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峨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杨氏由云南迁来建村,村南有山名小峨山,因山而取村名为南小峨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即墨北部,北邻北小峨村,东与西山村相邻,村庄耕地面积1256亩,现有村民256户,767口人。
经济状况 村庄耕地多属山岭薄地,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积极发展肉鸡养殖、鱼类养殖等养殖业,并引进项链加工、花边加工等手工业,为农民致富增加新的途径。2004年,新建石子加工厂1处。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整修街道15条,新修围村路2条,进村路1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新打机井2眼,新打大口井10眼,新建水库2座;新建学校1处,新建幼儿园1处;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80余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2102 | 266000 | 0532 | 查看 南小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行村 |
南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陈氏祖由云南迁来现村北安居,后向南移居,取名为南行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南与岙山卫镇相邻。村庄总面积1640亩,耕地面积1530亩,现有村民383户,1207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新建肉食鸡养殖小区1处,建成种植大棚8个,占地30余亩。 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6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5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新修水泥路面道路1条,长1000余米,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新打机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拥有轿车、面包车、货车等各型机动车20余辆,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七沟村 |
七沟村 村庄由来 七沟村村南有七条沟,后在此地建村,取村名为七沟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岙山湾北部,钱谷山前,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村庄总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82亩,现有村民400户,1338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渔业生产为主,近年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并存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内资项目1个,规划建设养殖小区2处,发展养殖户12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9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6元。 优势产业 村庄渔业资源丰富,现有机动渔船92艘,渔民近600人。2005年渔业收入占村庄经济总收入的50%。 社会事业 1999年以来,村庄累计投资120万元,整修街道8条,村庄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建小型水库2座,塘坝2座,实现自来水入户;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新建学校1所;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参保率达98%以上。 |
后海东村 |
后海东村 村民由来 村里现有刘、成、孙三大主姓。成家于永乐年间,四品带刀侍卫成大伟随明成祖永洛随征期间,镇守鳌山卫驻地,后又于清朝道光年间定居于现温泉镇南北行村,清朝道光年间其后人搬于本村。孙家原祖籍在孙家周疃,于清朝光绪年间搬于本村居住。刘家于光绪年间云南省城内街五凤楼移居于平度金钱山后井哥庄村,后又移居于现温泉镇丁戈庄村,清朝道光年间移居,现于本村居住。 村庄人口 位于即墨市温泉镇东南部沿海地区,因两面环山,两面临海,依山傍水,因而先人取名“后海东村”。现有人口1087人,有居民405户,耕地面积1358亩。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与种植业、养殖业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于2003年引进重点环保项目德国华威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环保项目,总投资额为1.2亿元。该项目自投产以来,年发电9000万度,实现经济收入6000万元,上缴国家各项税金300万元。规模化养殖小区共7户,年产貂、猪达8000只。特色种植户10户,年产鲜茶叶10000多斤。2005年我村人均收入8500元。 优势产业 位于村东边的凤凰山,属于市级旅游开发的项目。近几年来,村对其北边的山头加大开发建设和绿化、美化的力度,山内果树成片,苍松翠柏,环境优美、幽静宜人,为村增加了无限的商机。渔业资源丰富,现有渔船25条,从业渔民80人,2005年渔业收入125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0万元,用于村内街道、山坡道路、水利的建设。村内有自来水井两口,居民户户免费吃上了自来水。街内设置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定期对村内卫生进行清理。村内90%村民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250户。村参加医疗保险405户,人口1087人,参保率100%,参保金额15000元,资金全部由村支付。2005年本村被评为温泉镇“先进村庄”、“优秀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联系电话 86-0532-86565427 |
前海东村 |
前海东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皋玉城李氏家族兄弟3人,其中1人来此以打鱼为生,定居此处取名为前海东。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13华里,与大海相接。总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18亩,有居民410户,1216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庄发展重点,其中土地租赁1000亩,个体加工厂3个。2005年全村总收入66.4782万元,人均纯收入5467元。 优势产业 以海上捕捞、养殖为主。现有渔船41条,渔户76户,渔业总收入5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投入120万元,修建浆砌大小街道11条,打自来水井2眼。建幼儿园1所,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共18间。建垃圾集中点3处。全村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60%。认真落实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已达100%。自1996年被即墨市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
盐店村 |
盐店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徐氏祖徐确由本镇西埠头村迁来建村,并在此架锅烧盐,由此取名为盐店。 村庄人口 位于温泉镇政府驻地东部6公里,前临大海,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有居民200户,人口600人,自1996年以来共出大专以上学历学生30人。 经济状况 我村以建筑业为主,在外创业人口达到80人,规划建设养殖小区1个,共5家,年养殖生猪数量达1000余头,2004年人均收入4500元。 优势产业 村庄前临大海,滩涂养殖非常有利,现有养殖区面积500亩,主要以对虾养殖为主,2004年渔业收入达200万元。 社会事业 水利资源非常丰富,自建自来水井1口,居民户户吃上自来水,全村7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120户。 |
小海南村 |
小海南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高氏祖由云南迁来建村,后有徐氏祖、纪氏祖、姚氏祖迁来居住,因村庄面临大海,故取名海南,后因耕地、人口较少等缘故,改村名为小海南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临黄海西海岸。村庄总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500亩。现有村民110户,350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发展养殖面积900余亩,发展养殖专业户24户,扩大工厂化养殖大棚15个。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9元。 社会事业 村庄1992年以来,整修街道2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1992年由村民纪汪传投资新打自来水井1眼,新建水塔1座,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2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大海南村 |
大海南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纪氏兄弟由云南迁来建村,后有刘氏、尹氏、赵氏迁入,共有4姓,因当时村北是0大海,由此取名大海南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村庄总面积33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50亩,现有村民613户,1876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探讨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建筑业、运输业多种经济类型,发展肉鸡养殖户9户,年出栏量8万余只,养猪户5户,年出栏100余头;发展个体运输户20余户;发展茶叶种植园面积100余亩,发展果园50余亩;2005年成立豆制品产业协会,为豆腐加工户提供销售、信息服务。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4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3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东临黄海,西靠红庙山,北靠大田路,南邻小海南,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庄累计投资150万元,进行村庄整体建设。整修街道5条,村庄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建自来水井3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保证全天供水;新修环山路2条;整修、扩建办公室1处,新建幼儿园1处,扩建集贸市场1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新建学校1所;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参保率达98%以上。村庄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岛市、即墨市“文明村庄”。 |
北黄埠村 |
北黄埠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四年,纪姓由北曲迁来建村,因在南黄埠以北,故名北黄埠。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距滨海路1公里,距东方威尼斯水城项目1华里。村庄耕地面积700余亩,滩涂面积400余亩,现有村民210户,人口610人。 经济状况 村庄依托丰富的滩涂资源,重点发展滩涂养殖业,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林果业,使村庄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自2000年起新建对虾养殖基地50亩,发展工厂化海水养殖大棚60个;发展肉食鸡养殖小区2个,肉食鸡养殖户40户,批出栏量10万余只,发展蛋鸡养殖户5户,批存栏1万余只,成为全镇闻名的养殖专业村;发展经济林100余亩。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4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5元。 社会事业 近年来,村庄强化硬环境建设,投资10余万元,整修街道3条,浆砌排水沟4000余米,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栽植各类苗木8000余株,实现了“路面铺黄沙,废水沟中流”的优美环境;新打自来水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中黄埠村 |
中黄埠村 村庄由来 清雍正年间(1724年),邱氏祖由岙山卫迁来建村,因介于南、北黄埠之间,故取名中黄埠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滨海路西侧,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东距岙山湾1公里。村庄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余亩,现有村民210户,人口720人。 经济状况 村庄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滩涂养殖、海上捕捞业,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使村庄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村庄现有机动渔船11只,2005年实现渔业总收入80万元;发展肉食鸡养殖户2户,批出栏量1万余只,发展蛋鸡养殖户1户,批存栏4000余只,发展奶牛养殖户2户,存栏27头,发展良种兔养殖户1户,养殖数量居全市首位。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5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滨海路西侧,交通便利;东临大海,风光秀丽,著名的海上游乐场所—八千水城项目即将开工兴建,为青岛东部旅游大开发带来无限商机。村庄周边环境优美,古风台、钓鱼台、龙磨角石、香炉石等奇石怪峰留下众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成为商机无限的一方热土。 社会事业 近年来,村庄强化硬环境建设,投资30余万元,整修街道6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打自来水井2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全天免费供水;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90%以上。 |
南黄埠村 |
南黄埠村 村庄由来 不晚于宋代,蓝氏迁来建村,村名据黄埠山而定,称黄埠,北黄埠建村后,改称南黄埠。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滨海大道以西,东距崂山湾海区100米,南经鹤山路与天泰海水浴场相接,北距华鲁游艇俱乐部项目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村庄总面积1380亩,其中耕地面积988余亩,现有村民360户,人口1086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服装加工、海水养殖、畜牧养殖、捕捞业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现有中型服装加工厂5家,服装加工人员达400余人;从事滩涂养殖户30余户,开展滩涂面积300余亩,发展工厂化养虾池20个;规划畜牧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殖户12户,肉鸡年出栏量28万只,生猪年出栏量800余头;现有各类渔船20余条,从业渔民50余人。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862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604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滩涂资源丰富,沙质细腻,适合建设环保型海水浴场;海边风景旖旎,气候宜人,“老台”风景点奇石嶙峋,鬼斧神工;黄坪山三面环水,凭海临风,使人留恋忘返,是开发旅游度假项目的理想之地。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村庄强化硬环境建设,整修标准化进村路2条,整修浆砌主街道5条,载植各类绿化苗木200余棵,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打自来水井2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幼儿入园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居全镇前列;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1086人,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577746 |
刘家山村 |
刘家山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刘氏祖迁来建村,因居住地相对邻村地势较高,故取名刘家山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距滨海路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村庄耕地面积180余亩,现有村民50户,人口140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服装加工、货运、种植业为主,其中服装加工户20余家,年经济收入30余万元,货运专业户12户,年经济收入20余万元。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9元。 社会事业 近年来,村庄强化硬环境建设,投资50余万元,新打自来水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新建平塘3个,为农作物、林果提供有效灌溉;投资20余万元,整修街道2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等通讯、娱乐工具实现了普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东夼村 |
东夼村 村庄由来 载明永乐时(1403-1424)年间,孙氏父子三人由云南槐树沟来此地建村,因地处古堆山东麓河谷中,命名为东夼村。 村庄人口 位于东温泉北1公里,即墨至王村公路北侧,南与镇政府相向。村庄总面积4948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有居民440户,人口1412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温泉镇经济发展的重点,于2002年引进了金麒玉麟洗浴中心,共有个体企业三处,规模种植大棚3户,养殖专业户7户。2005年村庄总收入765.348万元,人均收入5428元。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村庄投入3万多元,用于街道整修,修 街道五条,砌沟五条,主要街道实现绿化,五条街道已按上路灯;设立垃圾池,有专门保洁队伍;村庄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280户;认真建好老年人活动场所,提供资金建立老人活动室、门球场,共投资206万元。2002年以来被温泉镇评为“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62594 |
掖杖村 |
掖杖村 村庄由来 村东北处烟台山与村北处挺挺石山岭相接,烟台山好似一位老者,挺挺山岭像一拐杖,在老者的掖下,为此取名为掖杖。 村庄人口 该村位于温泉镇东南部,座落在烟台山西南脚下,距温泉镇政府驻地4公里,紧靠泉海路。总面积为706亩,其中可耕地为556亩,有村民130户,人口37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高效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业,有3户养鸡专业户,15户养猪专业户,6户果树专业户,个体经商户5户,塑钢加工户1户,个体运输户3户,茶叶专业户6户,茶棚10个,占地16亩。全村经济收入168.3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 优质产业 在养殖业、种植业上占优势,有技术、有销路,在此方面从业人员52人。2005年收入65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本村共投入4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主街道2条,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自建深水井2口,修塘坝一座,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联办小学1所;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定期清理。全村有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80%的村民有摩托车,并拥有了汽车10辆,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80%。1996年连续3年被温泉镇评为“双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72346 |
唐家庄村 |
唐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唐氏三兄弟由直隶凤阳府青州雀儿窝七迁来建村,因姓氏取村名唐家庄。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北邻钱崮山,东邻西扭村,南邻黄海湾,西邻臧村。村庄总面积100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余亩,现有村民234户,人口693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渔业为主,发展果园面积100余亩,发展肉鸡养殖户3户,发展养猪专业户20余户,年存栏量3000余头,发展对虾养殖户10余户;现有渔船7艘。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5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6元。 优势产业 村庄渔业资源丰富,现有机动渔船92艘,渔民近600人。2005年渔业收入占村庄经济总收入的50%。 社会事业 1999年以来,村庄经即墨市委扶贫工作组和个人多方筹资7万余元,新打自来水井1眼,实现自来水入户;投资4万元,整修街道3条,村庄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投资3万余元新建拦水坝1座;投资3万余元整修改造河道1条;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100余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麻戈庄村 |
麻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孙氏祖由云南大理槐树沟村迁来建村,取名麻戈庄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西临莱青路,南临泉海路,北临汤泉二路,东临南行,东距海岸线2公里。村庄总面积1856亩,其中耕地面积1356亩,现有村民329户,1017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新建养鸡小区、奶牛养殖小区各1处,发展肉鸡养殖户10户,养猪户5户,奶牛养殖户3户,2000年建成收奶站1处,直接带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8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39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公路网纵横交错于村庄周围,发展潜力巨大。 社会事业 村庄1996年以来,整修街道3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1997年投资14万元,新打自来水井,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拥有轿车、面包车等机动车20余辆,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丁戈庄村 |
丁戈庄村 村庄由来 丁戈庄村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前1488—1505年)据《刘氏族谱》记载,由云南迁来立村,因村周围有几个山顶而取名为顶哥庄,后演变为丁哥庄、丁戈庄,村有8姓氏,刘、李、潘、张、姜、渊、沙、孙。 地理位置和人口 丁戈庄位于双山、南山、西山三山以东,温泉河与海口相接处以西,省一级穴甫路位于村西。全村总面积1268亩,其中耕地1078亩,有居民322户,人口86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旅游开发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其中天泰滑雪场,天泰马会,青岛生态园已相继落户我村南、村西。2005年村庄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5008元。 优势产业 有小型首饰加工厂3个,小型仪表加工厂1个,养鸡小区2个,养猪小区1个,奶牛养殖场2个,特产优质紫头大蒜、无公害茶叶。 社会事业 自2002年来,投资180万元,用于建村庄办公室18间,村庄拆迁旧房8处26间,修街道5条,浆砌排水沟6000米,加街道小桥139座,下排水管道208米,5条主街道,实现了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安装了街灯108盏。2003年,将起源于清末年间集贸市场扩大东迁。2003年自建深水井2口,为居民安装了自来水,高标准、优质管、微机控制。村庄主街道建有10个垃圾池,并成立专业清洁队伍和村庄绿化护林专业队。家中拥有家用电器彩电、冰箱等,摩托车和通讯工具手机、电话的居民已占全村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 丁戈庄村西有三山,东有河、海,合为山青水秀,环村林绿树成阴,环境幽静宜人。2003年被评为“即墨市级文明村庄”,“即墨市级小康村”、“镇级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571296 |
东四舍村 |
东四舍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1404年,据《武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武叔侄二人,由云南迁来四舍山立村,取村名为四舍,后发展为两村,叔居东为东四舍,侄居西为西四舍。 村庄人口 位于黄海两岸,座落在远近闻名的四舍山脚下以东3公里,东靠莱青路,南与岙山卫镇相邻,总面积1642亩,其中耕地面积492亩,村庄距温泉镇政府驻地7华里,现有村民170户,人口555人。 经济状况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引进了以天泰高尔夫为主导的开发项目。以旅游为主体的经济开发模式,给村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商贾。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左右。 优势产业 远近闻名的四舍山,山清水秀,是投资开发的旅游圣地,近年由政府投资在四舍山脚下修建了中型水库一座,通山柏油路一条,并已绿化、美化、亮化,总投资在千万元左右,给村民带来不凡的致富机遇。到目前为至,已发展养牛户10户,耕植茶叶60余亩,共计从业人员40人,带动了村庄的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委共投入3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河道2000余米,架桥2座,修街道5条,进行了电网改造,主要街道、河岸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自建深水井一口,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新建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全村80%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农村大病医疗费由村委全额负担。199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和“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71353 |
西四舍村 |
西四舍村 村庄由来 在六百多年前,永乐扫北二年进,由云南姓武的叔侄两人迁往此地,中间以大沟为界,叔住沟东,侄住沟西,当时村名是按四舍山起的名,四舍山的取名是按照山的周围分布着四个社,所以居住的靠山跟,因此取名沟西是西四舍,沟东是东四舍。 村庄人口 位于莱青路的西四舍山脚下,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耕地面积745亩,有村民260户,787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天泰高尔夫球场的带动,经商务工的多了,村有服装加工户3户,拉动了女工30余人,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5020元。 优势产业 地处沿海,春夏季系东南风,秋冬季系西北风,最高温度达35度,最低温度达零下17-18度,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气候宜人,是种植茶叶的良好地区,因此村庄有17户种上了茶叶,年收入可观。村庄规划养殖小区,有9户村民养奶牛共52头。 社会事业 1993年村投资16万元,打水井一眼,整修街道3条,主街道实现绿化、美化、亮化;1999年进行了电网改造;2001年改河道一条1300米;2002年投资62000元打水井一眼,水资源非常丰富,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有专人负责清理;村庄7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新建希望小学一所,新型大病统筹参保率达100%。1995年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及即墨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6568869 |
山里村 |
山里村 村庄由来 据考《山里张氏族谱》:明永乐二年,张氏祖先由小云南钨砂卫银子桥迁至胶洲茂公屯后,经至即墨岙山卫北门口,又迁来山里建村。因此地地处四舍山北麓,四面环山,仅有村东南百米宽平川出口,一条小河傍村而过,故取名为“山里村”。当时隶属高山社三甲。 村庄人口 位于即墨市东部岙山湾,鹤山路东端,全国著名海水温泉南三公里,村前即是即墨市最高山峰----四舍山,东隔莱青路,距青岛市滨海观光大道四公里,总面积约3550余亩,其中山林1900余亩,耕地1200余亩,村庄占地约450余亩。有居民247户,人口748人。60岁以上老年人142人,占人口总数近20%,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自然环境 山里村位于四舍山北麓,四面环山,可谓典型盆地。仅有村东南宽约百米平川出口,小河傍村而过直入东海。山林丰茂,森林覆盖率高达80%;山水甘甜,可与崂山泉水媲美;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村东近挨青岛天泰三十六洞山地高尔夫球场,村西村南即为青岛毅义通自然生态观光园,实属居住、旅游、休闲、度假之佳境。 经济状况 旅游、度假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农家乐、农家宴、家庭旅馆等服务业是村庄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1125万元,人均收入4845元。 社会事业 自2000年来市镇政府及村庄陆续投入470余万元,修建库容15万方小型水库一座;新修7米宽柏油路二条,共长3700米,路边高水平绿化,安装路灯76盏;2005年村庄投资35万元完成一户一表自来水工程,村民户户吃上甘甜的自来水;电话、手机通讯全面普及;2006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村民自有家庭轿车、面包车、客货两用车、运输车、工程车12部,摩托车已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2005年的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2006年18岁以上农民养老保险亦达到100%,投保额达到30万元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568855。 |
梅家庄村 |
梅家庄村 村庄由来 我梅姓始祖国各地系蒙古族人,原住蒙古漠南西邻瓦刺部也称鞑靼国,是当时蒙古三大部之一。(漠南、漠北、厄鲁特)。我始祖于公元1450年,为明英宗护驾有功,并敦友从军,乐勤王事。因此于1457年皇帝赐给汉族姓和名为梅克贞。(原名答失贴木耳)并封为世袭达于岙山卫,诰授怀远将军指挥史(三品)二年赴卫就职。(戴于即墨县志同知版198页)。 我始祖就职岙山卫,家人住岙山卫(当时实行屯田制)皇上赐田400亩,皿器若干件。后迁马山前村,又于明末清初迁至现住地因姓梅所以村名梅家庄。我梅氏在岙山卫镇吕家庄有茔,(坟墓数失记)马山前村西,村东北有茔坟墓13个。始祖梅克贞于岙山卫镇西姚山河村西的米谷山马儿石处,虽有500多年坟墓仍完好,大石碑文革期间被毁,群众迫切要求重立碑。 地理位置 村庄门对青山,北依温泉,左临黄海,右靠群山,是即墨市东部旅游开发建设理想之地,是旅游度假之宝地。 优势产业 目前村前的滑雪场已启用三年,村西村北的环山公路、高尔夫、别墅、会馆人造湖环境绿化,有的早已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之中。基本达到环境美化,空气净化,居住优化,交通现代化,确是贵族居住的上选之地,还有这里的自来水,水源来自山泉,水质良好,是泡茶的上等水,胜于市场上的大桶水。 解放前后 解放前是个贫穷的小山村,家家住着矮小的破草房。1949年解放时全本71户,320口人,破草房只有276间,街不街,巷不巷。建国50多年来村已有160多户,560多口人,大瓦房900多间(平房不算)。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农业生产方面是先进村、县、乡、村干部多次前来参观。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推动下,正在向建设小康社会方面迈开步伐,群众生活步步提高,彩电、冰箱、手机、电话普及全村,有线电视户户通,街道管理有专人,环境卫生定时清。2003年被评为“模范党支部”,多项工作列入先进行列。 联系电话 86-0532-86579758 |
何家庄村 |
何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末,梅、何、梁三姓,由鳌山卫马山前来此地立村,称梅何梁庄,后因梅姓增多改称梅家庄,同期梁姓另一支自马山前至梅家庄北0.2公里立村,以荆埠为村名,后因何姓迁来,人口兴旺,改称何家庄。 村庄人口 座落在温泉镇东南,距镇驻地1.5公里。2000年何家庄改为何家村。总面积600亩,其中耕地面积390亩,有居民87户,人口300口。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干仪表床加工的有15家,有养殖户3家,年养殖肉食鸡10万余只,有内资企业1家,村有种殖大棚6家,种殖茶叶,果树等,有养鱼塘2家。2005年村总收入210.9542万元,人均收入5579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全村共投入60多万元,用于村建设,修街道2条,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自建水井3口,居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新建幼儿园和学校,街道设立了垃圾池,全村的居民85%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基本普及。用线电视入户率达85%。近几年来,被评为镇“五好党支部”、“文明村庄”,有297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投保额3000余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561150 |
荆疃村 |
荆疃村 村庄由来 明韩永乐年间,1368年张氏祖由云南大槐树村搬来。因村南有一条小河,现取名为温泉河,河南岸,有一小丘,因常年生长荆棘,因此本村取名为荆疃村。 村庄人口 位于刘家山南脚下,东邻麻戈庄村,南邻何家庄村,西邻东温泉村。总面积1629亩,其中耕地面积971亩,有居民420户,人口1488人。 经济状况 全村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四处共八户,养殖生猪,年出栏达1600余头。 社会事业 1987年新建村委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口学校、老年人活动室15间;新建小学1处;1989年村投资10万元打自来水井2眼,户户吃上自来水;整修村主街道三条并实现硬化、铺油;东西主街道现已绿化成林;新修村内大桥二座,总投资达23万元;为了使老人老有所乐,修建了一处门球场,老人们得到了充分的身体锻炼;活动室有麻将、象棋、扑克等娱乐器材。村外建垃圾池多处,并有专人人员进行一日一清,以确保村内卫生清洁;现有90%以上户拉上有线电视,冰箱、冰柜及其他家用电器基本都有,现90%户已通上电话;有1456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保险费个人部分由村庄统一交纳。 联系电话 86-0532-86561063 |
西温泉村 |
西温泉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衣氏高祖由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庄位于温泉地热水以西,故取名西温泉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村庄总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440亩,现有村民640户,1936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依托地热资源,大力发展招商引资业,引进旅游度假项目2项,规划建设养殖小区2处,发展养殖户8家;发展个体运输户50余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9元。 优势产业 挖掘地热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地热资源。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整修街道3条,进村路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建自来水井2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村庄连续多年获得“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尊师重教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
东温泉村 |
东温泉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有孙、丁二姓,由云南迁至此处,此地多温泉,蒸腾如汤,故名汤上,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东温泉村至今。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驻地,村庄面积750亩,全村508户,全村原有耕地1796亩,因经济发展需求,现有耕地357亩,人均0.234亩。 经济状况 村庄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西距即墨市19公里,东距田横旅游度假区38公里,东南距海4公里。有天然蒸腾的温度可达90℃以上的矿泉水,是治疗关节炎、皮肤病的圣水,是旅游、度假、疗养的胜地,自1956年建成第一座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以来,相继十余座疗养院建成。近年来,招商引资引进“石油物探度假村”、“天泰高尔夫”、“麒麟山庄”及“汇旅”、“和达”等十几个大型集团投资建设。2005年被青岛市定为以温泉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设置即墨东部分局,已修建了高标准的道路十余条。供水、供气、供热配备齐全,建成了水上、旱地公园两座,进一步优化了环境。全村以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第三产业,近年来个人开发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2005年人均收入5450元。 社会事业 自2000年以来,全村投资300多万元,整修街道,改造了自来水,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美化、亮化,集贸市场、镇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都距村近。村成立了安全、保洁队伍,全村90%的户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已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个人汽车不断增加,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村委为全村村民投了医疗保险,2006年将成为全镇少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村,2005年评为各项工作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61685 |
西夼村 |
西夼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姚氏高祖由云南迁至即墨东部四舍山北建村,原村名西矿,因村后岭前有两条大川,村名演绎为西夼,东村叫东夼。姚氏人口发展较慢,于姓搬来居住,后通过亲戚关系搬来多姓。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即墨东部四舍山以北2公里处,与东夼、西温泉、东温泉等村庄相距约1公里,大田路经由村前通过。总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现有村民322户,1008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招商引资,2003年青岛汇泉旅游公司租赁300余亩,新建汇泉王朝大酒店;引进加工企业2家,解决劳动力70余人;新上个体加工户2户,经商个体户4户,解决劳动力30余人;组建小型建筑队3个,解决劳动力40余人;拥有货车等运输车辆6辆;发展规模养猪户20余户,肉鸡养殖户1户,奶牛养殖户3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3元。 优势产业 村庄位于新规划的青岛温泉旅游度假区内,人多地广。近年来村庄积极探讨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多种经济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村庄整修街道2条,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村庄水资源丰富,整修坡上路8公里,新架桥梁2座,小桥6座;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摩托车、手机等代步、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村庄每年于中秋节、老人节、春节等节日为60岁以上老人派发奶、月饼等食品。 |
东山沟村 |
东山沟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省大槐树下地名迁来,当时建村庄为万家庄以白氏祖为始,以后就逐渐有张姓、万姓搬来,建村为东山沟村,因三面环山,村中央有一条大沟而得名,解放后有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东山沟村。 村庄人口 该村位于烟台山前,东邻滨海公路,西靠泉海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总面积355亩,其中耕地面积279亩,有居民117户,总人口367人。 经济状况 个体服装加工厂1处,个体经商户3户,个体塑钢加工户1户,个体运输户3户,年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 个体养殖对虾业户6户,养鸡业户1户,年收入40万元,全村总收入183.5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全村拉上电并设立路灯,修主要街道,总投资52400元,居民户户吃上自来水,街道建立了垃圾池,成立专门保洁人员管理,90%的居民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拥有汽车15辆,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75户,2004年被温泉镇政府评为“五好党支部”、“五好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575627;86575511 |
宫家庄村 |
宫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宫氏家祖由云南迁来建村,后有于姓加入该村。清光绪年间纪姓由社生纪家沟迁入,徐姓由西埠村迁入,现村主要有纪、徐两大姓氏,村名因宫氏为祖而定名为宫家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村庄总面积585亩,其中耕地面积356亩,现有村民112户,288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现有肉猪养殖户2户,蔬菜种植户1户,个体经商户5户,液化气站1处。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整修进村路2条,新打机井1眼,村庄主街道实现绿化、美化、亮化,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80%,摩托车、电话、手机等代步、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90余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东王圈村 |
东王圈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兄弟二人由云南迁来惜福镇金沟村,于1450年迁来现址建村,取名王圈村,后因兴修王圈水库于1959年将全村300余户移民至大连市,部分村民于1960年迁回居住于王圈水库南岸,即现在的东王圈村。 村庄人口 2000年之前,村庄隶属于即墨市大官庄镇,2002年1月划归温泉镇管辖。村庄位于温泉镇西北部,东邻徐家村,南距龙泉镇满贡村约1公里,村庄现有耕地面积210余亩,现有村民105户,301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发展桃园80亩,现有养殖专业户15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 社会事业 由于东王圈村属水库移民村,国家一直投入资金进行帮扶。1996年,即墨市计生委投资6万余元进行自来水改造入户,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1998年,即墨市委书记驻村扶贫,投资5万元新建鱼塘1座;投资4万元,整修街道2条;投资50万元,新建扬水站1座;投资10万元,进行有线电视入户,有线电视入户达70余户;1980年,青岛市投资20万元,进行电网改造;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8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投保额10000余元。 |
小王圈村 |
小王圈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兄弟三人由云南王家村迁入现王圈水库居住,后因兴修王圈水库于1958年8月将全村248户移民至东北三省各地,部分村民因在东北生活不习惯,于1963年又迁回28户,居住于王圈水库南岸,即现在的小王圈村。 村庄人口 2000年之前,村庄隶属于即墨市大官庄镇,2002年1月划归温泉镇管辖。村庄现有耕地面积390亩,现有村民112户,308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现有养殖专业户4户,养殖奶牛50余头,黄牛200余头,肉猪年出栏500头,家庭妇女以从事手工加工为主。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2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6元。 优势产业 村庄位于王圈水库南岸,近年来,村庄大力发展果树种植业,现有果树种植户80余户,成为拉动村庄经济的重要动力。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庄得到即墨市交警队的大力帮扶,新打自来水井1眼,新建水塔1座,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1998年得到青岛市远洋公司帮扶,在村南新建水库1座,使村庄60%的耕地可以得到有效灌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70户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南小峨村 |
南小峨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杨氏由云南迁来建村,村南有山名小峨山,因山而取村名为南小峨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即墨北部,北邻北小峨村,东与西山村相邻,村庄耕地面积1256亩,现有村民256户,767口人。 经济状况 村庄耕地多属山岭薄地,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积极发展肉鸡养殖、鱼类养殖等养殖业,并引进项链加工、花边加工等手工业,为农民致富增加新的途径。2004年,新建石子加工厂1处。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整修街道15条,新修围村路2条,进村路1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新打机井2眼,新打大口井10眼,新建水库2座;新建学校1处,新建幼儿园1处;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80余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北小峨村 |
北小峨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徐宣、徐林由云南迁来建村,村东有山名东山,传说有两只天鹅落于此山,故取村名为北小峨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即墨东北部,南邻南小峨村,西邻店集镇池戈庄村,东与西山村相邻,北靠店集镇马坪村,村庄总面积1834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现有村民458户,1300人。 经济状况 村庄耕地多属山岭薄地,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劳务输出、手工业为主,现有养殖户30余户,输出劳务400余人,从事手工业生产300余人。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累计投入120余万元,整修街道15条,新修围村路1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新打大口井3眼,新建中型水库1座,新修桥梁2座;整修办公室10间,新建学校20间,新建幼儿园4间,新建集贸市场1处;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完成电表上杆、电网改造,保证了村民用电;成立专门队伍维护村庄治安环境;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280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1240人,参保率达95%以上。 |
西山村 |
西山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由云南戍边于即墨,后其子王虎、王洋迁入本镇社生前集村,后迁往龙王山上,村庄因居住地而得名西山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4公里,座落于龙王山下,距莱青路约1公里,村庄总面积550亩,其中耕地面积469亩,现有村民128户,423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新发展养猪场3处,年出栏量800余头,发展蛋鸡养殖场1处,年产蛋10吨左右,引进小型包装加工厂1个,解决劳动力30余名。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2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5元。 优势产业 村庄现有林果种植基地100余亩,荒山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社会事业 村庄水资源丰富,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4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轿车、面包车等机动车已开始步入家庭,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后街村 |
后街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高祖由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后山上多蛇,故取名社生村,后在此处发展集市,分为4个自然村,原村名更改为社生后街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现有村民760户,2180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探讨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箱包制做、机车加工、养殖种植业并存的经济格局,现有个体私营户11家,建设养殖小区2处,发展养殖户15户,肉猪年出栏1500头。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4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8元。 优势产业 村庄东靠莱青路,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积极引进苗圃、果园、绿色蔬菜等种植项目多个。 社会事业 2004年以来,村庄累计投资12万元,整修街道6条,村庄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村庄水资源丰富,新打有机井4眼,新建水库3座,投资70万元新打30米深自来水井1眼,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85%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面包车、轿车等机动车开始进入家庭;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完成投保额21000元;村庄连续多年获得“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尊师重教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
前集村 |
前集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来建村。因原社生自然村发展有集市,四、九日在前街逢集,故取名社生前集。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东邻社生东崖村,后邻社生后街村,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830亩,现有村民276户,830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探讨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养殖、服装加工、皮革加工、运输业等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格局,现有个体私营户14家,发展规模养殖业,肉鸡3万余只,奶牛60余头。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6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6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北靠大葫顶山,西邻五尖水库,南朝海岸,环境优美宜人。村西南架子山,海拔104米,已引进风力发电机组6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累计投资120万元,进行村庄整体建设,整修街道6条,村庄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整修、扩建办公室1处,新修环山路2条;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5处,实现自来水入户,保证全天供水;新建幼儿园1处;扩建集贸市场1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8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160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完成投保额24000元;1998年被评为“即墨市文明村庄”。 |
东崖村 |
东崖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氏祖兄弟由云南大槐树底迁来建村。原在村西有土崖子,故取名为东崖。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总面积1760亩,其中耕地面积1448亩,现有村民365户,1204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招商引资,现引进内资企业2家。规划建设特种养殖小区1处,养殖户5户,养殖肉食鸡、蛋鸡4万余只,生猪400余头。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6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4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累计投资48万元,进行村庄整体建设,新建办公室1处,新建桥梁3座,新建、整修街道5条,全部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并安排专人对村庄主街道进行养护。村庄水利资源丰富,新打大口井4眼,小口井62眼,全部实现了水电通。村庄现有轿车6辆,面包车7辆,各型货车13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摩托车、电话、手机等代步、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225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1150人,参保率达96%,完成投保额11500元。 |
西杨戈庄村 |
西杨戈庄村 村庄由来 1506年至1520年,明成化时王、高氏先后来屯地立村,王氏116户,高氏9户,褚氏10户。据传村庄是由村西河边的大杨村而命名为“西杨村”,后与东杨村联名改为西杨戈庄村。 村庄人口 村庄座落在远近闻名的“高山”脚下,莱青公路西100米,位于温泉镇政府驻地北7公里,与店集镇青山前村相临。村庄土地总面积1051亩,其中耕地面积545亩。现有村民161户,人口469人。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工、养殖、经商、务工为主。村庄规划养殖小区一处,共2户,年出鸡2万只,产蛋80万斤。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235万元,人均收入5000余元。 优势产业 村庄种植果树80亩,茶叶15亩,优质葡萄10亩,苗圃10亩,年总收入55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70年来村庄共建小型水库2座,深机井2座,深自来水井1眼;整修村庄街道800米,投资20余万元;村庄居民80%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汽车成为广大村民的代步工具,家用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100户;农村大病医疗统筹投保达96%以上。 |
东杨戈庄村 |
东杨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杨氏祖由云南迁来建村,因姓而得村名“杨哥庄”,后杨、王两姓相争,杨姓覆灭,王姓兴起,村名改为东杨戈庄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笔架山脚下,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北与店集镇青山前相接,村庄总面积2160亩,其中耕地面积1450亩,现有村民330户,人口1059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经济以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发展肉鸡、珍禽养殖户12户。 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7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8元。 社会事业 1993年以来,村庄投资12万元,新修进村路1条,全长380米,浆砌排水沟650米,并实现了绿化、美化;投资7万元,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新建幼儿园1所;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2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安装固定电话268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村庄补贴收视费4万余元;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95%以上,村庄支付投保额15000余元。 |
峡后村 |
峡后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至西埠村家后建村,取名家后村,1958年,更名为峡后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依远近闻名的钱崮山,西与东崖村相望,南与西埠村相接,北与东、西杨相邻,总面积1050亩,其中耕地面积709亩,现有村民223户,743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大力发展养殖业,规划建设特种养殖小区1处,现有奶牛养殖户3户,肉猪养殖户4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4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整修街道3条,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村庄水资源丰富,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8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轿车、面包车等机动车10余辆;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150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90%,完成投保额67000元。 |
东扭河头村 |
东扭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元年(1403年),由云南迁来建村,因村西河边有巨扭树多棵,故取村名为扭河头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钱谷山脚下,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与王村镇相邻。村庄耕地面积2243亩,滩涂面积1200亩,现有村民600户,1774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以发展针织加工、首饰加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经济类型为主,发展个体私营企业4户,规划建设养殖小区6处,蛋鸡存栏9万只,肉鸡年出栏量8万余只。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5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滨海路经由村旁通过,钱谷山森林公园已列入规划,村南滩涂面积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整修街道2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新打机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新建集贸市场1处;新建小学1所,幼儿园1所;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2003年被评为“即墨市文明村庄”。 |
西石桥村 |
西石桥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后刘氏祖由云南迁来建村,村庄建一石桥,名曰“哈哈桥”,因此桥而得村名。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村庄总面积650亩,其中耕地面积350亩,现有村民202户,592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招商引资,出让租赁土地150余亩;新建奶牛养殖场1处,发展肉猪养殖户3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9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大田路、莱青路经由村前、村西通过,村南新建农贸市场1处,发展潜力巨大。 社会事业 村庄2002年以来,整修街道1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整修通山路3条;新打机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整修办公室1处,新建计生办公室1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村庄拥有轿车、面包车等机动车12辆,三轮车40余辆,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西扭河头村 |
西扭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于、张、杨等姓由云南省迁来建村,村中有一条小河,发源于钱谷山,南入黄海湾,经过村中的河头长着一株扭树,枝繁叶茂,为此取名扭河头村。1948年4月由于人口的增加,分为东扭河头村和西扭河头村。1958年9月合并建立扭河生产大队,1961年3月又分为东扭河头村和西扭河头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驻地以东10公里处,北处钱谷山南0.5公里处,村南1公里处是黄海湾,东南邻王村镇卧龙村,相距2.5公里,西邻本镇臧村,相距2.5公里。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1620亩,山林2200亩,海滩1000亩,有居民460户,人口140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畜牧养殖、浅滩养殖和果园是本村发展的重点。全村引进内资1家,个体和私营企业拥有工人120余人,首饰加工6家,地毯加工1家,浅滩养殖、畜牧养殖和果园等多元化经济发展。针织品加工企业年收入500余万元。规划养殖小区2个,共八家,猪、鸡存栏2万余只。浅滩养殖对虾500亩、海参100亩。桃、大枣、柿子等果园400余亩。村庄2005年经济总收入19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余元。 优势产业 位于村庄以北的钱谷山,方圆20余公里,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文化圣地。山中经过40余年的绿化,现在已是苍松翠柏,林木连片,枝繁叶茂,环境幽静宜人,环山路已建成通车。2005年开工建设的由滨海路通往钱谷山的旅游专线钱海路,已建成通车,并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为钱谷山的旅游业和村庄的开发建设培植了无限的商机。滨海路从1000亩的浅滩贝类养殖和对虾养殖区中穿过,成了独特的风景区。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庄共投资360余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共修主街道6条,并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按路灯60余盏,自建自来水井2口,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建学校一所56间,幼儿园一所12间,供三村使用,敬老院一所12间,办公楼一处。学校上了微机,街道上建立了垃圾池,85%以上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340户,汽车和小轿车也正在不断的进入居民家中。我们正稳步进入小康。 联系电话 86-0532-86567707 |
北北行村 |
北北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来建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村庄耕地面积753亩,现有村民156户,509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招商引资,出让土地建成三星级度假村金麒玉麟温泉山庄;建成200亩苗圃1处。 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19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大田路、汤泉一路东西贯通,发展潜力巨大。 社会事业 村庄1996年以来,整修街道3条,浆砌排水沟1000余米,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新打机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村东建成高标准的初级中学1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自2003年起,每年重阳节为老人发放节日礼品。 |
南北行村 |
南北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氏祖兄弟由云南迁来建村,取名南北行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村庄总面积1850亩,其中耕地面积1460亩,现有村民410户,1300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内资企业2家;发展养殖户4户,肉食鸡年出栏量1万余只,生猪年出栏100余头;发展个体运输户20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9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靠近莱青路、大田路,交通便利;南靠刘家山公园,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村庄累计投资15万元,整修街道3条,村庄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打水井1眼,实现自来水入户,实施电网改造,保证了水电畅通;村庄现有轿车5辆,面包车10辆,各型货车15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280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1300人,参保率达100%,完成投保额13000元。 |
东石桥村 |
东石桥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氏从河南迁来建村,村庄建一石桥,名曰“九龙口、哈哈桥”,因此桥而得村名。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即墨东部,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村庄总面积440亩,其中耕地面积380亩,现有村民170户,504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发展招商引资业,出让租赁土地43.5亩。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发展养殖小区1个,其中肉鸡养殖户7户,年出栏11万只,蛋鸡养殖户3户,年产蛋量达1万公斤。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3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4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大田路、莱青路经由村前通过,村南新建农贸市场1处,占地50余亩。 社会事业 1992年以来,新打机井1眼,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整修进村路2条,实现了绿化、美化;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村庄拥有轿车、面包车等机动车12辆,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东埠村 |
东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小河南村迁来建村。 村庄人口 本村位于穴蒲路东5公里,东邻西皋玉,南靠东石桥,总面积1766亩,其中耕地面积1365亩。有居民312户,总人口1044人,其中非农业户口10户,非农人口13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现有茶叶种植户12户,种植面积30亩;果园种植户5户,种植面积24亩;养殖户14户,其中奶牛养殖户4户,36头奶牛;养猪户4户,年出栏200多头;养貂、狐6户,数量达1万多只。2005年底村经济总收入564万元,人均净收入5414元。 社会事业 自1992年以来,村总投资20多万元用于村建设。整修街道3条,浆砌主要街道1条,打大口井5眼,户户吃上自来水,主要街道都建上垃圾池,专人管理。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量达80%。自2003年至今,全村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大病医疗统筹保险,参保率达100%。 |
演洪沟村 |
演洪沟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来建村,因传说村南有一沟呈棕红色,故得村名“演红沟村”,后更改为“演洪沟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钱谷山脚下,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村庄耕地面积177亩,现有村民46户,134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以发展林果业、养殖业为主。新建蛋鸡养殖场1处,蛋鸡年存栏2万余只;发展特色果园40余亩。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7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整修街道1条,实现了绿化、美化;新打机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1处;新建集贸市场1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8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石泉庄村 |
石泉庄村 村庄由来 大清1766年年间,由社生后街一王姓人家给地主看庄子,后徐姓、于姓、孙姓又逐渐移居该处建村,取名王家庄。解放后因村南有一石泉,泉水甘甜,不管天多干旱,泉水从不间断,后改名为“石泉庄”。 地理位置和人口 位于钱谷山脚下,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邻钱谷山,西邻东杨戈庄村,南邻石棚村,北与店集镇南八戈庄村相接。土地总面积2963亩,其中耕地面积1123亩,有住户320户,人口990人。 经济状况 共有工商个体户10家,种养殖户20余家,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年经济总收入520万元,人均纯收入3650元。 优势产业 位于钱谷山脚下,山内苍松挺拔,环境幽静宜人,给本村培植了无限商机。林果业资源非常丰富,山林地600余亩,果园150余亩。2005年林果总收入3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共投入2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2条,进村路2条,有自建深水井1口,大口井3口,2006年户户吃上自来水,新建幼儿园,街道设立了垃圾池。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200户,有890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投保额2.7万元。2004年被评为“即墨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75003 |
石棚村 |
石棚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徐氏高祖由云南苍马山迁来建村。因村南有一石崮用锤敲击发出一种木鱼的声音,由此而取名为石棚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北部,钱谷山脚下,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总面积1763亩,其中耕地面积706亩,现有村民220户,702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展个体企业1家,规划建设特种养殖小区2处,发展养殖户12户,年肉鸡出栏8万余只,蛋鸡6000余只,肉猪年出栏1000头。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29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 优势产业 村庄经济收入以建筑劳务输出为主,年输出瓦工、木工等100余人次,占村庄总收入的80%左右。近年来,村庄以青岛温泉茶厂为依托,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累计投资50万元,整修街道8条;村庄水资源丰富,新打深水井6眼,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120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685人,参保率达97%;2004年被即墨市委、市政府等部门授予“文明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
西皋虞村 |
西皋虞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辛氏、傅氏居住于此,明永乐二年(1404年),列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随东皋虞村起名,取名西皋虞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大田路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皋虞古城旧址1华里,西汉王吉墓群位于村西北1公里处,是青岛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村庄总面积3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78亩,山林面积550亩,现有村民457户,1466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养殖业、劳务输出、私营工业为主,现有私营工业企业2户,新建养殖小区3个,发展肉食鸡养殖户48户,年出栏肉食鸡60万只,发展肉猪养殖户4户,年出栏800余头。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10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3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庄累计投入41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街道5条,新修排水沟2200余米,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建自来水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新建办公室7间,新建幼儿园1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10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拥有农用机动车130余辆,固定电话380余部,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达210户;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1445人,参保率达95%以上,投保金额14470元。2001年村庄获得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东皋虞村 |
东皋虞村 村庄由来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建村于此,原有刘、隋、朱三姓;西汉武帝封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刘建为皋虞侯,置皋虞县(东汉时废)定名为皋虞,后为区别西皋虞村,而称东皋虞,现有杨、郭、李、崔、孙、岳、刘、修、顾等9姓。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温泉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邻黄海、臧村,西邻西皋虞,北邻城后。村庄总面积2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60亩,现有村民370户,1200人。 经济状况 村庄现有私营企业6户,貂养殖场2家,个体经商户40户;发展茶叶种植,面积60亩,发展蛋鸡养殖大棚10个。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9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 社会事业 村庄1996年以来,整修街道3条,浆砌排水沟2000余米,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并由专人进行养护;新建自来水井1眼,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6处,成立专门保洁队伍;设有即墨市三职高中1处,皋虞中学1处,皋虞小学1处,敬老院1处,幼儿园1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村庄连续多年获得“小康村庄”、“文明村庄”、“安全村庄”等荣誉称号。 |
臧村 |
臧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臧村原名刘家河,座落在十湾沟东崖,以后移到现在住址,肖氏住肖家疃,史氏住史家崖,王氏占王家盖,马氏住河两侧,张氏居住张家胡同,陈家来的晚占在东南洼,以后来了若干小姓到村居住,历人不欺压外姓人。每逢年节,外姓人、本祖人来看望时,见本村人很好,外姓本祖给送了一个村名叫臧村,以表“臧”是善良的意思。 村庄人口 位于温泉镇东7公里,大田路经过村庄,北临远近闻名的“钱谷山”,南面大海,全村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60亩,山林面积3300亩,滩涂面积3000亩,有居民800户,人口233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发展重点,全村形成了首饰加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种植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32家,规划建设特种养殖小区三处,共12家,养殖肉食鸡、奶牛等。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人均5300元。 优势产业 钱谷山绿化被评为全国绿化千家村,滨海大道从村海滩经过,现在正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外来投资,将钱谷山建成为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社会事业 1992年以来,村委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铺柏油路、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北山大水库容水量在50万立方米,有自来水井3口,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新建市场一处,建学校一处,幼儿园一处,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人保洁队伍。村内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10%的居民拥有汽车,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600户,近3年村委为村民加入大病统筹,共投入资金7万余元,连续几年被青岛市、即墨市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67056 |
徐家村 |
徐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徐氏祖兄弟三人由河南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徐家峨,后改名为徐家村。 村庄人口 2001年之前,村庄隶属于即墨市大官庄镇,2002年1月划归温泉镇管辖。村庄位于温泉镇西北部,村庄现有耕地面积290余亩,现有村民112户,312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发展个体私营户5户,引进服装加工企业1户;发展桃园60余亩;发展养殖小区1处,养殖专业户3户,生猪年出栏1000头。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48元。 优势产业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垛山北麓,王圈水库南岸,旅游资源丰富。 社会事业 1986年以来,新建水利设施3处;整修街道2条,实现了硬化、美化;新建学校1所,幼儿园1所;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100%。 |
西埠村 |
西埠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至现址建村,原取名西埠图,后更名为西埠头村。 村庄人口 村庄位于即墨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东与东埠头村相邻,西与东崖村相邻,南与宫家庄相邻,北与峡后村相邻,村庄总面积460亩,其中耕地面积419亩,现有村民150户,450人。 经济状况 近年来,村庄积极发展养殖业,新建养殖小区1个,发展养殖户6户。2005年实现村庄经济总收入3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7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整修街道4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新打大口井2眼,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村庄设立垃圾池、垃圾收集点3处,由专人进行保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90%以上,村庄拥有轿车等机动车10辆,摩托车已成为常用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了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达100户以上;大病医疗统筹参保人数400人,参保率达90%以上,完成投保额396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