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由来 1960年双庙水库扩建时,公沙村部分村民迁至村东另建新村,仍以原名称谓,仅冠以“东”字区别。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崔召镇界,西靠公沙村,南连桃源洞村,北隔潘家村。耕地面积339亩,居民80户,共232人。
经济状况 该村大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14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80元。其中,养殖业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40户种植大姜,2006年,全村仅大姜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27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投资37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从199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共有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41部。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7%。
联系电话 86-532-85392986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3001228 | 266000 | 0532 | 查看 东公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尚家疃社区 |
尚家疃居民委员会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5年),尚宝贵由青州府先迁至平度老集街居住,后又至此建村,因位于现河西岸,以姓起名尚家沙滩,后改名为尚家疃。 佳乐家大型超市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驻地正北偏西,东临教体局、教师新村,西靠经发局、农业局,南临电影院、市政府家属院,北隔新安苑住宅小区。1999年9月,由村委会改为居委会,耕地面积11亩,居民256户,共78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第三产业和租赁业为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青岛尚家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青岛中百佳乐家超市有限公司、青岛东莱大酒店(三星级)、青岛柯瑞商标印务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先后落户,固定资产超过亿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60户。从业人员2280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量达3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0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8880元。其中,工业收入20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2.8亿元。 优势产业 特色服务业是村庄的经济支柱之一。2001年12月,平度市最大的商贸零售业超市青岛中百佳乐家超市有限公司成立,从业人员达700余人。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1.8亿元,上缴税金500万元,上缴村集体租赁费300万元。 尚家疃村美食休闲街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先后投资28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村委办公室、幼儿园、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大院,种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从1990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从1994年开始,建居民楼6幢,面积5800平方米,有56户居民入住。2006年,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51部,有线电视用户256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8%和100%。 荣誉称号 1997年荣获山东省司法厅颁发的“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1998年,荣获青岛市委颁发的“五个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荣誉称号;1999年,荣获青岛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模范村民委员会”荣誉称号;2000年,荣获青岛市计划生于协会颁发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2年,荣获青岛市司法局、人事局颁发的“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2003、2004、2005年,荣获青岛市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平度市委、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山东省司法厅颁发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荣获青岛市精神文明委员会颁发的“文明社区”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青岛市老龄委颁发的“养老模范村”荣誉称号、荣获青岛市社会主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荣获城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颁发的“集体收入第一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0086-532-88361906 传 真:0086-532-88369737 |
即墨旺社区 |
即墨旺居委会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王先由即墨县沟崖村迁此定居,以祖籍县称和王姓组村名—即墨旺,后以美好愿望将王改为旺,故得今称即墨旺。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部。东邻鑫港花园,西靠现河,南连胜利路,北邻红旗路。无耕地,居民132户,共348人。 经济状况 第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东苑大酒店、平度市彩印印刷厂等3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3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6 户,从业4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5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7086元。其中,工业收入312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50万元。 优势产业 门头房租赁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0年9月,新建成门头房37户,面积35000平方米,对外租赁经营。2005年,仅租赁业就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先后投资1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500余棵。从198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1992年开始,建居民楼2幢,面积10000平方米,有60户居民入住。2005年,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93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00%和100%。 荣誉称号 1998年,荣获青岛市计生协会颁发的“青岛市计划生育模范村”荣誉称号;2000年,荣获青岛市爱卫会颁发的“市级卫生村庄”;1994年以来,一直被平度市政府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8380280 |
东阁社区 |
东阁居委会 村庄由来 唐代大和年间建村,因村中有一古建筑——千佛阁而得名。居民均在阁的四周,分称阁南、阁北、阁里、阁外。1945年划为一个村,统称东阁。1994年,改为东阁居委会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西部。东邻河头村,西靠后巷子村,南连菜园村,北隔尚家疃村。全村无耕地,居民760户,共21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平度乳胶厂、青岛锅炉设备厂、青岛信谊汽车修理厂、平度千佛阁塑料厂、平度建材设备厂等5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50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29 户,从业304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21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960元。其中,工业收入4508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087万元。 优势产业 租赁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居共有沿街店铺200余个,为居委会集体增收奠定基础。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4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幼儿园和居民文化中心,栽植各种花木700余棵。从198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1985年开始,建居民楼16幢,面积36000平方米,有450户居民入住。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760部,有线电视用户26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0%和95%。 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平度市政府颁发的“纳税先进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0086-532-87368896 传 真:0086-532- 87368896 |
后巷子社区 |
后巷子居委会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尚宝贵由青州先迁尚家疃,后迁此定居,俗称后巷子。1945年后成为村名。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西部。共有6个居住小区组成,无耕地,1994年5月改为居委会,居民545户,共1604人。 经济状况 第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0 户,从业5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48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490元。其中,工业收入1267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61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1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老年活动室。从198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430部,有线电视用户50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9%和100%。 荣誉称号 1996年,荣获平度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0086-532-87363115 |
乔家村 |
乔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言先奎从平度城里迁此立村,取名言家营;后石姓迁居该村,改名石甲村;清初,乔公浪由平度城双凤桥迁入石甲村,渐成主姓后,再改石甲为乔家。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是平度抗日武装斗争发源地,平北县第一任县长乔天华之故里,并以盛产龙眼葡萄而远近闻明。耕地面积2149亩,居民654户,共1811人。 经济状况 这里农民以农为主,注重大姜、果品生产。据统计, 2006年,经济总收入18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00元。其中, 农业收入1600万元。 优势产业 农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从2000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2006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118部,有线电视用户109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5392540 |
菜园村 |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由四川的一小股移民到此处立村,由于当时村中种菜的农户较多,故起名菜园村。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西部。东邻东阁村,西靠东关村,南连青岛路,北隔商业街。耕地面积188亩,居民520户,共1480人。 经济状况 第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5 户,从业4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86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256元。其中,工业收入1057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2702万元,农业收入166万元。 优势产业 商品房租赁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5年,村庄通过租赁场地实现收入101万元。 社会事业 从1984年,先后投资2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安装了路灯,栽植各种花木500余棵。从198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1992年开始,建居民楼9幢,面积37800平方米,有210户居民入住。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500部,有线电视用户50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7%和98%。 联系电话 86-0532-87363456 |
桃源洞村 |
村庄由来 明万历6年(1578)年,李柱环由四川顺庆府安州东北30里堡徒此定居,后他姓迁入形成村落,因村东山上有一洞流出的水有桃花漂浮,为一奇观,故得名桃花洞,后改名为桃源洞。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牛蛇山,西靠王庄村,南连李家营村,北隔东公沙村。耕地面积1245亩,居民219户,共704人。 经济状况 养殖业和石材生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村中有养殖户5 户,石材加工企业4家,从业27人。2006年,全村从事养殖人员13人,养殖收入32万元。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64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其中,农业收入241万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建成养殖小区3个。2006年,养殖大户7户,共出栏6270 头(只),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村里有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112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71%。 联系电话 86-0532-85391966 |
北荆家村 |
北荆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荆天鹿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取名荆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北荆家。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北窝洛子村,南连北台村,西、北两侧为山,耕地面积1370亩,居民345户,共946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有3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先后成立,固定资产200万元。2006年,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800元。其中,农业收入120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6年,大姜种植面积达到600余亩,为村民创收400余万元。该村有山峦面积300余亩,位于平榨路两侧,交通十分便利,距平度市区8公里。山下有中、小型水库4座,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好去处。此外有闲置厂房一处,占地56亩,厂房60多间,适宜投资建厂。(联系人:张成仁,电话:053285392956) 社会事业 200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固定电话128部,有线电视用户117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532-85392867 |
正涧村 |
正涧村 村庄由来 清朝中期,崔毫由四川迁居此地,先立村于埠上,后见太阳落于北山涧,为图吉祥移村址于山涧,中午太阳照满全村金光四射,故取名正涧。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西两侧环山,南连北窝洛子村,北隔店子镇杨家村。耕地面积393亩,居民93户,共282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养殖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目前种植大姜80亩,果品45亩,花生170亩,建成养鸡大棚14个,养猪大户2个。2006年,经济总收入213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000元。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6年,仅大姜种植一项就为村民实现收入120万元。此外,本村盛产的山泉水以甘甜爽口而闻名,目前全村从事出售山泉水的农户6户,2006年共销售山泉水2100顿,为农民增收21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开始,投资11万元,修建了水库2座,修路2条。从200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有线电视用户2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9%。 联系电话 86-0532-85393629 |
北窝洛子村 |
北窝洛子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王浩文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处地势起伏,岗岭环抱形如石臼,村在其中洼处,故以地貌取名窝洛子。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乔家村,西靠荆家村,北隔正涧村。耕地面积2530亩,居民486户,共1648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北部山区,是平度籍军界名人王景昆之故里。多年来以盛产大姜、红富士苹果而著名。特别是大姜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千亩左右,被誉为平度大姜第一村。1993年在泰国曼谷举办的农副产品博览会上,窝洛子大姜以块茎大、品质优荣获“银质奖杯”品牌。据统计,2000年,大姜种植面积990亩,总产达2988吨,农民靠种植大姜走上了小康之路。2006年,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300元。其中,农业收入130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6年,仅大姜种植业一项就为村民实现收入500万元。 社会事业 从1990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380部,有线电视用户30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4%。 联系电话 86-0532-85392991 |
寨子村 |
寨子村 村庄由来 清道光年间,代明由河南省汝宁迁此建家立村,传说唐朝大将尉迟恭率兵征战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分南、北两个兵寨,村立北寨,故名北寨,后改称寨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宝店村,西靠北荆家村,南连大公沙村,北隔北窝洛子村。耕地面积1316亩,居民174户,共544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共种植大姜160亩,果树80亩。2006年,经济总收入21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000元。其中,农业收入180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村内有大姜深加工企业青岛富强食品加工厂,主要从事大姜产品的加工销售。 社会事业 2003年,先后投资7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200余棵。从1992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1998年开始,建居民楼4幢,面积600平方米,有4户居民入住。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83部,有线电视用户72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7%。 荣誉称号 2003年至2005年,连续被城关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94008 |
库屯村 |
库屯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张魁由平度市南村搬迁这里立村,因当时当地有棵比较粗的枯桃树,故得名枯桃村;清末,刘继强迁入该村,认为“枯桃”已失去生命力,作村名不吉利,故以其谐音改名库屯,寓五谷丰登粮满仓之意。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蝎山村,西靠东七里河子村,南连五亩兰村,北隔双庙水库。耕地面积490亩,居民150户,共4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小城镇建设较好,种植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529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500元。其中,农业收入409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有悠久的大姜种植历史,全村从事种植种植的农民有131户,410余人。2006年,全村仅大姜种植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31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固定电话81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2%。 联系电话 86-0532-82692290 |
蝎山子村 |
蝎山子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2年(1369年),四川移民范孟学至此建村,因山上有座尼姑庙,故名范家庵,清康熙34年,官姓由平度城东关迁入该村,尼姑谢世,庙宇倒塌,村名已不符实,官范两姓商定,因神话传说的蝎子山在村北,故以蝎山子为村名。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王庄村,西靠现河,南连北沙窝村,北隔金鸡山。耕地面积484亩,居民126户,共383人。 经济状况 林业生产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36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00元。 优势产业 林业生产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生态林200亩,经济林200亩。 社会事业 1998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共有固定电话71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57%。 联系电话 86-0532-85398669 |
公沙村 |
公沙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一位名叫公沙的先生至此独建房屋居住,开设书房教书,附近村庄求学者纷至沓来,学业极盛。公沙知识渊博,师生关系极好,很受尊敬,死后葬于此地,不少人为护墓祭祀迁此居住。繁衍成村后,为使公沙之名永垂青史,其业绩与村共存,故以公沙取村名,现公沙之墓犹存,可资佐证。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东公沙村,西靠双庙水库,南连金鸡山,北隔寨子村。耕地面积1303亩,居民287户,共942人。 经济状况 该村大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64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000元。其中,养殖业收入175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161户种植大姜,2006年,全村仅大姜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1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现有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130部。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7%。 联系电话 86-532-86638268 |
东公沙村 |
村庄由来 1960年双庙水库扩建时,公沙村部分村民迁至村东另建新村,仍以原名称谓,仅冠以“东”字区别。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崔召镇界,西靠公沙村,南连桃源洞村,北隔潘家村。耕地面积339亩,居民80户,共232人。 经济状况 该村大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14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80元。其中,养殖业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40户种植大姜,2006年,全村仅大姜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27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投资37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从199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共有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41部。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7%。 联系电话 86-532-85392986 |
北潘家村 |
北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潘老人由平度城后巷子迁此居住,以姓得名潘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北潘家。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牛兰山村,西靠宝店村,南连公沙村,北隔乔家村。耕地面积620亩,居民100户,共295人。 经济状况 农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500元。其中,农业收入20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大姜种植面积达到50亩。 社会事业 200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固定电话21部,有线电视用户1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
李家莹村 |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620),李学礼、李学士兄弟为看护祖坟由平度城东关至此定居,后繁衍成村落,故称李家莹。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梨沟村,西靠沙窝村,南连上李元村,北靠0山。拥有山峦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479亩,居民114户,共342人。 经济状况 石材开采业和运输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先后有5家石材加工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50万。全村从事运输业人员达50余名。2006年,经济总收入17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 优势产业 石材开采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该村地处北部山区,村后山上有丰富得花岗岩石料、芝麻白等石材资源,经加工制成的地板石、墙面石、台面等石制品远销国内外。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17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300余棵。从1991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5392491 |
兰家庄村 |
兰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时柱、时东由崮山后迁此立村,当时这里鲜花遍野,在金花山上向下眺望,村庄似大花篮,故取名篮家庄。后演化为今名。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部。东邻辛家庄村,西靠东窝洛子村,南连下埠村,北隔金花山。耕地面积546亩,居民240户,共816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运输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378元。其中,农业收入400万元。 优势产业 运输业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全村拥有汽车、农用运输车辆80余辆,2006年仅运输业一项就为农民实现收入800万元,上交税金2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10万余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 200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189部,有线电视用户5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13906487039 |
五亩兰村 |
五亩兰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59-1398),张钱者(平度市城东河头人)在云南当过官,带着家人归隐此地,此人因酷爱兰花以五亩地种植,面积之大,花开之盛,远近闻名,故以五亩兰为村称,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沙窝村,西靠平榨路,南连尚家上观村,北隔库屯村。耕地面积1320亩,居民420户,共1362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和第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0 户,从业7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79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12元。其中,工业收入198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60万元,农业收入262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全村大姜种植面积达到80亩。2006年,仅大姜种植一项就为农民实现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先后投资1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从200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卫生室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用户2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荣誉称号 2000、2001年,荣获平度市政府颁发的“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391188 |
崔召村 |
崔召村 村庄由来 约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有崔、赵二姓者在此建村,定名为崔赵,后沿为崔召。 崔召村主街 村庄人口 是镇驻地,东临姜家屯,西靠炉坊村,南靠付家庄,北靠后寨村。耕地面积1300,亩,365户,1367人。 经济情况 该村以发展商业和果品、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172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35元。 优势产业 经商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6年,个体工商业户达275户,年经商收入985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320部,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合率达80%,卫生室1处。 |
后寨村 |
后寨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宣宗(宣德)年间,有一部军队号称汉军,“后寨”驻扎此处。明英宗(正统)年间,有农民刘永福及妻李氏自掖县官家迁居至此,因战时命名为后寨。 后寨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1公里,东临平旧路,西靠白沙河,南靠崔召村,北连河东马戈庄村。耕地面积1467亩,245户,8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业和平旧路两侧商业服务为经济发展重点。经济总收入126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13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猪年出栏4000头,鸡年出栏12万只,年养殖收入30万元;商业服务业:村东平旧路两侧有农机维修、汽车修配、家电维修等6家;生猪、肉鸡购销3家;石业、水泥制品2家;肥料购销、液化气批零、花生米加工、废品收购、摩托车零售、花生油料加工、木制品加工、大姜购销等10家。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美化绿化主街道一条,固定电话18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60%,村民娱乐活动中心1处,有线电视用户140户。 荣誉称号 1999至今平度市级文明单位、2000年至今镇级综合考核先进村庄、规范化管理先进村庄、农田水利先进村庄。 |
小鱼脊山村 |
小鱼脊山村 村庄由来 约明世宗(嘉靖)年间,有农人隋吉学与妻张氏从云南移民至此居住,因村近傍小鱼脊山,以此命名为小鱼脊山。 小鱼脊山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以南2公里处,东临官家疃、西靠白沙河,南靠潍莱高速路,北靠河东付家庄,耕地面积1200亩,全村有138户5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果品、养殖、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外出打工100多人,经济总收入94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73元。 优势产业 果园收入是该村经济支柱产业,年果园人均收入2000元,年总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1985年全村上了自来水,截至2006年,该村有固定电话100部,自2004年起为全村的村民加入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卫生室1处。 荣誉称号 1998年被青岛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村委会”、1998年被青岛市社会综合治理办命名为“安全村”、1998年被青岛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1998年被山东省农业普查委员会命名为“先进单位”、1999年青岛市计生委命名为“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2001年平度市委表彰为“先进党支部”、自1998年以来被镇委、镇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的称号。 |
凤鸣屯村 |
凤鸣屯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宗(雍正)年间,平度城有一姓贾的地主在此处设粮庄,雇了几户农民给他看管土地,兼收租粮。后来,逃荒的农民越聚越多,正式定名为贾家庄,外人叫成“夹窝儿庄”。清仁宗年间,因无钱兑官府银子,平度县令纪官给免掉税银,并为其改名为“凤鸣屯”。 凤鸣屯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东临洪山,西靠平旧路,南临前赵家庄村。耕地面积334亩,33户,10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果品、大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7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24元。 优势产业 果品、大姜是村主要经济产业,果品主要有苹果、黄金梨、大樱桃等,果品年收入15万元,大姜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27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0%。 |
宝店村 |
宝店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王欢由四川迁此定居,因在村前路旁开一饭店,故名店上。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宝店。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北潘家村,西靠寨子村,南连公沙村,北隔乔家村。耕地面积551亩,居民98户,共285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养殖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目前种植大姜60亩,果品40亩,花生170亩,建成养鸡大棚10个,养猪大户7个。2006年,经济总收入22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500元。其中,农业收入15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6年,仅大姜种植一项就为村民实现收入100万元。此外,本村现有荒山600余亩,荒滩200亩,交通比较便利,可以进行旅游餐饮开发、林木种植等项目的开发利用。 社会事业 200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固定电话52部,有线电视用户2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93808 |
大十里堡村 |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姜公由四川迁此立村,因村西有一土堡,距县城10华里,故得名十里堡。小十里堡建村后,改称大十里堡。平度八景之一的十里圣水池在村东南。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部。东邻上埠村,西靠小十里堡村,南连店前村,北隔金沟子村。耕地面积464亩,居民331户,共121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鹏鑫制造有限公司、青岛海威齿轮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北苑家具源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50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5 户,从业4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33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376元。其中,工业收入1756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91万元,农业收入66万元。 优势产业 家具制造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2年9月,开始经营家具制造业,有龙头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青岛北苑家具源有限公司,从业人员1500余人。2005年,青岛北苑家具源有限公司完成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上缴税金3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2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健身娱乐广场、老年活动室,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从2000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3年开始,建居民楼52幢,面积10000平方米,有20户居民入住。2005年,卫生室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26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5%和100%。 荣誉称号 2004年,荣获平度市“文明村庄”、,城关街道“先进党支部”称号;2005年,荣获青岛市政府“青岛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庄”、城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城关街道“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388825 传 真:0086-532-8838882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东关村 |
村庄由来 解放前, 平度城区设4个关,东关、南关、西关、北关、东关村的名称由此得来。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西南部。东邻菜园村,西靠南关村,南连大官庄村,北隔后巷子村。无耕地,居民412户,共12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国森机械有限公司、青岛祥星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发制品厂等5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2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52 户,从业35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519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7376元。其中,工业收入5066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9732万元。 优势产业 自由贸易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88年12月,平度市贸易城开始经营,有龙头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青岛北苑家具源有限公司,从业人员1500余人。2005年,贸易城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80万元。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60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栽植各种花木1000余棵。从1983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1990年开始,建居民楼7幢,面积15000平方米,有170户居民入住。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350部,有线电视用户40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00%和100%。 荣誉称号 1995至2006年,连年获得青岛市政府颁发的“文明村庄”、“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363710 |
姜家疃村 |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胶东城区发生洪水灾害,南海北海连成一片,两目山一天淹没两次,水退后朱元璋下令从西南各省转移部分农民至此建村,名为姜家疃村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郭家疃村,西靠常州路,南连南京路,北隔老现河以南。耕地面积68亩,居民286户,共83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万聚楼餐饮公司、青岛北苑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青岛国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青岛百翔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5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0 户,从业6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1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618元。其中,工业收入75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2069万元,农业收入3.5万元。 优势产业 水产、蔬菜批发零售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1997年6月,平度市水产批发市场、平度市蔬菜批发市场在该村建立,从业人员400余人。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134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南北9条、东西2条水泥街,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从1991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1994年开始,建居民楼二层楼14幢,面积8400平方米、五层楼2幢,面积约3100平方米,有91户居民入住。2005年,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70部,有线电视用户28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5%和100%。 荣誉称号 2005年荣获城关街道颁发的“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389779 |
郭家疃村 |
村庄由来 约明朝初年,李姓从今平度城南门外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为李家疃,后有郭姓迁来居住,发展较快,超过李姓,经协商改名为郭家疃,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福州路村,西靠怡河园小区,南连人民,北隔天津路。耕地面积35亩,居民375户,共130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汇丰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青岛馨雅日用化工厂、青岛平度红日挂件厂、青岛宏达锅炉辅机厂等13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50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20 户,从业891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720元。其中,工业收入8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600万元,农业收入100万元。 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该村沿天津路、福州路、人民路拥有门头房106间,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320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余万元,并建有平度市较大的综合市场福安花苑农贸市场,2006年为村集体创收2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先后投资20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村委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大院,栽植各种花木1000余棵。从198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320部,有线电视用户35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5%和100%。 荣誉称号 2000年荣获平度市政府颁发的“文明村庄”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城关办事处颁发的“先进党支部”、“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城关办事处“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城关街道“城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351328 |
贾家营村 |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赵姓先来此安家立村,立村前东南角有个贾家莹盘,东北角有个吉家茔盘,因此以两姓茔盘命名为贾吉茔。民国初村头尚有刻着贾吉茔的村碑。因“吉”与“家”音近,而“家”又顺口,故演变为贾家莹,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徐福村,西靠市技术监督局,南连荣达小区,北隔福安花苑。耕地面积61亩,居民198户,共7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利客来集团平度购物有限公司、青岛豪琳家具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30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2 户,从业20人。2006年,经济总收入92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72元。其中,工业收入36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30万元,农业收入22万元。 优势产业 服务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新建了平度市较大的商场之一青岛利客来集团平度购物有限公司,该公司由青岛利客来集团投资兴建,占地38亩,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注册资本800万元,设计为三层砖混结构。经营范围为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五金交电、通信器材、办公文化用品、特种劳保用品、生产杂品批发零售、土产杂品批发零售、珠宝黄金首饰零售、验光配镜等。项目建成后,计划用工800余人,年预计营业收入达1.2亿元,创利税9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4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400余棵。从1999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126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荣誉称号 2000年荣获平度市政府颁发的“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383481 |
金沟子村 |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陈景实、陈景昂兄弟由平度城西关迁此立村,因村东有条金花山河沟,沟中有金,人们以淘金为业,故取名金沟子。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兰家庄村,西靠贾家营村,南连大十里堡村,北隔徐福村。耕地面积1035亩,居民275户,共836人。 经济状况 工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国磊工艺品厂、青岛金井酒厂、青岛平度市金兴蓄禽养殖厂等11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1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5 户,从业12人。2006年,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230元。其中,工业收入189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45万元,农业收入164万元。 优势产业 农业生产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93年12月,开始栽植果树,目前全村果树种植面积达225亩。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15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从200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2006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08部,有线电视用户9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荣誉称号 1999年,荣获青岛市政府颁发的“青岛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380372 |
徐福村 |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福由云南迁来择其地建新家园,建成村落后,以人名取村称。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广州路,西靠泉州路,南连人民路,北隔北外环路。耕地面积146亩,居民188户,共611人。 经济状况 石子加工和运输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理石加工厂、免烧砖厂等2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5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 户,从业3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17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440元。其中,工业收入998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80万元,农业收入130万元。 优势产业 石子加工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1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200余棵。从1999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0年开始,建居民楼5幢,面积1000平方米,有5户居民入住。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392131 |
王庄村 |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王志祥由曲坊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王庄。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桃源洞村,西靠蝎山子村,北隔金鸡山。耕地面积624亩,居民132户,共397人。 经济状况 林业生产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35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595元。 其中林业生产收入12万元。 优势产业 林业生产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生态林200亩,经济林150亩。 社会事业 2006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固定电话72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67%。 联系电话 86-0532-85393378 |
东窝洛子村 |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五年(1372),王悦由云南迁此定居,因这里三面环山,村立于洼处,远不见村,故取名窝洛子。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窝洛子。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兰家庄村,西靠徐福村,南连金沟子村。耕地面积1700亩,居民436户,共1722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0 户,从业33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51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36元。其中,工业收入526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80万元,农业收入560万元。 优势产业 运输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85年3月,开始从事运输业,目前有拖拉机、汽车等运输车辆190余辆,从业200余人。2005年,全村运输业实现收入1140万元,上缴税金34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1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健身娱乐广场、老年活动室,栽植各种花木200余棵。从200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68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荣誉称号 2006年,荣获城关街道办事处颁发的“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397576 |
梨沟村 |
村庄由来 约清朝初年,孙恩云从今高密市孙家村迁来立村,因村中有一条沟,沟两岸有一片梨树,故取名为梨沟,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崮山村,西靠李家莹村,南连丰山洼村,北邻豹竹涧。耕地面积719亩,居民219户,共836人。 经济状况 石材加工业和种植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先后有3家石材加工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00万元。2006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600元。其中,工业收入800万元。 优势产业 旅游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村庄有平度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豹竹涧风景区,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好去处,且该村生产的豹竹涧山泉水也比较闻名。 社会事业 从200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6年开始,建居民楼2幢,有2户居民入住。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63部,有线电视用户103户。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9%。 荣誉称号 2000年,荣获城关街道办事处颁发的“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新北台村 |
村庄由来 明洪武2年(1369年),郭福有从四川徒居此地,因村立在三面有水的土台上,又在平度城北,故取名北台,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称新北台。村前有平度市新八景之一“北台蟠松”。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公沙村,西靠平榨路,南连双庙水库,北隔荆家村。耕地面积1238亩,居民251户,共845人。 经济状况 大姜生产加工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青岛大北行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该村,以大姜加工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7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800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加工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村从事大姜种植的农户有181户,610人,2006年仅大姜一项,实现销售收入4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投资1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幼儿园和村委办公室。现全村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71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5399916 |
辛家庄村 |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郭邦强由掖县西村迁来定居,因建村比附近村庄晚,故名新庄,后书写为辛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辛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部。西靠兰家庄村,南连下埠村,东、北两侧均是山地。耕地面积260亩,居民80户,共275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养殖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212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138元。其中,农业收入540万元。 优势产业 石子加工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25万余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村委办公室。 198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56部,有线电视用户26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395652 |
官家庄村 |
官家庄村 村庄由来 约清高宗(乾隆)年间,有农人于振江及妻姜氏自今马戈庄镇古庄村逃荒至此,初来时无村名,后以村西关帝庙关帝之姓,取名关家庄,后沿为官家庄。 官家庄村一角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以南4公里处,东靠东山,西靠平旧路,南靠804省道,北靠潍莱高速公路。现有耕地428亩,60户,194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发展多种养殖和种植为经济发展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35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14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30头,猪年出栏2000头,鸡年出栏3万只,年养殖纯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固定电话4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 |
丰山洼村 |
村庄由来 约清朝初年,张柏福从今崮山崔召张家埠迁来立村,因村立在丰山南麓,地势较洼,故取名为丰山洼,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徐福村,西靠平度一中,南连文丰小区,北隔高速公路。无耕地,居民120户,共443人。 经济状况 第三产业和租赁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沿文丰小区、天津路和永州路两侧共有27间,2600平方米对外租赁,主要从事汽车维修、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从业人员130人。2006年经济总收入2600万元,居民人均700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2000万元。 优势产业 石材加工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主要从事路边石、石狮、石凳等产品的加工生产,远销海外市场,从业人员达20人。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进行了旧村改造,栽植各种花木1000余棵。从2000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7年开始,建居民楼70幢,面积20000平方米,有120户居民入住。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3%。 荣誉称号 04至06年,一直被评为城关街道办事处“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8393221 |
官家上观村 |
村庄由来 约清朝年间,窦姓来此立村,以姓氏取名为窦家庄,几年后曹姓超过窦姓,改名为曹家庄。清朝末年,官日鲁从今平度城东关迁来居住,因曹姓绝户,村附近有座上观庙,故以姓氏改名为官家上观,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代家上观村,西靠尚家上观村,南连代家上观村,北隔古营崖村。耕地面积196亩,居民117户,共345人。 经济状况 大姜种植和工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金润润滑油厂、青岛泽山环保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圣德堡床垫厂等6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0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50户,从业58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7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376元。其中,农业收入5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97年3月,开始规模种植大姜。2006年仅大姜种植一项就为村民增收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先后投资2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排水沟,栽植各种花木200余棵。从2002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0年开始,建居民楼18幢,面积10000平方米,有15户居民入住。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用户8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325822 |
尚家上观村 |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尚姓由青州迁入平度城北关村,后由后代分居至尚家疃村。本村人尚金娥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参赞,现居住在香港。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官家上观村,西靠水沟子村,南连官家上观村,北隔五亩兰村。耕地面积240亩,居民230户,共75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三利服装厂、青岛濛磊乳业有限公司、青岛德智工艺品厂、青岛远东工贸有限公司、平度市盛华印刷厂等73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36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8 户,从业656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63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850元。其中,工业收入766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15万元,农业收入155万元。 优势产业 服装加工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98年10月,开始经营服装制作加工业,有龙头企业青岛三利服装厂,服装加工设备400余台套,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从业人员300余人。2005年,青岛三利服装厂完成销售收入600余万元,上缴税金80万元。2005年,全村工业收入达766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村委办公楼和新上健身器材50余套,栽植各种花木6000余棵。从2002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1年开始,建居民楼102幢,有84户居民入住。2005年,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16部,有线电视用户207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100%。 荣誉称号 2003年,荣获山东省综治办颁发的“山东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532-88326140 |
代家上观村 |
村庄由来 西汉成帝时,封戴系商人微子七世孙为戴公厥,自桥北迁入此处定居立村,名为代家上观村。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下李元村,西靠农建兵团,南连姜家疃村,北隔观家上观村。耕地面积381亩,居民351户,共1078人。 经济状况 农业生产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圣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平度森达园林建筑有限公司、仪得仪表有限公司、平度北欣有限公司、青岛兴银工艺品厂、青岛珍鑫工艺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0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 户,从业1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0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516元。其中,工业收入4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30万元,农业收入1037万元。 优势产业 厂房租赁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为集体经济收入奠定了基础。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3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健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从199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1993年开始,建居民楼60幢,面积8100平方米,有60户居民入住。2005年,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29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0%和97%。 荣誉称号 1996年,荣获城关街道办事处颁发的“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326405 |
古营崖村 |
村庄由来 约明朝初年,李姓从四川迁来立村,据传说,战争中有一将军阵亡,人们为纪念他,在土崖上筑一营,故取名为古莹崖,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官地村,西靠五亩兰村,南连代家上观村,北隔沙窝村。耕地面积645亩,居民131户,共4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平度市郊平原地带,农民以种植粮、油、菜、果为主。尤其是蔬菜大棚种植,近年来发展很快。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41元。其中农业收入12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96年4月,开始规模种植大姜,目前种植面积达到80余亩,从业人员150余人。2006年,大姜种植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从2006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0%。 联系电话 86-0532-88325851 |
官地村 |
村庄由来 约清朝初年,官姓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为官地,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上李元村,西靠古营崖村,南连下李元村,北隔沙窝村。耕地面积195亩,居民39户,共113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6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396元。其中,农业收入67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全村固定电话25部。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联系电话 86-0532-87359336 |
下李元村 |
村庄由来 约明崇祯年间,吕员外来此居住,取名为吕员外庄,随后李、董、张姓迁来居住,因吕姓绝后,李姓发展较快,故改名为下李元庄,后为区别上李元庄,该村在南(为下),取名为下李元庄,群众习惯称下李元,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姜家庄村,西靠代家上观村,南山水龙苑小区,北隔潍莱高速公路。耕地面积800亩,居民280户,共948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经济总收入38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450元。其中,农业收入12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3年,先后投资4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200余棵。从200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3年开始,建居民楼52幢,面积8500平方米,有50户居民入住。全村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16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7357863 |
北姜家庄村 |
村庄由来 约明朝初年,姜文圣由今平度城北关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为姜家庄,沿用至今,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与本县的3个姜家庄大队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以所处方位更名为北姜家庄大队,自1982年2月15日启用新名。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部。东邻丰山洼村,西靠付家崖村,南连郭家疃村,北隔上李元村。耕地面积390亩,居民227户,共82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平度建农印刷厂、平度农资服务站、青岛汽车配件加工厂等5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50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户,从业10人。2006年,经济总收入32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450元。其中,工业收入8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20万元,农业收入50万元。 优势产业 厂房租赁业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0年5月,开始发展厂房租赁业。2006年厂房租赁业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3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村中心大街,栽植各种花木3000余棵。从2003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227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荣誉称号 2000年,荣获平度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532-87357750 |
付家崖村 |
村庄由来 约明朝初年,付姓来此,以姓氏取名为付家崖,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下李元村,西靠代家上观村,南连天津路,北隔代家上观工业园。无耕地,居民241户,共52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其中,工业收入2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80万元。 优势产业 租赁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5年,先后投资4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从2005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有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212部,有线电视用户241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8325712 |
北沙窝村 |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李长化由平度城南关迁此建村,因此地多是沙土又低洼,故名沙窝,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北沙窝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李家营村,西靠现河,南连官地村,北隔蝎山子村。耕地面积400亩,居民82户,共259人。 经济状况 畜牧养殖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村级经济总收入 32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750元。其中,养殖业收入121万元。 优势产业 畜牧养殖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近几年来,该村从事养殖业的农户达7户,从业人员26人。主要以养殖肉鸡、生猪为主,2006年,全村出栏生猪621头,出栏肉鸡31200只,为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村里有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41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1%。 联系电话 86-0532-85391806 |
上李元村 |
村庄由来 约清朝初期,孙氏兄弟三人由棉柳村(现昌里)迁来立村。因村有片梨树,故取名为上梨园庄,后王、张、刘等姓迁来立村。因地势较洼,取名为中梨园庄,后因西村不断扩大,形成一村,统称上梨园庄,为区别下李元庄,故改名为上李元,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梨沟村,西靠下李元村,南连北姜家庄村,北隔李家营村。耕地面积850亩,居民252户,共853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全村小麦种植面积达到419亩,花生种植面积达396亩,蔬菜40亩。2006年,经济总收入76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88元。其中,农业收入650万元。 优势产业 石材加工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主要从事路边石、石子的加工销售,从业人员达60余人。 社会事业 2006年,先后投资3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健身娱乐广场、老年活动室,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从2000年开始,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从2003年开始,建居民楼28幢,面积3700平方米,有6户居民入住。2005年,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全村固定电话162部,有线电视用户2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8%。 荣誉称号 2003至2006年连续被城关街道评为“先进党支部”;自96年以来,该村一直被平度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381293 |
河西于家村 |
河西于家村 村庄由来 约清高宗(乾隆)年间,有农人于姓者自本镇小庄村迁居至此,以姓氏命名为于家。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为河西于家。 河西于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2公里,西临王家村,东临炉坊村,北连尹家村,南临汉军寨。耕地面积404亩,60户,20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31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14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猪年出栏2000头,鸡年出栏10万只,年养殖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该村所有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固定电话5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 |
炉坊村 |
炉坊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宣宗(宣德)年间,有一部军队号称汉军,在该地一带驻过,军队的铁匠铺安在此处,造兵器、打马掌。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吴姓者,自云南移民至此,以战事命名为炉坊。 炉坊村主街 人口村庄 位于镇驻地西0.5公里,东临崔召村,西靠尹家村,南连沙岭村。耕地面积1180亩,210户,76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经济总收入130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35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业是村经济支柱,果品、大姜、蔬菜、大棚带动该村经济发展,牛年出栏30头,猪出栏1200头,鸡出栏20万只,年收入57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该村全部上自来水,固定电话180户,有线电视12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卫生室1处。 |
西丁家村 |
西丁家村 村庄由来 约明太祖(洪武)年间,有农人陈丁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命名为陈家疃;有农人丁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居住,命名为为丁家疃,清(仁宗)嘉庆年间,陈家疃人丁不旺,而随了丁家疃。1980年地名普查时,改名西丁家。 西丁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6.5公里处,东临臧家村西临城关办事处蟠家村,南靠崮山,北临路子口村。耕地面积1738亩,全村有412户13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重点,全村经济总收入1511余万元,人均所得4437元。 优势产业 养殖和果品是该村的两大经济支柱产业。其中养殖方面,牛年出栏100头,猪(宰猪和仔猪)2万头,肉鸡出栏40万只,鲜蛋产量2万公斤,总收入400万元;果品红富士为主,年产400吨,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该供上自来水。截至2006年该要圾固定电话320部,有线电视300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68%,卫生室1处。 荣誉称号 1987~1997年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村庄”、2000~2005年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臧家村 |
臧家村 村庄由来 约明太祖(洪武)年间,有农人臧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以姓氏命名为臧家疃。1980年地名普查,改名臧家。 臧家村村委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6公里,东临郑家村,西临西丁家村,南靠崮山,北连路子口村。耕地面积1000亩,187户,64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运输为经济重点,经济总收入82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79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50头,猪年出栏5500头,鸡年出栏25万只,年养殖收入60万元。种植大姜250亩,年收入75万元。有运输户60户,年收入1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25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 |
河洼村 |
河洼村 村庄由来 约明太祖(洪武)年间,有农人柳姓者自四川逃荒至此居住,因地处低洼,又因是柳姓,以吉祥命名为河洼。 河洼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4公里,东临后韩家村,西靠西郑家村,南靠南山,北靠路子口村。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及种植大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村经济总收入62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42元。 优势产业 种植大姜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年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留参保率达到60%,有线电视达到60%。 |
西郑家村 |
西郑家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祖(康熙)年间,有农人郑应科及妻栾氏自莱西县郑家庄迁居至此,定名为郑家疃。1980年地名普查,改名西郑家。 西郑家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7公里处,东临河洼村,西靠臧家村,南靠崮山,北连路子口村。耕地面积740亩,全村有148户5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87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6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大姜、果品及运输是村主要经济支柱,种植大姜200亩,果品150亩,运输户56户;年种植收入70万元,果品收入75万元,运输业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供上自来水,该村有固定电话11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有卫生室1处。 荣誉称号 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称号。 |
后韩家村 |
后韩家村 村庄由来 约清太祖(洪武)年间,有农人韩英弟及妻自莱州府避战乱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韩家疃,1980年地名普查,改名为后韩家。 后韩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5.5公里,东临王家村,西靠河洼村,北靠黄山,南临崮山,耕地面积1317亩,181户,5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大姜、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1344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8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和养殖是村主要经济支柱,年出售大姜450万公斤,牛年出栏50头,猪年出栏2000头。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24部,90%户拉上有线电视,80%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荣誉称号 200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庄”、2001年被评为镇级“计划生育先进村庄”2004年被评为镇级“计划生育先进村庄”2005年被评为镇级“平安创建先进村庄” |
王家村 |
王家村 村庄由来 约明太祖(洪武)年间,有农人王君美自四川成都南门外三槐树移民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王家。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5公里,东连尹家,西靠韩家,北靠北山,南靠蟠崮路,耕地面积2427亩,全村有276户10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大姜为经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8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出栏180头,猪年出栏8000头,鸡年出栏30万只,年养殖收入9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美化街道1500米,有固定电话228部,有线电视用户16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5%,卫生室一处。 荣誉称号 1992年被平度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1997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黄山东头村 |
黄山东头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代姓者来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代家庄。清圣祖(康熙)年间,因代姓已绝户,故以山命名为黄山东头。 黄山东头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临下马路与朱黄村搭界,西靠黄山,南临毛家村,北与小李村搭界。全村耕地面积908亩,110户,人口369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发展种植、养殖为重点,经济总收入69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57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的发展带动种植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牛出栏25头,猪年出栏4500头,鸡年出栏4万只,年养殖收入45万元,大姜果品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供上自来水,固定电话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卫生室一处;有线电视村民入户30户,街道绿化及整排水沟500米。 荣誉称号 2000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村级规范化管理先进村庄、2001年被授予村级规范化管理及综合考核先进村庄、2002年被授予村级规范化管理及综合考核先进村庄、2003年被授予村级规范化管理及综合考核先进村庄、2004年被授予平安创建及综合考核先进村庄,被平度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被授予规范化管理、综合考核、计划生育先进村庄 |
黄山后村 |
黄山后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祖(顺治)年间,有农人孙动及妻徐氏从大田镇龙山前迁居至此,因村前是黄山,故以地理命名为黄山后。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4公里,东临黄山东头,西临路子口村,南靠黄山,北靠黄山水库,耕地面积951亩,136户,48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大姜和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58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45元。 优势产业 养殖和种植大姜是村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40头,猪出栏6000头,鸡出栏20万只,大姜年产20万斤。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固定电话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 荣誉称号 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评为“先进村庄”、2005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 |
前赵家庄村 |
前赵家庄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宗(雍正)年间,有农人杨志高及妻盛氏自城关镇马家沟村逃荒至此居住,初来时只一户,后越聚越多,遂取名“招家庄”,后沿为赵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为前赵家庄。 前赵家庄村一角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3公里处,东靠上马台,西靠平旧路,南靠潍莱高速路,北靠凤鸣屯,耕地面积473亩,76户,20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30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57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猪年出栏3000头,级年出栏30000只,牛年出栏20头,养殖收入8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固定电话4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 |
尹家村 |
尹家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祖(顺治)年间,有农人尹子平自小宝山村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尹家庄。 尹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2公里,东临炉坊,西临河西于家,南临汉军寨,北临毛家。耕地面积618亩,全村有78户2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43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24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猪年出栏3000头,鸡年出栏20万只,年养殖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供上自来水,固定电话6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60%。 |
二十里堡村 |
二十里堡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宗(雍正)年间,有农人孙德奎等几户群众在此为平度城西关一户姓孙的地主看庄子地。后来,地主把地卖了,这几户农民买下,安村定居,因村西有个堡子,距城二十里,故取名二十里堡。 二十里堡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3公里,东临汉军寨村,西靠西山,南靠大宝山,北靠张家埠。耕地面积396亩,83户,31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2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79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之一,牛年出栏20头,猪年出栏3000头,鸡年出栏10万只,年养殖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6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 |
毛家村 |
毛家村 村庄由来 约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外号叫“毛百驴”者,自平度城西北侯戈庄搬迁至此,以姓氏命名为毛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改名毛家村。 毛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3公里,北靠黄山东头,南靠尹家村,西靠王家,东靠河东马戈庄村。耕地面积900亩,105户,33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为重点。经济总收入39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09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20头,猪年出栏3000头,鸡年出栏15万只,年养殖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固定电话7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下马村 |
下马村 村庄由来 西汉末年,王莽起兵摄政时,曾在该村北的大姑顶屯过兵,把马厩等安在山下。明宣宗(宣德)年间,有农人董三千自四川移民至此,以战事命名为马戈庄。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一部分群众移居上马,但仍称“马戈庄”。合作化运动中,分为上马、下马两村。(桃花涧属下马村). 下马村村委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20公里,北至大姑顶,南临陡沟村,东与大田镇郝家村接壤。耕地面积2841亩,全村有479户174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果品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345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75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主要靠种樱桃、大樱桃、大姜等,年种植收入4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硬化了870米村大街,加固了险库。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全村80%户安装有线电视。 |
上马村 |
上马村 村庄由来 约明神宗(万历)年间,有农人董姓者,自下马迁至此居住,总称北马戈庄。合作化运动中,分为上马、下马两村。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10公里,东临下马,西靠山,南靠山,北靠桃花涧。耕地面积1004亩,全村有152户4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大姜、果品、羊牛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75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38元。 优势产业 大姜年产量120万斤,果品56万斤年种植收入38万元。 社会事业 截至2006年,该村有固定电话122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51%。有线电视用户78户。 |
陡沟村 |
陡沟村 村庄由来 约明神宗(万历)年间,有农人李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因村前有一泉四季流水不断,故定村名为“泉子崖”,又传因在泉后修了一座“五神庙”后,泉水渗入地下,村前冲成小河,年深月久,冲成大沟,又陡又深,故改名陡沟。 陡沟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9公里,东临古村,西靠山,南靠英兰埠,北靠下马村。耕地面积1590亩,239户,81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大姜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4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74元。 优势产业 大姜种植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大姜种植每年300亩,年总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20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卫生室1个。 荣誉称号 自1985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自1998年至今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称号。 |
古村村 |
古村村 村庄由来 约在明思宗(崇祯)年间,有农人代姓者自代家上官搬迁至此居住,因挖出古村遗址,故取名古村。 古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8公里,东临卢家村,西靠陶家村,南靠白沙河。耕地面积1466亩,188户,6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941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24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50头,猪年出栏3000头,鸡年出栏10万只。 社会事业 该村有固定电话130部,医疗卫生室1处。 |
卢家村 |
卢家村 村庄由来 约明成祖(永乐)年间,有农人卢白及妻董氏自四川移民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卢家。 卢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10公里,三面环山,南靠黄山水库。耕地面积1100亩,150户,48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53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9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35头,猪年出栏6000头,鸡年出栏36万只,年养殖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该村有固定电话11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英兰埠村 |
英兰埠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祖(雍正)年间,有农人姜姓者来此居住。因村北有一土丘,每到秋季,鹰南飞时时,爱落于此丘觅食,故名“鹰鸾埠”,后为书写方便,改为英兰埠。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6公里,东临西李,西靠乔家,南靠路子口,北靠陡沟。耕地面积540亩,全村有85户29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42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03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60头,猪年出栏160头,鸡年出栏60万只,年养殖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6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北陶家村 |
北陶家村 村庄由来 约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陶姓者自古村迁居立村,以姓氏命名为陶家。1959年修黄山水库时,由原址向东北迁了100米。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外镇陶家重名,改名北陶家。 北陶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8公里,东临卢家,西靠下马路,南靠黄山水库,北靠古村,属水库移民村。耕地面积265亩,67户,2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20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9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10头,猪年出栏200头,鸡年出栏4万只。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51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2006年村里硬化路面240米。 |
西李村 |
西李村 村庄由来 清太宗(天聪)年间,有农人李姓者自云南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李戈庄,后为区别于小李戈庄,定名为大李戈庄。1959年修黄山水库时,搬迁至现水库西岸,故名西李。 西李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部7公里,东临黄山水库,西靠英兰埠,南靠黄山水库,北靠北岭。耕地面积410亩,全村有90户2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29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3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30头,猪年出栏2000头,鸡年出栏10万只。 社会事业 截至2006年,全村有固定电话5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东李村 |
东李村 村庄由来 约清太宗(天聪)年间,有农人李姓者自云南移民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李戈庄,后为区别于小李戈庄,定名为大李戈庄。一九五九年修黄山水库时,一部分户搬迁至现水库东西两岸,该村迁至东岸,故名东李。 东李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临北宋家庄,西靠小李,南靠朱黄,北靠黄山水库,属库区移民村。耕地面积410亩,85户,3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5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112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果品年出产20万公斤,大姜15万公斤。 社会事业 1997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63部,有线电视48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2006年村里硬化路面246米,修出村路2047米。 荣誉称号 1993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1993-2005年被评为“文明单位”,2001-200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文明村庄”,2005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称号。 |
路子口村 |
路子口村 村庄由来 约明英宗(正统)年间,有农人郑德自四川省长冒岭移民至此居住,以吉祥命名为富家屯,1 9 1 2年,因本村人丁不旺,以村址座落在集座与洪岭之间山口要路上的地理位置,改名路子口。 路子口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6公里,东临黄山后村,西靠西山,南靠西郑家村,北靠英兰埠村。耕地面积亩1028亩,151户,48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79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19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60头,猪年出栏6000头,鸡年出栏30万只,羊养殖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该村修街1条,长200米,水泥路面;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6%,固定电话102部。 荣誉称号 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朱黄村 |
朱黄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朱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居住,因村西是一片荒滩,故取名朱荒,后沿为朱黄。 朱黄村村委办公室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2.5公里,东临河东马戈庄,西靠下马路,南靠河东马戈庄西岭,北靠东李村。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有200户8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大姜为主要经济,经济总收入162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7元。 优势产业 种植大姜是主要经济支柱,年产大姜160多万斤,年可增收2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截至2006年,该有固定电话16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卫生室1处。 荣誉称号 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小李村 |
小李村 村庄由来 约清太宗(崇德)年间,有农人赵进玉及妻皮氏自大李戈庄搬迁而来,故定名为小李戈庄。后沿革为小李。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4公里,东临东李村,西靠黄山水库,南靠下马路。耕地面积1040亩,全村有167户5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大姜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81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32元。 优势产业 种植大姜是本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每年生产大姜100万斤,红富士苹果80万斤。 社会事业 2006年该村有固定电话12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0%。 荣誉称号 2000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称号。 |
官家疃村 |
官家疃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宣宗(宣德)年间,有农人官振与妻李氏逃荒至此,以姓氏命名为官家疃。 官家疃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东靠平旧路,西靠小鱼脊山,南连山南头村,北靠河东付家庄。耕地面积813亩,95户,31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运输为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6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18元。 优势产业 果品、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年产优质苹果320吨,猪年出栏450头,鸡年出栏15万只,果品、养殖年收入可达48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春整修村中心大街1条,进村路1条,边街2条,修桥8座,总投资5.4万余元。下半年给全村供上自来水,村民现有固定电话76部。 |
大鱼脊山沟东村 |
大鱼脊山沟东村 村庄由来 明英宗(天顺)年间,有农人李明自云南移民至此居住,因村址座落在大鱼脊山西南的一条向南流水的大沟东边,故命名大鱼脊山沟东。 大鱼脊山沟东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以南4公里处,东靠平旧路,南临804省道,北靠小山,西临沟西村。耕地面积1042亩,150户,4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收入76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4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年种植业收入19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整修道路200米;有固定电话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5%。 荣誉称号 2005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平安创建先进村庄”的称号 |
大鱼脊山沟西村 |
大鱼脊山沟西村 村庄由来 明穆宗(隆庆)年间,有农人王林及妻李氏自今香店公社后滕家村移居此处,因村址位于大鱼脊山西南的一条向南流水的沟的西边,故取名大脊山沟西。 大鱼脊山沟西村村委办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4公里,东临沟东村,西靠白沙河,南靠804省道,北连小鱼脊山村。耕地面积2100亩,310户,11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招商引资发展养殖和果品、蔬菜大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98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92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该村牛年出栏60头,猪年出栏10000头,鸡年出栏40万只,年养殖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自来水按上水表。有固定电话250部,有线电视20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50%,卫生室1处,大药房2处。 荣誉称号 2003年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村庄”,2003年被评为“林业生产先进村庄”。 |
山南头村 |
山南头村 村庄由来 约在明世宗(嘉靖)年间,农人泮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定名山南屯。因村址建在小鱼脊山南边,后改为山南头。 山南头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东临平旧路,西靠小鱼村,南临潍莱高速公路,北靠官家疃村。耕地面积253亩,68户,1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重点,经济总收入212万元,人均所得5023元。 优势产业 果品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果品产量603公斤,年总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5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 |
河东马戈庄村 |
河东马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宣宗(宣德)年间,有一部军队号称汉军,在该地一带安过马厩和武器库。英宗年间有农人方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以战事命名为马戈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外镇马戈庄重名,故更名为河东马戈庄。 河东马戈庄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1公里,东临湾头村,西靠朱黄,南靠后寨,耕地面积2200亩,367户,12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发展第三产业经济为主,经济总收入168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4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60头,猪年出栏1万头,鸡年出栏40万只,年养殖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北溢洪河清淤,该村有固定电话26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75%,卫生室一处。 |
湾头村 |
湾头村 村庄由来 约在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孙姓者自莱州府西关逃难至此居住,当时,村西有好几条大沟称湾沟(清咸丰八年,因水大而淤死)故以地理命名为湾头。 湾头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方向2.5公里,东临水石埠,西靠马戈庄村,南靠南山,北临西方家岭村,耕地面积768亩,全村有108户3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盖大棚种植蔬菜、为主要经济支柱。经济总收入55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12元。 优势产业 盖蔬菜大棚是该村经济来源之一,蔬菜年收入30万元,养猪养鸡年收入30万元,年总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固定电话88部。 |
水石埠村 |
水石埠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苏姓者自云南移民至此,因村东有一池塘,里边有一较大的石英石,常年浸泡在水中,故取名“水石埠”。 水石埠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3公里,东临尹府水库,西靠湾头,南靠东杨庄,北靠东方岭村,耕地面积1028亩,全村有127户39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62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18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经济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20头,猪年出栏5500头,鸡年出栏20万只,年养殖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供上自来水,固定电话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到60%。 荣誉称号 2002年被评为“综合考核先进村庄”和“计划生育先进村庄”、2003年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党支部”和镇“综合考核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协会”、2004年被评为“综合考核先进村庄”和“规范化管理先进村庄”、2005年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综合考核先进村庄”和“规范化管理先进村庄”。 |
北宋家庄村 |
北宋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圣祖(康熙)年间,由宋姓自四川移民至此,以姓氏命名为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区别于外镇的“宋家庄”,改名为北宋家庄。 北宋家庄村村委办公室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3.5公里,东临西方家岭,西靠东李,南靠马戈庄,北靠北山,耕地面积650亩,83户,280人。 主街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34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2005年牛出栏30头,猪年出栏4500头,鸡年出栏15万只,年养殖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7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到80%。 |
北杨家庄村 |
北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杨姓者自今莱西市李家小村迁居至此,以姓氏命名为杨家庄,后为区别于村东南的东杨家庄,改名为北杨家庄。 北杨家庄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3.5公里,东临西方家岭,西靠沟,南靠宋家庄,北靠北山,耕地面积550亩,84户,3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34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25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2006年,牛出栏40头,猪年出栏5000头,鸡年出栏20万只,年养殖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75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到80%,有卫生室一处。 荣誉称号 2004年被镇党委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庄”。 |
张家埠村 |
张家埠村 村庄由来 约清高宗(乾隆)年间,有农人张克忠自二十里堡迁居至此,因位于一个土埠子前,故名张家埠。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3公里,东临汉军寨村,南靠二十里村,北靠潘崮路。耕地面积510亩,全村有50户16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大姜为重点,该村经济总收入304.8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9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大姜是村主要经济之一,年种植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43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 |
西方家岭村 |
西方家岭村 村庄由来 约清圣祖(康熙)年间,由农人方姓者自本镇河东马戈庄村来此居住,因村址座落在丘岭上,故取名方家岭,为区别于东面的一个村,故改名西方家岭。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3.5公里,东临东方家岭村,西临宋家庄村,南临湾头村,北临大田镇河南战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05亩,住户39户1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河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16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74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种植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猪年出栏1000头,鸡年出栏8万只,年养殖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32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到70%。 荣誉称号 2004年被评为“先进村庄”,2005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庄”。 |
小庄村 |
小庄村 村庄由来 约清世宗(雍正)年间,有农人张典芳自丁家村来此给下埠地主白仁堂看山场,后又有几户群众来此,因村小、人少,故取名小庄。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6公里处,东临小宝山,西靠金花山,南靠山,北于崮山后接界。耕地面积128亩,全村有38户142人。 经济现状 以开山采石、养殖为重点,经济年收入38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88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10头,猪年出栏300头,年养殖收入8万元。 社会事业 1985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截至2006年,该村有固定电话30部,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100%。 荣誉称号 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2002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无-单位”、200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称号。 |
东杨家庄村 |
东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 约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杨姓者,自四川移民来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杨家庄。一九五四年,在合作化运动中,为区别于村西北的杨家庄,改为东杨家庄。1975年春,尹府水库大坝加高,由原村址向西迁移一华里。 东杨家庄村村委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2公里,东靠尹府水库,南靠姜家屯,西靠后寨,北靠水石埠。耕地面积560亩,127户,3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67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23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苹果年产量300万斤,年果品收入2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5%。 荣誉称号 从1990年以来,村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等称号,共计20余次。 |
五甲村 |
五甲村 村庄由来 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赵、袁、解等五姓者在此处建村,因只有五家故取名“五家”,后沿为五甲。 五甲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3公里,东临下袁家村,西靠西山,南靠洪山园艺场,北连姜家屯村。耕地面积889亩。全村有112户41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54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2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30头,猪年出栏5000头,鸡年出栏20万只,年养殖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8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0%,卫生室1处。 荣誉称号 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称号。 |
四十里堡村 |
四十里堡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窦姓者,自今麻兰镇店后村至此居住,因村西有一堡子,距城四十里,故取名四十里堡。 四十里堡村村委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3.5公里,东至尹府水库,西临姜家屯,南靠下袁家村,北靠尹府水库。耕地面积850亩,全村有133户42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养殖业为重点,经济总收入71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58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25头,猪年出栏4000头,鸡年出栏10万只,年养殖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7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0%,卫生室1处。 |
下袁家村 |
下袁家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宪宗(成化)年间由寡妇袁于氏自安徽省袁家逃荒至此,以姓氏命名为袁家屯,一九四O年本村袁锡合(任伪镇长)续宗谱时,改名下袁家至今。 下袁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3.5公里,南临云山镇西程戈庄村,东临南温,北临四十里。耕地面积1004亩,全村有117户43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果树及大樱桃为主,经济总收入51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58元。 优势产业 以发展养殖为经济支柱。牛年出栏27头,猪年出栏480头,鸡年出栏10万只,年养殖收入41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该村有固定电话91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达到70%。 荣誉称号 该村曾获得“平度市文明村庄”,1999年被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 |
汉军寨村 |
汉军寨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宣宗(宣德)年间,一部军队号称汉军在该地一带驻过,军队的前军驻此。明英宗(正统)年间,有农人刁姓者,自云南移民至此,以战事命名为汉军寨。(于家寨隶属该村)。 汉军寨村一角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2公里,东临沙岭村,西连二十里和张家埠村,南临大宝山村。耕地面积2727亩,363户,129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大姜、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34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78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100头,猪年出栏3000头,鸡年出栏50万只,年养殖收入1678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2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0.2%,卫生室1处。 荣誉称号 2000年被评为“肉鸡生产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先进村庄”,2004年被镇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2005年被评为“综合考核先进村庄”。 |
沙岭村 |
沙岭村 村庄由来 约明世宗(嘉靖)年间,有农人肖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居住,因村西有一片沙丘地,故取名沙岭。 沙岭村村委办公室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处,东临白沙河,西靠汉军寨村,南靠小鱼脊山村,北连炉坊村。耕地面积1634亩,全村249户82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经济为发展重点,经济总收入达138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88元。 优势产业 果品与养殖是该村两大支柱产业,本村发展果园面积约400亩,年收入400万,猪年产出栏约6000头,鸡年出栏20万只,年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1988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截至2006年该要固定电话150部,村民参加医疗合作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有卫生室1处,有线电视150户。 荣誉称号 1989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199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1998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1999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0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2004年被评为“示范村庄”等称号。 |
凤凰山村 |
凤凰山村 村庄由来 约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张富德及妻王氏自云南移民至此居住,传说村后小山落过凤凰,而得名凤凰山,便以山命名为凤凰山。 凤凰山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6公里,东临大鱼脊山沟西村,西靠城关办事处辛庄村,南靠香店办事处郝家疃村,北连大宝山村。耕地面积1470亩,250户,852人。(南有804省道,北有潍莱高速路)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第三产业、种植果品业、养殖业等发展经济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集体纯收入8.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91元。 优势产业 全村私营企业10处,个体工商业20户,鸡年出栏80万只,果品出售40万斤。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现有固定电话20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0%,卫生室2处,主街道绿化、美化、硬化1000米。 荣誉称号 1985~1999年为平度市级先进党支部,青岛市文明村庄,2004年被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称号。 |
大宝山村 |
大宝山村 村庄由来 约明世宗(嘉靖)年间,有农人宿姓者自莱州府逃难至此居住,因村前是凤凰山,取吉言(“前有凤凰后有宝”),定名为大宝山。 大宝山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5公里,东临沙岭村、小鱼村,西临城关办事处栾家庄村,南临凤凰山村,北临小宝山村、汉军寨村。耕地面积1701亩,179户,57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果品、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6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99元。 优势产业 果品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该村果树面积200余亩,年果品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1986年全村供上了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8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合率达到70%,卫生室1处。 荣誉称号 2000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1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并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 |
小宝山村 |
小宝山村 村庄由来 约明穆宗(隆庆)年间,有农人崔先及妻王氏自平度城东南今香店苇村迁居至此,取吉言“前有凤凰后有宝”和区别于东南的大宝山,而定名为小宝山。 小宝山村主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5公里,东临沙岭村,西靠小庄村,南靠大宝山村,北连二十里村。耕地面积1060亩,全村有125户40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588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69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50头,猪年出栏6000头,鸡年出栏40万只,年养殖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9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 |
河东付家村 |
河东付家村 村庄由来 约明成祖(永乐)年间,有农人傅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以姓氏命名为傅家庄。一九四八年,平北县政府驻该村时,乔参议根据本村已无傅姓的情况,为其改名为福家庄,后书写中为求简便,写成付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外镇付家庄重名,故改名河东付家村。 河东付家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1公里,北靠崔召村,南连官家疃,东靠高山子,西靠白沙河。耕地面积1815亩,205户,68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15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24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猪年出栏7000头,鸡年出栏40万只,年养殖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为全村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4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0%。 荣誉称号 2001年度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度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度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庄”,2003年度被评为“林业生产先进村庄”,2004年度被评为“综合考核先进村庄”,2004年度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庄”。 |
东方家岭村 |
东方家岭村 村庄由来 约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方姓者自本镇河东马戈庄村来此居住,因村址座落在丘岭上,故取名方家岭,后为区别于西边的一个村,故改名东方家岭。 东方家岭村一角 村庄人口 该村位于镇驻地东北部4公里,东边、北边与大田镇相邻,南靠水石埠村,西临西方家岭村。该村耕地面积560亩,35户,13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和养殖为经济发展得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6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15元。 优势产业 养殖是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年出栏15头,猪年出栏500头,年养殖收入15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现已供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3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