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店子村
地理位置 于家店子村位于平度城区西部,距平度市人民会堂7.5公里。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2′。东与马家店子毗邻,西邻门村镇东南疃,南至四甲,北至武王山顶与马家店子、东南疃村地界接壤。总面积0.92平方公里。昌平路横贯于家店子村。
村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纪姓建村。因离县城近,昌平路又是胶东进京的主要通道,居民开店的多,东邻马家店子比于家店子村建村早,村落比较大,习惯称大店子,于家店子村称小店子。后于姓祖先由李家市迁入,改名于家店子。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属平西县六区,1945年8月属平西县门村区,1953年属平西县一区,1954年属蓼兰县第十区门村乡,1956年3月属平西县门村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门村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门村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57户,农业人口540人,耕地面积808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25万元,农民纯收入491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3002 | 266000 | 0532 | 查看 于家店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徐家沟村 |
徐家沟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川籍移民徐成、徐和、徐官兄弟徒居此地建村,因由横穿村庄的自然沟,故取名徐家沟。 经济状况 2005年耕地面积700亩,居民85户,269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70万元,人均收入5095元。 优势产业 苹果、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合作医疗参保率,有线电视60户,固定电话58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507 |
赵家烟村 |
赵家烟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 (1736-1795),赵共卫由莱州迁来建村,因附近几村均以姓氏和烟村组村名,故取名赵家烟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东,2005年耕地面积519亩,居民102 户,26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78万元,人均收入5108元。 社会事业 2004年10月12日上自来水。住房情况平均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68%,有线电视60户,固定电话6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788 |
大营村 |
大营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窦、王两姓共建村落,传说明军围困莱州府时,曾在此设大本营,故以兵事取名大营。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744亩,居民314户,101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577万元,人均收入5098元。 优势产业 葡萄 社会事业 2006年7月整修街道路面、压沙。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280户,固定电话28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657 |
前小营村 |
前小营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王尽冬至此建村,相传明军官兵曾在此扎过营,该村址在大本营之小营处,故得小营之名,因小营之称有两村,故加方位区别,该村居前而得其名。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260亩,居民171户,5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27万元,人均收入4945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140户,固定电话148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7688 |
后小营村 |
后小营村 村庄由来 明初,刘旭由李圆刘家寨迁来建村,相传此处是明军扎营之地,村址为小营处,故得名刘家小营,后鉴于其村在大营、前小营之后,简称后小营。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440亩,居民79户,26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42万元,人均收入4973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60户,固定电话59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7888 |
冯家庄村 |
冯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三年(1630年),李姓建村,村中有棵槐树,取名槐树营,后冯姓迁其村定居,并成主姓,随以冯家庄称谓。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309亩,居民52户,16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16万元,人均收入4908元。 优势产业 葡萄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40户,固定电话43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616 |
西石家庄村 |
西石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年),石钱彦由平度城迁来建村,取名石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西石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599亩,居民71户,25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40万元,人均收入5152元。 优势产业 枣树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60户,固定电话6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2111 |
代王庄村 |
代王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姓由李圆王家柳疃迁来建村,取名王家庄,后代姓至此相依建村,以代家庄称谓,1945年两村合并,取名代王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760亩,居民90户,30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15万元,人均收入5030元。 优势产业 丰产林、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50%,有线电视60户,固定电话7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2117 |
官庄村 |
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九年(1530年),马、张分别从沙岭、白河迁来建村,传说一位明朝-曾在此住过,故称官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2485亩,居民282户,109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638万元,人均收入5040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14%。有线电视190户,固定电话210部。 联系电话 13070855856 |
唐田村 |
唐田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川籍移民李金武迁来安居,因此处原为棠邑古城南关,耕种之田归棠邑城管理,故取名棠田。后因谐音书写唐田。 经济状况 2005年耕地面积1050亩,居民206户,683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31万元,人均收入5201元。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70%。有线电视140户,固定电话15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3366 |
唐田东庄村 |
唐田东庄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巳末38年(1559年),肖公由云南徒居此地,以姓取名肖戈庄,后因在唐田村东,人们习称唐田东庄,日久年深唐田东庄遂为正名。 经济状况 2005年耕地面积344亩,居民61户,192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40万元,人均收入5090元。 优势产业 花生、葡萄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60%,有线电视40户,固定电话48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2265 |
唐田西庄村 |
唐田西庄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姜吉元由二十里堡迁来建村,取名姜家庄。后因靠近唐田又在其西,人们惯称唐田西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288亩,居民55户,19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17万元,人均收入5176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74%,有线电视15户,固定电话4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187 |
段家疃村 |
段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耿光明由四川迁来建村,村名耿家屯。明末,段民德由湖南徒居其村,因段姓户繁人众,改名段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1931亩,居民250户,887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556万元,人均收入5107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60%。有线电视158户,固定电话16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318 |
李家河套村 |
李家河套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李姓有李家寨迁来建村,因处小河尽头,得名李家河头,1945年此河改道,河流环绕其村形如套子,随改名李家河套。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泽河以东。2005年耕地面积908亩,居民126户,42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64万元,人均收入5148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75%,有线电视100户,固定电话100部。 |
窦家疃村 |
窦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宣德年间(1426-1435),窦姓由山海关西北的燕山脚下窦家疃迁来,先安居平度城东关,后迁此新建家园,为不忘祖居,故名窦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2005年耕地面积897亩,居民216户,6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私企冷库总投资90万元。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27万元,人均收入5131元。 优势产业 林果业、花生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90万元硬化街道2000米,95年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50%。有线电视200户,固定电话19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368 |
西河北村 |
西河北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李明论从明村镇台头村迁来建村,因立于石河后,故得名石河后。后改名河北,为区别于同名村,故冠加方位,称西河北。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673亩,居民96户,35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57万元,人均收入5190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69%,有线电视75户,固定电话78部。 |
河南村 |
河南村 村庄由来 明初川籍移民吴归迁来建村,因村立于河的南岸,故得河南之称。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1886亩,居民253户,73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690万元,人均收入5105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62%。有线电视130户,固定电话部165。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515 |
荆家寨村 |
荆家寨村 村庄由来 相传元末建村,耿姓居住,故名耿家寨,明初荆姓徒居其村,因荆姓有人在朝为官,耿家寨易移名荆家寨,石墨矿丰富,现已开采。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2261亩,居民364户,119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774万元,人均收5147元。 优势产业 果品、丰产林 荆家寨村通道林带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50%。有线电视190户,固定电话23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9288 |
龙王许家村 |
龙王许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许大龙兄弟5人由四川由迁此地来建村,以姓取名许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龙王许家。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2900亩,居民378户,131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972万元,人均收入5113元。 龙王许家村国兴毛巾厂 优势产业 畜牧养殖业 社会事业 2005年冬,沙化路面4000米。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87%。有线电视308户,固定电话30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6666 |
龙湾庄村 |
龙湾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公由四川徒居此地,拓荒建家园,因村东有块形状似龙的长石,在龙石旁又有一水湾,故以此景取村称。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2727亩,居民394户,128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915万元,人均收入5097元。 优势产业 畜牧养殖业、丰产林 龙湾庄村养殖大棚 社会事业 2004年街道路面沙化,2005年10月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一个,合作医疗参保率67%。有线电视户180户,固定电话23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226 |
顾家庄村 |
顾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隆庆二年(1569年),顾进登从顾家村迁来建村,为念祖居,故名顾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492亩,居民70户,22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万元,人均收入5107元。 优势产业 花生、桃树 顾家庄村桃园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81%,有线电视60户,固定电话61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6211 |
河西李家庄村 |
河西李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16年(1480年),李振安由四川迁来建村,村名李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河西李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880亩,居民120户,38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17万元,人均收入5107元。 优势产业 花生、丰产林 河西李家庄村丰产林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32%,有线电视60户,固定电话82部。 联系电话 13853287806 |
新毛家庄村 |
新毛家庄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莱州府官毛国老,为屯粮派人至此拓荒务农建粮仓,后来至此定居越来越多,渐成村落后,因属毛姓管地,取名毛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新毛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532亩,居民58户,20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63万元,人均收入5189元。 优势产业 花生、枣园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65%,有线电视53户,固定电话53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6068 |
沈家埠村 |
沈家埠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林姓由四川徒居此地,以林姓取村名,后沈姓移入擅长养羊,很有名气,邻村称为羊沈家,村东又有个石埠子,故改名沈家埠。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1451亩,居民194户,58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69万元,人均收入5096元。 优势产业 丰产林 沈家埠村丰产林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68%。有线电视130户,固定电话15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197 |
新沙岭村 |
新沙岭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川籍张姓迁来建村,此处有个大沙龙岗,俗称沙岭,故村亦称沙岭。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新沙岭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746亩,居民98户,27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18万元,人均收入5140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49%,有线电视70户,固定电话7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060 |
夏寨村 |
夏寨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年),李八由昌邑县金台迁来建村,因村立在丛家栏子与焦家店两村之间又逢夏季,故名夏寨。后李家人口兴旺村子扩大,几经变迁,三村合为一村,统称夏寨。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797亩,居民246户,822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580万元,人均收入5140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71%。有线电视180户,固定电话187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3218 |
东河北村 |
东河北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许、李、杨三姓由四川迁来建村,村前有条自然河流,村立其北,三村同称,堵冠加方位而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1490亩,居民182户,607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78万元,人均收入5140元。 优势产业 花生、果园 东河北村果园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41%。有线电视120户,固定电话14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365 |
前杨召村 |
前杨召村 地理位置 前杨召村位于平度城区三城路(青沙路)东侧,距市人民会堂7.5公里处,地处北纬36°49′,东经119°53′。东与十里堡相望,西北至荆家寨,南与周戈庄村相接,北连大杨召村。全村总面积1.06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中期戴姓到此立村。北面有个大杨召(姓杨赵)“戴白云”取名前杨召。 隶属沿革 前杨召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82户,农业人口582人,耕地面积87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57万元,农民纯收入5227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王家疃村 |
王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隆庆四年,川籍移民-前迁来定居,村名周代莱侯国所建棠邑城遗址在村东北偶,古城尚存的石狮子、石虎毁于1966年。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 2005年耕地面积2533亩,居民326户,1024人。 经济状况 该村养殖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912万元,人均收入5190元。 社会事业 92年10月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 合作医疗参保率60%。有线电视180户,固定电话200 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0188 |
东南疃村 |
东南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巩姓徒居此地,以姓取名巩家疃,后孙姓从东七沟迁此,因地址在东七沟东南,明嘉靖十九年改名东南疃。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008亩,居民254户,81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701万元,人均收入5110元。 优势产业 桃子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76% 。有线电视125户,固定电话21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1291 |
庞家沟村 |
庞家沟村 地理位置 庞家沟村位于凤山南麓,距平度人民会堂12公里。地处北纬36°52′,东119°53′。东与东二十里堡村毗邻,西与门村镇韩家庄接壤、南与巧女张村相望,北倚门村镇坦埠村,全村总面积0.96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庞姓由四川迁此建家园,因村立于三面环山之处,故以姓氏及地理特征得村称。 隶属沿革 庞家沟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六区周唐田镇。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3年2月属平北四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大姜, 1984年,建成以大姜为主的专业村,大姜13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97户,农业人口297人,耕地面积483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14万元,农民纯收入4777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796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西二十里堡村 |
西二十里堡村 地理位置 西二十里堡村地处北纬36°52′,东经119°53′。位于凤山南麓东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10公里。村东紧靠东二十里堡,西与庞家沟村相望、南与巧女张村接壤,北倚栾家村,全村总面积1.67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崇祯二年(1629),王东荣由大杨召徙居此地,因村中有条由莱州府通往平度城的大道,离城里10公里,故以此得村名,后因村落扩大,分为2村,以方位区别,故得西二十里堡之称。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六区周戈庄镇。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四区。1956年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平度县属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自民国年间起,大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120万公斤,大姜13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59户,农业人口439人,耕地面积82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97万元,农民纯收入515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578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东二十里堡村 |
东二十里堡村 地理位置 东二十里堡村地处北纬36°52′,东经119°53′。位于凤山南麓东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10公里,东与黄道口村相望,西连西二十里堡村,南与东崔家营地界接壤;北倚栾家村。占地总面积1.92平方公里。 平度市公交公司502路车直达本村,交通四通八达。村庄周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周姓迁此居住。因村中有条由莱州通往平度城的大道,离城10公里,故以此得村名。后因村落扩大,分为两村,以方位区别,故得东二十里堡之称。 隶属沿革 东二十里堡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8年9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自民国年间起,大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100万公斤,大姜15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78户,农业人口504人,耕地面积1234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01万元,农民纯收入540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夼村 |
夼 村 地理位置 夼村位于平度城北牛山东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7公里。地处北纬36°50′,东经119°55′。村东与朱家井接壤,西南邻西蟠桃山、南与东蟠桃山毗邻,北至大顶山与黄道口村接壤,全村总面积0.71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清初,崔德馨从昌里村迁此建村,因村后的牛头山形如“大”字,三条山沟排列似“川”字,山与沟组合成“夼”字,故村得名夼。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荆镇。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大姜为主的专业村,年总产果品20万公斤,大姜3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8户,农业人口109人,耕地面积28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29万元,农民纯收入533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东马家沟村 |
东马家沟村 地理位置 东马家沟村位于平度市城区。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东临西阁村,西与西马家沟村接壤,南隔青岛路与李戈庄相望,北倚西阁新村。全村总面积1.56平方公里。 村内街道南通青岛路,西通青沙路,东通郑州路,交通十分方便,村庄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马姓至此傍沟立村,取名马家沟;后晋籍移民贾士忠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庄迁至平度城西南关居住,约140年后,搬到马家沟排水沟东头,建房立村。为与姓马的先建村区别,按方位命名为东马家沟。 谭家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3)谭姓从潍县逃荒至此落户,先居灵官寺场园屋后发展为村落,此姓取名谭家庄,隶属东马沟行政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李园乡,1945年属平度城厢区, 1949年属平北县李园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以种植芹菜闻名胶东半岛。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465户,农业人口1569人,耕地面积776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139万元,农民纯收入6073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5435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门村 |
门 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门姓至此定居,以姓为村名,被誉为平度八大景的漱玉泉在其村旁。 门村大街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2995亩,居民748户,250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0980万元,人均收入5096元。 优势产业 棉纺、合线、林果 社会事业 1992年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53%。有线电视350户,固定电话68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1698 |
张家店前村 |
张家店前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张、邹两姓建村,取名张邹村,后因门村集日繁荣,开店设铺的昌盛,人们俗称为店,该村在其南,故该名店前,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张家店前。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264亩,居民250户,852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777万元,人均收入5090元。 优势产业 蔬菜 张家店前村韭菜园地 社会事业 路面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31%,有线电视90户,固定电话19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5065 |
东马家疃村 |
东马家疃村 村庄由来 马姓由四川先迁昌邑县的于庄定居,后马都、马显兄弟至此另立新村,取名马家疃,后村庄扩大分为两村,该村居东称为东马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南,2005年耕地面积817亩,居民218户,77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88万元,人均收入5101元。 东马家疃工业小区 优势产业 苹果 社会事业 2003年沙化街道路面,2005年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85%。有线电视125户,固定电话185部。 联系电话 13678888261 |
西马家疃村 |
西马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698),马姓由四川先迁昌邑县的于庄定居,后马都、马显兄弟至此另立新村,取名马家疃,后村庄扩大分为两村,该村在西称为西马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南,2005年耕地面积578亩,居民140户,46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33万元,人均收入5138元。 西马家疃丰产林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路面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75%。有线电视95户,固定电话121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9528 |
西沙岭村 |
西沙岭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川籍徐姓迁来建村,因座落在大道口处,得名徐家道口,后大路改道,村名不符其实,改名徐家庄,清顺治年间,因挖秦皇河,村址迁河北岸沙岭上,再易村名为沙岭,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西沙岭。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南,2005年耕地面积635亩,居民212户,814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538万元,人均收入5106元。 优势产业 苹果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170户,固定电话179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1127 |
周家庄村 |
周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周同兄弟由平度城先至温家庄居住,因遭水患,明崇祯十年,温姓大部分迁走,周姓仍住旧址,故改名周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南,2005年耕地面积223亩,居民110户,3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24万元,人均收入5100元。 优势产业 苹果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73%,有线电视90户,固定电话9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1553 |
温家庄村 |
温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温太由四川迁来,同周姓傍河共建村落。因遭水患,明崇祯十年,温姓迁此另建新居,取名温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南,2005年耕地面积360亩,居民112户,39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13万元,人均收入5100元。 优势产业 苹果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72%,有线电视70户,固定电话89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2808 |
冯家堰村 |
冯家堰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冯龙与冯虎兄弟来此落户,以农耕为主,但是来到雨季,庄稼遭灾减产为防水患,沿地头修堰挡水,因冯姓所筑,故名冯家堰,村名也由此而得。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920亩,居民126户,413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45万元,人均收入5209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产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89%,有线电视85户,固定电话86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2360 |
西杨家庄村 |
西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雍正元年(1723年),杨永会由石河村迁来建家园,取名杨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西杨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305亩,居民200户,75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72万元,人均收入4996元。 优势产业 桃子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98%。有线电视150户,固定电话161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5569 |
曲家烟村 |
曲家烟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四年(1468年),曲有龙由莱州沙河郑村迁来建村,因村东有埠岭,村立洼处,早晨水蒸气缭绕村庄不散,村在烟雾中,故以姓氏和此景取名。 政区人口 位于2005年耕地面积1150亩,居民170户,56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39万元,人均收入5166元。 优势产业 花生、桃 社会事业 93年10月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70%。有线电视80户,固定电话11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7298 |
东七沟村 |
东七沟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栋湖、孙栋强兄弟由莱阳城北关迁来定居,因东、南、北三面有七条沟,故得名七沟,后为与西七沟对称改为东七沟。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456亩,居民268户,917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912万元,人均收入5105元。 优势产业 果园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60%,有线电视105户,固定电话228部。 |
西七沟村 |
西七沟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初年(1368年),王世英由诸城逃荒迁来居住,取名王家疃,后因村庄扩大靠近七沟村,群众统称西七沟,随成正名。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590亩,居民264户,88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518万元,人均收入5118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2004年沙化街道路面。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99%。有线电视125户,固定电话228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123 |
张家疃村 |
张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宋由昌邑县迁来定居,成村落后,以姓取名张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840亩,居民150户,49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17万元,人均收入5003元。 优势产业 石墨、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54%,有线电视100户,固定电话118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833 |
赵家疃村 |
赵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赵法祥由莱州迁来建村,以姓取名赵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865亩,居民110户,38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33万元,人均收入4925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60%,有线电视80户,固定电话8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288 |
上疃村 |
上疃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645-1487年),李姓由昌邑县阳台迁来居住,因村址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下,比邻近村庄高,俗称上疃,后遂成正名。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725亩,居民265户,806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631万元,人均收入5063元。 优势产业 葡萄 社会事业 92年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24%。有线电视80户,固定电话20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1756 |
东涌泉村 |
东涌泉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赵姓创建村庄,村西有个浪花翻滚的涌泉,故得名东涌泉。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2042亩,居民289户,93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561万元,人均收入5100元。 优势产业 石墨、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240户,固定电话24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229 |
西涌泉村 |
西涌泉村 村庄由来 据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孙姓由西棉柳迁此定居,因村东有个浪花翻滚的涌泉颇为有名,故得此称。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391亩,居民414户,732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44万元,人均收入5102元。 优势产业 苹果、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24%,有线电视120户,固定电话21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202 |
王仙庄村 |
王仙庄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姜姓由平度城北七里河子迁此建村,因村建在高埠上,早晨从洼处上望,烟雾缭绕似在空中仙舍,故以此景取名望仙庄,后演化为王仙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2870亩,居民409户,122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789万元,人均收入5090元。 优势产业 花生、石墨 社会事业 1995年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56%。有线电视160户,固定电话32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3151 |
栾家庄村 |
栾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元年(1403年),川籍栾才兴迁来建村,以姓取名栾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391亩,居民216户,68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05万元,人均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苹果、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64%。有线电视130户,固定电话15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2522 |
东石河村 |
东石河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753-1620年),杨姓兄弟由平度城南洪沟村迁来安家立业,因村后有条石河,故村名以河得名,后因两村同名,以方位区别,该村居东,故得此称。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869亩,居民265户,889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万584元,人均收入5156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59%。有线电视180户,固定电话186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8089 |
西石河村 |
西石河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753-1620年),孙姓至此定居,村立石河南侧,故村名以河得名,后因两村同名,以方位区别,该村居西,故得此称。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422亩,居民224户,697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458万元,人均收入5151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21%。有线电视150户,固定电话16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2676 |
北桑杭村 |
北桑杭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杨德山由东石河迁来建村,因村立在荆条、桑林之中,并依其维持生活故名桑杭。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北桑杭。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西,2005年耕地面积789亩,居民117户,385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84万元,人均收入5190元。 优势产业 花生、蔬菜 社会事业 路面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53%。有线电视80户,固定电话88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1256 |
曲家庄村 |
曲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曲姓由掖县西郑村迁此地落户,以姓取名曲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804省道以南,2005年耕地面积178亩,居民61户,26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69万元,人均收入5117元。 优势产业 苹果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有线电视40户,固定电话5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321673 |
东七里河子村 |
东七里河子村 地理位置 东七里河子村位于平度城北,距人民会堂4公里。地处东径119°56′,北纬36°49′。东连城关街道库屯村,西与西七里河子村毗邻,东南与城关街道五亩兰村相望,北倚双庙村。全村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平柞路从村东部纵贯南北。 村名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王柴至此定居,后繁衍成村落,因村东现河与村西七里河在村南汇合,俗称合子水(现村前大桥处),形成一个大河滩,方园约一平方公里。由于河滩距平度市区(原衙门口)七华里,习惯上称为七里河滩,故得七里河子之名,后为与河西岸的同名村区别,冠以“东”字,故名。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荆镇,1938年9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120万公斤,大姜13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90户,农业人口750人,耕地面积120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23万元,农民纯收入511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贾家烟村 |
贾家烟村 村庄由来 明隆庆二年,贾禄由宗家埠迁来建村,因东依埠岭,村立于洼处,早晨埠映浓雾似烟,只见烟云不见村,故以此景取名烟村,后因重名冠以姓氏,始得今称。 贾家烟村大街 经济状况 2005年耕地面积1373亩,居民248户,82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13万元,人均收入5121元。 优势产业 花生 社会事业 路面2004年街道沙化500米,上路灯35盏,2003年11月上自来水200户。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70%,有线电视200户,固定电话20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918 |
宗家庄村 |
宗家庄村 地理位置 宗家庄位于平度市城区锦州路西侧,距市人民会堂1公里。北纬36°47′东经119°55′。东至锦州路百米之遥,与胜利新村相接,西与崔家疃村相望,南临青岛路与机动车市场为邻,北毗邻后戈庄。全村总面积0.5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宗纪由胶南灵山村迁此建家园,以姓取名宗家庄。有制作木板年画的传统技艺,产品远销日本。 隶属沿革 国民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李园乡,1939年8月属平北县一区,1945年属平北县城厢区,1949年属平北县李园区,1956年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84户,农业人口580人,耕地面积392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818万元,农民纯收入564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9198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后戈庄村 |
后戈庄村 地理位置 后戈庄村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6′,位于平度城区,东至柳行头村地界,西隔三城路与西河洼村接壤,南与宗家庄村毗邻,北隔万家埠与十里堡、山前村相望。全村总面积2.54平方公里。村居所在地距市人民会堂1.5公里。人民路横贯本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海啸过后,池谢两姓在村北高地上安家落户,以到县署衙门的距离命名为三里庄,后又陆续来毛、李、王、宗4姓。因西河洼村有侯庸在京城任礼部侍郎,死后葬于三里庄村北,侯侍郎坟,其后代祭祖常进村落脚,后代和姓毛的是表兄弟者,为攀高枝,将村名改为侯哥庄,意思是姓侯的表哥的庄,后来为书写方便,谐音演绎为后戈庄,沿用至今。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民智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城厢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一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生产鞭炮,闻名胶东半岛。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村办企业4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630户,2043人,耕地面积129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855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70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368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戴家庄村 |
戴家庄村 地理位置 戴家庄位于平度市城区,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村东紧依纵贯城区的常州路,东北、东南与姜家疃、后巷子相邻,西靠西关中学,南接市事务局住宅楼和李园办事处住宅楼,北至花园村,全村总面积0.32平方公里。 村内的街道入常州路和南京路,出村路和主街道全部硬化。街区交通便利。南京路穿村而过,村庄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 明初韩姓至此立村,取名韩家庄;后戴徇轩由河南迁居东关,约明朝末年其次子戴当道由东关迁入韩家庄,久住之后,戴姓繁衍开来,戴姓比韩姓多,遂改名戴家庄。 隶属沿革 戴家庄在清代康熙五年(1666)属太公乡。民国二十年(1931)属平度县一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永清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3年属平北县一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以种蔬菜,韭菜、小红萝闻名胶东半岛。20世纪60年代始发展集体副业,先后建起占地3200平方米的青砖窑厂、奶牛厂、羽毛厂、板式彩色家具厂、红光化工厂、机械部件修配厂、石墨制品厂等企业8家,利润总额61162元。自1995年到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增至14家,工业总产值达1245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平度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建设的战略,促使戴家庄这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戴家庄人摒弃旧观念,奋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老的村庄被鳞次栉比的楼房所取代,戴家庄通过拆迁改造,真正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区。村民们告别世代居住的平房土屋,享受着物业管理的文明生活。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26户,301人,耕地面积9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710万元,农民人均所得6498元。该村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序第5位。 社会事业 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1958平方米的实验幼儿园1处,全村幼儿免费入托。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638008 传 真 86-0532-86638008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白果园村 |
白果园村 地理位置 白果园村位于平度城区,距平度市人民会堂0.5公里。 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东邻燃料公司宿舍楼、南连人民医院、北关村,西靠审计局、电影公司宿舍楼,北倚西关中学。全村总面积0.08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姓为看护白果园到此定居,后被崔廷槐购置,渐为村落,取名崔家屯。因此处有“白果树数百株,每株一搂粗”石刻标志,群众称白果园,故崔家屯名灭,白果园遂成村名。 隶属沿革 白果园村在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属太公乡,民国二十年(1931)属平度县一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和平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 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95户,农业人口330人,耕地面积96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955万元,农民纯收入612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小庄子村 |
小庄子村 地理位置 小庄子村位于平度市城区,距市人民会堂500米。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东与里半庄毗邻,西隔阳光小区与后戈庄相望,南至北关村,北隔天津路倚府君庙村。全村总面积0.23平方公里。 村内出村路和主街全部硬化,街区交通便利,锦华街、南京路穿村而过,村庄内商业网点、服务行业较全。 村名由来 明初万历年间,(1573年)由白果园村崔廷槐侄子崔景山建居小庄子,取名崔家小庄子,明朝约1770年由李询从下李元迁居小庄子,明末由张姓从门村迁居本村,本村由三姓后,改为小庄子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平度县第一区和平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蔬菜。1984年,建成以蔬菜为主的专业村,年总蔬菜20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79户,农业人口689人,耕地面积127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677万元,农民纯收入6161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3732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里半庄村 |
里半庄村 地理位置 里半庄位于平度城区,距平度人民大会堂0.75公里。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东连后巷子新村,西邻小庄子村,南与北关村相接,北倚北于家庄村,全村总面积0.25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于、王、姜三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逄先庄”为村名;清道光年间,衣、宗两姓迁入此村,因距平度城衙门口约1华里半,改名里半庄。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和平镇, 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0年9月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于一区。1941年9月平度分为平北、平南、平西三县,里半庄村属于平北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四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蔬菜。年总产蔬菜12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20户,农业人口377人,耕地面积15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692万元,农民纯收入592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北于家庄村 |
北于家庄村 地理位置 北于家庄村地处北纬36°48′,东经119°56′,位于平度城区,距平度市人民会堂1公里处。东邻花园村,西连府君庙村,南靠里半庄村,东北与水沟子村相望。全村总面积0.1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1644),于姓至此建村,取名于家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赵姓由赵家山前迁入,赵姓居多,于姓后继无人,村名沿旧,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2月15日启用新名北于家庄。 隶属沿革 北于家庄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和平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1年9月平度分为平北、平南、平西三县,北于家庄村属于平北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一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80户,农业人口264人,耕地面积174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28万元,农民纯收入5639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花窝洛村 |
花窝洛村 地理位置 花窝洛村位于平度城北平柞路西侧,距人民会堂8公里处,地处北纬36°51′,东经119°55′。东隔平柞路与北台村接壤,西与黄道口村毗邻;南与朱家井村相临;北倚店子镇棘子嶂村。全村土地总面积3.1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清初,李竹由朱家井村迁此定居。因立村晚于附近村庄,又在平度城北,故名北新庄。后人们发现村西山坡上有个土石坑,里面长满了颜色鲜艳、花姿奇特的山花。晴日光射似火映,雨后如珠闪金光,村民视为宝花,十分珍惜。后因山水横流,沙土淤平花窝,山花不再复生,但花窝这块宝地仍存。人们为纪念宝花,将村名改为花窝洛。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1935)年属紫荆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及大姜。年总产果品30万公斤,大姜18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92户,农业人口575人,耕地面积1007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38万元,农民纯收入525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98178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花园村 |
花园村 地理位置 花园村位于平度市城区,距市人民会堂1.5公里。地处北纬36°48′,东经119°56′。东隔现河与城关街道官家上观、戴家上观,尚家上观三村相接,西隔郑州路与北于家庄、府君庙毗连,南隔天津路与白果园、戴家庄相望,北倚水沟子村。全村总面积0.66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初,有官姓从四川迁来立村,因距平度城旧衙门口三华里(1.5公里)又靠现河,故取名为三里河子,明朝中期尹姓将军死后葬于此地,修建花园,村名改为花园。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和平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蔬菜, 1979年,建成以蔬菜为主的专业村,年总产蔬菜26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27户,农业人口414人,耕地面积23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143万元,农民纯收入5655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府君庙村 |
府君庙村 地理位置 府君庙村位于平度市区天津路北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1.5公里。地处北纬36°48′,东经119°56′。东与花园村毗邻,西与万家疃村相望,南与小庄子、里半庄村接壤,北倚山前村。全村总面积1.31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蒲腾魁由四川迁来立村于高埠上,以姓取名蒲家庄。后因吃水困难搬迁现址;明末,崔姓由平度城里迁入,为祭祀先祖崔府君,修一庙宇,名府君庙。人们称庙不呼村名,蒲家庄遂名府君庙。 隶属沿革 府君庙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和平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一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年总产果品3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50户,农业人口825人,耕地面积721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569万元,农民纯收入5641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水沟子村 |
水沟子村 地理位置 水沟子村位于平度城区郑州路北端,距平度市人民会堂2.5公里。地处北纬36°48′,东经119°56′。东连城关街道尚家上观村,西与山前村相望,南邻花园村,北倚城关街道五亩兰村。全村总面积0.68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末李姓从南京水石门迁此立村,因地势高突取名台子屯,后张、刘两姓在土屯子旁靠水沟立村得称水沟子,节姓在台子屯南建村得名鲁戈庄,后因村小抗灾力弱,三村并为一村统称水沟子村。 隶属沿革 水沟子村在清代康熙五年(1666)属现河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和平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 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93户,农业人口310人,耕地面积305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96万元,农民纯收入573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北关村 |
北关村 地理位置 北关村位于平度市城区中心,地处北纬 36°47′,东经 119°56′。村居分布在人民路两侧,东邻扬州路,郑州路从村中纵贯南北。北隔人民路与白果园村和小庄子村为邻,南靠环城路商场,并与桥北村相连,全村总面积0.5平方公里。 村内街道全部硬化,街道与人民路、郑州路、扬州路相通,交通非常便利。村庄驻有平度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审计局、市场发展局等政府部门和平度市人民医院、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百货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村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柴应由四川迁至平度南乡,其子柴和由南乡迁至北关躬耕为生。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仲大受从城南李戈庄先迁至文村巷,后迁此定居。谢姓于清朝末期迁居北关,诸姓和睦共居,繁衍为居民区。1945年城区划村时,因所处方位在县城北部定名为北关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民智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城厢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一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收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89户,农业人口624人,耕地面积152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765万元,农民纯收入672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1996年起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3984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朝阳庄村 |
朝阳庄村 地理位置 朝阳庄村位于平度城北,距平度市人民会堂3.5公里。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7′。东至山顶,西邻十里堡村,东南与山前村相望,北倚紫荆山。全村总面积0.84平方公里。潍莱高速公路从村前东西贯穿。 村名由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赵芝化由赵家山前迁此立村,因此地三面环山,正午时,太阳才普照全村,故取名朝阳庄。 隶属沿革 朝阳庄村在民国二十四(1935)年属平度县和平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苹果。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96户,农业人口296人,耕地面积378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18万元,农民纯收入505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胜利村 |
胜利村 地理位置 胜利村位于平度市旧城中心区,地处东经119°55′,北纬36°45′。原址在古城墙圈内,即现郑州路以东,扬州路以西,济南路以北,北环城路商场以南。建国以后,旧城区历经拆迁改造,已今非昔比,胜利村也被拆散成四个居民区:城里平苑新村居民区、城西居民区,原仓巷子街居民区、城北居民区。居住地十分不集中,北与白果园村为邻,南至南关村,西接宗家庄,东到缔王广场。各居民区相加总面积为0.68平方公里。 区域内有市区主要干道红旗路、胜利街、郑州路、锦州路等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地处闹市,商贾云集,发展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村名由来 解放前因地处旧城中心,按四个城门大体分为东门里、西门里、南门里、北门里四个居民区,统称为城里。 1945年秋,平度城解放,为纪念人民取得的胜利和其他被解放的县城一样把中心城区命名为胜利村。 隶属沿革 因胜利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它的隶属沿革和变迁与平度城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根据史料记载,追溯到公元前140年的西汉时期,那时的平度城称为胶东国郁秩县。公元76年今平度城始称胶东城。公元596年,已基本形成今平度雏形,至公元601年更名为胶水县。公元1389年,胶水县升为平度州,胶水之名废。此后,山东省莱州府平度州,历明、清两朝代近600年不变。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平度州改名为平度县,定为二等县,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属平北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城厢区。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属城关镇,1995年1月,属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10户,农业人口927人,耕地面积276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323万元,农民纯收入669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363887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西七里河子村 |
西七里河子村 地理位置 西七里河子村位于平度城北平柞路西侧,距市人民会堂4公里。地处北纬36°48′,东经119°56′。东连东七里河子村、西邻毛家疃村,东南与城关街道五亩兰村相望,北倚朱家井村。全村总面积0.81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由西北金牛山和东北小豁口山流水在村南、村北形成二大河滩,由于离平度市区(原衙门口)七里,随起名七里河子。河流穿村而过,河东为东七里河子,河西为西七里河子。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荆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 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 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30万公斤,大姜10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11户,农业人口280人,耕地面积604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07万元,农民纯收入49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毛家疃村 |
毛家疃村 地理位置 毛家疃村地处北纬36°49′,东经119°56′,位于平度城西,距平度市人民会堂4公里。村东邻西七里河子村,西至山顶、南与山前村相望,北倚朱家井村,全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高姓创建村庄,以姓得名高家庄。后毛福信从侯戈庄迁入定居。毛姓户繁人众,故改称毛家疃。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荆镇,1938年9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及大姜。年总产果品40万公斤,大姜17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20户,农业人口395人,耕地面积67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83万元,农民纯收入436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双庙村 |
双庙村 地理位置 双庙村位于平度城北,距平度市人民会堂6公里。地处东径119°56′,北纬36°49′。东与城关街道蝎山子、公沙村相望,西与朱家井村接壤,南与东七里河子、库屯村相邻,北倚城关街道新北台村。全村总面积0.82平方公里。平柞路从村中部穿过,村前有双巧路,交通方便。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高福秋由桃源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两座庙宇由横跨大路的拱阁相连,俗称“双庙”,故以此为村名。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1984年,建成大姜为主的专业村,年总产大姜130万公斤。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荆镇,1938年9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62户,农业人口477人,耕地面积44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00万元,农民纯收入4965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朱家井村 |
朱家井村 地理位置 朱家井村地处北纬36°49′,东经119°56′,位于平度城北牛山东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6公里。村东与双庙村接壤,西邻夼村、南与毛家疃、西七里河子村相望,北倚花窝洛村,全村总面积2.16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朱姓建村,取名南新庄,后因遇天旱缺水,人畜生命受到威胁,朱姓居民奋力挖出1眼好井,解决了人畜用水之需,拯救了村庄,人们为了纪念朱姓挖井有功,故弃原名改称朱家井,延用至今。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荆镇。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0年9月平度分为平北、平南、平西三县,朱家井村属平度北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及大姜。年总产果品40万公斤,大姜20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26户,农业人口639人,耕地面积140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29万元,农民纯收入533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西蟠桃山村 |
西蟠桃山村 地理位置 西蟠桃山位于平度城北,平柞路西侧。地处北纬36°50′,东经119°51′。东与朱家井接壤,西与崔家茔村毗邻,南隔龙王庙山与十里堡相望,北倚蟠桃山,全村总面积1.76 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清顺治十二年(1655),蒲喜荣从府君庙迁此居住创建新家园,以山命村名,取名坡头山,后来改名朝阳屯,到1927年村里的文人们将村名改为西蟠桃山村。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景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8月属蟠桃区。1953年2月属平度县四区。1956年属平北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蟠桃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苹果。1984年,建成以大姜为主的专业村,年总产果品30万公斤,大姜8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23户,农业人口356人,耕地面积755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17万元,农民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东蟠桃山村 |
东蟠桃山村 地理位置 东蟠桃山位于平度城北,平柞路西侧。地处北纬36°50′,东经119°51′。东与朱家井接壤,西与西蟠桃山毗邻,南隔龙王庙山与十里堡相望,北倚夼村,全村总面积0.4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清顺治十二年(1655),蒲万岭从府君庙迁此居住创建家园,以山命村名,因地处蟠桃山东,故名东蟠桃山。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紫景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8月属蟠桃区。1953年2月属平度县四区。1956年属平北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蟠桃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1户,农业人口105人,耕地面积19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04万元,农民纯收入4561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黄道口村 |
黄道口村 地理位置 黄道口村地处东经119°55′北纬36°51′,位于平度城北。距平度市人民会堂10公里。东邻花窝落村,西与东西二十里堡、栾家三村相望,南至牛山顶,北至青山顶。全村总面积2.33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川籍移民耿义明至此定居,因地处两个黄土岭的道口而得此名。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及大姜。年总产果品40万公斤,大姜21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67户,农业人口558人,耕地面积1004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53万元,农民纯收入5013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栾家村 |
栾家村 地理位置 栾家村位于平度城北华山脚下。距平度市人民会堂12公里。地处北纬36°57′,东经119°53′。东与黄道口毗邻,西与店子镇赫家烟村接壤,南靠东二十里堡、西二十里堡村,北倚店子镇棘子嶂、罗卜刘家村。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 村内街道呈十字形,村南有条东平柞路,西通青沙公路,南通栾韩路,村庄周围有山有水有粮田。 村名由来 明朝初期,栾东洋由四川千里迢迢至此建村,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栾家。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9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蟠桃乡,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村民以耕为主,辅以采石业。渐形成果品种植、采石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境内矿山花岗岩储量丰富,自1980年始进行规模开采。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91户,农业人口604人,耕地面积1121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41万元,农民纯收入488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十里堡村 |
十里堡村 地理位置 十里堡村位于平度城北紫荆山、凤山角下。距平度市人民会堂5公里,地处东经119°54′北纬36°49′。东邻朝阳庄村,西与前、大、东杨召村相连,南与万家疃相望,北倚东、西蟠桃山。全村总面积2.4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袁德发由云南迁此居住,欧姓相继而来,共建村落。清顺治年间,由莱州府-在村北修石桥一座,从石桥至衙门口共5公里,故取名十里堡。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 1984年,建成以苹国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30万公斤,大姜6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82户,农业人口978人,耕地面积168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830万元,农民纯收入473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东崔家营村 |
东崔家营村 地理位置 东崔家营村地处北纬36°50′,东经119°54′,位于平度市城北,距市人民会堂7公里。东与西桃山毗邻,西隔秦皇河与巧女张接壤,南与前杨召相望,北倚栾家。全村总面积1.41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柳姓迁此建村取名秦溪村,明嘉靖三十四年,白果园村的解元崔桓葬于村东后,村名遂称崔家茔,后将“茔”书为“营”,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改为东崔家营。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9月属平度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3年2月起属平北县四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为主的果品,自民国年间起,大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年总产果品30万公斤,大姜16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37户,农业人口438人,耕地面积736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60万元,农民纯收入5215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巧女张村 |
巧女张村 地理位置 巧女张村位于平度城西北三城路东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10公里。地处东径119°53′,北纬36°50′。东邻东崔家营村,西与门村镇荆家寨村相望,南与大杨召村毗邻,北倚庞家沟、西二十里堡村。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建村已有千余年历史,张姓立村,故名张家庄。相传,赵匡胤称帝前领兵经此,进张婆店歇脚吃饭,张婆令其女巧做饭菜相待,被赵誉为巧女,赵匡胤称帝后派人接巧女进宫,巧女误解自缢。为纪念皇封巧女,建了巧女庙,修了巧女坟,村名更为巧女张。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9月属平度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3年2月起属平北县四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自民国年间始种植大姜。1984年,建成以大姜种植专业村,大姜20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38户,农业人口788人,耕地面积811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28万元,农民纯收入5591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大杨召村 |
大杨召村 地理位置 大杨召村地处北纬36°49′,东经119°53′,位于紫荆山西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7.5公里。村东紧靠东杨召,西隔青沙公路与门村镇荆家寨村相望、南与前杨召接壤,北倚巧女张,全村总面积1.68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杨、赵、马三姓徙居此地。因杨、赵两姓人众,故以杨赵两姓取名,后演化为杨召。清初有部分人家迁出另建新居,仍称杨召村。后为了与同名村相区别,故改称大杨召。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六区周哥庄镇。1939年属平度县六区。1945年8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自民国年间起,大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120万公斤,大姜13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40户,农业人口744人,耕地面积813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16万元,农民纯收入5141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09600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山前村 |
山前村 地理位置 山前村位于平度城西北,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7′。村东与水沟子相望,西邻万家疃,南邻府君庙,北倚朝阳庄和紫荆山。全村总面积1.43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赵万户携妻儿由四川到此,在紫荆山南立村,取名赵家山前,明末王姓在赵姓北面立村,取名王家山前,明朝初年,苏胜携妻儿从莱西江山镇江山村来此地,在王家沟北立村,取名苏家山前,清初,由陈万祥、陈万三兄弟在苏家西沟西立村,取名陈家山前,1945年合并为山前村。 隶属沿革 山前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平度县和平镇。1938年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属平北县蟠桃区。1956年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村民以耕为主,辅以采石业。渐形成果品种植、采石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境内矿山花岗岩储量丰富,自1980年始进行规模开采。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17户,农业人口707人,耕地面积832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29万元,农民纯收入47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55769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刘家寨村 |
刘家寨村 地理位置 周戈庄接壤,西与门村镇张家疃相连,南隔高速公路和武王山与马家店子村相望,北倚门村镇荆家寨。村居总面积2.48平方公里。刘家寨村位于平度城西6公里。地处北纬36°48′,东经119°52′。东隔青沙公路与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刘由自四川成都府江安县迁此立村,为防盗避战乱,在村周围修筑围墙,以姓取名刘家寨,沿用至今。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属平度县区。1939年8月属平度县第六区2。1956年属蓼兰县十区,1957年属平度县门村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门村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自1986年起,先后建起石灰窑厂、砖厂、织布厂、蜡烛厂等企业9家,年产值50万元。至2005年,有石墨厂、苇板厂、青岛泰美隆制线厂 轮胎回收加工厂 予制件厂等企业5家,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435户,农业人口1482人,耕地面积205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628万元,农民纯收入525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5035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高家烟村 |
高家烟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期高姓由高家寨迁此立村。因这里靠埠依河,水蒸气升腾,早晨雾气象烟雾笼罩着村庄,村在烟雾中,故明烟村,后为与同名村区别,冠加姓氏,始得今称。 高家烟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2005年耕地面积762亩,居民138户,41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01万元,人均收入5050元。 优势产业 林果业,林果面积400余亩。 社会事业 2005年春整修街道路面2000米。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80%。有线电视90户,固定电话8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769 |
崔家烟村 |
崔家烟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18年,始祖崔明佐、崔明佑由新河三崔家迁来建村,因附近村庄名称后均加烟村,故亦称崔家烟村。 政区人口 位于2005年耕地面积347亩,居民43户,151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99万元,人均收入5090元。 优势产业 林果业、大姜 崔家烟村果园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合作医疗参保率50%,有线电视30户,固定电话3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726 |
赫家烟村 |
赫家烟村 村庄由来 清朝初期,赫姓迁此建家园,因周围几村都以姓氏和烟村称谓,沿袭其方式取名赫家烟村。村南有一小溪为龙王河发源地。 经济状况 2005年耕地面积1140亩,居民181户,654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64万元,人均收入5070元。 优势产业 大姜 赫家烟村大姜 社会事业 2003年6月村民每户集资300元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90%。有线电视140户,固定电话16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515 |
郭家烟村 |
郭家烟村 村庄由来 清同治年间郭光通由四川迁来安家立村,按世俗以姓氏与烟村组村称郭家烟村。 政区人口 郭家烟村位于三城路西、龙王河南岸。2005年耕地面积2077亩,居民334户,11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私营企业青岛弘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点 。企业情况:该企业2005年资产总额1850万元,实现年产值3600万元,利税320万元。 2005年经济总收入1980万元,人均收入5275元。 社会事业 2004年8月整平压沙路面1000米。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70%。有线电视270户,固定电话20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188 |
坦埠村 |
坦埠村 村庄由来 元朝末年(1368),孙天曾由西棉柳迁来建家园,因村后有个地势平坦的石埠,故村以埠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2000米。2005年耕地面积569亩,居民85户,28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231万元,人均收入5090元。 优势产业 林果、大姜。 社会事业 住房情况每户4间,合作医疗参保率60%,有线电视35户,固定电话59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8569 |
韩家庄村 |
韩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十七年(1589),姜姓至此居住,取名姜家庄,后韩吉财由迁来定居,因户繁人众,故改名韩家庄。 经济状况 2005年耕地面积980亩,居民112户,321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85万元,人均收入5134元。 优势产业 葡萄50亩。 韩家庄村葡萄园 社会事业 2005年7月上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合作医疗参保率85%,有线电视42户,固定电话7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01165 |
马家庄村 |
马家庄村 地理位置 马家庄村位于平度市人民会堂西4公里处,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3′。东隔秦皇河与西河洼毗邻,西与马家店子相望,南邻三教堂村,北隔高速公路倚周戈庄村。全村总面积0.9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马姓到此建房收租,取名庄子,后他姓迁入形成村落,称马家庄。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8年属平北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丰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20户,农业人口375人,耕地面积363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36万元,农民纯收入495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马家店子村 |
马家店子村 地理位置 马家店子村位于平度城西昌平路北侧,距市人民会堂7.5公里。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2′。东与马家庄相望,西邻于家店子,南毗邻四甲,北倚刘家寨村。全村总面积1.89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洪水过后,窦、王、李、位四姓在村高地上安家落户,命名为窦家庄,后因村东有一古泉,常年涌水,改名古泉庄。明万历开始,陆续搬来马、侯、赵、王、李、张、邵姓;后马姓繁衍成大姓,又因村前有马姓开店,故又将村名改称马家店子。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8年1月属平西县六区黄家疃乡。1945年9月属平西县门村区。1953年2月属蓼兰县门村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门村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门村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门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90户,农业人口908人,耕地面积1427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26万元,农民纯收入5259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于家店子村 |
于家店子村 地理位置 于家店子村位于平度城区西部,距平度市人民会堂7.5公里。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2′。东与马家店子毗邻,西邻门村镇东南疃,南至四甲,北至武王山顶与马家店子、东南疃村地界接壤。总面积0.92平方公里。昌平路横贯于家店子村。 村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纪姓建村。因离县城近,昌平路又是胶东进京的主要通道,居民开店的多,东邻马家店子比于家店子村建村早,村落比较大,习惯称大店子,于家店子村称小店子。后于姓祖先由李家市迁入,改名于家店子。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属平西县六区,1945年8月属平西县门村区,1953年属平西县一区,1954年属蓼兰县第十区门村乡,1956年3月属平西县门村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门村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门村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57户,农业人口540人,耕地面积808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25万元,农民纯收入491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西河洼村 |
西河洼村 地理位置 西河洼村位于平度城区柳州路西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2公里。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4′。东隔三城路与后戈庄接壤、西隔秦皇河与马家庄相望、南隔昌平路与崔家疃毗邻、北倚戈家疃。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初期,高姓、董姓、侯姓到此立村,因傍秦皇河,地势低洼、故取名河洼。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西河洼。 隶属沿革 西河洼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丰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36户,农业人口821人,耕地面积664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25万元,农民纯收入491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56188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戈家疃村 |
戈家疃村 地理位置 戈家疃村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4′。位于平度市城区柳州路西侧,距平度人民会堂4公里。东与后戈庄相望、西至秦皇河,南邻西河洼村,北倚韩家疃村,全村总面积1.25平方公里。 村内街道与柳州路、青沙路直接相通,街区交通便利。 村名由来 相传明朝初期建村,戈姓由古岘迁来定居,繁衍生息,渐成为村落后,以姓取名戈家疃。 隶属沿革 戈家疃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李园乡,1939年8月属平西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一区李园乡,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丰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收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以种植草霉而闻名平度市。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58户,农业人口797人,耕地面积912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06万元,农民纯收入539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7733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万家疃村 |
万家疃村 地理位置 万家疃村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4′。位于平度城区三城路北侧,距市人民会堂4公里 。东连望山前村,西临韩家疃村,南与戈家疃相连,北倚十里堡村。全村总面积2.57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69),周姓到此地在沟东居住,取名为周家屯,相继宫姓也到此地在沟西居住,取名为宫家屯。后,进士万从仕为避难弃官带家眷由福山县黑石镇投友到此,繁衍生息,万姓成主姓,后改称为万家疃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西县六区周戈庄镇,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 1956年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 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1984年,建成以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蔬菜30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64户,农业人口1268人,耕地面积191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258万元,农民纯收入538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50295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西马家沟村 |
西马家沟村 地理位置 西马家沟村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6′。位于平度市城西,东与东马家沟村毗连,南邻东马新村,西南与沙戈庄接壤,北与西关新村相接。全村总面积1.0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马崇由河南固始县西南关迁来安家立村,因城里向西南排水,在此形成水沟,便以姓氏结合地貌命名为马家沟。约200年后,贾姓从城里西南关搬来,在沟东头建房立村,人们为了区别两村,按方位在村名前以东西2字分别冠之,遂改名西马家沟,沿用至今。 粉家庄自然村,隶属西马家沟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平度城西周戈庄几户居民迁此安家,以作粉条为生,因技术高超,闻名遐迩,人们称粉匠庄。后演化为粉家庄,隶属西马家沟行政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李园乡,1945年属平度城厢区, 1949年属平北县李园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以种植芹菜闻名胶东半岛。20世纪70年代,先后工副业始有发展。先后建立机修、补胎、修建队、麻刀、冷藏库等项目。2000年开始,村庄充分发辉地处城区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农机市场、建筑装潢材料市场2家外商投资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大发展,至2005年底统计,外来个体经商业主163户,私营企业18家。 农机市场 2001年2月份开工,2001年8月18日开业,规划占地面积400亩,总投资4500万元,一期工程占地150亩,累计投资450万元,硬化路面5.6万平方米,建成营业房2160平方米,钢骨架大棚1.68万平方米。 建筑装潢材料市场 平度建筑装潢材料市场,2002年12月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于2002年10月份交付使用。规划占地34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期占地13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经营门面500余间,总投资8000万元。 一、板材园木区:于2001年6月开业,占地135亩,现已投入260万元,硬化道路1.8万平方米,建营业房2250平方米,木加工车间780平方米,水电等相关设施配套齐全。 二、竹器营业区:于2001年6月18日开业,占地80亩,2003年投入120万元,硬化道路6000平方米,建营业房1800平方米。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52户,农业人口952人,耕地面积71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924万元,农民纯收入658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494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周戈庄村 |
周戈庄村 地理位置 周戈庄村位于平度城西三城路东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6公里。地处北纬36°48′,东经19°53′。东紧靠韩疃村,西隔青沙公路与刘家寨村相望、南与马家庄接壤,北倚前杨召村,全村总面积2.29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初年(1368),周大山由四川迁来居住,以姓取名周戈庄。矿藏有石墨和石灰石,现已开采。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平度县六区。1945年8月属蟠桃区。1953年2月属平度县四区。1956年3月属平北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自民国年间起,大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120万公斤,大姜13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410户,农业人口1421人,耕地面积1481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652万元,农民纯收入5104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东杨召村 |
东杨召村 地理位置 东杨召村地处北纬36°49′,东经119°53′。位于平度城西北三城公路东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7.5公里。村东南与十里堡接壤,西邻大杨召、西南与前杨召疃毗邻,东北倚东崔家营村,全村总面积0.9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川籍移民马姓至此居住,因村址在杨赵村东面,取名东杨赵。后将“赵”书写为“召”,故称东杨召。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风台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唐田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蟠桃镇。2001年3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及大姜。年总产果品20万公斤,大姜100万公斤。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10户,农业人口352人,耕地面积54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21万元,农民纯收入4869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李子园村 |
李子园村 地理位置 李子园村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4′,位于平度城西,距平度市人民会堂6公里。东与西马家沟村相望,西连孙家窑村,南与石庙村地界接壤,北邻崔家疃村,全村总面积2.06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王守忠由四川省甜水井村迁此。在一片李子树旁建房居住,故取名李子园。该村的木制风箱工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李子园乡。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风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大力发展企业,先后建起中奥体育地板厂、青岛宏昌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华帝香料有限公司、青岛永好制衣有限公司、平度果品批发市场等企业6处。青岛市宏昌食品有限公司 青岛市宏昌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合同资金800万元。注册资本500万元,实际到位650万元。占地2.4公顷,主要从事面粉、食品加工项目。现有职工50人,厂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产品销往国内10个城市。2005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完成利税17万元。 青岛花帝香料有限公司 青岛花帝香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2月,合同资金600万元,注册资本400万元,实际到位600万元。占地2公顷,主要生产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共有职工60人,厂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产品销往越南、新加坡、韩国、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销售收入520万元,完成利税21.5万元。 中澳体育地板有限公司 位于青岛路西端。始建于1998年4月。现有职工人数10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3名,技术员6名,总资产1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00万元,流动资产600万元,现场内有办公大楼1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大车间2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仓库大楼1座,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3.33公顷。主要生产体育专用木地板,2005年销售体育地板14841平方米,收入54.39万元,完成利税17.56万元。 青岛美丽源纺织有限公司 位于李园街道工业园,2002年3月建厂。该企业现有总资产1000万元,固定资产600万元,流动资产400万元,拥有职工人员80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6人,大中专毕业生20人。主要生产印花提布、毛巾、毛巾被,年产值800万元,销售收入800万元,利税100万元,占地总面积4.13公顷,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该企业属合资企业,现外方投资10万美元,2005年销售收入1859万元,完成利税78万元。 平度果品批发市场 平度果品批发市场位于平度市区青岛路西端三城路以东,北接潍莱高速公路进出口,东至烟台、威海;南至青岛,西至潍坊;北接环渤海湾公路,是进出胶东、辐射全国的交通咽喉。场内主要经营果品蔬菜等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以及冷藏和加工保鲜等业务。2001年8月20日开业,占地面积26.67公顷。一期工程建成占地6.67公顷,交易大棚10000平方米,各类门市房6000平方米,场地全方位硬化,冷风库、停车厂、加油站、金融、邮政、通讯、食宿等配套设施齐全。它逐步成为江北最大的水果城。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64户,农业人口1268人,耕地面积191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258万元,农民纯收入538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57170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崔疃村 |
崔疃村 地理位置 崔疃村位于平度城西。地处北纬36°48′,东经119°52′。东隔三城路与胜利新村、宗家庄相望,南与李子园村毗邻,西隔秦皇河与三教堂村接壤,北与西河洼村相邻。全村总面积0.51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崔远志由四川迁此落居,渐成村落,以姓取名崔家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崔疃,沿用至今。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李园乡。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丰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11户,农业人口358人,耕地面积262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34万元,农民纯收入527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李家市村 |
李家市村 地理位置 李家市村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3′,位于平度市区昌平路南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6公里。东连赵疃、邵家疃村,西邻马家店子、四甲村,南与杨家疃、张疃、艾家疃村毗邻,北至刘家寨地界。全村总面积2.54平方公里。 村内南北主路水泥硬化,疃南接804省道,北连昌平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由四川至此建村,取名王家庄。明嘉靖元年(1522),李伟率族裔由平度城南关迁入定居,家业大,土地多,经常雇人耕种,门前成为工夫市,故改名为李家市。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0年9月平度分为平北、平南、平西三县,李家市平度北一区。1945年9月属平度北李园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500户,农业人口1780人,耕地面积1815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148万元,农民纯收入503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赵疃村 |
赵疃村 地理位置 赵疃村位于平度城西昌平路南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3公里,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3′。东连三教堂村,西与李家市村毗邻,南邻邵家疃村,北倚马家庄村。全村总面积0.2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赵松由山前迁此建家园,以姓取名赵家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赵疃。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风台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97户,农业人口335人,耕地面积24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73万元,农民纯收入485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三教堂村 |
三教堂村 地理位置 三教堂村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3′,位于平度城区西部昌平路南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6公里。东隔秦皇河与崔疃相望,西邻赵家疃村,南隔秦皇河与孙家窑接壤,北倚马家庄村,全村总面积0.2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荆姓由四川江岫县迁入此村,修庙立寺观,庙堂内塑有儒教、孔子、佛教、释迦牟尼、道教、老子、三尊神像,庙名为三教堂,信徒到此,朝者甚多,故村名为称。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8年属平度县一区。1940年9月 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一区。1941年9月平度分为平北、平南、平西三县,三教堂村属平北县一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 1953年2月属于平度县二区,1956年3月属于豹竹区,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于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64户,农业人口183人,耕地面积24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99万元,农民纯收入485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四甲村 |
四甲村 地理位置 四甲村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2′。位于平度城西部。东与李家市接壤,西邻林家疃、孙家柳疃村,309公路由3村之间穿过,南隔秦皇河与艾家疃相望,北倚于家店子、马家店子村。全村总面积0.43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初耿姓至此立村,取名耿家屯;不久刘姓、罗姓相继而至,张禄由四川省大槐树迁居张家疃,约明朝中叶其孙张璜由张家迁来,四姓老人议定村名,按四姓改名为四甲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0年9月平度分为平北、平南、平西三县,李家市平度北一区。1945年9月属平度北李园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79户,农业人口256人,耕地面积24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63万元,农民纯收入5215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南关村 |
南关村 地理位置 南关村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7′,位于平度市古城区,村东紧依纵贯城区的常州路,东邻东关村,西连油坊村,、兰家窑两村相接,北隔济南路(南与大官庄文泉街)与胜利村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5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0.37公里,全村总面积0.56平方公里。村委办公室在扬州路南段西安路215号。青岛路东西横贯本村。村庄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李萼由四川陇西迁居平度城南关,陈姓于明朝初期由四川陇西先迁至西关后迁南关定居,二姓繁衍为主姓。后崔、杨、孙等姓氏先后至此落户,逐渐形成居民区。1945年,城区由37条街巷划村时,以所处方位定名为南关村。 隶属沿革 平度旧时城区有六厢,南关村属东南厢。民国二十年(1931)属平度县一区民智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8月属平北县城厢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一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收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01户,农业人口1104人,耕地面积26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726万元,农民纯收入6691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2002年起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364757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油坊村 |
油坊村 地理位置 油坊村位于平度市城区,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东隔南关街与南关村毗邻,西隔郑州路与西阁村、谭家庄相邻,北倚军民新村,南与中李庄相接。全村总面积0.85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村庄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四川陇西迁至平度城南关(北至南门外街,现济南路。西至胡秸市街,现郑州路。东至东南城角东南园。南至潍石路,现青岛路)。据陈氏祠堂石刻载,陈姓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从四川陇西迁至平度城西关,后迁至此地定居,耕读传家。后他姓移入,渐成居民区,至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居民开设油坊1处,后增至13处,南关大街通往胡秸市的一条胡同内,开有多家油坊,因此得名油坊胡同。1945年城区划村时,以南关街沟为界,沟西定名为油坊村。 隶属沿革 平度旧时城区有六厢,油坊村属东南厢。民国二十年(1931)属平度县一区民智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8月属平北县城厢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一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30户,农业人口734人,耕地面积35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682万元,农民纯收入623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363953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西阁村 |
西阁村 地理位置 西阁村位于平度市城区。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东邻油坊村,西与东马家沟、柳行头、胜利新村三村接壤,南连青岛汽车配件九厂、交运集团家属楼宿舍,北接西关村。全村总面积0.7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唐朝于西阁街西头建一大阁,此处统称西南关。村中姓氏主要有贾、马、王等。据贾氏族谱载,始祖贾士中与其表兄弟石姓明洪武二年(1369)由-迁来。马氏族谱载,马宠于明永乐二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东关先迁平度南乡马戈庄居住,数年后率长子宗仪到平度西南关安家。王姓清朝时期由香店街道双庙村迁此。诸姓同处,繁衍生息,形成居民区。1945年城区划村时,以西大阁定名为西阁(村)。 隶属沿革 西阁村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民权镇,1939年8月属平北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城厢特区,1945年9月属平度县城厢区,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21户,农业人口970人,耕地面积186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682万元,农民纯收入623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3523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西关村 |
西关村 地理位置 西关村位于平度市城区,地处东经119056′北纬36047′村东临郑州路,村南与西阁村一街之隔,村西与柳行头村相邻,村北与桥北村相邻,由胜利路相隔,占地面积为89.1亩。村内通巷四通八达与胜利路、郑州路、济南路相接,街区交通便利,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西关新一村位于城区胜利路西端南侧,村东与柳行头村一沟之隔,南至胜利新村,西至胜利新村,北至胜利路,村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各2条,交通方便,占地面积为27.7亩。 西关新二村位于城西青沙路西侧锦州路东侧,村南与西马家沟村相邻,村北至胜利新村,村内有东西南北大道贯通,青沙路与锦州路相接,交通便利,占地面积40.6亩。 村名由来 建村初期,主要有耿、马、石、江、孙五大姓氏,明朝洪武二年(1369),耿姓由四川迁来,马姓于明朝永乐两年(1404)由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东关先迁平度南乡马戈庄,数年后率长子宗仪迁居平度城区西南关。石姓于明朝初期从-县迁至西南关,明朝初期江姓由即墨迁居西关。清朝康熙年间,孙姓由店子镇棉柳村迁入,后他姓沓至,逐渐形成居民区,1945年城区划村时,以所处位置署名为西关村。 隶属沿革 西关村历代属平度县城,民国二十年(1931)属于平度县一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民权镇,1945年属于平度县城厢区, 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于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69户,农业人口778人,耕地面积36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539万元,农民纯收入606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1996年起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0877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柳行头村 |
柳行头村 地理位置 柳行头村位于胜利路西段,距市人民会堂200米。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6′。东与桥北、西关毗邻,西至后戈庄、宗家庄,南与西阁村相接,东北倚小庄子,全村总面积1.3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相传,唐代此地就有居民,此处是通往莱州府的大道。道旁栽满柳树,道口设迎官处,俗称柳行头,1945年城区划村时定为村名。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和平镇。1939年8月属平北县一区。1945年9月属平度县城厢特区。1949年划归平北县城厢区。1953年2月属平度县一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480户,农业人口1663人,耕地面积531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176万元,农民纯收入616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4222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桥北村 |
桥北村 地理位置 桥北村地处东经119°55′,北纬36°47′,位于平度市城区。东至郑州路,西连柳行头村,南以胜利街和与西关村为界,北靠天津路,东北邻北关村,西北与小庄子相邻,全村总面积1.14平方公里。 村内道路与郑州路、人民路、胜利路相接,新村道路全部硬化,街区道路便利,村庄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滇籍移民戴、柴、李等姓先后至此定居。明末清初孙姓由平度城西北棉柳村迁入,后他姓沓至,诸姓共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居民区。因处县城西门外吊桥以北,俗称桥北。1945年城区划分村时,定名为桥北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和平镇, 1939年属平度县一区。1940年9月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一区。1941年9月,平度分为平北、平南、平西三县。桥北村属平北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城厢特区,1952年属平北县城厢区,1957年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331户,农业人口1078人,耕地面积337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909万元,农民纯收入6719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494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韩疃村 |
韩疃村 地理位置 韩疃村位于平度城区,距平度市人民会堂7公里。地处北纬36°48′,东119°53′。东邻万家疃村,西与周戈庄村毗邻,南隔青沙公路与戈家疃接壤,北倚东杨召、大杨召、前杨召三村,全村总面积 0.89平方公里。 潍莱高速公路从村北贯穿,出村路与青沙路直接相连,街区交通方便。 村名由来 明嘉靖三年(1524)韩姓到此立村,后由耿、王、高、赵、崔、孙逐步迁来,由于韩姓多,取名韩家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韩疃,沿用至今。 隶属沿革 韩疃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六区周戈庄,1938年1月属平度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 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79户,农业人口595人,耕地面积70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614万元,农民纯收入529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