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偏北2.8公里,金家水库东岸。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来此定居,称王家庄。1958年因与同公社北王家庄区别,改称南王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王家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西9公里处,东邻郭城路,西与青岛泰林马山生态园毗邻,南靠鳌蓝路,北与司家疃村隔小范家水库相望,现隶属即墨市大信镇。该村辖区总面积1132亩,其中农业用地560亩,工业等用地420亩,村民住房用地212亩。
该村南距青岛国际机场11公里,离青岛港码头32公里,东离青银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西距济青高速公路出口4公里。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72户,总人口8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39‰。现有王、吴、李、刘、张5个姓氏,除1人为满族外,其余均为汉族,其中王姓居多。
经济发展 1950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80年为23万元,2003年增至349万元,人均收入4305元,经济总收入比建国初期增长230多倍。
第一产业,1950年该村有耕地1800亩,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足,村民的生活勉强维持。1956年,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工副业生产迅速发展,当年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70年全村通电后,该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挖平塘3处,修灌溉渠道1条,水浇地面积达到8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70马力,粮食亩产200公斤,村集体固定资产5万余元。1981年村建立羊毛加工厂,安排闲散劳力50多人,增加了部分农户的家庭收入。自1985年开始,沿鳌蓝路两侧路域经济发达,再加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该村土地逐年减少,到2003年末,可耕地只有560亩,富余劳力迅速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1956年,村集体投资建立砖瓦厂1处,这是南王家庄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集体企业。1967年建成村办锻件厂,安排务工社员30人,年创利润3万元。1970年 村集体投资1万元,实现全村供电。1981年村集体与王财芳、金丙善联合投资建立了羊毛加工厂,企业年营业收入30万元。1989年又在羊毛加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福利五金厂,从事扳金、铆焊、冲压加工,为青岛海信集团提供配件,年营业收入36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陆续办起食品加工厂2处,食油加工点2处,个体综合小商店2家。至2003年,该村有经商户2户,汽车运输户1户,还有从事其他维修服务的人员8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40余人。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49年前,该村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全村青壮年总数的60%。该村虽有1处私人小学,但能入学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建国后,1950年建起了第一处小学,全村80%的适龄儿童入学读书。随着教育的发展,村民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截至2003年,全村普及了初中教育,全村拥有大学生12名,中专生30名,
医疗卫生,1949年前,该村有1处私人中医药房,医疗水平低下,对一般的常见病医疗效果极差,婴儿出生死亡率高。大部分村民有病无钱治,得了病听天由命,人均寿命仅为40岁。建国后,卫生条件大为改善,政府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类疫苗,天花、麻疹绝迹,有效控制了各种流行病的传染。1965年,该村成立卫生室1处,培训卫生员3人,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村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村委投资8100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书,解除了村民大病就医难的问题。
人民生活,1949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4元,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离富足的水准还有一定的距离。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4305元。村民住宅由建国前的土墙茅屋结构变为钢筋水泥砖混结构,室内增设了洗澡卫生间、厨房。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全村拥有机动车105辆,彩电200台,程控电话230部,电话普及率80%。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脏乱不堪,“旱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1973年,在公社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该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村庄布局日趋合理。2000年到2002年,村委两次投资30万元,将主、支街道全部柏油硬化,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集体福利 2003年,村集体出资8100元为全村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书”。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村集体出资12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工程。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2119 | 266000 | 0532 | 查看 南王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抬头四村 |
抬头四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偏西4公里处。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1404),丁、王、李三家迁来此地定居,因地临一台状高地,定村名为台头,后演变为抬头,含有旧社会农民向往自由幸福的意愿。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抬头。《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台头。今分为抬头一村、抬头二村、抬头三村、抬头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67亩。2006年,全村共有208户,总人口为65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87吨,经济总收入为8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3元。 |
张戈庄四里村 |
张戈庄四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以来,张戈庄待清河西先后形成了张家街、王家街、吕家街,均属于张戈庄的区段,特称张戈庄河西。1946年划为张戈庄四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93亩。2006年,全村共有180户,总人口为61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7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06吨,经济总收入为7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34元。 |
潘家屯村 |
潘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偏北4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鳌山卫派百户潘升率军在此设屯垦荒,以供均需。此屯垦区称潘家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划归即墨县福海乡葛埠社。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733亩。2006年,全村共有360户,总人口为104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860吨,经济总收入为9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14元。 |
草场村 |
草场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偏东3.4公里处。明初,大嵩卫在此设屯垦荒,以供军需。当时久经战乱之余,此处是一片荒草,故称草场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大嵩卫,草场划归即墨县福海乡清泉社。此后,村名逐渐省去屯字。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草场。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25亩。2006年,全村共有325户,总人口为10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52吨,经济总收入为117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2元。 |
八宝庄村 |
八宝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偏东3.4公里处。据《张氏族谱》载:明嘉靖时(1522-1566),张氏由草庄迁来定居,建村伊始,村名未定,遇知县过此,众请命名,适值八鸨落地,故得名八鸨(宝)庄。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00亩。2006年,全村共有210户,总人口为72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3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0吨,经济总收入为9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8元。 |
杨家庄村 |
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4.4公里处。此村原名草庄。据传:明前,宋、王两姓即世居于此。明永乐时,杨姓迁于此村。后杨姓人丁日藩,甲于全村,逐渐改称杨家疃。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均标此村为草庄。1937年,杨氏编修家谱,称此村为杨家疃。解放后,改称杨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59亩。2006年,全村共有274户,总人口为9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8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85吨,经济总收入为9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03元。 |
袁家屯村 |
袁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2.6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袁金、袁银兄弟率军驻此地,设屯垦荒,以供均需,此屯垦区称鹚老鸟屯。鹚老又名秃鹰。此屯西南有一水泊,其中有鹚老栖息,屯名因此而得,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大嵩卫,此屯划归即墨县福海乡葛埠社。时袁氏已成为此村大族,改称袁家屯。《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此村是抗日战争期间即墨县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的诞生地,又是建国后第一任即墨县县长袁明三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70亩。2006年,全村共有239户,总人口为7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29吨,经济总收入为9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16元。 |
抬头一村 |
抬头一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偏西4公里处。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1404),丁、王、李三家迁来此地定居,因地临一台状高地,定村名为台头,后演变为抬头,含有旧社会农民向往自由幸福的意愿。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抬头。《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台头。今分为抬头一村、抬头二村、抬头三村、抬头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22亩。2006年,全村共有197户,总人口为6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20吨,经济总收入为69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1元。 |
法券桥村 |
法券桥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浮山所派展姓来此设屯垦荒,以供均需。此屯垦区称展家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划归即墨县福海乡葛埠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村中小板桥改建为拱桥(旧称法券桥),村名改称法券桥。《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展家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57亩。2006年,全村共有82户,总人口为22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2吨,经济总收入为38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52元。 |
抬头三村 |
抬头三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偏西4公里处。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1404),丁、王、李三家迁来此地定居,因地临一台状高地,定村名为台头,后演变为抬头,含有旧社会农民向往自由幸福的意愿。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抬头。《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台头。今分为抬头一村、抬头二村、抬头三村、抬头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01亩。2006年,全村共有182户,总人口为5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25吨,经济总收入为65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1元。 |
王家疃村 |
王家村 村庄由来 因与长直毗连而居东,原称长直东村。明永乐时(1403-1424),袁氏、祝氏迁居此地。清末以吉祥嘉言改称旺家村,后演变为王家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996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78吨,经济总收入为86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18元。 |
尹家村 |
尹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宋姓傍长直村西端立村,称宋家村。后宋姓绝,尹姓繁衍,改称尹家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49亩。2006年,全村共有190户,总人口为62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71吨,经济总收入为53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48元。 |
王家村 |
王家村 村庄由来 因与长直毗连而居东,原称长直东村。明永乐时(1403-1424),袁氏、祝氏迁居此地。清末以吉祥嘉言改称旺家村,后演变为王家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996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78吨,经济总收入为86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18元。 |
宋家庄村 |
宋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北1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宋姓来此地立村,称宋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61亩。2006年,全村共有98户,总人口为30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4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3吨,经济总收入为43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30元。 |
姜家村 |
姜家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北1.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姜姓来此地立村,称姜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75亩。2006年,全村共有212户,总人口为6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58吨,经济总收入为9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0元。 |
杨家村 |
杨家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北1公里,流浩河北岸。明永乐时(1403-1424),张氏迁来此地立村,称张家村。明宣德时(1426-1435),杨氏迁来。至万历年间(1573-1619),因杨氏财大势盛,改称杨家村。后杨姓绝,张姓、孙姓繁衍,村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59亩。2006年,全村共有274户,总人口为9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8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85吨,经济总收入为9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03元。 |
小店村 |
小店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北2公里,流浩河南岸。明永乐十二年(1414),任、龙、田等姓七户迁来此地。当时往来莱州、即墨间,沿驿路经长直迂回较大,因此轻装行人多取捷径经由此村。此村居民多兼营小店,因以名村。清康熙时(1662-1722),宋姓迁来繁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10亩。2006年,全村共有276户,总人口为84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11吨,经济总收入为9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72元。 |
张戈庄一里村 |
张戈庄一里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以来,梁姓迁至张戈庄南1.5公里处立村,称梁家疃,对外亦称张戈庄。至清顺治时(1644-1661),孙姓迁来此村。1946年,划为张戈庄一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52亩。2006年,全村共有330户,总人口为114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15吨,经济总收入为228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68元。 |
长直村 |
长直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县城西北13公里,流浩河南岸。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有长直社。长直集是即墨十三乡集之一。故长直之建村应很久远。《中国地名大词典》列有《长直》专条。据传:长直村曾东西迤逦八里,村东一庙名长直院,故名村为长直。明永乐时(1403-1424),邱氏、赵氏迁居此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67亩。2006年,全村共有233户,总人口为8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89吨,经济总收入为19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84元。 |
抬头二村 |
抬头二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偏西4公里处。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1404),丁、王、李三家迁来此地定居,因地临一台状高地,定村名为台头,后演变为抬头,含有旧社会农民向往自由幸福的意愿。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抬头。《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台头。今分为抬头一村、抬头二村、抬头三村、抬头四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22亩。2006年,全村共有268户,总人口为81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3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37吨,经济总收入为82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2元。 |
普东村 |
普东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即墨县志》载:普东屯是大嵩卫所领二十九屯之一,是明初驻军屯垦之区。当系因靠近普东而得名。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普东屯并入普-后,逐渐改称下普东。传说中明永乐时,从云南迁来的彭、叶、唐、单四姓,应均是建屯的军户。今此村分为普东、普西。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93亩。2006年,全村共有345户,总人口为10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40吨,经济总收入为13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5元。 |
任家屯村 |
任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东侧南3.4公里处。南部原为任家屯,北部原为堠南屯,都是明初浮山所所设的军屯。任家屯因军户多任姓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任家屯和堠南屯并入即墨县福海乡清泉社。此后两屯毗连为一,堠南屯之名逐渐不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00亩。2006年,全村共有432户,总人口为14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85吨,经济总收入为1052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970元。 |
常家街村 |
常家街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即墨志》载:普-属福海乡。普东村是普-社名的本源,应系明前建村。明永乐时(1403-1424),常、宋、连、钟四姓相继迁于此地。自普东屯改称下普东后,此村逐渐改称上普东。上、下系因地势高低而分。今分为常家街、王家街、钟家街、赵家街4个行政村。上普东之名最早见于《即墨县乡土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55亩。2006年,全村共有360户,总人口为117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06吨,经济总收入为16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54元。 |
王家街村 |
王家街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即墨志》载:普-属福海乡。普东村是普-社名的本源,应系明前建村。明永乐时(1403-1424),常、宋、连、钟四姓相继迁于此地。自普东屯改称下普东后,此村逐渐改称上普东。上、下系因地势高低而分。今分为常家街、王家街、钟家街、赵家街4个行政村。上普东之名最早见于《即墨县乡土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74亩。2006年,全村共有242户,总人口为80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45吨,经济总收入为103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28元。 |
赵家街村 |
赵家街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即墨志》载:普-属福海乡。普东村是普-社名的本源,应系明前建村。明永乐时(1403-1424),常、宋、连、钟四姓相继迁于此地。自普东屯改称下普东后,此村逐渐改称上普东。上、下系因地势高低而分。今分为常家街、王家街、钟家街、赵家街4个行政村。上普东之名最早见于《即墨县乡土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59亩。2006年,全村共有261户,总人口为8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13吨,经济总收入为110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335元。 |
钟家街村 |
钟家街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即墨志》载:普-属福海乡。普东村是普-社名的本源,应系明前建村。明永乐时(1403-1424),常、宋、连、钟四姓相继迁于此地。自普东屯改称下普东后,此村逐渐改称上普东。上、下系因地势高低而分。今分为常家街、王家街、钟家街、赵家街4个行政村。上普东之名最早见于《即墨县乡土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85亩。2006年,全村共有276户,总人口为91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94吨,经济总收入为97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67元。 |
桃杭村 |
桃杭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东南2公里处。据传:明末,王、胡、阎、邵四姓先后由田村、流亭洼、桃林、果园等地逃荒至此立村,称逃荒村。后谐音改称桃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84亩。2006年,全村共有120户,总人口为37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56吨,经济总收入为42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0元。 |
傅家屯村 |
傅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东南4.8公里处。明初,大嵩卫在此设屯垦种,以供军需,因军户多傅姓,故称傅家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78亩。2006年,全村共有176户,总人口为60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08吨,经济总收入为56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90元。 |
展家屯村 |
展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浮山所派展姓来此设屯垦荒,以供均需。此屯垦区称展家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划归即墨县福海乡葛埠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村中小板桥改建为拱桥(旧称法券桥),村名改称法券桥。《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展家屯。 明中期,展家屯展氏又发展至村西一里处定居,因地处通往盐场之路,人系军户,故称盐路屯。展家屯改称法券桥后,此村展氏舍弃旧村名,采用了展家屯为村名。《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盐路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20亩。2006年,全村共有76户,总人口为2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72吨,经济总收入为46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23元。 |
洪沟村 |
洪沟村 村庄由来 是南洪沟、北洪沟合并而成。北洪沟在下普东南1.2公里处。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蔡、苟、董等姓在此佃种黄姓的土地,故称黄家庄子。后土地为孙、刘、宋等姓购得,因桃源河上游(又称洪沟)流经村中,改村名为洪沟。《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曾发展为两个村,河北称北洪沟,河南称南洪沟。现两村合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99亩。2006年,全村共有363户,总人口为111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4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846吨,经济总收入为13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7元。 |
张戈庄六里村 |
张戈庄六里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南5公里,流浩河支流待清河东岸。此村为明福海乡清泉社的中心,各张戈庄中之最先形成者,其建村年代应很久远,或系以姓氏名村,但来历已不可考。据传,自明永乐时(1403-1424)起,在张戈庄(六里)内,先后形成了车家街、戴家街、刘家街、彭家街、西南街等区段。1946年,我民主政府将彭家街、西南街划为张戈庄五里,余者称张戈庄六里,1950年仍合并为一村,称张戈庄六里。同治《即墨县志》所标之张戈庄主要指此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535亩。2006年,全村共有700户,总人口为212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750吨,经济总收入为311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74元。 |
梁家荒村 |
梁家荒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东南5公里处。据传:此地本是梁家疃(今长直乡张戈庄一里村)梁家的牧场,场中有一井。 清康熙时(1662-1722),张姓来此临井立村,取名梁家荒。《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80亩。2006年,全村共有93户,总人口为2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72吨,经济总收入为2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71元。 |
普西村 |
普西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即墨县志》载:普东屯是大嵩卫所领二十九屯之一,是明初驻军屯垦之区。当系因靠近普东而得名。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普东屯并入普-后,逐渐改称下普东。传说中明永乐时,从云南迁来的彭、叶、唐、单四姓,应均是建屯的军户。今此村分为普东、普西。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75亩。2006年,全村共有266户,总人口为8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97吨,经济总收入为108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8元。 |
东孙唐庄村 |
东孙唐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南2.5公里处。据传:此村原名唐家庄。明初,楼子疃孙氏迁来,因唐姓日以萧条,改称孙唐庄。明末,历城孙氏迁来。《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孙唐庄。今此村分为东孙唐庄、西孙唐庄、南孙唐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713亩。2006年,全村共有310户,总人口为95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49吨,经济总收入为12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 |
南孙唐庄村 |
南孙唐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南2.5公里处。据传:此村原名唐家庄。明初,楼子疃孙氏迁来,因唐姓日以萧条,改称孙唐庄。明末,历城孙氏迁来。《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孙唐庄。今此村分为东孙唐庄、西孙唐庄、南孙唐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01亩。2006年,全村共有207户,总人口为61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66吨,经济总收入为8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3038元。 |
葛埠村 |
葛埠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北1.5公里才。明万历《即墨志》载,葛埠社属福海乡。葛埠村,明代即以之为社名,证明其历史古老。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关两姓由云南迁来定居,因村西有一葛类滋生的一丘埠得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04亩。2006年,全村共有297户,总人口为92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0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64,经济总收入为141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05元。 |
衣家屯村 |
衣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偏北2.5公里处。清乾隆时(1736~1795),衣永宏由鳌山卫迁此地立村。因此地原是屯区,衣氏原系军户,故称衣家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47亩。2006年,全村共有51户,总人口为14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1吨,经济总收入为23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07元。 |
唐李屯村 |
唐李屯村 村庄由来 唐家屯和李家屯合并而成。唐家屯在下普东之西2.5公里处。李家屯在唐家屯东0.3公里处。据传:明末,唐姓、李姓迁来此地。因处军屯区,各以姓氏加“屯”字名村。清乾隆《即墨县志》载,李家屯是浮山所所领九屯之一。后来两村合并称唐李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66亩。2006年,全村共有87户,总人口为2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99吨,经济总收入为28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34元。 |
曲家屯村 |
曲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3.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谢、温、毕、李、江等姓来此立村,取吉祥嘉言,定村名为兴隆疃。建国前,此村尚存有光绪初年为纪念庙宇落成而铸的大钟,钟上铸有兴隆疃字样。光绪末年,曲姓在此村占优势,改称曲家屯、《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20亩。2006年,全村共有128户,总人口为4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75吨,经济总收入为59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27元。 |
侯家屯村 |
侯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以东偏北4公里处,原民堠北屯。明初,浮山所在此设屯垦种,以供军需。堠,是堆筑或自然形成用以瞭望敌情或标志里程的高地。此屯因位于一堠之北而得名。明万历时(1573~1619),孙姓、乜姓迁来,后演变为侯北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浮山所,并入即墨县福海乡清泉社。及侯南屯与任家屯合并后,改称侯家屯。同治《即墨县志》标作侯家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57亩。2006年,全村共有230户,总人口为63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44吨,经济总收入为100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52元。 |
小范家村 |
小范家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末年,范氏一支又自范家向东南迁至洪江河西岸定居,相距曰0.75公里,称小范家。《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24亩。2006年,全村共有209户,总人口为69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2吨,经济总收入为41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5元。 |
张戈庄三里村 |
张戈庄三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以来,李姓迁至张戈庄西南0.5公里处建村,称李家疃。后李姓绝,赵姓旺盛,改称赵家疃,对外称张戈庄。1946年,划为张戈庄三里。村南有龙山文化遗存。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47亩。2006年,全村共有140户,总人口为38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73吨,经济总收入为70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610元。 |
官路村 |
官路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1.7公里,洪江河南岸。明永乐时(1403~1424),刘姓来此地立村,因靠近即墨至胶州的驿路,名村为官路,又名刘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官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7亩。2006年,全村共有276户,总人口为90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吨,经济总收入为67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0元。 |
宫家村 |
宫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1.2公里处。清乾隆时(1736~1795),大韩村宫姓迁来此地居住,称宫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18亩。2006年,全村共有178户,总人口为64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6吨,经济总收入为6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42元。 |
新傅庄村 |
新傅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偏西0.8公里,刁村岭东麓。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傅姓来此地立村,称傅家庄。因位于信村集之后,又称集后。《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傅家。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傅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1亩。2006年,全村共有207户,总人口为68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84吨,经济总收入为43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61元。 |
碓臼泊村 |
碓臼泊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2公里。据《高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高氏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势低洼,村西有两块岩石上下相迭,形似碓臼,取名泊。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56亩。2006年,全村共有395户,总人口为132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8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71吨,经济总收入为7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05元。 |
石崮埠村 |
石崮埠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3.4公里。明永乐时(1403~1424),蓝姓迁此地定居,因地势较高,村后多石崮,名村为石崮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98亩。2006年,全村共有215户,总人口为68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2吨,经济总收入为40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51元。 |
高家洼村 |
高家洼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3.6公里。明永乐后期,高姓自碓臼泊来此立村。村西是洼地,故名高家洼。今此村张姓最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44户,总人口为4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2吨,经济总收入为1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30元。 |
大金家村 |
大金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南偏东2公里,洪江河东岸。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金姓由平度麻兰迁来此地建村,名村为金家。小金家形成后,改称大金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27亩。2006年,全村共有944户,总人口为31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4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7吨,经济总收入为19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705元。 |
青钢农场村 |
青钢农场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3公里处,系青岛钢厂于1978年成立的职工家属农场。耕地由金家公社划给,都是农业户口,现系大信村乡的一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98亩。2006年,全村共有103户,总人口为35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3吨,经济总收入为5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10元。 |
小金家村 |
小金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李姓、冯姓迁来洪江河西岸,北距大信村2.6公里处建村,称李冯庄。以后原住河南洛阳的金姓,自崂山金家岭迁来李冯庄,其后代兴旺发达,成为村中主姓,因北有大金家,改称小金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86亩。2006年,全村共有246户,总人口为85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4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0吨,经济总收入为74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93元。 |
司家疃一村 |
司家疃一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3.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司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司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分为三个村,为司家疃一村、司家疃二村、司家疃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65亩。2006年,全村共有200户,总人口为6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8吨,经济总收入为42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26元。 |
司家疃二村 |
司家疃二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3.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司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司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分为三个村,为司家疃一村、司家疃二村、司家疃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74亩。2006年,全村共有169户,总人口为54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5吨,经济总收入为68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80元。 |
司家疃三村 |
司家疃三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3.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司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司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分为三个村,为司家疃一村、司家疃二村、司家疃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01亩。2006年,全村共有212户,总人口为71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2吨,经济总收入为53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37元。 |
新花园村 |
新花园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3.4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时(1403~1424),邴姓来此立村,称邴家疃。后邴姓迁出,因胶州赵姓在此地拥有庄园、花园,改村名为花园。今此村姜姓最多。《即墨县乡土志》标作邴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花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68亩。2006年,全村共有192户,总人口为69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7吨,经济总收入为46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70元。 |
赵家疃村 |
赵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东岸,即城至七级的公路南侧。明永乐时(1403~1424),赵姓来此立村,称赵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5亩。2006年,全村共有219户,总人口为7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4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1吨,经济总收入为5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34元。 |
李家疃村 |
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西岸。明嘉靖时(1522~1566),李姓迁此地立村,称李家疃。后李姓无后,孙姓占多数,村名仍旧称李家疃。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李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08亩。2006年,全村共有195户,总人口为73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0吨,经济总收入为42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41元。 |
南翟家疃村 |
南翟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时(1403~1424),翟姓来此地立村,称翟家疃。明末,翟姓绝而王姓繁衍,村名仍沿用。《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后分成两个村,按方位为南翟家疃、北翟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89亩。2006年,全村共有134户,总人口为48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吨,经济总收入为3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20元。 |
北翟家疃村 |
北翟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时(1403~1424),翟姓来此地立村,称翟家疃。明末,翟姓绝而王姓繁衍,村名仍沿用。《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后分成两个村,按方位为南翟家疃、北翟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84亩。2006年,全村共有53户,总人口为18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3吨,经济总收入为1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65元。 |
大范家村 |
大范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1.4公里。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范姓来此立村,称范家。小范家形成后,改称大范家。《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32亩。2006年,全村共有366户,总人口为11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3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7吨,经济总收入为7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37元。 |
新胜庄村 |
新胜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南偏东4.3公里,青沙公路南侧。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辛姓来此立村,称辛庄。今无辛姓,宋姓、孙姓最多。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胜。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1亩。2006年,全村共有189户,总人口为8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9吨,经济总收入为6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10元。 |
小范戈庄村 |
小范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成化时(1465-1487),刘姓迁至范戈庄南1公里处立村,称小范戈庄。村周围有生物化石区。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30户,总人口为4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8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43吨,经济总收入为54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44元。 |
道口东村 |
道口东村 村庄由来 是从大范戈庄村分出来的。大范戈庄在长直西2.5公里,流浩河南岸。村北河岸有温泉,水温而甘冽,冬月不冻,旱天不涸。近经疏浚,以供饮用和灌溉。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封地当在附近。范戈庄之名何时形成,待考,当系以姓名村。其东部原称道口村,系明初宫姓立村。以地理位置得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范姓已绝,宋氏迁来繁衍。小范戈庄形成后,改称大范戈庄。明万历以后,以三官庙为界,形成庙东、庙西两个村。今分为范东、范西、道口东三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大范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79亩。2006年,全村共有135户,总人口为4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53吨,经济总收入为36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90元。 |
范东村 |
范东村 村庄由来 是从大范戈庄村分出来的。大范戈庄在长直西2.5公里,流浩河南岸。村北河岸有温泉,水温而甘冽,冬月不冻,旱天不涸。近经疏浚,以供饮用和灌溉。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封地当在附近。范戈庄之名何时形成,待考,当系以姓名村。其东部原称道口村,系明初宫姓立村。以地理位置得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范姓已绝,宋氏迁来繁衍。小范戈庄形成后,改称大范戈庄。明万历以后,以三官庙为界,形成庙东、庙西两个村。今分为范东、范西、道口东三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大范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932亩。2006年,全村共有330户,总人口为140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43吨,经济总收入为18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03元。 |
范西村 |
范西村 村庄由来 是从大范戈庄村分出来的。大范戈庄在长直西2.5公里,流浩河南岸。村北河岸有温泉,水温而甘冽,冬月不冻,旱天不涸。近经疏浚,以供饮用和灌溉。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封地当在附近。范戈庄之名何时形成,待考,当系以姓名村。其东部原称道口村,系明初宫姓立村。以地理位置得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范姓已绝,宋氏迁来繁衍。小范戈庄形成后,改称大范戈庄。明万历以后,以三官庙为界,形成庙东、庙西两个村。今分为范东、范西、道口东三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大范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48亩。2006年,全村共有285户,总人口为97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82吨,经济总收入为114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05元。 |
前进村 |
前进村 村庄由来 是前王家庄、后王家庄、蛇埠头、杜家庄、岔河、小油坊6个村合并而成。前王家庄在长直西北1.6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十二年(1414),王氏兄弟迁来此地立村,称王家庄。后发展为两村,在南者称前王家庄,在北者称后王家庄。 蛇埠头在长直西北1.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韩姓来此立村,因村西有小埠蜿蜒似蛇,取村名蛇埠头。 杜家庄在长直西2公里,流浩河北岸。据传:明中叶,杜姓迁来此地立村,称杜家庄。 岔河在长直西1.5公里处,流浩河北岸。据传:明永乐十二年(1414),刘姓迁来此地立村。对岸是流浩河与其支流周戈庄河汇合处,故名村为岔河。 小油坊在长直西1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王姓来此地定居,开设一小油坊,故取村名为小油坊。《即墨县乡土志》均标有这些村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826亩。2006年,全村共有503户,总人口为172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0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806吨,经济总收入为21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9元。 |
赵家村 |
赵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赵氏迁至长直流浩河对岸立村,称赵家村。后赵姓无,宋姓、邱姓繁衍,村名沿用。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48亩。2006年,全村共有176户,总人口为57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69吨,经济总收入为77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00元。 |
西孙唐庄村 |
西孙唐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南2.5公里处。据传:此村原名唐家庄。明初,楼子疃孙氏迁来,因唐姓日以萧条,改称孙唐庄。明末,历城孙氏迁来。《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孙唐庄。今此村分为东孙唐庄、西孙唐庄、南孙唐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55亩。2006年,全村共有256户,总人口为84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50吨,经济总收入为9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1元。 |
乔家村 |
乔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乔姓在大信村东洪江河西岸立村,称乔家。今此村乔姓已绝,李姓、王姓占大多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87亩。2006年,全村共有274户,总人口为98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8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0吨,经济总收入为53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50元。 |
小丁家村 |
小丁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有丁姓来此定居建村,因村落较小,称小丁家村。大约在1644至1700年之间,有赵姓自山东省青州迁来该村落户,后又有石姓、宋姓相继定居于此。该村现有赵、石、宋、王、徐、于等姓氏,以赵、石、宋三姓为多,均为汉族。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西南部,距即墨市人民政府15公里。东与通济街道办事处相连,南与陈家村毗邻,西临洪江河,对岸是小金家村,北与大金家村接让,现隶属于大信镇。 该村辖区总面积437亩,其中耕地面积312亩,工业用地面积55亩,村民住宅用地面积70亩。该村交通便利,村南有省级公路青沙线路段,村东是乔新公路,村后靠济青高速公路,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14公里。 村内主要街道用石子青沙硬化,栽有珍贵树种和花卉,路灯成行,环境优美雅观。该村土地平坦,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对发展高效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003年有常住居民103户,总人口36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9年该村有耕地70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高梁、谷子、地瓜等。粮食亩产100公斤左右,农业总收入为0.7万元。1950年土地改革以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极高,农业总收入增长到0.75万元。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亩产增至21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该村耕地调整为505亩。1968年村集体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70年,拥有机井7眼,大口井1眼,平塘2个,灌溉渠道4条计350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5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为86马力。粮食亩产250公斤,年农业总收入为2.1万元。1976年又扩大机耕道2条,长1.5公里,占地18亩,修村南排水沟1条约0.5公里,占地12亩。1991年国家征用土地80余亩,修建高速公路占地13亩,由于耕地逐年减少,青壮年村民陆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1968年,村投资5000元建起了该村第一个集体企业--小丁家翻沙厂,年产值0.4万元。之后又建起了铁粉加工厂、沤洗-加工厂。1981年村集体贷款2万元建立起链环厂,当年盈利还清贷款尚剩余1.5万元。1984年村投资2.5万元建起木钟音簧制作加工厂,年盈利5万元。1993年建起私营企业“兴华阀门厂”,该厂年产值350万元,利税10.5万元。2000年建起“拖鞋厂”,年产值150万元,利税4万元。2003年引进外资企业“青岛汉阳桑拿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每年向村委交纳租赁费2.5万元。 第三产业,1975年,村集体建起磨坊以后,不少村民也从事豆腐、粉房加工,还有的开起了小卖店。改革开放以来,从事第三产业的村民逐年增加,主要从事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每户年平均收入约在3万元左右。至2003年末,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达5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4%,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该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绝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入学,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80%。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人数不断增加。1957年小丁家村成立了第一所初级小学。1977年这所小学并入大金家学区小学。1977年,该村与大金家等村联办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都达到了100%。到2003年末,全村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8人,大专院校毕业生11人。 医疗卫生,建国以前全村没有诊所,群众有了病只能靠求神拜佛、土医偏方,条件好的能到外村请个中医,大多数群众难以请到医生。那时天花、霍乱、麻疹肆虐横行,婴儿、老人的死亡率非常高,村民平均寿命为49岁。 建国后,人民政府免费定期为群众接种各种疫苗,流行性疾病大大减少。政府成立医联会,巡回为村民看病,群众的就医条件得到改善。1967年村建卫生室1处,有医务人员2名,医疗设施和医术水平明显提高,村民平均寿命达67岁,全村有95岁以上的老人3名。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实行大病医疗费统筹制度,真正解决了村民治病难的问题。 人民生活,建国以前,村民年人均收入仅有60元左右,人均粮食150公斤,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人均粮食205公斤,人均收入130元。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加大了农业投资,粮食产量明显增长。1997年人均粮食400公斤,人均收入1860元。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4257元。同时,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住房面积人均约在5平方米左右。至2003年,居民住房全部是砖瓦、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28平方米。到2003年,村民家中有彩色电视机120台、程控电话95部、手机5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93%。在交通运输方面,全村有汽车、三轮车19辆,摩托车98辆。 村庄建设,1949年,村内街道弯曲狭窄不平,污水沟湾到处可见,刮风尘土飞,下雨两脚泥。1980年村委对房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1992年铺平硬化街道12000平方米,砌街道两旁排水沟2200米。现在村内主干道5条,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庄环境优美清新,让人赏心悦目。 集体福利 自2001年开始,村集体每年投资3万余元为村民缴纳“三提五统”费。从2000年开始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及生活用品,每年计6000余元。 |
北王家庄村 |
北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8公里,洪江河东岸。明宣德时(1426~1436),王姓来地处定居,称王家庄。1958年成立金家人民公社时,同一公社有两个王家庄,此村在北,改称北王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王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6亩。2006年,全村共有78户,总人口为24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1吨,经济总收入为15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20元。 |
李家韩洼村 |
李家韩洼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李姓在韩洼村西立村,因与韩洼靠近,地貌相同,称李家韩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6亩。2006年,全村共有84户,总人口为30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6吨,经济总收入为35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64元。 |
韩家韩洼村 |
韩家韩洼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南3.9公里,洪江河东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韩姓由云南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势低洼,故称韩洼。自孙家韩洼(今属崂山区)、李家韩洼相继形成后,改称韩家韩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8亩。2006年,全村共有59户,总人口为19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7吨,经济总收入为18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35元。 |
陈家村 |
陈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南3.5公里,洪江河东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陈氏兄弟三人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人少村小,名村为小陈家。近年陈家。《即墨县乡土志》及1969年出版的《即墨县地图》均表做小陈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8亩。2006年,全村共有108户,总人口为35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4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7吨,经济总收入为6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5元。 |
仲戈庄村 |
仲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南偏西3.7公里,洪江河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仲姓来此立村,称仲哥庄。明永乐时(1403~1424)邱姓迁来。仲姓无后,邱氏昌盛,村名未改。《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76亩。2006年,全村共有256户,总人口为78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7吨,经济总收入为47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40元。 |
郝家庄村 |
郝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南1.6公里,洪江河东岸。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郝姓来此地定居,称郝家庄。后已无郝姓,刘姓昌盛,村名未变。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6亩。2006年,全村共有116户,总人口为6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4吨,经济总收入为47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02元。 |
碾子头村 |
碾子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南1公里,洪江河西岸。据《孙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孙姓由云南迁居此地。因村西有旧碾一盘,名村为碾子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77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7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6吨,经济总收入为6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82元。 |
小信村 |
小信村 村庄由来 明初,浮山所在信村南偏西约1.5公里处设屯垦种,以供均需,称信村屯。此时迁来的孙姓、于姓当均是军户。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屯后,改称南信村、小信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64亩。2006年,全村共有616户,总人口为226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49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19吨,经济总收入为54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67元。 |
大信村 |
大信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西12.5公里处,是大信村乡政府驻地。阴历四、九逢集。原名刁村,《古今地名大词典》有《刁村》专条。当系由姓氏命村,具体年代待考。后因刁姓已绝而改称信村。明万历《即墨志》载:信村是县内十三乡集之一,清同治《即墨县志》记为县内24乡集之一,今为县内八大市集之一。明初信村屯之名即由此村名派生,及信村屯改称小信村,此村改称大信村、信村集。但刁村集、大刁村之称今仍流行。今村中王、吕、梁等大姓都自称是清初迁来。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00亩。2006年,全村共有465户,总人口为15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0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02吨,经济总收入为8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55元。 |
南王家庄村 |
南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偏北2.8公里,金家水库东岸。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来此定居,称王家庄。1958年因与同公社北王家庄区别,改称南王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王家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西9公里处,东邻郭城路,西与青岛泰林马山生态园毗邻,南靠鳌蓝路,北与司家疃村隔小范家水库相望,现隶属即墨市大信镇。该村辖区总面积1132亩,其中农业用地560亩,工业等用地420亩,村民住房用地212亩。 该村南距青岛国际机场11公里,离青岛港码头32公里,东离青银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西距济青高速公路出口4公里。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72户,总人口8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39‰。现有王、吴、李、刘、张5个姓氏,除1人为满族外,其余均为汉族,其中王姓居多。 经济发展 1950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80年为23万元,2003年增至349万元,人均收入4305元,经济总收入比建国初期增长230多倍。 第一产业,1950年该村有耕地1800亩,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足,村民的生活勉强维持。1956年,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工副业生产迅速发展,当年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70年全村通电后,该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挖平塘3处,修灌溉渠道1条,水浇地面积达到8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70马力,粮食亩产200公斤,村集体固定资产5万余元。1981年村建立羊毛加工厂,安排闲散劳力50多人,增加了部分农户的家庭收入。自1985年开始,沿鳌蓝路两侧路域经济发达,再加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该村土地逐年减少,到2003年末,可耕地只有560亩,富余劳力迅速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1956年,村集体投资建立砖瓦厂1处,这是南王家庄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集体企业。1967年建成村办锻件厂,安排务工社员30人,年创利润3万元。1970年 村集体投资1万元,实现全村供电。1981年村集体与王财芳、金丙善联合投资建立了羊毛加工厂,企业年营业收入30万元。1989年又在羊毛加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福利五金厂,从事扳金、铆焊、冲压加工,为青岛海信集团提供配件,年营业收入36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陆续办起食品加工厂2处,食油加工点2处,个体综合小商店2家。至2003年,该村有经商户2户,汽车运输户1户,还有从事其他维修服务的人员8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40余人。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49年前,该村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全村青壮年总数的60%。该村虽有1处私人小学,但能入学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建国后,1950年建起了第一处小学,全村80%的适龄儿童入学读书。随着教育的发展,村民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截至2003年,全村普及了初中教育,全村拥有大学生12名,中专生30名, 医疗卫生,1949年前,该村有1处私人中医药房,医疗水平低下,对一般的常见病医疗效果极差,婴儿出生死亡率高。大部分村民有病无钱治,得了病听天由命,人均寿命仅为40岁。建国后,卫生条件大为改善,政府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类疫苗,天花、麻疹绝迹,有效控制了各种流行病的传染。1965年,该村成立卫生室1处,培训卫生员3人,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村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村委投资8100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书,解除了村民大病就医难的问题。 人民生活,1949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4元,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离富足的水准还有一定的距离。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4305元。村民住宅由建国前的土墙茅屋结构变为钢筋水泥砖混结构,室内增设了洗澡卫生间、厨房。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全村拥有机动车105辆,彩电200台,程控电话230部,电话普及率80%。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脏乱不堪,“旱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1973年,在公社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该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村庄布局日趋合理。2000年到2002年,村委两次投资30万元,将主、支街道全部柏油硬化,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集体福利 2003年,村集体出资8100元为全村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书”。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村集体出资12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工程。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