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金口镇 >> 南里村

南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里村简介

  南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邹氏从云南迁到该地建村,名为客旅店河南崖村,解放后{1945年}改为店集南里村。
  政区人口 南里村位于店集镇政府以东300米,位于青莱路和即王路交汇处,占地总面积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462亩,有村民256户,人口803人。
  经济状况 南里村是店集集贸市场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莱州、胶州、青岛等商贸货物集散地,有着招商引资和发展市场的优势。全村以此为重点,首先开发了即墨市最大的专业木材市场,建起了东西两条市场街和占地二十多亩的集贸市场,引进了个体工商户120多家。目前落户本村的私营企业4家,同时还规划建设了养殖小区一个,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35万,人均纯收入6406元。几年来,为适应木材市场发展需要,村集体先后投资30余万元,对木材市场进行了多次扩建该改造形成了现在占地60余亩,木材经营户40多家,年销售量7000多万元。还引资开发了即东商贸城,占地近70亩,先后建起了商住楼130多处,引进工商户80多家。2002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资近70万元,在市场街建了56间1900平方米的商品房,引进28家个体经营户,房租可为集体增加年收入6.6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集体共投入130多万元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建设和福利事业。其中整修村主要大街7.8万元,铺南北大街柏油路面6.8万元, 打自来水井两座及配套设备29.8万元,上发电机组设备等11.22万元,上路灯工程先后投资2.8万元,电表上杆工程7.6万元,全村各街巷修明水沟14条8.7万元,建集贸时水泥柜台及成衣架4.6万元,修桥三座,整修开挖河道2.4万元,为村民代付农业税款5.7万元,为村民代付农村大病统筹医疗保费2.7万元,建垃圾池7个1.2万元,安排常年环境卫生管理人员和专拉垃圾的拖拉机,并建了老人乐园,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品和食品,1996—2000年为村民代付“三提五统”款28万。为了商贸城的各户用水,又投资20万元建了自来水井及配套设备。村庄现有自来水井2口,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百分之92%以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122 266000 0532 查看 南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埠南村

  小埠南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孙氏祖由云南来此建村,以村东大沟为界,沟东村叫大埠南村,沟西村叫小埠南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北部,距镇驻地9、5公里,北与店姜路相接。2006年5月底,总面积446亩,其中耕地面积346亩。有居民36户,人口11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底村庄经济总收入61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村庄共投入100000元。用于 村庄建设,整修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自建深水井一口居民吃上自来水。村庄80%以上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1/3。大病统筹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4585182   

河阳庄村

  河阳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氏家祖先在这里建村。后来其他一些姓氏陆续搬来落户。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市东北方向20公里处,坐落于王圈水库西岸,西于龙泉镇相接。土地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居民户数达到210户,人口660人。   经济状况 农业耕种是村庄经济发展重点,全村以农业耕种为经济发展模式,个体营业户2户,规划养殖奶牛30余头,生猪80余头,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3020元。   优势产业 以粮油生产为主,全村种植花生1000亩,年收入10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200余人。   社会事业 自1998年以来,全村共投入6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戒刀条,对街道实行了绿化美化。水流资源十分丰富,东靠王圈水库对庄稼的灌溉十分有利,又自建深水景口。街道设立了垃圾池,全村70%的村民用上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已经普及,100%的群众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前苇夼村

  前苇夼村   村庄概况 村庄位于店集镇西南五公里处,兴隆山西边,东距马坪1.5公里,西距青威路2.5公里,总户数78户,人口236人,村庄耕地总面积269亩。   经济状况 村庄位于丘陵地带,全村以种植、养殖为主业,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外出务工是大部分户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4936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庄共投资10万余元,用于村庄主要街道建设,修建进村桥一座,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2005年居民户吃上了自来水, 70%的居民拥有彩电、摩托车等,电话、有线电视基本普及,全村98%的群众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后苇夼村

  后苇夼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年间,从云南迁至该村,以村芦苇塘而取名苇塘村,现改为后苇夼村。   政区人口 村庄在镇政府西南边4公里处,总人口402人,耕地面积1000亩,可耕地800亩。   经济状况 有着悠久历史的兴隆山正待开发,村里有多年的黑白铁加工技术,现有铁门加工厂3家,每年每户有15-20万的收入,有专业项链加工厂和各式各样的刺绣手工业,余外加工业年收入都在3-7万元的收入。   优势产业 位于村南的围山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水清透明,河两岸有5米的绿化带。   社会事业 自2000年以来,村里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村路、村貌进行美化、绿化整修了三条街道并加以绿化,改造了多年的吃水问题,建上了深水井,让村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整修了两口机井,建立了一所幼儿园,街头巷尾建了垃圾池。   

前洪兴村

  前洪兴村   村庄由来 明代洪武年间由赵、王二代家族安居,到永乐年间,于氏家族进入,   三姓氏团结奋斗,使村庄非常兴旺发达,取名洪兴村。建国后,便于营理分前街和后街两个核算单位,后称前、后洪兴。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政府西两公里处,前面是“王刘”路,西边临“青烟”高速公路,村庄三面环水,共有居民223户,人口730人,耕地面积1421亩。   经济状况 没有特别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种殖为主,养殖和外面打工为辅,全村养殖户30余家,外面打工人数高达200余人,是一个收入的经济动向,共有大棚温室10个,收入可观。从2005年至2006年间开始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深入发动宣传,也有不少客户到本村观察,都因地理环境而没有成。现在又有客户到门,镇政府和村两委都加以力度,搞好招商引资这一重要工作。   社会事业 水源非常充足,修建深水井和大口井、平塘。四周环水,可浇田500余亩,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吃水率达到100%。修建3条进出村路,村庄内主要街道两边浆砌水沟,两边都进行绿化,现在村庄内外主要街边都有专门人员管理。现在有90%以上的居民拥有不同的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电脑、也不断的进入农产,90%以上的农户安装上了电话,有线电视已经基本普及,全村共有“低保”,“五保”7户,镇村两级都给予一定帮扶,全体所有的农业户口都参加了大病救助工程,参保高达100%。   

后洪兴村

  后洪兴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云南于氏三兄弟移民到文登大水泊村安家落户,后老三于明兴搬迁到此地建村,由于当时当地兴旺发达,取名洪兴村。解放以后分成两个行政村,前洪兴村和后洪兴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政府西北部约1.5公里,院西水库西岸,东邻院西村,南邻前洪兴村,西与青威高速公路相接,北于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2745亩,其中耕地1300亩,居民280户,人口903人。   经济状况 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新建养殖小区2个,占地36亩,有养殖专业户53户,村有商店2个,粮油加工5户,服装加工2户,项链加工2户,村庄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5540元。   社会事业 村庄整修了4条进村路,全长5公里,整修5条主机耕路,全长8公里,村内主要街道实现了净化、硬化、亮化、绿化。1995年全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3年村庄又投资2万元新钻水井一眼,配套自来水。村庄原有小型水库3座,1995年以来,挖平塘4个,蓄水量在36000立方,解决了水浇地问题。建行希望小学和幼儿园坐落村中,学习条件优雅,学生入学率100%。村庄有远程教育室、广播室。有社区卫生室一个,医生3名。村民80%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130辆,汽车18辆,联合收割机3台,有线电视入户率40%,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院西村

  院西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氏祖士信从青郡枣行庄迁居岙角石村,又有李氏祖五世积善从岙角石村迁此地建村,因村东有院庙,取名为院西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店集镇西部1公里,东邻本镇枣行村,北邻国防公路,南邻王柳公路,交通便利。村西有水库一座,容水量400万立方,村庄总面积1670亩,其中耕地1600亩,共有农户250户,人口831人。   优势产业 村庄离镇驻地近,有青岛即发集团分厂、亨达皮鞋分厂等十几个工业项目,务工人员占村庄劳动力的40%,在即墨、青岛经商的有20余户,外出务工人员100多人,2005年村庄总收入250多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庄投资40多万元,修整主街道两条,对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村庄水源丰富,全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庄建有幼儿园一所街道设垃圾池两个,组建了保洁队伍。村庄98%的农户看上了彩电,用上了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达到了7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全体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村庄先后被评为店集镇文明单位、店集镇模范村委会、店集镇畜牧先进村、社会治安先进村。   

西河南村

  西河南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年间,赵姓首先来此建村,后相继有付、于、邢、李、王、刘等姓入住。由于村址选在文星河两岸,因而取名河南。东西两个河南,本村居西,定名西河南。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店集镇驻地1公里处,北临文星河,南傍王牛公路,三面环岭,中间平坦,全村总面积582亩,其中耕地462亩,居民120户,人口350人。   经济状况 出让土地,招商引资,改善作物种植,发展果林苗木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方向。目前我村有个体私营企业4家,主要是铸造、缝纫、包装加工和服装加工。果园7个,苗圃2个。2004年全村总收入1680285元,人均收入4704 元。   优势产业 本村一面傍河,三面环岭,是理想的花卉、苗木和花生、红薯栽培之地。目前本村已发展果树50亩、苗术70余亩,花生的种植面积每年都在300亩以上。   社会事业 整修、绿化、美化、亮化了街道3条,整修、绿化进村路500余米,兴修了旱能灌、涝可排的水利设施1套; 110户的小村有电话70部,彩电100部,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相续进入每家,拖拉机、手扶、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已成为住户的主要生产工具,摩托车为年轻人代步,汽车也渐渐开进了农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全村350人人参加了大病统筹,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40户,又自建自来水一口,全村吃自来水达到100%。   

于家庄子村

  于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氏兄弟三人自登州府文登县赤山庄迁来洪兴居住,明末,族姓繁衍,从洪兴迁出建村,以姓氏取名为于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北3公里处,西于省一级青威路和乌威高速公路相接,南店姜路自村中通过,东邻孟家庄,北接刘家庄,因此三村又合称庄子。有耕地1650亩,居民241户,人口797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近几年迅猛发展,青威路两侧新建加油站2个,有私营粮食加工企业2家,小磨香油加工散户20余家。村新建规模化养殖小区1个,养殖区内奶牛场3个,奶牛存栏100多头年产奶量1300多吨,养猪场3个,猪存栏量2000多头,肉鸡养殖场3个 ,肉鸡存栏量10万余只,蛋鸡养殖户9家,存栏量50000余只。2005年村庄集体经济总收入1290万员元,人均收入5000余元。   优势产业 村庄自八十年代初期,已上全套自来水供水设备,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村庄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可与崂山泉水媲美。村庄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其中花生、玉米种植面积大,品质好,产量高,深受商家欢迎。青威路和乌威路的开通,为我村招商引资提供了无限商机。   社会事业 村庄投资30多万元,整修机耕路6条,街道10条,浆砌排水沟1200米,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基本普及。70%农户拥有农业机械,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大病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100%。   

刘家庄子村

  刘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据村庄老人回忆,刘家庄村北曾立有郑氏碑,因此,最先迁居此地的应为郑氏祖,后因郑氏无后人,失考。明末,刘氏祖由刘家河北村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刘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北3公里处,村北与莱阳接壤,西于省一级青威路和乌威高速公路相接,,东邻孟家庄,南接刘家庄,因此三村又合称庄子。村庄耕地总面积629亩,居民131户,人口391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近几年迅猛发展,即墨公路段收费站生活小区坐落于村北0.5公里处。2005年新引进2家个体私营纸箱厂。村庄拥有运输车16辆,年创收40多万元。村北规划建设养殖区有奶牛养殖场1个,奶牛存栏30多头,年产奶量320吨;养猪场1个,生猪存栏20头,,蛋鸡养殖5户,存栏30000只,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178万元,人均收入5600元。   优势产业 村庄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林果业。其中花生种植品种好、面积大,深受厂家欢迎。村西40亩果园,盛产红富士苹果,色泽鲜亮,口味甘甜,远近闻名。青威路和乌威路的开通,为我村招商引资提供了无限商机。   社会事业 村庄投入50多万元,整修机耕路4条。街道5条,浆砌排水沟800米,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投资10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争取公路段扶持资金5万元,新上自来水井,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基本普及,农村大病统筹保险率100%。   

孟家庄子村

  孟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据传说,明朝永乐年间,刘氏祖由云南移民到店集镇西枣行村居住,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刘氏祖与孟氏祖迁来建村,并以孟姓取名为孟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北3公里,北于莱阳接壤,有省一级青威路和乌威高速路经过,共有耕地542亩,居民104户,人口334人。   经济状况 是典型的种、养、加、副一体化农村经济。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住,适当发展林果业、蔬菜业,粮油贸易是村庄传统项目,现有私营粮油加工厂5个,拥有运输车辆20多台。年加工花生100万吨。蛋鸡养殖专业户9家,村庄经济总收入167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村庄经济作物花生种植面积大,品种好,产量高,花生加工一条龙,历来受商家欢迎。青威一级路和乌威高速路经过的土地位置极优,是招商引资的佳地。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村庄投资60万元,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0万元,整修街道4条,实现绿化、美化、亮化,整修出村路3条,并于青威一级路相接。新打平塘2个,大口机井1眼,群众吃上了自来水,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拥有中型汽车20多辆,50%的户拥有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农业实现大半机械化。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村两委班子团结,群众风气正,被即墨市委评为文明村庄、安全村庄。   

宋家马坪村

  宋家马坪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宋氏祖“添禄”因家中纠纷由丰城七口村跑到此地建村。以姓取名宋家马坪。其余姓氏均由邻村迁至。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中南部,东南依靠莲荫河,距镇驻地5公里。总面积1000亩,其中耕地816亩。有居民151户,总人口429人。   经济状况 由于村交通不便,对外出劳务输出是本村的重要经济来源。村中每年有100余人外出打工,每年可增加1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另外人员以种植养殖为主,有种植养殖户16家。全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4980元。   地方特产 由于本村倚靠莲荫河,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水质较好。因此大棚菜、露天菜味甜口感好。青岛蔬菜公司每年到此收购大白菜,大白菜在青岛很有口碑。甜瓜、西瓜含糖量高。温室大棚给村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户均增收8千元以上。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村集中投资8万余元翻盖了村委办公室,集体出资、村民集资10万余元吃上了自来水。同年,主街道于今年修理路灯20余盏,保证每天开放。建机井1座,小水库3座,扩大了灌溉面积,使村庄三分之一的土地能旱涝保丰收。建有垃圾池三处,有专门人员负责清理、掩埋。75%的用户有彩电、摩托车;洗衣机、冰箱的入户率也达到40%;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亦基本普及。全村大病医疗保险参合率达100%。村庄的各方面出现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耿家屯村

  耿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耿氏族“财发、财福”兄弟,由云南省黑山县到诸城西关,由诸城西关迁到神山埠,兄弟二人从神山埠屯往南1.5公里处建村,以姓氏名为“耿家屯村”   政区人口 耿家屯村位于店集镇驻地西北部,总面积1120亩,其中耕地面积194亩,村民84户,人口267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民收入是村庄发展的重点和优势,2002年上级号召村民栽植速生杨100余亩,闲农时间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2005年底村庄经济总收入529万元,人均收入5546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垫主街道2条,围村路3条,出村路1条,桥2座。村庄水利资源丰富,现有平塘2处,大口井2口,灌溉面积100%。1997年钻深水井一口,全村吃上了自来水,主街道设立了垃圾池,村庄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已普及,村民参加镇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姜家马坪村

  姜家马坪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姜氏能从云南同乐县移民到山东省栖霞县同令疃村,明朝嘉靖1521年迁到姜家马坪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南5公里处,全村总人口703人,222户,总面积1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是全村发展经济的重点,全村形成了以温室、大棚、苗圃养殖、加工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温室、大棚300多亩,养殖小取处,年养鸡、猪、牛、羊等数量10万余头。苗圃100余亩。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6.9万元,人均收入3950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全村共投入8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街道2条,1000多迷,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水资源丰富,全村共有大口机井3眼,可以自流灌溉,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村建有幼儿园所,街道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80%以上的户用上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160户。每年村投入2000多元,订购了《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村庄多次被评为即墨市、店集镇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等称号。   

东西河头村

  东西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由埠后村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处洪兴村西文星河(今店集河)发源地,称西河头。清末后,西河头文星河以东部分发展成独立村落,称东西河头村   政区人口 东西河头村在大官庄北3.5公里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为1254亩,有215户,人口667人。   经济状况 村庄是以种植业为主,现有工商户5家,其中3家花生加工厂,这三家花生加工厂是青岛地区很有名声的花生加工厂,用村庄男年女劳动力100多人,男劳动力月工资在1000元至1500元左右,女劳力月工资1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可给村庄增加收入50万元。2家经营日应小百货商店,常年外出打工人员132人。到2005年全村总收入1662万元,人均5811元。   优势产业 村庄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水利方面的投资,在村北文星河上堵一拦河坝,水面长2公里。并新挖了(100*80m)平塘两座,保障了农田水利供应。种植蔬菜,秋黄瓜成为该村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粮食产量也每年逐步增加。   社会事业 自1999年村庄投资近10万元,给村民拉上自来水,让村民吃上纯净的自来水。同时对村庄的两条主要街道两旁的排水沟重新清理,街道设立3个垃圾池,并有专人看管街道卫生。有70%的村民拥有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手机、电话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以上,全村100%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犬病医疗保险,村庄连续三年为村民上交大病统筹款。每年年底村庄的领导人为烈军属困难户送去衣服、米、面、钱等。   

前西河头村

  前西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644—1424),张姓迁至“西河头”村南0.5公里处立村,村中有条小溪是“文星河”发源地,称前西河头。至清乾隆时(1736—1795)于姓迁来,人口繁衍。   政区人口 东靠青威一级路,西靠乌威高速路,总面积2630亩,其中耕地1895亩。有居民248户,人口748人。   经济状况 是主要花生种植基地,近几年来,发展种植茶叶、蔬菜大棚,引进了园林种植。有100多人外出打工、经商、搞运输,50多名妇女搞来料加工,增加村民收入,2005年,合村总收入4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354元。交通方便,有丰富水利资源,环境幽静宜人,是最佳投资建厂,旅游,休闲之地。   1995年以来,修二条主街道,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打了一口50多米深井,使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8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家,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120户,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特别是新的村党支部组成后,整修二条村主街道,加以绿化,整修绿化一条400多米田间路。开控一个长200多米,宽60米,深8米大平塘,扩大灌溉面积,对外来投资更加具有吸引力,前西河头村的明天更加辉煌。   

北官庄村

  北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潘氏由云南迁居此地立村,起名为小官庄,1980年地名考察时改名为北官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大官庄西北1公里,村前靠东西王新公路,,村东靠青威、乌威两条高速公路,村西距青烟国道4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村庄总面积2400亩,居民230户,人口750人。   经济状况 村庄以种植业为主,现在向多远户化发展。建成蔬菜大棚35个,经营大棚户50户,,面积50亩,运输专业户5户,养殖户6户,私营企业7家,每年有80%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30%的妇女从事发制品、针织品、项链制品加工。   社会事业 村庄水资源丰富,村东建自来水井1个,可供5000人生活用水,整修街道4条,实现了绿化、美化,浆砌排水沟1200米,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电话入户率90%,农村大病医疗参保率100%,各项指标均达文明村庄标准。   

官庄上街村

  官庄上街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时(1368-1398)解姓、委姓相继来此开荒定居。因荒地是官家所有,故称官庄。至清顺治(1644-1661)以后,李、于、卢等姓繁衍,自小官庄形成后,此村改称大官庄村。大官庄村由上街村、东街村、西街村三村组成,总称大官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城东北20公里处,原大官庄镇驻地,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等地,阴历四、九逢集。官庄上街村在大官庄村的北部,坐落在鸟威高速公路的东南部,距高速公路800米,东与青威高速公路相接。1998年关庄镇两处乡镇合并,官庄镇上街村改为店集镇官庄上街村。总面积2700亩,有居民300户,人口918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共有冬暖温室60个,年增加收入120余万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06.4万元,人均收入4800元。   优势产业 位于村庄东北的农贸市场是即东最大的黄牛市场,年交易量5000头左右,在胶东很有名气。   社会事业 2004年以来,村庄共投入56万多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街道8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自建深水井4口,居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新挖一大口井,水量非常之多。可解决10几个村庄吃水问题。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桶、垃圾池,成立专门保洁队伍。村庄80%的村民拥有彩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250多户。2005年被评为即墨市文明村庄,认真做好村庄社会医疗保险工作村庄居民全部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官庄西街村

  官庄西街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时(1368-1398)解姓、娄姓相继来此开荒定居,因荒地是官家所有,故称官庄。至清顺治(1644-1661)以后,李、于、卢等姓繁衍,随着人口增多,称大官庄,当时大官庄由上街、西街、东街三个街组成,1961年分为三个大队,后改为村,即官庄上街村、即官庄东街村、即官庄西街村。   政区人口 官庄西街村原属大官庄镇,于2001年合并到店集镇,东距镇驻地6公里,西距华山镇5公里,耕地1600亩,有村民220户,人口689人。   经济状况 主要以农业和外出劳务收入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5778元。   优势产业 位于青威路西镇工业园内土地400亩,已落户企业7家,占地100亩主要是铸造、机械制造、五金制造等项目,现还有土地300亩。园区内道路已硬化绿化,并架设电力专线,主要发展多类工业项目。   社会事业 全村共修街道7条,两边水沟全部浆砌,5条主街道实现了绿化亮化,村民免费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140户,电话150部,全体村民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计划投资10万元修建文化大院,建设图书室、娱乐室、健身室等设施。   

官庄东街村

  官庄东街村   村庄概况 东街村位于店集镇西部,东靠青威路,原大官庄镇驻地,全村有217户,668口人,总耕地面积1529亩。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我村的经济发展重点,镇工业园区占用我村土地260余亩,带动了我村的经济发展,现有私营企业2家,小个体户30余家,养殖户12家,大棚7家占地15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6028元,有力地促进了我村的各项发展。   社会事业 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村对主要街道进行了部分硬化,并对路两旁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水资源丰富,全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农贸市场1处,街道设立了多个垃圾池,专人负责清理,7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有线电视入户达到71%,参加医疗保险达到了100%。连年被市、镇评为先进单位、文明村庄。   

蓝家荒村

  蓝家荒村   村庄由来 建于1806年,至今200年历史,因地属即墨蓝田家的一片荒地,取名为蓝家荒。   村庄概况 位于青威路东侧,座落在倾倒即东工业园200米处,与店集镇金口王村相接,村庄总面积1400亩,其中果园120亩有居民180户,570口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全村形成了以林果生产、养殖、建筑业、劳务等文化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村西工业园战地800亩,村庄土地宽广,环境幽雅,给村庄及街道培植了无限商机,林果总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庄共投资100万元用于街道建设,修街3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水资源非常丰富,有自建深水井一口,居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专门清洁工队伍,村庄80%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120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00%,2005年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村庄。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1856年王氏祖“王天温”由云南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为“王家庄村”。   政区人口 座落在青威路东侧,约离公路200米,王家庄村总面及2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有居民350户,人口1180人。   经济状况 自2003年起点集镇政府在该村村外新建工业园区,园区道路已规划硬化好。有四个企业已占地建设中。(海龙、西北 、金盾、万茂盛木器厂)待续招商引资企业数个,将来定会给王家庄村经济带来一个大的飞跃。   优势产业 以前主要以种粮为主,近10年村民发展西瓜种植业,每年约种植150余亩,亩收入都在两千元左右,经济收入很可观,近几年又发展养殖业,有6户农民建起养鸡厂,发展蛋鸡业,促进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早在1983年该村就发扬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购买电视机,每购买一台村委补助100元。30%的农户购买上电视机,成了远近有名的电视村。近三年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几年来彩电、冰箱家用电器、摩托车普及率达80%以上。2002年投资10万元为群众装上自来水,群众吃水不交钱。大病统筹由村统一代交筹。2005年又投资五十万元,自青威路至村里主街道进行硬化11000平方米。2003年投资万元村里街道全部亮化,拉路灯40只,现已达到硬化、美化、亮化。通讯电话普及率达75%,多次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   

胡家庄村

  胡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说一胡氏人家因躲避战祸来到该处落户。由于这家人勤劳善良,家族人员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胡家庄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店集镇中部,青威公路东侧,距镇驻地7.5公里,村庄总面积1140亩,总户数205户,587口人。   经济状况 该村是为数不多的贫困村庄之一,近年来在上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新引进投资500万元的服装加工项目一个,新建存栏100头的生猪养殖场两个,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以前有了较大增长,打道862元。   优势产业    村庄充分利用紧靠青威路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工业项目,以工促农,协调发展,招商引资形势越来越喜人。   社会事业 村庄积极争取上级帮扶和社会资金进行村庄建设,争取帮扶资金20万元,使全村群众吃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争取帮扶资金15万元,整修了1000米的出村路,使群众告别了雨天不出门的历史。新建集贸市场一处,街道上设垃圾桶、垃圾池。彩电、摩托车基本普及。全村95%以上的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投资8000元对中心街道进行了亮化,方便了群众。   

池戈庄村

  池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迟氏兄弟从云南来此立村,称迟哥庄村后演变为池戈庄村。   政区人口 距离青威一级公路2.5公里,王圈水库下游,东依温泉镇北小峨村,西邻胡家庄村,南靠王圈水库,北邻姜家埠子村。总面积3400亩,耕地面积2500亩,有居民435户,人口1547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我村发展的重点,全村形成了以粉条加工为龙头,2002年又引进薯条加工和黎明足球俱乐部。工艺制品;服装加工,养殖等多样化经济发展模式。2005年引进田瑞牧业公司 -- 全自动蛋鸡养殖已开工。村庄共有个体私营企业5家,粉条加工户38户,内资企业2家,年生产优质粉条140万斤,薯条20万斤,牛奶30万斤,经济总收入950万元,人均收入6150元。   优势产业 粉条加工是我村的传统品牌,历史悠久,技术高,粉条质量好。我村土地广阔,地瓜栽培面积大,产量高,淀粉质量好,原料丰富,现有各类加工设备40余套,从事粉条及薯条加工近400人,2005粉条、薯条总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共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村的建设。修主街道2条,面积2000平方米,砌排水沟300米,硬化950米。1998年户户吃上自来水。1999年9月9日,村老人于正先出资3万元,新建育才桥。我村三面靠河,环境优美,水资源非常丰富。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70/的村民拥有这种车辆。有线电视入户率60%。2003年以来,村每年投资15万余元,给村民统一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费100%。   

大埠南村

  大埠南村   村庄由来 先族自云南迁居而来,选址在距离太平山(俗称埠子)以南2公里,所以取名大埠南。   村庄概况 现居住在村庄的只有68户,村民223人,地处平原,低质不佳,拥有耕地面积478亩。   经济状况 人民公社时期大搞水利农田基本建设,走农业机械化道路,依靠科学种田,改变旧的种植模式,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提高。现在在党的优惠政策扶持下,从科技兴农、良种改造,走向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专业大户,剩余劳动力,青年工纷纷走向城市,走进企业,部分开始个体经营餐饮业、批发零售、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等2005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000元,从解决温饱问题开始走向富裕之路。   社会事业 到目前为止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自来水入户达100%,集体为群众假如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黄家铺村

  黄家铺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黄姓迁入建村,以黄姓姓氏取名为黄家铺村。   政区人口 位于大留路西侧,紧接与青威高速路相距1公里,位于店集镇西南角,与龙泉镇相交,总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950亩,有居民120户,人口400人。   经济状况 主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发展多种经营,常年种植粮食作物和多种蔬菜,年收入840万元,人均收入6056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本村共投资20余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3条,建办公室、卫生室,实现绿化美化,水资源丰富,建自来水井一口,居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小学、幼儿园四村联办,村庄70%的村民用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30户,医疗保险率100%,投保额1.6万元。   

后西河头村

  后西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由埠后迁至此地,因地处洪兴村西、文星河发源地,称西河头。前西河头形成后,改称后西河头。清顺治时(1644-1661)有宁姓迁来。   政区人口 后西河头村在大官庄北3.5公里处,全村共有耕地1824亩,有村民274户,人口941人。   经济状况 村庄是以种植业为主,现有工商业户4家,经营日用百货,铁业加工维修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6人,全村经济总收入1454万元,人均收入5607元   优势产业 该村近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新开挖平塘3个,加上原有的水利设施,保障三农水利供应。种植蔬菜瓜果类成为该村庄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自2000年底村投资20万元为村庄拉上自来水,同时整修大街3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新建集贸市场一处;有小学一处,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3处,并安排专人管理大街卫生,70%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电,有线电视电视入户率达75%,村庄免费为村民上交大病医疗保障金,有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大病医疗保险。每年年底为6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和70周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慰问品。   

垒里村

  垒里村   村庄由来 1403—1424(明永乐年间)邢姓由云南乐哥屯迁来此地建村,因村东、南、西三面均为深浅不一的沟溪河流,故取名为垒里。   村庄概况 垒里村座落在店集镇政府西3公里处,南临王刘路、西临青威路,全村总人口1046人,全村总面积4080亩,其中可耕地2218亩,村内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种植农作物为主,养鸡户3户,养猪户6户。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村投资3万元整修村主街道7150平方米,浆砌水沟2090米,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重新改造村内旧电网,投资4万元新打深水井一处,使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3年投资5.8万元建小学一处,幼儿园一处,街道上建立了垃圾池,有专人负责清理村内垃圾,村庄85%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等电器,电话、手机已普及,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南里村

  南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邹氏从云南迁到该地建村,名为客旅店河南崖村,解放后{1945年}改为店集南里村。   政区人口 南里村位于店集镇政府以东300米,位于青莱路和即王路交汇处,占地总面积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462亩,有村民256户,人口803人。   经济状况 南里村是店集集贸市场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莱州、胶州、青岛等商贸货物集散地,有着招商引资和发展市场的优势。全村以此为重点,首先开发了即墨市最大的专业木材市场,建起了东西两条市场街和占地二十多亩的集贸市场,引进了个体工商户120多家。目前落户本村的私营企业4家,同时还规划建设了养殖小区一个,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35万,人均纯收入6406元。几年来,为适应木材市场发展需要,村集体先后投资30余万元,对木材市场进行了多次扩建该改造形成了现在占地60余亩,木材经营户40多家,年销售量7000多万元。还引资开发了即东商贸城,占地近70亩,先后建起了商住楼130多处,引进工商户80多家。2002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资近70万元,在市场街建了56间1900平方米的商品房,引进28家个体经营户,房租可为集体增加年收入6.6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集体共投入130多万元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建设和福利事业。其中整修村主要大街7.8万元,铺南北大街柏油路面6.8万元, 打自来水井两座及配套设备29.8万元,上发电机组设备等11.22万元,上路灯工程先后投资2.8万元,电表上杆工程7.6万元,全村各街巷修明水沟14条8.7万元,建集贸时水泥柜台及成衣架4.6万元,修桥三座,整修开挖河道2.4万元,为村民代付农业税款5.7万元,为村民代付农村大病统筹医疗保费2.7万元,建垃圾池7个1.2万元,安排常年环境卫生管理人员和专拉垃圾的拖拉机,并建了老人乐园,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品和食品,1996—2000年为村民代付“三提五统”款28万。为了商贸城的各户用水,又投资20万元建了自来水井及配套设备。村庄现有自来水井2口,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百分之92%以上。   

神山埠村

  神山埠村   村庄由来 元末明初,马氏七世祖从今莱西市双山迁入此地定居立村,称神山埠屯,原属大嵩卫,马氏是建屯最早的军户之一,卫所制度废除后,此村名省去“屯”字,称神山埠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即墨市店集镇西北部与烟台市莱阳莱西两市接壤,南紧靠店姜路,东距南威一级路1.5公里,西距青石公路1.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村庄总面积6479亩,其中耕田面积3298亩,有居民355户,人口1112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农业为主,现以形成以服装加工。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 等多元化经济模式,共有个体私营加工户10户,有鸡猪养殖小区二处,共10户。有黄金梨、美国无核葡萄园50十亩,香花槐育苗基地260亩。2005年村庄经济收入17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29元。   优势产业 村庄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广,水利条件优越,水浇面积达到 ,每年盛产优质小麦、玉米大豆共计4288亩,花生808吨。   社会事业 1999年以来,村庄共捐资370多万元,为村农民吃上了自来水。硬化浆砌主街道三条、新挖围村河1条,挖大型平塘5个,占地110亩,植树造林360亩。修跨河桥10座,新建垃圾池8个,村庄有幼儿院1处,村庄92%的户买上了彩电,79%的户按上了电话,78%的户拉上了有线电视,70%的户买上了手扶拖拉机和195拖拉机。50%的户买上了电冰箱,100%的户参加了大病医疗统筹,自1990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即墨市文明村庄、即墨市先进党支部。   

王家马坪村

  王家马坪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邵姓从云南来此定居建村,称马坪村。   政区人口 王家马坪村位于店集镇南部,隶属店集镇。距青威高速公路3公里,东邻青山前村,西与王家庄村接壤,南与姜家马平村相邻,北靠于家马坪村。全村区域总面积3047亩,其中耕地面积1760亩。全村常住居民318户,共有1036人。   经济状况 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村民逐年增多。2005年该村有五家商店,从事运输业的有10户,维修业2户,餐饮服务业1户,理发服务业4户,服装加工业一户,逐步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该村多数以种植业、养殖业及高效农业为主,中养殖业养鸡5000只以上的2   户,养猪50头以上的5户,小规模的养殖占全村总产数的30%。2005年全村总收入1262万元,人均5285元。   优势产业 村庄在泉子崖水库四周发展茶叶大棚种植30余亩,总投资10万元。有高效农业、大棚种植50余亩,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该村共投入6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街道5条,主要街道实行绿化、美化、水资源非常丰富,又自建自来水井一口, 1993年以来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新建集贸市场一处;街道上建立了垃圾池.有专人清理;该村有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近250户。全村人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投保额1万余元。1988年至1997年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1999年被评为即墨市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安全村庄。   

李家庄头村

  李家庄头村   村庄由来 李家庄头村和东里村为同祖.李家庄头村为长子,搬到居东里不到一里的地方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家庄头。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店集镇西北,距镇驻地1.5公里,距即墨市二院1公里,有居民97户,人口313人,总面积612亩,其中耕地面积460亩。   经济状况 村庄地处镇驻地西北,交通无优势,以外出打工为主。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230万元,人均收入4700元。   社会事业 村庄地理环境较好,村前一条小河,河边杨柳青青,春天的早晨,到河边转一圈,听一听鸟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确是一种享受。2004年以来,村民97%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90户,入户率达到了90%,2004年大病医疗统筹参保率达到100%,解除了村民因大病返贫、大病致贫的后顾之忧。   

西枣行村

  西枣行村   村庄由来 明朝原籍登州府蓬莱县八里庄嘉靖年间韩氏方旦“志名”迁居即墨东北乡田埠庄后,其子迁居现在西枣行。据传这里曾枣树成林,故为“枣行”。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东北,即墨市第二中学就座落在我村。村庄北邻姜路,西邻环镇路,东邻店集社区,距镇政府一华里。耕地面积1446亩,有村民260户,人口864人。   经济状况 依靠种地为主,无别的经济来源,招商引资是我们的工作重点。2005年总收入为,人均收入。优势产业;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位于村周围的土地是开发经济的良田,环镇路的硬化及河道整修,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商机。   社会事业 我们投入资金对街中道路进行整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水资源丰富,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旁设立了垃圾池,有专人进行卫生整洁。村民百分只七十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普及,有钱电视入户近200户,百分之百的人参加了大病医疗保险,投保额达九千余元。   

南枣行村

  南枣行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刘氏祖东江由云南天佛山迁来建村,因村有棵大枣树取名为枣行村,以后村与村之间重名,又改名为南枣行村 。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南部6公里,总面积768亩,其中耕地面积486亩,有居民107户,人口33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有效农业、养殖业、种植业、外出劳务多元经济发展模式,村经济收入558万元,人均收入5474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村修桥一座,水渠400米,街道砌水沟560米,修路1500米,大病医疗保险100%,有线电视入户60户,2006年5月村民吃上自来水。   

东河南村

  东河南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高、陈二家由云南迁来建村。以居住地的地形位置取名为东河南村。   政区人口 位于电集镇政府驻地北边,距政府约有200米,前面是“刘王”路,西边连接着环镇路,本村有居民117户,人口326人,总耕地面积654亩。   经济状况 村庄没有大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有养殖户五家,养鸽一家1000多对,养鸡、猪户等。有种姜的技术,种姜对每户来说家家种年收入(人均收入)5000多元以上。从2005年、2006年开始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立玻璃钢厂、针织厂等,吸收本村许多工人,他们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了。   社会事业 修建深水井3口,两口用于浇地,水浇田达200多亩,一口用居民用水,每户吃上自来水。修建街道2条,两边都已绿化。南通镇政府大楼,西通环镇路,东面连通远近闻名的“即墨二中”。主要街道都已实现了绿化、美化,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有专门清洁人员。现在有80%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已有几户拥有家庭轿车,90%户安装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有线电视已经普及,对于贫困户、五保户都给予一定的帮扶,使他们有了生活的保障。全村326人全参加了医疗保险,参加率达100%。   

刘家河北村

  刘家河北村   村庄由来 根据《刘氏谱志》(乾隆三十二年三月初七日裔孙邑庠生兢执撰)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始祖讳全自云南迁居胶州延三月迁居金钱山三年,又迁居莱阳城西南埠子村。后迁居即墨之城东北河北村,以自然的河流而得名:东河北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刘家河北村。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店集镇政府驻地北部,坐落于河北河以北,距店集镇政府公里,西邻青威高速公路2.5公里,东邻金口镇政府1公里,北邻莱阳躬家庄乡政府驻地6公里,总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90亩,有村抿248户,人口758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及菜类作物;发展个体私营业2家,主产品为制砖、农具,发展蔬菜温室大棚20家,养殖业12家,2005年村庄总收入630万元,人均收入4670元。   优势产业:服装加工业100人,制砖、农具制造业,2005年总收入310万元。   社会事业 1991年以来,村庄建设总投入30万元,修建了围村路,美化了环境,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8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80户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手机、小灵通人均0.6部,中型汽车10部,小型汽车4部,摩托车基本代替步行,农村合作医疗参入率100%。   

吴疃村

  吴疃村   村庄由来 清朝中期,王氏祖先王辅先、王辉先、王伟先、王青先、王继先五兄弟由现在的城阳飞前金村迁亲建村。因为当时建村只有五户人家,所以称五家,后演变为吴。   政区人口 吴疃村位于五圈水库下游莲阴河北岸,距温泉镇5公里,距店集政府驻地7.5公里,总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96亩。有居民230户,人口708人。   经济状况 吴疃村由于地处丘陵地区,交通十分不发达,所以招商引资有很大困难。但在镇党委、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利用本村黄土多的资源优势开设砖厂,还建有养殖小区一处。2004年本村经济总收入1203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489元。   优势产业 吴疃村由于黄土多,多年来,有加工砖瓦的传统。去年,我村对以前的窑室进行了更新,加强了砖的质量,同时砖7由于2人的增多,增强了本村无限商机我村还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扩大的果林的面积,增强了农民的收入。   社会事业 以前,吴疃村的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2002年以来,我村对四条出村路,进行了硬化,加宽了路面,两边都栽上了树,方便了行人的交通方便,对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硬环境。吴疃村还在连阴河本村河段,建了大桥一座,以前河上只有一座小桥,到了雨季发大水时,行人进出很不方便,2003年,在上级的支持下和两委班子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心中多年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另外,该村还利用地形修了小型塘坝一处,解决了干旱季节,农民浇地缺水的状况,还拉上了路灯,街上也设立了垃圾池,80%的村民拥有彩电,60%的村民拥有冰箱、摩托车、电话等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进户近180户,有700多人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高家荒村

  高家荒村   村庄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高氏、李氏、柳氏相继迁义和庄(今大荒)南一公里处定居,称高家铺,后称南义和庄。清末恢复高家铺旧名,而后演变成高家荒村,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南部与约15公里,大留路西侧,耕地面积1600亩,居民196户,人口603人。   经济状况 村庄以种植业为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品种好、产量高。1996年上级政府引导支持搞养殖业,现在规模养殖肉鸡、蛋鸡、生猪,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年人均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村庄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设立了垃圾池,组织了保洁队,定期进行清理。又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80%的户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基本普及村民积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村庄多次被评为文明单位。   

柳树屯村

  柳树屯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盛、韩氏祖随军来此建村,因建村处有柳树,即取名为“柳树屯村”。   政区人口 位于大官庄正南5华里,座落在青威路184公里出路西,距店集镇政府10公里。2001年由原大官庄镇并入店集镇,总面积 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00亩,有村民212户人口700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种植和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现发展大棚12个,速生杨栽植200亩,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403万元,人均收入5817元   社会事业 1993年村投资20万元打机井1眼,并配药供水设施,供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认真做好大病医疗统等工作,全村参保率100%。200年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东营里村

  东营里村   村庄由来 清朝嘉庆年间,刘氏祖由今城阳区刘家营村迁来,取名为北营,后改为营里,2003年由即墨市定名为东营里村。   政区人口 距即墨市政府20公里,距店集镇政府13公里,全村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672亩,村民共162户,人口480人。   经济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在种植业方面,以种植土豆、西瓜为 龙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仅土豆一项,年收入在60万元左右,另外号召劳动力积极向二、三产业转移,转移劳动力130多个,年收入130多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249万元,人均收入5107元。   优势产业 营里村位于即墨市东北20公里,距即东工业园4公里,青威高速公路从村东经过,村庄土地肥沃、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口井2眼,深水井16眼,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村庄盛产蔬菜、瓜类,加上周边村庄农产品丰富,是农副产品加工、养殖和发展种植业的的理想所在。   社会事业 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村庄硬化、绿化了街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孩子们进了幼儿园、学校。全村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50%,电话、手机基本普及,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普及率达到60%,大型农机数台,种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村民优生优育已成风气。全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额4700元。   

东里村

  东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时(1368-1398).李家、陈家、马家、邹家四家由云南相继迁来。马姓居西头,称马家庄,陈氏居中称陈家庄,李姓居东称太平庄,邹姓居河南岸称河南岸.后四村逐渐毗连,因此市集较大常有过往旅客过往住宿村逐渐毗连因此市集较大常有来住旅客过住住宿村中,有客人住宿,故总称客旅店(简称店集)。至建国后店集正式村名东里村。由此李家太平村即称为店集东里村   政区人口 东里村位于店集镇人民政府东北方向,相距2公里,东与金口镇相接,北与莱阳相连,总面积1330亩,其中耕地面积1280亩,有居民586户,人口1600人。   经济状况 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重点,全村共人大企业15家,有机件加工、养殖、服装、翻砂、铸造、三家养殖户、二家服装加工、3户农机制造业,其中引进青岛海隆铸造厂家投资2000万元,东里村在05年总收入2360万人均收入5717元。   优势产业 优势的地理位置发展运输业经商业。东里村位于镇政府东边传统大集,贸易市场每五逢十大集市集交易,每天都有小市场依靠集市市场为优势,东里村经商户150户之多,经销五金生产用品,服务行业,百货土产用品,鞋帽中高低挡衣服化妆品饮食业,水产品,生猪批发各样肉类熟食品。东里重点转业种植户50户冬暖大棚温室常年产蔬菜销往青岛市区总收入75万元。交通运输有很大的发展,常年运输车辆10余户生产农机收割中农机3台出租车10余辆等项目参加从事商业运输业150多人员企业人员300余人年收入都在一万五千至二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自1999年以来,村庄投资建设市集贸易房60余间,投资24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共6条,浆砌排水沟,主要街道实现路面硬化美化,六条街道总长3280米,两边水沟共投资129840元,村庄投资打井二口上自来水设备,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投资150000元街道设立垃圾池六个,有专清理管理村民。95%的户都有大小不同彩色电视机,有线电视进户50%,冰箱、洗衣机30%,交通工具70%户以摩托车为主,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有60%。从1999年六年被评为先进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青岛市文明村庄。东里村自2003年全村总人口都参加农村医保。   

西里村

  西里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马、陈、李、邹四姓由云南移民而来,马姓居西头,称马家庄,后与其他几姓相连,合称店集,建国后分成四个村庄,改名西里。   政区人口 西里村是店集镇政府驻地村庄,即墨二中也坐落于西里地片,成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全村总户数户,共有人口人,耕地面积1230亩。   经济状况 协助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资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至今已配合引进了服装针织、粮油加工、机械加工、水泥加工、管材加工等私营企业10余家,又根据周边学校、工厂密集的优势,规划建设集日用百货、学习用品一体化的生活服务区一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事业 自1990年以来,全村共投入60余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9条,路面沙化,两边修排水沟;主要街道均安装路灯,常年照明;水资源丰富,全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建养殖小区一个,配套设施齐全,80%的群众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私家车10余户,有线电视100%,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等多项荣誉。   

孙家河北村

  孙家河北村   村庄由来 原名西河北,是由始祖孙才高于康熙初年从原籍莱阳县高岚疃迁来,后改名为孙家河北村。   政区人口 村庄现有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905亩,共有住户178户,总人口556人。   社会事业 90%的住户已拥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电,有线电视入户率占总户数一半以上,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手机、电话已基本普及,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农村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了100%,村民生活水平基本上富足,村民安居乐业。   

中里村

  中里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马、陈、李、邹四姓人家从云南迁来,马姓居村西头,称马家庄,陈姓居中间,称陈家庄,李姓居东边,称太平庄,邹姓居河南,称河南崖,后形成四村毗连。每五、十逢一集,且集市较大,跨好几个县市,来往客人很多,村中开旅店的就很多,有店有集合称店集。建国后店集镇正式分成四个自然行政村,陈家庄居中间,称中里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村庄总面积1299亩,其中耕地面积958亩。有居民311户,人口976人。   经济状况 村庄建国后曾是即东县驻地,集市较大,因此村中个体经商户和私营业比较发达,约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经过村镇两级招商引资和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庄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事业 1995年村庄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村内主要街道浆砌水沟、平整干净。大部分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70%以上。自1996年以来,连续几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模范村委会和优秀党支部。   

孙家瓦子埠村

  孙家瓦子埠村   村庄由来 永乐年间。孙氏祖‘始基’由即墨车家沟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孙家瓦子埠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 北2500米处,南邻河北村,西邻王家瓦子埠村,北是万家瓦子埠村,东是丘陵。全村总面积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420亩。共有85户居民,人口总数276人。村06姓,其中姓孙、刘、姜三大姓各占总户数的1/3。   村庄经济 主要是养殖业和运输业为主,其次是传统种植业为主。因地处丘岭,故近年来以养殖业和运输业为主。运输业海尔物流为主的运输业。他们的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年收入105万元。全村共有养殖户26户,养植品种有鸡、猪、牛。2005年底。全村总收入146.5万元,人均收入5300元。   社会事业 村庄自1997年以来,全村修路长600米,整修街道200米。主要路面实现了绿化和美化。2000年对村庄的电网进行了改造。2006年村户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85%的户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50%的户按上有线电视,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基本普及,居民100%参加农村大病医疗保险。   

万家瓦子埠村

  万家瓦子埠   村庄由来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据史志记载,此民谣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移民垦荒的历史史实,据《洪桐县志》的记载,唐贞观二年,在洪桐县城北西郊贾村的西侧建有广济寺,寺院宏大,在寺旁有一株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阳关古道从树下通过。老鸹在大槐树树叉上构巢垒窝,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当局在大槐树下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所迁之民起程时依依惜别,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家乡的标志。万氏祖“世孟”系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徙墨邑居瓦子埠 ,以姓氏取名万家瓦子埠。   政区人口 北邻全国闻名的青威高速公路和乌威高速公路,向南3公里是即墨二中、店集镇政府所在。总面积4500亩,耕地面积3000亩,居民400户,人口1260人。   经济状况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人均占地2.3亩的优越条件下.顺其自然.利用自然. 农忙时种好地,农闲时外出打工争钱.乃是主要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水利资源丰富,水库3座,机井4口,平塘3口,95年村居吃上了自来水。 旧井水质遭到污染,新任领导人为村民的身体健康着想,于2005年新建机井和水塔,使人民吃上了纯净的新水。重修了4条主要的机耕路。为改造自然环境排放污水搞好卫生,在今春重改河道,同时选出新地20多亩,绿化了村庄和环境村街到装点村貌。新建了集贸市场1个.繁荣了市场经,方便了群众。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 ,有农机户达到60% ,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话入户320户。连续8年被市镇评为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   

重疃村

  重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陈姓一家来此建村,以后又有刘姓相继搬来,原村名陈家庄,以后经多年演绎,陈与重同意,故又称重疃村。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市店集镇政府南3公里,青山西南侧,莲阴河畔,现有居民218户,村民592人,耕地面积850亩。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以日光温室、大田蔬菜、速生杨种植为主的多种经济使村庄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人均收入5607元。   优势产业 日光温室、大田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支柱产业,仅此一项,使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社会事业 村庄拥有办公室20余间,幼儿园一所,电话普及率85%以上,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大病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   

青山西村

  青山西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当地百姓流离失所,只剩下王氏、韩氏、刘氏几户村民居住,政府丛云南往移民,将邵氏弟兄四个移民到胶东安家落户,其中老大安家于河西村,当时村名依地理环境而取,村东是莲阴河,取名河西村,后因与别村重名,改为青山西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莲阴河西岸,坐落于远近闻名的青山山脚,北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北距212国道和青山后1华里,南距重疃1华里。全村总面积1608亩,其中耕地面积1306亩,村民231户,人口719人。   经济状况:蔬菜大棚和冬暖式大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形成了蔬菜大棚绿色种植,奶牛、奶羊、黄牛、鸡、生猪养殖,果园、苗圃种植,服装加工、地毯加工、工艺品加工等多元化经济模式,共有私营企业6家,规划建设养殖小区3处,共4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22万元,人均收入5714元。   优势产业 位于村东青山上的“三太爷”庙和“南海大师”庙,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胜地。多年来,累计投资20多万元对青山进行绿化美化建设。大棚蔬菜种植是村庄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全村投资100多万元,日光大棚80多个,冬暖式大棚7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人,蔬菜远销青岛、城阳等市场,供不应求。2005年,蔬菜销售收入达到284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抓哏内投入20万元,挖大口机井两眼,抽水电机容量30千瓦,,扩大水浇面积600多亩,整修街道2条,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建立了社区卫生所,村闵90%以上用上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于家马坪村

  于家马坪村   村庄由来 清朝雍正年间,于氏祖润忠、润德、润广、润成兄弟由莱阳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为于家马坪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中南部,坐落于远近闻名的青山西面山脚下。距镇驻地4共公里,耕地1500亩,居民314户。人口980人。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和种植业、养殖业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形成了以大棚温室、大田蔬菜、养殖业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有温室27个,大棚30个,拱棚50亩,养殖小区2处,共12家。2005年村庄经济收入1255万元,人均5591元。   优势产业 位于店集镇中南部,青山以西,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文化圣地。村庄水资源丰富,适合蔬菜种植,现有种植业户110户,从业人员近200人,2005年种植业总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多年来,村庄累计投资3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建了村东大桥一座,整修道路三条,并进行绿化美化。成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成立了保洁队伍。村庄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150余户,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多次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文明单位。   

大荒村

  大荒村   村庄由来 大荒村原村名“义和庄”始建清乾隆年间,据各姓谱书记载,、老辈是从云南省武沙卫在明朝永乐2年迁居于即墨城郭村。后陆续迁居原村名“义和庄”,当时迁居此处的各姓有20名姓`居民非常团结,所以村名为“义和庄”,当时此地一片荒凉地多人少,荒地很多,被改村名为大荒。   政区人口 村庄人口600口,占地面积:东西1500米,南北1500米,其中可耕地面积1800亩。经济状况一般,优势产业主要是小麦,玉米,地瓜;地方特产:西瓜,花生,大豆,具有传统的种植模式。   社会事业 村庄从九十年代开始,新规划主街道二条,建新房200处,南北大街4条,发展规划在原基础上,再发展新住宅小区一处,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按标准建设的多层住宅楼区一处。   

李家周疃村

  李家周疃村    村庄由来 位于周疃中部、孙家周疃以东。明万历《即墨志》载:周疃社属东移风乡。《大清一统志》载:即墨县有周疃海口。周疃的建村年代较早,当时此村濒临莲阴河入海口,四周多海滩、河滩,故称周滩,后演变为周疃。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由云南移居山东即墨之东乡庙后,即今大周疃。李秉和庄园坐落于此村,被列为即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889.3亩,2006年耕地面积1097亩,有居民244户,790人,有李、孙、刘等5个姓氏。少数民族有苗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27头,猪存栏428头。拥有轿车1辆,小型客车4辆,载重汽车1辆,拖拉机8台,三轮车4辆,手扶拖拉机56台,三轮摩托11辆,摩托车137辆。有养猪专业户10户,养鸡专业户8户,建养鸡大棚8个,有种植业、建筑业、机件加工、电子件厂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9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10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592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5条,长6000米,宽6米。整修街道6条,长3000米,砌道边沟4800米。建垃圾池4个,投资30万元。   

西王圈村

  西王圈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由云南移民到店集西王圈村居住,因王氏姓多取名为西王圈,到1960年因修水库又移民在原老村的北玲又重新建起新村,村名仍为西王圈。   村庄概况 本村位于店集镇西南13公里处,西有青威一级路,西与河阳庄连接,北与湖家庄连接,东西两边为王圈水库,共有耕地176亩,村民240户,人口750人。   经济状况 本村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种植也主要粮食经济作物是花生,正在发展林果业、养殖业村庄总收入1509万元,人均6164元。   社会事业 自1995年以来,投资50余万元,整修街道5条,实现绿化、美化、亮化、整修出村路一条和青威路路连接,户户吃上自来水,村民大部分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电话等现代化工具,大病医疗统筹参加人数100%。   

金口村

  金口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4.5公里,丁字湾西岸。据传:明末,渔民金姓父女最早在此泊舟避风,故称金家口,简称金口。明朝后期,金口只是一个小渔港,后逐渐停泊商船。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天后宫庙田碑记》所载,当时金口已成为商港。十九世纪中叶,金口的繁荣达到顶峰,成为附近数县的榨油工业中心和南北商货进出集散地。十九世纪末期,港口日渐淤浅,烟台、青岛先后开港,金口遂日形衰落。抗日战争后,港口已基本淤塞,工商业不断外迁,金口已凋敝不堪。土地改革后,小市民分得土地,金口逐渐成为农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5073.4亩,2006年耕地面积362亩,有居民208户,601人,有周、朱等38个姓氏。少数民族有朝鲜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9头,猪存栏216头,羊8只,有养鸡专业户3户。村民拥有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1辆,拖拉机4台,三轮车3辆,手扶拖拉机4台,三轮摩托9辆,摩托车84辆。主要有养殖业、种植业、商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9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495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1条,长100米,宽8米。整修街道3条,长900米,砌道边沟1800米。建垃圾池7个,投资8万元。   

侯家滩村

  侯家滩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4公里处。明末,侯姓从棘洪滩迁来此地,立村于海滩之南,取村名侯家滩。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511.7亩,2006年耕地面积1035亩,有居民258户,798人,有侯、纪等12个姓氏。少数民族有瑶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58头,猪存栏187头,羊7只,养猪专业户1户。村民拥有小型客车1辆,载重汽车2辆,拖拉机1台,三轮车1辆,手扶拖拉机34台,摩托车78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2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9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21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4条,长300米,宽8米。   

北阡村

  北阡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3.5公里处。据《房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房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来此立村,因地处古阡之北,称北阡。1949年,北阡分为两个村,北街沿用北阡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078.6亩,2006年耕地面积1560亩,有居民224户,735人,以房姓为主,另有柯、李、王、杜、纪等姓。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47头,猪存栏99头,羊74只。三轮车13辆,手扶拖拉机4台,三轮摩托42辆,摩托车108辆。有种植业、运输业、开采业等行业。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1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82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20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3条,长1700米,宽8米。整修街道2条,长500米,砌道边沟1000米。建垃圾池2个,投资1.5万元。   

凤凰村

  凤凰村    村庄由来 北阡在南阡东北3.5公里处。据《房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房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来此立村,因地处古阡之北,称北阡。1949年,北阡分为两个村,南街因靠近凤凰山,改称凤凰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439.4亩,2006年耕地面积789亩,有居民185户,594人,有房、于等12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36头,猪存栏64头,羊604只,养鸡专业户3户,养羊专业户18户。有养殖业、种植业、运输业、开采业等行业。村民拥有小型客车4辆,载重汽车4辆,拖拉机4台,三轮车12辆,手扶拖拉机41台,三轮摩托4辆,摩托车120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5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73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057元。    社会事业 整修街道2条,长1000米,砌道边沟20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5万元。   

西店子村

  西店子村    村庄由来 在南迁东北3.5公里处。清初,孙姓来此立村,因位于北阡人称之为西甸子的草坪上,名村为西甸子,后演变为西店子。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575.4亩,2006年耕地面积1130亩,有居民280户,922人,有房、刘、于、张、王等14个姓氏。少数民族有壮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38头,猪存栏1660头。建养鸡大棚8个,有养殖专业户13户,有养殖业、种植业、淀粉加工业、建筑业、地毯编制业等。小型客车1辆,三轮车32辆,拖拉机4台,手扶拖拉机48台,三轮摩托4辆,摩托车136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0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9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20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2条,宽8米。整修街道1条,长350米,砌道边沟700米。建垃圾池6个,修建街桥7座,投资12.6万元。   

陈马庄村

  陈马庄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北偏西3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陈氏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称陈家庄。不久,马氏来陈家庄之东定居,给北阡房氏看茔,称马家庄。今二村已形成一个自然村,称陈马庄。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843.7亩,2006年耕地面积534亩,有居民109户,304人,有侯、陈等8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80头,猪存栏600头,羊34只,有养殖专业户11户,建养鸡大棚4个。拖拉机1台,三轮车10辆,手扶拖拉机16台,三轮摩托5辆,摩托车58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250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2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865元。    社会事业 整修街道2条,长400米,宽6米,砌道边沟540米。建垃圾池2个,投资2万元。   

山东村

  山东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南5.5公里处。据《戴氏族谱》载:明永乐三年(1405),戴姓由杭州城来此立村于自钱谷山延伸向米脐山的丘岭带之东,取村名山东。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有8230.7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1974亩,有居民437户,1490人。有戴、于、卜、迟、王等姓氏。    经济发展 有服装加工业、对虾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等行业。村民拥有大牲畜103头,猪存栏422头,羊30只,羊、养奶牛专业户2户,养猪专业化5户,果园100亩。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1辆,三轮车4辆,拖拉机21台,手扶拖拉机98台,三轮摩托车10辆,摩托车287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28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56万元,人均纯收入5938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4条,共长2500米,宽8米。整修街道4条,长2300米,砌道边沟4600米,建垃圾池6个。   

迟家店子村

  迟家店子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南4.5公里,米脐山南。据《迟氏族谱》载:明永乐三年(1405),迟姓来此立村于一片平衍的草坪中,称迟家甸子,后演变为迟家店子。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4304.6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1800亩,有居民382户,1322人。有迟、孙、杨、刘等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自1998年开始种植大枣树2030亩,有建筑业、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村民拥有大牲畜100头,猪存栏1000头,羊80只,养奶牛专业户1户,养猪专业化14户,小轿车2辆,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3辆,三轮车5辆,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42台,三轮摩托车12辆,摩托车221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241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16万元,人均纯收入6523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2条,长1000余米,宽8米。整修街道1条,长570米。砌道边沟1140米,建垃圾池5个,投资6万元。   

山阴村

  山阴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6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华、高、周等姓相继由云南迁此地定居,因地处钱谷山之北,取村名为山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7706.4亩,耕地面积为3945亩,荒山育林面积3012亩。有居民661户,2213人,有黄、华、高、任等15个姓氏。少数民族有回族1人,满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主要从事客运、养殖、建筑、柳编等行业。村民拥有大牲畜78头,猪存栏151头,羊10只,养猪专业化1户。小型客车4辆,大中型客车17辆,载重汽车4辆,三轮车10辆,拖拉机11台,手扶拖拉机36台,三轮摩托车6辆,摩托车363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2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21万元,人均纯收入5919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3条,共长4000,宽8米。整修街道5条,长2150米,砌道边沟4300米,建垃圾池7个,投资12万元。   

周家屯村

  周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3公里,凤凰山前,青莱公路从村西通过。明初,周姓由雄崖所派遣来此设屯开荒,以供军需,称周家屯。清同治《即墨县志》载:周家屯是雄崖所所领八屯之一。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539.5亩,2006年耕地面积696亩,有居民212户,680人,以周姓为主,有赵、吕、张等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37头,猪存栏137头,羊存栏137只,养鸡专业户2户,建养鸡大棚2个。村民拥有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3辆,拖拉机2台,三轮车2辆,手扶拖拉机6台,三轮摩托7辆,摩托车130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1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73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33元。    社会事业 整修街道2条,长600米,砌道边沟2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1.1万元。   

孙家周疃村

  孙家周疃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4公里,莲茵河北岸,明万历《即墨志》载:周疃社属东移风乡。《大清一统志》载:即墨县有周疃海口。周疃的建村年代较早,当时此村濒临莲阴河入海口,四周多海滩、河滩,故称周滩,后演变为周疃。据传此村原系卢姓所建,明永乐以来,孙姓迁来,称孙家周疃。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3779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1541亩,有居民408户,1457人。有孙、李等姓11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南莲阴河两岸种植蔬菜,以周疃大白菜而闻名。另外村中还有理发、屠宰、修配等行业。村民拥有大牲畜33头,猪存栏236头,羊13只。小轿车3辆,小型客车7辆,载重汽车5辆,三轮车11辆,拖拉机7台,手扶拖拉机136台,摩托车208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286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61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3条,长1500余米,宽8米。整修街道7条,长2800米。砌道边沟5600米,建垃圾池11个,投资20万元。   

于家屯村

  于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3公里处,凤凰山东南,青莱公路从村西通过。据《于氏族谱》载:于氏原属扬州军籍,明永乐七年(1409)受封世袭雄崖所百户,封地在凤凰山前有屯地四段,计税地400亩。名于家屯。至第五代,由雄崖所迁此地定居。清同治《即墨县志》所载雄崖所所领八屯中无于家屯,但在《户籍》部分则记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于家屯并于即墨县东移乡古青社。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787.8亩,2006年耕地面积656亩,有居民293户,994人,有于、程、贾、刘、李等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15头,猪存栏23头,养鸡专业户5户,建养鸡大棚5个,村民拥有轿车1辆,小型客车6辆,载重汽车6辆,拖拉机2台,三轮车4辆,手扶拖拉机7台,三轮摩托1辆,摩托车157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05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12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510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3条,长950米,宽10米。   

华家周疃村

  华家周疃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4公里,莲茵河北岸,明万历《即墨志》载:周疃社属东移风乡。《大清一统志》载:即墨县有周疃海口。周疃的建村年代较早,当时此村濒临莲阴河入海口,四周多海滩、河滩,故称周滩,后演变为周疃。据传此村原系卢姓所建,明永乐以来,华姓迁来,称华家周疃。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4882.3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2069亩,有居民479户,1574人。以华姓为主,另有6姓7户。    经济发展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服装加工等行业。村民拥有大牲畜65头,猪存栏459头,羊14只,养猪专业户3户,养牛专业户2户,果园90亩。小轿车1辆,小型客车4辆,载重汽车4辆,三轮车15辆,拖拉机11台,手扶拖拉机62台,三轮摩托车8辆,摩托车272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16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57万元,人均纯收入5852元。    社会事业 整修街道5条,长750米。砌道边沟1500米,建垃圾池4个,投资8万元。   

刘家周疃村

  刘家周疃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4公里,莲茵河北岸,明万历《即墨志》载:周疃社属东移风乡。《大清一统志》载:即墨县有周疃海口。周疃的建村年代较早,当时此村濒临莲阴河入海口,四周多海滩、河滩,故称周滩,后演变为周疃。据传此村原系卢姓所建,明永乐以来,刘姓迁来,称刘家周疃。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4586.9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2139亩,有居民527户,1722人。有刘、杨、王等9姓,以刘姓为主。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36头,猪存栏521头,养猪专业户20户,养牛专业户3户。小型客车6辆,载重汽车3辆,三轮车2辆,拖拉机20台,手扶拖拉机30台,三轮摩托车3辆,摩托车302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03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20万元,人均纯收入5680元。    社会事业 整修街道3条,长2600米。砌道边沟5000米,建垃圾池9个,投资12万元。   

卢家庄村

  卢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偏西2.6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卢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卢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471.8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267亩,有居民68户,232人。有卢、孙、宋3姓。    经济发展 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建设蔬菜大棚3个。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小棚。秋季一芹菜、芫荽闻名。拥有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12台,三轮摩托车12辆,摩托车50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290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0万元,人均纯收入5915元。   

东渠村

  东渠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偏西2.8公里,店集河南岸。据《华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华氏由栖霞大水泊来此地立村,因座落在客旅店村东一条水渠畔,称东渠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337.9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750亩,有居民274户,917人。有华、卢、孙等9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1头,猪存栏109头,养猪专业化1户,果园40亩。小轿车2辆,小型客车6辆,载重汽车2辆,三轮车4辆,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2台,三轮摩托车21辆,摩托车128辆。以种植蔬菜为主,企业有花生加工、机件加工,有养殖、油料加工、服装加工、蔬菜种植等行业。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12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27万元,人均纯收入5931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4条,长1500余米,宽8米。整修街道3条,长800米。砌道边沟1600米,建垃圾池2个,投资8万元。   

庙东一村

  庙东一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偏西3公里,店集河南岸。明永乐二年(1404),徐、位二氏由云南来此立村,因地邻果园,称果园头。后因客旅店村东建有规模较大的庙宇,改称庙东。同治《即墨县志》附图标有庙东。现庙东分为三村,分别庙东一村、庙东二村、庙东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508.1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743亩,有居民195户,693人。有孙、位、韩、马等姓氏。少数民族有土家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11头,猪存栏138头,养猪专业化2户。小轿车2辆,载重汽车11辆,三轮车2辆,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1台,三轮摩托车17辆,摩托车120辆。企业后服装针织、花生加工等,有养殖业、种植业、渔业批发、服装加工、建筑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13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8万元,人均纯收入5912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2条,长2400余米,宽10米。整修街道1条,长240米。砌道边沟400米,建垃圾池2个,投资8000元。   

庙东二村

  庙东二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偏西3公里,店集河南岸。明永乐二年(1404),徐、位二氏由云南来此立村,因地邻果园,称果园头。后因客旅店村东建有规模较大的庙宇,改称庙东。同治《即墨县志》附图标有庙东。现庙东分为三村,分别庙东一村、庙东二村、庙东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630.5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848亩,有居民254户,897人。有孙、马等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7头,猪存栏22头,羊80只,养奶牛专业户1户,养猪专业化14户,小轿车2辆,小型客车2辆,载重汽车9辆,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6台,三轮摩托车23辆,摩托车162辆。渔业批发市场原在该村内,后迁村西南。村民以批发、零售海产品为主,另有铸造、包装、服装加工、种植、养殖等行业。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12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4万元,人均纯收入5773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1条,长1000余米,宽8米。整修街道2条,长600米。砌道边沟1200米,建垃圾池4个,投资3万元。   

庙东三村

  庙东三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偏西3公里,店集河南岸。明永乐二年(1404),徐、位二氏由云南来此立村,因地邻果园,称果园头。后因客旅店村东建有规模较大的庙宇,改称庙东。同治《即墨县志》附图标有庙东。现庙东分为三村,分别庙东一村、庙东二村、庙东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310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630亩,有居民244户,826人。有徐、宋等16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15头,猪存栏97头,养猪专业化1户,养鸡专业户1户。小型客车2辆,载重汽车9辆,三轮车6辆,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6台,三轮摩托车42辆,摩托车142辆。编竹扒、扎扫帚是村民的传统工艺,有批发零售海产品、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饮食业、废旧物品收购及服装加工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12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0万元,人均纯收入5926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2条,长500余米,宽10米。整修街道4条,长3000米。砌道边沟40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6万元。   

海堤村

  海堤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2公里,店集河南岸。明永乐时(1403~1424),王氏从云南来此立村。因村东筑有防阻海浪的堤坝,取村名为海堤。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068.3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436亩,有居民169户,546人。有初、郭、刘等14个姓氏。少数民族有朝鲜族4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小型客车2辆,载重汽车2辆,三轮车2辆,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0台,三轮摩托车8辆,摩托车91辆。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企业有联康油脂制品厂,另有服装加工、车辆修配、建筑业、雕塑工艺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276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60万元,人均纯收入5897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3条,长500余米,宽8米。整修街道3条,长500米。砌道边沟10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4万元。   

山汪村

  山汪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北4公里处。据《山汪庄王氏族谱》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王、吕表兄弟二人,由云南“永华府相邑县老槐树村”来此安家。立村在两山之间水流蓄积处,故称山汪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3833.9亩,2006年耕地面积1300亩,有居民276户,892人,有吕、程、王、刘、房、李、于、韩等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82头,猪存栏668头,羊9只。村民拥有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3辆,拖拉机6台,三轮车8辆,手扶拖拉机70台,三轮摩托2辆,摩托车150辆。建养鸡大棚5个,有养鸡专业户5户。年种植秋黄瓜300余亩。另有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屠宰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4277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10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26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5条,长3000米,宽10米。整修街道2条,长1500米。建垃圾池4个,投资5万元。   

房家庄村

  房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北5公里处。据《房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房氏从云南乌沙卫来此立村,称房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255.5亩,2006年耕地面积750亩,有居民170户,561人,以房姓为主,另有王、孙等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43头,猪存栏91头,羊45只,建养鸡大棚7个。村民拥有小型客车2辆,载重汽车1辆,拖拉机3台,三轮车3辆,手扶拖拉机30台,三轮摩托2辆,摩托车40辆。有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1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45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830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3条,长1000米,宽5米。整修街道4条,长1500米,砌道边沟4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1.2万元。   

黄豆屯村

  黄豆屯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南5.5公里处。据清乾隆《即墨县志》载:黄豆屯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从大嵩卫划归即墨的29屯之一。因地处黄豆山前得名。今村中刘氏的始祖应是明初最早来此垦种的军户。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131.4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1098亩,有居民214户,726人。有刘、王、于等姓氏。少数民族有满族3人。    经济发展 该村以种植甜瓜、秋黄瓜文明,此外还有建筑业、种植业等行业。村民拥有大牲畜9头,猪存栏320头,养鸡大棚2个,养猪专业化1户。小型客车1辆,载重汽车1辆,三轮车4辆,拖拉机11台,手扶拖拉机13台,三轮摩托车4辆,摩托车128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13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6万元,人均纯收入5877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2条,长2000余米,宽8米。   

青山后村

  青山后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入青山定居。村在青山之后,故已此为名。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南2.5公里,莲荫河北岸,坐落在远近闻名的青山北面的山脚下,距青山0.5公里,东靠莱青路,总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有居民350户,人口1139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是本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形成了地瓜枣加工、服装加工、拉链加工、木器加工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5家,其中服装加工3家、拉链加工厂1家,木器加工厂1家。规划建设养殖小区3处,主要生猪、肉食鸡养殖。全村有70%的户搞地瓜枣加工,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本村有70%的户搞地瓜枣加工,现已十几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地瓜枣加工专业村,2005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专门成立了地瓜枣深加工协会,2005年全村地瓜枣加工总收入6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委共投资50多万元,用于本村建设,修街道5条,主街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水资源非常丰富,今春又打深水井一口,使70%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新整修了办公室一处,幼儿园一处,街上设立了垃圾池,有专人负责管理。8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伐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160余户。认真作好农村医疗保险工作,村民参保率100%,每年头保额达1.2余万元。2004~2005年连续两年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辛庄村

  辛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氏祖由云南迁来建村,当时周围无村庄,因开辟村庄辛苦劳动,所以取名辛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南方向,南靠店东屯村,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西距青威路2公里,总面积986亩,其中耕地面积824亩,村民120户,人口386人。   经济状况 村庄50%的劳动力用于农业种植,其余人员从事经商、打工、建筑等行业。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432万元,人均收入5212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在驻村工作组的资助下,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经普及,农业生产实现大半机械化。30%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100%。   

店东屯村

  店东屯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王氏兄弟三人从云南来此立村,取名店东村,1983年改为店东屯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西南部,距镇驻地7.5公里,东与吴疃村相临,西距青藏一级公路5公里,南临姜家埠子村。到2006年5月为止,该村总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有居民308户,人口1006人。   经济状况 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粮食产量迅速提高2005年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30%的农产种植夏季西红柿,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218元.   优势产业 通过产业调查,饲养业开始发展,存栏100头猪以上有7家,存栏1000只鸡以上的大户有6家。改革开放后,从事商业经营的村民逐渐增多,至2005年有个体综合商店7家,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共投入120万元,修街道6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新建集贸市场1处,建学校1所、幼儿园1 所,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水资源非常丰富,有平塘9个,深水井1口,居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村庄9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150户,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人人享受健康保障。   

姜家埠子村

  姜家埠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姜氏三兄弟由云南移民到原海阳县童铃村居住,后经协商由老大来此地建村,取名为姜家埠子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店集镇西南部,坐落于王圈水库下游,水利资源丰富。南距温泉镇4公里,西与青威高速公路相接,交通便利。村庄总面积600亩,其中耕地480亩,居民81户,人口300人。   优势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村庄经济的发展重点,随着WTO的加入,老百姓一贯的种粮思想转变,经济意识提高,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拱棚4蔬菜如:土豆、西红柿等,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4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000猿。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村庄共投入20万元。植树造林总投入5万元,清理了河道,整理了出村路3000米,安装了路灯,调整土地,协助投资者家建桥一座。2005年,村庄吃上了自来水,60%的村民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拥有彩电、摩托车、及机动三轮车。100%的群众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南泉河头村

  南泉河头村   村庄由来 由云南迁来的兄弟俩,走到小河边看到有泉水流出很急,于是就品尝了一口,顿感神清体健,力量倍增,于是顺着河流往北又找到一眼泉子,水质一样,于是兄弟俩各在一眼泉水边居住了下来,因此南边的取名为南泉河头村,北边的取名为北泉河头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的西南部,坐落于王圈水库以北1公里处,距镇驻地10公里,青威高速公路于我村地片中穿过,总面积1560亩,其中耕地1260亩,有居民220户,人口740人。   经济状况 村庄交通不便,无企业落户,是典型的种粮区,闲散人员多外出打工,有7户在大官庄搞大棚,有10户零售经商,村庄经济总收入3018000元,人均4200元。   优势产业 位于青威路两侧的土地肥沃,是村里的粮仓,交通便利,是招商引资和开发的好地方。   社会事业 1982年以来,村里积极响应镇村规划,高处挖,沟处垫,使村庄新规划的房子平整,村庄方正,主街道两边的水渠全部用水泥浆砌,有90%的户拥有彩电,70%的居民有摩托车,电话通讯工具以达到80%,100%的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北泉河头村

  北泉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王氏祖先、宋氏祖先、林氏祖先,由现在的云南省迁来建村。因为当时村西北有一个泉子,泉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由此取村名为“北泉”。   政区人口 北泉村位于店集镇西南部,距镇驻地10公里,距青威高速路2公里,总面积885亩,其中耕地面积780亩,有居民145户,人口474人。   经济状况 北泉村由于地处半陵半洼地区,招商引资并不理想,主要靠种植花生、小麦、玉米、地瓜等农作物。2004年9月根据中央政府指示,实行了土地延包,村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粮食产量迅速提高。通过产业调整,饲养业开始发展,养奶牛的就有2户,平均每家饲养5~6头;开商店的由1家变成2家。村庄总收入650多万元,人均收入4760元。   优势产业 我村由于村西北有一泉子,给我村带来了不少利益。天再冷,泉子从来不上冻,并且冒着热气。泉水清澈见底,流淌不息。夏天泉水由暖变凉,上坡的村民走到那捧上一口,真是甜透心脾。周围村的村民一到有喜事或者过节。就拿着桶灌上几桶。不管天多旱,泉子从来都是那洋流淌。正因为这样,泉子西边建上了桃园,因为水质好,桃子特别甜。一到秋季成车成筐的桃子就运进了城区,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社会事业 以前村庄的出村路是一到雨天,车子骑着人给孩子上学带来了不便。2004年,由于政府支持。助我村修了长约2里的出村路。全部铺上了黄沙,给经济发展也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方便了村民的交通。村庄60%的居民拉上了有线电视,70%的居民装上了电话,90%的村民参加了医疗统筹保险。村庄摩托车、手扶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基本达到70%。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将展现在你们的面前。   

东演堤村

  东演堤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移民而来建村,时村西有条堤坝,因此取名为东演堤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东2公里,北接王刘路,西接王莱路,交通便利,村庄总面积1078亩,其中耕地面积656亩,有居民156户,人口480人。   经济状况 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规划建设养殖小区1处,养殖专业户12户,年生猪出栏7000多头。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270万元,人均5606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庄投入3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水资源丰富,自建深水井,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街道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村民80%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100%,2004年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西演堤村

  西演堤村   村庄由来 西演堤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原先有崔姓三户为占产户,后有李姓自岙山岙角石村、店集东里村搬来,后成为主姓,占村总人口的85%以上。李姓当初进村时,李平为最先到西演堤村。当时倭寇侵入东海边,他奋起抗击,为戚继光麾下大将,后战死沙场,头颅被倭寇砍去,戚继光为表彰他的功勋,用白银做了假头埋在西演堤李姓老祖墓地,为后人树立舍身爱国楷模,流传至今。后王姓又从莱阳砚子湾搬入西演堤,后发展成西演堤村的唯一地主,土改时被抄。   政区人口 西演堤村位于店集驻地东南1.5公里处,现有居民168户,人口458人,706亩地。   经济概况 西演堤村于1945年解放,1947搞土地改革,1953年成立了初级社,1957与西演堤、南渠、谭庄等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秋,成立了人民公社,1983开始了实行土地包干至今,村民的生活步步高。本村庄的主要产业是大棚蔬菜,西演堤无公害蔬菜闻名方圆百里,村庄人杰地灵,经济富裕,是即墨市级文名村之一。到目前全村自发建起40多个大棚,有养猪产业户15户,养鸡产业户2户,个体小工厂1座,全村的人均收入2005年底造利4500余元。   西演堤村的发展呈步步上升的姿态,从1975年开始搞新村规划,由干部带头共8户先搬到村西,建起一个十分雄伟壮观的社会主义新村,现在已搬上80余户,占全村总户数一半以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将逐步发展壮大,现被列入店集镇首批建设新农村村庄之一。   西演堤村决心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加快农村的建设步伐,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利用靠近镇民营工业国优越条件,力争搞好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从找商引资中找出路,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商倡农,抓住发展不放松,力争在近几年加快发展步伐.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热潮。      

南渠村

  南渠村   村庄由来 本村现有张、修两大姓,张姓是村占产户。修姓是后来从海阳东村迁居而来,因村北面原是海流,因此取名为南渠。   政区人口 位于现店集镇东南面2公里,村庄耕地1400亩,有居民360户,人口1180人。   经济状况 村庄由于耕地较少,创业又没有,原来主要以耕种庄稼为主。改革开放后,群众大显身手,以经商做买卖、打工、 养殖为主。经商户占全村30%,养殖户占全村的10%,打工占全村40%。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庄投入6万元新造村办公室13间。1995年投资1万元修造长500米,宽12米大街一条。1996年,投资7万元配套自来水设施,使全村群众吃了自来水,造桥5座。建老年活动场一所,幼儿园一所。村庄80%以上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入户率90%以上。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00%。本村自1999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先进村庄。   

潭家庄村

  潭家庄村   村庄由来 潭氏家族于明朝永乐二年由河南省潭德府万柳村迁居移风店村,明朝末年潭增、潭嗣两兄弟阿由移风店来建村,以姓氏取名潭家庄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店集镇东南部,莲荫河北岸,距镇驻地2.5公里,南有黄豆山东邻周岭,西连南渠,北邻东西演堤,南与南、北八哥庄、黄豆屯毗邻,环境优美。近几年全村多以务工为业、民风纯朴。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有耕地340亩居民72户,人口226人。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全村青、壮年劳动力90%以上以务工为业户均收入迅速增加。集体于2004年投资4万余元使村民吃上自来水。近几年村庄又投资壹万多元整修了两条主街道,同时对主街道又进行了绿化和亮化。现座全村87%以上的群众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已经普及,70%的户已拉上了有线电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多人。多次被评为即墨市级文明村庄。   

北八戈庄村

  北八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吕氏兄弟由云南迁至此处,哥哥吕宁在此落户,因南邻南八戈庄村,故取名北八戈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集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西邻青山,东面是黄屯山,北邻莲阴河,总面积为1800亩,其中耕地920亩,有居民183户,人口517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庄发展的重点,2006年新引进韩国丰裕养殖厂占地110亩,投资1000万元,引进针织项目1个,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802元。   优势项目 村庄有传统的纺绳加工技术,为当地渔业发展贡献很大。近几年,村庄组织群众充分利用企业下角料搞小手工加工,缝织编制袋,发展市场,增加收入。   社会事业 村庄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绿化、亮化,90%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近百,村民100%参加了医疗保险,2005年被评为店集镇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杨家屯村

  杨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4.5公里处,丁字湾西岸。明末,杨姓迁此居住,因系军户,称杨家屯。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5954.8亩,2006年耕地面积1005亩,有居民204户,593人,有周、杨、王、黄等18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6头,猪存栏116头,养猪专业户1户,果园100亩。村有种植业、运输业、养殖业等行业。拥有轿车3辆,小型客车4辆,载重汽车6辆,拖拉机1台,三轮车2辆,手扶拖拉机2台,三轮摩托3辆,摩托车80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5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66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39元。    社会事业 1992年整修环村路2条,长510米,宽8米。整修街道15条,长3100米,砌道边沟450米。建垃圾池4个,投资4万元。   

青山前村

  青山前村   村庄由来 村后有一座山,名为青山,以山取名为青山前村。   政区人口 村庄坐落在店集镇南部,距镇驻地3.5公里,南邻温泉镇西杨戈庄,总面积3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97亩,与居民386户,人口1230人。   经济状况 村庄耕地除按国家政策规定留有5%的机动地外,其余土地以延包到户。村民以种植为主,剩余劳动力以打工为主,人均收入4566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整修了村庄街道5条,硬化街道300米,浆砌村内河360米。2004年改建了自来水工程,使村民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家家通上电,80%的户看上了有线电视,70%的户通上了电话,100%的群众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虎埠前村

  虎埠前村       村庄由来 房家庄在南阡北5公里处。据《房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房氏从云南乌沙卫来此立村,称房家庄。不久,房氏又在村北0.75公里处立村,此处北方有一草木繁盛的土埠,故名村为岵埠前,后演变为虎埠前。《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536.5亩,2006年耕地面积842亩,有居民186户,596人,有房、李、姜等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62头,猪存栏352头,羊273只,建养鸡大棚3个。村民拥有小型客车1辆,载重汽车2辆,拖拉机4台,三轮车2辆,手扶拖拉机36台,三轮摩托2辆,摩托车56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0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62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899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4条,长4000米,宽6米。整修街道5条,长1200米,砌道边沟6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1.8万元。   

西南阡村

  西南阡村    村庄由来 明末,万氏一支迁至南阡西偏西1公里处建村,称西南洼。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洼厘(里)。今通称西南阡。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1923.1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819亩,有居民214户,740人。以万姓为主,有刘、孙等姓氏。少数民族有朝鲜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16头,猪存栏96头,羊111只。小轿车1辆,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3辆,三轮车13辆,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28台,三轮摩托车20辆,摩托车160辆。种植业中以姜、蒜闻名,有养殖专业户6户,另有建筑业、运输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13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8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社会事业 1997年整修环村路3条,长2600余米,宽6米。1998年整修环村路1条,长1000米,宽8米。整修街道4条,长12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1万元。   

团埠村

  团埠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西2公里处。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臧姓来此立村,因村西有一圆顶土埠,故取村名为团埠庄,以后在村北又形成一村,分别按方位称南团埠庄和北团埠庄。后臧姓已绝,南村以邢姓为主,北村有华、肖等姓。后两村合并,称团埠。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816.7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1500亩,有居民246户,788人。有万、华、李、邢等9个姓氏。少数民族有土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96头,猪存栏198头,羊20只,羊奶牛专业户6户,饲养40余头。小型客车2辆,载重汽车7辆,三轮车1辆,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39台,三轮摩托车2辆,摩托车156辆。村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另有运输业、建筑业、服装加工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309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20万元,人均纯收入5951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1条,长600余米,宽6米。整修街道1条,长300米。砌道边沟600米,建垃圾池2个,投资1.5万元。   

孙家沟村

  孙家沟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西北2.5公里,英灵山西南河谷中。据本村土地庙碑载,北宋时此处原系三个村,小河之南称辛埠庄,小河之北称东宅科和西宅科。明初,蓝、张两姓迁来时,此处已经形成一个称孙家沟的村落,应是以姓氏加地形命名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5896.3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2347亩,有居民440户,1353人。有刘、李、房、姜等8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395头,猪存栏160头,羊129只,羊奶牛专业户19户,饲养奶牛145头,养鸡专业户17户,建养鸡大棚17个。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6辆,三轮车20辆,拖拉机20台,手扶拖拉机65台,三轮摩托车6辆,摩托车300辆。村有种植业、服装加工、运输业、建筑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4282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42万元,人均纯收入5820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2条,长3500余米,宽10米。整修街道3条,长750米。砌道边沟900米,建垃圾池4个,投资2万元。   

南阡一里村

  南阡一里村    村庄由来 南阡在县城东北31公里,店集河北岸。据《南阡万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万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于此地立村,因地在古阡村南,称南阡。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村分四个里,分别称南阡一里、南阡二里、南阡三里、南阡四里。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312.7亩,其中耕地面积781亩。2006年全村有居民226户,713口人,有万、于等13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小型客车2辆,轿车1辆,载重汽车4辆,三轮车6辆,拖拉机12台,手扶拖拉机8台,三轮摩托车5辆,摩托车162辆。大牲畜存栏20头,猪存栏119头。2000年建养鸡大棚5个,果园180余亩。全村有种植、养殖、服装加工等。1992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2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20万元,人均纯收入6102元。    社会事业 1984年整修环村路1条,长300米,宽8米。整修主街道1条,长260米,砌道边沟520米,建垃圾池5个,投资3万余元。   

南阡二里村

  南阡二里村    村庄由来 南阡在县城东北31公里,店集河北岸。据《南阡万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万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于此地立村,因地在古阡村南,称南阡。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村分四个里,分别称南阡一里、南阡二里、南阡三里、南阡四里。    政区人口    总面积2594亩,其中耕地面积1020亩。2006年,全村有居民264户,人口820人,有万、姜等5个姓氏。    经济发展 全村拥有大牲畜49头,猪存栏229头,养鸡大棚22个,果园100亩。村民拥有小型客车2辆、载重汽车1辆、三轮车4辆,拖拉机5台、手扶拖拉机20台、三轮摩托车4辆、摩托车180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都很快。1992年人均纯收入970元。2003年人均纯收入4256元。至2006年,全村总收入620万元,人均纯收入6541元。    社会事业 整修2条环村路,长1700米,宽8米。整修街道3条,长700米,砌道边沟800米,建垃圾池2个,投资8万元。   

南阡三里村

  南阡三里村    村庄由来 南阡在县城东北31公里,店集河北岸。据《南阡万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万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于此地立村,因地在古阡村南,称南阡。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村分四个里,分别称南阡一里、南阡二里、南阡三里、南阡四里。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585.3亩,2006年耕地面积为1148亩。全村有居民230户,692口人,有万、江等8个姓氏。有朝鲜族1人,满族2人,其他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全村饲养大牲畜21头,猪存栏140头,2000年建养鸡大棚22个,养猪大户1户。村民拥有三轮车3辆,拖拉机21台,手扶拖拉机62台,末车车132辆。种植业、养殖业、铸造业在村里发展都很快。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318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为815万元,人均纯收入6087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2条,长600米,宽10米,整修街道2条,长600米,砌道边沟15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4万元。   

南阡四里村

  南阡四里村    村庄由来 南阡在县城东北31公里,店集河北岸。据《南阡万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万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于此地立村,因地在古阡村南,称南阡。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村分四个里,分别称南阡一里、南阡二里、南阡三里、南阡四里。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101.2亩,2006年耕地面积960亩,有居民236户,848人,有万、于等6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有种植业、养殖业、汽车出租等行业。村民拥有大牲畜58头,猪存栏181头,羊24只。2000年建养鸡大棚9个,村民拥有轿车1辆,小型客车7辆,载重汽车3辆,拖拉机7台,三轮车12辆,手扶拖拉机26台,三轮摩托6辆,摩托车116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298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8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540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1条,长116米,宽10米。整修街道2条,长465米,砌道边沟56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8万元。   

古阡一村

  古阡一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1.5公里处。据《金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金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即墨县东北七十里金家山东南0.5公里处居住。因地势狭隘,山路崎岖,不久又南移1.5公里,此处有古阡一条,故名村为古阡。1961年,村分三个村,分别称古阡一村、古阡二村、古阡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291.7亩,2006年耕地面积782亩,有居民214户,711人,有金、房等10个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26头,猪存栏147头,养鸡专业户21户,果园90亩。村民拥有载重汽车3辆,拖拉机4台,三轮车5辆,手扶拖拉机22台,三轮摩托7辆,摩托车111辆。村有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服装加工业等。2003年,人均纯收入4307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7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885元。    社会事业 整修街道4条,长780米,砌道边沟1560米,投资13万元。   

古阡二村

  古阡二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1.5公里处。据《金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金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即墨县东北七十里金家山东南0.5公里处居住。因地势狭隘,山路崎岖,不久又南移1.5公里,此处有古阡一条,故名村为古阡。1961年村分三个村,分别称古阡一村、古阡二村、古阡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794.6亩,2006年耕地面积840亩,有居民205户,705人,有金、房等7个姓氏,少数民族有壮族1人。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248头,猪存栏345头,养鸡专业户6户,建养鸡大棚6个,村民拥有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1辆,拖拉机2台,三轮车4辆,手扶拖拉机35台,三轮摩托1辆,摩托车120辆。2003年,人均纯收入4308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86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796元。    社会事业 整修环村路1条,长500米,宽8米。整修街道4条,长1800米,砌道边沟3600米。建垃圾池4个,投资3.3万元。   

古阡三村

  古阡三村    村庄由来 在南阡东北1.5公里处。据《金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金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即墨县东北七十里金家山东南0.5公里处居住。因地势狭隘,山路崎岖,不久又南移1.5公里,此处有古阡一条,故名村为古阡。1961年村分三个村,分别称古阡一村、古阡二村、古阡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总面积2078.7亩,2006年耕地面积597亩,有居民170户,644人,有房、金、刘、华、于姓氏。    经济发展 村民拥有大牲畜42头,猪存栏86头,羊存栏280只,养猪专业户1户,养鸡专业户6户。村民拥有轿车1辆,小型客车3辆,载重汽车3辆,拖拉机2台,三轮车2辆,手扶拖拉机13台,三轮摩托1辆,摩托车103辆。企业有青岛金达发制品有限公司,为全镇10大规模企业之一。1990~2000年被评为即墨市二级强企。另有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行业。1998~1999年、2001~2003年该村被评为即墨市经济发展三级强村。2000年被评为即墨市经济发展二级强村。2003年,人均纯收入4311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91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20元。    社会事业 整修街道2条,长500米,砌道边沟500米。建垃圾池3个,投资3万元。   

南八戈庄村

  南八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移民林氏兄弟迁来落户,哥哥落户本村,因本村北邻北八村,故取名南八哥庄村。后演变为南八戈庄村。   政区人口 坐落于远近闻名的钱谷山西北面2公里处,总面积2025亩,439户,人口1402人。   经济状况 村庄有传统的粉条加工技术,年产粉条27万吨,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欢迎。农民人均收入5300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庄投入资金13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了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水资源丰富,有自建机井3个,深水井1个,1996年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2年起集,方便了周边群众,又增加了村民收入。95%的村民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达500辆,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近260户。社会治安良好,1996年以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连年被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南里村特产大全




南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