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城历史悠久,秦王赢政廿五年(公元前222年)即为乌伤县治,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稠州因而得名稠城。1950年,稠城镇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城阳区公所;1961年,成立稠城镇人民公社,隶属城阳区公所;1983年7月,城阳区公所、稠城镇人民政府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5年8月,城阳区公所、稠城镇人民政府分设,至1988年,稠城镇人民政府下设城中、城南、城北三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6月,拆除城阳区公所,城郊周边5个乡并入稠城镇,下辖8个办事处。随着改革开放后义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01年3月,义乌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由原稠城镇大部、原下骆宅镇全部以及荷叶塘镇部分组建成稠城街道。按城市功能分区,稠城街道为商贸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主载体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和面积达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均在辖区稠州路这一轴线范围内。
街道现辖16个社区居委会、59个行政村,总面积52.96平方公里,人口约35万,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约22.2万。2011年,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同比增长17.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19.75%。完成工业总产值115.11亿元,同比增长12.29%;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4.76亿元,同比增长12.44%;实现外贸出口5.41亿元,同比增长21.86%。
街道办事处下设四个工作片管辖59个行政村,分别是:①福田工作片,辖10个行政村;②荷叶塘工作片,辖18个行政村;③下骆宅工作片,辖19个行政村;④尚经工作片,辖12个行政村。十六个社区则由街道直接管理,分别是江滨、下车门、胜利、绣湖、向阳、市场、通惠、车站、孝子祠、宾王、词林、雪峰、银苑、长春、福田、诚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32.4平方公里 | 330782001 | 321000 | -- | 查看 稠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尚经村 | ·义乌旅游·义乌特产·义乌十大特产·义乌十景·义乌名人·义乌 | 0 |
---- |
查看 尚经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宗宅村 | ·义乌旅游·义乌特产·义乌十大特产·义乌十景·义乌名人·义乌 | 0 |
---- |
查看 宗宅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华店村 | ·义乌旅游·义乌特产·义乌十大特产·义乌十景·义乌名人·义乌 | 0 |
---- |
查看 下华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罗店村 | ·义乌旅游·义乌特产·义乌十大特产·义乌十景·义乌名人·义乌 | 0 |
---- |
查看 罗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象山村 | ·义乌旅游·义乌特产·义乌十大特产·义乌十景·义乌名人·义乌 | 0 |
---- |
查看 东象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稠城街道 |
稠城历史悠久,秦王赢政廿五年(公元前222年)即为乌伤县治,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稠州因而得名稠城。1950年,稠城镇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城阳区公所;1961年,成立稠城镇人民公社,隶属城阳区公所;1983年7月,城阳区公所、稠城镇人民政府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5年8月,城阳区公所、稠城镇人民政府分设,至1988年,稠城镇人民政府下设城中、城南、城北三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6月,拆除城阳区公所,城郊周边5个乡并入稠城镇,下辖8个办事处。随着改革开放后义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01年3月,义乌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由原稠城镇大部、原下骆宅镇全部以及荷叶塘镇部分组建成稠城街道。按城市功能分区,稠城街道为商贸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主载体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和面积达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均在辖区稠州路这一轴线范围内。 街道现辖16个社区居委会、59个行政村,总面积52.96平方公里,人口约35万,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约22.2万。2011年,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同比增长17.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19.75%。完成工业总产值115.11亿元,同比增长12.29%;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4.76亿元,同比增长12.44%;实现外贸出口5.41亿元,同比增长21.86%。 街道办事处下设四个工作片管辖59个行政村,分别是:①福田工作片,辖10个行政村;②荷叶塘工作片,辖18个行政村;③下骆宅工作片,辖19个行政村;④尚经工作片,辖12个行政村。十六个社区则由街道直接管理,分别是江滨、下车门、胜利、绣湖、向阳、市场、通惠、车站、孝子祠、宾王、词林、雪峰、银苑、长春、福田、诚信。 |
江东街道 |
江东街道办事处于2001年3月20日组建成立,位于风景优美的义乌江东畔,下辖69个村(居),其中社区6个,居委会2个,总面积91.6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邮编:322000。办事处驻:江东中路369号。 - 行政区划 江东街道辖7个社区、52个村委会:商苑、临江、江南、五爱、鸡鸣山、东洲、南苑、赤塘、宗塘、山口、端头、金星、青岩刘、徐村、东上、许宅、后园、供店、前流、永和、红星、江南、西赵、毛店、后房、马村、九联、西陈、孔村、潘村、张村、毛店山脚、塔下洲、东山头、上麻车、下麻车、青岩傅、平畴、下湾、候儿村、新兴、江干、后湖、下朱、下王、尚仁、大元、青南、西谷、西塘、沙溪、南山坑、大湖头、船埠头、白莲塘、观音塘、石塔头、青口、东新屋。 - 历史沿革 因辖区位于义乌江以东,故名。 清时属崇德乡一、二、三都,同义乡廿三都,民国时分属清和、延友、洋溪等乡,1950年分属大塘、宗塘、平畴、大元、青口、徐村、隔塘、青岩等乡,1956年分属大塘、徐村、平畴3个乡,1961年成立大塘、平畴、徐村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桥东、平畴、徐村3个乡,1992年桥东乡并入稠城镇,平畴乡改称青口乡,1997年徐村乡改为徐江建制镇。2000年稠城镇的原桥东乡与青口乡、徐江镇合并,新建江东镇。2002年改称江东街道办事处。 - 经济社会发展 江东街道围绕市委市府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跳跃式发展。2002年工业产值达24.2亿元,同比增长19.7%。通过iso9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6家,专利产品17只,新光、梦娜、真爱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江东街道同时加大农业投入,推动特色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已整理标准农田5000亩,推广黄花梨套袋技术1800亩,推广壮秧育苗技术8000亩,建立毛店畈300亩“双低”油菜示范基地,建立张村葡萄基地面积350亩。 江东街道——会展体育中心、江南生态园、历史长河等投资数亿及数十亿的义乌市标志性工程不断崛起,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义乌中学、义乌二中、义乌十六中学、市实验小学、市中心医院等省内外乃至华东地区一流的示范性窗口纷纷落户,占地1900多亩的市国际文化中心广场工程即将启动,这里正日渐成为未来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文化中心和最佳环境居住区。 |
稠江街道 |
稠江街道地处义乌市区西南,东与江东街道隔江相望,南临佛堂镇,西接义亭镇和城西街道,北靠稠城、北苑、城西街道,行政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下辖经发、江湾、官塘三个工作片,锦都、凤凰、兴业、松门里、昌德、高新、永祥7个社区,4个居委会,33个行政村,389个村民小组,本地人口48448人,外来人口130527人,境外登记人员896人。耕地面积16322.25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2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著名商标14个、名牌6个、知名商号5个;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5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2家。成功培育出浪莎针织、三鼎织带、伟海拉链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成为义乌国际商贸城最重要的产业基地。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8.59亿元,同比增长19.87%。完成出0货值37.74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财政总收入7.16亿元。 稠江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早在秦汉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清时属崇德乡一都,永宁乡十四都,同义乡廿二都。民国时属友联、香山、江湾乡。1950年分属杨村、黄杨梅、五塘、横塘、东河、喻宅、江湾、新屋、金村乡。1956年分属东河、江湾2个乡及稠城镇。1961年成立杨村、官塘、江湾3个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乡。2000年3月,稠城镇原杨村乡与官塘、江湾2个乡合建稠江镇。2001年3月与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实行合署办公,2011年8月重新与经济开发区分设。 稠江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机构健全,是经商、办厂、居住的理想场所,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今年街道将紧紧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条主线,以“创新、机制、作风”为保障,全力推进“一核二基地六组团”建设:“一核”是稠江中心区建设;“二基地”是中汽零基地、国内物流中心、保税区基地;‘六组团’是杨村组团;龙回、官清畈组团;江湾、下柳组团;官塘组团;总部经济区组团和湖大塘组团,努力打造“产业稠江、文化稠江、生态稠江、和谐稠江”,共创美好辉煌明天。 |
北苑街道 |
北苑街道位于义乌市区西北部,成立于2001年,是义乌的新城区之一。东临稠城街道;南界稠江街道;西连城西街道;北接后宅街道。距国际商贸城2公里,距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公里,距金甬高速公路互通口3.5公里。距义乌民航机场 1公里。机场路、环城路、雪峰路、西城路、宗泽路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丹溪路、城中路、稠州路、绣湖路等黄金商业街都交汇于此。其中宽60米的雪峰路直通义乌国际商贸城,区域优势得天独厚。北苑总面积为36.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6万,其中外来人口占12万。有汉、土家、苗、傣、彝、回、布衣、朝鲜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街道,北苑的包容性和发展性,注定了大家能和睦相处,共同在北苑这片热土上创业、生活。 北苑地域清时属永宁乡十三、十四都;民国时分属友联、香源、柳和乡及稠城镇;1950年分属柳青、凤凰、崮山、黄杨梅、前洪、横塘乡及稠城镇;1956年分属柳青、前洪、杨村乡及稠城镇;1961年成立柳青、前洪、杨村乡及稠城4个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柳青、前洪、杨村及稠城镇;1992年并入稠城镇,2001年析出。北苑街道现辖6个社区, 5个居委会,26行政村。 北苑街道北有群山,南有秀水。西北部的群山为金华山支脉,有五峰山、笔架山等。土质以红壤土为主,还有部分岩性土。境内坡脚、丘陵多以种植桃、李、柑、茶叶等,还有多种树木和花草。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鼠狼、野兔、布谷鸟、麻雀和蛇类等。矿产有花岗岩等。 境内的洪巡溪和绣川分别来自笔架山与五峰山。白水绕青山,注定了北苑的蓬勃生机。洪巡溪经柳村一段称柳水,昔杨果畅公祠台门联为“凤山来脉远,柳水发源长”,说的就是这段河水。 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4.6℃)、7月最高(29.2℃)。极端最低气温-10.7℃、极端最高气温40.9℃。年平均无霜期为246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344.1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041小时。7月多西南风,8月多偏东风,1~6月和9~12月多偏北风。 截止2007年底止,北苑街道正处于农村向城市转换的过渡阶段,街道内居委会、村委会并存,社区与工作片并存。2001年街道成立后,设柳青、前洪、城北、幸福4个社区管理中心,后因管理需要,将原城北社区和柳青社区撤并为柳青工作片,原幸福社区和前洪社区撤并为前洪工作片,设立了幸福、建设、迎宾三个社区。2004年,设立了复兴社区。由于街道建设和扩展,2007年又设立了丹溪社区和四季社区。2001年,复兴、何麻车撤村建居,复兴、黄杨梅、何麻车、大三里塘、小三里塘农转非户口4000余人。北苑街道的社区建设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2005年复兴社区获浙江省文化体育先进单位,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单位,金华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单位,金华市首届十佳“魅力村庄”,义乌市“双建设”示范单位。2006年,复兴社区成功申报了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放眼北苑,是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标准厂房。北苑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在义乌发展的前列。 |
后宅街道 |
后宅街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西北部,北临大陈镇,东接苏溪镇、稠城街道,南与城西街道相邻,西北 与浦江县交界。地处北纬29°22′5″,东经12°23′2″。街道办事处驻地永宁居委会,距义乌市中心8公里,紧邻义乌民航机场,浙赣铁路、03省道、杭金衢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境而过,铁路新客站坐落后宅。总面积67.88平方公里,管辖49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有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3万人)。 后宅街道野生动植物繁多。兽类有30余种,其中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穿山甲、猫头鹰等。鸟类有200余种,属稀有珍贵的有啄木鸟、杜鹃等;野生鱼类有鲫鱼、乌鲤、泥鳅、黄刺鱼、黄鳝、鳗鱼、麦穗鱼、石板鱼等,山区林地主要植被松、杉、毛竹等。街道围绕深化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街道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创优,提质提效,扎实推进以“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工作,0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历史沿革 关于后宅,有个颇为美丽的说法。据《南阳叶氏宗谱》记载:黄龙之村由来已久,宅边有木大而茂、挺而秀,有繁藤盘绕其上,其色黄故称黄龙后宅,后来简称后宅。自古以来,后宅 人文渊薮,钟灵毓秀,有着丰富的自然风景名胜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后宅的名山、名寺、古道、古建筑、灿若星河。德胜岩、净居寺、乌龙殿、西姑寺、方大宗祠、杭金古道等风景名胜吸引八方游客。以驻地后宅得名。清时分属永宁乡十一、十二、十三都,民国时为永宁、湖鹤、岩南、寺前4个乡,1951年为后宅、全安、余山、洪牌、鹤田、下吴、寺前、塘李等9个乡,1956年改为后宅、下吴、塘李3个乡,1961年成立了后宅、湖门、塘李3个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乡,1988年后宅乡改为建制镇。1992年湖门、塘李2个乡并入后宅镇。2002年改称街道办事处。管辖14个居委会、48个村委会:黄龙、宅二、永宁、新凉亭、德胜、上洪、上河、遗安、万界、十二山头、洪华、西河、后里、杜元、下畈、全备、寺前、洪家、后余、上周、雅楼、何界、叶宅、溪坦、前毛店、后毛店、马踏石、马交塘、大方、李祖、塘下、岭足、上方、倪村、黄宅、下万、陈宅、大傅宅、曹村、岩南、杨畈田、三川塘、北岭塘、上金、下金、鹤田、后傅、前傅、苏街、吴宅、下旺、俊塘、山塘、坞灶、广口、湖门、新华、西关田、深塘下、红塘畈、下余山、三里店。 - 工业产业 工业产业稳步发展。针对工业企业发展瓶颈,积极组织银企对接,街道于去年与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富国创投公司签订了“引资引智”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启动33111工程,截至今年10月 底,累计帮助企业23家,解决资金14260万元,极大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全年截至11月份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7.46亿元,同比增长24.7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37.06亿元,同比增长30.85%,完成外贸出口13.36亿元,增长3.91%。1-11月完成自营出口额3502万美元,同比增长-6.1%。完成工业性投资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6%。引进市域外投资项目3项,投资总额4200万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牌意识进一步提升。努力构建科技合作服务平台,主动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对接活动。积极组织200余家企业负责人参加“第五届百名专家教授与千名企业家科技对接活动”,成功组织了“后宅街道与工商学院、义乌创意园科技对接活动”并签约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创市级“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企业”各2家,其中祥胜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已经通过了市级科技型企业验收,完成2个“省新产品项目”验收。积极培养企业创牌意识,1家已申报浙江省著名商标,1家申报金华市著名商标,还完成2家分别申报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出口名牌产品。 |
城西街道 |
城西街道位于义乌市区西部,成立于2003年,东临北苑街道;南界稠江街道;西连上溪镇;北接浦江县。距国际商贸城4公里,距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口仅3公里,距金甬高速公路互通口3公里。距义乌民航机场2公里。03省道、雪峰西路、西站大道、四海大道、香溪路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其中宽60米的雪峰路直通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铁路新货站建设在城西辖区内,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城西总面积为60.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8.1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4.2万人,有汉、苗、傣、彝、回、朝鲜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街道, 城西街道的前身城西镇是2001年义乌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的镇,由原东河乡、夏演乡和稠江街道何泮山村合并而成,2003年12月撤镇建街后,城西镇撤销,设立了城西街道。 目前,城西街道正处于农村向城市转换的过渡阶段。2003年街道成立后,设园区、镇东、镇西三个工作片及龙山社区1个社区。 近年来,城西按照“抢机遇、抓重点、求突破、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浙中重要物流枢纽、先进小商品制造基地、国际性商贸城市新城区”三大目标,狠抓重点工程建设及其他各项工作落实,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6.8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财政收入4421万元,同比增长65%,工业用电量、外贸出0货值等同比增长50%以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175万元,贷款余额381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8.8%。 历史沿革 据清《义乌县志》载,夏演乡在清朝时属智者乡十五都,民国时称三梅乡,1949年5月解放后,仍名三梅乡。1950年三梅乡分设为夏桥、何鲤、杨梅三个乡,1956年撤区分乡时三个乡合并划为夏桥乡,1958年9月大办人民公社时夏桥乡分设夏演、何斯路两个大队管理区,1961年夏演、何斯路两管理区调整,分别成立夏演乡和何里乡。1992年乡镇“撤扩并”时,何里乡撤并到夏演乡。 东河乡解放前曾设香山乡,1949年5月解放后名为东河乡,1958年10月大办人民公社时为东河管理区,1961年改称东河公社,1983年9月改为东河乡。 城西街道现辖1个社区,47个行政村。 自然地理 城西街道北部的群山为金华山支脉,土质以红壤土为主,还有部分岩性土。境内坡脚、丘陵多以种植桃、李、柑、茶叶等,还有多种树木和花草。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鼠狼、野兔、布谷鸟、麻雀和蛇类等。矿产有花岗岩等。 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4.6℃)、7月最高(29.2℃)。极端最低气温-10.7℃、极端最高气温40.9℃。年平均无霜期为246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344.1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041小时。7月多西南风,8月多偏东风,1~6月和9~12月多偏北风。 经济建设 ——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2006年城西街道共实现工业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33%;工业销售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36%;外贸出0货值5103万元,同比增长55%;技改投入完成1.2亿元;引进外资70.8万美元,完成任务数的140%;新增工业企业58家,商服企业26家,新建扩建厂房总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 ——农业基础继续得到巩固。06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1.8万亩,建成了130亩的早稻示范畈和1000亩的旱粮示范畈,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农业特色产品东河田藕完成今年种植面积4430亩,产值达2583万元,成功举办第六届赛藕会,田藕产品保持畅销势头;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兑现扶农资金25万元,申报农业项目50余个,争取上级扶农资金100余万元;完成绿化造林665亩,义务植树近5万株,抓好了2.86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全街道30座小三型以上水库进行了防汛检查和整治;畜牧业发展迅速,新增自防养猪场户3个,奶牛场1个,目前已有3家省级无公害养猪基地,1家生态养殖基地,强化畜牧免疫工作,畜牧免疫注射率100%。 ——重点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铁路义乌西站于6月份投入使用,西站大道、雪峰西路延伸、香溪路等一批主干道路相继通车;预算投资7200万元的省重点工程第八中学建设工程已完成土地征用和建筑工程设计;安居工程主体建筑已全部结顶,砖砌体工程全部完成,已完成安居工程主体建筑内、外墙粉刷总工作量的70%;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标准农田改造方面何斯路畈690亩已开工建设,上杨960余亩标准田改造项目已完成规划论证,近期招投标,石明堂500余亩标准田改造项目已完成规划论证和立项,耕地垦造方面平桥村60亩已开工建设,建设用地复垦方面涉及7个村221亩已全部动工,已完成50%工程量。 ——其他产业发展获得新突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完成了3号路两侧商服用地招标出让;探索物流业发展路子,完成了义乌西站煤场货运装卸业务城西部分的招标承包。 社会事业 ——铁路移线后续工作有序开展。拆迁安置工作已有6个村进行定点放样,西方、六甲里安置户新居建设大部分已完成主体建筑3层以上;铁路建设涉及的农村道路建设、水利改造等后续工作深入进行,六甲里—马界便道已完工,11个村涉及的12个“小三改”项目已完成。 ——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启动环境整治的夏楼、后叶、新江、荷村、井头徐、横塘、分水塘等7个村已完成绿化、亮化工程等扫尾工作。2006年环境整治工作目标是完成剩余10个村的环境整治,争取率先完成整街整治。目前已完成村内主干道路面硬化31600平方米,路灯安装265盏,村庄绿化52000平方米,“穿衣戴帽”完成590670平方米;拆除旧房276间,6912平方米。黄山口、新双溪、五星等3个村已基本完成“穿衣戴帽”整治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西俞村、夏演村“穿衣戴帽”整治工程已完成,上杨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已完成;七一村、益公山村第二期旧村改造配套设施建设正抓紧进行。 ——创建工作常抓不懈。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万元添置大型垃圾桶、保洁箱1000余只并及时放置到位;开展全民创建,组织街道干部、村两委成员、各村群众开展集体创建行动15次,累计参加整治人员5000余人次,清理水面10000余平方米,清理“三乱”400余处,清运垃圾800余吨。探索创建新路子,投资24万元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对约2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实现保洁社会化、专业化。加大创建工作考核力度,党委以文件形式出台创建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责、权、利,增强了干部工作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成效显著。刑控工作卓有成效,刑事发案率全年同比下降19.83%;外来人口管理日趋完善,全年累计发证35638人,发证率达100%;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有序开展,06年共收到群众来信529件,接访341批1509人次,集体访56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39件,调处率100%,成功率96%;“综治进民企”工作全面铺开,全部42家企业已完成综治室规范化建设和制度上墙、人员配备工作。 ——消防安全整治进一步深化。街道共组织干部工作员3000人次开展各类消防安全、安全生产集中检查15次,共检查企业4500家次,居民13000户次,发现并整改各类隐患4169处,取缔无证经营企业25家,查实“三合一”企业74家,目前已关停66家,捣毁土锅炉3只,停用、封闭土电梯和不合格电梯4台,有效消除一大批安全隐患,街道所辖企业新增消防灭火器660只,新开辟安全通道76条,40家重点隐患企业老化电线进行了彻底更换,130家企业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制度。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共出生437人,计划生育率95.19%,出生婴儿性别比107.11:100,共落实四项节育措施403例,全年平均“三查率”99.76%,生育全过程管理率100%,完成征收社会抚养费93.8万元,征收率89.04%;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不断推开,全街道实现率已达89.3%;计生协会网络不断健全,全街道已建立计划生育协会50个,会员5000余人,其中市级示范协会5个,村达到“示范协会”标准的38个,并在9家100人以上民营企业中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项整治”深入开展,9月初到11月初“三项整治”开展期间完成四项手术220例,征收社会抚养费44.8万元。 ——其他各项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12个村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总数7178人,全街道共有30352人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社保覆盖率81%;村级财务、政务公开不断规范,完成38个村村务公开栏制作并通过市验收,95%以上的村财务账目做到每月公开;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强,今年新增合同19份,新增面积348.69亩;水库移民安置、民政救助、“三沿五区”坟墓整治等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党的建设 ——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市委关于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和部署,我街道第三批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于05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全街道共有53个党支部(其中村级党支部47个、非公企业党支部6个)、1239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1210名,企业党员29名)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街道党工委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积极强化各项措施,确保了全街道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如期推进。目前,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环节已高质量完成。从活动情况看,我街道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党员拥护,群众欢迎。 ——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党员发展工作扎实推进,06年共发展党员50名;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进展顺利,33个50平方米以下村办公场所建设已竣工31个,主体完工2个;村干部任期创业承诺制全面推行,06年共承诺154项,已完成81项,占52.06%,正在进行49项,占31.82%;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目标顺利完成,06年新组建非公企业党支部6家;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基本到位,共完成站点建设45个,其中示范型站点2个,标准型站点5个,普通型站点3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亮点突出,七一村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典范,06年5月27日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到七一村现场录制“走进义乌七一村”文艺晚会,6月26日全市在七一村召开了全市农村党建工作现场会。 |
廿三里街道 |
廿三里街道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祥地,素有“拔浪鼓之乡”的美称。街道位于义乌市东部,与东阳市接壤,区域面积72.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万,外来人口10万,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街道交通发达:建成的甬金高速公路和阳光大道穿境而过,宽阔的稠廿公路使街道与城区紧紧相连,崭新的商城大道更是直通中国国际小商品城福田市场,实现了与市场的短距离接轨。 廿三里街道办事处的主导行业有袜业、织带、化妆品、工艺品、塑料、玩具,街道根据自身实际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浙江棉田针织、天虹花边家企业完成了市级研发中心建设,完成科技项目申报3个 、专利授权量180件、专利示范企业1个 。2010年廿三里街道积极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有名媛工艺饰品项目、日盛伞业项目、百隆针织项目. 2008年街道已有各类工业企业2100多家,以袜业、织带、化妆品、工艺品、塑料、玩具为主导行业,一直以来街道坚持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7亿元, 同比增长15%, 实现税收突破了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3.6%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02亿元,同比增长4.36%,完成工业销售生产值76.97亿元,同比增长3.99%,完成工业技改4.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0货值9.7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预算内财政收入2.1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亿元,全年农民人均收入10248元。 (一) 街道园区新开发工业用地1007.61亩,落地项目有52家,有多家企业已通过金华名牌商标或积极争取中, 建立30家重点企业专利申报工作制度,“新百隆”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街道大力推广粮食示范基地的建设,培育新品种、新技术稳定粮食高产, 2008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000亩,亩产为410公斤。培育5个无公害基地,新珠山庄翠冠荣和西田畈骆有盛的大红桃获得市级奖,特色农业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64。899亩,总量面积达9924.279亩,占总耕地的40%; 完成葛塘等14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 建立茶叶基地1个85亩、建立苗木基地1个80亩,毛竹更新200亩。 (三)民生方面, 一批学校等重点工程的相继上马, 8个村(居)开展旧村改造及 4个村庄整治工作, 10个村正在积极创建乡风文明村, 街道43个村(居)村村组建文艺队伍,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群众投身运动的热情。 (四)廿三里以围绕“平安廿三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化大调解机制,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2007年是金华市面上禁毒工作先进集体,金华先进司法所 ,2005年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先进司法所”,并被市政府集体记功一次。从2003年开始至今,街道未发生一起越级集体-。 (五)廿三里旅游资源凸现,独具优势特色,葛塘村的古窑址、丁店村的骆宾王墓、娄山塘的黄晋纪念馆等遗址积淀丰厚,世人仰止。义东北山地的自然资源丰富,景色旖旎,华溪森林公园面积18.2平方公里,园内富有湖光、山色、碧潭、瀑布闻名遐迩,景色秀丽多姿,是以度假旅游为主,会议、教育、考古、娱乐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性森林公园,目前列入市重点开发项目,它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昔日的文明遗址与今日浓郁的拔浪鼓文化的大融合,构成了廿三里街道现代文明旅游的新景观, 热诚欢迎社会各届人士前来廿三里投资居住旅游。. |
佛堂镇 |
义乌市佛堂镇位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南部,距中国小商品城十公里。东与东阳市交界,南与赤岸镇相连,西与义亭镇、金东区接壤,北与江东、稠江街道相邻。区域面积134.1平方公里,镇辖10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常住人中8.1万,外来流动人口6万。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财政税收收入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三产比例为10.:78:12。 古佛堂历史悠久,滔滔义乌江穿域而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佛堂因佛缘而名,南北朝梁普通元年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楹联。佛堂最早出现镇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嘉庆)义乌县志》卷三记载:“万善桥县南三十里佛堂镇”。明清时期便是义乌、东阳、武义,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金华、兰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货的经销地。知县杨春畅在乾隆二十八年记述:“距县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占着水路交通的便捷优势,名闻江、浙、闽、赣、皖。民国时期佛堂镇商业经济繁荣,称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发达的商埠经济,营造了古镇佛堂极其深厚的商业文化历史底蕴。 改革开放后,得益于党的政策,勤劳智慧的佛堂人民,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的跳跃发展,成为区域面积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义乌市第一大镇,金华市30强第二,浙江省中心镇。连续四年获“小城镇建设先进奖”,先后获金华市卫生镇、生态镇,浙江省卫生镇、教育强镇、文明镇、体育强镇、间艺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并在争创浙江省生态镇、全国卫生镇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赤岸镇 |
赤岸镇地处义乌市西南部,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具有2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镇。镇域面积149.98平方公里,辖6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文明镇。 全镇有工业企业466家,涉及造纸、电力、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和家具等行业。其中私营企业84家,个体企业380家,集体企业2家。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02亿元,工业总产值16.16亿元,利润总额7318万元,实交税金461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262万元,完成技改投入4310万元。形成了以华川集团为龙头,特色工业小区企业为龙身的工业经济格局。 赤岸镇农业生产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步迈进。全镇已建成标准农田25000亩,投资完善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瓜果基地、万亩茶叶基地,培育了以深塘村为主的千亩优质毛芋基地,以柏峰村为主的千亩优质冷水茭白基地,以东朱村为主的千亩优质果庶基地,形成了“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全镇有农业企业98家,其中龙头企业20家,各类专业技术协会6家,农村经济合作社24家,依托这些企业组织“孵化”作用,为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超4亿元。 城镇建设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口”的要求,完善了产业、人居、商贸、管网等定位,结合移民村建设、环境整治、村庄整治和工业特色小区的规范提升,建设由主干道、支干道、支路组成的路网交通枢纽,通过规划引导、行政推动和市场驱动,镇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左右,逐步形成了“一心、两轴、三片,一园、五组团”的布局雏形,大大提高了赤岸的城镇品位。 赤岸镇境内历史名人众多,朱丹溪、冯雪峰等早已享誉国内外,悠久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个——古月桥,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结合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开展了以“新赤岸、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推出5条“一日游”休闲度假带,开创了乡村旅游新模式。2006年,全镇经营农业旅游的村庄26个,农家乐231户,从业农民达1386人,年接待游客10万人余次,并带动了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如今乡村游已成为赤岸的一张亮丽名片。. |
义亭镇 |
义亭镇位于义乌市西南部,是义乌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义亭镇区辖义亭、王阡、畈田朱、杭畴四个工作片,2个居委会、65个行政村,总户数2万多户,总人口5、23万,辖区面积5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教育强镇和卫生强镇,金华市中心镇和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义亭镇位于市境西南部,是义乌西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义亭历史悠久,据《义乌县志》记载,早在隋朝时期,金华大道穿村而过,唐贞观初年,鲍氏由山东平阳迁居于此,在周围建立五个亭子,故名五亭,后将五亭改为义亭。义亭镇区辖义亭、王阡、畈田朱、杭畴四个工作片,2个居委会、65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总户数1.7万户,总人口5.23万,辖区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55亩,是浙江省教育强镇和卫生镇,金华市中心镇和文明镇,全国优美乡镇。义亭东临稠江街道,南连佛堂镇,西与金华、孝顺、傅村镇交界,北接上溪镇。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铁路联动优势凸现,是义乌市搣十分钟经济圈攠内的中心城镇。沿稠义公路距中心市区10公里,距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口5公里,金甬高速公路在镇区设有互通口,上溪至佛堂一级公路已经通车,义乌市80米宽市政大道搣四海大道攠经义亭直通金东区。. |
上溪镇 |
上溪镇,地处义乌市西部,与金华市金东区接壤,镇域面积102.8平方公里,辖7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5万,外来人口近2万。上溪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也是新兴的工业新镇。近年来,上溪镇始终坚持“工业兴镇”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战略不动摇,实现了一、二产业齐头并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并逐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好发展格局。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溪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和谐稳健发展”的工作思路,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年初确定的12项重点工程,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2006年,全镇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同比增长10.8% ;财政总收入累计达到5018万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0元,同比增长8%。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社会综治管理有序,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发展局面。一、工业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上溪镇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4.97亿元,实现工业销售值33.26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外贸出0货值1.7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效益较好、增长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企业投产。目前,工业园区一期、二期已全部建成投产,三期企业投产率达40%,其中规模企业数量在去年30家的基础上净增15家,工业增长形势喜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年来,我镇共有25家企业开展了技改工作,技改投入达3.3亿元。通过 “干在实处,开好新局”等主题活动,多渠道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目前,我镇800亩耕地垦造资源已开始动工建设。210亩建设用地资源,大部分已完成。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工业经济安全运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规范基础管理,推进科学监管,加大整治力度,健全长效机制,保持了我镇安全形势的总体平稳态势。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品牌化为重点,加强科技宣传、新品种的推广。. |
苏溪镇 |
苏溪镇面积109.1平方公里,辖区69个行政村,本地人口4.6万,外来人口5万。距市中心10公里,与国际商贸城相距不足4公里,37省道、浙赣铁路和新建的阳光大道穿镇而过。苏溪镇是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和浙江省衬衫工业专业区,是义乌市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2006年,苏溪镇党委、政府坚持“工业立镇、品牌强镇”的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义北新城区”的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创业环境,致力推进苏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总产值14亿元,财政收入8809万元,全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完成销售产值50.7亿元,完成出0货值5亿元,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省级开发区浙江义乌工业园区年内已正式落户苏溪,目前已完成开发面积2.81平方公里,累计引进企业134家,总投资46.69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04个,合同利用外资783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862万美元,形成了印刷包装、服装、食品、无缝内衣等支柱产业。2006年在不新增工业用地前提下,启动技改项目21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完成技改总额3.4亿元。此外,苏溪在农业生产、村镇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如今的苏溪,已经成为各界人士投资创业的热土,居住生活的佳园。. |
大陈镇 |
中国衬衫之乡——大陈镇,地处义乌市北大门,与诸暨、浦江接壤,距义乌机场12公里,交通便利。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大陈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预计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亿元,同比增长12%,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同比提高11%。 (一)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工业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4.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32.5%。外贸出口迅猛增长,实现外贸出0货值18.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64.8%。实施品牌战略取得新成果,“贝克曼”、金乌、傲哥等3家企业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免检资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镇共投入技改资金超过8000万元。企业制度得到创新,能达利集团子公司中国时装(新加坡)控股有限公司在欧洲成功上市,成为在新加坡和欧洲同时上市的第一家中国服装企业。企业消防安全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今年以来没有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发展花卉、名优水果、蔬菜基地1800余亩,新增市级以上无公害基地11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深入开展“市场带百村”活动,来料加工业务费1415万余元;大力发展以“五寺一院”景区为支撑的农村休闲旅游,新增规模农家乐餐馆4家。8个村的旧村改造和7个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快速推进。共拆除旧房352间面积11000余平方米,新建农民新居65幢,完成村庄路面硬化7万余平方米。村庄绿化成效显著,完成绿化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深化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农村保洁采用“镇管理、村监督”的新模式,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实施马畈、团结等村万里清水河道工程3.1千米,完成金都、新和等10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八都和龙门脚水库供水工程量的80%,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不断改善。. |