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寨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驻地西0.5公里处,南靠后古城,北依沽河大堤,西邻家西。据传:西汉时,仪宾城(今古城)驸马在此地屯驻骑兵,称军马寨。东汉建武时(公元25-55年),程姓来此立村,名村马军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35亩。2006年,全村共有256户,总人口为87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74人。现全村有刘、程等主要姓氏,水、沙资源极为丰富。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5吨,经济总收入为8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95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2117 | 266000 | 0532 | 查看 马军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女儿村 |
女儿村 村庄由来 该村在移风店西南10.5公里,大沽河和流浩河汇流处的北岸,地势低洼,古来多水灾。据传:唐朝时(公元618—907年)有一-来到此村,见到男子们都去河上防汛,村中只有妇孺。此-便称此村为女儿村,一直沿用至今。明永乐时(1403--1424),李姓迁来居住。此村原属平度,解放后,划归即墨。同治《即墨县志》在平度界内标有女儿村。 政区人口 现全村有李等姓氏,1293人,耕地1530亩,水沙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 解放后,该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49年全村经济收入5.6万元,1978年25.7万元,2003年845万元,人均收入4488元。 1949年,该村经济还很落后,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薯类等作物,亩产120公斤,全村经济收入5.6万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粮食亩产增加到200公斤。1970-1982年,女儿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0年修干渠2条,从大沽河和流浩河提水灌溉农田,为种植水稻创造了条件。1982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亩,亩产450公斤,全村农业收入28.7万元,是1949年的5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女儿村充分利用水利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1988年建立了以大姜、大蒜为特色的生产基地,大姜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大蒜400余亩。自1990年以来,村民不断引进蔬菜优良品种,采用科学种植方法,使该村成为蔬菜种植专业区。女儿村村民依托蔬菜专业区发家致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97年开始,该村出现了运输业,有各种运输车辆30多部,从业人员70余名,凭借该村盛产大姜大蒜的优势从事营销活动。还有15户、40余人从事饮食服务业、商品批发业,户均收入26000元,第三产业成为女儿村的一个经济亮点。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新中国建立前,女儿村文化教育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人数的80%。1942年,中国0地下组织安排人员来该村成立学校,大多数适龄儿童有了上学的机会。1952年,该村成立了夜校和扫肓班,青壮年文盲逐渐减少。1982年村出资3万元,在村南建新学校,建教室24间,占地6亩,可容纳学生近300人。另外附设幼儿园1处,可容纳幼儿60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至2003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86人,参加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有26人。 该村于1967年成立戏班,经常组织演出,丰富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建国前,全村没有诊所,医疗条件相当落后。自1967年起,村先后派出人员学习医疗知识。于1970年,成立卫生室,有医务人员2名。2000年,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1949年人均粮食12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1958年,人均口粮200公斤。1960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民生活极其困苦。1978年,人均口粮240公斤,人均收入200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至2003年,人均收入4488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前,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披,1976年村民住房多为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1991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村还规划了楼户区,很多村民住上了二层楼,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2003年,全村拥用机动车辆268辆,摩托车300辆,电冰箱250台,彩电340台,洗衣机146台,电话28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80%。 村庄建设,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没有合理规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村两委的领导下,集体经济迅速壮大。1992年女儿村投资50万建成村委办公楼。为了改善村庄交通环境,1993年投资在村后修路3000米。1996年女儿村进行街道规划,投资14万元修整街道、筑排水沟,解决了多年来排水难的问题。2002年为改善水质、方便村民用水,村集体出资27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同年出资8万元硬化南北主街道3200平方米。2004年,村集体出资21万元新建幼儿园1处,有教室13间,占地2亩。同年出资8万元硬化村后路面。现在,该村街道整洁,住房整齐,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张李庄村 |
张李庄村 村庄由来 张李庄村在洪武年间由任、孙二姓迁入立村。村名孙家埠,在清初因七级之南,由于村庄小,后又称为小庄村,属胶州管辖,1949年归即墨县管辖。1982年改村名为张李庄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镇驻地之南1公里,有三条主要交通干线,可见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村庄总面积1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80亩,总户数276户,人口810人。 经济状况 村庄地下资源丰富,盛产火城岩石、青石头,可用建筑。家庭手工业主要刺绣,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建筑业。大棚种植、养殖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现引进私营企业6家。村前新建养殖小区一个。全村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5400元。 社会产业 近年来村庄投资3万元,修街道3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水资源丰富,有深井多眼。户户吃上自来水,村内设立垃圾池9个,有专门保洁人员和车辆清理。80%的村民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已普及有线电视入户90%,参加大病统筹人员100%,村庄连续7年被评为镇市。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 |
北张院村 |
北张院村 村庄由来 明朝成化年间1462年至1465年由高、姜、吕、迟、于五姓氏从云南吉时街迁居落于南张院村北-公路立为北张院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政府西六公里,青沙路西1.5公里,座落近靠大沽河东岸,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68亩,有居民300户974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我村经济发展重点,全村现有运输业46户,制鞋业8户,包装制品2户,养殖4户,无公害蔬菜达440亩,内资企业2户,个体私营企业4户,村经济总收入4480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优势产业 青沙路西工业园区,大沽河沙场,柳条编制年收入15万。 社会事业 1981年以来村共投资157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道路三条主要街道正实行绿化,81年普及电视村,02年普及有线电视达90%,06年全村吃上自来水,06年已建成医疗服务室一处,已设立垃圾池三处,有专人负责管理,村民已达到92%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通讯工具达90%以上,电话、手机、交通工具、摩托车、面包车、轿车等达80%户。参加医疗保险974人达100%投保额9740元,60岁以上80人,有50人参入养老保险。1981年青岛市评为先进党支部,1998年文明村庄,2004年即墨市先进党支部,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镇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青岛市评为小康村庄。1995年为村减免农业税三提五统劳动积累至2003年共计50万元。1983年建敬老院一处用于供养老人。 |
大欧戈庄村 |
大欧戈庄村 村庄由来 宋朝年间,欧艳芳带人由云南迁往山东,在此定居建村取名大欧哥庄村,简称为大欧村。 政区人口 位于青沙公路东侧,四周环水驻地5公里,南与蓝村镇相接,全村总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61亩,有居民466户,人口1475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历代租赁3艺为主,全村形成了制作鸟笼、绣花圈、凉衣架、皮鞋、刺绣、养殖等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共10余家,占居民户数的80%。全村每年的总收入750万元,人均收入5085元。 优势产业 全国独一无二的传统3艺,制做各种高中档鸟笼,有雕刻、喷花等精致鸟笼和竹制品销售全国各地,分布国内各大小城市,并出口美国、意大利等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参入竹制品加工的人员1000多人,年收入总额达5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十几年来村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6条,护村路绕村一周生产路8条,村接路4条,村内外街路都达到绿化、美化、硬化,本村水利资源特别丰富,所有农田能流能排,深水井大口井4眼,居民户户吃水自来水,学校一所,幼儿园一所,街口设立垃圾池,有专业养路工保洁工90%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达50%,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轿车、面包车、摩托车已经代替了人行和自行车,本村历年来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基本上做到养老保险,大病统筹率达100%。 |
小欧戈庄村 |
小欧戈庄村 村庄由来 清周治四年(1865年)秋大水沽河堤坝,大欧戈庄到积水,吴姓数户迁到村东北1公里处安居,称小欧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全村户数119户,总人口383人耕地总面积515户。 经济状况 本村对外加工鞋业40余户,养殖小区二个,养优良猪1000头,冷暖大棚5个,私营运输户三家,批发零销五金户2家,本村总收入197万元,人均5150元。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共投入15万多元,用于修街二条,进村路二条,并实现了绿化、美化,街道实行了亮化。本村水资源丰富,有大口井5口,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村民浇地方便。并向青岛供水井3口,建垃圾池4个,并有专门保洁人员。本村90%以上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90%。2005年被评为先进村庄及先进治安村庄,全村383人参加医疗保险。 |
谢家屯村 |
谢家屯村 村庄由来 谢家屯村原名“御甲屯”是“御甲归田,化剑为梨”祈福和平的意思,后改谐音:谢家屯。清乾隆初年立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最南端,蓝烟铁路线以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与南泉镇接壤。总面积850亩,其中耕地面积710亩,居民120户,总人数380人。 经济状况 长久以来,村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个体商业为副,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依托近临乡镇蓝村镇的个体鞋业为主要外出务工目标,每年带回劳务收入40-50万元。个体家庭鞋帮缝制达20多户,加工费收入近30万元。引进苗木试验培植内资,占地130亩。村民养殖鸡场一户,存栏蛋鸡44只。2005年全村总收入390万,人均纯收入4210元。 优势产业 集体现在拥有可用工业加工业生产房屋25间,占地6亩。是下一步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之一。全村700多亩土壤肥沃、土质优良,灌排水系统完善,是发展农业项目的理想选择,纵横南北的移赵公路也为交通运输带来极大便利。本村的地理位置,环境及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犹如处地般地得手独厚,是培植无限商机丰富资源。 社会事业 整个村庄的街道5条,全部进行美化、绿化。深水机井4口早于80年代使户户吃上自来水,新建了垃圾池,村庄道路有专业人员管理。全村90%家庭拥有彩电。60%的家庭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户均一辆。95%的家庭通了电话和拥有手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0%以上。全村100%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部分农户还同时拥有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 |
泉庄村 |
泉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150年始建有魏、赵、徐、郭四姓迁入继有张、辛、胡、刘梁、王、钟、贾姓迁入,以泉水多而取名泉庄截止1936年全村共有124户。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南部与蓝村南泉相邻,距镇驻地4公里,蓝烟线西侧,实际人口1130人,310户。 经济状况 村庄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马铃薯,个体和营业户23户,主要以皮鞋加工、电脑刺绣、商品零销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0万元,人均4400元。 优势产业 村庄主要以无公害马铃薯为主,年产马铃薯1800余吨,销往全国十个省市,皮鞋加工远近闻名,皮鞋100余万双,销往全国各地。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村庄共投入160余万元进行村庄建设,共修街道5条,实现了亮化美化,绿化水资源非常丰富,有大口井14处,深水30多处,居民户吃上了自来水,新建集贸市场、幼儿园各一处,有90%的户有彩电冰箱,农业机械达97%,有线电视入户率67%,农村大病医疗医保率100%,其中有1/3的群众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近几年来村庄多次被市、镇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称号。 |
张王庄村 |
张王庄村 村庄由来 位于东七级偏西3公里处,清顺治时(1644年-1661年),王姓来此立村,称王家庄。后王姓最多,村名仍沿用。此村曾属胶县。1949年正式划归即墨县。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张王庄。 政区人口 总面积1281亩,其中耕地面积1088亩,有居民241户,人口704人。 经济情况 经济发展重点是刺绣加工、制造,皮鞋加工制造,针织加工制造,个体私营企业4家,养殖业17户,建筑业2家,村庄共解决劳动力300人,2004年村庄总收入890万元,人均收入0.56万元。 优势产业 位于村西南角有蓄水库12000立方米喷泉水库一处,1000立方米,水长塘一条,四周1500亩土地可浇灌,2006年镇列为无公害发展基地。村后有60亩茶园,每年增加收入200万元,大型拖拉机4台,收割机4台,抽水机150台。 社会事业 自1989年以来共投入7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其中100%用上自来水,正修街道7条,主要街道式行绿化、美化、亮化,钻120米机井4口,大口井4口,水库一个,长塘一条。与八里庄村合作建立小学、幼儿园,100%村民用上彩电,50%村民有电冰箱,家用电器,摩托车、电话、手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100%参加医保,2005年被即墨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
八里庄村 |
八里庄村 村庄由来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李、袁、陈姓等迁此地,因距南泉镇挪城村(原系古城后迁移)八华里,称八里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驻地南三公里总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有居民260户,人口806人。 经济状况 村庄有个体运输23家、规划建设养殖小区二处,共10家年出栏肉食鸡30万只,2005年村宗收入780万元,人均收入3100元。 优势产业 自1993年以来,我村共投入40多万元用于村内街道建设,修街19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 社会事业 水资源非常丰富先后投入20万元建成深水井9口,基本解决了村民吃水合农田该盖建学校1所,幼儿园1所,街道上建了垃圾池,村80%的居民彩电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通信工具已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130户,认真做好医疗工作,有806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
中间埠村 |
中间埠村 村庄由来 明天启年间梁姓由云南迁来建村,因座落青中埠和桑家埠中间,故取名中间埠村。 政区人口 村庄座落居镇政府南1.5公里。总占地面积820亩。耕地面积690亩,村民130户,人口410人。 经济状况 村委发展的重点市招商引资和农业生产。全村有绣花妇女36人,鞋帮加工户25户。建筑施工队一共30人,建冬暖式蔬菜大棚10个。 优势产业 正大养殖场1处。位于村南的“陈仙姑”双塔式山东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文化圣地,占地面积40余亩,累计已投资380余万元,加大对双塔环境的开发建设和绿化美化,园内松、竹成林,环境宜人。 社会事业 近年来村内的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主要街道建了花坛,浆切排水沟。村有深水机井6眼,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近50户,参加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的村民100%。 |
南张院村 |
南张院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十年(1404)年王姓迁于张家寺院南1公里处立村,后有乔姓等相及迁来落户,称南张院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东七级西南7公里,清沙308公路西侧1公里处,距蓝村火车站以北7公里,在远近闻名的大沽河东岸,西临胶州室矫戈庄地界,全村总面积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219亩,河坝里滩地级水面500余亩,全村总户数580户,人口1930人,总共16个姓氏。 经济状况 全村已形成了运输、木制品加工、皮鞋制造、面粉、塑料包装、鞋业附加工纸合等及其他行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业户150多家,其中龙丰面粉厂、塑料包装、制鞋厂等个体户15家已发展村东村西两个养殖小区,养殖户15家,其中兔养殖、生猪、肉蛋鸡存栏万余头只,全村2005年总收入4305万元,人均收入5959元,集体存款300万元。 优势产业 位于大沽河畔土地肥沃,有砂资源水浇条件优越,村集体投资近百万元,全部铺设地下电缆,电表电价统一微机化管理,现有大小机井80多眼,冬暖棚,大弓棚现有20多个,速生林200余亩,每年大田蔬菜近千亩,主要特产大姜、大葱、大头菜、白菜、黄瓜、豆角、土豆等。 社会事业 全村主要街道纵横6条,有专人管理卫生,保持清洁,全部安装路灯,集体于2003年投资20多万元,户户吃上自来水,每逢农历四、九逢大集,村中央设有山东省即墨市农村合作银行蓝村储蓄张院分所办公大楼,村办幼儿园、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全村90%以上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80%以上通有线电视,家用小汽车轿车50多户,摩托车以成为现代化代步工具,社会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基本上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教。 |
大蓝家庄村 |
大蓝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西北4.5公里处。据此村《杨氏族谱》载:明万历时(1573-1619),有宫、孙、马、张等姓来此地定居,佃种蓝家的庄田,称蓝家庄。1958年因当时段泊岚公社有两个蓝家庄,此村改称大蓝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蓝家屯。 政区人口 2006年该村有360户,11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608人。有耕地面积3019亩。 经济发展 全村经济总收入基本情况:1949年 3万元,1978年24.8万元,2003年785万元,人均收入4026元。经济总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49年,村民主要种植小麦、地瓜、高梁、谷子等作物,亩产30公斤,全村年经济收入3万元。土地改革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66-1984年,该村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入大沽河水浇地,增加了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全村机械总动力达428马力。198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万元,人均收入502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种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兰家庄村充分利用土地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发展经济作物,实行科学种田。自1985年起,每年种植西瓜600余亩,种植花生1000余亩。1999年建设蔬菜大棚13个。2001年村规划3个养殖区,发展养猪专业户14户,年出栏生猪2800头;饲养蛋鸡专业户3户,存养量10000只;建成肉鸡养殖场2个,存养量2万只,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陆续购进各种运输车200余辆,从事运输业的有70余人。从事饮食、商品批发的达21户,从业人员50余人。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有120余人,户均增收1000余元。另外还发展私营企业1户。二、三产业已成为该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新中国建立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人数的80%。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成立了夜校和扫肓班,村民得到了学习的机会,不少人从此脱盲。1972年,村投资2万余元建立大蓝家庄村小学,有教室18间,招收学生200余人。1981年,又投资2万余元扩建教室12间,占地总面积6亩,可容纳学生300余人。同时附设幼儿园1处,可容纳幼儿40余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到2003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78人。 1949年前,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极为贫乏。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要求越来越迫切。1963年,该村根据群众的要求成立戏班,小戏班通过各种形式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建国前,该村没有诊所,医疗条件非常落后。1966年该村先后派出多人学习医疗知识,1969年成立卫生室,有医务人员3名。2000年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村民有病就医难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 人民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粮食215斤,人均收入30元。1958年人均粮食267公斤。1960--1962年,遭受自然灾害,村民生活极其贫苦。1984年人均口粮250公斤,人均收入502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人均收入达到4026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前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披,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到1979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6平方米。2003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326辆、彩电310台、洗衣机85台、冰箱60台、电话300余部,电话普及率达90%。 村庄建设,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齐,没有合理规划。解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1987——1989年,村投资6万余元,建村委办公室,5条街都砌排水沟,并进行了绿化。自1979年开始,全村实行统一规划,村民新建住房450栋。从1994年起,对进村路和大小街道进行整平垫沙,并按排专人管理,改善了村内外的环境。 |
毛子埠村 |
毛子埠村 村庄由来 传说帽子埠村开始汪姓来安居在现在毛子埠村西北200米处,当时此地比较高,像帽子形,因此就叫帽子埠,以后汪姓绝户,又来一崔姓安居在现毛子埠木材市场东侧,不知住多少年又迁走,以后赵姓迁来居住在毛子埠中心街南侧,李姓迁来居住在中心街北测传说在当时载有三棵树长德银像帽子,字就改毛子埠村。 政区人口 毛子埠村位于七级镇政府西南距政府驻地6公里,村东距青平路20米,南距济青高速路3公里,总耕地面积1210木,有村民315户,人口1028人。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油料,蔬菜作物为主,工业园区一处占地100亩,规模养猪户3户,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1524万元人均纯收入5960元。 社会事业 我村水利资源丰富,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建有幼儿园一所,街道上设有垃圾池2个,有专门保洁员1名,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基本普及,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30人,参保率达63%,2004年被评为文明单位。 |
三湾庄村 |
三湾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2.5公里,大沽河南岸。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栾姓相继来此,因村西有池塘名三湾,取村名为三湾庄。 政区人口 该村地处即墨城西北35公里,北依大沽河与平度接壤,东靠前古城、家西,南接南埠村,西与黄戈庄接界。 全村辖区面积356.8公顷,其中住宅面积29.6公顷,工业用地10公顷,高效农业区占地35公顷,林地66.4公顷,河滩100公顷,农业面积115.8公顷。 2003年共有常住居民452户,人口1526人。现有栾、王、迟、叶、张、孙、胡、袁、宫、刘共11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经济收入6万余元,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2万元,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10万元。 1949年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等,作物单产100公斤左右,全村总收入8万元。1978年粮食作物亩产达到400公斤,全村经济收入184万元,村集体资产达58万元。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相继建成葡萄园、山楂园、苹果园,还建了养鸡场,集体经济和个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00年全村投资120余万元建立冬暖棚50个、大拱棚123个,全村有养猪、养鸡专业户12个,个体运输专业户4户,到2003年全村经济收入达1710万元。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建国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上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70%。该村52年成立学校,1971年扩建小学教室12间,1979年又扩建小学教室36间,校园占地0.5公顷,可容学生400人。同时建幼儿园一处,可容100名儿童入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医疗卫生,建国前该村没有诊所,看病要到邻村,医疗条件很差,多种传染病常常暴发流传,生病死亡率很高。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该村1969年建立了卫生室,购置了医疗器械,村民看病吃药全免费,健康有了保障。2003年,村集体出资为全村村民办理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减轻了农民负担,村民治病有了经济保障。 生活水平,1949年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左右,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10公斤,人均收入210元,2003年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 1949年前村民住的是土墙草披屋。1977年村统一规划住宅区,统一提供砖、瓦、木料(作价记入往来帐),免费运石头、水泥。到1983年,全村97%的居民住进了新房,人均占有面积16平方米。到2003年,全村拥有营运机动车辆328辆,摩托车192辆,彩电384台,冰箱、冰柜208台,电话324部,手机240部。 1979年村集体投资20万元建敬老院,全村14位五保老人全部入住。 村庄建设,1977至1984年,全村487户村民搬进了新居。 1982年村集体投资建起村委大楼,1990年投资9万元砌村内排水沟3条,2001年硬化街道240米。 |
黄戈庄村 |
黄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4.5公里,大沽河东岸。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此地原系城里黄家庄院,吴姓、毛姓因佃种土地而定居于此,故称黄家庄,后演变为黄戈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黄哥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西北角,西与平度市隔大沽河相望,现隶属即墨市移风店镇。辖区总面积308公顷,其中村民住宅用地22公顷,耕地176公顷,果园20公顷,林地90公顷,水沙资源丰富。 2003年全村居民共有580户,总人口172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36‰。现有吴、毛、姜、张、刘、孙、王等9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该村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196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万元,1988年192万元,2002年1358万元,人均纯收入4138元。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农作物,1968年粮食亩产150公斤,经济收入13万元。1974年至1982年,该村打机井25眼,扩大了水浇地面积,粮食亩产增加到250公斤。到2003年,共打机井76眼(大口井36眼、小口井40眼),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30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00马力,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公斤。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充满了活力。全村有冬暖大棚32个,大拱棚45个,较有规模的养殖户12户,养殖业呈现出生机。全村农业年收入达到610万元,牧业收入达到596万元。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建国前,由于生活困难,适龄儿童难以入学,村民文化落后。建国后,村成立夜校、扫盲班,青壮年农民有了学习的机会,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76年,村集体投资3万元建成黄戈庄村小学,有教室18间,可容纳学生150人。1981年投资2万元,扩建教室14间,办学条件有所改善。1990年又投资2万元为学校建实验室、图书室和其他专用教室,学校占地8亩,可容纳学生280人。2000年投资4.6万元新建幼儿园,可容纳幼儿60人。至2003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76人。 医疗卫生,建国前,该村没有诊所,村民有病没处治。1958年该村建立卫生室,2000年又投资2万元扩建卫生室5间。到2003年,全村有卫生室2处,医务人员2名,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都有显著提高,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砖瓦房和钢筋混凝土房代替了土墙草屋,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电视机、电话、已经普及。1984年五保户全部住进村敬老院,由村集体统一供养。自1989年以来,村里坚持“五好家庭”评比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村集体每年对评选出来的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进行物质奖励。 村庄建设,1978年,该村对村内街道进行统一规划,投资1万元通开村中心大街一条,1989年又投资1.5万元通开大街三条,砌排水沟400米,并进行了绿化,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变。 |
移风店村 |
移风店村 村庄由来 移风店镇驻地。位于即墨市西北35公里处,北靠大沽河,南邻毛公泊,西近马军寨。阴历五、十逢集。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清是西移风乡及移风社所在地。村中谭姓市明永乐移来.清同治《即墨县志西移风图》所标移风店、东林疃、西林疃三个村都指此村。民国时还分为前、后林家疃、杨家疃、张家疃四个村。今划分为移风店、林家疃、前店、后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7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7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0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84吨,经济总收入为13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60元。 |
后店村 |
后店村 村庄由来 移风店镇驻地。位于即墨市西北35公里处,北靠大沽河,南邻毛公泊,西近马军寨。阴历五、十逢集。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清是西移风乡及移风社所在地。村中谭姓市明永乐移来.清同治《即墨县志西移风图》所标移风店、东林疃、西林疃三个村都指此村。民国时还分为前、后林家疃、杨家疃、张家疃四个村。今划分为移风店、林家疃、前店、后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33户,总人口为73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66吨,经济总收入为102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50元。 |
林家疃村 |
林家疃村 村庄由来 移风店镇驻地。位于即墨市西北35公里处,北靠大沽河,南邻毛公泊,西近马军寨。阴历五、十逢集。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清是西移风乡及移风社所在地。村中谭姓市明永乐移来.清同治《即墨县志西移风图》所标移风店、东林疃、西林疃三个村都指此村。民国时还分为前、后林家疃、杨家疃、张家疃四个村。今划分为移风店、林家疃、前店、后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92户,总人口为61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82吨,经济总收入为87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54元。 |
马军寨村 |
马军寨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驻地西0.5公里处,南靠后古城,北依沽河大堤,西邻家西。据传:西汉时,仪宾城(今古城)驸马在此地屯驻骑兵,称军马寨。东汉建武时(公元25-55年),程姓来此立村,名村马军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35亩。2006年,全村共有256户,总人口为87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74人。现全村有刘、程等主要姓氏,水、沙资源极为丰富。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5吨,经济总收入为8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95元。 |
家西村 |
家西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驻地1公里处,东靠马军寨,西临三湾庄,南近前古城,北依沽河堤。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王姓由山西迁来本镇立村日小寨。后因风沙水灾所迫,于明万历时(1573-1619年)又迁于小寨村西0.5公里处再立村,取名家西。该村1941年建有党支部党员5名,1942年解放。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40亩。2006年,全村共有243户,总人口为72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6人。现全村有王、周姓,水沙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9吨,经济总收入为11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21元。 |
前古城村 |
前古城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驻地南0.5公里处,郭城路两侧。古城系春秋时棠邑古址,迄今尚有古城遗址。同治《即墨县志古迹》称其“基址房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据传西汉时曾有一附马居此,称为仪滨城或附马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间),胡姓来此安家,称古城村。明洪武时(1368-1398),李姓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按方位分为前古城、后古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00亩。2006年,全村共有255户,总人口为71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0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73吨,经济总收入为101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02元。 |
后古城村 |
后古城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驻地南0.5公里处,郭城路两侧。古城系春秋时棠邑古址,迄今尚有古城遗址。同治《即墨县志古迹》称其“基址房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据传西汉时曾有一附马居此,称为仪滨城或附马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间),胡姓来此安家,称古城村。明洪武时(1368-1398),李姓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按方位分为前古城、后古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48亩。2006年,全村共有399户,总人口为13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7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38吨,经济总收入为14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8元。 |
南埠村 |
南埠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驻地西南2.5公里处,大沽河南岸,北与青岛市大沽河水源管理处毗邻。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栾姓相继来此,因村西有池塘名三湾,取村名三湾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村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40亩。2006年,全村共有199户,总人口为59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2人。现全村有栾、王、任、迟、叶等姓氏,水沙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1吨,经济总收入为67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92元。 |
堤前村 |
堤前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王姓于大沽河堤坝之南立村,故取村名堤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风光秀丽、绿树成阴的大沽河边,环境无污染,地下水相当丰富。南有郭城路,西靠马军寨,北与平度相接,东临刘家庄镇,是青岛市的供水基地。 村域总面积1400亩,其中工业用地50亩,居民住宅用地200亩,农业用地1150亩。该村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大搞高效农业和蔬菜生产,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同时,地毯加工和草制品生产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2001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10户,总人口7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现有王、刘二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达到26万元,2001年突破76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 第一产业,1949年,村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薯类等,粮食亩产100公斤,全村经济收入2万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粮食亩产增加到200公斤。1970-1981年,全村共打机井15眼,小井160眼,修筑灌溉渠道3条,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0马力,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农业年收入13万元,集体资产也从1956年的3万元增加到30万元。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村集体投资建设了200亩葡萄基地,年收入可达20万元。1993年投资近40万元建起能容纳200吨蔬菜的保鲜库。1997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360万元。 第二、三产业,从1962年起,该村陆续办起豆腐坊、磨坊、粉坊,编织业、服务业也得到相应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又建成皮件厂、地毯厂、蜡厂、工艺品厂和草制品厂。到2001年,全村从事服装加工业、饮食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村民达150户,从业人员300人,每户年收入均在10000元以上。二、三产业已成为该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新中国建立前,堤前村文化教育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70%。 1973年村集体投资3万元,建起了堤前小学,有教室17间,可容纳学生200人。学校附设幼儿园一处,可供30名幼儿入园。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2000年,村集体出资与周围村庄联合建立移风中心小学,投资总额达200万元。至2001年,全村考入大中院校的学生达30多人。 1949年前,村民文娱生活极为贫乏。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成立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活跃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医疗卫生,建国前该村无诊所,村民有病没钱治、没处治,霍乱、天花等传染病经常暴发流传,婴儿、幼儿死亡率非常高。1951年,党和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疫苗,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1963年,该村投资5000元建立卫生室,村民有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医治。2001年移风中心医院对该村的赤脚医生进行培训,提高了村医的医疗技术,解决了村民治病难的问题。2003年,全体村民参加了大病统筹金保险,解除了后顾之忧。 人民生活,1949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人均收入30元,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1956年,全村人均口粮160公斤,1978年人均口粮200公斤,人均收入170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1年人均收入4000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1978年村民住房多为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1995年全村有20户居民住进二层独院楼房。2001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50辆、彩电220台、洗衣机120台、冰箱100台、空调40台、电话150部、手机16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7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 村庄建设,1949年前,村内街道不整齐,没有合理规划。1985年,村集体投资建成东西大街2条,并对路面进行了绿化、硬化。接着投资10万元建村委办公室和敬老院。2002年又投资10万元加宽村南郭城路,并进行绿化。同年,投资30万元重建村委办公室、配置办公室设施。 社会福利 村集体每年对烈军属、复员军人、老干部以及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村民进行补助和奖励。1999年开始对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费,为村民交纳大病统筹保险金。 |
湍湾石硼村 |
湍湾石硼村 村庄由来 唐朝年间,候姓最早居此,明代史姓、巩姓及诸王姓相继迁来,因村西北、西南、东南三面突起。雨水逆流汇入村中,向东拆北注入小月河,流逝湍急故名湍湾村后又分为五个自然村,因此处地下石头丰富,正位于石硼顶,以地貌取名“湍湾石硼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最东部,蓝烟铁路湍湾站东,距七级镇驻地3公里,东与普东镇地界相交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94亩,全村总户数255户,人口749人。 经济状况 2000年我村先后在村东村南规划了村庄工业小区,养殖小区各一处,现有私营企业1家,规模养殖户8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87.6万元,人均纯收入5235.9元。 优势产业 村庄人少地多,地下水资源丰富,村民都具有蔬菜种植经验,全村每年大田蔬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亩均收入4000元左右。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先后投资3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主街道3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自建深水井一口,全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上设立垃圾池3个,成立了专门卫生清理队伍,全村7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拉电话175部,占全村总户数70%,有线电视46户,参加医疗保险749人,参保率100%。 |
綦家埠村 |
綦家埠村 村庄由来 无史料,无从考就。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辖区东端,北依流浩河与小月河,东与湍湾村相邻,新修青银高速公路贴村后而过,距镇驻地2公里,总面积560亩,其中耕地450亩,现有居民103户,人口306人。 经济状况 该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村民祖辈以粮食种植为主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村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村机械化程度日渐提高,使农村劳动力得以解决,促使其向二、三产业转移,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从事建筑、刺绣等产业,更有一定数量外出务工,也出现了批发零销,运输手工加工等专业户,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大幅度增长。2005年,村庄的经济收入为265万元,其中二、三产业收入50万元,人均收入达4618元。 优势产业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快致富步伐,是本村的主要发展方面,村组织将在巩固传统种植发展特色种植的同时,将因势利导,不断培育新的致富门路,对现有的刺绣,依附蓝村制鞋业形成的制帮加工,村民外出务工等进行相应的扶持和帮助,对现有的批发零销运输等专业户,从资金上给予帮助,并积极鼓励村民拓宽致富门路,增加致富手段,加速新型农村的建设步伐。 社会事业 由于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所限,村的发展一直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势1994年以来,村庄进行了统一布局调整,统一规划了主街道,并进行了浆切、绿化。1995年,投资4万元,全村吃上自来水。2005年村投入了3万元为全村村民统一拉上了有线电视,现村民多数家庭拥有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手机已经普遍,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2004年全村被即墨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
湍湾西北村 |
湍湾西北村 村庄由来 建于唐代,候姓最早居此,明代史姓巩姓及诸王姓相继迁来,此村西北、西南、东南三面突起,雨水逆流江入村中,向东拆北坠入小月河流势湍急,故称湍湾,后因村大管理方便又分为湍湾西北、西南、石硼、大街、东街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蓝烟铁路东面,西距七级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距普东镇驻地6公里,南距石龙路1公里,北距青银高速公路0.5公里。耕地面积2110亩,村民312户,人口990人。 经济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二、三产业发展很快,年共建电脑刺绣厂三处,养殖场五处,2005年村庄总收入1276万元,人均纯收入2782元。 优势产业 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并建多个大拱棚种植蔬菜,苗圃60亩。 社会事业 自1990年以来,村庄共投资70余多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4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并自建深水井1口,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村容村貌整洁。80%的村民拥有彩电等家电,有线电视入户269户,电话220部,有980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 |
丰享庄村 |
丰享庄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由八里庄郑姓迁来建村。因归属胶州三区丰享庄所管,后改名为丰享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最南部。南接王蓝路,北邻蓝烟铁路。总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79亩,由村民260户,人口816人。 经济状况 村庄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增长为工作重点,大力提倡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村庄建有养鸡养猪厂四处;有蔬菜大棚12亩;特别是皮鞋加工业达到了100余户,成了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人均收入4890元。 社会事业 1991年以来,村庄共投资5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其中修道路6条,建桥18座,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村庄水资源非常丰富,有自建深井16口,深水塘6处,水浇田达到了95%以上。百分百的村民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与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成了主要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160户。2004年以来,村民100%的加了医疗统筹医保,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手扶车代替了过去的小推车、牛车。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随着经济的不段增长,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2005年全村村民自筹资金1万余元,建起了集贸市场,既方便了群众,又流通了市场信息。 |
桑家埠村 |
桑家埠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元年,王姓从王戈庄,张姓从七级,陈姓从水中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为三家埠,又三角埠,后改为桑家埠。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东南部,距镇驻地25公里,总面积3094亩,其中耕地面积2294亩,有居民300户,人口102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引进大型奶厂一处,奶牛存栏数200余头,村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收入4680元。 优势产业 自1997年以来,村投入100余万元,拉上自来水,整修街道,水利资源丰富,机井10眼,平塘6处,蔬菜大棚面积大,养殖业产品优良,土地平坦,有利于各行企业的发展。 社会事业 十多年以来,有村集体和各户村民共同投资建成自来水设施,全村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整修街道1000米,修排水沟1500米,村容整洁,幼儿园一处,机井平塘多,灌溉方便,农业丰收没有保障,全村村民生活富裕了,生活提高,全村医疗参保率达100%,农户家电齐全,机动车、运输车达100多部,群众风气正,素质好,两委领导班子稳定,团结一致,稳定坚强有朝气,相信今后各项事业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
青中埠村 |
青中埠村 村庄由来 始建于明朝初年,当时有刘、安、杨、吴、高、徐等姓氏,明初在此设屯,垦种以供军需,据传唐代有赵、刘二将军在此病故,筑家在此,筑成土埠又称大埠又称青家埠,村名由此而得。于1930年前后演变为青中埠。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东七级南偏西3公里处,东有中间埠,西有小欧,南张王庄。有居民530户,人口1540人,人均收入4000元。 经济状况 村有耕地面积3564.1亩,其中建有果园240.5亩,大棚19.62亩,对外租赁337.1亩,养殖小区36.26亩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人口200人左右,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 社会产业 自1995年以来,村投入120万,修路2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水资源丰富,建深水井一口,家家吃上自来水,建集贸市场一处,建学校1所,幼儿园1所。村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手机、电话已普及,有线电视入户350户左右。年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村民已100%参加了医疗保险。 |
七级东南村 |
七级东南村 村庄由来 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零四年)张氏由陕西省,临洮府,狄道县迁小民来胶州东七及(级)居住,得名为东七级,有人说了氏与张氏居住此处,原本来有张氏在村后居住,丁氏在村前居住,有看地理之人说,张氏不能在村后居住会涨到,请丁氏到村后居住,以丁住张氏,七级村在解放前,属于胶州,1949年划归即墨东北乡三区。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驻地,在镇政府东北角北邻东北村,东邻四里外蓝烟铁路,南邻二里外张李庄村,西邻七级西南村,总面积27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622亩,有村民319户,人口995人。 经济状况 据我村的实际状况,以种植、养殖、大棚生产,鞋帮加工、刺绣加工等多元化经济模式,规划了养殖小区,其中,养鸡大户一户,存栏量万只以上,养殖3户,存栏量百头以上,大棚养鱼一户,鞋帮加工达百余户,刺绣加工六户。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1180万元,人均收入4801元。 优势产业 本村以种植业为基础,以鞋帮加工、刺绣加工为龙头,发展二、三产业是村民增收。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居共投资8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办公室,建起了老年门球场,整修街道3条1000余米,排水沟3条1500余米,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村庄水资源非常丰富,有机井5眼,平塘两处,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上建了垃圾池,有专门保洁工,绿化工,7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伐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270户,2000年本村被评为七级镇党委、七级镇人民政府双文明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即墨市委、即墨市人民政府文明单位;2003年被评为七级镇委员会、七级镇人民政府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七级镇委员会、七级镇人民政府双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先进村庄。2005年被评为七级镇委员会、七级镇人民政府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认真做好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有85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7%,投保额1余万元。 |
七级东北村 |
七级东北村 村庄由来 据张姓祖曾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张姓由陕西临,狭道县西门外迁来居住,后丁姓搬来逐渐成为村部,为啥叫七级无从考究。因七级东北村居住在七级村的东北角人民公社时就根据座落方位定为东北村,以丁姓为主要居住人口。 政区人口 本村委会位于七级镇驻地东北角,东靠河王路,南邻七级东南村,西靠中心街邻七级西北年,村后1.5公里就是流浩河,村庄辖属总占地面积360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750亩。现有村民312户,人口954人。 经济状况 本村的经济有“青银”高速占地24亩,土地补偿金38万元,河北地片园林苗圃对外承包95亩,承包费每年收入2.4万元。村庄人员办有个体私营企业4家,为蓝村镇皮鞋辅料加工户42家,个体建筑队2个,服务装卸队2个,家庭妇女从事刺绣人员110人,真正达到村无闲人。2005年人均收入5140元,预计今年将达到人均收入6100元,增幅20%左右。 优势产业 本村可耕地地力强,水源充足,农作物产量高,水源足,是养殖、种植业的保证,田间道路畅通是高效农业投资的理想之地。 社会事业 几年来,村庄投资十万余元,使本村村民吃上了自村建的自来水,修主要街道5条,浆切整修排水沟2000余米,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亮化、硬化,对村庄自己的幼儿园投资了贰万余元进行整修增加设施,老年人活动场所大有改善上标准,街道修建上垃圾池,成立了专门清洁人员,有线电视入户近270户,达到88%,是本镇的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本村的大病医疗统筹,参谋率达到100%。 |
七级西北村 |
七级西北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天下大乱,各地逃难人土颇多,于此时丁世祖带两子由诸城藏马山迁于七级居住。后有张姓迁入。解放前七级原属胶州,四周村落全属即墨宛如海中孤岛解放后划归即墨。据老年人讲七级原名为七级是根据地理入挂所定,此处地方七面进水一面出水。出水出为北门,所以定名为七及后改为七级。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七级镇驻地西北方向,居住面积230000平方米,人口1037人,共330户现有耕地面积1850亩。 经济状况 2003年我村引进苗木种植园一个并发展两处养殖小区,共有养殖户十二个成为我村的致富带头户,在05年开采石场一处。增加村集体收入两万余元。 优势产业 为更好的发展经济,我村支部利用本村的有利条件发展家庭加工生产等项目,近几年发展鞋帮加工户二十余个,现在我村共有鞋帮加工户50余处,每年能增加收入60余万元,花边刺绣加工业也是我村的有利产业,年收入也有40余万元,新增蔬菜种植面积80余亩,经济效益也非常客观。 社会事业 自95年以来,我村将村办公室新建8间给全村村民装上了自来水总投资十万余元,1996年砌排水沟700米,将中心大街整理垫平,改善了村交通条件和排水。1999年投资6万余元建冬暖大棚6个为本村菜农提高了有利的致富条件。2005年村两委将村西和村北的两条路进行修整,使雨天两脚泥大车小车不能行的情况没有了,得到群众的好评。总投资约3万元。06年村投资两万元对村中心大街进行绿化,砌筑路边石700余米,栽植绿化苗木紫中梨150棵,胶东卫矛150株。全村90%以上拥有彩电,8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的按装也将近70%,全村95%以上的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我村的各项条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
七级西南村 |
七级西南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张姓由山东省临府狄道县迁至胶州七级居住。丁姓也随之迁来,当时村名为“七级庄”,因此庄在西七级以东而得名为东七级自然村,1961年3月份为四个行政村,本村因位于东七级村的西南角而得名七级西南村,是七级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政区人口 位于青沙国道以东7公里处,南临即墨市公路,交通便利,是清朝嘉庆五年钦点武探花-李延杨的出生故乡,本村人对人厚道,是我村人的传统美德,总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51亩,有村民338户,人口976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我村的工作重点,自1996年以来先后有新世纪木器厂、利源服装厂、金属材料加工厂、韩美玩具有限公司、艺华织带厂、渔具有线公司、双顺酒店等落户于我村。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采取多种发展模式建起冬暖大棚32个,占地52亩,年增收8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我村投入资金100多万,用于村的公益事业,整修街道四条,主要大街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水资源非常丰富,有自建自来水井2口,各户能吃上自来水,解决以前农民吃水,解决以前农民吃水难问题。新打机井6眼,设备配套齐全,使村南700余亩良田,改善了旱涝保丰收的条件。新建集贸市场1处。街上设立垃圾桶、垃圾池,成立了有专人负责的保持清洁,清理卫生的专业队伍,我村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成为平常的代步工具,手机固定电话,已基本普及,有线电视的使用率较高,目前有210余户,1995年至今,我村先后被青岛市委授予三次先进模范党支部称号,8次被即墨市政府授予“模范村庄”双文明单位称号,认真做好村内一家人的调解工作对邻里之间出现的矛盾做到调解在萌芽状态,村的调解委员会被山东省授予先进调解组织称号,尊老爱幼是我村的传统美德,每年古历九月九日老人节,我村对每位年满60岁的老人120元的节日祝贺费。全村100%的人口参与大病统筹组织,230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到2005年底人均收入达6228元。 |
中张院村 |
中张院村 村庄由来 中张院村位于七级西南7公里,大沽河东岸,明成化时(1465-1487),朱姓迁至北张院南0.3公里处立村,因位于南北张院之间称为“中张院”。 政区人口 本村庄位于青沙公路西2公里处,距政府驻地8公里,总面积1766亩,其中耕地面积1488亩,有居民454户,人口1674。 经济状况 我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同时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全村共有个体企业20余家,其中地膜厂、木器厂已成为全村重点企业为国家创造了税收给农民提供了方便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型企业,其次为皮鞋生产加工户,全村共有皮鞋企业18家,年均个体企业收入过10万元,全村共有鞋帮加工户200余家,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4377万元,人均收入5916元。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村委共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村委大院街道,自来水农民灌溉用井等。2004年村委面对村庄排水难问题,对全村大小街共11条进行了整修解决了排水难问题,村两委始终把群众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005年村委共投资近40万元兴建了自来水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使群众户户吃上自来水。今年村两委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将本村幼儿园进行了改造成为青岛市一级幼儿园,使孩子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被青岛市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山东省计划生育先进,被即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小康村等荣誉称号。本村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部分村民拥有有家庭轿车,其中摩托车、电动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2003年全村有400余户享受村委补贴,拉上了有线电视,每户补贴160元,共补贴64000元,认真做好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全村投保率达到100%。 |
湍湾东街村 |
湍湾东街村 政区人口 东街村委会是湍湾村的一个行政村,座落在湍湾村的东北角,西靠大街村委会,南靠石硼村,村东近靠太祉庄大路,总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9亩,有居民218户,人口590人。 经济状况 东街是一个农业为主的村,全村95%的农民以种植为经济主要收入。个体私营企业有两家刺绣加工厂。建有专业养鸡户小区四家,养殖专业户小区4家,养鸡为肉食鸡和蛋鸡两种,年养殖数量为2万只。养殖专业户年存栏头数400头,年出栏头数为500头。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5万元,人均收入530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投资5万元,修建绿化村东西大街两条街道,全部压上石子,95年村投资0万元拉上自来水,户户吃上自来水,村有幼儿园一处。村内街道建有垃圾池四个,常年有人专业清垃圾。全村有彩电的户占70%,50%的户有摩托车,有电话的户160户,拉有线电视的150户,参加大病统筹的有550人,达90%。 |
沙埠村 |
沙埠村 村庄由来 在镇政府西南5公里处,大沽河东岸,北临黄戈庄,东临官庄,南临小坝,西临李家庄。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清康熙时(1662-1722),王姓来此立村。因附近有一沙埠,因此名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19亩。2006年,全村共有338户,总人口为96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57人。主要有王、张、袁、刘、姜等姓氏。水资源丰富。村南有古柘树6株,为青岛市名树之一。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2吨,经济总收入为19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70元。 |
湍湾西南村 |
湍湾西南村 村庄由来 据碑文记载,此村建于唐代,侯姓最早居此,明代史姓,巩姓及王姓相继迁来,此村西北西南东南三面突起,雨水逆流汇入村中,向东北注入小月河,流势湍急、故名湍湾。湍湾共分五个自然村,我村在西南方向取名湍湾西南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东七级2.5公里蓝烟铁路东阴历四、九逢集、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22亩,有村民269户,人口781人。 经济状况 有个体首饰加工点一个,养奶牛一户,专业养猪户3户,2005年村总收入1323万元,人均收入4894元。 优势产业 有蔬菜大棚7个,规模种菜户15户,其次以种粮为主,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近100人年收入1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修街道4条,就一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打大口井8个,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但是自来水井靠村近又靠一个大湾水已污染80%的村民拥有彩电,30%有冰箱及家用电器,50%家有摩托车、电话、手机已达到80%,拉有线电视30户,有781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
北住村 |
北住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由云南省北迁,迁至山东即墨七级以西,立村为北住村。 政区人口 位于北赵公路西部,西靠通往移风店镇公路的东西,村居紧靠北赵公路,村东、村西、村前有规划道路及林网,交通极为方便。全村占地总面积3180亩,其中耕地面积2600亩。有居民住户413户,人口1276人。 经济状况 北住村在北赵路南侧,交通极为方便,土地面积广阔,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好地方。现有青岛颐丰科技有限公司租赁230亩土地,发展各贵花木,绿荫成方成行,空气清新幽静宜人,特别喜人。种植也其中种大葱、大蒜、大姜近100多户。养殖业,其中养鸡、养猪、养羊有先进饲养技术的10余户。运输业管理水平好的5户。加工业,其中加工花生油自动榨的2户,皮鞋跑帮加工100多户。各业已初步形成规模,正往发展经济奔向小康道路前进。在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63万元,人均收入3600元。 优势产业 位于高质量北赵路南侧的北住村,交通极为方便,土地规划成方,道路整齐完备,水源充足,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土地面积广阔,确实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好地方,并有着潜在的发展优势。几年来,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对发展经济的思想沟通,技术的传授,涌现出一大批皮鞋跑帮加工业100多户,从业人员200多,年收入150多万元。确是皮鞋业加工的先锋队,对皮鞋业的发展和壮大起了很大的贡献和重大的作用。 社会产业 1990年以来,全村投资100多万元,因吃水困难,很多户钻上小机井,按上抽水泵,解决了吃水难。村庄规划南北主街道2条,东西至街道三条,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村6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较为普遍。有线电视入户100多户,村合作医疗根据上级政策参保率达100%。 |
西七级东村 |
西七级东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孙、曹、贺、袁四姓迁来此地。据称因村后有七级浮屠而得名七级,后与东七级区别改名为西七级,后又分为东西两村,东部为西七级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政府驻地西北部3.5公里处,流浩河南岸,东接赵移路,南接郭城路,总面积3300余亩,其中耕地3000余亩,有村民540户,人口1763人。 经济状况 村庄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种植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小甜瓜、大葱、大白菜、大头菜、土豆,粮食比例为5:1。引进青岛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占地400亩,主要种植美国红枫,彩叶林等绿化苗木。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37万元,人均收入5052元。 优势产业 村庄以刺绣加工生产为主,初步形成规模,从事该项加工的360户,年户均收入3000元,刺绣加工大户6户均收入8万元。从事塑钢、铝合金加工7户,年均收入3万元,从事运输业6户,有运输车辆28部,年均收入10万元,有印刷厂1处锻造加工厂1处;村庄规划养殖小区一处,养鸡户2户,存栏1万只,年收入户均3万元;养猪户12户,户均1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村委共投入6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9条,路面平坦,两边浆切了排水沟,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水资源非常丰富,有机井6口,小水库2处,引流浩河水的大沟桑2600余米,全村90%的土地达到了水浇及排水涝条件;村民户户吃上来自来水,村有集贸市场1处,幼儿园1所,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有彩电的户达100%,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达50%以上,电话已基本普及,全村有联合收割机6台,中、小型拖拉机、三轮车达60%以上,喷误机械达80%以上。2002年被评为即墨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即墨市级先进党支部,认真做好医疗保险工作,医保参保率达100%,总投资额达5万余元。 |
西七级西村 |
西七级西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来4人,分别姓“孙、袁、曹贺、”住下后他们上北寺玩时发现寺里有碑,碑文里有句七级履土,事后他们商定村名为“七级村”过了段时间听说东边也有个“七级村”于是俩村认定为“东七级村”和“西七级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1500亩,人口1170人,位于流浩河南岸,东接西七级东村,距政府3公里。 经济状况 主要依靠种地为主,部分人员跑鞋帮,加工花边,打工等。 社会事业 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人人参加了医疗保险,80%户有电话、手机,56%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三轮车、手扶拖拉机达96%。 |
前吕戈庄村 |
前吕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杜氏家族和史家族结伴自云南迁来吕戈庄村前200米建村定居,因不是一个姓氏,以位置定名为前吕村。 政区人口 前吕村位于即墨市公路北赵路段东侧,北距流浩河大桥一华里,西距青沙国道三公里,东距七级镇政府驻地三公里,全村总面积1400亩,其中可耕地1080亩,居民280户,人口880人。 经济状况 全村成规模企业五家,有青岛市青镏链工业有限公司、即墨市华雷环保节能设备厂、七级镇得利塑料制品厂、七级镇鑫丰工艺绣品厂、七级镇森林车队。成规模养鸡养猪小区八处,高效无公害蔬菜大棚28个,2005年全村总收入976.6万元,人均收入5406元。 优势产业 全村于道整齐,一年期间四季长青,三季有花,道路方便,水利资源丰实,机井15眼,平塘5处,蔬菜面积大,养殖业产品优良,土地平坦,有利于各行企业的发展。 社会事业 19年以来,有村集体和各户村民共同投资建成自来水设施全村100%村民吃上自来水,整修街道5条共1700米,修排水沟3400米,雨季村内不积水,于道花草树木整齐,村容整洁建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农田机井14眼,灌溉方便农业丰收有保障,全村村民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生活提高了,全村880口人100%参加了医疗保险,农户彩电、冰箱、摩托车、三轮车、四轮车、农用机械设备齐全,群众风气正,素质好,两委领导班子稳定坚强有朝气,前吕村的各项事业一定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
后吕戈庄村 |
后吕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年间)吕姓来此立村,称吕哥庄,以后前吕戈庄形成后,该为后吕戈庄,宣德时(1426-1435年)隋姓迁来。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七级镇西北部3公里处,靠流浩河南岸,北临流浩河,西邻移康公路,全村总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有村民320户,人口1038人。 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发展主要以种植,养殖、维修、加工、运输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有渔具厂一处,规划建设养殖小区二处共23户,年养殖蛋鸡3万余只,全村人均收入3800元。 社会事业 村庄共修街道6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有自建深水井二口,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全村90%的村民拥有彩电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已进村入户,历年来被评为市、镇级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认真做好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参加农村大病医疗保险980人,参保率达95%。 |
中岔河村 |
中岔河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乔氏祖“监”由云南省大槐树村迁来,建村因靠大沽河、流浩河汇流处,取名“岔河村”因后人分家立户,分为三个岔河,先有南岔河、北岔河、中岔河,1958年后响应政府号召,将南岔河、中岔河合并为一个自然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西部四公里处,西靠大沽河北靠流浩河总面积206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有村民362户,人口1372人。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养殖,皮鞋加工业为主,半成品皮鞋加工业占村庄45%,蔬菜种植业占40%。养殖业或其它产业占50%。2004年村庄总收入617.4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 优势产业 皮鞋加工或蔬菜种植。 一、皮鞋加工,南靠兰村镇皮鞋城,帮兰村加工鞋帮,每加工户每年收入20000万以上。 二、蔬菜种植,西北靠平度市南村蔬菜批发市场西北靠移风镇蔬菜批发市场,西靠胶州市沙梁蔬菜批发市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为村庄蔬菜种植业提供了有力条件,特别是今年冬暖式大棚种植每棚年收入在40000元以上。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委共投资40多万元,浆砌中心大街的两条排水沟,绿化三条主街,把村庄排水难问题彻底解决,1998年,建集贸市场一处,将在大集体期间挖的长塘彻底清理一遍,新建幼儿园一所,街道两旁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业的清理队伍。2006年村委投资23万元新上了自来水,让村庄群众吃上了无污染的自来水,村庄95%的群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 |
北岔河村 |
北岔河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乔姓由云南迁徙来此并立村,因所立村前,有中岔河、南岔河二村,且此两村示为乔姓为主,故取名为北岔河。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七级镇政府驻地之西北,大沽河东岸。南与中岔河(现为南岔河,因南、中岔河已并为一村)西隔大沽河与平度、胶州市相望,北依流浩河,东与本镇前吕村为邻,全村有人口1045人,全为乔姓,耕地1740亩。 经济状况 村庄养殖业为龙头业,共9户(4户养鸡,5户养猪)占地二十余亩,其余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大田菜,大姜为主)年总收入为500余万元,人均近5000元。 优势产业 因村庄耕地贴近大沽河,故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养殖业、种植业为支柱产业,现在均种植大姜100余户,鸡存栏40000余只,生猪存栏一般为200头,年可创收40余万元。 社会事业 今年村庄投资近二十万,为村民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社区服务已走上规范化。60%的农户家有冰箱、冰柜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已成为村民代步工具。 |
西龙湾头村 |
西龙湾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间期间,先有迟、程、康、王四姓人家来此落户,后有乔、马两姓,因村西北有湾名曰龙湾,建村时建于湾东头,所以取名龙湾头。 政区人口 位于七级镇西北部,坐落于即墨、平度、胶州三市交界处,距镇政府4.8公里,西于青平路相接,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40亩,有居民510户,人口1719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个体工商户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共有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260多户,2004年全村总收入9257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位于青平路西的生猪批发市场和屠宰场市场,是青岛市生猪肉产品准入单位之一,自93年成立以来,全村共有200多户,800多人从事生猪、生肉的批发零销、加工等,2004年该行业总收入4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自92年以来,村庄共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主街道四条,3500多米,95年全村铺设自来水,2000年新建集资一处与邻村共建小学、幼儿园各一所,80%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小汽车、摩托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
康家庄村 |
康家庄村 村庄由来 村内有两大姓氏,康姓由明朝永乐四年,距今600余年,由贵州迁来,先迁为依取名为康家庄村,周姓由清朝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年由胶州市胶戈庄迁来。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青沙路东侧,近靠大沽河南坝,村南有移康路联近,村庄有耕地470亩,人口474人。 经济状况 交通特别优越十分方便,现依运输业、种植业为主,全村有运输专业户26户,运输车30余部,种植业以蔬菜为主,主要种植土豆及大葱,村庄有养鸡场一处,村庄年总收入939万元,人均收入5056元。 社会事业 1989年村庄投入40多万元将村内街道铺上沥青路面,实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水资源丰富,将村庄自来水井进行改造,村民吃水放心水。村内设立了固定的垃圾池,成立了专人管理,保持村内卫生清洁。有线电视入户率98%,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农村医疗保险工作入保率达到100%。 |
湍湾大街村 |
湍湾大街村 村庄由来 建于唐代,候姓最早居此。明代史姓、巩姓及王姓相继迁来。此村西北、西南、东南三面突起,雨水逆流江入村中,向东拆此洼入小月河,流势湍急,故称湍湾。而居因材大管理方便,又分为湍湾西北、西南、石硼、大街、东街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蓝烟铁路东面,西距七级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距普东镇驻地6公里,南距龙马路1公里,此距青银高速公路0.5公里。耕地面积1624亩,村民206户,人口660人。 经济状况 全村除种植业外,二、三产业发展很快,几年来共建电脑刺绣厂四处,养猪场一处。2005年村庄总收入1334万元,人均收入4961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并建立多个大拱棚种植蔬菜。 社会事业 1991年以来,村庄共投入9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四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80%的村民拥有彩电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180户,电话170部。90%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为改善村庄生产条件又投资20多万元,建水闸一座,挖引排水沟、长塘,建大涵洞6个,小涵洞16个,建桥5座,使全村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优良生产环境。曾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和即墨市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 |
东河流庄村 |
东河流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西偏北2.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于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村前有小河一条,称河流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按方位分为东河流庄村、西河流庄村、河流三里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09亩。2006年,全村共有269户,总人口为8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30吨,经济总收入为6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99元。 |
沟西村 |
沟西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4.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牟姓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水沟之西,称沟西。至明万历时(1573-1619),张姓迁来。《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00亩。2006年,全村共有343户,总人口为123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3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12吨,经济总收入为20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05元。 |
黑家屯村 |
黑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偏东4公里处。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黑姓迁来此地立村。因系军户,称黑家屯。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80亩。2006年,全村共有166户,总人口为53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66吨,经济总收入为63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40元。 |
毛公泊村 |
毛公泊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政府东南1.5公里处。东靠甄家庄,西邻郭城路,南邻上泊,北靠移风中学。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此地曾临大沽河,有一毛姓艄公常泊船于此,得名毛公泊“。明洪武时(1368-1398),王姓迁来此地建村。或云,此村本系毛公所立,因地临水泊得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毛公泊。 1939年,日本侵略军曾在此村建碉堡,未果。村中受到涂炭,后迁至林家疃北建立。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30亩,果园40亩,树林40亩。。2006年,全村共有192户,总人口为6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2人。主要姓氏有宋、马、王、黄等。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37吨,经济总收入为90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35元。 |
甄家庄村 |
甄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东临店东,西靠毛公泊,南临黑家屯,北临前店地界。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时,甄姓迁来词地立村,称甄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10亩。2006年,全村共有266户,总人口为80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3人。主要有甄、张、徐、王、解、高、于、毛、陈、吕、谭等姓氏。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04吨,经济总收入为9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02元。 |
店东村 |
店东村 村庄由来 在镇政府东3公里处。南临黑家屯,北临孙家屯,西临甄家庄。东临吴家屯。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永乐时,黄姓迁来此地立村。村东有一池塘称老鼠湾,遂用作村名。因此村大体位于移风店这东。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店东。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227亩。2006年,全村共有360户,总人口为111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61人。主要姓氏有王、黄、于、张、孙等。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81吨,经济总收入为126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90元。 |
东太祉庄村 |
东太祉庄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城西北21公里,流浩河北岸。阴历二、七逢集。明万历《即墨志》载:太子庄属福海乡。后来各种志书都作“太祉庄”。建国后,在南泉镇挪城村出土一石棺,棺盖上刻有“明正德即墨台子庄社挪城”等字。直至清末,挪城仍属太祉庄社。可以断定,此村是以地貌台子而得名。“台子”、“太祉”都是后人所雅化,其建村年代当在明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姓、国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后来此村按方位分为东太祉庄、西太祉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813亩。2006年,全村共有513户,总人口为14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59吨,经济总收入为16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35元。 |
东丰台村 |
东丰台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东偏北2.5公里处。明万历《即墨志》载:凤台社属西移风乡。丰台的建村应在明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徐姓迁来此村。地临古代烽火台遗址,故名村为烽台,后演变为丰台,含农民向往丰收之义。今此村按方位分为东丰台、西丰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9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3户,总人口为70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吨,经济总收入为61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50元。 |
西丰台村 |
西丰台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东偏北2.5公里处。明万历《即墨志》载:凤台社属西移风乡。丰台的建村应在明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徐姓迁来此村。地临古代烽火台遗址,故名村为烽台,后演变为丰台,含农民向往丰收之义。今此村按方位分为东丰台、西丰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97亩。2006年,全村共有269户,总人口为79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04吨,经济总收入为7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54元。 |
高吉庄村 |
高吉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北偏东3.5公里才。据此村《高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高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故称高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更名为高吉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63亩。2006年,全村共有285户,总人口为8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3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90吨,经济总收入为11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03元。 |
大院村 |
大院村 村庄由来 在镇政府西南3.5公里处,大沽河东岸。东邻南埠,西靠黄戈庄,南邻官庄,北与三湾庄接界。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万历时(1573-1619),范姓迁来此地立村。此地邻近古庙张柄寺,张柄寺又称大院,故称大院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大院。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24亩。2006年,全村共有113户,总人口为38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92人,主要是范姓。果园103亩,水资源丰富。大街中有古老家槐一株,枝盛叶茂。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吨,经济总收入为78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53元。 |
道头村 |
道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北1.8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从云南来此立村。因地处十字道口,取村名为道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明西移风乡有道头社。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88亩。2006年,全村共有264户,总人口为74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7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58吨,经济总收入为94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70元。 |
赵家村 |
赵家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5.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赵姓迁至此地立村,称赵家。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00亩。2006年,全村共有211户,总人口为73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46吨,经济总收入为10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43元。 |
河流三里村 |
河流三里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西偏北2.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于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村前有小河一条,称河流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按方位分为东河流庄村、西河流庄村、河流三里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98亩。2006年,全村共有143户,总人口为56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89吨,经济总收入为58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17元。 |
肖蓝庄村 |
肖蓝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西4.5公里才。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肖姓、蓝姓来此地立村,称肖蓝庄。今村中已无蓝姓,乔姓最多。同坐《即墨县志》标作小蓝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32户,总人口为41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8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10吨,经济总收入为6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42元。 |
辛家帖村 |
辛家帖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西北4.2公里处。据《顾氏族谱》载:清雍正时(1723-1735),顾姓来此立村。后辛姓迁入,“投帖官府备案”,取村名为辛家帖,曾演变为辛家贴。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辛家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70亩。2006年,全村共有189户,总人口为63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99吨,经济总收入为5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3元。 |
曹家屯村 |
曹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镇政府东南6.5公里处,南邻西河流,北邻大兰家庄,东邻荒洼村,西邻辛家帖。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清顺治时(1644-1661),曹姓来此立村,因曹姓本是军户,称村为曹家屯。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村为曹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76亩。2006年,全村共有161户,总人口为54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34吨,经济总收入为6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36元。 |
荒洼村 |
荒洼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西北2.3公里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姓、卢姓自云南迁此地,立村于荒凉的洼地中,称荒洼。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黄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95亩。2006年,全村共有323户,总人口为116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5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50吨,经济总收入为11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46元。 |
吴家屯村 |
吴家屯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政府东南6公里处,东邻北辛庄,西邻黑家屯,南邻坊庄,北邻刘家庄镇尖庄。阴历五、十逢集。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清乾隆时(1736-1795),吴姓来此立村,因此地原系军队屯垦地区,取村名为吴家屯。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1943年冬,著名的吴家伏击战,在此地发生。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06户,总人口为5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0人。主要有吴等姓氏。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13吨,经济总收入为5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6元。 |
南辛庄村 |
南辛庄村 村庄由来 南辛庄在北辛庄南0.6公里处,南邻道头村,西邻太刘路,东邻兰烟铁路。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永乐时(1403-1424)辛姓所建,当时只称辛庄。至永乐末年,辛姓又在村南0.6公里处建村,称南辛庄,辛庄随之改称北辛庄。今此村均无辛姓。同治《即墨县志》标有辛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南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40亩。2006年,全村共有170户,总人口为56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1人,主要有宋、韩、王、于、李等姓氏。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78吨,经济总收入为61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31元。 |
北辛庄村 |
北辛庄村 村庄由来 北辛庄在镇政府东南7公里处,南邻南辛庄,北邻刘家庄镇麦戈庄。西邻大兰家庄,东邻兰烟铁路。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永乐时(1403-1424)辛姓所建,当时只称辛庄。至永乐末年,辛姓又在村南0.6公里处建村,称南辛庄,辛庄随之改称北辛庄。今此村均无辛姓。同治《即墨县志》标有辛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北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03户,总人口为63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1人,主要有李、王、张等姓氏。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05吨,经济总收入为7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38元。 |
坊庄村 |
坊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北3.3公里才。据传:明初,蓝姓来此立村,因位处丘埠之前,称岭前村。明中期,张姓、王姓由道头前次,因村北有一条土垄,当地群众称之为“坊”而得名坊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49亩。2006年,全村共有103户,总人口为32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78吨,经济总收入为3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51元。 |
西太祉庄村 |
西太祉庄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城西北21公里,流浩河北岸。阴历二、七逢集。明万历《即墨志》载:太子庄属福海乡。后来各种志书都作“太祉庄”。建国后,在南泉镇挪城村出土一石棺,棺盖上刻有“明正德即墨台子庄社挪城”等字。直至清末,挪城仍属太祉庄社。可以断定,此村是以地貌台子而得名。“台子”、“太祉”都是后人所雅化,其建村年代当在明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姓、国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后来此村按方位分为东太祉庄、西太祉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948亩。2006年,全村共有575户,总人口为18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2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24吨,经济总收入为22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42元。 |
冷家埠村 |
冷家埠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北偏东2.5公里才。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冷姓来来此立村。因地势较高,称冷家埠。今已无冷姓,徐姓较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60亩。2006年,全村共有162户,总人口为58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18吨,经济总收入为5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19元。 |
黄家庄村 |
黄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10公里,大沽河东岸。此地原系城里黄家的庄园,清嘉庆时(1796-1820),李姓为佃种土地,在此地定居,取村名黄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2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9户,总人口为6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吨,经济总收入为171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91元。 |
西河流庄村 |
西河流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太祉庄西偏北2.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于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村前有小河一条,称河流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按方位分为东河流庄村、西河流庄村、河流三里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08亩。2006年,全村共有135户,总人口为47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58吨,经济总收入为5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04元。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6.5公里,大沽河东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李姓迁来此地立村,称李家庄。原属平度,解放后,正式划归即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在平度界内。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60亩。2006年,全村共有334户,总人口为117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2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07吨,经济总收入为16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57元。 |
大坝村 |
大坝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8公里,大沽河东岸。明洪武时(1368-1398),姜姓迁来此地立村,张姓相继迁来。因在大沽河堤坝之东,名村为坝上。自小坝村形成后,改称大坝上或西坝上,简称大坝。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68亩。2006年,全村共有658户,总人口为18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02吨,经济总收入为291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23元。 |
小坝村 |
小坝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坝上辛姓一支东迁至距村1公里处立村,称小坝上,简称小坝。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20亩。2006年,全村共有196户,总人口为6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8吨,经济总收入为89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32元。 |
韩家庄村 |
韩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7.9公里,大沽河东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韩姓迁来此地立村,称韩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43亩。2006年,全村共有155户,总人口为58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3吨,经济总收入为87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50元。 |
大庄村 |
大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7.8公里,大沽河东岸。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此地为金姓富户的庄园,韩姓、王姓为佃种其土地而定居于此,取村名大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2户,总人口为71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4吨,经济总收入为110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58元。 |
院上村 |
院上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7.7公里处,大沽河东岸。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王氏兄弟迁来此地安家。因靠近古庙大召寺,取村名院上。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26亩。2006年,全村共有145户,总人口为48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1吨,经济总收入为10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74元。 |
东桥村 |
东桥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偏西5.5公里处。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李姓迁来此地立村,因村东沟上有桥一座,取村名桥西头。西桥西头形成后,此村称东桥西头,简称东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桥西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90亩。2006年,全村共有126户,总人口为39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8吨,经济总收入为6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51元。 |
西桥村 |
西桥村 村庄由来 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窦姓迁至桥西头西0.5公里处立村,称窦家桥西头,又称西桥西头,简称西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桥西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94亩。2006年,全村共有126户,总人口为37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7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8吨,经济总收入为61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77元。 |
西洼里村 |
西洼里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8.5公里,大沽河东岸。据传:明成化时(1465-1487),张姓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势低洼,取村名洼里。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洼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56亩。2006年,全村共有237户,总人口为7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9吨,经济总收入为90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29元。 |
王家村 |
王家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5.2公里处。据传:王姓迁来此地立村,称王家。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77户,总人口为53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04吨,经济总收入为9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00元。 |
西马龙疃村 |
西马龙疃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9公里,大沽河东岸。阴历一、六逢集。据传:唐朝初年,此地为驻军官兵遛马之处。至唐贞观时(公元627-649),张姓立村于此地,称马遛疃。至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称马龙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已按方位分为西马龙疃、东马龙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69亩。2006年,全村共有308户,总人口为112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6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4吨,经济总收入为176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60元。 |
张家村 |
张家村 村庄由来 在镇政府南5公里处,南邻赵家,北接沟西界,东靠王家、西郭城路。该村西的“挂甲树”,属青岛市名树之一。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时(1368-1398),张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张家。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著名的张家役发生在此村,县大队副大队长孙玉仁、二营连长辛铁甲牺牲于此次战役中。 政区人口 现全村有张、孙、王、丁、李等姓氏。全村有耕地面积1900亩。2006年,全村共有327户,总人口为92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6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79吨,经济总收入为9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41元。 |
太平庄村 |
太平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偏西7.5公里处。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大沽河决口,张姓-从洼里迁至此地定居,取村名挪庄。因向往没有灾害的幸福未来,更村名为太平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60亩。2006年,全村共有158户,总人口为54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94吨,经济总收入为5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39元。 |
矫家庄村 |
矫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偏西6.5公里处。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矫姓迁来此地立村,称矫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61亩。2006年,全村共有155户,总人口为45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5吨,经济总收入为54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3元。 |
河北庄村 |
河北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8公里,流浩河北岸。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周姓迁来此地立村,称河北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22亩。2006年,全村共有52户,总人口为18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1吨,经济总收入为30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07元。 |
任家庄村 |
任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7公里处。据传:清雍正时(1723-1735),任姓迁来此地立村,称任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6亩。2006年,全村共有28户,总人口为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8吨,经济总收入为1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0元。 |
徐家沟村 |
徐家沟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偏西7.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徐姓从云南迁来此地滨沟立村,称徐家沟,亦称沟里疃。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徐家。村西有龙山文化遗址。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51亩。2006年,全村共有335户,总人口为10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3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81吨,经济总收入为167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30元。 |
傅家村 |
傅家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6公里处。阴历四、九逢集。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傅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傅家。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桥西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600亩。2006年,全村共有539户,总人口为16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0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25吨,经济总收入为193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09元。 |
孙家村 |
孙家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4.5公里才。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黄姓来此地立村,称黄家庄。明万历时(1573-1619),孙姓迁来此地,时黄姓已绝,改名孙家。清康熙时(1662-1722),李姓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00亩。2006年,全村共有314户,总人口为10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2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89吨,经济总收入为129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43元。 |
牟家村 |
牟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沟西牟姓迁至水沟东定居,称沟东,又称牟家。《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40亩。2006年,全村共有62户,总人口为21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8吨,经济总收入为2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16元。 |
上泊村 |
上泊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南4公里处。阴历三、八逢集。明洪武时(1368-1398),胡、牟、安、范四姓相继迁来此地定居,后四姓无后,而陈姓、隋姓繁衍。小东河两岸水泊,此村所临水泊在上游,故称上泊。或云,此村曾临大沽河,为泊船之处,故称上泊。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680亩。2006年,全村共有534户,总人口为15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9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94吨,经济总收入为24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30元。 |
官庄村 |
官庄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4公里处。阴历一、六逢集。据传:金天会时(1123-1137),武将刘兴葬于此村附近,墓地有石碑、石人、石马。天德时,王姓迁此地立村,因邻近官家墓地,取村名官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11亩。2006年,全村共有448户,总人口为145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3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47吨,经济总收入为18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05元。 |
东马龙疃村 |
东马龙疃村 村庄由来 在移风店西南9公里,大沽河东岸。阴历一、六逢集。据传:唐朝初年,此地为驻军官兵遛马之处。至唐贞观时(公元627-649),张姓立村于此地,称马遛疃。至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称马龙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已按方位分为西马龙疃、东马龙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20亩。2006年,全村共有288户,总人口为89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1吨,经济总收入为80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02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