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蓝村镇 >> 大埠后村

大埠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埠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埠后村简介

  大埠后村
   村庄由来 在南泉北偏东4.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冯姓来刁村岭之后建村,故称埠后。后小埠后形成,改称大埠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98亩。2006年,全村共有171户,总人口为52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42吨,经济总收入为88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15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105 266000 0532 查看 大埠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埠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埠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蓝村四里村

  蓝村四里村    村庄由来 蓝村在县城西26公里处。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蓝村镇驻地。地当胶济、蓝烟两铁路的衔接处,是胶东半岛铁路交通的枢纽。公路有班车通青岛、即城、郊县、平度等地。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氏由云南迁至栾村。栾村,系因附近盛产栾树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租胶州湾,修胶济铁路,在此村前设站,称蓝村站。“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按:栾村,明、清属西移风乡栾村社。明万历《莱州府志》列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栾村立村应远在孙氏迁来之前。栾村曾分为六个村,称前桑行、栾前、栾吉、栾集、栾艮、栾乾,即今之一、二、三、四、五、六里。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卢圣福、姜显超二位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55亩。2006年,全村共有527户,总人口为19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4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80吨,经济总收入为6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464元。   

古城村

  古城村    村庄由来 古城在蓝村北偏东2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姓由云南迁至即墨西乡壮武古城疃,当时村东河上有石碑刻有“壮武古城桥”。按:古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时为壮武县所在。《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据考,夷国都邑,亦系此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60亩。2006年,全村共有698户,总人口为252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1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22吨,经济总收入为789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117元。   

乔戈庄村

  乔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乔姓建村,取名为乔戈庄。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东南部,胶济铁路和青沙高速公路之间。村总面积33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现有居民650户,总人口2021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村庄投资物流中心(4002亩)正在建设中。全村拥有包括纺织、五金制品、铸造、彩钢复合板、钢结构加工、连环厂等企业,养殖业小区占地40亩,10户养奶牛120余头。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62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253万元。   区位优势 胶济铁路以南,本村2000亩地的工业园已规划好,道路路面已硬化好,并且电力条件、排水条件好,有待商家投资建厂。   社会事业 近几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40余万元,为居民拉上自来水,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2003年投入80万元新修水泥路一条,村里8条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并砌好排水沟,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村庄98%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10%的居民现拥有汽车,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2001年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今年又投资12万元新建医疗所一处,改善了居民的就医条件。   联系电话 86-0532-82576283   

泉东村

  泉东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郑姓建村,佃种蓝家的庄田,后故称蓝家庄,1980年底名普查时取名为泉东村。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东部,距政府驻地一公里,西靠青沙公路,北邻鳌蓝公路,东邻308国道,公家一级公路立交桥出入口紧靠村边,交通十分便利。村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村庄大部分地域用于规划工业园招商引资,现有居民320户,总人口1068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现拥有个体私营企业15家,其中包括包装制品、铸造、锻造、针织、木器加工、汽车配件、车加工等企业,养殖业小区三处,以养蛋鸡、奶牛为主,蛋鸡年存养量达15万只、奶牛存养量150余头。2005年企业上缴村集体租赁费提留款42万元,全年人均收入6325元,全村经济总收入2034万元。   社会事业 1986年以来,村庄每年投入资金10余万元,规划建设村庄街道,并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并砌好排水沟,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投资建深机井3座,为居民拉上自来水,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9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20%的居民现拥有汽车,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100多户。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元生活补助,年累计发放给村民6万余元。1975年开始全村规划,投资拆旧房建新房,建成幼儿园和社区卫生服务站。1996年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小康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571082   

南泉村

  南泉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西16公里处,是南泉镇驻地。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张姓、宋姓、王姓相继来此临南泉建村,南泉是一天然喷泉,因此以泉名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54亩。2006年,全村共有1021户,总人口为31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97吨,经济总收入为195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966元。   

北泉村

  北泉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永乐二年,孙氏迁来定居,村东北角有一处名泉,故以泉取名北泉,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南部,属政府驻地,东距即墨市区15公里,西邻胶济铁路,村西为即墨市火车站,南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10公里。村总面积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现有居民670户,总人口1911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形成了包括针织服装、铸造业、机械制造、木器加工、有机生物肥料、自来水供水等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拥有私营企业31家,其中引进外资3家,内资企业4家,全年人均收入6469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988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全村街道均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修理街道9条、街边排水沟4500余米。新建深口机井2口,2004年引进青岛海润丰供水有限公司,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村建有农贸市场、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各一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村庄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50%以上,摩托车、电动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571052   

管家屋子村

  管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管家屋子在蓝村东南3.0公里,胶济铁路南侧。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栾村管姓兄弟二人迁来此地开荒谋生,房舍低矮简陋,称管家屋子。同治《即墨县志》标做管家。    据传:清嘉庆时(1796-1820),管姓在管家屋子南0.3公里处垦荒定居,称小管家屋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7亩。2006年,全村共有120户,总人口为42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8吨,经济总收入为8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00元。   

王家屋子村

  王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在蓝村东南3公里处,胶济铁路北侧。据《王氏族谱》载:清乾隆三十年(1765),乱村王姓迁来此地垦荒谋生。房舍低矮简陋,故称王家屋子。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王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80亩。2006年,全村共有180户,总人口为64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6吨,经济总收入为113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84元。   

稻香村

  稻香村    村庄由来 1958年,姜家庄东北0.8公里处建立居民点。1965年推广种植水稻,烟台专署及县政府设技术指导中心于此,命名为稻香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30亩。2006年,全村共有289户,总人口为10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7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09吨,经济总收入为20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67元。   

郭家屋子村

  郭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郭家屋子在蓝村南3.5公里处。据传:清嘉庆时(1796-1820),郭姓从栾郭(今郭家庄)前来此地立村,因地处一溜“屋子”之西,称郭家屋子。其另一支则迁至郭家屋子东南0.5公里处定居,称小郭家屋子。同治《即墨县志》标有郭家屋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23亩。2006年,全村共有161户,总人口为5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40吨,经济总收入为11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80元。   

贾戈庄村

  贾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蓝村北3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载:王氏始祖原系云南“马氏”人氏。明永乐二年(1404),迁居山东莱州黔陬城东北乡,离城四十五里,荒郊无边,独居此处。取名贾戈庄。按:王氏建村而称贾戈庄,疑此地或系一称贾戈庄故村旧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贾戈庄,属胶县。解放后正式划归即墨县。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64亩。2006年,全村共有564户,总人口为201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42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72吨,经济总收入为43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050元。   

栾埠村

  栾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王姓由即墨东王村来此建村,因地处现在信村岑西北麓,村前后多石崮,似小尖山,取名栾埠。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篮埠,《即墨县乡士志》标作栾埠。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政府东北3.5公里处,西南距胶济铁路即墨火车站4公里,距即青高速公路1.5公里,东距青威高速公路1.5公里,北距乌威高速公路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总面积5600亩,其中耕地面积3600亩,现有居民670户,总人口2063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现拥有个体私营企业20家,其中包括铸造、机械制造、缝纫加工、车床加工等企业,养殖业大户15家,年存养母猪量达1000头、年出栏生猪15000余头。花卉苗木基地1处,占地360亩。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55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8200万元。   农业生产 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农作物为主。   社会事业 2005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230余万元,规划建设村庄水泥路共长2200米,村内修街6000米,并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并砌好排水沟,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9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居民现拥有汽车30余辆,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320多户。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投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集贸市场、夜市、村委办公室各一处。本村曾两次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即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579735   

蓝村五里村

  蓝村五里村    村庄由来 蓝村在县城西26公里处。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蓝村镇驻地。地当胶济、蓝烟两铁路的衔接处,是胶东半岛铁路交通的枢纽。公路有班车通青岛、即城、郊县、平度等地。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氏由云南迁至栾村。栾村,系因附近盛产栾树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租胶州湾,修胶济铁路,在此村前设站,称蓝村站。“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按:栾村,明、清属西移风乡栾村社。明万历《莱州府志》列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栾村立村应远在孙氏迁来之前。栾村曾分为六个村,称前桑行、栾前、栾吉、栾集、栾艮、栾乾,即今之一、二、三、四、五、六里。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卢圣福、姜显超二位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2亩。2006年,全村共有641户,总人口为24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94吨,经济总收入为81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83元。   

朱家官庄村

  朱家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景泰时,朱姓自窑头迁来此地。清朝康熙年间,因本村朱某任湖南罗田知县,改村名为朱家官庄。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北偏东部,与即青高速公路和青沙高速公路相邻。村总面积3250亩,其中耕地面积1838亩,现有居民365户,总人口1106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2003年村委投资450万元在村南工业园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对外租赁。经过几年发展,工业园内引进箱包、锻造、针织、木器等企业,2005年村庄投资1000万建成标准厂房对外租赁。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全村街道均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村庄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82%以上,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2005年村庄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入股以分红的形式体现村民的土地有偿流转原则和收益权,即“土地变股权、农户变股东、分权不分地、收益靠分红”,使失地农民生活得到保障。村庄每年“老年节”为70岁老人发放补助。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为全体村民投保,参保率达100%。历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570075   

蓝村三里村

  蓝村三里村    村庄由来 蓝村在县城西26公里处。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蓝村镇驻地。地当胶济、蓝烟两铁路的衔接处,是胶东半岛铁路交通的枢纽。公路有班车通青岛、即城、郊县、平度等地。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氏由云南迁至栾村。栾村,系因附近盛产栾树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租胶州湾,修胶济铁路,在此村前设站,称蓝村站。“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按:栾村,明、清属西移风乡栾村社。明万历《莱州府志》列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栾村立村应远在孙氏迁来之前。栾村曾分为六个村,称前桑行、栾前、栾吉、栾集、栾艮、栾乾,即今之一、二、三、四、五、六里。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卢圣福、姜显超二位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77亩。2006年,全村共有550户,总人口为20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4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38吨,经济总收入为70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902元。   

蓝村一里村

  蓝村一里村    村庄由来 蓝村在县城西26公里处。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蓝村镇驻地。地当胶济、蓝烟两铁路的衔接处,是胶东半岛铁路交通的枢纽。公路有班车通青岛、即城、郊县、平度等地。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氏由云南迁至栾村。栾村,系因附近盛产栾树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租胶州湾,修胶济铁路,在此村前设站,称蓝村站。“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按:栾村,明、清属西移风乡栾村社。明万历《莱州府志》列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栾村立村应远在孙氏迁来之前。栾村曾分为六个村,称前桑行、栾前、栾吉、栾集、栾艮、栾乾,即今之一、二、三、四、五、六里。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卢圣福、姜显超二位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0亩。2006年,全村共有238户,总人口为91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6吨,经济总收入为60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20元。   

肖家泊子村

  肖家泊子村    村庄由来 在蓝村东北4.8公里处。据《萧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萧氏由云南“汉阳”槐树里头迁往阴岛落脚,后有二人来此地立村。因地势低洼积水,称肖家泊子。简称泊子。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泊子。按:明大嵩卫下属有水泊屯,清雍正十二年(1737年),撤大嵩卫,水泊屯改属西移风乡古城社。泊子疑是由水泊演变而来。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51亩。2006年,全村共有256户,总人口为8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2吨,经济总收入为18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00元。   

后白塔村

  后白塔村    村庄由来 后白塔在蓝村北偏东3.5公里处。据传:明初,安氏由云南迁此地立村,因村前有白塔一座,名村为白塔。前白塔(村)形成后,改村名为后白塔。或云:“白塔”系“北疃”的演变。这样,“北”当系以壮武古城为中心。则此村最初的形成,可上推至西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68亩。2006年,全村共有402户,总人口为152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0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70吨,经济总收入为52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713元。   

前白塔村

  前白塔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正统时(1436-1449),姜姓迁至白塔村前0.4公里处立村,称前白塔。   《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前白塔。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95亩。2006年,全村共有266户,总人口为8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79吨,经济总收入为1196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322元。   

城后村

  城后村    村庄由来 据《由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由氏由云南迁与古城村北0.2公里处立村,称城后。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67亩。2006年,全村共有279户,总人口为11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9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60吨,经济总收入为1044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790元。   

小官庄村

  小官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许姓迁至官庄东0.6公里,桃源河东岸立村,称小官庄。蓝烟铁路由村东经过。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官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83亩。2006年,全村共有196户,总人口为76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66吨,经济总收入为200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70元。   

大官庄村

  大官庄村    村庄由来 大官庄在蓝村东偏北2.3公里,桃源河西岸。据《郭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郭氏由海州东关迁居高密,先居大吕,再迁张鲁,后居官庄,复由官庄迁居即墨西乡前桑行,传至三世又潜质栾村以东安家。戴籍名村为官庄,小官庄形成后,改成大官庄。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官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50亩。2006年,全村共有371户,总人口为140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28吨,经济总收入为91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540元。   

鲁家埠村

  鲁家埠村    村庄由来 鲁家埠在蓝村东北1公里处。据《鲁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鲁姓由滁州迁鳌山卫,后迁此立村。因村中间地势较高,称鲁家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2亩。2006年,全村共有460户,总人口为173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3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7吨,经济总收入为102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510元。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    村庄由来 郭家庄在蓝村之南1公里处。据《郭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郭氏由海州东关徙居高密,先居大吕,再迁张鲁,后至官庄,复由官庄迁居至即墨西乡栾村前桑行之前定居。后因户口增多,称郭家庄。又称栾郭,当系与栾村、前桑行、栾前等六村并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35亩。2006年,全村共有648户,总人口为228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6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11吨,经济总收入为64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80元。   

蓝村二里村

  蓝村二里村    村庄由来 蓝村在县城西26公里处。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蓝村镇驻地。地当胶济、蓝烟两铁路的衔接处,是胶东半岛铁路交通的枢纽。公路有班车通青岛、即城、郊县、平度等地。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氏由云南迁至栾村。栾村,系因附近盛产栾树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租胶州湾,修胶济铁路,在此村前设站,称蓝村站。“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按:栾村,明、清属西移风乡栾村社。明万历《莱州府志》列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栾村立村应远在孙氏迁来之前。栾村曾分为六个村,称前桑行、栾前、栾吉、栾集、栾艮、栾乾,即今之一、二、三、四、五、六里。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卢圣福、姜显超二位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29亩。2006年,全村共有909户,总人口为335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9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8吨,经济总收入为874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677元。   

蓝村六里村

  蓝村六里村    村庄由来 蓝村在县城西26公里处。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蓝村镇驻地。地当胶济、蓝烟两铁路的衔接处,是胶东半岛铁路交通的枢纽。公路有班车通青岛、即城、郊县、平度等地。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氏由云南迁至栾村。栾村,系因附近盛产栾树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租胶州湾,修胶济铁路,在此村前设站,称蓝村站。“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按:栾村,明、清属西移风乡栾村社。明万历《莱州府志》列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栾村立村应远在孙氏迁来之前。栾村曾分为六个村,称前桑行、栾前、栾吉、栾集、栾艮、栾乾,即今之一、二、三、四、五、六里。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卢圣福、姜显超二位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00亩。2006年,全村共有835户,总人口为29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4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14吨,经济总收入为1113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788元。   

挪城范村

  挪城范村   村庄由来 本村由范、李、张、姜四姓创建,因范姓占85%而取名,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挪城范村位于南泉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南靠河南,北邻宋村,东与普东镇孙唐庄接壤。桃园河主流经村而过。全村总面积700亩,现有居民153户,总人口536人。   经济状况 本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个体加工、建筑、外出打工。   优势产业 村中有重晶石矿,东西长500米,地下有大量矿石、水资源丰富。   社会事业 近几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修理街道、街边排水沟,修围村路、中心街道并配备垃圾池,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村庄85%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85%,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578080 82579387   

崔家屋子村

  崔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崔姓至南泉西北4公里的桃源河支流西岸立村,称崔家屋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90亩。2006年,全村共有110户,总人口为38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28吨,经济总收入为5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53元。   

王家辛庄村

  王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辛姓建村,后来于姓从赵家屯村迁入,取名为辛庄村,1980年即墨市村庄普查时改名为王家辛庄村。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即墨市西部,坐落于桃园河东侧,三城公路南侧,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西与蓝村镇相接,南邻城阳区棘洪滩。村总面积1050亩,其中耕地面积820亩,现有居民180户,总人口666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形成了包括包装制品、铸钢、铸造、机械拨管、轮胎橡胶、皮鞋厂、废旧网点等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拥有私营企业15家,其中引进外资1家,内资企业7家,规划建设种植养殖业小区3处,淡水养殖一处面积150亩。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495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95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新建办公场所一处,全村街道均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修理街道5条,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村庄93%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82%以上,摩托车、电动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2001年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   文化生活 为了丰富中老年的文化娱乐活动,成立了秧歌队,参加日常娱乐活动人数已达50余人。   联系电话 86-0532-82580328   

范沟疃村

  范沟疃村    村庄由来 在南泉西北7.3公里,桃源河东,据本村《牛氏族谱》载:明永乐初年,牛氏迁居此地,因村北有条沟渠,系早期迁来此地的范姓所开,而名村为范沟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87亩。2006年,全村共有340户,总人口为107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45吨,经济总收入为506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80元。   

赵家屯村

  赵家屯村   村庄由来 原名罗家屯,清朝雍正年间,赵姓由海阳来此建村,至咸丰年间取名赵家屯。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政府西部,距镇政府7.5公里,南与城阳相邻,胶济铁路之隔。村总面积276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现有居民300户,总人口970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现拥有个体私营企业11家,其中包括空压机及其配件、铸造、制鞋、车床加工、针织等企业,蛋鸡养殖业大户2家,从事运输业30多户。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规划建设村庄街道南北6条、东西5条,并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并砌好排水沟,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1984年居民用上自来水,2005年自来水系统重新改造。投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小学、幼儿园各一处。9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居民现拥有汽车30余辆,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60%。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本村1995年被评为即墨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即墨市社会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577867   

马家屯村

  马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永乐年间,由云南迁至即墨金家岭,清朝顺治年间马氏兄弟四人永立、永乐、永山、永禄由金家岭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西北部8公里处,济青高速公路以北1公里,南与青沙公路相接。本村1959年修建挪城水库占地1300亩,村总面积2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20亩,现有居民385户,总人口1178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拥有多家私营企业,其中有青岛如心意针织有限公司,奶牛、养猪、养鸡等养殖户20余家,加工鞋帮等80余家。全年人均收入45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53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20余万元,修理街边排水沟总长2400余米,建垃圾池12个,集市场一个,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村庄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60%,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13708975545   

庆余屯村

  庆余屯村    村庄由来 在南泉西北5.6公里处。是明初大嵩卫屯兵垦种的地方。同治《即墨县志》在文字中称此村为庆余屯,在附图中标作邱子屯。疑建屯时原系以自然地理实体丘子命名,后雅化为庆余屯。今次村王姓最多。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71亩。2006年,全村共有356户,总人口为12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05吨,经济总收入为52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88元。   

戴家庄村

  戴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南泉西北7.6公里处。东临挪城水库。据传:清雍正时(1723~1735),阎姓、于姓、戴姓相继来此地居住。三姓写上,称阎于戴村。后改称阎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阎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戴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32亩。2006年,全村共有131户,总人口为44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93吨,经济总收入为117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39元。   

西辛城村

  西辛城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刘氏祖、陈氏祖兄弟有九水来此建村,取名“安营头”。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即墨市西部,兰烟铁路南侧,距兰村火车站5公里。村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现有居民420户,总人口996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现拥有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各1家,个体私营企业4家,其中包括皮革加工、饲料加工、金属制品等企业,建立养殖业区,奶牛养殖、肉鸡养殖、生猪养殖。种植方面,大棚蔬菜、辣椒等特色农业。沿桃源河两侧,及兰烟铁路两侧建经济林绿化带。既美化环境,又产生效益。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535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034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80余万元,规划建设村庄街道3条,并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并砌好排水沟,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水资源丰富,村前及西南坡挖长塘两处,侍弄俄丰收有了保障。05年进行自来水改造,居民户户用上纯净水。9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50%。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95%。投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集贸市场、幼儿园各一处。本村曾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即墨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13589351576   

东辛城村

  东辛城村   村庄由来 据传唐王东征时,在此地设“营案”驻兵,后形成“安营头”。当时辛姓定居较早,清朝末年村人修建围墙取名“辛城”,因道路之隔东西两村称为“东辛城”、“西辛城”。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桃愿河”以北,挪城水库以西,兰烟铁路以东。总人口190户,640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农业为主,种植季节性蔬菜,拥有养猪厂多户。村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加工业、第三产业。   社会事业 近几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20余万元,规划建设硬化村庄街道2条,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投资为居民拉上自来水。投资建成办公楼一处240平方米。9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居民现拥有汽车20余辆,三轮车30余辆。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60%。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60岁和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补助金50元和1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577867   

挪城王村

  挪城王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永乐年间,王氏祖 “其、泊”弟兄二人,由云南前来建街,取名“王家街”。后改为村,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挪城王村位于南泉镇北部,坐落在胶济铁路以北8公里,兰烟铁路东3公里处。本村西部于1959年修建6平方公里的挪城水库。村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60亩,现有居民218户,总人口667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拥有私营企业12家,其中电脑刺绣2家、床子加工业4家,木器加工业5家,养殖户16家。,本村成立建筑队2个,总人数60人,种植蔬菜6户,全年人均收入46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5400万元。   优势产业 村两委根据本村的土地肥沃的具体情况,发动群众,调动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同时发展加工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将经济搞活。2005年村产品总收入75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修理街道5条、街边排水2条,总长700余米。水资源丰富,新建深口机井3口,挖清平塘3个,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街道卫生有专业队伍负责。村庄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160户,摩托车、小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581126   

后埠头村

  后埠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永乐年间,李氏祖迁来建村,取名“井头村”。后由王氏祖迁来,据记载“王君阔”葬于我村,后取名“埠头村”,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后埠头村位于南泉镇东南部,北距青沙公路500米、距济青高速公路1公里,南距胶济铁路1公里,西与棘洪滩相接,距镇政府2公里。坐落在胶济铁以北8公里,兰烟铁路东3公里处。本村耕地面积960亩,现有居民220户,总人口708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拥有布轮厂2家,经营板房20家,板房安装工月工资1.5万元,村全年人均收入5495元,全村经济总收入858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修理街道5条、街边排水沟总长3000余米,加宽通村路一千米。新建深口机井1口,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建计生服务室一所,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所。近几年,村投入建设资金60余万元。村庄9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轿车、面包车30余辆。有线电视入户率60%。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普及率98%。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保险总额3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587511   

挪城宋村

  挪城宋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宋姓一人来村庄定居与姜氏结婚生子三个,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挪城宋村位于挪城五个村中部。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73亩,现有居民1021户,总人口380人。   经济状况 本村70年代建立一个铝制锭厂,发展至今,有养殖大户3间。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庄修建正规街道3条,并配备垃圾池。村庄大部分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 80%的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普及,60岁以上居民部分有养老保险,大病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579396   

午山村

  午山村   村庄由来 村史由来已久,并无确凿考证和相关文字记载。据村民王立春讲,他曾记得村南有一墓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所立,由此推断,本村是崂山午山社区搬迁而来,当时取名西北洼午山屯,后改为午山村,迄今已有280年历史。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西部,坐落在胶济铁路以南500米,北距济青高速公路1600米,南靠城阳棘洪滩。村总面积1000亩,现有居民240户,总人口744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共拥有私营企业10余家,其中包括印刷、食品加工、针织服装、交通运输等。本村规划养殖小区1处,2005年人均收入545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001万元。   优势产业 村两委根据本村的土地肥沃的具体情况,发动群众,调动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蔬菜等为主。   社会事业 2005 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理街道2条、街边排水沟2条,总长2500余米,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村建幼儿园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村庄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210户,拥有轿车、微型小客车50余辆,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13863995885   

挪城河南村

  挪城河南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陈姓一人来村庄定居与高氏结婚生子五个,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挪城河南村位于挪城五个村最南边,坐落于南泉镇政府北。总面积1038亩,其中耕地面积855亩,现有居民272户,总人口922人。   经济状况 本村拥有个体私营企业4家,规划建设养殖小区7处,年养猪数量达2000头,村庄养殖葱菇、种植韭芽的共有十家,全年经济总收入1410万元,人均收入483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庄投入16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理街边排水沟11条。修围村路、中心街道3条,并配备垃圾池。村庄7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04年50%的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家家户户基本用上。2004年被评为镇先进村委会、示范村庄。2005年被评为争先进村委会、先进民兵连。村大病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570169   

北郝家屯村

  北郝家屯村   政区人口 北郝家屯村位于南泉镇北部,北靠挪城水库,南距济青高速公路、乌威高速公路2公里。村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现有居民240户,总人口740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拥有锻打、粘土、煤粉加工、纸箱制作、奶牛养殖、花卉种植建筑队伍等个体私营企业8家,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52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   优势产业 位于村后的挪城水库,提供了种植业的水利条件,可发展规模农业及蔬菜种植项目。   社会事业 村庄投入资金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所。村里80%的居民用上自来水,7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200户,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579869   

南郝家屯村

  南郝家屯村    村庄由来 据传:郝家屯是清康熙时(1662~1722),郝姓所建。清嘉庆时(1796~1820),郝姓一支迁村南0.5公里处又立一村。称南郝家屯。今此村王姓最多。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56亩。2006年,全村共有91户,总人口为27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7吨,经济总收入为58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91元。   

王家小桥村

  王家小桥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王氏祖有本镇栾埠村迁来建村。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中北部,东靠挪城水库,坐落于济青高速公路   与乌威高速公路交接处以北。村总面积1242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现有居民262户,总人口698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几年引进奶牛养殖和花卉苗圃两家内资企业,规划建设猪养殖小区一处,全村共拥有私营企业20余家, 2005年人均收入50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55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全村街道均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修理街边排水沟3000余米,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村庄9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180户,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村两委规划建设文化大院,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和双文明建设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579575   

王演庄东村

  王演庄东村   村庄由来 据传,此地原为唐朝一个王爷的花园,称王苑。后在此建村称王苑庄,后来演变成王演庄。1929年该村属即墨县第七区王演庄镇。后-撤区并乡,王演乡政府驻于本村。1949年11月划分为王演庄东村、王演庄北村、王演庄南村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王演庄东村位于南泉镇中部。村总面积1453亩,其中耕地面积1118亩,工业用地200亩,居民用地135亩。现有居民1013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80万元。   社会事业 解放前,本村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81%。解放后,我村投资修建多所中、小学。我村自主创办了柳腔剧团。1995年被即墨市授予即墨市先进村委会,模范党支部。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576585   

王演庄北村

  王演庄北村    村庄由来 在南泉北偏西3公里青沙公路南侧,村北有停车点。阴历一、六逢集。据传:此地原为唐代某王的花园因称王苑,后于此建村称王苑庄,年代久远演变为王元庄、王演庄。《毛氏族谱》及《孙氏族谱》皆称其祖自永乐二年来此村定居。《毛氏族谱》作王演庄,《孙氏族谱》作王元庄。明万历《即墨志》载:王元庄属南泉社。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标作王演庄。后分成两村,按方位为王演庄东村、王演庄北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43亩。2006年,全村共有365户,总人口为11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1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56吨,经济总收入为67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565元。   

王演庄南村

  王演庄南村    村庄由来 在南泉北偏西3公里青沙公路南侧,村北有停车点。阴历一、六逢集。据传:此地原为唐代某王的花园因称王苑,后于此建村称王苑庄,年代久远演变为王元庄、王演庄。《毛氏族谱》及《孙氏族谱》皆称其祖自永乐二年来此村定居。《毛氏族谱》作王演庄,《孙氏族谱》作王元庄。明万历《即墨志》载:王元庄属南泉社。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标作王演庄。后分成两村,按方位为王演庄东村、王演庄北村、王演庄南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13亩。2006年,全村共有400户,总人口为134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5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34吨,经济总收入为99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37元。   

西时于庄村

  西时于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永乐年间,于姓由云南迁至赤山,1606年于姓兄弟二十人由赤山迁来建村,建村是有“时”姓人家,所以共同取名“时于庄”。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马山西,距南泉镇火车站4公里。1986年,村庄分为“东时于庄村”和“西时于庄村”。村总面积1980亩,现有居民348户,总人口1368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副业市村庄的重点。全村现拥有个体私营企业6家,养殖业小区二处,养猪年存养量达100头、奶牛存养量20头。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38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   优势产业 本村大力发展淡水鱼养殖业和农村旅游业,发展淡水鱼养殖户3户。累计投资10万余元改善农田水利,村庄水资源、地下晶石矿产丰富。   社会事业 2004年以来,村庄每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规划建设村庄街道7条,并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并砌好排水沟,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投资30万元建深机井1座,为居民拉上自来水,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2005年建立农贸市场一处。村民户户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面包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投资2.9万元办理有线电视入户。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7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年累计发放2万余元。2005年被评为南泉镇“示范村庄”,“优美环境创建工作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先进村委会”四项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582719   

东时于庄村

  东时于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永乐年间,于姓由云南迁至赤山,1606年于姓兄弟二十人由赤山迁来建村,建村是有“时”姓人家,所以共同取名“时于庄”。 1986年,村庄分为“东时于庄村”和“西时于庄村”。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南泉镇东北部,距南泉镇火车站4公里。与普东镇相接,界内乌威高速公路横跨南北,村总面积1980亩,现有居民372户,总人口1276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是本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现拥有个体私营企业8家,养殖业小区三处,共13户,养鸡7户,养蛋鸡8万只,肉食鸡5万只,养猪年存养量达260头。村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2005年全年人均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村庄每年投入资金78余万元,规划建设村庄街道12条共5000余米,铺设山根土18000余米,并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并砌好排水沟1万余米,修桥3座,各街道均配备垃圾池并成立了保洁队伍。水资源丰富,投资建深机井2座,为居民拉上自来水,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建立农贸市场一处。村民户户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面包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95%。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70岁以上老人均有生活补助。   联系电话 86-0532-82582706   

小埠后村

  小埠后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时(1736~1795),黄姓来刁村岭后,埠后村东北约0.3公里处建村,称小埠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49亩。2006年,全村共有113户,总人口为36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7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75吨,经济总收入为7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87元。   

大埠后村

  大埠后村    村庄由来 在南泉北偏东4.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冯姓来刁村岭之后建村,故称埠后。后小埠后形成,改称大埠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98亩。2006年,全村共有171户,总人口为52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42吨,经济总收入为88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15元。   

挪城刘村

  挪城刘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永乐年间,刘氏祖、“国用”弟兄四,由高密西关迁来建村,取名“刘家街”,发展至今。   政区人口 挪城刘村位于南泉镇北部,坐落在胶济铁路以北8公里,兰烟铁路东3公里处。本村西部于1959年修建6平方公里的挪城水库。村总面积1360亩,其中耕地面积1127亩,现有居民260户,总人口786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拥有私营企业16家,其中床子加工业8家,电器业2家,五金业6家。经商户6户,加工业28户,车胎加工业2户,社会运输18户,本村成立建筑队2个,总人数80人,种植大户2户,养鸡养猪户12户,全年人均收入546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   优势产业 村两委根据本村的土地肥沃的具体情况,发动群众,调动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蔬菜的种植业;同时发展鞋帮加工业,将经济搞活。2005年村产品总收入75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修理街道6条、街边排水沟4条,总长1600余米。新建深口机井2口,挖清平塘6个,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修围村路、中心街道3条,并配备垃圾池。村庄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220户,摩托车成为青年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委认真做好本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广泛宣传全民投保,参保率达100%。180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人身保险,保险总额26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580799 82578091   


大埠后村特产大全




大埠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