姚哥庄镇单家荒村,东西横距1.7公里,南北纵距1.4公里,总面积2.38平房公里,2005年全村有222户,人口806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和睦屯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养殖业户和手工加工业户蓬勃发展,种植业由原来单一种植向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西瓜种植,2004年已成立了西瓜协会,以西瓜为龙头,发展蔬菜基地,扩大种植面积,有利地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经济收入,2005年人均纯收入62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土坯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均改为砖瓦房,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253户,房屋建筑面积1897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3.5平方米。2003年,投资8万元,把村内5条大街,进行了砂石硬化和水道改造。    社会事业 在认真学习中国0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思想,深入有效的开展了群众性创“尊老家庭”、“五好家庭”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多年荣获“胶州市文明村庄”、“先进村庄”的荣誉。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633   

李家河头村

  李家河头村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元朝(年月不详),由李姓建村,地处碧沟上源,故名河头。因附近同名村庄较多,以姓氏区分。    政区人口    李家河头村位于胶州市北部、胶北镇驻地东北方向四公里处,前临碧沟河,东与马店镇的周家河头为邻,村西靠近胶蔡路村后有条旧路名曰:韩信路(据传当年肖河月下追韩信时,韩信从此处经过而得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猛发展,近几年村后接连修建了济青高速公路、青京电气化铁路,两条西气东输液化气管道。到2005年末,全村土地总面积2620亩,其中耕地面积2045亩,270户人家,870口人。    经济状况 李家河头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前,该村最兴盛的时期当属1966-1976年间,当时李家河头村工、副业齐全,各行各业都比较兴旺,当时村集体办起了油房、磨坊、木工组、缝纫组、棉花加工、机械运输、林业、养猪场、养鱼池等工副业,村里还驻有联中,就连村级剧团都配备发电机、灯光布景,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均纯收入年年递增,从70年代的人均几十元、几百元增至人均年纯收入5800多元以上。    社会事业 全村有优秀的文化传统,胶州大秧歌戏在李家河头村有97年历史,当时秧歌队有23名队员,会唱26块戏种,装备齐全,经常到县城和外地演出。52年前当过秧歌戏导演的石蔚秀同志至今还健在,当时演唱的14块戏种他都还能熟练地唱出来,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为了发掘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村民们年年都自发的组织起来排演节目,扭秧歌、踩高跷,逢年过节,农家喜庆都上街表演一翻,很受百姓欢迎,每年还都参加市文化馆组织的秧歌会演,大大丰富了传统的乡村文化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3242381   

陈家河头村

  陈家河头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元末(年月不详),由陈姓立村,座落在碧沟河上游源头,取名河头,因附近同名村庄较多,遂以姓氏区分。    政区人口    位于胶北镇东北部3公里处,村前是北外环公路,村后是碧沟河,西与东赵家庄相邻,东与马店镇边界,周家河头村相连,北是李家河头村,北外环公路从村前经过,北外环公路以南是胶北工业园,村内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280米,村庄居住面积0.8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78户,6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人,耕地面积1200亩。    经济状况 建国后陈家河头村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就是小麦、玉米,70年代开始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主要是花生、大椒。改革开放后,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日本川中岛桃树280亩,在发展果树生产的同时,村两委又鼓励村民发展冬暖大棚24个,大拱棚10个,1999年村引进农业项目1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2000年镇政府在村前建起了工业园,全村90%的劳动力都在工业园上班,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03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大型收割机1台,农用汽车6辆,农用三轮车20辆,小型播种机5台,抽水机20台,私家轿车4部,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50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住宅均属土墙房屋,建国后,村民住房条件逐步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委对村内住宅进行了总体规划。90%以上的农户都盖起了占地面积216平方米、建筑面积8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现代化住房,人均使用面积25平方米,村内规划了纵横5条街道,2005年村集体投资11万元硬化了中心出村路一条,两条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街道天天有人清扫,整个村内无三大堆,常年保持整洁卫生,村民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两委加强了对村民的素质教育,指导村民科学种田,教育村民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邻里和睦,做一个文明村民。2005年新建起了村委办公室、人口学校、老年人活动室、图书室,村委每年为全村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200元,从2005年开展了三创活动,全村村民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2005年被胶州市评为三星级村庄,被镇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807   

东赵家庄村

  东赵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由赵姓立村,取名赵家庄。因社内二村重名,行政领导不便,1965年加方位词区分,名东赵家庄。    政区人口    东赵家庄村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本镇著名的碧沟河,南靠胶州北外环路,东邻胶蔡路,西连后屯村。东西横距0.7公里,南北纵距1.8公里,总面积2.57平方公里。总人口598人。    经济状况 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直到1999年,该村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村民建了较大规模的蔬菜大棚,发展养殖业,栽培了速生杨树,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村居建设 建国前,该村村民均住土房,建国后的村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近几年来,建了新房,有的建了二层楼房,村委整修大街、挖水库。给村民带来了方便。    社会事业 重新修建了办公室、计划生育人口学校、党员活动室、幼儿园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392   

玉皇庙村

  玉皇庙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清代以前以处为两个村:东叫“乔家庵”,西叫“曲家庄”。清代高密县玉皇庙村从外地运玉皇大帝木像,行至乔、曲二村之间,车毁,即以为玉帝看好此处,遂在此修筑“玉皇庙”,两村合并,以庙命名。    政区人口 玉皇庙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位于镇驻地北2公里处,东邻赵家庄,南靠后屯村,西与辛屯、高密市代家屯村相邻,北是王家庄村,东西横距1.5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总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全村608口人,可耕地170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皇庙的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随着党的政策的开放,村里有一部分思想活跃的人,开始办起兽类养殖、水溏养殖、果树、蔬菜种植、外出经商等副业,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玉皇庙近年来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内街道进行了硬化,对村两侧的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发展,村民需求的提高,村两委对村容村貌、村文化建设、儿童入托、老人养老制度等公益事业进行了整体规划,使村里的各项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069   

店子村

  店子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具体年月不详),由吴、冉二姓立村;因地处古代赴高密潍县的大道上,以开店为业,沿为村名。    政区人口    店子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西靠前七城村、南靠后寨村、北与后七城村的土地接壤,东与前屯村的土地接壤。南北纵距1.5公里,东西横距3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可耕土地1300亩,村庄建房居住面积0.9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共有180户,常住人口550人,外迁入人口10人。    经济状况 店子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了互助组的形式进行生产,1957年开始合作化、人民公社等大型合作组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80年代以前店子村以种粮为主,在贫瘠的领地上种地瓜、花生,在平整的土地上种冬小麦,当时是计划经济,生产力低下,种植作物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村民可以随意种植市场上需求的东西,有了活跃的市场,村民不断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经济收入年年增长,现在店子村还是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粮食以冬小麦为主,经济收入来源,举要以冬暖式塑料大棚和寒露蜜桃为主,寒露蜜桃全村已发展到400余亩,户均二亩,2005年店子村寒露蜜桃被青岛市农技部门评为优质果品。    随着党的政策进一步开放,全村的个体工商户也迅速发展,年经营额在百万元以上的有一个防雨篷布厂和一个化塑厂,最著名的是郭衍恒接骨中心,该接骨中心在店子村以经营百年,祖辈传留,因医术高超,服务热情周到而闻名。现在店子村农业总收入1320万元,个体业总收入180万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6180元。    村居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住房低矮均为平房,总数不足百间,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收入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过去低矮的平房翻建成较高的平房。特别近几年来,经济收入的猛增,村民建房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建房屋不但要求高大宽敞,而且还要求漂亮舒适,根据胶北镇建委对本村的总体规划,在西南郊设计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楼区,现已盖楼两栋,以后会逐年增加。2005年内共有住宅户21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4372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77.7平方米。社会事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两委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资25万元,对村内两条总长约800米的主要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    社会事业 投资20万元盖起了占地1260平方米的新办公室,既可作为开村民大会的会议室,又可以作为娱乐健身活动的活动室,还建起了标准的幼儿园,解决了本村儿童入托问题,也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创“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三户活动。全村村民都以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10年来没有出现违法乱纪和刑事案件,多次被胶北镇政府授予双文明村庄和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096   

后七城村

  后七城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苗、冉二姓从徐州府砀山县崔家集迁来立村。到明中叶已成较大村庄。传说当时准备在此建城,因土的重量不足,只有七成,遂罢。后便以七城命村。1963年行政区划分为前后二村,此为后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东南邻店子村,南靠前七城,西接刁家屯,北毗杏果庄。2005年底,全村共179户,58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10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511   

前七城村

  前七城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苗、冉二姓从徐州府砀山县崔家集迁来立村。到明中叶已成较大村庄。传说当时准备在此建城,因土的重量不足,只有七成,遂罢。后便以七城命村。1963年行政区划公为前后二村,此为前村。    政区人口    前七城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连后七城村,东靠店子村,西邻十米河,南接上潮路,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500米,总面积150000平方米。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全村人口已达到190户,600口人,可耕地140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七城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9年后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第三产业,村先后办起了木工组、面条加工组、化工厂、纸箱厂等。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3年先后引进玩具加工厂、劳保手套制作加工、挂胶和铝合金门窗制做等,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成为胶州市文明村庄。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庄住宅均为土打草屋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的住房逐步有了改善。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村前规划建设了五排整齐的住宅小区,建筑面积达17800多平方米。随着胶州市外环路的规划建设,在村西纵贯南北,给村庄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时机。    社会事业 村委加强村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口学校,购置了桌椅,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建起了能容纳40多人学习的科普夜校,并建起了幼儿园,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2004年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089   

秋连庄村

  秋连庄    村居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原址在现村东北岭前(现有地叫“庄子路”),吃水困难。乾隆年间农民耕地发现一石碾底,村民揭开后发现是眼水井,遂移村在此,取名井连庄。后演化为秋连庄。(有说井为秋天发现)    政区人口    秋连庄村位于胶北镇政府南2.5公里处,村东十二路南靠逄家庄,西1.5公里是前寨,村北现在胶北工业园正在建设中。全村总人口833人,土地总面积2740亩,其中耕地面积1999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6100元。    经济状况 秋连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由于地处干旱地带,所以农业生产以单一的传统种植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给秋连庄村带来了生机,农民摆脱了靠地吃饭的传统,从经济作物入手,近几年发展了果树、葡萄100多亩,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情况和村庄建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目前全村有大型机械7台,汽车3辆、大型联合收割机2台,拖拉机、三轮车若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富裕了的农民由农村转入城市,搞起了经商,有的在企业打工,有能力的自己办起企业,现在发展大的如刘来祥成立了胶州市光明建筑公司,现有资产过千万元,年交税金200万元,成了有名的企业家,他不但自己富了,也带动了本村几十户人富了起来。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938   

陈家泊子村

  陈家泊子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由吕、陈二姓从云贵一带迁来立村。后陈为主姓,因地势低洼,常积水成泊而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东、南分别邻马店镇和北关街道办事处,西南接秋连庄,西靠后寨。2005年底,全村共285户,99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043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263   

东丰家村

  东丰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清康熙年间(年月不详),有冯姓(一说酆姓)从济南府历城县迁来定居,繁衍成村,名冯家村。随着人户增多,以自然水沟为界,分为东西二冯家村。此为东村。至清末冯氏姓绝,遂改冯为丰。    政区人口    东丰家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东接本镇李家河头,西接本镇西丰家村,南靠韩信路,北邻西蔡家寺村,村庄占地东西横距0.3公里,南北纵距0.2公里,村庄总面积0.6平方公里的自然村。2004年全村总户数128户,人口398人,总耕地面积1014亩,后因国家修建电气化铁路被征用44亩。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3.5吨,平均每公顷单产8100公斤,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    村居建设 住宅全为砖木和钢结构平房,人均住房达30平方米。东丰家村实施总体规划,1999年对村内街道硬化,修筑了水泥路面,使街道平坦,市政府又在村东铺设了沥清路,命名胶蔡路。    社会事业 村内连续几年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532   

李家村

  李家村    村居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清道光乙巳《胶州志》即已标注。相传李姓从河南安阳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李家村位于胶北镇驻地北5公里处,村南1公里处是前王家庄,东与瓦屋庄相邻,西与小沟底村相连,电气化胶济铁路经过村南,308国道经过村北。   全村土地总面积920亩,其中耕地面积645亩,总户数100户,总人口330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182人,年均纯收入5500元。    经济状况 自古以来,李家村经济基础是以农业种植为主,1986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重视高效农业的发展,先后组织村民建起冬暖大棚80余个,栽植桃树60亩,葡萄30亩,使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村居建设 村内住宅均为平房,自1980年起施行新的村庄规划,现村共有住房113栋,居住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规划好的房屋70栋,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并于1998年投资10万元硬化大街2700平方米。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9148   

于家村

  于家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始于明朝,于姓从河南迁来立村而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北于家村。    政区人口 于家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胶北镇南良村,南靠胶北镇西丰家村,东邻胶北镇袁家村,西连胶北镇瓦屋庄村,东西横距1公里,南北纵距2.5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56户,423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家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上海蜜桃,种植大棚蔬菜,发展个体工商户20多户,从业人员220人,2005年人均收入650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90年代末期,在村东规划建设了二层楼小区.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160户,房屋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1999年,对村前大街进行了水泥硬化。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    联系电话 86-0532-83246327   

南疃村

  南疃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在清道光之前。初期与贤家庄、徐家庄分为三个村,南疃在南,故名,后合为一村。名称仍为南疃。道光乙巳《胶州志》只标南疃,不见贤、徐二庄。    政区人口 南疃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马店镇宋家屯村西连东蔡家寺,南靠马店镇王家河头村,东邻马店镇大杜戈庄,东西横距0.5公里。南北纵距0.3公里,总面积0.1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148户,人口474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南疃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先后建起手工业纺织加工、地板厂、修理厂3余家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草坯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大街以南规划建设了26栋平房,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2006年村内共有住宅148户,房屋建设总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村民住宅145户,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   1983年,南疃村实施《胶县县城总体规划》对村内街巷进行彻底改造,通街,砌大街两侧的排水沟,雨水排泄流畅。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1985年3月,建起了南疃村幼儿园。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被镇评为“一类幼儿园”。2000年春,村两委对村民文化大院进行了规划建设,建起了100平方米、可藏书1万册的图书阅览室,老年人象棋活动室、乒乓球台等器材,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5年多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6289   

张肖村

  张肖村    村庄由来 张肖村有史可考从明末清初开始,王姓人家最早迁入此处,因此当时称王家村。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张肖村。    政区人口    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胶北镇北梁家村,南靠胶北镇西丰家村,东邻胶北镇西蔡家寺,西连胶北镇袁家村,东西横距280米,南北纵距200米,总面积56000平方米,2004年全村有128户,440人,可耕地931亩。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80年代初,村里先后建起了食品加工厂和蚯蚓养殖厂,后因市场经济不景气,先后下马,改革开放后,村两委经过论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考察,决定发展高效农业,以农业为龙头,促进村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先后发展起苹果、桃园200余亩,反季节蔬菜大棚70余个,人均纯收入达5600多元。全村建有苹果园120亩,主要品种为短枝8I,桃树80多亩,主要以蜜桃为主,丰收时全国各地客商争相前来采购,反季节蔬菜大棚主要以生产西红柿为主,由于交通方便,质好价优,采收时节,产量2万斤,邻近市区甚至东北地区的客商均到此采购,此地的西红柿,属胶北镇的主要产区,供不应求。    社会事业 2004年,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多平方米,1987年,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现在路面平坦,污水排泄畅通,被青岛市评为“百花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6178   

袁家村

  袁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年间(具体年月不详),有袁世臣、袁世官、袁世勋弟兄三人从云南迁至原陈家庵西边落户,定名袁家村。混战时期,袁家村修筑了围墙,陈家庵没有围墙,受当时的土匪扰乱,陈家庵大部分人投靠亲友,剩余二十来户。新中国成立后并入袁家村。    政区人口    袁家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隔墨水河与本镇北梁家屯村相望,南与本镇东、西丰两村相接,东邻本镇王家村,西接本镇于家村,群英河南北纵贯两村之间,把两村很明显的分割开来。村庄东西横跨0.5公里,南北纵距3.5公里,总面积1.75平方公里,村前在大部分地土被高效蔬菜大棚和养殖业户所利用。2004年底,全村有180户651人,实有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家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自80年代小型加工副业始有发展。直到1995年开始,村庄根据自身优势,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起了较有规模的蔬菜大棚,养殖业户也在稳步发展,专营的大椒业户也不断增加。至2004年底,大棚业户占全村户数70%,养殖户和大椒专营户也占相当比例。经济总收入高达402万元,人均618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低矮的土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条件在逐步改善,自80年代中期,在村西头建起了一批宽大整齐的砖瓦房,至90年代中期又在村东头规划建设了一片二层楼小区,并且村内土房的翻建也在快速进行。2004年底,村民住宅180户,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多项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也加强了村民文化大院的改建工程,1999年,村委在原址建了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幼儿园等设施。同时也积极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教育和争创“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活动。掀起了全体村民以争创“五好家庭”、“懂法、知法、守法文明村民”为荣的思想。    联系电话 86-0532-83246690   

西蔡家寺村

  西蔡家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胶州志》载: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建崇兴寺于州北三十里,即今蔡家寺村。因立村为蔡姓,合以古寺命村,因此得名蔡家寺,后分为东、西蔡家寺,相沿至今。    政区人口 西蔡家寺西接王家村,东和东蔡家寺相连,南北分别与李家河头村和马店镇的宋家屯村相邻。2005年底,全村共有200户,20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13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46191   

东蔡家寺村

  东蔡家寺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胶州志》载: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建崇兴寺于州北三十里,即今蔡家寺村。因立村为蔡姓,合以古寺命村,因此得名蔡家寺,后分为东、西蔡家寺,相沿至今。    政区人口 蔡家寺村东接南疃村,西和西蔡家寺相连,南北分别与李家河头村和马店镇的宋家屯村相邻,村庄面积1700余平方米,村内共有197户,人口636人。    经济状况 建国前,东蔡家寺村的经济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60年代村中期村里发展了工、副业,建起了油坊、磨坊,办起了雏鸡孵化厂,增加了集体收入,7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村民们也纷纷建起了自己的雏鸡孵化间,增加了村民的个人收入。自八十年代后,村民们拓宽了经营思路,发展了林果业,村里给予优惠政策,建起了冬暖式塑料大棚,种出了反季节蔬菜,既活跃了经济,又增加了个人收入。自九十年代始,村民们瞅准了收集工业下脚料加工赚钱的门路,纷纷做起了这类生意,收入颇丰,几乎户户置上了农用车。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项目3家,利用资金达几百万元,个体工商户已占80%,村级可支配财力达70000元,人均收入6000余元。    村居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里划出部分宅用地供村民建房,规划了两条进出村路,垫修了街道。现在村内共有住宅197户,新建筑面积8860平方米。    社会事业 村里加强村民文化大院的建设,2000年村两委对文化大院、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计生服务室进行了重新整修,配备了电脑等设施供村民们学习、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3241698   

北辛屯村

  北辛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祖辈逃荒至此定居,人称讨佬子屯。清道光间叫东石屯(含义不详)。后改为新屯,演化为新屯。    政区人口    北辛屯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高密市姚哥庄镇代家屯村,南靠胶州市胶北镇后屯村,东靠胶北镇玉皇庙村,西连胶北镇袁家岭村,东西横距450米,南北纵距400米,总面积为180000平方米。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村有173户,638人,可耕地面积1690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辛屯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有所发展,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村中发展了橡胶厂。1994年村中充分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冬暖蔬菜大棚二十多个,林果业也形成规模发展专业养殖户2家。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均为土墙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条件逐渐改善,80年代至90年代村民全部住进新房,村内共有19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为19200平方米。其中村民住宅173户,建筑总面积为1575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对街道进行整修绿化,为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多年被评为“胶北镇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606   

杏果庄村

  杏果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由邢姓立村。清道光《胶州志》标为邢哥庄,以姓氏命名。后葛姓迁入,邢姓绝。以为名称不雅(讳邢字),遂以村中大庙里有一棵古老而又粗大的银杏树(直径70多厘米),把村名改叫杏果庄。    政区人口    杏果庄村位于胶北镇镇驻地偏西北方3公里处。西南边1.5公里处是七城村,偏东北2公里处是北辛屯村。村东是台袁路,胶州市西外环路从村西纵贯而行。全村土地面积2700亩,总户数524户,总人口85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79万元,人均纯收入626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288   

袁家岭村

  袁家岭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袁姓从小云南迁来,于海拔30米土岭附近立村而得名。    政区人口    袁家岭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高密市姚哥庄镇大屯村,东靠本镇辛屯村,南通本镇杏果庄,西邻本镇泉子崖村。东西横距1.2公里,南北纵距1.6公里,总面积约2.88平方公里,到2005年全村共有农户165户,人口585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家岭村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在1999年建起了第一个联营橡胶加工厂,又在2004年建起了4个橡胶、轮胎制造厂及加工厂。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2005年又引进了一个橡塑加工厂和一个轮胎制造厂,为本村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增加了村民的收入,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628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住的都是草坯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现在村民住的是砖瓦房,村内主要道路也进行了硬化。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投资近万元建起了幼儿园,户户安装了电话,青壮年大部分配备了手机。村两委深入有效的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多次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在1997年被评为胶州市“百花村”。    联系电话 86-0532-83240259   

北台村

  北台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古有庙宇名抬头寺,建村后即以寺命村。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台上庄(火车小站以此为名)。后改为北台。    政区人口    北台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接胶北镇水牛村,西小屯村。东接胶州市北关办事处西厅村、东厅村、中厅村。南接胶州市胶西镇行上店村。西接高密市姚戈镇芝兰庄村。东西横距2公里,南北纵横1.6公里,总面积2.2平方公里。距胶州市里6公里,西紧靠胶州市西外环路,现有人口1245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台村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黄烟、大蒜为主,北台大蒜成为当地名牌产品。改革开放后发展私营企业七家,主营橡胶轮胎和制鞋。县主要劳动力已经商和打工为主,从事农业为副。    村庄建设 村庄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村庄面积15平方米占225亩,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南北胡同8条已硬化,东西胡同4条。居住440户,平房建筑面积 4万平方米。新规划村东楼房区南北500米,东西200米,新区面积10万平方米,占地150亩,每户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可安排200户居住,现已住进30户,今年又有20户开工建设,预计10年可填满。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了村民文化大院的建设,建起老年活动室、门球场,建起了北台村幼儿园,先后被胶州市委、市政府、胶北镇党委、政府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104   

邰家村

  邰家村    村居由来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邰姓立村,取名邰家村。    政区人口    邰家村在胶州市西北部20公里处,隶属胶北镇,北临本镇泉子崖、楼子底村,西邻杨家村,村东西横距400米,南北纵距365米。2004年,全村有210户村民,777口人,土地总面积1700亩。    经济状况 以前,主要以种粮为主,近几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引导村民以高效农业、养殖业、家庭副业等为重点,增加村民收入。2004年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人均收入约4000元。    村居建设 以前本村均为土草房,建国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善,80年代至90年代村庄整体统一规划每户5间南北长18米,东西长16米,前巷宽5米,屋十间为1栋,东西小街12米,大街18米房统一标准,面积288平方米。全村共有主街14条,均进行了绿化,路两侧为排水沟,村中心街直接市北二环西二环交通十分便利。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新建幼儿园一处,解决村民入托难问题,成立集贸市场同,繁荣了全村经济,对五保户、老病残困难户,均进行了扶助,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免费查体,全村群众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等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3245170   

瓦屋庄村

  瓦屋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因周围村庄皆为草屋,杏戈庄葛姓地主地此收租始建瓦房,故称瓦屋庄。    政区人口    瓦屋庄村位于胶州市的最西北部,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处,南与王家庄村接壤,北至墨水河,与南良、北良村相接,东西分别与于家村、李家村为邻,80年代以前全村土地总面积1800亩,后因村前济清电气化铁路的修建,村后济清高速公路的贯通,以及铁路、公路两侧的绿化占地,现耕地面积为1400亩。    经济状况 瓦屋庄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逐步好转,1995年,根据村的实际情况,搞起高效特色农业,有大棚种植,栽培葡萄核桃树,从外市请来农业技术专家,来讲解和技术指导,建起了大棚118个,栽植葡萄100多亩,桃树500亩,村民1个大棚收入1万多元,1亩葡萄收入6000多元,1亩桃树收入5000多元,使村民尝到了发展特色农业的甜头。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多吨,单产500公斤,农业机械化有了快速发展,到2000年底,全村拥有大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15台,农用汽车3部,农用三轮车20辆,播种机6部,大型联合收割机3部,脱粒机5部,手扶拖拉机60部,村民从耕种到收割到运输,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建设,村内主要街边都用混凝土浇铸,疏通村内大小街道,两边砌好排水沟,以利通畅,2000年以来,家家都有摩托车,并安装了有线电视,私家轿车5辆,村委出资为村民办理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为8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就医查体卡片。    联系电话 86-0532-83249529   

小沟底村

  小沟底村    村庄由来 据小沟底村于氏家谱的记载,清朝康熙21年(),于氏从平度市大水泊迁来,因屋前有一条小水沟,所以起名“小沟底”。    政区人口    位于胶北镇驻地北5公里处,村南1公里处是王家庄,东与李家村相邻,西与北赵家庄相连,电气化胶济铁路从村前1公里处经过,308国道从村北500米处经过。   全村总面积1160亩,其中耕地面积760亩,总户数156户,总人口430人,其中男性214人,女性216人,年人均收入5600元。    经济状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沟底村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1987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村重视高效农业的发展,先后组织村民建起100个高效冬暖大棚,使人均增收2000多元。    村居建设 村内住宅均为平房,自80年代起施行村庄规划,全村共有平房138栋,居住面积8300多平方米。    联系电话 86-0532-83249783   

南梁家屯村

  南梁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元大德年间梁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梁家屯。后发展为二村分列墨河南北。1958年正式定为南北梁家屯,此为南村。    政区人口 南梁家屯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北端,南邻济青高速公路,北靠墨水河,东邻马店镇宋家屯村,东西横距1公里,南北横距0.5公里,总面积0.5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共有80户,总人口230人,总耕地面积440亩。    经济状况 由于本村地处胶州市胶北镇最北端,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本村经济的主要以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优质蜜桃,其次是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全村各项事业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万元,养殖业收入20万元,工业收入25万元,其他行业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房均为不成规矩的土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由原来的土房翻建成各式各样的平房,村内整修了前后两条大街,出村进行了拓宽硬化,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两委建起了4间办公室,建起了人口学校,完善计划生育设施,定期组织育龄妇女,学习计划生育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社会治安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内两条大街全部按装了路灯,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深入开展了群众性三户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使全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委多次被胶北镇政府评为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1378   

北梁家屯村

  北梁家屯    村庄由来 相传元朝大德年间,梁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梁家屯,后发展为二村分列墨河南北。1958年正式定为南北梁家屯,此为北村。    政区人口    北梁家屯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 ,位于胶州市最北端,胶州市与高密市交汇处,距镇驻地7.5公里,南隔墨水河与南梁家屯相依,西北与高密市河崖镇村、大栏村接壤,东与马店镇宋家屯村为邻,总面积3704.5亩,耕地面积1658亩,全村共有272户,高、刘、张、王等9姓共900人。    经济状况 北梁家屯村的经济基础历来以农业种植为主,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前,村民生活贫困,解放后人们翻身作主,有了新的生机,生活条件有初步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坚定信念,科技兴农,经济收入逐步增加,全村户户有农用机械,耕种、收割、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优质大椒干远销海内外,有远近闻名的无公害北梁水蜜桃1500亩,年产鲜果2000多吨,2004年全村总收达17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570元。北梁家屯桃花旅游节每年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赏花。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住宅多为土草屋,并杂乱不齐,80年代实行新规划后,全村新建房屋400幢,住宅整齐,村庄面积200多亩,人均居住30多平方米。2001年在新村规划的基础上,在村西设立大椒干水蜜桃批发市场一处,占地近30亩,为我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   

前王家庄村

  前王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道光乙巳《胶州志》即已标注。王氏从诸城巴山迁来,以姓氏命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前王家庄。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开始重视高效农业的发展,1996年建立高效农业大棚22个,1998年初建葡萄园120亩,大大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至今王家庄要葡萄园已发展到300多亩,成为无公害葡萄高效农业示范园。2005年成立了王家庄村葡萄协会。以推动我村葡萄业的发展。    村居建设 新中国所立前,村内住房均为土坯墙、草坯房,房子低矮,简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80年代至今,全部翻建为砖瓦房。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90年代把支部村委办公室进行整修建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供办公和开会之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99年美化建设了幼儿园。购置了滑梯、秋千等器械,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和奖励。之后,建起了标准的配电室,吃上了自来水。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村委倡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觉悟,调动了村民尊老爱幼,争创“三户”的积极性,全村群众遵纪守法,邻里和睦,因此被评为“四星级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249338   

北赵家庄村

  北赵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为明朝(年月不详),由赵姓立村,以姓氏命名。后因镇境内二村重名,遂以方位南北区分。此为北赵家庄。    政区人口    北赵家庄村南靠王家庄村,西靠柏兰村,北靠高密大栏,东靠小沟底村。东西长250米,南北长220米,总面积58000平方米。全村东有120户,418口人。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赵家庄村的经济完全是以农业为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重视发展经济。90年代北赵家庄选后建起了100多个大棚。村民买了很多的车,外出搞经济。是北赵家庄村的经济非常高涨。村民的生活步步提高。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赵家庄村住宅非常困难,全家10几口人住着2—3间土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赵家庄村建起了很多砖瓦房。房屋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70平方米。北赵家庄村的街道彻底改造修筑水泥路面8条街道,使村庄的面貌一新。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重新修建办公室,购置了新的办公用具,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幼儿园。对村庄进行了绿化、改造。对街道也进行了平整、加宽,铺上了沙石。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连续被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集体”。    联系电话 86-0532-83249238   

后柏兰村

  后柏兰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明代从安阳迁来,因元代武义将军卢琮墓有柏兰木旗杆,借以命村。后繁衍成前后二村,1947年正式分为柏兰集和后柏兰。    政区人口    后柏兰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位于胶州市的西北端,墨水河南岸,北接308济青高速公路,东南靠柏兰前街,西连本镇岳头屯村。村内东西横距280米,南北纵距380米,村庄居住面积0.1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农户538人。其中农业人口526人,非农人口12人。可耕地面积770亩。    经济状况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后柏兰村的经济基本上是以农业种粮为主。改革开放后,通过种植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本村的实际状况大力发展了蜜桃的种植。8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桃树,并逐步更新了品种。近几年在大力发展蜜桃生产的同时,村两委又鼓励村民发展了葡萄种植和冬暖大棚菜的种植,并成立了蜜桃协会,为果农和菜农提供从种到收到销售的一系列配套服务,使农民得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鼓励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近几十年来常年在辽宁、大连、青岛、胶州范围内务工经商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65%以上,其余35%劳动力农忙时回家收种销售,农闲时外出打工,85%以上的农户都购置了农用三轮车和机动喷雾器,实行了果树管理现代化。因此农民的收入有了持续较快的增长。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300元。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住宅均属土墙草披屋。建国后,村民住房逐步得到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委对村内居住房屋进行了总体规划。85%以上的农户都盖起了占地面积2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的现代化砖混结构的四合院平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0平方米以上。村内纵横四条主要街道都砌上了排水沟。街道两旁都栽植了四季长青的花草树木,使村民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两委加强了对村民的素质培养。新建起了村委办公室、人口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并且在蜜桃协会的依托下,组织果农参加科技讲座,收听、收看一些科学种田录像片,为农民有更大的收成夯实基础。为4位五保老人提供了从居住、吃穿到医疗等方位的保障,对5户特困户和病残户提供了从种植到水电各方面的特殊照顾,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三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体村民以争做“文明村民”和“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十几年被市政府和镇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先进村。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230   

柏兰村

  柏兰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南京洼子口迁来定居,因元代武义将军卢琮墓有柏兰木旗杆,借以命村。后繁衍成前后二村,1947年正式分为柏兰集和后柏兰。此为柏兰集,演化为柏兰。    政区人口    柏兰村西接高密,东接北赵家庄村,南接王家庄村,北接高密。到2005年底,全村共256户,总人口800人,耕地面积1140亩。    经济状况 解放前,柏兰就是胶州北部一大集镇。当时柏兰村民因有集镇的优势,以经商为主,有四大泰,协泰、胜泰、实泰、实新泰,三重兴,大重兴、二重兴、三重兴,张吉、万顺成、常兴祥、大楼等……很多的商家字号,解放后到人民公社前,胶州的物资交流大会,年年在柏兰村举办。柏兰的传统产业是小磨香油。全村有80%的农户从事香油产业,成为胶州市第一个香油专业村,全村总收入1688万元,人均5600元。    村庄建设 2000年村委投资20万元,硬化街道4000多平方米,2004年又投资20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室、会议室,硬化了村委大院,硬化了街道3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连续多年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249313   

岳头屯村

  岳头屯    村庄由来 岳头屯村有史可考从明朝开始,明朝洪武二年,胶州市胶北镇北偏西5公里处,有徐姓从高密市柴沟镇徐家楼子村迁来居住,肖姓从胶州市城南李子行村迁来居住,肖徐两姓就在此地建立家园,取村名永丰庄,以吉祥言命名。清朝时期,墨水河经常决口,对农业生产和村民的生活十分不利,为避五尺河(古墨水河的分段名称)水害迁于河南,改名压头屯,以示压住洪水势头的意思,解放后以其不雅,改为岳头屯。    政区人口    岳头屯村隶属胶州市胶北镇。东接胶北镇后柏兰村,北接高密市大屯村,新建的308国道由东向西驶过。2005年全村有152户,人口469人,土地757亩。    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头屯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棉花生产在胶州市十分有名,是胶北北部有名的-原,粮食亩产过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养殖业和高效业,种植各种瓜果蔬菜,使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6260元。    村居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住户均为草坯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也不断的改善和提高,70年代,对村庄的道路和房屋统一规划,新建和翻建了大批砖瓦房,整修道路并进行了硬化、绿化。    社会事业 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委建立各种活动室,建立幼儿园,添置教学设备,多年来,深入有效地开展了群众性创“三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密切了干群关系。    联系电话 86-0532-83249318   

刁家屯村

  刁家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北石屯。相传由刁姓立村,二百年前叫刁村,后改为北石屯;又改为刁家屯。    政区人口    刁家屯村隶属胶北镇,东邻前、后七城村,西邻高密县,南与和睦屯相接,北靠墨水河与十米河的交汇处,俗称“北三岔”,全村总面积为1.49平方公里,人口554人,耕地1087亩。    经济状况 从古至今,刁家屯村都以农业为主,由于西邻墨水河,西半部土地呈沙质土壤,适宜西瓜、蔬菜的生长,早在人民公社时期就有种植西瓜、蔬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西瓜种植与和睦屯、肖家屯连成一片,已形成规模,每年都有很多商贩来争相抢购,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改革,农民得到了很多的实惠,农民在种好土地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加工专业户,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人均收入已达6000多元,真正步入了小康村。    村居建设 解放前,村民居住条件很差,土墙、草屋,一家三代挤在三间破屋中,解放后,村里实行了房屋规划,逐渐由破草房换成砖瓦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里根据村民的需要,又规划出楼区,部分村民开始建设楼房,现在的村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家家宽敞明亮。    社会事业 在人民公社时期,刁家屯村的粮、棉产量都很低,收入也很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200左右斤,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斤,高效农业的种植推广很大幅度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村里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里先后投资二十多万元修河沿,挖平塘,打大井,确保了旱涝保收。又投资整修了出村路,整修了大街,五保老人供养年年发放,使老有所养,民风淳朴,村风正气,社会稳定,成为社会主义的小康村。    联系电话 86-0532-83248969   

杨家村

  杨家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初。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水淹山东后,杨姓家族来到此地建起了村落,以姓氏命名。后杨姓家族于清末全部搬至马店镇鲍家屯,但村名沿旧。    政区人口 杨家村隶属于胶州市胶北镇。北接娄子底村相邻,南靠纬37路,东与邰家村相连,墨水河流经村西,正西、西北均与高密市的毛家屯、黄家庄接壤。东西横距1公里,南北纵距13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共有170户,548人,全村共有土地1200亩,人均占有耕地2.2亩。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家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冬闲时才有些豆腐、粉条等农副产品加工,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集体副业,主要产品橡胶密封圈等。1980年开始实行责任田承包制,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瓜果、蔬菜为主。    村居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内住宅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的草屋,1973年村内进行第一次住房规划。1991年又第二次规划,成为现在十间一排,前有小巷,东西胡同的砖瓦房。2005年村内共有新旧住宅190处,房屋建筑面积13020平方,人均住宅面积达23平方米。    联系电话 86-0532-83245160   


西蔡家寺村特产大全




西蔡家寺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