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段泊岚镇 >> 段泊岚三村

段泊岚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段泊岚三村谷歌卫星地图)


段泊岚三村简介

  段泊岚三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市西北18.5公里处,是段泊岚镇驻地。农历五、十逢集。据同治《即墨县志·驿邮》载:此地是即墨县通莱州府的第四个铺,因此称“四铺栏”。两铺之间的驿路称段,为与总铺区别,铺又称段铺。当时系元代建铺之初,环境荒凉,铺卒树栅栏自卫,故又称“段铺栏”。或云:此地面洼负岭,多山岚之气,因称“段铺岚”。后演变为段泊岚。今分为段泊岚一村、段泊岚二村、段泊岚三村、段泊岚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04亩。2006年,全村共有199户,总人口为6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85吨,经济总收入为37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2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115 266000 0532 查看 段泊岚三村谷歌卫星地图

段泊岚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段泊岚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泉庄村

  泉庄村    村庄由来 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徐振升、振成兄弟二人迁来此地立村。因村西有一泉,终年流水不断,取村名为泉庄。安:泉庄是明、清即墨通莱州驿路上的驿铺,其建村年代当较上述伪造。1980年地名普查,为避免县内大队重名,以此村薛姓较多,更名为薛家泉庄。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东南5公里处。有居民780户,人口2378人。耕地面积5747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业。经济总收入1685万元,人均纯收入5018元。   

大吕戈庄三村

  大吕戈庄三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吉、孟、孙、盛四姓从云南迁居此地。永乐二年(1404),吕姓、杨姓迁来,因吕姓人旺,取村名吕哥庄,小吕哥庄形成后,改称大吕哥庄。此村前部特称前杨家,北部特称后杨家,中部特称小疃。30年代改称大吕戈庄。现分大吕戈庄一村、大吕戈庄二村、大吕戈庄三村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小吕戈庄南2公里,大沽河西岸。居民450户,人口1435人,耕地面积1787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林业等。大篷种植瓜果蔬菜等初具规模。阴历二、七逢集。总收入为1029万元,人均纯收入5036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1936   

小吕戈庄村

  小吕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吕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吕氏兄弟二人由云南迁来。兄定居在前村,弟吕桐定居此地,初名小吕家,至清顺治五年(1648),“人增四百,户至五十”乃改名为小吕哥庄。30年代初改为小吕戈庄村。    政区人口    小吕戈庄村位于刘家庄西偏北6公里,大沽河南岸。村东南有汉墓群。现有居民260户,人口792人。耕地面积1246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林业。经济总收入619万元,人均纯收入502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2335   

大胡埠村

  大胡埠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赵姓迁来此地立村。村南有个草木茂盛的小丘,山多草木称岵,取村名胡(岵)埠。小胡埠形成,此村改称大胡埠。   清乾隆时(1736—1795),胡埠张、鲁、赵姓等数家迁至村南1.5公里处定居,称小胡埠。   此二村原莱阳县(今莱西市),解放后正式划归即墨。《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二村名,在莱阳县境内。    政区人口    村庄在刘家庄西偏北5公里,大沽河南岸。村民190户,人口700人。耕地面积58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林木业和畜禽养殖业。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1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2332   

天宫院村

  天宫院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朝王姓迁来此地建村,因村后有桃圆取村名圆前。张姓、葛姓随后迁来。后因此村建成庙宇天宫院,改称天宫院村。此村原属莱阳县(今莱西市),解放后正式划归即墨。《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名,在莱阳县境内。    政区人口    村庄在刘家庄西偏北4.5公里处。有居民251户,人口827人。耕地126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林业、畜禽养殖。   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13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381031   

袁家庄村

  袁家庄    村庄由来 据此村土地庙碑载,此村本名胡家庄,有胡、阎、刘、马等姓聚居。明永乐二年(1404),麦戈袁姓一支迁来。后袁姓昌盛,改称袁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西北3公里,五沽河与大沽河汇口南岸。有居民355户,人口1188人。耕地面积1448亩。    经济状况 以农为主,兼有工商、供水、林业、畜禽业。经济总收入942万元,人均纯收入5015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5728   

方戈庄村

  方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刘氏族谱》载:刘氏“一世族铎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云南徙居即墨城西北方哥庄”。方哥庄建于何时,失考。当系以姓氏名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方哥庄。    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排长刘兆大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东南3公里,姜家坡火车站西。有居民480户,人口1680人。耕地面积320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果业。经济总收入1053万元,人均纯收入5012元。   

段泊岚二村

  段泊岚二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市西北18.5公里处,是段泊岚镇驻地。农历五、十逢集。据同治《即墨县志·驿邮》载:此地是即墨县通莱州府的第四个铺,因此称“四铺栏”。两铺之间的驿路称段,为与总铺区别,铺又称段铺。当时系元代建铺之初,环境荒凉,铺卒树栅栏自卫,故又称“段铺栏”。或云:此地面洼负岭,多山岚之气,因称“段铺岚”。后演变为段泊岚。今分为段泊岚一村、段泊岚二村、段泊岚三村、段泊岚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30亩。2006年,全村共有210户,总人口为69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29吨,经济总收入为67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93元。   

起戈庄村

  起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呼氏族谱》载:明永乐十年(1412),呼景仰由云南迁来立村。称呼嫁妆。泰昌元年(1620),村庄毁于兵燹,乃西迁二里,重立村庄,改名起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东南5.5公里处。有居民411户,人口1320人。耕地面积3812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果业。经济总收入970万元,人均纯收入5012元。   

东尖庄村

  东尖庄村    村庄由来 明初,大嵩卫袁姓军官在此设屯开荒,以供军需。因东西各有一个尖顶山峰,称尖庄屯。西尖庄屯形成后,改称东尖庄屯,演变为东尖庄。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西南1.5公里处。有居民316户,人口940人。耕地面积3072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果业。经济总收入702万元,人均纯收入5017元。   

孙家后寨村

  孙家后寨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宋、丁、宁、藤四姓由云南迁至四段铺之北0.5公里处建立村寨,称后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已与段泊岚基本毗连。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孙家后寨。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30亩。2006年,全村共有278户,总人口为92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84吨,经济总收入为77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3元。   

姜家庄村

  姜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北2公里才。明天启时(1621-1627),姜姓由姜家坡迁来此地立村,称姜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49亩。2006年,全村共有153户,总人口为47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41吨,经济总收入为55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38元。   

石灰窑村

  石灰窑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3.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蓝姓由云南迁至此地立居,称蓝家庄子。后刘姓迁来,人口繁衍,又因此村有筑窑烧石灰者,改名石灰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87亩。2006年,全村共有122户,总人口为45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76吨,经济总收入为48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4元。   

刘家营里村

  刘家营里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南偏西4.6公里,流浩河南岸,原名鞑子营。据考是明代对元代屯兵营垒的指称。此村古庙中曾有一个铸有“鞑子营”三字的铁磬留传,后简称营里。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0,苑姓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改称刘家营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090亩。2006年,全村共有379户,总人口为135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70吨,经济总收入为9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26元。   

栗林村

  栗林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南偏西4公里处。清乾隆《即墨县志》载,里林屯是大嵩卫所领29屯之一。里林屯即今栗林村。今村中赵氏当系明初来此屯垦的军户之后裔,应系因此地曾有成林的栗树得名。同治《即墨县志》和《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539亩。2006年,全村共有343户,总人口为12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6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12吨,经济总收入为9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78元。   

西桥戈庄村

  西桥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候姓从河南,吕姓、王姓、萧姓从云南,相继迁来此地。因村中沟上有桥一座,成桥哥庄,演变为乔哥庄。后发展为两村,分别称东桥戈庄、西桥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乔哥庄。    政区人口    西乔戈庄在刘家庄东偏北1.5公里,五沽河南岸。有居民142户,人口465人。耕地面积93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业。经济总收入387万元,人均纯收入5037元。   

麦戈庄村

  麦戈庄村    村庄由来 袁家庄土地庙碑载:明永乐二年(1404),麦戈庄袁氏即向外移居,其建村年代当在明前。麦戈庄今日之袁、王、张诸姓中,袁氏可能来此最早,此村明、清属福海乡麦丘社。麦丘之名当系由麦戈庄而来。“麦”字何义,待考。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南偏东3公里处。麦七河南岸。有居民590户,人口1850人。耕地面积6074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果业。经济总收入1309万元,人均纯收入5018元。   

刘家庄五村

  刘家庄五村    村庄由来 刘家庄村的具体形成年代,已不可考。当系以姓名村。今村中刘、贾、庄等姓都是明永乐时(1403—1424)居此。建国后曾分为张家村、周家村、韩家村、姜家村、刘家村等五个行政村。现在分为刘家庄一村、刘家庄二村、刘家庄三村、刘家庄四村、刘家庄五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北28公里,五沽河南岸。刘家庄镇政府驻地,即(墨)刘(家庄)公路终点。村西南有汉墓群。此村滨河依岭,很早就是人烟聚落之区。在明代,是即墨通莱州府的驿铺之一。现有居民340户人口1141人,耕地面积1361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阴历三、八逢集,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总收入843万元,人均纯收入500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7319   

东桥戈庄村

  东桥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候姓从河南,吕姓、王姓、萧姓从云南,相继迁来此地。因村中沟上有桥一座,成桥哥庄,演变为乔哥庄。后发展为两村,分别称东桥戈庄、西桥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乔哥庄。    政区人口    东乔戈庄在刘家庄东偏北2公里,五沽河南岸。有居民312户,人口1038人。耕地面积2509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业。经济总收入779万元,人均纯收入5041元。   

程戈庄村

  程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刘家庄东偏北3公里,五沽河南岸。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程姓迁来此地立村,称程哥庄。明末,刘姓迁来,程姓已绝,村名沿用。按:程哥庄是明、清福海乡程赵社的“程、”字所由来。其建村年代当较上述传说为早。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东偏北3公里,五沽河南岸。有居民1280户,人口920人。耕地面积248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商业、养殖业及林业。经济总收入725万元,人均纯收入5022元。   

赵戈庄村

  赵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元时,赵姓、穆姓迁来此地立村,称赵穆庄。经元末战乱,穆姓绝灭,改称赵戈庄。按:明清福海乡程赵社的“赵”字,即赵戈庄之义。村东有明代僧人的墓葬塔一座。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东偏北4公里,五沽河南岸。有居民540户,人口1615人。耕地面积3521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商业、养殖业。经济总收入1136万元,人均纯收入5017元。   

埠东村

  埠东村    村庄由来 据《乔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乔氏迁至此地立村,因村西是岭、埠,取村名埠东。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其村东有东周墓群,初有村落的年代可能很早。    政区人口    埠东村在刘家庄西北1.5公里处。五沽河南岸。居民636户,人口1968人。耕地面积2996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采石、砖瓦、畜禽养殖。经济总收入1395万元,人均纯收入5013元。   

刘家庄一村

  刘家庄一村    村庄由来 刘家庄村的具体形成年代,已不可考。当系以姓名村。今村中刘、贾、庄等姓都是明永乐时(1403—1424)居此。建国后曾分为张家村、周家村、韩家村、姜家村、刘家村等五个行政村。现在分为刘家庄一村、刘家庄二村、刘家庄三村、刘家庄四村、刘家庄五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北28公里,五沽河南岸。刘家庄镇政府驻地,即(墨)刘(家庄)公路终点。村西南有汉墓群。此村滨河依岭,很早就是人烟聚落之区。在明代,是即墨通莱州府的驿铺之一。现有居民210户,人口710人,耕地面积1196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阴历三、八逢集,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总收入597万元,人均纯收入502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7316   

刘家庄二村

  刘家庄二村    村庄由来 刘家庄村的具体形成年代,已不可考。当系以姓名村。今村中刘、贾、庄等姓都是明永乐时(1403—1424)居此。建国后曾分为张家村、周家村、韩家村、姜家村、刘家村等五个行政村。现在分为刘家庄一村、刘家庄二村、刘家庄三村、刘家庄四村、刘家庄五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北28公里,五沽河南岸。刘家庄镇政府驻地,即(墨)刘(家庄)公路终点。村西南有汉墓群。此村滨河依岭,很早就是人烟聚落之区。在明代,是即墨通莱州府的驿铺之一。现有居民238户,人口760人,耕地面积1122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阴历三、八逢集,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总收入618万元,人均纯收入5021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7317   

大吕戈庄二村

  大吕戈庄二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吉、孟、孙、盛四姓从云南迁居此地。永乐二年(1404),吕姓、杨姓迁来,因吕姓人旺,取村名吕哥庄,小吕哥庄形成后,改称大吕哥庄。此村前部特称前杨家,北部特称后杨家,中部特称小疃。30年代改称大吕戈庄。现分大吕戈庄一村、大吕戈庄二村、大吕戈庄三村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小吕戈庄南2公里,大沽河西岸。居民230户,人口745人,耕地面积105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林业等。大篷种植瓜果蔬菜等初具规模。阴历二、七逢集。总收入为592万元,人均纯收入5036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1939   

刘家庄四村

  刘家庄四村    村庄由来 刘家庄村的具体形成年代,已不可考。当系以姓名村。今村中刘、贾、庄等姓都是明永乐时(1403—1424)居此。建国后曾分为张家村、周家村、韩家村、姜家村、刘家村等五个行政村。现在分为刘家庄一村、刘家庄二村、刘家庄三村、刘家庄四村、刘家庄五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北28公里,五沽河南岸。刘家庄镇政府驻地,即(墨)刘(家庄)公路终点。村西南有汉墓群。此村滨河依岭,很早就是人烟聚落之区。在明代,是即墨通莱州府的驿铺之一。现有居民113户,人口710人,耕地面积616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阴历三、八逢集,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总收入301万元,人均纯收入5013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7175   

大吕戈庄村

  大吕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吉、孟、孙、盛四姓从云南迁居此地。永乐二年(1404),吕姓、杨姓迁来,因吕姓人旺,取村名吕哥庄,小吕哥庄形成后,改称大吕哥庄。此村前部特称前杨家,北部特称后杨家,中部特称小疃。30年代改称大吕戈庄。现分大吕戈庄一村、大吕戈庄二村、大吕戈庄三村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小吕戈庄南2公里,大沽河西岸。居民340户,人口105人,耕地面积1578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林业等。大篷种植瓜果蔬菜等初具规模。阴历二、七逢集。总收入为787万元,人均纯收入505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1972   

高家岭村

  高家岭村    村庄由来 据《高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高进冠、进元兄弟二人迁来此地立村,称高哥庄。按:高哥庄,同治《即墨县志·驿邮》作高家庄,其建村年代应在明前。1980年地名普查,为避免县内大队重名,更名为高家岭。   此村是革命烈士王启湖的故里。    政区人口    高家岭村在刘家庄西北2.5公里处。是明以来即墨县通莱州府驿路上县境内最后的驿铺。现有居民318户,人口1006人。耕地面积1913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采石、畜禽养殖。经济总收入745万元,人均纯收入502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585324   

贾家后疃村

  贾家后疃    村庄由来 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贾姓迁来此地,因立村在高戈庄之后,称贾家后疃。    同期盛姓在贾家后疃东南2.5公里处建村,称盛家后疃。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后疃。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西北3公里,五沽河南岸。居民117户,人口340人。耕地面积580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经济总收入337万元,人均纯收入5011元。    联系电话:86-0532-83585726   

程家庄村

  程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程氏族谱》载:明万历时(1573-1619),程姓迁来此地立村,称程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此村为程哥庄。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西3.5公里处。有居民115户,人口527人。耕地面积886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业。经济总收入437万元,人均纯收入4989元。   

孙家屯村

  孙家屯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财发、财德、财旺兄弟三人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系军户,称孙家屯。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西偏南3.5公里处。有居民275户,人口930人。耕地面积2804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蔬菜种植、养殖业及林果业。经济总收入677万元,人均纯收入5012元。   

张官庄村

  张官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一张姓流浪汉曾栖身于此。人们戏称此人为张官,称其住处为张官庄。后刘姓来此地立村。因村后有一片白色岩石,拟取村名白石庄。但人们仍称之为张官庄。或云:张官庄是张家官庄的简称。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西南2.5公里处。有居民110户,人口367人。耕地面积1618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果业。经济总收入347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西尖庄村

  西尖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五年(1407),霍、孟二姓由云南迁来,在尖庄屯西0.5公里处屯种,称西尖庄屯,演变为西尖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尖庄。    政区人口    在刘家庄西南2公里处。有居民141户,人口408人。耕地面积1456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养殖业及林果业。经济总收入373万元,人均纯收入5049元。   

段泊岚三村

  段泊岚三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市西北18.5公里处,是段泊岚镇驻地。农历五、十逢集。据同治《即墨县志·驿邮》载:此地是即墨县通莱州府的第四个铺,因此称“四铺栏”。两铺之间的驿路称段,为与总铺区别,铺又称段铺。当时系元代建铺之初,环境荒凉,铺卒树栅栏自卫,故又称“段铺栏”。或云:此地面洼负岭,多山岚之气,因称“段铺岚”。后演变为段泊岚。今分为段泊岚一村、段泊岚二村、段泊岚三村、段泊岚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04亩。2006年,全村共有199户,总人口为6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85吨,经济总收入为37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2元。   

刘家庄三村

  刘家庄三村    村庄由来 刘家庄村的具体形成年代,已不可考。当系以姓名村。今村中刘、贾、庄等姓都是明永乐时(1403—1424)居此。建国后曾分为张家村、周家村、韩家村、姜家村、刘家村等五个行政村。现在分为刘家庄一村、刘家庄二村、刘家庄三村、刘家庄四村、刘家庄五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北28公里,五沽河南岸。刘家庄镇政府驻地,即(墨)刘(家庄)公路终点。村西南有汉墓群。此村滨河依岭,很早就是人烟聚落之区。在明代,是即墨通莱州府的驿铺之一。现有居民252户,人口680人,耕地面积1283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为主,兼有工商。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阴历三、八逢集,是即墨市四大集市之一。总收入623万元,人均纯收入5024元。   

岚埠村

  岚埠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东北3公里才。明永乐二年(1404),雒氏从云南迁来,立村岭上,称岚埠。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蓝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51亩。2006年,全村共有171户,总人口为56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30吨,经济总收入为41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1元。   

孟戈庄村

  孟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东南2.5公里,孟沙河西岸。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孟姓来此立村,称孟戈庄。明景泰时(1450-1456),孙姓迁来。后孟姓绝,村名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810亩。2006年,全村共有405户,总人口为132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82吨,经济总收入为95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885760。   

岚上村

  岚上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东南2公里,孟沙河西岸。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孙氏自埠后来此立村,因地处丘陵,称岚(峦)上。明宣德时(1426-1434),张姓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蓝上。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23亩。2006年,全村共有97户,总人口为24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92吨,经济总收入为2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4元。   

毛埠村

  毛埠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东南3公里,孟沙河西岸。据传:此村东南有一丘埠,明永乐时(1403-1424)曾为毛氏墓地,因称为毛埠。明宣德时(1426-1435),李姓定居于此,即以毛埠为村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75亩。2006年,全村共有114户,总人口为39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3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65吨,经济总收入为23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4元。   

三甲村

  三甲村    村庄由来 王、史、于等姓居住于大于庄南者,属大于庄社第三甲,后形成独立村落,即以三甲为村名。或云三甲系三家的演变。同治《即墨县志》标作三贾。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70亩。2006年,全村共有95户,总人口为34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1吨,经济总收入为26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19元。   

史家街村

  史家街村    村庄由来 大于庄在东瓦戈庄东偏南3公里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王、史表兄弟两家从云南迁居大于庄。大于庄在明时已形成灵山乡大于庄社,其建村年代应很久远,当系以姓氏名村,为与小于庄区别,故称大于庄,曾雅化为大裕庄。今分为东大于庄、西大于庄、史前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98亩。2006年,全村共有54户,总人口为17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44吨,经济总收入为1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680元。   

东大于庄村

  东大于庄村    村庄由来 大于庄在东瓦戈庄东偏南3公里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王、史表兄弟两家从云南迁居大于庄。大于庄在明时已形成灵山乡大于庄社,其建村年代应很久远,当系以姓氏名村,为与小于庄区别,故称大于庄,曾雅化为大裕庄。今分为东大于庄、西大于庄、史前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94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2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28吨,经济总收入为5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698元。   

段泊岚一村

  段泊岚一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市西北18.5公里处,是段泊岚镇驻地。农历五、十逢集。据同治《即墨县志·驿邮》载:此地是即墨县通莱州府的第四个铺,因此称“四铺栏”。两铺之间的驿路称段,为与总铺区别,铺又称段铺。当时系元代建铺之初,环境荒凉,铺卒树栅栏自卫,故又称“段铺栏”。或云:此地面洼负岭,多山岚之气,因称“段铺岚”。后演变为段泊岚。今分为段泊岚一村、段泊岚二村、段泊岚三村、段泊岚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65亩。2006年,全村共有260户,总人口为93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08吨,经济总收入为400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96元。   

王新庄村

  王新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东3.5公里处。据传:明宣德时(1426-1435),王姓从原乔家屯乡迁来此地立村,称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王新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78亩。2006年,全村共有75户,总人口为22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51吨,经济总收入为18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27元。   

东瓦戈庄二村

  东瓦戈庄二村    村庄由来 是从东瓦戈庄村分出来的。东瓦戈庄在即墨市北偏西23.4公里,孟沙河西岸,农历四、九逢集。据传:明初,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立村在涝洼地中的沟溪之旁,称洼沟庄,后演变为瓦哥庄。西瓦戈庄形成后,改称东瓦戈庄。今分为东瓦戈庄一村、东瓦戈庄二村、东瓦戈庄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43亩。2006年,全村共有125户,总人口为43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26吨,经济总收入为206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4元。   

毛戈庄村

  毛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东北2公里处,农历一、六逢集。据传:此处在唐代曾有一个“万户屹焉”的毛家镇,后毁于兵燹。明永乐二年(1404),孙姓来,在旧址重新立村,沿袭毛家镇的“毛”字,称毛戈庄。明宣德时(1426-1435)刘姓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44亩。2006年,全村共有264户,总人口为9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40吨,经济总收入为88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   

郭家疃村

  郭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东偏北2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郭姓迁来此地建村,称郭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5亩。2006年,全村共有199户,总人口为70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08吨,经济总收入为63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82元。   

岭后村

  岭后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北偏东2.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刘姓立村于庙埠岭之北,称埠后。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岭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823亩。2006年,全村共有294户,总人口为101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5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44吨,经济总收入为9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9元。   

岚西头村

  岚西头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北3公里,五沽河南岸。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宋氏从云南“槐荫县”来此居住,立村于庙埠岭西,称岚西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此村为蓝西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300亩。2006年,全村共有395户,总人口为136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0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09吨,经济总收入为10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75元。   

东章嘉埠村

  东章嘉埠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西北3.5公里,五沽河南岸。阴历五、十逢集。明永乐二年(1404),张姓来此立村,因地势较四周高,称张家埠。至明嘉靖时(1522-1566),本村乡宦周如砥之母青年殉夫,朝廷颁章嘉奖。此后周氏文人在书面上改称此村为章家埠。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张家埠,《即墨县乡土志》标作章家埠。今此村分为东章家埠、西章家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40亩。2006年,全村共有258户,总人口为8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41吨,经济总收入为71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7元。   

西章嘉埠村

  西章嘉埠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西北3.5公里,五沽河南岸。阴历五、十逢集。明永乐二年(1404),张姓来此立村,因地势较四周高,称张家埠。至明嘉靖时(1522-1566),本村乡宦周如砥之母青年殉夫,朝廷颁章嘉奖。此后周氏文人在书面上改称此村为章家埠。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张家埠,《即墨县乡土志》标作章家埠。今此村分为东章家埠、西章家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120亩。2006年,全村共有462户,总人口为156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9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92吨,经济总收入为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0元。   

西大于庄村

  西大于庄村    村庄由来 大于庄在东瓦戈庄东偏南3公里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王、史表兄弟两家从云南迁居大于庄。大于庄在明时已形成灵山乡大于庄社,其建村年代应很久远,当系以姓氏名村,为与小于庄区别,故称大于庄,曾雅化为大裕庄。今分为东大于庄、西大于庄、史前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00亩。2006年,全村共有90户,总人口为2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34吨,经济总收入为22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9元。   

后埠村

  后埠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雒、杨两家由云南“照阳山前”迁栗林屯后0.5公里处一丘埠前立村,名村为后埠。同治《即墨县志》和《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62亩。2006年,全村共有212户,总人口为7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66吨,经济总收入为55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4元。   

段泊岚四村

  段泊岚四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市西北18.5公里处,是段泊岚镇驻地。农历五、十逢集。据同治《即墨县志·驿邮》载:此地是即墨县通莱州府的第四个铺,因此称“四铺栏”。两铺之间的驿路称段,为与总铺区别,铺又称段铺。当时系元代建铺之初,环境荒凉,铺卒树栅栏自卫,故又称“段铺栏”。或云:此地面洼负岭,多山岚之气,因称“段铺岚”。后演变为段泊岚。今分为段泊岚一村、段泊岚二村、段泊岚三村、段泊岚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40亩。2006年,全村共有163户,总人口为57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96吨,经济总收入为61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83元。   

毛家岭一村

  毛家岭一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北2.5公里处,农历二、七逢集。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毛氏由云南“狮子口”迁来,立村于丘陵地上,称毛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毛家岭一村、毛家岭二村、毛家岭三村、毛家岭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79亩。2006年,全村共有150户,总人口为54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9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54吨,经济总收入为82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36元。   

毛家岭二村

  毛家岭二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北2.5公里处,农历二、七逢集。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毛氏由云南“狮子口”迁来,立村于丘陵地上,称毛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毛家岭一村、毛家岭二村、毛家岭三村、毛家岭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30亩。2006年,全村共有167户,总人口为60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76吨,经济总收入为60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73元。   

毛家岭三村

  毛家岭三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北2.5公里处,农历二、七逢集。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毛氏由云南“狮子口”迁来,立村于丘陵地上,称毛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毛家岭一村、毛家岭二村、毛家岭三村、毛家岭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96亩。2006年,全村共有132户,总人口为4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92吨,经济总收入为6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2元。   

毛家岭四村

  毛家岭四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北2.5公里处,农历二、七逢集。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毛氏由云南“狮子口”迁来,立村于丘陵地上,称毛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毛家岭一村、毛家岭二村、毛家岭三村、毛家岭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99亩。2006年,全村共有136户,总人口为50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8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33吨,经济总收入为66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39元。   

程戈庄一村

  程戈庄一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南5公里处。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元年(1403),徐氏由崂山乌衣巷(时称老鸹巷)迁程戈庄定居。据传:此村系明前巢、纪二姓所建,因此村东南至长直十里,十里为一程,故称程戈庄。迄今,此计程土埠尚存。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程戈庄一村、程戈庄二村、程戈庄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86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75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28吨,经济总收入为72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26元。   

瓦前庄村

  瓦前庄村    村庄由来 明初,大嵩卫在瓦戈庄西南2里处设屯开荒,以供均需,称瓦前屯。至明正德时(1506-1521),姜姓自姜家泊迁来。同治《即墨县志》载:瓦前屯于雍正十二年(1734),并入灵山乡旺疃社,后演变为瓦前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62亩。2006年,全村共有133户,总人口为49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14吨,经济总收入为61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8元。   

程戈庄三村

  程戈庄三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南5公里处。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元年(1403),徐氏由崂山乌衣巷(时称老鸹巷)迁程戈庄定居。据传:此村系明前巢、纪二姓所建,因此村东南至长直十里,十里为一程,故称程戈庄。迄今,此计程土埠尚存。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程戈庄一村、程戈庄二村、程戈庄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59亩。2006年,全村共有246户,总人口为8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29吨,经济总收入为87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7元。   

东瓦戈庄三村

  东瓦戈庄三村    村庄由来 是从东瓦戈庄村分出来的。东瓦戈庄在即墨市北偏西23.4公里,孟沙河西岸,农历四、九逢集。据传:明初,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立村在涝洼地中的沟溪之旁,称洼沟庄,后演变为瓦哥庄。西瓦戈庄形成后,改称东瓦戈庄。今分为东瓦戈庄一村、东瓦戈庄二村、东瓦戈庄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62亩。2006年,全村共有133户,总人口为49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14吨,经济总收入为61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8元。   

官路埠村

  官路埠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东南2.5公里处。据清乾隆《即墨县志》载,官路埠是大嵩卫所领的29屯之一。传说:明永乐时(1403-1424),从云南迁来的林、李、于三姓,都应是此屯早期的军户。因地处莱州通即墨驿路旁的丘陵地西坡,故称官路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905亩。2006年,全村共有255户,总人口为8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3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97,经济总收入为122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27元。   

槐树沟村

  槐树沟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东南1.5公里处。明崇祯十三年(1640),江、王表兄弟两家由即墨城迁此地立村。因村中有一沟,旁多槐树,命村名为槐树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21亩。2006年,全村共有313户,总人口为101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09吨,经济总收入为91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3元。   

宅科村

  宅科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东北2.5公里处。据清乾隆《即墨县志》记载:宅科屯是大嵩卫所领29屯之一。据传,当时自槐树沟以北有七个宅科(当系此屯的七个屯垦点),汪、于二姓最先来此。后七宅科于今址合并为一。宅科是古代对低洼、狭长地带的通称,明初的七个宅科适处于这样的地带,故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936亩。2006年,全村共有314户,总人口为9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3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51吨,经济总收入为139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17元。   

李戈庄村

  李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东北3.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十年(1412),胡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称胡家庄。后李姓三兄弟来此,人口繁衍,家业兴盛而胡姓渐衰,遂改称李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661亩。2006年,全村共有305户,总人口为100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3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22吨,经济总收入为100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4元。   

西瓦戈庄村

  西瓦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宋姓迁至瓦戈庄西偏北0.5公里处立村,称西瓦戈庄。明中叶后,孙姓迁来繁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850亩。2006年,全村共有553户,总人口为187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809吨,经济总收入为10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41元。   

东瓦戈庄一村

  东瓦戈庄一村    村庄由来 是从东瓦戈庄村分出来的。东瓦戈庄在即墨市北偏西23.4公里,孟沙河西岸,农历四、九逢集。据传:明初,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立村在涝洼地中的沟溪之旁,称洼沟庄,后演变为瓦哥庄。西瓦戈庄形成后,改称东瓦戈庄。今分为东瓦戈庄一村、东瓦戈庄二村、东瓦戈庄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59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5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12吨,经济总收入为4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89元。   

姜家坡村

  姜家坡村    村庄由来 在东瓦戈庄西北4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姜姓来此地定居,因地处涝洼,多水泊,名村为姜家泊。同治《即墨县志》载:明初,大嵩卫下有泊子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并入福海乡程赵社。泊子屯即今姜家坡。1955年修蓝烟铁路在此村西南4公里建成车站,称姜家坡站,此村名随之改称姜家坡。村西南有龙山文化遗址。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817亩。2006年,全村共有332户,总人口为112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7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90吨,经济总收入为94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0元。   

程戈庄二村

  程戈庄二村    村庄由来 在段泊岚西南5公里处。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元年(1403),徐氏由崂山乌衣巷(时称老鸹巷)迁程戈庄定居。据传:此村系明前巢、纪二姓所建,因此村东南至长直十里,十里为一程,故称程戈庄。迄今,此计程土埠尚存。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程戈庄一村、程戈庄二村、程戈庄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36亩。2006年,全村共有242户,总人口为8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96吨,经济总收入为103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56元。   


段泊岚三村特产大全




段泊岚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