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西北2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郑姓来此立村,称郑家庄。后郑姓迁居泉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62亩。2006年,全村共有229户,总人口为75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46吨,经济总收入为148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66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2004 | 266000 | 0532 | 查看 郑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郭庄五村 |
郭庄五村 村庄由来 清初,城里郭家在铺下西北拥有庄田,贾、常、郑三姓因佃种土地而在此定居立村,东距后铺下1公里,称郭家庄。今此村王姓、栾姓较多。《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分为郭庄二村、郭庄三村、郭庄三村、郭庄四村、郭庄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72亩。2006年,全村共有127户,总人口为43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3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0吨,经济总收入为56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256元。 |
朱家后戈庄村 |
朱家后戈庄村 村居由来 公元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高、于两家来此定居,村名于家疃。1578年(明万历六年),朱、江两姓相继迁来,后因朱姓繁衍旺盛,故改村名为朱家侯哥庄,现简称朱家后戈庄村。 政区人口 该村现属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位于办事处驻地以东1.5公里,距即城区7公里,东距烟青一级公路1.5公里,南邻王家后咫尺相接,西去2公里是烟青、青威两公路交叉处,北与吕家演泉交界,村庄交通便利,是公交9路车终点站。 全村区域面积240公顷,其中农耕地193公顷。村西部是丘陵,东部是平原,土地肥沃、绿树成荫、气候宜人,龙泉河绕村而过,环绕着富饶美丽、绿树红瓦的村庄。 2005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546户,19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45‰,现有朱、江、于等12姓,均为汉族,其中朱姓最多。 经济状况 该村1949年全村总收入3万余元,1978年12万元,2001年792万元,截止2005年人均收入达6500元。自2001年开始,四年来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北安工业园落户在该村,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的步伐加快,先后有正杰威尼、TCL家电、皇润食品、金龙柱绣品、亨达鞋业、元鼎非金属等厂家落户在园区内,建起了标准厂房车间,部分厂家已投产经营,有的正在兴建。 修路建厂占去了农民大部分可耕农田,靠祖辈世代种地的传统到此结束,土地的占用,村民享受到合理的土地补偿。第一产业(农业)接近尾声,同时给村庄青壮年劳力带来了弃农务工的就业机会,实现了非农就业70%,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600多人,她们走进企业搞针织服装加工,年工资收入达万元以上。第二产业(个体经营)在原有的基础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村的个体私营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相继建起了规模较大的富强针织厂、旭宏针织厂、茂强针织印染厂、文辉针织厂、鑫成针织厂、青岛永泰索具有限公司等15家中小企业,其中鑫成针织厂、旭宏针织厂的产品运销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年上缴利税达56万元,是即墨纳税大户。由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给全村村民营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全村85%以上青壮年妇女从事制衣工作,月收入可达800至1000元以上,同时吸纳了聊城、沂水、莒县、汶上、单县、菏泽外来男女150余人。全村20%的村民都从事小型的针织服装经营,年收入都在4—8万元左右,因而朱家后戈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针织村。 社会事业 村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衣、食、住、行生活的提高,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有了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变成了老人、孩子的交通工具,全村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购买汽车61辆、按装有线电视370户、安装电话462户,分别占全村的10%、70%、90%。 2000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整改了电网,浆砌了街道,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成立了环卫保洁队,及时清扫街道,处理垃圾,使村庄整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人们在自由幸福中安居乐业。 连续多年来,朱家后村重视人才的培养,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尽力支持。至2005年度,全村攻读大学的在校学生8名,普通院校的18名,荣获博士学位的1名,复旦毕业生2名,他们都在国家重要单位,为祖国贡献力量。 朱家后村几年来本着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村民是满意的,上级党委对该村的工作是放心的,从1993年—1998年连年被评为“营上镇先进村庄”,2000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办事处突出贡献村庄”、“即墨市先进党支部”,目前,朱家后戈庄村正沿着社会和谐、村民生活福裕、安居乐业的康壮大道向前迈进。 |
隋家疃村 |
隋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北4公里,流浩河北岸。据传:明永乐十二年(1414),程姓迁来此地立村,因隔河对岸有古佛寺长直院,遂名村为程家院后,明万历时(1573-1619),隋姓迁来,后遇严重灾荒,程姓富户囤粮居奇,遭隋姓暴力-,程姓因而衰败,村名改称隋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06亩。2006年,全村共有264户,总人口为8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3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12吨,经济总收入为10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30元。 |
前王宿庄村 |
前王宿庄村 村居由来 前王宿庄村原名“马家疃”,传说大约500年前某朝帝王途径此处,借住一宿,后人为之纪念,取村名王宿庄,解放后因村政区规划为前、后王宿庄村。 政区人口 该村系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行政村庄,地势平川,人杰地灵,东靠烟青209省道,北邻青威高速公路,西邻宋化泉水库,兰王公路横穿村中央,全村共有192户665人口。 产业发展 全村有耕地面积1000亩,农业上主产小麦、玉米、花生、高粱、大豆,地下水资源丰实,种植蔬菜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解放初期我村有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士兵,解放后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士,为党为国立下不朽功勋,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村庄有现役军人、复员、-60余人,同今天的和平年代和谐社会是分不开的,拥护中国0的领导,村庄有0正式党员26名,在改革开放以来,能够积极发挥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员带头先后有个体企业经营者,果树种植、养殖等项目,带领群众致富,现有新明粉碎机配件厂、瞄链厂、服装加工厂、苹果生产基地、肉鸡养殖小区、生猪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场,占地200亩的台湾独资百分百园艺公司,主营:花卉苗木品种达100余种,为城市建设、美化家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950元。 社会事业 村庄有联办小学一处,幼儿园二处,设施配套,教具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真正做到了教育从娃娃抓起,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先后有大、中专高等学历百余名,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人才,村庄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有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做诊,中西医结合,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真正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的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村庄统一饮用达市级标准的自来水,电话装机达80%以上,高档家电已步入各家各户,村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有集贸市场一处,切实解决了村民购物难的问题,交通方面有李家疃至即墨服装市场的公交环行车经过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条件,村庄环境优美,街道整齐,社会安定,民心向上,无不良社会风气和-组织,婚丧嫁娶、新事新办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邻里团结、和睦共处,明礼诚信,关心集体,甘于奉献的良好风气越来越浓,村庄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抗击非典先进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等荣誉称号。 沧海横流,潮起潮落,前王宿庄村两委一班人,为村庄发展而努力工作,抓住拔掉穷根载富苗,咬定发展不放松,扎根黄土地,情系众乡亲,招商引资,搞好服务配套打好基础,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投资发展,共同致富,共同实现前王宿庄小康村的宏伟目标。 |
下疃村 |
下疃村 村庄由来 下疃在营上北2.5公里,烟青公路西侧。相传:明洪武时(1368~1398),马、梁、邵等性相继迁来立村,称青龙庄。以后,周、王、黄、乔等姓相继迁来。因地势较营上低,改称下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下疃。 下疃是济南军区副处长徐永进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50亩。2006年,全村共有666户,总人口为199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9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98吨,经济总收入为48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10元。 |
营西村 |
营西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城北4.5公里处,农历四、九逢集。《即墨县志》载,明宣德八年(1433),由城南金家岭迁即墨营于城北十里,即指此处,故称营上。即墨营是一支增援沿海卫所的后备兵力,并于县城守军呼应。又载:大嵩卫所领二十九屯有营上屯。就近即墨营设屯,故称营上屯,今营城已圮。村中刘、王、胡、毛、杨、荆等姓应系当时营中官兵或屯中军户之后。今分为营东、营西。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46亩。2006年,全村共有501户,总人口为14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30吨,经济总收入为954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590元。 |
泥洼村 |
泥洼村 村居由来 泥洼村建村历史悠久,于明洪武年间成村,村中以王、倪、尹、范等姓为主。 政区人口 泥洼村位于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西部,西与普东镇接壤,紧邻南城路,南靠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总户数566户,人口1838人,现有土地3014亩。全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37元。 产业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庄也于1999年对土地实行了延包。同时,村庄也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村庄引进崂山茶叶种植项目,产品成批量上市,近200亩茶园成为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茶被评为优质产品。2005年,全村共建成规模肉鸡养殖场7个、生猪养殖场3个、奶牛养殖场1个,户均纯利润3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近几年,为进一步造就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和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投资50万元新上了自来水,投资30万元修建了东西进、出村路,并对道路进行了绿化。村投资30万元新建文化大院、村庄卫生服务站等。特别随着乌威高速路的修建,引来众多客户前来洽谈投资建厂。 联系电话 86-0532-83502716 |
北蓝家庄村 |
北蓝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西0.5公里才。明正统时(1436-1449),即墨营一蓝姓把总葬于此地,以后蓝姓在此立村,称蓝家庄。今称北蓝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蓝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9亩。2006年,全村共有62户,总人口为23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4吨,经济总收入为3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08元。 |
侯西村 |
侯西村 村居由来 侯西村位于北安办事处西北部,流浩河北岸1里,北与灵山镇接界,西与段泊岚接壤。据考证,本村于明朝洪武18年由先人迁居于此,现有400多年的历史,村庄现有人口324人,其中农业人口311人,耕地面积850亩,岭地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其余为洼地。 村史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一段优秀革命历史,在1945年至1947年我村曾出现过参加革命彻底粉碎-统治的革命热潮,由于-对我村参加革命人多,先后于1946年至1947年对我村进行了三次-,对革命军人家属和村干部共被-杀死有10多人,造成在当时震惊多乡的后疃惨案,由于反动派的-,并有杀死革命人民的信心,先烈们的血不能白流,先后掀起了参军热潮,激发了革命的热情,在党的培养下,我村参加革命烈士有苗田峰,苗立名等,并出现了在党政领导岗位上多位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侯西村有着优秀革命历史的村。 经济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村的经济发展缓慢,村庄曾办过几项工业项目,但由于管理不善,集体副业一直出现亏损,大包干前人民的经济收入比全乡低很多,当时群众上缴公粮的积极性都很低,群众的收入更是低,当时的粮食亩产也不过二三百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村于1982年正式分地到户,实行连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2005年,我村粮食产量已达到50余万斤,粮油产量达到8万余斤,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2002年,我村新上索具厂一个,工人25人,固定资产50余万元,年产值超过百万。2005年我们又引进服装加工厂一个,现在开始投产。 农业状况 由于我村受地形限制,地下水位又深,只能靠天吃饭,主要经济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和大豆等传统作物。村庄在养殖方面有优势,地多,粮多,草多。村庄在村前建起奶牛养殖小区一个,现存栏奶牛60余头,在村后建养猪小区一个,现存栏生猪80余头。工业项目和养殖项目对村庄经济发展拉动很大。 近几年来,村庄荣获计划生育先进村,土地延包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535533 |
兰东村 |
兰 东 村 村居由来 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兰东村是由明朝洪武十八年,一侯姓人来此定居,取名小侯疃;后来一王姓人在小侯疃西南定居,在村西兰花沟东边,取名兰东村。经过多年以后,至今统称兰东村。 政区人口 兰东村现有人口638人,占地总面积2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余亩,土地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 在中国0的正确领导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庄有了很大变化,村民生活富裕,2005年人均收入5200余元。村庄治安状况良好,近5 年来,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环境卫生彻底进行改善,无三大堆现象,出村路、村中街道全部铺设黄沙,排水沟进行浆砌,解决了以往雨天难走、排水困难的问题。出村路两侧栽植了樱花,大叶女贞,国槐,进行绿化。村民以上班,打工为主业,以种植业为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2年我村在办事处获得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模范村委会称号。2003年获“防非典先进单位”称号,模范村委会、先进党支部称号。2004年获得即墨市文明村庄称号,获得办事处“三个文明建设突出贡献村庄”称号。2005年获得“三个文明建设突出贡献村庄”称号。 |
南龙埠村 |
南龙埠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北6.5公里处。明正德时(1506-1521),辛姓最早来此定居,后刘、宫、王、姜、隋等姓相继迁来,而辛姓绝。因地势较高,村南流浩河中有一汪常年不涸的深水称为龙潭,而名村为龙潭埠,后演变为龙塘埠、龙堂埠。后村落发展至流浩河南,逐渐形成独立村落称河南,又称南龙塘埠。后简化为南龙埠。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龙塘埠。《即墨县乡土志》在河北、河南各标有龙塘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11亩。2006年,全村共有115户,总人口为3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9,经济总收入为78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88元。 |
邹家疃村 |
邹家疃村 村庄由来 据《邹氏族谱》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邹氏迁于今石拉泊定居,因土地瘠薄,旱天用水困难,于明正统二年(1437),迁于流浩河南岸林戈庄东0.6公里处建村,故称邹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46亩。2006年,全村共有151户,总人口为4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3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2吨,经济总收入为12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2元。 |
和尚庄村 |
和尚庄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北偏东4公里,烟青公路东侧。据传:明朝末年,张、王 李姓自文登大水泊先后来此地佃种僧寺庄田,古称和尚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49年4月18日,全村房舍被蒋军强行拆除,现有房舍全系解放后重建。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98亩。2006年,全村共有153户,总人口为4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4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3吨,经济总收入为175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34元。 |
大北岭村 |
大北岭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南4.2公里,宋化泉水库拦水坝外侧。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张姓迁来此地立村,因立村于岭地,位于周戈庄之北,称北岭。与小北岭对应,称大北岭,又称张家岭。《即墨县乡土志》标作二虎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13亩。2006年,全村共有716户,总人口为21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71吨,经济总收入为82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23元。 |
营东村 |
营东村 村居由来 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先后有初、马、沈、窦等姓到此定居建村。1404年(明永乐二年),明朝设置即墨营,初建于金家岭寨(今崂山区金家岭)。1433年(明宣德八年)迁入即墨城北十里今址,故名营上。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需要,后分为两村,该村为营东村。原为营上镇人民政府驻地,南距即墨市人民政府驻地四公里,西毗邻营西村,北接小庄、下疃、上疃至灵山,东临朱家后戈庄村、王家后戈庄村、开发区至东海旅游胜地,隶属北安街道办事处。2005年,全村有常住居民579户,1894人,人均自然增长率为5‰,全村共分78个姓,除满族一人外,均为汉族。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青烟公路(即209省道)贯穿南北。闻名遐迩的青岛亨达鞋业集团、青岛市北海电器厂就坐落于该村。即墨市高级职业中学、即墨市东海技校、北安办事处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均在该村辖区内,奠定了该村教育的区位优势。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万元。197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0万元。200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600万元,人均纯收入4780元,全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0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37%、61.4%。 第一产业:1950年,该村有土地214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谷子、高粱等作物,粮食亩产120公斤,农业收入1.7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0.4万元,1953年,该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216户村民参加。1956年9月,该村成立旭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的农户全部入社,粮食亩产增至21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该村可耕地调整为1400亩。1970年开始,该村大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1976年,全村有大型机井5眼,平塘2处,灌溉水渠2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20马力,村集体固定资产增至78万元。1993年后,先后被国家征用土地300亩,学校用地80亩,其他用地48亩。至2001年,全村共有土地970亩,该村的第一产业逐渐萎缩,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倡导下,从事二、三产业,村民投资建立针织厂26家,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产品畅销国内外,在所有的针织产品中,其针织内衣尤为瞩目。目前,全村共有大型养鸡场3个,奶牛养殖场3个,户均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2002年,为适用新形势的发展,该村投资150万元建工业园一处,对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又在公路两侧建起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的商业网点大楼,容纳了12家大型客户在此经商。2005年以来,该村有各行各业经商户290余家,有客货运输车180余辆,近50户从事蔬菜、海产品的运销业务,2004年至今,又有2户村民投资500余万购买大型渔船两只,在威海实行海上捕捞,实现外向型经营,有力的提高了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 1998年,该村共向国家缴纳税金580万元,被即墨市人民政府评为“三级经济强村”和“即墨市卫生达标先进单位”,1999年被即墨市政府评为“二级经济强村”,2001年被评为“三级经济强村”。2002年上缴税金632万元。被评为“二级经济强村”,2003年上缴税金720万元;2004年上缴840万元;2005年上缴1103万元。截止2005年底,该村的集体总收入9864万元,人均收入7272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该村群众科技文化水平落后,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全村青壮年总数的70%;1955年,村里建起了小学,有教室17间,1978年,又扩建校舍30间,占地4亩;1988年,投资120万元建立营上中心中学,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名学生,学校还修建了万人体育场,教学设施达省级标准,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后又投资80余万元,建营上中心小学,占地30亩,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可容纳600名学生,2001年,该村儿童入学率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共有9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1992年,该村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青年之家、娱乐室等,并购置各种器材,供村民们休闲、娱乐。 2005年终,有村集体投资,整修村内主要街道,硬化街道6000米,砌污水沟4000米,并使其硬化、亮化。 医疗卫生 建国前,该村没有诊所,村民有病无钱治、无处治,婴幼儿死亡率非常高,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接种各种疫苗,有效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1972年,全村设卫生室一处,有3名赤脚医生。2001年以后,全村有卫生所3处,均有省级医疗许可证,提高了村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大多衣食不足,住房多为土墙草顶结构,1949年前,村民人均粮食只有90公斤,人均住房面积1平方米,人均收入不足30元;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90公斤,1972年全村通电;1975年,村民住房多用砖、石、瓦,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20公斤,人均年收入260元,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2年,该村开始规划新型生活小区,至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272元,户均存款1.6万元。有160余户住进楼房,有彩电720部(台),程控电话540部,手机1200余部。 集体福利 每年为村不足14周岁的独生子女缴纳保险金,为满60岁的老人发放福利品,村民的大病医疗统筹费有村庄统一交纳。 |
周南村 |
周南村 村庄由来 周南村是周戈庄河南村的简称,因坐落在周戈庄河南岸而得名。1956年撤村和其余四个村并于国胜社,1961年又分离为行政村。1968年又一次并于周戈庄大队,1980年再次分离为周戈庄河南村,隶属原即墨县长直镇。2001年长直镇撤消合于营上镇,现属于北安街道办事处。 政区人口 全村现有242户,865口人,耕地面积1029亩。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93元。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周南村的经济发展起起落落,曾经一度成为全镇有名的“三乱”村。2001年起,村庄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积极理顺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改善村庄的软、硬环境,焕发了村庄的生机。土地延包结束后,村“两委”充分依靠党员、群众,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沿即刘路规划了占地200亩的工业园。先后修建道路1600米,投资150余万元保证了园区水、电、路的畅通,引进内资企业6户,其中两户投资超过500万元。 社会事业 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全村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文化大院、社区卫生站;浆砌村内排水沟3000多米,修建街道2000多米。今年,为绿化村庄先后植树3万多株,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2005年,村庄被上级授予“突出贡献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13708983313 13070842288 |
郭庄四村 |
郭庄四村 村庄由来 清初,城里郭家在铺下西北拥有庄田,贾、常、郑三姓因佃种土地而在此定居立村,东距后铺下1公里,称郭家庄。今此村王姓、栾姓较多。《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分为郭庄二村、郭庄三村、郭庄三村、郭庄四村、郭庄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50户,总人口为46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8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1吨,经济总收入为46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30元。 |
郭庄三村 |
郭庄三村 村庄由来 清初,城里郭家在铺下西北拥有庄田,贾、常、郑三姓因佃种土地而在此定居立村,东距后铺下1公里,称郭家庄。今此村王姓、栾姓较多。《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分为郭庄二村、郭庄三村、郭庄三村、郭庄四村、郭庄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30亩。2006年,全村共有200户,总人口为7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8吨,经济总收入为91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50元。 |
郭庄二村 |
郭庄二村 村庄由来 清初,城里郭家在铺下西北拥有庄田,贾、常、郑三姓因佃种土地而在此定居立村,东距后铺下1公里,称郭家庄。今此村王姓、栾姓较多。《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分为郭庄二村、郭庄三村、郭庄三村、郭庄四村、郭庄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8亩。2006年,全村共有168户,总人口为56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7吨,经济总收入为67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32元。 |
郭庄一村 |
郭庄一村 村庄由来 清初,城里郭家在铺下西北拥有庄田,贾、常、郑三姓因佃种土地而在此定居立村,东距后铺下1公里,称郭家庄。今此村王姓、栾姓较多。《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15亩。2006年,全村共有169户,总人口为58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1吨,经济总收入为85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80元。 |
泉岭村 |
泉岭村 村居由来 泉岭村在即墨城西北6公里处。明初,刘、秦等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居住,因居岭邻泉,故名村为泉岭。现村0有林、胡、王、郑、张、程、江、刘等15姓,其中以林、胡、郑、王等姓居多。 政区人口 泉岭村共有村民226户,总人口756人,在册耕地面积1276亩。其中果园60亩,大棚蔬菜20亩。 经济发展 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69.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64万元,工业收入220万元,三产收入3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869元。从2002年开始,村庄先后有永成食品等三户企业来村庄投资办厂,富余劳动力得到很好安置,村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泉岭村区位相对来说比较有优势,南与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接壤,在青岛服装工业基地北2公里处。村庄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化水、电、路等配套建设,热诚欢迎各方面有志之士到泉岭村投资发展,共创泉岭美好未来。 联系电话 13969753882 |
周集村 |
周集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南5公里处,农历二、七逢集。周戈庄是明、清两代即墨通莱州驿路上的驿铺。其名称来历及建村年代已不可考,或系以姓氏名村,年代应相当久远。据传:明永乐十二年(1414),曾、柳、孔三姓迁来周戈庄时,已无周姓。今此村已无曾、柳、孔三姓,人口最多的是李姓,系明嘉靖时(1522-1566)迁来。解放后因此村逢集,改称周戈庄集,简称周集。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31亩。2006年,全村共有216户,总人口为73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达到364吨,经济总收入为24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12元。 |
侯东村 |
侯东村 村居由来 北安街道办事处侯东村座落于即墨城北,流浩河边,东靠灵山。由明洪武年间侯氏宗族迁居于此,故取名侯东村。 政区人口 村庄现有人口320人,占地80亩,耕地800余亩,年人均收入4300余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侯东村的人们在此生息繁衍,并耕耘着文明与希望。 社会事业 旧时期的侯东村,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思想落后,经济一直处于贫困状态。随着改革开放,观念的改变直接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将村中主大街压实路基,铺设黄沙,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水是农业的命脉,在800亩的土地上修建水库,雨天蓄水旱天浇地,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发展多种经营,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以农业为主,种植养植相结合,农副产品加工等,现都已初具规模,也带动了村庄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收入。为此办事处党委颁发了“先进党支部”的光荣称号。 |
凤凰庄村 |
凤凰庄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北2.7公里,流浩河北岸。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臧氏迁来此地立村。村北村南各有池塘,似凤凰的两翼,村西高似头,村东有小路似尾,故称凤凰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41亩。2006年,全村共有106户,总人口为35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8吨,经济总收入为30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69元。 |
双龙埠村 |
双龙埠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北5公里处。据《姜氏族谱》载:明末,北龙堂埠姜氏迁此地立村。为不忘故里,并为和南北龙堂埠区别,取名为双龙埠。《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9亩。2006年,全村共有72户,总人口为2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4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9吨,经济总收入为53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00元。 |
程家疃村 |
程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北偏东7.1公里处。据传:此村原为谭姓所居,明嘉靖时(1522~1566),被诬造反罪,谭姓18户全被抄斩。事后,程姓兄弟3人迁来此地定居,改称程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39亩。2006年,全村共有131户,总人口为43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1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96吨,经济总收入为12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97元。 |
上疃村 |
上疃村 村庄由来 上疃是营上北偏东3公里,烟青公路东侧,原名段家庄,系明永乐时(1403~1424)段姓所建。清初,崔、常等姓相继迁来而段姓绝。因地势高于下疃,该村名为上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99亩。2006年,全村共有314户,总人口为100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4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60吨,经济总收入为350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06元。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村 村居由来 青岛即墨市北安办事处胡家庄村自1706年,先有胡、潘、张等姓到村定居建村。位于即墨市城北4公里处,故名“营上”。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需要,现属北安街道办事处,2005年全村共有99户,300人,耕地面积150亩。 坐落位置 该村东邻青烟公路,西邻即刘路,南邻青威路,北邻营普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方便,近年来,很多工商企业在村落户投资,显示出向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迈进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经济状况 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精神指引下,村庄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外引内联做为强村富民战略措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村集体的飞跃。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298万元,人均收入6200元。建国以来,该村有土地24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地瓜、高粱等作物,粮食年亩产130公斤,1976年第二麻纺厂占地60亩,1970年开始该村大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平塘1处,机井2眼,农业收入3万元,明显提高了经济收入,1982年土地承包以来,村民先后建起了养殖场4处,饭店1处,针织厂2户,大小型运输车5辆,个体经商户6家。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6620元,人民生活达到了现在的小康水平,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国前不足3平方米达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以上,家庭小型车辆达到1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95%,电视达到了100%,有线达到了85%,有力的提高了该村村民经济收入、文化生活。 该村规划建设用地150亩的工业小区并配套水、电、路,引进落户企业11家,适用新形势的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力的提高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增加国家利税。 社会事业 该村以小康村建设为中心,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先后投资35万元建起村庄付业大院,投资5万元让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8万元整修了街道1500米,浆砌了排水沟,栽植了花卉苗木,街道硬化、绿化、亮化使村庄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投资30万元建1000平方米的厂房,引进了落户的企业,积累村庄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各项事业发展,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品,全村村民大病统筹医疗费有村委统一交纳,每年为村不足14周岁的独生子女缴纳保险金。 1973年为了办好教育,让学生上好学,有一个好的环境。与兰家庄、曹家庄合建教室16间办起了兰家庄小学,投资数万元建设营上中心小学、中心中学,全村有28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村设卫生室1处,有卫生技术人员1名,并取得省级医疗许可证,提高了村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村被即墨市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星级服务村》。 多年来,村庄党支部、村委会在0即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的重要思想,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鼓励干实事,开拓创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在北安街道办事处党委的指引下,区位优势的胡家庄村必将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王家后戈庄村 |
王家后戈庄村 村居由来 王家后戈庄村在北安办事处东2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从城阳城子村迁此定居,称柳溪庄。明洪武年间改称何侯庄、侯家庄,后演变为侯戈庄。明永乐年间侯何两姓逐渐外迁,王姓不断增多,故改名王家后戈庄村。现有王、刘、杜、蓝、胡、吴、高、孙等22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多,均为汉族。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城北6公里,为北安办事处驻地,东临烟青路一级公路,北与朱家后戈庄村相连,西临青烟公路,南临刘家后戈庄村。即9路公交车穿村而过,是9路车的终点站。 2005年,全村总户数为439户,人口1480人,年末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工业用地1200亩,村西部为丘陵、东傍龙泉河,土地肥沃。域内有北安工业园。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有可耕地220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大豆、花生等,粮食亩产140公斤,农业收入5万元。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1954年成立初级社2处,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全村农户全部入社,粮食亩产250公斤,1974年整地改土500多亩,打机井4眼,挖平塘2个,修村东龙泉河大桥拦河坝1处,修渠道600多米,下管道1000多米,农田灌溉面积600多亩,全村机械总动力240马力,粮食亩产450公斤,农业收入240万元,集体固定财产从1956年4万元增加到420万元。至2001年,村办奶牛场6家,养猪场4家,养鸡场2家,养兔场1家,养狐狸1家,农、牧、副收入3000万元,村人均收入5700多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82万元,人均纯收入6977人。 改革开放以来,村引进韩国独资企业3家;民营企业12家;个体企业14余家。其中民营企业主要有大伟服饰、帅华服饰、事成制衣、百信铸造、顺华铸造、博航制衣、海蛟拉链、中铁配件、华兴模具、康坤电器、大象冷冻厂、友盛家俱厂。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有村民杜世江、杜世荣等带头兴办的织布厂4家,针织内衣10家,还有印刷厂、铸造厂、木器厂等。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输工具随之不断增加,从1987年至2005年村民购摩托车200多辆,小型面包客货两用车15辆,大型货车5辆、轿车12辆。全村小吃部4家,肉食部8家。 社会事业 1998年冬投资30万元重建后戈庄小学1处,占地40亩,校舍48间。1950年—2000年全村共有5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村成立医疗卫生所2处。1982年,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收入多达5000多元。同时,村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999—2000年,全村有10户村民建起了三层独院楼房;50多户村民建起了二层独院楼房。全村拥有彩电400多台,村民按装电话300部,普及率70%以上,1993年实行电表改造,1994年打自来水2眼,全村吃上自来水,两委发动群众筹集资金100多万元,2次拆迁60多户,拓宽村大街32米,长2000米。并铺沥青路面,浆砌大街2条,排水沟5000多米,砌花坛1200米,绿化、美化、亮化了村庄环境,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一年四季长青,三季有花。 1995年村支部开始为70岁老人减免一切费用;60岁以上老人每逢节日为老人分现金、发放各种纪念品。 荣誉称号 该村是即墨市北部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庄,1992年至1998年连续7年被评为“营上镇先进村庄”,曾获“青岛市级文明村庄”、“青岛市计生模范村庄”、“青岛市档案管理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2000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即墨市级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称号。 |
小庄村 |
小庄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北1公里处。据《小庄韩氏族谱》载:明中叶,韩姓来此地建村。因村小人少,称小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4亩。2006年,全村共有184户,总人口为52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2吨,经济总收入为12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09元。 |
宋化泉村 |
宋化泉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北2.5公里,宋化泉水库东南。据传:自明洪武(1638~1698)以来,宋、江、曹、于等姓相继来此地定居。村西有一泉,附近多古松,称松花泉,因以名村。今演变为宋化泉。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65亩。2006年,全村共有462户,总人口为135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5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29吨,经济总收入为224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56元。 |
姜家埠南村 |
姜家埠南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姜姓由云南迁来,在埠南西约0.3公里处建村,称姜家埠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86亩。2006年,全村共有300户,总人口为105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41吨,经济总收入为74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01元。 |
黄家埠南村 |
黄家埠南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西6.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黄姓在此建村。因地处一高埠之南,名村为埠南。清朝末年为与姜家、朱家两埠南区别,改称黄家埠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50亩。2006年,全村共有392户,总人口为13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6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90吨,经济总收入为13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4元。 |
蒲洼村 |
蒲洼村 村居由来 蒲洼村于明代永乐年间建村,西濒流浩河支流二蒲河(即周戈庄河,又称松花河),因地处涝洼,故名村蒲洼。村庄共有20余姓,其中王、胡、徐、兰、孙、于、程姓的人口户数较多,王姓占全村60%以上。 政区人口 北安街道办事处蒲洼村地处即墨市西北方向九公里,即刘路、乌威高速公路旁边。全村年末总户数为382户,年末人口1340人。其中党员40名。全村总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350亩,可耕地面积2500亩,工业用地150亩,其余为河流、道路、湾沟等占地。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有农业生产;务工收入;手工业收入等。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90万元,人均纯收入5872元。村庄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发展农业、工业、园林苗圃、手工业加工等行业。其中主要工业企业3个、苗圃园林项目2个。同时,村实行土地延包,农民人均分地1.25亩。2001年村出租土地进行苗圃建设,现已渐成规模;另外,村还规划用地150亩,机动地100亩,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规划建设工业小区,扩大农民就业渠道。 社会事业 村庄连续六年被评为“即墨市文明村庄”、“即墨市先进党支部”;连续六年被评为北安街道办事处“先进党支部”、“三个文明突出贡献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539868 |
郑家庄村 |
郑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西北2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郑姓来此立村,称郑家庄。后郑姓迁居泉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62亩。2006年,全村共有229户,总人口为75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46吨,经济总收入为148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66元。 |
三官庙村 |
三官庙村 村居由来 北安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原有刘家店和三官庙两个自然村组成,沟东为刘家店,由江、刘姓居住。明朝永乐年间,有一江姓人选定流浩河北岸定居,先后有刘李王何孙侯曲吕董等姓氏有四面八方搬居而至,后因连年水灾,百姓为祈祷老天保佑平安,自发捐资修建,以天官、地官、水官为主要神灵。“三官 ”之庙供百姓供俸祈祷,后因影响力极强,四方邻村距离几十里的百姓前来烧纸进香,以后形成每年三月十八逢庙会,后延续农历三八集,三官庙由此而得名。 政区人口 三官庙村现有居住305户,总人口978人。占地面积为2260亩,耕地面积2100亩,经济总收入1945万元,人均收入5826元。因离城镇较远,道路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慢。村庄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三大农作物。村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进城务工,土地宽广,有发展前途。 |
方戈庄村 |
方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偏北4.2公里处,流浩河西岸,农历四、九逢集。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于、魏、王等四姓迁来此地定居。四家所建房舍恰处于同一正方形的四个角上,取村名方戈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75亩。2006年,全村共有226户,总人口为7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0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12吨,经济总收入为149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9元。 |
肖家疃村 |
肖家疃村 村居由来 因最先到此居住的为肖姓人氏而得名为肖家疃。现村庄有肖、杨、修、李、崔等姓氏,而以杨、修、肖三姓居多,均为汉族。 政区人口 北安街道办事处肖家疃村位于办事处的北部,北与灵山镇接壤,距灵山主峰4千米,西距209省道和修建中的乌威高速公路209省道下路口1千米,流浩河从村庄的东面环绕到村南,为村庄平添了几份灵气。2005年,全村年末总户数204户,年末人口总数663人。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肖家疃村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肖家疃村的特色产业主要为养殖业和种植业。至2005年,全村共引进300亩的茶园一个,建有茶叶加工基地;200亩地的苗圃基地一个。年末耕地面积1432亩,2005年人均收入5866元。年末耕地面积1432亩,2005年人均收入5866元。社会事业近两年来,村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街道整修和绿化、美化、亮化的投入,砌起高标准的排水沟,按装路灯,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平塘3个,村庄街道两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土地旱能灌溉,涝能排水。村庄注重村民文化素质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建起高档次的图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中心,村庄连续多年被评为“即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北安办事处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突出贡献村庄”。 社会事业 近两年来,村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街道整修和绿化、美化、亮化的投入,砌起高标准的排水沟,按装路灯,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平塘3个,村庄街道两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土地旱能灌溉,涝能排水。村庄注重村民文化素质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建起高档次的图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中心,村庄连续多年被评为“即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北安办事处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突出贡献村庄”。 |
瓜娄屯村 |
瓜娄屯村 村庄由来 在英山北偏西4公里处。明朝初年,大嵩卫在此设屯开荒,以供均需。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撤并入东移风乡林家庄社。瓜蒌疑是栝楼的谐音。当时地多栝楼故名。李姓当是最早来此的军户。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瓜娄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27亩。2006年,全村共有206户,总人口为7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18吨,经济总收入为105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00元。 |
郭家庄村 |
郭家庄村 政区人口 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郭家庄村,现有89户257口人,耕地面积450亩, 是一个纯农业村。 自2004年以来,村民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坚苦奋斗,先后硬化了郭家庄通村路、通户路、养殖小区及工业小区路共计2公里,投资达15万元,通道绿化共计植树1500余株,投资约5000元,且工程质量均达到了较高标准,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经济状况 随着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郭家庄村人的观念也变了,在短短几年内,郭家庄共计投资40余万元先后建起了生猪养殖小区、蛋鸡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小区三处规模化小区,现存栏生猪300头、蛋鸡15000只、奶牛50头。发展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50亩。种植速生杨、白杨、绿化树种等生态林1余万株。 近年来,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搞得红红火火。先后修筑机耕路15公里,完善水利项目一处,新造地30余亩,改良土壤200亩,投资达25万元。在2003年青岛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村庄通过市场运作,打大口井一眼,免费将自来水管道引到住户家中,村民不仅将水引回了厨房,而且装上了水箱、热水器,建起了淋浴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同时,郭家庄村民们还不忘学习科技知识,村庄还积极协调办事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办公室,聘请市高级农艺师、兽医师培训种植、林果、特色养殖等知识,先后有22人拿到了农业“绿色证书”,累计培训达到120多人次。村里无一例失学、辍学儿童,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目前在校就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6人,中小学在校学生17人。逢年过节,村委会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少唱柳腔、扭秧歌、演小品,乡亲们的休闲生活过得可谓是有滋有味。 社会事业 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郭家庄村并没有忽略公益事业的发展,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支援办事处中心小学、中学学校校园基础建设。村里还出资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每年老人节期间,村庄都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从2003年开始,村庄决定凡是年满60周岁的农业户口老人,每人每年享受50元补贴。同时集体出资为全体村民参加合作医疗,投保率100%。2006年将达到五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美化,蒸蒸日上的郭家庄村正朝着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迈进。 |
曹家庄村 |
曹家庄村 村居由来 在营上(现北安)西1公里处。据传:明永乐1403—1424),曹姓从云南来此立村,称曹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坐落位置 该村东邻营上(今北安),南邻青岛第二麻纺厂,营普路贯穿东西,西邻辛庄村靠即刘公路,北邻宋化泉水库邻下卢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方便,东有田横、崂山;南有青岛;西有马山;北有灵山,都是好山好水之旅游圣地。 经济发展 2000年以来,村引进了各种企业,如:青岛颐和包装厂、青岛旭旭制衣有限公司、青岛冰冰电器有限公司、青岛宇永包装厂、青岛億佰分制衣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坐落该村,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00元;198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000元;2002年经济总收入278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99万元,人均收入6607元。 建国初,该村有土地3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地瓜、高粱等作物,粮食年亩产120公斤。1970年开始大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平塘1处,机井2眼,农业收入2.6万元,提高了经济收入。1972年因修营普路,占用土地57亩。1983年土地承包以来,村民先后建养殖场7处,灰膏场1处,水泥制品厂2处,饭店2处,针织厂2家,大小型运输车7辆,有个体经商户7家。至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6607元,人民生活由建国前衣食不足达到了现在的小康水平,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国前不足2平方米达到现在20平方米以上,家庭小型车辆达到12%,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90%,电视拥有率达到了100%。 12年来,该村规划建有占地100多亩的工业园区,实现了“三通”(水、电、通),园区内共引进落户企业10家。2005年,全村实现了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利税600万元,安置劳动力600余人,其中安置本村及周围村庄200多人,有力的带动了农民增收。 社会事业 该村以小康村建设为轴心,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先后投资30万元建起了村庄行政大院;投资4万元使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5万元整修了两条长450米的主街道,浆砌了排水沟,栽植了花卉苗木,投资了70万元铺设了污水管道1200米,支管道2000米,使村庄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开发了占地70亩的居住小区,现已建成140余户,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村庄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的同时,群众得到了实惠。目前,村民免费吃水,每年为村不足14周岁的独生子女缴纳保险金,为满65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品,村民的大病统筹医疗费有村委统一交纳。 1973年为了使适龄儿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与邻村合建教室16间办起了兰家庄小学,入学率达到了100%,1992年以来为了更好创造学生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设施达到省级标准,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先后投资数万元建设营上中心中学、中心小学。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共有3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建国前,该村缺医少药,村民有病无钱治、无处治,病死率非常高。建国后,人民政府免费为村民接种各种疫苗,有效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1970年村设卫生室一处,有卫生技术人员1名,并取得了省级医疗许可证,提高了村民的医疗水平。2001年村建立了老年活动室、青年之家,供村民休闲、娱乐。 荣誉称号 2001年该村被北安街道办事处评为《突出贡献村庄》、《模范村委会》。 2002年该村被0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被北安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突出贡献村庄》。2003该村被0即墨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被即墨市委、即墨市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星级服务村》;被北安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突出贡献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004年该村被0即墨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被即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小康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被北安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突出贡献村庄》。2005年该村被山东省妇联评为《幸福村居》;被0即墨市委评为《文明单位》;被即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小康村》;被即墨市妇联评为《创造学习型家庭活动先进单位》;被北安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突出贡献村庄》。 |
卢家庄村 |
卢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南5.5公里处。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卢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卢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0亩。2006年,全村共有88户,总人口为2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1吨,经济总收入为4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50元。 |
西北岭村 |
西北岭 村居由来 西北岭李姓于明末清初由云南移民至即墨,分别居住在阁里、李家西城、长直周戈庄村。清乾隆年间,李姓全部迁至西北岭村与原居黄、王、张、兰等姓同居一村,相处和谐融洽,乾隆五十八年村重修祠堂。 解放前,黄、王、张、兰、国等姓相继外迁,李姓开始逐步融入西北岭单姓家族。解放后,该村成立初级社,曲家屯与西北岭两村合并为一村,为西北岭村。 政区人口 北安街道办事处西北岭村由西北岭与曲家屯两个自然村组成,有居民296户,人口1000人,现有土地1250余亩,西北岭村以李姓为主,曲家屯以曲姓为主,另有张、邓、宋等姓。 经济发展 西北岭村地理位置优越,南邻即刘路1公里,村后为乌威高速路,直通即刘路。大周路连接北部诸多村庄,成为进城务工、经商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村庄集体经济逐步增强,村民收入日益增加,村民已从单纯粮食生产为主,逐步转变为索具出口、工具加工、服装加工、建筑装饰、车辆运输、园林花卉、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多种经营实体,基本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问题。全年经济总收入1904万元,人均收入5930余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33185 |
长直院村 |
长直院村 村居由来 长直院村历史悠久,文化古老,交通发达,是经商及运盐必经之路,大家俗称“盐道子”。据传,长直院始建于唐代,位于赤干河(今流浩河)边,长直村东。俗语说“先有长直院,后有即墨县”。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有长直社。《中国地名大词典》列有《长直》专条。据传:长直村东有一庙名长直院,故名村为长直。明永乐时(1403—1424),邱氏、赵氏迁居此村。明万历时(1573—1619),韩姓、何姓相继迁至长直院前定居。他们重建此院,并取村名为院上,《即墨县乡土志》标有院上。1980年地名普查,更名为长直院。每逢庙会,附近四乡八疃村民及高密.胶洲.平度的群众都前来赶庙会。 政区人口 长直院村地处北安街道办事处西北,流浩河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平坦,位于隋家疃与蓝东岭之间。村距即墨市中心12公里,交通便利,兰王路横贯东西,大周路纵穿南北,距乌威高速路口只有2公里。长直院村年末耕地总面积1045亩,有居民126户,人口466人,拟建居住200户居民小区1方(申请中)。长直院村水资源丰富,村西有直径12米大口井一眼,日出水量10000立方米,村设有节水灌溉设施,可满足全村土地灌溉。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长直院村不断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快招商步伐。建立青岛龙之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有机种植基地,占地300亩。对进口蓝霉.黑加仑等优质草霉品种进行种植、加工,出口英国、法国等,建花卉苗圃一处。投资近2000万元,引进青岛鑫茂服装有限公司,青岛明星服装厂、青岛泉源包装厂、青岛新青印织厂等企业,吸纳附近村庄富余劳动力300多人进厂务工,其中60岁以上者70多人,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 社会生活 2004年,长直院村被市评为“文明村庄”;2005年被办事处评为“优秀党支部”,“模范村委会”。长直院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前景充满喜望。 |
北龙埠村 |
北龙埠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北6.5公里处。明正德时(1506-1521),辛姓最早来此定居,后刘、宫、王、姜、隋等姓相继迁来,而辛姓绝。因地势较高,村南流浩河中有一汪常年不涸的深水称为龙潭,而名村为龙潭埠,后演变为龙塘埠、龙堂埠。后村落发展至流浩河南,逐渐形成独立村落称河南,又称南龙塘埠。龙塘埠改称北龙塘埠,后简化为北龙埠。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龙塘埠。《即墨县乡土志》在河北、河南各标有龙塘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67亩。2006年,全村共有247户,总人口为80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60吨,经济总收入为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80元。 |
朱家埠南村 |
朱家埠南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朱姓由云南迁来,在埠南西约0.5公里处建村,称朱家埠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50亩。2006年,全村共有121户,总人口为39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4吨,经济总收入为63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09元。 |
北林戈庄村 |
北林戈庄村 村居由来 北林戈庄村原名林家庄,先浙江秀水县人杨氏来胶水任教授。因遭战乱未能南归,遂定居于此地,后杨氏昌盛,村落发展落于流浩河北岸,现属北林戈庄村,南岸属南林戈庄村,原先是一个村庄,后分为南、北林两个村庄。解放以来,先后隶属于“林山乡”、“段村公社”、“营上公社”(今北安街道办事处)。 政区人口 北安办事处北林戈庄村位于北安街道办事处北5公里,灵山南2公里,流浩河北岸,辖区总面积2700亩。村庄现有户数400人,人口1300余人。烟青公路纵贯南北,村北乌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 经济概况 近几年来,工业发达,农业科技开发,几家大型企业在此落户投资。使北林村走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涌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900元。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指引下,村庄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招商引资,发展农业做为强村富民战略措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经济的发展给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村庄党支部、村委会在市委、市政府和办事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党的-的指引下,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领会“-”重要思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发家致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较突出的成绩,村庄党支部多年被即墨市以及办事处评为“优秀党支部”、“两个文明突出贡献村庄”、 村庄设有“民兵之家”,“老年活动室”和“娱乐室”。每逢重大节日,村民自发组成锣鼓队、健康操等活动。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北林戈庄村将依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必将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刘家后戈庄村 |
刘家后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刘姓在后戈庄之南约0.75公里处立村,称刘家后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40亩。2006年,全村共有235户,总人口为8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8吨,经济总收入为11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69元。 |
蓝家庄村 |
蓝家庄村 村居由来 蓝家庄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据县志记载,原居住在今崂山王哥庄一带蓝姓家族的一个分支迁入此地定居,后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因为单独一姓,故名蓝家庄。 政区人口 现该村隶属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位于国家级旅游城市青岛市北40公里;东去20公里是海岸线属青岛市旅游开发区;北靠灵山;西临马山,山水闻名遐迩,南距古老而现代的即墨市区4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庄面积50亩,2005年全村常住居民125户,人口330人,蓝姓户口占90%。 经济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经济的第一产业为主,粮食总产量15万斤,加上部分工付业收入到197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开放,该村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依靠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第二产业,1990年全村共有在小企业20家,80%劳动力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等经济总收入158万元。 200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形势,给村庄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因为第三产业异军突起,该村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群众经商办厂,大搞种养殖。 到2005年邻村联合开发了村西工业园,共有13家企业落户该村投资3800万元共占180亩,产品包括服装、机电、印刷、包装、能源等几大类,其中许多是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该村有各行各业经商户38家,有客货运输车40余辆,规模型养猪场2个,建蔬菜、花卉大棚10个,户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2005年经济总收入1276万元,为国家创造税收80万元。当年被即墨市评为授于“文明村庄”,被北安街道办事处授于“模范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
周北村 |
周北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刘、戴、王三姓迁至周戈庄村西南0.3公里河北岸立村,称河北,又称周戈庄河北,简称周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43亩。2006年,全村共有299户,总人口为96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43吨,经济总收入为585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50元。 |
李家岭村 |
李家岭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南4.6公里,宋化泉水库拦水坝外侧。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李姓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岭地,称李家岭。因位处周戈庄之北而较大北岭小,又称小北岭。《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小北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08亩。2006年,全村共有128户,总人口为42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4吨,经济总收入为14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120元。 |
辛庄三村 |
辛庄三村 村居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辛姓来此居住本村,后来辛姓外迁,刘、王、万、唐等相继迁来,村名沿用,现分为辛庄一、二、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城北四公里处,即刘路从村前通过,北临宋化泉水库,南临营埠路,现隶属于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村内主要街道硬化,两边绿化、美化、亮化达市级标准。2005年底全村人口704人,户数197户,耕地面积817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320万元,有万、秦、宋、黄、刘、高、周等10余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该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投资300万元建起标准厂房7000平方米,到2005年我村先后招商17家,年生产总值4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800万元。 建国前,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80公斤,收入不足30元;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年收入200余元,1981年实行单干,村民生活逐渐提高,2005年人均收入6028元,随着经济发展,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到2005年住房多为砖混,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有50%村民现已住进二层独院。1997年村集体出资10万余元,使村民吃上自来水,2004年开始免费为本村村民吃水。 社会事业 建国初期至1960年辛庄为一个行政村,1960年下半年区划为辛庄一村、二村、三村三个行政村。多年来,村大力进行村庄基础建设,到2005年全村拥有大口井4眼,平塘1处,村集体固定资产200万元。村设立老年人活动室、青少年活动站,先后投资2万元,购买健身器材,投资10万余元建起小公园,供村民休闲、娱乐,投资3万元建起卫生室、医护人员2名,村委年年投资8000元为全村村民投保参加大病统筹,我村从1996年每年老人节给老人发慰问金200元。 辛庄三村在上级政府正确领导下,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该村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综合治理先进村庄”、“青岛市卫生达标村庄”、“青岛市‘三为主’”、“计生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即墨市文明建设单位”、“即墨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辛庄二村 |
辛庄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辛姓来此居住本村,后来辛姓外迁,刘、王、万、秦、唐等相继迁来,村名沿用,现分为辛庄一、二、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80亩。2006年,全村共有198户,总人口为70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1吨,经济总收入为159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00。 |
辛庄一村 |
辛庄一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辛姓来此居住本村,后来辛姓外迁,刘、王、万、秦、唐等相继迁来,村名沿用,现分为辛庄一、二、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城西北五公里处,即刘公路从村中间直接穿过,直至西北刘家庄大沽河,东营上村庄,北临宋化泉水库,靠北兰家庄,西临郭庄河靠郑家庄村,南临营埠路靠李家营村。现隶属于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村内主要街道、排水沟全部浆砌,两边绿化、美化、亮化,三季有花,四季长青。 2005年底全村人口926人,户数268户,耕地面积1196亩。人口自然增长率6‰。有王、刘、宋、万、唐、张、段、衣、李、魏等10余个姓氏,均为汉族。 荣誉称号 辛庄一村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优美的村容村貌,四通发达的交通环境,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得到从多投资者的青睐,也使该村成为居住、投资、开发的好地段。该村连续两年被即墨市委、市政府评为“双文明村庄”,连续三年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多年被北安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两年被评为“突出贡献村庄”。 产业发展 建国初期至1960年辛庄为一个行政自然村,1960年下半年行政区划为辛庄一村、二村、三村三个行政村。该村辛庄一村拥有耕地1460亩。多年来,村大力进行农业基础建设,到2005年全村拥有机井6眼,平塘1处,农业机械总动力260马力,村集体固定资产120万元。招商引资先后建厂房、住宅、鱼池,修建道路等用地200多亩,现有耕地1196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农业收入年40余万元,村庄主要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该村的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投资80多万元,上了两台变压器,建成了两处水源地,向即发工业园供水,年收入6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也蓬勃发展,外资企业韩滴精密汽配公司,投资500万元,占地4800平方米,年产值800万元。到2005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12个,年总产值26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800万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该村群众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儿童不能入不,青壮年文盲占青壮人数的70%,现在拥有占地4800平方米的辛庄小学,可容纳300多名学生就读,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起了微机室、图书室和实验室等,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辛庄一村设立了老年人活动室、娱乐室、卫星接受远程教育、购置了排椅、麻将桌、锣、鼓等器材,修建了村公园,供村民们休闲、娱乐。 建国前,全村没有一所诊所,村民有病没钱治,有病无外医的现象非常普遍、霍乱、天花等传染病经常爆发。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始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现有有“辛庄一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医护人员3名,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均有明显提高。计划生育专职人员2名,优生优育定期学习讲座科普知识。村委每年投资9000多元,为全村村民投保参加即墨市新型合作医疗,村民医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80公斤,收入不足30元;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以玉米、地瓜粗粮为主),年收入200元。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逐渐提高,到2005年,人均年收入6018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也逐步得以改善提高。1949年前,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结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到2005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有不少住户还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村集体出资铺设了自来水主管道1200米,免费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每年老年节给60岁以上老人发生活福利150元,现在,干部、村民正在齐心协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李家疃村 |
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李姓迁至三官庙村东端李姓,称李家疃。至清初,华姓、于姓迁居此村。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李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01亩。2006年,全村共有205户,总人口为75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26吨,经济总收入为14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0元。 |
后王宿庄村 |
后王宿庄村 村居由来 该村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斯。传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东征高丽曾宿于此,故名曰:王宿庄,并留有马干湾、鞭打泉等遗迹,护心镜等遗物。现代村民均为清初从外地迁入,明以前村民多为林、杨等姓氏,后经历史沧桑均已居外地。 该村文化底蕴丰厚,明、清时期即墨的“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中的“杨”,是指清代雍正年间进士杨士鉴,据即墨县志记载,杨士鉴祖上为浙江人,来胶东一带为官,后选定灵山之阳的一小村居住,杨氏祖居的小村即后王宿庄。该村村民把耕、读两业视为处世立命之本,特别重视教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则视为祖训,清末有二人考中秀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10人干过教师,有3人为工程师,1人为飞行副大队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的提高,教育的发展,村民的文化普遍提高,八十年代以来该村的大、中专毕业生达二十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政区人口 后王宿庄村,位于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北部流浩河南岸,东距烟青公路约1公里,北距乌威高速公路250米,东北路乌威高速路烟青路出口不足2公里,村南蓝王路傍村而过,距灵山风景区2.5公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全村有480人,660亩耕地,村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装加工业、建筑业,因处于市近效,年轻村民大多城市服工。 经济发展 该村水源充足而甘美,土地平整而肥沃,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是北安粮仓。蔬菜种植源于明清,这里产的大白菜以汤白、脆甜适口,无论是炒、拌、还是做馅,均极佳。从清末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都销往青岛台东,颇受墨城、台东餐饮业的欢迎。与本市的障村、城阳齐名的大白菜产地;黄瓜甜爽怡口,西红柿肉厚籽少,酸度适中,曾经是墨城菜市场上倍受欢迎的产品。 村民们饮流浩河之甘泉,沭灵峰之仙风,民风淳厚、勤劳、俭朴、吃苦耐劳。 现在村民们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拓创新,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小村建设的更美丽更富强。 |
姜吉庄村 |
姜吉庄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东北7.5公里处。据传:清嘉庆时(1796~1820),江家西流江姓在此拥有庄田,解、许姓等居此佃种,称江家庄。后演变为姜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姜吉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32亩。2006年,全村共有122户,总人口为4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7吨,经济总收入为122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00元。 |
南林戈庄村 |
南林戈庄村 村庄由来 原名林家庄,先浙江秀水县人杨氏来胶水任教授。因遭战乱未能南归,遂定居于此地,后杨氏昌盛,村落发展落于流浩河南岸,形成南林戈庄村。原先是一个村庄,后分为南、北林两个村庄。解放以来,先后隶属于“林山乡”、“段村公社”、“营上公社”(今北安街道办事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44年,全村共有468户,总人口为153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6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26吨,经济总收入为582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08元。 |
秦家庄村 |
秦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营上西0.5公里处。明嘉靖十二年(1533),黄河泛滥成灾(史载:嘉靖十一年八月“河决鱼台”),秦氏逃荒至此地定居,称秦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61户,总人口为51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2吨,经济总收入为153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10元。 |
玉皇庙村 |
玉皇庙村 村庄由来 清雍正时(1723-1735),于姓迁至大侯疃西头立村,村西有玉皇庙,以庙名村。宫姓在道光年间迁来。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94亩。2006年,全村共有69户,总人口为22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3吨,经济总收入为30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15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