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鳌山卫街道 >> 公母石村

公母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公母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公母石村简介

  公母石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南4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从云南迁来此地。村西山上有双石矗立,一似老妪,一似老翁,称公母石。因此以石名村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6亩。2006年,全村共有105户,总人口为29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2吨,经济总收入为22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55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101 266000 0532 查看 公母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公母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公母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七沟一村

  七沟一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偏南4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于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丘岭,村周山沟纵横纷岐,称七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61年12月,七沟生产大队析分为七沟一生产大队、七沟二生产大队、七沟三生产大队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0亩。2006年,全村共有123户,总人口为39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4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2吨,经济总收入为29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36元。   

水泊村

  水泊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北偏东5公里,温泉河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张姓从云南迁鳌山卫,永乐时(1403~1424),又自鳌山卫迁来此地。因地近水泊,故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30亩。2006年,全村共有737户,总人口为21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1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58吨,经济总收入为17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00元。   

星石庄村

  星石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北2.5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于姓由七沟迁此地。因村南有块青石,传系陨石,取村名星石庄,后演变为松树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松树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起用星石庄原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58亩。2006年,全村共有410户,总人口为120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2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2吨,经济总收入为109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00元。   

滹沱村

  滹沱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2.5公里,高山西北麓。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衣姓由云南迁来定居。衣家贫如洗,一担挑篓,两个幼儿,凭借一株枯桃,搭茅屋蔽身。因此得枯桃村名。后雅化为滹沱。或云,此村南有一小溪名滹沱,有附庸名川之意。村名系因溪名而得。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库头。《即墨县乡土志》标作滹沱河及滹沱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57亩。2006年,全村共有398户,总人口为115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6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5吨,经济总收入为62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8元。   

顾家庄村

  顾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中叶,顾家庄顾姓一支迁至村西南约0.25公里处定居,称西小庄,又称西顾家庄。原顾家庄改称凤凰庄后,此村遂直称顾家庄,因地势较凤凰庄低,又称小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9亩。2006年,全村共有70户,总人口为23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6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20元。   

凤凰岭村

  凤凰岭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南偏东2.5公里处。明初,顾姓先人自河北来鳌山卫任指挥,在此地建立家园,称顾家庄。西顾家庄形成后,此村因地势高简称上庄。民国时,因北临凤凰山,改称凤凰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凤凰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20亩。2006年,全村共有132户,总人口为47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2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9吨,经济总收入为26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48元。   

廉家庄村

  廉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南偏东3公里处。明洪武时(1368~1398),鳌山卫指挥佥事廉高在此地建立庄园,称廉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20亩。2006年,全村共有153户,总人口为51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7吨,经济总收入为2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80元。   

盘龙庄村

  盘龙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3.5公里,小岛湾北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鳌山卫-陈姓在此地建立庄园。因村东小山形似盘龙,取名盘龙庄。《即墨县乡土志》标作盘龙庄及下海崖两个村名,今盘龙庄系由此二村发展合并而成。下海崖为此村西南部近海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61亩。2006年,全村共有386户,总人口为134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0吨,经济总收入为124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00元。   

高山里村

  高山里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3.5公里,高山西麓。据传:明末,鳌山卫-陈姓之后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势取名山里村。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山厘。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高山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0亩。2006年,全村共有97户,总人口为3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8吨,经济总收入为21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79元。   

冯家河村

  冯家河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4.5公里,小岛湾北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冯姓兄弟二人由云南迁来,弟定居于高山之南,因地临小河,取村名冯加河。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4亩。2006年,全村共有276户,总人口为78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吨,经济总收入为58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89元。   

于家沟村

  于家沟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4.5公里,小岛湾北岸。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于姓由崂山王戈庄浦里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山沟中,称于家沟。同治《即墨县志》标作于家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5亩。2006年,全村共有165户,总人口为56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吨,经济总收入为40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6元。   

向阳庄村

  向阳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6公里,鳌山湾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苗氏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位于高山东麓,称山东头村。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山东头。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向阳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93亩。2006年,全村共有352户,总人口为108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1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4吨,经济总收入为71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0元。   

前马连沟村

  前马连沟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4.5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苗姓由云南迁来。此地有一条两岸马蔺(亦称马莲)丛生的山沟,称马蔺沟,因以为村名。或云此沟原有鳌山卫朱指挥的马栏,故名,后演变为马莲沟。后发展为两村,分别加方位称前马莲沟、后马莲沟。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8亩。2006年,全村共有92户,总人口为2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吨,经济总收入为2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70元。   

后马连沟村

  后马连沟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南4.5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苗姓由云南迁来。此地有一条两岸马蔺(亦称马莲)丛生的山沟,称马蔺沟,因以为村名。或云此沟原有鳌山卫朱指挥的马栏,故名,后演变为马莲沟。后发展为两村,分别加方位称前马莲沟、后马莲沟。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7亩。2006年,全村共有150户,总人口为4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吨,经济总收入为5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81元。   

东绕山河村

  东绕山河村   村庄由来 据姚氏族谱记载,1368—1398年(明太祖洪武年间),明太祖起兵滁州,姚姓始祖阿关、阿三兄弟二人随驾效力15年,后阿关-为山东镇抚司镇抚都指挥使,授武略从三品衔,弟阿三封为左护卫锦衣卫带刀指挥使司,授龙虎将军正二品衔。因阿三随驾功勋卓著,明太祖御赐金令铁券,世袭鳌山卫指挥,其随属迁至鳌山卫定居安村。因地近绕山河,故称绕山河村。后改称东绕山河,以与西绕山河区别。   政区人口 东绕山村地处黄海之滨,位于即墨市东20公里,鳌山卫镇政府驻地南0.5公里处,莱青公路纵贯村东南北,柴岛路横穿东西。东距东京山风景区6公里,南离鹤山风景区3公里,东距黄海1公里。2003年,该村有常住居民85户,人口268人,其中男性137人,女姓131人。2005年末,村庄共有83户,294人。均系姚姓、汉族。   经济状况 地势北高南低,北属丘陵,南部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村辖区总面积210亩,其中耕地面积80亩。解放初期,地瓜是该村主要农作物,亩产100公斤左右,农业年收入0.7万元。土地改革后,全村农业用地增多,水浇地面积增大,调整为210亩,粮食亩产量达180公斤,粮食总产达450万公斤。2003年,由于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全村耕地面积减至80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第二产业发达,共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企业20余家,吸纳富余劳力270人。2002年,人均收入348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400元。2003年,全村总产值达到200万元,创利税6万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东绕山河村群众文化水平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1949年前,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90%以上。1981年与西绕山河村合建新校一处,有校舍30间,至1995年,全村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村还联办幼儿园一所,保障了全村幼儿能正常入园。1998年,绕山河小学与鳌山卫镇中心小学合并,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至2003年,全村共有2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先后投资建立青年之家、阅览室、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订有报刊、杂志16种,同时还购置了乒乓球台、娱乐器械,修建了门球场,为村民参与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建国后,人民政府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婴幼儿出生成活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达3‰。全村年人均纯收入4620元。2003年,村集体出资为村民交纳农业税,为村民代缴大病医疗费,老人节为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纪念品,为实行计划生育户和晚婚晚育的村民进行物质奖励。   

南里村

  南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此筑城置卫,防御倭寇,保卫海疆,命名为鳌山卫。鳌山是当时崂山的别称,设卫近崂山,控制崂山险要之区,故名。一说城区内曾有一小山,山巅一石,其形如鳌,名为鳌山,设卫于此称鳌山卫。据传先后曾有卢、顾、杨、牛、越、石、朱、廉、开、唐、王、焦、何、高、吴、冯、成、周等18家智慧驻守此卫,今村中居民多是他们的后裔。现按方位划分为东里、南里、北里、西里、南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32亩。2006年,全村共有582户,总人口为173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4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9吨,经济总收入为129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00元。   

西绕山河村

  西绕山河村   村庄由来 据《刘氏族谱》记载,1404年(永乐年间),刘氏始祖自云南迁来,初居鳌山卫南门里,后来移居西绕山河。为刘氏一世祖。其村西北祖茔中柞树林曾经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最大的要四人合抱。1957年被毁,仅余一株,被该村重点保护。   政区人口 2003年,全村有居民252户、745人,其中男性364人,女性381人。2005年,全村有居民260户,共766人。   经济发展 西绕山河村位于黄海之滨,鳌山湾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村庄地处六沟汇集之处,小河自西绕村后东去,故取名曰绕山河。旧时,村前有一巨石,登其顶,四面的村落、青山及沧海尽收眼底,故名登高埠,又名登高埠村,此石现已湮灭。该村辖区面积105公顷,其中有耕地面积40公顷,山林面积25公顷。种植芋头为该村一大特色,西山有黑松林。村庄北距鳌山卫镇政府仅1公里之遥,近靠滨海公路、西环路、工业园一路,青莱公路傍村而过。   建国初期,西绕山河村粮食亩产只有60公斤,总产3.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8万元。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350公斤,总产量19.2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万元。2001年,粮食平均亩产650公斤,总产量35.7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10万元。近几年,由于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土地面积减少,农业逐渐淡出主导产业。   1968年,该村建有草制品厂,有厂房8间,职工50人,年收入1万元。1978年,该村建成压塑料厂、淘金刚砂厂、织布厂等,村办企业始成气候。1987年,鳌山电器配件厂初建,企业后改制为建昊电器有限公司,为海尔、海信、日本三美、茂治、台湾大生等著名企业加工配套产品。韩国独资企业多那发制品有限公司,1993年落户西绕山河村,现有职工800人。人均年工资在8000元以上。该村还有个体仪表床加工厂9个,从业人员50人。全村有批发零售商店5家,年户均收入3万元。   社会事业 建国初期,政府号召大办夜校、识字班,扫除了部分文盲。1955年,第一次扩建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78年扩建小学教室24间。2000年,村参与投资建鳌山卫中心小学大楼落成,小学办学条件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全村共有61人考取大中专院校。1999年,老年门球队获全镇冠军。   1949年前,传染病肆虐,婴幼儿死亡率极高。建国后,政府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传染病得到控制,群众的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人均寿命得到延长。1960年,村设卫生室,有“赤脚医生”3人,村民患病可及时得到治疗。   人民生活 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80公斤,人均收入25元,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且多是土坯草房。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人均收入120元。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人均收入120元。至2003年,人均收入达4700元。村民人均住房面积由砖混结构的瓦房换成别墅楼,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全村拥有机动车辆260辆,安装固定电话200部,有手机120部。   村庄建设 1976年,该村对住房建设进行统一规划。1982年,村投资8万元挖机井、建水塔、铺设镀锌自来水管道,把自来水送到每户村民家中。2003年,更换管道,实现了一户一表和自动打水。1998年,对村中心大街进行护坡、整平。2003年,对进村路、中心大街路面进行了硬化,砌水沟1500米,铺设地下排污水管500米,建垃圾池6个,设垃圾箱12个。2001年,村集体出资18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独生子女保险金,还为村民交纳大病医疗统筹费8千多元。   

官场村

  官场村   村庄由来 1368—1391年(明洪武年间),朱姓从江南和州寒山县迁至此地定居,后又搬至鳌山卫城南,起名淑园庄村,后来改为官场村。   政区人口 该村距鳌山卫镇政府驻地1华里,南离黄海湾1公里,村西路口有青莱公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2004年,该村共有常住居民152户,总人口408人,其中男性207人,女性201人,均为汉族。2005年,村年末总户数为124户,年末人口数407人。该村自然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是定居、旅游、投资开发的黄金宝地。1995年,被即墨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经济发展 1950年,官场村共有耕地360亩,粮食作物品种非常单调,主要种植地瓜,平均亩产120公斤左右,年农业收入0.4万元。1951年官场村实行土地改革。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官场村成为生产大队,粮食亩产达到150公斤,全村年农业收入达到1.2万元。改革开放后,该村的种植业、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1996—1998年,海水养殖业每年收入达100万元。至2001年,该村有养虾户20户,虾田1500亩,年养殖收入150万元,全村年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4050元。   社会事业 1949年,青壮年文盲人数占青壮总数的90%。建国后,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1974年,村办起第一所小学,有教室6间,可容纳学生40人就读。2001—2003年,村共有1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先后投资建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户均年末存款余额1万元。学校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订有报刊6种,杂志5种。   1974年,村设立卫生室,有房子3间,赤脚医生1人。1949年,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50公斤,收入20元,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平方米。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250元。200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050元户均年末存款余额1万元。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庄建设进入了良好的时期。1993—2003年,共投资15万元,整修进村路1000米,修桥一座。1970年,村投资在村前修大口平塘一个。1983年,投资3万元,1995年,村投资5万元盖办公室5间,改善了办公条件。1997年,村投资6万元,打大口井一眼,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3年,村投资14万元,新建办公室12间,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001—2003年,村集体出资9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农业税及大病医疗统筹费,村集体出资5万元为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缴纳保险金。   

河崖村

  河崖村   村庄由来 1368—1398年(明洪武年间),于姓从云南迁来七沟村居住,后又从七沟村迁到现在的河崖村定居,后寨、新河庄村的部分百姓也陆续迁来该村定居。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鳌山卫镇政府驻地以北2公里处,东接莱青路,北靠大任河中游,有丰富的水资源,全村80%的土地都能浇上水。辖区总面积1000亩,其中耕地面积540亩,养奶牛户极多。村中青年劳力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2002年,该村共有居民230户,总人口747人,其中男姓368人、女性379人。2005年,该村共有居民207户,年末人口数739人。村中于姓居多,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50年,河崖村有耕地830亩。粮食作物单调,主要种植地瓜、花生、小麦、玉米。粮食单产平均120公斤,无其它别的收入,全村农业总收入仅1.5万元。村民使用古老的、简单的农业机械,村有小推车60辆。1951年,河崖村实行土地改革,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河崖村成立生产大队,粮食单产达到240公斤,年农业总收入3万元。1978年,河崖村土地调整为580亩,该村具有灌溉渠道1200米,粮食单产430公斤,年产值7万元。1996—1998年,粮食单产平均600公斤,农业年收入76万元,全村年总收入达24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560元。至2003年,全村有养猪专业户2户,养鸡专业户1户,饲养奶牛专业户32户。至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2万元,人均纯收入4839元。   社会事业 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85%以上。1953年,该村只有简陋教室3间。1982年,扩建小学教室。1990年,为幼儿园购置乐器、玩具等,改善了办学条件。2003年,投资重建场园小学,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至2003年,全村共有39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研究生3名。另外,村还建有妇女之家、人口学校等学习教育场所,订有各种报刊杂志,定期为村民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1974年,该村设卫生室,有房子3间,赤脚医生3人。2003年,村又增设私人诊所3间、医务人员3人。1949年,人均占有粮食50公斤,收入30元。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80公斤,人均纯收入240元。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1986年,该村对村内街道和原先的3个村实行整体规划,1990年,整修浆砌街道6条,共计1200米,修筑进村路两条共计1100米。至2003年,全村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道路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硬化的要求。全村出资15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为困难户,老人及特困户负担生活费,还出资为村中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交纳保险费。   

姜家白庙村

  姜家白庙   村庄由来 据姜氏谱载,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姜氏四兄弟由莒州迁此此地定居建村。因村有白马庙,故取名姜家白庙。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大任河西岸,四面环山,风景优美。距崂山区7公里,东距天柱山2公里,北邻原石门乡莲花山村、南为豹山,西为寨口山。蓝鳌公路横贯村东西。2003年,全村总户数645户,年末总人口2175人。2005年,全村总户数638户,年末总人口为5175人。   经济发展 该村属砂质土壤,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等,特别是芋头、地瓜产量高,营养价值大。在青岛、烟台及周边地区久负盛名,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建国初,粮食单产50公斤,全村总产160万公斤,人均收入20元。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姜家白庙成为生产大队,粮食亩产180公斤,总产21万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7.2万元。1978年,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产量有较大提高,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20元。仅芋头每年就可增加收入150万元。2001年,粮食平均亩产680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3547元。2003年,粮食总产量38吨,经济总收入1494万元,人均纯收入4471元。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03吨,经济总收入1725万元,人均纯收入5100元。   该村地处低山丘陵区,畜牧业发展,1995—2005年,全村发展奶牛专业户13个,养猪专业户16个,大棚养鸡专业户8个。村先后投资建立企业近10个,其中矿泉水饮料厂,吹瓶厂4个,玩具厂、纸箱厂各1个,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83年,在村西山腰修建长3公里,宽6米南北环山大道一条,环山道旁栽植黑松、刺槐、柞树等经济林木和杏树、桃树、山楂、板栗等果树,基本达到四季长青。东山为石山,花岗岩质,是优质的建筑材料。该村有石子加工场11处,从事石料运输业的生产,石料远销周边十几个县市区。至2001年,全村从事采石、运输业的人员达500人,年收入1500万元。   社会事业 建国后,该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村有幼儿园、小学各一处。幼儿园建于1976年,为全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创造了条件,1957年,有学生120人。1964年建立白庙完小,1983年3月重建白庙小学,有校舍150间,占地面积13.8亩。1976年,村建起幼儿园,为全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创造了条件。建国后,人民政府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1959年,村设卫生室,有卫生员2人。1969年,村设合作医疗站,有“赤脚医生”5人。2001年,又成立联合卫生室,共有医护人员5人。   

北泊子村

  北泊子村    村庄由来 据《林氏族谱》载,崂山王戈庄村林氏来自福建,明朝初年,其一支迁岙山卫后立村,称后卫,又因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泊,称泊子。为了与南泊子村相区别故称北泊子。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后卫,《即墨乡土志》标作北泊子。    据传,该村在发展过程中另有林氏一脉、于氏一脉、朱氏一脉先后聚居于此,《永乐年间》还有多个姓氏来该村定居,逐渐形成该村现在之规模。    政区人口    北泊子村现有472户人家,1379口人,有可耕地982亩,海滩600亩,虾池556亩,山林480亩。该村位于黄海湾西岸,地理位置优越。村西有青莱路,村东有新建的滨海大道,南有崂山相映,北有温泉宝地,西依 “安火户”山,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有180户人家、760口人,有住房420间,人均4.4平方米。有可耕地1292亩,粮食亩产180公斤,农业总产值3万元。    1970-1980年,党组织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生产,村集体拥有拖拉机一台、磨房一处(4间房)、小型播种机10台、大型播种机1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在种好责任田之外,开始涉足二、三产业。到2004年,全村有油坊2个,豆腐房1个,各种加工厂7个,饲养场3处;有水产养殖户210户,个体经商户9户;有茶田38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442元。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逐渐告别了泥坯型住房,新建了砖石结构的平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村民已建成楼房24栋(3间X2层),铺基待盖者9栋。全村现有民房2400间,人均住房面积约20平方米。全村现有电话338部,手机250部,摩托车500余辆,三轮摩托车10辆,农用车辆及其他车辆600余辆,电冰柜与电冰箱400余台,洗衣机150台,电视机600台,还有80户人家安装了暖气。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建国初期,该村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上学,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1956年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青壮年文盲逐步扫除。1970年村小学扩建为18间教室,约占地3亩。1970年,在村党支部领导下,青年团发动村青年利用农闲时间挣来的钱购置娱乐器材,办起了文艺宣传队,劳动时间在田间地头,节假日在村中为群众演出节目,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1996年村办公室建成,设有老年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还在村北操场上建立篮球场。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87人,其中林式阳考入研究生班(北京高级军事院系),现已毕业就职。小学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学前班入园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1966年由村集体投资建立卫生室,设医护人员2名,主要负责计划生育和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治疗。乡村医生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博得村民的赞扬和好评,年年受到上级的表扬,并多次获得荣誉证书和奖状。    村庄建设,自1968-2004年,村两委与全村村民同心协力改造土地,使北泊子的土地由小变大,便利了机械化作业。在此期间共挖大、-塘六个,修水库2个、机井2眼,可一次性灌溉700余亩地。多年来,在各届村两委的统一规划下,建立了多个新村小区,北泊子村基本达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道路通、水通、电通等六通。    社会福利 1997年至2004年,村出资88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和两工费及农业税。2003年至2004年,村出资27800元为村民交纳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费。同时还为60-70岁以上老人办理优待证,总投资2万余元。   

七沟三村

  七沟三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偏南4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于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丘岭,村周山沟纵横纷岐,称七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61年12月,七沟生产大队析分为七沟一生产大队、七沟二生产大队、七沟三生产大队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73亩。2006年,全村共有351户,总人口为100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0吨,经济总收入为9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12元。   

西里村

  西里村   村庄由来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此筑城设卫,命名为鳌山卫。以防御倭寇,保卫海疆。该村三面环海,为出入鳌山卫的西门户。   政区人口 西里村地处黄海之滨,是鳌山卫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距即墨市政府驻地20公里,2005年,年末总户数404户,年末人口数1367人。   经济发展 西里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青莱路、蓝鳌路两条省级公路纵横贯通村中心。村南2公里处是有“崂山之魂”美誉的国家AA级风景区鹤山,域内有东京山、天柱山、鳌山海水浴场等风景区,国家二类口岸鳌山码头位于域内。西里村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发达,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1949年,村有可耕地1200余亩,但粮食亩产仅50公斤左右,全村农业总产值7万余元;1980年,粮食亩产增至300公斤,种茶4亩;1966年,全村青壮年绿化荒山约300亩,2002至2003年,村绿化荒山600余亩,植树4万余株。2005年,经济总收入985万元,人均纯收入5080元。1970至1980年,村办集体企业4个,购置20马力拖拉机3台,柴油抽水机2台。1982年,村民开始涉足第二、三产业。2003年,全村有水产养殖户28户,“四坊”6处,各种加工厂5处,饲养场7个,经商者多达136人,全年人均收入4370余元。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村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就读。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5%。1956年,青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通过上夜校等形式全村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75年,村建小学1处,有校舍18间,占地2.4亩。恢复高考以来,初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学前幼儿入园率均达100%。至2003年,全村共有7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72年,村党支部领导村青年办剧团,利用节假日为群众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2000年,村办公楼落成,设有老年活动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同时还建有门球场。至2002年,村举办首届中国象棋邀请赛,邀请全镇企事业单位和各村象棋爱好者参赛,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1966年6月,村建卫生室,有医护人员3名。1971年,医师冯居鳌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草药展览会。1958至1964年,村委将近千余块零碎土地改造成约200块、面积400亩的可耕地。同时,村建小型水库5个,平塘2个,蓄水40万立方米,可灌溉田地500余亩。西里村有村居民宅562间,人均8平方米。1992年,村庄实行统一规划,村民的住房有砖混结构的平房和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24平方米。2003年,全村共整平街面8494平方米,浆砌排水沟1100余米,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电通、水通等“六通”。1997至2003年,全村出资40余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两工费和农业税。2002年村集体出资1.55万元为村民交纳大病医疗统筹费。同年,村集体出资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优待证。村民现有电话326部,手机360部,摩托车、摩托三轮车331辆,农机车及各种汽车80余辆,电冰柜、电冰箱124台,洗衣机96台。   

七沟二村

  七沟二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偏南4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于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丘岭,村周山沟纵横纷岐,称七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61年12月,七沟生产大队析分为七沟一生产大队、七沟二生产大队、七沟三生产大队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该村辖区总面积120公顷,2006年耕地面积410亩。2006年,该村有居民250户,74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533人。村中于姓居多,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前,该村种植业比重较大。改革开放后,种植业持续萎缩,渔业生产飞速发展。1995-1996年,海上养殖生产每年收入达1000万元。2001年该村拥有机械动力船80只,总动力达700余马力。2006年该村粮食总产量达42吨,经济总收入为6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20元。    同时,该村陆续办起豆腐坊2家,个体综合小商店3家。至2001年该村有经商户20户。    社会事业 建国后,该村的办学条件逐渐改善,1988年投入3万元建立幼儿园,1999年七沟3个村联合投资12万元重建七沟小学,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1974年设立卫生室,有房子3间,赤脚医生3人。2000年,七沟3个村联合设立卫生室,有医务人员8人。    加大对村内街道的规划和建设。先后投入50万元,整修街道11条,长2100米,砌建无水沟3300米。1986年投入7万元修建了七沟大桥。至2001年全村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讯通。    社会福利 至2001年,村集体共出资46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为五保老人负担生活费3万元,村委划出5.26万元为村民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交纳保险金。   

南选村

  南选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此筑城置卫,防御倭寇,保卫海疆,命名为鳌山卫。鳌山是当时崂山的别称,设卫近崂山,控制崂山险要之区,故名。一说城区内曾有一小山,山巅一石,其形如鳌,名为鳌山,设卫于此称鳌山卫。据传先后曾有卢、顾、杨、牛、越、石、朱、廉、开、唐、王、焦、何、高、吴、冯、成、周等18家智慧驻守此卫,今村中居民多是他们的后裔。现按方位划分为东里、南里、北里、西里、南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35亩。2006年,全村共有342户,总人口为9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3吨,经济总收入为133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71元。   

东里村

  东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此筑城置卫,防御倭寇,保卫海疆,命名为鳌山卫。鳌山是当时崂山的别称,设卫近崂山,控制崂山险要之区,故名。一说城区内曾有一小山,山巅一石,其形如鳌,名为鳌山,设卫于此称鳌山卫。据传先后曾有卢、顾、杨、牛、越、石、朱、廉、开、唐、王、焦、何、高、吴、冯、成、周等18家智慧驻守此卫,今村中居民多是他们的后裔。现按方位划分为东里、南里、北里、西里、南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39亩。2006年,全村共有397户,总人口为111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4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8吨,经济总收入为10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88元。   

南泊子村

  南泊子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南1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李姓自云南迁来。因南部近海地势较低,洼处积水成泊,取名泊子村。后因与北泊子区别改称南泊子,又称卫南滩。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卫南滩。《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南泊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72亩。2006年,全村共有187户,总人口为53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1吨,经济总收入为5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00元。   

杨家岭村

  杨家岭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偏南2公里,鳌山湾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杨姓来此地立村。因地处丘岭,取村名杨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15亩。2006年,全村共有170户,总人口为48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吨,经济总收入为28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349元。   

神汤沟村

  神汤沟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东偏南3公里,鳌山湾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冯姓兄弟2人由云南迁来此地,兄定居于此。村南山下有一深沟,沟中有涌泉,其水色白、温暖,翻腾作响,宛如沸汤,故名深汤沟,后演变为神汤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神汤沟村位于鳌山卫镇东部,距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七沟接壤,北临大海,西与杨家村相邻,南对黄豆山。全村区域面积5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公顷,工业用地1公顷,居民用地4公顷,荒山5公顷。    因村北临大海,海产品鱼螺虾蟹较多,村民多以木船出海捕捞为生。村中有一条镇级东西公路穿过,环行客车按时从此通过,交通便利。    2001年,全村常住户330户,人口9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其中男性476人,女性484人,全村有于、冯、李、黄、张5个姓氏,均为汉族。高中、大专、大学文化程度各有32人、18人、9人,中小学教师16人。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方面,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201600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43.2万公斤;2001年平均亩产680公斤,总产48.96万公斤。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为11万元;1978年为23万元;2001年为25万元。    第二产业方面,建国初期,该村有大小木船12只,渔民60人,年总产值1.2万元;1978年后有大小渔船86只,总动力950马力,渔民240人,年总产值120万元;2001年有大小渔船45只,总动力900马力,渔民132人,年总产值90万元。2001年私营企业3个,职工105人,年总产值1200万元,利税12万元。1994年8月该村村民冯彩伦,0党员,建即墨市金星索具厂,职工62人,投资180万元,占地7亩,年产值800万元,利税30万元。1997年7月,村民冯彩尚,0党员,建新兴塑料厂,投资60万元,占地3亩,年产值40万元,职工15人。同时该村村民冯彩世建起东海纸箱厂。    第三产业方面,1978年,该村相继办起了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小手工业和小卖部、理发店、小商贩等服务业。至2001年,全村有个体经商户15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6人。村民还积极发展客货运输业。全村拥有出租汽车3辆,运输货车2辆。每年收入5000元左右。    社会事业 文化科技方面,建国前,村中建有冯、于两姓家庙各一处,每逢年寒节在此祭拜祖先。平日,聘请私塾先生在此教学认字。村中老人对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上的语句多少还能诵吟几句,文化氛围尚且蕴厚。那时的文艺演出颇为盛行。地方传统戏柳腔办得活龙活显,对国粹京戏也搞得有板有眼。时常拉箱巡回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连连叫好。该村被四邻八岭誉为鳌山卫镇东大片文化领域中心的称号。至今爱好曲艺人员层出不穷。每年元宵节演的文化节目,排练的秧歌队、高跷队参加的人员之多,扮演的角色之广,高腿捆扎的之高,乐器配音之齐全,在全市村镇级总是饮誉四方,名列榜首。    建国后,利用村中的家庙办起了初级小学,有教室6间,教师办公室1间。1970年,新建教室10间,办起了五年制学校,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后又合并于七三小学,全部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历年来全村共有27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建国前,全村没有诊所,村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接种各种疫苗,传染病得到了控制。1970年,村里培养了“赤脚医生”。1975年有乡村医生1名,村办卫生室1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村民医疗健康水平大有提高。    人民生活方面,建国前,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50公斤,收入不足20元。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1978年占有粮食210公斤,年收入21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迅速提高,到2001年,人均收入4200元,户均存款3000元。1981年全村第一次通电。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逐步得以改善、提高。1996年,全村第一座楼房建成。全村第一个万元户是于团仕。    2001年末,全村有电话240部,彩电280台,机动车辆130辆,其中摩托车110辆。   村庄建设方面,1949年,房屋多以土、石加黄泥建成,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1980年以后,房屋以砖、石子、钢筋加水泥建成,1980年人均住房面积11平方米。到2001年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1982年划出土地90亩统一规划建设新村。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1997年,开始对街道理墙、拓宽、疏通规划,投资5万元,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    社会福利 200年开始,村委每年出资2.6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每年考取的大中专学生发给奖学金分别为200元、100元。   

大任村

  大任村   村庄概况 1404年(明永乐二年),尹氏、刘氏(伯城)表兄弟俩,由云南乌沙卫大槐树迁来此地为村,称大任疃,系以姓名村,后演变为大任。     大任村地处黄海之滨,位于即墨市东20公里,鳌山卫镇北3.5公里,东与新庄为邻,北枕四舍山,西依凤凰山、乌鸦山,村前大任河,该村其辖区总面积4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0公顷,居民居住用地面积20公顷,学校用地面积3公顷,外商投资开发用地为60公顷。2002年常住居民560户,总人口1670口(含非农业人口19人),居民以尹、刘两姓为多,奇遇韩、周、吴、毕等姓。   该村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村北的丘陵地带,土壤优质,宜果宜茶,尤其是地瓜,淀粉含量高,质量好,加工成粉条质软味美,历有粉条之乡的美称,产品畅销国内外,被市府命名为放心产品。该村土地肥沃,水利充足是发展农业、投资兴业的沃土,更是休闲度假、登山观景、垂钓之乐的胜地。全村东西南北大街宽敞平整,排水沟整齐。路灯排列在大街两旁。   1969年,大兴水利,在村四周共打机井11眼,修建平塘4个,修水渠两千余米。同年,全村用上照明电,并且买上第一台拖拉机。1973年,在村西建造七年制小学1所,占地7亩, 1990年,投资6.5万余元重建大任河桥。1993年,村打自来水井1眼,建蓄水池1个,铺设自来水主管道5500米,全村用上了自来水。1998年,全村安装有线电视。1999年,打机井一眼,修筑通往河崖桥1座。同年,鳌山卫镇政府为该村村西南修建大桥1座。2002年,第二次改造自来水,重新打井1眼,重新铺设管道,实行一户一表,总投资23万元。同年,由该村与其它几个村共同投资600万元。在该村西马石前建造方希小学1处,占地50亩。 2004年,村投资15万建大任河拦水坝1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410公斤,总产56万元,农业总产值38.3万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放思想,发展了生产力,2001年粮食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58.6万公斤。畜牧业收入18万元,海产品、养殖收入55万元,全年总产值433万元。   第二产业:1983年至2002年,全村共发展粉条加工户440户,2002年粉条总收入360万元,户均纯收入8000元,2003年,成立青岛大任河牌粉条制品,注册商标大任河牌,被即墨市政府命名为放心产品,畅销国内外。还有个体印刷厂5个,木器加工厂3个,有职工26人,年产值50万元,年创利税28万元。   第三产业:全村共有批发零售部11个,营销人员18名,年人均闯纯收入1.2万元,2003年从事第三产业人员180人,主要有运输、餐饮、个体经商、加工、服务等行业,年总收入220万元。   全村拥有大型汽货车7辆,拖拉机15台,收割机6台,脱粒机5台,抽水机350台。   社会事业 文化科技:新中国建立前,大任村科技文化落后,大部分学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自1930年有一处私塾后,少部分儿童才有了读书的机会。新中国建立后,该村科技文化发展很快。1973年七年制学校建立后,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村成立了人口学校,使受教育者全部入学。村建幼儿园一处,并订阅报纸、杂志11种,供群众参阅学习。2003年在滨海学院董事长的倡导建议下,该村联合附近其它几个村联合建造市级小学一处,共投资600万元。几年来,该村共有85人考入高等大中专院校,现分布于全国各地为中国的未来描绘蓝图。   医疗卫生:1949年前,村无诊所,由于缺医少药,村民疾病很多,各种传染病经常流行,小孩死亡率较高。解放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村民的保健和预防工作,各种疫苗有效的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群众健康有了保证。1958年村设卫生所一处,1995年后新成立甲级诊所一处,医务人员5名,基本上解决了中小病不出村,医疗设施和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人民生活:解放前该村多数人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生活。解放后,1956年全村人均占有口粮18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90元,到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有余粮几乎是户户住新房,到1998年先后有2%的村民到镇市购买楼房。2000年后,全村汽车7辆、轿车6辆、面包车10辆、手扶车350台、收割机6台、拖拉机5台、小卖部11个、印刷厂5个、电话342部。自1997年—2003年村委投入68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从2003年为70岁以上老人先后发放生活补助费和物品,使老人晚年有靠。   

北里村

  北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此筑城置卫,防御倭寇,保卫海疆,命名为鳌山卫。鳌山是当时崂山的别称,设卫近崂山,控制崂山险要之区,故名。一说城区内曾有一小山,山巅一石,其形如鳌,名为鳌山,设卫于此称鳌山卫。据传先后曾有卢、顾、杨、牛、越、石、朱、廉、开、唐、王、焦、何、高、吴、冯、成、周等18家智慧驻守此卫,今村中居民多是他们的后裔。现按方位划分为东里、南里、北里、西里、南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75亩。2006年,全村共有329户,总人口为101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3吨,经济总收入为10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29元。   

红星村

  红星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南偏西3.25公里处。清道光时(1821~1850),王氏由今崂山县登瀛村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处狗石屋村东南方山谷中,名村为东南汪,演变为东南旺。1956年与太平冈、狗石屋等村共同成立红星高级生产合作社,此村为红星社所在,改村名为红星。    此村西北方1.25公里处原有一个称为狗石屋的小村,系刘姓所建,因村旁有一块中空成室的巨石而得名。《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其历史当较东南汪久。今失物犹在,而村庄于1971年兴建水库时拆除,迁并于红星。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4亩。2006年,全村共有31户,总人口为8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吨,经济总收入为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28元。   

后寨村

  后寨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北偏西4公里,四舍山东南麓。明永乐时(1403~1424),于氏一支由七沟迁来此地定居。因地处鳌山卫之北,称后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75亩。2006年,全村共有326户,总人口为112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3吨,经济总收入为90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79元。   

东邱家白庙村

  东邱家白庙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东偏北0.75公里,大任河北岸。据《邱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邱氏由云南乌沙卫迁至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永乐五年,再迁来此,临近白马庙建二村,均称邱家白庙。民国以来,为便于区别,以姜家白庙为中心,分别改称东邱家白庙、南邱家白庙。《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33亩。2006年,全村共有205户,总人口为62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5吨,经济总收入为7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8元。   

大汪村

  大汪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北偏西1.8公里处。据传:清道光时(1821~1850),射箭口于姓迁至此地立村,因地临山间集水深广处,名村为大汪。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8亩。2006年,全村共有47户,总人口为14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吨,经济总收入为1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99元。   

孙家白庙村

  孙家白庙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南1公里处,南东两面临大任河。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孙氏由即墨城北枣行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处两白庙村之间,称孙家白庙。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26亩。2006年,全村共有370户,总人口为110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0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9吨,经济总收入为112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00元。   

马家白庙村

  马家白庙村    村庄由来 据传:马家白庙原称朱家庄,系明末朱姓所建。清初,马姓由崂山附近迁来。因地处姜家白庙东北仅0.5公里,称马家白庙。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89亩。2006年,全村共有189户,总人口为59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1吨,经济总收入为54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49元。   

小管岛村

  小管岛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镇东南海中小管岛上。清代,冯家河冯姓和盘龙庄顾姓迁来岛上定居。以岛名村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26户,总人口为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8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40元。   

水场村

  水场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西南3公里山地中。清乾隆时(1736~1795),西水场(今属龙山街道)刘姓一支从山西坡至山东坡定居,称东水场。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9亩。2006年,全村共有55户,总人口为14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吨,经济总收入为18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3元。   

大管岛村

  大管岛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镇东南海中大管岛上。清雍正九年(1731),廉家庄廉氏从即墨城黄家购得此岛。廉氏族人遂陆续来岛上定居。以岛名村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29户,总人口为1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20元。   

青岗岭村

  青岗岭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南偏西4公里处。清嘉庆时(1796~1820),院上刘姓一支迁此地立村。因地处松柏成林、长年青翠的青冈岭上,因以为村名。《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4亩。2006年,全村共有104户,总人口为2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吨,经济总收入为34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14元。   

马家沟村

  马家沟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南4.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陈姓由云南迁此地定居,沿山沟立村,故称沿沟。后因马姓增多,改称马家沟。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8亩。2006年,全村共有114户,总人口为3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4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吨,经济总收入为43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93元。   

大龙嘴村

  大龙嘴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南偏东4.5公里处。据《胡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胡姓由柳沟村迁至此地立村,因处山沟西岸,取名沟西崖村。因豹山自北逶迤而来,在此村后耸然突出,于清咸丰时(1851~1861),改称遇岭村,又改称大岭嘴,后演变为大龙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19亩。2006年,全村共有219户,总人口为6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4吨,经济总收入为86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76元。   

下庄子村

  下庄子村    村庄由来 在院上南0.6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于姓即在此给朱家看茔而定居。因此村土地多属院上刘姓所有,称庄子。因地势较院上低,又称下庄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0亩。2006年,全村共有93户,总人口为2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2吨,经济总收入为17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374元。   

东上庄村

  东上庄村   村庄由来 1406—1410年(永乐年间),王姓、黄姓先后迁徙于此建村,称东上庄村。另据《崂山志》载:此村原为明代黄氏的上庄别墅,后成为村落,称上庄村。   政区人口 该村坐落于黄海之滨、鳌山小关岛湾西2公里处,背靠后亭山、福儿山,西依烟台顶、青岗岭,南凭三彪山、南桃山。该村有条笔直东西大街,宽大米,长248米,为附近村庄第一条大街。   

院上村

  院上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东南3.8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刘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云南乌沙卫迁至墨邑松院,睹山明水秀,景物一新,前屏崂峰,左临海滨,右处沃壤,大慰生平。乃置田产,创家业,即名松院。”后演变为院上。《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39亩。2006年,全村共有267户,总人口为79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2吨,经济总收入为110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73元。   

南邱家白庙村

  南邱家白庙村    村庄由来 在姜家白庙南偏西1.5公里,大任河西岸。据《邱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邱氏由云南乌沙卫迁至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永乐五年,再迁来此,临近白马庙建二村,均称邱家白庙。民国以来,为便于区别,以姜家白庙为中心,分别改称东邱家白庙、南邱家白庙。《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57亩。2006年,全村共有362户,总人口为108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9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8吨,经济总收入为128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16元。   

鳌角石村

  鳌角石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偏北4.5公里,大任河南岸。据《李氏族谱》载:明初,李氏由云南迁于鳌角石村。明人周如锦《鳌山考》:“天柱之下,有片石甚奇,如鏊而有三脚,俗呼鏊角石。”村名即因此村靠近此石而得,后演变为鳌角石。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鳌角石村北原有一小村称小鳌角石,村南原有一小村称沙沟。二村均于1966年拆除迁回鳌角石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22亩。2006年,全村共有510户,总人口为170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4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2吨,经济总收入为23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80元。   

西上庄村

  西上庄村   村庄由来 1403—1424年(永乐年间),郭、张两姓先后迁此地定居,村处山麓,较以东各村为高,故称上庄。东上庄形成后,改为西上庄。   政区人口    西上庄村南接风光秀丽的崂山,东邻黄海之滨,自然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是居住、旅游、投资开发建设的黄金宝地。现隶属鳌山卫镇,距鳌山卫镇政府驻地7公里。辖区总面积130公顷,其中可耕地面积45公顷,山林面积65公顷,商业用地及居民住房用地面积20公顷。到2003年,该村共有常住居民236户,总人口691人。村0有姓氏10个,分别为张、郭、黄、武、赵、万、王、于、陶、范,以张姓居多,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解放前至2001年,村民以种地为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花生、地瓜、小麦等,2002年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粮经比例为3:7,经济作物主要有苗木、茶叶、花卉等,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公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48万元,人均纯收入5100元。新中国建立初期,该村粮食平均亩产70公斤,年农业总产值1.5万元。1980年粮食平均亩产70公斤,年农业总产值1.5万元。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220公斤,农业总产值3.2万元。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至2000年,粮食平均亩产430公斤,总产量13.5万公斤;花卉、苗木收入达10万元。1999年进行土地延包,按人口平均每人承包0.7亩土地。在村南建了一个高级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花卉、苗木和茶叶,带动农户进行种植模式改革。1970年,村集体投资建上庄砖瓦厂。1997年至2004年,全村建成私营企业9个,年产值200万元,创利税4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达120多人,主要集中在建筑、装潢、运输、水产品批发及零售、服务加工等行业,全年总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解放初期,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7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至196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1973年,村集体投资扩建校舍11间。1980年建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至2004年,全村共有25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1998年开始,村对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本村学生每人发200元奖学金。1974年,村设卫生室,有赤脚医生3人,群众的医疗设施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村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婴幼儿出生成活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达3‰。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仅60公斤,人均收入25元,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20公斤,人均收入110元。2002年,人均收入348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400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全村拥有各种车辆210辆,电视机220台,电冰柜、电冰箱220台,有线电视180部,手机150部,电话普及率达92%,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1975年,该村对村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首先通直了村庄中心大街。1998年秋,又对中心街水沟进行桨砌,并整平了其它几条辅街,开通了绕村路。同年,规划了该村的第一批楼区,为农户办理了建楼手续。2000年,对楼区的东街进行修整,对进村路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2003年,全村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迅通,村庄的环境整洁、优美。2003年,村集体出资为村民交纳农业税,为村民代缴大病医疗统筹费,老人节为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纪念品,为实行计划生育户和晚婚晚育的村民进行物质奖励。   

新桥村

  新桥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北4.5公里,乌鸦山与姚家山间。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韩姓由浦里迁来此地定居,因村西河上有一石桥(系一王姓寡妇捐筑),遂称村名为大桥。1980你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桥。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3亩。2006年,全村共有67户,总人口为2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吨,经济总收入为25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33元。   

新河庄村

  新河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北偏西3.5公里,大任河北岸。据传:明初,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至大任河边龙王庙以西定居,称庙子西村。后因河水泛滥,村庄全部冲没,在高处重新建立村庄,称新庄,后演变为辛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辛庄。《即墨县乡土志》标作新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河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22亩。2006年,全村共有228户,总人口为64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5吨,经济总收入为46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20元。   

高戈庄村

  高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北5公里,乌鸦山西麓。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鳌山卫杨指挥在此地建立家园。杜姓、林姓相继迁来。因地势高亢,取村名为高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60亩。2006年,全村共有613户,总人口为201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00吨,经济总收入为141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94元。   

大任观村

  大任观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偏北3.5公里,大任河北岸。据传:明初,卢姓来此地立村,以村西庙宇大尹观名村。同治《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标有大尹(村),村西标有大尹观(庙宇),后演变为大任观。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56亩。2006年,全村共有192户,总人口为71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4吨,经济总收入为5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24元。   

射箭口村

  射箭口村   村庄由来 据传,1368—1398年(明洪武年间),刘姓来此立村,因地临射箭口而得名。同治版《即墨县志》标作“石尖口”,《即墨乡土志》标作“石尖疃”。即墨县地名志释为:“射箭”名由“石涧”演变而来。   政权人口 该村原来由“姜家庵”、“刘家庵”、“大汪”、“射箭口”4个自然村组成,1960年前,单列为行政村,还有3个自然村。现在常住居民309户,总人口807人。2005年,年末总户数252户,年末人口数845人。全村姓氏较杂,社会治安秩序稳定。   经济发展 1950年,有土地面积1200亩,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粮食亩产100公斤,农业总产值2万元。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300公斤,农业总产值15万元。2003年,耕地面积950亩,粮食平均单产530公斤,总产量52万公斤,总收入344万元,人均收入4300元。近几年,种植芋头最多,占粮田面积50%。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大量富余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至2003年,全村共有私营企业5家,工人200名,人均增收1230元。主要有崂淼饮料公司、崂岩饮料公司、崂宏饮料公司、东盛百利索具厂、崂潇饮料公司等私营企业5家。1978年以来,村民除耕种承包土地外,部分青壮年劳力还外出打工。1999年,建养鸡大棚占地6亩,年产鸡6万只,总收入10万元。现从事运输的机动车16辆、拖拉机3台,年收入4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有私营小商店3个。   社会事业 建国前,该村教育、文化、卫生水平低下。1975年,村新建小学1处,有学生200人,随着教育的发展,全部扫除青壮年文盲。共培养大中专学生50人。1999年成立老年体育协会,设老年活动室,建立门球场。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300元,309户村民全部住进新瓦房,人均占有住房面积20平方米。全村拥有电视机300台,电冰箱150台,程控电话200部,摩托车200辆。村集体为村民交纳统筹费、合作医疗费、独生子女保险费等共计22万余元。   

马山前村

  马山前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南5.2公里,烟台滩西岸。据《白梅安梁四氏合谱》载:“始祖兄弟四人世居漠北。明英宗北巡,(四人)以五百人送还京师。因护驾有功,赐姓曰白、梅、安、梁;赐名曰白京世、梅克贞、安志全、梁频礼。……梁频礼诰授怀远将军,秩三品。天顺二年(1458),赴(鳌山)卫就职,随属迁至马山前。”村名系因位于马山之南而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84亩。2006年,全村共有339户,总人口为10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1吨,经济总收入为9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89元。   

场元村

  场元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北3.5公里,大任河北岸。明永乐时(1403~1424),于氏一支由北沟迁来此地立村,因村址在原场园地上,故称场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20亩。2006年,全村共有277户,总人口为8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3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9吨,经济总收入为57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8元。   

新民村

  新民村   村庄由来 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黄姓从云南迁此立村,称黄哥庄村。后周、卢、唐三姓相继迁此居住。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建国后改为新民村。   政权人口 新民村在鳌山以南,距鳌山卫镇政府驻地3公里。该村坐落于鹤山脚下,东临黄海,南依崂山,已被国家列入AA级旅游风景区。村地靠滨海公路,交通发达。域内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建立的海产品育苗基地,天然的滨海公园,明代所建的古庙,远近闻名的鹤山八大景,南面有中国著名企业“双星”集团建立的度假村,牡丹园,还有造型别致的别墅楼,天逸海湾国际海上娱乐城。为经商、旅游提供了诸多便利之处。2005年,全村总户数436户,1451人。   经济发展 1950年,粮食亩产仅60公斤,1979年,粮食亩产380公斤左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2005年,有耕地面积605亩,粮食总产量72吨,经济总收入1320万元。村民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滩涂养殖业和畜牧业养殖业,其中养殖的主要牲畜有猪、牛、鸡等。该村还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饮食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有部分闲余劳动力从事建筑业。   社会事业 建国后,村成立扫盲学习班,1976年,村成立小学,全村有教室9间,占地40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建国后,村成立扫盲学习班,全村基本扫除文盲。村还建幼儿园,所有幼儿都能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建国后,该村有私人诊所3个,基本解决了村民治病难的问题。2003年,全市实施农村统筹保障制度,该村村委会每年为村民代缴医疗费统筹14000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姚家庄村

  姚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南3.4公里处。据《姚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姚氏由鳌山卫迁来此地,称姚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村东有东周墓群。    此村是和平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排长姚庆祥烈士的故里。村东有姚庆祥烈士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8亩。2006年,全村共有173户,总人口为51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8吨,经济总收入为2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00元。   

金家旺村

  金家旺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南5.5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从云南迁来鹤山之北立村,故名鹤阴庄。又因地处山谷中,以吉祥嘉言加地形特征,名村为金家汪,后演变为金家旺。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金家汪。《即墨县乡土志》标作鹤阴庄。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班长周丙昌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47亩。2006年,全村共有179户,总人口为59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2吨,经济总收入为59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0元。   

公母石村

  公母石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南4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从云南迁来此地。村西山上有双石矗立,一似老妪,一似老翁,称公母石。因此以石名村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6亩。2006年,全村共有105户,总人口为29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2吨,经济总收入为22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55元。   

垛石村

  垛石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偏南3.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姓由云南迁鳌山卫,其一支又迁来此地看山定居。因村西小山顶上岩石堆集成垛状,取村名为垛石。《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垛石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60亩。2006年,全村共有157户,总人口为49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3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0吨,经济总收入为4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10元。   

新王庄村

  新王庄村   村庄由来 1368—1398年(明洪武年间),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称王家庄。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更名为新王庄村。   政区人口 新王庄村地处黄海之滨,尼姑山下,位于鳌山卫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0.5公里处。2001年,全村有78户、270人。其中男性130人,女性140人。2003年,年末人口总户数79户,254人。2005年,总户数80户,256人。   经济发展 新王庄村辖区总面积60公顷,其中工业、养殖业用地10公顷,村民住房用地5公倾,鳌山工业园用地20公顷,耕地面积10公顷,山林面积15公顷。该村属黄棕色砂质壤土,土深8.8米左右,芋头、芋头、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芋头,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茶叶等,年农业总产值0.5万元。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仅10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40元。1964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人均收入60元。1974年,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人均收入870元。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平均亩产130公斤,年农业总产值12万元。1990年后,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蔬菜、瓜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年产值达28万元。1996年,正大集团在此建养鸡场22处,年出栏52万只,赢利52万元。20世纪70年代至2002年,全村工副业发达,主要有窑厂、粉坊及钢挫厂等。全村有个体企业4家,年创利润50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约100余人,主要集中在运输、商业、服务、加工等行业,全年总收入160万元。   社会事业 新中国建立前,该村绝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70%。1969年,村建小学一处,有校舍6间。1995年,全村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至2002年,全村共有31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还投资建设青年之家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活动。1949年前后,人民政府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疫苗,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蔓延流行。1970年,村成立合作医疗站,各种疾病得到控制,村民健康状况明显好转。2002年起的每年老人节,村委会都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元,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200元。村集体还为独生子女交纳保险金、奖励模范户和“十星级文明户”,村集体还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   

高袁庄村

  高袁庄村    村庄由来 在鳌山卫西偏北2.5公里,鳌蓝公路北侧。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高姓迁来此地立村,称高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此村袁姓较多,更名为高袁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56亩。2006年,全村共有308户,总人口为97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7吨,经济总收入为892元,人均纯收入为6114元。   


公母石村特产大全




公母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