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蒲渠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西北1.4公里处,农历五、十逢集。据《邹氏族谱》载:明永乐五年(1407),邹氏自云南迁此地立村。此地东南临莲阴河支流,此支流两岸蒲苇丛生,特称蒲渠,因名村为蒲渠。后改称邹家蒲渠,又称蒲渠集。《即墨县乡土志》标有蒲渠集。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01亩。2006年,全村共有232户,总人口为78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28吨,经济总收入为6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55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2103 | 266000 | 0532 | 查看 邹家蒲渠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刘家街村 |
刘家街村 村庄由来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时(1403-1424),刘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即墨城后石河头。明万历时,其一支迁段村东立村,称刘家疃。此村南部临河部分特称刘家崖。因立村靠近段村,逐渐与段村形成一个自然村,遂改称刘家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18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81吨,经济总收入为95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91元。 |
东塔子夼村 |
东塔子夼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西南3.5公里处。即城至王村公路在村东有停车点。据《孙氏族谱》载:明永乐十年(1412),蓝姓迁来此地,孙氏相继迁来。立村之初,遍地荆棘,故称棘林庄。后因村西有一座塔寺,聚落分布在今横河南源河谷中,改村名为塔寺夼,后演变为塔子夼。为与西塔子夼区别,改称东塔子夼。《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塔子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45亩。2006年,全村共有697户,总人口为223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21吨,经济总收入为23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0元。 |
吕家演泉村 |
吕家演泉村 村庄由来 因此地有一地下水线,掘之成泉,沿泉而居,故名村为沿泉,演变为演泉。在即墨市东北10公里处。明洪武时(1368~1398年),吕姓兄弟三人来此地定居,称吕家演泉。《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村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演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20亩。2006年,全村共有305户,总人口为10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2吨,经济总收入为10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0元。 |
刘家演泉村 |
刘家演泉村 村庄由来 因此地有一地下水线,掘之成泉,沿泉而居,故名村为沿泉,演变为演泉。明弘治时(1488~1505年),王姓在演泉约0.5公里处立村。后因刘姓迁来,人口繁衍,称刘家演泉。《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村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演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97亩。2006年,全村共有219户,总人口为71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00吨,经济总收入为103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50元。 |
何家演泉村 |
何家演泉村 村庄由来 因此地有一地下水线,掘之成泉,沿泉而居,故名村为沿泉,演变为演泉。明万历时(1573~1619年),赵姓自云南迁刘家演泉东立村,后何姓迁来,人口繁衍,称何家演泉。《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村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演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88亩。2006年,全村共有142户,总人口为52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6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3吨,经济总收入为71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90元。 |
杨家演泉村 |
杨家演泉村 村庄由来 因此地有一地下水线,掘之成泉,沿泉而居,故名村为沿泉,演变为演泉。谭姓在演泉东北约1公里处立村,后因杨姓迁来,人口繁衍,称杨家演泉;明万历时(1573~1619年),赵姓自云南迁刘家演泉东立村,后何姓迁来,人口繁衍,称何家演泉。《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村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演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50亩。2006年,全村共有338户,总人口为120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9吨,经济总收入为110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0元。 |
玉石头村 |
玉石头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西北2.5公里处。据《单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单氏自云南省凤仪县迁来立村,当时已有迟姓和于姓居此,今两姓均无。因村西有两块上下相迭的圆形岩石,坚硬密致似玉,名村为玉石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51亩。2006年,全村共有392户,总人口为12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2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07吨,经济总收入为14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5元。 |
柳林村 |
柳林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1.5公里处,据传:战国时(公元前480-公元前222),李姓来此立村。“先有柳林甸,后有即墨县,最后才有段村园。”这一民谣说明此村历史的古老,当系以地物取名。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均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05亩。2006年,全村共有99户,总人口为3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1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23吨,经济总收入为37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97元。 |
大寨村 |
大寨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偏西3公里处。据传:南宋隆兴时(1163-1164),王姓来此立村,称大寨,含有祝愿村寨发展壮大之意。明永乐三年(1405),刘姓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12亩。2006年,全村共有170户,总人口为5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50吨,经济总收入为5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6元。 |
小寨村 |
小寨村 村庄由来 据《即墨张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张氏由云南移居即墨城南扫帚滩,数年以后,迁居小寨,大寨东北0.8公里。当时此村姜氏已传数世,今此村已无姜姓,刘姓最多。小寨之名,系由大寨派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08亩。2006年,全村共有195户,总人口为64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9吨,经济总收入为64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8元。 |
石泉头后村 |
石泉头后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4公里处,农历四、九逢集。明万历《即墨志》载:龙泉社在东移风乡,石泉头即龙泉社所在。清乾隆《即墨县志》:石泉头是即墨县三十六乡集之一。因村西岩石间隙中有水溢出称石泉,而名村为石泉头。今此村南部多邱姓,北部多邵姓。今分为石泉头前村、石泉头后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84亩。2006年,全村共有148户,总人口为44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2吨,经济总收入为5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80元。 |
钟家蓝蒿埠村 |
钟家蓝蒿埠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时(1573-1619),钟姓自黄埠迁至鹁鸽山西于家蓝蒿埠西北0.4公里处立村,称钟家蓝蒿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蓝蒿埠。《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60亩。2006年,全村共有197户,总人口为68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23吨,经济总收入为78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2元。 |
解家泊村 |
解家泊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偏东2.2公里处。据传:明弘治元年(1488),栾姓来此地立村,因地处低洼,东、西、北三方都向村中心部汇流,雨后往往积水成泊,名村为汪汪泊。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因此村多解姓,又称谢家泊。今此村范姓最多。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68亩。2006年,全村共有310户,总人口为10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9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44吨,经济总收入为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40元。 |
王家庄村 |
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偏东3公里处。据传:清顺治时(1644-1661),王姓从张村来此地立村,称王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78亩。2006年,全村共有65户,总人口为22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9吨,经济总收入为3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5元。 |
修家街村 |
修家街村 村庄由来 据传:元泰定时(1324-1345),段姓来此地立村,称段村。据《范氏族谱》载,明洪武初年,范氏迁段村定居,后段姓绝,村名仍沿用。明末,修姓迁来段村北立村,称修家疃。今此二村已毗连为一,北部特称修家街,南部特称范家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71亩。2006年,全村共有251户,总人口为89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1吨,经济总收入为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42元。 |
河南崖村 |
河南崖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西南1.5公里,横河南岸。据《范氏族谱》载:明弘治时(1488-1505),段村范氏五世兄弟析炊,兄迁河南立村,称河南。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河南崖。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41亩。2006年,全村共有242户,总人口为7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67吨,经济总收入为9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73元。 |
俞家屯村 |
俞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东北3.3公里处。明初,鳌山卫在此地设屯垦种,以供均需。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并入海润乡辛庄社。因军户以俞姓为主,故称俞家屯。后因此村较大于相邻各屯,又简称大屯。传说中最早居此地的程姓当系建屯前的居民。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均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314亩。2006年,全村共有619户,总人口为211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46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15吨,经济总收入为21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40元。 |
东杨头村 |
东杨头村 村庄由来 据《即墨蓝氏族谱》载:宋、金时期,蓝氏为即墨世祖,其一支世居盟旺。明万历《即墨志》载:海润乡有盟旺社。盟旺或系杨头的古名,以山名村。据传,杨头之名始于明初。当时村中有一条沟,今称庙子沟,两岸杨树成林,称杨树沟。村在杨树沟头,故称杨头。据传,明永乐时高、孙、刘、张等姓自胶州来杨头东定居,名村为东杨头,又称杨头河东。《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杨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67亩。2006年,全村共有438户,总人口为16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5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25吨,经济总收入为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80元。 |
北杨头村 |
北杨头村 村庄由来 据《即墨蓝氏族谱》载:宋、金时期,蓝氏为即墨世祖,其一支世居盟旺。明万历《即墨志》载:海润乡有盟旺社。盟旺或系杨头的古名,以山名村。据传,杨头之名始于明初。当时村中有一条沟,今称庙子沟,两岸杨树成林,称杨树沟。村在杨树沟头,故称杨头。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高姓自胶州来杨头北建村,称北杨头,因在横河支流之北,又称杨头河北。不久栾姓迁来。《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杨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61亩。2006年,全村共有406户,总人口为132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6吨,经济总收入为15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80元。 |
韩家后寨村 |
韩家后寨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南3.3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张姓来此地立村,不久韩姓迁来,因村寨建于大村杨头之东,故称后寨。《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后寨。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韩家后寨。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99亩。2006年,全村共有253户,总人口为92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6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4吨,经济总收入为9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80元。 |
东蒋戈庄村 |
东蒋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西南3.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蒋氏兄弟二人迁来此地,分立东西两村,称东蒋哥庄、西蒋哥庄。不久,于姓迁居东蒋哥庄。至明成化时(1465-1487),王姓、张姓迁居西蒋哥庄,后两村已无蒋姓,村名仍沿用。后演变为东蒋戈庄、西蒋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61亩。2006年,全村共有221户,总人口为72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90吨,经济总收入为8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35元。 |
邵家屯村 |
邵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偏东横河北岸,距范家街2.5公里。据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邵姓来此建村,称邵家屯。《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11亩。2006年,全村共有143户,总人口为52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55吨,经济总收入为55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98元。 |
张家小庄村 |
张家小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崇祯年间,栾氏高祖由胶州迁居小庄同年间,张氏高祖由平度竹沟迁居小庄后有赵、孙、毛、黄等15姓迁居本村,因当事没几户人家全部租地生活,因叫庄子。后为对外联络方便和根据张姓户多,改名张家小庄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城区东北10公里处,西临308国道1公里,东临营房0.5公里,北临段村河,南临东西蒋村,现隶属即墨市龙泉镇,辖区总面积183亩,现均为工业、商业、民宅和人均承包田占用,308国道顺村而过,村内主要街道实行加宽,拆水沟浆砌,路两边栽有风景树木达到即墨市文明村庄。 2001年全村常住户320户人口,10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有张、栾、毛、孙等17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建国初期,村民只从事农业生产,全村经济收入7.8万元。1978年为25.9万元,2001年达680万元,人均纯收入3994元。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7%、34.8%、和10.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7万元。 第一产业,1949年,该村拥有耕地670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地瓜、花生等,粮食亩产100公斤;农业收入1.2万元,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全村土地增至1618亩。1953年,光明初级农业合作社成立,参加农户46户。1954年3月黎明初级合作社相继成立,参加农户110户。1954年冬,光明社与黎明社合并,成立光明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户全部入社,粮食亩产增至20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可耕地调整至1400亩。1965年,该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1979年,全村有机井二眼,拦河坝1处,灌溉渠道4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0亩,粮食亩产650公斤,农业收入14万元。 第三产业,1965年,该村陆续办起磨房、小卖部等小手工业和服务业。1983年后,村民开始从事家庭服装和花边加工,第三产业进入持续发展期。至2001年,全村有个体经商户70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第三产业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村民们还积极发展客货运输业。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06辆,有10户村民常年从事客货运输。村“两委”十分重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以来整修村主要街和出路4条,面积128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文化科技,建国前,该村群众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75%。1951年,村成立了第一所小学,有教室7间,1965年扩建20间,占地2亩。1997年又扩建38间,投资30万元,建张家小庄小学,占地6亩,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可容纳180名学生就读,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部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历年来全村共有2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96年检门球场480平方米,1997年建老年人活动室,青年之家娱乐室购置了羽毛球,麻将桌、象棋、锣鼓等器材,计划生育人口学校购置了彩电、VCD、供村民们学习、健身、娱乐。 建国前,全村设有一处诊所,群众有病没钱治,有病无处医现象非常普遍。各种传染疾病经常爆发,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1969年全村有2名“赤脚医生”。1975年有乡村医生2名,村办卫生室1处,村民医疗保健水平得到提高。2000年,全村有卫生室1处,医护人员2人,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均占有粮食75公斤,收入不足30元。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60公斤。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10公斤,平均收入20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迅速提高,到2001年,人均收入3994元。到2001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06辆,彩电280台,电话16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50%以上。 村庄建设,从1997年至2001年村委整修主街道2800平方米,砌建排水沟2200米,钻井2眼,建水井房2处,铺设自来水管道达1300米,使全村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全村主要街道道路绿化率达100% 集体福利 1994年始,村委每年出资对困难户病残户给予经济补助和减免三体五统费及两工。1992年始每年拿出1.2万元为独生子女交纳保险金,直到14周岁。每年春节给70岁以老人每人发50元以上的食品。 |
高家屯村 |
高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偏东横河北岸,距范家街1.8公里。据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占姓来此建村,后高姓迁来,人口繁衍,称高家屯。《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20亩。2006年,全村共有139户,总人口为4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7吨,经济总收入为55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79元。 |
范家街村 |
范家街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城东北9.5公里,横河南源北岸。农历一、六逢集。据传:元泰定时(1324-1345),段姓来此地立村,称段村。据《范氏族谱》载,明洪武初年,范氏迁段村定居,后段姓绝,村名仍沿用。明末,修姓迁来段村北立村,称修家疃。今此二村已毗连为一,北部特称修家街,南部特称范家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95亩。2006年,全村共有264户,总人口为8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2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7吨,经济总收入为8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68元。 |
潘家泊村 |
潘家泊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1公里处。据《潘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1406),潘氏迁来鳌山卫,至清康熙时(1662-1722),又迁此地立村。因村东多水泊,称潘家泊。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88亩。2006年,全村共有226户,总人口为7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47吨,经济总收入为7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72元。 |
北窝洛子村 |
北窝洛子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东南1.7公里,横河南源北岸。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0,孙姓由云南迁此地立村,因此地四面环山,中间低洼,故称窝洛子。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北窝洛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48亩。2006年,全村共有430户,总人口为137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5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75吨,经济总收入为14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80元。 |
单家街村 |
单家街村 村庄由来 据《单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单氏自云南省凤仪县迁至段村东偏北立村,称单家疃。此村南部特称小南庄。因立村靠近段村,逐渐与段村形成一个自然村,遂改称单家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71亩。2006年,全村共有210户,总人口为7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3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69吨,经济总收入为6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5元。 |
李家街村 |
李家街村 村庄由来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李氏由云南迁京都剪子巷,又迁即墨蒲渠,至明万历时(1573-1619),其一支迁段村东北立村,称李家庄。因立村靠近段村,逐渐与段村形成一个自然村,遂改称李家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07亩。2006年,全村共有173户,总人口为56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3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70吨,经济总收入为6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79元。 |
前麦泊村 |
前麦泊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西南3公里处。据《邵氏族谱》载:元延祐三年(1316),邵姓四户来此地定居,销声匿迹,取名隐讳村。后王、刘、冯诸姓相继迁来。后官兵“平乱”经过此村,为纪念村民安全度过兵难,改村名为迈过庄。后形成二村,此村在南,称前迈过庄。清顺治十五年(1658),改称前麦泊。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28亩。2006年,全村共有266户,总人口为83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77吨,经济总收入为6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681元。 |
西蒋戈庄村 |
西蒋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西南3.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蒋氏兄弟二人迁来此地,分立东西两村,称东蒋哥庄、西蒋哥庄。不久,于姓迁居东蒋哥庄。至明成化时(1465-1487),王姓、张姓迁居西蒋哥庄,后两村已无蒋姓,村名仍沿用。后演变为东蒋戈庄、西蒋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亩。2006年,全村共有226户,总人口为80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4吨,经济总收入为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5元。 |
邹家蒲渠村 |
邹家蒲渠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西北1.4公里处,农历五、十逢集。据《邹氏族谱》载:明永乐五年(1407),邹氏自云南迁此地立村。此地东南临莲阴河支流,此支流两岸蒲苇丛生,特称蒲渠,因名村为蒲渠。后改称邹家蒲渠,又称蒲渠集。《即墨县乡土志》标有蒲渠集。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01亩。2006年,全村共有232户,总人口为78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28吨,经济总收入为6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55元。 |
西塔子夼村 |
西塔子夼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末年,邹姓在棘林庄村西0.5公里处定居,于姓、高姓、江姓等相继迁来,因东靠塔子夼,称西塔子夼。《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塔子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84亩。2006年,全村共有530户,总人口为162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49吨,经济总收入为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23元。 |
解戈庄村 |
解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2.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十七年(1419),谢氏从云南迁居满贡东南方立村,称解戈庄,后已无解姓,江、于等姓相继迁来,村名仍沿用。后形成大、小解戈庄,今合并为一,统称为解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93亩。2006年,全村共有213户,总人口为63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68吨,经济总收入为8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78元。 |
石门村 |
石门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城东北13公里,莲阴河西岸,农历二、七逢集。《即墨蓝氏族谱》记载:宋、金时期,蓝氏即世居此村。因村东有双石对立路侧,形似门,故村名石门。至明永乐时(1403-14240,张姓自云南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3亩。2006年,全村共有350户,总人口为109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0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78吨,经济总收入为14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80元。 |
东河北村 |
东河北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北0.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宋氏又云南乌沙卫迁城东宅子头。明宣德七年(1432),宋氏一支又迁莲阴河北定居,名村为河北。,后改称东河北,以与西河北区别。《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13亩。2006年,全村共有211户,总人口为5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71吨,经济总收入为6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0元。 |
西河北村 |
西河北村 村庄由来 据《蓝氏族谱》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蓝姓由笏笠头迁莲阴河北岸,河北村西0.2公里处定居,称西河北。据传,蓝姓迁来前,此村原称何家宅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29亩。2006年,全村共有106户,总人口为30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4吨,经济总收入为4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65元。 |
满贡三村 |
满贡三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北1.5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明永乐十年(1412),刘氏兄弟二人从云南迁居此地,村名满贡。明万历《即墨志》载:满贡社属海润乡。满贡或云莲阴河支流弯曲绕过村西,形似满张之弓,故称满弓。或云,村中曾有一挤满神像的庙宇,故称满宫,后均演化为满贡。二说都牵强,只能说明此村历史古老,故明代已称社。今分为满贡一村、满贡二村、满贡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63亩。2006年,全村共有199户,总人口为5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44吨,经济总收入为5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348元。 |
台子村 |
台子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北1公里处。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张氏从云南迁居黄河崖。明嘉靖八年(1529),迁来此地,因地处陡壁之上,名村为台子。近年在此村北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88亩。2006年,全村共有115户,总人口为34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7吨,经济总收入为4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293元。 |
满贡二村 |
满贡二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北1.5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明永乐十年(1412),刘氏兄弟二人从云南迁居此地,村名满贡。明万历《即墨志》载:满贡社属海润乡。满贡或云莲阴河支流弯曲绕过村西,形似满张之弓,故称满弓。或云,村中曾有一挤满神像的庙宇,故称满宫,后均演化为满贡。二说都牵强,只能说明此村历史古老,故明代已称社。今分为满贡一村、满贡二村、满贡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41亩。2006年,全村共有202户,总人口为55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1吨,经济总收入为3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940元。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西北1.5公里处。据《张氏族谱》载:清顺治十二年(1655),张氏自石门迁居此地,称张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张家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07亩。2006年,全村共有90户,总人口为28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9吨,经济总收入为3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65元。 |
前蒲渠店村 |
前蒲渠店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北偏西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八年(1410),孙姓来此立村。翌年,张姓迁来。蒲渠(莲阴河支流)流至此村东南方,河床既深又广,宛然一浅水湖泊,称蒲渠淀。因此以淀名村,称蒲渠淀。后演变为蒲渠店。近代发展为两村,孙姓居北,称后蒲渠店,张姓居南,称前蒲渠店。《即墨县乡土志》标有蒲渠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13亩。2006年,全村共有176户,总人口为51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65吨,经济总收入为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04元。 |
于家蓝蒿埠村 |
于家蓝蒿埠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偏东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于氏兄弟二人迁来,一在鹁鸽山东南定居,一在鹁鸽山东定居,相距约0.5公里。鹁鸽山是一个长满微蓝色蒿草的小埠,故二人定居处均名蓝蒿埠。明永乐时(1403-1424),崔姓迁来埠东,称此处为崔家蓝蒿埠。埠东南的聚落,遂称于家蓝蒿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蓝蒿埠。《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68亩。2006年,全村共有210户,总人口为7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90吨,经济总收入为75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79元。 |
后蒲渠店村 |
后蒲渠店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北偏西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八年(1410),孙姓来此立村。翌年,张姓迁来。蒲渠(莲阴河支流)流至此村东南方,河床既深又广,宛然一浅水湖泊,称蒲渠淀。因此以淀名村,称蒲渠淀。后演变为蒲渠店。近代发展为两村,孙姓居北,称后蒲渠店,张姓居南,称前蒲渠店。《即墨县乡土志》标有蒲渠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77亩。2006年,全村共有248户,总人口为86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63吨,经济总收入为8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04元。 |
崔家蓝蒿埠村 |
崔家蓝蒿埠村 村庄由来 在范家街北偏东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于氏兄弟二人迁来,一在鹁鸽山东南定居,一在鹁鸽山东定居,相距约0.5公里。鹁鸽山是一个长满微蓝色蒿草的小埠,故二人定居处均名蓝蒿埠。明永乐时(1403-1424),崔姓迁来埠东,称此处为崔家蓝蒿埠。埠东南的聚落,遂称于家蓝蒿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蓝蒿埠。《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39亩。2006年,全村共有161户,总人口为50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55吨,经济总收入为6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5元。 |
梁家屯村 |
梁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北偏西4公里处,即墨城至店集公路经过村西。据传,明永乐十三年(1415),韩姓迁来定居,因地处荒洼,称韩家洼。后来鳌山卫在此地设屯开荒。朱、于、张、梁等姓陆续迁来,诸姓均应是当时的军户。因长官姓梁,或梁姓户大,故称梁家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并入海润乡辛庄社。清乾隆《即墨县志》载,梁家屯是鳌山卫所领六屯之一。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54亩。2006年,全村共有529户,总人口为15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0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31吨,经济总收入为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67元。 |
李家蒲渠村 |
李家蒲渠村 村庄由来 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李氏由北京剪子巷迁蒲渠村南0.2公里处定居,称李家蒲渠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03亩。2006年,全村共有204户,总人口为59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28吨,经济总收入为5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55元。 |
笏笠头村 |
笏笠头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南3公里处。明永乐元年(14030,蓝姓来狐狸山东北麓立村,得名狐狸头。同治《即墨县志》载:“莲花山俗名狐狸山”,并标有狐狸头。抗日战争后,雅化为笏笠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11亩。2006年,全村共有408户,总人口为115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4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46吨,经济总收入为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77元。 |
前碾子头村 |
前碾子头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1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明崇祯三年(16300,隋氏迁莲阴河西岸建村,因此地原有碾子一盘,取村名碾子头。至明崇祯十二年(1639),刘氏迁来,刘氏之另一支在村北0.2公里处另建一村,称后碾子头,此村遂改称前碾子头。不久,孟姓、张姓相继迁来前碾子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碾子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30亩。2006年,全村共有142户,总人口为49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0吨,经济总收入为4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32元。 |
黄家山村 |
黄家山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西南4公里处。据《黄氏族谱》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黄氏来此立村,村西有一小山,亦为黄氏所有,称黄家山。因名村为黄家山。据传:黄姓迁来前,解姓居此,村名木桥夼。同治《即墨县志》载:黄家山社属东移风乡。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39亩。2006年,全村共有603户,总人口为206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0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3吨,经济总收入为16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75元。 |
窑上村 |
窑上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5公里,莲花山南麓。据传:明永乐二十年(1422),王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因位处岭西,取村名为西宅。十二年后,因烧炭设窑,改村名为窑上。今此村刘姓较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72亩。2006年,全村共有419户,总人口为13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3吨,经济总收入为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65元。 |
解家村 |
解家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5公里,莲花山南麓。据传:明崇祯十年(1637),刘姓从莱阳水沟头流浪至此地定居,当时北山口有一清净庵,因取以为村名。上夼人称之为北庵,窑上人称之为西庵。1949年,因村中解姓较多改称谢家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7亩。2006年,全村共有94户,总人口为27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30元。 |
大埠村 |
大埠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南4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从云南乌沙卫槐树里头,迁莲花山东丘岭上立村,取名大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28亩。2006年,全村共有450户,总人口为12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27吨,经济总收入为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2元。 |
吴家庄村 |
吴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偏南3.5公里处。据《吴氏族谱》载:明嘉靖三年(1524),吴氏来此立村,称吴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03亩。2006年,全村共有140户,总人口为42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1吨,经济总收入为4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636元。 |
辛疃村 |
辛疃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偏东4公里处。清道光十年(1830),窑上徐氏兄弟分居,一支迁莲花山东定居。疃系新立,故称新疃。后演变辛疃。《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3亩。2006年,全村共有80户,总人口为2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4吨,经济总收入为3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78元。 |
后麦泊村 |
后麦泊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西南3公里处。据《邵氏族谱》载:元延祐三年(1316),邵姓四户来此地定居,销声匿迹,取名隐讳村。后王、刘、冯诸姓相继迁来。后官兵“平乱”经过此村,为纪念村民安全度过兵难,改村名为迈过庄。明崇祯十七年(1644),庄、黄两姓迁迈过庄西北0.3公里处立村,称后迈过庄。清顺治十五年(1658),改称前麦泊。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42户,总人口为7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00吨,经济总收入为8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0元。 |
果园村 |
果园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南1.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邹姓迁来此地定居,村北核桃一片,村东杜梨成林,因名村为果园。至明末黄姓迁来,人丁繁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63亩。2006年,全村共有238户,总人口为67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94吨,经济总收入为6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30元。 |
岭上村 |
岭上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南0.5公里处。据《张氏族谱》载:明崇祯十年(1637),张氏来此地定居,因东靠丘岭,取村名为岭上。同期,蓝氏迁来此地。《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46亩。2006年,全村共有180户,总人口为5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5吨,经济总收入为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70元。 |
汪河水南村 |
汪河水南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1.5公里,莲花山北麓。据传:明正德时(1506-1521),张、叶两家最早在此建村,因村东莲阴河水流汪汪,取村名汪河水。不久,徐姓、修姓迁来,人丁繁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王河水。《即墨县乡土志》标作汪河水。今分为汪河水南村、汪河水北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80亩。2006年,全村共有146户,总人口为46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0吨,经济总收入为4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05元。 |
汪河水北村 |
汪河水北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1.5公里,莲花山北麓。据传:明正德时(1506-1521),张、叶两家最早在此建村,因村东莲阴河水流汪汪,取村名汪河水。不久,徐姓、修姓迁来,人丁繁衍。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王河水。《即墨县乡土志》标作汪河水。今分为汪河水南村、汪河水北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0亩。2006年,全村共有312户,总人口为91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17吨,经济总收入为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00元。 |
后碾子头村 |
后碾子头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1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明崇祯三年(16300,隋氏迁莲阴河西岸建村,因此地原有碾子一盘,取村名碾子头。至明崇祯十二年(1639),刘氏迁来,刘氏之另一支在村北0.2公里处另建一村,称后碾子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碾子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77亩。2006年,全村共有96户,总人口为30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7吨,经济总收入为3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635元。 |
满贡一村 |
满贡一村 村庄由来 在石门东北1.5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明永乐十年(1412),刘氏兄弟二人从云南迁居此地,村名满贡。明万历《即墨志》载:满贡社属海润乡。满贡或云莲阴河支流弯曲绕过村西,形似满张之弓,故称满弓。或云,村中曾有一挤满神像的庙宇,故称满宫,后均演化为满贡。二说都牵强,只能说明此村历史古老,故明代已称社。今分为满贡一村、满贡二村、满贡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27亩。2006年,全村共有243户,总人口为70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3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22吨,经济总收入为6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693元。 |
小埠村 |
小埠村 村庄由来 据《陈氏族谱》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陈氏自本县营上迁居大埠西南0.5公里处,取村名为西埠。后改称小埠。经考,明中叶,鳌山卫七沟于氏即定居于小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06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63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3,经济总收入为55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05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